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范文

贫困学生救助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贫困学生救助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贫困学生救助办法

第1篇: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范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金发放仪式。首先,我谨代表县教育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积极捐资助学、奉献爱心的全县全体教职工表示诚挚的谢意,向获得奖助的10位贫困大学生及各位家长表示热烈的祝贺。

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体现,是巩固“两基”成果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贫困学生奖助政策和要求,积极探索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办法,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对口支援、社会参与,“免、减、助、补、扶”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贫困学生综合救助体系和机制,促进了我县“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下面,我对全县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家长作个简要介绍。

2007年我县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管理各项管理工作。管理中心根据职责要求,认真做好各种资助政策的宣传,提供资助信息,组织和协调各种捐资捐物活动,切实使每项资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即在小学和初中免除学费、课本费,并给予住校生生活补助费的政策。为了使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股室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校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名单公示制度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教育、财政等部门不定期地组织财务、督导员联合对各乡校的贫困生生活补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对违反财经纪律要求的学校进行责任追究。可以说,现在的小学和初中既是义务教育也是免费的教育。2009年,全县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中小学生14500人,其中小学9606人,初中4894人;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5792人。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会各届对贫困学生爱心助学。

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滇沪对口支援,争取上海宝钢集团对我县部分贫困学生进行资助,2003年至2007年每年资助200名贫困学生,每名学生每年受资助500元,每年共10万元。2008年受资助300名学生,共15万元。二是争取相关部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民政、扶贫办、民宗局等相关部门每年力所能及地筹措资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关工委、民政、团县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从物资方面也对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三是争取项目资助。2007至2009年争取中央彩票公益教育助学项目资助普高学生145人,每人每年1000元,三年共计14.5万元。四是通过各渠道争取企业、个人进行救助。2008年受企业、个人救助,物资、资金合计16.5万元,其中昆明呈钢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对我县瑶家山小学瑶族学生捐赠363双新球鞋,323公尺精纺毛呢和1220件衣物,总价值1.6万元;广东惠州西顿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昆明华灯世家捐赠5000支节能灯泡,价值12.5万元;上海金山区奶牛管理站6名职工从2007年开始对我县10名中小学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年1200元,共计2.4万元。其中今天享受奖助的李刚同学,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受到山东宏发科工贸有限公司高成法董事长资助,每年5000元,共资助2万元。类似受到资助的还有翟川川和饶家银两位同学。五是建立干部职工“一对一”贫困学生帮扶制度,动员全县干部职工积极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以上工作,我县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救助贫困学生的良好氛围。

三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工作。

今天,我们举行这个仪式发放的就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金。对贫困优秀大学生进行奖助始于2006年。由各县向社会筹集资助资金上交××市教育基金会,再由××市教育基金会统一核定指标返回各县奖助。每年我们向全县广大教职工发出为贫困大学生捐资助学的倡议,2008年,教师捐资10.8万元,2009年捐资7.62万元。可以说,向此次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的是我县全体教职员工,是他们兴善举圆了我们学子的大学梦,是他们扶贫困支教献出了力所能及的爱心。从2007年起,我县按照《××市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认真做好贫困大学生奖助政策的宣传和筹资工作。享受贫困大学生奖助的标准要求:一是要考取一专以上高等院校的学生,包括一专、二本、一本及以上重点院校。二是要考取以上高等院校的高中毕业应届生,不能是往届生。每年在一专录取结束后,资助中心及时地进行情况摸底,在充分考虑各种资助渠道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符合奖助条件的学生进行排序筛选,并对拟奖助学生情况和奖助政策在全县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学校和教育局政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2008年受奖助大学生8人,2009年受奖助大学生10人。

四是职高国家助学金工作。

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我县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我县凡就读于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都能享受。2009年春季学期,我县享受国家助学金人数为168人。

五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对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008年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年,全县只有一例学生贷款,2009年在全省铺开,凡具有我县户口贫困的大学在校生均可申请每年不超过6000元不低于1000元的贷款,具体贷款金额根据学校的学费和住宿费两项费用总计来定。今年,我县参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176人。目前,申请审核工作已完成,上报和核批工作正在进行中。按省上安排,贷款拨付工作将于11月20日以前完成。

第2篇: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范文

一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即在小学和初中免除学费、课本费,并给予住校生生活补助费的政策。为了使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股室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校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名单公示制度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教育、财政等部门不定期地组织财务、督导员联合对各乡校的贫困生生活补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对违反财经纪律要求的学校进行责任追究。可以说,现在的小学和初中既是义务教育也是免费的教育。2009年,全县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中小学生14500人,其中小学9606人,初中4894人;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5792人。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会各届对贫困学生爱心助学。

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滇沪对口支援,争取上海宝钢集团对我县部分贫困学生进行资助,2003年至2007年每年资助200名贫困学生,每名学生每年受资助500元,每年共10万元。2008年受资助300名学生,共15万元。二是争取相关部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民政、扶贫办、民宗局等相关部门每年力所能及地筹措资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关工委、民政、团县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从物资方面也对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三是争取项目资助。2007至2009年争取中央彩票公益教育助学项目资助普高学生145人,每人每年1000元,三年共计14.5万元。四是通过各渠道争取企业、个人进行救助。2008年受企业、个人救助,物资、资金合计16.5万元,其中昆明呈钢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对我县瑶家山小学瑶族学生捐赠363双新球鞋,323公尺精纺毛呢和1220件衣物,总价值1.6万元;广东惠州西顿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昆明华灯世家捐赠5000支节能灯泡,价值12.5万元;上海金山区奶牛管理站6名职工从2007年开始对我县10名中小学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年1200元,共计2.4万元。其中今天享受奖助的李刚同学,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受到山东宏发科工贸有限公司高成法董事长资助,每年5000元,共资助2万元。类似受到资助的还有翟川川和饶家银两位同学。五是建立干部职工“一对一”贫困学生帮扶制度,动员全县干部职工积极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以上工作,我县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救助贫困学生的良好氛围。

