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工业园区土地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园区土地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园区土地规划

第1篇: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聚焦茶叶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全镇紧紧抓住园区位于新店优势,达成同农业合作招商相关事项,多次同茶厂等茶企深入交流,宣传园区优势条件,鼓励率先入园。

(二)聚焦农副产品加工,丰富产业业态。经过多轮谈判,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同区政府签订了亿元投资协议落户***,目前我镇已开展土地规划调整和项目征地前期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土地供应。截至10月,我镇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3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00余万元。

(三)聚焦茶旅融合,助力绿色发展。主动对接区级相关部门,完成土地规划调整,力争年内推动建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有限公司等多次就旅游资源打造、民宿酒店建设等来新考察。

(四)聚焦工业经济,推动工业振兴。多次前往宣传推介工业园区,先后邀请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来名考察调研,企业对工业园区交通优势、政策优惠、要素保障等十分满意,投资意愿较为强烈。

(五)聚焦基层治理,学习先进理念。通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介绍,邀请上海市考察工业园区,并就基层治理工作先进经验进行了座谈交流。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是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全体镇干部广泛参与。始终把推进工作作为经济发展首要抓手,多次带队前往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友好合作等。在全体镇干部中营造了“人人都是招商主体”良好氛围,通过亲属、朋友、同事等多种关系,介绍多个企业来新调研。

二是提前谋划,为招引企业落地筑牢基础。通过提前对接村镇设计院及区自规局顺利完成了场镇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调整,为食品公司、二期推进夯实了基础。

三是精细服务,为招引企业解决后顾之忧。由班子成员牵头,组建专班开展精细化服务,帮助企业在行政审批、用工保障、税收减免、要素保障等方面沟通协调,减少企业办事难度,解决后顾之忧。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招商引资工作实效不够凸显。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掌握不够全面,同大部分企业对接交流不深,不能做到精和专。

二是同签订友好合作协议的镇(街道)交流不够、成果较少。工作开展导向主要以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完成东进融入任务为主,对进一步完善协议内容,互惠互利,取得成果的动力不够,缺少对接交流主动性和务实性。

三是外出交流偏少。很少主动走出去,考察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同经济发达地区镇(街道)交流工作经验次数少,成果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高位推动工作。继续坚持班子带头,全体干部参与的东进融入工作模式,高标准推动东进融入工作开展,增加外出工作频次,推动东进融入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精细化对接招引企业,提升工作实效。快速推进食品有限公司在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协助企业完善相关手续,按时供应土地。进一步加强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推动企业再次来名考察,争取在本年度内能够签订一至两家正式投资协议。

第2篇: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一、理清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发展定位问题

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各项工作就会走弯路,就会影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目标定位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冷静分析,科学确定了建设湖北工业强市和滨江宜居城市,倾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强劲增长极的工作目标。2012年,力争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在产业定位上,不断培育壮大粮食、油脂、棉花、果蔬、水产品五大农产品加工业,扩大深加工能力,奋力创建农产品加工百亿元县市。加快发展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不断提升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集群发展,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酿酒工业基地、全省最大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卫材生产出口基地。

二、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金缺乏、用地紧张逐渐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我市坚持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办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瓶颈制约,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为解决融资难题,全市深入开展创建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活动,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银企、银政合作。近两年,金融机构累计为我市企业发放贷款38.5亿元。成立并启动金源投资开发公司和金桥信用担保公司,通过开发性金融为中小企业筹资4.8亿元。我们努力激活民间资本,不断完善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推动全民创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达到34.6亿元,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为解决用地难题,切实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推进土地集中集约利用,我们鼓励企业增资扩股,提高单位面积用地投资强度。华润啤酒通过技改扩规、建设多层厂房,产能由3万吨扩大到30万吨,没有新增一寸土地。切实加强土地整理,通过“迁村腾地”,新增建设用地6000多亩,同时盘活存量土地2000多亩,保障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目前,我市正抓紧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为园区建设和沿江开发拓展空间。

三、加强园区建设,着力解决发展平台问题

工业园区是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载体,推动工业向园区聚集,变分散经营为集约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把园区作为拉动工业发展和项目集聚的平台,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机遇,投入6亿元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吸引更多优势产业、优良企业、优质项目向园区扎堆。目前,我市已形成以枝江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安福寺食品加工园、姚家港化工园、白洋装备工业园、江口民营工业园为支撑的沿江工业布局。要努力将枝江经济开发区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区,将安福寺食品加工园打造成湖北重要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示范工业园区。我们将以超常规的速度推进姚家港化工园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乃至全省重要的化工基地,争取3年内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进一步加快白洋装备工业园发展,使之成为国内外装备制造企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周边大中城市装备制造企业的配套园区。

四、增加建设投入,着力解决城乡面貌问题

围绕建设城市品位高、基础设施全、文化氛围浓、创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公共服务优的“滨江宜居城市”,积极对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年,我市将投入资金1.6亿元以上,重点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堤防险工险段整治、泵站维修、土地整理、低丘岗地改造等工程,解决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一建三改8000户,新增通村公路硬化里程65公里,累计达到800公里。进一步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投资9800万元的沿江大道城区段已基本竣工,投资2150万元的石宝山垃圾处理场正式投运。一期工程投资5100万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正抓紧建设。团结桥重建工程正紧张施工。同时,我们将尽快修建汉宜高速铁路枝江站与318国道的连接公路,不断拓展城市骨架。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和绿地保护,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第3篇: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一、乡镇工业区块开发政策及执行情况

省经贸委、省乡镇企业局、省中小企业局三部门联发了《关于加强全省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的通知》,随即,我县结合县情了《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开发实施办法》,这个办法是专门针对乡镇工业区块的发展的。其主要政策有:

1、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地方所得部分由开发乡镇人民政府收益。

2、县政府给予开发乡镇一定的奖励:以新落户功能区块的企业所交税金(指增值税和所得税)为基数,第一至第三年每年奖励10%,第四至第六年每年奖励15%。

3、把工业项目用地指标重点向县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倾斜。

4、在乡镇工业功能区块落户的企业享受松委文件规定的政策。

第1、2两条对乡镇工业区块开发来说是有含金量的政策,从执行情况看是基本到位的。但对第一条,认为“地方所得部分”应是“县所得部分”,因此提出工业用地报批出让费用中22%的县得部分应予返还,但目前是不返还的,与县工业园区、孵化基地相比存在不平等的门槛。22%的县得部分分别是:土地业务费2%由县土管局收,土地收益基金5%由县财政收,廉租房保障基金5%由县财政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5%由县财政收,社会养老全员保险基金5%由县财政收。

