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产业化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

第1篇: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 钢结构

一、引言

1994年,时任建设部部长的侯捷对住宅产业化如是定义:住宅产业化,即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建筑为最终产品,做到住宅开发定型化、标准化、建筑施工部件化、集约化,以及住宅投资专业化、系列化,以大规模的成型住宅开发来解决城市居民的住宅问题。这一论述关于产业化概念与联合国经济委员会之定义想吻合,即产业化包括: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集成化;工程高度组织化;尽可能用机械化作业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与开发。推进住宅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探索出适合住宅产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及其发展策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主要的住宅建筑体系有砖混结构住宅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及钢结构住宅体系等。其中,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便于实现标准化、部品化,组织进行工业化生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符合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特点。这些特点与住宅产业化的内涵相一致,是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较理想的住宅建筑体系。

从1994年第一栋钢结构住宅诞生于上海浦东的北蔡开始,社会各方面以产业化为战略致力于钢结构住宅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以企业开发为核心,科研机构攻克核心技术为支撑,通过大量的示范工程来推动的发展模式。但是,无论是系统的开发或是单个工程的零星试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企业无一例外的遇到继续大规模发展的瓶颈。咎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对产业化概念理解的教条化,这种理解上的偏差会造成在很多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品集成上效率低下,方向偏离。从试点工程和国外的经验看,要发展钢结构住宅,需要以大型企业尤其是钢铁企业为龙头,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施工维修、管理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二、研究开发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途径

当前,钢结构住宅研发过程中存在较为突出的主要问题有:(1)研发课题以点为中心,过分突出关键技术本身,而忽略其在产业化系统中实际的应用效果,由于很多关键技术完成的主体是高校等科研机构,其主要关注技术本身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可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企业却是应用的主体,两者之间发生了较多的矛盾。(2)产业化集成过程中,企业内部由于研发人力和物力的局限性,很难提炼出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课题。(3)从现有的建筑、结构专业的规范来分,钢结构住宅分为低层(1-3层)、多层(4-6层)、小高层(7-11层)、高层(12层以上)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技术参数要求不同,我们应该从这四大产品系列的集成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而不仅关注以点为中心的关键技术。 4)系统研发的企业已较少,后续科研和工程相互滚动进一步研发的企业几乎没有,这将使得已取得的研发成果没有传承性。

解决上述问题较好的途径主要依靠企业对研发的长期投入,并成立相应的企业内部的科研机构,集合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负责部分自主研发工作,同时控制好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宝钢集团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途径

研发的关键技术必须落实到相关的工程设计中去,这是企业核心技术的应用体现。产业化要求钢结构住宅设计模数化。要以建筑设计为主导,其他专业紧密互动配合。改变目前仅有结构工程师的积极性,而没有建筑师的声音。钢结构住宅建筑除要遵循住宅建筑设计一般原则外,还要注重解决:如何发挥钢结构的优势?梁跨度可增大、开间更灵活、为住户创造更大的空间和面积;如何避免钢结构带来的建筑平、立面单调呆板的问题。目前在钢结构住宅设计中建筑师的智慧和积极性发挥不够。要发挥建筑师与结构、水、电、设备等专业协调能力,如解决钢结构住宅建筑防火、防腐蚀问题,做到成本增加不多而效果较好。结构设计可以大胆的突破规范要求,以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途径

这里主要讨论制作、安装、以及现场施工中的主要问题。产业化要求现场尽量装配化、湿作业少。目前主要问题有:(1)楼板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工厂预制、现场安装,这将影响施工速度,经研究解决的主要途径为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模板升降技术),同样可以达到产业化提出的工程高度组织化和尽可能用机械化作业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的概念。(2)钢结构构件可以完全做到工厂化,但是当前梁柱节点区为了满足力学的刚性节点要求,不得不施工焊接,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已经开发出全螺栓连接的刚性节点。(3)由于钢结构和墙体以及其他建筑材料性能不同,热膨胀系数差异较大,容易在两种材料的交接面上产生裂缝而影响用户的使用,施工过程中通过相关构造细节的处理能够避免。

五、住宅产业化需要以住宅产业集团集成的产业链来支撑

住宅产业集团是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实施主体,是钢结构住宅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钢结构住宅属技术密集型产品,要实施产业化发展,需有一批具有投融资、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部品开发生产等综合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参与。也只有大型住宅产业集团才能担负起使住宅产业从当前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走向技术密集型,从分布式、外延型发展走向集成式、内涵型发展,从而完成系列化开发、集成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目标。大型住宅产业集团的参与是钢结构住宅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目前,钢结构住宅产业集团的模式可能有三种:(1)由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主构建的钢结构住宅产业集团;(2)由工程总承包企业为主构建的钢结构住宅产业集团;(3)以工业化住宅或部品生产商为龙头的钢结构住宅产业集团。我们认为未来将以第三种为主流,特别是钢铁行业相关的企业最有条件集成相关资源率先实现产业化。

六、结论

随着以钢结构住宅产业集团带动下的钢结构住宅的研发、设计、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产业链连接、滚动发展,必将促进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

1、危机意识不够强烈

建筑经济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是房屋建筑的承包单位,然而在整个住宅的定位以及住宅设计理念的创新等诸多方面都是由开发商来作具体的定夺的,也就是说开发商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自从房价连续高升以后,很多开发商已经不把追求高品质的建筑质量放在首位,它们更关注的是自身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满足。楼市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观点便是一块地只要企业中标了便会收取高额的利润,且不说这种观点正确与否,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势必影响着整个住宅的产业化进程。单从追求利益的角度来看,当前建筑经济市场的氛围尚不能给房地产企业造成极大的危机感,房地产商更是极其缺乏危机意识,我国建筑经济从整体上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化竞争格局。

2、不具备强硬的市场态度

目前房地产市场上存在着很多期房销售的商品住宅,而这些商品住宅的购买群体通常都是一些对成品房屋一知半解的人群,由于他们自身对于高科技含量的住宅认可度不高,因而对整个住宅区的物业管理不存在太多的要求。通常他们只会就住宅而论住宅的特点,但是不会将自身的需求上升到一个更加全面、更加高的层次上去,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另外一种问题,即所有忽视的问题基本都出现在购房阶段,而消费者入住房屋以后一些硬件需求仍然存在,这就会促使他们因一些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满情绪。

二、建筑经济中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有效措施

1、通过整合有限资源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商品住宅属于住宅产业中最终商品的一种形式,因而它的标准化关系整个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根据当前住宅建造以及使用的流程可以将其前后延伸从而辐射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一条紧密的产业链条。完整的住宅产业链条体系里面必须具备房地产公司、施工单位、施工原材料和设备以及部品的供应商等多个生产要素,只有将供应链里面的诸成员从获取土地、规划和设计施工项目、工程项目的施工、建筑材料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住宅的物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整个住宅开发建设的全部流程能够按时完成。随着社会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清洗,整个房地产行业形成一个紧密相关的集成管理产业链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并将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保留下来,也才能借助其他功能将外部最为优秀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多元化管理。此外会有更多的企业虎仔房地产行业的某个子行业或者一些细分市场上将力量集中起来,从而将自己的细分优势确立并逐渐加强,以便赢得细分市场的胜利。

