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文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方法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护理方法特点

第1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经入院确诊治疗后,实施冠心病康复护理的患者。观察组患者60例,年龄36~81岁,男38例,女22例;其中心绞痛32例,心肌梗死后21例,无症状心肌缺血7例。对照组60例为同期住院后未能实施康复护理患者。经随机抽查问卷收集资料,两组基本资料与住院治疗方式无显著性差异。

实施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措施: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康复训练与护理;心理治疗的康复护理;饮食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

生活质量等级划分:将生活质量分为3个方面12个小项,具体内容:①疾病对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工作情况、娱乐活动;②日常生活能力:睡眠与休息、生活自理、家务处理、日常活动;③精神状态:心理状态、脾气性格、抑郁或焦虑障碍,记忆力、注意力。达到其中9~12项正常为好,5~8项正常为中,4项以下正常为差。

对冠心病基本知识了解程度的判断:根据患者对饮食、高血脂、吸烟、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过重、高血压、遗传、缺乏运动、情绪变化、服药知识等方面的情况,掌握9~12项为基本了解,5~8项为部分了解,4项以下为了解甚少。

结 果

经过对6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使患者增强了配合治疗的信心和重新生活的勇气,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脏骤停的发生减少,使患者掌握并配合了规范的冠心病康复护理,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讨 论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概念及内容:康复护理是指在康复过程中,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目标,在发病初期紧密配合康复医师进行完整的康复护理工作,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和各种专业护理技术。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脏骤停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3个阶段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康复护理措施以医疗康复训练为主,针对各种易患因素实施康复教育、饮食调理、高压氧、体外反搏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综合性措施,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心理护理,并且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加以控制。

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冠心病康复治疗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1],即住院阶段、家庭自行康复阶段、返院复评阶段。住院早期的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个人生活(如洗脸)、床上进餐、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等。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症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可使平均住院时间由传统治疗护理的48天下降至20天。家庭自行康复阶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针对出院早期患者,在家自行康复锻练60~90天,通过随访进行指导;另一部分是出院后持续康复锻练6~9个月,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变后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护士应根据每位患者病情及个人特点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合理安排生活日程及合适的运动程序。返院复评阶段,主要进行康复指标评价,根据每位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修正运动处方,继续康复治疗,还可让患者在康复中心接受为期8~12周的运动治疗,如二阶梯负荷康复治疗方法。阶段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记录患者康复治疗的具体执行情况,评价并提高康复效果,帮助患者修订运动方案,教会患者自我健康维护的方法等。

康复训练与护理: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呼吸训练、室内外步行训练、柔韧性训练、作业训练、医疗体操、气功等[2~3]。急性心肌梗死经救治生存的运动训练可增加转患者的体力活动量,改善精神及社会功能、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并能降低由于再次栓塞所致继发死亡的危险性。

心理治疗的康复护理:冠心病患者的行为特点是动机强烈、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常表现为不耐烦。逢锦波等在研究中大致将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为两类:①紧张型:患者表现为恐惧心理、焦虑不安、情绪急躁、精神高度紧张;②松弛型:多见于对疾病缺乏认识而较年轻者,患者表现为无所谓,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认或缩小自己的病态感觉或体验。对于前者,在安慰、鼓励的同时向患者强调大多数情况下冠心病是可以控制的,以使患者得到心理支持;对于松弛型患者的教育提高警惕,重视预防和治疗,指导、加速患者角色的适应[4]。

饮食的康复护理:临床上对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坚持以低盐、低脂为原则,心功能差的患者饮食中摄入食盐量≤2g/日,禁食咸菜、油条、酱等含盐多的食物,护士应该从感观上增加患者的食欲,如将各种颜色的蔬菜搭配或菜中加少许香油,让患者逐渐适应,并告知患者摄盐过多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由于摄盐过多导致患者的饮水,加重代谢负担,大量水潴留易引起水肿,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脂肪摄入不应超过3g/日,摄入脂肪过多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如何传授预防保健知识,教会患者正确的康复训练以及日常生活饮食、休息等注意事项,是护理工作应重视的问题。护士向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时,提供的知识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骆柳丽[5]提出了3种教育方法:①计划性教育:护士按典型的教育制定教育方案,有计划地对患者实施宣教,这种方式适用住院时间较长者;②针对性教育:即针对患者的某种心态,护士给予有效指导,这是多数患者较为喜欢的方法;③问答式教育:即护士积累一些科普资料事理成册,让患者阅读并提出问题,由护士给予解答,这是文化层次较高患者比较适宜的方法。

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是目前心脏病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理论到实践要求护理具备丰富的冠心病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学等知识;通过本研究观察发现,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以后,极大地增强了患者的信心和勇气,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同时,经过规范合理的康复护理后,也减少了冠心病患者再次住院次数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蔡晓莲,廖建梅.中老年冠心病患者整体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现代康复,2001,5(9):129.

2 梁英怡.冠心病的社区康复[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12):35-36.

3 庞妙玲,陈爱,袁小玲.实施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探讨[J].河北医学,2004,10(7):638-640.

