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债务危机的化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企业债务重组
一、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2008年下半年以来,笔者所在的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链出现了断裂,债务诉讼案件的集中暴发,使企业突然停产、并映及关联企业。从这些民营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表现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的民营企业在原始积累极少的情况下,靠大量的金融信贷支撑快速发展起来,其企业资金本身就十分紧张,过度依赖借贷,一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银根趋紧就会产生银行贷款逾期,导致对原材料供应与劳动用工的债务难以偿清,由此陷入债务危机。
2、有的民营企业投资扩张过快,盲目性大,对项目预期缺乏可行性份析,一旦预期目标不能实现,则就产生银行借款逾期,引发担保企业风险和区域金融风险,承担还款连带责任。
3、有的民营企业外向度高,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大,加之自身经济实力不够雄厚,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处于疲软,到致企业无法生存,出现倒闭。
4、有的民营企业本身亏损严重,产品严重过剩,导致零配件与原材料商失去业务,劳动者失去工作。
二、企业债务重组创新探索的必要性
我们分析一下企业重组的两种主要方法就可以看出创新探索的必要性所在。
第一、由地方政府按处理突发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处置办法,通过协调进行企业重组,遗留问题很难解快。
一旦政府的挽救行动失败,大批债权人、危机企业的工人都可能来找政府解决债务偿还、支付欠薪问题,其他类似企业也可能纷纷效仿要求政府介入,最终可能使债务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
第二、用企业主体自身进行重组的模式进行债务重组,在金融危机袭击的集中暴发期很难进行实质性操作。
1、很难进行用净资产切割的方法进行企业重组。通过此种重组企业虽然可以分担风险,甩掉包袱,但在企业债务诉讼的集中暴发期,是很难征得相关债权方认可的。
2、很难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进行增资吸补。增资吸补的重组方式需要存量资产的注入,哪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要吸引新的企业存量资产进行注入或是更多的外来资本作为公司股份投入,这样的合作伙伴是很能寻找的。况且要做到这一点企业自身也必须具有特定的优势。
3、无法操作企业零资产或负资产转让出售。在金融危机下企业陷入债务危机风险,一般是非经营性的亏损引起的债务危机,集中暴发的债务诉讼涉及面广,且许多债务处在胶着状态,限使有受让方接收危机中的企业,俚也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
4、不能采取债权转股权的重组方法。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债务危机,其实质就是企业的信用危机,是大量到期贷款无法偿还所引发,这些债权人极大多数是各相关银行,这些债权人是无法将原企业的债权变更为对新企业的投资,从而实现债转股的。
三、民营企业债务重组创新探索的实践
1、依托债权主体,由各债权银行发起提出重组建议。根据企业的债务结构和银行是最大的债权单位的情况,各相关银行在政府银监局、金融办的支持下,成立了银行债权小组,着手开始了相关的重组工作。债权银行根据各自信贷情况、资产抵押情况、和各银行的债权结构,梳理了相关的债务,并对资产的优良状态提出重组建议。
2、由相关的担保企业托盘重组。因承担债务连带责任的相关担保企业是企业重组中的又一主体。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主体因丧失信用自已不能、也不适合以重组的主体进行企业的债务重组,而且在相关重组中处在不利地位,由相关的担保企业托盘重组一方面能获得银行债权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能取得政府的支持,对化解区域性的金融风险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重组和托盘,化解自身的债务连带责任风险。担保企业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较强,可以防止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出现的中介机构与委托人共同造假的现象,也可以保证企业重组的规范性、公正性、公开性。防止企业资源配置通过传统家庭伦理、以血缘、亲缘以及泛家族维系的非正式组织,在企业集团内部,产生股权和契约性的流失。导致企业重组难度增大。
3、由企业高管参与重组。陷入债务危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经营核心,也是企业重组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不但了解企业 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债务结构、产生和导致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原因,而且对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以及 企业重组后的再生能力有着各自的看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这将为企业的重组开展并获得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企业重组创新探索中,我们将企业高管和担保企业一起组成企业的重组小组,以这个主体全面展开企业重组工作。
4、关联企业嫁接参与。笔直者所在的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后,涉及关联企业有几十家,而且大部分为资产关联的企业,金融危机波及后,由于诉讼案件的集中暴发,直接使这些关联企业也陷入其中,成为企业重组的又一主体,只有把这些企业纳入重组企业范围,并通过关、停、并、转的形式,置换资产,才能使企业债务重组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我们主要是把一些行业相同或产业相关联的企业进行归并,以使资产配置债务处置瘦身。在大量基础工作后,由企业重组小组向债权人通报情况,商定还款事宜,把重组计划草案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从而使危机逐渐化解。
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公共财政以来,财政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农村政府债务问题迟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公共财政理念没有贯彻到底的缘故。
1.公共财政的理念
公共财政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社会公共需要界定了财政的职能范围,那些是政府要做的,那些是政府不能做的,社会公共需要给一个定性的规定。财政运行中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是越位,少于这个范围就是缺位。严格说来,个人的需要中包含个人私人需要与体现在个人身上的公共需要,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它们被满足的手段不同。个人私人需要可以通过市场获得满足,公共需要则是市场不能提供的,只能从政府的提供中获得满足。
公共财政是以人为本的财政。公共财政的公共性首先是在肯定个人之间的平等权利的基础上的然后集中个人之间的共同需要,通过政府组织予以提供。公共财政尊重个人的平等权利,给个人以对等的公共服务。国外的转移支付以人为其中要考虑的基本因素确定支付额度,从而保障所有个人获得政府等量的服务。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体现在它的整体性上,它以全国财政为一个整体,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安排财政资金。对于财政资金的横向不公平和纵向不公平现象,在制度设计上设置相应的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对于贫困地区,中央还安排专门的补助资金。
