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前教育的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过程;评价;多元化;激励性;技巧
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思想能力的一种价值判断。正确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个性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体育教学中不能只看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练习活动过程中的过程评价。我作为一个体育教师,经过几年课程改革的实验,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下面我就谈一下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合理地利用评价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学生能否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和体育活动,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评价内容。
2.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例如:有些学生在练习动作时,故意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有时甚至可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但也许这里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创新思维,教师不能把这种行为简单地视为叛逆而是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保护和促进这种创新思维的发展。
3.对学生进步性的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看到结果,而是要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特别是看到学生思想行为是否有一定的提高。要针对这种进步实行相应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刺激学生、鼓舞学生。使学生消除成绩低下带来的自卑情绪,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
4.对学生发展能力的评价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改变和发展。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给予不同评价。例如:对于自卑的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其找到自信,对前途充满信心;对于骄傲自大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学中要善于找出其不足之处,让其承认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这种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有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这几种评价方式。在这里我对教师怎样评价学生,以及所使用的一些评价技巧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1.运用激励性语言评价
体育教学中,激励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评价中要多进行积极性的评价,而且在具体的评价中,要善于运用评价技巧。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时,评价不但不能打击学生而且应该能够让学生乐于改正错误。例如:在学生做某个动作出现失误时,教师不能直接说你哪里做错了,应该说:“如果你能怎样怎样就更好了。”这样的语言学生乐于接受,同时也能够积极改正错误。对于后进生而言,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其亮点,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就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充满学习的欲望。
2.用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积极性评价中有时肢体语言比实际语言更有效果。教师点点头,或露出一丝微笑,都能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生练习中,某个同学做得比较好,教师点点头,学生看到后会非常高兴,因为他认为他的动作或行为得到了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可。特别是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对某个同学伸伸大拇指,学生更是激动万分,恐怕能够让他高兴好几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肢体语言与实际语言相结合,以做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3.运用模糊性评价
中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引导这种心理现象。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与学生心理形成对立,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尽量少用极端性评价。例如:在评价学生时,不能说谁谁做得最好,或谁谁做的最差,要留一定的余地,要利用一些模糊的语言进行评价,如:较好、很好、不太好、有进步等。在成绩评价上,也不要按分数来评价,最好运用等级评定。
4.评价要客观、真实
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客观、真实、合理和公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承认差距,学生知道了存在的差距就会通过努力积极地改正和改进,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不能为了鼓励学生使评价失去真实性。有的教师过多地使用表扬来鼓励学生,有时不该表扬也使用了表扬,不但起不到导向作用,而且还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消极情绪。
教学过程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缺少了评价的教学就像缺少了引擎的飞机,会失去动力,停滞不前。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再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要充分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并且在具体的评价运用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亮点,发现问题,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改进,让评价成为一种真正的动力,推动体育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陵、马珊、俞竹丽.《体育课应实现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移》.《体育学刊》,2000.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通过评价的正面教育化、积极强化训练化、师生互动化、过程与总结化,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评价;学生行为习惯
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伴随教学思想的转变,新的评价理念应用而生。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之一。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年龄小,行为习惯差异大,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评价正面教育化,培养自律能力形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积极合作、共同探索,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由于学生的心里需求不同,个性差异较大,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产生问题行为或人际冲突,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单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可塑性很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正面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的形成。如:曾有个孩子由于年龄偏小,注意力不够稳定,自律能力较弱,课堂上他把课桌椅当“秋千”摇来晃去,弄得桌椅发出“咚咚”响声,这样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又妨碍了自身良好的听讲习惯的形成。下课以后,我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进行谈话。当我告诉他因为他在课堂上把课桌椅弄疼了,课桌椅发出哭声影响了小朋友上课时,他对我说了一句悄悄话:“老师,我再也不让桌子和椅子哭了,我要和它们做好朋友。”果然,以后上课时他总是坐的端端正正的,没有把桌椅弄响过。我深深感到,正面教育学生,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评价积极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当学生出现了积极的行为,教师便给予认可和赞赏,而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消极行为则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或赞赏。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某些行为反复受到教师的认可或赞赏而逐渐在自己身上稳定下来,这一过程叫强化。很多课堂纪律问题是由于教师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优良行为。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并在这些优良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积极评价而不拖延,让学生尝到做出优良行为的甜头。对学生的优良行为的积极评价,要做到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优良行为在反复的积极强化作用下巩固下来。例如:一年级的孩子在课堂学习的参与活动中由于情绪色彩很浓在对感兴趣的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后,许多孩子常常由于兴奋,争先恐后地大声作答,于是严重影响老师对学生地回答判断,这时教师如果马上对于积极举手但并未大声作答的孩子给与表扬,其他孩子会马上受到启发,闭上嘴巴举手发言,长期强化训练,学生就会形成举手发言的好习惯。
