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病虫防治范文

农作物病虫防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病虫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作物病虫防治

第1篇:农作物病虫防治范文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树立既快又好的科学防灾思想,突出重点作物、重大病虫、重发区域、细化措施,加大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治工作力度,推广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集成技术,推进统防统治,实现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目标任务

主要任务:主要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三县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均衡发展,每县不少于50个,同时建立面积不小于5000亩的水稻重大病虫害专业防治示范区。通过推广病虫总体防治技术,改变对单个病虫进行单一防治的做法,使总体防治实施区水稻、小麦、棉花、花生病虫防治次数亩平均减少1-2次。专业化示范区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周边区域下降20%,防治成本下降20%,生物农药使用率达到2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药剂使用率达到100%。

具体目标:重大病虫害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防治平均效果达到85%以上。稻螟虫分蘖期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内,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内;稻飞虱百丛虫量分蘖期控制在1000-1500头以内,穗期控制在2000头以内;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蘖期控制在15%以内,孕穗期控制在10%以内;纹枯病病情指数控制在10以内;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内;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内;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8%以内,小麦纹枯病病茎率控制在10%以内,穗蚜百穗蚜量控制在800头以内;玉米螟虫蛀茎株率控制在10%以内;棉叶螨红叶株率控制在10%以内;油菜菌核病病指防效达75%以上;花生蛴螬每平方米控制在4头以下;玉米螟虫防治效果达85%以上;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大大降低病虫防治成本。

三、工作时间

为及时掌握农作物病害虫情,根据不同作物和病虫,按以下时间进行监测。

(一)午季作物

小麦纹枯病、麦圆蜘蛛、小麦蚜虫从3-5月进行田间系统调查,防治时间抓住3月份;小麦赤霉病从4月-5月进行调查,防治时间抓住4月中下旬。

油菜菌核病虫从3月份调查叶病株率,4月初-5月上旬调查茎病株率,防治时间抓住3月下旬至4月上旬。油菜蚜虫于3月-4月期间进行调查,防治时间抓住4月下旬前后。

(二)大秋作物

水稻二化螟于4月下旬至5月份、6月下旬至7月份两个关键调查期,包括秧田卵块调查,大田枯心率、枯鞘率调查,防治时间抓住5月下旬、7月中下旬两个时期。水稻纹枯病从6月-8月份调查病株率,防治时间抓住7月中旬前后的关键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于6月-9月份进行田间系统调查,防治时间抓住7月中旬前后、8月中旬前后两个关键期。

棉花于5月期间进行苗期病害调查,从6月-8月期间进行棉蚜、棉叶螨调查,防治时间抓住7月份,棉铃虫从6月-8月份进行调查,防治时间抓住7、8月份。

花生蛴螬于7月份挖兜调查2-3次,根据虫情进行生物防治。

玉米螟从6月初开始,做好春、夏玉米的调查,根据虫情抓住喇叭口期进行防治。

(三)蔬菜

根据近几年来的观测,蔬菜病虫害的种类较多,重点要抓住以下5种虫害的调查和防治指导:菜青虫和菜蚜要抓住5月1日-6月30日和9月1日-10月30日两个时间段,小菜蛾要抓住5月1日—6月20日和9月10日-10月30日两个时间段,红蜘蛛的主要时间段是4月20日-8月30日,甜菜夜蛾的主要时间段是6月20日-8月30日。

对以上病虫害进行系统调查的同时,每周市、县站要对全市进行普查,点、面结合对全市的病虫害发生进行分析预测,提出具体防治时间,落实好防治。

11月底完成年度防治工作总结。

四、保障措施

为完成年重大病虫害防治任务,确保防治效果,全市将突出抓好以下几项措施:

(一)加强监测和信息通报

根据今年病虫害发生新情况和新任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明确岗位责任制,加强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治动态的监测,及时开展虫情、病情会商,准确中期和短期预报,及时将有关信息上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手机短信、语音电话、农网、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真正做到虫情及防治技术家喻户晓。

(二)强化技术指导

针对关键季节,关键病虫和关键防治环节,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防治工作,开展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防治技术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市、县(区)植保部门要建立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要强化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基础、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集成组装,引导农民选用科学防治技术,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充分展示综合防治技术效果,提升农业重大病虫综合防治水平。

(三)建立示范片,推动专业化防治工作快速发展

今年在水稻重大病虫发生季节,要建立水稻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区,召开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现场会,每个县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5000亩,同时抓好面上辐射带动,推动专业化防治工作快速发展,确保专业化防治目标实现,切实提高防治到位率。各县区要因地制宜,创新防治机制,大力推广县杨庙镇豸铺村机防队和丰乐镇新仓村、严店乡社会化服务模式,进一步探索植保专业防治队、植保协会、植保合作社等多种专业化防治组织形式,大力推进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为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年我市仍将出台政策,在全市范围内实行购置植保机械的奖补政策,以促进植保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充分作好防治物资准备

