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视觉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后现论及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换的西方社会,主要集中在美国。由于其本身反对规范和约定俗成,所以各领域就后现代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的、连贯的、确定的、权威的解释,不是否定道德、真理、现象等,而是设定多种可能,从多角度思考。其在文化上具有不追求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只承认文化具有当下的意义并否认继承关系等特点。由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关注焦点。后现代美术也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形成了以生活化来融会艺术。[1]这种多元化特征在各种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传媒文化、消费文化、都市文化、大众文化)中得到发展和交融,并注重多学科的联构和融汇。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认为:“当代文化正在逐步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2]后现代主义在艺术教育中,青睐于视觉艺术教育,因为视觉图像在不断充斥着社会发展,各种文化也越来越依赖视觉,而我国台湾学者郭祯祥认为:“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这个名词也不一定要有精确公认的意义,相反,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中所鼓励的‘艺术’的多元定义,更可能有助于维持艺术的活力,使之不断改变创新。”[3]由此可见,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推动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研究领域。
后现代思想认为,经验是非线性的个人自我感觉,且意义与价值是社会建构的,会随着时代、地域和社会结构的变换而改变,因此,要接受“小叙事”,允许多种诠释的并存。在复杂的视觉环境里,学生对各种视觉影像重组及重新赋予意义,建构自己的文化符号。后现代课程的特征是注重代表教师和学生的“声音”,视课程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产品,学习要同时发生在校内与校外环境中,而且这两种环境中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因此,课程更强调学生要用自我反映的生活经验看世界,这正是学习意义与知识建构的基础。在美国,学科本位的艺术课程往往只涉及欧洲艺术殿堂里的大师作品,忽略了对非西方的、非主流艺术品的学习和不同文化与民族背景的学生的需要。[4]
二、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进入21世纪之后,图像媒体对人们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视觉文化的内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其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灯,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5]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种视觉影像就是视觉文化的内容,视觉文化的现象是当下社会的重要现象,并具有建构社会与解构社会的双重责任。在当今,信息技术的提高、后现代的张扬、文化交流区域的扩大使多元文化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视觉带来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有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引导我们学习和探究。关注课程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分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6]而当今的美术教育教学正体现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只给出课程标准,不固定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当今的美术课程。本文以后现论中的视觉多元文化为基点,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
多样性文化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各种传统艺术,如戏剧艺术、服饰艺术、视觉艺术等,为了解我国和其他各国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多样视角。重视多元文化观的视觉艺术教育,就要使学生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己的特征、独特的贡献和发展规律,提倡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化视觉领域中继承、尊重和创造多样化的美术和文化。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和影响着学生,而他们则影响着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要结合我国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核心点应在国家教育宗旨基础上调动本土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并为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更持久的传承,建构有未来意义的学生视觉艺术传承模式。
三、开发本土综合艺术文化资源、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识
当前,在推进视觉综合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学习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也是一种文化学习。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国内经济、教育等发展方面均可定位为中等发达省份,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其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能。本土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积累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他们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其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当地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长春本土文化艺术课程资源是指具有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是长春本土艺术课程和中小学学校艺术课 程内容、教学活动与艺术课程评价的资料来源。随着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开发整合为课堂教学,带来一种崭新的文化教学理念。
开发本土艺术文化资源必须具有代表性,具备视觉审美价值,如长春皇宫博物院,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还有东洋式殿阁,充分显示出的殖民地色彩和皇帝的傀儡性。学生在参观皇宫博物院过程中,既享受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认识了艺术品的生成背景和蕴藏的文化历史。又如拥有20年历史的长春电影城,也是有益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资源,其承载着独特文化特色。电影城内的电影历险宫、电影配音馆、电影艺术表演馆以及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表现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力,学生通过参观电影城内景观或美术教师运用影像与图片教学,可大胆运用这种文化资源与学校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在美术课堂创造出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艺术作品。[7]依据这些独特建筑的造型,均衡的构图、和谐的色彩、古朴的风格以及这些建筑与建筑力学、艺术审美、民情风俗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具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艺术教学课例。
利用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已成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涉及内容为:1.通过后现论中所涉及的视觉艺术图像、故事等资料揭示本土文化资源所映射出的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2.本土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及制作方法的分析;3.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整合;4.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案例和课例;5.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当然,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并不限于上述内容,需要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课程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本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乐趣,提高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本土文化意识。诚然,我们不能排除艺术作品除了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外还有空间、触觉等方面的刺激。
综上所述,艺术课程不仅是学习审美、创造的课程,也是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图像与影像直接感知、认知发展艺术思维,感悟个人思想与情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艺术课程。而这一课程提倡的是以后现论为思想基础,以适应本土化视觉文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总之,在视觉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接踵而来,要在学校艺术课程中导入本土化视觉艺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突出视觉艺术的能动性。艺术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论与当代视觉艺术的关系,还应该让他们借鉴前人的方法,创造自己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视觉表达方式,以新的理论思想和视觉方式创造新文化。每一个时代,因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视觉表达方式也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在面对多元的视觉文化艺术作品时,要引导学生辨别精华和糟粕,培养其审美能力与批判精神,以视觉艺术和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相辅相成,学校综合艺术教育将成为传达文化价值的使者。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GH12011)
参考文献:
[1]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Paul Duncum.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s,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J].Studies in Art educatin,2001(4).
[3]郭祯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4]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美.传统方法培育的美术教师能教好当代视觉文化吗?[J].亚太艺术教育学报,2004.
