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1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

一、当前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综合当前学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网站

通过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技术与网络的有机结合,将复杂、深奥的心理学知识以动态、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制作成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网页、网站,从而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网站上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

2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调查

通过开设专题讨论区、电子投票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其基本心理特征。这样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学生心理资料,另一方面又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为以后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

将标准化的心理测试或心理量表(问卷)以动态网页的形式呈现,或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中嵌入形式新颖、专门的心理测量统计软件,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学生在网上可进行自我测评,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及时得出结果。一方面,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网络心理档案,把握学生心理的变化轨迹;另一方面,利用测评中获取的数据可以快速地进行分析和统计,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软件

利用网络信息,针对学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大力开发集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目前,很多学者已开发一系列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如注意力训练软件、记忆力训练软件及学习兴趣、意志、习惯训练软件等,这些软件在改善学生学习状况、亲子关系、考试焦虑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5 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网络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室和视频等网络通讯工具,给学生提供具有心理咨询与治疗性质的各种心理服务。目前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1)电子邮件咨询。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惑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与心理老师进行联系。对于那些较为拘谨、内向、不善表达或不愿意暴露身份的学生,或者对性取向、性伦理、爱情婚姻等一些敏感性问题来说,电子邮件咨询方式具有突出的优点。

(2)网络论坛、留言板。学生将自己的心理困惑在论坛、留言板上,心理辅导人员以跟帖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还可以使更多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受益。网络论坛、留言板是一种广泛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方式,这种咨询方式学生参与面广、内容丰富,交流方便、快捷,但其保密性不如电子邮件咨询。

(3)网上聊天咨询。学生利用网络通讯技术提供的方便、快捷的在线聊天环境,通过聊天室或聊天软件(心理热线QQ、ICQ、MSN等),与网络心理辅导人员进行虚拟的面对面交流。心理辅导者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目前网上聊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字形式的聊天与语音聊天。文字聊天的方式类似于传统心理咨询中的书信咨询,语音聊天类似于电话咨询,后者对一些心理危机的干预有良好的效果,但前者的保密性更好。

(4)网络会议咨询。网络会议又可称作网络电话会议,主要是运用自动摄像技术及设备对学生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及体态上的变化进行观察,从而收集到非常生动真实的原始信息。但由于需要较高的技术设备和昂贵的费用,一般人较少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咨询。

二、当前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开展网络心理教育的途径进行了不断摸索,但是在具体途径的实施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内容过于形式化,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内容大多数过于陈旧,形式过于单一;网站与访问者、访问者与访问者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网上心理信息资源多为拼凑,杂乱无章,不成系统:心理知识多是理论性介绍,难以吸引学生关注、浏览和参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过多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限制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2 一些网络心理测验缺乏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综观一些网站上所谓的心理测验,完全是游戏性质的,甚至一些心理测验是从某些课外读物上复制过来、未经任何科学标准化的处理,结果解释很不规范,缺乏必要的信度和效度。这种心理测验很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3 在线聊天咨询的实效性有时难以保证

借助聊天室或聊天工具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由于受时间、空间和网络聊天环境的限制,咨询者和来访者在沟通和交流的效果上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如聊天咨询多数通过文字交流完成,受打字速度和文字表达的限制,很难探询求助学生的深层次问题),这使得来访者和咨询者的关系极为不稳定。同时有些来访者把上网咨询当作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他们随时可能终止咨询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从而使咨询的实效性受到限制。

4 网络心理咨询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

在网络心理咨询中,主要通过“人机”模式进行互动交流,容易使学生对聊天或者计算机产生移情,导致学生不敢面对现实生活;其次,在网上很难确定从业人员的资格及其服务的质量。一些“咨询”人员非科学性地咨询,往往会延误学生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有些人会违背“保密性”原则,泄漏学生的秘密,从而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三、学校未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探索学校未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于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网络资源的自身优势和实践