根据今年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要,预测好所需农药品种及数量,提前与农药、药械供应企业衔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备足防治所需物资,各地要提前制定重大病虫防治药剂的统一供应方案,以乡镇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购药,统一防治。对突发性病虫害,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及时调动植保机防组织,依照植保部门推荐对路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组织各村、组统一购药,按批发价格统一供给防治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进行统一防治。确保各项防治工作及时有效地展开。

第2篇:农作物病虫防治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症状;趋势;化学防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86-1

春季农业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要时期,是关系到粮食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事,是实现新农村建设顺利起步的迫切需要。要把握好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加强春季田间作物管理,特别要防旱、防涝、防治病虫害。如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1 春季主要农作物为害症状以及发生趋势

1.1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症状

玉米虫害以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红蜘蛛等为主。玉米病害以大(小)斑病、褐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粗缩病等为主。油菜病虫害以菌核病、霜霉病和蚜虫为主。马铃薯病虫害以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地下害虫等为主。向日葵主要以向日葵螟为主,主要为害向日葵的花盘和种子,将种仁局部或者全部吃掉,形成空壳或者深蛀花盅,把化盘咬成很多隧道。被害花盘遇雨后腐烂发霉,严重降低产量和品质。大豆病害则以大豆菌核病、大豆灰斑病为主。为害症状是蜘蛛的地上部,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可环绕茎部并向上下蔓延,叶片被害时呈暗青色水渍状,腐烂,有时有絮状菌丝。大豆灰斑病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故又名蛙眼病。

1.2 发生趋势

结合气候特点与各种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0年春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仍然比较严重,总体程度略微重于2009年。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呈严重发生态势,水稻螟虫、马铃薯晚疫病和玉米螟等呈偏重发生态势,稻瘟病、稻曲病有严重流行的潜在威胁,水稻黑条矮缩病和南方黑条矮缩病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趋势。

2 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 病虫害发生危害不断加重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因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的变化、品种抗病虫性差异、气候条件异常等综合因素影响,目前已进入新的高发周期,病虫发生总体趋势表现为病虫发生种类增多、频率加快、区域扩大、时间延长、程度趋重;同时新的病虫害不断侵入和一些次要病虫害逐渐演变为主要病虫害,增加了防治难度和防治成本,给防治带来了困难。

2.2 病虫综合防治意识不强

大多数农民仍然采用化学药剂,对物理、生物防治措施知之甚少。从短期看,虽然抑制了虫害,但从长远看,病虫的抗药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而增加了以后防治的难度。因此,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不应该过多的依赖化学手段,应该综合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的防治措施。

3 防治措施与可行性建议

农田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植物、害虫、天敌等构成了一个相对的食物链关系。为防止病虫发生造成严重危害,一般是在病虫大发生之前进行有效防治,这样对田间天敌不会构成什么不利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天敌的作用。而“治”病虫确是应急补救措施。它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效果,抑制了病虫的数量。但同时也大量杀伤了田间的自然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长期一来,容易导致害虫的再度猖獗,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恶性循环。

3.1提高重大病虫害的预先监测能力

提高病虫害的预先监测水平,要配备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从而增强对主要病虫害的预警能力,确保预报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提高病虫发生信息的传递速度和病虫测报的覆盖面,以增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控制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预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2 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病虫综合防治的指导能力。提高农民对各种病虫害的认识与防治手段。以科技下乡的形式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科学防治虫害,提高他们对病虫害防治的综合能力。

3.3 加强土壤管理和田间管理

应该加强栽培管理,土壤深耕高温沤肥,杀灭病菌。施足底肥增加磷肥及时浇灌,从而加强田间管理。秋翻冬灌可将大批越冬茧翻压入土,减少越冬虫量。深翻地、铲除自生苗等,清除病残株。发病初期打底叶、病叶,同时喷对应的化学药剂。病区必须避免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轮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年以上即有明显效果。病田收获后应深翻,将表土层的菌核翻入土中,及时清除或烧毁残茎以减少菌源。

4 结论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尤其重要,这样可以未雨绸缪,及时防治虫害。此外,加强土壤的田间管理,深耕高温沤肥,杀灭病菌也很重要。要对于不同的病害用不用的药剂以及方法,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将病虫危险更好地控制于允许水平以下,确保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0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J].湖北植保,2010,(2).