第3条工业用地指标在实际分配当中是先县级开发区块后乡镇开发区块的,所以各有关乡镇都反映开发区块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开发积极性。

第4条针对的是落户企业,只要达到有关门槛(如:当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及以上或实缴税金达到30万元及以上)均能享受有关政策。但许多规模小的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反映在税费、土地等方面对他们鼓励支持不够。

二、乡镇工业区块在开发、管理上存在的政策保障制约

我县乡镇工业区块启动比较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为“一心多块”的布局形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从开发进度看,大多慢于当初计划安排,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政策保障层面的制约有:

1、资金保障制约。我县乡镇的财力都捉襟见肘,保吃饭都有困难,工业区块的开发资金只能靠自求平衡,但从实际开况看,负债都比较严重。如:高速公路接线区块征地250亩,目前开发成本(征地费、审批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支出2979万元,土地收入1363万元,亏损1616万元;十五里区块征地100亩左右,目前开发成本支出1726万元,土地收入1062万元,亏损664万元;赤寿区块征地249亩,目前开发成本支出约3000万元,土地收入约2000万元,亏损约1000万元。由于乡镇政府缺乏融资平台,也缺乏其他资金来源渠道,有含金量的两条财政政策也难以起到杠杆撬动作用,因此,再负债经营必定难以为继。

2、土地保障制约。每年省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很有限,因此乡镇工业区块在土地指标方面难以得到满足,进而难免出现违规用地现象,即“未批先征、未征先供、未供先建”,现导致遗留问题很难解决,既影响企业融资,又影响政府公信力。

3、人才保障制约。工业管理人才匮乏(指招商引资人才、前期工作人才、开发建设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是困扰我县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乡镇政府来说,人才更是奇缺。分管工业乡镇长及助理乡镇长基本是半路出家,且轮换得快,乡镇工办干部也大都是兼职,缺乏开发管理经验的积累,缺乏对历史沿革政策、情况的了解,为此严重影响了乡镇工业区块的规范开发和管理。

4、环保政策制约。主要表现为减排政策制约,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制约,审批政策制约等,县环保局审批内容明显减少,我县着力发展的不锈钢、铜、合成革等行业都提高了环境准入门槛。另外,区块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环保设施不规范、“三同时”监管不到位等都带来了许多问题,处理不好会上升到社会问题。

三、对策建议

我省《关于加强全省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调整和优化乡镇工业区块的整体布局,有以下几种发展方向:一是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乡镇工业区块,做大做强;二是发展一批省级工业园区的组合区,作为园区的扩容区申报发展,或作为配套区开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发建设;三是联合开发一批乡镇工业功能区,打破行政区划,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基础设施可配套的乡镇工业功能区进行资源整合;四是坚决撤并一批不具备发展条件或违规建设的乡镇工业功能区。可见,乡镇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是发展必然,武义和龙泉也在走这条路。基于我县平原的立地优势,并从我县的产业大平台规划出发,我们要集中人力、财力做大做强几个工业园区的组合区块,避免零星开花,为此提出分类指导的原则,即:工业区块纳入县工业园区的组合区促进发展;工业区块适时整合到工业园区;其他乡镇工业区块注重现有规模效益的发挥,不再扩大或不再开花。

特此在政策保障方面建议:

1、搞好布局规划,明晰产业布局。我县工业基础薄弱,又受制于农保,为了尽快扩大工业规模,提出了“一心多块”的布局构架,现回过头看,乡镇工业功能区布局显得散而小,产业定位不明确,一些区块虽有产业定位,但从布局上看显得不科学,这些都对区块的管理、区块的招商、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环保治理等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终制约了区块的发展。建议全县统筹兼顾、整体谋划,围绕这轮土地规划、县域规划编制无缝对接的契机,搞好松古平原工业大平台规划,排好开发计划,有序推进;以生态发展为导向,认真研究乡镇工业区块的产业定位问题,以产业定位来整合区块、以产业定位来制定扶持政策,以产业定位来招商引资,避免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建设。

2、针对不同的乡镇工业区块实施不同的扶持政策。根据各个乡镇工业区块的特性予以不同的扶持政策,这更具有针对性、促进性。如:工业区块,除了享受与工业园区一样的税费政策外,在土地指标上还要适当支持,基础设施上尽量与县级开发区联建共享,此外,要紧紧抓住省市加快中心镇培育的良好机遇,在用足用好上级政策扶持的同时认真研究并出台县里扶持政策,尤其要赋予工业区块更多体制、机制上的活力,帮助构筑好融资平台、产业平台,增强“造血”功能,真正按“两区”战略目标去加快发展。工业区块因为开发早,又紧连工业园区,基本进入良性循环,但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不高,专业管理力量薄弱,若并入工业园区,有利于扩大工业园区规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因此扶持政策应侧重于构筑乡镇与园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方面。新兴茶叶工业区块,税收贡献不大,但对我县茶产业的发展意义非常大,扶持政策应侧重于龙头企业带动、品牌质量提升等方面。

3、想方设法,多渠道解决土地、资金问题。一是抓紧土地报批工作和土地遗留问题解决,抓住这次土地调规,把违规用地合法化,抓紧报批;对遗留问题要采取多种方式,争取多方支持,抓紧解决好。二是多条渠道筹措开发资金,建议县财政增大补助力度,用于区块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同时给予乡镇以商补工机制,通过集镇的商贸开发,来弥补区块开发资金不足;乡镇自身要主动争取银行支持,充分发挥担保公司作用,增强融资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对外招商引资整体开发区块的机制,由开发商去开发土地、引进企业、培育产业。

4、加快工业人才培育。工业人才培育要全县统一抓,并且要系统抓。一方面,全县要集中选拔一批年富力强的工业干部,系统学习培训,并放到县级开发区块进行系统锻炼,参与项目前期报批、政策处理、招商引资、企业管理等,真正在工业一线成长;另一方面,组织部门要把工业人才当成专业人才来管理,建立工业人才库,建立专门的考评办法,全县统一调配使用,坚持用到工业岗位,尽量少换岗。通过几年的培育,相信会涌现出一批工业管理干部。

第4篇: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一、干字当头,务求实效,各项工作推进顺利

截至目前,完成固定资产投入9.0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73亿元);新建道路3.4公里,完成路网设施建设10.2公里,完成河道整治1460米,实施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完成土地征收153亩,整治土地1200亩;引入浙江产业园、万特佳衡器等项目11个,实现合同引资48.0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3亿元。建成项目5个,实现产值7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实现15415万元(其中工商税收1600万元,农业两税2565万元,基金收入11250万元)。完成同心苑安置房一期工程建设,安置群众953户;培训就业再就业560人(其中园内解决288人)。