2、提升房产企业整体的规划设计

能力对于住宅开发建设来说,做好规划设计环节的工作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建筑的施工成本,也觉得整个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向。然而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通常由设计院来完成规划设计工作,却忽视了自身规划设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因而使得整个建筑行业都以粗放型的竞争态势展现出来。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设计到两个方面:(1)设计院和客户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信息交换的中介,从而了解到客户的需求,这就使得住宅产品的设计和客户的需求、产品的制造以及售后服务的整个产品的全寿命过程发生脱节,此外还会使得设计周期延长,进而导致建筑物的质量降低,变更签证的比例也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2)不同的房地产企业具有不同的要求,设计院很难真的做到将住宅设计达到标准化的程度,这样整个住宅产业化的程度就会受到影响,也就不能确保住宅产品能够可以开展大规模的生产,以至于整个建筑产业链的效率都会受到牵连而降低。

3、将精装修的概念不断推广应用到住宅房屋中

住宅房屋的精装修概念主要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虽然房地产商以及装修公司在这上面的宣传力度不小,但成效很低。简单而言便是精装修的理念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困难存在,不过有一点令房地产商比较欣慰的是政府部门在精装修这方面给与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此鼓励房屋精装修理念的进一步推广,进而使得精装修的市场认可度逐渐得到提高,所以说精装修住宅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传统模式下居民从购房到入住的这段时间内,会涉及到装修的问题,而这个环节是目前我国建筑市场面临的一个特有现象,然而这种现象别具特色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弊端,比如业主如果自己对房屋进行装修很容隐给房屋的各项结构设施留下不安全隐患,当然在规划和改造电气时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装修很容易造成大量的物质及其资金浪费问题,也常会有大量的建筑垃圾产生。如果仅从建筑经济产业化的角度出发,把整个装修过程都并入建筑施工的环节中,那么就会减少了业主自行硬装的麻烦,也会降低建筑结构被破坏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省去装修过程中对电气改造所带来的大量浪费,这也能够满足现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理念。新形势下精装修住宅的理念不仅适应当前住宅建筑产业向前发展的趋势,也能将市场的认可度提高,与此同时还可保持建筑物自身的装修风格朝着多样化的美观环保方向发展,此外也有利于建筑物本身装修过程中所采用的装修材料和装修时的造价也可公开透明化,这点对于建筑经济来说至关重要。

三、结语

第3篇: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

一、农村住宅产业化

(一)农村住宅产业化的概念

所谓住宅产业化,是指将住宅的生产和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用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住宅,使住宅产品的开发系列化、生产工业化、技术集约化、销售配套化,从而使住宅建造成本降低,提高住宅生产效率[1]。而农村住宅产业化则是将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应用到农村住宅中,以提高农村住宅的建造质量和生产效率。农村住宅产业化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村庄布局规范化,控制和改变布局的凌乱。(2)农宅设计标准化、体系化,从而为农村住宅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3)农宅部品及构配件的生产和施工产业化,即事先将住宅的部品和构配件在工厂进行批量生产,然后在施工现场用机械化的方法进行组装,这是农村住宅产业化的核心内容。(4)农宅的生产、供应和销售一体化,即将农宅建设从投资、设计到部品生产、施工及销售形成一体,组成能够产业化生产农村住宅的企业[2]。

(二)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1.各具特色的村落特征

鄂东南农村住宅的建设一直处于一种自发随意的状态,各地区建筑形式之间没有统一的风格,体现出建造的无序性。但是在同一个地方区域,因为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趋同并且都是相同的建造体系,农民大多按照左邻右舍的户型进行设计,因此建造出来的房子趋于相似。这种户型功能和建造体系上的相似,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有利于大规模复制生产。

2.设计条件趋于相似

农村住宅产业结构的调整,鄂东南地区同一区域内的农村住宅功能模式基本趋同。比如有的区域的农村大都以运输为生,农宅建设上需要配备车库;有的区域的农村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宅功能应更加灵活,有利于改造。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相似性提供了住宅产业化设计条件。

3.农村地区有着模数化的传统

鄂东南地区在农宅建设中仍然广泛使用预制板这种建材,农民习惯于在购入预制板后,能把暂时多的预制板储存下来,在以后其价格高时将它卖出,比如卖给正要进行住宅建设的邻居。可见农民构件的接受程度还是很高,这有利于住宅产业化在农村的推行。

4.丰富的自然资源

鄂东南地区电力资源充沛,钢材、水泥、石膏、沙、石等材料资源丰富,这为住宅产业化结构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5.技术准入门槛低

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大多以低层为主,基本是二到三层的农宅。这样,某些住宅产业化技术稍加改良就能应用于农村住宅的建设。低层为主的农村住宅形式大为降低了技术的准入门槛,不用像多层或者高层住宅那么复杂,农民自身经过培训也就能够进行建设[3]。

二、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

产业化设计策略研究

“光?宅”是作者参加2015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的参赛作品(图1)。该方案是湖北“黄石住宅公园”内一个产业化节能示范农宅,为考虑今后农村住宅产业化的示范、推广及应用的目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当地钢材资源丰富、农村经济水平较发达的特点,选取了轻钢结构作为建筑基本结构体系,为增强农宅的适应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结合当地农村发展模式和农民生活现状,并从构件标准化、空间部品化、户型多样化和功能灵活化等方面提出了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产业化的设计策略。

(一)构件标准化设计策略

由于黄石地区钢材资源丰富,轻钢住宅本身具有节能环保、便捷易用、利于产业化推广等特点以及中国已有一些轻钢结构住宅的实践经验,本设计作品选取轻钢结构作为建筑基本结构体系,对其进行了构件标准化设计。首先,为了同时满足轻钢结构体系模数尺寸和鄂东南地区农宅常用模数尺寸的要求,对设计作品进行了基本模数的配适设计。作品以600mm 的网格模数作为轻钢农宅标准化构件,并以300mm为模数的少许构件对调房屋的面宽和进深进行微调,从而形成适合不同需求的建筑尺寸。其次,对设计作品进行了构建拆分,依次形成了柱、梁、板、连接件等构件要素,并对每一部分都进行了满足模数要求的构件标准化设计,形成了整个农宅的标准化构件库(图2)。

(二)空间部品化设计策略

由于设计作品在系列化设计中采用相同或相似大小的卫生间、楼梯间、天井和阳光房,所以对卫生间、楼梯间、天井和阳光房等功能空间进行了单元空间的成品化设计,在工厂加工装配成一个房间整体后再在现场进行组装。天井和阳光房是对太阳能技术的部品化设计。其中天井部品是集采光、通风、太阳能光热技术为一体的产品设计,可按照居民意愿选用,而阳光房部品集合了夏季遮阳、冬季采暖等功能,结合了太阳能光电技术的产品设计(图3)。

