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有着很大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剪纸民间文化也越来越被人们注意和重视。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现代教育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学习的人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可见在学生中开设剪纸课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目的是在于通过开设剪纸课,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拓宽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拓宽学生活动的空间,创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剪纸活动中去发现美、创造美、爱护美。
一、培养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
剪纸是一门造型艺术,它要对物体的形象进行综合分析,将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线、图案表现出来。据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观察,他对于从事任何一项活动是极其重要的。”学生要用剪纸表现某一物体时,首先要具备这一物体的表象和知识,表象取决于感知,感知取决于观察,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无题的外形特征,了解性质后,在他们的头脑中将所得的表象的积累加以综合分析,找出主要特征图案,在运用剪纸技能将物体图案剪出来。例:学生剪花卉,老师提供学生的剪纸作品;课前让学生到公园、花市去观察,在通过观察过程中,对花卉的主要特征有了了解,在花市又体会花的美丽,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学生能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检出各种花卉的图案,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由于观察的角度不通,欣赏水平不同,对花卉的情感体验不同,所剪出来的花卉千姿百态,无奇不有。通过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开阔眼界,学习分子综合。这是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思维和创造想象的基础。
二、让学生从小学习系统的剪纸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剪纸课中,教学生剪纸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唤起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和愿望。然而要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剪纸技能有折叠剪纸,对称和不对称剪纸,单色和复色剪纸,复色剪纸又可分为绘色、套色、分色等。
小学低段学生剪纸一般先学习折叠剪纸,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叠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然后在纸上剪图案,展开后就是一朵花或其他图案,老师先教学生折叠剪纸方法,学生学会后,老师就要为学生学习创造留下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由于技能的熟练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对物体图形的综合能力有了提高,学生不断长生新的构思,再通过技能将新的构思表现出来,学会剪纸技能,为学生创设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三、求异求新,增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学会剪纸技能的同时,常常不满足自己对于真实地、形象的表达自己印象的需求,会产生新的构思,将他们看到的印象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这是学生的想象创造开始萌芽。通过实践操作,幼儿创造事先构思的能力不断增强。由于剪纸技能的不断提高,手部肌肉发达,学生就能较自由的,随心所欲的驾驭剪刀,剪出自己想象中的各种图案,剪出的线条细巧、流畅、光滑,图案千变万化,无奇不有,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剪纸课中,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对启迪学生求异求新思维的极好的机会。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剪纸作品比较难了解学生剪纸时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要通过学生自己介绍制作作品时的创造性思维,家长、老师才能了解剪纸课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能起到很大作用。例:二年级有一堂剪纸课是花卉,有一个学生剪贴花卉时,一朵花只剪了三瓣,如果按老师、家长的眼光去评价,这幅作品时剪坏的,应该算失败的。可在这个学生眼里有他的世界,他的世界是那么的精彩。当这位学生自豪的介绍他的作品时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采到了一朵七色花,这多七色花可完成你的七个梦想,我取下一瓣完成了我一个梦想,我又连续去下了三瓣花瓣,完成了我四个梦想,我手中还剩三瓣花,我很喜欢它,又舍不得它,所以我今天就剪了这一朵三瓣花。”这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获得了一阵阵喝彩声,这就是孩子的世界,一朵三瓣花给孩子充分的想象及创造思维。
[关键词]:形象思维 发散思维 重要方法
一、从吴碧霞说起――歌唱中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2003年12月7日《音乐周报》报道:“一个歌唱家,横跨两大领域,既唱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又演唱西洋歌剧和艺术歌曲,并在国内外屡获重奖――吴碧霞就是这样勇敢而成功的挑战者。”她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其成功经验证明:一个好歌手,除了嗓音条件与音乐的悟性之外,还要有好的思维方法与正确的歌唱观念。歌者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除却自身因素,吴碧霞的成功得益于其导师们能够高瞻远瞩地洞悉和把握学科发展方向,跨越单一唱法的教条、融合不同学派,培养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声乐人才。
这一成功的范例,雄辩地说明了歌唱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一部声乐发展史就是歌唱艺术在演唱方法、观念、风格、形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史。
声乐艺术要发展,歌曲演唱要出新,除了需要声乐专业技术以外,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思想方法,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如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对歌唱创造性思维的探讨,涉及声乐艺术与心理学理论的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当前已吸引众多同行的关注,其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本文重在论述歌唱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内心歌唱”――歌唱的形象思维,并提出培养歌唱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通”和“变”――歌唱的发散思维。
