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

语言服务业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服务业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服务业概念

第1篇: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

(一)翻译产业内涵

关于翻译产业的概念,目前尚未统一。朱宪超(2009)认为,广义的“翻译产业”不仅包括翻译服务、翻译培训及翻译技术,还应包括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中以纸质、网络或影音等形式为媒介的对外文化交流或对外信息内容传播等。狭义的“翻译产业”即“翻译服务产业”,以“翻译活动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为标准,以“译出的服务或产品”为载体,主要包括口译、笔译、手语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等;不包括对劳动者(译员)的教育与培训,对劳动工具(电子词典、翻译软件、计算机工具等)的研发与生产,以及对劳动对象(语言和文字)的分类、整理、加工及再利用等。中国翻译协会早期使用的是“翻译产业”这一术语,随着语言服务产业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该机构开始使用“语言服务行业”,在最近召开的2013年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上又改用“语言服务业”或“语言产业”。崔启亮(2010)认为语言服务产业包括语言文字信息内容设计与开发、文字信息内容翻译与本地化、语言技术软件开发、语言技能教育与培训、语言行业研究与咨询、语言服务行业管理等内容。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翻译产业”概念应结合“产业”的概念及翻译行业的特点来界定。在经济学领域,产业的含义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水,2010:4)。因此,“翻译产业”的概念可界定为:提供语言或文字信息转换产品和服务以及关联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换言之,本文所指的翻译产业包括经营或业务的主要内容为提供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即笔译口译服务、软件本地化、网站全球化、技术开发、语言培训或信息咨询服务的企业或机构等。

(二)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2年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有语言服务企业(即本文意义上的翻译企业,下同)37197家,从业人员约119万人,2011年创造产值约1576亿元。在当下经济贸易、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企业、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翻译服务已经渗透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翻译产业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性行业,企业走出去的支柱性行业,现代服务外包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崔启亮,2014)。换言之,翻译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全球化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就翻译产业的结构而言,我国翻译产业包括翻译内容产业、翻译技术产业以及翻译能力产业。翻译内容产业是翻译产业的核心层,指提供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的产业,包括笔译、口译、本地化、网站国际化、翻译创意、影视字幕译制等领域。翻译技术产业是翻译产业的相关层,指研发和生产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产业。翻译能力产业是指提供翻译培训、翻译咨询、多语信息咨询等内容为经营对象的产业,翻译能力产业是整个翻译产业的支持层。《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从事翻译内容产业经营的企业已经达到29372家,从事翻译技术产业经营的企业共54家,而从事翻译能力产业经营的企业数量为278家。从业人员约119万人,其中从事翻译内容产业的人员占53.8%;兼职人员达330多万人。过去30多年来,我国翻译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翻译产业发展前景良好,预计“十二五”期间该行业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中国翻译协会等,2012:9)。

二、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的SCP分析

产业经济学也称作产业组织学,其研究对象为产业,具体包括产业组织、产业联系、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研究等,其目的是为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服务。SCP范式是一种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是指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相结合的研究模式。美国哈佛学派代表人物Bain(1968)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其著作《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SCP分析范式,具体涵义是指,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同时,绩效、行为、结构之间也有反作用。其中,市场结构是第一位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是市场关系或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制约力量。市场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市场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SCP范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分析工具,它通过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从而可以对某一具体产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日本著名产业组织理论权威植草益(1988:17)认为,SCP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框架和方法,并明确指出“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对农林、水产、服务业等任何产业进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把制造业、矿产业以及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但是根据需要也涉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尽管标准的产业组织理论以生产性企业为研究主体,但其同样也可运用于翻译产业这一新兴的服务产业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产业中各企业间市场联系的表现和形式,如图1所示,包括企业数量、规模、市场份额、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关系特征,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势。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市场集中程度。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表示。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规模垄断。衡量市场集中度的主要指标是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e),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占整体市场或行业的份额,用以计算的数据可以是资产总额、产量、产值、销售量、销售额和雇员数量等。现阶段,我国翻译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新兴服务业态,而且尚未列入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统计数据当中,精确的行业数据目前尚难以获取,《报告》提供的数据尚无法充分衡量该行业的组织状况。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翻译企业的数量多,但投资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基本上处于单兵游勇作战状态,资源比较分散。其中,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内的企业数量占到总数的75.9%,而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6%。翻译企业总体注册资金少,以小型和微型企业为主。此外,我国的翻译企业区域分布不均,主要以大城市为中心,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国际化程度高的地区。《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4省市的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四位,占全国总量的69.8%,仅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翻译企业就占到了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55.6%),仅北京一地的翻译企业数量就达到12000余家。因此,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能力低,面对国际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度不高,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和参与国外行业组织,获得国外语言服务行业认证的企业数量很少。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或提供的同类服务,因存在差异而导致产品间的不完全性替代。产品差异化实现了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产品的可替代性的减少,从而独立地影响价格,进而带来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以及寡占或市场垄断。我国的翻译企业业务,即产品构成为:笔译和本地化服务占71%,口译占22%,其他(包括培训、翻译工具与软件开发等)占7%。由此可见,大部分翻译企业从事的是传统的口笔译服务,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导致低端市场竞争,翻译价格低,产品质量也较低。与此相矛盾的是,高端市场领域,如中译外等领域,又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联接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中介,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大利润而采取的战略,包括定价、价格竞争等价格行为以及产品策略、企业组织调整等非价格行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产业的市场行为即翻译企业的企业行为。就价格行为而言,目前我国翻译市场十分混乱,价格竞争激烈。翻译产品与其他有形产品不同,没有明显的替代品,只在质量上有所差别。按照价格因素,可将翻译产品按照品质由低到高分成多个层次。高质量翻译产品与低质量翻译产品即互为替代品。由于我国翻译市场刚刚初步形成,消费者在对翻译产品的消费方面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对翻译服务的形态、方法等了解较少,对一般客户,较低的翻译质量即能满足其需求,无需花费较高代价购买高质量翻译产品,因此对高质量翻译产品构成了替代威胁。另外,再加上国内翻译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大量小公司以及不胜任的兼职翻译人员涌入翻译市场,采用掠夺性定价方法,以极低的价格抢占了能够提供高质量翻译服务的翻译公司的原有市场。如有的翻译公司声称“本公司对承接译文,只分种类不分难易程度,施行统一收费”(田传茂,2007:108)。这种做法对不少老牌翻译公司构成了很大冲击,使翻译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一些翻译公司为此不得不减少工作步骤,以降低成本。这样的价格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柠檬市场”的出现,使我国翻译市场存在鱼龙混杂,翻译质量低劣的情况。就非价格行为而言,我国翻译企业可分为高、中、低端三个层次。高端和中端翻译企业近年来开始注重自身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将翻译服务作为翻译项目分为译前、译中、译后流程进行运作,实行项目经理制度,重视知识资产管理,利用互联网等IT技术提供语言服务,实行多元经营等。在品牌推广方面,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7年)》(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2%的翻译企业会通过报纸杂志来进行品牌推广,13%的企业通过展会活动来推广,也就是说只有25%左右的企业有主动的品牌推广意识。34%的翻译企业是通过网站论坛来推广,其实这一推广是定位于接市场散单的。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品牌推广。另外,还有41%的企业不作要求。在企业重组方面,一些低端翻译企业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无法经受市场的考验而消亡。高中端翻译企业则开始注重多元化经营,2013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表明,一些企业已将产、学、研、政相结合,打造了涵盖翻译服务、职业培训、研究、信息数据交互、法律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服务基地,呈现出翻译产业集群的雏形。