(一)规划理念更加明晰。区委、区政府提出“三六九”发展思路后,我园提出了“融园入城”的发展理念,明确了“渝西现代加工制造业高地”的战略定位,重点突出了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主导产业,主动担起了城市新区、产业新区的建设职能,编制了2个产业的发展规划,启动了3平方公里拓展区规划编制,完成了凤凰湖规划设计方案,并通过规委会评审。

(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白雪电器项目已经完成规划方案评审、地勘报告、施工图审查,正在办理临时用水用电手续,施工队伍已进场施工,旧历年关前可完成基础厂房建设;万特佳汽车衡(桥磅)生产项目已经完成规划方案审查、消防和初步设计审批、环评报告表、地勘报告等,施工单位已进场;科克发动机已完成职工宿舍楼、办公楼和厂房建设,即将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即将投产运营;城市职业学院二期实训楼和4号宿舍楼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航凌电路板因受市场因素、规划调整等原因,正在积极研究新的建设方案。

(三)招商引资成效明显。进一步理清了招商思路,充分发挥市级部门的招商主渠道作用,同市外经委、信产局、经委签订了合作招商协议,成功引入了华日电装品、万特佳衡器、浙江产业园、星光特种电缆、锐步LED节能灯、华今塑业等项目11个,协议引资48.09亿元,年底前后新增投产渝鑫加工制造、神牛机械、科克发动机等企业5家,全年实际到位资金6.3亿元。同时,在谈项目包装储备了项目还有10余个,为下一步的招商引资工作夯实了基础。

(四)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年初以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73亿元,完成土地整治1200亩;完成永津路园区核心区路段改造工程;完成兴龙大道附线等路网设施建设12公里;完成B、C区河道整治1460米;完成同心苑安置房(二期)工程施工设计图制作,正在积极招标,预计旧历年关前可启动建设。

(五)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组织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学习11次,到沿海和周边工业园区考察学习4次,开展园区企业篮球赛、拓展培训等活动5次,园区干部职工队伍工作作风、精神风貌和团队绩效明显提升。同时,结合“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崇尚创新、追求卓越”活动,针对区委十二届四次会议、金融海啸等新形势变化,开展了园区“往前想、回头看”、“查问题、找差距”活动,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整体形象明显提升。

二、正视不足,找准差距,牢牢把握发展机遇

1、建设进度缓慢。受上半年银根紧缩和下半年金融危机影响,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较往年相对缩减或更为谨慎,既影响了工业园自身建设融资,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融资,航凌电路板、思科电气等个别项目已经出现资金断档、无力建设等现象,园区的大小项目都受影响,整体建设进度与年初的预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项目规模偏小。受规划定位、生态环保、前期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工业园引入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绝大多数企业仍属中小企业,对产业链的拉动作用和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不强。在投资上亿元的18个项目中,核心竞争力和拉动作用相对较强的仅有科克发动机、万特佳衡器、白雪冰柜、中重石油、船舶工业园等少数项目,且项目之间的关联度不高,较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拉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

3、基础投入较弱。受办园经验、建设资金等影响,在工业园建设时序上,是由近至远依次开发,基本上是先谈项目再征地供地、再配套基础设施,导致工业园在项目洽谈、供地履约、引资选资过程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实现工业园利益的最大化。尤其今年以来,我园进入战略转型期,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整治储备等方面感觉气魄还是较小,对重特大项目的引入缺乏先期的战略储备,亟待调整工作思路。

4、土地报批更难。随着土地、金融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土地新旧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差异,土地报批控制得更为严格,项目批地的压力、土地征收的阻力将会越来越大,但随着全球应对金融危机,预计明年的报批难度较今年会较小。

5、潜在问题显现。尽管工业园目前未出现较大的稳定问题,但随着工业园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稳定的潜在诱因和苗头也今年开始显现,也出了几例上访问题。诸如新旧征地政策所造成补偿差异、转非农民生活保障、就业岗位的开发等。同时,来自内部的资金、用地、招商等压力也将逐渐增大。

三、负重自强,迎难而上,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一)指导思想

2009年是金融海啸后国际经济衰退走低的一年,也是我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更是凤凰湖工业园迎接挑战、苦练内功、转型升级、发展突破极端重要的一年。我园将紧紧围绕“精美城市、渝西高地、幸福永川”的宏伟目标,不断深化“融园入城、城园互动”的发展理念,努力把凤凰湖工业园打造成为现代都市工业园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新区,切实担负起“扩充城市体量、聚集城市人口、壮大城市经济、支撑城市发展”的历史重任。

(二)工作目标

完成固定资产投入7亿元(其中,自建项目基础设施投入2亿元);征收土地2000亩;协议引资2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亿元;新开工项目8个;建成项目7个;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实现1.57亿元(其中工商税收1920万元);保持园区建设发展快速平稳推进的良好势头。

(三)工作措施

1、千方百计抗危机。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海啸”对项目的优胜劣汰,淘汰或置换一批实力较弱、不符规划、产值较低的项目,优化资源配置。同时,积极申报国家、重庆和区级扩大内需专项扶持资金,包装凤凰湖水体公园、园区污水处理厂、食品工业园、职教创业园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协助企业策划一批技术改造、设备升级等工业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区级以上重点项目盘子。另一方面,认真落实区政府57号文件精神,打活土地牌,发挥好恒瑞等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载体作用,努力为一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信贷支持,共同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

2、千方百计抓融资。牢固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在加强预算管理和财税征管的基础上,探索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建立灵活的协税奖励机制。充分利用商住用地出让、安置房商业门面出让、物流联营、房地产开发等一切资源,切实加强银企合作,争取向各金融机构贷款2亿元以上,为完成凤凰湖建设、启动食品工业园提供强力的资金保障。

3、千方百计推征地。依托浙江产业园、船舶工业园、职教创业园、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食品工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双竹和陈食拓展区的土地规划修编、协调征地报件、争取耕地指标,完成食品工业园、永津路以南片区等2000亩土地征收,保证新项目入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4、千方百计招大商。一是编制策划一批项目。落实专人负责调研,结合永川现有机械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开展西南地区配套能力调查活动,包装策划一批产业链条项目尤其是大型总装项目,做好招商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切实加大招商力度。按照“投入加大、步子放开、质量提高”的原则,紧紧依靠市级经济主管部门,继续坚持“链条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的思路,重点面向华东、华南以及东南亚区域,瞄准境内外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坚持招大引优。三是着力培育产业链条。坚持培育打造以福田衡器、松填汇钽电容为代表的电子元器件加工,以标准化厂房为依托,尽快形成集群;培育以白雪冷柜、科克发动机、船舶工业、开山机械为代表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以重庆啤酒、汇东食品、江津白酒、金豆饲料为代表,以渝惠公司为龙头的食品工业集群。同时,依托凤凰湖湖区建设引入一批房地产项目,打造商务区、别墅区,完善园区功能配套;为工业园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5、千方百计促建设。突出“一湖、一桥、一路、一区”(即凤凰湖、跨铁跨河立交桥、食品工业园物流通道、同心苑安置区二期工程)并重的建设思路,进一步提升完善凤凰湖片区和食品工业园的硬件水平。确保在6月份前完成凤凰湖的湖区水体建设;争取年内建成跨铁跨河立交桥工程建设,完成凤凰湖工业园与食品工业园拓展对接;加快实施食品工业园同永师路交接物流通道工程;完成安置区二期工程建设;整治土地1800亩,新建道路3.5公里,完成路网设施建设7公里,新建开闭所1座,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亿元以上。

