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范文

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

第1篇: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范文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托老站

一、引言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逐步加快,养老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家养老模式虽然是人们的首选养老方式,但是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的需求,却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选择机构养老模式的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居家养老为依托,凭借社区养老资源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托老’将逐渐成为社会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河南省2015年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到2014年年底,郑州市常住人口为938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8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8.7%,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起点,按照这个标准,郑州市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状态。管城回族区常住人口为74.81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7.8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9.4%;占郑州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9.6%。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管城区是居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的地区,也是缓解郑州市养老问题的重要一环。

二、郑州市管城区托老站发展现状

目前,管城回族区共建有9家托老站,8家已经投入使用,1家试运营。为了解管城回族区托老站基本情况,同时为使调研资料更具有参考价值,选取了5所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托老站,分别为:馨家苑养老服务中心托老站、蓉湾社区托老站、航海服务中心托老站、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以及石化路社区托老站。

(一)管城回族区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整体规模小

管城区托老站规模参差不齐,且整体较小。托老站规模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场地大小、设备设施配备状况等方面。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床位配备、活动功能室以及综合服务人员几项统计中,托老站的供给规模远小于管城区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而且排在首位的是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托老站,后两位是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和映月路社区托老站。在调研中发现,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与石化路社区托老站所在社区的公益用地预留较少是影响其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养老服务的场地限制也将成为今后管城区社区托老模式发展的极大制约因素。

(二)管城区托老站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组织良性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分别由三家机构所运营管理的托老站在制度建设完善程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同属于馨家苑服务机构的三家托老站,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比较完善,而由上海和佑养老集团与河南金马电子商务公司运营管理的两家托老站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还未有建设性的突破。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成为了映月路社区以及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发展的瓶颈。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下设有16个部门,同时中心拥有社会工作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等专业体系,建立有志愿者招募,社工培训等相对完善的体系。同时,对于上岗员工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有详细的明文规定。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的体系建设是今后社区托老模式发展中需要吸收、借鉴的良好经验。

(三)管城区托老站服务群体较小

郑州市管城区托老站服务覆盖的老龄群体数量整体较少。在调研中我们可以知道映月路以及石化路社区托老站的覆盖人数少,其他三者相对较高,但对于社区庞大老龄群体来说,托老站在总体的服务群体数量上还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社区养老需求。在五所托老站的走访中了解到,老龄人口的服务数量较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老龄人口的社区养老需求不匹配。例如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只是简单的协助老人进行网上订餐,而老年人这样的需求较少,更多的老人会选择在家解决就餐问题。但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托老站以及蓉湾社区托老站的覆盖群体相对较高。其中馨家苑服务机构所运营的托老站提供助餐服务,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托老站设有健康中心,配备有中医理疗室和康复训练室,在健康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馨家苑社区托老站除了配备老人日常活动所需的床椅,电视外,更从“服务”的核心出发,将文化的理念代入老人的日常生活,开设摄影、手工美术以及带养孩子相关课程等,丰富老人知识储备,充实老年生活。因此,这种服务理念也是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群体范围的重要手段。

三、管城区托老站存在的问题

(一)托老站运营资金支持的不可持续性

在社区养老的背景下,管城区托老站运营中,资金支持的不可持续性是目前托老站发展遇到的一大瓶颈。对于所调查的管城区托老站中,运营模式有40%是公建民营,60%是政府购买。这两种运营管理模式都需要企业和政府的资金注入。但由于托老站是社区服务的一部分,托老服务的提供是无偿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托老站的运营与管理有成本投入,但却没有利润与收益,因此导致了托老站运营发展中,出现了资金支持的不可持续性问题。管城区托老站的运营模式主要采取的是公建民营和政府购买两种方式。映月路社区,石化路社区托老站通过公建民助的方式,由辖区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托老场地,然后由社会机构等进行运营管理。馨家苑所运营的三家托老站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由区民政局,办事处投入,引入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运营,购买社区养老服务。这种靠政府投资建设,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政府埋单,而且属于社会福利性事业,提供无偿服务,会进一步加重政府的财政支出负担,同时随着社区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社区养老需求的逐渐扩大,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会日益无法满足托老站建设与运营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了托老站后期运营的不可持续性问题。

(二)托老站场地供给受限托

老站场地供给有限,制约了托老站规模的发展以及服务群体范围的扩大。为适应社区养老的需求,给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养老生活,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托老站应该成为每个社区的标配。但就目前管城区老城区每个社区的前期规划中,公共用地预留紧缺,因此,场地的有限供给成为了制约托老站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在管城回族区中,一方面,管城区部分社区由于前期规划没有预留供社区养老服务使用的公共用地,导致社区没有进行托老站的建设,知识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另一方面,管城区部分社区处于郑州市的黄金地带,低价、房屋租用费用高昂,政府为减少社区托老站的建设带来的财政支出负担,购买小规模的社区养老服务或者建设小规模的托老站场所,从而致使管城区部分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社区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产生供需矛盾。

(三)托老站的设置形同虚设

由于托老站服务的非营利性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致使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所运营管理的托老站形同虚设。首先,非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品质需求。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与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分别由上海和佑养老集团与河南金马电子商务公司运营管理,前者一家管理体系较为健全并且服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构养老公司,而社区养老服务相对来说较为弱势;后者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互联网公司,成立时间短,并且社区托老服务的提供捆绑老年智能设备的推广与销售,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程度较低,从而致使托老站的建立形同虚设。其次,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致使托老站的运营管理较为。在所调研的过程中,除了由郑州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所运营的托老站外,另外两家托老站均是集团或公司的一个具体项目,因此,在对托老站的管理与运营上,一方面,没有机构内健全体系的制约与监督;另一方面,所属辖区的办事处、社区等外部机构的监督力度比较疲软。体制内外监督机制的缺乏,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社区托老站的运营。最后,社区托老服务是一种公益性事业,但作为非专业性社区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理念不纯粹。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与石化路社区托老站的主要业务分别为机构养老和智能产品的推广,导致现在所建成的部分托老站成为盈利机构的宣传点,推广站。在这种情况下,托老站不能从根本上围绕“服务”的理念出发,对于需要社区养老的老龄人来说,其存在的实际价值将大打折扣。

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采用多元化运营管理模式

由于存在成本投入,仅有政府来埋单是托老站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还可通过以下两种运营模式来保证托老站后期运营管理的资金来源。第一,政策鼓励老龄边缘产业为社区托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这些资金购买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一方面,政策鼓励老龄边缘产业资金的投入,政府可将将这部分资金用来购买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从而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专业化。另一方面,老龄边缘产业通过获取进入社区经营的许可资格,在坚持以产品附加为辅,养老服务提供为主的运营方式下,以社区养老服务为平台,获取盈利空间,从而保证老龄边缘产业将资金持续不断的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通过以上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老年人享受到较高品质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情况下,确保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还有利于促进老龄边缘产业的发展。第二,允许社区托老服务收取会费。托老站可如同幼儿园一样建设,不一定是免费的公益。会费的收取主要是抵偿为标准,抵偿的会费加上政府的一定标准的补贴,可用来购买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一方面,能够避免政府巨大的财政支出来满足不断增加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购买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可以满足社区老龄人口中高端养老服务需求,极大的提高社区养老质量。