[6]尹少淳.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教育观[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进入21世纪之后,图像媒体对人们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视觉文化的内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其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灯,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种视觉影像就是视觉文化的内容,视觉文化的现象是当下社会的重要现象,并具有建构社会与解构社会的双重责任。
在当今,信息技术的提高、后现代的张扬、文化交流区域的扩大使多元文化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视觉带来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有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引导我们学习和探究。关注课程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分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而当今的美术教育教学正体现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只给出课程标准,不固定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当今的美术课程。
本文以后现论中的视觉多元文化为基点,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多样性文化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各种传统艺术,如戏剧艺术、服饰艺术、视觉艺术等,为了解我国和其他各国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多样视角。重视多元文化观的视觉艺术教育,就要使学生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己的特征、独特的贡献和发展规律,提倡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化视觉领域中继承、尊重和创造多样化的美术和文化。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和影响着学生,而他们则影响着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要结合我国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核心点应在国家教育宗旨基础上调动本土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并为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更持久的传承,建构有未来意义的学生视觉艺术传承模式。
二、开发本土综合艺术文化资源、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识
当前,在推进视觉综合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学习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也是一种文化学习。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国内经济、教育等发展方面均可定位为中等发达省份,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其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能。本土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积累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他们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
其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当地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长春本土文化艺术课程资源是指具有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是长春本土艺术课程和中小学学校艺术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艺术课程评价的资料来源。随着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开发整合为课堂教学,带来一种崭新的文化教学理念。
开发本土艺术文化资源必须具有代表性,具备视觉审美价值,如长春皇宫博物院,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还有东洋式殿阁,充分显示出洲国的殖民地色彩和皇帝的傀儡性。学生在参观皇宫博物院过程中,既享受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认识了艺术品的生成背景和蕴藏的文化历史。又如拥有20年历史的长春电影城,也是有益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资源,其承载着独特文化特色。电影城内的电影历险宫、电影配音馆、电影艺术表演馆以及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表现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力,学生通过参观电影城内景观或美术教师运用影像与图片教学,可大胆运用这种文化资源与学校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在美术课堂创造出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艺术作品。
依据这些独特建筑的造型,均衡的构图、和谐的色彩、古朴的风格以及这些建筑与建筑力学、艺术审美、民情风俗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具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艺术教学课例。利用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已成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涉及内容为:
1.通过后现论中所涉及的视觉艺术图像、故事等资料揭示本土文化资源所映射出的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
2.本土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及制作方法的分析;
3.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整合;
4.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案例和课例;
5.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当然,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并不限于上述内容,需要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课程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本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乐趣,提高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本土文化意识。诚然,我们不能排除艺术作品除了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外还有空间、触觉等方面的刺激。
三、总结
艺术课程不仅是学习审美、创造的课程,也是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图像与影像直接感知、认知发展艺术思维,感悟个人思想与情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艺术课程。而这一课程提倡的是以后现论为思想基础,以适应本土化视觉文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总之,在视觉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接踵而来,要在学校艺术课程中导入本土化视觉艺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突出视觉艺术的能动性。
关键词:动画教学 多媒体课件 视觉艺术原则
检 索:.cn
动画艺术是视觉艺术与新媒体技术完美融合的产物,作为年轻的艺术形式,动画艺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出了它惊人的魅力。虽然我国曾经出现过辉煌的“中国动画学派”,并积蓄了极为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动画人才的大量缺失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国动画事业的崛起,因此对于动画教育及教学的关注也成为了一个焦点。
一、视觉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
动画作为一门综合的视觉艺术,涉及绘画、造型、影视、文学、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动画的教学同样要求充分体现动画的视觉艺术特征,而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教学,则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具体体现。多媒体技术与动画教学的联姻,是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动画教学不断深入、教育手段不断创新的必然结果。
教学课件是用于动画学习和训练的重要工具,也是动画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多媒体课件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支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工具开发出的教学课件,它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具有丰富的视觉表现力,多媒体课件在不同的运行环境下分为单机版课件和网络版课件。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课件正好契合了动画教学要求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符合动画教学对视觉层面的要求,其中网络版课件所提供的网络教学环境更加体现了动画教学要求知识更新速度快,共享性、交互性强的特征。多媒体技术在动画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但丰富了课件的视觉要素和表现语言,同时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为动画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多媒体动画教学课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首先,多元的教学信息提高了课堂效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与课堂板书,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不仅较慢,而且缺乏形象感,使课堂信息传播量受到很大的限制,也不符合动画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多媒体课件应用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元素材,在同样的时间内向学习者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更高的课堂效率。
