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范文

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第1篇: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科学管理;措施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民办高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机制和模式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它既可参与母体学校的篮球赛,又可以独立资格参与省内的高校大学生各类运动比赛。管理是保证运动队建立和维护正常训练、竞赛、学习和生活秩序的必要措施和基础。从独立学院篮球队的管理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几乎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和制度。

一、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效能原理。这些原理综合运用到高校篮球队的管理中,其作用就是加强现代化、科学化、有效化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形成有机结合,使其发挥综合优势而作用于篮球队,使球队早出成绩。

1.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实现科学化管理,必须具备主观、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一是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知识、技巧;二是要确定与科学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原则、方法及规章制度;三是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从主观条件来看,一是要明确实现科学化管理是高校篮球队出成绩的关键;二是要严格认真执行科学化管理的规章制度,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三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针对篮球队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措施。

2.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高校篮球队的管理牵涉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首先要确立目标管理体系,使高校专业教学和篮球队的训练紧密结合,人人既是合格大学生又是优秀运动员为目标。以主管校长、教务处、系部、教练员老师以及运动员的全面协调;以组织领导、培养目标、教学管理与训练竞赛、教练员业务水平、经费管理、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形成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二、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在实施管理的同时要把创新性贯穿其始终,不但要求管理者自身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这就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而且还要管理者不断开拓新的环境,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让教练员,运动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2.系统性原则

篮球队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分析论证、决策、选材到实施、反馈、比赛出成绩,每一过程都必须从整体利益考虑,以创造最佳成绩。

3.整体性原则

篮球队是个整体,但他又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除了目标管理外,必须纳入全校各级部门的总体计划,由学校实行宏观调控和决策。

三、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的具体内容

1.思想管理

思想管理是运动队管理的起点,是各项工作的保证。首先应互相尊重,从队员人格、个性等方面考虑;其次是管理者应是运动员的知心者,他们的关系应是知心朋友、同心朋友、交心朋友;再是思想管理工作要具体细致,要有持久性。

2.教学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管理的根本。球队队员即是大学生又是运动员,他们除了具有专业运动训练比赛任务外,还有更重要的专业知识学习任务。因此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合理安排他们的训练任务,力求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

3.训练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管理的关键。篮球队的训练不能像专业运动队训练那样,采取超负荷、大强度、占用太多的时间,而是应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要坚持科学训练、科学管理原则,既符合校园环境,又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训练计划,科学合理安排运动队训练的时间、强度、负荷。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管理制度。

4.生活管理

这是篮球队的基础管理,它是教学与训练的保证。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保证良好的营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保证运动员具有充沛、旺盛的精力投身到训练和学习中去。

5.效益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的决策性管理。独立院校篮球队不像公办院校那样有宽余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因此必须科学的、节约的、有效的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智力和时间资源,以求最大的效益,“大价值,高效能,低耗费”是独立院校效益的特点。

四、解决独立学院业余篮球运动训练与管理问题的对策

1.设计适合独立学院篮球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构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且适合独立学院高校运动队的发展模式。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吸收其他高校较为成功的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篮球队现阶段发展模式上,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培养。

2.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

经费问题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解决队伍经费不足的困难。各校、各队应积极寻找和创造条件,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拓宽筹资渠道,为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另外,各校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和参加比赛,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这是提高球队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球队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很多,只要我们依照上述做法,做好管理工作,积极应对,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运动队训练管理的模式和出路。它不但对整个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乃至整体目标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它又可通过篮球队这个“窗口”,来增加兄弟院校之间交流,增进友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利用体育这个“窗口”来宣传独立院校,提高学校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第2篇: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 科学化 适合 探索

学校应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学习各项有关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例,学习强化新课程标准,加深对课改工作的认识,在工作中积极实施课改要求,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来指导本职工作,有用创新的思维,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 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2.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第3篇: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群众体育;和谐社会;天津

“和谐社会”作为一个重要政治概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并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重要位置,这是对社会稳定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群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群众体质的增强、健康素质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体育事业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一种财富基石,对于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育属大文化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强健体魄、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群众体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必将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体育关系着人民身心健康,事关民族兴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提高包括健康素质在内的国民整体素质。