三、评价师生互动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发展
发展性课堂评价体系倡导评价方和被评价方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互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以获得评价的最大效益,同时也为彼此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一次机会,有助于个体开阔眼界和自身发展。从操作层面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但是教师在与学生相互沟通和协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机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例如:刚开学,我选择了一位大胆、积极发言的孩子临时班长,并且告诉他每天早晨到校后要提醒其他孩子晨读,养成读书的习惯。第一天,这个小孩拿出了书,带着其他孩子读了起来,可是读的怎么样呢?有的孩子书未翻开在读;有的孩子看着窗外在读……于是我对他第一天工作的评价是:很认真,但是考虑的不周到。第二天早上,我告诉他,让老师在上面带着小朋友读,你下去看看小朋友们读的怎么样?结果可想而知。他看完以后,告诉我:老师,我知道怎么做了。于是他大声告诉小朋友先翻到书的多少页,并提醒大家准备好了才开始,有条不紊的开始了早读。这样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同时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得以成长。
四、评价过程动态化,促进学生反思总结,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旧的教育评价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而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并有机的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r结合起来,给与多次的评价机会,采取多种的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形成。它立足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孩子,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收集、记录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减少孩子的消极感受,增加孩子成功的积极体验,从而不断激励孩子进步。这样将评价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动态化,孩子参与评价的过程也是自己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有助于自觉地形成良好地行为习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顺利实施,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师评价;学习动机;影响
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针对学生行为来及时地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给予评价以达到教学目的,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言行在悄然地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探讨教师评价语言的影响作用对于整个教育改革实施的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评价语言、学习动机的概念界定
评价语言即在课堂评价中面对学生的应答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时所做出的相应回应的语言。教师评价语言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学习动机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根据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可以把学习动机分成以下两类,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动机称为外在动机;因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动机称为内在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赞扬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赞扬对于强化人的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激励学生上进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最基本的情感需要便是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和重视。积极的肯定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和满足,能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赞扬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智力理论”(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该理论认为, 得到智力赞扬的孩子相信智力是固定的或一成不变的,在失败或挫折后, 他们显示出很低的持之以恒精神、对作业任务几乎毫无兴趣、把挫折归因为低能。而得到努力赞扬的孩子相信智力是可塑造的, 在失败后, 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他们付出的努力太少或在处理问题上采用了不恰当的策略。在碰到困难时, 他们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实验结果发现努力赞扬可能比智力赞扬更好。
由此可见,科学有效的赞扬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学生的赞扬要公开化。教师的公开赞扬能使学生极大地体验到别人的肯定尊重和重视,能使学生得到愉快的情绪体现和成就感,在愉快的学习中建立自信心和培养学习的兴趣。第二,赞扬要具体针对学生的特定行为进行表扬。明确具体的赞扬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明辨是非,再现和巩固自己的正确行为。第三,赞扬需及时。及时的赞扬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认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涨。第四,赞扬应当真诚而又有分寸。虚假、夸大的赞扬往往会起到反效果,而且更会损害教师的威信。第五,赞扬应当保持合理的频率。合理的赞扬会产生激励学习动机的积极效果,但过多的赞扬则不但不能激励学习动机,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和骄傲自满的不良情绪,甚至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能力。
三、批评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赞扬虽很重要,但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批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用的另一种方式。从一些研究可以发现,批评对学生也能产生积极作用。批评可以帮助学生修正错误,但批评并不意味着谴责或单纯的否定和驳斥。批评是危险的,它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引发学生的愤恨和抗拒情绪。因此批评必须是谨慎的、科学的。
那么教师在进行教育中,如何使自己对学生的批评富有成效呢?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批评要在私底下单独面对面进行。只要有第三者在场,便容易令被批评者产生怨恨反感的情绪,使他觉得自尊心受损,颜面尽失,而且也会让他没有回应与澄清的机会。因此,公开的批评应当尽量避免。第二,在批评前,应先对学生的成绩加以充分的肯定来制造友好的气氛从而使学生的情绪安稳平静下来,知道自己并没有受到攻击,而且这也有利于防止教师片面偏激地看待问题。第三,批评要具体和有针对性。结论式的批评无法令人服气并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此,在提出批评时,一定要言之有理,具体指明是错在哪里和为何有错,深化讲解可能引致的后果和产生的危害如何。第四,尽量采用温馨批评,切忌人身攻击。
四、合理选择赞扬和批评
赞扬和批评都可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但两者对后继学习作用的大小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有很大的差别。国内外众多研究结果表明,赞扬能使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批评会使学生受到失败体验,成功体验对后继学习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当然,适当的批评能降低某些行为重现的相对概率,使学生自觉削弱产生该行为的动机,从而加强与该行为对立的行为动机。笔者认为开明的教师应当在适度范围内多赞扬学生,尽量避免单纯的批评,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进一步激发学生后继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无论赞扬还是批评,只要评语能够实事求是且富有激励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可能被激发。但是,教师的评语是教师自己做出的个人评价意见,如果不能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情境,就可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和无针对性的。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适度的情绪兴奋性,教师应慎重使用评语。教师在给学生评语时不但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成绩、性别和年龄,还要参考不同的情境。