经验,笔者对学校未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做以下展望。

1 以网络为载体,开设网络心理课堂

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的确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体验的平台,但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使所有学生充分参与,信息的交流仅限于一个班级或一个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为了避免这些弊端,发挥网络独特的优势,来开设网络心理课堂,给学生一个最安全的心理空间,让每个学生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利用网络资源,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传统主题班会老套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尝试召开网络心理主题班会。以论坛为载体,在网上开辟“心理主题班会讨论区”,主持人及时将班会的题目、活动的过程公布在论坛上,通过学生们的参与、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学习心理知识。网络主题班会将学生由被教育者转变成参与者,激发了学生参与班会的热情。另外,网络班会涵盖的内容信息量大,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参与在线大讨论,有利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改善。

3 构建网络心理互助平台

“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目标。以网络为载体,搭建网络心理互助平台,引导具有同类问题行为者一起交流和体验,实现每个人“在助人中自助,在互助中成长”的目标。如黄玉莉(2006)利用网络论坛,设立不同主题的公共讨论区,将教师与学生、家长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一个学生求助的心理问题,教师、同伴、家长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既可以使学生求助者获得支持和帮助,同时也使得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获得问题的解决方式。

4 探索新型网络心理咨询模式――QQ群的应用

充分利用QQ群的聊天功能,探索新型网络心理咨询模式。首先,可通过主题QQ群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常识宣传。其次,学校心理教师可建立校与校之间的QQ联盟,便于心理教师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最后,还可以尝试利用QQ多人聊天功能来完成职业指导等个别内容的团体咨询。这种QQ群网络咨询模式可解决某些学校不具备团体咨询场地,团体咨询成员在校时间不同步问题等。

5 建立班级博客,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家校合作。由于受时空、资源等因素影响,家长和学校教师及时沟通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通过在每个班级开设网络博客,一方面让家长随时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班级活动、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等,搭建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交流的互动平台;另一方面还可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如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亲子沟通技巧等),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2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

一、营造优美环境润化健康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思想的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教师应是教育环境的设计师。”班级是学生的第二家园,教师就要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上多花心思,让环境去影响学生、造就学生。

营造良好的班风,优化隐形环境是首要的。每接手一个新班,我第一要做的就是征集班名、班训、班徽,让学生集思广益将大家的想法凝聚起来,并由师生共同设计、张贴或悬挂。我先后任教的班级有“鲁班班”“阳光少年班”“快乐家族”等,班训有“态度决定飞多高,意志决定走多远”“健康、文明、勤奋、快乐”等。

优美洁净的外在环境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上张贴名人字画,屋内增添绿化角、生物角、图书角;黑板报上设立固定的“心灵栖息地”“阳光地带”等心理栏目,介绍心理保健有关知识、讲述心理小故事;设置“我们聊聊”信箱,方便学生倾吐和咨询;将班级外墙分给各个小组,让学生为自己的“地盘”做主,经营好楼道文化。这样通过外在环境的美化营造一种舒适和谐、充满浓浓关怀人文关怀的氛围,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的教育结合在一起。

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班级归属感,形成轻松、快乐、积极的心态。

二、发挥集体力量培养健康心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鉴于此,我在班级中实施民主管理,努力营造轻松、自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过好集体生活。

1.实行班级干部轮流担任制度。另外增设管理岗位,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同时细分任务,如每把笤帚、每扇门窗都有人负责,让班级的事,事事有人管。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与人交往、承担责任、锻炼能力的机会,从而适度地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2.制定特色奖惩制度。班级以6人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学习积分卡”,小组间就行为、习惯、成绩等方面彼此打分;组员平均分为小组得分,小组和学生个人不断累积分数,达到一定的分值可到班主任那里去换取相应奖励。奖励更是多种多样,如一本书、一次继续担任班干部的机会、一次表演的机会或一张奖状等。这种激励方法大大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并且学生逐步学会团结共进,自我效能感也随之不断提升。

此外,我还组织体育、智力、文学等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如今年元旦开展了“多人多足”障碍接力比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课堂活动训练健康的心理