第3篇:农作物病虫防治范文

    一、综合防治的基本特点

    近几年来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主要的是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改变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防治手段,企图利用这种单一手段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手段,使之相辅相成,将病虫害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以下,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所使用的手段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新的综合防治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管理和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了使天敌能够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抵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地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是它们的各自特点和限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彼此补充,能够收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必须全面考虑,使防治措施对生态系内外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与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二、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曹县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工作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农作物种植重茬、迎茬较多,病虫害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曹县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棉花等,多年来,由于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长期重茬、迎茬种植的情况较多,近几年来病虫害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逐年加重。

    2、 农民盲目用药、滥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病虫害的逐年加重,据调查,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对农作物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一些农民在施药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用药量随意加大,这样就造成一些病虫害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也增加了用药的成本,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加重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

    3、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 小种分化与变异。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 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 危险性病虫害传入。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4、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 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 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3) 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化学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 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突破。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5、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四、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 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迁移性害虫大批量、长距离、大范围迁飞或扩散的行为特征、生理生态机制及其灾变规律;流行性病害大区域蔓延、远距离传播的特征、生态条件及其成灾规律。

    (2)重大病虫害与其寄主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不同的作物布局、栽培制度及气候等条件下的消长规律与成灾趋势,分析引起暴发灾变的关键因素。

    (3)害虫生物型分化和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趋势、遗传规律及其与病虫暴发或流行成灾的关系。

    3、加强粮棉油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及农田草、鼠害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重大病虫害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动态消长规律;主要致灾种类的发生发展趋势;准确的中、长期发生预报,数量化的灾害性风险预测技术。

    (2)改进农业生物灾害的关键治理技术,对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控害生物的扩繁与利用、高效低毒非残留药剂的筛选与应用、病虫抗药性治理、抗病虫作物的选育与应用、耕作栽培措施的持续控害等技术措施着重加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作物生态区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控害减灾配套技术体系。

第4篇:农作物病虫防治范文

近几年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状况,不但体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从而深刻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农业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针对环境的日趋恶化,人们对有害生物的认识逐渐发生了转变,植物保护的策略从对有害生物的“斩尽杀绝”转变为“适度容忍”,在防治过程中通过对害虫天敌的研究、引进、释放和保护,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治理有害生物,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将其危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合理水平之下,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生物防治法是经实践证明了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最安全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方法,通过生物防治法来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病虫害也不容易产生抗性,而且还具有经常、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优点,这种防治方法非常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值得提倡并有很大发展前途的防治措施,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最重要的一环。

应该说化学农药的长期持续使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本身及环境带来许多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防效降低、农药残留超标、自然控制力减弱及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中,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生态环境;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杀虫杀菌剂的开发利用,保护利用各种天敌昆虫,充分发挥其它防治措施,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防止农药对农产品及环境造成污染。

而改变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则为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单一手段以达到控制和消灭害虫的目的。自从50多年前有机氯农药发明后,以它空前的杀虫效力,有人就盲目认为彻底解决害虫问题已为时不远。多年来有机氯农药的连续大量施用,固然在生产上起了很大作用,但害虫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些害虫反而更加严重。越防范越多,越多越加药量,可越加药量,病虫害的抗药性就越强,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农药引起的副作用也更显突出。单靠一项技术措施如利用天敌防治,也无法令人满意。所以在今天综合防治的概念已经更加丰富了。

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相辅相成,把病虫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下,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笔者认为综合防治的新概念,它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和周边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这里面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使天敌能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技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联系,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使其对于生态系内外的副作用减至最低。不但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和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综合防治的配套技术是: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当地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和协调运用。其内容包括:

1、保护利用有益生物,结合农事操作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预防系统,如有利控制的高产耕种、轮作制度,种植抗(耐)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

第5篇:农作物病虫防治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31-01

前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占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但我国也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保证农作物的生产,防治病虫害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原因

就目前而言,导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现象日益加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为了确保农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而长期过量的使用磷肥,导致土壤出现大面积的板结、盐碱现象;农药使用的方法的不规范,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不断增强,从而破坏了土壤内部结构的平衡;连年的重茬种植使得土地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也是造成病虫害危害上升的主要因素。

二、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大多数农民对全面、综合防治的认识是比较狭义的,仅仅是认为采用多种的防治技术与手段就行了。但是现在对全面、综合防治的定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农作的生长规律、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从而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全面而有效地防治工作,以达到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实现农民增收的效果。

所以,在进行全面、综合的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全局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措施与手段之间的协调,确保各自的有效性。

