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

第1篇: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全面实施的几年中,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交流与分享,逐步养成了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他们学会了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了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作为北京市市级示范校,北京市日坛中学一向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原则,始终坚持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门课程或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都要围绕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展开。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至关重要。

一、提供充足的研究时间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有别于传统的课堂45分钟教学,学生需要较集中的时间段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为此,学校每周拿出一下午的时间,分两个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项目研究。打通时间段的方法,便于学生组织较长时间的研究活动,也便于他们外出参与校外调查等研究活动。

比如,数码摄影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利用这个时间外出实际拍摄,北京老胡同、学校周边社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摄影技术的提高,更是对北京文化的切身感受。

二、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是他们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而得来的。因此,这些问题不只涉及一个学科的简单问题,往往关系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如果还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方法解决问题,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各学科知识以解决问题。

以风筝的研究团队为例,学生需要研究风筝的历史、风筝的结构、风筝的画面构图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涉及历史、技术、美术等学科的内容,因此需要多学科背景的辅导教师。为此,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支撑,为学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后盾。

三、打破年级之间的界限

年级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上的改变,还是一种知识上的传递和探索。

一个团队中既有初一年级的小同学,也有高一、高二年级的大同学,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年龄大的同学可以帮助和带领年龄小的同学。比如,学校的信息学奥赛研究团队,成员包括了从初一到高一的各个年级,他们之间互相帮助、互助学习。屡次在各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健美操研究团队,更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形成了几个梯队,这对该项目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每学期末,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相关知识的普及性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认清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实施以及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等内容。讲座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进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小组和研究题目。

五、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校鼓励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将网络搜索与研究性学习题目相结合,将Excel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研究相整合,将网页制作教学、PPT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相整合等。

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学校会为学生聘请校外的相关人员,以讲课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水平。

与“翱翔计划”相结合,学校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出去,让他们进入大学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还单独为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请相应的教师辅导或送其到相关的专业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这种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方式,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做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

七、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每学年期末,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研究性学习汇报会。在汇报会上,学生通过演讲、表演、展示等方式汇报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同学们汇报后,评委会为学生打分,并为优秀研究性学习小组颁发奖状和奖品。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也培养了学生当众演讲、表演的能力,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八、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参加竞赛的机会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成果竞赛。学生的研究成果,在朝阳区和北京市创新性学习成果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其中,高一学生的研究课题“汽车拐弯时内轮差的研究”,不但获得朝阳区创新性学习成果一等奖,还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而这一研究题目来源于学生骑车上学过程中,感觉拐弯的车辆突然离自己很近而产生的“研究汽车内轮差”的想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请家长帮忙进行了实际车辆的实验,在数学和物理老师的帮助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数据收集和数学建模,写出了相应的论文。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更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学习

态度。

无论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都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习惯。无论是社会调查类研究性学习,还是以实验测量方法探究自然问题的实验研究类和以创新设计与制作探究问题的项目设计类,抑或是以搜集并分析文献来研究问题的文献研究类;无论是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都是中学生必须经历的一种学习,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为学生创设浓浓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本文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项目合作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2篇: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叉科学。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性、区域性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内容基础、社会实践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如地理学中关于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交通运输、城乡规划以及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区域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均可构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素材;地理学要求培养学生很强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小到地图的辨识与绘制,大到城乡规划、国土开发整治等,恰恰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地理学注重人地关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综合集成,强调多种方法的灵活选择与组合,如比较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实证分析等。此外,地理学科善于利用先进的3S手段和计量地理工具,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合理解释和预测,这些正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方法论基础。

随着国家教育部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实践教学重点”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以及“十一五”规划中“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定,创新性教学与研究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与教研相长,是地理教师队伍必备的素质。凭借地理学科特性优势,地理课程教学在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更成熟、更优越,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组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充分考虑到地理学科特性和专业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组织原则,结合各校地理师资条件、实验和实习条件以及学生能力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组织模式。

1.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自主性原则,即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通过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团和自觉研究,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和发展自我。二是实践性原则,即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应用型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完成实地考察、调研以及课题相关信息资料的搜集,提高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增强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并收获人际交往技能、沟通技能、与他人合作技能,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三是兴趣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不仅具备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同时必须要有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周围客观环境的新变化,增添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以促使学生兴趣火花的不断迸发。四是创新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心理倾向,能够树立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新精神。五是可操作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必须着力于高师地理院校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在内容设置上,要有一定的难度和能力要求;在空间尺度上,应以学校周边社区、城市或区域为研究重点,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并能实现费用成本的最小化,增强学习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体系

根据地理学科特性和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人文地理部分课程教学为例,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素材的挖掘。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研究内容上,注重人地关系,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为重点,贯穿于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城市等内容之中。在人文地理学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中,产生了诸如文化地理、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聚落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行为地理等众多的分支学科。在地理教材的人文地理部分中,可以从基本理论、方法论及部门地理三个方面,提炼出以下研究性学习课题(图1)。

