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分层目标练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告诫我们:学生个体差异不容忽视。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发展。正是从这些理论出发,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在初中语文日常教学中重视因材施教,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
下面我以初中现代文阅读课中的小说教学为例,谈一点分层教学的心得。
一、层次的划分
1.根据全班阅读水平对学生分层。学生分层要有灵活性。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实验研究,语文学科采用了显性分层、隐性分层、自主分层等多种学生分层方法。目前我主要依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并根据其原有基础和一般学习可能性,将学生分为A、B两层(分别为阅读能力强的和必须努力提高的)。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目标是求得学生主动发展。
2.针对学生阅读水平对小说教学目标分层。在教学中不能以同一目标衡量所有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为每层学生设置相应的总体阅读目标。针对本班学生学习实际,对初三阶段学生在小说阅读能力方面制订以下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基本艺术特征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这是每一个层次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细化目标就是:B层:(1)能在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3)能识别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内容;(4)能依据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主题。A层:(1)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题;(2)能从整体上感知重点语段的内容;(3)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4)能分析多种写作方式在文中的运用。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中的小说阅读显然不同于课外的小说欣赏,特别是不同于消遣性的小说欣赏。因此每层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拟定相关的计划,循序渐进,努力提高阅读能力。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1.预习任务分层。以《心声》为例,在布置预习时,B层任务:①圈出不理解的词,并查字典。②画出描写李京京的精彩句子,想想这篇小说写了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什么道理。A层学生不仅要完成这些任务,还要对描写李京京句子进行赏析、点评,从不同角度写写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2.课堂新授内容分层。我认为比较实用的方法是同质分组、“动静”结合。所谓同质分组,就是按照学生不同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进行区分教学。所谓“静”就是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动”就是学生通过“静”的学习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讨论“静”学习的心得成果。在教学中“动”“静”安排要科学、适当。
3.课内讨论分层。讨论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施教中,阅读教学的讨论环节,主要以异质组的形式展开,前后桌四人组,每组必有AB层同学,是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教师巡查,适当点拨。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教师设置的,也可以根据课文的理解所产生的质疑。组织这样异质组的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的信息量增大,思路开拓,也有利于形成合作、互助、融洽的学习气氛。
4.课堂巩固延伸分层。王荣生教授曾试图用“定篇”、“样本”、“例子”、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我认为在小说教学中可以一试。
5.根据学生掌握理解能力,课后练习分层。由于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业和练习也要体现层次性。在分析完课文内容后,便设置一套具有弹性的作业:必做题即基础题,题目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B层:选做题,依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设计课内的重点语段综合练习;A层:运用对比阅读向课外引申扩展练习。各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型完成。
当然,分层教学如何为每一个学生服务,如何让B层的学生逐步走向A层,A层学生在竞争机制中如何健全人格,如何在现有的考试体系中考核每一个学生等等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2.维果斯基《思维和语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3.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中学语文教学》2008.3)
对于这篇老课文,如何更科学、更富有新意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推陈出新,体现新课标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着重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小说教学要遵循作者思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以及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意义。于是,我从引导学生专注于分析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以达到对小说主题的多样理解。
生活如一条河,永远都是在充满漩涡的矛盾纠结下流淌前行。莫泊桑就是站在这河边打捞漩涡的渔者,他将这漩涡打捞,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加以凝固,并呈现于世人的眼前。我们拉开时空的距离,仔细加以审视的同时,也可以回头反省我们每日所经历着的酸甜苦辣和矛盾纠结。是的,文学并不仅仅关乎美,它更是对人生的品味与沉思,品味我们生活中的点点琐事,沉思琐事中的深刻寓意。在这品味与沉思中,领悟时代前行的蚁迹鸿影,这便是文学的魅力了。
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中,主要的人物形象于勒虽然在文中出现的不多,但他却是小说的灵魂所在。于勒的惨淡回归,引出了我们对尊严以及人性的沉思。是的,每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以及有尊严的死去的权力。但是,当我们读到莫泊桑的这篇小说时,就像平淡生活中的一点盐,于勒这点盐,将生活这锅汤调出了别样的滋味——尊严这道华丽的风景绝不是如人们想象中那样甜美可口。在这道华丽的风景之下,面对于勒的惨淡回归,面对的瞬间冰冷的亲情,我们也许能品出生活中或浓或淡的伤感、残酷与无奈了。
于勒叔叔被抛弃了,虽然抛弃他的菲利普夫妇撕破了温情的面纱,但是我们能够指责他们吗?抛弃他的人承担着他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而于勒叔叔的惨淡回归,却威胁到了菲利普夫妇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威胁到了他们努力维护着的最后一点可怜的社会尊严,虽然是以那样懦弱而冰冷的方式。
如何将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小说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这是我在教学中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我希望尽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希望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包括各种形式的读,富有实效的讨论,有体会的表达等。我希望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从人物性格分析到对主题的认识,都力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据和文本以外的理论根据。
鉴于以上这些考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尝试着将我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贯穿于教学之中,即把辩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将《我的叔叔于勒》的第二课时,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设计成了一堂辩论课。课前,我先让学生家长配合完成思考题:假如你的父母也有于勒这样一个弟弟,鉴于你们也如菲利普家那样窘迫的生活处境,你的父母会认他吗?并请家长写出自己的意见。上课时以“菲利普夫妇该不该躲避于勒”为辩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为该躲,反方为不该躲,然后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再延伸和拓展。
这堂课上学生发言十分踊跃,一些平时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非常认真地从文本中找有利于自己的论据,以便针锋相对地驳倒对方。正反两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思想情感,更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辩论结束后,我将家长的意见归纳整理为两类:一是接受于勒。因为他虽有许多不是,但毕竟血浓于水,在他处于困境时,应伸出援助之手,亲情比金钱更重要。二是不接受于勒。原因是:1.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于勒游手好闲、懒惰,这种人从本质上不可能改变,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已经很拮据了,于勒回来只能带来更多的困境,姐姐的婚事也会因此泡汤。2.如今人们生活压力太大,不是不想帮他,而是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再接纳他。
辩论结束后,作为小结,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落魄而归的于勒,亲人能接受,这表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真诚以及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菲利普夫妇面对以卖牡蛎为生的弟弟于勒时,十多年的亲情瞬间冷却,他们除了痛恨就是逃避。对于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我们是否应加以指责。出于义愤,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应该予以谴责。
对于这样做是否正确,我继续启发学生:小说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后法国人民的思想,人们充满着对金钱利益的追逐。菲利普夫妇从厌恶于勒到盼望于勒再到对于勒的失望,都是因为金钱的关系。小说中姐姐的未婚夫也是因为看了于勒给菲利普夫妇的那封说他发财了并且会回去的信,才和姐姐在一起的,这也是为了金钱。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有着金钱的深深烙印。人性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渴望人性中的真诚和美好,但也不能回避人性中的懦弱与自私。在当时拜金主义思想弥漫的法国社会中,如菲利普夫妇一般生活窘迫的小人物,生活处境是非常艰难的。当他们期盼了十多年后,突然面对落魄而归的于勒,使得他们改善生活处境的所有憧憬瞬间变为泡影,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恐惧:于勒的归来将会给他们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于勒的归来将会影响到姐姐的婚事,最重要的是,于勒的归来将会威胁到他们努力维护的可怜的社会尊严。同学们,请原谅菲利普夫妇在恐惧与无奈中的逃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