公共财政是契约性的财政,它要求制定契约的各方遵守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按照卢梭的观点,国家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签订的有关双方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合约。契约强调签约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它在赋予政府管理人民的同时,也对人民赋予监督政府管理者的权利。
2.公共财政理念在农村政府债务上的体现
公共财政适用于财政的每一领域,不仅是财政收入领域、财政支出领域,而且还包括政府债务领域。首先,政府举债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为地方人民谋福利。尽管有时因债务使用不当,没有产生良好的效益,但其动机还是不能否认的。其次,政府举债要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借款人有借款的权利,更负有还款的义务。政府作为债务人有其相应的职责要求,特别是对债务直接决策的个人更是对债务归还负有一定的责任。最后,政府债务是一个整体。政府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整体的事情。虽然政府之间存在公共事务的事权划分,但政府之间的事权仍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中央政府通过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维持整体债务权利与责任的均衡。地方政府只是政府的基层,地方政府的债务最终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
二、农村政府债务现状
1.县级负债状况
2.乡镇负债状况
3.村级负债状况
村级组织在我国实践上是把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在机构上合二为一。村级虽然不是独立的一级政府,但它执行一部分财政职能,如盖教学楼、电网改造、自来水建设等,这也导致了它的举债。
另据《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管理》书中显示,村级债务规模和债务使用结构(见表1)。
表一 调查村历年借款规模 单位:万元
借款用途各村不尽相同,主要有改善基础设施(教学楼、打井、办电等)、农业开发、电网改造、服务性如联系购种、收割,办砖厂、建加油站、买变压器、自来水改造、修水闸、环保设备,等等。
三、以公共财政理念化解农村政府债务的措施
1.农村债务化解的必要性
从债务本身来看,农村债务到了治理的紧要关头。农村乡镇对债务的依存度很高,个别乡镇农民个人负担率超过了10%,这说明农村债务已到了危险的境地,需要尽早治理。
从农村政权来看,农村债务危机使农村政权运转经费缺乏。债务危机日趋严重,导致乡村两级组织失去了经济基础,其应该行使的职能相应萎缩,甚至许多村找不到合适的人当村支书、村主任。债务危机也波及县财政,一些县政府也是靠借债、挪用资金度日的。债务危机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而动摇了国家的根基。
镇负债7682万元。负债的构成主要是县乡公路、中小学校、农田水利、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银行贷款、工程欠款等。从这些债务分类中可以看出,有些债务不是县本级能够控制的。
从农村经济看,债务危机会使农村市场萎缩。农村债务危机在减少政府公共品的提供,使乡村水利年久失修,使农村道路状况得不到改善,干扰着农村政府的正常工作。还债剥夺了农村资金,削弱了农村发展的潜力。
2.以公共财政理念化解农村债务
消化农村债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但农村债务问题本身就是财政问题,所以农村债务的化解首先要立足财政。其次,解决农村债务问题又不能局限于财政,要站在国家整体政治、经济的全局来分化、瓦解,使农村债务保持在一个适度范围内。
农村债务化解的总体思路是分解前债、防患后债。建立防范机制,防患于未然。
消化村级债务的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2.海 涛,李 霁。县级财政的现状与创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03)。
3.曹正城。县级财政为何难以走出困境[J].时代财会,2001,(08)。
4.宋远洪等著。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管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梁 洁。乡镇债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12)。
7.任不寐。K县乡村债务档案[J].中国改革,2003,(08)。
8.王慧敏,王 玲,郭玉林。农村债务问题的思考[J].乡镇经济,2002,(05)。
债务清单亮相了!国家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65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04.56亿元。
实有债务加上或有债务合计高达30万亿,超出预测高限。从结构上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4%和52.6%。若将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按照19.13%、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按照14.64%的比率折算,政府需要偿付的债务大体在22万亿。
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为105.66%,对或有债务发生概率匡算后的总债务率为113.41%,低于国际参考标准。
审计结论是,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相对而言,中央债务违约风险小,除了铁路总公司可能出现偿债困难外,其他债务风险可控。由于铁路建设具有战略意义,铁路改革也刚刚开始,因而中央政府会确保铁路债务支付安全问题,而地方债务可能出现偿债困难。
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主要是:
一,增长速度快,省市县三级政府实有债务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亿元,近三年平均年增长率达20%,县级政府债务增长率更高达26.59%。
二,以银行贷款为主。银行贷款、BT、发行债券是政府负实有债务主要来源,其中银行贷款占比五成以上。
三,偿债期限短。债务集中在5年内偿还,不考虑2013年下半年偿债情况,未来两年为还债高峰期,2014年还债比例为21.89%,2015年和2016年分别占17.06%和11.58%。
四,对土地出让金依赖严重。截至2012年底,11个省级、316个市级、1396个县级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34865.24亿元,占省市县三级政府实有债务余额的37.23%。
五,还债压力行业集中。
六,违规严重。
对地方债务问题的主要看法是,以融资平台为主体的债务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偿还期,由于项目收益周期长,地方政府更多需要依靠土地出让金偿还债务。若爆发地方债务危机,实际就是银行业危机。
2014年或是风险集中释放的一年。除了到期债务比例较高外,经济环境也不利于偿债。在通货膨胀压力无法消解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趋于中性。同时利率市场化提速,汇率改革和资本市场开放都在加速。如果这些改革产生叠加效应,再考虑美国退出QE可能,会导致流动性偏紧,利率水平走高。在这种资金供给环境下,不仅融资成本高,而且资金获取困难加大,这会考验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县级政府债务增长规模快,其偿债能力更要经受考验。由于县级基础设施收益慢,继续依靠高地价来聚集偿债资金的能力也在下降,因而确保县级政府债务安全,可能是地方政府主要应对之策。另外,出现偿债困难的可能是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这两种债务主体几乎没有盈利能力,需要财政补贴度日,这两块债务余额合计达到2万亿。
中国没有地方政府破产机制,因而为避免出现大规模支付危机,省一级政府需要通盘考虑市县乡政府债务安排。中央政府出面直接消化地方债务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会产生道德风险,进一步刺激地方政府举债,因而由中央政府出面做出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安排,是避免地方债务危机的现实方法。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
