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第1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关键词】资源;信息化;优化

一、引言

面对日常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此专门设立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金教工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1]“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虽然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在信息化资源优化层面有所体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国内外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1)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目标成为“一站式,并可由此寻找到任何资源”的资源门户,其重要经验包括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化,使各类组织、行业机构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建设;注重规范资源质量,通过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十分布式的“资源实体”的方式[2],将区域资源乃至全国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交流。(2)英国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建设,采取了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原则,并通过“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将100家教育机构联网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其建设经验包括非行政性的建设体制、多元化资金投入、完备的引导和监管体制等。(3)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大,先后实施了MP1(Master-Plan1)、MP2,为开发和获取与课程目标相关的优质软件资源制定了策略[3],并设置了专门的服务中心用于学校查寻浏览和推荐软件资源。(4)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把资源投入作为衡量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展开评估。(5)国内也呈现出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在区域范围内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成为解决方案之一,Web2.0、Moodle等新技术途径正在区域资源建设中推广;资源建设关注与区域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相协同;知识管理、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视角的研究开始发挥指导作用,资源结构向主题资源和生成性资源过渡;出现了一批整合教研发展和资源建设等功能的区域门户等。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4]。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成功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开展了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上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层面适应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优化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广州成功建构了基于学校的教育行政学术合作机制,吸收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科专家、教学团队、基础教育学校等各种机构的重要力量,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5]。目前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可用性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比较贫乏,在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层面缺乏引导和监督机制[6]。

三、信息化影响因素现状

1、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高校师生主要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据调查统计,有22.5%的教师和30.3%的学生从传统图书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而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师生比分别是66.2%和65.1%。很多高校的图书因为查阅率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配套光盘、教材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这些教育资源被师生忽视。高校师生查找教学资料通常会进行互联网搜索,其次会通过登录与材料相关的专业学习网站或学校的数字资源库查找,这两部分所占比例约90.23%。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对高校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而言,建设好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但除了优质的精品课程外,其他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资源需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高校或机构,共同开发,充分使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

2、高校教师需求方面分析

自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购买一定的电子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带动教师开设精品课程,在近几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47%的高校资源平台并不对外开放,超过25%的高校资源平台是收费的,剩余的部分不仅供校内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而且校外用户可免费登陆和下载。在调查阻碍高校将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高校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日常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职称评定或职位晋升都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密切相关,但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应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高校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对教师的考察要涉及到对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四、资源视角下改善信息化优化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持续投入

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较大的建设资金投入。政府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在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长期投入。美国的远程网络教育质量一直有很好的盛誉,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不仅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而且注重资金的不断投入,该国政府在对网络大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给予了很大大的支持。他们拟定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方案,并提出并实施了“因特网”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建立和丰富网络精品课程和远程网络教育。除此之外,还成立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网络系统,由专门的“联网咨询委员会”管辖。由此可见,政府在网络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并非一次投入就足够,若要使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持续发挥资源配置核心作用,持续的投入资金是非常必要的。

2、基于数字化校园实现高校内部数字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指面向高校内部的院系、职能部门和师生。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正确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院系合作来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同时,要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各类用户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权限,共享给校内各用户有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调动高校内部各部门和院系的共享合作意识,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加快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知名度。

3、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从目前共建共享情况开看,高校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单位开发现状较混乱,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一个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构,使得已有的远程网络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共享,而且大量低水平重复性的开发工作仍在一些高校不断开展,急需打破种种障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协调结构。各高校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单位所建立的资源由协调结构统一负责协调、整合和优化,并对学科、专业、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内容做好统一管理和规划,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主要职责有三个层面:第一,负责和高校签订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协议;第二对目前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做合理评估,整合和优化网络教育资源;第三搭建网络教育资源交易平台,做好服务和后续维护工作。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及高校内外交流状况等方面入手,从三个角度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并对模式的创建和共享做了详细分析,为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具滋亿.韩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近况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07).

[2]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9(09).

[3]胡钦太.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框架与趋势分析[J].教育研究,2009(10).

[4]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5]王燕,王永波,范庆彤.浅析高等教育信息化[J].才智,2010(03).

第2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研修活动培训心得体会

推动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对于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校本研修模式的创新,优化研修内容,保持校本研修的常态化持续性和系统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积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本次培训学习让我收获颇丰!

