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冶金技术专业范文

冶金技术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冶金技术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冶金技术专业

第1篇:冶金技术专业范文

一、与行业对接,尽力做到产学研结合

昆明冶专由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云南冶金集团是以铝、铅锌、铁合金、钛、硅五大产业为主,集采选冶、加工、勘探、科研、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内外贸易、物流以及冶金高等教育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连续8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和省属企业前列,这是昆明冶专冶金技术专业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的强大后盾。

通过与冶金矿业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教师到厂(矿)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制度、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加大冶金行业企业参与我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的力度,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办学机制。

针对冶金行业属高危行业以及生产流程各岗位操作关联度高、企业承担的生产风险和安全风险大等制约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问题,依托云南冶金矿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协商机制,通过为企业按需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承担企业员工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承担企业科技研发、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等形式赢得企业对学校办学尤其是对学生顶岗的支持,破解学生到冶金工矿企业顶岗实习中的一系列难题,确保毕业生100%顶岗实习半年以上。

针对冶金矿业企业招聘人才难、留住人才难、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贷款难和就业难等一系列难题,我校探索了“校、企、学生三方两款协议,学生入学后随时可以签约,签约即免(退)全部学费,企业进行学费事后补偿”的覆盖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的“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双定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贫困家庭考生和冶金工矿企业的一致好评。

二、建实训基地,尽力体现做学教一体

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平台。冶金技术专业相比较其他的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又更具有其特殊性,即学生在生产现场的实践活动受到环境、安全、生产组织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针对这一特点,在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围绕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结合各个冶金单元过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载体,设计适当的学习任务。运用虚拟、仿真等手段开发了氧化铝生产工艺仿真、铝电解生产工艺仿真等理实一体的教学项目,应用信息手段把冶金工厂搬到了学校,使学生在校内即可完成大部分原来需要到生产现场才能进行的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节约了经费,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虚拟仿真技术还有着现场实践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事故的设置和处置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种快速、高效的途径。

已经完成了《氧化铝生产工艺仿真实训》《金属铝电解虚拟仿真实训》等仿真实训项目的开发,应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项目的开发和应用也获得了行业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

当然,虚拟仿真的手段还是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生产环境。因此,到生产现场去实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冶金技术专业与云南铜业集团等国有大中型冶金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作为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其中云南锡业集团公司实训基地、昆明冶专冶金材料实训基地、昆明冶专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实训基地分别于2008、2011、2012年年被云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校(内)外实训基地。

三、营造现场氛围,尽力设计情境化教学

通过构建培养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实训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尽力设计情景化教学并组织实施。通过虚拟仿真或真实职业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营造岗位化的教学环境。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和真实设备营造现场氛围。实训中,教师从知识准备、操作规程、工作态度等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以较快速度掌握相关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纪律观念、敬业精神、安全责任意识和生产质量意识。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完成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通过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生活学习,接受企业统一管理,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发展。

“火法冶金、湿法冶金”两个领域体现了有色金属冶金生产的特色,涵盖了有色金属冶金生产过程的备料、焙烧、熔炼、精炼、浸出、净化、沉积等典型生产单元,是有色金属冶金生产的根本方法,是冶金技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

以双领域为特色构建的冶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有色冶金的生产过程的各个岗位所从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确定出40多项典型工作任务,再以此为基础划分行动领域,将原有传统的冶金专业学科体系的课程按照冶金生产工艺过程进行重新的整合,转换为火法冶金——备料与焙烧技术、熔炼技术、火法精炼技术,湿法冶金——浸出技术、净化技术、电解技术和金属熔盐电解、氧化铝制取等学习领域,通过对各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的设计,形成了各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制定好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编写,精品课程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全面构建了冶金技术专业“双领域”的课程体系。

通过实践检验,以上冶金高级能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为“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就业双定生,火法湿法双领域,理论实践双平台,学历技能双证书的“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引领着冶金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冶金行业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冶金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炉炼铁岗位(群);顶岗实习;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88-02

一、调研背景

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行业指导、评价,研究制订黑色冶金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我们立足专业领域,结合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了黑色冶金技术专业高炉炼铁岗位(群)顶岗实习项目调研。

本次调研对象为:学生、钢铁企业、高职院校专业指导教师。主要采用网络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及电话咨询等调研方法。

