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

第1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Access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5-3632-02

Practice Research about Computer Fundamental Education Based on Computational Thinking

WANG Li-na, DU Mei-fang, ZHAO Yan-li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264005,China)

Abstract: With computer science and other subjects crossover study, their status about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has become unshakable. Today, an important concept widely concerned over the field of computer science - calculation thinking.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and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inseparable, especially for basic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in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teaching about Access databas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author tak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reform, for other basic computer course gave a very good guidance function.

Key words: computer fundamental education; Computational Thinking; teaching model; Access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更显示出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财经类的高等院校,更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有四大块分别在两个学期来完成,集中针对入学新生,第一学期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面向文科的《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及其它专业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的创新型需求,创新思维和能力应是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这种现状要求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编程能力和计算机学科基础,同时应该擅长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概念的提出,给计算机基础教育指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

本文以《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为例,从多方面介绍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1计算思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M.Wing)教授于2006年3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给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计算机的思维,也不意味着能为计算机编程,更不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刻板技能,而是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思维是从学科思维这个层面直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与学科的思维方式,而计算机方法论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学科形态[2]。

计算思维吸取了问题解决所采用的一般数学思维方法,现实世界中巨大复杂系统的设计与评估的一般工程思维方法,以及复杂性、智能、心理、人类行为的理解等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计算思维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由人由机器执行。计算方法和模型使我们敢于去处理那些原本无法由个人独立完成的问题求解和系统设计。计算思维最根本的内容,即其本质(Essence)是抽象(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计算思维中的抽象完全超越物理的时空观,并完全用符号来表示,其中,数字抽象只是一类特例。与数学和物理科学相比,计算思维中的抽象显得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数学抽象的最大特点是抛开现实事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特性,而仅保留其量的关系和空间的形式,而计算思维中的抽象却不仅仅如此[4-6]。

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并提高信息素养,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进行思维、表达,从而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2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应用

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应当对于学生开设一门称之为“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的课程,让学生从一进门就喜欢他、热爱他。就像周以真教授在其受到广泛关注的《计算思维》[1]一文中提出,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应当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一个人主修计算机,进而能接着从事政治、文学、医学等任何类型的科学和工程。

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由人由机器执行。计算方法和模型使我们敢于去处理那些原本无法由个人独立完成的问题求解和系统设计。

为了传播计算思维,周教授撰写了针对大学所有新生的“计算思维”讲义,并以此作为“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课程的主要教材,为便于讨论,我们将这种课程称之为一类以计算思维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怎样将计算思维巧妙的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教育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Access2003数据库应用技术》如图1,其计算思维思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图1基于计算思维的《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

2.1“案例”教学法

《Access2003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内容主要传授Access数据库本身的七大对象:“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为了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在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个教学案例,即“教学管理. mdb”来进行讲解及其模仿操作。案例的选择以学生容易理解为目的,贴近学生生活,在课程结束时使得学生掌握一个整体上的概念。

2.2“互动”授课方式

讲练互动的教学方式始终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有“先讲后练”、“先练后讲”及“边讲边练”,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既可以作为讲授者,有时还可以作为聆听者,给学生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思路,给出针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案。平等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进行讨论,能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2.3“课程延续性”设计

延续性的课程设计,针对不同专业采用案例驱动式的分模式教学。模式一是自己独立完成数据库的开发(外语专业);模式二给定思路后独立完成(政治专业);模式三由教师讲解理念和具体的开发思路团队(4~6人)形式(法学专业)。

计算思维在课程中的体现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要自己去思考的。在整个延续性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将学习被容分解到各个阶段的设计,从而掌握计算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应用。“课程延续性”的一个更重要的阶段——项目演示、答辩及其项目说明书。从三者的统计结果看,采用第一种模式的同学开发的系统界面简单、但是功能单一;而模式二下的同学相对模式一来说其系统功能更加丰富,但系统开发的比较杂乱;模式三,在教师的指引下及团队的合作,最终的系统功能强大并具有创新性,界面明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思维的引入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将其计算思维应用于后续的课程,并逐步提高不同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支柱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研究探索的品质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3结束语

基于计算思维的《Access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课程,在整个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得以反复的加强,最终的目标就是将计算思维能力转化成学生的思想,使其具备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如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仍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去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CS2001Internim Riview (draft)[EB/OL].(2008)..

第2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 信息产业 嵌入式系统 企业计算 人工智能

一、企业计算的发展状况

1.企业计算的含义

企业计算(Enterprise Computing)主要是指企业信息系统,如ERP软件(企业资源规划)、CRM软件(客户关系管理)、SCM软件(供应链管理、即物流软件),银行证券软件,财务软件,电子商务/政务(包括各种网站),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商务智能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2.企业计算的发展

回顾IT产业系统的发展脉络。40年前IBM S/360系统的诞生开创了以大型主机为核心的重心计算时代,计算机开始影响人类发展的历程。之后小型机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成熟使分布式计算模式被人们广泛的接收。到了上世纪80年代,IBM发明的个人电脑(PC)更是将客户机/服务器的计算机模式逐渐推向一个高峰。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业界进入到了互联网计算时代,IBM在这个时期率先倡导了电子商务理念,使得IT手段首次成为了商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IT业界再次迎来新变革大潮,我们看到以SOA、虚拟化技术为代表的21世纪企业计算模式已经渐露端倪,并成为成就企业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

今天,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业务创新来推动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CIO开始意识到,在企业业务创新中,自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业务的创新离不开先进的IT基础架构支撑,这也对IT基础架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如何满足企业对掌控信息,优化IT的需求;如何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提升员工的效率,支持业务灵活性。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建立一个面向创新的IT基架构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一个面向创新的IT基础架构的显著特征是以SOA,虚拟化技术为核心,具有安全、可扩展的特性,同时秉承开放标准的思想,有能力协同各方资源。

3.当今企业计算的模式

在当今的企业计算模式下,以下的一些热点正在成为重要的应用趋势:ServerFarm2.0(下一代Server Farm),Server Farm2.0实际上代表了虚拟化技术在客户数据中心的最新应用理念。它以虚拟化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系统管理和自动化软件为基础,同时是以一种服务的形式为客户变化的应用需求提供灵活的基础架构资源。应用Server Farm2.0,客户可以缩短应用部署时间、简化硬件系统、大大节省硬件投资,同时管理流程自动化可以提高系统维护人员的效率。

