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精品课程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课程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品课程培训

第1篇: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1.发展养猪业的思想准备、资金来源和场地选择

1.1具有成熟的思想准备:养猪与其他养殖一样,不论养殖的规模大小,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工作,要有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和文化知识,特别是对于养猪行业的专业书籍多读,并且向养猪取得成效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耻下问,积累实际的养殖经验;很多养殖户都是从“成功――失败――成功”的经验教训中发展的,因此有金融家呼吁“投资需谨慎,融资有风险”。

1.2具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场地建设、其他设施、猪种购买、饲料配合和医药药品等等都需要一定充足的资金来源需要周转,“万事开头难”,还有随时估计不到的资金运用,都不能因为资金的临时短缺而影响一切工作的顺利发展。

1.3具有适合的场地选择:不能把场地挤在一起,不利于防疫并且造成互相传染;不能把场地建在公路、村庄和家庭院子,不利于环境空气良好、不利于安全生产保障、不利于周围居民宁静;不能把场地选择在河道附近有利于排放粪便,会把疾病疫情带到下游。

1.4具有规范的建设思路:场地的建设还是根据上级畜牧兽医部门研究设计的图纸“按图索骥”,按照规定大小决定场地、圈舍和比例,采光、通风、排水等等问题。

2.发展养猪业的品种引进、生产环节和销售途径

2.1考虑仔猪、母猪、品猪的生活习性,环境适应与否,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有引进外地品种的思想意识,最起码的要引进外地的种公猪,达到“优生优育”,农民朋友常言说“公猪好,好一坡;母猪好,好一窝”不是没有道理;品种猪的优点就是能够保证生产数量、保证生长质量和保证经济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

2.2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连接、过度和发展,运输、水源、电量等等问题,“万事俱备”也不一定“只欠东风”,每一个细小环节的“断裂”都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农村偏僻、闭塞、落后,常常会遇到“极不正常”的缺水停电、道理不通和防疫不及时的“突发性”现象。

2.3饲草来源、饲料供应、储蓄水窖和专养人员,其实养殖业的“人员”十分重要,区别于“自己养殖”和“雇佣人员”或者“承包出租”,关系不一样效益不一样,有浪费、有马虎、有安全、有责任等等问题的不同区别,这种区别影响的恰好是经济效益。

2.4销售环节的问题,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后一个环节,很多养殖专业人士的经验就是“别人没有的时候我有”、“别人劣质的时候我优质”、“别人以高价的时候我薄利多销”等等方式方法,“销售”是一门学问,是把产品变成经济、是把投资变成效益、是把劳动变成财富的关键所在。

3.发展养猪业的主要疾病预防、治疗和重视

3.1主要疾病:

3.1――1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为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或者混合感染,通常情况下,猪群发病的诱发因素并不是单一的病原体,而是至少两种病原体互相协同的作用,极易造成猪群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具有极为严重的危害,这种情况临床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

3.1――2在多重感染中,细菌性、病毒性和细菌性联合病毒性混合感染同时存在;

3.1――3在病毒的混合感染中较为严重的混合感染包括:猪繁殖及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瘟疫病毒、细小病毒、口蹄疫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等多重感染;

3.1――4最为常见的混合感染为猪繁殖及呼吸综合症?猪瘟疫病毒,并且及易随时并发或者继发各种疾病。

3.2疾病症状:

3.2――1怀胎母猪、培育仔猪、育肥肉猪等等各个阶段均有呼吸道疾病问题依然存在,结膜炎、发热、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生长缓慢等等现象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这种情况特别严重时也能够引起死亡;

3.2――2对于这种情况要进行有必要的剖解,经过检查可以发现肺脏肉变、充血水肿、脓肿、胸膜炎、胸腔积水等等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

3.2――3各种疾病都会引发猪免疫功能的下降或者抑制,主要有:一是繁殖性及呼吸综合症,二是圆环想病毒感染。

3.3病症危害:近年来,猪疫并不多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养猪业难度越来越大――

3.3――1直接危害养猪的生产和发展;

3.3――2对猪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造成直接侵害;

