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能力;企业课外实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53-02
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几年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如何在毕业设计中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设计中,如何在毕业设计中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出一个同时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键所在。
一、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自身创新意识体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工程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教育体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由于现在高校考核评价教师多数只注重论文和经费额,使许多教师重视学术,轻视工程能力提高。只注重理论研究和数量。没有设计经验更谈不上设计中如何来体现创新。因此在毕业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有工程实践经历,多深入企业,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基础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对于工科教育而言,就是要求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培养。基本具备现代工程素质和专业知识。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成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人才。
二、毕业设计选题体现创新亮点
随着科学的发展,机械制造装备在我国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对现代装备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方案的研究,尤其是在机械工程类的实践环节如何培养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良好工程素养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毕业设计是体现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毕业设计中,如何设置一个有新意、有亮点的科学的课题是决定毕业设计是否有创新性的必要前提。课题选择是否恰当,内容是否符合本科生的能力要求,能否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让学生顺利完成并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选题的关键,好的毕业设计课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并且能使指导教师与学生体现各自的优势,在具体设计中体现本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成为设计中创新的亮点。因此,在设置毕业设计课题时,必须首先优化选题内容,进行科学选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尽量到企业中去寻找需技术攻关的课题,真题真做,体现实际意义和经济效益的结合。(2)体现本专业最新科学前沿的研究方向,体现本专业新工艺、新技术。(3)课题既要符合本科生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4)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由于现代化装备都是机电一体化。课题应该同时涉及机械与电,做到机电有机结合。
三、毕业涉及指导注重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题内容,正确地指导学生。机械设计方向的课题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努力与学生沟通,让其了解课题背景,讲清课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生再对其讲授基本理论根据课题要求进行参数设计、结构设计。学生只有牢固掌握好本专业所需理论知识,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结合工程实际,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授。对于课题一些设计细节进行合理性分析,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尽可能在没有参考图纸的情况下,深入企业调研,现场测绘,请教资深工程师,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虽然学生方案不尽完美,但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然后由指导教师认真修改,指出学生设计上的不足并且鼓励师生间互相讨论甚至争论,尽可能地拿出合理完美的设计方案,独立完成毕业设计。
四、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是毕业设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对于未来工程师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个阶段,深入企业。优秀工程类大学生培养应突出实践为主的原则。现行推行的“卓越计划”有一部分课程是安排到企业中进行的。这些课程主要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学生在现场由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培训。毕业设计也可以让学生带着课题深入生产第一线,让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工程师进行带教。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工程设计能力。由于企业工程师相对于高校教师具有更强的工程设计能力,理论和实际结合方面优于常年处于象牙塔中的高校教师。让学生到企业中,依托企业的人才优势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到企业开拓自己的视野,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工程实践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工科类高校应依托先进制造业发展,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以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作为办学模式,这些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作用。
五、创新是考核毕业设计成绩的主要依据
目前,很多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最后半年,他们大部分时间忙于找工作,应对面试或被招聘单位要求提前到岗实习。所以用在毕业设计中的时间大大缩水,许多学生只有拿着指导老师给的参考资料作蓝本,拷贝不走样。虽然在答辩时,所拿出的图纸标准、规范,但丝毫没有创新意识。有的课题,明眼人一看就是硕士、博士的课题,本科生是没有能力做这些课题的。所以毕业设计的成绩必须公正。成绩评定标准必须为创新教育服务。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应该是考核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发个人潜力,展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作为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的重要量值。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评价原则要建立在对新颖的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对于那些在毕业设计中能涉足学科领域的难点和前沿问题的学生给予较好的成绩。成绩评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设计是否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设计思路是否提出一些新的观点;能否运用新方法对数据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将它应用在毕业设计中;毕业设计作品是否能用实物体现;所做课题是否来自企业实际课题;是否存在抄袭;是否在参考前提下基本属于原创。其中,能否融入创新理念并用在实际设计中是评价毕业设计成绩的主要依据。
毕业设计过程系统地融合了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独立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撰写论文总结这四大模块的能力。随着新兴科技产业不断涌现,企业需要大量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宽广知识面同时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应强调在毕业设计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来永斌.本科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探讨(论文)[J].科技创新导,2010,(20).
