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范文

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

第1篇: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证券公司 业务转型 监管模式

我国证券公司兴起的时间与国外相比较晚,我国证券公司兴起于20世纪末。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已经基本形成规模。但与国外的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形式和监管模式仍落后于国外的先进水平。由此,伴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证券公司要与时俱进进行业务转型,并且要对其监管模式进行改革。我国的证券公司规模各不相同,其所在的地域的风土人情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业务转型时,要因地制宜进行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研究,依照不同规模和地域采取不同的转型方式和监管模式,由此,本文作出如下论述

一、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策略

(一)大规模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国外很多国家的各个行业都选定了我国为其出口国,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迅速,使大规模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其业务范围不仅在国内市场,也在国际市场。由此,大规模证券公司其战略布局,要站在国际市场的高角度,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形势进行研究,取得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提高国际的影响力。我国大规模的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有近三百人,国外的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有近千人,其国外的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占六成以上,而我国分析师人才则很少。且我国的证券公司把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都放到对历史数据的研究,而对当前国际合作的市场趋势的研究领域没有任何投入。由此,我国大规模的证券公司要进行业务转型,使其业务形式适应高速发展的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才能更好促进我国经济能力得提升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二)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策略

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相对于大规模的证券公司在业务转型方面难度较大,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所处地域多以一些二三线城市为主,目前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的业务能力大多可以满足当地的业务需求。我国中小规模的业务形式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其原有的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基础设施与大规模的证券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由此,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应依据当地的市场的特点,确定市场中的某一领域为其重点的研究领域,使其成为我国中小规模证券公司针对这一领域的业务模式和业务能力的水平具有领先水平,从而使其在当地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近几年,我国部分的证券公司在研究市场差异化方面,针对研究队伍和研究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点对战略部署和体系进行了科学化的调整。其将研究的重点内容转向了大型金融的16个核心领域。这种研究方式是针对市场差异化研究体系的创新,突显了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的新型的研究方向。我国的另一些证券公司针对市场的特定领域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竞争优势。例如我国的日信证券研究所在内蒙古的上市的相关公司,做了这类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调研。其创建新型的研究小组和组织专业性的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所处的优势的地理位置,利用调研信息进行特色的区域研究,为客户提供更有高识别度的政策和利于客户发展的上市条件。华宝证券是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中利用差异性市场调研模式的成功的另一个成功案例。华宝证券利用其所在的地域有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即宝钢集团的优势,针对其特定的钢铁行业以及与其有关的行业领域进行重点研究,创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业务模式,使其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锋代表,并获得了良好的知名度。由此可见,中小型规模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针对市场差异化的研究,利用自身所在区域的优势和创建的特色业务的领先水平,探索出适合证券公司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二、加强我国证券公司监管模式的策略

(一)提高证监会的监管能力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进行转型,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其业务量不断增加,由此,证监会审批的业务量也会同时增加,使其无法将监管职能进行全面使用,无法保证证券公司的业务转型安全的进行。因此,要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使不合理的审批项目自行废除,但是依据证券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关审批程序的取缔和废止,不是对企业的发展不予管理,而是使证监会的职权进行转移,加强证监会的监管能力。证监会应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管理,规范证券公司的报告的形式和相关信息上报时间,对不法行为进行适宜的处罚。并且明确证券公司的相关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的时间和披露的渠道,使投资者可以很快知晓投资企业的运营情况。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证监会在摆脱繁杂的审批事项的过程,可以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的执法上。使我国证券市场得到更加安全的发展。

(二)建立一元化的监管模式

我国的证券市场没有形成一定的监管体制,市场的规范性不足。这样就加重了我国政府部门的压力,政府部门既要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也要对证券市场进行引导和培育。要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其含义并不是将其监管范围扩大,对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以及证券行业中的各个环节的监管,这样扩大监管范围的监管策略会使监管这一方与市场的各个环节的联系将超过正常的联系范围,会造成监管部门被证券市场的风险牵连,甚至会转嫁于证券监管部门之上。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要将监管部门与证券市场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将证券市场的风险隔离到市场上,使其不会蔓延造成监管部门和政府相互为难的局面。将市场风险的隔离的监管方式,既不会使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弱化,也会使监管的效果的到提升。我国现行多元化的管理制度,即是政府中多个部门进行全方位管理,但是多部门进行管理,会造成权责不分的管理危机。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必须只有一个核心,建立一元化的监管模式。国家证券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证券行业的法律法规,对投资者的利益进行统一的保护和维护证券市场稳定且有秩序的发展。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要积极与其他部门进行密切的联系和配合,建立良好的运行制度的一元化的监管模式,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

伴随着与国际化接轨的发展趋势,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证券公司更好的规避各种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应根据当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并其要提高证券公司相关人士对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使上市公司信息及时有效的进行公布,并且对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披露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定。针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的格式要根据国际需求进行合理规范,使其内容具有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等。与此同时,建立规范的查询机构,让投资者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上市公司具体的信息和经营状况,利于投资者正确分析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从而减小投资者投资的风险,增大投资者的收益。建立良好健全的证券系统的查询机构,可以拉近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证券监管体系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信任度。这样健全的监管制度,使上市公司的运营情况受到合理的监管,使证券公司的以安全的发展。

三、结论

我国证券公司进行合理科学的转型,其本源是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市场出现了改变。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变化,市场结构发生改变,促进了我国证券公司进行转型。我国大规模证券公司和中小规模证券公司其业务改变方式不同,但大致方向是针对业务本源的改变,业务量的突增等领域。改变业务类型和业务的处理方式,提高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和提高办理业务的速度。从而实现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重要意义。证券公司业务转型伴随着监管模式的改变,监管模式要以适应新型的业务形式为主,对证券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一元化的监管模式,科学合理健全的监管模式是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前提。本文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证券公司的相关人员在工作中提供相应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敏.证券公司开展国债期货业务风险分析及监管模式建议[J].债券,2014,(02).

第2篇: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在我国对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作用越来越重视,本文在分析自律监管的优势,以及我国证券交所自律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对我国完善证券交所的自律监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论文关健词:自律监管证券监管证券交易所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10多年来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现行证券监管模式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市场自律监管为补充的监管制度。但由于现在政府监管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致使出现政府监管失灵的现象,同时自律监管的作用发挥很小,所以大力加强自律监管在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我国自律监管体系主要有三方面组成,即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以及其他相关的行业协会和各种证券市场参与机构。笔者认为我国的自律监管应以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为主要力量,本文将主要对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必要性和优势

首先,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具有更高的监管效率。证券交易所直接贴近市场,熟知市场变化,能够及时的了解证券市场中的股票的交易信息、股价的波动,发现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可以强制上市公司进行持续信息披露,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可以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结合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对自律监管及时作出调整、改变规则和措施。

其次,自律监管在作用空间上更为宽泛。法律具有刚性,政府监管必须依赖法律规范对市场进行管理,而法律不能完全调整到市场中的全部间题,由于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政府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市场中的每个角落,肯定会存在政府监管的灰色区域。所以在这些政府监管与法律规范无法调整的领域内,政府监管的效果不言而喻。而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它可以在政府的刚性管理之外,施加道德、行业和伦理标准的约束。

再次,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专业性。证券市场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证券交易所处于市场的前线,要有效迅速的处理市场的各种情况,就决定了自律组织必须储备着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的证券市场操作经验,同时要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对市场中瞬息万变的具体情况,能够熟练的运用证券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些都决定了自律组织相对于政府监管更具有专业性。

最后,自律监管还更符合成本一收益原则。证券交易所处于市场的第一线,可以迅速及时地随市场作出反应,采取行动,从而降低监管的成本,提高社会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应具体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的独有的自律监管,把证券交易所作为我国证券自律监管的主导力量。然而现实中的证交所的自律监管职能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且存在很多阻碍其有效发挥的障碍:

(l)由十证监会与证交所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而法律对证交所的性质、地位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证交所很多职能在很大程度上都要证监会的授权,证监会也代替证交所行使了一部分自律监管职权,致使证交所看起来像一个证监会的“派出机构”。

(2)由于股市的发展能给当地政府带来巨额的税收,可以大力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沪深两地交易所之间竞争激烈,相互抢夺上市公司的现象相当严重。

(3)证交所本身在组织形式即会员制上存在很大缺陷,实行会员制不利于证券交易的公正性、投资者的投资风险随之加大,容易形成市场垄断,这些都导致证交所的很多自律监管职能到不到有效的发挥。

(4)上市协议不是由证交所和上市公司商议决定,而是政府部门硬性规定的产物,不能体现为市场参与主体相互竞争和相互妥协的产物,而是游离于利益关系之外的产物,也就不能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职能。

三、关于加强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作用的思考

正如由上所阐明,加强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职能,使之成其为我国证券市场自律监管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将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和谐构建。具体来说可以作以下方面的尝试:

(1)要强化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地位,必须从监管理念上人手,从根本上消除证监会把证交所作为自己的“派出机构”的监管理念,树立证交所是我国自律监管体系中的主要力量。

(2)完善证券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规定证券交易所自律机构的性质、法律地位、组织形式,对证交所的权利实行法定授权,进一步明确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之间的职能分工,明确证交所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真正将证交所作为一层独立的监管主体。

(3)赋予证券交易所更多的权力。证券交易所自主决定其人事安排,比如证券交易所的总经理,由其理事会选择后再报证监会批准;给与证交所更多收益方面的自。

(4)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境外的先进经验,改革我国证券交易所现行的组织形式,由会员制改为公司制。

(5)为了消除地方政府对证交所的控制和干预,建议考虑在合适的时机逐步取消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切断地方政府对证交所干预的根本源泉。