一、网络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有效平台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几本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网络的明显优势在于其拥有无限的信息资源,而且不受时空限制。网络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

二、网络为教师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

教师交流是校本教研中的关键环节。合作与交流可以把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进行加工凝结在一起,最后综合成远远大于单个教师研究的简单相加效果。校本教研中的同帮互助,就是教师群体之间相互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将全世界融合为一个大家庭,让我们同处于一个村落。校本教研中的互助同伴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教研组或课题组,还可扩展到校际教研活动、网络上的教师群体,给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三、网络为教师专业引领提供了有效平台

强大的网络平台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要积极建立网络平台,鼓励教师走进网络,构建自己的话语舞台和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通道。网上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好实现了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的可能。网上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教师们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观摩到大量优秀的课例,吸取丰富和最新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每位教师的成长与网络发展息息相关。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和网络交流工具,充分地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为校本教研开辟新的舞台,促进自身专业更快发展

第3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主性;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51-02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XU Rui

(Shenya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School, Shenyang 110026,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an promote teaching efficiency, improve its quality, now it is spread and appli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haracters and present state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teaching , attempts to analyses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how to better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optimization

1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性

2.1 信息资源丰富,知识容量大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渠道增多,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扩大知识的容量,还增强感观刺激,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2 教学的直观性增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入,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具直接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得教学信息,对知识构建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3 便于分层次教学的展开,体现个别化教学

信息技术参与给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媒体和网络技术呈现学习的学习内容,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的难易、进度,便于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2.4 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便于协作式学习

在网络的帮助下,学生通过互相协同、竞争或角色扮演等不同形式进行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运用很有好处,对学生的认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5 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技术辅助,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反之,信息素养的提高便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这是一个双向的共同促进。

3 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认识不够

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有一定认识,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仍然受到一定的思想束缚。许多老师还没能意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工具。大部分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还处在尝试阶段,多数只出现在公开课或观摩课当中,实践的形式大于效果。

3.2 部分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设备薄弱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些学校达不到实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硬件条件,信息化课堂教学所需的校园网络、数字化教室等设施所占比例严重不足。

3.3 教学资源建设不能满足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要求

有些学校在建设投资中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的开发利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不完善、不系统、无序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优劣。

3.4 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匮乏,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无法完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的融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感到无能为力。

4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4.1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在信息化手段参与的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已经从已有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获得,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授业者,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怎么样让学生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力求完成的任务。

4.2 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但设备的开通率和使用率还有待评估。有些形式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不能只靠教室中的一台教师机的支持,类似网络教室的多媒体教室才是首选。因此,学校内网络教室的多少、校园网开通与否决定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另外,教师办公设备充足与否决定了教学资源获的获取,因此,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建设是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

4.3 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要实现信息化堂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参与来优化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与管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定要正确理解教学资源库的内涵,充分了解教学资源的多种表现形式、存在形式。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教学资源的采集要全面,不仅要注重数量和质量,更要重视所收集的资源是否适合教学内容。

其次,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一定要有规划,成体系。在教学资源库的设计过程中,有目的地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队伍,发挥各方面优势,注重整体上的协作与共享。资源库除了要有专职人员管理与维护外,还要注重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与建设,逐渐形成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资源库。

4.4 增强教师队伍与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与学生自身的素养关系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成败。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更要掌握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网络操作与应用能力,能有效地获取教学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同时具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等。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信息化课堂教学实施的一个先觉条件是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基于信息技术来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会使用信息技术,反过来,信息化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4.5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开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研究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必将带来教学结构上的变化。因此,开展与信息化课堂教学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举措。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强调以问题或任务的解决为核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由原来的知识归纳型或逻辑演绎型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教学过程,这必将导致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因此,要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组织、有规划地引导专业教师、相关技术人员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为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5 结束语

以上是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的几点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研究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要扬长避短,各取其长,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互补,有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严先元.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2]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第4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 教育信息化 应用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点燃了新的思考。如果说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等作为前一轮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教学呈现方式、教学资源获取方式、教育传输方式等变化,在新一轮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新技术,除了将延续深化前面的教育变革,还将给教育带来更为深刻的裂变。在新技术引领下,不断变化和创新的“未来教育”将更令人神往,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 拨开“云”雾露真面

云计算从广义上讲,就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由无数台的电脑和服务器连接在一起,构成庞大的远程数据中心,连接成一片电脑云,提供资料存储和应用服务。从狭义上来讲,云计算是指运用现代的网络技术设备即用户只需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完成购买使用IT资源(硬件、平台、软件),就像使用水电一样使用IT资源。用户通过网络获得的各种服务,这种服务只要跟互联网有关都可以称为云服务。

2 “云深知处”,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

2.1 构建人性化的网络教学环境

云计算为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各种可能。因为云计算服务本身的特点方便快捷,学校和教师可以以共享云端硬件设备和内容资源快速地扩展教育服务。从云数据中心获取各类教学资源服务,老师只要做好教学设计,组织好各种教学资源,扮演好设计师和引导者的角色。另外,教师可以将教育资源存储到“云端”供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远程服务移动办公,提高工作效率。

2.2 营造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云计算在网络环境下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所有学生都可以利用某种网络终端设备,依靠云计算技术访问和共享硬件设备、应用程序和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云服务的类型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网络中大量的学习资源成为未来学习者知识积累的首选。学生可以规划自己的个性化网络空间,创建个人的趣味屋和管理个人的网络课程等,轻松自如地创设人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2.3 减轻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建设压力