第2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挤压伤残留足下垂;综合康复护理

挤压伤残留足下垂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患者受到长时间挤压,即使得到有效的治疗后,肢体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1]。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挤压伤残留足下垂的综合康复护理效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3例挤压伤残留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20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6~52岁,平均年龄为(28.3±8.4)岁,受挤压时间13~36h,平均受挤压时间为(24.6±6.2)岁,其中单侧足下垂21例,双侧足下垂12例,8例合并跟腱轻度挛缩;5例为开放性挤压伤,28例为闭合性挤压伤。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 由于交通事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患者长时间受到挤压,心理曾受到巨大的压力,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护理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且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紧张、压抑的情绪,使患者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1.2.2运动疗法 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计划,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指导患者伸直足趾,对患肢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每次训练的时间控制在20~30min左右,2次/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加大运动量。

1.2.3物理疗法 由于患者的病情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治疗和护理方法也明显不同。运用超声波疗法对非手术患者进行治疗,选择明显的Tinel部位对患者进行物理治疗,治疗的时间控制在30min/次左右,2次/d。

1.2.4手法康复护理 手法康复护理是综合康复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患者康复的一个关键环节。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手法康复护理,即通过揉、针灸、拿捏、滚、揉波以及擦等针刺穴位推拿手法对患侧部位进行康复治疗,使局部软组织放松,然后运用关节松动术对脚趾和踝关节进行活动,治疗时间控制在30~40min/次,2次/d。

1.2.5踝足矫形器 所有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均需要佩戴踝足矫形器,使踝足维持功能位置,并且指导患者正确运用踝足矫形器,练习正常行走步态,促进踝部功能恢复。

1.3疗效判定标准 通常情况下,运用Marylad足部评分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优,70~89分为良,50~70分为可,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治疗前后Marylad足部评分结果对比 所有患者的踝及脚趾伸背功能改善明显,恢复正常行走功能,并且治疗后的Marylad足部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10个月和20个月后优良率对比 随访10~20个月,20个月后,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10个月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重大交通事故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遭受重物长时间压迫,并且无法及时处理受伤肢体,所以即使治疗后,患者依然存在明显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上在对挤压伤残留足下垂患者进行治疗时,护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综合康复护理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针灸作为综合康复护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疏通瘀阻的经络,使血液保持流通。超声波和超短波疗法可以使瘢痕组织软化,使局部血液循环增加,促进肢体功能恢复[3]。同时,中医的擦、揉、拿捏、滚以及揉拨等手法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明显改善,使经筋粘连剥离,使肌肉痉挛或者紧张得到缓解,并且与关节松动术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脚趾和踝关节的活动功能。在综合康复护理中,足底筋膜牵张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综合训练以及肌力训练等是比较有效的康复方法,通过专业护师的指导,能够使患者的足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4]。同时,在肢体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5]。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踝及脚趾伸背功能改善明显,并且治疗优良率高,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挤压伤残留足下垂时,再给予综合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沙鑫,雷中杰,付平,等.地震挤压伤后多系统损害的早期康复治疗介入1例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3):281-283.

[2]楚海波,和瑞欣,郭锐,等.踝足矫形器及针灸对偏瘫患者足内翻、足下垂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21(13):57.

[3]刘守国,励建安,艾金飞,等.四川省北川中学地震伤员康复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680-683.

第3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 优化康复护理; 颅脑外伤; 康复期; 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6.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73-02

调查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患者约占临床创伤性疾病发生率的5%~10%,该病具有创伤大、致死率及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1]。此外,其患者康复难度较大、生活质量较差。研究提示,优化康复护理可针对康复过程中限制颅脑外伤后运动功能、自理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临床路径,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实践价值[2]。为研究优化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效果,笔者特进行本次研究。

1 Y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颅脑外伤康复期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A组给予优化康复护理,38例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9~69岁,平均(34.2±2.6)岁;B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7岁,平均(33.8±2.3)岁。所选患者入院后均经颅脑CT、脑电图、神经系统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均符合文献[3]《颅脑外伤的分类分期诊断标准》,且患者及家属对本试验内容、目的了解全面,自愿参与。研究排除了急救无效死亡、具有原发性精神疾病、语言障碍者。经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B组 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关注神志、瞳孔及并发症,做好生化指标监测、护理记录等)、护理操作(输液、给药、留置针、给氧、连接呼吸设备等)、专科护理(脑脊液漏液处理、约束带使用等)、日常生活护理(安全标识、清洁床铺等)、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环境介绍、简单功能练习等)、饮食和排泄护理(饮食支持、协助排尿等)。

1.2.2 A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给予优化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取仰卧位,使患者头部稍微偏向一侧,外展肩关节、拉伸肘部腕部,使患侧上肢和下肢自然舒展,使健侧下肢弯曲>90°并加软枕支持,应定期调节,1~2 h/次,旨在保证肢体运动功能、血液循环不受影响。(2)加行中医护理。采用针灸法刺激患肢神经,同时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练习,如屈伸练习、关节旋转练习,每次练习后辅以肌肉按摩、推拿,旨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3)语言及意识训练。采用音乐法、针灸法、谈话法、认知训练法等形式促进患者意识及语言功能的康复。(4)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早期训练。根据不同患者的运动功能缺损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训练内容包括站立训练、下床活动训练、平衡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进食、如厕、洗衣练习等),并以循序渐进、练习适量、全程陪护为原则开展上述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一般在病情稳定后1周内进行。