参考文献:
[1]肖远军. 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浙
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奕乾, 孔克勤. 个性心理学[M] . 上
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张红. 提高课堂评价性语言的有效性
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马艳云. 教师评语与学生发展[J]. 当代
[关键词]高校教学 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5―5843(2013)03-0079-04
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效用性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制定和执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教师、课程、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等因素。当前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定忽视了教师的生命价值
制定教学评价体系的初衷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对科学技术主义的崇拜是当下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科学技术主义精细的框架勾勒下,成为一名技术娴熟的专家已经成为教师的集体无意识。教师被打造成仅仅听命于技术评价的工匠,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是要把教师培训为按照标准操作的工作机器,虽然教师专业化在专业理论层面上以教师的专业化扬弃了教师的工匠化”。这种评价体系“关注的是熟练应用教育程序,而非教育所要达到的塑造人的内在品质之目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的应不仅仅是教师的技术发展,还应有教师的自由、创新、独立发展。教师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于培养出的学生如何、科研现实意义如何,还体现于自我生命意义的实现。教师常以“我是谁”、“我为什么而存在”、“教师意味着什么”、“怎样有价值”、“怎样有意义”来警醒自我,把自身的职责、价值与学生和社会联结起来,把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生态结合起来。教师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和谐统一,教师的价值生命发展是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教师是世俗的存在物,又是精神的存在物。然而,从评价体系的内容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内容,考评的最终目的指向了教师工具性的技术层面,而非其职业价值的实现。人们常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将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定性为“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文化形象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人格形象为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这种完人的形象忽视了教师职业生涯中个体生命的意义,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生命本质和高级需要的满足,忽视了教师是一个情感丰富、蕴含着生命活力和个性魅力的人。
工具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似乎都忽视了自身的生命意义,是否得到评价体系的认可几乎成了教师工作的量标,而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身发展的实现却成为问题。教学评价体系应当使教师欣然以其为教学的导航标或助推器,而不是把教学作为一种痛苦的任务去负担。教师生命是自主、自由、全面、和谐的。生命哲学家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强力意志”、狄尔泰的“生命体验”和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等思想,都彰显着生命的自主品格,“生命作为对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的肯定而成为标准,它有责任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形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定,不能仅评价单一的对象――教师。孔子的“教学相长”思想启示我们,教与学是不能绝然分开的,教师有责任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作出相应的改动。过分的强制和约束,无疑会扼杀教师工作的乐趣。我们应当相信教师,给教师以自由,给他们以更宽阔的挥洒空间。笔者所在学校曾经组织校长、教务处、督导组、学院领导及学科相关教师,观摩一位在学校颇有声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节课教师讲述清晰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课堂进展相当顺利。如果参照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其教学态度、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是优秀等级的。然而,正如有些教师所提出:“这是大学课堂吗?”整堂课学生没有提出任何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学生轻而易举就能答上。大学课堂应是产生问题的殿堂,是睿智的教师感召年轻人的独立思考精神,“创造出足以改变世界游戏规则的伟大成就”的场所。而时下有些教师的课堂,由于没有表面的热闹,而是启迪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答案,学会观察现实社会,动手操作实践,却得不到当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认可。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执行抹杀了教师的学术理性
大学是神圣的学术殿堂。199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针对美国大学中存在的本科生教学质量下降、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越来越狭窄的情况,提出“我们相信古老的对‘教学与研究关系’的讨论已经过时,给予我们所熟悉和崇高的术语‘学术’一个更加广泛、更有内涵的解释的时候已经到来,它将能够给大学教师的全部工作以合理性。不错,学术意味着从事基础研究,但一个学者的工作还意味着走出单纯的问题研究,寻求问题间的相互联系,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桥梁,并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具体说来,我们认为教授的工作应该包括四个不同而又相互重叠的功能,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学术”。在这里,“学术”不再是一个只为研究、服务的术语,大学教学也是学术。教学学术意味着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大学教师的创新思想与行为,敬畏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为大学教师提供科学、人本的学术环境,为大学教师深入教学研究和进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大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向和路径。目前,在执行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存在与学术相违背的现状。
从评价主体来看,部分高校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如北京大学依据学生评价,建立学生评价委员会,将评价作为学生参与教学建设的渠道,不进行同行评课和领导评课。这种以“学生评价”定教师教学优劣的做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由于学生的知识、认知、情感等因素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打情感分的现象。有些高校由学生、同行、专家(或督导组)、学校(或部门)领导组合形成多元教学评价主体,但执行过程中却把“多元评价主体”视为多个“一元主体”的简单相加。“‘多元化’的实质是一个‘整体’、一种‘关系’、‘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他强调的是评价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合作,关注评价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性’。”学生由于认知、兴趣等的不同,同行、学校或专家组,因专业的差异或对教学风格的喜好,教师本人因防卫、规避等敏感心理,而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从评价时间看,现行评价常以45分钟或90分钟的一次课堂定性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性、连贯性、整体性、发展性的特点相违背,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性、教师教学的阶梯性发展相矛盾。