第3篇: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融资融券交易业务;特点;作用;风险;防范措施

一、前言

在海外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业务是一项普遍实施的成熟交易制度,是证券市场基本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不仅会提高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完善市场质量,也会对交易活跃度的提高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改革发展工作的深入推进,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环境已经成熟。在此背景下,经证监会批准,2010年3月31日,沪、深交易所开始正式接受来自第一批包括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中信证券等在内的六家试点券商的融资融券交易申报,这意味着经过四年准备的融资融券交易已经正式进入市场操作阶段。文章结合融资融券交易的特点与作用,就当前我国融资融券业务中蕴含的风险与防范措施进行了论述。

二、融资融券交易的特点

(1)交易的行为具有特定的含义。证券融资交易存在两种形式:证券公司对投资者的融资和证券金融公司对证券公司的融资。前者是一般意义上的信用交易,而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衍生生的信用交易,又称为转融资。证券公司对投资者的融资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不同,必须设立专门的信用交易账户,与证券公司为投资者的“透支”以及证券公司作为中介人的“三方协议贷款”相似。证券公司融资与证券公司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质押贷款也不同。证券公司融资是指为了投资者客户融资的需要而产生的证券公司的融资需求,与一般意义上的证券公司融资概念有所不同。证券公司融资包括投资者向证券公司借款和证券公司向其他机构借款。

(2)具有财务杠杆效应。由于投资者手中的自有资金有限,投资者通过向证券公司融资融券,将虚拟的资金需求和虚拟的证券供给导入市场,扩大交易筹码,提高投资的财务杠杆比率,以较少的资本投入获取较大的利润,从而充分发挥出资金的效能,这就是融资融券的财务杠杆效应。

(3)交易中存在双重信用的关系。一方面,在融资信用交易中,投资者仅仅支付部分价款就可以买进证券,不足的价款则由金融机构垫付,金融机构向投资者垫付资金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所垫付的差价款,按照一般的作法,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自有资金、客户保证金,但在多数情况下,来自于银行借款或货币市场融资,这样银行与证券金融机构之间便形成了第二重信用关系。

(4)与现货交易原则相一致。证券融资融券虽然是一种特殊的买卖方式,但从交割方式的角度来讲,这种交易方式基本与现货交易一致。融资交易成交后,买卖双方都必须及时清算交割,在交割时双方都以现款或者现货进行交割。这与现货交易的方式是一样的。其差别是现款(现货)中有一部份是借来的。

(5)保证金比例是调节交易规模的重要工具。投资者进行证券融资或融券买卖时交纳的价款占总交易金额的比例称为保证金比例。保证金分为初始保证金和维持保证金。保证金比例的大小可以调节银行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规模。

三、融资融券交易的作用

(1)融资融券交易可以将更多信息融入证券价格,可以为市场提供方向相反的交易活动,当投资者认为股票价格过高和过低,可以通过融资的买入和融券的卖出促使股票价格趋于合理,有助于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

(2)融资融券交易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新的交易方式,可以改变证券市场单边式的格局,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

(3)融资融券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资金和证券供求,增加市场的交易量,从而活跃证券市场,增加证券市场的流动性。

(4)融资融券可以拓宽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证券公司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的应用渠道,在实施转流通后可以增加其他资金和证券融通配置方式,提高金融资产运用效率。

四、当前我国融资融券业务中蕴含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1)从投资者的角度分析

融资融券业务放大了收益,也必然放大风险。融资可以使投资者以较少的资金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融券提供了卖空机制,使得投资者在股市下跌时也可能获利。但是,如果投资者判断失误,投资风险也会成倍放大

。如投资者在将股票作为担保品进行融资交易时,既需要承担原有股票带来的风险,又面临新投资股票下跌带来的风险,还得支付一定的利息。融资融券交易的复杂程度较高,判断失误或操作不当,则投资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亏损。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心态不成熟,风险意识差,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再加上有关融资融券交易的法律规范不完善,导致融资融券交易在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前,需注意以下情况:1)投资者必须了解券商是否具有该业务的资格。在此基础上应选择经营风格稳健,经营规范,风险控制良好的券商。2)关注融资融券的额度、期限、利率、费用、强制平仓的权限和方式及其他有关事项,密切关注个人融资融券余额变化情况。控制好资金和持仓比例,避免被强行平仓。3)投资者应该根据股票自身的价格做出投资决策,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判断能力来慎重选择,规范自身交易行为,把握好资金头寸,融资规模不宜过大,强化风险意识,要及时止盈止损,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4)当利益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时,可以向中国证监会及其他有关机构进行投诉,要求对有关事件和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2)从券商的角度分析

1)蕴含的风险。

①投资者违约风险。这是融资融券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即投资者在损失超过保证金后实施违约行为产生的信用风险。在融资交易中,投资者交易中的一部分资金来自于券商,股市行情不好,投资者面临套牢的处境,如果到期不能偿还融资款项,券商将对客户的交易帐户强行平仓,如果平仓所得资金仍不足以偿还券商的融资款项,违约风险随之产生。  ②资金流动性风险。券商以自有资金或依法筹集的资金给客户使用,一般都会被占用一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券商从外部筹集的资金是有期限的,如果资金到期还被客户占用,这样券商可能出现资金短缺的局面,影响券商正常业务的发展。这时券商如果执行强行平仓,客户可能事后对平仓的结果不予接受,甚至会引起客户提起赔偿诉讼。

③管理、操作等风险。在融资融券交易中,券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融资融券业务流程,或制度执行力不够、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系统或信息技术系统功能不健全、操作不规范,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而导致的风险。

2)券商风险防范措施。

①加强对投资者的审查力度。融资融券交易有较强的杠杆效应,能在短时期内大规模增加交易额度, 券商可以获取更多的交易费用,但是由于投资者水平难以辨别,使得券商风险加大。所以投资者进行融资融券时,券商要对投资者的资金实力、资产来源、信用状况及过去的交易记录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建立第一道有效的防火墙。

②提高对抵押资产的定价能力。融资融券业务的争夺不仅是券商间资产和实力的竞争,也是券商间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及人才的竞争。众所周知,不同证券的质量和价格波动性差异很大,将直接影响到信用交易的风险水平,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证券都适合用作融资融券的抵押,而应对其进行资格认定。这就需要券商集合专业人才对抵押资产进行定价分析,从而减少券商面临的抵押资产贬值的风险。

③强化内部管理。在交易操作过程中,一些技术系统故障在所难免,但是人为的因工作责任不明确、工作程序不恰当或指令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要尽量降到最低。对不按规定进行融资融券交易的,以非合规资金参与交易的以及不按制度和流程规范操作的部门和个人,券商应制定严厉的违规处罚制度,彻底杜绝违规行

为的产生。

(3)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

1)主要风险

①市场风险。不论是集中授信模式还是分散授信模式,商业银行以证券金融公司或证券公司的抵押证券为担保向其提供贷款,而抵押证券的价值很可能面临股票市场行情不好,股价大幅下滑的风险,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证券信用交易扩张银行的信用规模,所造成的信用扩张比一般信贷引起的乘数效应更复杂,这种变化增加了中央银行对社会信用总量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当宏观经济或政治出现波动时,信用交易可能会出现失控并诱发金融危机。

②道德风险。在融资融券业务的初期,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银行从业人员可能会与证券从业人员合谋以套取银行资金,银行资产因此会遭受较大损失。商业银行应对融资融券业务风

险的措施。风险管理是金融领域的一项永恒主题,也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必须提高商业银行内外部的风险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向证券公司的融资顺利进行。商业银行为了严防融资融券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概括地说,商业银行要紧扣贷款发放流程,从制定业务细则、贷前审查、签订合同直至贷后管理的每个环节,通过对信用额度及保证金比率、质押率的控制来防范风险。

2)防范措施

①加大贷前审查力度。商业银行在审查借款券商的抵押证券时,应着重审查用于抵押的证券是否具有进行融资融券交易的资格以及借款人资信状况。由于证券特征参差不齐,波动性风险难以控制, 所以商业银行应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并将评估过程标准化,作为贷前审批的重要依据。在对证券评估时可对该证券的流通股本、股东人数、交易规模、波动性、净资产、净收益、公司的发展前景等指标作出明确的规定。

②制定明确的业务实施细则。商业银行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开展此类业务的实施细则,并在取得监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券商通过质押证券获取商业银行贷款必须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合同应明确券商与商业银行的权利、义务、风险、收益及风险防范措施等事项。同时,实施细则不仅要规定质押贷款业务的流程,还应建立银监会、证监会许可的硬性规定。

③做好贷后监控工作。融资融券业务中,商业银行给券商贷款后, 应做好监控工作。通常来说,商业银行应对保证金比率实施每日动态监控。商业银行首先确定最低初始保证金比率和常规维持率,现阶段可设定在60%和30%。

五、结语

总之,融资融券业务有助于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减轻投资机构因短期资金脱节而形成的市场抛压,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但融资融券也放大了风险,应因地制宜,加强风险防范,结合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融资融券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栾华.投资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

第4篇: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最优金融结构体制;融资评审通过机制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按揭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余额现已超过美国国债成为第一大市场。资产证券化在欧洲和日韩、澳大利亚等国也有较大的发展。它是二十世纪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而在我国则是方兴未艾,首单规范化的实践已是在2005年末的建行和开发行的建元一期和开元一期项目。

资产证券化到底有什么功能使得它一经诞生就获得了如此迅猛的发展?而在我国为什么发展不快?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如何?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其最基本的功能后,着重分析其最有革命性的功能;进而探讨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为论述方便,本文主要以MBS为例进行讨论,省略MBS之外的其它资产支持证券。

一、资产证券化最基本的功能

贷款一级市场尤其是长期贷款市场的内在必然要求是有二级市场。对于银行来说,“存短贷长”是其经营的一个根本性的制度缺陷,由于这种限制,使得银行不得不经常放弃一些盈利性好的长期贷款项目,否则就易出现流动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之一,也是早期的对策,就是将其贷款出售给其他银行。但这样受让银行将贷款再出售也将是困难的。银行就一般而言都有“存短贷长”的流动性问题,这样转让解决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问题。