6、千方百计抓项目。通过倒计时管理、流程明白卡、月通报会、季分析会等,督促万特佳衡器、白雪冷柜、隆标铝箔、星光电缆、新泰机械扩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确保核心区提升形象;尽快完成职教创业园、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食品加工基地等项目的立项选址和前期手续办理;加快启动华今塑业、九跃科技、江津白酒、腾鲁节能安全玻璃、锐步LED等项目,确保建成投产企业5家以上。

第5篇: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一)强化城镇管理。一是队伍建设。根据《__市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方案》文件要求,__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和__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已全部配齐。二是学习培训。组织城建管理人员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认真学习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等相关法律条规,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切实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三是按照城镇建设“一书两证”要求,严格实施城镇建筑管理。初步探索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联合土地、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行使职权的管理模式,做好审批发证前的初审和上报以及“限上、限下”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工作,逐步规范城镇建筑的建设程序,确保城镇建设依法依规进行。

(二)加大投入力度。一是造林增绿。2015年新投资50万元,在__路两侧3300米主街路段栽种灌木2000余株,在镇区、沙束路两侧栽种女贞树、小叶黄杨面积1500平方米。二是完善给排水网。投资170万修建了镇区主街南侧通向__大东支和主街北侧通向迎春渠两条排水管网,解决了困扰镇区多年的排水难题。三是构建商贸中心。投资580万元,完成了__镇商贸中心(__市场)2300米的“三纵三横”水泥路面、两侧路面硬化及排水管道工程。四是天网工程。投资30余万元在镇区各主要路口安装了32个高清监控探头。五是城镇环境卫生。镇政府出资24万元对镇区卫生进行了承包,整洁了镇区环境卫生。

(三)优化发展环境。一方面是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全面落实“两个代办”服务企业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抓好园区建设。新修水泥路800平方米,在园区__路段两侧栽种灌木1000余株,在园区主路两侧新栽红榉树300棵,载种西府海棠600棵。目前,园区已入驻10家企业,我们正积极争取土地指标,使签约项目尽早入驻开工。2014年以来,华旗、华远、常丰、新泰四家企业获批了“__省优质产品”荣誉称号,其中常丰线缆有限公司充分依托人才优势和科技实力,进行科技研发,连续获得六项专利。

(一)执法力度薄弱,城建管理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我镇的城建办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执法权限,__市派驻的人员不具备综合执法能力,导致城建管理执法缺位,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完全制止,建议上级部门派驻具备综合执法能力队伍或授权镇级相应执法权限,从而改变执法薄弱的现状。

(二)空心村现象严重,村庄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

(三)政府对小城镇建设投入不足,民间资本运用乏力,公用服务设施不到位。四是土地指标紧张制约了项目建设。

(一)坚持规划先行。严格按照镇总体规划设计要求,实现建设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等统筹推进,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我镇于2006年委托__信达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镇总体规划,于2012年完成了镇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2014年,由于__市城乡总体规划的调整,我镇再次聘请__信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__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现已初步完成__镇总体规划设计,同步推进全镇45个村依据镇总体规划制定村总体规划,目前已有11个村完成了村庄总体规划。

第6篇: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 松山湖高新区 周边镇区 园镇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1-0055-04

一、园镇统筹发展是东莞转型升级必由之路

(一)主动承接深圳产业溢出,加速东莞产业升级

东莞、惠州乃至中山(深中大桥开通后两者距离迅速拉近)受益于区位优势,成为深圳产业和城市外扩的主要受益者。东莞临深区域自然是深圳外扩首选之地,尤其华为终端总部进入松山湖,加速了深圳产业、人才、投资和消费向东莞转移,深圳由此也成为带动东莞转型升级的最强外部力量。在当前加工贸易退潮形势下,主动对接深圳、承接深圳产业溢出,必然成为东莞主要发展方向。但与惠州、中山比,东莞土地瓶颈制约突出,要克服短板,提高综合竞争力,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加快统筹园区发展,提升园区、工业区和城市发展水平,高水平规划建设TOD商务区,主动承接深圳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承接深圳投资、消费和人才的溢出。其中,松山湖高新区在区位优势、发展基础等各个方面,无疑都是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主阵地。但松山湖本部区域可用土地已非常有限,即使合并生态园,总规划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且生态园与松山湖空间上隔离,松山湖要加速科产城融合发展,乃至定位于城市副中心,必须统筹周边镇区,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并与深圳无缝对接,才能更有效吸引承接深圳产业溢出。

从东莞自身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发展以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双轮驱动的园区经济。尤其当前,东莞加工贸易持续退潮,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必须改变过去依靠镇村分散发展加工制造业的格局,走创新驱动之路;必须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以园区平台支撑科技创新、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二)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加快市中心区扩容、构建多支点城市副中心

从城市发展趋势看,东莞前30年属于典型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市进程包括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服务都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当前,服务业占比已超过工业,上升为主导地位,城市发展引领产业升级成为主流,产业转型有赖于城市升级。目前东莞镇村环境普遍只能承载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难以集聚高端产业资源,亟需通过区域统筹,为产业转型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从城区扩容看,目前市中心区商业与人口饱和,城市更新改造困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异常突出,不仅行车难,停车更难,向周边蔓延扩张空间也非常有限,必须依托轨道交通向外“裂变式”发展副中心区。无论从土地空间、区位优势和发展势头等各个方面看,相比市区周边其他区域,松山湖及周边区域无疑是建设东莞城市副中心区最现实可行的选择。松山湖及周边区域位处深圳、湾区与市区中间,是东莞名副其实的地理中心,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科技产业。莞惠城际开通后,松山湖及周边区域与市区时空距离将迅速缩短,将很快成为新一轮经济开发热点。整合松山湖及周边区域,有利于进一步依托寮步对接市区、整合生态园,通过大岭山无缝对接深圳和长安新区,通过大朗对接常平和惠州,带动原东部工业园区域加快发展,形成大高新区和科技新城格局。