三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工作。

今天,我们举行这个仪式发放的就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金。对贫困优秀大学生进行奖助始于2006年。由各县向社会筹集资助资金上交××市教育基金会,再由××市教育基金会统一核定指标返回各县奖助。每年我们向全县广大教职工发出为贫困大学生捐资助学的倡议,2008年,教师捐资10.8万元,2009年捐资7.62万元。可以说,向此次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的是我县全体教职员工,是他们兴善举圆了我们学子的大学梦,是他们扶贫困支教献出了力所能及的爱心。从2007年起,我县按照《××市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认真做好贫困大学生奖助政策的宣传和筹资工作。享受贫困大学生奖助的标准要求:一是要考取一专以上高等院校的学生,包括一专、二本、一本及以上重点院校。二是要考取以上高等院校的高中毕业应届生,不能是往届生。每年在一专录取结束后,资助中心及时地进行情况摸底,在充分考虑各种资助渠道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符合奖助条件的学生进行排序筛选,并对拟奖助学生情况和奖助政策在全县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学校和教育局政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2008年受奖助大学生8人,2009年受奖助大学生10人。

四是职高国家助学金工作。

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我县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我县凡就读于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都能享受。2009年春季学期,我县享受国家助学金人数为168人。

五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对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008年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年,全县只有一例学生贷款,2009年在全省铺开,凡具有我县户口贫困的大学在校生均可申请每年不超过6000元不低于1000元的贷款,具体贷款金额根据学校的学费和住宿费两项费用总计来定。今年,我县参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176人。目前,申请审核工作已完成,上报和核批工作正在进行中。按省上安排,贷款拨付工作将于11月20日以前完成。

第3篇: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范文

第一条为做好**区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结合我区有关专项救助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户籍在**区且居住在**区,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的下列困难人员按对应标准救助。

(一)困难老人(含已进入低保的下列人员)

1、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

2、年龄在70周岁以上身有残疾或身患重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且无子女的独居老人;

3、未进入社会福利养老机构的“三无人员”;

4、其他有特殊困难需要帮助的城市老人。

政府为上述困难老人购买家政服务,家政服务费按每人每月180元计算;提供的紧急呼叫服务费,按每人每月20元计算。

(二)困难的优抚对象

享受定抚定补的重点优抚对象,每人每月救助150元(政府发放的优抚金不计入家庭收入)。

(三)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困难人员

经区工会认定的困难劳动模范、工会主席和经区妇联认定的特困妇联主任,每人每月救助150元。

(四)单亲、因病致贫的边缘困难家庭

父母一方去世的单亲家庭和因患重病致家庭生活困难,经群众评议无异议,每户每月救助150元。

(五)贫困学生

1、本科生:参加高考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录取分数线,被公办高校计划内招生录取的大学生(未达高考本科录取分数线计划外招生缴费就读及军队院校不享受本政策),每人第一学年救助3000元,以后每学年救助1500元。

2、大专生:参加高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专录取分数线,被公办高校计划内招生录取的大专生(未达高考大专录取分数线计划外招生缴费就读及军队院校不享受本政策),每人第一学年救助2000元,以后每学年救助1000元。

第三条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精神病低保人员,对已按**民福[20*]69号文件规定办理精神病住院费减免的低保患者,除本人交纳个人全部保障金外,由我区承担的费用按文件规定救助。

第四条救助申请审批程序

上述救助对象到街道社会救助中心提出申请,填写救助审批表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社区居委会调查评议、街道审核签署意见后,于每季度末报送区民政局审批。区民政局对各街道上报材料进行审批,经审批同意后,从次季度开始按季度向被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

第五条救助对象的管理

1、区民政局对享受特殊困难群众救助人员的家庭收入定期进行核查,其中对边缘人群的家庭收入情况每半年核查一次,对困难学生、在册“三无”对象、优抚对象、重残人员、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精神病患者、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员每年核查一次。不符合条件的,不再享受专项救助。新晨

2、已享受定期定量保障的对象不享受特殊困难群众救助。

3、因赌博、吸毒或拒绝介绍就业等造成生活困难的不享受该项救助。

第六条救助资金

1、特殊困难群众救助的资金来源: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提取5%,社会捐助资金每年列支10%,其余由区财政安排。

2、特殊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管理:

(1)区民政局按财政预算编制要求和下一年度社会救助工作需要,编制年度特殊困难群众救助资金预算,报送区财政局。

(2)特殊困难群众救助资金采取专户管理。区财政局设立专项救助资金专户,多渠道筹集的专项资金定期转入专户,并通过专户及时足额拨付区民政局。区民政局安排专人管理,专帐核算,按季报送上季度《**区特殊困难群众救金使用情况表》。

(3)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依法定期审计和监督特殊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七条本救助办法的内容如与上级政策相悖,按上级文件要求执行。已享受政府保障的相关困难人员原则上不得享受本项救助,今后随着经济发展、政策调整,救助的范围和标准将进行适时调整。

第4篇: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自强精神;资助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07-02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由于各种观念的原因,大多数高校助学帮困工作偏重于日常事务操作和如何增加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而对于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精神救助、心理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助学帮困工作一些盲点问题严重制约着资助效果的发挥。因此从人的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如何做好贫困生的自强精神的培养教育,从而促进这部分经济暂时贫困的大学生“精神脱贫”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现实的理论实践课题。

二、高校贫困生自强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从社会现状看,高校助力贫困生“精神脱贫”刻不容缓

