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体育教学的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教学风格类型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6-0073-04
A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of Public P. E. Teache rs in Colleges and Their Teaching Styles
LIN Liping1, CHEN Zuosong2
(1.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Putian College, Putian 35110 0, Fujian China;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 Fu 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Fujian China)
Abstract: As the issuing of the New Program and reformation of College P. E. Cur riculum System,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whether public P. E. teachers' perso nali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teaching styles in their individualized te aching by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s and physical statist ic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ersonality features of public P. E. teachers ar e correlated to their teaching styles and have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of theirteaching styles.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of personality features of the te achers predict legal teaching style, while the squeamishness of the personalityfeatures predicts legal and global teaching styles.
Key words: public P. E. teachers in colleges; personality; teaching styl es
新《纲要》强调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充分重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 性,重视学生人格形成的发展规律[1]。这将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由教学模式化向教 学个性化 转变,形成个性教学,高校体育教师要实现个性教学,必将要对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 教学观点、教学作风、教学方法方式、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选择,而这些方面正是教学风格 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风格是体育教学理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它对体育教学效果有着 重要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的形成,个性特征的培养,人格素 质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合作精神的养成、学习氛围的创建以及学习效率和进 度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2]。所以,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 对贯彻落实新《纲要》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不同流派的教育理论在研究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中,都认为人格影响着教师教学风 格的形成[3]。然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对其教学风格 的形成产 生怎样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不同,其教学风格是否存在差异;人格特征 怎样影响和影响哪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些都缺乏实证研究,因此,研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的关系,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人格特 征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理论依据,为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第一轮调查被试来自福建省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大学、泉州学院 、莆田学院、龙岩学院担任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96.7 %,有效问卷142份,有效率97.9%。第二轮调查被试是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 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大学、宁德师专、泉州学院、莆田学院、龙 岩学院、三明学院担任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5份,回收率90.0%, 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94.9%。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围绕个性特征与教学风格的关系问题,查阅并分析了国内外与本课 题相关的论著、书籍、文件和文献资料等。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问卷是在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EPQ)的基础上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修订的中国版本量 表,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操作简便,包括4个分量表(各12个项目)48个项目。1)内 外向维度(E):内外向维度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喜聚会,随和乐观,喜欢变化,渴 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 以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2) 神经质 维度(N):反映受试者正常行为表现出的情绪是否倾向于稳定,它反映正常行为,并非病态 。分数高表示可能是焦虑的、担忧的,常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对刺激反应过于强烈,以至于 出现不理智的行为;3) 精神质维度 (P):精神质又称作倔强,讲求实际,并非暗指精神 病。分数高可能是孤独的,不关心他人的,缺乏情感投入,不近人情,感觉迟钝,好挑衅, 喜欢干奇特的事但不顾危险,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同时也表现独立性、竞争性、创造性能 力强;4) 社会掩饰性(L):反映受试者的掩饰或社会性朴实的倾向。通过第二轮调查结果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检验表明,内外向(E)分量表的12个项目折半信度系数=0.651、神经 质(N)分量表的12个项目折半信度系数=0.706、精神质(P) 分量表的12个项目折半信度系数= 0.648。
1.2.2.2 教师教学风格问卷(TSTI)由Grigeorenko & Stern berg 编制的教学风格评价量表(TSTI),该量表是一个教师的自陈 量表,共7个分量表,49个项目,分别评价立法型(4、6、8、15、18、34、49)、执行型 (14、19、28、33、36、42、48)、评判型(10、17、25、32、37、41、43)、整体型(1 、11、24、26、29、30、46)、局部型(2、9、12、13、23、31、45)、激进型(3、7、16 、20、38、39、44)和保守型(5、21、22、27、35、40、47)7种类型教学风格。每个分 量表包括7个项目混合排列,每一项目采用7级评定(从完全适合到不完全适合)记分分别为 1、2、3、4、5、6、7。
通过对预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经过专家评议,对整理出来的条目加以评价修改,重新修 订一套适合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问卷,使之在评价结构和语言陈述上更符合体育教师教学的 特点,量表共47个项目,删除原量表的第29条目和37条目,每一项目采用5级评定(从完全 适合到不完全适合)记分分别为1、2、3、4、5。分别评价立法型(4、6、8、15、18、33、 47)、执行型(14、19、28、32、35、40、46)、评判型(10、17、25、31、39、41)、整 体型(1、11、24、26、29、44)、局部型(2、9、12、13、23、30、43)、激进型(3、7 、16、20、36、37、42)和保守型(5、21、22、27、34、38、45)七种类型教学风格。
利用修订后的量表进行第二轮调查,调查结果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立 法型(Legislative)克隆巴赫系数a=0.655;执行型(Executive)克隆巴赫系数a=0 .828;评判型(Judicial)克隆巴赫系数a=0.701;整体型(Global)克隆巴赫系数a=0 .636;局部型(Local)克隆巴赫系数a=0.660;激进型(Liberal)克隆巴赫系数a=0.7 33;保守型(Conservative)克隆巴赫系数a=0.731。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 SPSS11.5作为统计工具对所有调查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一般情况(表1)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助我们了解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突出的人格特征, 预测其兴趣爱好、教学风格、未来在教学情境中的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弱点,提高高校公共 体育教学的效果以及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表2显示:不同性别高校公 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同学历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之间不存 在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在精神质和内外倾方面没有存在显著 的差异,但在神经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教龄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没有显 著的差异。但在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时发现,教龄在15 a以上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与高职 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在精神质维度上得分最高;教龄在5~15 a的教师更外向 ;教龄在5 a以下的教师神经质维度上得分最高。