二、天津市群众体育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1.群众体育社会化程度大为提高

近年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和健身意识逐渐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和人均拥有面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体育人口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不断增加等。与群众体育社会化的发展相适应,群众体育产业化水平大大增强,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向体质与健康投资,搞体能储备将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由此带来的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表演、体育广告市场、体育科技信息与咨询服务市场、体育彩票等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将大大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市场,从而推进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2.加强和推进了依法管理

2006年8月1日《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正式颁布,《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作为我市的第一部地方体育法规,它的正式颁布实施,无论对推动我市群众体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还是促进体育法律法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天津体育事业和天津人民生活的一件大事。《条例》对本市全民健身工作作出了具体法律要求。这部法规旨在推动、解决、强化各级政府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指导、保障、服务、管理职能,解决调动社会各界对公民健身活动的支持,解决增强公民的健身意识,解决推广科学文明健身四方面问题,将为天津群众体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3.“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政府正确利用和发挥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建设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在公园、广场、江河湖畔,修建了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主公园、体育文化广场、居家工程、健身长廊和健身苑等,大大方便了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改善了全民健身的基础条件。体育设施与园林相融合,使现代人的生活回归自然,通过户外活动沐浴阳光,体味自然,使人与自然得以协调发展。

4.建立全民健身快速预警机制

从加强和巩固基层政权建设入手,借鉴社会治安管理网络化的做法,完善街道、社区、乡镇的组织管理网络。做好大型比赛活动的组织管理,如数万人的群众性长跑、马拉松比赛等活动,重要场次的足球比赛,提高科学组织和管理比赛活动的能力,并对球迷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防止大型活动中出现骚乱或伤害事件。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及时分析老年人、残疾人以及下岗工人的体质、锻炼及医疗保险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弱势群体同样分享全民健身的权利和快乐,保障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三、和谐社会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坚持群众体育发展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群体体育作为我国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一直由政府投入和管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适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支持政府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大力培育体育市场,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2.坚持群众体育发展的生活化

群众体育将成为更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群众体育将走进更多的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消费中人们将逐步增加体育健身支出,提高体育消费水平。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加强与完善,人们体育锻炼的环境与条件将不断改善。体育活动将有更大的发展,群众体育活动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民众。

3.坚持群众体育发展的法制化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初步建立的群众体育法规体系也将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群众体育行政管理方式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关系到群众体育发展的诸如公共体育场地的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突出问题,将通过立法得到解决,从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同地,公民和组织的体育法制意识将不断增强,将会普遍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体育权益。

4.坚持群众体育发展的科学化

我国的群众体育管理和体育健身活动科学化程度将不断提高。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科学技术将渗透到群众体育的更多环节。群众体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技术和人才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健身方法、体育健身器材等将不断涌现;群众体育的信息化水平将有较大幅度提高,运动要讲科学将成为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丁元竹.政府转变职能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EB].中国改革论坛,2005-03-03.

第4篇: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范文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小学生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小学生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他们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此外,还应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学生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他们。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福建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在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第5篇: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范文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感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地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目前,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还讲竞争,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他们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小学生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学生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小学生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小学生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第6篇: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乒乓球;第三次创业;师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74-02

一、前言

为了响应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号召,国际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提出了中国乒乓球队第3次创业,内容涵盖了乒乓球事业的各个方面。乒乓球学校是乒乓球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方面,是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体教结合”的模式是当下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乒乓球学校中的教练员和教师的师资水平是该模式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国5所乒乓球学校的教练员,分别为中国乒协乒乓球运动学校、上海曹燕华乒乓球学校、中国乒协(濮阳)乒乓球实验学校、河北正定乒乓球体育学校、山东鲁能乒乓球学校等5所学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当前对乒乓球项目及其他项目教练员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教练员问卷共发放60份,实际回收58份,回收率96.6%,其中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94.8%;教师问卷共发放了85份,实际回收80份,回收率为94.1%,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对研究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所指的师资情况主要是被调查的五所乒乓球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及教练员的基本情况。文化课教师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练员作为训练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他们对乒乓球学校的后备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1.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情况。不同层次的学历,代表了其曾经接受专业教育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人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是能否成功开展教学与训练的关键。