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十分重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决不让一名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建立了“绿色通道”,不断加大贫困生经济资助力度。但由于贫困生总量的激增,加上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贫困社会成因较为复杂,因此贫困生资助体系在沉重的资助任务面前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高校存在着“重经济扶贫、轻教育扶持”的现象;对于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则关注较少。而贫困生由于经济生活的长期贫困,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形成定式,造成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等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一些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渴望金钱、追求时尚,内心矛盾、焦虑和自卑感加重,也使他们在人格方面的弱点突显出来:丧失感恩与回报之心,缺乏自强、自立精神;“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贫困生自强精神培养势在必行

马斯洛认为:饥饿是极度利己主义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满足自己;需要越高级,必定越减少自私。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承受着经济生活长期贫困的压力,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上的变化:脆弱、敏感、自卑、拘谨、压抑是贫困生最普遍的心态。他们因贫困而自卑,但又有极强的自尊心,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但又逃避离群,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他们承载着家庭和自己对改变命运较高的期望,在求学过程中,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经济资助的同时,使贫困生从观念上摆脱等待救助,学会用平等、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贫困,树立自立自强精神,立志成才显得尤为迫切。

(三)从教育的层面来看,高校贫困生自强精神教育至关重要

罗杰斯和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一贯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懂得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情感、意愿和观念,相信学生有能力教育自己,发展自己,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而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整合所有有利的主体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适宜贫困生发展的教育和人文环境。从教育的层面来看,高校在开展贫困资助工作时要保护受助者的自尊心,注意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自信,培养阳光思维,正确处理经济困难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位贫困生能够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下,健康自信成长至关重要。

三、构建贫困生自强品质塑造的高等学校精神教育体系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作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3万余人。笔者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作为调研对象,在对我校贫困生的学习、心理、就业等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基于贫困大学生自强精神培养的“济困―扶志―强能”三维并进的贫困生精神教育体系,将“扶贫”与“扶志、扶能”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一条对我校贫困生切实可行的“砺志强能”助学育人的新路子。

(一)济困

规范程序,提高资助效率,丰富资助内涵。每年年初,我校就对全校学生进行普查,全面了解全校学生的家庭状况,准确筛选出经济贫困学生,并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在贫困生认定程序上严格遵照我校2007年出台的《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通过座谈会、走访等对每个建档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在审核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减少主观和人为因素,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科学规范。

按照“他助、自助、助人”的“砺志强能”为目标的助学、帮困、育人资助体系,不断完善以国家资助为主要渠道奖、贷、助、补的制度,并开设“绿色通道”,及时解决贫困生入学“进得来”问题;根据每一个贫困生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每个贫困生的四年助学、帮困、育人资助计划,以实现对贫困生的全方位资助;通过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和个别谈心交心等形式,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想法,有针对性地根据贫困生的不同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同时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和弘扬社会各界献爱心的精神。

(二)扶志

“扶贫先扶志,助学重在育人。”经济资助只能解决贫困生暂时的困难,而精神扶贫才具有长远的效果。因此我们积极改变助学帮困工作思路,变单向的经济脱贫转变为经济、精神双脱贫,积极主动采取多方面措施进行精神扶贫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让每一个受资助学生明白:每一分资助资金都来之不易,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心,你所得到的资助也许是一个比你更贫困的人的让渡,因此你无权挥霍,更无权颓废。激励学子面对资助,要饮水思源,心怀感恩,立志奉献,回报社会。强化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帮助贫困学生明白国家资助政策的作用与意义;教导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鼓励他们人穷志不穷;让贫困生懂得“未曾清贫难成人”的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克服自卑和消极厌世的不良情绪,塑造自强自立的品格,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引导和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告诉贫困学生“物质上的贫困并不代表精神上的贫困,更不代表个人尊严和价值的缺失。社会可以接受你的贫困,却无法原谅你的落后!”帮助贫困生把握好贫困与成长成才的辩证关系,引导贫困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助学完美人生”的意识;透过和谐的校园环境启发贫困生学习知识、追求理想的动力和热情,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心理脱贫,才能使贫困生真正脱贫。鼓励他们在宽松的校园氛围中广泛开拓人生和交际圈子,不断充实其精神世界,促进人格的完善,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强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济资助和精神扶贫,只是暂时缓解他们的困难处境,只有将“物质救济型”资助向“励志强能型”资助转变,才能彻底解决长期的经济困难和继发的心理困难所导致的困境。因此我校在切实提高帮困助学工作中立足长远、标本兼治,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到:生活上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能力差距。勇于克服内心的“魔咒”,突破自我,重塑自我。帮助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形成正确发展倾向与事业目标,合理做好四年大学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做到全方位塑造和提高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好勤工助学工作,把“输血资助式”勤工助学转变为“造血助人式”勤工助学,将劳务型勤工助学岗位与创业型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并在第二课堂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帮助贫困学生提升学习、工作、人际交往能力,为实现自强成才提供多种机会,进而让其增长知识才干,增加社会阅历,提高综合素质,并体会到自立自强后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增强自信心和行动自主性。

四、结束语

贫困生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结构性问题,十分复杂艰巨。建立健全一套适合高校基于大学生自强精神的培养体系,科学构筑“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励志强能的教育模式,帮助贫困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自我定位,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贫困,自我救助、自我教育、自强不息,科学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使贫困生在健康、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中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欧阳胜权.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中积极自我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11).

[2]刘冬梅.论新时期高校贫困生育人体系的构建[J].学理论,201l,(30).

[3]徐峰.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江科技,2008,(1).