第二种对策,就是表内模式的资产证券化。银行通过自己发行其按揭资产支撑的债券,将贷款债权及时收回。同时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随时可将购买的债券转让出去,因此投资者也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第三种对策就是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载体) 模式即表外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在这种模式下也是银行通过证券化而及时收回贷款债权,MBS的投资者也同样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可见这两种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在保证银行的流动性方面以及保证投资者的流动性方面具有相同的功能。这两种证券化模式在安全性方面的功能却有非常大的区别的,这就意味着安全性方面的功能不是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因为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一定应当是各种模式的证券化都共同具备的功能。这意味着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增强流动性(银行的,和投资者的)。再考虑到历史上资产证券化起源时的本来动机就是解决“存短贷长”的矛盾,所以应当认为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和意义就是解决流动性问题。

我国资产证券化之所以长期开展不起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按揭贷款开始时间尚不长和规模有限。根据国际经验,住房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达到30%左右时,可能给银行带来流动性威胁,商业银行就会提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要求。而根据去年央行研究报告,2005年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1.9万亿元,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0%。预计到2007年余额将达到5万亿元,到2012年将会达到40万亿元。①目前上述流动性问题尚不严重。因此自然不太需要基本功能就是增强流动性的资产证券化。等到按揭充分发展起来后,就需要资产证券化来发挥它的这种基本功能了。

等到按揭充分发展起来后,就需要资产证券化来发挥此最基本的功能了。

二、资产证券化的革命之一

既然资产证券化时银行要借助于证券市场,那么为什么原始借款人不直接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融资,而要向银行借款?然后再由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在证券市场融资呢?(进一步说,银行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银行是否会像有人认为的那样迟早成为被淘汰的恐龙?)

银行的必要性之一在于其资信审查功能。原始借款人不可能全部都通过证券市场筹资。没有银行的话投资者就得在数以万计的证券中一一进行资信调查,其投资的信息成本就太大了。个人筹资自不必说,而企业若全都自己发行证券,那么大多数企业由于其资信有限,就很难在证券市场上获得投资者青睐。因此银行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银行作为中介了投资者对于筹资者进行资信调查,从而解决了融资时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但是银行中介同时也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即作为中介必然有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协调问题,其主要的矛盾是上面所说的“存短贷长”。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相当彻底地解决银行“存短贷长”的矛盾,同时又能继续发挥银行的资信中介功能。银行和证券市场各司其职,前后合理分工,这样,资产证券化正好将银行中介功能同直接信用“出资者流动性高”“融资期限长”等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中介信用同证券市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优良的金融结构。笔者认为这种金融结构是现在所能设想的最优的金融结构。而传统的以银行为主的日德式的金融体制和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美国式金融体制都是不够完善的。

这就是资产证券化的革命性意义之一。

我国一直以银行信用为主,直接融资发展不足,这是我们的金融体制的一个主要缺陷,过分依赖银行系统也是造成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持续增加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现在我们应当加紧发展直接融资。而资产证券化正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在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同时,自然就促进了证券市场。“一步到位”地形成将银行中介信用与证券信用有机融合的最佳的金融结构。所以,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比起金融体制相对健全的国家,更具有意义。

资产证券化还有利于打破金融资源的分割格局。我国银行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割地为据的情况,银行之间的横向资金流动也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非存款金融机构发展,正逐步出现商行与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分割金融资源局面。而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融资和直接融资融为一体,这样原本分割的银行融资的资金便通过证券化而进入了全国统一的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金融市场,从而促进了资金在社会上的流动。

因此,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虽然微观主体(银行等)由于流动性问题尚不严重因而资产证券化动力不很足,但只要条件许可,政府就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

三、资产证券化的革命之二

资金供给者在选择资金投放对象时一般将眼光投在资信等级较高的公司和证券上,而资本需求者或许拥有某些高质量的资产,但可能因整体资信不佳而无法筹集到所需的资本。而资产证券化则是凭借资产发起人的一部分资产池的未来收益能力来融资的,资产池的偿付能力与发起人的资信能力以“破产隔离”的方式比较彻底地分割开来。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MBS时,主要关注资产池本身质量状况、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交易结构的严谨性和有效性,而将资产发起人自身的资信能力置于一个相对次要位置。

这意味着融资机制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它变整体风险为风险“结构化”。银行的风险原本就是由一项一项的资产的风险构成的,资产证券化的精巧技术使得发起银行获得融资的凭借是其局部优质资产,而不是鱼龙混杂的整体资产,这样使得社会整体融资效益大大增强。这对于解决我国中小银行、中小企业和资信有限但有局部优质资产的组织的融资困难这个老大难问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途径。

目前还没有其他方式能像资产证券化那样实现融资的这种结构。笔者认为这一点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新功能和意义。我们对此应有深刻的认识。仅考虑这两条革命性意义,我们也应当在目前(银行流动性尚充足等)资产证券化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尽力创造条件,积极发展资产证券化;更何况我国按揭贷款正在迅速发展,随之资产证券化的条件正趋于成熟,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时代即将到来,因此现在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资料:

[1] 弗兰克.J.法博齐(美).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 何小锋等.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颜斌.资产证券化是化解金融风险的良策[J].商业经济 .2005.1.

[4] 吴霏雨.谈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及运作程序[J].金融经济. 2006.18.

第5篇: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 股指期货 股市发展 积极作用

股票指数期货又称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简称“股指期货”。股指期货作为一种交易工具,属于金融衍生品的一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具有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和资产配置等功能,能够有效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与机制。股指期货是以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作为交易对象,即是以股价指数为“商品”的期货,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进行股价指数交易的一种协议,也是金融期货中历史最短、发展最快的金融产品。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发股指期货,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股指期货的特点与功能

1.股指期货引入了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等市场功能。其中,基于大量或虚或实的市场新信息而进行的投机活动,引发了股指期货交易的活跃,并因此而改变了期货、现货价格之间正常的顺逆差,从而使大量的套利活动得以频繁发生,并因此促使期货、现货价格走势于一致,使股指期货价格走势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预示股价走势的作用。于是,投机活动所带来的足够多的交易对手,以及期货、现货价格走势的基本吻合,就保证了套期保值交易能够顺利期货、现货间的精确对冲,从而能起到转移现货价格风险的作用。此外,上述分析也表明,市场的套利和套期保值活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股指期货的过度投机炒作。

2.由于股指期货具有交易成本低,杠杆倍数高,指令执行速度快等优点,因此,投资者将倾向于在收到市场新信息后,优先在期市调整头寸,这将导致短期来看期市价格一定程度上超前股市价格。但是,期货、现货价格之间顺逆差的异常变动将吸引更多的市场套利活动,从而确保了现货价格不会偏离货期价格太远。因此,从长期来看,本质上仍然是各种宏微观因素基本面决定的股票价格,主导了期市价格的变化。

3.相对于融券交易的卖空机制,股指期货的卖空并不实质上涉及现货卖券,故不会直接加剧市场的下跌动能,加之股指期货的流动性大、交易成本低,市场交易造成的价格变动小,因而受到倾向频繁操作的投机者的喜好。更重要的是,由于实行T+0交易的股指期货交易是合约双方多头和空头的双向操作,加之套利机制的存在,以及合约数量可随交易量的变动而变动,这就使得股指期货不易出现象权证一般的权证价格与正股价格严重脱节的现象,即不会出现股指期货走势严重偏离大盘走势的人为操控现象。

4.由于股指期货具有做空机制,能够完善市场定价功能,从而有利于化解我国A股市场多年来单边运行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同时,股指期货的价格波动更大,并通过套利活动影响到现货价格,从而增加了现货市场的波动;特别是当前市场整体市盈率偏高,股指期货推出初期所引发的市场做空动能可能更大。

二、开展股指期货是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现实选择

1.规避系统性风险,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

目前国内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股价振幅大、换手率过高,市场暴涨暴跌。国内投资者面临着较大的市场波动风险;而有关实证分析结果也已经表明,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相比,国内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过高,如美英法三国的系统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分别为26.8%、34.5%和32.7%,而中国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却高达65.7%。在此情况下,就产生了对具有规避系统性风险功能的股指期货的迫切需求。股指期货交易的推出使投资者可以进行当前股票现货市场上无法进行的卖空操作,利用其套期保值功能对冲系统性风险来有效地控制长线持股风险,从而有利于推动那些注重长期投资的保险基金和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有利于证券市场成熟理性投资主体的培育和发展。

2.为一级市场发行制度改革提供有利支持

国内证券市场发行制度正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改革,传统的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要求发行人与主承销商根据市场情况自行确定股票发行价格,对于证券公司等战略投资者来说,按照规定承销新股必须持有一定时间(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才能流通,从而承担着较大的系统性发行风险。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使股票承销商在包销股票的同时,为规避证券市场总体下跌所带来的风险,锁定利润,从而有利于一级市场的规范化运作。

3.推出股指期货可望增加股票市场的资金规模

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为机构投资者增加了投资品种,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促进组合投资,降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股指期货的做空机制使得机构投资者可从原来的买进之后等待股票价格上升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双向投资模式。股指期货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规避风险的工具,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空间,因此开办股指期货交易会吸引大量场外观望资金实质性的介入股票市场,此外还可减少一级市场的资金囤积。美国的情况是,开办股指期货交易之后,股市和期市的交易量都有较大的提高,呈双向推动态势。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开放式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及OFII等大额资金对风险规避程度高,加上我国居高不下的银行存款找不到出路,场外资金规模庞大,具有规避功能的股指期货推出之后,资金潜在流入的规模远大于可能流出的资金规模。所以,推出股指期货可望增加股票市场的资金规模,股市的交易量和流动性也会得到提高。