二、“内心歌唱”――歌唱的形象思维
歌唱的被控对象是人体自身的发声器官――声带和共鸣腔,可知而不可见。声乐训练的是“内心听觉”和“内心视觉”。要“听”到自己体内的共鸣音响,要“看”到共鸣腔内的音色,要把内涵丰富的音乐信息转化为音乐表象,歌唱的形象思维极为重要。歌唱的形象思维是歌唱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下面侧重从“内心歌唱”和“同域想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内心歌唱
歌唱艺术要声情并茂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它要求歌唱者预见演唱的结果――美。歌唱者在开口之前,在头脑中就应该预先构成“唱什么”、“怎么唱”的表象。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是歌唱的有意想象。
声音的想象可以称为听觉的视象,也就是说把时间域的声音具象转变成空间域的声音表象。这是对听到过的实际音响形成的经验。通过听觉的理解功能,与记忆中的表象相联系,使其近似地再现,或者加工、改组形成新的形象。这是一种带有间接性、预见性的反映,而不是听觉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实感。想象表象具有新颖性。“内心歌唱”就是利用听觉一视觉的联觉关系,经历联想、转换和创造的过程。
在音乐创造的想象机制中,最主要的是创造听觉表象。歌唱表象运动的关键是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声音形象。如:在“关闭”技巧中,歌唱者对元音进行“着色”(明暗变化)和造型(变圆);在共鸣焦点上,歌唱者通过对“高位置”(如“宝塔尖”)的提示和想象,创造头腔共鸣焦点位置的表象;在歌唱语言技巧上,歌唱者通过想象“划弧线”、“绕进去”、“把元音装到共鸣腔”,创造字正腔圆的听觉表象。
依靠大量积累的歌唱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声音听觉表象(形象)的运动――“内心歌唱”,其意义在于它的能动作用,对歌唱的创造活动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歌唱者在他发出声音以前,应当力求较深入地领悟歌曲的内涵,在思想上对声音的质地有一个明确的形象,以调控发声器官。歌唱者越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声音形象,就越能获得与之有关共鸣腔体的配合,发出好听的声音。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所说:“歌唱练习要达到当你还没张嘴之前,自己耳朵里已经听到了,这样才会有把握。”
歌唱听觉。重视“内心歌唱”和心理的调节,在歌曲的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歌唱常被称为“感觉”的艺术。声乐学习要找感觉。“内心歌唱”的发展,有助于理想化声音形象的巩固,可以自动地调节发声器官、稳定喉头,迅速地进入正确的歌唱状态。它以有意想象为核心的自觉表艺术的想象活动,主要是听觉表象的分解和综合。歌唱者这种积极、有目的的想象,离不开对声音的审美判断和对作品内涵的分析,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引导。
2.同域想象
歌唱的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声乐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产生于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在歌唱的创造性思维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应当注重发展同域想象能力。
所谓歌唱的同域想象是指音乐在其自身发展中已形成一套内在规律。对音乐的理解,作为一个自在的体系,它不需要依赖其他的人生经验即可被掌握。歌唱者要培养自己敏锐而精确的音乐听觉和音乐感觉。乐感是音乐自身领域的心理体验,是用音乐语言――声音表现情感要求。乐感好,音乐的感觉和知觉效果就好,歌唱者艺术表现力强。在歌唱活动中运用一些互相联系的综合手段、综合经验(即异域想象)予以辅助是有一定帮助的。如用“打哈欠”理解气息的运动;用明晰的画面和颜色来理解声音形象等。
在歌唱中如何鉴别声音的好坏,一方面靠听觉表象的积累,另一方面靠同域想象(听觉表象的组织体系)提高辨别力。通过长期的听觉训练,对听觉表象进行分析、比较、分类、归纳,组织成一个体系,使听觉表象的运动形成一套内在的规律,从自然状态到必然状态,最后到达自由状态。
3.歌唱的创新意识
如果说歌唱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以学习、模仿为主,那么,到达高级阶段应该以原始创新为主,以自主创新为主。要能够对声乐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无论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还是对西方声乐艺术的借鉴,这二者与“创新”均并行不悖。
歌唱的创新意识极为重要。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敏锐的注意。
要克服歌唱意识的局限性。歌唱方法讲究科学的统一的规律,但是每唱一首歌都要有不同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声乐艺术是一种深度个性化的领域,要避免千人一腔,在歌唱表演和歌曲创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要发挥歌唱创新意识的能动性,对声乐艺术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进行系统的研究,跟踪国内外声乐艺术发展的趋势,目标明确、求新求变。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高度统一协调的综合性思维。高中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贯穿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此,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一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悦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我们在学习完两角和的公式: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和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后,进一步提出问题:sin2α和cos2α如何求出?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去学习和掌握两角和及二倍角公式。通过创造和谐宽松的气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
在中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中质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需要求学生研究解决某一问题时要提出与常人认识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例如:求lgtan1°・lgtan2°…lgtan89°的值。凭直觉我们可能从问题的结构中去寻求规律性,但这显然是知识经验所产生的负迁移。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而深刻地观察和细致地分析,克服了这种思维弊端,使学生形成自己有创见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发现题中所显示的规律只是一种迷人的假象,并不能帮助解题,突破这种定式的干扰,最终发现题中隐含的条件lgtan45°=0这个关键点,从而能迅速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由此可见,一道试题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会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的思维品质。