[4]杨周复.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就业资助 缺失 回归

资助是对高校贫困生群体进行扶持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学校本质特征的直接映证。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对贫困生群体进行帮扶和人生矫正的光荣职责,为之所作出的努力是不容置疑的。但还是出现了一些贫困生难以融入社会、就业不佳的尴尬局面。我们对贫困生的“奖、贷、助、补、减”(硬资助)已持续多年,而对贫困生的就业资助(软资助)重视不够,加剧了贫困生对良性就业的“消极旁观”。因此,要实现对高校贫困生群体帮扶工作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努力克服资助体系的现实缺失,提高对贫困生的就业资助(软资助)的重视度,从而完成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功能回归。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资助的现实值域

高校贫困生群体就业问题是个大问题,其就业绝对人数大幅增加。在激烈的大学生就业竞争中,高校贫困毕业生是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就业资助是摆在各高校门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高校贫困生群体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发展。

由于贫穷,许多学生为了交学费,家里东借西凑负债累累,这使他们深感沉重和内疚。进了大学后,校园里贫富差距凸显,使他们觉得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在自卑、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常常怨天尤人,感叹世间不平;常常为自己家庭的贫穷而苦恼,怨恨父母无能。而且由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破坏了校园稳定和正常秩序,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二)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和高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完成学业而采取的救助措施。但目前,贷款的高校贫困生由于大学毕业后就业难而引发了还贷难,从而引发银行不愿发放学生助学贷款的情况。高校贫困生群体能顺利就业,不仅有助于他们按时还贷,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可持续操作,还间接关系到国家助学体系的良性运行,同时,良好的就业率对提高学校整体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保证高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能否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能否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发展和价值,人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教育对自身发展的巨大作用和意义。追求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平等的要求越来越强,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人们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入学机会成倍增加,解决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资助的缺失现状

(一)制度缺失。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先后出台了有关补助减免学费及一系列奖学金、贷学金政策,但这些法律和政策还不完善。现有关于学生资助的法律规定,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法》上。

这些关于学生资助的规定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使得资助制度的实施有了法律保障。但是应该看到,这些仍是一些纲领性或政策性的规定,缺乏操作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各项资助制度的具体落实,并且,对于资助关系和资助行为的法律性质、资助法律关系主体和资助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内容没有明确阐述。

(二)结构缺失。

其一,资助太少。贫困大学生由于来自家庭、经济等外生因素的压力要比非贫困生大得多,贫困生的相对闲暇成本和相对劳动学习成本要高些。除了他们的经济资源是非均衡的之外,他们所占有的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也是不均衡的。因而,就业竞争是不公平的。对贫困学生的就业资助是对社会公平的补充,是另一种公平与效率,更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的平等、公正,是对多元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

其二,覆盖面不够广。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后遗症”,我国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贫困生数量不断增长,各高校的贫困生普遍占到全校学生的20%,但是能够申请到助学贷款的受益者仅占10.5%,近一半符合条件的贫困生没有机会贷到款。由于对学生资助风险大,收益低,银行一般不愿接受这类业务,但是国家有强制政策,银行不得不接办,但是对此业务却表示出不热心,不重视。

(三)价值导向异化。

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在现实操作中变成“奖学金”,将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党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背离,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误差来源于对教育的认识错位和对学习的缺陷定位,其结果是造成教育误导,最终导致价值导向实质性缺位。

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渐渐变成一种“学费赞助”。资助只关注如何让贫困学生入学,如何让他们解决学费问题。而不关心其过程成长,特别是对就业这一大学生最关注问题的忽视。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造成“等、靠、要”的心理缺陷。这与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国家与社会预期是不一致的,也是资助政策体系功能作用削弱的一个原因。

(四)社会力量加入不够。

从资助资金来源来看,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形式单一,无法满足高校贫困学生的真实需求。社会资金,特别是民间资金投入很少。这与发达国家形成较大反差。从资助的分配来看,我国的社会资助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名牌大学,因为中国许多企业所谓的慈善,其实是打着“慈善”的招牌,谋取社会关注或者有其他目的。因此,他们更加愿意在一些有名望的重点知名院校资助学生,一是为了名声远大,二是重点院校的学生就业前景较好。

就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来说,是否可以把自己有支付欲望、有支付能力的部分社会群众纳入贫困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在政府加强引导的前提下,交给社会服务机构,为政府分担、减忧?如果能这样,则从社会管理创新的结果上来说,国家构建一个大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社会或者民间机构成为一个有效的补充力量。

三、高校贫困生就业资助的真实构建

(一)立足校园,细化标准,为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资助提供制度支撑。

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做到有“文”可依,出台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资助实施办法,对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进行补贴性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可申领求职补助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求职“准备金”问题。另外要通过调研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细化认定指标,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真正把资助工作做好做实做精。

(二)增强服务意识,大力推进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资助工作。

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就业资助是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举措,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的主渠道,落实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事关教育机会平等、高等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高校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一方面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和具体指导,另一方面加强银校合作,积极协助银行做好贷前审核、贷后管理等工作,增强互信,帮助银行降低风险,提高银行办理学生资助工作的积极性。

(三)开展正面教育和心理援助,塑造困难学生健全人格。

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营造互助互爱、关爱感恩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另外要有意识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援助,将人文关怀融入到资助工作之中,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现实、勇敢面对贫困,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帮助他们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就业。

(四)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到资助困难学生就业的工作中。

目前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费结构单一,其主要来源是国家和高校,社会力量参与较少。这不仅使高校用于资助的经费紧张,而且难以发挥社会力量应起的作用。所以,高校在现有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应采取“企业社会名人社会慈善机构”的模式,由他们出资建立各类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和慈善基金,构建起企业与高校联系的桥梁,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侯书栋.学生资助立法的初步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2(6).

[2]李祖超,夏丽君.高校学生资助新体系下的诚信问题预测与防范[J].理论与实践,2008(4).