(二)合理规划养老用地

合理规划养老用地是保证养老场所的重要手段。首先,新建社区加大规划力度,确保养老土地预留。通过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及政策强制力,来确保新建社区养老服务场所的建设与使用。其次,已建成社区通过改建相关场所功能,保障社区养老用地需求。对于缺少养老用地的社区,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可积极发挥能动性,将一些废弃厂房等原使用功能不高的场所改建为社区养老用地,解决老城区土地租金贵,缺乏养老场所的问题。通过合理利用与规划新建社区、已建成社区的养老用地和场所,最大程度上满足老龄人口的社区养老需求。

(三)建设专业性的社区托老中心

对于社区养老服务运营管理的机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从而为社区老龄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专业性的托老服务中心,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第一,制度体系的专业化。应以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和专业化的规范标准为基础,监督和考核项目的执行过程和结果,以满足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提高服务水平。第二,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实现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一方面,可以招收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或者吸收高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行业中,从源头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各个方面的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在岗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第三,设施设备的专业化。设施设备是社区养老服务中高端化的硬件基础。因此要加大力度投入老人专用设备的规划设计与购买,满足老龄人的实际需求。第四,服务理念的核心化。是以服务为根本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社区托老服务中心的成功运营与否。因此,要从老人的需求出发,不断提高运营管理机构的服务理念与意识。

五、结论

在社区养老的背景下,管城区托老站在建设、运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成功的运营模式与服务理念,为今后社区托老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当前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要尽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模式的转变,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前提下,使社区老龄人口能够低偿或无偿的享有高品质的社区养老服务,从而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海英.“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张彦华.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工程师,2015,20(3):23-25.

[3]孙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4]贾义保.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内涵与路径取向[J].学理论,2014(8):67-68.

第2篇: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范文

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随着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养老服务业发展将进入战略机遇期,我区必须尽早抓好,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亮点。要树立养老服务业既是事业也是产业的理念,充分认识养老服务业既是为老年人服务的福利事业,也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朝阳产业,还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政府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将养老事业作为新型现代服务产业培育壮大。要科学规划好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敬老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和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并通过对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提档升级、分类管理和调整转型,在养老服务业上发挥好主导作用。要整合民政、公安、卫生、社区和家政服务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呼叫送餐、钟点护理、动态监测、紧急呼叫、信息传播、交流互动、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等综合服务,培育和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

要研究探索制定养老产业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结合我区现代服务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产业政策制定、市场培育拓展、区位规划设计、细分服务方向等,以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老年公寓、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为老服务机构为重点,在建设用地、用房、用电、用水以及税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根据省、市规定,2015年每千名老人要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0张,而我区不足15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要达到养老总床位的50%以上,而我区注册民办养老机构仅9家,总床位718张,不足养老机构总床位的20%。 建议组织实施养老机构床位建设倍增工程。一方面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发挥好正在建设的区社会福利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大农村敬老院的改造力度,使5万人以下、5-8万人、8万人口以上的镇敬老院床位数分别达到200张、250张、350张。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大力培育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建议区级层面建一所床位800张左右的民办养老机构,每个镇也要建一所与镇敬老院规模相当的民办养老机构。要安排财政性专项资金,确保养老机构建设资金、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扶持资金、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必须认真落实苏政发〔2014〕39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实现护理型床位达到养老床位总数30%的要求。要积极推进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等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实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便捷对接。卫生行政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相关部门应将其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要通过整合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推动区级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服务室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推行家庭医生、老年病房等服务,打通医疗机构老年病床、养老机构床位和居家养老之间的转诊通道。通过加强医疗机构对养老服务的医疗支持,形成医院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长效机制,尽最大努力为老人提供便捷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和鼓励建立专业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并通过开展经常性培训,提升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服务水准。鼓励和发展老人互助养老、小老人帮高龄老人、关爱空巢老人等养老服务模式,不断丰富互助内涵。对志愿者、老人互助等助老行为,要积极探索服务时间“储蓄银行”的构建,结合采取优先安排入住优质养老机构等激励机制,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服务行列。通过大张旗鼓宣传子女尽孝、邻里互助、老人互助等敬老爱老护老的先进典型,弘扬孝亲敬老之风,在争先创优中充分肯定一线养老护理人员和志愿者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倡导社会合力做大做强现代养老服务业。

第3篇: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范文

排老人忧政府推动社会养老

李爷爷今年92岁,家住成都市水碾河路,平日与其老伴相互照应,子女只是节假日来看望一下。前不久,李爷爷发现其老伴突然不能说话,有类似中风的现象,子女又不在家中,情急之下他想起了前不久社区给他提供的“长者通”呼救机,当时社区工作人员告诉他如果有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按动呼救机的呼叫键。“长者通”呼援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李爷爷的呼救信号,确认了他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帮他拨打120提供救治的同时联系了其女儿。由于抢救及时,老人目前已无大碍。李爷爷老两口及其子女都对“长者通”表示了深深的感谢。

李爷爷使用的“长者通”对成都市老年人来说,还比较新鲜。但这种模式在我国香港地区已经得到了普及和推广。当地很多老年人通过类似的设备得到相关机构提供的专业的日常家政服务和紧急情况下的救助。成都市锦江区“长者通”呼援中心成立于2012年2月,是由锦江区政府引入“香港一线通平安钟”的理念、技术和服务方式,由锦江区妇幼保健医疗管理集团出资专门注册成立的社会企业。以“老人的需求,我们的追求”为服务理念,将“使居家养老服务惠及每一位老人”作为服务目标,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从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2012年,锦江区政府把“长者通”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之一,为特殊群体购买了5000套呼救机,并免一年服务费用,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解老人难“长者通”排除后顾之忧

成都市锦江区“长者通”呼援中心自2012年6月7日正式运营,至今已与100余家社会服务机构签订了联动服务协议,并与成都市内10家医疗机构和110、119达成了紧急救援联动协议,以满足老人们不同的服务需求。现已成功为用户提供了约1000余人次的服务。中心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专业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和社工、义工队伍等力量,为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

第4篇: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范文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分行成立于20--年4月,在开业后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长迅速,到20****年10末,存款余额250亿元,贷款余额201亿元,实现利润4.9亿元,各项经济增长指标位居××金融界的先进行列。浦发银行发展快捷发展的主要动因,就是靠服务,靠真诚的优质服务。我行早在建行之初把服务作为立行之本,励精图治,走出了一条以服务促发展的道路。我们以脚踏实地,扎扎实实,追求卓越服务的精神,打造自己的事业,开辟自己的天地。我行在狠抓服务管理的过程中,努力建立和完善优质服务的长效机制,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服务理念,培育服务文化