在所调查的文化课教师中,专科以下学历层次仅占6.25%,专科层次的占25%,这部分教师主要是年龄在51岁以上的老教师,他们从事工作年代较早,学历层次多少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本科学历占到了50%,研究生学历占到了18.75%,由此可见,五所乒乓球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学历结构合理。与文化课教师相比,教练员的学历层次总体水平较低,研究生与本科层次分别为2.5%和36.36%,专科层次的达到了45.45%,这与教练员的职业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过在专业队训练的经历,人生的经历影响了他们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且从事教练工作后,训练任务重、时间紧,又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继续接受教育。

2.师资队伍的职称、教龄情况。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是衡量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代表了教师、教练员的教学训练水平及科研能力,是其总体能力和成就的外部体现。

从调查结果来看,文化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有5%,最多的是具有二级职称的占到了50%,其次还有近22.5%的三级职称教师,这也与文化课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相符合,40岁以下的占到了41.25%,因为职称的评定与教龄有很大的关系。教龄的分布情况呈现出老、中、青依次递减的金字塔结构。总体来看,乒乓球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职称层次和教龄情况,可以满足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的教育。但是在访谈中,大部分的文化课教师反映在评定条件、名额等方面都比教练员的职称评定少,这一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由教练员职称情况统计来看,五所乒乓球学校中,教练员职称级别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国家级5.45%、高级27.27%、中级49.09%、初级20%。这样的职称结构,有能力胜任学校的乒乓球训练工作,但是职称与教练员的工资、福利、地位等息息相关,职称评定中唯运动成绩论的模式肯定是不可行的。中级职称层次的基数较大,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情况,引导教练员合理公平的竞争,显得尤为重要。与文化课教师不同的是,乒乓球教练员的教龄有最优值,这是由其职业特点决定的。有研究表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一般需要22~24年,除去10年左右的运动员经历外,还需12~14年的执教。由调查得知,教龄在11~20年的最佳执教年限中的教练员比例占到了45.45%,这些教练员都已经具备了多年的执教经验,他们对运动员训练的调控、赛场的临场指挥等相当丰富,而且都有自己亲手培养多年的优秀运动员,具备了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条件;在1~10年的执教年限中,40%的比例保证了教练员队伍中新鲜血液的补入,尤其是他们中很多人刚从专业队退役,本身就具备先进的运动技术和大赛的实战经验,对训练工作更有直观的体验;训练工作的繁重,对教练员的体力等要求较高,所以具有21年以上执教年限的仅占14.54%,这也是正常的。总之,5所乒乓球学校的教练员教龄结构较为合理,有能力满足科学化训练对教练员教龄的要求。

3.师资队伍的岗位培训情况。在竞技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国际乒联三大改革后,乒乓球运动的对抗和竞争更加激烈,对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教练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调查中发现,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但是近三年参加过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占50.9%,没有参加过的也有近49.09%。通过进一步了解可知,参加国家级与高级教练培训班的比例分别为3.63%和25.45%,这个比例与我们所调查的教练员职称结构中,国家级与高级教练的比例是比较相符的,但是参加中级与初级教练员培训班的仅占到了14.54%与7.27%,这个比例与教练员职称结构中,中级与初级教练的比例有较大的差距。通过访谈得知,一方面是因为教练员具备参加高级班资格的较少,这些都是由中国乒协和总局举办,易于组织开展;但初级、中级班主要由地方体育局主办,在开展过程中,没有完善的协调督促机制。另一方面,学校的训练工作繁重,加上参加培训的经费问题,导致目前多数学校的教练员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岗位培训的机会,无法进一步学习全面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练员就无法用科学的训练理论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指导训练工作,制约了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4.教师工作量情况。在访谈中了解到,在乒乓球运动学校的文化课教师中大多数都是跨年级甚至是跨学科进行教学。教书育人的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重复性的特点,使得教师职业本身就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教师的职业负担越来越大,加深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首先,我国部分乒乓球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年龄、教龄、职称等方面都可以满足学习和训练的要求。只是,教练员在学历层次方面,受其职业特点的影响,比教师偏低。但是,大多数教练员都有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的需求,并在为之努力。其次,师资队伍的岗位培训工作比较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资队伍业务能力的提高,且教师与教练员对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及训练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均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二)建议