4.证券市场结构调整和投资理念转变

长期以来,国企大盘股在证券市场中一直处于较为不利的发展局面,根据国际惯例,股指期货的指数样本股往往以资产优良、大盘绩优、成长性好的蓝筹股为主。可以预见随着股指期货的引入,传统的以“炒概念”投机为主的投资理念将被摒弃,股指期货投资者为了套期保值、套利的目的,必然使其现货市场的投资组合与标的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从而有助于提高样本股的流动性及报酬率,促进国企大盘股价值回归,引导市场投资理念由重题材向重业绩转变。二级市场的活跃将会相应地带动一级市场的发展,从而有助于促进国企大盘股的顺利发行,为经济体制改革和证券市场结构优化做出重要贡献。

三、我国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条件准备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股指期货在西方成熟证券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我国证券市场而言,为了实现成熟规范这一发展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引进金融创新产品,股指期货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实现投资者分享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新兴证券市场迅速发展成果的目标。但是,引进金融创新产品的客观性与紧迫性并不意味着其过程本身的可行性与平稳性。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投资理念、行为主体以及运作技术等方面的障碍,因此,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引进股指期货的前期准备条件,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1.证券市场容量与规模为股指期货交易的开展奠定了现货市场基础

股指期货交易的开展要求证券现货市场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证券市场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提供了市场规模、投资主体、清算体系等环境保障,降低了市场操纵的可能性。

2.国内较为成熟的指数编制技术为股指期货标的指数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2003年1月2日正式的上证国债指数与上证股票指数、上证基金指数等指数系列共同构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债券、基金三位一体的金融指数体系,该指数体系的建立表明我国已具备成熟的金融指数编制技术,从而为股指期货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3.合理的期货合约设计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股指期货交易的风险

为提高风险监管质量,在股指期货合约设计时就应在参照国际惯例并充分考虑国内证券市场的规模、流动性、资金供求、市场结构等特定因素的基础上,就股指期货交易的每日价格波动幅度限制、保证金比率、持仓限额、清算价的确定以及应急管理办法与程序的制定等作出严密规定,以有效地控制交易风险。同时应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主要指在结算上应采用保证金与每日无风险结算制度,即投资者必须在交易前缴纳足够的保证金,每日在收盘后对股指期货交易盈亏进行结算并实现一次性资金划拨,从而控制结算风险。

4.国外开展股指期货的丰富经验为我国建立有效监管体系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监管体系方面,可借鉴美国较为成熟的“三级监管体制”,三级监管体制由政府监管、行业协会内部管理和交易所自律构成。政府监管主要负责制定宏观政策方针与法律法规;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会员的资格审查与登记注册;交易所则侧重于通过市场监督和财务监督来确保各项交易按照交易所规则进行。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均由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证监会多年的监管经验其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行业自律与交易所的监管却未发挥相应的积极作用,2000年底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成立加强了国内期货业的行业自律,为我国证监会──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三级监管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我国开设股指期货交易已是大势所趋,而且现阶段推出股指期货交易也存在着许多有利因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阻碍这一新型金融工具的推行。一方面,股指期货交易杠杆比率高、交易成本低的优势可能会在短期内对股票现货市场的资金产生挤出效应,降低现货市场的资金规模和流动性;另一方面,证券现货市场分割的股权结构和不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可能会使股指期货交易的开展造成现货市场股价波动加剧。因此,在当前股指期货尚未推出之际,我国证券管理部门与期货交易所有必要通过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解决有关制约因素,并结合国情来制定相应的策略,有步骤、有计划地开拓股指期货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国良:证券投资分析教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第6篇: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范文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通货紧缩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期间出现的严重通货紧缩,以及日本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并延续至今的螺旋式的通货紧缩。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通货紧缩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证券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

在大萧条之前的1922~1929年被称为是美国“繁荣的七年”,股票市场(以下简称“股市”)上,投机之风可谓空前绝后。据统计,在此期间,有价证券的发行额为490亿美元,而股指居然上涨了5倍。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出现恐慌性抛售,当天的交易量达到1300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纪录。至1932年6月,以S&P500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为代表的股票价格已平均下降了86%.股市的暴跌成为引发美国其后5年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导火线。

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大幅下降。1929年8月至1933年4月,CPI下降了28%.可见,通货紧缩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首要特征;

(2)国民生产总值(GNP)大幅回落。1929-1933年,美国的GNP下降近24%,平均每年有接近8.3%的负增长;

(3)工厂、银行大量倒闭。大萧条期间,美国倒闭的企业超过14万家,倒闭的银行超过5100家;

(4)失业率大幅上升。1929-1933年,失业率从3%上升至25%;

(5)消费萎缩,投资暴跌。1929-1933年,物价平均下跌了6.7%;美国企业投资额由1929年的560.2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84.4亿美元;

(6)证券市场筹资额锐减。1929年,美国企业债券、股票的筹资额近80亿美元,而1930年锐减至44.83亿美元,及至1933年筹资额只有1.6亿美元。

2、日本的通货紧缩

1985~1989年,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形成、发展、最后破灭的过程。由于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过剩资金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涨。1989年底,以日经指数由38915点的历史高位急剧下挫为标志,日本的泡沫经济宣告破灭,从此进入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时期,尤其1998年之后,各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已处在“通货紧缩螺旋”的边缘。

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与美国大萧条时期相似的通货紧缩特点,主要表现为:

(1)物价下跌。日本CPI从1999年起连续27个月下降,2001年CPI更是下跌0.8%,跌幅创下历史纪录;

(2)经济增长陷入停顿。1992~1995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不到1%,1998年则下降到-2.8%,是战后经济增长表现最糟糕的一年;

(3)企业生产能力下降。日本生产能力指数曲线从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截至2001年2月,破产企业负债额为23.61万亿日元;

(4)就业形势严峻。90年代初以来,日本年均失业人数连续增多,2000年完全失业率达4.9%,2001年再创纪录地达到5.4%.

(5)资产价格下跌。“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地价持续下跌。2001年年初商业用地的地价下跌7.5%,仅为最高值(1990年9月)时的18%,跌至1981年的水平;

(6)股市低迷。“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股市一蹶不振,至2002年11月14日,日经指数以8303.39点报收,创下1983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3、美日通货紧缩的启示

综观美国和日本两国通货紧缩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两国在通货紧缩发生前后所采取的宏观政策,我们不难看出,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

(1)股市超常波动会诱发通货紧缩。美国为了抑制股票投机,美联储在1928-1929年错误地采取了过急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缩公开市场操作并两次提高再贴现率,同时大幅度提高对经纪商贷款的利率,甚至限制会员银行对经纪商贷款,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在诸多利空下变得无序,股价暴跌随之出现,银行和企业连锁破产,市场供求失衡,产品价格下跌,最终引发了通货紧缩。为了应对泡沫经济,从1989年5月起,日本政府开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一共5次提高贴现率,从不到2.5%上升到6%.由于该政策过急过猛,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加速了以通货紧缩为特征的长期萧条的到来。

(2)股市暴跌加重了通货紧缩。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在通货紧缩阶段股市暴跌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其通货紧缩的程度:一是股市暴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使公众认为大萧条已经来临,产生物价将持续下跌的消极预期,致使消费支出大大减少,导致社会总需求锐减;二是股市暴跌直接减少了人们的账面资产,财富减少的效应进一步降低了公众的消费支出;三是股市暴跌使企业筹资面临较大困难,减少了投资需求,激化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货紧缩是供求严重失衡的直接后果,股市暴跌造成社会总需求进一步下降,加深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就意味着加重了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和治理难度。

(3)通货紧缩反过来导致股市持续低迷。股市稳定的最根本基础是上市公司的素质,而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由于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产品销售不畅、利润下滑、再生产资金短缺等因素的作用,上市公司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发生严重的亏损直至倒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恶化了其资产质量,直接导致股市不断下挫,即使政府采取刺激性的措施,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也只能收一时之效,难以改变股市长期低迷的颓势。

由此可见,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崩溃直接引发了通货紧缩,证券市场的萧条加重了通货紧缩的治理难度;反过来,通货紧缩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瓦解了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造成证券市场长期低迷,最终可能引发证券市场崩溃直至整个金融市场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危机。

二、世界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

通货紧缩(Deflation),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1992)中定义为“与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在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则在其《经济学》(中译本,1997)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简明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大都出现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时至今天,其阴影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徘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期刊文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货紧缩,而非二次衰退。

1、三大经济体

继日本之后,美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由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GDP占到全世界GDP的75%,因此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走向对世界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一年,企业的资本设备价格下跌了1.0%,汽车价格下跌了1.6%,服装产品价格下跌了2.2%,电器价格下跌了2.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个人电脑,跌幅高达20.9%.通货紧缩不但笼罩着制造业,而且已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酒店的价格下跌了2.1%,飞机票的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更是下跌了4%.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持续性的通货收缩,对正在挣扎着走出衰退的美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2002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5.0%,但进入二季度后急剧回落,二季度经济增长仅1.3%,预示着美国经济调整、复苏和变革步履维艰,通货紧缩仍是主要威胁。

欧元区的通货紧缩压力总体不太大,但是德国和英国则相对严重。德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通货紧缩的边缘,加入欧元区以来,德国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失去了相当的自主性,目前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对于通胀率只有1%的德国来讲相对较高,估计2003年出现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大。英国近来的通货紧缩压力一直比较大,统计数字表明,当前英国的年主导通货膨胀率只有1.9%,同英国政府设定的2.5%目标有一定差距。目前,英国的零售价格指数仅仅相当于1987年的水平。过去12个月来,英国耐用消费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8%.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时期,尤其1998年之后,庞大的财政赤字,沉疴不起的消费低迷,频繁的企业破产,使通货紧缩日益突出。为此,日本政府今年10月30日出台了“反通货紧缩综合对策”,以寻求复苏经济的出路。

2、亚洲

中国台湾由于经济金融十分不景气,以至于通货紧缩愈显严重。根据有关资料,2002年1~10月,台湾消费物价年增长率为-0.26%.