【关键词】:毕业设计 创新能力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23-02
为了有效的解决本科生毕业设计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的,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与跟踪调查分析,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更加灵活
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先由指定的老师拟出题目,经专家组审核通过后,按专业由学生抽签决定作哪个那个题目,一般一个指导教师平均带3至4个学生做毕业设计。这样的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学习基础,学生在整个选题过程中过于被动,导致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做不上,不感兴趣的、太难的课题硬着头皮做也做不好。
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变得主动。首先,教师先拟定一些题目,经专家组审核通过后,由学生自己按兴趣及特长自由选择。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对题目可作适度修改。经过修改后的题目,再经由专家组审核认定,通过后即可开题。这样,虽然在程序上复杂了一些,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是,却能够使得毕业设计题目更加符合每一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点,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有的放矢,为后续毕业设计更好地完成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样确定出来的题目,也使得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变得更大,使得学生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能够有更深更广的发挥,也更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创新。否则,学生如果选到自己无从下手且不感兴趣的课题时,不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基础知识的储备和学习上,相对缩短了创新的时间,同时,对着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也就降低了可能创新的概率。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一个教师无论有课题没课题都得带学生的死板规定,致使一些教师编出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使得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整个过程更加人性化。
但是,这样做可能导致很多学生同时选一个指导教师。毕竟,指导教师精力有限,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只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几个学生。所以,在调整毕业设计题目时,可以将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具有实际生产应用价值的题目分给其他老师。而且,随着高考括招形势的逐年平稳,本科毕业生数量较前几年已有所下降。过去,平均一个教师带4至6人,现在,平均一个教师带2至3人。因此,有好题目的教师可以适当多带学生,没有好题目的教师可以少带甚至不带学生,可以更好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对指导教师也是一种竞争与鞭策。
二、鼓励学生创新,但也要允许创新过程中出错,甚至失败
以往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一直担心自己最后能不能作出结果。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做出结果,毕业设计也是无法通过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即便有的学生有了一些创新性的想法,也会碍于做不出来就无法毕业的想法而放弃了。
既然大力倡导学生创新,就不能在学生创新的路上设置更多的障碍。况且,创新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创新行为也不是每次都很完美。对于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过程应该重在实践,而不是结果,目的是要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一些应用知识,了解掌握实践的过程与方法,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尝试探索发现新的思路与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认真思考了、求证了,至于思考求证的结果,我们不能过分的苛求。
鉴于此,对于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加大创新方面的给分力度,强调创新的思想而不是结果,以此来鼓励、吸引学生进行创新。
三、延长推免生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以此为龙头,带动本科生整体毕业设计
现有的教学计划规定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为5个月左右,一般定在第八学期,除去选题、论文答辩的时间,做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还要参加招聘会找工作。要想在三个月里完成一份高质量并带有创新思想的毕业设计,其难度相当大。因此,怎样延长毕业设计有效时间,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必要条件。
推免生的确定时间为第七学期的第一个月底。这一部分学生没有考研、就业的压力,确定推免资格后,除了少数几门专业课的学习外,跟其他学生相比,有着更充裕的时间。如果在他们确定推免资格后即开始毕业设计,那么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就可以达到7至8个月。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资料查阅、试验方案设计,以及项目的创新。这也就避免了以往毕业设计时间较短带来的学生遇到问题就想走捷径,只是单纯做实验没有创新的状况。
除了能够延长毕业设计时间以外,硕士导师还可以直接承担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导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项目给学生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相结合,为后续的学习打基础。硕士导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及相关设备,学生在导师的科研环境中完成毕业设计,承担相应的任务,具有一定的紧迫感与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毕业设计的创新性。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大四阶段都要面临考研、就业的压力,因此全部实行这种延长毕业设计的措施现在来看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以推免生为切入点,可以很好的回避这一问题。而且,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好,学业压力较小,有着充分的时间、精力以及足够的能力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从而进行创新。
四、建立学业导师制,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学生在大一期间,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外语等基础课。这一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答多是共性的。此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配备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解决学生基础课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大二以后,学生开始进入专业课的学习阶段。此时,每班一个的班主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知道要求了,需要为每一名学生配备指定的学业导师,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发现专业特长、兴趣及潜力,探索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与导师可以双向选择,按照本科生导师的基本资料、专业方向、讲授课程及科研情况,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方向填表报名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然后,导师根据报名情况选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学生发现导师的研究方向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不相符,可以提出申请更改导师。学生在本科期间即可参加导师的项目研究,在此过程中,可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更早的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使毕业设计有效时间达到2到3年。这样,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有动力,方向性也更加明确。除了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外,也可以更好的与后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连接起来。