二、高炉炼铁岗位(群)顶岗实习调研分析

1.对实习单位实习条件的调研分析。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满意度较高的顶岗实习企业多数为安全设施到位、安全制度完善、能够保证实习岗位、工艺装备水平达国内主流装备水平或更高、有专人负责顶岗实习学生的安全和专业指导、企业管理水平高的大、中型钢铁企业。

据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反馈意见,顶岗实习效果较好的学生是已经与实习单位签约并预就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安排了专职的技术人员承担实习指导,每月发放2000~3000元不等的实习薪酬,按照与企业职工相同的要求进行考勤管理。由于他们参与的顶岗实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习内容c职业标准相对接,并有一定的生活保障与权利保障,故而能够安心实习,踏实工作,最终取得良好的顶岗实习效果。

2.顶岗实习岗位、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技能要求及职业素养的调研分析。(1)顶岗实习岗位。通过调研,钢铁企业为黑色冶金技术专业学生提供的炼铁部门顶岗实习岗位主要有上料、配管、热风、喷煤、炉前和主控。(2)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炼铁部门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见表1。(3)职业素养。高炉炼铁生产岗位对钢铁冶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有以下要求:①遵守国家、地方的法令和法规,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②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设备、技术等操作规程;③文明生产,保持生产现场环境清洁,进入现场时劳保用品穿戴整齐;④工作认真负责,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执行能力;⑤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⑥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能适应岗位对体质的要求;⑦思路开阔、敏捷,具有创新精神,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顶岗实习时间安排与实习成果分析。调研的22所高职院校中,75%的学校安排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只有25%的院校安排学生在最后一学年进行顶岗实习。调研结果显示,熟练掌握1-2项岗位职业技能大约需要半年时间。

统计结果表明,顶岗实习的成果有顶岗实结报告、顶岗实习日志(周志)、顶岗实习论文三种形式。顶岗实结报告要体现实习时间、地点、目的、任务、单位的基本情况、实习学到哪些方面的知识与生产经验、顶岗实习的体会等。顶岗实习日志(周志)则要求学生每天(每周)都要记录顶岗实习的基本情况。顶岗实习论文一般要求与专业相关,主要考核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

4.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分析。据调研分析,90%高职院校冶金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考核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仅有10%的院校是全部由企业负责。企业考核内容看重的是学生的实习态度、吃苦耐劳精神、执行力及岗位任务的完成情况等。学校考核看重的是出勤情况、顶岗实习日志(或实习周志)内容、答辩情况,此外,30%的高职院校的考核内容中增加了学生通过网络(QQ群、顶岗实习平台)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的频次、汇报内容等方面。

5.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分析。

(1)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分为顶岗实习准备、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考核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要与学生共同寻找并确定实习单位,分配学校指导教师,由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并布置实习任务。第二阶段,学生进入顶岗实习企业后,顶岗单位将对学生进岗前安全培训、安排企业导师进行日常管理与实践操作指导。学校也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汇报其实习情况。学校指导教师也通过网络交流等形式检查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情况,并处理纠正实习过程中的问题。第三阶段,顶岗实习结束后,不仅学生要完成顶岗实习日志(或周志)、顶岗实习报告、实习论文,指导教师也要完成指导工作总结,以便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能持续改进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

(2)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分析。由于冶金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的,其管理情况的好坏对顶岗实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调研的22所高职院校中,全部制定了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内容涵盖顶岗实习的申报审批,顶岗实习的要求、组织、管理,校企各方的职责,考核制度等多方面。但在执行过程中,能够认真执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学院,学生顶岗实习满意度高,效果好。反之,学生顶岗实习满意度低。

三、对制定顶岗实习标准的建议

1.提炼顶岗实习的目标。在进行顶岗实习目标表述时,要注重全面性、专业性、职业性。学生在炼铁岗位群顶岗实习的目标是,了解企业的运作、结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掌握岗位的典型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及核心技能,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遴选顶岗实习单位。为了保证实习效果,黑色冶金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的选择应保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提供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岗位,从事钢铁冶炼生产、经营,安全防护条件完备、技术先进,并具有健全规范的安全制度与管理制度,能够提供实习所需的管理规章制度、岗位工作职责、事故处理预案、设备操作手册等学习资料。