从评价标准看,仅重视对一堂课的评价,忽视了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由于课程的类型不同,有理论课、练习课、实践课和实验课之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或者说教学风格也不一致,要求教师对挖掘教材、注重语言表达、强调组织技巧、展示板书设计等方面都要有所侧重,如以总体标准来衡量一节课的优劣,显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从评价效果看,现行高校评价以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把教师的语言、板书、课堂提问的技巧、内容的安排等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而学生的收获如何则考虑甚少。这导致仅重视教师教学活动的课堂密度,过分追求表现教学技巧,普遍存在大部分观众、少部分演员,大部分旁观、少部分表演的现象,忽视了学生差异和教学的针对性。大学教师为获取“优质”评价,必然受制于评价要求,偏离了学术体系。
博耶认为,教学学术应包括“有效地呈现学科知识,根据一定目的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使学科知识对学生来说更易接受,更有意义地掌握。”因此,大学教师应依据课程类型,依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依据个人学科背景、个性习惯,对教学进行高度创造性的劳动。当教学成为学术,认识到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疆域时,大学教师就将从被动简单地参与教学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创造教学,从教学的被研究者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当教学成为学术,大学教师就会根据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经验和个人知识,对教学进行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从教学的执行者和局外人转变为教学的创造者并全身心融入教学之中;当教学成为学术,大学教师还将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研究者、传授者和学习者的角色集合体,师生之间也将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关系,而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双边或多边关系;当教学成为学术,好的大学教师标准将不再只是要求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和认真上课,还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究教学并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执行应依据学术体系,“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地位”,促使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职业发展。
三、教学评价的结果遮蔽了教师的创造性
教学评价结果是以制度来保障教学质量,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力为最终目的。教学创新力需要教师在活生生的教学场域中,对教学的情态进行感知和判断,分析教学情态中具有教育合理性的“标记”,洞察教学情态中的其他具有某种预示征兆的“标记”,并能够创造性地采取某种行动,让尚未辨明其合理性的“标记”和不具有教育上合理性的“标记”沿着某种具有合理性的、期望的方向发展。教学评价体系大都经历了“评价――反馈――规划――重新评价”的过程,侧重于改革旨在促进教师更好发展的“规划”环节。如何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促进教学智慧的增长,培养教学创新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教师可能而且应当依据教学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寻找切实可行的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价目的仍停留在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进行鉴别,强调的是评定功能,实行的是奖惩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奖惩为最终目的,不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提出教师改进教学的具体建议和措施,使教学评价的改进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比如,有些高校在评定职称时依据教学效果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学生对某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打分在全院或全校排名处在后10%之内,则该教师将失去当年或下一年评定职称的资格,不管其在其他方面有多么优秀。
理论意义上,教学“作为一种人为的存在,教学从根本上不是天然的、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创造的”。社会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影响、制约着教学的具体生成。教学具有创造性,不是事实描述而是理性诉求。换句话说,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才能最有效地表达教学的本体意义。因为“在教学本体论的视野中,教与学是主体的属性而不是其本身。作为属性,一方面,教与学分别依附于各自的主体,属于师生各自不同的属性;另一方面,两者又互相包含,互相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因应对方的状态而协动,并进而延及主体自身”。因此,单靠教师方面的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现实的,有思想、有个性的“90后”大学生自主性相当强,认为“我花钱买教育”,“你讲你的,我行我的”,而不买老师的账。如何协调两位一体的关系,创新课堂教学是关键。
实践意义上,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新力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才能逐渐获得并提高。范梅南将机智理解为一种对他人的关心、指向,机智之所以可能,正是在于人类具有运用感知敏感理解和与对方的经验相互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实践,同时又支配着实践。机智是一种实践中的规范性智慧,但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规范。范梅南总结说,机智要求你知道他人是如何体验一个情境的。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一味地以同一标准要求学生,带来教学中对“人”的忽视,这就要求教学者找出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的理念是“好教师不是天生的”,没有“天生的好教师”。博克中心现任主任詹姆斯・威尔金森指出,中心的宗旨是“帮助教师成为好的研究者与好的教学者”。在哈佛大学,教师是否参加博克中心的活动,一般由教师自主决定,但也有强制执行的情况。中心将课堂讲授过程录像,并与中心的专家一起观摩录像。在授课教师要求下,中心的专家深入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课后与教师共同探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中心还要求所有教师在学期的一半或3/4时,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反馈,通过纸质问卷、上网回答或讨论等方式获得学生对课程或教师授课的评价。中心专家们还有一重要工作,即建议教师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水平与需求,进行期中测验,以了解教学效果,并做及时调整,然后与课程结束后的测验进行比较。其实,教学评价是为了将评价结果全面展示给教师,肯定教师的优势和可能的发展领域,同时研究解决教学的不足,帮助教师制定教学发展计划,为教师提供具体的帮助或提供进修、培训等机会,提高教学智慧和创新力,从而推动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错误”答案;评价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35-02
一、背景
《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因此,课堂上不论学生的答题质量如何,教师普遍都要给予甚至是想方设法给予肯定的评价,于是“非常好”、“不错”、“掌声鼓励”等词语充斥着语文的课堂,而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因这个“激励性的评价”而被掩盖。长此以往,必定会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使得教师合理有效的课堂评价不断弱化。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教师应该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正确化。所以,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更应该从这些错误中去发现问题并给予有效评价,从而解决问题。
二、课堂案例