3.3――3减弱猪的肌体抗病和免疫功能,降低猪的整个身体康健水平。

4.发展养猪业的疾病摸底、控制和对策

不论是规模化的养猪还是家庭式的养猪,重视、观察和预防猪疾病是实现养猪收获、收获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特别提醒养猪户――

4.1改变猪疾病的控制观念: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养猪的技术误区明显存在,很多人认为兽医应该控制疾病突发或者流行的主要人员,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如果精细化都不会影响到养猪疾病的发生、传染和流行,依赖性很强;可是如果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预防措施,都能够诱发很多疾病;因此,坚持精细的饲养管理、及时消毒、及时预防,也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的。

第2篇: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困境 运行保障 《体育心理学》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陆续展开了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逐步形成了网络教学资源,为大学生的专业自主学习提供了很方便的学习交流平台。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教育革新,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1.吉首大学校精品课程《体育心理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投入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精力不足。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教师的精力投入将直接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新增专业、硕士点不断增多,致使本校招生范围不断扩大,人数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就越来越大。如吉首大学体育学院2009至今的任课教师中,据不完全统计有将近一半的教师承担两门以上的课程教学任务,少数教师一期要上四门课程,仅备课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有的教师既有研究生的课,又有本科生的课,还要开设全校素质教育通识课和国培计划教育课程,多者一周二三十节,少者一周也有十八节;仅备课和讲课就足以使他们身心疲惫,哪有精力去考虑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更难有精力去打造优质的精品课程。加之近年我校分配制度改革和职称压力使更多中青年教师将其精力倾注在科研和发表文章上。一些教授要完成课题研究计划和硕士生的培养任务,将其精力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敷衍应付或者让研究生完成。这样,精品课程建设就成为极少数教师的事情,即便是已参与到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师,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来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1.2教师缺少现代技术培训,导致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精品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产物。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将大大改善由于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性而造成的教学内容覆盖面窄,组织形式难以多样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难以调动等尴尬局面。我校充分利用学校条件开通了一批精品课程网站,并立项资助建设;因为精品课程建设及其网络资源的构建需要教师掌握现代技术应用原理及其操作,所以要求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否则建设起来的精品课程有可能成为“静品课程”,难以实现精品课程资源最优化的目标。因此,为教师提供现代技术教育培训是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由于现代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难以想象,而很多有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苦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相当有限,难以胜任精品课程建设任务。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要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培训机会,使其掌握最新的现代技术操作程序,为精品课程资源网络化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1.3精品课程运行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后续建设不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问题,不论是课程内容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教材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安排,都既需要有资金、人员、设备的投入,又必须有完善的运行制度作为保障。由于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评价和监管机制,导致网络教学资源在内容、功能、标准等方面的描述模糊,形式单一,交互性差,仅适于教师参阅,却不太适应学生自学的现象。另外,由于学校缺乏定期检查制度,对网络运行是否畅通,教学资源是否及时更新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改善,导致大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停滞不前,甚至部分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时、老化,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质量难以保证。此外,在教学团队中没有专门的人员对课程网站进行维护,造成精品课程网站因为各种问题无法正常使用的局面。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从系统观和整体观出发,制定完善高效的运行管理保障制度,确保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有效发展。

1.4网络条件不完善,教学资源难以及时维护更新。

目前,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仍处在静态网页,学习者只能浏览该网络课程内容,无法与教师、开发者交流,通过网络平台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同时,教师由于技术、网络条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在需修改、更新课程资源等问题上,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辅助,否则无法自己在线随时调整、更新,在线开展讨论、答疑、作业、考核等教学与管理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为此,学校应当考虑网络课程的实际应用问题,加大网络建设力度,保证校园稳定的网络技术支持,使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效益达到最大化。

2.改善精品课程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精品课程建设认识。

高校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会技术本领、提升身心素质的主要保障。因此,高校的头等大事就是教学,其他一切工作均要围绕教学工作而展开。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深化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质量直接体现了高校办学的质量。首先,学校应当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宣传力度,不断加深广大教师对于精品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把争取此项工作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自觉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时刻以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标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观念。虽然普通高校由教学型向教研型转变是当下高校可持续发展大势所趋的选择,但是高校教学水平,绝不能简单地以发表文章的数量为依据,而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看大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和受社会欢迎的程度,以及他们毕业后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如果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重视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并提供高标准的网络课程资源,那么,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个人的计划进行自主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掌握。

