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知识

第1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GIS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定位国际上GIS作为一门学科和技术,从1963年在北美地区被提出后先后经历了开拓、巩固、突破性和社会化四个阶段。在中国自“九五”期间开始,GIS开始被政府重视,中国的GIS开始迈向产业化阶段。由于GIS的发展受到发展理念、学科教育、通讯技术、基础设施等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GIS产业发展还相对缓慢。作为引导GIS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将在推动中国GIS产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GIS领域的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抓住中国GIS产业的发展机遇,从GIS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地结合自身的专业方向和研究兴趣,担负起培养GIS人才和推动GIS发展的历史使命,是每一个GIS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GIS专业的学科设置与教师特点

1.全面认识高校GIS专业的学科设置

中国的GIS高等教育始于1988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第一个设立的GIS本科专业。1997年正式在地理学和测绘学2个一级学科下分别设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在原地理类专业中正式增设地理信息系统理学本科专业。随着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调整,在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地理学1级学科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调整为“地理信息科学”。名称的调整已经将GIS从学科的层面上升到科学的战略意义。

地理学作为GIS的思想基础奠定了GIS基本的思维模式,并不断拓展着GIS的应用领域。但是GIS的飞速发展还有赖于2个关键领域,即数据获取技术、数据传输处理技术。因此,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测绘类1级学科下设置了“遥感科学与技术2级学科”,在计算机类1级学科下设置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分别对应着GIS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手段方面的人才培养,从而围绕GIS的核心“地理思想+数据获取与处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立足自身学科背景,把握GIS发展前沿

从目前GIS专业的教师构成来看,多数教师来自于地理学,部分来自测绘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分别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这对GIS本科专业教育来讲是一个较好的师资组合。但对教师个体而言,往往局限于自身的专业领域,缺乏对GIS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全面认识。由于GIS具有的这些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就出现了青年教师职业定位模糊而导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科研方向不明确、科研成果产出率低等问题,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因此,作为一名GIS专业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熟悉GIS的相关的学科特点及发展前沿,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合自身特点和学校学科优势,给自己一个科学、清晰的职业发展定位。

二、高校GIS青年教师的职业定位策略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立足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前沿,养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和熟练的教学技巧。这样才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的GIS青年教师应该围绕学术科研和课堂教学在以下方面做好职业定位。

1.熟悉GIS的学科特点与关键技术

作为一名GIS青年教师,无论是来自于何种专业背景,都需要对GIS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包括其形成发展历程、学科归属、思想基础、构成要件、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基于这样一个全面的视野,才能较为客观地把GIS与自身的专业结合起来,才能明确自己的学术专攻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优势,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较为透彻的理论讲解。同时,要了解GIS发展的新思想、关键技术和热点应用领域,如“地理设计(Geo Design)”的概念与多点触控技术的结合,GIS对“云雾计算”技术汲取的“云雾GIS”,GIS与物联网的智能集成等。

2.明确自身学科与GIS学科的从属关系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GIS的学科特点应围绕GIS的思想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据此GIS的核心应是基于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和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手段。由此,地理、测绘、计算机科学、遥感等学科分别在GIS领域中承担了不同作用。因此,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只有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去审视GIS的发展,才能找到较好的学术突破点。当然,不同专业背景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的发展非常需要这样的专业交叉碰撞。

3.苦练教学基本功,追求高超的教学技艺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站好讲台,为学生带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观摩教研活动,不断拓展宽阔的专业视野,训练扎实的专业知识,塑造独立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培养高超的课堂教学技巧与艺术。积极参加由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每年组织的高校GIS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在大赛上接受检验,开阔眼界。

4.紧扣学校专业优势融入科研工作

各个高校的GIS专业大多都依托了一定的优势专业,如地理、地质、土地资源管理、林业技术等专业。作为青年教师在过了课堂教学关后,要积极主动熟悉所在学校的GIS相关专业,加入一定的科研小组,在团队中进步,在学习中收获。在一定时期内GIS思维模式相对固定,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的情况下,拓展GIS的应用范围也是取得进步的重点。

三、结语

中国的GIS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GIS教育事业也值逢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一名GIS青年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学校GIS专业特色,紧密结合个人研究兴趣,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融入到中国的GIS教育事业中。

参考文献:

[1]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进展、特点与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4,(5).