案例一、不置可否式:在一些课堂尤其是“表演式”的展示课上,一些老师为达到课堂的表面效果完美,往往对学生意料之外的回答采取不置可否、不予点评的方式把存在的问题消灭在既定的程序中,以简单的“嗯,请坐,还有谁想发言”之类的言语带过。如评讲高考现代文阅读“侯银匠”,某教师在评讲完四道习题后要求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并把仍然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某学生提出:“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处要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而且还说文不对题?”教师在接到这个提问后立即抛向全体同学,学生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答案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意境上有些相似,都挺伤感的。(2)侯银匠胡思乱想,所以文不对题。学生的答案显然并不完美,但教师对于这样意料之外的答案并未评价,一个“好”字便进入下一环节。案例二、固守“标准”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固守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超出“标准”的回答一概否定,不加分析地以“错了,坐下”、“谁来纠正”一类言语带过。如评讲高考文言文“陈公弼传”,其中“毁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一句翻译的难点在这个“祠”一语。在实际练习中,不少学生将其翻译为“的场所”。某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猜测“祠”的意思,除上述错误翻译外,学生给出了“不正当的祠堂”、“违规的祠堂”、“不合礼法的祠堂”等答案,更有学生结合“富贵不能”一句推出了“有干扰的庙宇”的意思。该教师在学生回答时,不停地在备课笔记上搜寻答案,结果均不符合自己的备课“标准”,便一直追问以致最终直接宣布答案——“滥建的祠堂”。案例三、皆大欢喜式:一些教师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并且也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考、发言予以肯定。对于学生课堂中的回答总是给出所谓鼓励式的评价,“好”、“非常好”、“说的不错”之类的话不胜枚举。其实,这种评价是没有原则性的,自然也不会起到引导效果。同样是“陈公弼传”,文中“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一句中的“贷”字是“成功难倒学生”的一个知识点。某教师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猜测,绝大多数的学生给出了“借钱”的答案,而教师并未立即纠正,而是承认“贷”有这层意思后立即给出了答案“饶恕”。
三、解决方法
1.因势利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课堂评价具有即时性、突发性的特点,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师必须慧眼识才,针对问题的各个环节,及时有效地捕捉到契机,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并由此展开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引导学生发现不足,从而引起高度重视,使学生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案例一中,教师面对学生极具思考价值的提问以及笼统化的回答切不能不置可否,任其而去,而应该结合文本,结合环境,梳理学生答案,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发现问题,找准注意点,从而找到自信。“侯银匠”的结尾的确是真正的圣手妙文,它让人感到恰如其分,绝非溢美之词。侯银匠是一个手艺人,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文不对题”的说法正契合了他的文化档次;同时,这两句唐诗虽是张继落榜后夜泊枫桥的落寞感受,但用在此处倒也正符合侯菊出嫁后,侯银匠空家独守的落寞心境。这种不求形似、唯求神似的写法真可谓神来之笔。这真是触手生姿,笔端凝神,斫丑石为美玉,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所以,学生的回答也不无道理,我们更应该从中分析出作品的奥妙,真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透文本,领悟文本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感受。积极的课堂体验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从而在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更好的学习。
2.扬长咎短。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不完美的答案而妄下定论,或因些许不足而全盘否定,或因“激励”原则而完全肯定。这种状况必须辩证对待,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答案中的亮点、正确内容一定得予以肯定和鼓励,但这样的肯定和鼓励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两句不着边际的话所能做到的,必须建立在教师细心倾听并加以梳理后的高屋建瓴式的点评,同时也应指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指出不足时一定要把握好语言的“度”,用贴切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存在的缺点。案例二中,学生翻译成“不合法的”、“不正当”等意思,都是有其道理的,都是学生思考的有效成果。教师的问题主要在于其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其预设的答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她的“固守标准式”的课堂评价只会把原本“兴趣盎然”的学生最终变得“沉默寡言”。一堂课不能仅仅为了完成预设的认知目标即所谓的“教案”,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呆板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更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想法或多或少地蕴含着创造性的见解,也有可能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对促进学生获得学科积极体验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得心中有教材而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用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交流的环境。教师更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并且不断更新,使自己不会“囊中羞涩”,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的交流、共鸣,才能有所创造,才能“与学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评价 研究 建议
在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中,办好学前教育非常重要。从学前教育本身来讲,需要一个切实有效的评价研究机制来促进学校教育自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解决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进学前教育朝着更高水平迈进。
一、分析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重要性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现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教育事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十分特殊且十分重要的一环。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在语言表达上较为薄弱,正常的理解能力也尚未形成,在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对儿童的智力水平和内心想法还不甚了解。从儿童家长的角度上看,他们希望自己孩子的潜质得到了最大的挖掘,智力水平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对于社会来说,学前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此,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也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现状来不断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完善,而促进学校教育不断满足日新月异时代需求的基本方法就是对其开展评价研究。
二、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展的教育项目中有关于学前教育的项目越来越多,对学前教育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也在逐年增多。除此之外,我国国家也在积极出台有关政策来促进学前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从这些举措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提升。
尽管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广大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长时间停滞不前,更不要说学前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了。
(二)研究对象有所扩展
早些年,关于学前教育评价对象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定标准,在此基础之上,对教学计划和课程编制做出判断。在现代教学评价体系中,一切宏观和微观的教育活动皆可以作为评价对象。如果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学前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显得太过简单和狭隘。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我们对学前教育的评价标准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的评价。
三、相关启示
(一)研究体系不完善
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有关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体系还未发展完善,依然沿用着美国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独立的评价系统。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缓慢、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学前教育更是长期停滞不前,与现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严重不匹配。学校教育发展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地区,需要加大教育资金、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强学前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不断促进农村地区教育体制的完善。