3.精心设计顶岗实习内容。高炉炼铁岗位(群)顶岗实习的内容要依据黑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卷扬、配管、热风、喷煤、炉前和主控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参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企业岗位操作规程精心设计。

4.优化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是顶岗实习的联系者、监督者、指导者,是顶岗实习工作完成的纽带和桥梁。要保证学生实习效果,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应由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派。实习企业应选派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指导老师。学校应安排具有较强沟通、协作与管理能力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5.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由于顶岗实习具有实习地点分散化、管理复杂化、实习项目多样化的特点,高职院校冶金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项目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考虑到目前学校对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故建立以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注重实习过程表现和实习成果、校企双方共同考核的评价制度,更有利于科学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提高实习效果。

6.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是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的保障。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应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此外,学校应构建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和管理体系,企业应制订顶岗实习位培训计划,建立顶岗实习考勤制度、安全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及相关保险制度等。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Post Practice on Blast Furnace Post Group in the Major of Ferrous Metallurgy Technology

HOU Xiang-dong

(Shan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Taiyuan 030009,China)

第3篇:冶金技术专业范文

表演(服装表演与营销)专业合格线为:380分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营销与艺术表演)专业合格线为:315分

成绩查询网址:zsjy.tust.edu.cn/zhaosheng/mshchj.asp

中国美术高考网备注:根据往年的情况分析,天津科技大学美术类成绩查询将于4月10号左右开通,同时将公布美术类合格线,敬请考生耐心等待!

第4篇:冶金技术专业范文

一、专利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明人利益的保护

(一)专利制度对发明人利益保护的规定

《专利法》对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保护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二是职务发明创造中发明人的署名权;三是职务发明创造中发明人的获得奖励和享有报酬权。

《专利法》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专利法》另外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以上专利法及其细则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主要针对的企业是国有制经济实体,对于非国有制经济实体,并未作出强制性的法律规定。

从中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职务发明创造,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归属于企业,而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权利有:具有获得奖励和报酬的权利,优先受让的权利,在专利文件中署名的权利。

(二)发明人利益得不到保护的表现

由于职务发明创造的技术创新主体不能获得应有的奖励或报酬,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属之争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有时候也出现,在技术创新主体不能分享相应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基于逐利的动机,有时自然人抢先将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为个人专利,从而引发专利权属之争。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行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保护存在缺陷,尤其对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的保护力度薄弱,难以体现“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立法宗旨。

(三)通过立法完善平衡企业与发明人的利益关系

《科学技术进步法》第20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发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植物新品种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之外,由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借鉴上述规定,发明人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也应当是发明创造所产生权利的享有者。那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企业和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何调整,笔者拟提出三点立法建议:一是赋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原始专利申请权。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创新主体享有专利申请权和获批后的专利权。其依据,一方面,国外相关立法的成功实践;另一方面,借鉴了修改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二是赋予相关企业对专利的无偿实施权或优先受让权。相关企业是指对完成该技术创新供了物质条件或技术创新主体所供职企业。三是对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与企业或其他单位订有合同,并且该合同对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之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我国专利制度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利制度对专利授权的审批时间过长

我国专利法对专利申请采用先期公布、延迟审查制,即专利自申请日开始满18个月后就例行公布,随后根据申请人的请求再进行实质调查,从申请人提出的实质调查到调查结束一般不超过30个月。根据这一程序,一项专利从申请到授权的法定时间大约需要4年,但由于我国现有的专利检索能力和审查人员的不足,一项专利获得授权的实际时间为5~6年。专利制度形成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创新收益,激励创新和加快创新的速度,而专利审查却需要创新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等待,这就直接导致创新收益的下降和创新风险的增加,消减了创新者进一步创新的热情。

(二)专利制度对申请发明专利的奖励力度不够

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相比,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一直较低,如河南省2012年,专利申请达43442件,首次超过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10910件,首次突破万件,仅占不足25%。发明专利申请比例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专利法对发明专利的奖励力度不够造成的。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对成功申请发明专利的个人,可以给予不少于2000元的奖励;对成功申请发明专利的企业,可以允许它们把用于对发明专利申请有突出贡献的职务人员的奖励计入会计成本。这些奖励与我国各种科技成果动辄上万元或者几十万元的奖励相比明显偏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报告表明,有57.3%的科技人员认为,申请专利发明不如申请院内外科技奖实惠;有53.6%的科技人员获奖比取得专利权光荣。发明专利申请比例较低不仅会导致我国整体专利质量的下降,而且还会使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公共产品”(没有专利的保护),我国每年大约有3万件科技成果被世界各国无偿地使用,科技成果的流失令人痛心。