目前地方债务主要焦点是如何避免出现短期违约,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主要方式包括:预算安排、债务展期、出售资产。
其中预算安排中,财税改革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主要还得依靠土地财政。37.23%的实有债务是靠土地出让收入做偿还担保的,因而继续出售土地,依然是满足在全口径预算内偿还债务的主要方式。这也要求,2014年的房价和土地价格需要保持稳定,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地方债务偿还。如此看,无论是房地产调控政策,还是房地产税立法,都可能顾及地方债务风险。这样判断,即便2014年房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也不会出现房价拐点。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基本政策依然与2013年一致,即抑制二手房交易,刺激新房投资和销售,帮助地方政府继续高价转让土地,获得偿债资金。
债务展期要靠资金池运作。债务安排不可能由银行直接进行,这会形成客观上的技术违约,同时融资平台更是主要融资主体,占债务构成40%。地方政府实际通过融资平台形成资金池,填补资金缺口,确保资金链完整。审计署的报告也透露出这一点,报告称,各地按照国务院要求,通过增加注册资本、注入优质资产、改制重组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提高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偿债能力。提高融资能力的目的就是解决偿债问题,而平台融资也需要良好资金环境,这需要货币政策支持。
再有就是出售资产。目前地方债务形成大量基础设施基础,这部分资产拥有长期受益,但短期无法提供现金流。因而,适当将竞争性行业和基础设施的优质资产公开出售,即可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可谓一箭双雕,既可以实现混合所有制,提高国企治理水平,也可以化解债务风险。2014年,地方国企重组或是资本市场热点。
就中央政府而言,在货币环境方面需要加以配合。在金融改革加速条件下,避免债务危机是重要决策基础。因此,适度保持货币增速就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考虑到外汇占款可能继续下降,中央政府会把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备选政策工具。
目前央行也存在两难选择。单纯靠公开市场操作解决不了流动性不足问题,而如果直接降准,则又担心再度推升物价预期。因此,2014年货币政策动态调整可能性较大。确保不发生债务危机,当是货币政策重中之重。
债务危机大规模爆发可能性不大,但债务的最后买单者仍然是纳税人。出售资产就是卖掉公共财产,如果增加印钞,则是收取通货膨胀税。而继续维持高房价,目的就是维持高地价,就是通过掠夺居民财富来获取土地转让收入,购房人实际成为政府债务的买单者。
熬过两年,地方债务危机基本可以化解。考虑到这种情况,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改革是做好基础性工作。维持短期经济稳定,比追求长期改革目标更现实。
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标准普尔公司1月13日调低法国、意大利等欧元区9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法国和奥地利的信用评级已由最高的3A至AA+。这个对欧元区2012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这对2012世界的经济形势也是一个负面的旗帜。让原本就不明朗的世界经济形势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多的忧虑与担忧。
尽管,雷恩表示欧盟近期的决策,加上欧洲央行的行动,在缓解国债市场的紧张情绪方面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伴随着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雷恩的话很难让广大投资者燃起对欧元区,对低迷世界经济形势的信心。不论你信或不信,谁都明白,这标志原本仅在希腊,西班牙等少数欧元区边缘国家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开始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扩散。显然欧盟几轮应对危机的措施并没有大成预期的效果。
为什么呢?所有的人的心理都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从应对危机开始,在欧盟成员国之间就存在着不统一的意见,在对存在主权债务危机成员国,该采取什么样的救助措施的问题上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错过了解决的危机最佳时机。在一番讨论达成的协议框架下,实施的措施很大程度仅仅是缓解主权债务危机膨胀的压力,并不是从肯本上解决这场危机的良药。欧盟对危机严重性的评估过于乐观,以至于采取的措施效能显得十分有限。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比人们预想的要糟糕。随着法国,意大利这些欧元区核心国家经济形势的恶化。目前经济形势较为乐观的德国,受到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而德国对欧盟化解这场危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种种沥沥,让欧元区暗淡的前景变的越来越不明朗,也让原本就疲软的世界经济形势充满了更多的未知因素。欧盟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它的走向,对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种不乐观的世界境况下,我们不能把未来寄托在欧元区乃至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之下,应该对我们未来的走向有着成熟的思考,强化对应对危机的准备措施,只有在充分预判与准备的条件下,才能够在可能到来的愈加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把可能受到的冲击降到最低,在2012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更加稳健的走下去。2012依然很严峻。
从过去3年的市场运行格局来看,3000点似乎是市场的中轴线,而上下400点的波动区间,构筑了市场较大的箱体运行格局。尽管目前仍在诸多忧虑中前行,但这些问题并非严重到抑制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
地方债务危机可多途径化解
首先,市场对于中国地方融资平台的担忧过虑了。融资平台与债务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信心问题。如果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没有信心,那么,所谓“地方债务危机”就会愈演愈烈。现在该是以正视听的时候了。
地方融资平台是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决定的。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大好快上的做了一些项目,合计有10万亿的融资规模,相当于整个中国M2总量的15%,总量规模不算太大。换句话说,如果地方融资平台出现资金断裂,或债务违约,其实中国银行业和中国政府是可以担当得起的。
退一步说,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有地方政府信用做担保,即使出现部分违约,也存在诸多方案来妥善解决。包括融资平台发债、税收担保,甚至是中央财税兜底等方式。另外,即使地方政府以现有能力无法解决,亦可以拖延偿还期限,选择挂账或者由第三方参与处理。只要地方政府有土地、资产和税收,就不怕没有能力偿还。关键还是时间和信心的问题。
现在值得担忧的是,如果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愈演愈烈,各类资产的风险被人为放大,将让“好事者”有机可乘。联想到过去十年外资机构曾大肆唱空中国银行业又不断以低廉价格购买中国银行股权的故事,如今这些故事已经在希腊等国重新上演。为了偿还债务,希腊等国不得不将手里的优质资产大幅折价卖给外国投资者。这是债务危机惹的祸,还是信心危机惹的祸,或是有人趁火打劫?