(二)评价不足
有关学前教育的评价研究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研究项目的数目少,评价研究项目流于表面,只是局限于理论研究,没有提出有力的评价措施和改进方法,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关于学前教育的评价标准也流于形式,没有提出具体化的评价标准,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本文认为,学前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理论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评价体系应该与监督机制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学前教育的新发展。
(三)地方性政策
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以现实情况为基础,更好的指导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由于各地的实践情况各有不同,不同地区的政策或标准应该有所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受各地条件的影响,我国各地学前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模式。对于位置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国家政策应该予以倾向,加大该地区的经济投入、师资建设和教育资源整个,评价体系的制定也应该加以调整,更好的适应当地的发展需求。
四、结语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我民族的希望,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和目标。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高度重视儿童的学前教育。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形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但是,在学前教育的评价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有关人员应该正确看待这些发展不足,提出有效的整改建议,促进学前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书东,廖先球.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研究的现状与启示[J].教师,2013,(28).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影响下,幼儿教师的办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幼师由中专层次向大专层次进行转化,从三级师范转化为二级师范。在进行幼师培养教学课程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幼师教育对幼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幼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课程的设计,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师培育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关键部分[1]。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素质教程发展落后,较难适应人才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培养
由于学前教育课程中的素质教学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以及素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并且根据我国相关学前教育课程设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学前教育课程不能完全体现其专业技能的特点,因为素质教学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导致其教学知识内部结构不完整,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使得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给今后的进一步学习造成了阻碍。
(二)专长课程开发不足,较难适应幼儿园的专业技能发展需求
在相关教育知识结构中指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终极目标,寻找学生某个专业技能所呈现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特长和业余爱好。学校没有针对学生个性化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学生没有投入足够的热情进行相应的学习,并且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课程中存在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特长的教学课程,使学生不能对自身的职业技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三)整体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较难适应岗位要求
根据中等职业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历程来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还是运用以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其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针对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或者管理者。对学前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之后,在教学课程中加入了影像、播音、表演技能等方面,使得学前教育课程太过于突出培养幼师的艺术技能,而不是注重幼师的教学技能,使得学前教育的职业技能仅仅占据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15%,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充分培养,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幼师岗位。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相当丰富的学前教育经验;学前教育经验包括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了解,尤其是应合理分配各种教学资源,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生入学时,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安排各种系统化的教育实训,以及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学前教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职业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能教、会教、爱教等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和优势[2]。
(二)构建“深化专业知识与强化教育技能相结合”的拓展性
系列专长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前教育课程进行多方面的延伸,比如学前教育艺术方向、学前教育育婴方向、学前教育英语方向等延展性教学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英语方向,可以开设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写作等课程,除此之外,可以同时开设幼儿英语教学方法和儿童文学赏析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达到一致。
(三)形成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进行学科课程评价过程中,将学前教育课程的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进行有机结合,课程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分别是学生的考核分数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结合作精神等方面都可以加入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让评价更加情境化,体现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的灵活性和规范化,对学生本身的学习情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评价等,对校内学前教学课程指导教师进行规范化评价,除此之外,提高了学前教育课程评价对突发事故、特殊案例等进行评价的灵活性[3]。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课程对培养我国综合型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具有深远的影响,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设计方式对学前教育教学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将学生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与幼儿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在学前教育教学课程中加入一定程度的素质教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但菲,王元.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现状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28-131.