三、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实践表明,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发展中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高中学生常常会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例如,求函数f(θ)=sinθ-cosθ-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解时可用以下多种思路:(1)利用变量代换,转化为有理分式函数求解;(2)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来解;(3)利用解析几何中的斜率公式,转化为图形的几何意义来解等等。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三角函数、分式函数、解析几何等众多角度寻求问题的解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克服了思维定势,拓宽了创新的广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逆向思维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注意阐述定义的可逆性;(2)注意公式的逆用,逆用公式与顺用公式同等重要;(3)对问题的常规提法与推断进行反方向思考;(4)注意解题中的可逆性原则。
四、结束语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广大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构建一片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天地,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关键词:数学;想象力;思维的独创性
一、为学生的数学想象奠定基础
电教手段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材料,它是丰富学生表象的重要途径。例如,讲授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分,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他们大胆合理的想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给学生提供常规想象的机会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的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这块土壤,让全班学生能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把握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造想象受思维的调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它以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为主要特征。因此,把握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策略,就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创新意识 前瞻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各大院校不断加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就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艺术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创造性教育。有人认为思维是不可训练的,而实践证明,人的思维是可以训练的。通过科学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设计中。因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设计艺术趋同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代技术和手段的发展使人们摆脱媒体材料的束缚,以及对设计表现方法的疑虑,开始更多地关注创造。创造性思维强调的是“创”字,创造性思维是设计的核心,艺术类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大量运用创造性思维。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这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创造性思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强调思维的形式,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一种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独特的,能够创造具有社会价值产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活动的成果或方法与众不同,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创造性思维在艺术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创造性思维还应具有科学性,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才是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一种复杂运动,语言思维是线性的,而意象思维是立体的,二维或三维的。心理学家安海姆认为意象思维比语言思维更具有创造性,这种意象思维的运动是相当复杂的,它往往是多种不确定的想法碰撞导致新想法的产生。对艺术类学生而言,要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也就是说设计者应具有前瞻性,站在设计思维的最前沿。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就是想象。想象是人们进行发明创造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进步的源泉。因此,想象的作用曾被历代艺术家所重视。想象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可以将无形、抽象的某种理念或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什么是想象呢?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想象是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当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第一张桌子时,不论它是多么粗糙,却已显示了祖先的创造想象力。
梵高就是一位具有特殊感受力和丰富想象力的大画家。他说:“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人们感受到它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浪。当我画一块麦田时,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当我画一棵果树时,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敞开,果核中的种子正为结出自己的果实而努力。”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知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合理的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超越自然的限定,进入理想化的境地。