(三)专利制度缺乏专利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而专利转化率也仅为25%。我国专利成果转化长期偏低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国还没有设立专利成果转让的评估机构,导致专利成果转化的双方难以科学地确定成果的价值;二是专利成果转让的信息渠道不顺畅,这种不顺畅不仅表现为公众对专利技术了解的匮乏,还表现为公众对专利技术的不信任;三是我国还没有建立专利成果转化永久性的交易场所,导致专利成果的供给方很难发现专利成果的需求方,反过来也一样,专利成果的需求方也很难发现专利成果的供给方。在专利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缺乏的情况下,较低的专利成果转化率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三、优化我国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缩短专利申请后的实际授权时间

缩短专利授权时间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变我国专利授权的模式。美国一项专利的授权时间一般仅为2年,而我国却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美国专利授权时间较短的原因在于对专利申请先进行授权,然后再对专利申请进行鉴定。这种做法不仅加快了专利的授权时间,还保证了专利申请的质量,我国也应采用先授权、再鉴定的专利申请模式。二是提高专利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中国专利局现有人员1000多,而欧洲专利局现有人数4600多人,美国专利局现有人员6000多人。调查统计也表明,我国的专利从业人员加起来也只有万余人,对于我国这样的专利申请大国来说这简直是杯水车薪。为了加快专利申请的授权时间和保证专利的质量,我国不仅应增加专利从业人员的数量,而且还要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力度,以适应专利申请量不断增加的现实需要。三是尽快建立专利检索数据库。日本建立了T-Term检索系统,欧洲有EPO-QUE检索系统,美国也建立了EAST、WEST检索系统,这些专利检索系统不仅加快了专利的审查时间,还避免了专利的重复授权,有利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也应尽早建立专利检索数据库。

(二)加大对发明专利的激励力度

为了激励发明专利的申请,我国应加大对发明专利的奖励力度:一是提高对发明专利的一次性奖励金额。我国专利法虽然有对发明专利不得少于2000元奖励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只得到2000元的最低级别奖励,发明人所得到的奖励同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比相差甚远,根本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为了激励发明人,我国专利法应把发明专利的一次性奖励金额提高到1万元左右。二是加大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后发明人的税后利润提成比例。根据规定,发明专利成果允许他人实施的,发明人可以提取5% ~10%的税后利润作为奖金;而在1996年科技部颁布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科技成果允许他人实施的,实施企业可以提取20%的税后利润用于奖励发明人。为了激励发明人更多地申请发明专利,我国有必要把专利成果转让后对发明人所应得的税后利润奖金的比例由5% ~10%提高到20%左右,使专利法和科技部对科技成果的奖励基本一致。

(三)完善专利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较低的专利成果转化率不仅浪费技术创新的成果,而且还严重地挫伤了申请者对专利的申请热情,为了激励专利的市场化速度,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专利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一是设立专利成果转让的评估机构。我国应在专利局之外设立一个独立的专利成果评估机构,该中介机构必须秉承公正、客观的原则,正确地对专利成果进行定价,使交易双方能够顺利地达成交易。二是加大对专利技术的宣传力度。为了使交易双方对专利技术的了解并顺利达成交易,我国不仅要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加强对专利技术的宣传,使公众广泛参与,加强公众对尚未转化的专利成果的了解。三是为专利成果转让提供正式的交易场所。我国应尽早为专利成果转让的双方提供正式的交易场所,不断地公布专利成果的供求信息,减少专利成果的交易成本,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第5篇:冶金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12-01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自身的教学功能逐渐深入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办学质量,全面落实教育目标,已成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方式。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热情和使用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原有的文化知识结构、工作学习方法、思维交流方式都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旧教育观念需要转变。为此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业务学习的重点之一。

依据自身水平,分层进行学习。老师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使用和评价方法以及基本的操作技能。然后学习网页制作、使用邮箱上传、下载资料,以及利用网络设计单元活动等技能,通过学习,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利用考核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在岗位考核中,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对老师进行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之一,对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活动的教师给予奖励,有效提高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变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经过了培训和学习后,大家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人人都自觉制作课件,自愿用多媒体上课,互相交流技术。个个都熟练掌握了各种媒体的使用操作方法和PowerPiont制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大大提高。