第2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一、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测绘专业各分支专业,即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含矿山测量、水利测量等)、地形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质测绘、地图制图与地图制印、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技术生产及测绘仪器设备维修、质量检查监督、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技信息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政治思想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三、学历、资历条件

获博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5年以上。

四、外语、计算机条件

(一)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部)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二)主持完成市(厅)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两项以上。

(三)主持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开发新产品两项以上或主要参加三项以上。

(四)编制和审核大中型测绘项目综合技术设计两项以上或单项设计书四项以上,并组织或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一项以上。

(五)主持完成三项以上大中型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编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六)编辑设计或编审大型普通地图集或专题图集,并已出版。

(七)承担完成三种类型10台以上测绘仪器维修或检测鉴定任务,并能独立解决其重大技术难题。

(八)承担完成重大测绘仪器的研制、改装或精密仪器安装调试工作。

(九)主要参加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技术推广,完成数字化制图或编辑入库等项目工作。

六、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家、省(部)级测绘科技成果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市(厅)级测绘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二)主持或组织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得市(厅)级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以上。(以奖励证书为准)

(三)主持完成大型测绘项目,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设计水平先进、质量优良,产生显著的效益。

(四)主持开发、推广的科技成果两项以上,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七、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译者),撰写有较高价值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2篇以上。

(三)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或交流论文2篇以上。

(四)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2篇以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八、破格条件

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确有突出贡献者,并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可破格申报:

1、获国家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2、在推广新新技、新工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处于本行业领先水平,并被省(部)级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负责人,完成大型工程一项或中型工程二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级权威部门鉴定,填补了省内外技术领域空白。

4、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省级5篇以上,或正式出版专著1部(独著10万字以上,合著20万字以上)。

九、附则

1、凡冠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

第3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专业课;网络环境;互动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育民(1974-),男,安徽庐江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柴华彬(1977-),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YJ09)、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地理信息技术”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64-02

网络互动教学是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融入传统课堂教学所产生的一种的新的教学方式,它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的教学内容、良好的交互性,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1-3]网络互动教学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的时空观,使得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开放、更有生命活力。[4-6]一方面,随着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强,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了多样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除了课堂上学习外,还需要在课下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在课堂和课下开展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课的教学知识内容的更新越来越快,要想让学生跟踪学习国内外比较前沿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加强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因此,网络互动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教学改革潮流和趋势。

目前,高校拥有校园网和数字化图书馆等丰富的网络资源。针对专业知识面宽泛、交叉性强、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开展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对于提高专业课教学效率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建设

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可以给师生们提供更广阔的专业信息资源空间和思维空间,是传统专业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延伸,能够极大地丰富授课内容,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平台采用Browser/Server设计架构,采用Java实现UI设计,同时采用CGI实现数据库存取的设计。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中所需要的网络资源主要包括同步和异步课程资源。同步课程资源是学生必修的专业专业知识;异步课程资源是专业知识的拓展,也是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源。在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在线学习与交流。如图1所示,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有五个功能模块。[7]

1.在线教室

主要能够实现在线上课和视频互动,课堂实验的在线实验演示和虚拟漫游,以及学生在线自测和辅导答疑。

2.课程资源

主要能观看课程的教学录相,参阅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和参考资料,也可搜索相关专业资料网站等。

3.交流讨论

主要是利用QQ群或飞信群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讨论和交流的工具,同时可以采用Wiki多人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开发一个在线多人同时交流的平台,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知识共享。

4.技术专栏

主要是提供最新的专业仪器设备和行业软件,介绍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以及最新的学术动态、学术讲座、学术论著等,以满足部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5.教学评价

主要是对专业课教学进行监管对教学效果追踪和评价,不断提高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的效率。

二、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网络互动教学不仅仅提供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专业辅导,还可以同时传递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对学生是有益的参考和补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网络具有交互性,能尽量满足学生个体的要求。[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一些比较好的、适合于不同学生水平的专业内容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具有应用专业知识和熟练操作专业仪器的能力。