绿色数据中心――gartner公司指出,环境的可持续性正在成为IT组织日益优先关心的问题,并预计到2011年将会超过一半的大型IT环境中实现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有益的流程和工具。数据中心日益增加的能源成本及供电、散热和空间方面的管理也正在成为一项重大的挑战。IBM很早认识到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是一个涉及到各个方面且相互联系的难题――从硅技术和芯片设计的进步,一直到数据中心的系统规划,以及如何运行这些系统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的使用。

刀片及模块化计算――刀片以及模块化计算架构,以其经济、低功耗和灵活易于扩展的特性越来越受到企业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青睐,并逐渐成为网络计算的标准设备。到目前为止,全球5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为了推动刀片服务器生态环境的发展已经投入了超过10亿美元。

安全和业务弹性――伴随着愈演愈烈的网络侵入、病毒传播,和数据盗窃等问题的发生,安全和业务弹性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企业也开始重新思考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之道。企业对于安全性方面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各个层面的安全、安全快速的在线交易,广泛安全的网络传播、强制性的侵入侦测,协同合作伙伴实施企业范围内的安全保障、集中的密钥管理等。

二、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产业革命的技术基础是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它的计算手段起到了智力替代的作用。通用计算机智力平台的模式,,推动了嵌入式系统的智力嵌入,整个现代计算机形成了两个领域:一个是通用计算机领域,一个是嵌入式领域。

1.通用计算机和嵌入系统的区别

通用计算机提供了智力平台,主要实现软件设计,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等,实现了智力替代平台。而在嵌入式计算机领域中,智力嵌入是将嵌入式系统嵌入到对象体系中。这个对象体系包含家用电器、智能仪表、工控单元等多个领域,嵌入是带计算机内核的设备,所以提供了智力平台和智力嵌入模式,这就是计算机革命的两个模式。

嵌入式计算机出现以后,通用计算机和嵌入计算机分道扬镳,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走向单片机的道路,直到现在单片机仍然是嵌入式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用计算机承担智力平台的使命,嵌入式系统承担智力嵌入的使命,这是两个不可兼容的技术发展方向。所以通用计算机承担的任务是高速海量的数字计算,而嵌入式系统主要是满足对象系统的全面智能化要求。现在通用计算机不断地提高速度和存储容量,而嵌入式系统中,位计算机仍然是一个很主要的应用形式。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方向是超小型、超低价位、高可靠性和易耦合。嵌入到对象体系时,原对象系统应该和电子系统具备很好的耦合,包括传感器、传感器接口、驱动器接口、人机界面等。除了物理耦合性,还需要科学的耦合性,研究人员应对所涉及的技术原理深入了解。

2.嵌入式系统的发展

单片机是嵌入式发展的必然道路,通用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不能替代嵌入式系统,必须建立一个创新的体系结构。英特尔最早提出了嵌入式系统经典的硬件体系,这个体系精简、高效、高可靠,它的指令系统突出控制功能,外部总线易扩展、易配置,提供了在位系统中必须遵循的特殊功能计算机管理模式,不管将来扩展任务电路单元,都遵循归一化的特殊功能管理模式。另外英特尔还带来了原创嵌入式操作系统。早期嵌入式操作系统受通用计算机影响最大,作为原创RTOS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实时性、多任务性。

单片机时代也属于嵌入式时代,不过单片机进入电子应用领域,主要面对智能仪表、家用电器、工控单位等领域。在通讯网络遍布的后PC时代,很多计算机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形成了嵌入式系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它和单片机时代是衔接的。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是两个时代概念,但其内涵相同,单片机是嵌入式独立发展的时代,两者之间并没有技术本质的差异,都遵循MCU和SoC道路。

嵌入式系统包含四个支柱学科:微电子学、计算机学科、电子学科和对象学科。四个学科共同促进嵌入式系统发展。其中对象学科和其他三个学科之间差异最大,所有嵌入式产品从对象学科中走出来,无论是计算机学科、微电子学科还是电子技术学科,都为嵌入式应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对象系统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嵌入式系统新型的产业模式是一个扇形产业结构,和资本经济时代一体化封闭的产业结构有本质的差别。此外,半导体产业中还突显了知识产权产业,嵌入式产业中从百花齐放开始向技术集权方向发展。技术集权方式对整个产业发展很有利,可以做到技术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平台模式的发展日益明显,微电子学科、计算机学科、电子学科都为对象学科构建理想的平台,提供最适合的集成开发环境和操作系统。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1.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个计算机系统,是模仿职能活动的程序,使之能显示出某些人类智能活动的特性以延伸人类智力的科学,所以可以说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心理科学相结构而产生的研究成果,是用计算机实现人的智力活动和功能的一门边缘学科。换句话说,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问题求解中的搜索问题和知识信息的处理问题、涉及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总的目标是增强人的智力。从实用的观点看,人工智能是一门以知识为研究对象,研究知识的获取、知识的表征方法和知识的使用,设计计算机使之模仿人脑的学习、推理等思维活动,来解决需人类专家才能处理的复杂问题,如医疗诊断、石油钻井、探矿、气象预报等课题。

2.人工智能的发展

现代人工智能的先驱者创立了很多的学科,例如维纳的控制论,冯・诺依曼的博弈论以及申农的信息论,它们对人工智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整个60年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人工智能科学家在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世界范围内因特网的普及给新时期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而研究工作的结果给人工智能的信息系统建设以促进作用。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网络世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网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极端丰富的网络资源要求计算机不但能用文本、图形,还能通过语音、动作姿势等与用户进行交互。这种交互应该是有目标导向的、合作式的,同时应该是自适应的,并为用户提供沉浸感。

参考文献:

第3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中职教育是以专业技能来取胜职位的,中职教育的开展形式有别于专门的学科、研究、工程型的普通培训教育模式,其培养的主要是技能初级应用的实践动手能力。其中中等职业计算机教育也相当普遍,并成为社会中职教育的代表课程和表现形式,并且具有科学实践、创造、功能模块细分等主要特点,所以就以中职教育的计算机教学来探讨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1 中职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是最适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在教学实施中的方法。总体上促进学生在知识、文化水平、技能、情感、态度端正等几个方面上都能准确的实现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培养目的,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驱动教育在中职计算机教育模式中,就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认真地分析教学形式,将教学课程和目标,积极地融合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中,通过学生的实践去完成具体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训练,从而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驱动教育符合新的教育要求和教学方式,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积极性,对学生循循善诱,由表及里的渗透式学习方法,便于学生逐渐的学习知识和技能。

2 实施我国中职教育计算机技术教学驱动法的重要方法

2.1 中职教育当前的教育状态

从中职生本身出发考虑观点分析事物,说明很多中职生没有从完成的义务教育中汲取更多的深刻思想和积极抱负,不能从社会的主观现象找问题,缺乏相应的信念、追求,更不要说中职生的远大理想,在中职生身上最容易看到社会底层的反射,他们离开学校后大多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思想,进而悲观颓废,甚至自甘堕落。

所以要推进中职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得注重文化课对他们的影响意义,再加上上中职教育的学生不是文化知识功底扎实的学生,而是高考无望只能选择技术手段谋生,知识文化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带领他们不被现实所被动,进而实现最终的中职教育全面胜利,高素质的人才是因为文化知识的积淀和积累,而中职教育技术手段过硬,只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他们定能以娴熟的手艺质量来胜任社会责任。

2.2 实施计算机技术教学驱动法的主要目的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践性特别突出,当代社会以计算机为主给学习者,提供知识资源共享的文化平台,当前计算机技术应用已经形成了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向。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各界对计算机技术全方面、多层次、高领域的需要,计算机技术是当前各专业中,知识积累最多,以及针对性技术更新最快的专业之一。

实施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锻炼手艺的主要有效锻炼方式,其特点是:教师的引导为基础,将知识融入倒要进行的实践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实践的时候,制动中就把问题提出来,老师针对性的解答,进而促使记忆的加深。

计算机技术需要教学驱动法的实施,任务驱动法从根本上促使中职生基本手段的巩固,使手艺能力得到积极有效锻炼,系统的给学生灌输了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层次加实用性,提出了由外而内的、逐渐深层的学识途径,更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和技能。

3 我国中职计算机教育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的实施意义

3.1 迎合时代形式的发展

中职教育的发展,从社会技术手艺阶层上满足了我国工业的发展需求,中职生能够以过硬的技术来给自己的职业能力加分,况且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习任务境况为起点的,完全符合教育的新境况,学生在老师布置的任务下主动探究,深切的探寻自己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术发挥度,这种方法使学生记忆深刻。

3.2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中职计算机教育得到切实的教育收益

任务驱动教育,是一种从根本问题出发的实际教育收益,不仅从成本上有效节约,而且从未来的发展前景上看潜力巨大。这项教育任务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中职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效率,还能着手改善很多实践中的动手能力问题。更有利于提高中职生在学习计算机时信息的交流情况,有利于计算机信息获取更多有效的来源和途径,从而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自身探索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使自己的计算机专业水平提高。

4 能促使我国的中职教育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任务驱动教学是比较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因为其把必要的知识环节结合起来,使学生进行操作演练讲解的实践性情况,为中职生的基本功打好坚实的基础,还有最后的总结环节,促使学生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加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了中职生的自身特点。

并且有效的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自我被动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以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计算机技术的动手实践能力,能真正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强的特点,有助于教师的课程设计安排更接近于合理科学,和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更快更稳定性的发展。以达到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第4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50

当前,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往往热衷于技术层面上的研究,忽视了针对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法的研究和思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了一些基本操作,达到了传统计算机课的目标,但却不符合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的信息技术课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精心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意义;相反,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学习效果将难以保证。很多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基础较差的同学,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失措,长期下去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会操作,还要有正确的示范,养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形成科学的操作习惯。

由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各不相同,基础好的学生对一些常用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使用能力,但有的学生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其次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购买了电脑,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但部分学生,除了在学校接触计算机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学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键盘操作”一节是最基本的电脑操作,但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学的一节,因为内容简单枯燥,教材中只要求输入一段英文、一段中文及相关标点符号,一学期下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正确操作键盘,甚至只会用几个手指头在键盘上敲击。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愿意学这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在教学中,笔者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键盘的分区、常用键以及正确的击键方法,剩余时间让学生操作预先准备好的“打字高手”软件。由于这一软件功能齐全,既有手形演示的指法训练、打字教学、指法练习、测试、聊天室等,又有漫游迷宫、采磨菇等打字游戏。对基础较差的同学练习指法基本训练,基础较好键盘操作较熟练的同学去练习打字游戏,愚教于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照顾到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又稳住了一些所谓的“高手”。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上课内容太简单,经常趁教师不注意就打游戏,而玩的游戏大部分是从网上下载的Flas游戏。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学习Flash软件,制作Flas,教师可帮助他们一起学习。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防止学生打游戏的蔓延。

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信息技术课就变成了单纯的技术课、操作课,扎实的理论可指导实践。由于理论课没有动手操作那么直观、生动,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教师也觉得理论课难上。有些教师把理论课转移到多媒体教室上,不愧为一种好办法,避免学生在机房中乱动键盘、鼠标而分散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但长期这样,把理论课变成了“演示课”,既偏离了教学要求,学生也失去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切入点,多联系实际,如讲“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内容时,内容比较抽象,如CPU、内存、硬盘等知识,由于一般学校没有硬件实验室,因此教师上课时可带上CPU、内存、硬盘,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如教师课前先提出问题:1. 家中有电脑的同学请举手,你知道你家电脑的配置吗?CPU的主频多少?内存、硬盘的容量多大?2. 请大家课后配置一台电脑,价格在5000元以下。学生爆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非常高。又如在讲到电子表格软件时,由于初中已学过,大部分学生感到太简单,但在教学过程中却暴露了许多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任务:请大家帮助班主任统计半期考或期末考成绩,具体要求:(1)统计每位学生的总分,并按降序排列,再填上名次;(2)统计各科的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各分数段人数;(3)各科中不及格的分数用红色表示。