三、 新时期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几个重要措施

1、制定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

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的制定关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确责任,召开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乡(镇)分管领导、农业中心主任等参加工作会议,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农业主管部门成立防治病虫工作领导小组,分区分片进行督察防治,小组领导应定期到各个乡(镇)检查病虫是否施药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馈,解决防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技术培训、药剂配方、机器操作使用与维修、防治效果调查等;乡(镇)负责组织、发动、宣传,落实直补配套药剂到村、社;村、社负责登记、造册、公示、收机防费和把药剂直补到农户手中。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3、科学使用农药,有节制地合理用药

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敌作用,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使病虫发生量维持在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中。

4、推广非化学防治

4.1 推广有效的农业防治法

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轮作种植,是预防土壤病态的有效方法。例如土传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炭疽病等,同一农作物的多年栽种是对土壤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作物病害的频频发生,对于这种病虫害用药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轮作种植的方式,能够达到在短时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种植大豆的土地改种植花生、玉米;种植小麦的土地改为种植油菜豌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实行水旱轮作,土地深翻、休耕来抑制病虫害。比如对水稻螟虫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时候深耕灭茬灌水,p少越冬虫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几个月,将水稻茬内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减少来年虫口密度。对于间作套种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农作物种植区域化,减少种植区域的种类,合理搭配间作作物的品种,对病虫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细化管理农田。

4.2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

(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

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2)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5、增强应急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农民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另外也应该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系统作物虫害防治的依据。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根据作物生长的区域条件,不断扩大专业队伍建设,充实物质储备,将防治病虫害工作逐步提升到专业化的水平,尽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与频率,增强对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重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降低作物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作物品质的效果。

6、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近几年,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及技术推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综合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确保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保证向市场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四、 结语

综上,在实际的种植生产中,及时进行耕地卫生的处理、适当选用抗病性的作物品种以及对作物实行一系列的防治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种、科学研制高效生物制剂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第6篇:农作物病虫防治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污染

农业发展涉及到国计民生,关乎我国农业的发展前景。在以往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民过度依赖农药,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污染,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充分说明了农药污染治理的重要性。面对错综复杂的农药污染问题,治理部门首先要弄清农药的污染原因、污染路径,然后从污染的本质出发,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开发出低污染的农药品种。

1农药污染的危害分析

1.1对水源的污染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必不可少,如除草剂、杀虫剂等,这些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水源污染。农药中含有很多有机汞、有机氯等化合物,构成形式复杂,难以被自然分解,会经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中,或者是经过雨水冲刷进入到湖泊、河流中,对水源产生污染。美国环保局曾经在当地开展过井水抽样调查,从1000多口井中采集水体样本,共测出127种农药残留,这些水体污染加重了用水困难,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患病率。泰安地区夏季降水量较大,农药会随雨水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在所难免。农药制剂的主要类型及成分见表1。产物,空气、水源、土壤中的农药都会影响人类健康,对人类的身体危害是持续性的。

1.2对空气的危害

农药的使用大多采取喷洒的方式,这个过程会使大量农药漂浮在空气中,伴随气流进入大气层而影响生态环境。山东省泰安地区地形复杂,包含了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农药会经过蒸发进入空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大。空气污染不但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对自然界的生物造成不良影响,人们需要高度重视。

2治理农药污染问题的价值

2.1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

农药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大量的农药使用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影响食品安全,不利于人体健康。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很多农药的使用量超出标准范围,农产品表面的残留农药过多,化学药剂会在瓜果蔬菜的表面积聚,然后进入人体,提高了人们的患癌率。除了农作物以外,农药对水体的污染还会直接影响鱼、虾等水产品,这些水产品最终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危害人体健康。有些农产品被用来养殖家禽家畜,其化学农药也会转移,使肉类、蛋类食品受到污染。近些年来,很多农产品生产者无节制地使用化学肥料、杀虫剂、催熟剂等,使农产品外表光鲜、色泽艳丽,这些食品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为严重的。当前农药污染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农药污染治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绿色农产品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健康无污染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这些农作物的表面没有农药残留,有助于食品安全。

2.2有助于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农药污染治理,新型的生态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种农业生产模式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种植流程更加科学有效,能够对农作物生产进行全方位管理,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实现对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的突破。农药污染治理对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试点区域形成了高效、集约的生产模式,推动了绿色农业生产。生态农业非常重视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够集合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发展优势,将“生态”“绿色”践行到底。生态农业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减少病虫害,替代大量的化肥和农药,降低农药污染。

3农药使用污染问题的原因

3.1缺乏环保意识

农业生产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个体农户缺乏环保意识,农业技术水平较低,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不了解农药对自然环境、人体健康、空气质量的影响。另外,很多农民在使用农药中没有佩戴手套、口罩、防护衣等用品,容易吸食化学药剂,出现过敏、呼吸道感染、慢性中毒等问题。有些农民对农作物的安全不够重视,忽略了农产品对人体的影响,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也比较差,将目光放在经济效益上,这也是造成农药污染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工作人员不了解用药操作流程,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方法不够科学,比如在下雨之前喷洒农药,没有提前观看天气预报,导致农药流失,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并且还需要重复施药,这些都与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有关。