浦发银行自建行以来,就把以优质服务铸造浦发银行品牌融入了经营管理的统领战略。把创新服务理念,培育服务文化作为全局性目标,把服务管理渗透到经营理念中。浦发银行的服务理念就是奉献观念。只有对社会、对客户讲奉献,才能全身心地提升服务水平。我们认为,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必然是注重企业利益、客户利益和社会利益和谐发展的企业。追求利润不应成为优秀企业的唯一目标,满足客户的需要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价值。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应只是利润的最大化,更要注重客户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我们的口号是:为了客户的发展,奉献我们的服务。在业务中坚持社会的效益第一,客户的效益第一,浦发银行效益第二的观念。为了更换的在员工中树立服务理念,我们长期开展学庆“三老四严”作风的活动,使员工能够在兼顾内涵与外延,倡导服务大众、回报社会、以人为本、同创共赢的现代企业文化氛围中,凭借网点设置与布局的科学合理,依靠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一流优势,仰仗全行干部与员工的爱心与激情,把奉献社会、服务客户作为每个员工应尽的职责,使员工能够踏踏实实地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诠释了我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理解,以傲人的成绩迈入了优秀企业公民之列。

二、建立服务制度,奠定服务基础

自我分行建行以来,为了促进我行以优质的服务,不断提升竞争能力,谋求更快的发展。我们通过狠抓服务制度的建设,抓好服务的规范工作,将服务函盖于整个业务过程。几年来,我们在分行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建立了多项服务管理制度并以此作为各项业务发展的养老保障。

三、建立服务组织机构,保障服务工作常态化

为了保障我行服务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业务工作的过程,使我行的服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以利于在我分行形成一线为客户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的格局。我分行成立了以主管个人银行业务和运营业务的副行长牵头的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有关部门组成的服务管理办公室。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服务管理办公室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列会,共同研究我行服务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真对性的出台一些提高服务工作的一些措施和办法。

四、建立服务检查机制,加大服务考核力度

为了保障服务制度的有效落实,我们建立了立体化的服务检查机制。一是分行服务管理办公室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二是组织各支行之间进行互查。三是每季度分行关于部门通过电脑监控系统定期对各支行柜面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四是聘用行外有关部门对我行柜台服务情况进行“神秘人”检查。

我们还建立和不断完善了服务的考核机制,将员工的服务与其个人收入挂钩,在《关于员工季度奖励及考核分配的有关规定》中,提出了提高服务质量的奖惩标准,员工的季度奖金同服务挂勾。

五、开展服务培训,提高服务效率

第5篇: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范文

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现今人们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分开居住和子女外出求学、工作等原因,身边无子女的纯老年人家庭户正在日益增加,入住养老机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入住机构的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生活能力逐渐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医疗康复和心理慰藉等专业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养老机构是否能满足老人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是老年人最终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重要条件和标准。目前养老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普通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因素有以下二点:

现有的护理员队伍不能满足养老服务的需要

1、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整体能力不高,普遍存在文化低、年龄大、技能差的现状,这就形成了矛盾,即入住老人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与较弱的护理员队伍之间的矛盾。

这我院而言,我院隶属于南京市民政局,建院于1952年,现有床位1110张,为省一级福利院,民政部、江苏省、南京市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院属安宁医院即南京民政康复医院,现为南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承担南京市公费医疗任务的医疗单位,是设施配套,集护理、医疗、康复、娱乐、心理慰藉为一体的综合型公益性社会福利机构。

目前,在我院入住的寄养老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有退休学者、教授、工程师、医护人员,也有领导、普通百姓等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和入住机构的原因不同,所以对养老机构隐含的和明示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护理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还要掌握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以满足老人需求。但护工队伍的现状根本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我们对我院一介护护理区的护工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该区共有护理员24名,按年龄统计:40岁以下1人,41-50岁19人,51岁到60岁4人;按受教育程度统计:高中及以上1人,初中10人, 小学7人,文盲6人。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这样的一支护工队伍经过培训虽然可以完成基本的生活照料,但却无法满足老人对医养、护养和心理慰藉等服务的需求。

我曾到过香港、台湾的养老机构学习考察,我感到:就硬件设施而言,我们养老机构目前的环境、规模、设施设备与香港、台湾等机构比相差不是太大,但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却无法相提并论,由此带来的是生活在机构中的老人享受到的服务相差很大。

香港、台湾养老机构特别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关爱,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老年人策划了丰富多彩生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开设各种兴趣讲座、鼓励各种不同的信仰,组织各种活动小组,帮助老年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康复活动,使机构到处充满朝阳般的气息,使生活在机构的老人们身心愉悦。由于受到护理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牵绊,我们的机构只能完成生活照料,老年人生活相对单调,缺少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卧床的失能老人就剩下头上的一片天花板、墙上的一台电视机和身下的一块床板。

2、现有护理员与入住机构的老年人配比不足,不能满足护理服务的要求

按通用标准,护理人员和老人的护理比例为:1:3,即1 名护理员照料3名老人。(国家级福利院评定标准规定:自理老人1:4,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1.5)。台湾曾有一机构,对入住机构的失能老人每天需要接受服务的时间进行了测算,得出3.8小时/人.天。按此测算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2。

例如:台湾“永信松柏园老人养护中心”共有各种床位160张,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心共有工作人员150余名,其中具有执业资格的护士和护理员115名,其他35名,专业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1.4。

我以收住老年痴呆症的失智老人护理区为例:入住老人64名,配置护理员21名,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3(失智老人由于其特殊性,护理难度比普通卧床的介护老人难度更大)。

这样的人员配置只能基本完成老年人最基础的生活照料,不能满足老年人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要求。

二、养老法律法规及评估制度不完善

目前国家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福利机构建筑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都是来规范养老机构的,但却没有用来保护养老机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事实上,养老机构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机构与老人、机构与家属、老人与员工之间的纠纷,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目前的其他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等不一定能公平地解决,每每遇到这些纠纷,机构往往成了弱者、只能以赔钱了事,这无形中增大了机构运行风险。

另外,香港、台湾等地都设有第三方的评估机构,这些评估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对拟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和各项指标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确定护理等级,同时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对养老机构和老人、家属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保护双方的利益。

二、改进建议:

1、加大对护理员和护理管理人员培训的力度

加快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加快护理员队伍和护理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议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使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尽快实现护理员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2、提高护理员的待遇

建议通过提高护理员待遇,使他(她)们能体面的工作,吸引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3、建议加快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进程

为老服务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的属性。建议参照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经验,按养老机构的实际床位核定公益岗位数,购买岗位。

第6篇: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范文

从行政设置和职能划分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包括省、地(市)和县(区)三级。省、地两级负责指导和经办的双重职能,县(区)一级主要负责经办工作,他们直接为参保单位和参保者个人办理社会保险各项业务;也有部分乡镇和城市社区还设有社会保障事务所作为业务平台,从事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相对于县(区)一级经办机构,乡镇和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事务所不仅因为行政区划而更加贴近民众,在业务种类上,更增加了除社会保险(障)之外诸如低保、劳动手册、廉租房申请等各项民生需求。因此,后者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直接决定了民众的满意程度。本文讨论的重点便是地方层次的省、地(市)、县(区)一级经办机构以及乡镇和城市社区社会保障事务所。

一、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体制。

1999年国务院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和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部门征缴,也可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缴。到 2002 年上半年,相继有部分省、自治区、市实行了税务部门征缴。从全国来看,到目前为止,既有部分地区完全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征收,也有部分地区完全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还有的地区则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税务部门共同征收这三种情况并存的局面,并由此引发了如下问题:

1.征缴部门不统一,工作不易协调。目前,部分地区的税务部门征缴社会保险费,不能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只能依据《社会保险费征收暂行条例》,而后者并没有明确哪个部门是征缴主体。在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中,由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税务部门要相互传递涉及征缴工作的多项信息,工作环节和工作量增多,在一些地区这两个部门对社会保险征缴计划很难达成共识,计划下达难,两个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2.征缴管理和社会保险管理相脱节,参保人权益受损。社会保险从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基数核定到费用征缴、权益记录以及待遇支付是一个有机整体。例如,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养老保险待遇与缴费情况相对应,且个人缴费记录要伴随参保人员一生。再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待遇享受情况也与单位和个人缴费情况紧密挂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税务部门同时征缴导致参保人员管理信息与缴费信息分别在两个信息系统运行,由于两个部门沟通不及时,造成本应统一的费用征缴信息流与基金流分割,影响个人账户记录、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退休待遇核定。同时,参保单位和个人对于往返于两个部门之间意见颇多,不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人为地增加了参保单位和个人的参保负担。

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一)基金管理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全国社会保险总收入都超过了 1 万亿,其中,2010年更是达到18 823亿元。

老百姓的养命钱逐年在增加,一方面能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引起民众及社会各界更多的担忧。而 2006 年的上海社保案更是让全体民众忧心忡忡。在此之后,尽管以上海为代表,全国许多地区纷纷在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中引入了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然而,因为诸多因素的掣肘,这种管理方式并未有效落实。使得以下问题依然存在:

1.社会保险费的坐收坐支。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社会保险费征缴之后进入基金收入户,而基金支出户负责待遇发放等各种支出项目,且这两个账户之间还需经过财政部门直接监管的财政专户。然而,全国很多地区依然存在社会保险费征缴之后并未经过这三个账户且直接支取的所谓坐收坐支现象。

2.社会保险基金挤占和挪用的问题。社会保险基金作为公共资金本应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地区没有将社保基金当做公共资金,对基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将其作为地方性的资金。甚至存在社会保险基金被挪用作财政支出和违规投资的现象。

即便是于 2011 年 7 月 1 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在相应条款当中也存在不足。首先,该法并未引入收支两条线的基金管理方式,这使得收支两条线仅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各地的行政法规,其法律约束力明显不足。其次,该法中尽管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不得违规投资运营、挪用;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管;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设立和监督职能;经办机构对基金管理的信息披露机制。但却未对发生上述情况之后该如何惩罚做出具体规定。

因此,难以从法律方面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对策建议。

普遍推行并落实收支两条线的基金管理方式;并强化监管力量,落实监管责任,构建主辅分明、多重监管的基金监管结构。收支两条线的基金管理方式早已建立,缺的是普遍推行并落实;行政部门、财政、审计早已参与监管环节,《社会保险法》也明确要求建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同样也缺少落实。

2010 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已接近 2 万亿,理应强化并落实相关监管力量,以满足社保基金运营、管理的需要。在监管组织结构方面,构建一个主辅分明、多重监管的基金监管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主体,从制定相关政策开始,对社保基金运营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财政部门的监督主要通过对财政专户的管理来进行,对基金的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审计监督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事后的审计监督。

各部门的监督各有侧重,在相关的监管领域,都要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三、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一)现状和问题。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运行和管理当中,相当一部分机构和工作人员尚未形成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理念,缺乏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意识,相反,主仆不分的意识和现象依然普遍。在接待参保者个人和单位时,许多经办机构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生硬、语言粗俗;自恃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而对服务对象的询问或质疑冷嘲热讽;经办机构或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将服务对象晾在一边,置之不理;因办理程序复杂而推诿、拖延。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向其他政府部门看齐,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因而工作时间和服务对象的工作时间重叠,很多时候参保者个人需要在工作时间请假来办理业务。

即使请假,又因为经办机构中午午餐及休息时间两三个小时,有效服务时间进一步压缩而多次往返。这样不合理的时间安排给服务对象造成极大的不便。以上种种现象使得长期以来形成的所谓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民众进一步延伸的乡镇和城市社区社会保障事务所,近年来为集中办事流程而在社会保险经办之外增加的诸如低保、公共就业服务咨询、廉租房申请等便民服务项目也因为上述现象的存在而未能收到应有的服务效果,民众对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二)对策建议。

第7篇: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范文

(一)对市场的定位不清晰

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经济周期、行业发展、人口和地理、社会心理和客户利益因素,所以,农村信用社的这种市场定位将使自身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即将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三农”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个体、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工人、商人、投资者,在此类情况下,如果再从传统的“三农”概念中去界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那么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情况的变化,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就同实际情况产生了严重的背离。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信用社对市场的定位越来越不清晰。

(二)经营方式陈旧,服务制度不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渗透、竞争和撞击,现行金融模式和运行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然而,农村信用社对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信用社主任平时不注重学习,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不采纳、不推广应用,爱用传统的老观念、老思想、老办法、老经验去开展工作。同时,许多信用社员工缺乏工作责任心,对待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不思进取,有得过且过、不求功劳,但求无过的思想,竞争意识不强。另外,农村信用社经营机构主要分布在农村乡镇,具有网点多、人员多、服务范围广、同业竞争少的优势,因此,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竞争意识,营销观念淡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习惯于等客上门,缺乏主动到户预约存款、攻关潜在客户、营销贷款观念。除此之外,信用社的服务制度也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服务理念缺失方面,具体就是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没有得以全面执行,尤其是当前大多数信用社管理人员存在着重业务、轻服务的思想,服务意识缺失。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意识还急需提高,尤其是职工的整体意识、全局意识较差。在新形势下的金融市场中,信用社只有真正贯彻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只重视业务不注重服务的经营方式严重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信用社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和服务理念,充分认识现代社会金融市场激烈竞争下的新形势。

二、改进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建议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农村金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改进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是必然的。下面就具体提出几点改进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更新思想,除旧创新

当前,农村信用社要想稳定发展,就必须更新思想,确立以下观念,即一切阻碍改革的思想必须抛弃,一切制约发展的做法必须革除,一切僵化的体制必须打破,一切陈旧的观念必须更新。敢于突破旧框框和传统思想的束缚,革除思想观念守旧,小农意识浓厚,“官办”、“官商”气息严重等问题,树立人才意识、服务意识、营销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拓宽经营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全新的经营理念指导业务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阔步迈进。同时,还要注意转换机制、除旧创新,要革除农村信用社内部存在的经营体制不顺、经营形式僵化、内部管理松懈、员工精神不振、工作缺乏激情等问题,积极引导员工自觉找准市场定位,转变经营角色,拓宽服务领域,改进工作作风,充分挖掘潜力,要深化劳动用工改革,大力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重要岗位人员定期轮换制度,实行“工效挂钩、按绩计酬”的激励机制,以“实绩论英雄”为指导思想,重新整合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力培育业务精英,积极拓宽高端客户,切实解决“要为我要干”的思想。农村金融机构置身互联网时代,必须要主动拥抱互联网,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挖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传统优势,更好地提升普惠金融水平。农村金融机构要持续丰富和优化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在内的移动金融服务与产品体系,加强物理渠道与电子渠道统筹管理,逐步建立线上线下O2O服务模式,实现物理渠道与电子渠道协调融合发展,增强客户体验。