[3]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第6篇: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73 ― 0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本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与话题,其中贫困生、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笔者以为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形应该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与病态心理学相对的理论支撑,为破解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与思路〔1〕。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介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逻辑关联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和新型的心理学发展方向〔2〕,主张采用积极方式和心态去介入个体的心理世界,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注重个体心理世界的积极阳光层面的关注与激发,为破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困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向;本科院校贫困学生作为学校的特殊群体,各个方面均处于弱势境地,心理世界往往也是非常脆弱,非常需要激发他们内心世界积极向上的一面,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现实场域。因此,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

(一)积极心理学与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内涵与价值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主要观点与价值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引进国土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与思潮〔3〕,主张采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开展心理问题的解决,与病态心理学持相对的观念与方式。这种理论体系更能够有利于推动各类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够进一步促进心理学的发展与社会服务;能够极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创新,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提升其实效性,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2.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内涵与价值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是心理问题处理的一种方式,内涵丰富,包括心理干预的理念、内容、方式、主体、环境、效果的考评等。这种干预往往是外在的干预,当然也可以是自我主动的干预调适心态。

从价值视角来说,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具有很多的功能与作用。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干预能够及时把控与走进贫困学生的心理世界,能够及时引导贫困生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化解其心理纠结;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干预能够为贫困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极大提升贫困生学风的改变。

(二)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A的相关性

积极心理学与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理论层面的积极心理学能够为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指导,作为实践层面的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能够具体的应用、检验与完善积极心理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方面,从理论指导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为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要求其保持积极的阳光心态、采用积极的方式和选用充满正能量的项目与内容、营造阳光的氛围与环境来开展心理健康干预。

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说,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是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大号舞台,是积极心理学的践行落实与检验考验,能够倒逼积极心理学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二、当前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环视本科院校心理健康的干预现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情况不理想,从理念、内容项目、方式与平台、主体素质到效果的督导层面都需要好好改革创新一番。笔者认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应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就是积极心理学取向严重不足〔4〕。

1.心理健康干预理念层面的问题。采用一种什么样的理念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好好选择与设计整合。但是目前高校在构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理念时,科学化的理念坚持不足,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贫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没有很好把握青年学生期望值变化的规律;系统化的理念坚持不足,往往就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没有深层次地挖掘贫困生心理问题背后造成的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专业学习方面的因素;积极向上的理念不足,往往将贫困生心理问题扩大化、严重化,没有将之作为贫困生作为一个成长的必经阶段来阳关地对待。

2.心理健康干预项目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发是多种因素的合力所致,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需要关注与干预更多的方面。但是目前高校在构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项目时,规划设计不够,往往注重经济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干预介入,重点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心理问题方面的事情,忽略与之相关的,贫困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社交情况、情感婚恋情况、参加社团活动情况、日常的生活状况、就业与职业追求情况的指导介入〔5〕,导致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项目单一化、空洞化;往往注重大学生成长层面的学生项目干预,忽略现代公民层面的素养项目干预。

3.心理健康干预方式与平台层面的问题。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需要采用心理的、教育的、活动、制度等平台来进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般高校往往注重就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注重心理方式的采用,比如谈话、情景体验、心理测试等均常常被采用,但是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干预中积极使用,忽视了三观教育和红色文化在心理干预中的采用;忽略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在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另一方面,往往重视传统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的采用,对网络平台的远程心理辅导作用开发不够,没有很好开发网络心理辅导热线。

4.心理健康干预主体素质层面与心理健康干预保障层面的问题。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干预主体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干预技巧与干预的心态要求非常多,但是目前参与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教师一般都是学工队伍的教师,这个群体很大一部分不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很难为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提供强大的介入力量。同时,心理健康干预需要一定的条件与保障,但目前高校没有做好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心理健康干预的设施设备的供给。

三、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要求,提高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水平

针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及其干预存在的问题,本科院校应该好好分析与研究,积极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将之运用于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理念构建、内容设计、方式选用等方面,力求建构一种助推贫困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心理干预机制〔6〕。

1.注重心理健康干预理念的完善与创新整合,推动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可持续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理念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先导,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要要高度重视,把握好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干预理念的要求,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以一种爱的心态、理念去开展各项干预活动,贯彻一种爱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科学的理念,好好分析贫困生群体的优点、缺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分析贫困生的弱势心态和期望值的变化规律;始终坚持系统的理念,将心理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运行,深层次地挖掘贫困生心理问题背后造成的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专业学习方面的因素,力求采多管齐下多策并举的办法来应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注重心理健康干预项目的拓展,尽力扩大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覆盖面与惠及面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项目与内容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直接客体,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务必要高度重视,把握好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干预项目的要求,不光要看到贫困生的问题,更要看到其优点,对其优点也进行干预指导;不光是要干预其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还要干预贫困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社交情况、情感婚恋情况、参加社团活动情况、日常的生活状况、就业与职业追求情况、网络活动等,做好这些方面活动的心理调研、追踪、指导与积极干预介入,加大生命教育〔7〕、感恩教育与法治教育、幸福感的教育,力求形成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项目的立体化网络建构,做到对与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因素的干预介入。

3.采用主动积极与正面激励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努力增强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吸引力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理念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先导,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分析把握积极心理学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方式要求,尽量采用积极向上的办法来处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指导等结合起来,用积极向上的内容去教育启发贫困生的心理世界、生活世界、学习世界;将传统的谈话、心理测试、体验活动等已纳入积极向上的层面来看,尽量采用正相关的方式开展心理干预,多开展一些有益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等阳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贫困生的自信自强心态。另外,积极开发网络平台的教育服务功能,建设网络心理问题辅导平台与网站,力求心理健康辅导移动化发展。

4.注重心理健康教师的积极心态与积极向上的环境构造,全力为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阳光的氛围。

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理念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先导,因此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时把握好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干预的主体素质要求,加大对参与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教师们进行阳光心态的培育与重视,要求心理健康指导教师本身必须要拥有真善美的心态,拥有阳光和博爱的心态;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寝室文化的建设,为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提供一个充满积极向上态势的文化氛围;加大各类心理健康干预的条件供给,尤其要做好开展心理活动、贫困资助等所需要平台、场地、经费、人力、物力等方面保障供给。

总之,贫困学生是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应该关注的重点,需要学校、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不同视角的探索与践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本科院校贫苦生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介入提供一种阳光的思维方式与行动走向。目前重要是,本科院校务必要改变传统心理干预机制,结合学生特点,建构积极向上的心理干预介入机制。

〔参 考 文 献〕

〔1〕谢念湘,赵金波,佟玉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J〕.学术交流,2011,(10).