其次,丰富的视觉表现力增进知识的获取和存储。多媒体课件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等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具有更加丰富的视觉表现力[1]。课件通过合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对抽象的理论及概念进行形象和生动的表现,简化现实世界中复杂的概念及原理(如动画视觉原理),模拟并再现传统课堂教学中无法表现的现象及过程(如视觉残留现象),便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的解析与突破,利于学习者认识理论、掌握规律。清晰的视觉形象同时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巩固对知识的存储。
再次,内容的交互性激发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多媒体课件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充分的交互机会,丰富的人机对话形式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投入和主动思考。多媒体课件不仅是教师课上的教学工具,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极佳帮手。
最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扩大教学规模。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大量的相关外部资源链接和参考资料,它以超媒体方式对各类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将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相关媒体信息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扩充了有限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动画教学的规模,既使学习者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为我国动画教育的深入及动画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二、多媒体为动画教学课件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要素
“视觉要素”在学术文献中解释为形状、线条、明暗、色彩、质感和立体感等,是人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视觉形象,它们是传达视觉信息的基本单位,形状、线条、质感和立体感的配合使用,能起到互相加强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教学课件,拥有更加丰富的视觉要素内容。
(一)文字信息要素
文字是页面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课件中的老牌视觉要素,也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读图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扩大,对文本信息的依赖性也逐渐减少,但是课件中的课程名称、目录、章节、段落标题、概念陈述等还是必须由书面文本进行表述的。通常在课件中文字要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供学习者阅读,向学习者传递教学信息的;另一类是用于修饰页面、美化课件的,这一类文字多以图片或背景的形式出现。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课件中,文字要素还有一种新用途――链接。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是其一大亮点,其中目录导航、章节切换、页面跳转等功能多是通过超链接文本实现的。对于网络课程,超链接文本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图形信息要素
“图”是页面中必不可少的视觉要素,它的视觉冲击力比文字强85%,所以有“一图胜千字”的说法。课件页面中的“图”包含图形、图像、图标、图表等诸多内容。图在视觉传达上能辅助文字、帮助理解,更加具体、真实地的反映文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2]。图标按钮是一种特殊的图形信息要素,它能够像超链接文本一样,通过点击迅速实现导航和跳转功能;并且作为页面中的视觉元素,图标按钮有着多种风格和主题,合理的设计、运用图形按钮,更有着美化课件页面、协调主题风格的作用。动画是一门视觉艺术,动画教学课件中如果没有图形信息要素,我们将无法透彻阐述教学内容,更无法尽显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与魅力。
关键词: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家艺术科学角色期待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认为:“真正成功的教师确实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当代著名教育家李燕杰先生多次强调,“不想当教育艺术家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不断涌现。在影响课程改革深化的诸要素中,教师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最关键的因素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那么,教师角色的理性定位和理想定位是什么呢?显然,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观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成为教育艺术家,是教师角色的理想期待。
一、教育艺术是教师自我角色意识的楱心部分
(一)角色期待及教师角色期待的意义
在社会学视野内,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厘定教师角色期待的理性定位和理想定位,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社会学把角色视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个位置,即人们总是期望角色的扮演者按照某种方式行为,这些期望被称作角色期待。角色期待一方面构成了行为者的社会心理与制度背景,强烈的影响着他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它又内化为行为者的自我角色意识,使行为者的行为自觉地符合它。
教师在社会结构中处在一种特殊的位置,身居多种角色,其中一些角色有着久远的历史,如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生事业的引路人,等等。近年来,教师的角色又被进一步扩展到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人类灵魂的塑造者等,因此教师是社会的重要角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有了新的内涵,既有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使命的责任期待,也有传统师道背景下教师行为的道德期待,还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书育人的能力期待,以及社会公众需求背景下选拔胜出的技巧期待。这四种期待涵盖了教师角色期待的绝大部分话题,规范和制约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对教师角色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教师角色的现状与社会需求
就目前的情形而言,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意识有了明显的革新,但是,就大的范围而言,在教师角色意识的构成中,专业知识单一、以知识权威自居、注重学习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共性教育、忽略个性培养等情形在教师的角色观念中仍然显得很牢固。其实,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和学生都是知识建构者,知识多元化的趋势和进程的加快,使学生“唯师是从”的时代提前终结。而现代教育追求的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的建立及全人发展的目标实现,使经验型教师和技术性教师无法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使得教学过程日益向流程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有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为此,有学者提出教师应该成为教学工程师。确实,在实践中,教学工程师的角色认同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与把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教学工程师,可以视为教师角色的理性定位,值得肯定,问题在于,教学工程师的理念难于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在这种理念引领下,教育教学行为容易被认定为一种按照既定方案进行的产品生产活动,这种活动虽然并不否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创造性,但是,工程实施过程的严谨性和产品质量监督环节的严格规定性显然不适合我们对丰富多彩的学生成长过程进行评价。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学讲义》中不止一次把教育学称之为艺术,称之为“一切艺术中最渊博、最复杂、最高和最必需的艺术”。教育艺术之所以被视为最难的一种艺术,就在于教育是塑造人的心灵的艺术。因此,教师可以是教学工程师,但是,更应该是教育艺术家。教育艺术家是对尊重教育对象、遵循教育规律、崇尚教育科学、注重教育美感形式、引领教育改革创新的教师角色特征的概括。
(三)教育艺术是教师自我角色意识的核心部分
1、教育艺术是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美的和谐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而教育艺术的全部复杂性,是要善于感觉到_二个人身上那种纯属个性的东西。”因此,教育艺术家从不拒绝教育科学,相反,教育艺术家是最坚定的科学之真的探索者,否则,就无法“善于感觉到一个人身上那种纯属个性的东西”。同时,也是最纯粹的艺术之美的追求者,因为,“科学使教育更加严谨,艺术使教育更加生动。”教育艺术就是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美的统一。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基本行为,也要讲究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以语文教学为例,指出了教学应该注重艺术性,他认为忽视教学艺术是不全面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教师就必须掌握教学的艺术。“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有了很好的教学法,如果不运用,也是白搭。把教学法运用得很好,取得很理想的效果,需要有很好的技巧,也就是要掌握教学的艺术。”