(二)加强监督,强化服务管理

加强监督,强化服务管理是改进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关键。在实践经营活动中,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主任任职目标、道德行为等实行定期综合考评,对履职不力、品行不端、业绩不明显的主任从岗位上撤换下来,大胆起用业务精、素质高、善管理的年轻人。同时还要对信贷人员日常行为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监督。重点关注信贷人员思想动态,掌握其生活圈、交际圈、家庭收入、消费等情况,及时制止案件发生的苗头,切实做好道德风险防范工作。在服务管理方面,要以人为本抓发展、以人为本抓规范、以人为本抓投放,要围绕目标抓落实、围绕工作抓勤政、围绕制度抓监督、围绕法规抓查处、要过好人情关、廉政关、制度关,无私无畏抓管理、抓经营。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另外,还应该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案例警示教育,积极引导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把员工违规情况与个人晋升、工资、奖金等直接挂钩,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再提高员工的工资、奖金标准,增加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人身保险金的交纳比例,为员工提供更高更多的经济收入保障,尽快让员工的腰包鼓起来、家庭富起来、精神振起来,切实提升员工的生活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市场的定位不清晰,二是经营方式陈旧,服务制度不完善。同时也可以看出,创新是信用社在新形势下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也是农村信用社在日渐激烈的金融环境中取胜和生存的法宝。因此,为了改进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实践中应该采取更新思想、除旧创新和加强监督、强化服务管理的措施,坚定创新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并且通过不断的创新,促进各项服务业务的发展。

作者:方军周 单位:林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李静.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

第8篇: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范文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养老机构; 成本; 运营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6-0134-04

一、引言

当前,中国正迎来老龄化浪潮,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以上老年人1.43亿,约占总人口的10.5%。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使得中国养老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全国养老工作会议上提出:构建智能养老产业发展,将智能养老上升到国家战略。如何建立物联网视角下养老低成本运营模式,使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需要智能硬件与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的“互联网+养老”的应用。

二、物联网下养老运营模式的概念及优势

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以及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互换,以此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和处理的智能网络。物联网的网络构建如表1。物联网关键技术包括:一是RFID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由读写器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当射频标签进入感应磁场后,接受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进而产生信息;二是传感技术,传感器是实现信息互换的关键因素,也是信息采集的枢纽。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照料需求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及“智慧型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下,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养老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物联网养老模式改变了以往的养老模式,实现了对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管理,符合我国“智慧型养老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物联网养老一方面通过物联网信息采集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风险处理服务,随时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1 ];另一方面物联网养老模式延伸了人工养老的能力,拓展了养老服务途径,提高了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发展。结合实践,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相比传统养老运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一)w现了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

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往往着眼于养老设施建设、养老队伍的培育与管理等“硬性”环节的投入。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养老服务又新增了一项“抓手”,那就是依靠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在“软”环节上做文章,为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的智能化服务,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传统的养老模式往往依靠子女的赡养,但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四二一”家庭结构给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子女基于生活和工作需要没有足够时间陪伴父母。物联网养老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打造的亲情视频通话、远程医疗监控等服务,让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儿女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其次,物联网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模式,避免了传统的单一养老方式,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图书阅读、医疗健身等活动。最后,物联网技术强化了对老年人信息的及时监测,有效降低了老年人意外的发生率。

(二)改变了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长期以来基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因素,我国养老资源一直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以公立养老机构床位为例,由于缺乏对床位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导致养老资源不能及时反馈,进而影响床位的使用效益,而通过构建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养老机构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床位数量、人员分布以及收费标准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对床位的统一管理,提高了公立养老机构资源的利用率。长期以来公立养老机构由于收费便宜、服务质量高受到社区老年人的欢迎,由此带来了入住难的问题,而实际入住公立养老机构的人员存在只占床却不住的现象,因此养老机构可以通过构建物联网养老管理平台,将床位信息纳入到信息管理中,将某时段闲置的床位转移给其他老年人,以此提高公立养老资源的市场价值,弥补养老资源短缺的问题。

(三)养老服务手段更加丰富与完善

传统的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深入到养老场所开展实地服务,养老服务的手段主要是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等,而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则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网络化、智能化以及空间化的养老管理。长期以来我国老年人有“落叶归根”的恋家思想,他们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同时基于我国特殊的养老国情,使得子女没有富裕时间去全身心照料父母,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通过构建物联网监测平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全天24小时的服务。例如老年人通过物联网呼叫平台可以定制自己需要的服务,实现了护理人员上门护理服务[ 2 ]。另外,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大大提高了机械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具体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未来20年我国20到40岁的青年人口数量将减少400万,“无人养老”将更加严峻,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人力资源不足的缺陷。在2016年杭州乌镇召开的“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峰会”关于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为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实例支撑。

三、物联网下养老运营模式成本分析

虽然从短期看发展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的成本高于传统养老运营模式,但是从我国养老产业的长期发展规模看,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成本低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一)物联网养老促进了养老机构的工作效益,降低了成本支出

工作效率是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受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差以及硬件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养老机构的工作效益低下,例如养老机构每位护理人员需要护理4到6位老年人,巨大的工作任务使得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尤其是需要护理人员做许多重复性的工作,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物联网技术、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以“建设信息化”“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核心,以“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增值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 3 ],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这样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带动企业成本支出的降低,以护理人工费为例,长期以来人工护理费一直是养老机构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通过实施物联网管理平台,减少了人工劳动需求量,从而养老机构可以不再使用过多的人力资源,进而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费用。

(二)物联网养老运营规避运营风险,降低了违规费用支出

众所周知养老机构的费用支出不仅包括常规的管理费用,而且还包括养老机构的运营违规费用。老年人基于身体和心理变化随时可能出现身体不适等安全事故,养老机构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给机构带来具体的负面影响(资金赔偿、社会声誉以及客户流失等)。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依托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老年人的实时监测,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针对老年人作出正确判断,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例如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传感设备实时监控身体状况,并记录位置信息,形成物联网,一旦发现健康数据波动或突然摔倒等情况,可在第一时间定位其位置,并由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或社区服务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提供帮助,这样大大降低了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费用支出。

(三)物联网养老运营提高了资源价值,促进养老行业的发展

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低成本运营的基础与前提就是提高养老行业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具体到养老企业而言,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低的关键因素在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市场价值。由于我国养老资源供应不足问题突出,同时资源自身市场价值不高,根据对锦州市某社区日间照料养老中心的调研,该社区的养老中心存在床位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许多老年人长期占据床位,却不使用床位,或者只在某个时间段使用该床位,严重影响了资源效率的发挥,因此通过建立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及时有效地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另外,通过公关服务平台使养老信息能够互联互通,使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在统一的平台上呈现,从而统筹人力、设施等有限的养老资源来提供高效的养老服务[ 4 ]

四、实现物联网养老低成本运营创新的对策

物联网下养老成本比传统养老成本低主要体现在对物联网技术的合理应用上,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国情设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养老运营模式(见图1)。