防通胀与保增长,谁更重要?
地方债务危机的化解是迟早的事,而货币紧缩政策则恐怕难以持续。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还应该会持续下去。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增长经验告诉我们,通胀是伴随经济增长的产物,要保持经济增长,就不可避免产生通胀。中国经济的增速能够超过5%,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去年亦分别有7.8%和10%。因此,只要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通胀速度,那么,通胀即使保持5%的平均水平,也是可以承受的。
其次,正如温总理所言,中国通胀形势可控,经济增长可预期。如果未来通胀的承受能力要上升,那么,货币继续收紧的空间不大。一方面要考虑地方融资平台的压力和中小企业的生产压力,另外一方面也要避免加速挤破房地产泡沫。按照市场的统一说法就是,目前是软着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我们情愿将经济增速的下滑拉长到5-10年,也不应该学习索罗斯和西方经济学家苏所倡导的“休克疗法”――一次性大幅加息100BP。如若不能,则可能加速瓦解中国资产泡沫和加剧债务危机的风险,最终只会导致中国经济遭受灾难性损失。这恐怕是多数国人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 启示
一、欧洲债务危机现状
2009年10月新上台的希腊政府宣布本国的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允许的3%上限,希腊债务问题就此浮出水面。随后,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的信用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并开始蔓延至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相继出现债务问题。虽然2010年5月10日欧盟设立了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用于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但还是难以遏制危机的进一步深化。欧债危机继续给欧元区带来巨大的冲击,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经济走势持续低迷。2011年11月10日 欧盟委员会经济预测报告说,欧洲经济增长恐将陷于停滞,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预计仅为0.5%。业界还普遍认为,2012年欧债危机还将蕴含经济二次探底、信用评级下调、银行业债务危机、欧元区“缩编”乃至解体四大风险。
二、欧洲债务危机起因
(一)过度举债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长期过度举债导致国家的信用缺失。根据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欧盟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不应超过GDP的3%和60%,但是欧洲许多国家并没有严格遵守公约规定的条款。2011年,PIIGS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由最低的63.9%(西班牙)到最高的158%(希腊),并仍在增长之中;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大国同样存在债务负担过重的问题,且债务负担均超过了欧盟规定的标准,其中情况最好的德国政府负债已占GDP的73.2%。正是因为欧洲各国没有很好遵循公约中的相关规定,同时欧洲国家相互交叉持有债务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了这些国家形成高负债率,政府的信用随之降低,令投资者不能安心的充当债权人的角色。
(二)经济发展失衡
欧元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欧元区不断扩张,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经济体(比如希腊)的大规模连续加入,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益加大。经济结构和金融周期不一致迫使欧洲按发展水平实施“多速欧洲”战略(即允许成员国按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实施核心和国家分步走),这无疑更进一步加大发展的差距,使欧盟国家分为边缘国家和核心国家两级。边缘国家和核心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并且呈强国愈强,弱国愈弱的恶性发展态势。
(三)体制弊端
欧元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置于一个统一的货币区内存在着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制度上的弊端为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其中的关键因素体现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步调难以一致。
欧元区内,欧洲央行负责实施整个区域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自主实施财政政策。在这样分离的货币财权体系下,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然而,在经济危机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而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本国的危机。
(四)政府失职
由于体制上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欧债危机的爆发难以避免,但必须看到只要各相关政府切实履行其职能,定能很好的控制欧洲债务危机。但是在危机爆发初,德国为首的欧盟核心国家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未施以援手,危机蔓延后才开始策划救援方案,动作迟缓耽误了救助的最佳时机。而出现债务危机的当事国政府则乱开“药方”,单纯的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本国的财政支出,这与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不相协调,远远达不到使本国脱离债务危机的目的。因此,政府失职行为是危机的重要助推因素。
三、欧洲债务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
中国的债务规模相对来说并不太大,到2011年9月,我国的国债余额总量约为1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安全标准。但必须警惕的是,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却要严重得多,同期我国地方债务的总规模大约为10.7万亿,如果加上国债余额,那么中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就将翻一番,达到约50%,接近警戒线水平。因此,中国在控制债务规模的同时,现阶段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到如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上。否则,任由我国隐性债务提升将增加我国的财政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有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地方债务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有效的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状况,实现财政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其次,强化内部审计部门在防范地方政府风险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地方财政资金的综合监督部门具有的信息优势,在地方财政风险的评估、处理和预警上应发挥积极作用。最后,建立比较健全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扩大融资渠道,充分考虑地方政府负债的承受能力,优化政府负债存量,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包袱。
(二)扩内需减少外需依赖
欧洲债务危机使得欧元区的经济状况恶化,欧元区经济的萎靡状况可能带来其外需整体性收缩的影响。2011年12月我国出口174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为2011年连续第5个月增速下滑,低于17.4%的历史平均水平。考虑到2012年欧债危机仍然会严重影响欧元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出口增长会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中国政府要坚持扩大内需,减少对外需的依赖,才能弥补出口损失带来的负效应,防止经济增长放缓。
(三)探索区域化货币政策
在欧元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下,欧元区仍秉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造成了欧元体系的失衡,在此情况下,危机爆发时,债务国只能依靠单一的财政政策应对各项冲击,而最终导致了本国更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鉴于此,我国在货币制度的建设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努力探索更合理的区域化货币政策,从而避免类似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不协调而爆发的债务危机。
(四)亚洲共同货币区的设立条件仍不成熟
长期以来,关于亚洲成立共同货币区乃至“亚元”的呼声高涨,根据蒙代尔的最优货币理论,只有成员国在要素自由流动、经济趋同等情况下,加入共同货币区才能带来各成员国福利的增进,条件不成熟却勉强加入可能得不偿失。欧债危机中希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亚洲各国不管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政治文化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建立亚洲共同货币区的条件尚未成熟。
四、结语
此次从希腊爆发随即几乎蔓延至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给了世界各国一个警示,不管任何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强大与否,都应该高度正视本国的财政运行状况和公共债务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预警机制,扩大对本国的财政披露力度,同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上注意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建立与统一货币政策制度相配合的财政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1] 赵长宝. 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J]. 中国财政, 2009, 6: 79.