(三)户型多样化设计策略

为了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示范,为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城镇集合住宅、低层住宅和农村住房提供文化传承与新技术应用的集成示范。基于构件标准化、空间部品化设计的基础上,以60?O、90?O、120?O为宅基地面积,设计了三种不同尺寸的双层农宅户型,以实现户型的多样化。宅基地60?O的户型建筑面积为123.68?O,设置了1个兼餐厅功能的堂屋、1个起居室、2个卧室、1个厨房、储藏室、卫生间、阁楼功能空间等,主要适用于一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主体可以为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或年轻人等等。宅基地90?O的户型建筑面积为173.96?O,设置了1个堂屋、1个起居室、2个卧室、1个餐厨合用厨房、储藏室、卫生间、阁楼功能空间等,主要适用于两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模式可以为老人和一个儿子合住或者年轻夫妇外出打工老人和旅游者合住等等。宅基地120?O的户型建筑面积为218.45?O,设置了1个堂屋、1个起居室、3个卧室、1个厨房、1个餐厅、储藏室、卫生间、阁楼功能空间等,主要适用于三代同堂的居住要求(图4)。

(四)功能灵活化设计策略

近年来,为相应当地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大力推广,作品以宅基地120?O的户型为例,进行功能灵活化设计。在不改变户型原有建筑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内部墙体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对功能进行局部重新划分,以餐饮、居住两种经营模式为特例,设计了旅店型和餐馆型农宅户型(图5)。

第4篇: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技术集成化、产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具有显著减低用工需求的特点,从而缓解建筑产业用工需求矛盾的现状。在新常态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全面提升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作业环境、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污染、解决现场施工质量通病,对提升建筑性能和使用寿命、满足群众居住品质需求,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国住宅产业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路径。一是技术集成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初期,一些地方暂不具备全面推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可以先从部分部品部件产业集成入手,如推动屋面、外墙、门窗一体化保温节能技术产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设备和厨卫设备的产业化应用等,这些集成技术和新产品的探索同样能有效提高住宅整体性能品质。二是“以点带面”发展阶段。重点发展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企业,开展产业化项目试点,夯实技术研发基础,培育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引领、项目带动,促进地方住宅产业化发展。三是区域规模发展阶段。以产业化试点示范城市为抓手,以城市区域总体推进为系统动力,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公共建筑为载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市场选择“四位一体”的产业化均衡可持续发展格局。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管理组织和措施的创新,工程项目是建筑业技术、资源组合和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要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上下功夫,而且必须以工程项目管理深度创新为立足点,促使其良性互动、协同推进。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当前建筑业企业要在大力推进各种工程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物资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其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构建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融投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投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全过程综合承包能力。

项目资源组合方式创新。建筑产品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产业链流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多个过程,需要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立体空间中,资源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创造不同的产业价值。因此,要善于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推动管理流程和项目组织方式的变革,创造新价值。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优化升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因此,要加快企业和项目层面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尽快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建筑业与环保节能要求相融合,实现建筑绿色化。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建造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全社会环保节能的意识不断增强。“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在建筑业成了一种时尚。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智和文明的升华。它要求人们重归自然的怀抱,建立起一种人类、自然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绿色文明。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都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绿色建筑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结果。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当前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途径。三者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统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因此,当前我们要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与成品住房、绿色建筑联动发展,促进建筑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建筑产品的绿色化、智能化。

第5篇: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

一、 建筑工程产业化概念

建筑工程产业化,是指用集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生产为一体,用产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方式生产建筑工程部件,充分发挥工程装备和工程建筑建模能力,将建筑工程由现场施工为工厂生产现场装配,将工程建筑由“建造”转变为“制造”,对建筑工程这将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又大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量。当然建筑工程产业化并不是简单地搭积木,而是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制造、施工等融为一体的运行,每个部分相互依托,相互关联,从而促进建筑工程产业的发展。建筑工程产业化以集成型规模化的生产取代劳动密集型手工生产,以产业化制品的现场装配取代劳动密集型手工生产方式,以产业化制品现场装配取代现场湿作业施工方式。

1、建筑工程产业化国际发展概况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建筑工程产业化的国家,它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代建筑工程产业化”范本,即以全装配式大板和工具式模板现浇工艺。再建立许多专用体系后,发展通用构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的“第二代建筑工程产业化”过渡,法国的住宅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由专用体系向通用体系过渡,建筑体系逐渐向学校,办公楼,体育及公用建筑发展。

美国为推广产业化住宅,联邦政府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颁布美国产业化住宅建设和安全标准。当前美国住宅产业化市场发展完善,住宅用构件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美国住宅多建于郊区,以低层结构为主,用户可以按照样本或者自己喜欢的地点和方案设计房屋,按照住宅产业化上产品目录购买房屋构件,委托承包商进行建造,现场机械化施工,在美国有10%的人居住在产业化建造的住宅。

新加坡的住宅产业化也比较成熟,在经过七、八十年代的发展,目前,新加坡要求保障房项目100%采用住宅产业化技术。

2、我国建筑工程产业化发展概况

我国的建筑工程产业化发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借鉴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验,在国内推行标准化、工厂 化、机械化的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持续发展期,尤其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生产技术简单,各地都建有生产线,大规模生产的预应力空心板成为我国装配式体系中最量大面广的产品。80年代,为在北京地区满足高层住宅建设的发展需要,从东欧引入了装配式大板住宅体系,其内外墙板、楼板都在预 制厂预制成混凝土大板,采用现场装配,施工中无需模板与支架,施工速度快,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发展高层住宅建设的需求,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全国已有数万家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2500万 m3 。这一时期这些装配式体系被广泛应用与认可,大量预制构件都标准化,并有标准图集,各设计院在工程项目设计中按标准图集进行选用,预制构件加工单位按标准图集生产加工,施工单位按标准图集进行构件采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很好地适应了当时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的需要,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装配式建筑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采用预制板的砖混结构房屋、预制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等在唐山大地震中破坏严重,使人们对于装配式体系的抗震性能产生担忧,相比之下认为现浇体系具有更好的 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而大板住宅建筑因当时的产品工艺与施工条件限制,存在墙板接缝渗漏、隔音差、保温差等使用性能方面的问题,在北京的高层住宅建设中的应用也大规模减少。与之相反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现浇结构体系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采用现场现浇的结构体系更加符合当时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求。

二、我国建筑工程产业化的现状

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建筑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问题,同时目前传统现场施工方式也面临环境污染、水资源费、建筑垃圾量大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保持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推行建筑工程产业化,以实现“节能环保”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相关地区对建筑工程产业化发展的热点过度聚焦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提出过高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比例,这有可能对建筑工程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效果。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建筑行业人均竣工面积仅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4-1/5;建筑周期长,同样一个18层高层住宅,我国需要13个月建设完成,日本等发达国家只需要9个月。质量水平偏低,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无标准化,流程化,质量不稳定,容易受气候,人力环节等因素影响,劳动力紧缺,且素质偏低,民工荒普遍,缺乏培训,劳动力素质低,专业性不高,缺乏专业培训。