2.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情况(表2)为了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性别 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两种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0.05),男教师更倾向于执行型教学风格和评判型教学风格。
表2还显示: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教龄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类型都不存在 显著的差异,但初级职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在立法型、评判型、局部型和激进 型四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中级职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 类型在执行型、整体型和保守型三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初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高级职称 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和局部型三种类型上得分最低。然而 ,相对于教龄较短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龄在15 a以上的老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更倾向于 立法型和保守型两种;教龄在5~15 a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激进型的得分最低。
2.3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类型的关系(表3)为了检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 别对人格特征的3个维度与教学风格的7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2.3.1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类型的相关分析本研究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是否存在关系,结果发现:高校公共 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两个维度精神质和神经质与教学风格的立法型、执行型和整体型存在 显著的相关关系;精神质与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执行型教学风格存在 负相关;神经质与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负相关,与整体型教学风格存在正相关,内外 倾与任 何一种教学风格类型的相关都不显著。然而进一步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3个维 度和教学风格的7个维度之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 与神经质之间存在正相关;立法型教学风格除了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5 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执行型教学风格与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存在 相关;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保守型与其他6种教学风格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激进型 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之外,与其他5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
2.3.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类型的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的类型是否有显著的预 测效应。以人格特征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以教学风格类型的7个维度为因变量,通过逐步回 归法来分析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类型是否有预测性贡献。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精神质分别进入立法型教学风格、执行型教学风格的回归方 程,而且具有预测效应,但精神质对立法型教学风格的预测方向是正向外,对执行型教学风 格的预测方向是负向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没有进入回归方程,对教学 风格类型没有预测效应。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分别进入立法型教学风格、 整体型教学风格的回归方程,且有的预测效应,然而却是负向的(表4)。
3 讨 论
从影响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析,有关学者的研究只是宏观地进行论述,缺乏考虑 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体育教师人格特征等问题进行实质性研究。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与 其个性是分不开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其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体育教师的 个性特征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风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4]。关于这点, 从教学风 格理论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风格是紧密联系的。本研究旨 在探索高校公共课体育课教师在新《纲要》的颁布及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改革的情况下, 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其个性与教学风格是否存在紧密联系。结果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 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的类型存在相关关系,人格特征的两个维度精神质和神经质与教学风格 的立法型(对教材的使用不特别要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我解决发现、自我分析和自我解 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一般由学生自己设计合理的身体练习,教学的方法能激励学生发挥 自己的创造力,课堂气氛活跃)、执行型(对教材的使用一般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选 定的课本,教学内容与步骤严格遵照教学手册的说明,采用指定的教学方法,课堂严谨有序 )和整体型(对教材的使用不特别要求,教学内容既要传授动作技能及其细节,也要讲授知 识、原理,重点是讲授可以用于分析不同问题的方法,教学步骤尽可能地将所学的知识和技 能加以联系,教学的方法能提供给学生系统的思维方法,课堂有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精神质与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执行型教学风格存在负相关;神经质与 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负相关,与整体型教学风格存在正相关;内外倾与任何一种教学风格类 型的相关都不显著。然而进一步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3个维度和教学风格的7个 维度之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与神经质之间存在正 相关,立法型教学风格除了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5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 关,执行型教学风格与评判型(对教材的使用一般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选取课本,教学步骤 和内容根据学生学习进展状况调整,在教师互相听课和评估彼此的教学状况中不断改进教学 的方法)、整体型、局部型(对教材的使用不特别要求,教学内容重点在解释具体问题的细 节操作上,尽可能地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联系,布置一些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动作技能 ,课堂有序)和保守型(对教材的使用一般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选定的课本,教学步 骤和内容几乎相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严谨有序)教学风格存在相关;评判型、整 体型、局部型、保守型与其他6种教学风格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激进型(使用最新教学成 果的课本,教学步骤和内容新颖、独创,提出问题,并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课堂气 氛活跃,教师起引导作用)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5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 关。这进一步证明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是很复杂的,除了个性特征对教学风格类型的 形成有决定作用外,还有其他主客观因素。一个人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有可能 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但教学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尽管教师的个性不同,教学风格也不一样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其教学风格 有利也有弊,我们很难说哪一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好,只要学生欢迎,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风格就值得肯定。