图1的养老运营模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养老内容的融合,物联网养老机构以市场化为视角,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养老市场的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市场消费主体的产品,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该养老机构依托物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首先,基本生活保障由于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依靠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养老市场的发展,因此专业养老机构通过与当地家政服务公司合作,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家政服务,以此分担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其次,为满足社区空巢、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通过网上下单,专业机构可以为社^独居、空巢、困难和失能老人等有需要人群代购日常用品、蔬菜、食品、药品等。再次,医疗保健机构根据每位老年人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详细服务方案,老人无需出门,只需要在家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器或者在小区使用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一体机,护理员便会根据需求实时上门,为老人提供各项护理服务。最后,与物联网结合的日常生活安全保障服务,如老人在家或外出因遗忘造成煤气点着扑灭漏气、水管漏了造成淹水等诸多生活隐患得以及早排除,使得晚年生活维持有序进行[ 5 ]。

通过对物联网养老运营内容及流程的分析,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养老运营的低成本,低成本运营创新的举措如下:

(一)资产非产权化运作整合

面对中国客观养老严峻的现实,即使是国家层面也没有足够资金支撑起全社会的养老,对于产权化运作模式下的资金很难达到大而全的效果,而如果利用专业养老公司的自有养老网站,通过、加盟和联合的方式应用科技公司智慧养老的系统,充实物联网下最新的老人日常生活安全监测系统,就形成了在区域模式下养老资源的合理化整合,从而极大提高了资产的效用,降低了运营成本,也为社区、街道、区政府、市政府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例如江苏慧明公司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优势、可穿戴的生命体征数据收集系统、利用企业的人机交互智能应用技术优势等来满足老人对健康的需求,帮助老年朋友建立起自己的健康数据库,企业运用公司已经架构完成好的健康数据分析平台,可帮助老人实现健康预警、远程体检、远程医疗等多项健康保障服务,为我国全民实现远程医疗或保健奠定基础,缓解全国各地医院、养老院挂号难、床位紧张等压力。企业通过“居家候鸟式养老”的运行管理平台,可随时上门对各地居家失能老人或患者进行康复期的护理,在对他们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轻松收集他们的身体检测数据,为他们的健康安全作出有力保障。通过已经建立的健康数据库平台,将收集到的全国老人的体征数据用来分析全国老人不同疾病的高发区,可对全国范围内的医院就诊提供一手资料。这种大健康数据库的建立,将为国家医疗管理部门提供一个科学真实的理论依据,为大数据营销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无论是对我国的养老机构盈利水平还是对养老服务水平都比传统的养老模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智慧养老区域化的有效运行机制

实践证明当前智慧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多通过全国或者地方的方式推行服务,企业盈利更是通过产品营销的方式获得。但是通过利益相关者三方在智慧养老中的权益和利益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博弈,尤其是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与地方政府的联合性较差,智慧养老健康数据与地方政府数据之间的连接不畅造成资源的浪费。

通过上述分析,提出有效保障智慧养老区域化运行机制的对策:政府鼓励企业开展“互联网+养老”金融创新试点,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创新孵化器,建设养老服务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基地;专业健康养老公司构建一个制度框架,让价格、利润、数据、企业家、用户成为智慧养老市场运行的主体,实现养老数据与医疗数据的实时共享,智慧养老才能在t养结合上释放出巨大优势。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一系列的智慧养老服务项目都与医疗密切相关。

(三)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三位一体结合在养老中的应用

智慧养老平台的构建是我国“互联网+养老”的具体体现,而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则是实现智慧养老管理平台的基本要素。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区域性管理,例如慧明养老服务平台在全国编织成立一个庞大的自助异地居家旅游服务网络,对诸多刚退休的老人提供异地居住生活或旅游服务,帮助老年人口实现“全国都有自己一个家”的美好愿望;如果能实现物联网专用WLAN,物联网则成为监测老年人身体素质以及开展线上服务低成本运营的重要技术,进一步完善了智慧养老日常安全功能体系。养老需要做到“轻资产,重服务”的低成本运营,计算机作为载体的具体操作让养老智能化成为必须而现实的可能[ 6 ]。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实现物联网智慧养老大大降低了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养老服务工作水平,所以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要大力发展物联网养老服务模式,以此促进我国智慧养老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老龄科学研究,2014(7):12-14.

[2] 蒋鸿.基于数据融合的智慧养老医疗健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35-30.

[3] 杨静,张晓,许春秀.物联网在智慧养老建设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60-62.

[4] 李晓文.需求视角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策略探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8):43-46.

[5] 张新生,王剑锋.中国养老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物联网应用于养老服务[J].经济研究导刊,2014(8):60-62.

第9篇: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范文

关键词: 政府;社会组织;自主性;依附性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6006306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多,而市场、政府和社会是公共服务三大供给主体,但市场供给会因“搭便车”存在而导致短缺,政府供给会由于信息不足而导致效率低下,社会组织则会由于“志愿不足”而导致积极性不高。[1]因此,自20世纪末期以来,部分欧洲国家不断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改革进程,以便充分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这种做法逐渐辐射影响到中国香港及内地诸多地区或城市。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及其关系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学理上来看,国内学术界主要对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特征、社会组织的生长过程、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组织与政治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而逐步深入的研究。[1-7]黄晓春等认为社会组织具有弥补政府和市场不足、促进社会整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等重要作用;[2]之所以如此,黎熙元认为是因为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具有政府和市场不具备的特征:获取信息的充分性、反应迅速、具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从而能够凝聚更多的社会资本和较强的专业性。[1]对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及未来走向的研究主要探讨了社会组织与政府及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这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上的不断增多,还表现在各种观点相互争论上。比如,有研究使用“不完全合作”来概括NGO的行动策略[3]。也有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当前中国特定制度环境下,采用各种组织策略来拓展自身资源并获得发展机遇,并试图用“非协同治理―策略性应对”这一理论框架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2]有研究则依据社会组织和政府互动情况的频繁程度归纳出了四种合作模式,即强伴生、伴生、弱伴生和无伴生模式。[4]还有“分类控制”[5]和“在参与中成长”[6]等分析框架或概念。上述任何一种解释,都似乎在回答社会组织行动策略选择问题。或许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上述不同的观点在本质上都是沿着结构性与能动性两大视角展开,并指出社会组织在总体上呈现出“依附式自主”特征。[7]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对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关系的基本判断是,二者的关系基本上介于依附性和自主性之间,并且随着社会组织的阶段性发展而不断变动。但是,从形式和内容的辨证关系来看,“依附式自主”只是从形式的角度对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形式进行了经典性概括,因此从内容的角度对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进行探讨就显得很有意义。也就是说,“依附式自主”需要从差异性的角度来做进一步的阐释,即社会组织究竟对什么具有依附性?又在哪些方面具有自主性?在经验层面又是如何表现的?