(三)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中,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取得的相应经济成果,体现在产销量、成本、利润等方面,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及资源配置的最终成果。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调整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评价通常由资源配置效率、产能利用率、技术进步等指标综合度量。国内目前尚无关于翻译企业营业额、成本、利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精细数据。《调查报告》提到,大多数翻译企业年营业额为200-499万,年营业额上千万的企业很少,超过2000万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而在技术进步方面,《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近三年(2010-2012),我国的翻译企业平均每年对翻译技术、翻译辅助软件及工具研发和购置的投入占总营业额的平均比例为14.79%。翻译辅助软件及工具的普及程度在不断提高,一些企业在使用自主开发的辅助工具和管理软件。

三、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翻译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求旺盛,产业前景良好。同时,通过对其产业组织情况的分析发现,我国翻译产业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以价格为主的低端竞争现象激烈、市场绩效低。另外,我国翻译产业的产业地位尚不明确,《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定的国民经济20个门类、900余个小类中,都未将翻译产业或语言服务产业列入其中。而在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orthAmericanIndustryClassificationSystem,NAICS)中,从2002年以来就已列出了翻译与口译服务业(TranslationandInterpretationService),产业代码541930,属于职业科技服务(Professional,Scientific,andTechnicalServices)产业的范畴之下,其翻译与口译服务业具体包括以翻译与口译为主的企业以及提供手语服务的企业。基于此,我们认为,要促进中国翻译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给予政策扶持

确立产业地位,加快翻译行业产业化进程。我国的翻译市场已经部分实现了产业化。衡量其产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1)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2)创建并规范了翻译任务的执行模式,使得翻译市场中所产生的翻译工具经改造后几乎被所有的职业译者使用。翻译行业日趋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包括翻译业务量增多、待译材料和文件的标准化、产业化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组织形式的出现、材料处理和翻译的标准化、特殊翻译工具的研发和应用、质量管理、翻译服务业外包、翻译企业集中或分散发展等(葛代克,2011:209-211)。如前文SCP结构图所示,政策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重视翻译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主要应着力于科技扶持政策、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贺宏志、陈鹏,2013:92),加速翻译行业产业化,尽快将翻译产业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当中。

(二)提高集聚水平

促进翻译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效率最为有效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能够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可以树立行业品牌,并同时促进企业创新,不断刺激新服务、新产品的出现,提高效率,这种内生的优胜劣汰机制有助于推动我国翻译产业健康发展。为此,应积极建立翻译或语言服务园区。

(三)开展翻译产业状况调研

加强翻译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报告》提出,应建立行业研究机制,深入研究国家相关领域政策,寻找行业发展机遇;深入调研行业状况,积累行业发展的数据和分析,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

(四)注重人才培养

第2篇: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

其中一个趋势是服务业整体亟待升级,高端服务业门槛正在升高。这里的服务业指所有大众销售型公司的销售职位,包括奢侈品行业的门店销售、外资品牌门店经理等等。比如,某知名快时尚服饰零售商在招门店初级职位时,非常看重候选人是否有过海外留学背景。除了语言原因外――他的确需要在管理门店时与外籍陈列师沟通――他们认为,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人会对服务业有不同的看法。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一方面,中国内地服务业入门门槛很低,服务从业者素质不高,人们的服务观念还停留的服务的买卖双方不对等的角色观念。大学毕业去门店“看店”常会给人一种挫败感。而另一方面,海外留学生一般都有餐馆、酒店打工经历,对服务业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晰规划。换句话说,如果你端过盘子,对帮助顾客找到想要的外套号码不太会感到厌烦。如果你敢卖保险,相信你是真心想做一个销售人员。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时尚品牌对候选人气质和品味要求也很高。他们并不是简单需要“漂亮”,他们要追问候选人对品牌的认识,对穿着搭配、不同材料、纤维的基本概念,甚至还运用一些压力面试法,综合评估候选人对品牌的认知和实操经验。当然,面对如此严苛的甄选,品牌也会为此支付较高的起薪。相应来说,由于客户高层的女性比例较高,我们提供服务的团队也会特别注意增加异性人数并提升他们的时装品味,包括要适应时尚行业男士的服装和造型。

在高级人才流动方面,不变的依然是股权、期权带来的激励。例如我们在为某个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挖掘游戏开发人才时,发现高级管理人才通常非常稳定,股权期权等交叉利益关系将整个团队完全锁定,难以撼动。但这也并不一定是铁板一块,当我幸运的挖来一个副总裁级别的候选人时,竟然引来一大群中层管理人员的跟随。

另一种情况是消费型外企入华,常会选择高举高打,铺天盖地的广告配合天量的各项费用,与刚刚诞生时的民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成为候选人争相投奔的工作场所。但随着民企的发展壮大,尤其在借助资本上市后,人才也会被推动到民企。这对于我的工作有着奇妙的影响:没有永远的客户也没有永远的候选人。比如,我可能把毕业生招进外企,工作5年后他成了中层管理人才,我开始帮他招毕业生。再过5年,我代表其他企业挖他做高管,他顺利入职后,再帮他猎选中层。猎头的工作既繁忙又辛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候选人工作时间结束后才能打进去电话,所以我的秘诀是要与候选人做朋友,真诚地与他一起直面问题给出建议。

第3篇: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

[摘要]我们正处在一个服务经济时代,它是消费层次上升到一定档次以后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服务营销作为新型营销模式,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也是目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服务营销的概念、特征及开展服务营销的必要性进行阐述,针对实施服务营销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对开展服务营销的企业有一些启示。

[关键词]服务营销;策略;探析

服务营销,是基于目前市场的发展提出的一种具体的营销观念,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就企业性质来说,服务本身就是其产品;其二,作为一种营销方式,服务就是企业的营销手段,始终贯穿于其营销的全过程。根据不同的行业性质、不同的经营策略,服务可以是纯粹意义的服务,也可以是传统服务业的延伸和发展,无论是服务产品营销,还是顾客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都是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企业的长期成长。

一、服务营销具有不同于产品营销的特征

1.从产品的性质来看

由于服务是无形的,顾客很难判断其质量和效果,服务的现实感是通过消费者的五官能够感受的东西来塑造的,将更多地根据服务设施和环境等有形物品来进行判断,如服务场所温馨、舒适,服务人员专业、礼貌等,要想让消费者对一种基本无形的产品产生一种有形的评价,就应该对服务的有形部分进行充分的重视,通过对有形物品的充分利用和服务人员的自身表演来调动观众的情绪,营造出独特的服务氛围。因此,有形展示成了服务营销的一个重要工具。

2.质量控制和顾客评价更困难

有形的商品在到达顾客那里之前,可以根据质量标准对其进行检查,但服务在生产出来的同时就被消费了,这样产品的错误和缺陷往往就会被掩盖。顾客对有形产品可以根据颜色、尺寸、价格和感觉来进行选择,但对服务产品顾客只能在购买和消费的过程中才能识别质量。这种服务特性使得服务性组织很难控制质量,也很难提供始终如一的服务产品,企业每一次提供的服务与前一次相比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服务补救的关键是欢迎抱怨和快速行动。一个未被妥善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升级,而每一次完美服务的累积是形成品牌的基础,服务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是吸引顾客的最强有利的保证。

3.顾客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

传统的产品生产管理完全排除了顾客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员工而非顾客。而在服务行业中,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事实则迫使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正视如何有效引导顾客正确扮演他们的角色,如何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生产过程,如何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服务知识达成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和谐并行。顾客通常并不会责怪自己的失误而将之归咎于企业,认为该企业的服务水平低下,进而丧失日后与之打交道的兴趣和信心。这种参与正在要求企业改变服务生产过程和服务营销方式,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正由于人成为产品一部分的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客户互动的营销原则,及时回应客户的需求。要保证实际提供的服务达到每一位顾客预期的质量水平,就必须保证服务人员与顾客间取得充分的沟通,同时,服务人员必须针对不同顾客的需求差异保持足够的应变能力。所以,服务产品的质量管理应当扩展至对服务过程及顾客的管理。