由于网络软硬件设施比较昂贵,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也较繁琐,维护困难。从而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巨大。但云计算技术除了降低成本外,还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建设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需求,向云服务商租用网络设备,购买相关的教育资源,创设自己的网络平台,既免去了购买大量的硬件设备,又消除了维护系统的烦恼,节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这符合我国目前教育的经济现状,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多元发展。与此同时,给师生们能够使用到先进的网络设备资源也提供了可能。

2.4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之前,师生常常从本地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教学资源。这样的资源既有限又难找到符合需要的。而云计算高效的融合能力和巨大的储存能力,可以将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和存储,共同放入“云”中,通过云服务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而又因为云计算技术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可以轻松地扩展虚拟环境,提供更大的带宽或计算资源。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齐参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开放与共享。

3 “知云善用”,助推教育信息化建设

3.1 建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云计算”技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现在很多学校将自己的教育资源和各种学习信息储存在“云”中,为用户提供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这种学习平台容纳性好,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查阅。同时,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性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下载学习资料实现自主学习。

3.2 创建云服务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云计算”技术创建的教学管理平台功能较为齐全,这种教学管理平台除了具有传统教育的教学功能外,还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支持在线学习功能,在共建共享的教学管理平台中,可以促进各类院校的师生交流和沟通,实现协同办公。并且,所有的教育信息资源都在同一个“云”当中,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3.3 架构云服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能有效促进沟通交流、缩小差距。目前,各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同时存在市场教育资源过剩和真正符合师生需要的资源少的供需矛盾。而且,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也比较低。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平台,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集中管理和调度,能够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投资。

3.4 扩建云端图书馆

很多学校由于硬软件设备的限制,使得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含量有限,服务效率不高,技术管理人员往往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响应能力,资源的开放性和安全性大伤脑筋。而云计算模式中的巨能服务组、海量资源和虚拟性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各种用户提供获取Y源的服务。

4 “除去云翳”,实现教育云梦想

目前云计算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是双刃剑,云计算模式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数据的安全隐私问题、商业利益的平衡问题、云技术的法规化问题、用户的观念转变、传输的网络带宽问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云技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挑战,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从中找到适合的办法,促进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康,廖汉文,张岩.云计算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04):104-106.

[2]安婷.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浅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10):67.

作者简介

谢娟(1974-),女,土家族,贵州省贵阳市人。 曾获得四川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贵州省电化教育馆实验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教育信息化规划、指导与管理工作

第5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关键词】 世界大学城 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多用户

一、引言

光纤网络、移动计算、多媒体通信、智能存储等技术快速发展,使云计算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比如在财务会计、在线学习、智能医疗和在线旅游等领域[1]。教育领域已经开发了许多云计算平台,比如云办公、云教育、云存储等。

世界大学城是一个云计算教学平台,其采用了XML技术、Ajax技术、断点传续、多媒体交互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一个强大的远程教学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按需教学服务,是一所虚拟化的全民学习平台[2]。

二、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功能分析

随着新时期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伴随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的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尤其是最近几年,在政府信息化水平提升工作的指导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的提升了人们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学校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和教学质量关键手段之一。

教学资源是否丰富、学生能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下的学习及资源平台进行自主自助学习,已经成为教学质量能否大幅度提升的关键,也是学校能否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从国家教育长远发展战略来讲,也是贯彻执行我国政府信息化教育方针、改变传统教学学习模式的重要途径。通过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合理优化教学管理和资源分配,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世界大学城”开设的课程数以万计,涉及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幼教、开放教育等多个阶段,能够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的注册学习社区,可以满足现代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人才需求。

因此,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可以实现一种混合教学模式,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充分的利用世界大学城的资源(平台在线微课、慕课)、平台功能,教师将自己的课程录制好放在平台上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及过程检查,课前预习在线上完成,课中完成辅导答疑(线下集中),课后在平成作业,期末提供线上考试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考核等。

同时,基于“世界大学城”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并发接入功能和一个沉浸式、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实时地向用户Push教学资源,统计、分析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将热门的资源放置在优先访问的区域,提高了用户学习的时空效率,创新教学途径和模式,改善教学效果,能够充分满足现有教育体系下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及创新教育模式及方法的需要。

三、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功能。具体教学模式设计包括课程导入、教学活动、学习支持、教学评价四个环节。

课程导入主要是师生根据课程内容开展课前准备工作,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用来开展混合式教学,一门课程可能一部分章节采用传统教学,一部分章节采用混合式教学。

课程导入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明确知识要点、技能要点、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熟悉相应的课程资源,并补充相应的资源(课件、案例、习题、虚拟仿真实践、网络微课或慕课资源)等,并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手段等。学生需具备相应的必要的多媒体和网络素养,具备合作意识等,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与授课教师保持学习阶段的同步。