信心比处理危机更重要
从历史上看,债务水平高于希腊的国家比比皆是,但并非每一次都导致了经济危机。远的不需去寻找,只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其政府债务水平从上世纪末开始就居高不下,目前甚至已经超过了GDP的2倍。尽管如此,日本政府却依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也似乎很少有人担心日本政府会出现违约。实际上,在过去的200多年中,世界上从不缺乏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相对而言,经济危机则不是那么频繁。从统计关系来说,债务危机与经济危机似乎并没有天然的因果关系。
债台高筑确实潜藏风险,但仅仅是债务并不足以导致经济危机。打个比方,如今大学生依靠助学贷款上学的很多,大部分学生即使日常参与打工,其年收入也仅维持日常开销而已。按照同样的方式计算负债比率的话,每个贷款大学生“债务水平占GDP水平”的比例恐怕都在数十倍、数百倍之上。但多数银行似乎并不认为学生贷款的风险过高。原因何在?除了学校提供的担保之外,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为其还债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历史上债务危机比比皆是,但经济危机却不是必然。之所以同样的债务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关键也在于此 不同的国家发展前景大不相同。希腊处境之所以难堪,不仅仅是由于其债务过高,更重要的是市场对其增长前景失去了信心。
三种解决方案都有利有弊
对于到期难以偿还的债务,政府的选择一般来说有三种最朴实的做法当然是勒紧裤腰带还债;最狡猾的做法是把债务赖掉;最经济的做法则是借更多的债务来以新偿旧。希腊的问题在于,这三条路径都面临着现实的制约,似乎都难以成为一个好的选择,都难以有效地改善其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正因如此,债务危机的后果才如此严重。
勒紧裤腰带还债是希腊目前正在做的事。对任何个人来说,借债太多就必须节衣缩食还债是常识,对于国家来说,这似乎也应是常识。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里有两个难题不好解决。最直接的问题在于,节衣缩食是个痛苦的过程,对于个人来说自己借的债自己还天经地义,但是对于国家来说,被增税和被节支的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则需要宣泄的渠道,这正是目前希腊正在发生的事情。更麻烦的问题在于,经济陷入衰退时,公共部门常规的做法是扩大开支以刺激经济。此时公共部门为解决债务问题反其道而行――缩减开支。缩减开支的政策措施就很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学究一点的说法叫做乘数效应,即缩减开支加深经济衰退,经济衰退进一步缩小了政府征税基础,并导致债务危机更进一步恶化。这是希腊目前的做法很可能引致的长期隐患。固然,缩减开支是治本,但很多时候,处理经济问题犹如治病,很少有标本兼治的良方。一味追求治重症当下猛药的策略,并不见得是最佳的处理方式。
当然,政府也可以选择赖掉债务。虽然说都是赖账,但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结果。最直接的,就像不久前冰岛政府所做的,直接宣布不还债。这可能是所有解决方案中最糟糕的一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南美国家由于债台高筑,选择了赖掉债务,其结果是国外资本的大量外逃,经济长期难以走出衰退。一般拥有独立货币政策的政府都会选择更隐蔽的方式来赖掉债务――货币贬值。实际上,历史上很多时候贬值都是政府自我免除债务的常规手段。当然,这一方式有副作用,货币贬值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通货膨胀。但是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贬值,是有可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过去也不乏成功的案例。譬如上世纪90年代的阿根廷政府,通过贬值的方式化解债务危机,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很可惜,对于希腊来说,除非退出欧元区,否则不可能实行货币贬值的方案。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加入欧元区的希腊来说,抛弃欧元似乎不是个政治上可行的方案,而且如此一来,将更难以从德国等国获得援助。
借新偿旧可能是目前所能想到的最佳的解决方案。最成功的应用这一应急措施的案例是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其时美国的境况比如今的希腊更糟。由于刚刚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美国政府可谓债台高筑,对外国政府的借款、对国内民众的借款数不胜数。同时,与西欧的专制国家相比,刚刚成立的合众国政府还缺乏征税权,未来还债能力饱受质疑。但是。通过发行新债券替代旧债券,这个国家将债务重新整合,在解决债务危机的同时,更为其后200余年持续的增长奠定了基础。目前,IMF和欧盟正在致力推动的援助计划,其期望达到的效果,在缓解希腊到期债务压力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给予希腊借新偿旧的能力。但是,可惜的是,在这类国际援助中,大多附有严格的条款,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缩减政府开支。对于将钱借给希腊的国家而言,这很好理解,毕竟一个曾经挥霍无度的政府已经很难再取得旁人的信任;但对于希腊而言,正如上文所言,缩减开支将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经济复苏的速度,甚至可能导致经济发展长期陷入难以增长的恶性循环,国际援助措施的效果也将因此而大打折扣。
所以说,希腊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债务问题难以解决,而是每种解决方案似乎都难以避免对其经济复苏的前景产生不良影响。
希腊给我们提了个醒
一、关于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