4.与有形产品相比,服务不可贮存,服务营销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找到更为准确地平衡需求水平的方法

服务是一次行动或是一次表演,不是顾客可以保有的一件有形物品,当需求超过服务能力时,顾客会失望地离开,因为没有存货提供支持,也不能轻易地运输到需求水平较高的地方,至少在短期内,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增加服务能力(如设备、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人员)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拥有未被使用的能力,这种过剩的能力就是闲置的能力,只会增加成本而不会增加利润。因此,供给与需求间的“同步营销”对确保服务企业经济地使用其生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5.服务的差异性易使顾客对企业及其提供的服务产生“形象混淆”

因为,对于同一个企业,透过不同的分支机构或不同的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可能出现一个机构或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明显优于另一个机构或服务人员的情形。前者的顾客确实会认为该企业的服务质量很好,而后者的顾客则可能认为整个企业的服务都质量低劣。这种“企业形象”和“服务产品形象”的混淆将对服务产品的推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开展服务营销的客观必要性

顾客越来越重视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与消费过程中是否带来心里上的满足,企业正由生产密集型向服务密集型转变,服务已成为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手段,顾客满意作为服务营销的主要之本,是企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直接目标和最终归宿。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服务业扩展的前提条件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推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另一方面滋生出许多新型的服务业。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电讯服务等行业提供了物质和运作手段,从而促成新的服务行业的产业。

2.中国服务业亟待加快发展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社会分工和生产专门化使服务业独立于第一、第三产业之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及行业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流通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通讯服务业、交通服务业等行业相继独立成为第三产业,并日渐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特色且具有一定比例的新的产业群。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平均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中国只占32.8%,差距较大,发展空间较大。

3.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要求将愈来愈迫切,人们不仅要求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而且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为突出,这样,文化娱乐服务业、保健服务业、生活服务业,以及各种维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己任的环保保护服务业也会越来越壮大。

4.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新型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众多企业采取价格竞争吸引顾客。虽然价格竞争可以刺激了一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仅靠它来促进销售增长,是不切合实际的,企业如果要抢占竞争的有利地位,扩大市场占有率,应在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美国哈佛商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再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的人可能为公司带来25%-85%的利润,而吸引他们再来的因素,首先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其次是产品质量,最后才是价格”。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竞争必将取代商品竞争和价格竞争,而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一张王牌。

三、实施服务营销的策略

服务营销已进入整合时代,缺乏规划的服务营销,四面出击,只会增加运营成本、降低服务效率。要做好服务营销,需要制定服务营销策略:

1.人本管理策略

在服务营销组合中,人员是关键要素。服务业员工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更是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传递过程中,员工是联系服务业和顾客的纽带。顾客服务主要是依靠员工与顾客面对面的交流实现的,服务业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服务业比其他行业更加注重人员的选择、培训与管理。员工是服务业的内部顾客,实行人本管理,有利于促进员工的满意和忠诚,使服务得以顺利传递。

服务业实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理解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经常使员工处于轻松愉快、和谐团结、友好合作、相互帮助的氛围中。只有充分发挥这种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才能真正提高服务质量,带来服务业效益的增长,让服务营销理念内化为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组织和个人得到最优的组合与匹配。

2.创新服务营销策略

服务营销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对的是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辨识变化中的顾客需求和新的商业挑战,关注这些需求和挑战的出现,在这些新机会变化或消失之前,迅速地、恰当地做出反应。可以说创新是服务营销的根本,通过不断创新服务营销,才能快速应变市场环境变化,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塑造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下列途径加强服务营销的创新:

(1)创造服务需求。是指通过与顾客建立,保持和维护双方良好的互利互惠的关系,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使企业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发掘对其服务与其销售具有重要价值的机会。创造需求,并非纯粹打探顾客现实的或潜在的需要,而是要求引起顾客的需求与购买动因;它不是简单套用旧的营销模式,而是用创新的眼光去审视与分析顾客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

(2)开发服务新产品。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价值为目的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即在服务产品的各个方面以便利顾客为原则,及时研究顾客购买后的感受,调整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发出顾客最需要的新产品,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最终培育顾客对服务的高度忠诚。

(3)追踪顾客不满。那些积极寻求现在和潜在顾客反馈信息的公司,发现他们与消费者的密切接触能够为其提供巨大数量的市场信息,并使其增加利润。这些公司发现,给公司打进电话来的消费者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抱怨,从中还可获得忠告和信息,为其改善服务产品质量和开发服务新产品提供重要来源。

3.服务营销差异化策略

市场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服务也要随之个性化,否则企业就会被动于市场。企业不但要进行产品市场细分,还要进行服务市场细分;甚至不但要“一对一”销售,还要“一对一”服务。通过把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量身提供差异化服务,这是服务营销的未来准则。在产品、技术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唯有在品牌和服务上下功夫,于是生产商开始做服务差异化的文章。服务差异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服务品牌差异化、服务模式差异化、服务技术差异化、服务概念差异化、服务传播差异化等诸多方面。对于“差异”,可以是竞争对手没有而企业自己独有;也可以是竞争对手虽有但本企业更优越;或者是完全追求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做法。

4.服务营销多元化策略

服务平台多元化、立体化,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便利,如建立了店面服务接待、平面服务载体、语音服务载体、移动服务载体、网络服务载体等多元化服务平台,使客户拥有了更多的接受服务的机会。同时,在“被动”接受客户提出的服务要求的同时,也在主动地利用多种沟通渠道进行客户访问,提供计划性、制度化、流程化的销售服务,通过诸如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上门访问等多种渠道提供服务。

5.服务营销的品牌策略

当今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对于服务营销来说,品牌给顾客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来识别特定公司的服务,因此树立公司服务品牌至关重要。要实施服务营销品牌策略,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把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力。服务质量对于一项服务产品的营销至关重要,服务质量是判断一家服务公司好坏的最主要的凭据,也是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最主要的定位工具。其次克服服务营销的零散状况,形成一定的集中度,使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标准化,使造成零散的主要因素中立化或分离,通过收购等方法克服零散,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集中,创造服务品牌。第三要注重品牌创新与保护策略。品牌创新策略一般通过服务企业的服务开发、营销开发、文化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途径,不断提高服务产品,服务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在品牌创造过程中,企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商誉,抓紧作好服务商标的注册工作。

6.服务营销的沟通策略

沟通无时无刻不在,沟通也是一种全方位的价值创造过程。在实施服务营销时,应努力塑造自己的特点,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个性,做好服务沟通工作,通过语言和行为上的沟通,取得企业价值观的有效传递与沟通,获得顾客对企业文化的充分认可,这样会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忠诚的顾客群体。此外,针对目标市场对服务的特殊需求和偏好,服务营销往往还需要公共关系促销,许多富有创意的公关促销活动,在极大促进销售的同时,使企业的形象获得良好、适当的诠释,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总之,服务营销已进入全面化、多样化的时代,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要整体努力,灵活利用服务营销各种策略来创造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

参考文献:

第4篇: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

关键词:服务营销 公共卫生 应用

一、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

在服务营销文献的研究中, Fisk等(1993)对1992年以前的服务营销文献进行了回顾, 发现1986年以来, 服务营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严密性不断提高, 服务营销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

(1)服务质量:关注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及顾客满意度,并为评估服务质量设计模型和测量工具。

(2)服务接触/服务经验:研究的重点是顾客与服务企业雇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3)服务设计:研究成果以服务蓝图和服务路径图为主。