3.2农药使用量大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青壮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农业生产活动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程度过高,出现了很多过量使用的现象。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但会增加农药污染,降低农产品的安全系数,还会使病虫害本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降低农作物产量,危害整个农业生态。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农作物种植需要融入环保理念,应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但是很多农民由于缺乏种植技术,遇到病虫害就立即喷药,导致农药使用过于频繁,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4月山东省化学农药原药产量达2.89万t,同比增长57.07%,同年5月份产量为2.24万t,同比增长27.27%,6月份产量为1.85万t,同比增长17.83%。在山东省泰安地区,农药和化肥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销量巨大,存在农药超标使用、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这些会进一步加剧农药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用药缺乏常识

农民是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主体,针对当前农药污染过于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农民的用药常识有关,如果农民缺乏对农药种类、使用方法的了解,就会滥用化肥和农药,无法真正提高作物产量,耗费大量生产资料,污染自然环境。当前很多农民在使用农药中分不清目标作物的种类,比如除草剂的使用,就要弄清杂草的种类,按照目标作物挑选药剂,做到标本兼治。如果用错药剂,不仅无法起到清除杂草的作用,还会伤害农作物幼苗,降低农作物产量[1]。另外,农药的使用还需要掌握科学的配比,把握好农药的喷洒浓度,将不同种类、性状的农药与一定比例的水进行调和,这样才能发挥农药的作用,防止农药白白浪费。当前市场上以杀虫剂为配方的农药市场占有率达到80%、杀菌类的化学品达10%、除草药剂为5%,其中将近一半的杀虫剂采用有毒磷药,具有较高的毒性,如果这类杀虫剂使用超标,没有经过科学配比,就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2]。很多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农业知识,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方面缺乏经验,存在农药胡乱配比、使用过量、溶液浓度过高等问题,不但无法发挥农药的价值,还会产生农药浪费和面源污染。

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农业环保工作,全方位加强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水平,提高农民在化肥和农药使用方面的专业性。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引导,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宣传工作,让农民了解科学的药品使用流程,确保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让农药的使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其次,完善农药用量规范标准,从农产品安全的角度出发,通过制度标准使农民控制好农药用量,杜绝农药滥用问题。最后,相关部门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进行农药污染宣传,让农民认识到化肥和农药对自然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在农药喷洒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3]。

4.2创新病虫害防治思路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不能过度依赖农药,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制衡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从选种、催芽、育苗、除草等方面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培育优良品种,在农作物种植区域培育天敌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风险。“生物育种”能够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产业总产值达1.82万亿元,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实力。另外,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作物品种、病虫害类型进行细致分析,选择个性化的治理手段,全方位加强农作物的养护,优化农作物的成长环境,最大程度地控制病虫害。针对区域内常见的病虫害,农业种植专家需要对试验田进行试验,测试温度、湿度变化,全方位整合试验数据,通过覆膜等方法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

4.3研发新型农药品种

农药污染的根本在于农药本身。当前很多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毒性过大,并且其中的有机物无法经过自然分解,这是农药污染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技术人员需要开发新型的农药品种。一方面要提高农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农药的有效性,开发低毒性、易降解的农药,从根本上弱化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近些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已经研制出环状类药物,这种新型的药剂针对性更强,具有低残留、高效率的特点,能够防止农药滥用。除了优化农药品种之外,相关技术人员还需要对农药使用机械进行改良,提高农药使用的机械化程度,全面控制农药的喷洒速度和喷洒量,降低农药污染[4]。

5结束语

病虫害问题是我国农业活动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农药成为农业生产的得力助手。然而,过量使用农药可严重污染水源、人体、大气环境。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程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汇,刘永坤,李光伟.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6):135-136.

[2]刘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种子科技,2021,39(2):75-76.

[3]渠云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现代园艺,2020,43(20):39-41.