债务产生于学校所进行的业务活动中,需要用资产或劳务等形式来偿还。从高校办学发展到今天高校债务堆积,是政府、高校、银行三者利益纠结在一起产生的结果,所以我们通过对学者大量的研究总结发现,现今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组成的,既包括高校方面、政府方面、还与金融市场等各方面的原因有关。
(一)高校方面
高校在社会上与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密不可分,它向企业、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等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因此在人才的供给上满足了市场的需要。薛恒红(2008)认为高校奢侈浪费攀比现象严重和高校自身财务问题对高校债务起了一定推助推作用,学生的节约意识不高,费水费电现象非常严重也增加了高校的负担①;张亚宁(2014)认为不光只是外部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因素,在高校方面主要由于高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单薄引起的,对债务风险不重视②。而且当今中国政府的许多公办单位机构臃肿,许多管理员工闲置,因此这些管理人员的工资及其对应的资源设备设置大大增加了高校的财务负担;刘艳平(2009)在文中独特的指出,虽然法律规定高等学校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的独立机关,但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公办高校的自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如法律规定的那样得到充分的行使,仍然是属于政府的教育行政机构,高校资产仍属于国有资产,因此承担责任的主体仍然不明,使高校成为没有明确经济责任的经济实体,而高校因为这一原因,就会毫无后顾之忧的过度举债③。
(二)政府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不断根据具体背景调节政策和发展规划、经费投入等影响高校的教育布局、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引导高校在招生就业、教育教学改革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更加完善。陈帆(2007)在文中指出政府教育政策的改革是影响高校出现债务的原因之一,从建国以来,政府几乎参与了高校的举办、投资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将大量的财务资金投入到高校,可以得出中国高校资金来源太过依赖于政府,对民间资源不加以恰当利用④。薛恒红和张继伟(2010)认为是政府在教育资金方面投入不足,造成了高校资金周转困难,再加上政府又对高校的管理监督不够,教学评估不完善,诱发危机;殷晟和原长宣(2008)认为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高校拼命兴建大学城和改建旧校区,促成债务累积的结果⑤。胡明友(2008)也重点指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法律不健全,使高校抓住漏洞,在银行方面大量利用以政府为第二被借款人来进行筹资⑥。这些原因都对高校债务的形成都起了推动作用。
(三)银行方面
银行在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国内各大银行包括国内的四大银行开始逐渐参与到我国的高校建设中去,为高等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刘卫华(2012)指出由于现今国有、私营企业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出现大量经营不善的问题,而银行是一个食利的机构,为了不使自身的很多贷款成了呆帐坏帐,因此银行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开始去需要寻找更优质的客户,所以高校成为其主要目标之一⑦。殷晟和原长宣(2008)在银行方面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不健全,在管理和操作上存在严重的漏洞,并且了解到政府会为这些不良贷款“托底”,所以造成银行肆无忌惮的为高校提供贷款。张亚宁(2014)指出我国的会计制度是不完善,银行对高校的真是财务状况无法真实的掌握,因此对学校贷款就会变得宽松,这样也会造成高校过度贷款。
二、解决高校债务危机的政策
2011年,审计署在第35号公告《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中对地方高校债务规模进行公布,截至2010年底,1164所地方所属普通高校有政府性债务2634.98亿元;当年借新还旧偿债额为542.47亿元;其中有95所高校存在债务逾期现象,逾期债务为27.18亿元⑧。由此不难看出,我国高校债务规模巨大,负担沉重,甚至部分高校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高校负债问题已成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必须急需解决,开拓出一条新的高等教育之路,让各国的高等教育道路走得更加平坦开阔。
(一)高校方面
高校务危机首先是要从高校自身开始进行改革,只有从根本上察觉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债务问题。徐莺(2009)指出高校建立贷款风险预警系统虽然为时过晚,但是并不是完全无用,仍然存在必要性,因为高校财务状况在师生之间透明化,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对其进行严格监管,使高校对自身更加预警和判断能力更加重视⑨。张继伟(2010)和张亚宁(2014)指出高校应加强举债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贷款规模,量力而行办学,盲目在校与校之间进行争名夺利,增加没必要的开销和贷款规模,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刘奇伟(2010)也提出成本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进行商业投资是至关重要的考虑环节,成本过高,会降低企业的利润,高校也是如此,因此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必须杜绝⑩。许多高校都拥有许多限制的土地资源,高校可以利用资源进行置换,例如把它以一种资产租赁出去换回现金,再利用这些现金进行教育投资也是一种物尽其用。张卿(2013)在文中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及结合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指出高校应严控财务风险,建立完善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