中国香港自1999年呈现通货紧缩,2002年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下跌3.7%,跌势持续47个月,且创下27个月以来最大的跌幅。

亚洲其他国家,如泰国和菲律宾等,近年来消费品价格与以往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也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

3、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根廷,目前该国正处于连续第四年的严重通货紧缩之中。其他如墨西哥,危地马拉等,也都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

4、中国

近五年,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如果根据国际普遍的看法,通货膨胀率低于1%即属通货紧缩,那么,从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看,中国1997年已出现通货紧缩;从居民消费指数上涨率看,中国1998年进入通货紧缩。因为,中国五年来价格指数上涨率一直低于1%,到2002年4月,这两个指数上涨率分别为-2.1%和0.3%,所以,“通货紧缩取代通货膨胀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头号顽敌”(胡鞍钢,2002年)

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和治理对策,近年来已有大量论述,本文拟着重从股票市场的角度来分析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得到一些有效遏制通货紧缩的思路。

三、发展证券市场,遏制通货紧缩

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提示我们:发展证券市场,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因证券市场的衰退而引发和加重通货紧缩,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就我国而言,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市场,充分发挥和利用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供求关系的功能,无疑是遏制通货紧缩的一条重要路径。

1、保持证券市场稳定,提高公众预期。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础,运行了11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辉煌成就。截至2002年10月底,我国共有上市公司(A、B股)1215家,深沪两市的总市值达到4.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接近50%,投资者开户数发展到近7000万户。尤其自1991年以来,证券市场在境内外累计筹集资金高达8000多亿元,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自2001年6月上证指数达到2245点之后,股市一直处于下跌调整之中,2002年1月达到最低点1339点,近期则始终在1500点以下徘徊。股市的低迷不振与我国的宏观面的现状发生了严重背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的上升势头。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02年1~10月,证券市场累计筹资727.06亿元,同比下降32.22%;投资者累计交纳印花税97.62亿元,同比减幅达62.95%.

根据现代消费理论,消费不仅是由现期收入决定的,人们对未来持久收入的预期也在消费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股市低迷和股票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极易使投资者形成消极预期,并可能扩散而导致公众对物价产生持续下跌的预期,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用下,使消费屡屡搁浅,从而影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一个反例证明是:2002年“6.24”行情爆发后,我国股市曾一度冲高;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显示,2002年6月份,受股市反弹等因素的作用,消费者信心指数在5月份的基础上回升0.2点,达97.3点。由此可见,保持证券市场在规范中稳定发展,防止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下滑而加重通货紧缩的趋势,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

2、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缓解银企经营压力。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直接融资从无到有。自1991年至2001年底,我国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极大地发挥,上市公司共募集了7727.09亿元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国有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后,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更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的能力较上市前明显提高。当然,同直接融资市场发达的英国、美国、荷兰等国相比,目前我国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较低。过去十年我国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近八千亿元,但银行贷款却增加了八万多亿元。直接融资市场的不发达,导致全社会资金融通主要依靠银行存贷机制来循环扩散。其结果是,企业过份依赖间接融资,使银行的职责和压力太重,同时由于很多企业在客观上没有偿债能力,或在主观上逃废银行贷款的不良意识浓厚,使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很大的经营风险。据统计,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坏账占GDP的25%左右。出于对贷款难以回报的恐惧心理,银行惜贷一直是近年来银行资金运作最大的痼疾;银行资金宁可投放到国债和交纳央行准备金,赚取低利的息差,也不愿意给企业放款。同时,2002年6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已超过8万亿,存款增长速度快于贷款,存贷差不断增加(2002年6月末银行存贷差增加到3.65万亿元),银行经营雪上加霜。因此,通过法律规范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对于提高社会资金融通的效率和效益,防止出现“债务-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是大有帮助的。

3、利用证券市场财富效应,扩大社会需求。

证券市场存在“财富效应”,当投资者的虚拟资产(如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值呈现不断上升时,投资者可支配的财富增加,其消费信心和消费欲望都会增强,即期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增加,将拉动社会总需求的上升,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最终带动GDP的增长;而GDP的增长又为证券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必要条件,如此形成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同理,如果虚拟资产价值下跌,证券市场将产生“负财富效应”。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我国股市在2001年下跌前的市场价值总额约为5.4万亿元,而到2002年10月市场价值只剩4.4万亿元,整整“蒸发”了近1万亿元。股市市值的蒸发意味着股民财富的消失,股市中的散户投资者在我国以中上等收入阶层为主,是我国最有活力、也最具潜力的消费阶层。目前股票资产的大幅缩水,必然会压缩这部分人的日常即期消费支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居民因投资亏损已对自己的消费产生影响的占48.11%.同时,股市低迷和股票价格的下降,导致企业投资股票的资金损失,产生财富缩水,造成企业投资能力的下降,最终导致投资增长乏力。居民消费支出下降和企业投资增长乏力,必将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其结果将是因需求不足、供给相对过剩而导致物价下降,从而造成通货紧缩。

4、发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调整和改善社会供求状况。

我国通货紧缩主要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大量短缺和无效供给同时并存,是政府垄断和体制障碍下供给和需求双向不吻合的结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1)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利用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将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

证券市场是通过对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系列机制发生影响而影响社会供求状况,进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一方面,通过聚集和利用社会资源,疏通储蓄及闲置资金转化为投资渠道,使之朝着调整和集中的方向改变分配,促进投资,推动消费,改善供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交易数量、价格与收益率,既对微观主体经济运行产生鼓励或抑制作用,又对产业调整、组合及其恰当选择创造条件,从而有利于加强企业竞争,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促进供求相互契合程度。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远未成熟,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但是应当看到,我国证券市场是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起步和建设的,必然会出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是发展中的困难和挫折,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与时俱进,一个规范、公正、法治,能有效推动资源配置的证券市场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摘要: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表明世界经济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从长期来看,通货紧缩的危害性比通货膨胀更为严重,通货紧缩最坏的情况将导致经济崩溃。通过对历史上美国和日本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相互关系,发展和稳定证券市场对防治通货紧缩意义重大。因此,保持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繁荣,对遏制我国当前通货紧缩趋势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证券市场;通货紧缩;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A.加利。西林。通货紧缩[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罗振宇。通货紧缩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编著。中国通货紧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钱小安。通货紧缩论[M].商务印书馆,2000.

[5]胡鞍钢等。中国挑战通货紧缩[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6]余明,余熳宁。对日本当前通货紧缩态势的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1,(4)。

[7]李晓超,马岩。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及全年展望[N].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华工商时报社;2002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N].中华工商时报2002-04-17.

[8]高峰,肖冰,刘兴祥。辉煌的乐章-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纪实[N].证券时报,2002-10-21.

[9]李正信。通货紧缩威胁美经济复苏[N].经济日报,2002-10-17.

第7篇: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利率;证券价格;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2)-0092-08

一、研究假设与已有研究

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有影响,通过利率变动来影响金融市场被认为是最直接有效的货币政策生效途径[1];另一方面,证券价格能够对新的市场信息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也是金融市场筹资、优化资源配置以及独立反映宏观经济变动等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作为宏观经济非常重要的变量,利率不仅是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也是市场资本供求关系的指向标,利率的变动与证券价格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利率上升会导致证券未来股息的当前贴现率增加,相应的降低了证券价格,即证券价格与利率(特别是长期利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而投资的扩张会导致证券价格和利率的上升,证券价格与短期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2]。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相当数量的文献分析证券价格与利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然而涉及中、英两国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悠久、国际化程度高;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短、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同点与差异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顾利率与证券价格间相互关系研究文献的脉络可以发现,在早期的研究者中,基于Fair[3]关于利率与证券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Blanchard[4]正式地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这一问题。Chiarella等[5]归纳概括了Blanchard[4]提出的模型,并在其基础上通过应用VAR估计的非线性模型的随机模拟发展了该研究。在早期的研究中,由于样本数据年限使用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比如,Fama[6]的研究发现,从1953年到1987年间,工业生产和利率变化能够解释大约58%的每年证券市场收益的变化;然而使用完全相同的方法,Schwert[7]研究了更长时间段的样本数据,他发现从1889年到1988年间,利率涨落与证券价格变化间关系很不明显。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应用新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为准确详细的研究。例如Bernanke和Kuttner[1]对证券市场对利率变化的平均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促使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因。他们发现平均看来,不曾预料的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本单位点的下降会导致大约1%的主要证券价格指数的增加。该研究显示,市场对未预料到的联邦基金利率变化有着相当强的反应,而对于被期货市场投资者预期到的联邦基金利率变动,证券市场的反应却极为微弱。这一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与早期的关于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的研究基本相一致,如Jensen等[8]与Jensen和Mercer[9]分析贴现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西方现有的文献中,探讨证券价格与利率因果关系方向性的研究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如:Nozar和Taylor[10]、Rahman和Mustafa[11]以及Moosa[12],这些学者都认为从利率到证券价格的因果关系不是很明确,本文将针对此问题,以中、英两国为研究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在针对利率与证券价格关系多个国家间的比较分析中,欧盟国家是被大多数学者们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如:Wasserfallen; Peiro;Broom和Morley)[13-15];此外也有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利率与证券价格间联系的研究,如Wong和Sharma[16],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还较欠缺关于亚洲国家与欧洲国家之间对比比较的研究。