艺术类大学生应该是富有个性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有成功的作品都源于设计者对其内容的正确理解及本质性的把握,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思想、角度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二、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之一。扩散思维是把问题的点引向问题的面,由原创意引出另一个或数个二次创意点,再以这些二次创意为原点,引出更多个创意点,循着向四周辐射的各种路线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发现许多创意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次创意的点越多,诱发各种创意的方案就越多,设计者通常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方面加以衡量创意水平的高低。扩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艺术创作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思维模式,让学生通过对习以为常的物象进行“发散式”想象,多向观察、多维构思,创造出优秀的设计艺术作品。创意过程往往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反向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之一。如埃舍尔的不确定图形就是反向思维活动的最好体现。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反向思维的综合体现,在艺术设计创作等领域,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者成功的关键。成功的设计作品,常常有着超出常理的构思,把人们从正常的视觉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人产生强烈的、全新的视觉感受。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期达到培养优秀设计艺术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丽.创意图形与创意思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1.1建立教育转型观念
在设计思维培养和教学中教学方式同样经历着不同发展阶段和转型。以往“职业与任务型”教育模式是在某种限制环境下生成的,而限制极大地削弱了艺术教育中对感受能力的培养,思维敏锐度也大大降低了。如今设计教育是“职业与任务型”向“过程型”——重创造、重素质、重体验转变,即是教育模式的设置以最终效果而定,并无事先的框框或标准且允许其他学科在本学科中出现交叉。“过程型”教育思想使教育思想的开放成为了可能,同时也为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空间。在设计思维教学中应当看到它本身具有的创造性,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创造,因此有必要建立这种转型观念。
1.2建立平等思想的创造观念
建立对于创造平等性思想这在学生产生设想的时候尤为重要,肯定或否定的评判将抑制设计创意思维的发展。在思维能力培养的开始阶段种种标准的入侵,将不利于创造力激发。因此,平等思想的建立对创造思维的把握与利用是很有帮助的。
1.3建立创造能力的培养体系
建立创造能力的培养体系即是构建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想象力、直觉、持续能力及知识的组合结构。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于创造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建立,因为设计思维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在于激发创造力。而创造力相当程度地有赖于想象力丰富和直觉敏锐,大量知识的积累也尤为重要,在辅导过程中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构思灵感,平时督促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创造能力的提升过程将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将这些问题顺应创造力与之形成而展开,要让学生能有一个主动构建创造能力培养体系的意识。
2联想思维方法的培养在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中的意义
在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会认识到个体差异是存在的,有时这种差异性表现得十分显著。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并不是不可弥补的,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设计思维方法,提高个体的设计思维能力。任何设计作品从开始的设想阶段,到方案的完善和成熟,直至最后设计作品完成,创造性思维一直贯穿始终。创造性思维是促进产生优秀设计作品最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对其思维方式训练方法已具备了完整的体系,主要分为头脑风暴法、黑(白)箱法、3NM法、类比启发法、变换视点法和形态分析法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是将各种思维形式进行综合性的运用,但在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具体思维形式的训练方法方面还比较欠缺。联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囊括了多种具体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与技巧,在创造性思维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对相关著作和文献查阅发现,针对联想思维具体训练方法极少。联想思维的具体思维方法和技巧可细分为六大类:相似联想、相近联想、自由联想、强制联想、因果联想和对比联想。联想法是艺术设计创造性能力培养中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艺术设计的特质在于其独创性及创新性,就创新性而言,关键在于思维方式转变,因此,对联想法的研究是尤为必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艺术设计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形成了庞大市场需求和设计师团队,也形成了规范的艺术设计教育机制。然而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是设计方式和表现方式程式化,最后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愈来愈严重,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理论研究的缺失。艺术设计的创新性特质,需要教育,因而必须要面对艺术设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将联想思维方法引入艺术设计教学过程当中,以形象思维与创造力的开发为出发点,建立科学思维方法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思维模式,对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艺术创造是“悟”出来而非“教”出来的说法进行一次变革,丰富艺术设计教学的科学体系和框架。
3联想思维能力培养
3.1对联想思维特点的准确把握