二、利用视听媒体,积累丰富的案例,提高了教学能力。

面对色彩纷呈的现代幼儿教育体系,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不仅需要大量的实践,还需要进行大胆探索,积极研究。要研究如何使用新的教育模式,研究如何让“各种电教媒体与老师和学生”三者形成互动,研究主体性发展,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等。我们通过开展“公开探讨”和“ 示范观摩”活动,并进行摄像,课后边看录像边分析,发现优点,寻找不足。有时为了弄清某一环节,一段录像反复看。利用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活跃了教研气氛,还让我们自己去发现不易察觉的缺点,这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此外还利用一些专家的讲座资料和现场说课、做课、评课的资料,一些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师技能竞赛和观摩教学评比的影视资料,以及老师外出参观学习录制的影像,都作为教研内容和指导教材,进行反复学习讨论。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优秀网站中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和活动心得反思等等,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基于网络平台,开展园本研训,促进了教师成长

教师们利用网络作为教研的平台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彼此之间的及时交流,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在深度对话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首先是设立网络资源栏。校园网站里积累的资源,既有动态视频,也有静态文档;既有老师对内、对外公开交流、观摩获得好评的、或获奖的精品教案、论文以及教学随笔、案例反思和互动评课等得到认可而推荐的供大家学习的资料;也有老师们到外面学习带回来的学习材料等等,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资料信息库。教学论坛为老师们创建了良好的与同事、同行、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达到了老师们互相了解信息、互相学习的效果;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并将自己的收获与他人共享,在共享的过程中,得到了同伴的互助、专家的引领,个人经验又得到了梳理和提升。

其次是创建网络问题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将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网络问题栏中,或将自己的问题直接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领导也定期查看,及时了解教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邀请骨干教师针对存在的困惑、问题等给以答复和帮助。促使教师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教研活动,互动性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再次是设置网络探讨栏。利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的特点,只要有时间,教师都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探讨、学习和交流,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困惑,分享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网络探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进行探讨和交流,可突破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达到无边界的学习和研究的目的。通过活动,老师们感到:其实教学研究并不深奥,教学中的一次创新、一次感悟、一次困惑、一次反思等,都是教研的好材料,经过思索都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和提高。

四、共享教育资源,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第6篇:冶金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教育改革不断向教育教学的每个角落深入,普遍常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略已不能满足具体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而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信息技术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占据着主导者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特别要求学生具备信息筛选和获取的能力、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基础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认清自己的地位和职责。其职责不在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以全新的理念,创设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环境;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有效的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上。在信息社会个性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二、信息技术转变了教学模式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学校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强有力工具。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材料已不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而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及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卫星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有了这些教学手段,学习者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必须在固定空间里面对面才能进行教学的状况。教学手段从传统的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向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发展,从而使得教育模式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发展。信息技术的在教育中的应用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学习的方式和手段也得到了更新,从而使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

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师变化,最大的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美国教育部下属的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从学习技能的角度提出信息素养,强调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信息素养概念。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素养,是教师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获取、评估、组织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综合能力。在掌握一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现代教师还必须拥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能力,具体包括利用网络资源备课,利用虚拟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学习,利用信息工具评价学生的能力等。

四、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化的终身发展平台

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过程。现代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远程自我提升学习。现代远程教育,为终身学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由于网络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共享性,学习者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地点、进度、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具备良好的通讯能力和沟通机制,学习者可进行交流讨论、协作研究,实现合作学习。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学习需要和社会成员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的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支持教师专业终身发展。

综上所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教师已经成为使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应用的重要力量。就未来教育的发展来说,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知能就被定义为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这对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知能及其发展都有了新的意义。我们教师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必将在专业化发展上取得丰硕成果。

第7篇:冶金技术专业范文

我们认为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尤其重要,是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质。学习能力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主动、有效地学习,并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思维的一种能力;实践能力是指运用自身知识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现有知识和环境背景下,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由此创造新事物的一种能力;协作能力是指在团队中通过沟通交流使成员间密切合作,配合默契,共同决策,团队整体运作流畅高效的一种能力。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学生生源拓宽,学习能力欠缺。受扩招影响,许多非艺术类生源进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基本的艺术素质,应试教育的思维痕迹严重,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单纯应付毕业的现象严重。