〔2〕曾庆璋.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0,(15).

〔3〕邵迎生.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4〕麻彦坤.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9,(03).

〔5〕张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救助〔J〕.江苏高教,2012,(01).

第7篇: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物质救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98-01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大学有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生活上节俭”、“渴望各种打工机会”、“需要各界的经济支持”,这就是中国当代高校贫困生的显著特点。高校内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山区,而目前一个显著趋势是城镇居民下岗家庭成为大学贫困生新的来源。

近年来,国家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欠缺有效的心理疏导。单纯依靠助学贷款或者助学金这种有限的物质资助方式,难以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贫困学生在心理上仍旧是自卑、敏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二是助学贷款的催贷问题,很多毕业生毕业后迟迟不还款,给高校和银行造成困扰;三是极少获得社会捐助,仅靠国家和各级政府资助,资金总量有限,难以满足解困的需要;四是贫困标准模糊不清,高校确定贫困生程序存在争议等。由此可见,我国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笔者不赞成无条件的无偿资助模式,这种“不讲其他,只论贫困”的资助模式容易助长某些特困生的依赖、懒惰心理。同时物质方面的单一资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心理救助和物质救助相结合才能真正帮助高校贫困生走出困境。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救助

高校贫困生不愿意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大部分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家境,也不希望受到别人的特别关注,他们通常会表现出自卑、内向、敏感的一面。在资助贫困生时必须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把其视为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辅导员处应建立贫困生特殊档案,熟悉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以院系为单位,创建一个贫困生档案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由专人负责录入,并进行日常维护和关注。定期了解谈话,善于观察、及时跟进有无特殊、突发的情况发生。对个别确有因贫困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安排专门的、及时的、长期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有归属感和依靠感。二是把握好几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如:开学缴纳学费时,每年评选奖学金、助学金时,临近毕业时等,贫困生在这些时间节点心理会有一定的压力,及时发现并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首先,可以通过团体咨询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共性问题”,如针对贫困生的自卑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可以通过“自信心团体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二性成长团体辅导”等个体体验和感悟型的而非灌输和说教型的方式让贫困生得到心理疏导;再次可以通过个别咨询解决“个性”的、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咨询人员事先要对求助者的个性、心理健康状态、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有一个了解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安全可靠温馨的环境,可以让求助者充分的倾诉,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一对一的有效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贫困生的物质救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设立奖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国家规定的专业的学生以及到国家规定的地区工作的学生给予奖励。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目前“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面对高校庞大的贫困生的群体,单一依靠政府或者高校还是杯水车薪,对高校贫困生的物质资助还是要拓宽资助的资金来源。拓宽资助资金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国家资助、学校帮助、社会资助等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资助。国家应该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大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保障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为主、学校为辅的模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学校制定发放、回收措施。同时,为激励贫困生积极上进,国家可制订免还贷款条件,对品学兼优,毕业后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贷款学生,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使贫困生享受减还或免还贷款等特惠待遇。

二是学校帮助。 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帮助:第一,积水成河,点滴之举成大爱。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集小爱成大爱,成立一个以贫困生资助为目的的基金会,集合来自各方的资金来源,公开、透明的管理是基金会模式运行的关键,因此有效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二,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资困助学工作小组,形成党团组织层层负责的管理体系。实行责任到人,确保助学金、奖学金等助学款项的分配程序合理、公正,可以设立意见箱,评选结果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第三,勤工助学岗位的重要性。让贫困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是一种较好的给予资助的方式,学校在这方面应该提供办公室助理、家教、图书管理、后勤服务等勤工俭学性质的工作岗位。

三是社会资助。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大学生资助上面承担着真正的投资主体责任,并起到了较好效果,但在引导社会各界共同资助大学生方面的努力仍存有很大不足。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单一依靠国家资助这种单一方式将很难满足对资金的庞大需求。因此,应积极争取政府和高校之外的社会资金的帮助,拓宽财源,引导资助资金结构多元化。

首先是国家方面,可通过立法和政策激励,保障和引导民间团体、单位企业、个人资助的积极性,给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民间团体、单位企业与个人以精神和物质奖励,让社会慈善捐资助学成为一种精神文明新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资助大学生的良好氛围。政府可以适当干预,如从税收上进行干预,在税收政策上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捐助,积极捐助贫困学生的企业公司可以适当减免税收或者有其他有利于企业的政策。提高企业资助贫困生的热情。再次,合理应对社会捐助。鼓励更多的捐款用到教育事业上来。同时,应修税法或制定慈善事业促进法等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出一套具体、细致且又简便行的操作程序,确保捐赠者在捐赠后简便易行地得到免税的待遇。

其次是学校方面,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影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捐款,积极与企业、政府建立共同合作的共赢局势,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社会咨询和培训服务,通过这些渠道缓解政府财政资金压力。各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企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或者是设立更多勤工俭学的岗位,拓宽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渠道和奖金来源。

贫困生作为高校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必须关注的热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庞大数量和诸多问题,也说明了贫困生救助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这一群体的救助,心理或者物质任何单一层面的救助都是不全面的,必须心理救助与物质救助双管齐下才是改进工作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第8篇: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范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贫困