运用联想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其一,有利于克服联想和思维的定势,并把联想从已知的领域扩展到陌生的领域,甚至是意想不到的领域;其二,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既有设计效益,并且能强化和深化具有开发性的重新组合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其三,不仅能够自成一体、不断更新和深化,而且能够同其他设计方法相结合,产生大量非常规的新设想、新设计、新方案。由此,对联想思维特点的准确把握尤为重要,以便很好的运用联想法。其最主要特征是形象性,即直观性、具体性,与抽象思维所使用的概念、数字、理论等不同,需要借助于一个个不同的表象才能得以完成;连续性,一般是由某事或某物引起的关于其他方面或事物的思考,两种事物之间往往都是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继而作为新的联想起点展开进一步的联想,直到最终结束;概括性,在运用联想法过程中其思维材料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思维加工之后的东西,经过概括的方法来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很好地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性,联想法原就属于创造性思维,因而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特质,加工和改造或重新创造形象;运动性,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它的思维材料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这是区别于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特征,联想思维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形象思维和艺术性表现形式的结合,也就是说联想法有一定的理性特征。
3.2联想思维培养原则
3.2.1自由畅想原则
求新、求异、求奇是这一原则的主旨,引导学生解放思想,自由漫谈,坚持开放思维,克服心理上的惯性思维,不受传统思想或逻辑等的局限,要打破种种限定,要从多角度或是反面去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想法甚至非常规的,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广泛地搜寻新颖、富有创意的想法。
3.2.2延迟评判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只提出设想而不进行评价,避免任何打断创造性构思过程的判断。如果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评判将会导致学生去追求认可,造成趋同和紧张气氛,不仅会抑制学生提出自己创意的积极性而且会促使个人评判的滋生。正如日本创造学家丰泽丰雄曾说:“过早地判断是创造力的克星”。自我评判会使学生受一些准则的约束,提不出或不敢提出创造性的设想。一个新设想的诞生,一般要经过从诱发、深化到完善的过程。
3.2.3数量保障质量原则
获得理想答案一般是一个逐渐接近的过程,开始提出的想法常常不是很理想,而在随后提出的想法中,具有好设想的概率较高,这就是所谓的“质量递进效应”。创造性设想的数量与创造性设想的质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性设想提出得越多,产生有价值、有独特性和创造性设想也就越多,而这一原则就是利用了这一规律。
3.2.4综合完善原则
综合完善原则是鼓励借题发挥,对他人的设想基础上补充完善成新的设想。也就是说,通过互相启发、激励,产生撞击和共鸣,要求在他人提出的设想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或者进行广泛的联想,及时抓住那些看似荒唐但却具有创造性的构思,得到有价值的新设想。
3.3联想思维组合结构构建
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关注设计思维创造力的组合结构。首先是思维能力与问题的结合,在联想思维的培养中,应该更为注重有关问题在自身的反应,关注思维创造力的表现,只有真正地从自身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感受到设计思维与自己的联系;其次,养成良好的积累与表达习惯,创造的痕迹及其体验能力是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获得的,注意记录创意的片段及种种感受,因为许多东西在设计者的草图中已经十分成熟了,尤其是那些具有分析意义的草图,它或许比最后的完成稿都显得有感染力,不过这些是需要有能力去表达的;再次,客观地看待前人的经验,在思维能力培养的初期,我们需要大量的例证来丰富我们的头脑,而关注前人积累的经验是一种极为快速有效地方法。但这并不表示信息越多越好,当我们不能完全消化时,我们应当做适度的分析,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新的思维结构。
4结语
关键词:培养 高中生 创造性思维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高中肩负着向高校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要求培养出的人才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是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结果或处理问题的方法带有新颖性、独特性。从思维过程的状态来看,创造性思维在总体上总是表现为: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发散以便于联想,寻找各种旧知识组块之间的可能的新的组合,发现推理的起点。收敛以便于集中思考,验证由发散思维所得到的方案的可行性,对其补充、修正或提出新方案。
高中教育全面推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把创新教育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这显然不符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光在于教,而且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更应引导学生会学,也就是变教为导。
与学前、小学学生、初中学生创造力相比,高中学生创造力有如下特点:高中生的创造力不再带有虚幻的、超脱现实的色彩,而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激发的,高中生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问题,高中生的创造力更为成熟。与成年人相比,高中生思路开阔、敏捷、灵活,而成人易受思维定势和固化认识影响,而且高中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这都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力水平。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数学为突破口,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我们不但要重视结论,也要重视过程,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蕴含的数学方法和智力价值、德育价值,把学生带到知识系统自身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掌握知识,并再创造地获取新的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养成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创造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意识,而创造意识又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以及不墨守成规、追求标新立异的程度大小。因此,要让学生成功地展开创造性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要求学生不只是满足于知识的接受,还要进行知识的创新。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对爱提新观点和怪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鼓励探索,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这种精神,是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向上的志趣和努力的热忱乃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组成创新的要素除了基本能力、基础知识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毅力等。