毕业设计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对集中的过程,但是创新能力培养却应该是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因此,在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要时刻灌输创新的思想,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活动与实践锻炼的平台。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到成立课题科研小组,再到创新实验室、E维协会,再到五四科技作品大赛等各项比赛,最后到毕业设计,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让学生时刻处在创新的环境里,具有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才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姚锡远. 关于创新教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4,(1):20-23
[2] 欧阳振中. 怎样做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M].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3] Sternberg,RJ.SuccessfulIntelligence[M].NY:Simon&Schuster,1996.82-88
[4] 李万全,高长银,史丽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 ] . 黑龙江教育,2007 , (5) :71 - 72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血必净注射液;氧利用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
中图分类号:R63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1-0176-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ffects of Xubijing Injection on Oxygen Utilization Coefficient,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cvO2) and Lact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ING Ziqiang,YU Linming,LV Yinxia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Xinchang People's Hospital,Xinchang 315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Xubijing injection on O2UC、ScvO2 and Lact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ethods:Sixty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group (n=30) and control group (n=30). Both of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Xubijing injection simultaneously. 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5% glucose injection. Artery blood and central vein blood were drawed for blood gas analysis before and at 2,4,6 and 12 hours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of both groups. Central venous oxygen extraction rate were tested.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tion differences in ScvO2, lactic acid and O2UC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ll P>0.05). The levels of Scv O2 at 4,6 and 12 hours after treatment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ll P
Key words:Septic shock; Xubijing injection;oxygen utilization coefficient;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Lactic acid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指严重感染患者经足量液体复苏仍持续低血压(收缩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5年1月-2011年4月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2±10.2)岁;原发脓毒部位:重症肺炎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2例,重症胆囊炎5例,泌尿系脓毒3例,弥漫性腹膜炎2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2±18.1)岁;原发脓毒部位:重症肺炎17例,重症胆囊炎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1例,泌尿系脓毒3例,弥漫性腹膜炎5例,两组性别、年龄、入选前24h内APACHE Ⅱ评分、原发脓毒部位等均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均衡良好,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重症医学会(SCCM)联席会议规定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①临床上有明确的脓毒症;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③收缩压60mmHg至少1h,或血压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④有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如少尿(lh,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参照1991年8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重症医学会(SCCM)联席会议规定的诊断标准:①体温>38℃或90次/min;③呼吸频率)30次/min,或PaCO2(32mmHg(4.3kPa);④血白细胞>12×109/L或 0.10。具备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即可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厥脱证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主症符合:神萎倦怠,面气短,四肢欠温或暖,口渴汗出,气息微弱,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数(气阴耗伤证);或神恍惊悸,面色潮红,汗出如油,口渴欲饮,饮不解渴,身热心烦,四肢温暖,舌光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真阴衰竭证)。
(2)年龄≥18岁。
(3)预期ICU住院时间≥24h。
1.3 研究方法
1.3.1 设备和药物
(1)设备:动、静脉血气分析及血乳酸测定采用美国GEM3000血气-内环境监护分析仪(美国试验仪器公司)进行测定,分析包由美国试验仪器公司提供。
(2)药物:血必净注射液(由天津红日药业集团提供,批号:国药准字Z20040033)。
1.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研究方法。
1.3.3 试验步骤
(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按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进行复苏治疗,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抗脓毒、严格控制高血糖、氧疗(包括机械通气)、输血、血液净化等,经右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拍摄X-ray片确认中心静脉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内。