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以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网络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专业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如下:

(1)提出问题。教师利用网络广泛收集有关专业课的教学资料,精心设计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等,然后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对提出的专业问题进行界定,给出相关专业知识点的基本原理,建立问题的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即明确问题的概念框架中的各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根据网站给出的链接进行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专业信息,并思考教师提出的专业问题。通过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理论知识与社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理解、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在独立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

(4)开放协作。以小组活动为主,以共目标为导向,学习任务是为小组而精心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同伴互助或竞争,产生互动关系。可以利用QQ、飞信或Wiki系统进行在线讨论,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通过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三、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实践

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实践中,要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实时的监管,以保证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的效果。[8,9]具体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仍然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不再系统教授教学内容,但是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知识的传授等教学环节都由教师导航控制,特别是专业仪器的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

2.注意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负面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互动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学,能实现专业知识共享,为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方便,但是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互动平台进行与课程学习无关信息的传输和交流。比如,QQ或飞信聊天或娱乐,因此,教师在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中,要对起负面作用的活动严格控制,及时纠正,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3.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互补和调节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传统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虽然呈现很强的教学优势,但是也有它的局限,特别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面对面直接接触交流。虽然在网络浏览和漫游功能下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专业仪器的操作方法和专业案例,但它仍属于计算机虚拟技术范畴,因而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能实训。因此,在开展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与调节,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四、结语

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条件下,对传统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网络互动教学创设了新的专业教学环境,给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证,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由于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不仅要注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与调节,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而且还要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实时的进行监管,以保证专业课网络互动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怀荣.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1):21-24.

[3]bower,matt,john g.hedberg.a quantitative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web-conferencing environment—the efficacy of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designs[J].computer & education,2010,

(2):462-478.

[4]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

[5]孙德兴,谭羽非.交流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82-84.

[6]唐中华.课堂教学互动方法研究[J].高教研究,2007,(1):24-26.

[7]柴华彬,刘景艳.网络环境下高校互动教育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333-336.

第4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课程构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绪论,其重要作用在于让刚入学的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定位是培养学生敢用、会用计算机的能力和主动利用计算机去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2003年11月在桂林召开“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会议后,较严格的区分了什么是“计算机导论”课程,什么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操作初步”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长期定位不清,使得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 关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在课程中加入包含计算机操作初步如Office、Windows等工具使用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便学生能够尽快学会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在教学中介绍有关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专业知识的入门知识点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人文知识等,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概括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前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课程所授知识,丧失了学习兴趣;而对于后者,以国内翻译或影印的国外著名教材为代表,内容较深,且有相当的广度(包括有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内容),不足之处在于教材的结构不太合理,各章节的联系也较松散,另外,在讲授各领域时,顾及面太多,以致有学科内容“浓缩版”的嫌疑。我国学者董荣胜教授提出解决“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科认知模型的构建,探索出从学科的思想、方法这个较高的层面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新途径。然而,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2) 关于是否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存在争论。不可否认,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域差异、贫富差异、文化差异、接受能力差异等因素导致学生起点不一样,对“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的正确定位,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保持学科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得到其他专业和社会的尊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构建“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内容。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经过一个周期(四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课程构建

为了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将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各占32个学时。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方法论、社会和职业道德为主,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如何学;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担当的工作岗位有哪些等。实践教学则以计算机基础操作为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单元的训练,使得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

2.1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构建

我们将“计算机导论”课堂教学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学科知识及课程体系、学科典型问题、学科方法论、社会和职业道德五个模块,这些模块涉及范围广泛但具有一定深度,使得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但并非完全不可理解。各知识模块包含的内容如下:

(1) 计算机基础

主要包括计算机发展简史、目前计算机发展趋势、著名的计算机公司、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学术组织和期刊杂志、计算机奖项、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数据的表示、存储和处理等。

(2) 科知识及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划分、各专业培养目标、核心知识领域(Area)、核心课程的设置、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网络基础等。