中国关于利率与证券价格间关系的早期研究文献中,大多只是局限于从理论角度对这两变量间关系予以描述,如:贾永言[17];而此后的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两变量之间没有相互关系(如:刘景;吴谦)[18-19];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利率与证券价格这两变量间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如:蒋振声和金戈[20];张绍斌和齐中英[2];罗健梅和王晓黎[21]),然而由于获得数据途径的局限性,这些文献多采用小规模的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受理论与以上研究的启发,并考虑到利率与证券价格相互关系各国比较的研究只涉及了欧洲、美国和亚洲个别几国,本文对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提出一个总的研究假设H0: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间都存在相关关系,但变量间影响程度有差异。围绕这一假设本文分别对中、英利率与证券价格相关关系和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不平稳的变量进行了处理,进而分析了它们间的长期均衡与因果关系。本文的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研究思路与检验方法进行简单地描述;第三部分对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给出具体的检验结果;最后是本文的发现与讨论。

二、研究思路与检验方法

为了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本文试图采用1993年8月-2005年4月数据分别对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弥补以往文献的不足。文章将首先利用OLS模型,并结合现实经济含义,分别以证券总价格指数为因变量,长、短期利率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并检验,然后根据变量间相互关系检验前提,对两国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最后运用经济计量方法进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分析,以找出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长期均衡与动态因果关系,通过比较分析两国实证检验结果的异同,探寻进一步完善中国利率政策和规范证券市场的有效途径。

在实证相关检验之前测试时间序列是否稳定很重要,因为时间序列稳定与否将会很强烈的影响序列的行为与特性[22]。一个时间序列当有不变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时被定义为稳定。由于证券价格的运动在短期内经常是波动而完全没有预料性的,它被认为是随机游走过程(random walk process)(Fama[23]; DeBondt和Thaler[24];Randolph[25];McQueen[26]),也就是不平稳的。Brook[22]指出:第一,对于不平稳时间序列,在特定时间段中变量的变化在系统中的影响不会渐渐的消逝,相反,持续的影响将趋向无穷;第二,如果应用非平稳序列建立模型,很可能形成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s)的问题,即使变量之间没有任何相互关系,回归的变量仍会表现出很高的R2值;第三,非平稳序列变量会导致回归模型系数无效的假设检验。所以,在建立关于利率和证券价格相关关系的模型前有必要先对时间序列做稳定性检验。

检验经济时间序列是否平稳,需要先检验单位根的存在。常用测验单位根的方法是由Dickey和Fuller (Fuller[27]; Dickey和Fuller[28])提出的Dickey-Fuller (DF)检验。由于Dickey-Fuller (DF)检验仅在ut是白噪声序列时才有效,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应用增项的Dickey-Fuller (DF)检验(Augmented Dickey- Fuller (ADF)),它利用因变量的p阶滞后来吸收被解释变量中表现的动态结构。依照 Brook[22] ,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 检验如下:

比较检验值与临界值的绝对值大小,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该时间序列是平稳序列。

协整检验是用来检验非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方法,如果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离差即非均衡误差是平稳的。检验时间序列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最常用的是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基于VARs 的协整方法,分别由Engle与Granger[29]和Johansen[30]提出。虽然Engle-Granger两步法被证明是解决非稳定性的好的方法,但它也不是没有缺点[22]。第一,数据的有限性导致有限样本在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时有缺陷;第二,可能会导致联立因果偏差,因为在现实中可能存在两个方向的因果关系而该单一方程的方法需要明确指明一个变量;第三,该方法无法对出现在第一步的真实的协整关系进行假设检验。此外由于Engle-Granger检验基于Dickey-Fuller检测,它“不是很有效且如果数据中存在结构性断层会产生误导性结论”[31]。由于以上的缺点,能克服后两个缺点的基于VARs的Johansen法被更广泛的应用于计量分析中。

Johansen方法如下:假定有一组协整的变量(g2)经检验证明是I(1),则可以建立有k阶滞后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三、计量数据及结果

研究样本时间序列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3年8月-2005年4月,其中对于利率值,英国选取3个月短期国库券利率(短期利率)和政府长期债券收益率(长期利率),中国选取机构和个人3个月(短期利率)和5年期(长期利率)的存款利率;证券价格由证券市场主要价格指数组成。除了中国利率数据搜集自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年鉴(不同年度)[33][34]和中国人民银行①,其他数据均来自英国著名综合数据库Datastream。之所以采用1993年8月到2005年4月样本空间是因为,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底,而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也随之出台,从出台到实行需要一段时间,选择1993年就在最大限度增加样本容量的同时,使得中、英两国能够在一个相对对等地范畴内比较;另一方面,两国可以比较的数据在采集样本时截止到2005年4月。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英格兰银行在1997年5月20日获得独立制订货币政策的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因此在时间序列中加入一个虚拟变量Dummy,令其在1997 年6月前取值0,之后取值1。

基于141个随机样本得到以下OLS 回归方程:

本研究利用Microfit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中国三个月和五年期存款利率分别用CH3,CH5Y表示,英国长、短期利率用UKLI,UKSI表示,两国证券市场主要价格指数则用CHTSM和UKS表示。如表1所示,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CH3,CH5Y,UKLI,UKSI,CHTSM,UKS的ADF值分别大于5%临界值,它们是非平稳的,对前四个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2个变量取对数之后的ADF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在5%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则表明它们为平稳的,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由于Timmermann[35]指出Engle-Granger 法不太适用于贴现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Nasseh和Strauss[36]也认为Johansen模型能够准确的描述变量之间动态共同运动模式或同时期的相互作用,后者更适合于应用于分析利率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30]极大似然方法(Maximum Likelihood Procedure)来检测证券价格和利率间协整关系。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所以在检验之前需要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应用AIC信息准则(AIC,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可以确定检验所需的滞后阶数,检验结果显示英国的最优滞后期为4,中国是9。最大特征值结果显示中国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单协整向量,而英国在10%的显著水平下存在单协整向量。Trace检验结果显示中、英两国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存在一个单协整向量。所以实证结果表明中、英两国长期利率,短期利率与证券价格间都存在一个协整向量(one cointegrating vector)的长期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3:

如表2、3所示,检验结果表明1993年8月-2005年4月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中可以发现,尽管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间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却不完全相同,即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在英国存在正向作用关系,而在中国是负向作用关系;长期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英国存在负向相关关系,而中国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以下估计出的协整关系式具体表现了两国间的不同之处:

利用协整检验研究了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之后,可以检验变量间长期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采用Wald检验变量间短期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4、5检验结果显示变量间除了我国从短期利率到证券价格间外,都没有存在短期的因果关系,因为在5%水平的显著性水平上,只有中国的测试值6.2905大于临界值3.8415。

四、比较与原因分析

(一) 中英两国实证结果的比较分析

1.两国的相同点

(1) 两国都存在利率与证券价格间的长期相关关系

Johansen[30]极大似然协整检验显示,中、英两国时间序列变量间都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虽然中、英两国利率和证券价格时间序列本身并不稳定,但变量之间长期存在某种影响,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变量会一起变动。

(2) 两国都没有以证券价格或短期利率作为因变量的长期因果关系

由于在5%水平的显著性上,ecm1(-1) 的T-Ratio统计值,无论0.37995(英国的ecm1(-1))或1.9145 (中国的ecm1(-1)), 都小于临界值1.98,所以在长期上,中、英两国都没有从利率到证券价格的因果关系。

(3) 两国都没有从证券价格到利率和从长期利率到证券价格的短期因果关系。因为在5%水平的显著性上,CHSQ(1) 都小于临界值 3.8415。从而根据检验结果,在短期不存在从证券价格到利率以及从长期利率到证券价格的因果关系。

2. 两国的不同点

(1) 不同于英国,中国短期利率对证券价格有负向影响,长期利率对证券价格有正向影响。从Johansen检验结果看,在中国,大约短期利率每增长1% 将导致证券价格下降0.89098%, 而长期利率每增长1% 将导致证券价格上涨 0.40318%;英国的情况恰好相反,短期利率与证券价格正向相关、长期利率与证券价格间负向相关,符合相关理论对利率与证券价格间相互关系的论述。

(2) 不同于英国,中国存在从短期利率及证券价格到长期利率的长期因果关系。因为在5% 水平的显著性上,T值ecm1(-1)= -3.349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1.98。

(3) 不同于英国,中国存在从短期利率到证券价格的短期因果关系。因为在5% 水平的显著性上,CHSQ( 1) = 6.2905大于临界值 3.8415。

总之,从实证检验来看,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向量,中、英两国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都有长期的相关关系,不过变量间相互影响在两国表现不尽相同,且中国长期利率、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中英两国差异原因的比较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使中国证券市场从1993年建立起至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未完成利率的市场化;与之相反,英国具有全球相对最为国际化的证券交易市场和最早成立的中央银行。为建立健全中国的证券市场,比较对比两国证券价格和利率间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从1993年8月到2005年4月,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相关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和金融改革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英国的方面,如以下方程所显示,

3个月利率1%的变化将会导致证券价格0.89098%的反向调整,也就是说,短期利率对证券价格会有反向的影响而长期利率对证券价格有正向的影响。考虑到利率与证券价格相互关系不仅受证券市场传导效率的推动,而且也受到利率市场化程度、上市公司业绩和证券市场开放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可能是造成检验结果显示的中、英两国差异的主要原因。

1. 中、英两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有区别

利率市场化强调市场力量在资源分配方面的主要影响力。假定社会平均收益率一定,利率水平由市场资本供求关系决定,在英国证券价格与短期利率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然而中国目前仍主要是管制式利率,其中存贷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订,利率水平还不能完全的真实反映资本供应需求变化,降低了资金配置的效率,所以不同于英国,中国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间存在反向的相关关系。在未来的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现有以管制利率为基础,金融机构拥有少量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权限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要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通畅并促进证券市场的活力,就必须转向以利率市场化为主的市场决定模式。如何把利率市场化与中国转轨中经济金融改革结合起来,更多的以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已经成为未来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中、英两国上市公司表现不同