(二)政府方面
高校的教学经费大部分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投入,因此高校出现资金不足,政府也有难以逃脱的责任,田振刚和王春春(2012)指出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会更加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政府对教育方面的政策规定教育经费必须达到GDP的百分之四,但是政府的投入到现今并未达到这个限度,而且政府的加大投入并不是学校要求政府给与多少就发放多少,必须根据学校总体的发展需要和发展规模,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发放;李贺敏(2014)在文中指出,目前光靠以法律形式来确定政府拨款的数量并不能够减轻高校的债务问题,还必须根据市场的物价水平结合高校自身的综合水平来确定高校的收费情况,这样能够进一步解决债务危机???。张继伟(2010)在其文中认为政府教育部门必须对现今的教学评估体系进行改革,现今的教育评估体系形式太过单一且不规范,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因此引导高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为市场培育人才为中心。刘奇伟(2010)指出政府可以将一些公办高校转至民办高校,因为公办高校的最终所有者是政府,这个条件严重限制了高校的资金来源,且社会上很多民办高校已经陆续开始建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三)银行方面
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它一方面是能够给高校提供资金,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监督和管理高校的资金动向,使高校能够更加自觉、仔细的搞好经济核算,不断提高高校的办事效率。于笑妍和韩东海(2012)指出在加强银校合作的同时,银行结合高校的情况制定规范合理的负债期限,让高校在对外筹资时均衡的把握长期、中期、短期贷款的比例,这样避免高校把借款全部堆积在长期,最终引发高校出现破产的问题???。张卿苗(2013)指出银行可以通过开发商与高校共同建设的形式提供贷款。高校可以通过学校的独有的优势吸引开发商的注意,在建设过程中把高校、银行、开发商三位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加另外一个信用担保机构,共同分担风险程度,这种几方面共同合作的方式在当今的经济市场很普遍,也是最适宜的。
(四)其他方面
当今市场上,高校进行融资的方法有很多,不只是向y行申请贷款,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张剑锋和张凤武(2010)、冯国有和栗玉香(2007)指出高校要转变传统的融资观念,可以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开辟基金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国民的难题,另一方面使高等教育的债务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再则高校还可以进行项目融资,高校也是一个团体,里面不只是优秀的学生,而且还有很多的精英老师,高校可以利用这部分的师资,在外引进项目。郑B、蒲俊梅和吴庆(2012)认为我国应该向美国学习,采取以债权债务偿还的方式,例如美国耶鲁大学发行的跨世纪债券就是因为高校债券的风险较小,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筹资规模大,因此在美国高校之间广为使用???。张万朋(2008)认为高校可以由专业人士结合学校的内外部条件制定具体可行的债务发展计划,及时根据政府政策和市场变化调整债务状况,如果高校发行债券,也可以根据资本市场的变动由专业人士变更债券的利率,使高校的债券市场更加稳定???。
三、文献评述
中国现在正在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去适应瞬时变化的发展,在兼顾经济的同时,平衡其他方面共同进行建设,而高校债务是一个贴近我们生活和经济利益的问题,在前面的文献综述中,我们也发现对它的研究涉及的范围还很狭窄,特别是国外对高校的研究,几乎没有针对性,缺乏一个统一的归纳、概括。因此现在我们必须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加强对于高校债务的系统研究。以前的学者和专家大多都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对高校债务风险的定量实证分析很少,所以我们需要努力从各国各地的高校收集更多的信息去分析,完善和实践出解决高校债务危机的办法,将高校债务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高校债务不再成为影响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
注释
①薛恒红.我国公办高校债务现状及成因分析[J].财经管理.2008(09):223-224.
②张亚宁.高校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3):55-56.
③刘艳平.化解高校债务危机-制度视角下的路径选择[J].财务管理,2009(22):39-41.
④陈帆.高校债务风险防范及化解问题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7:17-18.
⑤殷晟,原长宣.浅析公立高校债务问题[J].科技信息,2008(34):436-437.
⑥胡明友.高校债务风险的分析与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4):83-84.
⑦刘卫华.高校贷款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5(19):221-222.
⑧黄志伟.化解高校债务途径的研究[D].中国知网,2014:3-4.