心理扶贫。

一、“心理贫困”的定义。

1.何为“心理贫困”。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谢桂阳给出了以下定义:心理贫困,就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从而产生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变化。

2.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谢桂阳教授曾对湖北大学185名贫困生和271名非贫困生进行过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同年龄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更为敏感、拘谨;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无独有偶,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调查结果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17名被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还有52. 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更容易陷入“心理贫困”中,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1.性格问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 22. 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自卑、敏感、脆弱是一部分贫困生最普遍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会出现三种行为表现:一是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贫困带来的心理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自愧不如别人;三是逃避离群,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贫困生因贫困而自卑,但又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却又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有的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故意疏远同学;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贫困受到打击,他们一般很少参加需要花销的集体活动,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

3.学习问题。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方面因期望值过高而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很难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得到解决。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他们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生计问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

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

三、心理帮扶的渠道。

1.完善勤工助学,提高贫困生自助能力。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对贫困生都采取传统的资助方法,从生活费、学费上资助,减轻经济方面的压力,但上述各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产生依赖心理。而勤工助学与其他资助方式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参与式”,学生不再消极被动的等待捐助,而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自救。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减轻学习和生活负担,还可以克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学生们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与不同的人和事频繁接触的同时,学会了应付多种多样复杂局面,增加了对社会和人的了解。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从观念上摆脱了等待救助,学会了平等、积极、主动。

2.消除学校对贫困生帮扶的误区。

(1)对贫困生资助的宣传要合理。

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很容易就把贫困生的资助做成对外宣传的工程,比如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公开曝光等,殊不知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完全暴露,加重敏感和自卑心理。因此,高校在宣传时应征得受助人同意,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对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一刀切”

有些心理问题不光是贫困生特有的,普通大学生群体也会存在类似情况。但有的高校政工干部经常把贫困生置于学校的焦点下,将贫困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放大贫困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殊不知这样对他们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刺激,非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3.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

(1)建立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新心理辅导模式。

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政工干部、辅导员为辅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清职责,各司其职。同时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在心理教育模式上一方面要秉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创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2)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多开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善应对的方式。

(3)加强贫困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贫困生在得到学校或社会的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给学校对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有意识地将支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丰富回报社会的途径,例如参加志愿活动等,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四、结语。

总之,对于贫困生而言,助困与育人不能相脱节。如何强化育人环境,形成和谐成长氛围,注重贫困生人格培养,这需要社会和高校不断地努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宫龙江。贫困大学生双重倾向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

第9篇: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范文

关于“两免一补”工作情况的

汇报

(2006年4月18日)

AAA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05年全县人口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县级财政收入万元,财政支出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万元。全县共有中小学所,其中高中所,初中所,小学及教学点所;全县共有在校生人,其中高中人,初中人,小学人。

AAA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于2002年1月份将全县教师工资划归县级管理,保证了教师工资及时足额统一发放;实现了包括校长教师管理在内的县级教育人事统一管理;积极支持项目学校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项目学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于2003年顺利通过省“普九”复检验收。

为切实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保证贫困生接受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按照国家、省、市文件精神,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贫困生资助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带着感情、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把“两免一补”这一惠及千万贫困生及其家庭的“阳光工程”做实做好。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实行“两免一补”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实施“以德治国”关爱“三农”的政策体现,是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保证贫困学生入学的惠农、惠民良策,作为县级基层单位,我们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政策,确保将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实到每家农户、每个贫困生身上,把实事做好、好事做实。

首先,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纪检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贫困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两免一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领导小组在教育文化体育局设立办公室,由局长任主任,财务、普教、纪检等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确定学校受资助名额和具体资助形式、保证专项资金及时支付、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申报工作等。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并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申请和初审,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

第二,加强政策宣传和人员培训。我们及时地将国家的有关政策通过电视、学校公开栏、各种会议等方式进行公开宣传,使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能够清楚的了解这项国家的惠民政策,自觉地把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教文体局多次组织学校校长及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两免一补”有关文件,切实掌握贫困生界定、审批、资金发放等方面的政策规定,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要领,力求完成任务及时,执行政策不走样。

第三,实行部门联动、抓好资金落实。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力相当有限,但是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资金管理,根据《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暂行管理办法》要求在县核算中心设立了专户,所有国家和省的贫困生资助资金均及时划拨专户,严格财务支出手续,确保资金使用效益;2005-2006学年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对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最后,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两免一补”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由纪检部门牵头,每年组织全面检查,对学校落实情况情况进行督查,对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跟踪访查,将检查结果作为学校评估、校长评议的重要依据。

二、坚持原则、严格标准,科学界定、细致操作,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工作态度,坦诚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两免一补”工作的稳步实施。

“两免一补”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受到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稍不注意就会有失公允,引起广泛争议,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甚至形成不稳定因素。我们明确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在工作中做到坚持原则、从严要求,以规范、公平的形象争取学生、家庭、社会的认可。

第一,严格掌握标准,科学界定贫困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暂行管理办法》和河北省《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规定进行操作,科学合理地确定资助对象。2004年秋上级制定界定贫困生标准为家庭年均纯收入不超过1500元,2005年起,界定标准定为年人均纯收入不超过元,在此基础上优先照顾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单亲贫困家庭子女、孤儿、低保特困家庭子女、天灾人祸家庭子女等。按照以上标准,我们每学期开学初都协同财政部门并要求学校、教师对学生家庭进行多方调查,确实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力争做到符合条件的全力纳入资助范围,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资助。

第二、严格审批手续,做到有据可查。在审批过程中,首先由贫困学生的监护人或学生本人填写申请资料进行申报,同时由学生所在村委会提供经济状况证明,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将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进行公示,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县资助小组审核确定,县资助小组再经过复核和抽查后再最后确定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通过几个反复的过程,保证了资助工作的公正与合理。