(2)治疗组给予NS150mL+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日,连续7天。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以同样速度静滴。两组在试验观察期间不给予其他中药汤剂或者中成药治疗。
(3)两组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h、4h、6h、12h分别经中心静脉导管抽取中心静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02)及乳酸。
(4)于相同时点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摄取率(O2ER),按公式O2UC=C(a-v)O2/CaO2[5],推导为:O2UC=S(a-v)O2/SaO2。式中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v)O2:动脉-静脉血氧饱和度差。观察一般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 果
2.1 统计结果
2.1.1 两组用药前后ScvO2比较 见表1。两组用药前Scv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用药后2h、4h、6h、12h的ScvO2水平与同组用药前比较均有所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1.2 两组用药前后乳酸比较 见表2。两组用药前乳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用药后2h、4h与同组用药前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4h治疗组乳酸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3 两组用药前后氧利用率(O2UC)比较 见表3。两组用药前氧利用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用药后2h、4h、6h、12h与同组用药前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医常规复苏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较单纯西医常规复苏治疗可更大程度增加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氧摄取率、提高SCvO2,降低乳酸浓度,提示血必净注射液可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谢状况。
3讨 论
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微循环的功能改变和组织的代谢障碍,其本质是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因此改善组织灌注,纠正组织缺氧,改善组织氧代谢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核心。氧代谢参数是评价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近期研究[4]表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及血乳酸对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复苏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早期,全身组织的灌注己经发生改变,即使血压、心率、尿量和中心静脉压仍处于正常范围,此时可能己出现ScvO2降低,提示ScvO2能较早地发现病情的变化。2008年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管理指南》中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将ScvO2>70%作为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的终点目标之一,提示ScvO2对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是,由于影响ScvO2的因素较多,所以,ScvO2须与其他氧代谢指标结合对感染性休克的氧合状况进行解读。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ScvO2明显增高,且用药后4h、6h、12h的Scv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同时点的ScvO2水平,提示在常规复苏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可较大幅度得升高ScvO2水平。其机制可能是:血必净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赤芍、川芎、丹参、红花和当归等活血化淤药,血必净注射液能拮抗TNF-α、内毒素[5] 及IL-1、IL-6[6] 的释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7],增强单核细胞人类II细胞抗原(HLA-DR)表达,促进免疫功能恢复[8]。清除氧自由基,改善组织灌注及微循环,从而能够控制全身炎症反应、对全身各组织器官起到保护作用,为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本研究观察发现:两组用药后2h、4h血乳酸浓度均继续升高。一些临床研究[9]也证实,尽管感染性休克患者经过复苏治疗后,组织灌注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应和氧摄取均有所增加,但患者仍然存在高乳酸血症。由于血乳酸的浓度取决于糖酵解的速度和乳酸被利用的快慢,严重感染时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糖酵解或抑制乳酸清除,使单位时间内乳酸清除速率低于糖酵解的速率或使糖酵解速率快于乳酸清除速率,而使血乳酸增加。近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10]也证实了上述机制,严重感染时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血乳酸水平:①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抑制葡萄糖有氧代谢,使无氧酵解增强;②乳酸清除减慢;③丙酮酸产生增加。另外,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虽然两组用药后2h、4h乳酸浓度均升高,但治疗组用药后4h的乳酸浓度低于对照组,血必净对乳酸代谢的影响机制可能为:(1)血必净改善了脓毒性休克乏氧、低灌注,抑制无氧酵解途径,使乳酸产生减少。(2)血必净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从而保证了肝脏、肾脏对乳酸的清除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氧利用率均处于较低值,表明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即出现线粒体的功能的损害,其机制与缺氧导致大量氧自由基产生,引起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损害,以及感染对线粒体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11]。本研究结果亦证实:感染性休克患者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氧利用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机制可能为:血必净能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12]、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线粒体,增加细胞的氧摄取。
由此可见,在西医常规复苏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较单纯西医常规复苏治疗能更大程度地升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SCvO2,降低乳酸、增加氧利用率,从而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谢状况。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onsensus Conference.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 Crit CareMed,1992,30:864-874.
[2]蔡柏蔷.危重症患者组织氧合状态的监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3):135-133.
[3]刘清泉,李雁,冠兰俊.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53-58.
[4]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2006)[S].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7-13.
[5] 雪琳.S IRS和MODS防治新对策的实验研究-血必净的药效学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7,9:720-722.
[6] 曹淑华,高红梅,王永强,等.血必净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2005,12:94.
[7] 曹书华,王今达.血必净对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组织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89-491.