理论课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少而精”,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

三、加强信息道德意识教育,培养信息辨别能力

第5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积件库;建设;信息化;教学

一、职教积件库建设的现状和困境

1.实用性不高。职教积件库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然而,它的目的也是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实用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积件的良好发挥,导致很多教师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制作课件。它的现状存在两个矛盾:第一,在追求技术完善化的同时,又制约了积件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第二,制作课件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因此师生无法经常使用,又导致了积件库建设的不实用性。

2.没有系统化的分类。目前,许多的积件库只一味的追求数量上的多少,而没有顾及到质量上的好坏,尽管看上去内容丰富,但仍然会在使用过程中让人无法下手。这些积件库在建设过程中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对积件库进行合理化规范化的管理,导致许多学科的积件库定义模糊,内容互相交叉或是重复出现在另一个模块里。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积件库在查询,阅读,下载和检索过程中给人们造成困扰。

3.资源短缺。目前积件库资源匮乏现象很严重,有些网站只提供某一类学科的资源,没有提供各个学科资源的共享。又或者是所提供的内容与要查询的内容不符,造成资源错乱。还有一些网站制造出一种积件系统,教师仅能在该网站内进行课件制作并下载制作完成的课件,但是由于网络里可用资源不多,会导致积件库内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反复如此,使得积件库资源逐渐枯竭。

4.教学方法仍延续传统模式。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授课。传统多媒体教学具有固定性与媒体利用率低等缺点,同时,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和老师刻板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且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长此以往,会大大的降低师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模式进入死循环。

二、解决职教积件库问题的措施

1.扩展积件库的可容纳的积件数量。可以通过各个领域不同方面来扩充可容积件的数量。比如可以对网络上现有的教育资源网站和可利用的素材库光盘,筛选出符合我们要求的素材,将这些素材整合完善后直接收集到素材库里。又比如,可以使用一些计算机软件将教学光盘和教学软件等中的利用价值非常高的部分进行合并,再将其收集到我们的素材资源库里。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节约人力资源,还能大大的提高积件库的资源数量。

2.对积件进行科学化的分类。“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同理,对积件库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化的整合和重组是积件和素材资源可共享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因此,为了提高积件库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必须对积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分类整合。首先,在对积件资源进行重组时,积件库的所有信息素材必须遵循当今国际已有的规范化标准规范。同时,积件库内各种视频、图形、文本、动画、音频、表格等格式都必须与国际上的规范化应用软件格式保持一致。目前,这些格式在国际上还没有进行法律上的标准的确立,但还是应该遵循已有的规范化软件格式,也可以限制很多不确定因素。其次,可以对积件库的资源按学科,应用领域,格式等类型进行分类,使资源的条理更清晰,方便师生的查阅和搜索下载等,真正实现资源的简单,便捷和利用性高的目的。

3.提高积件库的实用性。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在校园网上的积件库进行搜索并下载至本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下载好的素材进行整合和排版,同时进行自身的创造性设计,最后制作出符合自己需求和风格的软件,真正体现积件实用性的思想。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将不同的教学素材和资料进行有机的结合。

4.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因此,在当今科技信息化的前提下,学校应该逐步以先进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而不是老师一味的填塞知识给学生,实现师资力量的最大化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应用于教学的积件库可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资源,使师生在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及时迅速的查找到可利用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更自如,真正的做到为教学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师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小军,王讫,卢文华.论多媒体CAI课件(积件)开发的模式和多媒体素材库(积件库)的规划与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0(9).

[2]张连明.多媒体素材库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5-17.

第6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阜阳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多个领域,是极其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与其他院校相比,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具有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性问题.本文以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题为抓手,分析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由此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对于促进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99-04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项目资助(No. 2014zdjy083 )

1 研究背景

从1999年开始,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高等教育也随之从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尤其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3年7月,在1983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500多所高校设有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专业在校生规模近50万人,加上其他众多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全国总共大约有80万左右,专业规模和毕业生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和矛盾日益突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如此残酷的就业压力,高校又该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办学策略?如何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灵活的制定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等,这些问题都是高校需要面对的困难,需要行业企业专家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对于地方普通师范院校,相对于其他工科院校来说,由于其自身发展中计算机专业基础的薄弱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地方高师院校要善于及时分析业市场需求和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目前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普遍存在同质化、无特色、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等问题.而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则更加激烈.

一是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途径单一,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企业大多不愿意招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本科生进高校的难度比较大,基本上是面向中小学、部分职业类院校、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选择范围窄;

二是近几年随着各类初等教育学校扩招态势逐渐减缓,教师需求量减少,东部沿海开放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城等地,教师资源呈饱和或超饱和状态,本来初等教育中计算机教师需求量就比较少,现在则几乎处于停招状态;

三是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国家鼓励优秀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到教育系统就业,允许非师范类毕业生考取教师资格证,加上各地市招聘教师都实行“逢招必考”,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学生在教育就业领域内公平竞争,这使得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由上可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2.1 毕业生自身原因-毕业生就业观尚需改变

我们研究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中,有不少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功利化趋势明显、期望值非常高.在他们眼中所瞄准的是南方沿海一带的大单位、他们所需要的是高工资,他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是工作轻松,不能经常加班甚至不加班.毕业生很少从自身的能力、价值、特长等方面考虑问题.对社会的职业状况,人才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出现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很少有毕业生选择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单位做起.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着设想蓝图,计划一步到位,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2.2 学校教育的原因

(1)专业培养与用人单位理念和标准不一致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IT行业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用人单位大都希望应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参与课题或项目研发的经历,精通一到两种主流开发语言.但很多学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的也是陈旧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以及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其结果是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学好,实践开发经验和经历也没有,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有调查发现,业界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闻所未闻,更不要说应用了.