2.校企合作不畅,实践能力欠缺。由于种种原因,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已经成为制约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决定了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岗位要求创造性劳动,企业在校企合作当中希望多借助师资资源而不愿过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3.课程体系僵化,创新能力欠缺。传统教学是以完成独立课程教学组成的,但各个课程为保证各自学科的体系完整,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课程链”上下游协同服务,部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作为紧跟时代变革步伐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固化难以适应艺术设计行业的飞速发展,教学体系与行业脱节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滞后。

4.素质教育脱节,协作能力欠缺。散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痼疾,多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随意性,以专业能力为傲,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社会化程度不高,协作能力尤为缺失。

三、基于“工作室制”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优化路径

基于以上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结合专业特性而践行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实现“对症下药”。该模式因其“三位一体”的机制,即将专业教学、学生管理、企业化训练进行“一体化责任制”整合,从而构建出“工作室制”框架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优化路径。

1.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生态体系,提升学习能力。面对基础差、习惯差的生源,首先的着手点应该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工作室制”的创设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班级教学制,以三年全流程执行模拟企业的形式,每个“工作室”由一个“导师团队”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学生管理、企业化岗位训练的全程全方面责任引导,通过改变以前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直接面向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入校即入职”的一盘棋管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在学员和职员的良性互动中自觉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学习能力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以充分锻炼和提升。

2.培育协同开放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实践能力。在“工作室制”的环境下,校企合作双方可以协同制定教学载体—“项目”,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基础,搭建共赢平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围绕“项目”开展教学、设计、鉴定、应用及推广。为使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有针对性,可以在教学中积极推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即用项目把每个独立的课程演化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建立项目操作的学习情境,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基础课教学的项目多使用仿真项目,专业课程教学尽量使用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熟悉生产流程和工序,积累项目经验和岗位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3.创设动态增值的课程调整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以“工作室”为载体,根据高职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构建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开展面向生产实践的开放式教学,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服务工作流程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工作室制”由于执行一体化教学和管理,行业标准明确,就业目标清晰,成为课程体系整合的黏合剂。同时,学生获得了广阔的施展平台和实战机会,将在实践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创新能力。

4.营造友好同步的师生成长空间,提升协作能力。在三年模拟企业的“工作室制”的学习环境中,以模拟工作流程的方式学习,实现“学校—岗位零距离对接”,既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职业化的学习环境,又能为教师提供企业化成长的平台,在改善学生的实践学习条件的同时促进传统教师向职教行家转型,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逐步趋于一致,学生既学习专业技能,又学习职业标准,特别是学习岗位链的合作方式,自觉配合团队,自觉配合岗位,自觉约束自己,实现其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成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总结

第8篇:冶金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递进式

结合浙江树人大学提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重组专业基础课、设立教师专业工作室、建设创意思维仿真工程试验室、建立校企合作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为满足“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方面委派教师到设计院所、设计公司学习,另一方面将富有经验的一线设计师请进学校进行指导,做到带项目进课堂。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给教学双方都带来较多的局限性,以课程中常用的建筑装饰材料(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为例,不同类型材料之间存在很大的专业跨度,材料之间关联性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将条目众多的课程内容归纳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讲授,从而出现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局面。另外,课本教授的理论知识离不开各种参数或表格,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条件滞后也是现存的问题之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材料学、工程施工工艺等课程密切相关,课程设计方案中表现的建筑室内外装饰效果、材料使用性能等需要通过实物体验和物理实验来强化识别。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授课时数、实验场地、硬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许多应用性课程的教师只能“纸上谈兵”,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仅获得了概括性的了解,导致最终的设计方案缺乏新意和艺术创造力。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新思路

20世纪初,瑞士设计师、教育家约翰•伊顿就强调学生对于各种材料的感受,以现代构成艺术的方式训练学生对材料的认知和深层次感受。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材料的功能与特性,更重要的是发掘每个学生对材料的独特感知,体现出材料的文化意义与性格特征,使产品与室内外环境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存在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解决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可以有效填补理论教学配备的欠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对外合作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引进各类设计公司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拓宽学生实习和就业方向,也为专业教师承接社会服务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新思路,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重组专业基础课程