(三)突破“各自为政”格局,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当前,东莞处于各种传统优势弱化,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之际,发展粗放、利益固化、产业低端、土地滥用、交通拥堵、城镇散乱、环境透支等诸多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渐暴露。其中,土地资源滥用、产城布局散乱和全市域范围交通混乱拥堵最为突出,深层问题则是长期“市辖镇”行政管理体制导致的“诸侯割据”和城市缺乏统筹规划、功能缺乏整合。要有效解决或者缓解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仍是强化区域统筹。而在目前行政主导体制下,区域统筹如果局限在“经济区”层面,不能在行政层面进行统筹管理,其力度非常有限。为此,必须强化行政统筹。有效破解松山湖受周边镇封堵而突出存在的“孤岛”困境问题,在更大区域范围而不是仅仅园区内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大区域范围的产城融合发展。

(四)提升综合实力应对外部竞争

园区发展已成为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关键和核心,园区竞争呈白热化态势,各地争政策、争资金、争科技资源、争外资和大项目非常激烈。为增强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各地普遍加强了园区的统筹力度和集聚程度。包括苏州、宁波、珠海、惠州和广州等园区普遍扩张,园区与周边区域不断统筹发展。

与国内先进园区比,东莞的园区发展,无论在发展时机、发展力度、发展规模、管理水平、土地空g及政策优势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园区之间、园镇之间的产业发展、核心功能及规划管理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必须整合各大园区与周边镇街资源,加强园区之间、园区与镇街之间的规划、政策、产业和管理统筹,转“单打独斗”乃至“内斗内耗”为“握紧拳头”、“合作共赢”,切实打造核心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化园区。

二、加快松山湖与周边镇

统筹发展的重点目标及路径

加快松山湖与周边镇区的统筹发展,应以打造国家级大高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城区为主要目标,以无缝对接深圳和市中心区为主要方向,以区域统筹发展为主旨、规划统筹为引导和行政统筹为重点,发挥松山湖大园区、大平台、大项目、大品牌优势及周边镇区产业基础和综合发展优势,强化园镇产业合作,整合区域资源,构建互利共赢机制,在更大区域范围谋求科技、产业、金融和城市融合发展,建设全国真正有影响力的大高新区和东莞城市副中心。

(一)建设松山湖大高新区和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1. 积极承接深圳产业资金与人才溢出。应抓住深圳产业外溢机遇,充分发挥松山湖区位环境、产业基础和创新平台优势,在配套服务好华为及其上下游产业发展同时,重点针对深圳高端产业项目和中小创新型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其中,大型高端产业项目,可重点向台湾科技园和生态园布局;中小微创新创业类项目,尤其是深圳南山科技园区成功孵化的高科技和现代服务类项目,可引导其公司总部设在松山湖各孵化园,生产布局在周边镇区的工业园或由本土制造商为其提供代工生产。在积极引进深圳项目的同时,要着力引进资本和人才,以资本和人才反向带动项目引进。引进策略上,要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灵活制定政策。

2. 引导总部和现代服务类企业向园区集聚。目前松山湖已建成一批重大项目、科技平台和各类创新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金融园、电商园,尤其以华为终端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的进入,奠定了其创新高地地位,对周边区域带动效应加快显现。但目前松山湖与全市尤其周边区域尚未构建有机产业链关系,园镇尚未融合发展,城市综合配套服务滞后,园内创新资源多处于闲置或者“半死不活”状态,“孤岛”困境突出,尤其北部工业园近年建设的包括中科创新园、创意设计园、光大WE谷、国际金融园、青年创业公社等一大批创新创业类“园中园”普遍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物业资源空置。要破解“孤岛”困境,必须打破行政壁垒,在全市域范围构建园镇合作和税收分成机制,引导大型企业总部、高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和中小创新型企业向松山湖集聚发展,激活松山湖创新活力,形成总部经济效应;引导穗港台深乃至市域各类金融创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等各类现代服务企业项目和高端人才向松山湖集聚,形成创新集聚效应。

3. 推动园镇创新合作方式。考虑到目前,松山湖本部区域可用于工业发展土地和空间已非常有限,而周边的工业园环境和服务档次普遍较低,难以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科技人才。应推动园镇合作,共同改造一批高档大型的创新型工业园,承载深圳产业溢出。操作上,可以松山湖控股公司、镇属控股公司和村组集体为主体,按股权方式共同组建投资主体,统筹整合园镇村土地空间,遵照“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和企业化运作”模式开展合作,以松山湖某某镇某某工业园为统一品牌,松山湖方面重点提供招商、创新、人才、政策、资金和高端服务配套,镇村主要提供部分资金、土地物业和公共服务支持,力求以科技园区提升改造工业园区,以工业园支撑科技园发展,真正实现园镇联动发展。

(二)打造东莞科技新城和城市副中心

目前,松山湖与周边镇区初步形成配合发展格局,但整个区域由于各自为政,分散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区域城镇化水平不高,商业服务以低端为主,松山湖与周边联动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接下来,应抓住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发展机遇,跳出狭隘的园或镇概念,在更大区域范围综合考虑优化提升区域城市功能,提高城镇发展水平。重点应依托莞惠城际轨道交通的集聚功能,重新规划定位创意生活城的功能,着力把创意生活城打造成为TOD区域综合服务中心;应针对科研办公集聚区的白领阶层,尤其具有创新创业活力的年轻创客们,提供思想碰撞、人文交流和创新创业指导孵化等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应着力优化提升松山湖周边区域商务服务功能,引导寮步、大朗和大岭山三镇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与松山湖形成一体化发展。

三、以行政统筹管理为重点

加快推进园镇统筹发展

考虑到松山湖高新区及周边区域目前已是发展成熟区,要打造松山湖大高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区,关键问题不是财政投入,而是要破解区划分割。应针对园镇融合突出存在问题,因势利导,在更大区域进行资源整合和功能布局,通过行政统筹、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并构建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与产城融合发展。

(一)强化行政统筹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可分两步实施:

第一步:当务之急可借鉴虎门港与沙田镇、滨海新区与长安镇所实施的合一管理模式,不增设区级政府,只是在领导决策层实施园代管镇,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兼任松山湖高新区书记、主任,管委会与镇区相关领导互相兼任,甚至重点部门的领导也实施互相兼任,形成区域统筹决策领导机制,其他机构根据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变动。