[8] 张畔,曹书华,崔克亮,等.血必净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单核HLA DR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21-23.
[9] Joynt GM,Lipman J,Gomersall C D, et al. Gastric in tramueosal Ph and blood lactate in severe sepsis[J]. A nae sthesia,1997,52:726-732.
[10] Gavin Joynt, Charles D Gomersall.全身性感染时的组织氧合第2部分:动物和人体研究的评价(一)[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5):259-261.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对相关的主观性评价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进行大胆质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补充。在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辨证思维。
1 创新教育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什么是创新教育呢?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把教育的立足点放到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上来,努力培养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的优秀人才。《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就是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行动指南。《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同时指出,要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对相关的主观性评价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进行大胆质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补充。在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辨证思维。
2 教育学生认识创新对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作用,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通过系统学习普通中学历史必修课,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论一种新生产力的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构建,还是一种新的思想理论的提出,一项科技发明创造,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杰出创造人才艰苦探索的结果,或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或是深刻总结历史兴亡教训,或是经过不断更新和完善,或是付出沉重的代价才取得的,唯其如此,才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从而使学生自觉形成科学的创新观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教育学生掌握创新的一般规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和进行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创新就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无论科技创新,还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都是有规律的创造性活动。以科技创新为例,中学历史(III)展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都蕴含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如:社会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社会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对比、推广、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等等。在教学中揭示这些创新的内在规律,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发现的方法,为从事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学习历史上杰出创新人才锐意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创新作为高层次的智力活动,需要人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历史上杰出创新人物不仅以其创新成果传世,而且,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百折不回的创新品质,也值得后人景仰。
5 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2.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3.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利弊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内容,以劳动者素质提高为决定因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必由之路,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等为途径,逐渐缩小工农、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城乡一体化。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利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更有利的条件。首先,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次,政策支持将更加强化。一方面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另一方面党的十胜利召开,为农业土地的顺利流转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这为工商资本流向农村提供了政策前提,从而大大缓解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第三,农业的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全球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正在兴起,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第四,农业现代化的合理氛围越来越浓。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这为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利因素分析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还十分漫长。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并且他们的劳动素质的能否提升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我国农业除了少量的农场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
(三)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我国农村,整体上生产技术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不高,这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10-15奶奶,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5%以上,甚至90%以上,而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只有45%。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将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竞争压力。我国农业发展粗放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从农业资源角度看,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特别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被挤占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对策与措施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积极探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切实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益,根据区域实际,搞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城镇化道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已有城镇就业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是在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变为城镇居民。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三)全面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创新是关键。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农民首先必须现代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扎实的人力基础。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应用,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现代化经营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它们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基础。积极抓好市场信息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五)积极顺应国际农业发展趋势,强化农业对外开放,借助外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动态的标准,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要积极借助国际环境,跟进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利用WTO的机遇,全面深化农业改革与对外开放,借助国际资金、技术、设备、工艺与管理,推进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杨忠泰.宝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路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3(04).