万科在2006年完成的国内首批装配式节能环保住宅,上海浦东万科新里程住宅项目包括1栋14层和1栋11层高层住宅其外墙,楼板。阳台。楼梯空调板等均是预制混凝土构件,预制装配率高达70%,据万科统计施工过程降低20%的施工能耗,减少60%的用水,混凝土与钢筋消耗,以及80%的木材损耗,施工垃圾以及装卸垃圾

长沙远大从事住宅产业化,是第一家以住宅产业化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工业企业,远大设有住宅研究院,负责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建造方式,施工工法,技能环保等研究与实验2010年远大曾用360小时建成一个1.7万平米30层的酒店轰动一时,被誉为”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建设者”。

三、建筑工程产业化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师劳动密集产业,一直享受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带动巨大就业,产业化推动力不足,随着用工荒蔓延,人孔红利的消失,建筑业对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产值一直保持25%增长,开工面积大,巨大建筑需求促使大部分企业忙于扩展市场,没有精力顾及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加之我国建筑设计属于独立行业,无需考虑工艺流程,建筑产业链信息交互有限,设计施工信息部对等,难以实现生产流程化。

1、企业发展应对提高工程建设效率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施工机械装备和施工水平,促进建筑产业集聚合集约发展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降低建筑能耗。

2、改善施工条件,降低建造过程的噪音,垃圾 扬尘,粉尘等污染,提高工程质量,工艺条件好,质量稳定,尺寸精准,降低难度对复杂构建,只需要制造一次性模具就可以大批量生产,工期短,多工序可以并行施工,不受天气影响等,总之,建筑工程产业化有助于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短工期,好节能的绿色高品质工程。

3、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带动设计施工、建材等50多个关联产业,近2000多种产品技术创新促进建筑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 对促进中国制造2025和产业升级信息化有重要意义。

4、有利于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实现减员增效,有利于建筑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降低用工需求,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强大的活力。

第6篇: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建筑;节能降耗;服务环境

目前,住宅建筑的发展是以低碳化和智能化为主流的,低碳建筑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开展建筑节能,提倡低碳环保生活,对推动低碳节能在建筑中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上,低碳住宅标准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需要积极普及低碳住宅知识,让从业者和公众以利用、掌握低碳环保技术为荣。

1 低碳地产的定位与现状

低碳地产是低碳经济在房地产业的一种经济转型,尚处于摸索与探索阶段,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各企业只是按照自己的理念打造低碳地产。对于碳排放量的计算、低碳评价体系等都处于研究阶段。一方面低碳地产理念认识的偏差使得低碳地产的开发形成误区,低碳地产理念的渗透不足使得低碳地产无法系统落实。另一方面,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新兴节能环保产业处于投入期,技术不成熟,产业化比较落后。发展低碳地产成本高风险大,大多数企业对于低碳地产仍持观望态度。

2 低碳住宅的概念划分

2.1 低碳住宅应满足的条件

建造低碳住宅是一个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涉及规划、设计、建造、运营与维护等诸多环节,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低碳住宅应该从项目前期决策到运营维护直至拆除报废整个过程中减少“碳源”增加“碳汇”,从实质上减少碳排放总量。本文认为低碳住宅应该基于系统的角度,侧重住宅的持续节能降耗特点,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的同时更注重服务环境,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达到建筑与人、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全面实质低碳。因此,低碳住宅要满足下面四个条件。

2.1.1 实施系统全过程的低碳控制

系统低碳侧重对房地产开发全过程中系统总量的“碳控”。房地产低碳是一个系统过程,不是某一个环节的低碳,或简单使用节能材或是采取部分节能技术的狭隘低碳,而是从早期的土地规划、建筑材料、建设施工、交付使用到物业管理等各环节,从设计师、建造师到使用者等各参与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将系统碳排放量减少到控制线下,甚至达到零碳或负碳。

2.1.2 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

产品的持续降耗性体现了碳排放控制的时间价值。据统计,我国建筑平均寿命不到30年,而美国房产寿命为74年,欧洲建筑的平均生命周期则超过80年,英国的建筑物达132年,建筑的低寿命无疑会大大增加建筑的碳排放量。房地产低碳应该注重前期土地规划与建筑的坚固耐用性,考虑住宅在长期使用中凭借自身功能设计减少初级能源的使用,同时注重低碳设计在使用中落实节能降耗的作用。

2.1.3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建筑的功能就是空间使用者对空间环境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建筑为人服务,低碳建筑应该以人为本。低碳住宅一方面指迎合人体需要,提供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舒适度高的环境。另一方面指低碳住宅不仅要低碳还要低廉,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低碳。当低碳住宅上升到豪宅成为少数人的专享时就脱离了低碳的本质,技术的引用应该侧重其本土效用,不应该教条照抄。

2.1.4 促进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

低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策略,低碳住宅作为低碳在房地产业的落实,注重建筑对环境的负荷,才能真正落实低碳。房地产低碳应该在改善室内环境、保证人体舒适度的基础上着眼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从内到外系统落实低碳理念,使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

2.2 低碳住宅概念的实质定位

低碳概念模糊与泛化的实质源于低碳住宅标准的缺乏和碳排放量计算的缺失。德国DGNB首次对建筑的碳排放量提出完整明确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碳排放度量指标,其计算方法已在2009年11月得到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机构在内的多方国际机构的认可。所确定的建筑碳排放量单位是(kgCO2-Equivalent/m2×a)。国内学者张智慧等研究建筑碳排放评价,基于LCA原理界定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范围,指出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即是建筑建造、使用和拆除处置各阶段的各类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其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潜能特征当量因子相乘所得到的总和。

参照德国DGNB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本文定义低碳住宅的衡量使用单位年限单位面积住宅温室气体排放量,即

PGWI=×

式中,GWI为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指数(kgCO2);Wij为建筑物生命周期内第j阶段(j=1,2,3分别为物化、使用和拆除处置阶段)所产生的第i种温室气体的重量(kg);GWPi为第i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影响潜能(kgCO2/kg温室气体);i为温室气体的种类代号。PGWI指单位年限单位面积住宅温室气体排放量,N为建筑设计使用年限,S为建筑面积。

根据住宅单位年限单位面积住宅温室气态排放量,对低碳住宅进行等级划分。与原来相比,PG?WI降低50%给予“合格认证”;降低65%给予“银质认证”;零排放给予“金质认证”;负排放给予“钻石认证”。通过量化考核为低碳住宅贴上真正的标签,以从实质上定义低碳住宅。

3 实现低碳住宅的具体措施

3.1 规划中落实理念,考虑被动低碳策略

明确低碳住宅的基本概念、设计理念、建造方法等,从基层工人到建筑施工管理、高层决策各个层次渗透低碳理念。在住宅规划阶段就考虑低碳规划,借鉴英国《建筑规范》将建筑物的预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目标排放率(TER)作为关键指标,通过建筑环境和建筑物理实现节能降耗。另一方面在建筑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在采用任何附加技术之前,建筑师必须优先考虑被动式的低碳策略,打造被动式住宅。这类住宅主要通过住宅本身的构造达到高效的保温隔热性能,并利用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为居室提供热源,减少或不使用主动供应的能源,即使是需要提供其他能源,也尽量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3.2 克服技术壁垒,降低材料成本