因此,教师要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些数学史,鼓励学生像那些伟大的数学家那样对传统的观念、传统的理论作批判性的思考,使学生懂得数学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承袭过去,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有创新、有所发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民主气氛,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热忱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善于因势利导,对一些创新的路子、一些虽不完整但却显露出可贵苗头的见解,要予以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和想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的。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鼓励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
三、积累知识信息,拓展创造性思路
丰富的知识是开展创造思维的源泉,没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凭借丰富的知识,人在思维时可以拓展思路,开辟创造性设想的广阔天地。历史上有许多成果卓著的科学家、数学家,他们的创造性活动无不与渊博的知识储备有关,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大数学家高斯,同时又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以至数学界评论说在数学世界里,高斯处处留芳名。相反,如果知识欠缺,就会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开展,即使当发明创造的机遇来到你的面前,也会悄然溜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推理等,它们是数学思维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教学,可能需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深入等环节,教师要重视运用这些环节,引导他们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对概念的内涵、外延作必要的探索等等,掌握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与论证等思维方法,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四、诱发灵感,提高学生猜想力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四六级考试中最重要的测试部分之一,但是阅读教学中常常存在学生学习方法不当,阅读成绩提高困难等问题。本文主要介绍顿悟理论在阅读教学的运用及其意义,提倡教师在学生了解学生已有水平基
础上,合理使用顿悟理论,加强学生对词法、句法、阅读方法等内在规律的顿悟。
关键词:顿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顿悟理论及其主要特征
顿悟是由“Insight”翻译而来,在20世纪的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者苛勒(Kohler,1925)的《人猿的智慧》一书中描述了对人猿进行的七年观察实验结果。结果表明,人猿的认知并不是盲目尝试和偶然
获得,而是“对整个情境充分概览以后的产物”[1]。西蒙(Sixnon,1995)认为顿悟是通过理解和洞察来了解情景的能力或行为。主要特征有: 第一,顾悟前常有一段时间的失败,并伴随有挫折感。第
二,在顿悟中,突然出现的或者是问题解决方案,或者是解决方案即将出现的意识。第三,顿悟通常与一种新的问题表征方式有关。四,顿悟前有一段“潜伏期”,在这期间没有有意识地注意到该问题
。
笔者在查阅大量参考理论的基础上得出,顿悟是在解决特定问题时陷入困境,而在暂时放弃或者无效重复后获得对事物整体情境的认知,进而在主体内部确立相应目标和手段的完形的过程。直指性、持
续性和突发性是顿悟的主要特征。
顿悟理论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英汉差异,在语法、词法、句法方面,在听、说、读、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阅读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经常面对学生水平差异大、有些同学学
习方法不科学、在四六级准备中进步困难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本文把阅读作为切入点,根据顿悟理论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应用,也为其他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二、顿悟产生的心理机制
顿悟理论产生以来,其心理机制一直颇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表征转变理论(representation change)和进程监控理论(progress monitoring)。两者分别以Simon、Kaplan和 Ornierod、Chronicle为
代表。
以Simon、Kaplan为代表的表征转换理论认为,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往往根据题目提示来表征问题,并在问题空间内探索。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在元水平空间中寻找新的表征方式,使问
题得以解决。[2]以Ornierod、Chronicle为代表的进程监控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寻求问题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差异最小化的过程。此过程基于爬山法,当爬山法使用不能使问题解决时
,就会产生困境,此时解决者会寻求另外的方法。
顿悟产生的心理机制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借鉴。顿悟的表征转换理论和进程监控理论启发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寻找问题的突破点以引发顿悟;设计创造性思维
信息;有效替代。以下为顿悟理论的具体运用要求。
三、顿悟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顿悟的特征以及产生机制提醒我们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知识的表征和监控都需要对事物整体情境的认知,而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相关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对情境的整体获得,因此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泛读
及精读环节、知识练习环节、以及课后作业及评价环节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以加强学生知识的表征,促进顿悟的产生。
第二,重视学生经验的积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习惯等思维训练都需要经验积累及反思。在经验积累反思过程中促进对自身学习的进程监控,摒弃错误的阅读方法,寻找适
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建立扎实的基础框架,促进顿悟的发生。[3]
第三,相似经验的替代教学。相似的教学经验具有相似的知识表征,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有重要的“移情”作用,从而引发学习中的顿悟。