首先,上好健康教育活动课。我将思维训练、情绪调控、认知内化融汇到各主题活动中。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展开想象的翅膀”“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记忆直通车”等。这种活动更具针对性,训练更为集中,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排演校园心理剧需要和校专职心理教师、其他科任教师联合起来,分析班级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设计、排演。

其次,坚持学科渗透。语文教师可利用文本资源和语文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文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信客》中无私奉献的送信人;《乌塔》中独立自强的女孩……都是树立人生观,提高道德素养的典型材料;《鱼游到了纸上》叫人学会专注……如执教《纸船和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增加许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的内容: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和朋友闹矛盾时的情景,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别人是如何对待、处理矛盾的,然后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又给原有教材注入了新元素,还有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开展朗诵比赛、综合实践等语文活动也都是学生锻炼成长的阵地。另外,在日记的批阅中实现交流,是师生心灵公共舞好方式。

再次,有计划开展一分钟活动。为了增强学生注意力和记忆力,坚持开展一分钟速读速记活动;为缓解学习疲劳或考前紧张,做一分钟放松活动;为增进师生、生生及亲子间的交往,开展一分钟心里话活动等。

四、搞好家校联合促健康心理形成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意识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诸多因素影响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特别是家校在教育态度、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第3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77-01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农村小学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薄弱等条件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是空白。笔者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不足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且抑郁”的生活。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任性、依赖、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1.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至。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可是,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了不良心理现象。

2.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看电视或围在一桌子上打麻将,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聊天,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孩子的心灵呼声。父母给予孩子的主要是金钱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农村的孩子更是这样。3.学校教育片面化。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当今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条途径和方法进行:

(一)学校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2.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3.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4.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5.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6.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二)家庭教育

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有:(1)学习家教知识,端正指导思想。(2)时刻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习惯。(3)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学会交往。(4)加强家校联系。(5)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三)社区教育

整个社会区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向家长、学生宣传正面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尽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上是我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0.

第4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多,虽然是农村的孩子,但是他们处于养尊处优的环境中,由于受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学生自主精神淡化,自立、自理行为缺失,依赖性强,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情感比较脆弱,往往坐享其成、贪图享乐。尤其是寄宿生,共同表现为独生子女综合症,由于亲人的倍加呵护,过分依恋家人,独立性差;独生子女独处时间居多,所以不会与同伴相处,不会体谅他人,欠缺友爱互助意识及合作态度;在家中集众多宠爱于一身,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能委屈小我遵守行为规范。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让他们成为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积累丰厚、善于探究、习惯良好、学有所长的未来公民。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共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只有建构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才能将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落实到家庭、社会活动的全方位。

1.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心理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契尔卓娃说:“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只有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会有心理健康的班集体氛围。假如班主任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热情,会使学生心灰意冷、无所适从,丧失上进心。因此在工作上、生活上,不论是顺利还是挫折,始终要一如既往地热爱学生、热爱工作,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感情用事,用自己乐观向上的心境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2.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前家庭教育状况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令人担忧。许多家长重智轻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在物质上舍得大量投资,但对孩子多方面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却关心甚少。有的家长长期在外经商或从事其它职业,把孩子留在学校,根本不过问孩子的思想情况,他们被迫过着一种“成人化”的生活。这种让孩子过早地让像成人一样独自生活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导致了个性的畸形发展,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诸多问题。

三、寄宿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系统性、长效性、规范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从班会课、团队活动课或课外活动课等时间中安排,列入课表;要求教师要认真备好辅导课教案,保证教学效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课时、人员落实。

2. 开设倾吐心声的信箱。

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不称心的事时,心里烦燥时,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受到同学或老师的批评指责心里有怨气时,把想要说的话、想吐的怨气、想问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投入倾吐心声信箱,从而使信箱成为介绍心理知识的教育平台、化解学生思想矛盾的保健站、融洽师生关系的缓冲站、激励学生进取的加油站、调解学生家庭矛盾的中转站。

3.开辟解开心结的热线电话。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心理困扰,心理咨询和信箱能为他们指点迷津、排忧解难,但在节假日,特别是暑寒假,脱离学校生活,在家庭、社会交往中遇到了挫折怎么办?可以开通师生心理咨询热线,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求助。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要积极开展各种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时时处处为学生搭建展示成功、表现自我、竞争合作的舞台。各类活动的开展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锤炼、健全人格。