2.2善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和职称都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奖励制度,对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作出贡献的课程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团队中的负责人或骨干力量能在学历、职称、年终考核等方面享受到精品课程建设带来的“优惠”政策。比如:可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派出部分精品课程组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进修、访学,或者提供条件鼓励个体参与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在科研立项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上的投入,同样是科研,是教学方面的科研,对已获得国家级、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及其团队,除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以外,承认其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等同于获得同级别优秀教学成果奖,在中级职称、副高职称评定中具有与同级其他类别成果相同的权重;这样做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激励那些致力于教学改革发展研究的有心教师不断地为精品课程建设贡献力量。

2.3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长效运行管理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首先应考虑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形成校长挂帅,主管教务处长和各级学院主管教学领导组成的三级负责制领导制度。其次是建立正确的指导机制。教务部门要做好精品课程教案设规划和实施办法及保证条件等具体管理措施。对申报的课程进行严格评审,公示广泛征求意见,特别要广泛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再次是建立监督和检查机制。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对学生教学效果的反馈由学校、院系两级督导员具体负责,并向课程负责人及时通报。督导检查要形成规范制度,每学期都有评审结果、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最后是建立资金的落实机制。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的专项账户,可由学校领导把关,教务处负责管理,课程负责人具体支配,按建设进度及时划拨到位,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所需的资金。

参考文献:

[1]范爱平等.精品课程与教学网站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6):45-47.

[2]施晓秋.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8-30.

[3]冯博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9-10.

[4]高文敏.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12):68-69.

第3篇: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开展双语教

>> 探索双语教学之路,建设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知识结构教学探讨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系统结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浅谈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构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浅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探究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建设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NA在线课程curriculum1-

4()

IETF RFC检索库()

internet2.edu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中国IT实验室在线实验(/

www/school/ccnp-lab.htm)

本精品课程网站(/apply/teacher/

course_preview_index.jsp?curid=524&coursename=计算机网络&curstyle=default&from=guest&starts=

11&orderitem=curlevel)

推荐的期刊是: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特别是TCP/IP协议族;学会生成局域网和实现广域网连接;用Java语言实现协议Java小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了解“无线与移动网络”、“多媒体网络”、“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四个高级专题的最新进展。语言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如何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组织方式、实践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安排方式如下:

(1) 一开始就强调以Internet为研究目标和示例来源,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众多基本概念和术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采用自顶向下的顺序,比如介绍网络的第一个层次是应用层,它离应用程序最近,一旦学生们理解了网络应用,就能理解支持这些应用的网络服务,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对较低几层的学习积极性;

(3) 引入最重要和最新的知识,放弃过时的内容。

3师资力量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是一只年青的教学队伍,学术带头人牵头,中青年为骨干,年龄、职称、学历梯队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含工程师)5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教授从事基础课理论的教学;中青年为骨干,从事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理论课师生比为1:13,实践课师生比为1:8。本课程负责人长期从事本科计算机网络及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从1989年开始,在国内、澳大利亚及俄罗斯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15门,已先后主讲4届本科年级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主讲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和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网络等必修课课程,并一直从事本科实践教学。其他教师也都有一年以上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或者通过了PET5水平考试。

4实践设计与国际认证

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网络实验室现已拥有上千台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的实验网络。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技能达标考试规范,学生必须在实验课程开设的10个实验项目和教材中的编程作业中选择完成5个。实验指导书使用本课程负责人主编的《Computer Networks: Laboratory Sesssions》,其中集成了思科和微软的网络培训教程的核心内容,部分实验由课程组设计,部分取自课堂教材,部分取自参考实验教材,部分出自毕业学生的设计。

思科公司于2001年赠送我校CISCO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CCNA培训课程。两位教师接受了专门培训,获得了CCNP证书并取得了CISCO认证网络工程师的授权讲师资格。CCNA培训课程完全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阅读即时更新的英文原版多媒体电子教材,完成每节后的Quiz;在Scenario中完成试验并在Lab Portfolio记录心得和troubleshooting步骤;每学期期末参加On-line Test和Lab Test,并可根据评估意见到知识缺陷点查漏补缺。完成四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参加CCNA认证考试。本科学生参加CCNA认证考试的通过率达到100%,个别优秀学生考到1000分满分成绩。