[2]曹洁.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改革探讨[J].艺术科技,2014(6):381.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单一
我国在对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时候,很多都是从一些高等院校进行专门系统的培养,培养出的教师有很大意味的学术性。培养后的教师有很强的音乐专业性和音乐素养,有丰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从高校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教师,虽然从知识层面和自身精神层面都有很高的造就,但教师队伍还是非常单一,没有从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师资队伍。很多学前教育实践中发现,教师在理论知识上让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教师受的是高等培养,在教育中没有从孩子身心角度出发进行教育,在教育中很多学生听不懂教学内容。教师要给予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培育孩子的兴趣,从他们自身出发进行教育,使教师从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教学。这是阻碍音乐学前教育的一个因素。
(二)学生认识问题
在音乐学前教育中除了教师的问题之外,学生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一个调查中发现,有60%的学生认为进行学前教育对以后自身良好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有40%的学生认为进行音乐学前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音乐在以后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在这些学生当中有80%的学生喜欢音乐,有15%的学生觉得平常听歌是一种享受,5%不喜欢音乐。大家可以从对学生调查中不难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非常重视,有一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些学生是来自农村没有时间和机会对音乐进行系统的认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音乐,对音乐的重要性和常识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了他们认识不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三)教育实施问题
在对学前教育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1.课程的适用性不足。针对这个教育问题,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调查发现,通过问卷调查认为音乐学前教育课的课时不足的占85%,认为还可以的占15%,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课程的适用性在学前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不足;2.音乐审美课程的培养不足。在中国很多的城市中对学生的学前教育中很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很多人还没有对学前教育审美培养这个环节受到足够的重视;3.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化的培养上没有进行层次教育。现在一些音乐学前教育内容是教师按照专业音乐教学模式对孩子和学生进行教育,高师专业音乐模式是高师针对专业的音乐人进行专门的培养。但学前教育只是一些孩子和学生,违背了学前教育的科学性,这种教育弄错了受众群,非常不利于教育。
(四)教材出现的问题
教材在一些学前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最根本、最实用的材料。它起到了教师和学生进行相互沟通的作用,让教师通过教材传递知识,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到知识。现在学前教育用的教材都不是国家统一的教材,有的在学前教育中采用其他高校的音乐教材,由于教材的受众群体不同,没有针对性,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很吃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教学问题的改进
(一)壮大师资队伍
在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教师是学生提高自身的桥梁,是教学中的灵魂人物。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课程,如果没有教师进行对学生辅导,教育就是一张白纸。所以,在教育中要把教师放在第一位,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工作,以提高教师在教育中的教育质量。对教师的薄弱环节要进行有效的改善。在学前教育中要着重培养教师的复合型教育方式,这是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化最为关键的环节。要对教师进行一些有效的培养,让教师认识到怎么在学前教育中和学生沟通,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有更多的教育方式。还可以请一些专业的学前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的讲解,怎样做好学前教育课程,使教师有更加的认识。还可以聘用一些对学前教育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来做学前教育工作,和经验不足的教师进行经验的交流。聘用有经验的教师这方面,在很多的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聘用教师的时候一定要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进行详细的把关。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扩大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这样对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二)招收有音乐基础的学前教育实践课学生
由于国家很重视学生学前教育问题,所以,很多学生可以享受很好的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一些对学前教育有很大渴望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音乐学前教育之前,音乐基础知识非常的差,很多的学生对音乐课一无所知,根本没有上过音乐课,很多学生对音乐的认识都很低。学生对音乐认识不够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质量,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在招生的时候要招一些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在选拔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有音乐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一定要按照师资队伍进行合理的选拔,尽量要让学生和教师的比例相互协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达到教育内容的质量。
(三)课程针对性实施的策略
音乐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应该尊重学生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进行开展,以学生为发展中心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方法,学生根据实践课程的更新来对自己音乐课程的改善。学前教育一定要显示出教育特色,切实提高音乐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实践课程的改善。创新出一流的学前教育模式。
(四)运用多种方法的评价方式
在进行学前教育的同时还伴随着教育评价,在教育评价的时候,评价者不能仅仅局限在评价者评价当中,而是应该关注学生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情况现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学生的结果,忽略了学生在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不能用单纯的考试成绩来进行偏面的评价。这种偏面的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需要。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机构,其环境良劣会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对学前教育质量的不同认知与解读。目前我国对幼儿园环境进行了政策性规定,但各地方政府的指标体系存在模式单一、方式僵化等问题。本文基于对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对幼儿园环境指标体系构建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学前教育;幼儿园;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许昌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许昌市民办学前教育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研究”(编号:1505009)阶段性成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问题就愈加重视。幼儿高度的敏感性、可塑性和脆弱性特点使得幼儿教育愈加重要与复杂。因此,政府、社会、家庭都普遍关注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然而对于幼儿教育质量的认识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各国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成为承担幼儿教育的重要组织,其教育质量也日益受到关注[1],学前教育质量是关系儿童快乐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2],学前教育指标体系则是衡量、评价与监测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参照物[3]。
一、国外学前教育质量分析
不同的学前教育质量价值判断,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目标的差异,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在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实践中,一是以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首要目标,而实现的途径就是要遵循“人”个体发展的自身规律,体现人的“自然天性”。“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校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4],通过学前教育体验,让幼儿亲近自然,认识自我,尝试适应社会生活,以兴趣引导,发现个人的独特的才智,这是学前教育目标的中心。二是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常识,完成与小学教育知识对接。如澳大利亚《归属、存在和形成:澳大利亚幼儿学习框架》强调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交流的重要性,强调语言(包括早期读写和数概念)的发展以及婴幼儿情绪发展[5]。三是学前教育体现公平、包容原则,坚持保证幼儿权利至高无上,以幼儿健康发展为核心。让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体会“归属感、存在感和认同感”,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为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自我,融入社会做准备。“儿童早期成长和发展对建立未来的健康、学习、社会和文化成果基础具有重要性”[6]。