一些技术被贴上了生态(Eco-)、绿色(Green-)或者是可再生(Renewable-)的标签,经不起系统化的推敲,而它们整合后能否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更值得质疑。所以实现实质低碳住宅,一方面应该注重低碳技能技术的研发,促使产学研相结合,克服技术壁垒,降低技术成本。产业化的住宅生产方式使钢模板等材料的重复利用率得以提高,建筑垃圾减少约83%,材料损耗减少约60%,可回收材料增加66%,建筑节能达50%以上。住宅产业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住宅生产效率,提高住宅整体质量,而且降低住宅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消耗、噪声污染、二次装修污染等。可见,研究住宅产业化技术,整合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从材料设备、技工技术、建筑工艺等方面着手,对建筑部件标准批量化生产,使房地产转型为工业化生产是发展低碳地产的一个出路。

3.3 培育“绿色信贷”机制,实行碳积分制

房地产企业目前发展动力不足,各开发商只是看到房地产业经济转型的契机与隐藏在背后的经济利益。大部分地产企业虽然认同低碳开发理念,但行动上仍持“观望”态度。倡导并实施低碳金融发展战略,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规范与引导房地产低碳转型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在房地产业培育“绿色信贷”机制,提高信贷准入标准。对低碳地产提供优惠信贷政策,鼓励低碳住宅的开发。同时,在房地产业实行“碳积分”制度,以“碳积分”作为企业的信用度,参照“碳积分”量实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鼓励措施。同时对低碳住宅购买者实行“碳积分”制,给予购买者一定量的“碳积分”,从而根据“碳积分”量提供抵押贷款、减免税收或政策补贴等优惠政策。

3.4 明确权责利关系,改变居民生活模式

节能材料的应用和节能技术的使用势必导致建造成本的增加,低碳的成本无疑会通过房价转嫁给消费者,使得房价超出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低碳住宅不应是豪宅而应该迎合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健全合同管理,将成本分摊问题在合同中量化,明确开发商、建造商和消费者三方在低碳住宅成本方面的权责利关系,同时在合同中明晰低碳住宅的各项节能降耗标准及达到的程度是低碳住宅推广的保障。英国零耗能、零碳排放量住宅的建筑师邓斯特指出,建筑使用者的意识和行为决定了建筑实际能够取得的节能、废物循环和CO2减排效果。因此,低碳住宅的实现有赖于全新的生活模式,需要转变居民节能和CO2减排意识和行为,改变高能耗生活模式,避免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哈-布鲁科斯效应,即公众在有效节能措施下常潜意识地增加他们日常生活耗能的强度与频率,或去追求其他耗能享乐的行为模式。

4 结语

综上,低碳住宅建设方向需要理念渗透规划,采取被动式设计产学研结合,推行“碳积分”制,转变居民生活方式等等,还需在加大对外交流学习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国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并在学习的同时加强自主研发,提升我国低碳住宅设计与建造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小琳,柳云状.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0,(3):115-117.

第7篇: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预制装配;节能环保;建筑技术

在过去的几年中,欧、美、日等建筑工业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了一个实验区,把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延伸到极限,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来面对不同的挑战。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技术有了很大的演变,在强大的技术支撑下,预制装配系统几乎可以满足任何类型的建筑。也可以说预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筑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建筑产业化是运行于建筑行业中的一种有效的资源优化与配置,它通过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和机械化、装配化的构部件生产方式,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所有部品、设备、部件的产业化。建筑产业化意味着构件制造的工厂化、产品设计的标准化、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房屋装修的一体化以及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在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下,建筑产业化能够将技术、经济与市场进行有效的结合,以较低的投资换取高额的产量,同时满足消费者对房屋质量、安全以及舒适度的需求,带动建材、冶金、新材料等多种关联产业的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年均住宅建设量一直居高不下。然而,传统现浇的建设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且具有能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等诸多弊端,建筑产品的品质也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建筑行业的产业化升级是建筑行业优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2.预制装配建筑技术的优越性与应用

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工艺方法,运用该技术建造的建筑,其包括内外墙板、空调板、叠合板、预制梁柱等在内的全部构件均由工厂预制生产加工完成,并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组装成型。较之传统的施工技术,采用A制装配技术生产可以减少六成的材料损耗和八成的建筑垃圾,将工期缩短为传统方式建造工期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同时实现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建筑节能。另外,通过装配作业代替了大量的现浇作业,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促进设计的标准化提升,提高构建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整个建筑性价比的提升。预制装配建筑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新型现代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预制装配技术的典型代表,它的主要构件包括预制预应力混凝土以及预制混凝土,配件由工厂预制完成,并运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和部分浇筑。与传统方式生产的完全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新型现代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以装配化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生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力投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具有优良的抗渗、抗裂、抗剪性能,自重轻;节约钢材,减少成本投入;通过对预制构件的组装,减少了传统施工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与噪音干扰;预制构件在标准化生产方式下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为结构的安全可靠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2.2预制钢结构建筑

由于轻钢的特殊性质,预制钢结构建筑被越来越多地认可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建筑体系。它不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耐久性能、保温性能、隔声性能,还能够满足节能环保的需求,这也符合我国建筑业发展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轻型钢结构被广泛运用于多层住宅、民用会所、别墅等不需要承受较大荷载的建筑之中。与传统手工住宅体系相比,预制钢结构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具有以下优点:

大大缩短工程的工期,每建一层所花费的时间平均仅需三到四天,加快建设资金回笼速度,从而降低建设项目所具有的风险;建造过程灵活多变,即使用于冬季施工,也可以通过施工顺序的先后调换,减少因使用防冻剂而形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由于预制钢结构建筑自身具有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的性质,使用这种建造方式,能够大幅降低预算,同时具有较高的抵御地震的能力,满足居民的住宅安全性需求。

2.3集装箱模块化建筑

集装箱模块化建筑是指在空间上将建筑产品分割为多个模块,并像搭积木一样集合而成的建筑。作为此类建筑的主要工具,集装箱具有低碳环保、抗震抗压、可以重复使用等多种特性,因此被广泛运用于酒店、汽车旅馆、一些临时性建筑的搭建以及灾后重建的项目中。集装箱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能耗低,现场施工废弃物少,多数构部件能够循环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环保的要求;由高强度钢构成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强,抗震、隔音、隔热性能好,施工工期短,对周围环境、居民生活影响较小;空间组合变换灵活,组装拆迁简易便捷,可供整体搬迁;成本低,对技术工人的依赖减少,生产效率高、质量优良。

3.建筑产业化与预制装配建筑技术发展的不足与建议

我国对于装配式建筑和建筑产业化的研究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主要包括:相关部门对于建筑产业化和预制装配建筑技术的宣传力度不足,相关的法规、政策不健全,造成这种新技术、新工艺对于许多开发商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房地产企业参与度不高,不利于建筑产业化与预制装配建筑技术在我国的推行;科研部门缺少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动力,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率低,产业化程度低;缺少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建造的房屋质量难以用标准进行衡量和控制等。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有效的土地、规划、税收、财政以及金融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新工法、新工艺的研发,提高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技术保障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培育预制装配住宅产业链,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建立起对参与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认证、培训体系,组织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学习和培训,加强考核制度,推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三、由设计规程、部品部件生产以及施工验收等方面人手,尽快制定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研发出配套的设计标准图集和可供实际应用的计算软件,并完善工程造价和定额体系等。