应该说,这种做法已有成熟经验可循,容易操作,能够避免改革可能面临的阻力,也能够充分发挥市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考虑到松山湖及周边区域与水乡经济区在开发程度、发展任务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水乡经济区主要定位于规划控制区,而松山湖及周边区域主要定位为高新开发区,前者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要加大基础投入,后者主要是解决区域合作问题。就此而言,两者在统筹力度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领导层面的兼任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管理协调作用,但毕竟不是整体系统性的改革,因为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往往短期效益强,长期效应弱,仍难以根本突破“各自为政”格局,难以有效解决关键问题。因此,建议在恰当时机着手推进区划调整,推动区域统筹发展。

第二步:从长远考虑,应借鉴广州南沙区和黄浦区、珠海高栏区、惠州仲恺高新区等周边城市的区划调整经验,设置松山湖大高新区区级行政机构,按照“决策统筹、办事集中、管理精细和园镇联动”的原则,统辖寮步、大朗、大岭山3个镇和松山湖、生B园2园,形成市-区-镇(园)-村四级管理架构。

具体实施中有三个环节要重点关注,一是在领导安排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可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兼任,区级其他领导则兼任3镇、2园主要领导,由此在领导层面统筹管理架构;二是在机构设置上,建议以松山湖管委会为主体,参照深圳、顺德的大部制和国内其他园区先进管理经验,通过优化整合园镇相关部门职能和人员统筹组建区级政府,优化配置园镇管理职能,形成一体化服务和管理格局;三是在职能设定上,可参照广州南沙、黄埔区做法,实施经济与城市社会管理分离模式,大松山湖区级政府重点承担经济、科技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领导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能,镇区应强化执行、服务和基层管理职能。

考虑到东莞长期实施“市辖镇”管理体制,增设区级政府,改革幅度和力度很大,会触动利益关系的调整,预计会有一定阻力。为此,建议先组织开展前期调研讨论和规划论证,形成思想共识后下决心实施行政统筹。在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市镇、园镇、镇镇之间的沟通协调,注重利益平衡和照顾弱势群体,支持欠发达村的发展,力求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做大做强,推动东莞更高水平发展。

(二)强化规划统筹

参照水乡经济区做法,编制区域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和系列专项规划,以规划统筹推动资源优化整合。在战略定位上,应突出引导松山湖及周边区域与市区和深圳无缝对接,定位于大高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区谋划区域发展;在规划方式上,应突出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国土规划的有效衔接乃至“三规合一”;在规划重点上,应突出轨道交通引导和TOD区域的综合集聚,突出园镇相邻区域土地空间整合,突出产业合作和城市功能优化布局,在更大区域范围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三)化土地资源整合

把“三旧”改造与城市存量土地资源整合、城市功能优化、城市产业升级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土地管理,打破镇街自行支配土地格局,创新区域土地资源统一调控;围绕公共交通导向和重大项目建设,科学配置土地资源。要以土地规划、开发、利用过程的执法保障为抓手,统筹部门利益,完善制度建设,着力构建园镇土地整备、集约利用机制,重点构建利益分成机制,保证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城市资源、空间和功能优化调整。

(四)加快公共服务功能优化整合

应进一步强化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统筹利用,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慢行系统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智慧信息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构建分工明细、布局合理、功能整合、利用高效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格局,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科学化配置水平和整体使用效率。同时,要以区域统筹为引领和平台,着力打通城市品牌资源节点,着力整合创新平台、旅游休闲、莞香文化和篮球城市等重点名片,形成区域发展亮点。

Coordination of Dongguan Songshan Lake and Surrounding Towns

Hu Qingshan

(Dongg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Guangdong Dongguan 523083)

第7篇: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工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22-03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重点建设研究基地:“粤港澳产业转移研究中心”(桂教科研[2007]20号)及捂州学院基金项目“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瑛,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梧州学院经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湖北武汉430074)

在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经济圈建设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背景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广西事关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梧州市处于泛北部湾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向广西乃至大西南进行市场经济辐射最便捷、最关键的枢纽城市。在多区域合作的背景下,梧州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及其发展潜力正被重新认识和定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机遇与积极行动。

一、建设产业转移基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欠发达地区在资源、机遇、创新及政府干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后发优势,其经济发展过程有别于先进地区――是一个建立在人类社会进步成果上的加速或追赶过程。梧州市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存在着潜在的、较大的后发优势,走“追赶型”工业化之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基地,是搭建东部大企业、大项目栖息的有效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创造聚集力和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地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有效结合。

1.优化存量资源配置

与欠发达地区一样,梧州市在资源、劳动力等初级要素方面价格低廉,但在决定区域竞争力的高级要素(如资本、技术、知识)等方面积累不足。由于产业转移规律具有综合性特点,往往在伴随着产业资本的转移中,也转移了技术、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因而接受产业转移能够促使落后地区迅速注入稀缺的高级生产资源,从而改善存量资源的配置水平,大大提高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

2.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产业转移规律具有梯度性特点,决定了东部转移的产业具有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技术溢出效应途径有:一是对转移技术的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会促进区域的技术进步;二是具有先进技术的移入产业会对落后地区的相关产业产生前后波及作用。梧州市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无疑将促进本地的技术水平提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增强产业关联带动

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包括:

(1)后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对上游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相关投入品产业的发展。

(2)前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活动能通过削减下游产业的投入成本而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增强支柱产业的配套能力。

(3)旁侧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引起其他产业的一系列变化,如促进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等。总之,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可望能促进梧州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4.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梧州市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劳动密集而技术层次低的传统产业比重大。东部先进产业的移入,为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创造了机会。因为先进产业的引进必然带动着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的迅速积累,有助于新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形成,从而推动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转换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演进。

5.引致观念改进更新

因循守旧、小富则安的思想是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欠缺的重要根源。产业转移带来的不仅是品牌、资金、技术等要素,更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资源,这些无形资源将对梧州市的传统观念起着融合、更新、改造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二、梧州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挑战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1.多区域合作的浪潮

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圈逐步形成,其互补性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日益成为区域内经济合作的重点。珠三角地区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其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需要广阔的腹地,产业扩大需要向纵深的市场拓展;与此同时,广西正举全区之力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努力培育广西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珠三角与泛北部湾两个区域互相毗邻、优势互补,在这两个区域合作板块的对接、互动中,梧州市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是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加快建设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是梧州市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加工贸易政策的重大调整

为了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和优化区域布局,国家出台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政策,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据有关机构调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后,将给珠三角地区43%的加工企业带来冲击,涉及制鞋、钟表、计算机或电讯产品、印刷品或包装材料、机器和五金制品等行业,这将是加快梧州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大转折点。目前,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采取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集中区域,形成中西部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3.两广携手开创跨省无障碍旅游