李燕杰先生指出:“把科学和艺术二者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迫切需求。”李燕杰《用教育艺术美化我们的生活》在教育艺术家看来,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着浓重的感彩;此外,教育活动还是具有审美性的活动,教育艺术实践充满了美感体验,教师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使教育活动具有审美价值,并激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这种体验又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因为,艺术和科学统一的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并增强探究的欲望。
2、教育艺术是教师身教与言教的统一
艺术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美,一种灵魂美,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还是一门艺术。教育艺术家有着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学问修养,教育艺术家本人及其行为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其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强烈的熏陶示范作用。有人说过:“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甘地说:“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课本。”因此德才兼备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提高教学艺术的基本保证。师德底线是教师称其为教师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道德期望,而高超的教学艺术修养,则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育艺术的形象性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
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俞子夷先生(1886—1970)在其《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1924)一文中对教学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做了辩证分析,他指出:“教员的艺术,是一种介绍、传达、引导的,比文学家、美术家稍不同,比戏剧家似乎相像而更困难。”还说:“我们教学生,若没有科学的根据,好比盲人骑瞎马,实在危险。但只知道科学的根据而没有艺术的手腕处理一切,却又不能对付千态万状、千变万化的学生。所以,教学法一方面要把科学作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作方术。教学法是一种学,也是一种术。”事实上,教师在使用形象化手段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的形象,展示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并借助自身人格力量增强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艺术体现了教师身教与言教的统一。
3、教育艺术是美感形式与教育无痕的统一
如前所述,教育艺术追求教育过程的形式美,教育艺术具有审美性。李燕杰先生认为,“教育艺术,是能引发审美的。这种,是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振奋,是一种美的良性刺激效益。”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美感形式,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探究性、创造性的特征,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创设是师生多元互动的结果。教育艺术实践往往表现出表演性,教师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因此,教育艺术实践又是无痕的。教育无痕,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高超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是许多伟大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共有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成功的教育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教育艺术境界排斥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反对喋喋不休的说教和呆板单调的灌输,主张教育者通过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引导,营造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得到感悟、启发,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欲罢不能”。因此,教育艺术是美感形式与教育无痕的统一。
二、教育艺术家引领课程改革
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优秀教师应该成为教育艺术家,不想当教育艺术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一)教育艺术是课程改革的需求
完美的教育应该是尊重个性,尊重创造。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教育艺术也是创新的艺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课程改革已经是一项全球范围的运动。各国的课程改革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目标与追求,但是从教育发展的本质来看,能够顺应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尊重个体,尊重并光大个人价值,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历史上,群体利益一度掩盖了个人利益,个人的发展完全服从群体的发展,真正的个人,不再存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个体的发展满足国家政治的需要,确切地说,就是满足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阶级社会中的教育莫不如此,教育被称之为教化,目的在于使人的观念和行为归于统一,使每一个不同的个体的观念与行为变得一致,教育体现了更多的趋同性。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独立的生命和独立的价值追求,应该照顾并尊重个体的个别差异。教育应该让每一个不同的人在遵循人类共同观念准则的前提下,变得更加不同。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而是通过唤醒。激发受教育者本身具有的求真、向善、爱美的心理,并予以激励、鼓舞、引导、扶助,使之得到强化,并进而内化为人的行为意识,成为人的基本生活意识。因此,必须倡导教育艺术,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艺术,必须懂得如何去唤醒、激发学生潜藏的真、美、善的基因,并培育使之壮大。
(二)教育艺术凸显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现代教育倡导全人发展的教育观,全人发展首先是每个个体的充分发展,这就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给予充分的尊重。这就要求教师摒弃忽视学生个性的教育方式,讲究教育艺术。教育艺术最讲究对人的尊重。学生因为有着不足和幼稚,所以才是学生;每个学生有着与他人的不同的鲜明个性与个性发展倾向,或者说,有着自己独立的智能结构,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体现出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每个学生都具有旺盛生命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学必须尊重学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教学的含义是什么?吕叔湘曾经在总结叶圣陶教育思想时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可见,叶圣陶、吕叔湘都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扶助学生,是“帮着学生学习”。照此推论,教学的前提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教学生学会什么,而在于让学生会学,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教师是教的行为主体,但是,教的行为以学生的学作为存在的依据,即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三、教什么及是否需要教应该依据学生的学情来决定,即以学定教。因此,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不是教某学科的老师,而是教学生学习某学科的老师。教育艺术作为一种最讲求尊重人的艺术,最能够体现教学的本质。
(三)教育艺术体现教师个人教学风格
教育艺术最大限度地展现教师的才能和机智,有助于教师机动灵活地化解教育冲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心智,且通俗易懂,能促进学生理解。教育艺术又是有着教师鲜明个性风格的艺术,是教师教学风格的集中展示和呈现。教育艺术实践总是有着独创性,教育艺术家凭借新颖、灵活的教学行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这是因为,科学是一对一的,讲究理性、客观;而艺术,则鼓励多样化的风格,只不过,这多样化的风格都有一个特征,就是美。
教育艺术实践是美的。吕叔湘先生曾以语文教学为例,指出“语文教学要科学化,还要艺术化。教学是一门学问,特别是语文教学,是一门大学问。一方面,它是一门科学;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艺术。科学只有一个道理,一种是非,艺术就可以有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两个老师教同一课书,教法可以很不一样而都好。现在,先强调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先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下一步,在这个基础上让它艺术化,真正发挥教师的作用。”在吕叔湘先生看来,教师作用的真正发挥,必须是教师的教育实践在科学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艺术化。教学的艺术化,不正可以最大限度地认同并包容教师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吗?