教师授课前登陆“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开展课程导入环节,具体包括在大学城云平台设置相应的课程栏目,添加课程章节或项目内容,并在项目内容中相应教学资源(视频、音频、电子课件等);添加班级模型,添加班级学生;创建课程在线互动学习社区;建设课程空间慕课;在空间布置及推送相应课前预习材料,并设计课前测验模块,统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教学活动主要是根据知识要点与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如课前预习(在线学习)、在线考核(考核在线学习效果)、分小组学习、角色扮演、讨论交流、资料收集、反思和在线阅读等,教学活动主要分为课堂面授及自主在线学习。

在利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充分认识课程内容的每个环节,并熟练利用信息平台的优势设计教学活动环节。“世界大学城”提供了视频在线、在线考核、分组学习、学习社区等形式能够很好的满足各种方式的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习支持主要指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为学习者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再以讲授为主,而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

“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上提供了较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将整个课程的资源提前上传到空间供学生学习,同时利用空间功能提供在线讨论、答疑及交流互动,教师在课中集中辅导,在课后利用平台集中答疑。

教学评价是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及对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综合性评价。利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开展混合学习的评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主要采用这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学生的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利用云平台课前预习的效果、课堂表现、出勤率及平台互动效果;总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的考试(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成绩是形成性评价(40%)+总结性评价(60%)。

四、结束语

“世界大学城”教学资源丰富,涉及领域众多,能够为用户提供强大的按需服务功能。利用大学城云平台提供的资源及平台功能能够很好的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混合式的教学的新方式,将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张世红, 秦浩. 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高职教学模式浅析[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3(4):25-27.

第6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关键词:利用 农村校园网

Abstract: network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existing rural campus network services f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rural campus network utilization rate, this paper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resource development, database established to talk about rural campus network school-based research using.

Keywords: use of rural campus network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国家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建成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在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已建成的农村学校校园网,教师重新认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网络环境成为教学改革的基础。在农村校园网络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网络利用率低的问题,如何提高农村校园网的使用率,本文就这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增加投入

据调查,目前已建成的校园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很多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广大农村的中小学尤其严重。农村学校领导把校园网作为上传下达的行政工具;校园网缺乏专职的人员管理;网络的随意性很强;内容上除校园新闻、校园文化外,教育教学、教师研修,涉及到教师能用的内容很少。其实,校园网在学校发挥的管理功能只是校园网中很小的部份,校园网中最大的功能应该是教育教学、教师研修部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网络中获取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教师和学生思想的交流,教师和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才是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因此,除应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外,迫切需要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提高现有校园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国家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特别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条件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专条论述。所以校园网的建设要作为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来抓,要增加投入,要配置有责任心专职的网管员,要形成校长责任制,把网络看成信息源,它是价值观的载体,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利用网络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过程,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信息化网络环境是基础,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核心,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则是目的。利用网络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是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主要应用于课前教师规划教学目标,搜集教学素材,以及课后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协作之中。现在学校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学校的设施设备应该逐渐告别粉笔和黑板。其实,大量的教学实践事实已经证明,那种强调教师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以及教育信息化中告别粉笔与黑板的提法,并不一定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目标的真正整合,更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提高。而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通过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1、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所需目标资源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丰富思想并提高能力;2、利用E-mail收发邮件实现有效思想交流,促进学习者的自我成长与发展;3、教师能在internet上传自有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等进行交流,利用BBS论坛的主贴和跟贴对课题展开师生讨论,学生能够利用QQ群教育在线协作学习。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环境下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目标实现。教师在使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将逐渐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用网络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学生也会受益终身。

三、利用网络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

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库。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CAI课件,有同一课题多个教师制作“撞车”现象,有的课题CAI课件很少或无人问津,有的课件因操作平台不同而无法交流,如何避免这些现象需要统一规划布局。首先建立标准。有了制定的统一标准,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中的资料才便于使用和交流,教学资源数据库才有大的发展。在网络上进行传输的文本文件、图形、图片、图像文件、音频、视频文件、动画文件等的存储格式和传输应该制定一个标准,以最少的数据冗余度,传输中占据最少的空间流量又能保障媒体的质量为前题,便于上传和下载教师之间的使用学习和交流。教师在制作网页、多媒体CAI课件按照这一标准执行。其次建立省、县、校的教育资源数据库的管理机制。教育教学资源库能够进行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教师可以自行添加资源;资源种类齐全、科学;使用资源库有一定的权限设置;系统维护简单。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群管理有专人负责。再次,学校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特点建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比如城市的学校可建特色学科的教学教育资源库,突出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地处山区的学校可建种植植物或养殖方面的地方教育教学资源库,一个地方通过统筹规划建特色教育资源库,各学校的资源库就会各具特色。

四、利用网络实现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中大部分是音频视频资料,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中的特级教师主讲和培训,如果远程多媒体视音频点播系统可以实现各种题材的视频、音频教学节目的远程点播,那么就会方便教师研修。它就像教育电台、电视台,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影音资料,但它比电台、电视台有更大的覆盖面更方便(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接收它的全部节目),而且是实时点播的,没有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而且在节目中还可以加入各种交互的控制,以达到互动播出的效果。目前网络远程音视频点播从技术上早已经得到解决,它是通过一种叫“流式媒体”的技术实现的。所以校园网建设不能没有这样的系统,音视频点播系统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方便教师的研修。