四、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的几点总结:

1.学生成长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包括了与家长、与社会建立协调的关系,否则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家长、全社会都要来重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正确地认识、评价学生。作为社会来讲,更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减少学生视觉、听觉的污染,从正面引导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全员教育。

在寄宿制小学,科任老师、生活老师都与学生直接接触,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力量,要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加强小组辅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由于学生的心理需求、个好、观念、行为的千差万别,班级辅导有时难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个别心理辅导又仅针对具体问题,这就要求开展小组辅导。

4.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第5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08-02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已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名词,它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2014年8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国际青年日的致辞中提到:青年时期是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旅程可能会十分复杂,常常引发许多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国际青年日的主题是“青年与精神健康”,口号是“精神健康事关重大”。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领域,这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为了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追根溯源地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王声涛)。纵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家庭

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及家庭教育失当的家庭,长时间的家庭亲情缺失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无助感和自卑感,这些孩子心理相对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自尊心强,处理事情的方式较为极端,容易从悲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患急重病、父母关系紧张和邻里关系不好。

(二)学习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一是恐惧,二是厌学。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三)社交

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和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别注重感情的交流。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缺乏换位思考和共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导致产生友谊的对象不稳定,友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造成社交往来的挫败感。社交方面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几位的有被人误会、受人议论、当众丢面子与好友发生纠纷等。

(四)社会环境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当代青少年,还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这种模式导致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盲目性,并没有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加上社会激烈的竞争,等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又不知何去何从。另外,青少年受到急功近利社会急躁情绪的感染,影视作品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五)学校、社会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心理课程的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由于学校师资缺乏,一些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该向哪里倾诉。

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润物细无声”――契合课堂45分钟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上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作为学生成长期的“关键伴侣”教师,除了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是学生心理上的支柱。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摒弃传统“填鸭式”的封闭教育,转而进行共情式的开放教育,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变为自我约束,被动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例如在《语文》课本史铁生所写的《合欢树》一文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加入“我眼中母亲”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诉说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朴实平常的话语、一桌倾注亲情的饭菜,彼此分享母亲操劳背后那份浓浓的母爱,利用一点课堂时间让每位学生给母亲发一条“妈妈,我爱你,您辛苦了”的短信,感悟感恩教育,让学生逾越“爱要大声说出来”的鸿沟,拉近自己与母亲、与家人、与朋友、与教师、与社会的距离。

(二)“净化心灵”――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教师走进学生的最好机会,教师脱去威严,脱去权威,拉近距离,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学生的心里,同学生共呼吸,感受学生内心的纯净。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会经常去学生的宿舍,而这个时候是学生们最高兴的时刻,学生会挽留教师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她们会把教师当作自己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当学生对你信任的时候,也是她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也是心理健康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时候。面对青春期的许多困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自我暴露。例如女生会很关注自己体重,那么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青春期面对体重飞涨时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适当锻炼、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跟教师的交流,及时发现青少年在心理上的“症状”,“对症下药”开出“心理处方”,用我们“爱”的药剂去“治愈”青少年心理的创伤。

(三)“爱的力量”――让家庭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首要的作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也是父母。父母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正确的面对孩子逆反期的这一客观事实,用爱感化孩子,理解孩子心理上、自我意识上的成人感,正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学校应指导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成长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四)“搭建平台”――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

青少年不是游离的个体,他们最终要融入社会的团体里。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方方面面的成长。例如,学生看到现在就业难的现状,对自己未来就业渺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过怎么的生活,自己也没有目标,因此学生可能会先从思想上忽视学习,进而影响对生活的进取。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社会团体的融入、政策法规的保障尤为重要。例如,校企合作就是转变理念、深化教育、拓宽渠道、解决就业的最好范例;学校可尝试与社区结合,通过社区开展所在辖区的用人单位进学校进行招聘,或者通过社区平台,学校将社区收集的招聘信息定期给求职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招聘的工作动态,确保青少年“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乎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兴旺,这也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我们应该真诚而又细心的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第6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