设计材料与施工课程是学生由设计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它是将原来计划中的材料学和设计施工与预算两门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结果,学时数精简到64学时。由于教学大纲中将现有学时数进行了缩减,但是学生需要吸收的知识点却不能减少,二者存在矛盾,使“教”“学”之间失去平衡,因此课程改革极具必要性。另外,材料学和设计施工与预算两门课程在实践中相互依存,关系紧密。材料学是设计工程的物质基础,材料价格、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适用性、美观性和安全性。在设计工程造价中材料成本占50%以上,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减少资源浪费,进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整合优化后的设计材料与施工课程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设立教师专业工作室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共有7位专业教师,分别安排了2至3名教师组建教师工作室。专用教室配备专业硬件设施,以实验室管理系统作依托为学生提供课外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开展横向设计服务,带动优秀学生提前进入行业运行模式。如展示设计课程中,教师以“婚庆展示空间设计”为主题与杭州知名婚庆策划公司长期合作,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聘请婚庆策划总监进行专题讲座,并延伸到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奖的竞赛活动。“业师进课堂”“项目进课堂”“赛事进课堂”等系列教学教研活动得到了艺术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建设创意思维仿真工程试验室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意思维仿真工程试验室是针对三四年级的专业实践、毕业设计、国内外设计大赛及校企合作虚拟班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实践教学而申请建设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当毕业生奔赴社会就业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希望招聘到应用型人才。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近几年就业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可分为两大趋势:一是室内设计制图员,二是主案设计师。室内设计制图员完全以软件应用的熟练程度为标准择优录用,几乎对聘用人员的艺术创造和专业知识没有更深层次的要求。而主案设计师是一个工程项目的灵魂人物,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与现场经验要求很高,且要求设计理念新颖。创意思维仿真工程试验室将满足环境艺术、视觉传达、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等4个专业共计30余门实验教学课程,新增实验室开放项目15个以上,可为设计材料与施工、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设计初步、公共艺术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和陶艺等课程提供实验实训项目。它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利用率,填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空白,同时也向其他相关专业延展服务,满足实验实训资源的完全共享。创意思维仿真工程试验室明确了“一个环境、两个中心、三大任务”的定位:一个环境,即营造真实的工程职业环境;两个中心,即成为融实训教学、技能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设计艺术专业教学中心,以及艺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中心;三大任务,即:开展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主,工业、视传、产品等专业为辅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专业技术开发与生产(业师进课堂、项目进课堂、竞赛进课堂),开展学生职业素养训导等递进式教学活动。

(四)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了与浙江省中天建筑设计研究院、南方设计院、潘功私塾等多家行业设计机构的紧密合作,创立了校企合作虚拟班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2012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班35名学生被分成6至7人一组的行业实训小组,他们到对接企业作为其专业对口部门的实习员工。企业项目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实训基地的导师,高校专业教师则作为课程辅导老师,在企业导师的总负责下,以跟进项目的形式展开行业实训实践。每位学生都可以置身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勘测、调研、方案构思、团队讨论、方案汇报、施工图绘制、施工现场的监管与协调,直至工程竣工验收。这种全过程的见习体验,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项目组里学生可以交替轮换工作岗位,通过在不同岗位的实训,得到较为全面的行业特质训练和专业技能提升。这是在学校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全新学习形式,学生能够实时了解当前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把握行业市场最新动态,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同时,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校专业教师也能及时把握行业资讯,避免闭门造车、与市场脱节,实现社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合理对接。缺乏应用性的实践活动,创意设计的理念只能成为空想,因此建设符合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是极为必要的。

三、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满足实验项目的需求

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满足了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设置的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开出率达到100%,可提供30门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预计使用率达90%,约76545学时。该模式为教师与学生的教研、教改、科学研究、创新设计等提供基础设施,积极鼓励教师带领优秀学子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争取展开横向和纵向设计服务项目每年达到3项以上,学生自主学习项目每年开展4项以上,获得省级科技竞赛及全国性艺术设计竞赛达每年3项以上,学生科研项目达2项及以上。

(二)达成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之间的资源整合再利用,重新开辟了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交互合作,填补了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实训环节的空白,从根本上完善了学校培养与校企合作培养相结合、学生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专业实践与创意设计相结合,最终实现“能设计、会创意、善学习、懂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结语

第9篇:冶金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

随着计算机辅助学习工具逐渐进入课堂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整合跃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得我们的教育事业进一步向交互式学习和网络化教育时代迈进,这就对我们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水平,更应具备高科技的现代化能力。怎样进行信息技术的强化训练才能又快又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呢?