第三、在严格与灵活中取得平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是动态的,贫困生的概念也是动态的,只有及时了解掌握才能保证科学合理,必须以公正之心对待贫困生的调整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2005年春季贫困生界定标准增加了“财政供养人员子女不得享受资助”的限制,在前一季中符合条件的部分家庭子女就不能继续资助,尽管学生及家长有意见,尽管这些家庭中有的由于各种原因经济状况甚至不如普通农民家庭,尽管他们可能与我们的相关人员有各种关系,我们都通过严格细致的工作将其一一置于资助范围之外。与之相反,2005年春界定工作将近结束之时,我们通过群众了解到张会亭乡某村有一个学生不属资助对象,但就在之前不久其父刚因车祸去世,家庭陷入窘境,为确保学生就学,局党委决定特事特办,抓紧时间将其纳入资助范围。严格与灵活是相对的,要在其间取得一个平衡,而这个平衡的支点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了这个支点,我们的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三、着眼未来、立规建档,强化管理,勤于督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为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打好基础。

“两免一补”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同时又是一项长期工作,它将贯穿于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杂费以及将来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的过程之中,因此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着眼未来,细致工作,为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后的教育管理、贫困生救助打好基础。

在免费教科书管理方面,认真做好免费教科书的选购、验收和发放工作,确保选购的教科书均为国家规定必修科目,同一年级教科书种类和版型一致,对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不再收取免费教科书以外的其它教材、教辅资料等费用,全县统一订购的作业本从学校收费中结算,无偿提供给贫困学生;及时组织学校对新华书店送到的免费教科书进行验收并按规定程序填写结算凭证,免费教科书在发放给贫困生前,按要求在教科书的扉页上统一加盖“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的印章。在杂费资金管理方面,2004年秋季和2005年春由于资金下达较晚,对贫困生杂费实行了先收后退的方法,2005年秋季以后,对确定的贫困生在一费制收费时直接免除;省级补助的免杂费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上由学校集中掌握,财政部门保证及时划拨专户,并实行报帐制,在支出过程中严把票据关和审核关,不符合规定用途和手续的不予报帐,经常核对帐目,做到专款专用。

在档案资料管理方面,我们健全档案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对相关人员要求政策掌握熟练,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得心应手,做到文本档案和电子档案真实、齐全、规范。

在强化监督检查方面,我们更是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重要手段,每学期都定期组织全面检查,经常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整改。2005年春季的检查中,发现一个乡镇的个别学校在清退2004年秋季两免资金时,向贫困生每人收取了1元的审批表款,其实当时学生并未提出异议,该款项也确实全部用于贫困生资助活动,但是我们还是要求学校立即进行清退,并在全县予以通报;2005年秋季的检查历时二十余天,检查更为细致,所到学校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采取座谈或问卷的方式对资金发放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对检查结果进行了认真总结,对个别学校受村民影响对两免额度实行平均的做法进行了通报批评,并要求全系统以此为鉴,坚决杜绝该类事件发生。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我县“两免一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局面顺利打开、稳步推进;各项政策深入人心,一大批贫困学生得到资助:2004年秋季中央、省下达我县贫困生资助资金万元,小学免书费人,免杂费人,初中免书费人,免杂费人,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人,由于资金下达较晚,此项工作至学期末完成,实际资助贫困生人,其中小学人,初中人,资助金额为万元。2005年春秋两季受资助人数均为小学人,初中人,全年按照小学生均书费元、生均杂费元,初中生均书费、杂费元的标准共免除贫困生书费万元,杂费万元。2006年春季按上述标准免除贫困生收费小学人,初中人。同时年秋季和年春季各资助贫困寄宿生人。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也从2004年的下降到左右,使广大农民真真正正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无不对党和政府的关怀心存感激,对“两免一补”这项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拍手称快。同时我们的干部队伍也得到了锻炼,执行政策的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由于这项工作属于新生事物,在工作中也遇到一系列问题,必须认真研究,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是贫困生界定难度较大。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贫困生是实行“两免一补”工作的前提,也是这项工作的难题。由于学生家庭收入的不透明性,学校乃至基层村(居)民自治组织难以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以人均年收入来确定贫困生很难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是先确定因天灾人祸致贫、孤儿、低保家庭等重度贫困生作为优先救助对象,但是此类学生在贫困生中只占少数,大部分则是中度贫困生,贫困程度不好掌握,虽然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严格审批手续,仍然难以完全避免争议,一些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出现了攀比现象,有些学生不愿意缴纳合理的书费和杂费,特别是在学年初贫困生需要重新审定的时候,界定贫困生与学校收费工作密不可分,为尽早完成工作,保证学校运转,部分学校对贫困生的书费和杂费采取了收费先收后退的办法,虽然在清退过程中慎而又慎,但毕竟不能完全符合政策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严格要求,另一方面采取提前下达资助计划等办法将界定工作时限前移,争取在新的学期完全避免先收后退现象。

二是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按目前“两免一补”的杂费补助标准,小学生每年元,初中生每年元,支付免费作业本费后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资金为小学每生每年元,初中每生每年元,而据我们初步测算如果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应在小学每生每年元,初中每生每年元,目前的学校收费及补助经费只能保证学校的低水平运转,教师培训等资金微乎其微,县级财政受财力限制,无力补助更多公用经费,2006年经过努力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按小学每生每年元,初中每生每年元列入预算,即使这样,到2007年实行全免杂费以后,我县的农村中小学学校公用经费仍将有缺口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没有能力全部负担贫困生教辅资料费用,为保证正常的教学需要,采取了学校统一推荐、学生自愿购买的方式,如果由学校全部负担这些费用,将会严重危及学校运转乃至生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是“两免一补”深入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