华为公司也赠送我校华为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HCNA培训课程。另外我校还拥有Microsoft公司授权考试中心,向学生提供MCP、MCSE、MCSD培训课程。

5经验总结

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最初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英语的使用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在学期初,教学中的英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课件使用的语言应尽量与教材的语言一致,对关键词使用双语解释,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保证大脑中两种语言可以准确切换,逐渐接受并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经过几周再逐渐加大英文所占比例,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幻片灯、课堂教学和提问、平时作业均采用英文,仅在极为重要的概念上稍作中文解释,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作答。小测验的题目逐渐过渡到采用英文试题,期末考试则允许同学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答题语言,因为全英文试题有相当的难度,以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

双语教学教师的备课量很大,任务很重,所以学校应给予政策激励,比如在工作量计算和课时津贴方面给予优惠,在教材费用方面也应给予优惠。另外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培训双语教学师资,尽可能选派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生活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铭,周立柱等. 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6).

[2] 王旭东. 关于计算机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6).

[3] 皮德常. 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5,(6).

[4] 蒲晓蓉,陆庆等. 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5).

第4篇: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05-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发生重大的变革,为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对促进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然性

1.1 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信息时代,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环境必然会促使高职院校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开展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探索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手段等,促进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因此根据2005年教育部有关意见“在信息时代高校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校应达到15%以上”的精神,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力度。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创新人才,塑造一支熟悉现代化教学环境的教师队伍,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

1.2 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为此,许多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开始启动,采用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建立专业公用资源库,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等手段,,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

2.1 多媒体课件制作。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在掌握利用简单易学工具软件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媒体编辑软件的操作,突出知识点,体现教学经验,生成与教材内容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效果,制作更高水平的教学课件,从而提高实验、实训等教学的效果。

2.2 流媒体技术。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精品课程现场教学录像的网上,必须要采用RTP、RTCP、UDP、MMS、等流式媒体协议,编码方式采用MPEG-4标准。流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学录像更加清晰、流畅地在网上播放。

2.3 网页综合设计。精品课程要求的内容很多,包括课程介绍、主讲简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改研究、授课录像等内容,要统一起来放在网上浏览,只有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网页,这就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体现网站设计者良好的网页综合规划、设计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

3.1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概述。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代表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反映教学结构的转变。

3.2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典型模式。

(1)讲授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讲解知识要点,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网络资源,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2)主题探究型模: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确定研究主题;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搜集网络资源;学生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参与协商研讨;小组完成研究报告,并汇报研究成果。

(3)小组协作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确定学习内容;小组成员明确任务分工;学生浏览网络资源;小组协商交流,共同完成作品;小组展示汇报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4.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步骤与方法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制定计划、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组织观摩交流等方法。

4.1 制定计划。为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特点,制定有关的计划。

试验目标与内容:试验目标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新型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式、评价模式,培养教师和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教与学的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

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按照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建设符合课程教学要求、表现形式多样、结构体系合理的网络资源。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具有创新性,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科学性,体现学科教学特点与规律;具有操作性,体现实施过程与方法。

第5篇: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一、高职院校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精品课程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强化教育观念创新工作的开展,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推进作用,加快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实现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通过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此课程的学习不再仅仅是负担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种愉悦的快乐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有机化学学习兴趣逐渐提升。

