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范文

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

第1篇: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范文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预防医学课程的学时数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预防医学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与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脱节,预防战略思想没有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3]。沿用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重治疗,轻预防。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工作相差很大,对今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对预防医学不重视,常常是为了考试而应付了事[4]。另外思维差异,缺乏实践教学也是影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5]。

正是由于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存在着上述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许多医学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6-8]。

我教研室在多年非预防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上述不足也有较深刻的体会,也试图通过教学过程改变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看法,为了了解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以及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真实态度,我们对本校临床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随机抽取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87人为调查对象。在完成防医学课程教学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授课前后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②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水平;③对预防医学课程设置的意见,对哪部分课程最感兴趣;④在临床工作中是否有意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等方面等。

调查发现,我校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讲授预防医学课程之前,84%的学生没有或仅是偶尔接触过预防医学的概念或知识,95%以上的学生认为很少有其它学科的老师会主动介绍一些预防医学的知识。在上预防医学课程之前大部分同学的态度是“可能以后会用得到,掌握一些总比没有好”占56%,10%的同学认为一点也不重要,因为是考试课才学,只有34%的同学认为该课程是“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认为比较重要”。此项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教育也不容乐观。首先临床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渠道去了解预防医学,从入学开始没有相应的预防医学的系统性教育,使学生更局限于临床医学的知识学习,对预防医学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整个临床专业的传统教学体系中,预防医学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预防医学被剥离在了临床医学的知识体系之外。在临床医学的教学目标中,预防医学只是一种附属知识。由于教育者对其重视不足,才会导致学生产生这种预防医学知识不重要,学不学都行的态度。

因为这种预见性的结果,我们在预防医学的授课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介绍,更多的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给学生传输一种现代医学的理念,通过现实的案例介绍临床与预防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临床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对今后临床工作的支撑作用和重要性。

课程结束后的调查发现,78%的同学部分或完全改变了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要程度的看法,这虽然很值得我们欣慰,但在这78%的同学中,看法完全改变的只有6%,另外72%的同学只是部分改变了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看法。这也让我们意识到,由于长期只注重临床专业的学习,强调所谓主课的重要性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学生心中造成的这种预防医学无用论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不是一两个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需要整个教学体系的调整和努力。

个人认为这种教育体系的调整涉及到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预防医学教育的早期介入,二是明确早期介入的实施者。早期介入即从医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开展系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强调现代医学是一个“完整体系”,注重临床与预防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不要让学生过早地形成狭隘的专业思维定式。明确早期介入的实施者即由谁来完成早期的预防医学观念的教育。目前的预防医学课程大都在三年级以后才开设,失去了预防医学教育的最佳时间。而且在一个学期要把预防专业的6、7门课程用很短的课时讲授完毕,更加使学生加深了预防医学不重要的印象。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预防医学的课程提前致一年级或与医学专业课开始的同时讲授,选择那些对临床医学背景知识要求不是很高的课程,如食品卫生与食品营养,环境医学,卫生统计学课程,并与临床专业课程之间形成交叉和联系,会起到较好的预防医学观念启萌的作用。那些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课程如职业医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等可以在更高年级完成,甚至可以在五年级时完成。通过这样与临床课程之间的的同步和密切关联,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过程的地位和掌握预防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早期教育的实施者,除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以外,相关课程的临床专业课程的老师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相比较而言,学生可能更相信和易于接受本专业老师的一些观念。如果临床专业课程的老师能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预医学的知识引入和联系,会对学生生产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我们的调查还表明,近60%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课程的讲授与临床之间缺乏联系,也是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要求预防专业的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然而在当今专业越来越细化的时代,让教师掌握非自己专业的知识,这将是对教师师提出的新挑战,也是现代医学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就预防医学课程本身,也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有近70%的同学认为预防医学课程实习偏少,尤其是现场实习,象职业医学、传染性疾病、食品营养等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实习专业。50%以上的同学希望能给予1个月的预防医学现场实习锻炼,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预防医学授课后,60%以上的同学希望今后继续学习并及时更新预防医学知识;70%以上的同学会将学习到的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并会有意识的参与到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中去。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识别、评价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掌握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措施,从而在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控制坚持一、二级预防范围内,不仅是公共卫生医师的责任,也是临床医师的责任。