第7篇:农作物病虫防治范文

1.1专业化防治的组织形式

一是专业队伍组成。2004年以来,利用中省项目投资和防治经费投入,安康市10个县区分别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113个,专业防治队125个,其中在工商、民政、农业部门分别登记备案的有53个,拥有机动喷雾器1 085台,有机手1 153人。二是专业队伍类型。目前专业队可分为应急防治专业队、专业化防治队和农民自建防治队等类型。应急防治专业队由农业植保部门直接领导,人员、器械由县区植保站统一管理,专门用于各种突发性应急防治;专业化防治队由相关个人、涉农企业、合作社组织等申请,植保部门审核配发5~10台器械组成防治组织,并提供技术、培训、信息等,经营、管理由专业队自主;农民自建防治队与专业化防治队类型基本一致,受县区植保站管理,工作相对灵活多变。三是专业队组织的服务形式。形式上有植保部门统一组织、协会组织、涉农企业和合作社组织等;服务方式上有全程防治、代防代治和阶段防治等。

1.2专业化防治开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29 506.7 hm2,占总防治总面积的7.33%,每台机动喷雾器年均防治30 hm2,机手年均收入2 896元。涌现出一批较为突出的典型。2010年,旬阳县蜀河镇胡海宝专业队对当地15.3 hm2水稻实施全程承包防治,水稻生长过程防治3次,收取承包防治费1 200元/hm2,防治纯收入1.05万元/hm2。

2存在的问题

2.1专业队建设缺乏有效载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从1996年开始探索粮食作物全程统防统治,到后来的防治专业队建设过程中,由于在组织防治、机械维修管理、专业队员培训等环节上全部依赖植保部门,而植保部门又缺少人力和财力,从而形成专业队仅仅是农业部门的示范队,虽然专业队数量大,相当部分器械处于闲置状态,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2.2队伍不稳定,业务技能差

由于专业队管理相对松散,缺乏有效纪律约束,又受病虫发生程度影响,收入不稳定,机手稳定性差;同时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选拔机手较困难。现有大部分专业队仅组建初开展过短期培训,后期培训无保障,专业技能较差,影响工作开展。

2.3安全防护跟不上,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2002年,全市大力发展专业化防治队伍,在各县区选择一些群众基础好、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队员,给予器械、农药以及技术扶持,组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防治专业队。但由于多年接触农药,有效防护措施跟不上,对专业队建设影响较大。

2.4专业队发展不平衡,后继乏人

现有专业队虽然较多,但规模小,作业能力差,装备水平低,先进典型少,带动作用不强,只有少数专业队工作开展相对较好,这些专业队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群众基础好,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较强。但随着这部分人的逐渐退役,后续人员青黄不接。

2.5投入与宣传不够,保障不力

宣传发动不够,社会氛围不浓,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方向单一,管理不够细化,运作不够规范,法制建设滞后等,使专业队缺乏发展后劲和后期运营保障,植保器械更新缓慢,难以适应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需要。

3安康市专业化防治的模式

3.1协会模式

以农业协会为依托,集农药销售、防治、技术指导于一体的组织,机手是协会会员,与协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模式。如旬阳县农技中心2005年成立旬阳县植保专业技术协会,开展技物配套有偿服务,会员涉及技术干部、农资经营户、机防队员等200余人,由协会为专业队提供病虫防治信息和高效低价的防治药剂,专业队取得农药批零差价和防治收入。该协会专业队2010年共开展专业化防治19 840 hm2,挽回产量损失1.78万t,防治队员人均收入3 494.32元。

3.2企业模式

以涉农企业为依托,联合建立专业机防队。如汉阴县在专业队建设上坚持政府推动、植保助动、市场拉动、统分结合的原则,执行自愿互利、有偿服务、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2009年根据新鑫米业有限公司病虫防治要求,组建企业机防队,配发8台机动喷雾器,县植保站负责机手培训及防治技术指导,企业负责药剂采购、机手工资等,并组织机手对订单生产的533.3 hm2优质水稻开展统防统治。由于防治中统一使用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连续2年优质稻谷收购价高于市场价20%以上。

3.3合作社模式

与专业合作社联合,机防队是合作社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合作社内部提供相关运行费用。如汉滨区植保站应早阳乡东宁魔芋合作社的要求,2010在早阳乡组建的东宁魔芋合作社机防队共配发机动喷雾器15台,手动喷雾器5台。邀请植保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年开展魔芋病害统防统治133.3 hm2,平均投入防治成本225元/hm2,合作社在收购魔芋时扣除防治费用,该模式深受芋农欢迎。

4对策

4.1培育基层网点,强化技术培训

一方面积极鼓励农资经营人员开展专业化防治。农资经营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有优势的农资经营网点,具有实施大面积技物配套服务的基础,可以给这些网点配发部分器械,采取租赁机械给农户或由经营网点代防代治的有偿方式开展防治;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户防治技术培训,利用各种农业项目推进专业化防治[1]。可以通过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从防治器械扶持、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推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4.2搞好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快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各级政府列支专项资金用于专业化统防统治,从政策到资金给予大力支持[2]。植保部门充分发挥在专业化防治中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作用,逐步建立规范化运营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组织服务,保障农民权益,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组织管理上注重细节,做到从业人员提素质、增收入、保稳定,确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效益。