其中,基本理论部分包含的主要研究性课题有人文地理学的应用及理论价值、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等;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工作者(教师、科研人员、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能力要求的探讨;部门地理中可以挖掘出众多的研究性课题素材,如文化地理部分的不同空间尺度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人口地理部分的人口增长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等)、人口政策(户籍制度、计划生育等)、民俗景观中的人地关系态度等;农业地理部分,包括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条件、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保险等);工业地理部分的技术创新与工业革命关系、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时空演变、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如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保护、主体功能区划分)等;聚落地理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城市(镇)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城市交通拥阻、城市教育医疗卫生支撑体系等)、农村聚落规划与管理(如古村落景观、农村聚落空心化现象)等;语言地理部分,包括语言分布与扩散的影响因素、地名景观中的人地关系等;宗教地理中的与国家关系(如国民特质、国家凝聚力)等;旅游地理中的旅游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含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等;政治地理部分的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尤其是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外交战略)等;行为地理中的人类行为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等。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良好的课堂组织,尤其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和真诚合作。研究性课题的组织实施可以分为课题选择、计划制定、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成果表达、成果交流和成绩确定(课题结题)等七大步骤(图2)。

第3篇: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正式出自我国教育部2000年3月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它属于一类全新的必修课。

二、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是指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出发,选择自己所处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和周围自然的某一事实为研究对象,以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推理等为方法,亲历实践,付出情感,学会合作,培养探究能力,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

专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模式,以其灵活性大,选择性强,易于操作等诸多优点,而被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所普遍采用。

下面从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图入手,对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解剖,以形成条理分明的经验性方案:

从上图分析,可以将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划分为以下9个具体步骤:

1.师生积极互动,促进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

在研究性学习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靠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组织、动员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组织专家进行科普、学术讲座,积极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动机。

3.指导拟题、分组阶段

(1)指导拟题阶段

选择课题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下面就选题的原则与程序加以详细分析:

第一方面,分析选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因此研究课题本身必须是科学的。

生活性原则:选定的课题源自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改善生活的实际意义。

可行性原则:要求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有可操作性,能够付诸实施。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学生选题,要尽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力求新颖、独特。

第二方面,分析选题的一般程序:

1.选定方向。指导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开展研究。

2.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分析这些问题能否成为付诸研究的课题。

3.选择问题。学生以选择研究性课题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方向。

4.加工问题。所谓加工问题,是指从研究的时间、地域、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从而使问题更加集中明确,使之成为可以真正付诸研究的问题。

5.确定课题。经过对研究问题的精细加工,仔细推敲,再用恰当的文字把研究内容表达出来,该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了。

(2)课题分组阶段

研究专题拟定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成课题小组,至于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完成。

4.收集资料、课题论证阶段

研究小组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后,进入课题论证阶段:

(1)明确课题小组的研究意向、所涉及的学科范围

(2)选择小组指导教师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检索文献计划、访谈或考察计划、活动进程计划、选取研究方法)

(4)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

(5)撰写开题报告

(6)小组开题展示、讲解、答辩

(7)听取开题评审组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开题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相关教师、感兴趣的学生代表团共同组成,在听取研究小组的开题汇报后,对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议,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课题小组针对开题报告加以讨论修改后,最终确定研究课题。

5.展开研究阶段

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具体计划,分工合作开展研究。首先,将专题研究任务加以分解,小组成员经过精细分工后,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积极完成子任务的研究职责。同时,又要与组员通力合作,定期对课题的研究发展交流意见,随时修正弥补研究计划存在的偏颇、漏洞,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6.撰写报告、论文阶段

专题研究小组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全面梳理专题研究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对研究进行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的写作。

7.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

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师生共同组成交流评议组,对各课题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思维地碰撞和意见地交流,培养学生学会针对不同课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流利地申辩。并通过研究成果的答辩过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议组点评协调融合,引导学生一步步优化研究成果、完善自我发展。

8.评议中的新问题

在结题报告交流、评议过程中,如果发现研究成果存在不足,则需课题小组重新回到研究阶段,针对报告中发现的新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求进一步修正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9.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强调伴随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进行中的各个阶段,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修正和引导,确保研究按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第4篇: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思维能力

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的未来发展的教育,应该为受教育者能够度过幸福的一生奠定必备的语言文化基础。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但若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重新审视时,就会发现其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目前最为活跃的"研究性学习"就为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会学语文,学好语文提供了良好契机。

1、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都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2、锻炼学生言语能力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可分成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高中语文以及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3、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二是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三是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以及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像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6、丰富学生的心象

第5篇: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大学英语 效果探讨

一、引言

有效的英语教学法一直是英语教学者们关心的问题,在多年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者,笔者逐渐意识到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教材或日常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做法

根据英语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笔者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课时主要围绕教材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彼此协商、互相交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广度和深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充分准备相关背景知识,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针对核心问题制定具体研究方案。