(2)缺乏“品牌优势”

近几年,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日趋饱和的同时也逐步提高了就业门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注重高学历、注重“品牌优势”,因此毕业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具有比较明显的品牌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一些普通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相对而言处于弱势.由于普通地方高师院校社会影响较小,学科建设较为薄弱,所培养的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在就业竞争中获得较大优势,在教育系统的认同度较其他知名师范院校来说相对较低,同等条件的毕业生,其社会评价自然要向知名师范院校倾斜.

(3)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因此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就安徽省内的部分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均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据调查,省内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理论课比例过高,约占总学时的80%,而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其次,专业课程设置口径过窄现象仍旧存在.尽管目前省内许多师范院校为适应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积极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却缺乏针对性.最后,作为地方高师院校来说师范教育特色不够突出.“师范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其职业性的集中表现在于它的‘师范性’”.然而,安徽省许多高校过于注重学术性,教学实践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小,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形式单一,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3 社会的原因

(1)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

从整体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及战略性结构调整时期,由此带动各行业都处于调整阶段,其中包括信息产业及软件业.但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有一定周期,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在各行业中是最快的.高校在接到市场新的需求信号后,根本来不及培养与之完全相适应的人才.近几年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骤增,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行业产业提供的技术岗位本身就存在总量不足问题,再面对大量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结果就造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率的大幅下降.

(2)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省目前基本上所有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就业指导课的质量令人担忧.安徽省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多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的人员,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在授课过程中多是照本宣科,与现实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其次,就业指导课教学安排的课时少.据统计,目前安徽省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学时分配来看,低的为10个学时,高的为24个学时,其中理论课占80%~90%,实践课仅占10%~20%,课时量的不足加上缺乏实践性,致使就业指导课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提升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目前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在提升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势非常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我国的国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必须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进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对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是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

3.1 政府:完善相关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工作

(1)加大信息产业发展力度,制定和落实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政府要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制定明确产业发展战略,在税收、贷款和投资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大力支持软件业的发展,将软件出口业列为国家的特殊发展对象,可以为软件科技园区量身定制发展规划.

(2)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政府应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一要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强化人才市场公共服务功能,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就业推荐、人事等服务.二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政府与学生个体和高校不同,它掌握人才需求最全面的信息,因此政府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就业政策支持,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作为制定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的必要依据.

3.2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

如前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1)面向社会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多层次人才培养规格

对地方高师院校而言,要想促进该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首先要深入转变观念,促使学生社会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单一化的状况,不但要培养素质过硬、职业技能高的教师,而且要为学生成为其他职业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毕业生不但能在教育领域内实现就业,而且还能将其它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主渠道.这是提高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率的关键.

(2)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多样化的关键.学校应结合学科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原则,构建和优化整个学科核心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课程之间的融通和衔接,确保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一门课程,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广度、深度、侧重点、学时等都应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学校应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将科研成果、教改成果、校企合作的成果引进教材,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成果.

(3)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

第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将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行设计,增设独立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应改变以课程设置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专业实验教学中设立“开放式、研究型”实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已建成的校内实验室应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各类实验资源完成课程实验、创新项目及技能竞赛等.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扩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签约,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与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课程合作,学历教育中的部分专业课程用职业教育机构的课程,或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学历教育专业,以增加毕业生的技能.

第三,推行双师型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应该加强教学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能够积极有效的吸引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学科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一线用人部门对本专业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学校应能帮助落实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应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双师结构”的组成,应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3 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1)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充分认清自己并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规划,树立终身事业生涯发展观.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更不用说去实施了.其实,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于理解,只要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个基本的认识,学会规划的方法,就能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是学生人生的新起点,所以大学生在入校时就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提升自身的社会知识

不断地加强自我教育,完善自我,这不是外力所能左右的.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和家长几乎都把学习作为学生的唯一要务,淡化了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导致现在很多的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懂,到了大学还要学习“幼儿园”的知识,这使得大学生对将来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没有基本的认识.受当前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只知道学习,对其他的外在环境基本不清楚,如果在大学期间不能好好“补习”,在就业的时候,他们就会措手不及,甚至害怕进入社会.所以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外,多参加学校的社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认识和了解社会,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更是在不断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影响着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自身就业层次和薪资水平的高低,影响以后在社会中舞台的大小.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早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4 结论

综上,要提高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需要政府、高校及毕业生个人的多方努力.学校应承担更多的教育、协调及改革责任.各地方高师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及发展战略,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不断探索、实践适合本校的应用学科发展的思路,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峰.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4(2):68-71.

〔2〕徐艳萍,姜雪梅.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1,9(2):102-105.

〔3〕刘琨,胡新颖,孙艳茹,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3):123-124.

〔4〕任珊.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职业教育,2011(3):145-146.

第7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2],我校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在课程实验方面作了重大改革,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无论是实验管理体系,还是实验课程的设置,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的今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如何提高高校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心。

下面就我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作一介绍,抛砖引玉,为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1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由理论课和实验两部分组成,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机实际运用操作能力。因此,实验课与理论课在教学中应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地位却有很大的差别[3-4]。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只关心理论课的教

学,在理论课上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置理论课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而对实验课却显得很随意,常常是由理论课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随意地安排一些实验内容,实验的目的多是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理论课老师由于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准备理论课,时常无暇顾及实验课。因此,实验课实际上成了一种理论课的点缀,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虽然随着近年高校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改观,但在现实教育中存在的这种主观上重视,而实际上对实验、实践环节削弱,甚至以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的现象一直都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没有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一直依附于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全部由理论教学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安排,因此,时常会出现同一门课程,由于理论课教师不同,实验教学模式差别很大的现象。

1.2教学内容陈旧且学时少

近年来理论课内容日新月异,而实验课仍以传统的验证性内容为主。实验内容过于简单、验证型实验太多,缺乏综合设计型实验。加之观念上不重视,实

作者简介:裘正定(1944-),男,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及计算机应用方向,主持北京市精品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验课课时安排较少,学生在实验课上收获不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开拓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教学效果与期望目标有很大的差距。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实验课时一般只占总学时的10%~20%,近几年虽然有所调整,但仍不足30%,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规模的膨胀,实验条件与学生规模更不相适应,有些实验只能用演示实验代替。