第2篇: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009―4156(2011)04―159―02

一、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青少年的营养、教育与保健水平也在提高。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高校体育不仅要致力于为大学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情感态度基础,而且应努力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身体体质,改善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大学毕业后即将面临的繁重的社会工作压力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大学生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其中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不过关而影响了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大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二、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增强学生体质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五项基本内容,但基本的基本,是吃饭的问题。虽说每人每天都要吃饭,但能够做到“平衡膳食”的恐怕除了健康专家就找不到几个人了。因为大部分现代人在生活中早忘记了如何“活得更好”,而仅仅是“活着”。

(一)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食堂改善学生体质

什么是“平衡膳食”呢?就是一天中所吃进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与人体一天不同时段所需营养素相当。实际上只要注意到三个比例,便能奠定我们身体素质的良好基础。食物种类的比例:现代医学指出,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营养素。但早在约2000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从感性上告诉了我们不同食物的重要性,并且这种描述使得对食物比例的控制更具操作性。一日三餐的比例:这个主要是就摄入食物的热量而言,具体讲来就是早餐30%、午餐40%、晚餐30%。而且,两餐间隔以4~6小时为宜。食物中水的比例:一般情况下主食中已含有大量的水,但决不可因此而忽视对水的摄入,应该每餐补充至少一杯水。渴了自然是要喝的,可有些人只喝可乐雪碧或是汽水绿茶,而忽略了白开水,这是不可取的行为。

(二)改善健身娱乐设施,充分利用学校运动器械

饭足意满之后,若不进行针对性的锻炼,我们还是无法最大限度地把从食物中榨取的精华转化为“活得更好”所需要的各项素质。通常,各项素质的提高不是孤立的,也完全不可能孤立。跑步、打篮球、登山、体操等许多运动往往能够综合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例如篮球运动,远投可以发展力量素质,带球上篮可以同时发展速度、灵敏和柔韧素质,大量的跑动又可以发展耐力素质。但是,科学的体育锻炼除了需要“热情”,还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自觉性原则:这是指锻炼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健身目标,能够认真选择适宜的锻炼内容和方法,定期检测锻炼效果的信息反馈。只有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锻炼的效果,并使我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到有乐趣、心情舒畅。实际性原则:由于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体特质,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可即使是自己的身体,我们有时了解得也不会比其他人多,这时请求体育教师的帮助还是很有必要的。二是持久性原则:锻炼效应具有不稳定性,当锻炼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时,已经获得的锻炼效应就会逐渐消退以至于完全丧失,使身体素质下降。因此要谨记“恒心”二字。三是渐进性原则: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四是全面性原则:人体是在大脑皮层调节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进行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各种抽象的“素质”,而是发展通过各种“素质”反映出来的诸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的机能,从而健康地“活得更好”。

离子水进教室,使学生能喝上热水、卫生水,防止食入含有色素的冷饮。增加体育运动场所,促进锻炼,加大运动量,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把抓素质教育与健康卫生课结合起来,组织全体学生投入体育锻炼中,增强消化功能和身体素质。

三、改变教学制度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

为积极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组织力量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实验。加强体育教学的科学管理。教材与教法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这些年在学校体育理论界争论较多的问题。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明显的特征就是赋予身体练习以更多的智力色彩,将发展体力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这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要使体育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手段,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体育教师必须及时地把新的体育科学技术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用最先进的体育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学生。应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抓好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学历达标率指标。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必须彻底扭转体育教师力量的落后面貌,大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体育教师应根据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针对现在独生子女的特点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

(三)增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活动的人数

摆正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在学校中的地位。增加学校课余训练的人数,增加少年级运动员。学校应将体育成绩列为评“三好”的条件之一,发挥体育考核成绩的杠杆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初高中学生余暇时间随年龄升高而增长,节假日学生以学习为主,7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学习班,体育活动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学生业余生活,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全社会的呼声。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采取综合治理,增加中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

身体锻炼是体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的必由之路。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建设者。这要求广大大学生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顽强的意志、开拓创新的精神,也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建设祖国的宏伟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不断完善大学生体质和健康监测网络及大学生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为增强大学生体质提供有益的手段和保证。

参考文献:

[1]闫中波,田永磊,论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2009,(13).

[2]张志,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若干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4).

[3]辽宁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

[4]闫淑芝,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J],成才之路,2008,(6).

[5]孙秀芝,张建永,浅谈准备活动的重要性[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1).

[6]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1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