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在其教学风格类型的形成过程 中有一定的作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精神质分别进入立法型教学风格、执行型 教学风格的回归方程,而且具有预测效应,但精神质对立法型教学风格的预测方向是正向外 ,对执行型教学风格的预测方向是负向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分别进入 立法型教学风格、整体型教学风格的回归方程,且有预测效应,然而却是负向的。而高校 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没有进入任何一个回归方程,对教学风格类型没有预测效 应。这也进一步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的关系可能较为复杂。所以 从预测的结果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精神质人格特征对立法型教学风格具有预测作用 ,可以解释立法型教学风格的2.8%变异,其预测力相对较弱;低精神质人格特征的体育教师 更容易形成执行型教学风格,低神经质人格特征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更易形成立法型和整 体型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C],2002,8.
[2]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97-426.
[3] 刘民.教师的个性特征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27(5):538-540.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模式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在当前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下,传统的体育教学逐渐被顶替,而且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混淆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概念,对二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基于此,我们要进一步了解清楚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存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完善我国的体育教学体系,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
当前的体育教学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再加上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一定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课程。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我们的体育教师在学生的配合下,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而我国的体育课程主要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以及教学的内容而形成的一套系统、规范、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2.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从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教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二者其实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属于不同模式下的教育教学分子,是相互独立存在的,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入,使得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在不同的领域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而且二者是以一种互补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体育课程想要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那么就需要体育教学的帮助。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执行标准
我们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体育动作的时候一般都会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展现各个体育动作的细节。可以说,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有效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也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的整体质量。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方法没有办法顶替的。体育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各种动作技巧,这对于提升体育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2.2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程的优势分析
在当前的体育课程中,很多的教学方法都是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我们的体育教师在示范某一个体育动作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是要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所有的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拆分处理,技术传授要去由简单到复杂进行,这样方便学生进行记忆和学习。其次,我们的体育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认识体育动作,了解体育动作的真正要领。保证其能够在运用到实践之后,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这也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一个有效的前提。
2.3语言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只要体育教师的语言能够真正的符合学生的实际成长心理,那么大部分学生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体育教师的指导思想的,进而达到提升自己真实体育实践活动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的体育教师还要以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来给学生探讨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来增强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在面对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体育动作时,还要保证讲解语言的明确性,并在此基础上时刻提醒学生在做体育动作的时候注意安全。
2.4示范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示范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是非常明显的,示范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方式的效率。我们的体育教师通过示范教学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体育运动的各项规范及运动要领。这样一来也能够很好的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更为精准的体育训练。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最终效果。
首先,我们的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进行体育动作示范的时候,不管是整体示范还是慢动作示范也好,都注重强调体育动作的完整性,学生在直观观看我们体育教师的示范之后,也能够对体育动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也就更加方便学生后续的体育学习。其次,我们的体育教师在示范体育动作的时候,学生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位置来观察体育动作细节,对体育动作进行全方位的示范可以让学生更加细致的观察到运动练习的各个环节,保证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作为小学课程中的一门基本学科的小学体育课,是以通过有效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一门关键课程,学生身体的健康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保障。在我们现在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的存在是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违背的,当然这也与我们的体育课自身的一些特点有关系。体育课是所有小学学科中唯一需要在室外上课的学科,也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或动手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上课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分外地关注,首先是安全问题,学生们都喜欢玩,但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学生之间在进行某些活动时极易出现一些问题,甚至造成对学生身体的伤害,这不但对学校来说是极大地问题,也会给孩子自身造成伤害。很多教师因为害怕学生出现问题,上课就非常的死板,把学生约束的非常苛刻,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失去了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当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效果就大大下降了。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树立安全意识,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人的生命和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是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这是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树立并时刻警醒自己的认识。小学生由于年龄阶段的关系,在体育课上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特别是当学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中以后,往往就把安全抛离脑后,一些意外状况就极易发生。