1.3 观察指标

1.3.1 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 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价两组颅脑外伤康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ADL)缺损情况,内容包括转移、活动、穿衣、大小便等日常自理项目,总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应用Fugl-Meyer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包括上肢运动积分(33项,66分,每项积分0~2分)、下肢运动积分(17项,34分,每项积分0~2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4]。

1.3.2 护理质量评分 由护士长参照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颅脑损伤护理质量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估,采用未达标扣分制。评价内容包括病情观察(30分)、治疗措施(20分)、专科护理(20分)、基础护理(10分)、健康教育(10分)、饮食和排泄(10分)6项,满分100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A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结果显示,A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由于强大外力作用于头部而形成的一类严重创伤,可分脑震荡、颅内血肿、头皮裂伤等类型,本病具有致死致残率高、康复困难等特点,显著降低了广大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而近年来,颅脑外伤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颅脑外伤的康复护理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提示,颅脑外伤康复期的常规护理要求更侧重于病情观察、日常生活辅助、健康教育、并发症护理等,而忽略了早期进行运动功能锻炼、神经功能缺损修复、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康复内容。另有研究提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颅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康复,这也表明传统的康复护理存在明显的缺陷[5]。优化康复护理是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在病情稳定后初期,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开展认知训练、语言训练、关节活动练习、自理能力训练等达到促进神经系统功能修复及重组作用的新型护理干预模式。而为了激活神经系统,笔者所在医院也采用了中医方法,如应用针灸、手法按摩等,同时,通过优化也可减少肢端神经的压迫及损伤,另外,在患者病情稳定后1周内即开展早期的个性化认知训练、语言训练、关节活动练习、自理能力训练则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快速康复,而上述护理措施均以患者为中心,自然也能够提高护理整体质量[6]。本研究结果表明,经比较,A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改善水平、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P

综上所述,优化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颅脑外伤康复期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并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管新妹,沈敬敬,丁爱萍,等.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在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37-138.

[2]张旦,徐晓娟,颜莉,等.急救护理干预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8):103-105.

[3]潘美群,毛淑芬.询证护理模式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3):96-97.

[4]卢远新.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重症患者康复期恢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2): 62-64.

[5]李冬梅,韩玉婷,陈兰兰,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颅脑损伤42例[J].武警医学,2015,26(10):1073-1074.

第4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35-01

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目前,本病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病死率下降明显,但约有70%-80%存活患者肢体功能、认知功能、语言等有程度不同的障碍,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生存质量明显下降。现搜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脑卒中62例,总结性分析康复护理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回顾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脑卒中62例,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两组。实施常规护理31例入组对照组,均龄(57.45±9.63)岁,女患者与男患者分别是11例、20例,年龄范围44-79岁。实施康复护理31例入组研究组,均龄(57.60±9.65)岁,女患者与男患者分别是12例、19例,年龄范围45-80岁。对照组与研究组临床资料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研究组为康复护理。

1.2.1 心理指导 与患者多沟通,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情绪特点,展开针对性心理指导。采用认知行为、劝导暗示等方法加强心理干预,缓解患者较大的思想心理压力,消除恐惧、紧张、烦躁等负性情绪,减少情绪波动,以乐观、健康、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及护理。提倡家属多体贴、关爱患者,给予必要的情感支持,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护理。

1.2.2 护理 指导患者将患侧卧位作为主要卧位,说明选择的原因及目的,取得配合。患者躯干向后轻微旋转,背后放置枕头,给予稳固支持;指导其患侧上肢前伸,且与躯干之间的夹角应>90°,嘱其重心前倾,将健侧上肢置于后方枕头上或身上;下肢摆放迈步位,且健侧下肢膝、髋屈曲;利用枕头确保患肢位置稍屈膝、伸髋;当患者采取健侧卧时,床面与躯干之间的角度应为90°,偏瘫下肢稍微向前屈膝屈髋,偏瘫上肢以90-100°前屈,腕关节伸展;尽量少采用仰卧位,使用枕头置于患侧臀部的大腿下方,对骨盆前伸进行支撑,膝关节屈曲;患侧肩胛处下方放置枕头,使肩关节前伸,呈上肢抬高位,且上肢伸展外展。

1.2.3 生活护理 每隔2-3h协助患者翻身,并给予按摩,动作应轻柔,预防压疮,促进血循环。坚持低脂肪、高蛋白质、低胆固醇、高维生素原则,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多饮水,多食新鲜的蔬菜与水果,预防便秘及泌尿系感染,促进肠蠕动。