(四)教育艺术家体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教学艺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虽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赋予了教师角色很多的期望,但是,从根本上说,教师的角色始终是无法回避教书育人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的学识就显得很重要,教育艺术家,首先得有学识,有人认为,说教师首先要有师爱,师德,其实,没有学识,教师的爱与德的层次就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也就是说师爱的艺术,也是靠着教师的学识来充实内涵的。正如高尔基所说,“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好他们,却是一门艺术”。把教育艺术看成是某种高超的教育技巧、某种创造性教学设计、某种教师的动人表演都是不全面的。教育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在教育艺术实践中,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还从教师那里获取激励自己成长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胜任“经师”的角色;还要有着较强的人格魅力,胜任“人师”的角色。教育艺术家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三、教师成为教育艺术家的途径与方法
成为教育艺术家,是一个过程。与年龄无关,与资历无关,也与职位无关,教育艺术家是教师,所有杰出的教育家,都是教育艺术家。成为教育艺术家,既要提升教育理论素养,也要重视教育实践修炼。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博学厚德,知行合一
教育艺术家首先是品正德高之人,在成长为教育艺术家的路上,教师应该以圣贤为师。正所谓,“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要善于汲取古今中外教育智慧,熔铸百家,成就自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有明确的超越目标。所谓学上者得中,学中者得下,学下者为人不齿。教育艺术家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博学厚德之人,博学厚德,其实也是教师角色期待的基本内涵。教育艺术家首先必须是学科领域的专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每个教师应当成为自己学科的出色专家。他应密切注视所授学科的科学‘前沿’。”在学科知识领域有着较高的造诣,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得心应手,举重若轻。同时,也是恪守道德准则的典范。
知行合一是态度,博学厚德是修养,是方向,其实也是方法,是思维方式。许多人说,教师应该是杂家,这很正确,教育艺术家更是如此,没有深厚的学养,不可能得心应手,举重若轻;没有高尚的品德,难以示范;只说不做,学识和品德无法增长;必须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增知。
考察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博学厚德之人,所以能以德育德,以智启智,以人育人。正如吕叔湘所说:“一位高明的教师也应当有才、学、识这方面的修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自如,这可以算有“识”。除此之外,还得有“学”那就是说,对本门学科有比较全面的知识。……有“学”有“识”,还得有才:一个是口才、一个是笔才。口才不一定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或者绘声绘色,如说评书。主要是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长于启发,长于总结。至于笔才,那就不仅要善于示范,还要善于批改。”吕叔湘先生的这段论述,可以作为我们提升自我教育艺术修养的参考。
(二)勤于实践,自我更新,
教育艺术家是从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杰出教师代表。教育艺术实践,是教育艺术家的基本生活方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教育艺术家始终将教育教学行为作为自身价值体现的方式,也是自身教育智慧增长的途径。因此,一旦离开实践,教育艺术家就不再名副其实,教育艺术家在创造教育智慧,在生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教育艺术家与教育理论家不同,不以创立教育理论为目标,教育艺术家的理论,仅仅是其教育艺术实践的副产品。
教育艺术家在实践中铸造自己的教育个性品格,教育艺术是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个性鲜明、熠熠生辉,又无不包含自身实践的影子。但是,教育艺术家并不固步自封,教育艺术是不断创新的艺术,教育艺术实践是不断更新、不断走向完美的实践。教育艺术视野中的实践没有重复,只有创造。因此,教育艺术是不断更新的艺术,教育艺术家总在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教育是没有止境的艺术,因而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的艺术。
(三)乐研善教,反求诸己
教育艺术是源于实践的艺术,不是故纸堆中的理论。教育艺术是指向实践的艺术,教育智慧源于实践,难以重复,陶行知的四颗糖果是教育艺术,我们可以学习,但难于仿效。教育艺术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化色彩的教育智慧,这种智慧的生成与获取,需要教师乐于探究,善于实践,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反求诸己”。我们汲取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智慧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实践能力。因此,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是有效的方法。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教育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与教育科学的研究一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教育艺术思潮,一直是教育发展历史上一股重要的思潮。中国古代教育家虽未明确提出和使用“教育艺术”和“教学艺术”概念,但在实践中显示出高超的教育艺术水平,让我们可以感受到重视教育艺术的传统一脉相承。春秋时期的孔子是第一位伟大的教育艺术家,他有着丰富的教育艺术思想与实践,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就是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此外,孔子还将诗歌、音乐等艺术门类运用于教育之中,时常以音乐、诗歌来感染、熏陶学生,提出了“诗教”和“乐教”的主张并积极实践,孔子的这些思想,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思想息息相通。孔子之后,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孟子把“教亦多术”与“不屑之教”的主张对举,体现了对教育艺术的辩证思考。孔孟之后,历代教育家循着孔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积累了丰厚的教育艺术资源,挖掘、探究其深厚的内蕴,并运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必将使我们的教育艺术实践迈上新台阶。而今天的教育艺术研究与实践更是流派众多,蔚为大观,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就一定能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能给自己和学生带来幸福感受的教育艺术之路。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资源 人格长城
陶行知在倡行创新教育、生活教育的同时,也极为重视对学生的做人教育,他提出了“人格长城理论”。他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他认为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国民精神和崇高人格的人是所有教育永恒不变的宗旨。正如他校歌中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教养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而,美术教育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以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在美术教育中如何运用陶行知的做人教育,结合当前的现状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渗透呢?