校园网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要遵循开放的原则,对校内的教师开放,对校外部份开放。资源库中教师自制的演示型CAI课件可在校内年级组内或学科组内开放,教师可以共同探讨改进CAI课件,一个课题的课件没有必要重复制作,只要有利于教学,教师直接用就可以了,这样既节约人力成本,又节约社会成本。资源库的有效链接是校园网利用率提高的另一方面,校园网是利用Web技术接入互联网,Web公用的统一的客户浏览程序可供选择的网址有成千上万个,学习者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也是无穷无尽、没有国界的,所以为了屏蔽不良信息,提高效率,需要校园网链接国内教育部门的有效资源,快速准确地找到教师想要的资源。

网络是教师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途径。校本研修、在线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网络是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它可以帮助教师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师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修养外,还应该撑握远程学习技术和网络学习手段,如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网络、电子邮件、BBS网上讨论等,学会利用网络电话、电子邮件、BBS讨论等多种途径去获取资料,汇集教育资源,与师生思想交流等,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资源去实现教师人生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第7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一)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顺应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大趋势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甚至未来是00后,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影响着他们适应世界、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有战略发展眼光,用心去倾听信息技术时代变化和变革的声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顺应时代潮流,深度理解“互联网+课堂”的内涵,对“互联网+教育”进行宏观把握。将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而不能只是生搬硬套地搬到课堂,避免形成“满网灌”。因此,教师如果不能领会互联网的精髓,根据教育特性和教学需求合理使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很有可能产生“旧瓶装新酒”的现象,不能达到高等教育教学的良N}改变。

高校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自觉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人融合的新兴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进行学习,学习了解微课、慕课等“互联网+课堂”教学方式的基本知识、基本创作等内容,再结合自身专业学科的特点,根据课程要求,以及教师自己的偏好与擅长,来选择适宜自己所授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将其融合到课程教学设计中,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以便引导学生在互联网的知识海洋中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创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二)加强学习,打破专业局限,拓宽知识面

在“互联网+”时代进人教育界之前,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们往往信心十足,专攻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领域的知识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但是现在学生们通过智能手机、1PAD等通过无线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因此,高校教师如果还沉溺于以前的知识体系,不去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向,将最新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话,将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尴尬的境地,也无法树认在学生心中教师博学的形象。

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农业院校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均有所涉猎,增长自己的见识,善于思考,将所学融会贯通于课堂之上,厚积薄发。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树认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终身学习的思维定式。

(三)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培养自身信息数字处理能力

其一,“互联网+”与课堂的结合,不只是像过去多媒体教学那样简简单单地制作精致的PPT在课堂上展示,教师们仅仅需要照本宣科,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互联网信息化教育是通过无线网络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安装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或者通过社交平台搭建教学资源平台,教师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筛选适合本专业培养要求的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或碎片化时间里自主学习。这要求教师们能够优化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为导向,开展教学设计,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去。高校教师应该在“互联网+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互动,与学生共同学习,做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置身事外,袖手旁观,任由学生“自主学习”。

其二,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信息化技术越来越融合到教学中,高校教师应该学会使用这些先进工具,比如说Mathem atica数据处理工具,情感分析、网络分析等数据处理技术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等情况,综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获取真实情况,对其学习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发觉和增强学生的学科优势与特长,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此外,大数据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及时完成教学质量监督,获取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利于教师第一时间调整教学内容及进度,为学生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另外,高校教师,尤其是农业院校青年教师们还应该学习“互联网+课堂”教学资源的制作。了解并学习一些制作微课、慕课等视频的工具,比如Micro Lecturer}isee}Flash反编译软件、语音合成软件等工具的使用,教师像影视剧导演一样自编自导,精心构思设计,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录制一系列微视频,运用到课堂之上。教师也可以利用在互联网上已经存在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并利用软件工具加工改进,应用于课堂中,指导学生在课堂外巩固知识,开拓眼界。

(四)农业院校加强重视,开展教师“互联网+”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互联网+教育”的强势冲击下,中国高等教育界掀起波澜。农业院校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强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对“互联网+课堂”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和操作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从课堂旧有模式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们在课堂上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活泼并富有吸引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制订计划进行学习,达到课堂教学高效高质量;同时也能使得教师的想法得到尊重和实践,使得教师从中获得自我满足与专业成长。