1.2.4 专科护理 实施翻身练习、按摩、床上训练、平衡训练及日常生活锻炼等。(1)翻身练习每日数次,每隔2-3h一次。患者平卧,且屈肘,由健手将患肘托住,健侧腿插入患腿的下方,并躯干旋转,使患腿在健腿抬动下转向健侧,可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练习。(2)采用捏、按、揉、摩等方法,由远心端开始,由浅及深、先轻后重,由快而慢,向近心端按摩,每日2次,每次按摩20min。(3)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及上肢床上训练,包括下肢单桥、双桥、屈踝及上肢肩上举、握手、肘屈伸等。(4)嘱患者双腿下垂,下地,坐在椅子上,重复练习。(5)嘱患者自主沐浴、穿脱衣、拧毛巾和进餐等,提高生活能力。

护理前与护理后,分别评估对照组与研究组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 结果

2.1 生活能力 对照组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27.87±2.21)分,护理后评分(31.45±4.48)分。研究组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27.65±2.30)分,护理后评分(35.82±4.59)分。护理前两组评分(P>0.05),无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评分较高(P

2.2 生存质量 对照组护理前生存质量(63.37±2.09)分,护理后(68.13±3.12)分。研究组护理前生存质量(63.40±2.03)分,护理后(73.49±3.98)分。护理前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生存质量较高(P

3 讨论

临床主张,在给予脑卒中患者相应治疗的基础上,应加强早期康复干预,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及生活能力,促进疗效。脑卒中后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及结构有可塑性、重组能力,神经元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可再生,故康复干预具有较大作用[1]。康复护理是主要的干预手段。常规护理作为护理工作的传统模式,应用具有随意性与盲目性,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康复知识,护理效果差,而康复护理是一种长期性、可行、科学的护理模式,能给予患者全面、系统、综合指导,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功能等多方面恢复,加快早期康复[2]。康复护理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提高整体功能为目的,在康复医学理论下,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护理、生活护理、专科护理等,达到护理目的,起到护理作用。本研究中,研究组(康复护理)在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后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后分别为(35.82±4.59)分、(73.49±3.98)分和(31.45±4.48)分、(68.13±3.12)分,说明康复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意义较大。

综上认为,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护理,生存质量显著提高,临床运用意义较大。

参考文献:

第5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护理

作者单位:450002 郑州,河南省煤炭总医院 早期康复护理有益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我们对老年AMI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4例患者中男44例,女30例,年龄61~70岁,平均65.5岁,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AMI诊断标准,其中广泛前壁19例,前间壁15例,下壁梗死26例,后壁梗死14例,均无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无其他器质性疾病及精神障碍。随机将7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患者均知情并签字同意。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醋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评估。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功能护理,当班护士交代患者康复内容;康复组采用2w康复护理程序,由责任护士建立康复档案,入监护室第1~2 d患者卧床休息,被动活动肢体2次/d,10 min/次,责任护士根据老年人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环境及心脏康复基本知识;3~4 d床头抬高,协助患者主动活动上半身及深呼吸,3次/d,3 min/次,介绍早期康复的益处及必要性;5~6 d协助患者主动坐位,床边站立、吃饭,10 min/次,介绍疾病、康复相关知识及饮食注意事项;7~8 d患者床边静坐,2次/d,20 min/次;逐步床边行走,50米/次,2次/d,责任护士示范动作,严格限制活动量,讲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9~10 d床边行走逐渐增加,以300米为限,可上下一层楼,1~2次/d;11~14 d步行300~500米,可上下2层楼,逐步增加室外活动,2次/d,讲解限制活动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做好出院指导。责任护士每日记录效果并进行评价。

第6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文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医院胸泌尿外科,吉林白山 134300

[摘要] 目的 研究康复护理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16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性分组,即康复组与常规组,每组患者各80例,常规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康复组患者术后接受综合的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 使用生活质量GQOL量表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在躯体功能方面,康复组为(78.18±7.22)分,常规组为(71.87±8.22)分,在心理功能方面,康复组为(79.98±7.29)分,常规组为(72.09±9.01)分,康复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且临床护理满意度有所提高,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术后临床并发症、死亡率很低,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护理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康复护理;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c)-0175-03

肺癌多发生在支气管黏膜上皮,目前,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就全球范围看,工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一些工业大城市中的男性肺癌发病率非常高,同时女性肺癌发病率也迅速增高,肺癌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通过对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能够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随着我国经济和肺癌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治疗癌症不仅需要延长患者的生命,更要重视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为研究康复护理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该研究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收治的160例肺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术后的肺癌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综合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60例肺癌手术患者。160例肺癌患者均通过病理学或者组织学的确诊,无严重其他的脏器疾病,无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家族史。将160例肺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各80例,康复组患者包括62例男患者和18例女患者,年龄在35~71岁,平均年龄为(55.9±8.95)岁。肿瘤直径均在1.2~9.5 cm之间,平均直径(4.25±2.13)cm。其中,左侧者32例,右侧者38例。组织学分型:腺鳞癌者10例,腺癌者38例,鳞癌者32例。TNM分期:I期者35例,II期者45例。常规组患者包括65例男患者和15例女患者,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为(53.2±7.86)岁,肿瘤直径均在1.5~9.2 cm之间,平均直径(4.57±2.35)cm。其中,左侧者37例,右侧者43例。组织学分型:腺鳞癌者12例,腺癌者38例,鳞癌者30例。TNM分期:I期者36例,II期者44例。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该组研究的目的,自愿参加该组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康复护理