(4)顾客保留和关系营销:关注企业如何吸引并保留顾客。

(5)内部营销:将雇员视作顾客的观点。

服务营销理念的基本属性如下:

(1)服务营销是一种关系营销。营销的核心概念即交换,就是企业内部关系及外部各子系统、环境的关系。培养其亲和感、归属感,满足其高层需求以期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

(2)服务营销是一种参与营销。企业要参与顾客消费,顾客参与企业的若干经营环节或自我选择、自我服务。

(3)服务营销也是文化营销。服务精神强调了人性化、文化性特点,必然要求有一种强大的服务理念为内核的企业文化作统领和底蕴,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

二、医疗服务在医院的实际应用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就是满足社会民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健康和医疗服务。随着我国医疗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医疗机构产权结构的深刻变革,新一轮的医疗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今天,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无论从观念上、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有了新的内涵。

1.医疗服务的主要特征

(1)医疗服务的无形性。无形性即:病人在购买治疗服务之前,无法肯定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这一特点决定:其一,无法在客人消费之前直观地展示服务产品,以及使用价值,这就加大了商家与其潜在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难度;其二,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既无法看到,也不能试用,无法预期其消费效果,不能预计其成本与效益,从而加大了顾客的购买风险。

(2)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即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时候也是顾客在消费服务的时刻。因此,医疗服务活动、医务人员、患者三者的协调配合是提高医疗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即时产生和即时消费受客观条件、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即时生产和即时消费的产品质量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加大了患者的消费风险。服务人员应树立服务营销观念,在服务过程中,尽量降低患者的消费风险,提高医疗单位的声誉。

(3)医疗服务的差异性。把服务当作产品是建立在顾客观念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而在不同时间、地点,同一客人的需求侧重点不同,服务产品与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服务人员也会由于个人的情绪、意外情况、即时需求等不能提供同一标准的规范化服务。

2.医疗服务的营销理念

(1)切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患者营销理念是以“患者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最终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理论基础,以顾客的消费心理、行为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为市场基础的营销模式。奉行人性化医疗服务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医院来说就医环境、诊疗流程、医患接触和沟通交流,均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氛围。医务人员的行为仪表、周到热情的生活关怀、亲切温馨的语言交流和精神安慰,以及医院内部卫生环境、诊室病室的色调、光线等都应充分体现一种人文的呵护和人性的关爱。让患者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归属感,使患病的躯体在这种人文的环境中得到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应着重体现在对患者人身权利及人格的充分尊重与平等。首先病人及家属应该具有对病情、诊疗措施及方式的知情权、选择权,通过建立医护人员与病者之间的信息通道,让病人及家属分享对疾病诊疗方面的信息。人性化服务亦包含个性化服务和心理护理,注重每一患者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应该是具体的和面面俱到的服务,针对不同个体突出人格人性特点进行情感关怀。如何探究病人心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及负担,是心理护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树立内部营销服务的观念。单位内部人员都必须把自己视为其他同事的顾客(例如海尔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一样)。如果员工没有把彼此当成顾客,并且没有像团队一样有效率地合作来协助满足彼此的需要,内部品质和服务都会受伤害,而外部顾客最后也将蒙受其害。因此,内部顾客观念常常被用来对企业员工推销服务理念与正确的价值观。一流的企业往往借助内部顾客观念使“顾客至上”深入员工心里,理所当然地视之为自己的职责。

(3)提供知识化的服务。医院应该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医院在对患者医疗服务过程中,如何营造知识服务环境是现代医院面临的一个课题。首先知识服务是社会和广大患者的需求;此外知识服务也是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完善服务功能所必备的条件,同时知识服务还是现代医院社会公益价值的体现。所以有远见的医院管理者应将医院内的知识服务融于医疗服务的内涵之中,并贯穿整个医疗服务的始终,以知识服务为载体;彰显医院人文和科学知识的风采。患者在患病期间渴望获得防病治病知识,通过人性化、个性化健康知识传播,实现医方与患方的深刻沟通和互动,达到患者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默契合作。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并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信任,也为医院赢得了永久的忠诚客户。

(4)注重服务的有形展示。医院应该注重医疗服务的有形宣传,给患者一个更加放心的有形环境,促进医患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建立门诊及病区信息宣传栏、创办医院特色报纸宣传医院政策和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应用闭路电视播放疾病防治专题讲座及医学科普宣传专题片、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谱分类及慢性病流行特点定期进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专题及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给患者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医院。中国其他服务行业也推行有形展示,如海尔空调安装人员自带鞋套、无尘安装、安装完毕10分钟内必定有电话回访等等这些服务的有形展示都给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挑战与措施

加快医疗服务业发展, 提高医疗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十分专注的国计民生问题。但此间国内专家研究却表明, 10多年来, 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增长却不符合上述导向和预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更低于美国等西方高度发达国家60%~75%的一般标准。

第5篇: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

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正在急速扩大,市场规模预计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2012年将达到160亿元规模以上。东软集团与NEC集团希望通过战略合作,用3年时间成为中国的云计算服务业务领域市场的领先者。东软集团总裁王勇峰和日本电气株式会社(以下简称NEC)全球副总裁滕吉幸博等一众双方高层日前在京出席了双方签字仪式,从而向业界揭开了新合资公司的面纱。

联手NEC是战略选择

王勇峰回顾了东软多年来和NEC的合作历程,并指出东软的云计算策略涵盖了两个方面:帮助客户构造云;在垂直应用领域提供云应用服务。东软集团在中国市场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迅速的响应能力、卓越的运营管理与广泛的客户基础。近年来东软集团积极拓展云计算业务,东软定位于云应用的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在云应用参考架构、共性关键技术与工具方面进行了大量研发投入,并已在健康管理服务、汽车远程服务、位置服务领域开展了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王勇峰强调,本次与NEC的合作将进一步扩大东软在云计算服务领域的业务规模,通过强强联合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据王勇峰介绍,合资公司将应用东软方面与NEC方面的技术环境,以此为基础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将提供包括SaaS、PaaS、IaaS在内的综合性云计算服务。该数据中心将提供24小时365天主要语言(汉语、日语、英语)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从服务提供前的导入咨询,到服务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以及与周边系统集成方面的需求。合资公司第一年的规模是70人,三年后将达到200人。

落实云指向数据中心计划

滕吉幸博介绍说,从1972年提供移动式卫星地面站开始,NEC开始了在中国的业务。几十年来,无论是软件开发、半导体工厂,还是成立中国研究院,加大下一代通信技术的研发力度,NEC一直注重在中国市场的全面发展以及和国内领军企业的深入合作。此次和东软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将使得NEC继续在新技术、新应用领域保持领先的地位。

第6篇: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

关键词:隐喻 政府工作报告 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隐喻作为普通意义的一种意指手段和意指过程,它不仅隐藏于语言本体系统中,更表现于语言运用之中。美国语言学家莱可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也认为:隐喻是从具体向抽象概念域的一种系统映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隐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的最大亮点就是引人注目,以人们熟悉的概念去阐释相对陌生的概念。

宣传鼓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政治语篇的主要特征。鼓动性是指政治语篇的观点明确,旗帜鲜明,其表述充满强烈的思想感情。逻辑性是指政治语篇中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突出论点,使论据富有说服力,论证更科学严谨。为了使政治语篇的这两个特征更加突出,在语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上是比较多样化的,其中隐喻的运用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隐喻通过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使政治语篇中的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被人民大所理解,可以说隐喻赋予了政治语篇新的活力。许多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翻译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从汉英翻译的视角对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加以分析和归纳,以便揭示出政治隐喻中常用的翻译手段。

二、《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所用的翻译策略

学者们针对隐喻的翻译提出了许多翻译方法,经过归纳、总结,大致有这几种:1.隐喻直译法;2.隐喻意译法;3.隐喻直译和意译结合法;4.隐喻省译法;5.隐喻注释法;6.其他译法。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所植根的文化土壤不同,在隐喻的运用上呈现出不小的差异,所以政治隐喻的翻译要考虑文化差异,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下面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汉英对照材料来分析有关隐喻的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以原文的形式为标准,在关键词的对应、句法结构的对照等方面都保持原文的原貌。一般来说,在中英文化对待某些事物的认知具有一致性时就采用直译法,既能吸收原文的特色又能忠实于原文的表达结构,极大削弱了翻译过程中的失切之弊。例如:

(1)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宏观调控抉择两难的情况下,我们深处着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之策,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014)

In the face of complex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s and difficult choices in macro-control,we endeavored to resolve deep-seated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took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advance development,and gave full rein to both 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ket and the visible hand of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steady economic growth.