情绪心理学表明:个体情感对认知至少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在实施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今天,鉴于中学生学英语主要存在畏惧困难、害怕出错、不善交际而产生心理焦虑及情感、意志薄弱等心理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英语教师更要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及障碍才能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开发学习的潜能,从而更好地适于我们的国情、教情与学情。因此,心理问题和障碍不容忽视,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教师首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师者应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对学生导之以礼。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态度、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合理的语言动作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学生观察、注意、模仿的标准,正所谓“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健康心理应表现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宽容大度、平易近人的人生态度及坚强的意志、充分的自信、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和适应环境、驾驭课堂的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一专多能、有综合运用的能力,据此教师还应学会倾听、学会诱导、学会鼓励、学会研究、学会体验、学会评价、学会微机、学会创新、学会揣摩学生的心理从而善于走进他们的心田等基本功,要具有使用新教材、驾驭新教材的良好的整体素质,例如组织的形式是否恰当、是否注意运用语言表达教学的艺术。有了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及专业水平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会有提高。教师好比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要给学生“开好良方,用好良药”,争取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二、实施以培养成功的心理品质为核心的教育。当今世界和未来需要能够应付各方挑战、在激烈竞争中能够成功的强者。要培养学生成功的追求心理、成功的竞争心理、成功的奋斗心理,培养抗挫折的耐性与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教育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可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实施,例如明确大目的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榜样能够感染人,具有启发性,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还要确立当前目标即每一课时的奋斗目标。心理学认为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发、影响和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这种以目标为导向、以成功为阶梯的做法定能使学生感到目标可望而可及、扎实有奔头,使其超越心理障碍,助其走出困境,最终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融洽及开放、宽松、和谐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成就动机以及感知、注意、思维等因素起着定向作用,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活动本身的有效性起着调节作用。教师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敏锐发现学生情绪、心理上的变化,看其是否产生了焦虑、紧张与不安,并及时加以心理辅导、耐心引导及持久鼓励,以设法排除学生的厌倦心理障碍,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说等好动的心理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的情境,保持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大胆参与交际获取更多的有效吸收率,以使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达到心求通而未行的最佳心理状况,产生教与学的和谐共融,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四、赏识学生,善于运用激励原则和评语导向作用。无论是课堂用语、作业评语还是成绩测试与评估,要多表扬、鼓励。对于错误或不足之处点到为止,学生需要恰如其分的抚慰、温暖与鼓励。例如要通过一句话语、一个眼神或一种符号作为会心的启示,留其思维的发挥空间让其尽情改正。这种激励和心理体验就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克服困难的“催化剂”。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手段,以任务型的外语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培养学习外语的安全感、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这种良性循环会使其心理环境得到优化,而新的成功感又会激发学生把更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取得更大的学习成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这样一剂标本兼治的良方:既要保其自尊心、鼓其自信心、满其好胜心又要促其上进心,药引即为用心。

第7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3-03

我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阶段进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平台建设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谁来做、从哪些途径去做、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应该更关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真正提升等问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日益变得必要和迫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及其服务水平的带有导向性和评价性的相关指标的规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事实证明,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因此也就难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标准的建立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领导与管理

服务标准:学校应有校级领导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具体组织与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现状与经验: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校长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水平。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由学校校长负责,有的由书记负责,大部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关于责任部门,有的由学校德育处或德育室具体负责,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成立了独立于德育处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关于具体的执行责任人,有的由德育主任兼任,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许多学校制定了学年、学期的工作计划,但计划的目标设定还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系统,措施不够具体有力。关于课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天津实验中学在初一和高一年级隔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在其他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年级负责实施,安排讲座、咨询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上,今后应注意扩大工作网络,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和社区的联系。应在年度或学期计划中,具体规定各项活动的内容与工作分工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至少应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参加国家级培训或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状与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包括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落实职称评聘、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天津实验中学多年来重视心育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专职心理教师3名,其中1名为天津市特级心理教师。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阵地,面向全校开展咨询和开设专门课程;以所在年级为阵地,由年级组长负责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纳入年级组工作计划;每位班主任都是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级辅导站自觉接受上一级辅导工作站的指导,从而保证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社团,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证书。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应在专业化和全员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三、专门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以活动为主的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课程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分配和教材纲要;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合理、科学,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辅导活动有记录,书写科学规范。