4.未来中国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

展望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大到整体空间布局,小到建筑细部的每一个预制构件,将建筑群与环境雕琢的如此细腻。在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正处于向工业化发达国家学习的起步阶段,设计、生产、运输、安装各环节的技术是实践过程中首要攻克的难题,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在环境、功能及美观等建筑设计方面的因素并无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

第8篇: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state upgrading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 extensive production methods of traditional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eening of industry have become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future. Furtherly, as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method promoted vigorously by the government, BIM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greening of industry and can also assist the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green construction, cut cost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two internet plus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xamples, the 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BIM technology helps general contractor cut cost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under the contract Wanda turnkey approach by the general contractor,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utilize BIM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关键词: BIM技术;产业化;3D打印;总包交钥匙;轻资产

Key words: BIM 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3D printing;turmkey approach;light asset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169-05

0 引言

所谓产业化是指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的组织方式,是一种在行业链条内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住宅建设为重点,工业化为核心,运用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房屋建造全过程联结为一体化产业链,改进生产方式,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进度,效益和质量。主要表现形式为: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施工安装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组织管理信息化、应用智能化几大方面。这种产业化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建材等行业为依托,以工厂化生产配件为基础,以科技人才为手段,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设计、构配件生产、施工建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国务院办公厅于1999年颁布《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建设部开始培育发展符合要求的龙头企业,并在全国开展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点工作,并通过成立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号召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沟通,促使住宅产业化技术及时得到应用。尽管国家政策扶持,大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产品产业化程度低,只有发达国家程度的50%到80%,施工现场工人效率低下,能耗高,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BIM技术作为一种精细化管理的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BIM技术不仅可以进行碰撞检查、图纸深化、进度管理,成本核算,也可以与预制构件的设计生产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屹立不倒,如何利用BIM技术手段将传统现浇生产方式向构件工厂化生产方式转变,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 大型施工企业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发展定位

传统的大型施工企业,生产方式主要以现场工人的人工操作为主,劳动密集程度远远高于技术密集程度。随着近年来广大农村经济条件的好转,农村人口观念的转变,农民工人口逐年降低,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现场工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操作水平也很难保证。施工企业作为粗放型、高耗能的代表,生存模式本身就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背离,加快步伐完成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各种预制构件的工厂化大规模生产,使得传统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钢筋混凝土盈利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盈利需求。

面对目前建筑住宅发展新形势,传统大型施工企业如何尽快找准市场定位,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在运营生产模式中完成企业华丽的转身,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关系到未来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的大事。大型施工企业在未来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中,应着重从创新技术和升级管理两部分着手,逐步完成企业运营生产模式的调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升级:

1.1 设立专门的构件产业化基地

随着建筑工业化趋势的加剧,劳动力资源的紧张,传统主要依靠现场施工的模式正在被逐渐取代。首先,农民工人数在逐年减少,能够胜任劳动岗位的技术工人出现严重缺口。另外,现代化施工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高,依照施工经验,现场施工往往会出现和目标设计不一致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预制结构如PC构件、钢结构等将会逐渐替代传统的现浇结构。大型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加大科技投入,确定企业核心技术,掌握核心专利,以此为基础设立核心住宅品构建生产基地,保持其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1.2 培养产业化技术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在建筑产业化转型升级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动力。传统施工过程中,工人素质较低,且流动性大,不利于进行专业培养,满足现代化施工的需要。住宅产业化使得传统简单的体力劳动被机械设备所取代,企业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可以针对性地培训专业人才,满足产业化施工的需要。

1.3 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与传统项目相比,住宅产业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牵扯的材料、专业众多,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一层的管理要求。由于参与建设的单位众多,从策划、设计再到建筑和建材生产企业,组织层次复杂,目标各不相同,施工企业在工作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受到挑战,必须转变传统思想,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以适应住宅产业集团中的管理方式。

1.4 提高科技研发水平

和国外较为成熟的大型施工企业相比,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我国劳动力成本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廉价的水平,导致企业科技研发动力不足,特别是住宅产品成套技术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技术优势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建筑企业的增效只有不足30%的比例是依靠科技进步获得,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50%。认识到不足要迎头赶上,就必须建立完善科研制度,奖励创新。同时企业要加大自身科研资金的投入,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向科技要效益,向绿色要效益,突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的概念,实现住宅产业化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

2 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作用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目前主要表现在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施工企业运用BIM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BIM是一个能够共享资源从而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种决策提供参考的平台。BIM的价值体现在各个阶段:设计阶段BIM可以为设计方服务,协调图纸中各专业的冲突,使虚拟施工成为可能;施工阶段BIM技术可以进行施工方案模拟,并提供有关建筑质量、进度以及成本的信息,可以方便地计算工程量,管理大型设备和建筑材料。在运营阶段,BIM可以提供有关使用性能、入住人员与容量等信息,使得建筑的维修管理更加便捷。

BIM在建筑工业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建筑设计标准化方面:工业化建筑设计具有标准化、模块化、重复化的特点,数据量大且重复,由电脑软件完成会避免出现错误,也容易制定标准和规则,有利于标准化设计。

构件生产工业化:工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构件的精度,传统的记录会产生误差和错误,BIM模型辅助构件生产,可以将多方意见进行汇总、整理,使各参与方处在信息对等的位置,对构件进行直观的设计和修改,有利于实现构件工业化。

施工安装装配化:构件信息、搭接位置、搭接顺序是施工安装装配化需要记录的主要信息数据。BIM技术可以保障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施工顺利完成看,有利于BIM实现施工安装装配化。

组织管理科学化:BIM技术可以在建模和其他阶段不断完善构件的物理信息和技术信息,管理构件的生产过程,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同时,BIM技术可以将设计、制造、施工等环节由传统的割裂分离的模式向集成化管理模式转变,有利于实现组织管理科学化。

2.1 BIM技术辅助3D打印绿色建造

BIM技术在3D打印建造中的应用背景:“3D打印”学名“快速成型技术”或者“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通过材料逐层添加制造三维物体的变革性、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通过对实物进行扫描,产生复杂环境和几何结构的详细三维图像,然后利用建筑3D打印机打印出一模一样的实物。3D打印建筑物的技术原理是将混凝土等建筑材料通过3D打印机喷头挤出,采用连续打印、层层叠进的方式进行建造的新型建造模式如图1所示。

BIM技术在3D打印建造中的应用实例:

①3D打印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通过在3D打印的墙体空腔中配置横向、竖向钢筋,并在空腔内进行混凝土灌心形成的3D打印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墙板吊装之前,弹出墙体线及控制线。利用BIM技术辅助进行3D打印住宅质量的三维可视化监控。BIM技术还可以辅助进行3D打印建筑现场钢筋放样,如图2所示。