1国外科研绩效分类评价
研究概况欧美发达国家历来重视科研绩效评价工作,将其作为发展科技的重要指挥棒和保护墙。因此,由政府主导,委托高校、研究机构或者社会机构开展科研绩效评价研究,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引导科技与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相衔接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成为社会学、科研管理学甚至经融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了重要进展。(1)建立了政府专职机构、半政府性质的联合机构、社会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评价管理体系,其中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士等欧盟国家和美国为典型代表。(2)完善建立文献计量分析、同行评议、经济回报率分析、案例分析、指标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3)设立了可行性研究,特性描述,专家论证,听证与答辩,委员会最终意见与建议报告和最终反馈意见的陈述等系统评价程序。随着第三方评价制度的形成,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2-3]。(1)实施学科分类评价。德国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制订了不同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法国、意大利等对不同的学科类别在评价时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英国将所有学科划分为科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两大类别,分别制订指标体系实施分类评价。(2)实施项目分类评价。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按照国际通例将科研项目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三大类,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对科研项目实施评价。(3)实施科技人员的分类评价。建立了终身教授、非终身教授、研究员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分类职称评审制度,美国对大学教师绩效考核时还建立了系主任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4种不同层次的广义分类评价制度。(4)对大学实施分类评价。美国依据卡内基分类法,将大学分为全国性大学、地区性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地区性综合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学院及其他专门学院7个类别,并分别评价排名。
2我国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现状研究
2.1科研分类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基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在于同一类别要素的同质性和可比性,而不同的类别之间不存在这一属性。科学的评价应遵循按类别归类和同类别分别比较的规律和原则。同时,同一类别的要素配置或产生于科研活动的不同过程,也是分类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阶段性、延续性是其显著特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则违背科学研究规律,将导致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征被抹去,从而产生错误导向,造成错误的资源配置,不利于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因此,从科研投入、配置和产出的全视角看,实施科研绩效分类评价,不仅必要而且依据充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由于我国高校存在的多样性、层次性、地区性和复杂性,更需要遵循分类评价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在分类评价的方法上,结合大学的类型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类别的不同,以“不过度分散”为基准,在明确评价对象层次的基础上,根据层次特点确定分类标准,依据标准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设置不同的权重系数,既能分类实施科研绩效评价,又避免增加理解的难度和操作的复杂性[4]。
2.2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实践我国开展分类评价的实践研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我国28个省市成人高校划分成5类开展评价工作[5]。此后,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实践活动逐渐增多,应用的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包括对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科研实验室、科研人员与教师队伍、医院、协同创新中心、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对象分别实施分类评价研究,而对科技人员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评价是实践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关于我国大学分类评价的实践研究公认度较高。2005年该中心首次使用分类评价的方法编制大学排行榜[6],并在“同类比较、分类评价”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具体的分类方法是:将大学分为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学院3个层次;将大学按学科属性分为科学技术类与人文社会科学类2个领域;将大学按学科类别分为综合性、医药类、师范类、理工类等8个类别,同时还按地域进行分类评价。根据大学类别、学科属性和学科类别不同,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设定不同权重进行评价。
3关于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思考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科研绩效评价开展了系列研究,在评价理念与策略、评价方法和理论、评价客体与主体、评价机制与体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例如,针对以SCI论文影响因子进行评价的片面性,研究提出了h指数进而修正为w指数的研究者个体绩效评价;针对评价客体与主体为“同一体”的不足,有研究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的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评价方法在定性与定量、评估与激励等方面无法兼顾的缺陷,先后提出基于标杆管理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基于循证管理,以及基于自适应层次分析法等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7-8]。这些进展对科研绩效评价改革与发展,引导保护和重塑创新生态,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进展对于科技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还远远不能满足。对于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分类评价,我国在必要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尚需深入分析和思考。
3.1加强分类评价标准和实践研究开展科研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不同研究水平的科研机构及其成员获得公平对待[9],公平既是评价的目的也是基础。要加强分类评价的内涵研究,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明确定义;要加强分类评价标准的制订,科学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以实现分类评价公平公正的目的。
3.2推行分类分层分级评价新模式分类评价是依据评价对象属性、特征、规律的不同而划分成不同层次、类别,基于客体层次及类别的特点建立针对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及方法等进而实施的评价活动。因此,分类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分类、画圈,还必须分层次、分级别。从引导和保障科技创新的视角而言,分类就是要探究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搞清楚科学研究是什么并以此划分类别;分层就是要把握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兼顾辐射带动的方方面面并以此建立立体的评价体系;分级就是要着眼科学研究活动的全部要素,遵循科技资源的配置规律并以此划分级别。
3.3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需要确定评价执行的主体和评价目的,即谁根据某种或某些标准,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作出评论和判断,以及评价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主体或相同主体不同目的对同一客体观察的角度不同,那么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分类评价是不同评价主体和评价目的对相同客体实施的评价活动。目前我国第三方评价机构和组织还不健全,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还存在一定漏洞[10],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提升第三方评价结果的公信力。
3.4建立监管和约束机制科研绩效评价不仅要坚持分类评价,更要推行开放评价。要从体制机制改革上入手,着眼长远,在建立完善分类评价机制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公平、公开、公正。以我国目前开展的众多大学排行榜为例,之所以有些排名引发质疑和争议,与民间或高校评价机构不能完全脱离排名利益关系,存在寻租的空间,也与制度漏洞有一定关系,需要国家政府出台相关监管和约束法律法规,使我国第三方分类评价制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志光,张岩波,杨利军.SCI评价指标与地方医学院校的建设与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5,36(1):4-7.