例(1)中通过隐喻手段使用“看不见的手”指市场的自发性调节,“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采用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隐喻的相关理论,此例中的“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是始源域,“市场”和“政府”是目标域。作为始源域的“手”形象地表达出了政府和市场对经济调节的作用,其中的“有形”和“无形”又很具象地诠释了政府和市场在调节经济方面的不同特征。“手”作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重要工具,政府和市场对经济调节的显著特点用“有形”和“无形”来形容,在中英文化背景下是都可以被人们所理解的。鉴于中英文化对此认知的一致性,因此该例隐喻的翻译采取了直译法。

(2)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2015)

We will ensure the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urban maladies such as pollution and traffic congestion to make transportation more convenient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urban living.

例(2)中用“城市病”这一始源域来表示城市中的污染、拥堵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目标域),中英文化对此的理解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全人类对疾病具有天生的厌恶感和恐惧感。因此“城市病”这一隐喻的翻译也采用了直译法,既清楚明了,也不会有晦涩违和之感。值得一提的是,疾病隐喻在人类认知中具有普遍的一致性,因此不仅在中英文翻译上,在任何语言之间的翻译上对此都可以采取直译法。

(3)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2016)

We will promote domestic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up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a coordinated way,work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build overland economic corridors and maritime cooperation hubs,and promote connectivity,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and cultural exchange.

随着世界各国贸易合作的加深,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各国间的经济合作,“陆上经济走廊”一词由此产生。“走廊”主要是指建筑物中的过道,现将国家间经济合作区域通过隐喻的方式喻指为“陆上经济走廊”,非常形象。这一隐喻中的始源域“走廊”可以被各国人所接受,所以在此隐喻翻译中,采用了直译的方式。

在《政府工作蟾妗分谢勾嬖谧判矶嘀钊缟鲜隼子中有关隐喻的表达,例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铲除滋生腐败土壤”“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等,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军政军民团结之树”等。此类表述在官方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对照版中都采用了直译法。

(二)意译法

简单来说,意译法就是在翻译时只传其意不顾其形的翻译方法。由于中英文化差异的原因,在不能对译时一般采取意译法。这种翻译方法虽然没有照顾到语言的形式,但是原作的概念系统意义能够完全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当形式和意义不能兼得时,只能抛弃形式保留意义,避免以形害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不少有关隐喻的翻译由于以上的原因采取了意译法。例如:

(4)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2014)

We will strictly follow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comply with standards,and apply the strictest possible oversight,punishment and accountabilit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food contamination and ensure that every bite of food we eat is safe.

舌尖上的味觉细胞十分丰富,能够帮助人们精确地感知食物的味道,因此例(4)中的“舌尖”就用来表示目标域――食物。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舌尖上的安全”一词应运而生。在英语社会文化中没有相关的背景概念,因此就采取了意译法,翻译为“every bite of food we eat is safe”,而不是直译为“the safety of the tip of tongue”之类的表达,避免了让人不知所云、啼笑皆非。

(5)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2016)

The service sector as a proportion of GDP rose to 50.5%,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for the first time.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江山”来喻指统治区域,后来意义范围扩大,可以指示某个固定的事物范畴。例(5)中就是将“国民生产总值”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比作“江山”,将“服务业”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比作“半壁江山”。在英语文化中,没有相关的思维认知,因此只能采取意译法。

(6)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2017)

We will promote coordinated urban development above and below the ground,and begin construction on at least another 2,000 kilometers of underground utility tunnels in cities.A three- year initiative will be launched to remove the risk of flooding in highly vulnerable urban areas;and further progress will be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nge cities.All these efforts will make our cities more attractive and function better.

“面子”和“里子”常用来指衣物及其他东西的表面和内层,例(6)中将城市的市容市貌比作“面子”,城市的功能比作“里子”,在英语文化背景下,此种认知方式不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此处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将其隐喻义隐含在译文的整体中。

通过考察《政府工作报告》,还有很多类似的隐喻翻译采用了意译法。譬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以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我国发展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等。

(三)省译法

省译法与直译法和意译法在翻译的形式上有显著区别。从隐喻翻译的层面上来说,不管是直译法还是意译法原文的相关隐喻表达或具象或隐含都会在译文中显现,但是运用省译法时在译文中却没有出现。例如:

(7)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2015)

We will channel great energy into developing inclusive finance and ensuring equitable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for all market entities.

“雨露甘霖”本指甜美的露水和久旱后的雨水,现将金融服务具象化为“雨露甘霖”,这一隐喻方式生动形象地阐释了金融服务对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虽然在译文中并没有发现此隐喻的译语,但是译文仍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并为英语文化所接受,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8)让中国企业走得出、走得稳,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2015)

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se steps will enable Chinese companies to go global and go steadily, emerging stronger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筋健骨”原本是通过两个动宾结构联合起来表达“强健人的筋骨”这一意义,在例(8)中隐喻为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增强竞争力。由“强身健体、锻炼筋骨增强自身免疫力”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方式表现为“企业在竞争中增强自身实力”的隐喻过程,在中英文化的认知中都是很自然、很容易被接受的,因此在翻译时就采取了省译法。

(9)这再次表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发展前行的步伐!(2016)

This once again demonstrates that no difficulty or hardship will ever stop China from moving forward.

例(9)中目标域为“中国的发展前行”,始源域为专属于人类的概念――“步伐”,这一隐喻的使用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步伐”体现出的“中国发展前行”这一认知方式在英语文化下没有相应的表述模式,因此在保持原文意义不变的前提下,“步伐”一词可以省译。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诸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之类都是采取了省译法。

三、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认知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人们就生活在隐喻的海洋之中。历代学者们对隐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隐喻研究的视角聚焦到商业、公益广告以及政治语篇等多种领域上,而且成果颇丰。本文主要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具体实例来探讨其隐喻汉英翻译的常用策略,希望本研究能够对政治语篇隐喻的翻译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第7篇: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

1.教育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教育部早期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就将“开展双语教学,引用原版教材”作为重要内容,并切实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历时十多年之后,2013年《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天会议》重申和细化了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定位和发展理念。可见,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要求。2.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涉外性和高实践性的特征。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营形式的多元化,旅游涉外服务与管理将成为企业重要的业务板块。企业是否具备涉外服务能力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资本之一。这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行业需求和地方需求是其学科调整的风向标,也是体现专业活力和专业特色的根本所在。因此,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现实需求,开展和完善双语教学,既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所培养的学生实现高起点就业和日后职业成长的重要生命线。