【关键词】欧共体;债务危机;后续发展
一、制度设计缺陷
欧洲债务和欧债引起的银行危机主导了欧盟2011年的发展,进入2012年,这些问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在南欧国家陆续爆发债务危机以来,各方检讨声浪不断。多数学者将矛头指向欧元区组织的结构性缺陷:一是欧元的诞生是在“货币联盟”而无“财政联盟”的基础上。马约制订之四项“趋合标准”中,汇率、通货膨胀、与长期利率由欧洲央行统筹处理,政府预算赤字与负债则保留各会员国政府自行处理,因而欧元区迄今尚无政治力可约束会员国的财政与税收;二是欧元区总体经济的失衡。”货币联盟”的先决条件,是所有会员国的经济体系已有相当整合,开始可以共同适用相同的利率与汇率。欧盟是采取one size fits all作法,以马约规定的四项趋合标准作为能否加入欧盟区的审核依据。只有欧盟会员国间的经济体系与之差距仍大,总体经济不平衡。1999年欧元成立后,欧元会员国经济就呈现双重分离的情况,例如德国和荷兰等为贸易顺差的国家,南欧国家却逐渐丧失其竞争力,需尽力削减成本,强化竞争。根据欧盟统计局资料,从2001至2010年间德国单位劳动成本仅增加18.6%,但法国却增加39.4%,包含荷兰、奥地利以及比利时等北方国家也增加36.4%,显示共同货币对欧元区会员国好坏不一。
这种经济结构性问题因金融危机而引爆。欧洲央行(ECB)在执行货币政策时,无法兼顾到各会员国的状况与需要,如德国与法国等因欧元对美元贬值使得出口竞争力大增,带动欧元区的经济复苏,相对却无法舒缓南欧国家债务问题而陷入两难地步。欧债危机反映出欧元区体制的深层问题、欧元区货币与财政各自为政的脱节、欧盟协商与决策机制的效率、欧洲高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等。
二、财政改革草案
前述欧元区体制的结构问题需寻求政治途径解决。早在2011年12月09日欧盟冬季峰会中会员国就达成修改里斯本条约的初步共识。2012年1月30日欧盟国家元首再度聚会,在制订欧盟新财政协议(fiscal compact)获得初步共识。欧盟会员国(除英国与捷克之外同意在里斯本条约架构下增加“经济暨货币联盟稳定、协调与治理条约”(The Treaty on Stability,Coordination andGovernance i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以及“建立欧洲稳定机制条约”(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这两项条约。草案将赋予欧盟对欧元区国家以及愿意加入条约的其他会员国更严格的财政纪律监管。该草案预计在3月正式签署后就可进入会员国批准程序。有关此次峰会达成决议如下:
1.财政监管:各国政府承诺平衡财政预算,规定各国结构性赤字不得超过GDP的0.5%,以及政府财政赤字超目标自动惩罚机制(Excessive Deficit Procedure)。若会员国财政赤字超过规定,该国必须向欧盟提交减赤和改革方案,并需经欧盟监督和财政纪律的执行情况,欧洲法院也拥有强制执法权,如有违背,该国将遭受相当于GDP0.1%的罚金给予“欧洲稳定机制”。此外,欧盟国家需将预算平衡和自动惩罚的机制纳入具有强制性与永久性之国内法
或是宪法。未来欧元区17国中只要有12个会员国国会通过,新协议就能在2013年1月1日正式生效。
2.“欧洲稳定机制”:时间从2013年7月提前到2012年7月运作,规定只要代表90%资本承诺会员国完成国内法律批准程序就开始生效。并于2012年3月前评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与ESM两者合并,规模将达5,000亿欧元。同时依照欧盟2011年12月峰会共识,在欧盟条约修改前欧盟向会员国提供机制性援助的法律限制,峰会通过以双边贷款形式,允许欧洲各国央行向IMF提供2,000亿欧元贷款以加强其援助资源。
3.施行新的金融交易税:此点尚须经由欧盟理事会一致同意,但会员国之间尚无共识。法国表示将率先征收金融交易税,计划在2012年8月起单方面课征0.1%的金融交易税,10月调高加值税1.6%。而德国、意大利都支持征收金融交易税,但反对由各国片面推行金融交易税措施。英国反对按照目前的方案课金融交易税,坚持应全球范围内统一征收。目前欧元区9国(法、德、奥、比、芬、西、希、葡、义)已联名致函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要求欧盟加快对金融交易税提案的审议进程,争取在2012年上半年能提交欧洲议会审议。1月峰会重点在于长期性财政结构的改革、建立永久性救援机制、新权威机构介入处理等问题。专家学者仍认为难以处理各国间竞争力差距过大与经常帐失衡的结构性问题,且为满足严苛的财政纪律,恐会拉大欧债诸国与核心国家竞争力的差距。但若长期观察欧盟近几次峰会结论,欧盟现今发展出一种多边救援机制,为解决欧债危机带来契机。
三、欧债后续发展
欧洲高峰会对于短期内如何化解希腊、意大利债务危机以及衍生成欧洲银行业危机并无解决方案,欧洲央行又受限于条约约束,拒绝直接介入,买入欧债国公债。根据以往的经验,无法指望一场欧盟峰会解决欧债面临的困境。就目前形势观察,欧债的后续发展,有两种可能或选择:two Europe走向one Europe,或two speed Europe变成two Europe。
一种是欧元区的经济统一。除货币自外,各国也一并交出财政自。意即从这次危机中,认识到不进一步财政整合难以解决欧债。会员国下定决心,从“一个共同市场”及“一个共同货币”走向建立“一个共同财政”,最终制订“一部宪法”,完成彻底的全面整合。欧盟执委会主席巴洛索认为欧盟的本质应该是其成员属于欧元区,或努力走向欧元区,而非走向一个分裂的欧盟。欧盟试图通过财政协议,解决货币统一与财政分散之间的结构性缺陷,并在各国宪法框架中来规范。但欧元区的长期稳定与均衡,需要中央政府协调运作。目前欧盟所做的其实只是统一的财政纪律,根本没有涉及政治上的统一,也未涉及资金上的互通有无。
另一种可能发展是有问题的国家退出欧元区。欧洲债务危机从希、葡、爱逐步蔓延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其他欧元区边缘国家,进而威胁到欧元区整体经济稳定,已让两大金主德国、法国无力负荷。德国民众高喊退出欧元区、或将实力不足的国家踢出欧元区。法国和德国讨论大幅翻修欧元区,包括把欧元区变小但内部整合更紧密等各方说法。如果希腊、意大利等欧债国家,有秩序地逐步退出欧元区,通过自身货币贬值解决经济难题,或许对欧洲经济有帮助。
四、对我国的影响
如果欧债风暴扩大,危及到欧元区的完整性,就会重创全球金融市场,甚至波及到亚洲区域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欧债危机影响层面就会由金融市场扩散至实体经济层面,影响到中国。因为欧洲虽然仅仅是第四大出口市场,但欧洲却是我国最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稻葵,张双长.欧洲债务危机:预判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07).
[2]黄永忠.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与影响及其启示[J].求索,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