②3D打印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由3D打印形成梁和柱的外壳,并在壳内插钢筋、混凝土灌心,形成梁和柱构件。以刚接或者铰接形式将梁和柱构件连接,形成承重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2.2 BIM技术三水万达总包交钥匙项目中的应用

佛山三水万达项目是中建四局第一个总包交钥匙模式下的新型项目。“总包交钥匙”模式是一项革命性的创新之举,在新的模式下,业主只面对总包单位,不再直接面对分包单位,总包在万达合格供方品牌库内,自行选定分包单位,材料设备供货商,并执行万达采购数据中的价格,建设完成后向万达交钥匙。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总包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利空间大,业主与总包的法律关系也相对简单,责任权利各自清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工程企业均采用这种模式,但在国内,只有万达集团率先采用。

总包交钥匙模式对于总包来说是一种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模式下,总包要抛弃以往的观念,重新定位自身,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取得效益。

2.2.1 BIM技术在万达首开区中的应用

首开区地上建筑面积约7.9万m2,地下建筑面积1.33万m2,占地面积约为15800m2。主要结构有塔楼:10#、11#、12#、13#商铺:15#、16#售楼部:14#。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

首开区结构形式:一般为商业综合体框架结构,公寓为框筒结构;居住区剪力墙结构。结构抗震烈度:6度;容积率:3.45。外立面材料做法:商业:石材、铝板、玻璃幕墙。公寓:石材、铝板、玻璃幕墙。住宅:石材、涂料、玻璃幕墙。首开区模型图如图5所示。

①BIM在图纸审核方面的应用。

万达总包交钥匙合同中明确规定,出图后未在规定天数内,提交审图意见,图纸问题由总包承担责任。修改完成正式移交后仍存在“错、漏、碰、缺”等问题造成的工期、质量、安全及成本等一切责任和损失,也由总包自行承担。

由于新模式下,总包对设计图纸的管控职能要求提高,因此如何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较为全面地查出图纸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BIM技术正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以施行的,解决图纸“错、漏、碰、缺”问题的数字化手段。首开区地下室管线与结构冲突经过BIM技术初检达100多处,均已提交给安装公司和设计院协调解决。图纸审核报告和管线碰撞检查报告如图6所示。

②BIM在场地平面布置中的应用。

由于万达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前期合理利用场地,尽快完成场地的三维平面布置非常重要。本工程运用BIM手段,对现场进行平面布置,见图7。包含:现场总平面布置、工法样板间平面布置。

③BIM在施工方案模拟中的应用。

本工程在工法样板间交底、塔吊布置、基坑出土策划、支护桩桩基施工策划等方案模拟中采取BIM技术,可以达到提前模拟,发现问题,提早解决的效果。BIM技术模式栈桥出土和分层开挖方案的模拟详见图8。

④BIM技术在工程算量中的应用。

现代建设项目预算超支现象十分普遍,因缺乏充分的时间来精确计算工程量所导致的成本计算不明确,是造成成本超支的重要原因。基于BIM的建筑信息模型可以为造价编制提供所需的项目构件信息,快速统计工程量,能进一步摆脱人为因素造成的计算错误。图9为采用BIM技术进行商务算量的清单表格。

2.2.2 BIM技术在万达轻资产中的应用

佛山三水万达广场大商业地上建筑面积约40.02万m2,地下建筑面积7.76万m2,地上建筑面积32.26万m2。图10为大商业部分平面布置图。

结构形式:一般为商业综合体框架结构。结构抗震烈度:6度;容积率:3.45。本工程外立面材料做法:商业:石材、铝板、玻璃幕墙。公寓:石材、铝板、玻璃幕墙。住宅:石材、涂料、玻璃幕墙。

为适应万达集团实现轻资产万达广场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式施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开发部成本、保证项目品质。在大商业“采光顶”部分,准备采用BIM技术辅助施工。

考虑到成本和建筑效果,并根据标准图和运输能力,将采光顶划分为若干单元进行工艺深化,并在工厂进行焊接,减少现场焊接量,详情见图11。

采用BIM技术可以实现现场预操作,减少返工,节省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3 BIM技术在大型施工企业中推行的要素

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风口浪尖,BIM技术作为施工单位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勃勃动力。作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新技术,BIM在建筑工业化、精细化管理、绿色施工、降本增效,科技创新等领域均能发挥作用,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和效益,因此非常值得施工企业学习和推广。为了更好地利用BIM技术为企业服务,在推行过程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立完善的BIM管理制度:制度是技术推行的保障,为了保障BIM技术能够高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BIM管理制度,其中包含软硬件管理制度、建模规范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数据管理制度、奖励惩罚制度。只有建立健全规范制度,才能让BIM技术在企业中健康地发展。

②为BIM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项目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任何科技创新也必须以服务生产一线,创造价值为前提。施工企业需要寻找一些适合BIM技术应用的示范项目做为平台,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总结BIM技术应用要点和实施经验,以点带面,为BIM技术在企业的推广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引领企业发展。

③让企业成为BIM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以人为本。BIM技术能否顺利实施,人才是关键。目前国内大型施工企业的BIM人才短缺问题严重,企业应该针对需要,着重培养一批有战斗力的BIM技术团队,尽量做到有经验的“老人”与有冲劲的“新人”相结合。聘请一些专家和相关经验丰富的人员,系统地、有组织计划地进行BIM基础知识和软件应用的培训,提升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实现BIM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 总结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目前智慧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昭示“互联网+”已经在处在现在进行时。BIM技术,作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新技术,结合建筑发展的未来趋势“产业化”,将会为整个行业带来一股新势力。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在这个建筑工业化变革的时代,需要尽快准确地找到自身的定位,彻底转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并在企业内部投入大量优势资源建立BIM技术人才梯队,通过信息化技术武装自己,从而尽快完成转型升级,为整个行业带来一股新势力。

参考文献:

[1]齐骥.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和今后工作重点[J].住宅产业,2013(11):12-13.

[2]武红.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40(32):282-283.

[3]程建华,王辉.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商业经济,2012,39(3):29-31.

[4]熊诚.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12(6):18-20.