二、高职院校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路径

第一,拥有一支优秀的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离不开高水平教学团队的保障。作为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质量和水平与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师资力量居于中心位置,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要想使高职教育充满生命力,作为教师队伍,应当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相关的职业实践经验,在开展理论教学工作的同时,又能够很好的指导实验实训工作的开展,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并对其予以不断完善,专注于专职教师的学习和进修,为其提供更好的培训条件。此外,院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到合作企业开展相关的考察工作,通过实际操作以及挂职进修的方式,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为了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开展定期讲座,对学生实践课进行培训,促使学生对行业资格标准予以一定了解,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总结,为其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1]。第二,课程内涵建设是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其一,在高职精品课程体系方面,当前社会技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比较紧缺,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的需求,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当发挥典型工作任务导向作用,结合执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在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方面,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及规定,应当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做出调整,将执业资格证书课程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在对学生技能训练进行强化的同时,使学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其就业竞争能力得以提高。在组织形式方面,对教学工作任务进行科学设计,确保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实施;其三,在教学模式方面,应当以相关行业的需求为目标,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教学任务,对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推广,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注重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其四,关于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和实践课中对学生进行考核,注重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关于评价方式方面,包括许多种,如笔试、岗位绩效考核、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等;其五,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建立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2]。第三,教学资源建设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一是,在高职人才的培养方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其建设应当与实际工作相近或相同,对于企业的标准和文化也要做好相关的引进,使实训的环境能够与企业工作环境相接近,既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二是不断加强教学资料建设,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来,共同完成实训指南的编写。不断加快虚拟网络实验平台及网上学习平台的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载体作用,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校企结合,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将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不断推进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才能够真正推动精品课程的构建。其中诸如人才培养方案、网络课程、专业介绍、教学环境、测评系统等内容都需要予以系统化建设,为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3]。

三、结束语

精品课程的打造绝非“一日之功”其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重要工程,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龙头工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让教育理念得以革新,可以让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深化。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构建还需要教师为之不断努力,将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向一个全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马光路,李继萍.关于高职院校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8):61-63.

[2]马彦梅,韦文珍,李炳奇.《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成效[J].广东化工,2013,(18):145-146.

第6篇: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河南;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87-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也代表了高校课程建设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本文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提供的相关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对河南高校精品课程的时间分布、学科分布和高校分布等方面的分析,从而获得河南省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总结河南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为河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河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一)时间分布

2003—2011年这9年间河南高校精品课程数量总体呈波浪式上升态势,如图1所示。河南精品课程建设始于2003年,为14门,后来持续快速增长,到2008年已增加到347门,2009年开始精品课程数量有所下降,2010年降至38门。与全国高校精品课程总量相比,河南占总量的比例也呈现波浪式上升态势,2008年达到峰值,占全国精品课程总量的10.36%。从精品课程的级别上来看,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分别为51门、219门和538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起步较晚,2005年才有3门精品课程达到国家级标准,但自此以后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最大数量,14门。省级精品课程始于2003年,仅有14门,但到了2008年已经发展到了58门。校级精品课程发展速度最快,从最初2004年的9门,到了2008年已经增加到了281门,年均增长速度为99.02%。

(二)学科分布

河南高校精品课程学科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排在前3位的学科分别是工学、理学和文学,这些学科的精品课程数量均超过100门。医学和管理学的精品课程数量也比较多。这说明各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以基础学科为支撑,大力建设应用型学科的精品课程。基础学科主要包括专业类基础课程和通识类基础课程,各高校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和扶持,培养并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教学梯队,为精品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专业课程主要依托优势学科职称,增大对专业主干课程的投入比例。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些学科在课程建设中获得精品课程所占比重大的原因。

哲学和历史学的精品课程数量较少,不足10门,同时目前河南还没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精品课程。这说明了河南各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方面还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也是河南省高校课程建设未来努力的方向。

河南的精品课程学科分布与全国的精品课程学科分布比较一致。河南在教育学、文学、工学、理学、医学和管理学这6门学科的精品课程数量在全国精品课程总量中所在比例均超过5%,其中教育学所占比重最大,为7.5%。

图3展示了不同学科精品课程的等级组成状况。显然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3种不同等级的精品课程中,校级精品课程占据绝对优势,省级精品课程其次,国家级的精品课程较少。从精品课程的数量上来看,在13个一级学科中工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以21门居首位,其他学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均少于10门。文学和理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别居第2、3位。从不同学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组成来看,农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占农学精品课程总量的比重最大,为21%;其次是教育学和工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所占比例为9%。一方面说明了河南省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精品课程等级还有待提升,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打造更加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提升河南精品课程整体的品质。

(三)高校分布

河南共有35所高校拥有精品课程,其中总量排在前10位的高校如表1所示。从总精品课程总量来看,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河南中医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周口师范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财经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和郑州大学。从这些高校的精品课程等级来看,主要是校级的精品课程,除了郑州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外,其它8所高校均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这说明了河南省各高校在组织课程建设、挖掘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着问题或对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投入的力度不够,只注重学科发展,忽视课程建设,忽视教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以及教学创新团队的发展,应该引起高校的充分重视。