[2]刘莉,朱军文.欧洲高校科研评价制度的趋势及政策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51-53.
[3]陈群民,钱浩.国际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比较及对上海的借鉴[J].科学发展,2015(7):61-64.
[4]张,林海,张珠,等.军医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6,45(8):1147-1150.
[5]侯思康,陈国泉.对中国成人高等学校按区划综合分类评价[J].金融管理与研究,1990(3):54-61.
[6]邱均平,张洋,余以胜,等.200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是如何产生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4):74-84.
[7]张耀天,贾明顺,张旭成.基于自适应层次分析法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1):106-110.
[8]张日颖.基于循证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探索[J].公共管理,2016(3):44-45.
[9]薛艳.美国大学排名特点与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8):73-74.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创新理论;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生产过剩;萧条;繁荣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约瑟夫·A·熊彼特(J. A. Schumpeter,1883—1950),奥地利籍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是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的博学多闻、兼收并蓄的经济学大师。在其1912年出版的早期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开创性地提出了“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思想”。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所谓“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讲,是由技术创新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所引发的经济生活内部的一种创造性变动,需要通过引进“新组合”,进行创新来实现。因此,“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二)企业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在熊彼特创新理论中,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实质,而领导和发起创新的创新者——企业家,则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三)经济周期是经济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即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周期。
二、实践意义
(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大致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人类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契机,接着发明了一系列机器,提高了生产力,满足了人们更多的消费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代表,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内燃机,进而,不仅生产力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交通工具也得到巨大革新,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各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第二次科技革命还有后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都是技术的革新带来的经济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经济之所以增长,一是由于对现有的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二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根本的是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就像人体细胞不断分裂生长一样,正是细胞的不断分裂生长才有人的生长发育,也正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才推动了经济的不断增长,有了全球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低,因此,我国一方面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政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补充国内的空白。
例如,2006年2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多方面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财税政策方面,在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政策方面,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并制定保障创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其次要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推进科技产业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并通过一些列政策法规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创造宽松的金融、外汇环境,以支持高新技术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进行跨境资金运作。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外资企业在沿海地区投资建厂,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另一方面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我国,促进了我国技术的发展,并且激发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进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鉴于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我国应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管理技术创新的政策,对科技创新人才及企业给予相应的鼓励,对创新型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减免他们的一部分税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热情。
(二)创新理论解释经济周期
企业为了提高其利润,必然会努力提高其生产效率,进而从中获得高额利润,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创新来实现。既然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获利,就会引起其他企业的效仿,并且由于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其他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是必然寻求更高的技术水平,这样循环往复,结果一方面提高了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达到一定热潮,促进经济较快发展,使得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看好,投机开始出现,信用开始膨胀,最终将波及到整个经济领域。当新的技术普及开来,大量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跌,利润消失。当新的技术出现之前,能力强大的企业会稍适调整,但此时企业并无利润可图,处在萧条状态,而另一部分小企业,可能会由于资本不足,决策失误等因此而面临倒闭,这样,经济便从繁荣走向了暂时的萧条,直至新的技术出现。
在这里还可以用几次科技革命来进一步阐释创新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新技术,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较快的发展,投机活动增多,并且当新发明的机器普及之后,市场上出现大来那个同类商品,此时供过于求,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股票行情猛烈下跌,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经济进入萧条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再次走向繁荣便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
同样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又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推向了,但又在1929年陷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原因也同样是生产过剩,人们的投机行为等。
由此来看,科技的创新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必将导致经济的繁荣转向萧条。因此,我们不必惧怕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中放宽心态。在经济繁荣之时要居安思危,做好应对经济萧条的准备,在经济萧条时期制定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提高总需求,并且始终不放松促进技术发展的政策,好顺利度过萧条期,尽快进入新一轮的繁荣。
看来技术创新也有其利弊,但是总体来看利是大于弊的,毕竟整个世界的经济一直都是在向前发展的,尽管偶尔会处于暂时的萧条期。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经济学》 R.格伦.哈伯德 安东尼P.奥布莱恩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