第9篇: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发展,挑战

1、引言

近几年,地产行业频繁提到产业化这个概念,究竟何为住宅产业化,为什么行业开始关注产业化,首先了解几个概念:工厂化:主要结构构件、部品在工厂里进行生产;工业化:发挥工厂生产的优势,对住宅生产全过程(采购、设计、生产、物流、施工、售后)实施质量管理系统,进行合理化生产。产业化:全行业、产业链的现代化;

2、目前住宅行业的发展现状

2、1行业效率

劳动生产率:2010年统计我国整个产业的人均竣工面积28平方米,仅为美国和日本的1/4和1/5;

建造效率:建造一栋18栋的住宅,国内需要13~14个月,投入大量的人力、水泥、砂石、钢筋等材料,交付大多为毛坯房;而以日本为例的发达国家机械化施工率高,大量采用预制件,从建造伊始到精装修交付,仅需9~10个月。

2、2工程质量

整体质量水平低,消费者投诉率高。房屋渗漏、墙体开裂、门窗质量问题、管道爆裂等层出不穷,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工具化程度差,无标准化、流程化作业。质量受制于气候变化、工人素质、场地情况等诸多不可控因素。质量的均一性差,缺乏稳态的质量控制。

2、3能耗、污染

建筑行业错方式增长,能耗严重,对于水、电、钢材、水泥、木材等等耗损极大,同时施工垃圾、扬尘、噪音、装修二次污染等问题突出。

2、4劳动力问题

目前面临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紧缺,而且目前从业人员的特点表现为临时性、业余性,具备实际生产、操作经验的职业技术工人越来越匮乏,导致管理及培训的难度极大,加大了劳动力的需求缺口,及质量的不稳定性。

2、5技术问题

传统的生产技术、施工技术及材料技术使得工序质量无法稳定、工效难以提升,新材料、新技术考虑欠缺。

由此可见,目前的建筑行业发展已经面临着一些天花板似的问题且无法突破,历史证明,改革的背后势必隐藏着一个发展的瓶颈,这就是为什么建筑行业需要进行一些颠覆性的变化,而产业化道路恰好为此提供了一条出路。

3、住宅产业化及其发展

3、1住宅产业化

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的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简单的理解,住宅产业化就是要像造汽车一样去造房子,把房子的标准化组件提前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制作出来,然后在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而这套流程的上下游产业包含设计、制造、组装等就构成了一个产业链,开发商的职能就是整合并掌控这个产业链。

3、2发展住宅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缺少的就是大多数都买得起的好房子,所以住宅实现产业化的目标就是使大规模造房成为可能。同时在提升品质的同时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在合理的利润空间内满足更多普通老百姓的住房需求,这对于任何一个开发商来说都将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相较之下,传统方式建造住房的模式弊端日益突出,企业生存及发展空间都将受到威胁。所以立足长远发展的规模企业间已经开始了一场产业化进程的竞赛。

中国的住宅市场目前尚处于粗放式、高能耗的发展阶段,劳动密集、产能低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发展空间必将更大,同时,也会日渐成熟。同时,房地产开发由拿地、建设、交付、物业服务一条龙的商业运营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行业分工更加精细,房地产行业商业理性更加凸显,房屋作为商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而整合产业链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开发企业的未来一定是建立在对产品品质、效率和成本等要素的良好把控基础上,住宅的产业化之路则是实现这些追求的最好途径。在08年经济危机直至如今国家对地产的持续严控以前,房地产市场俨然一个取款机,国企、私企、自然人趋之若鹜,疯狂开发,买房人也以投资者的心态激情入市,对于价格、质量等因素无暇顾及。当一个行业太容易赚钱的时候,如果不及时调整,那它离灾难就不远了。在当时谈住宅产业化一定不会有听众,如今潮水退去,幻想破灭,监管机制的完善促进了市场的理性回归,当认识到靠机会增长的可能经越来越小时,市场开始探索诸如产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

3、3实现住宅产业化过程中的挑战

要实现产业化确实存在很多具体的困难。首先,目前缺乏现成的标准、缺乏技术力量、缺少配套企业、缺少产业工人等,先行的开发企业只得从零开始,研发数据、培训工人、整合产业链,从设计、预制构件生产、施工、监理、验收、维护等均要在市场资源及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推进,势必导致成本高、效率低,这也需要政策层面予以全行业的引导和支持,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各环节的技术力量及产出能力,而且考虑到构件的运输半径问题,需要区域平衡。当住宅产业化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经营管理意识和模式也要相应的调整,更多的是参照制造业的管理理念:标准化程度越高,生产管理越简单,成本也越低。向规模要效益、研究客户需求、不断改善产品、提升服务品质,精细化管理。

4、实施住宅产业化的效益

4、1工业化对住宅产业化的促进

工业化的一些基本技术及采用这些技术后带来的效益:(1)S-I分离设计技术。结构设计采用结构骨架(S,Skeletong)与填充设施(I,Infill)分离的设计理念。其中结构骨架包括结构主体、承重墙体、公共设施及公共管线,填充设施包括非承重墙体、装修体系、户内管线、户内设备设施。结构骨架按照70~100年使用寿命设计,充分考虑构造耐久性,填充设施可独立于结构骨架进行改建与修缮。(2)模具技术。在工厂制作加工的钢模具,即环保又可提升模具的精准度。钢模具偏差小于2mm、可进行上百次周转、可确保构件表面光洁细腻。(3)构件生产技术。预制整体拼装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建筑体系中,预制构件(PC)使用的钢筋笼、混凝土等均由专业工人、专业厂家制作调配,构件在生产平台精准控制下完成,质量可控性及稳定性大幅提升。(4)吊装及支撑系统.预制构件采用先进的吊装及支撑体系,不需要搭建满堂脚手架。设备、内装施工可与结构主体施工同步进行。(5)预制柱的浆锚法连接工艺。构件预制时对连接套筒、预留钢筋的控制精度要求高,对灌装材料要求高,安装效率高。(6)端头锚固器工艺。减少钢筋锚固长度约60%,简化梁柱节点构造,提高安装工效。(7)预制外挂墙体。外墙一次吊装完成,效率很高。墙体采用密实的混凝土,可杜绝渗漏。门窗预制在墙体内,保证安装质量。各种外墙的饰面效果,可随主体吊装同时完成。(8)ALV预制墙体。室内分隔墙采用预制墙体,安装精度高、效率高,无湿作业。(9)内装技术。SI分离的内装,由于大部分的装修部品均在工厂加工完成,现场只有极少部分的湿作业,施工效率大大提升、现场管理形象得到改善、装修品质得到了保证。

4、2产业化带来的效应

(1)社会效益。以某项目为例

节能:消耗14.5千克标准煤/平方米(减排23%)

节水:消耗0.314吨水/平方米(减少79%)

节材:消耗0.002立方木模板/平方米(减少87%)

环保:产生0.003立方垃圾/平方米(减少90%)

工期:施工周期大幅缩短,城市化进程加快30%

部品:促进模具设计和生产、预制构件生产、安装辅助用具等企业发展

(2)企业效益

人工:大量的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现场施工人数将减少2/3

管理:管理更规范、更高效,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工效将明显改善

工期:冬季也可进行吊装施工,设备周转率加快,大幅提高企业单位时间的盈利能力。

(3)消费者利益

质量:工业化住宅能最大程度改善结构精度,杜绝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以混凝土柱垂直度为例,传统施工方法误差允许值为5~8mm,而工业化预制法可控制在2mm内。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度偏差小于0.1%,外墙瓷片拉拔强度提高9倍。

维护:工厂生产的构件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减少了后期维护要求。而且,分离式设备体系,又为设备的维护更换提供了可能性。大大提升了住宅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护成本。

性能:采用新的维护和隔墙体系,提高了隔声和保温性能。

环保:内装体系使室内装修一次到位,保证质量的同时,大幅避免了二次污染,严格把控的装修材料更加环保,为消费者带来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