(3) 学科典型问题

以数据的表示、存储、处理为主线,主要包括问题的抽象建模(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为例)、可计算问题(以梵天塔问题为例)和不可计算问题(以停机问题为例)、算法复杂性问题(以阿姆达尔(G.Amdahl)定律说明串行与并行算法,以找零问题和背包问题为例说明P类问题、NP类问题以及NP完全性问题的关系,并给出一种简单的贪婪解决算法)、软硬件资源分配问题(以哲学家共餐问题为例)、计算机网络的协议设计问题(以两军问题为例)、智能计算问题(以图灵测试、西尔勒的中文屋子以及博弈问题、新的智能计算方法为例)等。

(4) 学科方法论

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教学背景、学科定义、学科方法论、学科的认知模型、学科的核心概念、学科中的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和形式化技术等。

(5) 社会和职业道德

主要包括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计算机水平和认证考试分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介绍、二十一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特征、学科的社会背景、学科职业和道德责任、计算机系统的风险和责任、知识产权、隐私和公民自由、计算机安全等。

2.2计算机基础操作实践教学内容构建

关于计算机基础操作,独立于“计算机导论”课堂教学,主要分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套装软件的使用、电子邮件软件的设置和使用及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浏览查找信息的操作、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必做项目和提高项目,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各模块包含的内容如下:

(1)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主要包括Windows的启动、关闭和帮助系统、桌面、窗口和菜单的操作、中文输入法的使用、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桌面的规划和任务栏的设置、“我的电脑”的使用、控制面板的操作、MS-DOS方式(命令提示符)下的常用命令使用等。

(2) 办公自动化套装软件的使用

主要包括MS-Office简介、中文2000简介、WPS简介、文档的基本操作及排版、表格设计、图文混排、Word提高、工作表的基本编辑和格式化、图表的应用、数据管理和分析、演示文稿的制作和放映等。

(3)Internet操作

主要包括常用浏览器介绍(IE、Netscape、FireFox、腾讯QQ浏览器、Opera、RSS等)、浏览器的设置和使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的使用、电子邮箱的申请、撰写、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等。

(4) 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主要包括压缩软件的使用(Winrar和Winzip、图像压缩软件和视频压缩软件等)、媒体播放软件的使用(RealPlayer、Microsoft Media Player、豪杰超级解霸、暴风影音等)、图像浏览及处理工具的使用(Flash SlideShow Builder、Photoshop、ACDSee Photo Manager)等。

3教学实践

目前我国有本科院校近八百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大约占79%,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还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等。这些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间虽有严格的界定,但是在教学中这些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很多本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从而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计算机导论”的课堂教学中充分把握专业特色,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对专业及整个知识和课程体系做一介绍,同时注意广度与深度的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把握一个学科主线:即什么能被(有效地)自动进行,也即数据(信息)的自动处理。为此我们在相关章节的讲解中始终贯穿数据的输入、表示、存储、处理、输出等概念和方法,使学生在了解课程体系时能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课程、怎样学习这些课程,提高了一年级新生对整个学科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除教师用多媒体方式进行课堂讲解外,还采用了许多灵活的教学方式:

(1) 相关内容(如计算机网络概述)的讲解采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课件,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名师的风采,同时对授课教师也是有力的促进。

(2)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现在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好,为此,我们将一些小知识(如输入、输入、存储设备等)的讲解让能力较强的同学承担,他们利用实践教学在互联网上查到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学生,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获取信息、组织材料、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其他学生也将起到示范作用。另外,针对课程内容我们精心准备了一些题目(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是否不如相关专业的学生等),让学生分组辩论,通过查资料、准备相关辩论内容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而且使学生感到“计算机导论”不再抽象,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并愿意主动地去学。

(3) 对“计算机导论”课程进行拓展。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抽象性较强,而课时有限,因此在每章讲完后,除布置课后作业外,还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内容做拓展阅读,如讲完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后,要求学生了解除课堂教授的著名计算机公司外,还有哪些著名的计算机公司,它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等。这一措施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4) 加强学生进行集体项目和交叉项目的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专业,为此,从学生开始学习“计算机导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开始,就应强调学生具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为了实践这一特色,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自愿组合写课程报告,每组3~5人,除教师精心选编的题目外,可以自行选题,突出对专业和专业体系的认识与体会,让学生从中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渐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师引导自学为主的新学习方式,考试也从应试考试变为能力考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4结语