二、策略与展望

长期以来,河南省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首先,精品课程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其次,参与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各类教师在逐年增加,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逐步提高,形成了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术梯队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第三,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各高校优势专业的发展。第四,借助精品课程建设,促进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带动高校师资、教材、网络资源、实验室等教学质量系统工程的一体化建设,强化了高校教学的中心地位。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精品课程质量还有待提高等。针对河南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面向专业系列课程的建设。目前的精品课程只是针对单一课程的建设,没有注意到课程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将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到面向专业的一系列课程的建设。

(2)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力度。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示范、辐射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一方面通过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形式推广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建设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和生动活泼的精品课程交流平台,成为教学领域的交流中心,使全省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随时随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每门精品课程的应用价值最大化。

第7篇: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语文课程是中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它在提高学生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促进终身学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参与了所在学校承担的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从实践中感悟到: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深入领会教改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具有职教特征和符合本校专业内涵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意识和行为。研究中笔者立足于中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现状,根据自身的初步实践,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对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简要解析

近几年国家大力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但长期积累的一些因素使得整个中职教学还处于洼地。而作为职教文化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其教学更是处于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普高热”和社会就业学历层次渐高的影响,职业教育形势严峻,语文教学也持续低迷。二是职业教育一贯存在着“重专业轻文化”的偏识,无论是教学设备的投入、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还是对语文师资的培训均未摆到应有的位置。三是与普高生相比,中职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在较短时期内“扭亏为盈”确非易事。四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落后和教学行为的传统滞后,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改变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已迫在眉睫。

二、对实施中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认识

我校是一所以旅游为特色专业的中职学校。语文精品课程建设也要围绕学校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这一核心开展,即在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实施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有效遏制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滑坡的现状,激发我们中职语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

实施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促进中职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规范化教学之路,体现中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三、对中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应本着引领性、职业性、实践性、共享性、和服务性原则,创新教法,在开展有效活动的同时不断增强语文教学的活力。

1.明确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方向

职业化是中职教育的核心、灵魂和标志,也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因素。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而作为以职业化为根本发展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其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更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学校在开展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活动时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意识,以满足职业需求为课程目标,采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达到综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此外,在对语文教师进行理念更新、业务培训的同时,应努力为他们创设凝神聚力搞教学的各类服务条件。

2.开展适合职业需要的教学活动

精品课程要能体现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中职语文课程应积极实施项目配课式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了解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语文能力需求与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之间的差距,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开发原则,充分考虑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打破教材体系,整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努力开发与职业岗位趋向同步的校本教材,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公文、合同的拟定、地方特色景点导游词的撰写、菜谱的设计、主题摆台的构思、企业文化宣传册的制定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愉快而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

3.探索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第8篇: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教学改革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教学发展方向,其更是推动教育部门质量教育的重要动力,精品课程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更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同时掌握着一流的教学手段,教学课程都具有非常强的示范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帮助教育人员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学术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同时强大教师团队,还能够提升教师的教育综合能力等。以《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出发点,不断对其进行研究。

一、精品课程建设概述

高等教育为社会直接提供高质量人才,所以高等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以及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教学课程以及内容等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组成教育的重要因素,怎样去更科学的衡量高等教学中的教学水平,需要从学科学术以及专业知识、课程教育等方面入手,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逐渐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衡量因素。所谓精品课程主要是具有一定示范性、具有鲜明教育特色以及超高教学水平的课程。从教育角度来讲,精品课程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的客观展示,其在教育发展上符合当前高等教学的要求,集先进性、科学性以及学术性于一体,不管是在教学技术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对其他课程更是具有辐射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在高等教育属于龙头地位,很好的帮助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怎样提升教学质量也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焦点。