现状与经验: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专门课程,但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机性和任意性,缺乏系统的教材大纲和活动设计。不少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在心理辅导室资源建设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咨询记录图表、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及咨询和工作环境布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有一个简易的房间。据天津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2%的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课程,74.1%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做到固定时间经常开放的学校占32.5%,无固定时间、有问题时预约开放的占56.6%,基本不开放、形同虚设的占10.8%。由此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亟待加强。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专业性较强,任务比较繁重,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基层学校协同攻关,开展相关试验,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

四、基本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与经验: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重视利用课堂及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条基本途径,甚至部分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建议: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是利用好基本途径的前提,今后应加大全员培训,包括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渗透,以学科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搞好学科内容渗透,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搞好各类活动渗透。

五、支持性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利用个别咨询、家访等途径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现状与经验: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只在教育内部开展,这是我们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发展均比较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开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服务标准:学校及教师应有科研意识,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承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一批课题报告、论文、著作及调研成果等发表或获奖。

现状与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处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工作的深化和推进需要科研的引领。如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均需要组织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尤其需要科研人员与基层学校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基层学校,尤其是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基层学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水平参次不齐,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尚不明显。

建议:应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科研,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覆盖,以此加强教育科研的力度;要注意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制度建设

服务标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现状与经验: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比较薄弱,开展得好的学校建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培训制度等,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类参与人员的职责。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心理辅导的课程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各级辅导人员包括校长、辅导主任、辅导组长、资料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在辅导工作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的界定。

第8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措施 途径

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普遍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而不得不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学习目标又不很明确的学生。他们正值青春期,也正处于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部分学生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多年来我们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定位,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纲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重要举措”。这就明确了学校德育包含的内容,我们应从更宽泛的范围、广义上理解学校德育,即广义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因此,我们认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教育有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工作中我们决不能把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无视差别,或者简单地把心理教育看作德育的一个方面,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教育,或者使心理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政治课教学。我们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德育教师为主体、专职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任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工作。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健医生”。

二、明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

通过学习与实践探索,我们明确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业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纲要》精神,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与能力。

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需要,优化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依据《纲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树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关注现实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处理压力与应对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潜能,积极探索适应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积极开办并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亲自牵头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搞好集备、研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积极为心理健康教师创造和提供学习的条件,保证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安排教师参加市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市教科研活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学观摩研讨、市心理卫生协会活动等。提供心理健康教学研究经费。经过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教学科研热情高涨,获得市级《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心理交流融洽,和谐相处,及时排解职专学生心理问题,课堂主渠道作用凸现。

2.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途径

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服务。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主要采用了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心理困惑。对即将到联合办学学校学习的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学生、参加能力拓展训练营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工作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实习实训工作对职业学校学生是一门必修课程。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学生实习实训工程中,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密切协调,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培养学生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4.校园文化建设与家庭教育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支持

第9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17-03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指出:“已经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和学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深入;目前还未开展教育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02年8月,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并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方面科学、详尽地阐释了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自编“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含封闭式问题36道,其中填空题5道,单选题28道,多选题3道。为了弥补封闭式问题的不足,在问卷最末还设置了两道开放式问题,并进行了预测和问卷修改。问卷主要从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三个维度开展调查研究。

2.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重庆市各区县中小学、职业学校和特殊学校261所(份),回收有效问卷23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6%。问卷构成情况如下:将问卷按学校性质分类,小学104份,初中58份,高中15份,完全中学51份,职业学校和特殊学校11份;将问卷按所属区域分类,城市学校98份,县镇学校86份,农村学校55份。