农业院校可以通过调研分析,根据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等进行分类,将“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培训内容按照从简到繁的顺序模块化分层进行。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对教师们初步形成“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概念,让教师们能够产生兴趣,引起共鸣。比如,我校多次请专家教授开展《翻转课堂在清华大学的实践》((Reflection onMOOC—We have changed a lot》等“互联网+课堂”教学方式案例讲座。再者,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全国性的研讨会、交流会等,进一步强化教师们对“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的印象。再次,学校可以聘请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或者在线培训,通过对如何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互联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互联网+课堂教学设计”等专题式内容进行培训,来强化农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拓展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五)农业院校加大投资力度,为“互联网+课堂”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一般地方农业院校想要顺利开展“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改革,提高本校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合时代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单靠教师个人的自我努力和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

高校教师做好慕课、微课等“互联网+课堂”教学的最大动力是天性使然。有的教师对新兴事物就感兴趣,喜欢挑战,不怕辛苦,不怕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这样的教师是“互联网+课堂”实施的主力军。但是大多数高校教师,因为科研和教学任务繁忙,时间和精力有限,就不想花大量的精力和休息时间去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这就要求学校表态非常重视“互联网+课堂”信息化教学改革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说学校教务处、科技处设/_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给予教师进行“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的经费支持;将高校“互联网+课堂”信息化教学改革纳人教师考核中去,与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抑或在教师职称评定时给予加分;或是鼓励教师参与全国性“互联网+教育”教育教学比赛,给教师们带来巨大的荣誉等。学校的重视程度与鼓励措施将是高校教师进行“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祛码;同时,获奖、学生的尊重和敬仰等也能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成就感,满足其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8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论文关键词:江西省;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和发展,至2008年底,专任教师有47512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看,江西省的普通高中教师队伍还不尽如人意。首先,从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学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我们最新统计,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86.6%。在具备合格学历的专任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是为“顺应”国家对教师学历达标的要求,通过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实施的“三沟通”教育而突击完成的,其中“学”非所用者不在少数。另据我们调查发现,有48.6%的教师把教师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仅有9.3%的教师将其作为专业或事业。

本调研.笔者在全省选取了l0个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县市高中学校作为样本.通过座谈和问卷等形式对学校进行现场调查。座谈和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教师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式;教师使用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情况;教师的学生发展观;教师的课程观及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理念和策略:教师对新型教学方法采用的认识与实施等,以期深入了解全省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一、调查情况与分析

调查采用座谈、问卷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查阅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收集数据,然后进行归纳和分析处理。在调查中.采取教师自评的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共包括30个项目,调查对象为10个样本市、县、区的20所城乡高中教师。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法,共发放问卷1021份,收回980份,其中有效问卷953份,占93.34%。

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来看,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占教师总数的73.8%;在学历结构方面,城镇高中教师本科率达到91.4%,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包括在读研究生和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获得结业证书)重点高中为11.6%;农村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82.5%,硕士研究生学历几乎为零,专科学历比例占l1%,其余为中师学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计算的本、专科学历均包含在职函授或脱产进修等方式获得的学历资格,城镇高中教师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比例不足55%,农村不到15%。

从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来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小.尤其在农村高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更小,大多数教师现有职称为中级和初级,职称结构很不合理。在学科分布方面,英语、语文、数学三个学科教师数量比例最大,配备较齐全,而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并呈均匀分布态势,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数量很少。甚至短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基本上属于零设置状态。另外个别农村高中学校还存在着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相符的现象。教师中94.7%毕业于师范院校或其他学校,均取得高中教师资格证,在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理论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从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来看,教师自身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的要求,有自我提高计划的教师占87.5%,在本科学历教师中.39.7%的教师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学历至研究生层次的愿望,47.8%的教师愿意选择短期培训形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者则愿意选择函授等形式提高学历。所有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有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不过希望形式能更加灵活方便,并且不流于形式;69.3%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也比较满意。但同时表示压力很大。

从教师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式来看,教师对自身素养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学历提高上,一部分教师还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寒暑假期的培训,对教材、教法的讨论,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教师问的合作和自我反思,就自己的教学体验撰写论文与其他老师共同分享等等,但以县或学校为组织主体的区域和校本培训过少.远不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在这方面南昌市做得较好.市里和区域间组织的培训达到年平均8.2次.且已常态化;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大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水平上,理论性不强,有明确科研意识的教师不足50%。

从教师使用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情况来看.城镇高中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呈多元化,但以网络和图书馆为主。农村教师主要通过教学参考书获取,较少使用网络和图书馆。被调查教师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方面的能力普遍不高,熟练掌握的比例不足46%,农村教师比例更低,不到30%。城镇高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平均占37%。而农村只占课时的9%,且网络教学条件基本不具备。

从教师的学生发展观、课程观及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理念和策略方面来看,93.3%的教师认为应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把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及学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评价的主要方面,这是对以往学生发展观和评价体系的突破和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理性的养分。但遗憾的是,由于目前学校内外评价机制的滞后和不完善.这种理性的学生观和对学生的评价策略还更多地停留在观念层面。在实践中仍不能很好体现。