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每位教师不仅要时刻紧绷安全之弦,更要充分地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做好安全防范。从上课学生站队开始就要不断强调、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警告学生不要相互间拥挤、推搡,否则极易发生意外。在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之前,教师一定要把规范动作和注意事项讲到位,同时要认真地再次检查所用器械,杜绝安全隐患。在学生活动期间,教师一定要随时关注、观察学生,特别是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一定要特别关注。如果学生发生意外,教师一定要按体育课规定流程来处理,千万不要擅做主张,防止问题恶化。
二、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教师现在都有这样的发现,经常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了,对于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如以前高了。究其原因,教师不能单纯地去抱怨学生,还是应该从自身上多找原因。事实上,很多学生还是非常喜欢上体育课的,特别是体育课作为唯一的室外活动的课程是很多学生所期望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上对学生情况关注不够,在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缺乏针对性,这就使很多学生的上课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大受打击,从而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下降。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上课的热情与他们的兴趣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就喜欢参与,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针对学生这样的实际,体育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教学内容及时地进行安排和调整,来达到学生的要求,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会非常好。
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充分理解教学目标,充分发掘学生价值,充分运用教学方法,不是利用教学舞台淋漓尽致的进行自我表现,而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加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此,体育教师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教学后的评价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用“好”“坏”来片面地评价学生。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评价也进行了相应的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全面实施评价机制,应该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互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相互评价的提高,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法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92-01
现代教育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当然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积极遵循提问原则,合理、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产生火花的根源,是创新的基石,一切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的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使教学形式不至于单调,活化语文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气氛的融洽、和谐,能有效地消除师生间的隔膜,为改善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基础。课堂提问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文的掌握就越深,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目的、有原则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利因素,随时控制那些价值不大或毫无意义的提问,保证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教师应如实的遵循好以下几个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围绕教材内容,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课堂上,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清楚。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以提升能力为目的来设计。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
2、科学性原则
教师提问内容能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事先都要有所准备。从教学角度说,抓住教学的难点设问,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是科学的,而且要求语文教师使用的语言也是科学的,语言的科学要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遵循逻辑规律,简单明晰地表达客观事物和情感世界。
3、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新颖有趣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也更能有效地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设计提问时巧妙设计,同样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采用多种手段,力求新颖奇特,避免平平淡淡,最忌“老调重弹”。所提问题,应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发问视角新;二是发问语言妙;三是发问方式独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4、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循序而问,步步提高。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既要按照课程的顺序,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让学生能积极思考,最终逐步得出正确结论,以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目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依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几个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引进,逐步引导,这样的提问处理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且也使学生乐于接受。
三、巧妙实施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是关键,实施才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在科学设计问题的同时,还应合理的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方式,巧妙的实施提问,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提问时机的把握,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①要善于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②要善于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③要善于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极其的注意提问的态度以及提问时的气氛,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表情、行为举止等,要给学生一种信赖和鼓励,要以同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要用强制性的态度来要求学生回答。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教师还应积极的把握好课堂的提问次数,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
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有的放矢,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更生动,更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按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达到目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和终生的体育意识。
一、理念的解读