一、构筑“人格长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陶行知曾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如何使学生树立“我是中国人”这个坚定的信念?作为教师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抓住思想教育的契机,激发爱国之志。在美术教学中应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美术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学生学习中国画这些课时,我告诉同学们,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只有中国才有的,这个画种用笔、墨、纸、砚及绘画技巧方面都很特殊,使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争相学习。我还通过欣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世界知名大画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其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又如,在进行了敦煌石窟艺术的专题欣赏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展示了丝绸之路上这颗璀璨明珠的独特地理环境和相关人文知识,并着重介绍了莫高窟艺术,同时向学生讲述了藏经洞的发现和大批文物被掳海外的伤心史和王道士变卖敦煌文物的卑劣行为,这一切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愤慨,而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大量宝物保护的不力,也使他们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受欺的道理。于是,学生们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的“人格长城”中多一份中华情,报国心。
二、构筑“人格长城”――渗透感恩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传统节日蕴藏着感恩教育的资源。我们结合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母亲节等节日,引导学生开展制作尊师卡、心愿卡等活动,写上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学生对老师、对父母、对亲人的关心与感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在制作时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尊重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父母。感恩不一定采取很隆重的方式和赠送昂贵的礼品,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也可表达这份情感,礼轻情意重呀!我让学生谈谈平时该怎样尊重老师,父母,通过讨论,学生渐渐明白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和同学和睦相处等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尊重;明白为父母分担家务,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尊重。
美术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的“人格长城”中多一份热爱情,回报心。
三、构筑“人格长城”――渗透生命教育
肖川教授说:“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健康、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体验生命的美好,善待生命的过程,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而艺术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比语言更能表达人类情感,对于生命这样沉重的主题,艺术教育更能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理解。
如在鉴赏评述《加莱义民》时我给学生讲述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残酷的战斗场面、加莱城危在旦夕、六市民英勇赴义……紧紧抓住“六位市民的此时会想些什么?”“若是其中有你的亲人,那你又作何感想?”等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索生命的意义。学生通过探究合作领悟了深刻的生命意义:英雄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其天生的完美,而在于他面对磨难的意志。又如在欣赏凡•高的自画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画家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凡•高为什么沉醉于黄色和蓝色的强烈对比,为什么画人物时线条运用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旋转扭曲,越来越粗野狂暴?在欣赏画的同时我们读懂了凡•高苦难而短暂的一生,知道了凡•高与提奥的那让人感动的手足之情,更看到了一个生命的张扬、痛苦、不朽。一幅幅名画让学生了解到丰富的生命内涵。在马蒂斯的《舞蹈》作品中感受生命的韵律,从《梅杜萨之筏》中体会人求生的本能,在罗丹雕塑作品《加莱义民》中看到生命的升华……
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的“人格长城”中多一份敬畏情,善待心。
四、构筑“人格长城”――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在社会中具有社会属性,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如今,独生子女多,他们一般都是在较优裕的环境中成长,更多的经验是他人为自己服务。因此,要利用集体这块阵地很好地塑造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关心的重点由“自我”转变到“他人”和“社会”。
[关键词] 聚焦解决模式;肝癌;围术期;焦虑抑郁;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2(a)-0166-04
Effects of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on anxiety-depression and sleep quality in perioperative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TAN Na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dezhe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Jingdezhen 33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on anxiety-depression and sleep quality in perioperative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and needed surgery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ntervened by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managed by conventional mental nursing.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scores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in both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P
[Key words]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Liver cancer;Perioperative period;Anxiety-depression;Sleep quality
聚焦解决模式是以心理学研究为背景,结合临床发展起来的充分尊重患者,并结合对个体资源及潜能的开发,进而更好地使患者康复的一种临床干预模式[1]。该模式运用于护理临床上,主要将问题的解决作为重点,强调改善患者自身康复力、增加患者自信感,提高患者幸福感,并通过一系列措施达到提高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医疗过程自我管理的能力[2],从而有效促使患者康复[3]。
针对肝癌围术期患者使用聚焦解决模式[4-5],能更好的利用患者有利的个体资源,护理上可将干预重点集中于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形成共同解决方案,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6],该新护理模式不仅针对疾病本身,还可促使患者利用自身资源,以减少相同问题的再现,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7],且目前国内尚无针对肝癌患者实施的聚焦解决模式,本研究总结本院近年收治的肝癌患者,对其围术期实施该新的护理模式,以期待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肝癌需行手术治疗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前影像学检查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活检确诊,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0~60岁,平均(53.2±1.6)岁,职业:公职人员19例,商人11例,农民5例,自由职业者5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12例,初中及以下者28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0~60岁,平均(53.3±1.5)岁,职业:公职人员17例,商人13例,农民4例,自由职业者6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11例,初中及以下者29例,两组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观察组实施聚焦解决模式,具体如下:首先提出问题,针对已经确诊肝癌并拟实施手术治疗患者,在其签署手术同意书之前,由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的具有五年以上普外科工作经验的护士对其进行手术相关知识宣教并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分析患者目前所处状态及面临问题,制定详细的针对焦虑抑郁以及睡眠障碍的路径与护理措施。确立实施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明确提出问题后,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亦可通过鼓励患者依据自身情况,提出问题由护理人员进行解答,并确立该项目标语,目标语需简单易懂且易记忆,促进解决问题的决心提高实施动力。在目标语确立后即进入实施阶段,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共同选择,目前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原因,并提出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同时需要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督促患者积极落实,而且在实施前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沟通,明确患者心理状态,采用个体化护理措施。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反馈,并积极了解实施结果,及时进行效果控制,一旦效果不理想或患者难以接受,应及时修改实施目标,并再次对新目标进行分析与评估,直至达到临床效果。最后为对实施过程的评价,总结成功经验,举一反三,逐步推广,以更好地减少肝癌患者围术期焦虑、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进行干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加强患者沟通,告之患者积极治疗价值,解决患者对手术麻醉的疑虑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及治疗依从性。
1.4 评价指标
焦虑情况判断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8]: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将面临问题分为4级评分,其中总分在40~47分判断为轻度焦虑,48~55分判断为中度焦虑,56分及以上得分判断为重度焦虑;抑郁情况判断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9]:同样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将面临问题分为4级评分,并对应相应得分,总分42分以下为正常,其中得分在42~49分判断为轻度抑郁,50~57分之间判断为中度抑郁,58分及以上得分判断为重度抑郁;睡眠质量判断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10],总分21分,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治疗依从性判断,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分为三个等级[11]:完全依从为由患者本人签署手术及麻醉同意书,并与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共同探讨手术和麻醉方式,围术期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术后实施规律放化疗等后续治疗;一般依从为由患者委托其授权人签署手术及麻醉同意书,患者未能积极与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共同探讨手术和麻醉方式,围术期部分遵医嘱治疗或(和)术后未规律放化疗等后续治疗;不依从为患者主观拒绝手术治疗,手术及麻醉同意书由其家属签署,并在围术期经常出现不遵医嘱行为甚至拒绝手术主动出院,术后或出院后不进行规律后续治疗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分,x±s)