1.重视岗位培训工作,树立终身学习思想。(1)定期联系协同有关部门举办初级、中级教练员培训班,重点提高教练员的科学训练能力、教育能力、管理科研能力,加强教练员同其他专业队的交流;积极鼓励支持教练员参加高一级的培训学习,实行相应的奖励措施,激励教练员努力提高自身水平。(2)重视教师的岗位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多向专家教师学习,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3)加大教师、教练员的教育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完善职称评定、奖励机制,提高师资待遇。改革以往忽略学生文化学习成绩等综合素质评定的职称评定标准,将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纳入对教练员成绩的评定范围内;努力打破年龄、教龄等条框的限制,将教练员的科学训练水平、科研能力等纳入职称评定范围。同等对待教师的工作付出,摒弃单纯的运动成绩奖励参考,构建多元化的奖励指标体系,激发教师与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做到同工同酬,努力提高师资待遇,稳固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刚,过家兴.我国优势项目优秀教练员成才过程的时间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第7篇: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范文

笔者从事小学篮球训练工作时间多年,经历了我校篮球训练工作开展的各种状况。就目前我校篮球传统项目的开展现状作分析和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日后训练工作的开展和篮球运动的普及。

一、我校篮球传统项目和训练现状

1.我校结合学校自身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重视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建设,从2009年至今连续2次被评为“广州市篮球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在制订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学校发展目标时均把传统项目工作计划列为重要内容,学校副校长直接对传统项目进行负责和跟踪指导,开学制订训练计划和安排训练时间。落实运动员的参加和家长的签名认同,派发纸质通知,收回家长的回复,以确保训练工作更安全地开展。

课余训练和竞赛是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的有力保证,也是检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成效的基本措施。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工作,学校制订每周安排训练4次,每次训练都有记录,并且坚持常年训练,学校开展体育传统项目训练工作的目的除了普及运动和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每年参加区的篮球锦标赛和广州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的比赛。

2.训练的方法和内容

我校的篮球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一直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球性练习上。(1)熟悉球性:对球的掌控能力是检验一个篮球运动员水平高低、基本功扎实与否的重要标志。(2)运球训练:用单手连续按拍从地面反弹起来的球叫运球。运球是比赛中突破防守、发动快攻、组织进攻配合、调整位置、寻找有利时机进行传球和投篮所必需的技术。(3)传、接球训练:传、接球是篮球比赛中运用最多的技术,它是队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组织进攻、实现战术的具体手段;也是培养队员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重要环节。传、接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进攻战术配合的质量。(4)投篮:投篮是队员在进攻中得分的唯一手段,是组成战术的重要环节,是篮球运动的生命。投篮训练是小学篮球训练的重中之重,因为小学篮球比赛往往得分不是很高,特别是小学女子篮球比赛,一场比赛下来得个二三十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所以往往一两个球就能决定胜负。

二、学校篮球传统项目训练存在的问题

1.体育场地设施欠缺

良好的训练场地是开展传统招募训练工作的有力保证,也是科学训练的前提之一。但我校3个校区只有2个室外篮球场,没有室内训练场,综合我们南方雨水天气较多,室外的篮球场就受到限制。学校的篮球数目非常少,全校3个校区篮球数目加起来不到100个,这严重制约了我校篮球运动的普及和篮球传统项目训练工作的开展。

2.体育师资情况

学校目前的专职体育教师6人,6位体育老师都是非篮球专业,老师完全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但是在篮球专项训练能力上还很欠缺。

3.训练队训练的时间少

虽然学校制订了每周4次的训练,但是每次训练的时间只有40分钟,这样很难保证训练的效果,经常都是在练完基本的准备活动之后剩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4.运动员的选材和运动员输送得不到保障

由于师资不匹配及家长对体育项目的看法,导致在篮球梯队选材上缺乏科学性,只局限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自由参加,这样严重阻碍了篮球传统项目训练的开展。

5.运动员档案资料情况

运动员档案资料比较简单,不规范,缺少对运动员逐年的跟踪分析,运动员档案资料是学校体育项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运动员档案是对教学、训练及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训练及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运动员全面、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三、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说,学校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训练工作可以坚持常年训练,有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对运动员进行跟踪分析,此外受场地器材和选材的影响,制约了训练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提

高。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

改进学校训练场地,改善学生的训练条件,为全校学生都配备一个篮球,做到人手一球,为了更好地普及篮球运动的开展,使篮球体育传统项目更好地开展。在参加比赛时,为学生购买比赛服,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战斗力,加大专业教师的训练补贴。