4.3加强安全防护,建立补贴机制

从思想上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建立相关安全防护制度,将机手人身安全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机手防护装备档次,不同季节和环境配备相应防护设施[3]。植保部门在组建专业化防治组织时,应与服务组织签订机手安全防护协议,由服务组织全面负责机手安全防护,植保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防护设备不齐备的不得从事喷雾作业,并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同时,建立机手补贴和保险机制。由于机手工作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应建立相应的农药津贴、医疗保险等补贴机制,解除其后顾之忧。

4.4强化技术指导,搞好示范宣传

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应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准确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适时病虫预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方案。要与各专业化防治组织建立便捷快速的信息通道,为专业化防治组织提供病虫发生、防治技术、药械供应等信息服务,指导开展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4]。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技术人员实行分片负责、分区指导,提高防治技术到位率和防治效果。充分利用示范园区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召开现场会,广泛宣传,大造声势,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专业化防治对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5-7]。

5参考文献

[1] 郭跃华.安康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56-59.

[2] 万凤彪.浅议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市场化运作[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1):42-44.

[3] 袁艳.专业化——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新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5):127-128.

[4] 李绍杰,鲁秀芝,李华,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0):120-121.

[5] 赵景芳,石晓东.突泉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120-121.

第8篇:农作物病虫防治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92-2

当前,农作物病虫害已成为我市粮食增产的限制因素,而构建新型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植保防灾减灾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同时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减轻高毒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性农药中毒事故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我们植保工作今后的一项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

1 基本情况

吉林市常年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面积近950万亩,果树、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近158万亩,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有317种之多,危害严重的有30余种;农田杂草204种,常见的有30余种;农田害鼠17种,优势鼠种为6个。年均农作物各类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到了1015万亩次,防治面积达2293万亩次。同时,灾变规律也有明显的变化,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发生面广、危害严重,新发现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一些次要病虫害已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常发性病虫害居高不下,危险性病虫发展速度加快,农田鼠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发周期。恶性杂草、抗性杂草以及阶段性干旱等因素造成的草荒现象也很严重,这些农业有害生物的频繁发生,对我市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农民千家万户小规模的分散防治,无序用药或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及次数,不仅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水平差,而且还增加很多生产成本;另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当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幼、妇”人员,劳动强度日益突出,为此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意义十分重大。这就要求植保工作者要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引导、扶持与管理,推进基层植保服务组织和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以县级植保站为指导,以乡镇农技站和农药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为带动的农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我市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水平。

2 专业化防治现状

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市现有各类专业防治组织174个,其中注册组织123个,防治队员1560人,防治面积近30万亩次,占全市防治面积的1.4%。从现状看,我市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才刚刚起步,需要做大量的引导、扶持和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专业化防治组织及队伍。目前,我市专业化防治组织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植保专业化防治协会型

这是我市开展专业化防治的主要形式。其工作方式是,植保技术人员下基层开展病虫害调查及时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并指导农民进行统防统治。植保专业协会由县植保站、乡镇农业站、机械防治人员组成,由协会指导专业队,实行三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将机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实行植保技术人员、专业防治队、机械防治人员分级负责,并明确三个层次的责、权,利,从而调动专业队员与农户的积极性。

2.2 植保专业化防治股份公司型

通过组建“植保专业化防治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采取股份制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农药定点销售和配送,把病虫害防治技术、专业人才、植保机械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优势。目前全市共成立注册股份公司型组织190家,对促进专业化防治发挥较大的引导推动作用。

2.3 农药经销专业化防治型

一些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药经销商为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生存空间,自发购置机动喷雾器,开展农药销售病虫害防治一条龙服务,收取农药费和用工费,带动农药经销,也促进自身发展。为提高农药经销商的专业素质,我们每年都开展农资营销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农资经销商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了开展专业化防治效果。

2.4 临时组建专业化防治型

许多农村出现了有几个人组成的病虫草害防治队伍,一般4-5人,最多的不超过5人,多为临时性的。一般拥有3-4台机动防治机械,属于带头人所有,实行自主管理、流动作业。经营方式为收取用工费和农药成本费,用工费一般在每亩3-4元,作业对象多为水稻病虫害、玉米化学除草等,每个队伍年防治面积在2000亩左右。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防治效果较差,甚至出现药害等严重后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财政投入不足,防治经费短缺

近几年国家在农作物种植上,进行了良种补贴、大型机械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唯独没有病虫草害防治补贴,各级财政对病虫草害防治的投入很少,影响了防治队伍以及防治体系的建设。也由于投入不足,防治机械更新换代较慢,机动机械存有量仅450多台,而又多为前几年开展统防统治项目补助时购置的机械,时下设备严重老化,已经满足不了生产需求。