根据世界旅游的规律,当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兴旺。目前,旅游消费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居民除住房、汽车之后的重要消费行列,当地人均旅游总花费约为700元。梧州市与粤港澳山水相连,是岭南山水文化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与珠三角旅游都市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梧州市有能力成为粤港澳的休闲后花园,并以优美的人居环境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4.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随着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也迅速得到提升,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已大幅下降。如2005年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8:50.9:46.3。珠三角第一产业比重的大幅度下降,迫切要求其腹地提供可靠的农副产品,这为梧州市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梧州市是广西的农业大市,农产品十分丰富和特色突出,具有名优水果、桑蚕、木薯、八角、玉桂、三黄鸡和瘦肉型猪等一批优势产业,可望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

(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障碍分析

1.东部集群效应的制约

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虽然东部区

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的作用不断弱化,但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使东部传统产业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首先,产业集群独特的优势,即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及集群内交易网络、技术创新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使东部传统产业形成区域粘性;其次,由于欠发达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东部产业集群放大的就业需求仍然获得满足,进而维持了东部传统产业的低成本优势;第三,东部产业集群对FDI有很强的吸引力,利用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在集群内日益积累创新经验和提高学习能力,使东部传统产业技术不断创新、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仍具有产业升级的前景。

2.区域行政壁垒的制约

在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下,各个地区均存在自己的局部利益,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其辖区的GDP增长、工业产值、就业率等指标,使其财政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往往会设置产业转移的“防火墙”,建立留住外资的“蓄水池”。梧州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时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广东山区,近期广东省相继出台的宏观政策为广东山区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同时,梧州市与周边的西部地区省市均是面临共性的机遇,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地方政府之间展开激烈的招商项目竞争,影响了相邻地区之间的交流、协调、合作。

3.投资软硬环境的制约

梧州市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等要素优势,地方政府也加快制定了鼓励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这些优势和政策有利于降低外来企业的进入门槛和生产成本。但是,由于梧州市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在交通条件、产业配套、人文观念、基础设施、政府效能、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社会诚信等投资环境方面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致使劳动力、土地、能源的价格降低可能不足以弥补企业物流费用上升、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中间产品配套成本过高、社会资本薄弱等劣势,仍然会引起转移产业的创业成本、生产成本的上升,阻碍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

4.园区规划建设的制约

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是吸引东部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的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直接影响产业转移项目的承接和吸纳能力。梧州市工业用地存量不足,产业集聚区所规划的土地没有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或分区规划,修改规划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国家对土地使用实施更严格的调控措施,征地开发成本不断提高。在工业集中区建设方面,由于财力有限,投入不足,集中区的“三通一平”、排污等基础设施跟不上企业进园要求的步伐。部分工业集中区规划设计及申报工作没有完成,对用地报批等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梧州市建设产业转移基地的实施途径

(一)依托优势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吸附能力

承接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是认识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最终形成产业关联转移。实施产业链招商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千方百计地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产业链招商适应了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要,降低了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了产业发展环境,因而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创新方式。梧州市已培育发展了林产林化、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电子、机械(含造船、冶金)、化工、建材和人工宝石等十大工业支柱产业,以及亚热带名优水果、六堡茶、玉桂八角等十大农业优势产业,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策划招商项目,有选择性地招商,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群。根据梧州市企业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奖励办法,加强本地龙头企业的培育,形成内源型与开放型相结合的经济发展局面。采取以主导产业(或产品)为龙头,推出高质量的产业招商项目,加强配套产业、相关服务业发展,促进深加工产业延伸,形成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产业链内配套企业的发展壮大,可裂变出新的龙头企业,又促进其他企业的发展和聚集,以此催生一批产业集群,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资金吸附能力。

第8篇: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城乡规划;相关性;研究

在我国制度形势下,土地规划与管理职能相互分立,因此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将面临两个规划依据的情形。其中,城乡规划主要是从宏观的、空间发展战略视角考虑,详细规划土地应用设计方案,而且具有大量的理论、实践支撑。

1、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的冲突问题分析

从本质上来讲,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之间的冲突,主要成因在于中央对地方的约束,无论是土地规划管理还是城乡规划,都统一于同级政府组织编制,而且上报程序、部门协调程序等,也非常的相似。虽然编制主体一致,但二者在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目标、规模选择层面并不一致,实际操作过程中二者对接出现了困难。据调查发现,除部门之间的偏见、标准层面的区别外,前者的核心问题是上级政府意愿的体现,而后者更多体现的是地方一级政府的意愿,这也是二者产生分歧的根源所在。对于土地规划而言,不仅编制上要受限于上位规划,而且实施过程中也会受国家一级省级政府的管控。从实践来看,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新增建设用地(其中包括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有效管理,然每年国内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统一由国土资源部拟定,然后层层分解到地方。在该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只有先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方可开展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工作;事实上,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批权在国家、省级土地主管部门手中,所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争取、审批,地方政府都是被动行事。

在当前形势下,无论是土地规划管理还是城市规划,所强调的都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集约化管理,历年出台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文件,都提出了要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目前来看,集中化的格局布局主要体现在中心城镇、开发区两级化发展,而分散化的布局则是对当前多层次多类型利益主体真实诉求的反映。较之于城市规划而言,土地规划管理对建设用地的布局更为写实,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地规划图细碎、无序化。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主要以实际利用情况调查成果为参考基础编制而成,国土管理部门加大了土地调查力度。然而,对于城乡结合部、广大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和大量的、布局较为分散的村庄。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对乡镇建设用地布局没有主动的计划,图上依然保留着较为分散的农村建设用地。第二,编制层级下移,造成土地规划图面非常的细碎。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以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由乡镇政府统一组织编制。对于那些远离中心城市的小村庄而言,发展基础非常的薄弱,根据不具备发展新城、或者工业园的条件。然而,依然有引进企业、发展非农产业的意愿,比如零散分布的厂房、乡村旅游小餐馆以及商业服务或者度假设施等。

2、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发展策略

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城乡规划与现代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是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城乡规划的基础是土地资源的合理营养,而土地规划管理又可以确保城乡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为确保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用地标准的规范化

土地征用是国家利用强制手段征用农民土地,然后给予一定补偿的行政行为。然而大量的农业耕地被占用以后,农民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资料也就严重缺失,政府在对征用土地处理、营养使用过程中,应当要根据该地块面积、收益情况,给予广大群众适当的补偿,对于用途广泛的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地块应给予更高的补偿。此外,还要逐步实现由“耕”到“购”的有效衔接,以此来促进土地征用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接轨。