2.采取各种措施,尽快提高教师篮球课余训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有关篮球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其次,聘请体育院校和篮球训练方面有特长的教师、教练员担任学校的技术顾问或兼职教练。

3.加强对学校篮球队的科学选材和科学管理

健全校篮球队员的训练资料档案,并对队员的机能、训练成绩等数据进行逐年跟踪分析,以便能更加科学地进行训练。

4.充分利用“体教结合”的优势

科学选材,建立人才输送渠道,积极向高一级训练单位输送优秀人才,注重小学、初中、高中的对口衔接。

第8篇: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范文

摘要:学校体育对于健全学生个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体育工作者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的采取教学方法。本文就此浅谈体育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体育 技能 个性 协调

1 体育教学、技能方法、中学体育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是教授教导和教授之意,学就是学习,教学就是指在教的指导下,学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体育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以教学大纲内容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并达到强身健体、塑造完美人格、具备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的目的一种教育活动。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又是学校体育的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依据以及衡量教学活动成败的标准。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完成学校的教学。

好的体育教学应该有好的体育方法,只有针对不同的体育教学采取不同的体育方法,才能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方法是伴随着体育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早期的体育方法始终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并通过传习方式得以延续,当瑞典体育教师威廉•斯卡斯特罗姆在对以往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的基础上出版了《体育教学法》一书后,使体育方法的研究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并进的发展趋势,在体育科学的发展中同样得到充分体现,并作为日本体育由生活化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新修体育大辞典》中对体育方法的释义是:体育方法是应用各种体育手段并借助于各种环境条件去发展人体的方法。

中学体育就是体育教学和体育方法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最有效的教学对象,中学体育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教法,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服务的重任,遵循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能力这一中心而展开。

2 中学学生个性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如果经常以一贯的行为方式表现自己的身心活动,那么,日久天长便可形成自己心理活动过程中某些稳定的特点,如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各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些个性心理特征因受需要、动机兴趣等占优势的倾向性所制约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反应定势的差异,惯常行为模式的不同,才有可能使我们对未来行为作出具有一定准确性的预测。

个性的主要特性有:①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找不到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②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个性一经形成,就相当稳定而不易改变。③适应性。适应有身体适应和心理适应之分。④动力性。“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表明事物在经常变化。⑤社会制约性。个性始终在社会实践中形成。⑥统整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个性的形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处于稳定和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在中学这一时期,中学生的个性易发生变化,而且带有很浓的不稳定性,他们的个性表现主要为中学生的感知觉和有目的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观察的自觉性、稳定性,以及观察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并能稳定地长时间地去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意义识记逐步代替了机械识记而且已成为他们主要的识记方法,效果也越来越好,与此同时,随着他们言语和思维的发展,语词逻辑记忆的能力也日益发展起来,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已能掌握数学、物理、化学中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并能把它纳入概念的体系中去,掌握较复杂的概念系统,意志行动方面,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动机具有的变性,这些个性特点对于体育技能的掌握有促进作用。

3 体育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就是能更好的锻炼学生个性,如何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协调地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已成为我们的思考,笔者认为: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是确定合适学生个体的抱负水平。三是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满足合理的精神需求。四是学会调节控制情绪的方法,使之保持开朗愉快的情绪。五上是学会调节,适当的休息与放松。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是比喻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调节,应有节奏地进行。

初中生的个性发展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个性不健全的原因既来自个人,也来自社会环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个体育工作者,在自己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培养中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工作,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 结论

学校体育对于健全学生个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体育工作者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的采取教学方法。在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个性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9篇: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体育课堂; 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革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找到适应学生发展的具有一定适应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优化体育教学的和谐环境优化体育教育的环境应从调整教师、学生定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入手。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懂得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及时扫清障碍,为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去练、去主动探索,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理念

1.大学体育的系统化理念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程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仅仅是体育教学的问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须将其放在高校教育的大系统中去,和学校各项工作融为一体方能更好的体现其优势,发挥其作用,并获得健康发展。

2.大学体育的开放化理念

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体育应从单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较为封闭的模式转为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的内容设置应允许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教学方式要启发式和指导式相结合,。

3.大学体育的终身化理念

以“终生体育”观念为主导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探索体育教育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面向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须依靠高等教育”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身心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体育教育仍将是以“终生健身教育”为其指导思想,即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与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思想。