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对学科有了整体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顺应计算机学科迅速发展的趋势,满足国家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设置合理的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是一项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Behrouz A. Forouzan.计算机科学导论[M]. 刘艺,段立,钟维亚,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董荣胜.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自营

一、电商物流自营的重要性

1.电子商务物流简介

电子商务物流,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信息技术所进行的物流活动,即物流企业的电子商务化。从宏观行业角度,电子商务物流是电子商务和物流两个行业的结合,是为电子商务这一新兴行业相配套,主要为电子商务客户提供服务的物流;从微观运作角度,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管理技术和物流作业环节的结合,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物流环节,实现高度信息化的物流。由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两个结合”的产物,所以和传统物流概念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电子商务物流有四种主要经营模式。一是第三方模式,是指电子商务企业将其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模式。二是自建物流模式,电子商务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建设物流的运输工具、存储仓库等基础硬件的投资,并对整个企业内的物流运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管理的一种物流模式。三是物流联盟模式,多家电子商务企业与一家或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或多家电子商务企业共同组建一个联盟企业为其提供物流服务,为实现长期的合作而组合到一起的形式。四是混合模式,是指第三方模式与自建物流模式的混合。

2.电子商务物流自营发展动力

(1)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不断上升,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传统的物流方式已不足以满足电子商务的需求,高效率、快速度、服务周到等要求促使电子商务物流不断发展。而在电子商务物流这个大市场中,电子商务物流自营便有着许多优势,如京东物流自营便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电子商务物流自营正是在电子商务的推广和物流的发展下应运而生。

(2)物流自营优势大。在电子商务物流四种主要经营模式中,第三方模式、物流联盟模式和混合模式都容易产生企业间合作不佳、互不信任而导致的客户满意度低下以及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相反,物流自营则存在很大的优势。电子商务物流自营不仅能扩大电子商务企业规模,还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能力等等。所以电子商务物流自营也在不断得发展扩大。

(3)电子商务物流技术的支撑。电子商务物流技术带动了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等物流技术,电子交易平台和支付系统等技术促进了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物流自营面临的问题

1.资金问题

电子商务企业进行物流自营在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物流设备、运输工具、物流人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运转。看当下电子商务物流自营中,京东商城屡次获得老虎基金投资和数字天空技术投资集团投资,当当亦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一个个电子商务巨仍需要融大量资金来经营自己的专属物流,可见电子商务物流自营的资金问题难倒了众多企业。但从反面看,这也成为电子商务物流自营企业的巨大优势,即此行业进入壁垒高。

2.竞争激烈

在物流行业中,外有四大国际快递巨头(美国联合包裹公司、美国联邦快递公司、德国敦豪国际公司和荷兰天地公司),内有国有快递企业(中国邮政)和民营快递企业(“四通一达”、顺丰),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速度快、经验模式灵活等等优势在物流行业中都有佼佼者能以此占据市场。所以,电子商务物流自营面临的竞争格局十分激烈,如京东物流和当当在现在物流行业中都占不了多大优势,但物流盈利也远比不过其它快递企业。

3.管理问题

电子商务企业进行物流自营首先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其次缺少物流管理经验,在管理层和基础层都会引起不小的反应,如若不能妥善管理好,将会给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而且在电子商务领域开拓物流领域,两者相互的作用也给电子商务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4.信息流通问题

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时,需把电子商务信息与物流信息相融合,各领域之间构成复杂,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与系统都需得到及时的跟进,这对电子商务物流自营影响巨大。信息流通顺畅度会极大影响到客户对订单物流的追踪,从而影响到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

三、对电子商务物流自营的发展建议

1.全面信息化

加强电子商务物流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信息的共享,强化信息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引导和整合作用,优化物流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以提供快速且最佳的服务。利用无线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全面信息化的进展,以此来改进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