3.数据处理。问卷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1) 性别、学历、资格结构亟待改善

在本次抽样调查的239所中小学中,共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85名,其中,男性教师126名,女性教师259名,女性教师远远多于男性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从业资格情况见表1。

注:教育学科指心理学和教育学,非师范学科指医学等专业。

从表1可以看出,兼职教师比例明显高于专职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主要以大专和本科为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微乎其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毕业专业主要是教育学科和师范文科,有一小部分教师是非师范专业出身的。

教育部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具备专业资格证书是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本调查发现,在抽取的385名教师中,具备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共有108名(含国家级和重庆市级),占28.0%,没有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有277名,占72.0%。显然,绝大多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属于无证上岗。(2)专业培训及其实效亟待加强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必备的知识与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见表2)。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95.4%)认为有必要组织培训。46.4%的学校选择1学期组织1次专业培训,认为由教研机构组织的专业培训最有实效性的学校占61.9%。对“您喜欢以什么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不定项选择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专家讲座”(75.7%)、“观摩课”(72.4%)、“团体辅导”(56.5%)。

2.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不足

注:《心理健康教育》,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地质出版社;《心理素质训练》,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表3可知:目前,有49.0%的学校一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31.4%的学校偶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仍有19.7%的学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许多学校(46.4%)还没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上课对象也不统一;有51.5%的学校还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24.7%的学校对目前使用的教材不满意。另外,对“您所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的不定项选择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个别心理咨询(65.7%)、心理活动课(65.3%)、心理健康专题讲座(60.3%);对“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来源途径”的不定项选择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上级教育行政机构推荐(47.7%)、上级教研机构推荐(43.1%)、自编教材(33.5%)。

3.心理咨询室建设亟待加强

学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必须要有一个场所,也就是要有一个心理咨询室。对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主要从领导成员、咨询活动、心理档案建设、心理测试等方面开展。在所抽取的239所学校中,只有123所学校建立有心理咨询室,占51.5%,仍有116所学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占48.5%。在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12所学校打算在1学期内建立,8所学校打算在1年内建立,39所学校打算在1~2年建立,57所学校表示还没有考虑清楚;在建立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有固定的接待时间的学校有117所,占49.0%,还有121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固定的接待时间,占51.0%(见表4)。

调查发现,只有96所(40.2%)学校有成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有111所(46.4%)学校还没有为学生建立过心理档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管理者中,校长(书记)和副校长(副书记)的比率共有49.4%,说明部分学校的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另外,我们还专门调查了学生心理测量工具的情况。仅有18所(7.5%)的学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198所(82.8%)学校认为有必要购买心理测量工具。

四、建议

1.加强领导与督导,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具体任务,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并以此为目标,确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和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不仅要从外在的形式和条件上判断其优劣,更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特征。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其态度、工作量、教育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学生打分、同行打分、领导打分、教师自评的量化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该评价应作为教师“评优选优”的重要依据,与语数外等高考学科教师的教学绩效分数具有同等效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计划列入师资培养计划中,要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各项权利和福利条件,提供足额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待遇,鼓励高学历、男性教师扎根基层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二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证制度,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持两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上岗,并建立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档案,督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工作;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应注重实效性,同时在形式上应尽量丰富多彩,可以邀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心理学、教育学专家作报告,也可以组织教师观摩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团体辅导培训等等;四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

3.完善并切实执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规章制度

《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从制度上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细则,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首先,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细则,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其次,详尽、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可以指导、监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保障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还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鉴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都有责任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与完善。

4.提高硬件水平,大力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若干意见》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心理咨询室要努力做到:有专人负责,有标准配置,有专门制度,有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购买中小学生所需要的心理测验量表或者软件等等。要防止和避免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或者成为学校领导应付上级检查、装点门面的摆设。另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机构应该把各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各教研机构的心理研究室以及医院、民办心理咨询机构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心理辅导网络,集各家之所长,共同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环境。

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较沿海省份起步晚,发展慢,受诸多因素制约,可谓困难重重,我们只有认真思考,努力探索,才能使之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9.

[3]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4]汪小琴.关于在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3,24(3):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