二、国内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1996年开始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文件规定的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幼儿身体发育和机能提升,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幼儿各项素质按重要性排列的基本顺序是体质、智力、品德、美育等,具体能力包括健康的身体,自主生活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感受和表达美的能力,初步培养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却存在诸多的不足:一是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突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市场利益和虚荣心的驱使,造成了各种不良教育风气,部分学前教育违背幼儿身体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采用类似于小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刻板注重文化知识的记忆和学习,让幼儿过早接触抽象的语言、逻辑等知识,从而妨碍了幼儿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儿童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实际上是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倒置,形成一种按照“智、美、德、体”既定事实。二是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体系。除了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外,各省市地区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评价与分级指标。广东省2010年教育厅制定了《广东省幼儿园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修订了《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实施办法》和《浙江省等级幼儿园评定标准》,河南郑州2014年出台《郑州市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等,这些规定和办法详列了多个指标,目的是对幼儿园进行评优分级,将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与幼儿园等级挂钩等。所以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利益驱使性,侧重量化办园硬件,弱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评价,容易导致幼儿园工作的重点是提级涨价,对于教育质量的保证功能有限。
三、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于幼儿园环境认识的片面性。
一是在幼儿园建设中侧重物质环境条件,如户内外生均活动面积、教育娱乐设施、教学资源等硬件建设,弱化精神环境条件建设,特别是如何营造“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通过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教育感染幼儿。二是只重视幼儿园自身环境教育,忽视发挥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应将幼儿园环境纳入社会大环境中,充分利用各种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培养幼儿适时实地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幼儿园师资评级僵化。
对于幼儿园测评时,仅从师资人员数量和比例上论高低,如从班均教师数量、保育保教人员数量,幼儿园管理人员数量、大专以上教师的比例、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等方面进行师资力量评价,而对于从教人员实际的教学方法、过程、效果等能力规定较为模糊,对于教师的教学态度、责任感、包容心等情商方面的评价很少涉及。由于存在传统的“知识第一、态度第二”的教育偏见,忽视教师的情商教育。幼儿更易受到教师自身情感教育的影响,而教师的教育态度又会导致不同的“罗森塔尔”效应,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和情商的评价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幼儿园经费政府投入不足。
现行教育法规并未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没有公布学前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信息,很多地方政府也未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中,导致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和比例低。根据中国教育网的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民办园13.35万所,占比67.22%,在校儿童1,990万人,占比51.09%[7]。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只有1.3%,而美国联邦政府2015年教育财政预算中,最大份额用于学前和基础教育,占可自由支配开支的近90%[8]。由此可见,由于教育的重点不同,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比例低,政府预算支持的普惠性幼儿园的数量少,民办幼儿园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机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是普惠性与盈利性的共同体,其收支主要依赖学生的学费,不同等级的幼儿收费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以2014北京部分民办为例,收费从每人每月930元(半年交一次750元的材料费,北京星海艺术幼儿园)到10,000元(住宿费800元)不等(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国际班)[9]。简言之,目前中国家庭中,子女的年均学前教育各项费用支出已经达到或超过人均高等教育支出,而幼儿园的普惠性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显得不堪一击,难以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可能已经造成了学生“起跑点”的先后。因此政府应增加学前教育的预算投入,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机会。
四、幼儿园环境评价标准的构建
在《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下,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幼儿园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提出以下建议。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严格“儿童至上”原则
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整个“体系标准”中。通过评价标准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幼儿园是否采用先进教育理念、是否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是否有效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提升等,给予不同评级指标不同的权重,进而可以科学计算。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设定不同比重和阶段,对在园受教育的儿童开展持续性研究,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评价体系应摆正评级和涨价的关系,其初衷在于客观认识幼儿园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提出建设性意见,因此评级体系应该更加贴近幼儿园的实际,有效实用。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办园条件、师资力量和建设、园务管理、安全卫生以及社会评级等层面下
提出若干具体评价标准,并给予不同标准适当的比重。具体指标及其适当比重的设定是在参考发达国家通行规定,借鉴国内其它省市的普遍做法,结合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充分争取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教师、家长等意见,通过统计计算,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力争使评价体系能够准确测评幼儿园的软硬环境。
(三)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侧重评价教育过程和教师情商。
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适当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方法。对于一些幼儿园的办园设施、师生比、任职资质等可以进行量化评价,但不能简单地利用传统量化考试的方法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效果的进行评价,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分类,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于教师的教育态度、工作责任感、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应该更多地听取受教育儿童、家长以及与其他人员的意见,侧重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情商。
作者:陈化宇 单位: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霞.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刍议[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10:5~8
[2]刘占兰.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2,2:3~10
[3]熊灿灿.我国学前教育指标体系的历史发展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4:7~9
[4]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337~338,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