常规组:80例肺癌患者术后接受常规临床护理。主要包括: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预防感染等护理干预。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和整洁,及时更换被罩和床单,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

康复组:80例患者接受术后综合康复临床护理。①住院康复护理:患者通过3个阶段进行身体功能训练,第一阶段进行深呼吸运动训练和肌肉群活动,通常每隔6 h训练1次,5遍/次。第二阶段进行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增加举、捏等运动。第三个阶段主要以步行为主,适当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住院康复护理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康复计划,注意循序渐进。②疼痛护理:让患者了解到疼痛是不可避免的,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的使用镇痛药,专业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患者咳痰次数增多,要及时服用化痰药,减少由于咳痰咳嗽导致的疼痛加重。疼痛较轻的患者可以给予注意力分散方法缓解疼痛。妥善管理各种引流管,告诉患者手术已经顺利完成。在患者疼痛症状发作时,护理人员可以徒手帮助患者做一些适当的按摩,引导患者放松心情,可播放舒缓的音乐、患者喜爱的电视节目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在必要情况下,可应用吗啡等镇痛药物。③预防并发症的护理:鼓励患者手术治疗后适当进行活动、功能锻炼,加强泌尿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的护理工作,定期帮助患者翻身,避免褥疮的产生。手术治疗后尽可能早的拍背辅助咳嗽、排痰,正压吸痰、雾化吸入等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顺畅,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痰。对于咳嗽无力、反映迟钝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在早期给予纤维支气管吸痰。在各项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便判断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舒适度,操作动作必须要轻柔,应用吸痰管质地不能太硬,积极为患者进行各项手术呼吸指导,积极预防术后临床并发症的产生。④家庭康复护理: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患者家属对术后不良反应的认识,家属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并定期举办针对患者和家属的交流会。在家庭康复护理中我们还采用电话随访方法,通过电话与患者或家属联系,了解其康复需求,并随时提供相关知识的讲解。

观察并详实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生活质量、死亡率以及临床并发症等情况。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问卷,量表使用GQOL量表,满分为100分,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每个维度的满分为100分。

1.3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组间试验研究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通过均数(x±s)表示,应用t检验对组间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分析

使用生活质量GQOL量表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康复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78.99±8.05)分明显优于常规组的(72.17±8.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护理方法,该种方法不仅照顾到了患者的实际病情,同时对患者康复后的生活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日后可以深入研究,建立相关体系,实现客观上的医疗水平进步。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情况

3 讨论

为了研究康复护理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该组试验选取在该院接诊的160例肺癌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研究结果显示在躯体功能方面,康复组为(78.18±7.22)分,常规组为(71.87±8.22)分,在心理功能方面,康复组为(79.98±7.29)分,常规组为(72.09±9.01)分,从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康复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然在肺癌患者术后,需要对其进行康复性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改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说明通过康复护理有效地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3.1 肺癌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们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4]。对于肺癌患者,多数在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大部分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一般肺癌患者的首诊症状多为原发瘤、转移瘤、全身症状或肿瘤伴随症状。肺癌给患者带来的消极影响较大[5]:第一,肺癌会导致患者的脏器受到严重损害,不仅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在治疗过程中,也会遇到极大的阻碍。第二,就肺癌本身来说,其治愈难度非常高,多数患者都是将疾病控制在一个较小的影响范围内,保证患者可以正常的生活,降低发病频率。因此需要临床上的用药精确,长期、优质护理才能稳定患者的病情。第三,肺癌患者在长期的治疗当中,身体上的变化非常大,有些患者的体重会持续降低,有些患者的抵抗力会持续下降,这些情况都会对护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综合来说,肺癌患者需要治疗过程中,配合有效的康复护理,减少疾病的消极作用,促进患者持续康复。

3.2 康复护理

到目前为止,肺癌治疗的方法包括[6-7]: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免疫疗法。外科治疗是治疗肺癌的首选方法,要依据肺癌临床分期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使肺癌病人获得治愈并能够恢复正常生活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根治切除。在进行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看其是否耐受手术。对肺癌患者给予临床康复护理,是通过身体方面、疼痛方面、家庭方面对患者实施的一种康复护理方法,这种康复护理能够让患者在手术后获得更好的身体情况,且疼痛感降低,家庭照顾水平提高,为患者的早期痊愈提供了帮助,且患者从这些方面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使生活质量上升。

3.3 呼吸顺畅

肺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很多患者在确诊为肺癌后,其呼吸问题成为了临床治疗的难点。在康复护理当中,医护人员会借助医疗器械,帮助患者尽可能的实现呼吸顺畅,减少呼吸当中的各种阻碍。综合而言,康复护理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呼吸方面表现在以下几点[8-9]:第一,患者固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呼吸顺畅并非一时的顺畅,而是再借助医疗设备的情况下,持续的为患者提供呼吸上的帮助,这对患者的康复而言,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第二,呼吸顺畅还需要患者按时服用药物。肺癌患者的临床缓解情况非常突出,不同阶段会应用不同的药物,同时会采取针对性的医疗器械进行治疗。因此,康复治疗在促进患者呼吸顺畅方式,具有持久的作用。