与干预前比较,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的比较
论文摘要:近十年以来,在国家的帮扶之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家庭和学校的文化冲突导致的教育理念冲突,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起步晚造成的教育困难,以及相关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教育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采取双语教学,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增加相关财政投入和实行对口支援建设等措施,积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良性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当地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有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地,有著名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和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享誉国际的彝族火把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凉山彝族自治州更是迎来了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大发展。目前当地的义务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文化冲突导致的教育理念冲突
随着国家贯彻的九年义务教育力度不断的加大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观念总体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有所差距,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身上的体现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受过教育的家长一般都会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有的还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拓展孩子的视野。未受过教育的家长有一部分也较为关注孩子的成长,希望孩子能受良好的教育,将来出人头地。但是有相当大一部分未受过教育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状况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更关心家庭的生活问题,孩子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帮助家庭做家务和农活等方面。这种差异性在山区更为明显。曾经还出现过花钱雇人代子读书、彝区出现子女轮流读书现象。有的地方出现“读不完书”的情况。在校生流失严重,巩固很难,个别地方学生流失率高达40~50%。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起步晚造成的教育困难
凉山绝大部分地区是山区,自古以来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有部分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信息闭塞,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民族地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加之现代教育在民族地区起步晚、基础薄、欠帐大等因素,因而教育发展困难。
(三)相关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教育发展
虽然地方各级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帮助学校减免困难学生杂费,并为必须寄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但是,由于具体的财政困难等原因,目前各县的教育经费一般只能够保证县城和乡中心的学校,而对于各个乡村学校的经费补助则十分困难,甚至无法保证。有的地方出现“无钱读书”情况。雷波县教师垫支书本费30万元、美姑县垫欠书本费19万元、金阳县垫支23万元、昭觉县垫欠35万元、普格县垫欠40万元。由于财政原因还限制了至少两个方面的教育发展:一是,教师队伍的不合理;二是,教学设施的落后。凉山彝族自治州教师队伍主要由正式聘用教师、特岗教师、州人事局和州教育局聘用的教师以及各县招考的基层教师组成。 凉山州有代课教师3000余人,美姑、布拖、金阳等县代课教师已接近教师总数的50%。代课教师虽然工资低,但大都未经过专业训练,自身文化素质低。州人事局和州教育局聘用的教师和各县招考的基层教师一般较为年轻,具有较好的知识水平,各县教育局对其具有较为灵活的选择录用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地师资力量有所增强。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等原因,很多在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教师不愿前往,教师的招收往往较为困难,教师十分缺乏,特别是乡村地区。
以上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要改变庭和学校之间的文化冲突导致的教育理念冲突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教育观。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思想落后的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和“两免一补”的政策惠及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科教强县”、“科教兴农”、“科教致富”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教育风气。
(二)建立各类贫困学生助学金
虽然国家有颁发各类助学金给贫困学生,但这些助学金在落后地区也只是九牛一毛。各级政府应该再增加各类助学金,让学生有盼头,家长有想头。这样可以减少因家庭经济原因让学生流失的状况。还可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三)大力发展对口支援工作
对口支援和协作,发达地区支援落后和困难地区,它既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优良传统,也是动员社会力量办学的有效途径。对口支援教育关系的确立,既有上级政府划定的,也有对口双方自由联系或争取建立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最好还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在民族地区捐资助学,同时,帮助民族地区牵线搭桥,争取国外爱国人士及一些民间基金会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援助。最好的例子就是邵逸夫先生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视觉文化;美术教育;转变;多元化
视觉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到“视觉”的重要性,提升了“视觉”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 进而认识到以“视觉教育”为手段和目的的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视觉文化在给带来美术教育新的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的美术教育带来诸多挑战。
一、视觉文化的来临
1913年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第一次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各种视觉表演视觉信息、视觉景观以及包围了我们的生活。美国学者米歇尔曾概括说: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归纳来讲,视觉文化的具有大众性、视觉文化的可感性和视觉文化的虚拟性特征。
关于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研究是近年比较热门的课题,尤其从2003第四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将“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作为会议主题以来,关于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研究更是成为美术教育家们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
二、视觉文化带来的诸多转变
当今视觉文化的到来使视觉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扩大, 图像信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由于视觉文化的来临,给学生的日常生活、阅读生活乃至艺术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也使人们的审美体系发生了转变,进而使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门涉及到视觉和美感的教育,随着学生生活和审美价值的转向,视觉文化深刻影响到美术教育的诸多方面。
三、视觉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发展
视觉文化带给美术教育的不仅是一个多维的促进也是对传统审美方式的转变。所以当前视觉文化的发展应该结合当前的美术教育,以及后现代多元文化并重的潮流。
1.文化教育与美术素养并重
美术教育中的文化学习是不能被忽视的,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的窗口就是视觉文化了。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在这种文化教育的情境中,美术教育是传达文化价值的最佳角色。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世界被图像化了,只有具备良好的美术素养,才能对视觉信息做出的理解和处理。而且由于视觉文化的大众性特征,使得美术教育的教育目标更重视美术学习与学生终身生活的关联。
2.经典艺术与大众流行艺术并举
传统经典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我们一定要传承和发扬,但是当代视觉文化造就的多元化大众流行艺术,我们也不能熟视无睹,只有把传统和当下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给学生展现较为完整的艺术观点。
视觉文化包罗的范围非常广博,艺术教育家当卡姆曾强调,各种范畴中的视觉形式,唯有在其能建构并传达人类之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时,才具备纳入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条件。因此对视觉文化中的流行艺术、大众艺术等艺术要从艺术性和人本性来作为选择的标准。
四、发展变革中的美术教师
随着视觉文化下美术的发展,向美术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作为一个处于时展变革中的美术教师,应该具备多元化的能力,而且在教学中体现时代性,借助一切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资源,来更好的适应当前视觉文化下的美术教育。
1.多元化的能力
美术教育中的多元文化观的渗透,也对美术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美术教师不应该只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形成正确的文化观。美术教育是要协助学生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与视觉影像互动。所以教师还要具有选择能力及教学引导力和对作品超强的视觉分析。
新的时代要求新型的教师,教师的观念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认识到视觉文化的多元是不容回避的,美术课程的设置最终将迈向多元化,那么美术教师也应该具备多元化的能力。
2.教学应体现时代性
视觉文化是以视觉信息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文化,这里的视觉信息主要指以图形、动画、视频等形象媒体所展现的信息。正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当今视觉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无限宽广的平台,在美术教育中也应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
比如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解决了美术教学中抽象说教的难题,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视觉、听觉氛围中加深了课程的理解。而且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设计美术作品,更容易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作激情。另外网络的开放和迅捷也为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视觉资源,它的交互性、跨时空性为教学创建了交流的平台。
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当下生活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使得美术教育的内容大大拓展、美术创作的方法进一步多样化。所以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美术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充分选择利用视觉文化带来的新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读图、身体、意识形态.周宪[J].文化研究,2002.