第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知识的表征和知识的进程监控都有可能产生困境,需要无效重复。此时,学生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进行监控,完成正确表征。
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困境和挫折是顿悟发生之前的必要混沌表征,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产生内驱力,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失败,多次练习,正确把握整体情境,确立相应目标和手段的完形。
第六,设计创造性思维信息。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联想、想象、类比等思维方法,有利于加强灵活表征,促进学生利用旧知识展开主观理解和想象,正确判断,有效解决问题。
四、把顿悟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顿悟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的应用的主要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学习动机的激发。[4]第二,顿悟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顿悟学习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和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第四,顿悟学习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框架的整体理解和感知,有利于
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总之,顿悟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值得提倡的,顿悟学习对学生提高经验分析能力、信息表征能力、自我监控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和整体英语学习水平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沃尔夫冈・苛勒;陈汝译.人猿的智慧[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6.
[2]张庆林,肖崇好.顿悟与问题表征的转变[J].心理学报,1990 28( 1): 30一37.
当然,随着素质教育被提升到一定高度,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学生的数学分数,而是要注重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提升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下,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下面,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
数学本身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型、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有人形象地把数学称作“思维的体操”,认为数学应该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精神,要适当引导并鼓励学生可以探索问题,并且自己得出结论。其次,要支持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怀疑态度,更要充分鼓励他们“一题多解”,发散性思维,找到多种解题思路。当然,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表扬他们不“人云亦云”的精神,让他们养成不轻听偏信“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思维方法。
二、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心理学家鲁宾斯曾这样表述过观察的重要性。因此,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按套路出牌”。也就是说,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给出老师的思路,或者直接照本宣科地将教材上的解题思路传授给学生。我们要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观察题目,让他们发现题目中的问题,去伪存真。这样,不仅可以为解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造性地寻找到解题的其他思路。
三、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猜想在数学术语中,是根据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我则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想,思维的创造性就打了折扣。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怎样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呢?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不能简单地给出问题,进行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换言之,就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保持一点儿神秘感。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抛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题目、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充分互动、引导学生去“猜”问题的结论和解题的方向。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能让学生随着引导猜想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鼓励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往往是认真思考的结果。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上这样的学生――你问他有问题没有,他说没有,可是让他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又总是解决不好。反思原因,其实就是他们虽记住了课堂上或者书本上的某些知识,却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不会举一反三。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真正理解,必须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五、训练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
统摄思维,其实是相对于发散思维来说的。在数学上,我的理解是,统摄思维是凭借思维来把握数学题目的全貌,并统摄推论解题的各个环节,因此,统摄思维是一种高度抽闲的思维,这一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
在实际教学中,我个人在拓宽学生思维广度的问题上,一般采用结合教材内容,将新旧知识点串联起来,传授新知识过程中复习旧知识;还会将问题的共性列出,让学生分辨同类与它类等等,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已知三点坐标,判断三点A、B、C共线,可以利用向量共线的条件,可以通过求直线的斜率,可以求直线的方程,还可以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