3.2 技术力量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市植保技术人员有306人,平均每人每年要承担约3.6万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很难满足防治要求,达到防治效果。有些上级行政机关借调技术人员现象较多、时间较长,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时常出现空挡。而具备本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82人,且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技术宣传、田间指导明显跟不上,很多工作无法开展下去。除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外,目前其他从事专业化防治队伍人员文化程度大多数是初中毕业在家多年务农的农民,年龄均在40岁以上,基本未接受过较正规系统的教育培训,仅凭多年的务农经验开展防治工作,很难满足科技含量很高的防治工作需要。

3.3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主要表现是,服务方式不够规范,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收费标准五花八门,服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同时缺乏高效施药机械,药械维修人员也少得可怜,服务体系明显滞后发展需求。

4 今后发展思路

4.1 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

进一步加大推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力度,积极探索专业化防治的新模式,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植保部门支持、农民自主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形式,支持专业队伍发展壮大。同时加快制定出台各项管理章程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全面推进 “组织体系、责任体系、保障体系、培训体系、考核体系、淘汰体系”的建设。即组织体系建设以完善市、县(市、区)、乡镇三级专业化防治服务网络为主,提高基层防治队伍整体业务素质;责任体系建设应在主导产业中设立植保专家和专业化防治指导员,乡镇设立责任人员,并确保基层人员工资福利足额落实到位;培训体系,根据发展制订专业化防治人员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员综合能力;考核体系,建立专业化防治人员考核机制,将工作量和工作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淘汰体系,对不适应岗位需要的,服务对象不满意的人员进行及时通报或调整。

4.2 不断加大投入扶持力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既要有科技支撑,又要有资金保障。一方面要保障植保测报经费,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另一方面应积极申请财政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项目资金,改善植保机械,增加植保机械的拥有量,实行项目带动、行政推动、政策促动,不断发展壮大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4.3 加强专业队人才培养和培训

加强对专业化防治队人员的培训,植保部门要采取集中和分散培训的方式对每位专业机械防治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在上岗工作前对本区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常发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时间、防治药剂、防治技术等进行培训,提高专业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病虫害防治质量和效果。

4.4 进一步提高认识

第9篇:农作物病虫防治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树立典型样板、培育骨干队伍、推广成功做法,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专业化防治组织品牌,引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我部将组织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评范围和条件

(一)注册登记要求。凡经工商或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具有相对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以及良好的设施、设备和人员基础。从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一年以上,并在所辖服务区县级以上农业植物保护机构备案的服务组织(含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科技服务公司或相关企业)均可参评。

(二)服务规模要求。日防治作业能力在1000亩以上,近三年来年均承包防治服务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或近三年承包防治服务面积年均增长30%以上,且2012年承包防治服务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2012年承包防治服务面积以截止8月31日签订的承包服务合同为准。

(三)服务管理要求。具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劳动保护、服务合同和田间作业管理规范;与当地植保部门本文由收集整理积极配合,自觉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用药方案合理,实行科学轮换用药并注重应用综合防控措施,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有关规定,技术方案科学,防控效果比当地农民自防田块平均水平高5%以上。

(四)服务满意度要求。病虫害防控效果好、服务质量高、收费合理,信誉良好,农民对防治服务满意度在90%以上;能妥善处理服务纠纷和作业事故,服务对象和服务组织内部无重大纠纷和恶性上访事件;村组织、农业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反映良好,认可度高。

(五)发展能力要求。拓宽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市场方面注重服务方式方法创新,具有较强技术推广和人才优势,服务收益、资金积累良好,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具备一定的服务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评选程序

(一)县级推荐。各县级农业植保部门按照相关要求,推荐当地符合参评条件的专业化防治组织,填写百强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推荐表,经农业主管部门审核盖章确认后,连同服务组织准备参评材料,于9月10前报送各省(区、市)农业厅(委、局)所属植保机构。

(二)省级初评。各省(区、市)农业厅(委、局)所属植保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对本省(区、市)县级农业植保部门推荐的参评服务组织进行初评。根据初评结果,每省(区、市)推荐3-5个(长江流域水稻主产区可适当放宽)参加全国百强服务组织评选,并于9月20日前以农业厅(委、局)正式文件将本省(区、市)参评组织名单,连同百强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推荐表等报我部种植业管理司,抄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三)全国评选。在各省(区、市)农业植保部门推荐基础上,9月下旬,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评选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

(四)公示公布。评选结果将于10月中旬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技推广网等相关网站上公示1周。公示期满后,确定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名单。同时,将于11月中、下旬召开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经验交流会,并颁发奖牌和证书。

三、评选要求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