二、双语教学目标定位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即“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教授科目内容,而非单纯的语言课程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应明确:培养“国际化”人才,把学科专业知识内容放在首位,使学生通过直接学习国外原版知识来掌握专业知识和规律,同时把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渗透,最终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旅游管理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主要内容,而且初步具备涉外服务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其具体定位为:1.与国际院校接轨,改变旅游学科的弱势地位我国的旅游学科和旅游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学科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国外。双语教学可使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接近于国际院校,而部分课程的规范化又对其他课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方面,通过实施双语教学,引入国际院校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对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开设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取国际化的知识,培育国际化视野。国内早期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学校均已开始实施双语教学,并在课程设置、教材引进、教学模式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双语教学,有利于改变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多处于弱势地位,办学规模萎缩的被动局面,促进旅游学科的长足发展。2.注重学生“双基”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和成长砝码双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英语工具学习原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观点的能力。通过原版教材和教材选编、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和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国际知识的良好习惯,并为理解相关外文资料搭建有效的通道。双语教学还可逐步改变学生惧怕英文信息资料的典型心理特征,培育学生外文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总体来说,在双语教学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和语言“双基”,塑造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拓宽学生的择业机会和发展渠道。入职以后,学生凭借专业优势和语言优势,能够更直接、更迅捷地把握行业发展态势,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育远期的职业成长能力。3.与行业需求对接,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从目前的人才供给状况来看,部分涉外服务区域外语人才短缺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学生专业实习巡查发现,目前涉外服务员工的英语水平多处于简单问答水平,就连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也怯于进行涉外接待和服务工作。专业涉外服务与管理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需求缺口。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考虑乘数效应,就业总量将达到1亿人。“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扩大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的规模。因而,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和信息的旅游高端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人才,既是国内院校未来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也是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双语教学的核心要求

1.师资遴选配备双语教师个人须具备复合学历背景和专业结构,如拥有“英语+旅游专业”、“英语+管理专业”、“英语+经济专业”、“旅游专业+国外学历教育”、“旅游专业+国外访学教育”等知识背景的教师以及具有丰富的涉外管理和服务经验的行业精英等人才等。能够中英文结合讲解原版专业知识,并能流畅地组织讲解、讨论、答疑等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自然、轻松的课堂气氛。从而顺利地外文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逐步培养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英语学习的专业深度。2.学生素质基础对于进行双语授课的学生要求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广阔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应具有较好的英语阅读、听说能力和专业词汇量基础。而且,学生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自学能力和英文信息理解能力。在课前,能够初步预习和理解中文概念、术语和相关的基本知识。课后,能够自主完成教师指定的中英文参考资料。善于搜集和积累跨文化的专业信息,可以进行初步的独立分析和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进行表达、交流、分享。3.原版教材选择如何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双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多数院校主要采用计划地引进和试用优秀的外语原版教材和经典教材的做法。原版教材涵盖了西方的科学范式和人文情怀,有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旅游专业原版教材价格多处于600-1200元/本。学生单独购买成本较高。因而,部分院校采用订购国内旅游专家选编的英文教材、自编教材和讲义的形式来解决。就近几年双语教学实践和院校情况来看,条件成熟的院校可直接引入原版教材,辅以中文参考书目,供学生自选阅读;而对于初次开课或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学校可尝试原版教材选编讲义的方式。4.优化课程设置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根据课程性质和师资条件进行遴选,并对课程设置门类、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进行充分的论证。通识教育课程一般不建议开设双语教学。对于学习难度系数较高的课程也应当采用传统的中文授课模式,如《旅游财务管理》、《旅游信息系统与技术》、《旅游项目管理》、《旅游统计学》等。而对于本身由西方发展起来的课程或具有国际化要求的课程,则应积极开设双语教学,构建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方式,如《接待业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会展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前四个学期完成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以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为主。第五、六学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和统筹,逐步实现从语言教学到双语教学的自然、平稳过渡。5.创新教学模式多年双语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外文教材或选编、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结合讲授结合的方式收效较好。英文多媒体课件可以清晰而又明确将讲义的总体思路和关键内容显示出来,给学生创设直接接触、理解、思考原版专业知识的平台和条件。中英文结合讲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灵活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自主阅读与材料分析、学生独立演讲(讲述)等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对双语课程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效果评价可以运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闭卷、开卷、论文或报告等方式,平时成绩考核应综合学生自我讲述、资料收集、报告撰写的情况综合评分。从而构建一个开放性、多样化、科学性学习效果评价氛围。

四、开展双语教学的保障机制构建

第8篇: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城市;全球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51-04

二战以后,特别是19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贸易的增加和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逐步形成,以及跨国公司对各国经济的不断渗透,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管理、金融和服务业的全球化进程,从而使城市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并涌现出若干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指挥和控制作用的世界性城市,一般称之为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对世界城市的研究日益引起西方学术界的重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世界城市的概念、特征、功能、分类以及世界城市的形成机制、世界城市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1世界城市概念和内涵的研究

1966年,霍尔(P. Hall)最先对世界城市作出了较全面的解释,即专指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国家的贸易中心;主要银行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各类专业人才聚集的中心;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娱乐业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1]。1986年,弗里德曼(J. Friedmann)系统地提出了“世界城市假说”。他认为世界城市是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组织节点,它集中了控制和指挥世界经济的各种战略性的功能。世界城市的判断标准有2个:一是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连接的形式和程度,即作为跨国公司总部区位的作用、国际剩余资本投资安全性、面向世界市场的商品生产者的重要性、作为意识形态中心的作用等;二是城市所控制资本的空间分配能力,如金融及市场控制的范围是全球性的,还是国际区域性的,或是国家性的[2]。

美国著名学者S. Sassen(1991)将世界城市称为全球城市,她认为全球城市就是那些能为跨国公司全球经济运作和管理提供良好服务和通讯设施的地点,是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地。全球城市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1)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经济控制中心;(2)金融和特殊服务业的主要所在地;(3)包括创新生产在内的主导产业的生产场所;(4)作为产品和创新的市场[3]。

M. Castells(1996 )针对那些少数国家中能吸引和集中高层管理活动的特定区域而创造了节点城市概念,节点城市是全球经济下的点,电信港的发展使得这些城市能够跨越传统的边缘界线而进行交流和贸易。世界城市则是“那些在全球网络中将高等级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中心与它们的辅社会联结起来的地方”,“世界城市产生于公司网络活动的关系以及以知识综合体和经济反射为基础的城市之间的联系之中”,“城市不是依靠它所拥有的东西而是通过流经它的东西来获得和积累财富、控制和权力”[4]。与以前的静止的世界城市概念不同,Castells赋予世界城市动态的和联系的内涵,从而将世界城市理论向前推进一步。

2世界城市的特征和功能研究

世界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主要来源于聚集其中的跨国企业和跨国银行总部。因此,金融中心、管理中心是世界城市最重要的经济功能。金融中心构成了最高等级的世界城市体系,并以它们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为特征。国际金融中心可以看做是世界城市概念的延伸,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成为世界城市研究领域的一个特别分支。Reed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工作,1981年他收集了美国76个城市1900~1980年有关金融、经济、文化、地理、政治方面的50多个指标进行多变量分析,勾勒出美国金融中心的等级体系和演变过程。1989年他又对全球金融中心体系进行研究,认为纽约、伦敦属于全球性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巴黎、东京、苏黎世属于第二层次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布鲁塞尔、芝加哥、多伦多、悉尼、圣保罗、新加坡、香港等属于第三层次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之后, L. Budd & S. Whimster(1992)、Lee & Schmidt-Marwede(1993)、Drennan(1996)、 Meyer(1998 )等也研究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及分类。