虽然影响证券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多,但相对根本的还是上市公司的表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股市监管制度及其运作的相对不成熟,导致被批准上市公司的资质良莠不齐,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表现还很不令人满意;此外,中国一些国有上市公司绩效差不仅带来高比例的非流通国有股问题,同时也降低了银行资本的质量,一些学者认为这正是影响由储蓄到投资转化的阻碍之一。一方面,投资表现不好降低了公司的利润率,使得证券市场中的资本渐渐的趋向盈余,并降低了均衡市场利率;另一方面,由于在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仍在进行中,中央银行只能通过货币数量来调整经济,从而真实的利率被高估。偏离均衡越远,资本供给需求间差距越大。偏离均衡是中国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的又一个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加快中国证券市场与利率变化传导机制的发展与完善,就必须加快股权结构及相应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并以此促进上市公司绩效和上市公司整体竞争实力的提高,为外资更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激烈竞争做好准备。

3. 中、英两国证券市场开放度不同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仅有十余年的历史,虽然有飞速的发展,但仍未摆脱新兴市场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与国际市场的隔离。Groenewold 等[37]通过一章的篇幅用相对全面的实证检验研究这一问题,无论回归结果还是动态模拟分析都显示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对隔绝的状态;与之相反,英国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国际性证券交易市场。从而在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因素占主导位置;而在英国,国外金融市场因素也同时对证券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国内因素的作用不如中国这么明显。可以预计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开放速度的加快,市场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证券市场逐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并成为承接国际资本流动重要的国家之一,变量间相关关系系数也将会下降。

正如Fry[38]指出,最近20年的国际经验识别出成功的利率市场化需要5个先决条件。第一,充分谨慎的存款银行规范监管体制;第二,合理的价格稳定度(degree of price stability);第三,稳健的财政政策,能避免政府花费与储备的通货膨胀性扩张(inflationary expansion);第四,有以竞争性和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存款银行体系(deposit money banks);第五,体制健全的税收体系,不会对金融从业机构(financial intermediation)施加有形或无形额外的税。中国可以考虑从以上5个方面入手,加快金融行业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高利率的弹性,建立利率变化和资产价格之间的传导机制,使之因此能反映市场资金供需的变化并最终实现市场决定利率。

五、结论

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肯定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存在显著而牢固的相关关系,而且证券价格和中、短期利率变量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然而与英国相比,中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标准远未成熟,严格管制的利率、上市公司的表现不佳以及证券市场相对孤立于国际证券交易市场等问题使中国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相互关系与发达国家表现相反。具体地,通过协整检验本文发现,中、英两国从1993年8月到2005年4月间,证券价格和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在英国,长期利率与证券价格间负向相关,它的功能与贴现率相似,短期利率与证券价格正向相关;而中国与之相反,长期利率与证券价格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间存在负向关系。本文认为,中国应该加快金融行业的改革以建立并完善证券市场结构与体系,促进市场化导向利率的建立,此外,逐渐开放我国的证券市场,使之融入国际证券交易市场而不是孤立于其外,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金融未来的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为中、英两国在相对长的一段时期里长、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例证。有趣的是,检验结论显示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不同于大多数以前的研究,特别地,中国从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到长期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从短期利率到证券价格之间存在短期的因果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结论还是初步的,也是审慎的,在得出确定的结论之前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这是因为,本文对中、英利率与证券价格关系的某些重要问题,如利率变动对两国不同规模上市公司证券价格的影响等未能涉及;此外,由于数据样本采集存在不足,某些论述及估计还不够深入,如对于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间因果关系的方向性估计还不够全面,如果有适当的上市公司横截面数据的支持可能会使结果与结论更具说服力及政策意义,以上缺点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Bernanke B,Kuttner K. What Explains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Federal Reserve Polic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5, LX (3): 1211-1257.

[2]张绍斌,齐中英.中国利率水平与股价指数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10): 95-98.

[3]Fair R C. An Analysis of a Macro-econometric Model with Rational Expectations in the Bond and Stock Market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9 (69): 539-552.

[4] Blanchard O J. Output, the Stock Market, and Interest Rat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 (1): 132-143.

[5] Chiarella C, Semmler W, Mittnik S, Zhu P Y. Stock Market, Interest Rate and Output: A Model and Estimation for US Time Series Data[R]. Center for Empirical Macro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002, No.34, University of Bielefeld: Germany, wiwi.uni-bielefeld.de/~cem/pub/wp/no_34.pdf .

[6]Fama E F. Stock Returns, Expected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J]. Journal of Finance, 1990, 45( 4): 1089-1108.

[7]Schwert G W. Stock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J]. Journal of Finance, 1990, 45 (4): 1237-1257.

[8]Jensen G R, Mercer J M, Johnson R P. Business Conditions, Monetary Policy, and Expected Security Retur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 (40): 212-237.

[9]Jensen G R, Mercer J M.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2 (25):125-139.

[10]Nozar H, Taylor P. Stock Prices, Money Supply, and Interest Rates: the Question of Causality[J]. Applied Economics, 1988 (20): 1603-1611.

[11]Rahman M, Mustafa M. Dynamic Linkages and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Short-term US Corporate Bond and Stock Market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1997(4): 89-91.

[12]Moosa I A.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yclical Behaviour of Output, Money, Stock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1998 (5): 235-238.

[13]Wasserfallen W. Macroeconomics News and the Stock Market: Evidence from Europ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89 (13): 613-626.

[14]Peiro A. Stock Prices, Production and Interest Rate: Comparison of Three Europe Countries with the USA[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6 (21): 221-234.

[15] Broom S, Morley B. Long-run and Short-run Linkages between Stock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 in the G-7[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00 (7): 321-323.

[16]Wong B P, Sharma S C. Stock Market and Macroeconomic Fundamental Dynamic Interaction: ASEAN-5 Countri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2 (13): 27-51.

[17]贾永言. 关于股价、利率、汇率的研究[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6):33-35.

[18]刘景. 利率变动对股价指数影响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统计,2001(8):28-32.

[19]吴谦. 利率变动对股价指数影响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统计,2002(5):20-21.

[20]蒋振声,金戈. 中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关系[J]. 世界经济,2001(10):32-35.

[21]罗健梅,王晓黎. 股票价格和利率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1): 70-72.

[22]Brooks C. 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for Finan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3]Fama E F.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70 (25): 383-416.

[24]DeBondt W F, Thaler R H. A Mean-reverting Walk Down Wall Street[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89 (3):189-202.

[25]Randolph W L. Use of the Mean Reversion Model in Predicting Stock Market Volatility[J]. 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1991 (Spring): 22-26.

[26]McQueen G. Long-horizon Mean-reverting Stock Prices Revisited[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2 (27): 1-18.

[27]Fuller W A.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Time Series[M]. Wiley, New York, 1976.

[28]Dickey D A, Fuller W. Distribution of Estimators for Time Series Regressions with a Unit Roo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79 (74): 427-431.

[29]Engle R F, Granger C W.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 1987 (55): 251-276.

[30]Johansen S. Analysis of Cointegrating Vectors[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88 (12): 231-254.

[31]Koop G. Analysis of economic data[M].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0.

[32]Kennedy P. A Guide to Econometrics[M]. 4th ed. Blackwell Publisher, 1998.

[33]Carson C S (various year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D. C., 1992(XLV)-1997(L).

[34] Carson C S (various year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D. C., 1997, L(1), January-2005, LVIII(6), June.

[35]Timmermann A. Cointegration Tests of Present Value Models with a Time-varying Discount Factor[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995 (10): 17-31.

[36]Nasseh A, Strauss J. Stock Prices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 Activity: A Cointegration Approach[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0 (40): 229-245.

[37]Groenewold N, Wu Y, Tang S H, Fan X M.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Efficiency, Predictability and Profitability[M]. Edward Elgar, 2004.

第8篇: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范文

证券投资与管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7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是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证券业协会

C.财政部 D.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2.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具有的优点是

A.资金实力薄弱 B.投资分析和决策能力强

C.抗风险能力较弱 D.对证券市场影响力较小

3.流通市场又称为

A.一级市场 B.初级市场

C.二级市场 D.货币市场

4.股份公司解散或破产清偿时,权益人的清偿顺序为

A.债券持有者、普通股持有者、优先股持有者

B.优先股持有者、普通股持有者、债券持有者

C.债券持有者、优先股持有者、普通股持有者

D.优先股持有者、债券持有者、普通股持有者

5.股份有限公司的权力机构是

A.股东大会 B.董事会

C.独立董事 D.监事会

6.龙债券的发行人、发行所在国、发行计值货币属于

A.同一个国家 B.两个不同国家

C.三个不同国家 D.四个不同国家

7.投资基金按其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

A.开放型基金和封闭型基金 B.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

C.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 D.成长型基金、收入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

8.英国单位信托基金的主要类型是

A.债券基金 B.期货基金

C.指数基金 D.股票基金

9.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

A.5000万 B.1亿元

C.2亿元 D.5亿元

10.证券公司与证券服务机构的主要区别是

A.核准的业务范围不同 B.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不同

C.收入来源不同 D.组织形式不同

11.会员制证券交易所的决策机构是

A.会员大会 B.董事会

C.理事会 D.监事会

12.目前我国股票的发行定价方法属于

A.议价法 B.竞价法

C.拟定价法 D.定价法

13.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集合竞价时间为

A.9∶15—9:30 B.9∶15—9:25

C.9∶10—9:20 D.9∶10—9:25

14.适合用于中长线投资的分析方法是

A.K线分析 B.技术分析

C.基本分析 D.形态分析

15.实际运行过程中,股市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是

A.股市的变动一般先于经济周期的变动

B.股市的变动一般滞后于经济周期的变动

C.股市与经济周期同时变动

D.股市的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变动没有关系

16.甲公司2010年6月30日,流动资产净额600万元,流动负债净额是320万元,存

货为300万元。则其流动比率为

A.0.94 B.1

C.1.875 D.2

17.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A.销售收入/存货平均余额 B.存货平均余额/销售收入