1.3缺乏实验教学考核标准

在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课不独立考核,不占学生的学分,学生的学科考试主要是看卷面成绩;学生与教师的素质评价,也是以理论课的成绩或讲课效果为依据。这种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误导作用,未能使学生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上实验课也多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不能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1.4不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中,实验室常处于从属地位,隶属于教研室或者机房。实验室在体制上的附属性,导致了学校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忽视:不重视实验室人员结构配置,高学历、高职称的实验人员较少;实验室岗位不明确;不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实验室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实验从业人员相应的职称系列、福利待遇较低,致使实验技术队伍人员流失严重。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

2原因分析

前面所述的种种现象,在许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究其原因一般有以下2个方面。

2.1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国“应试教育”远源流长,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重应试、轻素质的倾向至今未能根本改观。实验教学的直观性、验证性容易被人接受,而对它的创造性、综合应用性往往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2实验环境的局限

实验室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既包括实验场地,还需要完善的实验设备,这些实验环境和平台的建设,常常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新兴专业应运而生,但相应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却未能配套,无形中助长了“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产生。

3改革的基本思路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注重人的能力培养。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仅靠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的应试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理论教育无法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的失败与挫折,可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技能和独立钻研精神;通过实验课给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给了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和加以科学验证的机会,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此,高校实践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5]。对此,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改革思路和经验。

3.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转变认识,从思想上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决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改革理念。进一步加强构建特色鲜明、开放共享、分层次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要理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关系,树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意识,还需要将实验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既要摆脱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的束缚,同时在教学大纲及改革方案上又与理论课内容相互呼应、互为依托、相辅相成。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师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机制,鼓励和激励实践课老师对实验课程的规划和准备,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课的效益。要给学生们讲解实践课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们充分意识到实践课在工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3.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课程设置

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优化实践课程设置,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如何优化课程设置,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科学的教学体制是每一位实践教学老师需要的不断思考和总结的问题。笔者建议,以理论课为前导课程,开设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设置系统的实验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对于合理设置实验课结构,可在强调实验课之间逻辑顺序的同时,注意相互衔接,以保证学科体系、学生能力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统一。设立必修、选修和自设三部分实验模块,方便学生自主选择。以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设置基础型实验、专业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为主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因地制宜地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开设。比如对大一的学生可开设一些基础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原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与重视程度;大二、大三的学生可开设专业实验或选修实验,重点加强对学生科学实验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能力;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让他们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另外,可合理增加实验课时数,优化教学内容,保留少量典型的验证型实验,增加对实际问题处理的实验,以及一些开发性实验。增设选修实验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发挥个人特长。同时,利用选修实验,开设一些结合当前流行的新技术新知识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紧跟时代的步伐。

硬件技术基础”的后续实验课程。由于是实验课,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更注重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实验课安排如表2所示。

表2“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安排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类型讲授学时课下自学实验学时

1计算机硬件参数和性能测试实验验证型11

2计算机多媒体中心配置实验综合型0.522

3RAID的原理和在微机中的实现综合型0.514

4串行接口通信实验综合型0.533

5蓝牙接口应用实验综合型123

6计算机高速互联实验设计型123

4.4教学实践

自2006年构建了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以来,我们在2007―2009级学生中全面实施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式教学模式,全面展开硬件实验,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和能力。其中,硬件基础实验“微机组装”,每届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该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免费开放;“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的实验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利用自主研制的“BJTU-F xx-x实验系统”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实验平台,使用过该实验系统的本科生近600余名;近30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创新活动使用了该实验环境;近300名研究生正在使用该实验环境。

设备的透明化增强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直观认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实践,并提高了实践能力。

5总结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全面素质型人才的必要手段。针对现有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和思考,本文从观念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验环境建设和实验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和总结。目的是加强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这些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实施和验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一步提升学校本科实验教学水平和本科教学质量,促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是一件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实践、摸索、总结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时俱进,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既具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的复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芦君. 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及研究现状概述[J]. 重庆高教,2009(4):52-53.

[2] 方娟,毛国君,朱文军. “计算机系统结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24):52-54.

[3] 黄庆平. 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改革课程模式合理定位注重内涵发展[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4):52-54.

[4] 刘国胜,肖放,毕云晴,等. 建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技术应用人才[J]. 实验室科学,2009(6):10-11。

[5] 刘雁红,崔永岩,张千千. 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教学改革与实践,2009(3): 57-59.

[6] 王移芝,裘正定,周洪利. 计算机基础教学基地建设体会[J]. 计算机教育,2009(1):29-32.

[7] 王移芝,鲁凌云. 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大学教育,2009(12):52-54.

Enhance Practical Teaching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QIU Zheng-ding, ZHOU Hong-li

(Schoo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第8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信息素养 教学改革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跨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生活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军人是祖国的钢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坚实脊梁,要让他们全方位了解科学知识,提高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军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事情。迎接未来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知识创新需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智能结构。这些广博的知识和知识的增值, 是通过信息素养获得的。因此,只有具备了信息素养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的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但这种素质不是自发地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引导下形成的,其中计算机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素养内涵主要包含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觉醒和感悟,是对信息的价值和作用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信息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一种自觉认识,也是一种在信息时代自我更新的意识。信息技能是指个人收集、整理、分析、存贮信息的技能,包括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技能、人与机器进行信息交换的技能。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总和。

1. 军校学员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已进入以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成为比资源、资本、劳动和技术更重要的经济因素。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具备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搜集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息,共享信息社会提供的信息资源。因此,对大学生推广和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高信息素养军事人才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军人信息素养的高低是能否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大力提高军人的信息素养,对于军队院校就是要努力培养和造就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具有信息素养的军校大学生。培养高信息素养的军事人才是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重要条件。培养和造就高信息素养军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新军革的根本问题。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逐步成为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建立信息化军队已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目标,而其关键就是要培养大批具有信息素养的复合型军事人才。

加强军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战争中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与现实需要,是强化官兵信息素质的有力保证,是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因素,更是当前军校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严峻形势及客观要求。

基于对提高部队信息化素质和联合作战能力的考虑上,军校大学生只有提高其自身的信息素质培养,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这种在校期间的信息素质的提高,使每名军校大学生都能够适应未来复杂背景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能力的要求。