3.4 促进患者心理康复

肺癌的临床治愈概率非常低,即便是手术成功,恢复良好,依然需要接受长期、优质的护理,此时必须注意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一般而言,肺癌患者集中在老年人身上,老年患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年轻人有所不同。很多老年人膝下儿女成群,他们不愿意给儿女增添负担,因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采用康复护理后,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的日常行为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轻生意识,如果判定准确,则会提前做好准备,避免患者因心理上的问题造成恶性事件。另一方面,对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决定采取何种心理干预措施。以青年患者为例,护理人员在展开心理干预时,必须刺激患者的求生欲望,帮助患者树立抵御疾病的信心,一方面要将患者的心理引导至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巩固患者的积极态度。

3.5 注意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

肺癌患者的前期症状与很多疾病类似,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者经过临床手术后,本身已经受到了较大的创伤,如果在康复护理中仍然没有得到优质的护理措施,势必无法得到理想的康复成果。康复护理的要点在于,需特别注意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例如,难以定位的轻度的胸部不适,有时与中央型肺癌侵犯纵隔或累及血管、支气管周围神经有关,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25%诉胸部钝痛。持续尖锐剧烈、不易为药物所控制的胸痛,则常提示已有广泛的胸膜或胸壁侵犯。肩部或胸背部持续性疼痛提示肺叶内侧近纵隔部位有肿瘤外侵可能。护理人员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异样时,必须第一时间上报主治医生,对患者采取最正确的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方案,有效的避免患者病情恶化。

3.6 制定系统的家庭康复护理体系

相对于常规护理而言,康复护理比较注重患者的康复结果,而不是护理方法。部分患者并不喜欢在医院接受护理,他们对医院有一种严重的焦虑感,此时应鼓励患者回家休养。患者在回家休养之前,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家属共同商讨家庭康复护理体系。本研究认为,家庭康复护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家庭康复护理必须必医院更加严格,家庭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但医疗条件不如医院全面,严格护理要求,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第二,家庭康复护理体系不可长期循环单一的护理方式,家属需协同患者定期回医院复查,根据复查结果,逐步优化家庭康复护理体系,减少患者病痛的过程中,延长患者的生命。

从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康复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屈艳花等人的研究成果相一致[11]。由此进一步说明通过康复护理有效地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肺癌患者在术后给予康复护理后,生活质量方面可以获得很大的积极影响。康复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25%、死亡率0%均显著大于常规组的10.0%、6.25%,张国莉等研究人员也在试验中得出类似结论,提示康复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疾病的康复进行相关机能恢复锻炼等指导,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12]。综合分析,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且临床护理满意度有所提高,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术后临床并发症、死亡率很低,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护理方法,值得推广使用。还有很多医院对肺癌进行常规性护理,保持病房的整洁,制定合理的饮食习惯等等,常规性的护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康复性的护理效果显著。综上,在肺癌患者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性护理,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雷素扬,郭领. 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6(12):9-11.

[2] 孙玉倩,孙秉赋,丁焕然. 知晓癌症病情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7(8):709-711.

[3] 向希,周建荣. 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11(10):926-930.

[4] 王远,姚继方,杨俊英.康复锻炼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结局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1,13(24):275-276.

[5] 孔轻轻,沙永生,赵岳.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3(10):475-476.

[6] 高健.术后康复配合心理干预对老年肺癌术后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之路,2013,23(10):372-373.

[7] 王杨.人性化护理对肺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324-325.

[8] 张琪.康复护理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与影响生命质量[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13(26):331-332.

[9] 王菊凤.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对癌症患者术前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1):52-53.

[10] 周丽华,林玉琴,江滢莉.康复护理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与影响生命质量[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4(12):524-525.

[11] 屈艳花.康复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作用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9(23):921-922.

第7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单;脑卒中;康复锻炼;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42-01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有上升趋势,45-70岁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亦不断增加[1]。病死率和残疾率均增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由于脑卒中后脑组织的修复功能重组特点,决定了早期康复的重要性[2]。但是早期康复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仅会影响各方面功能的恢复,而且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我科近年来采用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病人86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且无严重的其他脏器病变。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男46例,女37例,脑梗塞63例,脑出血23例,年龄在51~8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学历、职业、入院时Barthel指 数评分 、FM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给予心理、饮食、用药、休息与活动、言语指导。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取平卧位,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适当主被动活动患侧肢体与关节。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绝对卧床4―6周,床头抬高15―30度,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床上、床边、下床的主动训练,时间从5―10分钟/次开始。渐至30―45分钟/次,如无不适,可增至2―3次/日。出院时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以电话随访为主跟踪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进行护理。

1.2.1 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

为表格式设计,表头包括患者姓名、床号、日期。护理项目主要包括:翻身拍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肌肉按摩和主被动功能锻炼、语言功能训练、腹部按摩、出院指导。完成后护士与家属共同签字,表下方为护士长签名及评价。