二、重视教育团队综合实力的增强

在教育中,教育团队的教育实力非常重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以及探索,近些年我国教育团队的教育实力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外科学教育学科,其涉及到的知识非常专业,在不断革新过程中,整体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手段都得到很大的完善,这些都要归功于教育团队教育实力的增强。外科学任教结合教师资历以及专业进行划分,其中分为临床实习、理论授课以及小讲课等,重视严抓备课过程,及时在授课之前进行试讲等,在长时间发展以及研究下,已经形成了专业知识过硬,教育理论应用熟练等层次性、多样性的教师团队。

三、主讲教师核心作用的充分利用

精品课程建设教育中,非常重视示范作用的利用,主讲教师对其建设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需要由建设项目负责人为代表,积极策划主讲课程,各学科讲师需要结合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研究为基础,积极进行讲授。主讲教师属于外科学教育的主要动力,其教育具有很好理想的带头作用,加上以上这些主讲教师自身都拥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其本身就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楷模作用。在具体教学期间,基本都是利用四种教学方式,首先是利用公开课形式进行讲座,主讲教授及时在公开课上针对具体知识点进行科学示范,其他教师作为听众及时从中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教师之间相互沟通,进行经验性的总结以及交流,这样就能够达到相互促进与提升的目的;其次是定期召开学术性研究讨论会,在讨论会中,彼此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或者不解之处,再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讨论,这样就能够保证问题解决的目的性、针对性;再者是利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主讲教授教育,当然现在针对一对一形式得到很大的革新,将其转换为一对一传帮带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以有经验的或者教学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为主导,及时帮助一些年轻教师更好的面对教育,在不断教育以及指导下,提升年轻教师在课堂教育上的质量,不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最后是多多组织学术探讨研究活动,不断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且由主讲教授带领下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讨论活动,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拓展教育眼界,获得更多与教育相关的知识。上述四种方式能够很好的将主讲教师中心带动作用激发出来,富有经验的主讲教授(教师)积极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心得传递给其他教师,不断得到扩散传播,产生溢出效益,从而达到提升外科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提高对年轻教师的重视

年轻教师相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主讲教授等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尤其是针对外科学教育来讲,对于教师的经验性以及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所以需要不断提升年轻教师教育的培养重视。年轻教师在我国外科学教育中属于一种新生性力量,也是学术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术性教育还需要年轻教师进行传承,因此年轻教师任重道远。正因为年轻教师的压力较大,所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年轻教师学术性的修养。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上不够丰富,但是本身具有非常大的挖掘潜力,只要加大培养力度,就能很好的激发出其隐藏的能力,当前具体培养方式如下:重视自主性培养与外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增加对于年轻教师培养资金方面的支持,多多建立专项资金形式,提高对教学改革宣传方面的力度,鼓励教师多多接触相关改革内容,积极深入到教学中进行科学研究。与此同时还需要挑选一些中青年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其提供出国外出学习的机会,能够深入进修,聘请相关专家以及外籍专家进行教育等。结合以上建议,不断提高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结合

精品课程教育对于外科学来讲至关重要,当然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参与以及培养来讲,需要不断创新观念,鼓励教师们参与到其中,不断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精品课程教学对于外学科教育就有非常明显的辐射性作用,利用这种辐射性效果积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既能够促进教师团队专业性的提升又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形式,实现最终教育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个教育突破的过程,其具有系统性特点,所以积极与人才培养之间相互作用,创造出更显著的教育成果。

六、结语

总之,《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通过以上讲述不断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从中探索适合我国《外科学》教学的人才培养的角度优化改革措施,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结合、提高对年轻教师的重视、重视教育团队综合实力的增强、主讲教师核心作用的充分利用等方面,为我国高等教育贡献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实现教学改革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魏然.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4,(11):249.[2017-09-15].

[2].江苏理工学院心理学学科介绍[J].教育研究,2015,36(09):161.[2017-09-15].

[3]胡冬裴.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的观察与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34-35.[2017-09-15].