2. 将信息素养的教育融入到计算机教学改革中

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员,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培养学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每个学员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把信息素养融入到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将对学员的信息素养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军校计算机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授课、上机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讲授、上机操作、课程设计等环节存在着辩证的有机联系,可谓环环相扣。所以,要增强学员的信息素养,一定要从教学的每个环节入手,狠抓教学质量。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同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和提高,对教学方面的要求也渐次提高,教学内容应跟得上形势的变化,计算机教学工作要有章可循,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比如,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计划的课时数不同,选用的教材也应有区别,教材选取既要“全、新、专”,又要适合学员的特点。

作为一名军校计算机教员,我们将信息素养的教育可以融入到计算机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优化计算机课程体系,梳理计算机教学内容,果断剔除那些陈旧内容,打破传统计算机授课体系,按照发展规律进行课程体系创新,根据要求调整更新内容, 使计算机课程体系更具动态性、开放性和前瞻性。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活动,加强上机实习,才能切实提高学员驾驭计算机的能力。

在当今的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已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样式,培养具有高信息素养的联合作战军事人才已成为各国军队竞争焦点。这必然要求军校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及时使信息网络技术等内容进入计算机课程中。

军队院校要根据培养目标重视校园计算机环境、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基于信息化条件下战场透明度增大,战争一体化程度空前提高的特点,在营造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方面,军队院校应致力于建立数字化、模拟化、网络化为一体的教学手段体系,加大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教学实践。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信息时代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主动和交互,这就需要培养学员相应的能力,如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信息素养主要培养运用信息工具、加工生成信息、使用信息产生效益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是信息创造力。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直接关系学员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信息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计算机教学必须比一般学科更重视创造性教法的运用。改进教学方法是指把传统教学法改为新兴的创造性教学法。计算机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员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员独立的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结合学员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掌握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员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计算机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与快乐。

计算机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员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学员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信息素养的培养,关键是对了解信息、分析信息、掌握实时信息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学员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信息意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知识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自觉地追求和发现新知,逐步培养起应有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它包括信息获取、加工处理、组织管理、分析评价、思维创新与交流能力等。培养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强调问题解决。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员可以采用:探究式、启发式、问题解决法、任务驱动法等,通过问题激发学员的求知欲 使学员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员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计算机教学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相互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员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既要讲好本课程的内容,又要注意与前后课程的相互衔接问题,既要在本课程的讲授中讲深、讲透,打实基础,又要注意为后续课程做好充分准备,即注重教学的互补和连接。因为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要提高学员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必须摒弃各自为战的思想,通力协作,相互配合,争取教学最优化。

在计算机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主、互动、开放的教学模式,建立教员与学员的互动关系,确立教员是学员知识构建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运用讲解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加大计算机实践教学力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员还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员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教员不需要干预太多,适当给予技术及策略技巧上的指导就行了,尽可能给学员留更多的时间独立地学习、思考。激发学员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全面贯彻“学员主体性”的教育理念,针对学员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做到:题目有层次性,多数为基础题,便于学员复习和总结所学内容,少量的提高题,有利于加强思维训练;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形象到抽象,循序渐进,让学员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增强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学员信息素养,要把培养信息意识融入到每一个环节,培养学员的信息意识。教员要培养学员自觉搜集信息的习惯。理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新的信息,这是培养学员信息素养的核心。

2.3 教员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军校教员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员的信息意识。

教员本身的素质是信息素养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 教员一方面必须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双方的信息素养教育。

对于军校计算机教员,除了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还要不断充电、开阔视野、体验部队生活,下基层部队考察,以增强教员的野战气息,使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实战需要,努力提高教员本身的信息素养。

2.4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除学校组织集体实习、各种竞赛等实践活动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尤其是假期时间接触社会,积极寻找机会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了解现实生活中相关专业方向的实际水平,了解社会需求,同时也会提供学生积极学习研究的动力。教师也可建议性的安排课外设计型、研究型作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方向。教员要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帮助,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研究问题的层面,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满足未来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员为了使学员了解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可以邀请计算机业内人士、专家、学者来学校介绍计算机的应用情况、产业发展前景、学术前沿动态等知识,以提高学员的理性认识。为了让学员通过见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到企业、公司、金融机构、服务部门去看一看,切身感受一下IT 行业的飞速发展,增长一些感性认识,力争学员取得质量较高的成果,以提高军校大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3. 小结

信息素养不仅己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加大军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将会有力地推动学校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变革。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提高军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军队院校必须以信息素养为立足点,搞好信息类学科的教学工作,尤其是要搞好计算机课的教学工作。由此可见,军校计算机教学在提高军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敬,刘倩。微机教学与大学生信息素养[J] 。工会论坛,2003(9),5:86-87

【2】杨 钧,张颖,刘建平,刘 广。如何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 。人才培养,2008(16),5:8-9

第9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57-03

引言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完善,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愈来愈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连续位列榜首。由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企业更希望能够觅得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营销技能的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如何把专业知识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便成为诸多高校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而在全国2 286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就占到2 179所,占比95.3%[1]。因此,地方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专业的比较优势就是专业特色,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的定位和学生的就业。对于一般地方院校而言,常常在某些专业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素质也较好。但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在地方院校多数是较新专业,缺乏吸引学科建设资源,因而也往往是地方院校的相对“弱势”专业,其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营销专业毕业生,也往往因为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不具备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既体现地方院校特色,又具备营销专业基本技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期望能对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思路起到开拓作用。

一、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杨柳(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对于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必要性作了十分详细的分析[2]。尽管作者是站在整个高学层面上讨论该问题,但本文认为,在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建设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杨柳在其论文中认为:

第一,特色建设是高校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分配都是由中央统筹管理,学校的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但在市场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改变,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实现差异化培养,而特色培养则是最为有效、可行的实现途径之一。

第二,特色建设是高校获取有效资源的必然要求。资源的有限性是管理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伴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就读大学的人数则呈减少趋势,如何通过特色建设,吸引优秀生源就成为企业未来生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第三,特色建设是高校自身层次性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和部属院校相比,地方院校在师资、生源、可利用资源等各方面略逊一筹。地方院校避开这种劣势,进行特色人才培养,总体上也丰富了我国人才的层次。和飞(2003)认为,多样化是美国高等教育保持高水准的基本原因[3]。