1.2.2 使用方法

患者入院后告知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使用的目的、方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护理项目将康复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并示范给患者及家属,督促患者按要求完成,护士与家属共同签名纳入床头交接班内容。

1.2.3锻炼要求

翻身拍背:只要有翻身就要有拍背,翻身次数视局部受压情况和是否使用气垫床而定。翻身后注意患肢功能位摆放和保证卧位安全舒适。

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神志清楚的患者深呼吸5―10分钟/次,4―5次/天(上下午各一次,睡前、醒后各一次),深呼吸的同时指导有效咳嗽。

肌肉按摩和主被动功能锻炼:待患者无进行性卒中表现,生命体征稳定后便可进行康复训练,人工加仪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顺序进行。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低到高顺序进行,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顺序如下: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训练中应包含患侧恢复和健侧代偿。3次/日(晨起 、午睡后、晚睡前)。

语言功能训练: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特点,按照语言功能康复训练的步骤,从简单到复杂,先训练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再利用口型及发音训练进行字词句阅读书写训练。上下午各一次,每次20―30分钟。

腹部按摩:入院既开始,顺时针按摩3次/天,5分钟/次,早中晚各一次。

出院指导:出院前3天既开始,上下午各一次,发放温心联系卡,将需要注意的事项写清楚,必要时家属监督。指导后用提问的方式让患者回答,直到完全掌握。

1.3效果评价

出院时评价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6个月复诊,由同一康复医师对两组患者进行FMA运动功能与Barthel指数评定。

1.3.1 肢体运动功能

采用FMA量表评定(Fugl-Meyerassessment),正常为100分,<50分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明显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中度运动功能障碍,96-99分轻度运动功能障碍[3]。

1.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100分正常,75-95分轻度功能缺陷,50-74分中度功能缺陷,25-49分严重功能缺陷,0―24分极严重功能缺陷。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两组计量数据以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效果

2.1 出院时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两组病人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病人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比较(+s)

3讨论

3.1 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的使用明显降低了并发症

脑卒中后往往存在言语、肢体等功能障碍,导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长期的卧床,不能自主活动就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正确的康复锻炼可以促进肺部分泌物的排除,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和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避免肩关节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出现,从而促进全身功能的恢复。从表1 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说明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后的并发症。

3.2 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病人,记忆力、理解能力下降,自我康复锻炼意识淡薄,依赖性强,主动性差,对护理人员的一般性康复锻炼指导不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康复护理无法量化,缺乏检查考核指标等原因,导致患者的康复训练达不到康复的效果。使用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对患者进行护理,每日锻炼内容具体化、时间化、数量化,患者知道自己的任务、目标,护患双方的共同签字及护士长每日不定时检查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既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又提高了患者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护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患者每天积极按要求锻炼,使康复锻炼真正落到实处。从表2 可以看出,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与对照组(均P < 0.05 ),大大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王建红.42例青年卒中患者与中年组DSA对比分析[J].中风与神经病杂志,2009.26.

第8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认知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54-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患者可出现肢体偏瘫,还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2]。本文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诊治的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诊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每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3.0~86.0岁,平均(70.0±5.0)岁,病程2.0~12.0 d,平均(8.0±2.0)d,其中33例脑梗死,7例脑出血;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4.0~85.0岁,平均(71.0±5.5)岁,病程1.0~11.0 d,平均(7.0±2.0)d,其中34例脑梗死,6例脑出血。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入院后指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做好病房管理,维持适宜温湿度,确保空气清新,每日定时清扫消毒,而观察组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内心压力,使其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和护理,同时,将成功救治病例告知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认知护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详细讲述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建立主动认知模式,促进患者记忆的恢复,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给予相应的回复;③康复护理:针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肌力大小,以及认知功能,通过强化记忆方法,提高患者的各项功能。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根据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3]、韦氏记忆量表(WMS)[4]、临床痴呆(CDR)评定标准[5],比较两组MMSE评分、WMS评分、CDR评分。根据脑卒中量表,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情况,判定临床疗效[6]。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0级;②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病残1~3级;③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WMS评分均明显升高,而CDR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P < 0.05)(表2)。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发生率为50%~75%,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脑卒中后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脑细胞变性、坏死有关[7]。

MMSE评分和WMS评分是目前评估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认知功能的常用指标,CDR评分是认知功能评定的辅心理指标。脑卒中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抑制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8]。

本研究结果证实,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提高MMSE评分、WMS评分,降低CDR评分,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潘更毅,史岩.急性脑梗死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81-82.

[2] 姜敏,刘斌.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89-292.

[3] 路微波,胡永善,吴毅,等.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622-624

[4] 陈秀琼,阳初玉,庞国防,等.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8-11.

[5] 王文云.超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12(9):923-924.

[6] 曾燕,刘文伟,奉献珠. 早期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20):4239-4240.

[7] 卢菊青,沈群芳,夏荷秀,等.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0):1372-1373.