从教师对新型教学方法采用的认识与实践来看.近95%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切为了高考,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加班加点,实施题海战术,新型教学方法如合作、探究等方法几乎不用。但可喜的是已有27.6%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以师生互动、实际操作、情境教学或实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直至问题解决,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另外。农村高中学校教师由于专业意识不强,加上学习环境条件不足,学习或培训机会少,存在部分教师知识水准较低,结构不完整,知识老化,且知识更新比较慢,参加脱产学习和外出课程进修的比例不足10%,教育硕士如凤毛麟角,专业不相符的情况也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底蕴不足.这明显不适应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来看,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教学资源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较弱.79.7%的教师仍然靠教学参考书获取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单一.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掌握不够,利用较少;教学方法更新能力不足;反思意识淡薄,反思能力较弱,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有待提高。

从教师的专业情感来看。当前有61.4%的高中教师存在专业情感欠缺。由于高中课程结构、内容、评价、管理等变革大、要求高,教师普遍反映不适应,教学工作繁重,身心疲倦,压力很大.职业倦怠感很强。有l1.4%的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无法适应,失去信心,产生畏惧心理,存在不良情绪,缺乏职业期望和职业成功感。无法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来看,有28-3%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意识不强。被调查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不同.既有45~59岁专家型或经验型的老教师,30岁正处于教师职业发展鼎盛期的骨干教师,又有20多岁刚毕业的新手。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外在于教师主体的发展模式.即“外控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身在其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淡薄,自主发展的能力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空间被剥夺.以至于47.8%的教师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意识.专业自主性不够,专业信念缺失或不足,64.7%的教师是在被动接受或适应着教育教学的变革而不是主动去迎接,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速度。

二、思考与建议

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也谈不上教育的全面发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面对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改善自身专业地位的过程,是外部客观环境的支持与教师自身内部的努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结果。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发展表现为两种形式: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具体地说.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师范生毕业即获得任教资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教学上足以胜任,更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人员。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周期,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其次,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内涵是多层次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质量提高的过程。再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专业发展首先离不开教师教育制度及教研制度的配合。更为重要的一点,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主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最后,教师专业发展既包含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又包含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教师专业是一个内在的包含着无数个体的群体组织,只有首先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1.加强教育科研机制建设,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研究是教师产生新思想、获得支持的最佳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在于教师主体的专业发展。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使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于合理的过程。教育理论与实践表明.高中教师具有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基础和优势.知识结构较为完善,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关教学情境的知识,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着最真切的体会.能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解决新问题,实践新理论,总结新经验。进行教育研究,教师不仅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还是克服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建立教师教育科研机制,加强教研组建设,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选派教师外出短期进修、举行各种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师带徒活动、合作学习、课题研讨、网上论坛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实施校本培训中也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培训的形式与内容,以真正达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另外要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消除研究的神秘化,使研究民主化,转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真正使研究成为每一一位教师的职业特征,在教学反思、改进行动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抓住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讨工作,在研究中发展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欲望,在研究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师反思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建立教师主体的发展体系

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性教学理论认为,反思性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通过审视、反观自身教育实践,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育实践合理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思性教学的过程还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因为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要成为研究者和反思型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做教育教学的主体,而且要做教育教学研究的客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身的教育观念及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育现象及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身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而且,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改革教师的生活方式,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诚然,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但同时不能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主体性的专业发展。即“内发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离开了教师内在的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性这一动力源泉,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学校要建立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推动机制.打造一个“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的服务型教育管理系统,改变现有的封闭性和强制性管理模式,给教师专业发展以自主权,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使教师的成长由被动性转向自觉性,由个别性转向群体性。因为“人只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才能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可以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

3.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

由于高中属非义务教育,政府投入少,很多学校在负债运转.尤其农村高中.设备的添置与更新无法满足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高中学校教学设施建设的投人.加快图书资料、网络设备建设和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对农村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要提供倾斜性的培训政策.加大区域间的行动性区域培训和校本培训,缩短专业支持的距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数字信息资源匮乏这一问题,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其周边的图书馆或信息服务中心达成协议.进行合作,即由这些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向学校提供各种网络、数字和图书资源。这不仅可以解决学校资金紧张的困难,也可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既可节约社会资源.又可为师生发展提供获取丰富教学资源的平台。另外,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县域内高中学校结对子,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协作体.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发挥各县优质教师资源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

4.构建良好的学校内部支持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基于自身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植根于教师职业的应然需要,学校要注重唤醒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自主意识,确立教师在学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探究、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最终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使这一目标真正化为行动,除了靠内驱力以外,还要靠外在机制的保障。一要建立人性化的弹性学校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势必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但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和自主性等特点,要求学校相关规章制度避免“刚”性.体现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或疏导工作。避免因高考压力和实施新课程给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带来不良心理或消极情绪。二要改进教师评价制度。传统的评价是评价者对教师的奖惩性的、终结性的、静态的评价,是外在于教师主体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应对传统的评价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奖惩性评价,实施发展性评价。同时在评价主体上,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由教师自己来评价自身的专业发展情况。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通过自评、互评,找到问题.明确方向,获得发展的动力。另外,教师评价方案的形成必须结合教师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的实际和教师本人的情况,形成个性化的教师评价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以及进修需求,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