Friedmann与Wolff(1982)认为世界城市的经济从制造业向生产服务业和金融业快速转移正是这些全球变化进程的空间表现,在世界城市中的许多地方性的问题总是可以理解为超国家的影响结果,特别是那些跨国界资本的快速流动[5]。Friedmann(1986)指出,尽管历史背景、国家政策和文化因素在世界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经济变量是解释不同等级世界城市对全球控制能力的决定因素,并认为世界城市的形成过程是“全球控制能力(global control capability)”的生产过程,而且这种控制能力的产生充分表现为少数关键部门的快速增长,包括企业总部、国际金融、全球交通和通讯、高级商务服务。

Sassen (1991)则对世界城市“生产服务综合体”(producer services complex)进行系统研究,认为金融和生产服务业是特定生产过程的产品,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独立市场,已成为决定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竞争力强弱的新的重要因素,并且它体现为一种建立全球生产和服务交换空间过程之上的“控制能力”的生产,而全球城市就是生产这种控制能力的中心。萨森(1995)还指出,全球城市服务功能的发展会因为全球投资和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对金融和特别服务业的强大需求而进一步壮大。随着国际交易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政府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也会逐步为世界城市所替代[6]。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世界城市在信息网络建设中更是领先一步,成为全球通讯网络的主要结点,发挥着全球信息中心的功能和作用。Castells(1996)认为全球性城市支配着先进的通信网络,在描述世界城市发展时他写道:“巨型城市是连接各种全球网络的连接点。互联网不能掠过巨型城市:它依赖于坐落在这些中心里的电子通信与电子通信者(telecommunicators)”。Castells还指出,世界城市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把生产中心、消费中心、服务中心以及从这些中心的地方社会融入某个整体网络中的过程。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全球支配和过程是以网络组织起来的。新的通讯技术推动城市之间的国际连接,在全球信息网络中世界城市充当着主要的节点,支配着互联网的全球地理结构。S. Graham & S. Marvin(1996)也认为,全球城市在塑造浮现中的全球地理和远程通讯基础设施发展格局中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特别是全球城市的中央商务区在快速变化的通讯景观中发挥主导作用。Malecki(2001)运用全球主要城市所拥有的骨干网络带宽与网络数量等数据,从中发现全球范围的网络信息空间的分布倾向于世界城市。

此外,世界城市还具有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如Hall(1966)曾将政治要素作为区别世界城市与其他类型城市的重要基础,他认为世界城市应是“主要的政治权利中心、国际最强势政府和国际商贸等全球组织的所在地”。Friedmann(1995)也认为,“世界城市处于世界经济和地域性的国家政府之间的结合部分”,因此,“被要求扮演双重角色”。世界城市这一概念具有典型的经济学语言痕迹,尽管这概念具有分析世界城市的能力,但掩盖了城市生活其他重要特征,如历史的、社会文化、管理、政治和环境等因素[7]。

3世界城市分类研究

1986年,弗里德曼采用7个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度、商务服务部门的快速增长、重要制造业中心、主要的交通枢纽、人口规模,并按照核心国家和半边缘国家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城市进行分类。N. J. Thrift(1989)接受了弗里德曼的基本思想,但更强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据此他选择了公司总部数量和银行总部数量2个指标界定世界城市,将世界城市分为三类:全球中心(纽约、伦敦、东京)、洲际中心(巴黎、新加坡、香港、洛杉矶)、区域中心(悉尼、芝加哥、达拉斯、迈阿密、檀香山、旧金山)。以研究大都市带而著称的美国学者戈特曼(1989)也提出了界定世界城市的三大指标,除了人口指标外,他认为“脑力密集型”产业是世界城市最重要的标志,同时他还注意到政府权力中心对世界城市形成的重要作用。在他列出的世界城市名单中,除了伦敦、巴黎、纽约、东京、莫斯科、兰斯塔德、莱茵―鲁尔区等以外,还包括北京、圣保罗、汉城、墨西哥等新兴的世界城市。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The London Planning Advisory Committee,1991)在讨论如何促进伦敦的可持续发展、维持其世界城市地位时,从基础设施、财富创造能力、增加就业和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等4个方面对世界城市进行比较和分类[8]。Knox(1995)认为以功能分类的方法来界定世界城市可能更有效,于是他提出了世界城市的3个判别标准:(1)跨国商务活动,由入驻城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数来衡量;(2)国际事务,由入驻城市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数来衡量;(3)文化集聚度,由该城市在国家中的首位度来体现[9]。D. Simon(1995)认为,世界城市就是全球化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基点(basing point),世界城市的判别标准如下:第一,存在一个完整的金融和服务体系,以服务于国际机构、跨国公司、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客户;第二,发展成一个全球资本流、信息流和通讯流的集散地;第三,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能够吸引和挽留有专长的国际移民、技术人才、政府官员和外交官。Beaverstock J.V., Taylor P.J. 等(1999)则从会计业、广告业、银行业和法律服务业等高等级服务业方面入手对世界城市进行等级划分。总之,各学者对第一层次世界城市的认识比较一致,即包括纽约、伦敦、东京或者加上巴黎,而对第二、第三层次世界城市的划分分歧较大。

4世界城市形成机制研究

弗里德曼(1986)认为,世界城市形成的基本动力来自于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在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过程中,所有城市均会重组其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从而使一些城市凸现为全球的关键城市。这些关键城市不再直接生产工业产品,而成为积累和扩散国际资本的基点,并通过复杂的全球城市体系成为整合全球生产和市场的指挥者和协调者,即世界城市。Friedmann(1995)进一步指出,世界城市是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表达,而世界经济体系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经济系统所构成。经济实力越雄厚的区域,其拥有的世界城市的等级就越高,反之就低。Sassen(1995)认为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大大增加了商务交易的复杂性,伴随着最先进的通信技术在这些城市的集中,也造成企业命令与控制职能的集聚。全球城市的形成动力来自于两股强大的经济力量的结合:一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二是对这种生产活动的控制不断地向大城市集中。但同时她也指出,世界城市只是一种分析框架,用以抓住世界城市的共性,而每一个世界城市的功能在相当程度上要透过浓厚的当地制度环境和法律、行政框架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益发达的全球通讯网络在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智能建筑、电信港、光纤以及其他关键技术,已成为正在浮现中的信息化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些电信设施的建设和扩张对一个城市未来的经济增长以及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Moss,1987)。Lanvin(1993)认为信息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战略性资源,而电信系统则成为城市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先进电信设施在少数世界城市的集中,为它们进一步的繁荣提供了保证。Batten(1993)也认为,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否把所有有形的实体网络(即基础设施)的节点、密度和效率联结到世界各地;二是能否在世界无形的

体系中,发挥人口、知识、资金、货物和服务的全球换作用;三是有无创新性和适应性去不断开发网络中所固有的潜在协同作用,并起到超前示范导向作用。A. Leyshon & N. Thift(1997)的研究结论也表明,全球城市的发展和功能日益依赖于先进的远程通讯网络和服务,这样的城市在地理空间的小部分集中了绝大部分经济部门和跨国活动的通讯最密集的要素。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交易方式(面对面的或通过电子邮件),而不是简单地替代,远程通讯网络加速了社会经济要素的集聚性增长,从而促进了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著名学者M. Castells把当代信息经济归纳为由“流的空间”(space of flow)组成的网络型社会,而世界城市网络就是其中的网络之一。Castells于1989年首次提出了信息城市的概念,并从信息流动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城市形成的力量基础,构造了所谓的“发展的信息模式”(information mode of development)。他认为,信息技术使得地理摩擦为零,世界经济将由“地方的空间”(space of place)转变为“流的空间”。信息经济的流具有独特的网络结构特征,通过建立全球性的具有“瞬时”通达性的网络,就可以消除国家疆域的壁垒,这种情形充分表现在以通讯联系为基础的世界资本市场交易之中。如何获得信息空间的进入权和对信息空间主要节点的控制权,就是在国际资本积累博弈中取得最终胜利并成为世界城市的关键之所在。