第9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药熏蒸;穴位盒灸;中风;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中风又被称之为脑血管意外、脑卒中,主要是指因各种因素导致急性脑血流循环出现障碍,从而引起局限性、持续性或者弥漫性脑功能缺损。中风本身具有高病死率、患病率、高复发率以及高致残的特点,即便是成功挽回患者的生命,但患者也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质量。为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改善肢体功能,是目前中医康复研究非常重要的研究。我院在中风患者康复护理中,通过运用中药熏蒸联合穴位盒灸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为2014年1月-2016年6月接诊中风住院患者中选取42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相关要求确诊。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1例,女性9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为(64.28±2.57)岁;观察组21例,女性8例,男性13例,平均年龄为(65.11±2.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两组患者提供相同的基础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其中医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其中药熏蒸联合穴位盒灸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方法:

1.2.1中药熏蒸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行辨证分型,并结合不同证型给予不同的熏蒸方。气虚血瘀证采用补阳还五汤,风痰瘀阻证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阴虚风动证采用镇肝媳风汤,风痰上充证采用天麻钩藤饮,痰热腑实证采用星蒌承气汤。操作方法:每日对患侧肢体进行1次熏洗。护理要点:在熏蒸过程中避免温度过低、过高,特别是合并有肢体障碍的患者,因其患肢多表现为麻木状态,对温度的敏感性非常低,故熏蒸时尽量将温度控制在(42±2)℃左右;熏蒸时间以(20±5)min为宜,以免过长时间的熏蒸导致患者出现虚脱症状;在进行熏蒸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保暖措施,以免出现吹风和受寒等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熏蒸时的表现,若有水疱或者有过敏情况,必须立即停止熏蒸,给予其相应的对症处理。

1.2.2穴位盒灸

根据患者患肢情况,上肢障碍取曲池、内关、手三里以及合谷为主穴,下肢障碍则取阳陵泉、足三里以及三阴交为主穴。另随证型行穴位加减,气虚血瘀证增加血海、气海,风痰瘀阻证增加丰隆,阴虚风动证增加复溜、太溪,风痰上充证增加太溪与太冲,痰热腑实证增加丰隆与解溪。操作方法:取燃烧后艾条将其固定在小型穴位盒灸盒中,并为患肢佩戴保护套,以免因温度过高导致灼伤,各穴位需持续进行20min盒灸。护理要点:在实施艾灸治疗前,需为患者解释施灸的主要目的及意义,消除其恐惧心理;在施灸期间需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对施灸时间或者灸量做出相应的调整;观察患者是否有过敏症状,一旦存在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停止施灸;中风患者的体质相对较差,在施灸初期,患者会出现疲倦、低热以及口干等症状,无需采取处理措施,继续施灸之后,症状会随之消失;保证室内通风。

1.3观察指标

采用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法对患者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其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评总分为66分,下肢运动功能测评总分为34分,得分越高即表示其运动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行分析处理,运动功能测评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值检验,若P<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上肢与下肢功能测评结果均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与下肢功能测评结果均有差异(P<0.05)。

3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年有131万人因中风死亡,存活下来的患者中,75%左右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目前,在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治疗中,仍然以康复治疗为首选治疗措施。中医康复护理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刺、中药熏蒸以及灸法等,其基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基础上,结合不同证型给予患者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中药熏蒸与穴位盒灸是中医康复护理中较常用的外治法,其材料易取,操作非常简单方便,非常适用于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其中中药熏蒸在将药物煎煮后,通过蒸汽对患肢进行熏蒸,促使药物快速渗入到肌肤中,在熏蒸治疗中,大量的蒸汽聚集在肌肤,使其膜理快速顿开,同时因热气的影响,使得毛细血管因此扩张,从而致使其血流循环加速,从而有效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使得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因此被激发。蒸汽的温热刺激使得毛孔开放,使帮助全身发汗,使得体内的“邪毒”随着汗液排出,故让人感到舒适的同时,也能够达到扶本固元的效果。此外,熏蒸还可实现穴位的刺激,使得机体经气得到刺激,从而使得全身经脉因此调动起来,发挥调节阴阳的效果。药物经过皮肤吸入之后,经由经络血脉系统的调节即可疾病治疗的效果。穴位盒灸结合中风肢体功能特点,取相应穴位,以艾灸进行熏灼,通过温和的热力促使药物吸收,从而达到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

中医认为,在人体脏腑功能中,穴位能够充分反应其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在经过气血的运行通络,具有联系脏腑,沟通表里,湔养脏腑,运行气血的作用。中医认为引起中风主要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关,加之受到外邪倾袭,饮酒饱食等影响,使得气血受阻,从而导致肌肤经脉失养。灸通过穴位表面,通过温爽、烧灼,以火的温热热力,伴随着经络快速传导,发挥其阴阳、气血、虚实调节的作用,从而人体平衡得到更好的调节,从而发挥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中药熏蒸与穴位盒灸应用效果,在施护中,我们根据中风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熏蒸方剂和穴位,更好的发挥辨证施护的中医康复护理理念。根据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患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中风患者康复护理中,通过运用中药熏蒸与穴位盒灸干预,可实现对患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炳玉,王芳,赵丹,等.穴位盒灸结合中药熏蒸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5,33(06):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