中国社会转型为研究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观察机会,特别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团队在2014年对湖南省三家养老服务型社会组织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社会调查,主要使用了个案研究法、结构式访谈法和文献法,对三家机构的负责人、一线员工、服务对象和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并将访谈录音转换成逐字稿;同时,收集到了三家机构的概况介绍、工作日志等一手资料。在最近十多年,随着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社会服务供给新型模式的兴起和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型社会组织不断产生,本文所涉及的Y、D、F三家服务中心(站)分别是公办民营、公办公营和民办民营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因此能够基本代表国内现有养老型社会组织。本文试图基于上述三家社会组织和政府关系的实证调查来探讨社会组织在哪些方面对政府具有“依附性”,又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

二、个案及其分析

(一)案例描述

1.案例1:Y中心

(1)基本概况。Y中心是湖南省长沙市一家集老年人休养、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综合利机构,主要承担Y区“三无、五保”老人,以及老、弱、病、残等特殊老年人的政府集中供养,同时兼顾社会福利性寄养。从发展历史来看,其由Y区民政局主办,在2010年委托一家专业化养老服务公司即K公司负责具体运营管理,是湖南省首家公办民营性质的福利机构。Y中心位于Y区M社区,占地12.8亩,主要分“休养楼”和“老人之家”两个区域,有房间160套,供养床位300张,共有员工56人。在2013年12月,该中心入住机构的老人有210人,日间照料的老人有40余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有415人。①在经营和服务理念上,该中心倡导“亲情养老、科学养老、文化养老、环境养老”,努力追求让接受服务的老人真正的感受到家的温馨、家的幸福和家的快乐。

(2)主要服务内容和运作方式。在K公司正式接手运营之后,Y中心从性质上由过去的公办公营转变为公办民营,并采用上级政府积极倡导的政府购买服务向Y区辖区内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从运作方式来看,主要包括对象认定、服务流程和服务监管等。服务对象主要是需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需要“政府供养”的老年人,其中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被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分别享受300元、200元、100元的套餐,如果这些老人入住养老院,中心会相应的减免费用,但不再提供其他额外服务;中心共有27个需要“政府供养”的老人,其中24个是“三无、五保”老人,另外3个享受政府补贴和减免相关费用。②服务流程主要包括服务预约、服务登记、服务开展、服务监管和费用结算等。在服务监管方面,主要实行“三方监管”:机构监管、社区监管和政府监管。关于费用结算一般采用“先服务后付费”的方式,即Y中心按照Y区民政局的相关文件每季度到相关部门领取费用。Y中心近年来不断获得多项荣誉,如“长沙市养老协会副会长单位”“湖南省敬老模范单位”(2012年)、湖南省“标准化服务示范单位”(2011年)、“全国百家杰出养老服务机构”(2010年)、“湖南省敬老模范单位”(2012年)、湖南省“敬老文明号”(2012年)和“湖南省农村综合性养老服务示范单位”等,并多次接待国家、省、市领导的视察和兄弟省、市、区同仁的参观,已成为全省民营养老服务行业的领跑者。尽管Y中心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但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2.案例2:D中心

(1)基本概况。D中心是湖南省Z市民政局首家注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2013年由广州市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③负责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办,属非营利公益性社会组织,从其成立至今一直得到Z市政府的大力扶持。机构现有总干事一名、督导一名、专业社工7名和志愿者若干名。④

(2)服务内容、方式和资金来源。从服务内容和方式来看,该中心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并逐渐向青少年、家庭、残障人士和外来工服务以及志愿者队伍建设等综合领域拓展。此外,D中心在Z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还成立了Z市首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要采用1+3模式开展工作,即以老年人服务为重点,辅以家庭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其目的是通过试点的方式协助Z市政府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建立互助互爱的“幸福社区”。

从D中心的成长过程来看,是Z市政府和广州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姻”的结果。从组织成立和运转所需资源来看,Z市政府为D中心免费提供了场所、资金支持、媒体宣传和政策支持等,广州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要从专业技术上提供指导和扶持。比如,D中心在2013年12月得到了Z市民政局64万元福彩公益金的支持,Z市领导多次莅临中心考察和指导工作。⑤另外,D中心的顺利运转还得益于当地媒体有效及时的宣传报道,从而扩大了社会影响和社会认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总之,从D中心的成立和前期运转来看,专业技术主要由广州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供指导支持,而资金、场所等“物化”资源则主要依赖于Z市政府。

3.案例3:F站

(1)基本概况。F站的全称是“湖南普亲F社区养护站”,是海南普亲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⑥在长沙市设立的连锁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民办民营的社会组织,于2013年5月19日(国际助残日)开业,办公和服务场所位于长沙市某社区,秉持“安全、自立、尊严”的服务理念,并不断吸收国际领先养老理念,以“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市场化”为标准来完善服务,共拥有20多个床位,居住着20名来自长沙市各区的失智失能老人。⑦

(2)服务内容和方式。F站除了主要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长期照护、康复活动、心理慰藉等服务之外,还计划向所在社区及周边社区提供社区老人托养服务,其服务方式主要分日托(老人白天托养晚上接回)、机构休息(短期日托)、全托(老人全天托养)和特殊项目护理(功能康复训练、洗浴、理发等),主要提供生活护理、康复护理和医疗护理三个方面服务,具体服务内容主要有日常生活专业照护、针对残疾制定个性化营养餐、日间活动安排、辅助饮食三次、专业护士24小时照护和持续模糊监控,并且每项服务都有详细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标准。

(3)收支情况。从收集的资料来看,F站从成立至笔者调查期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具体而言,F站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服务经营性收入和政府对失智失能老人的部分补贴。F站对每位失智失能老人的收费标准是2 200―3 300元之间,这方面的收入大致是每月5万元,长沙市政府对每名失智失能的老人每月补贴100元,社区老人托养服务因场地有限尚未开展因而没有相应的收入。以上收入加起来一年就是60万元左右。再从支出来看,12名员工工资支出大概是每年50万元,每月要向社区缴纳4 200元的场地租金,再加上按照商业用水用电的标准收取的水电费和办公经费等支出,年支出额在60万以上。因此,从收支情况来看,F站在过去的一年基本处于亏损状态。⑧

对F站和政府的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F站站长说“希望能够和政府合作,实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希望政府能在F站用水用电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毕竟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是使其运转起来,按照总公司的设计是想为下一个机构的成立进行人才储备。”

(二)案例分析

从实践和理论的综合角度来看,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政策、资金和人才这三大基本要素。政策供给的唯一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产生的合法空间和发展的制度支持都由政府提供;资金来源渠道可以多元化,大部分来自于政府财政支持,也可能来自于社会募捐以及其他途径,这是社会获得组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基本保障;人才的供给越来越具有市场化的取向,但少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干预,这是社会组织专业性的基本载体,也是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要素。因此,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案例进行比较性分析。

1.政策支持方面

政策供给的唯一来源是政府,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资金和人才这两大要素的供给。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制度供给、资金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通过三个案例的对比可以得出,地方政府的支持对于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三家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可谓是参差不齐。Y中心作为公办民营性质的机构,官方色彩最为浓厚,但也拥有一定的市场色彩即试图拓展更多的社会化养老服务。Y政府通过制定颁布相应的政策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成为双方合作的制度框架,形象地说就是Y政府通过制度化的方式雇请了一个“管家”即K公司打理原来的工作。而K公司接手了Y政府原有的场所和基础设施,也拥有稳定的服务对象群体,一方面为K公司节约了基础建设的投资,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如果说Y中心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合作的产物,那么D中心则是政府力量和已经成熟的社会组织合作的结果,两者相似之处是都具有较为浓厚的官方背景,D中心也是得到了Z市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免税、媒体宣传和人才引进等。上述两家社会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谓是如鱼得水,运转状况比较良好。而F站作为大型养老服务公司在长沙市孵化的民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尽管享受了长沙市政府对失智失能老人的补助政策,但毕竟是杯水车薪,而且还要向所在社区缴纳场地租赁费和按照商业用水用电的标准缴纳水电费,而这些对于Y、D中心而言一律由地方政府买单。总之,从政府政策支持的程度来看,Y、D中心的受益程度远远高于F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三家社会组织的日常运转特别是资金来源和机构的收益。