[2]反思视觉文化.周宪[M].江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视觉文化美术教学特征影响策略
21世纪被称为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受到科技发展和时代浪潮的影响,美术的范畴不断拓展,人们获取信息、识别图像视频、解读视觉艺术的形式也日益丰富。各种图形、图像、视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视觉艺术的急剧膨胀和视觉信息的迅速增多,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视觉文化的冲击为美术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给了美术教材发展的机遇。在此现实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使美术教学融入社会,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在多元现实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重塑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视觉文化的概念以及视觉文化时代的特征
所谓视觉文化,是指以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认知和思维方式。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与快速发展,语言表达的方式也逐渐趋于视觉化。视觉文化带来了时代文化的新特色,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认知,为时代文化赋予新鲜的内涵。当前,视觉文化时代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视觉文化审美通俗化。传统的视觉艺术被称为“阳春白雪”式的高雅艺术,距离普通大众较远,视觉文化时代下,普通大众的审美是其创作的基本出发点。二是视觉文化审美生活化。随着视觉文化的迅速发展,视觉艺术与日常生活日益融合,审美范围不断扩大。三是视觉形象虚拟化。在视觉文化时代,以数字影像为主导的感性文化占据整个社会空间,视觉艺术充斥着虚拟形象和感官刺激。四是视觉形象潮流化。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视觉消费不断变化,视觉形象的时尚化和潮流化成为满足人们审美眼光和消费口味的必然趋势。
二、视觉文化时代对高中美术教学的影响
视觉文化时代,传统美术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的扩展和丰富,这也使高中美术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美术教学的内容趋于多元化,美术教学的外延日益扩大,更多的视觉艺术形式和视觉现象成为美术的范畴。众多的视觉信息和新兴视觉表现形式,对学生和教师的观察、认知和判断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美术教学的方式趋于引导学生较多地运用视觉感知。视觉展示技术的发展,使得作品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获得图像的方式也更加便捷。视觉文化时代,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既为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使大量艺术作品在现代技术手段下受到更多的挑战,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深层次解读,美术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视觉文化内容涉及美术、音乐、电影等多个方面,兼具多学科和跨学科性质,这一特征使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学呈现出学科融合的趋势,带来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三、视觉文化时代高中美术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视觉文化教育理念,将新兴艺术形态纳入美术教学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美术范畴不断拓展,美术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还是一味地将美术教学固定在传统领域中,就会使美术教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美术是通过塑造艺术形态来反应社会生活,面对视觉文化时代新的美术形态和视觉表现形式,美术教师应该自觉树立视觉文化教育理念,跟上视觉文化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使美术教学在传统美术范畴之外,融入多元文化理念和视觉艺术教学手段,将多样化的艺术形态纳入到美术教学中,突破传统的静态空间感训练,结合动态图式与新型影像,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
(二)加强对美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挖掘,使美术与相关学科进行开放性对话
视觉文化时代下,人们的视觉消费出现潮流化和通俗化倾向,很多低级视觉形象的媚俗、泛滥,不断刺激人们的感官。作为一门与审美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高中美术教育应充分发挥美术的美育功能,突出美术学科的艺术内涵,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价值功能。美术教师应结合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发现美术作品背后的社会生活知识,打通美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实现学科知识的开放性对话,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重视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将欣赏和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美术教育一直倾向于技能训练,很多教师一味注重专业性测试,忽视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导致学生只会机械画画,不会欣赏。视觉文化时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精神是美术教育的必然趋势。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将美术的欣赏、评述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结合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将一些新型美术艺术形态纳入美术欣赏教学内容,除经典的绘画、雕塑等经典作品外,还可以吸纳一些卡通、漫画等形式的视觉艺术形象,使美术教学能够贴近高中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结合美术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对作品形式和内容进行评述和思考,关注美术语言的内涵价值,促进学生在直觉感受、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方面的发展,不断风度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三,临摹、写生是美术教学的传统方法,在当前视觉文化的影响下,教师应当使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的视觉艺术形态相融合,在将新的视觉文化纳入高中美术教学内容时带给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体验,扩展高中生的美术视野。
(四)积极开展美术社会实践活动,使美术课程内容和时空领域进一步扩大
在当今时代,网络技术、新兴媒体的发展使视觉信息快速增加,视觉表现手段进一步丰富,美术教学也面临着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鲜活的课题。在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背景下,美术教学也应该不断拓展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美术学习的时空领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美术,欣赏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让学生体验更加丰富的艺术形态,拓展和延伸美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走进民俗艺术馆、艺术作坊、寻访民间艺人、设计公司。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近生活中的美术,了解多样化的视觉文化,不断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总之,迅速发展的视觉文化,使美术教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并为高中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为高中美术教学带来一定的发展优势和机遇。面对视觉文化时代下的新形势、新任务,美术教师应勇于承担时代使命,认真研究美术艺术的新内涵,积极探索美术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及时调整教育思路,以美术教学带动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茂昌.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初探[J].美术向导,2010,(02):78.
[2]张宝营.浅谈视觉文化冲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