2.增强社交属性

社交用贯穿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整个流程,刷存在感、秀购物圈、评价互动、点赞已成为影响其购物的重要心理因素。电子商务加强与社交应用的联系,可增强消费群体消费的便捷性与粘性,扩大知名度和影响范围。且随着社交互动性对消费者影响的升级,电子商务与社交入口结合也成为一大趋势。

3.向跨境电商进军

2015年全年,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交易规模达2063.8亿元,保持60%的高速增长态势。政策鼓励与引导、消费升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等利好因素促进跨境进口零售电商持续快速发展。中国跨境进口电商B2C占比连年增长,2015年已达31.3%,自营综合B2C跨境电商为目前主流模式。消费升级助推海外商品刚需,政府政策促进行业规范发展,资本青睐、巨头入层加速行业发展,全环节打通海淘群体大众化,这些因素皆促进着跨境电商的发展。所以,作为电子商务物流自营企业可进行跨境电商发展。

4.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面对稀缺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人才问题,电子商务企业需要从外引进优秀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人才,以此来提高整个电子商务物流自营管理。更需要加大对物流本部门的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物流专业知识和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物流需要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双向人才,而作为新型的电子商务物流自营领域,同时具备两者能力的人才少之又少,且基本上缺乏专业的管理培训。所以需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自行进行培训,前期投入大才能换来后期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博华,董行.中国电商企业自建物流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13,1.

[2]方智勇.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电子商务,2014.

[3]沈平.论京东物流模式及其改进[J].物流平台,2016.

[4]詹杰.湖北省电子商务物理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梁淑惠,荣聚岭,周永圣.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

第6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将生态学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研究与地理学中人地相互作用的研究融为一体,把区域和生态系统研究连接起来,运用地学和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物质流、物种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转换,研究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生态学充分体现了当前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是认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城乡规划与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从目前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水平和研究现状来看,景观生态学课程具有整体观和宏观性强、交叉性和融合性强、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1.整体观和宏观性强景观生态学重点研究宏观尺度问题,更多通过分析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关系来研究景观的整体属性,在研究和解决宏观综合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景观水平上可以将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综合,以可持续的景观空间格局研究为中心,探讨人地关系及人类活动方式的调整,研究可持续的、宜人的、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及其建设途径,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2]2.交叉性和融合性强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叉学科,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地理学、生态学及其他学科的现有理论,兼有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规划管理科学等许多现代大学科群系的多功能特点,同时还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地学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交叉性和融合性非常强,适宜于组织和协调跨学科、多专业的区域生态综合研究,[3]用以解决人们日益关注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3.实用性和实践性强景观生态学强调多尺度上空间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以及斑块动态的观点,为解决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合理、更有效的概念构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4]同时,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如优化景观效果、规范人类活动、改善生存环境等,使景观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诸多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手段。[5]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现状

景观生态学源于东欧而兴于西欧北美,如今在德国、英国、波兰、捷克、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校中均广泛设置了这门专业或课程,其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景观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德国比较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还会以练习与分组辅导课、课题作业、研讨、实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方法性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6]英国的大学多将景观生态规划作为一门专业,在教学上通常根据不同的学年分为建筑相关课程、园艺学、土壤学、生态学等,最后一年会进行大型项目的实习和论文写作。美国大学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与讨论课相结合,同时开设大量的实践作业和练习,而且讨论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等都会计入到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中。[7]我国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最先在林业院校开设,主要讲授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资源保护等;随后许多高校的地理系、生态系、环境系、城市规划系、建筑学系及其相关专业都逐渐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由于专业开设背景不一,再加上景观生态学的多学科性,使得景观生态学在各个专业中的定位非常模糊,许多院校都是在其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机械地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使得该课程与同专业中的其他课程联系不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另外,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和教学资源有限,很多院校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设置实践教学教学环节,而是单纯按照选定的教材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以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由于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景观生态学课程总学时(40个学时)全部安排为课堂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学习目前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常用的野外定位观测、遥感技术和模型模拟等方法,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结合较少。由于选用的教材是周志翔教授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其教学内容和应用案例多是从林学专业角度谈的,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较少,而且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二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主要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尽管有助于提高讲课效率且使抽象的内容情景化,但是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