2.资金来源或收益方面

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从本文中的三个案例来看,却显得来源单一化。当然,这与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发达相关。从三家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看,Y中心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获取资金,且来源稳定,Y中心还通过社会化养老、销售养老保健器材和药品等方式获得收入,总体而言处于盈利状态,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心负责人的证实。D中心则完全依靠Z市政府的资金支持,比如在2013年12月就得到了Z市民政局福彩公益金的支持,办公和工作场所等一系列基础设施设备均由政府提供,还得到了水电费用减免和免税等优惠;由于D中心从建立开始就定位为非营利公益性社会组织,因而没有从事营利的计划和实际行动,也没有相应的收益。F站作为大型养老服务公司的分支机构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经营取向,且在起初就将服务人群明确定位于“失智失能”老人群体,相应的服务费用是该站的主要收入。尽管有政府对“失智失能”老人的部分补贴,但毕竟是杯水车薪,而且F站没有享受到Y、D中心那样的政府在水电费用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和补贴,也由于F站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服务人群单一、收入来源也单一化,因此,F站从建立伊始至笔者调研时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面对缺少政府扶持和收益亏损,F站试图努力似乎也只有通过提升专业技术服务的方式进行弥补,进而寻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也就是说,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是像F站这样一些缺乏官方背景的社会组织的主要出路,同时也是这些社会组织的优势所在。

3.专业技术服务方面的对比

尽管专业技术服务的提升高度依赖于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或间接依赖于政府支持,但是从发展性的角度来看,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及其所依附的人才才是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得不到或很少得到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一些社会组织往往会通过“曲线方式”,即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水平进而寻求发展,F站便是其中的典型。F站从诞生伊始就是一个具有企业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其母公司是一家大型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无论从其服务理念、服务人群和服务内容来看,还是从其未来的发展规划来看,其专业化水平和发展趋势都十分明显,且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养老理念和服务技术并融入自身服务和管理之中。对于一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F站在专业技术服务方面却起点极高且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与其得到的政府支持和资金收益并不匹配。这背后的根本性原因就是专业技术服务提升所面对的是一个极为开放且自由的市场体制,这与政府支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来看Y中心,不仅有着坚实的官方背景,而且与专业化养老服务公司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具体来看,Y中心自被K公司接手之后,首先在运营管理上进行了革新并成为其实现盈利的重要前提之一,其次是对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了专业化的培训,试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其重要目的是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养老服务市场,以实现作为一个企业对市场利润的基本追求。与Y中心和F站不同,D中心是广州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Z市政府合作并采用“模式复制”的结果,在专业技术上不仅受到后者的支持,而且在管理方式、服务形式和内容上都采用了“复制”的方法,并聘请了高校专业教师作为专业督导,其性质定位于非营利公益性机构。

总之,随着“小政府大社会”这一关于政府和社会关系理论性主张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尽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各类政策支持间接影响着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和人才聘用,但是,相对而言,社会组织的人才招聘、待遇兑现和解聘完全由社会组织按照相关政策自主进行,地方政府一般不会直接干预。也就是说,社会组织在专业技术服务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较低,因而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三、结论和讨论

(一)研究结论

试图对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之特征做出令人信服的概括是一件极为艰难的工作,但是,本研究的目的是努力对现有相关理论解释进行补充和讨论。正如前文所述,已有研究在讨论社会组织与政府社会关系特征的解释上缺乏一定的差异性视角。如果将政策、资金和人才看作为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即基本需求,社会组织对上述需求的满足有着不同的依赖路径。相对而言,在政策和资金供给上,社会组织对政府具有高度依赖性;在以人才为基本载体的专业技术供给方面,社会组织对政府则没有那么高的依赖性,而越来越依赖于开放的市场体系或同行业组织系统。

总之,通过上述三个案例的描述和对比性分析,在过往“依附性自主”“不完全合作”和“伴生模式”等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社会组织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政府具有高度的“依附性”特征,而在以人才为载体的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而且这种特征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二)讨论

1.关于“依附性自主”

总体而言,社会组织具有上述特征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和表现。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包办社会”的现象逐渐减少,社会资源逐渐从政府向社会扩散。尽管如此,政府依然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社会力量由于“路径依赖”、缺乏合理的动员机制等原因尚未有效开发,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能力亦尚未完全发挥出来。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管理理念的革新对旧有的社会服务方式提出了挑战,社会组织应然而生,且不断趋于专业化、行业化和组织化。总之,社会组织存在“专业上的自主和资源上的依附”之特征是中国转型社会的过程性产物。

2.关于“政社分开”

所谓“政社分开”,就是指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进行分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就是政府从社会组织中退出,放开对社会组织在人事权、财政权等方面的控制,给予社会组织发展的主动权。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一方面,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行政管理除了政策管控之外,往往通过控制其“钱袋子”使其更“听话”,所以就有了社会组织是“二政府”、是政府的“伙计”的观点和判断。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管理,但仅仅限于内部人员管理和专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因此,现在问题转换为如何进行“政社分开”。

显然,“政社分开”作为一种理想追求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要尤为注意社会组织需要的内部差异性,即注意“分开”的内容指向。鉴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基于研究的结论,本文主张“政社分开”应从专业技术供给方面逐渐“分开”,并由此逐步推进到资金和政策供给方面。

①②Y中心资料基于2014年7月在长沙市对该中心负责人WS的访谈整理而成。

③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广州市首家市级民办机构,在广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注册,由广东某高校教授L女士创办,属非营利、公益性民间组织或社会组织,其成立和发展得到了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

④⑤D中心资料基于2014年8月对株洲市D中心的实地调研和对该中心主任YJ的访谈整理而成。

⑥海南普亲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下辖多家从事老龄产业的经营实体和学术机构,是一所全国连锁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总部设在海南。公司践行校企合作,引入高端康复、护理理念和先进护理设施设备,旨在全国打造专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据F站内部资料整理而成)。

⑦⑧F站资料基于2014年8月在长沙市对F站负责人的访谈整理而成。

[1]黎熙元.香港社会服务供给多元化路径: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2014(4):84-90.

[2]黄晓春,嵇欣.非协同治理与策略牲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社会学研究,2014(6):98-123.

[3]朱建刚,赖伟军.不完全合作:NGO 联合行动策略――以 5・12 汶川地震 NGO 联合救灾为例[J].社会,2014 (4):187-208.

[4]刘传铭,乔东平,高克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模式―――基于北京市某区的实地调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3):174-180.

[5]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5(6):73-88.

[6]沈荣华.在参与中成长:一种新的公民社会理论框架――《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13(5):43-4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