第9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国贸专业 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五个一流”强调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师资、教材和教学等方面,更应体现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上的示范性。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等功能的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保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精神,全国各类院校积极推行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并开展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本文探讨旨在培养学生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路径,提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能力的解决方案。

一、国贸的专业特点及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国贸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又需要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贸和其他专业并无二致。国际贸易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征又不同于其他专业,其实践性较强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应兼具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而且要体现在“主动学”和“灵活用”上,这是对国贸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争创先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这一技术手段的灵魂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立足医药行业,突出实践能力”为专业定位,着眼于国际医药贸易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人才培养,为发展我国医药贸易、扩大医药对外交流输送专业化人才。这种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也体现在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方面,一方面,学院整合利用深厚的医药背景,将在医药行业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对学生培养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以应用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目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要倡导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是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能力。精品课程建设通过高水平的课程示范,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共享,这种教学创建活动不仅要结合该课程特点,而且要结合该课程所在的专业特征,以及该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品课程建设和优化的方案。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于2010年成功申报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在建的省级特色专业却一直未能在省级精品课程上实现突破。以校级精品课程医药国际贸易为例,在从校级向省级精品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国际贸易的一般原理,而且要关注医药产品,跨国制药公司,以及全球医药市场,体现出医药行业特色;同时要强化和突出实践能力,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要掌握静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只有满足了上述两个方面才能制订出符合培养目标兼具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其中之一即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以网络平台建设精品课程。除精品课程申报网站中将课程负责人、师资队伍、申报书等内容放到网上,更重要的是精品课程学习网站将教学资源网络化,把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讲义、习题、授课视频等内容集成到精品课程学习网站中。当前发达的通讯技术和普及的网络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只要有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学生才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就能轻易获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网络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但它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使学生的定制化学习成为可能,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划时代的应用。

2.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系统。精品课程的评估标准不仅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路,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而且要具有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可以是课程本身的特点,也可以是课程所在的学科和专业的特色。以国贸专业为例,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国贸专业的特色,不能孤立地建设某一门课程,应注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一名合格的国贸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将这些能力解析后落实到相应的课程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与之相关的关键内容集成到网络平台上,以课程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为基础,形成以某一精品课程为核心、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课程系统。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交互式设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平台的开发要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情景模拟和交互式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及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国贸专业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更要注重学习情景模拟和交互式设计,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可或缺。在国际贸易交易全程各个环节的实务模拟操作中,学生可以被分配为进口商、出口商、银行、海关等身份,并根据不同身份进行该角色的实务操作,和其他学生在国际贸易流程中互动。通过这种训练并对学生在各种角色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大幅度增强了学生能力。

四、以信息技术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选择相对优势课程以课程网站建设培育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可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从高到低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毕竟只有少数院校的极少数课程才能成功申报高级别的精品课程。但我们可以从本专业的课程中遴选出具有相对优势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品课程培育,在从低向高级别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申报工作和课程建设同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将优势课程争创一流、精益求精的发展过程,先进性标准会随时间推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无论是已经申报成功还是正在准备申报的课程,课程建设工作都是没有止境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资助优势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按高一级别的精品课程标准建设课程网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网站建设向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国际贸易课程是国贸专业冲刺省级精品课程最具竞争力的课程之一,在从校级精品课程向省级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先行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在这一框架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建设先于申报既有利于建设又有利于申报。

2.建立以某精品课程为核心相互关联的课程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将该课程与所属的专业和学科割裂开来,应形成以某一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发挥精品课程先进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通常精品课程的师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与本专业其他课程有交叉,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能够为其他课程共享,实现课程间的互相促进和协同发展。从课程的学科相关性看,一个专业下的某些课程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如国际贸易实务不仅是国际结算和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先修课程,而且在内容上包含后者,它们对学生国贸实务操作能力有共同的提升作用。因此,对于满足这样条件的关联课程应该把其核心内容集成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有利于对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强化基于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互动和交互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给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为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扫除了时间和空间障碍,但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是单向的,虽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也有师生互动,但这种一对多的互动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限制了互动的数量和效果。因此,为强化精品课程的利用效果,应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交互式设计上的应用。现实经济生活的仿真和情景模拟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步入社会后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力。学生之间多对多的互动打破了师生互动的数量限制,能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交互式设计在国贸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尤为重要,目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报检等课程已经有了很多教学软件能够实现这一功能,但这些教学软件装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后,只有在校内IP地址的终端才能操作,限制了软件的利用率。今后应将教学软件整合到网络教学平台上,给学生分配账号并设置周期和权限,让学生对教学软件的利用和其他教学资源一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04-08.

[2]魏海新,李修清.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1,(2):41-42.

[3]高润.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的研究[J].高等教育,2008(1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