正确实践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师就要在教育理念上凸现五“新”,一是“教育观念新”,即倡导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育观念。二是教学目标新,新《体育课程标准》构建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的目标体系,它不仅将课程目标归结为五个方面,而且又在课程目标之下设置了五大学习领域目标。三是教师的角色新。学生是体育与健康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四是学习方式新。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五是教学评价新,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的原则,构建了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一个创新评价体系。
二、“课改”后,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
以往评价一堂体育课是不是好课,关键是看老师,看教法,看执行大纲情况。另外,还要关注练习密度,运动负荷、强度指数,还要测脉搏、还要测心率、课后绘制曲线图。新课程改革后的体育课倡导“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由于在教学中没有准确的把握课改精神,以至于我们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1)忽视了传统教育,过分追求新课标;(2)不能正确理解“自主”的含义;(3)过分追求快乐,忽视了对技能的培养;(4)对合作教学的把握不够,敷于皮毛。
三、课改后体育课教学应涵盖的内容
一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因学生身体条件、运动素质、体育基础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要设法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竞争性,难易适中,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
二是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的差异,并能够很好地利用差异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运动感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态度和感情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常常会形成两种循环:一种是良性循环,另一种是恶性循环,老师的爱心带给学生的是学习上的巨大动力,甚至将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四是关注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们对“新课标”“快乐体育”理念的理解的偏差,以至于我们过去一些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一些好的做法也被抛弃,其实“新课改”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论文摘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在分析学科教育的“目的’,的历史作用和存在于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有益于推动学科教育改革、有助于指导学科教育实践、符合当代学科教育理论发展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
各科教学大纲,作为我国政府部门正式颁布的指导性文件之一,明确地规定了各学科的教学目的。学科教学目的,通常是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国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以及各个时期的教育发展战略,并结合各学科特点和规律制订的,它应对各学科教学的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起着带有方向性的制约作用,既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学科教学的归宿。然而,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学科教学实践,学科教学目的对各科教学的具体指导作用,无论在力度上,还是在范围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内的有些研究和我们的抽样调查都表明:学科教学目的,对广大的第一线教师恰似一纸空文,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社会的,也有教育内部体制问题。就其学科教学目的本身而言,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在我国,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的研究,似乎只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较少有发言权,这是一种十分不利于“目的研究”的现象,应当集中多方力量,共同作战。本文将从哲学角度,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可操作性问题,试图提出一个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以与同仁们商榷。
首先,学科教育的目的研究,自然要从学科教育谈起。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学校除了要广泛地开展社团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外,更主要的是开设各门文化课程,即要进行比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育。这也就是说,各个学科教育,要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贡献各自的力量。因而,学科教育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自觉性较强的对象性活动。为此,学科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活动,要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学科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规定其自身的目的。这就是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中的第一层次,不妨称之为学科教育目的(这一层次相当于现有的学科教学目的)。由此,学科教育目的乃是学校培养目标在各学科中的具体的反映和全面的体现。
其次,在充分挖掘各学科应有的价值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制订出学科教育目的,这本身不是目的,提出或设定目的的意义还在于实现目的.目的实现首先考虑的是实现它的手段。手段作为达到目的的桥梁、媒介、方法、工具,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学科教育目的的实现手段又是什么呢?由于手段乃是“有目的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物”,所以学科课程就成其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主要手段(当然不排除还有其它:)。由于“一切手段首先应当是目的”,因而作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的学科课程,它必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提出、而设定的。随之也就出现了学科课程的目的性。这就是本文所谈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二层次,不妨称为学科课程目标。学科课程目标乃是学科教育目的在学科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和全面反映。
第三,目的的实现,故然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但这个手段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发挥其作用,然而手段运用的过程乃是主体按其目的改造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通过这个过程,使其客体按目的要求发生变化,使其客体成为观念的目的的现实体现物,使其观念的目的现实地转化为需要的现实满足。而这一过程正是实践。所以最终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目的。那么学科教育目的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来实现呢?这就是学科(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就是教师(主体)按照学科教育目的,主要借助于学科课程(手段),改造或变革学生(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由于“……人的实践二要求(l)和外部现实性’心,所以对实践本身要有所规定,有所要求。因而学科教学作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的实践活动,对其本身所做的规定,乃是本文所研究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不妨称之为学科教学要求。由此,学科教学要求乃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学科教育目的,落实学科课程目标对其展开的实施过程所做的规定。转贴于
第四,无数的事实表明,人们提出的目的并不是都能如愿以偿的。人们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广泛开展以实现某种目的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无沦是手段,还是实践过程,都要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因而虽然人们追求的是结果与目的的一致性,但常常是结果与目的之间有差距,目的难以完全得以实现。这时就需要我们对其结果进行诊断、评价,以便调整、矫正;而评价又必须要有可操作的合目的性的评价标准,于是就产生了本文所谈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四个层次一一学科教育评价标准。由此可见,学科教育评价标准乃是由依据学科教育吕的、体现学科课程目标、反映学科教学要求的一系列可操作、可度量的指标所组成的完备体系。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管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6.35.197
1 管理学课程教学概述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协调的过程,管理学则是研究这一过程的一门学问。管理学课程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管理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基础。高校开设管理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组织的管理原理、管理技术且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