(二)进行实践体验活动

1.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将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发现信息资料之间的关联性。

2.调查研究。按照既定的研究方案,到合适的地点进行调查,如实记录调查到的基本信息,形成文字、图像。

3.汇总。将小组或个人所调查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总。

(三)归纳、总结

举行研讨会,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归纳,提炼成书面材料,以文字、图案或影像的形式制作展板、墙报或光碟。

(四)评价

先对小组或个人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再对整体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列出本次活动中的优缺点,为下次活动提供借鉴。

例如,在给服装工艺班上专业英语课时,我向学生们提问:服装工艺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们根据学过的知识纷纷回答:服装工艺包括服装的选料、配色、面铺料的使用、各部位的尺寸、缝制的针线选用、服装纸板及后整方法等。学生们回答完毕后,我接着问:服装的面料、铺料、针线有哪些种类,如何配色,如何制定各部位的尺寸以及后整方法是什么?相应的英语如何翻译?由于涉及面广,学生们一时难以回答。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分成两个小组:一组负责服装面料、铺料、针线种类的翻译工作,另一组负责如何配色,如何使用面铺料,如何制定尺寸以及后整方法的翻译工作,各小组又作了各自分工并制定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先通过上网、到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然后,负责服装面料、铺料、针线种类的翻译小组到服装面料、铺料的专业批发市场实地调查,负责如何配色,如何使用面铺料,如何制定尺寸以及后整方法的翻译小组到服装厂进行访问。经过亲自考察后,他们对种类繁多的服装面料、铺料、针线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如何配色,如何使用面铺料,如何确定尺寸以及如何进行后整工作有了切身体会,为他们对相关的英语翻译提供许多翔实的资料。

待两个小组将他们收集、翻译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后,我主持召开了研讨会,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对相应的英语翻译逐个予以确认,对两个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了评价。

最后,两个小组共同制定了十块展板,在校内展示。

此次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向我反映说:这次活动不仅扩展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而且对相关的英语知识的识记、理解更加深刻,对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实际的工作中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效果探讨

笔者通过观察了解,结合自身的体会,对研究性学习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从做中学,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才能在进行一系列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活动中感受书本知识的魅力与来之不易,体验克服困难后深化知识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乐于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一般问题、核心问题到实际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再到各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去解决。很多学生对我说,他们现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都比过去提高了很多。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原材料就是各种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获取信息的熟练程度得到了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也越来越多。

4.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分享与合作的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在分享、合作中,通过对困难和成功的分享,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合作,学生们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们认真踏实地探究,以严谨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利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或成果。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适当地借鉴他人的想法和成果,但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不能把他人的成果据为己有,养成良好的科学道德素养。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创新能力所获得的成果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有价值的。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的重要意义,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结论

研究性学习通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的组织、指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局限和受条件的制约,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因而是教学模式的必要补充。教师应该将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促进教学模式的完善,为我国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龚绍文.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入门[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7).

[3]刘伟忠.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2).

第6篇: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第7篇: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第8篇: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查阅、上互联网等收集并分析资料,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扩展应用和理论范围,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完善并巩固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布鲁纳的“探究-发现”学习观,马斯洛·罗杰斯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近二十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等。研究性学习一般具有主动性、探究性、过程性、整体性、交互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

1.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在学习的内容、方式、进度、地点、成果展示的方法等,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性,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好奇心和兴趣等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动力。

2.探究性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技能的充分应用,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仅是指导者和帮助者,从设计解决方案到最终成果的呈现,都强调学生自己主动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来解决问题,培养个人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整体性

人作为世界组成的一部分,其个性的发展具有整体性,是对已经掌握和拓展的新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已构建的现有能力和素质条件下探究世界与实现自我来

达成个性的发展。通过研究性学习就是对人整体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挥,个性发展的一个积极的过程。

5.交互性

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研究性学习中,积极倡导课堂与生活的相互渗透,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学生与外界环境(包括信息资源、教学环境等)的相互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等。

6.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从实际的生活、科研中开发课程资源,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从课程中已经存在的,可通过书本知识能解决的问题,开展形式多以实践为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考察、实验、探究、分析、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参与整个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去,用自己眼光发现问题,并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从而促进自己个性的整体发展。

二、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出现知识经济的爆炸,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在国防、经济、科技力量上取得竞争实力,参与国际上各国之间激烈的竞争,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续中坚力量,这就需要在我们的教学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作为中医院校,可从教师的各项科研,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注重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多学生偏重于单纯的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一旦遇到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更是无从下手,一脸茫然。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逐步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德国洪堡(W.Humboldt)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为世界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当今的研究性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充分体现了他们创造性的表现。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起了组织、指导和帮助作用,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阶段,可培养学生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所掌握和理解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的能力,学习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科学信息,并用确切的科学语言加以完整和系统的表述,以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复杂的交互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学会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讨论,取得进展,亲自体验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学会沟通和合作。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今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在现行的中医院校学科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积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9篇: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刘强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