5世界城市网络研究

世界城市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全球性网络,它较少受政治势力控制,以资本流动、信息传递、商品交换、生产分工和合作为主要沟通纽带。但迄今为止,对世界城市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单个城市的评价或几个城市的比较分析,对世界城市的形成研究较多,而对世界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世界城市网络的形成了解甚少,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连续、完整、具有可比性的数据资料。Short & Kim(1996)等从电信容量方面对世界城市网络进行探讨。Lee& Chen (1994)、Smith & Timberlake(1995)、Keeling (1995)、Rimmer (1998)等曾采用国际航班旅客资料来研究世界城市网络之间的联系。Beaverstock等(2000)采用高级生产服务公司的办公区位来分析世界城市之间的联系,着重探讨了伦敦与其他世界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最近,P. J. Taylor(2001), P. J. Taylor, D. R. F. Walker, G. Catalano(2002)对世界城市网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Taylor等把世界城市看做是彼此连接的网络体系中的“全球服务中心”,世界城市网络的构建内容是全球服务公司办公点内以及办公点之间的那种很少面对面的接触,通过办公点间的各种信息、观念、知识和教育等彼此连接在一起。因此,世界城市网络可以解释成全球服务公司办公点以及它们之间产生的各种“流动”的混合体。据此,Taylor等从容纳力、支配指挥力和通道等三大方面和7个不同侧面(世界城市连接、国际金融连接、支配中心、全球指挥中心、地区指挥中心、高连接通道、新兴市场通道)对世界城市网络作用力进行了测定[10]。

6结论与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越国界的物流、人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的加速运动,形成了全球规模的经济系统。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城市的形成,而世界城市又依靠其强大的经济辐射和扩散能力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全球化的势头有增无减,全球化正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尽管全球化的未来前景尚未定论,但对大城市来说,全球化无疑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全球范围内的大城市将被重新挑选排队,它们将在形成中的世界城市体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极化作用将加剧,少数大城市将代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世界城市占据全球城体系金字塔的最顶端,是全球经济的指挥和决策中心。西方学者对世界城市的概念、判别标准、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都处于探索之中。尽管学者们在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但世界城市的基本内涵还是比较清楚的,即指那些在全球或世界某一大区范围内起到经济、政治、文化和信息枢纽作用,并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国际服务功能,集中了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与金融机构,是具有全球意义战略资源的聚集和配置中心。世界城市按照其经济能级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全球性世界城市和区域性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的形成是长期竞争的结果,世界城市格局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如战后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在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世界城市的研究将日益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在实践上,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已经开始,应该遵循世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选择少数条件较好的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与全球经济接轨的步伐,并提升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其向世界城市迈进。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7042114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EYB028)。

参考文献:

[1]Hall P. The world cities[M]. London: Heinemann, 1966.

[2] Friedmann J.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J].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6, 17: 69~83.

[3]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4] Castells M.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M]. Oxford: Blackwell. 1996.

[5] Friedmann J & Wolff G. 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82,3:309~344.

[6] Sassen S. On concentration and centrality in the global city[A]. In: Knox P L & Taylor P J.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63~78.

[7] Friedmann J. Where we stand: a decade of world city research[A]. Knox P L. & Taylor P J.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1~47.

[8] The London Planning Advisory Committee. London: World City, 1991

[9] Knox P J.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A]. In: Knox P L & Taylor P J.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3~20.

[10] Taylor P. J., Walker D. R. F., Catalano G. etc. Diversity and power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Cities, 2002, 19(4), 231~241.

第9篇:语言服务业概念范文

服务外包 信息技术服务外包 双语教学

一、引文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以降低成本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活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服务外包业的飞速发展影响了全球产业的布局,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的信息和软件服务业,具有低能耗、高就业、无污染的特征。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于信息和软件服务业进行了大力的培育和扶持,信息技术外包(ITO)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据统计,全球的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欧美国家,其中美国占全球业务总量的40%,欧洲占30%。对于这种背景下的高职教育而言,为信息技术外包培养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的任务十分迫切。

二、信息技术外包双语教学现状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擅长软件开发的教师以中文为教学语言开展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很少采用外语教学手段。这种现状是与产业对人才外语技能日益提高的需求相背离的。2005年,麦肯锡的调研数据显示,能胜任国际性工作环境的中国大学的工科毕业生不足毕业生总量的10%,而国际上的平均比率是20%。可以推断,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外语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手段导致了毕业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薄弱的结果。有鉴于此,很多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实践,旨在同时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和英语应用两方面的能力。要使得面向服务外包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最优化,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其教学模式,在教材选择、教学及实训内容、师资配置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

三、信息技术外包课程双语教学的动因分析

英语作为国际通行语言,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诞生之初就与其紧密联系。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发源于英语的语言环境,其专门术语、技术描述、编程语言等都是用英语表达或基于英语发展而来的。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业人员要想时刻保持在技术前沿,必须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保障。

另外,国际信息技术外包对于技术和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随着全球范围分工合作的进一步加深,来自欧美国家的信息技术外包业务的发包方按照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把制造、研发、销售、客服等业务分包到人力成本低、人力资源质优量大的地区。英语自然的成为信息交流的最首要的语种。可以说,英语是我国开展离岸服务外包的最重要的语言工具,是绝大部分欧美外包业务的工作语言。

对于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行业为就业目标的高职学生而言,只有在加强自己的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学习与提高,才能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时,方可具备阅读技术文献及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中英文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用英语逻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一步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双语教学的目标、问题和对策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2010年对我国的最具影响的软件外包企业文思、博彦、软通、海辉等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员工招聘中,因软性技能不合格的应聘者为10%,因技术能力不合格的应聘者为20%,而因为外语不合格的人员占到了60%。这充分说明了外语技能对于信息技术外包行业的重要性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

可见,高职信息技术外包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面向服务外包的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首要的问题是要科学的确定双语教学的目标:(1)学生能理解英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学生能就普通的问题进行口头交流;(3)学生能读懂一般的技术资料、项目规范等,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专业技术文献。

要构建好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的效果,应认真解决以下的一些问题:

1.教材的选择要注重直观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国外的原版英文教材种类繁多,有些虽被国外广泛采用,却未必适合国内的教学模式。而国内作者编著的英文教材往往在语言方面有所不足。应尽可能选取语言表述简洁,配有图解和注释的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

2.根据学生特点配置师资。对于计算机类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而言,如何安排教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专业能力强而语言能力偏弱的专业教师和精通语言而专业知识欠缺的英语教师各有利弊。所以,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课程特点的前提下配置师资,可采用由两类的教师分阶段授课或联合授课的手段。

3.加强教学研讨和教师进修。计算机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体系,涉及到专业和语言两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外语能力是双语教学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加强教研,可进行联合备课,从而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走出去,到外包企业进行学习进修,不断的积累最新的业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4.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在双语教学的学习中存在较大的阻力,容易发生依赖中文翻译且抵触英文原文的情况。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育规律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训方面提高趣味性、精心安排课堂讨论等。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系统的安排课内外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课外下载和阅读英文文献,提高课外作业的质量。

五、结语

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导向的双语教学开创了一种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和语言素养的新型模式。然而,当前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仍处于摸索阶段,只有在实践中大胆地进行改革,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有效地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小顺.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的不利因素与对策[J].北方经济,2011,(23).

[2]张宏岩.试论中国服务外包行业英语瓶颈的解决之道[J].ChinaSourcing・中文版,2011,(8).

[3]廖志斌,守秋莲.高校计算机双语教学改革之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