第四,特色建设是高校满足区域经济差别发展的外在要求。地方院校更多地承担着为所属地方培养人才的任务,因而,从现实角度考虑,地方院校也必须考虑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和人才要求的特色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化日趋深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加强各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当前需求最为旺盛的专业之一,也必须未雨绸缪,加强特色人才的培养,以满足日趋明显的差异化需求。

二、 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特色,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那就是“事务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从解释可以看出,特,具有独特性、统一性、代表性和积淀性的特征,既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优异本质表现,又是事务在发展中的历史沉淀。因此,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就是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授课内容及运行机制等。关于特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许多文献都有论述,如毛成等人从培养方案方面描述了几点不足,包括未反映社会需求、缺乏特色和个性化、重理论轻实践等[4]。结合众多文献和作者自身的认知,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尽管很多学校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中都有培养目标,但多数大而空,不具备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培养目标上没有考虑到所依托学校的优势专业,使得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优势,就业压力也就比较大。尚钢在《关于大学办学特色建设的理论思考》中也提到,在人才培养特色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三个重要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培养目标建设[5]。因而,目标作为导向,没有明确的目标,人才的培养就失去了方向。

(二)专业课程设置过于机械

目前,多数高校课程设置都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育,共性课程多,培养的学生尽管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对相关行业知识的了解。因而,学生毕业后需要长时间熟悉产品知识和行业背景知识,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风险。另外,由于课程设置中实践训练环节太少,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基于上述课程设置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因缺少行业知识而缺乏竞争力。戴林富[6]在其文章《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中,强调培养创新包括培养内容的创新,而培养内容则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因此,相对于目标作为方向,课程体系则为载体,良好的载体是通向目标的重要条件。

(三)培养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地方院校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手段多是采用“课堂+实验”的培养方式。课堂,即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学生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则是学生走进计算机机房,利用模拟软件对营销的某个环节进行模拟。基于上述方式培养的学生尽管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也了解一些软件的使用,但其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和社会脱节。即使一些学校能够提供和创造条件开设一些专业实习课程,大多也是由老师带领一批学生到企业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四)专业优势未能充分利用

很多地方院校都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学科优势,但学校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往往忽略了这一优势。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广西区工科类院校的代表、全国四所著名的电子类高校之一,在机械设计与制造、通信工程与微电子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学校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学科优势。尽管近年来学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明确提出专业的“带机、带电”,但实现工(科)管(理)的真正结合,还需要不断的借鉴和探索。

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尽管拥有自身的专业优势,但并没能实现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的有效结合。如能把这种专业优势和市场营销技能融入到营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势必能够培养出专业优势突出,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

三、 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于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为了使对策更加具体化,下面的对策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一)关于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

关于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那就需要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用文字的方式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方向有突出特长,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在各类工商企业从事营销策划、商贸业务、经营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该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对营销专业知识、计算机和外语水平的培养目标,并没有体现出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有效结合。因此,针对该目标,本文认为应该加以修正为:具备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掌握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在信息产业领域从事营销策划、商贸业务、经营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关于培养手段问题和专业优势问题

关于培养手段和专业优势问题,本文提出了“1+1”培养模式。一方面解决培养手段单一化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突出专业优势,即关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机电、通信等学科方面所拥有的传统学科优势。

“1+1”培养模式,即“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电子信息教育”。前者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后者强调利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专业优势,突出行业背景及产品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教育。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共设两个方向:销售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但这两个方面所开课程均没有体现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电子信息类学校的专业优势。因而,本文认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应该把本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为我国的电子信息类产业服务。根据营销人员工作环节的不同,从售前、售中和售后三个环节入手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结合该校作为电子信息类高校的优势,突出“带电”色彩,保证学生一方面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信息产业的发展背景和信息类产业相关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产品结构。

(三)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关于课程设置的问题,关键是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特色模块的学习,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区别于其他高校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大众化培养。该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分析出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培养目标,加以修正,从而从内容上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目前的课程群设置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的设置如表1所示。

上述表格中,“专业”均指市场营销专业,基础也指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基础,因而所有课程设计中均没有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专业特色的衔接。这种课程设置尽管可以很好地保证市场营销专业基础知识的通识教育,但缺乏行业背景和产品知识的教育,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培养的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2.调整的目的与思路

本论文通过研究,挖掘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电子信息类高校的专业优势,以便对课程群进行重新设置。经过调整后的课程群将在以下两个方面突出特色优势。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具有电子信息行业特色优势。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将必修信息产业经济学、电路分析基础、机电产品基础等课程。学校拥有开设这些课程的基础,商学院拥有产业经济学硕士点、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机电产品基础也是商学院曾经开设的课程。

第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行业特色优势。信息产业被广西“十一五”列为支柱产业,桂林市拥有大小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00多家,产值占全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2/3以上。目前,已有清华同方、中软公司、国信科技、托普公司等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在桂林安家落户,因此,桂林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市场营销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提供了扎实基础和基本保证。

结合一般地方院校的专业优势,开展对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7],尽管在很多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已有应用实践,但理论研究不足,系统性不够,因而缺乏推广依据。本文利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结合地方院校的专业优势,力求对地方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系统分析,从而为全面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分析基础。另外,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背景,或工科、或理科、或医学、或农业等不一而从,这些地方院校都在自己的传统学科里颇具特色和优势。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在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本身所具有的专业优势,使得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日趋同质化。仍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类专业方面颇具优势,但该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却抛弃了这种优势,从而失去了专业特色,使得专业缺乏竞争优势,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因此,就地方院校而言,如何培养出既懂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又具有产品知识和行业知识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本论文希望在前述的基础上,能够对地方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小峻.彰显特色:地方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08,(1):46-49.

[2] 杨柳.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4):6-8.

[3] 和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J].高教探索,2003,(4):24.

[4] 毛成,蔡玲丽,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磁性材料特色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9,(1):70-72.

[5] 尚钢.关于大学办学特色建设的理论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