管理学的发展与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发展不断推动着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由此可见,具备较强的实践性是管理学课程最显著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因此,在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遵循管理学课程的这一特性,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程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将管理学的理论融会贯通于实际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
2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目前高校管理学的教学实际看,传统的单一的偏理论的教学方法仍然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为:实践性教学的课时较少、形式单一以及教学效果不明显,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是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的。通过观察分析,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体现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过分强调和依靠教师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教学偏理论化实践教学不足,造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较少涉及实践性的教学,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三是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 体验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官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的理论由美国的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来通过对理论的完善和实践形成了“体验分享共识行动”的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真正运用好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案例较少。
3.2 在管理学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在体验式教学之下,学生主要通过“实践体验对体验活动的分析总结再体验”的良性循环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掌握知识的实际运用技巧。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一方面能够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通过行动上的实际参与来切身体会来感悟知识,有利于学生把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体验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1)采用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体验。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有技巧地在课堂引入教学内容并带动学生的情感关注和求知欲望。教学案例具有较强的社会发展适应性和实践借鉴作用,并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案例的形式来进行体验式教学。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需要了解社会时事,选取近期的包含管理学重点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具有管理学教学意义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交流讨论和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建议或自身观点,使学生设身处地地看待和处理实际生活发生的管理问题,加深对管理学知识的理解。例如,今年4月发生在如家酒店旗下的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
如家在面对这一危机公关事件时,其处理方式欠妥,严重影响了如家在公众眼中的品牌形象。这一事件与实际生活贴近,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教师可以选取这一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如家在这一事件处理上的不足,并提出适当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探讨类似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以及事后补救方式。
(2)采用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体验。社会调查的对象是与课题相关的社会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程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管理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社会调查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调查活动的实质是基于课题的角度对实际社会生活的体验,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社会实际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和体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选取城市宠物管理这一课题,通过调查问卷、街头走访等方式了解城区宠物管理的现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或值得借鉴的措施,并据此形成社会调查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对管理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构造教学场景的形式进行体验。在具体的、生动形象的场景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感官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场景实施教学,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等科学创设和安排教学所需的场景,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境体验中来,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内涵并体会管理学在具体场景的应用。例如,针对组织设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构建一个组织结构系统,围绕这一系统来讲授相关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之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角色进入体验,对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十分有利。
(4)采用管理项目的形式进行体验。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采用管理项目的形式进行实践体验教育,能够有效针对管理学这一学科特点,使学生在项目岗位上实施管理,加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的体验。利用管理项目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设置与企业管理实际直接相关的虚拟管理项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和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小组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取得项目成果。例如,教师设置“建立一间家电制造工厂”的管理项目,在这个管理项目中学生需要进行的环节很多,包括工程的选址、人事的安排、经营范围的选取、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一一解决,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项目成果。
4 结 论
体验式教学的模式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实现管理学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教学目标。在管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对于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综合能力较高的、能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对体验式教学的模式进行探索和完善,推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理论;案例教学法
前言:
案例教学法是指把学习、研究中的具体实例进行汇集,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汇编成案例,案例由教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并做出示范性的解答。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正式被应用于体育教师教学当中,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帮助教师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1.案例教学法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1有利于推进体育新课程的改革
在体育理论中开张案例法教学,有利于推进《体育与健康》这一新课程的改革,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新课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积极性,跟家符合各地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案例教学过 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态度进行学习,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现代体育理论,而且还互助的“脑力激荡”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在学习体验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价值.