C.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D.存货平均余额/销售成本

18.下列属于反转突破形态的是

A.三角形形态 B.头肩顶形态

C.旗形形态 D.楔形形态

19.RSI指标是

A.乖离率 B.平滑异同移动平均数

C.相对强弱指标 D.威廉指标

20.用某一尺度衡量风险的程度,以便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的程序。这一过程被称为

A.风险识别 B.风险估测

C.风险评价 D.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21.下列关于债券与股票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两者所代表的经济关系相同,均证明持有者具有某种经济权利

B.两者都是有价证券

C.两者同是虚拟资本

D.两者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有区别

E.债券投资者与股票投资者均具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

22.交易所内证券的交易程序一般包括

A.开户 B.委托

C.竞价成交 D.清算交割

E.过户

23.下列财务指标中,能够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有

A.市盈率 B.流动比率

C.存货周转率 D.总资产报酬率

E.资产负债率

24.价量关系中,正确的是

A.价升量增意味着市场价格将继续上涨

B.价格创新高而成交量未创新高,市场可能会反转

C.价升量减意味着市场可能反转

D.价格是成交量的先行指标

E.价格下跌突破趋势线同时放量,是价格下跌的信号

25.系统性风险包括

A.经营风险 B.操作性风险

C.财务风险 D.利率风险

E.市场风险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限价委托

27.私募

28.累积优先股

29.场外交易市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o.简述证券市场的功能。

31.简述投资基金与债券的区别。

32.简述股票发行价格的决定因素。

33.简述技术分析法的三大假设前提。

34.简述证券市场监管的原则。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第9篇:论述证券市场的功能范文

信用缺失原因何在

一,的原因

1,整个传统道德上的城信说教与当前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强烈反差所造成的市场参与者内在的“双重人格”;2,市场主体的先天不足,即历史遗留的“产权缺位”导致权责不清从而使市场主体产生错误的信息,认为无须守信;3,历史上形成的不彻底商业和商人阶层。

二,的原因

1,政府“总以控制为要务”的角色定位和传统思维导致政府在某些问题上给人予不守信的印象;2,历史上官商不分之特点的;3,各部门之间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难于协调导致的某些部门不守信。

三,的原因

1,原有法律之局限性及特点导致的法律监管难以到位;2,立法,司法,尤其是执法难问题。下面结合实际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的具体:

(一),首先,在认识上要区分“道德上的诚信”与“法律上的信用”这两个概念

先看道德上的诚信。诚信之德,是古往今来的我国的重要德育主题。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如此具有诚信传统的国家里,诚信在当今的证券市场上,为什么竟会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呢?

不可否认,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但我们也发现,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社会里,“下信上不信、民信官不信、卑信尊不信、贱信贵不信”这种历史残余思想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它最容易造就人们应付社会的双重人格(即说一套做一套)。当全社会都从历史上“儒家轻利”思想到走向唯利是图的另一极端,而化的信用体系又还没有建立起来时,反映在资本市场里便是不择手段的弄虚作假。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在继续加强道德上的诚信的同时,加大法律上的信用体系的基建工作。

而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当中,政府的作用无疑是十分关键的。即政府应该带头守信。具体体现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是国有上市公司的守信问题。因为国有上市公司是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的绝对主体。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我国证券市场“信用严重缺失”和信用体系的构建问题的研究可以落脚于对政府在其中的信用问题的研究。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信用严重缺失问题”在某程度上体现为政府的信用缺失

在本文开篇,我们提到了“产权缺位”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在现行体制下,某些情况下,在这个市场上,谁代表“政府”有时也成了一个多变量。因为,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考虑,由此会导致政出多门和政策的不一致性。在普通投资者的眼里,这成了一种明显的政府信用缺失。而且,政府不同部门的行为的结果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状况。难怪投资者会把这种政府行为解读为一种政府的失信行为。

我国的证券市场为什么如此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源在于体制,而政府在这种浩大而复杂的改制工程中,是负有很大责任的,处理不好,便会给市场以极坏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很强的传导性,给市场的其它参与者及中小投资者以错觉。那么,政府信用缺失是如何和证券市场信用缺失联系起来的呢?在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中,政府的信用缺失深刻体现在国有公司占绝对地位的市场主体身上。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此的论述可以涵盖众多当前市场中最热点的问题,本文在此仅就与本文论题紧密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

1,市场主体的先天不足

市场的主体是“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从股权结构看绝大多数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即“政府主导型的上市公司”)。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成因,这些市场主体本身具有先天性不足;从法律的角度说,它们名义上是,但实质上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这种特点使得公司的收益与风险脱节,管理者权力与责任分离(即上文所指的国有产权缺位问题);对于“国有”,究竟由谁“有”?在实际运作中,这产生政府各部门之间乃至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的省与市、市与县之间很难协调的利益冲突。因为是“国有”的,所以即使出了问题违反了法律也有国家来承担,个人最多是工作失误,体现在执法的法律监管上,过失责任和赔偿责任在实际中难以从纯法律角度落实和执行;因为是“国有”的,所以再怎么亏最后也有国家来重组……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主体的这种特性造就了市场信用缺失的基础和土壤,这就是为什么说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信用缺失”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为政府的某些行为的信用缺失问题。这种矛盾是系统本身的,是结构性的,也是不可仅仅依靠从外部调和的。为了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必须要从更深层次的政治、、历史、人文、法律等多角度综合寻找其成因:

2,政府的角色定位

“政府一直总以控制权为要务”的传统思想是有着几千年的渊源的。当前的市场还缺乏一种能推动政府真正地转换角色、重新定位(即服务与监督并重,做规则的制定者)的机制和利益动能。体现在产权结构上,是上文所提到的国有股“一股独大”;体现在最近的国有股减持上,是政府财政部的“好心办坏事”。这是因为,虽然减持的目的本身是股权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补充社保基金,但是体现在具体的减持方式和程序上,从角度上看,财政部这种行为却有“利用大股东的控股地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之嫌。究其根源,便是属于政府的“自我定位”问题。

3,从法律角度上

历来法律之特点,是从上(政府)而下达于个人的,是垂直性的,而不是无处不在地平衡地调整各个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历史特点,在当前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实践中还有很深的烙印。所以,政府虽然一直高举“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旗帜,但是,事实上,现有的法律缺乏保护个人投资者应有的诉讼程序,尤其是民事赔偿问题。特别是当个人、当小股东面对的是代表着国家的国有上市公司的侵权时,无论从立法、司法还是具体的行政执法上的法律保障都还很缺乏。这种局面的消极,是造成一种心理定势,或者说是“理念”,即:“在这个市场中,随时随地准备骗别人,也随时随地准备被别人骗。”结果,投资者接收到的信息是“不用守信”,守信者成本太高而效益太低;背信者的成本和风险低得对之毫无阻碍作用。

法律上的这种特点体现在这个市场中,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首先是市场构成主体的独特性,除了上面说的国有股一股独大外,还在于中国之商业有其独特的历史局限性。与欧洲在十九世纪被革命改头换面不同,十九世纪的中国迟迟不能工业化,非官方的企业未能在十九世纪的中国活跃起来。真正的商业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得不到深入的。由此推论出的结果是,中国内地还没有出现完全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商人阶层。

体现在法律上,中国的法律于是便没有按西方所熟知的路线发展。市场上的主体——上市公司还不是真正法律意义上的法人,当中的投资基金也具有了众多国有企业的这种本质弊端。由此延伸开去,市场上大公司大企业都是国有的或家族性的。相应地,生意上的关系便还不是一种纯受法律与契约上通用原则控制的事务。反之,生意公务在很多情况下很大程度上仍然仅是成为维系生活中这种状况给法律的监管带来了根本性的困难和左右为难的境地。也就是说,缺乏法律监管的土壤。

正如上文所述,这种矛盾是系统本身的,是结构性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主体的这种特性造就了市场信用缺失的基础和土壤,我国股票市场的信用缺失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政府的信用缺失问题。采取对策的基本原则

基于以上的和认识,因为问题来源于市场的主体,因为问题是结构性的,因而要解决问题,就要从深层入手,在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实施相关对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1,从法律上建立监管机构的绝对权威,防止其它部门的插手和干预;2,法律基建:在当前千头万绪的问题中,立法,即法的本身虽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司法、是程序、是法的执行;是如何用法律手段来构建整个市场(甚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即法律意义上的契约的神圣性);是与之相关的基建性工作——即市场主体的企业产权改造;是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法律体系的构建;是市场的真正发展;是纯粹由通用法律原则调控的商人阶层的出现;是大力发展和培育中介服务业的信用体系,成倍地加大不守信者的成本;是“不受政府干预的私人企业、契约的神圣性、法律的神圣性的三位一体”的形成;再深入,便是整个体制的改革,即政府职能和角色的真正定位上的转换——由“总是以控制为要务”到服务与监督并举的角色转换,同时要防止或尽量减少在不同的时期这个市场被某些狭隘政治因素所利用的可能性。这就是能令种子开花的“土壤和气候”。至于“结出硕果”则有赖于更“大气候”的形成。

我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我们应该把WTO作为寻求国际助力推动改革突破瓶颈的契机。认识“信用严重缺失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才能勇敢地直面问题,以负责任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操作方略,例如引进专家进入行政执法架构;大规模引进国际性的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大规模培育真正按企业制度运作的民族企业;充分发挥和提升媒体监督功能;推动私营经济的深度发展;对立法、司法、行政执法进行根本性全方位的推动;而不是被动地坐等“不受政府干预的私人企业”在市场上大规模地形成和出现,更不能坐等整个市场为“信用的缺失”付出惨重代价后人们才自动地“参悟”到信用的可贵性并懂得尊重“契约的神圣性、法律的神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