4.大学体育的“学科化”理念

大学体育只有融入学校学科发展和建设的轨道,才是它的最终归宿。使它有科学研究做平台,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发挥高校学科的综合优势,发展和创新大学体育理论,才能提高研究水平,使其进一步科学化,即只有使其“学科化”,才能更加科学化。

5.大学体育“社会化”的理念

大学体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人”,他与《全民健身计划》相辅相成,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就必须有“社会化”的理念,其内涵有二:其一,是站在社会需要的角度观察、审视学校体育。其二,是从高等教育和体育教育自身规律的角度去主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将社会的需要作为大学体育的目标,是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的改革理念。

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1.课内外一体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紧紧围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新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明确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基础上,教学改革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创建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锻炼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通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加深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从而也有助于强化以健康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 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强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实现体育课的扩展和延伸,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为此, 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框架的设定

现代大学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要符合在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而独立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是不能最优化的达到这一目的的,只有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把技术、技能同体能对立起来,更不能孤立的强调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必须使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统一起来,同步发展,才能确保实现健康第一、新课程纲要目标的有序进行。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育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外活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学生可以通过俱乐部选项课、各种体育竞赛、和其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往手段以及自我锻炼的习惯。

(3)加强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纵横向联系,为学校更好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体育教学体系的纽带。

(4)改变学习形式,建立课堂、课外活动、竞赛活动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中是学,在选项课、课外活动中有练有赛,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广泛兴趣和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和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改变了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由状态,成为有课时、有计划、有管理、有组织、有辅导的开放型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师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顺应了《纲要》课程目标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体育课程不仅是体育课,应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运动队训练等活动。而体育课内教学主要是进行知识传授与科学健身技能教育, 是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将体育课中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具体运用到实践当中,以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它是体育课程学习的延伸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涵盖了健康教育目标的三个方面,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社会适应。

2.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在体育课以外参加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体育课程的目标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单纯依靠体育课堂的教学,很难实现上述目标。而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坚实基地和重要手段,是体育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

3.“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体育教学向终身体育延伸

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客观分析普通高校体育现状为前提,就高校体育教育的定位进行思考,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适应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探讨。教师在教学中的教,由传统的教学传授型向组织指导型转变;教学方法的侧重从过去重技术、技能、传授向为强化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传授方面转变;教学过程的教学主体关系中,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习法学习,培养学生自己锻炼与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体育知识的内化。为了让学生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在尊重学生兴趣与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对适合学生个人的项目进行教材精华,开设多种选项课,以此进行体育教学,从而使“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促进高校体育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意识,促进终身体育发展。

4.“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仅仅靠现在每周2学时的体育教学是不能实现的,必须通过课内外相结合,才能成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谓“基础”它包括打好身体基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同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内外一体化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校体育可持续的发展。

四、“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运行保障体系

1.不断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层次分明的多元化课程设置。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打破了以往课程单一的局面,要求体育课给学生更多的自。通过对教师及场地的重新整合,近几年不断增加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学校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提供了保障。还要将逐步实现学生一、二年级“主、副项选课”机制,使学生的自主性更强。

(2)强化体育课内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序结合

每一学期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体育课健康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内外一体化、健康教育改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八个健康教育目标。使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互动性增强,能有效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建立相应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系统较为复杂,组织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为了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立的有力的组织机构。这样的管理组织体系达到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机构健全、关系通畅、管理有力目标,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效益。

五、“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运行效果

1.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极大转变

通过体育课心得体会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模式持肯定和欢迎态度。94%的学生对课程非常满意,93%的学生赞成开设不同层次的体育专项课。

2.学生体质水平,身体素质全面提高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近几年我校学生课外活动出勤率保持在98%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优良率稳步提高。

3.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大幅度提高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的总体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选课的机制使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品德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以及再学习的和创新能力。

4.各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群体、竞赛活动蓬勃开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群众性体育活动生机勃勃,针对学生人数多,场地狭小的特点,确立以学校组织的大型高水平活动为龙头,以院系活动为主体,鼓励协助小型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促进和带动各项活动开展。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的作用,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各种不同项目、规模、类型的比赛,教师进行指导、规范、协助和检查,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知识技能得以发挥。

六、结论与建议

在实践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减少的尖锐矛盾,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需求,体育经费远远低于教育部颁布标准等等。如在这几方面得到加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一定会显示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将会取得很好的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