第9篇: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 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机械控制类课程群研究与建设 以创建《温病学》精品课程为契机推动教学效果的提高 以精品课程为目标的网络教学的建设和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性探索 高职院校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粉体力学与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探索 《电工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网络数据库精品课程建设 以哈萨克医药学为特色的精品课程示范校建设初探 对高职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 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勇 许彪 庞文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实践性教学是核心的教学工作之一,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最主要的学习环节。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较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口腔专业医学生。本文以校级口腔颌面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精品课程 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32-02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教学体系包括了理论授课以及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最主要的学习环节。口腔颌面外科学教研室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

一 实践性教学紧密围绕教研室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根据昆明医科大学“立足边疆,面向基层,为边疆少数民族口腔卫生健康服务”的办学理念,本教研室的教学定位为:为云南省边疆地区培养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实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较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口腔专业毕业生。根据以上定位,本课程的目标是:在加强学生扎实的口腔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经过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口腔颌面外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口腔颌面外科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 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综合的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一,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成立由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组成的毕业临床实习综合教学小组,具体负责综合临床实践教学的实施;教研室制定了教学大纲、综合临床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学院教学办负责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控。

第二,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采用单科轮转实习的方式,即把学生安排到各科轮转实习,把病人按学科分类治疗,学科间缺乏融合沟通,忽视了口腔疾病治疗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未得到充分的综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教研室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是:以临床教学为中心,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在不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同一学生实施不同专业的治疗,强调了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贯通、有机整合及实际应用,改革了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第三,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内容:注重综合教学的内涵建设,突破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单一教学内容的限制,制定并实施了基本技能培训方案,该方案涵盖了五年制口腔医学所要求的基本专业操作技能和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包括无菌术、问诊和基本检查技术、基本急救技术、口腔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共36项。

第四,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手段:把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通过病案讨论、病案展示、角色训练、沟通技能训练及小讲课,培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及实际应用能力。

2.推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通过对教研室教师进行培训,在教学中实施PBL教学,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教师给出问题或病案(不完整病案),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可能诊断;需增加的信息,学生查文献、上网络获得相关信息以补充病案,经过讨论最后得到正确诊断。对学生的调查显示,通过PBL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收集管理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明显提高。

3.社会实践教学推进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一,教研室组织由MSI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参与的口腔健康大学行,组织到丽江、西双版纳及怒江州开展少数民族口腔健康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走社区、进学校、下农村。要求学生进行组织、设计,完成讲稿和幻灯,担任讲解和培训,撰写活动报告。通过课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

第二,聘请省内外专家和企业营销代表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发挥地域优势,加强对外交流。我院已加入“湄公河区域国际牙科医学协作组织(IDCMR)”,先后派出十余名学生赴东南亚国家参加“湄公河流域口腔医学协作组织学术交流会”进行短期学习。通过对外交流,学生增强了国际化意识,开拓了视野,并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

4.加强临床实践教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学科的临床教学包括实验室教学、毕业临床实习两个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视听教材、临床病例讲解、临床实习等多种途径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在实验室教学中,紧密配合课堂理论讲授进度,在仿头模上进行相关操作的规范练习,准备相关典型病例结合录像资料、视听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病例分析,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组织临床见习、临床观摩示教、医师助理训练、临床知识专题讲座,使学生逐步熟悉诊治流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整合知识结构、缓冲心理适应的平台,为顺利进入临床生产实习打好基础。

临床实习阶段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诊疗思维,严格、规范地进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1)熟练掌握口腔外科疾病的病史收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以及初步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及可能的并发症;(2)熟练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基本的临床操作,如清创、缝合、打结等基本技能。(3)要求学生对疑难病例查阅参考文献,提出检查及诊治意见。对常见问题进行讲解、讨论,使学生养成从临床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学生收集一定数量的病案,包括病历、X片、治疗过程、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复诊记录,并安排每周汇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整理信息、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5.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

教研室建立了“实习医师量化考核制度”,实习结束时,依据《口腔颌面外科实纲》进行临床技能综合考试。考试则参照国家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内容的5站式考试模式,对包括无菌术、问诊基本检查技术、基本急救技术、口腔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病案分析进行考核。

三 课程存在的不足

第一,本学科的发展较快,很多新的内容需要加入到教学中,但我们的老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从事繁重的医疗工作。需要配备专职人员为教师做好教学资料如多媒体,以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本学科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变化,但是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希望能通过加快教材新编速度、给学生编印补充教材,开设专题讲座等加以改进。第三,强调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目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业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力度仍然不够。第四,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进行,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如何处理好患者权益与学生临床实习之间的矛盾,临床教学要求与学生实践机会减少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四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