一、整合培训做到“三看”

看基础。学习前要对自己的情况做详细规划,包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计算机操作的应用水平,以及与学习相关的一些多媒体软件的了解使用等。另外,自己对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知识的接受能力的程度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自身的进度问题。

看技能。根据自身条件和培训所使用的计算机条件,要保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针对自身现有掌握情况对计算机进行重新整理,统一安装系统软件和相关应用软件,并划分同样路径的目录供自己存储使用,这样,既方便自己有效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计算机的技能与技术。

看内容。信息化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的本质特征,而教育信息化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教育的整合上,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成为了整合最突出的载体。那么,教师的计算机培训中办公软件的使用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成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的熟悉,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表格处理软件Excel的使用和技巧、网络浏览Internet的初步知识和应用、音频和视频文件的简单浏览等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这部分,由于现在制作软件比较多,主要有:

1、Microsoft Office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套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办公软件套装。常用组件有Word、Excel、Access、Powerpoint、FrontPage等。这其中最为常用的办公组件中,Word和Excel无疑是最为基础的必修课程。

2、Authorware是专业的多媒体创作工具,特点是流程清晰,人机交互性强等;缺点是素材支持的格式很有限,动画功能一般,而且对使用者要求较高。

3、Flash是一款二维动画软件,它具有强大的动画编辑功能,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出高品质的动画,而且可以把音乐、动画、声效、交互方式融合在一起,做课件非常小,而且生动、交互好、文件小、利于网络传播。由于Flash的学习使用相对来说不是很困难,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学习工具和多媒体制作当中,如果作品中经常用到一些画面丰富、生动有趣的动画,那Flash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接收能力,自行选择几种软件作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培训内容。

二、发展提高坚持“三多”

多形式。现在各校教师计算机学习的重点是计算机基础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在培训时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纵向培训,统一从基础入手,然后由易到难,逐渐完成培训全部内容,在学习中还可以让基础好的同学在巩固的前提下加大力度和难度,以大大促进培训的实效性;另一种是横向培训,按照自身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分组分内容同时开始强化培训,基础和接受能力弱的项目从基础开始,基础和接受能力占优势的内容直接进行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学习和制作。

多练习。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如同骑自行车一样,理论再丰富,没有实践永远也学不会。所以在培训学习中要保证自己每天充分的练习时间,练习时要即时反馈,做好复习旧知、巩固新知两项内容,保证练习的效果,尤其是基础,一定要扎实,否则将影响后继内容的学习。

多目标。在培训中每一点内容都要有需要完成的作业,也就是练习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学习感觉就象上一层一层的台阶,由于把知识分割成了小块,更容易有成就感,能有效地增加自己学习计算机的信心,这种信心对于后期学习难度比较大的应用软件时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应用开发注重“三勤”

勤运用。培训是一个过程,提高发展自身综合素质才是最终目标。培训是一个程序,不是结束,而是真正应用的开始。计算机知识是应用知识,学了不用等于没学。所以在日常学习中要多用,比如学习时上网查找资料,计算机中论文的录入,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日常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的各种应用等等,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使用,做到想用、会用、勤用。

勤制作。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是建筑在软件使用基础上的个人经验的集合。要制作一个根据自己需要、有价值的、能在学习中实际应用的作品,只靠会用软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我们能把握所学知识内容的尺度,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有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同时,基于作品中声音、图像、动画的使用,还要有一定的美学、声乐等知识,而且作品各部分的流畅和交互形式的选择也很重要,再加上要考虑操作简单方便,所以必须依靠自身在日常学习中,多做作品来积累经验,体会制作技巧。

勤补充。计算机知识是日新月异、随时都在变化更新,要时时保持查漏补缺,只满足现状是不行的,除了要制订长期培训计划来进行有效补充以外,还要在平常的应用中注意对自身计算机知识做点滴补充,多看多用多问,积少成多,使自己的知识日积月累,更新交替。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己。

计算机丰富了自己的头脑,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同学们相互之间合作交流更加容易,也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好处,享受教育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样,我们就向现代化迈了一大步,为今后的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张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