1.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理论课往往是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就忘记"。这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教学方法枯燥无味。而安利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它以生动、真实的体育案例为线索,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进入“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变被动听讲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这人仅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3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法难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较好结合,往往使理论脱离实际。而安利教学中的体育案例属于体育工作中的典型素材,都有相应的客观依据,是教师通过体育事件或其他渠收集的真实案例,并且是已经筛选的、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案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得到多方面得锻炼。
2.案例教学法在体育理论可教学中的操作策略
2.1准备工作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课前要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工作:一要介绍案例教学法的特点、目的、意义,让学生有心理准备,避免在课堂上不知所措。二要展示案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体育运动中有代表性的原理、事件,归纳出有代表性的案例。三要学生独立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利用已知道理、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2.2组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案例的分析、讨论时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分析、讨论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本教学法的效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每个教学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和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果观点不一致,可以展开辩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作出点评。在讨论中,学生要始终记住自己是课堂的主角,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思维潜能。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分析,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阐明案例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讨论过程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目标与效果。
2.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写出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时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在课堂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在案例发言提纲和案例分析评价初始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课堂的结果,把自己对案例的分析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供教师批改。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书面报告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依据之一;二是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检验和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综合能力、总结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完善体育理论案例教学的建议
3.1建立灵活、有效的教学制度
为了获得理想的案例教学效果,实现案例教学预期的目标,对人数多的班级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按30人Wie一个标准单位分成几个小班进行案例教学。事实证明,学生人数适当,案例讨论课的效果要比较理想。但是,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就明显增加了很多。
3.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不必整堂课滔滔不绝,学生也不必完全被动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视觉、听觉并用,增加感性认识,还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每门课的可是有限,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较慢。如果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大增加,教学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时间,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同时,以强化学生主体参与为重点,构建“启发诱导、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新模式。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各个案例研究的成功有赖于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自发的学习精神。因此,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积累实际经验,从而提高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孙承毅.案例教学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4 (9):89―90.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问题意识;探究
如何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地去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它是思维的动力,会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和创新。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阶梯。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缺失。学生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受教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思维惰性大,不善思考,不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的阻碍,教育观念的遏制,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态度的偏差,教师对问题意识的错误理解。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做到把首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师生教与学关系。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原始解读,课堂教学一切从学生的问题开始,允许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发现并(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立足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与关注于不同层面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努力倾听学生的不同心声,切实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也使学生从配角转变为课堂的主角,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2.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不仅要“学答”,更要“学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课堂特定情境的乐趣、情趣、理趣与美趣,尽力维护学生的心理渴求,尽力满足他们梦想成功的欲望,尽力激发学生的发问欲望。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发扬民主作风,为学生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开放性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打消顾虑,大胆发问。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要允许他们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允许他们提出甚至与教师意见相左的问题,要创设氛围和给予机会,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内在的热情和潜能,让他们体验到发问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让发问意识和精神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淀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中。通过创设竞争的氛围,激起他们争强好胜的心。教师只要引导得当,就连平时上课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会高谈阔论,一鸣惊人。
3.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博,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把课内外连成一个整体,主动自觉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