2.2强化土地规划管理

实践中,应当不断完善和健全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其中城乡规划是政府及主管部门负责的城镇体系规划及其总体规划,即对城乡空间资源合理营养,不断改善和优化居住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此来促进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土地规划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度,确保土地科学合理营养,同时也是城乡规划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3全面落实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工作

实践中,强化“两规”之间的衔接与互通,二者之间既非明确制约关系,也非具体平行关系,只有将二者合理的落实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具体工作中,以合理应用土地和保护土地资源为指导思想,将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规划管理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又可分为新区扩建与旧城改造两部分,分别对新建用地、旧城改造用地合理应用,并且在开发区以及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二者之间的衔接与互通。土地应用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均以土地资源开发应用和保护为基础。

2.4“两规”之间的差异与协调发展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之间,编制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土地利用与规模化建设,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城乡规划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他们更多地市追求形式上的发展,甚至存在着盲目扩大城乡规模的现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然而,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严重忽略了土地合理应用与保护问题。当土地应用规模无法有效满足城乡规划用地需求时:由于二者之间的协调性相对较差,土地应用总体规划难以直接管控;同时,由于二者管理、思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致于土地应用指标难以有效满足城乡规划发展之需求,而政府及主管部门又难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协商,只能任其自由发展,以致于用地保护受限。

在现代的形势下,为有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土地规划管理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创新规划模式,做好城乡规划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对于特殊情况而言,需逐步建立健全“两规”协调发展制度,建立和完善环节制度化以及沟通信息化平台。(1)建设项目应当以审批土地应用规划、建设根本;(2)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限制建设规划区的划定;(3)限制建立区需全面考虑乡镇、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归属权问题,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协调与沟通;(4)将限制建立区划定和管理条例上升为由当地政府令,制定相应的配套方案,提高社会保护生态资源的积极性。

结语:总而言之,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管理均属于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变得非常稀缺,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日益加剧。因此,我们应当立足实际,结合实际情况下,合理应用并高效规划土地资源,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加快城乡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物流产业;空港;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37-02

空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区域经济形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新动力”和“增长极”作用,不仅能够为优化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而且有利于更大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化,同时还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城市新兴产业的孵化器。许多地方政府已将空港经济放到了优先发展的位置。空港物流是以现代物流为基础,依托航空港,以航空运输为主,以机场为中心的一种现代物流方式,在空港经济的产业发展中,空港物流产业无疑是重中之重。如何依托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加快发展空港物流产业,对于哈尔滨市争创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哈尔滨市空港物流产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一)哈尔滨市空港物流产业的基本情况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东南亚至北美航线的最佳经停点,现为中国东北地区最繁忙的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是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空中门户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截至2011年底,机场旅客吞吐量近800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7.6万吨,共有25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哈尔滨机场投入运营,开通国内、国际航线103条,通航城市62个。

哈尔滨太平空港经济区地处黑龙江省最大工业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龙头位置。总规划用地面积33.38平方公里。哈尔滨空港物流园区位于哈尔滨太平机场的西南侧,规划占地100万平方米。

哈尔滨空港物流园区项目既是省级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哈尔滨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六个重点物流园项目中之一。园区建设旨在把握国际航空物流快速发展的现实机遇,实现哈尔滨连接中国与北美空间距离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依托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以机场集团和南航黑龙江分公司等航空物流企业为主体,重点开展高附加值货物的国际中转、分拨和配送,积极发展保税物流,促进和带动哈尔滨空港经济区的发展。

目前,园区正积极招引物流企业,其中,圆通速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是集物流、速递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中通速递服务有限公司创建于2002年5月,是一家集物流与快递于一体、综合实力位居国内物流快递企业前列的大型集团公司。

(二)哈尔滨市空港物流产业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哈尔滨市空港物流产业, 从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相比综合能力水平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

1.航线受限,空港物流网络分布不均衡。太平机场通航城市主要集中在内陆,国际航班线路少。对比而言,上海浦东机场的国际航线就已覆盖73个国际(地区)城市,差距显而易见。

2.货运量少,市场偏向客流。通过对比,太平机场的货运量明显处于劣势。航空公司入驻哈尔滨多是看中客运市场,以开通客运航线为主,缺乏对货运市场的评估,因此目前的国际货运业务主要是依附于客运。大多数是客机腹舱带货,纯货机不多。货流在航线的分布上基本与客流趋同,限制了货运的发展。

3.通关效率低,服务功能有待提高。哈尔滨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通关。对比而言,浦东机场采用“一门式”通关服务平台,系统自动完成通关审核、验放手续,同时可以自行保存纸质报关单证而无需交到海关。所以海关通关效率的提高迫在眉睫。

4.配套环节有差距,基础设施待完善。哈尔滨机场飞行区技术等级为4E停机坪33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放24架大型客机,而上海浦东机场已到达目前国际最高飞行区等级4F。相比而言,太平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占有优势,与上海对比更是处于劣势地位。

5.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水平落后。信息网络平台是现代物流发展得以生存的手段。提升对机场设备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保障设备的安全通畅运行,对于其业务的正常开展和盈利等至关重要。相对比信息化实力较强、经验较丰富的机场,哈尔滨机场在物流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的建设上还有待完善。

二、国内部分城市发展空港物流产业的主要做法

北京、上海、苏州等地都非常重视依托航空枢纽机场发展现代物流园区和建设具有出口加工功能的物流相关产业园区。

(一)发挥国际机场巨大的现实运量和潜在的中转运量优势,构建大型空港物流园区

上海市将浦东空港物流园区的建设纳入到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并组织成立了由民航华东管理局、基地航空公司、海关、检验检疫局和上海机场集团参加的上海空港物流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打造浦东国际空港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高效率、一体化、全方位、世界级的航空物流中心”,通过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网上交易、通关、、保险、支付和查询等服务功能,其最终目标是建成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功能齐全、服务类型最完善的空港物流园区之一。

(二)开设依托国际机场的空港工业区,与出口加工区形成配套产业体系

北京天竺空港工业区是以出让工业用地和出租工业厂房为主的大型工业园区,“高科技外向型”是该空港工业区的发展特色。空港物流基地集航空、公路于一体,正在打造多功能的信息平台。目前,入驻工业区现代物流企业超过150家,投资总额110亿元。海关实施封闭管理,按境内关外的监管模式及国际惯例操作运行,简化现行加工贸易管理手续,取消保证金台帐制度,取消手册,实行电子底帐管理,货物进出口实行在主管海关“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新通关模式;企业——主管海关——口岸海关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并可直接办理合同变更手续;实现计算机滚动核销,每半年核销一次。这些新型的审批、监管、通关、核销管理模式为加工区内企业提供了快捷的通关便利和宽松的经营环境。

(三)建设延伸的虚拟化空港,形成高效快速的保税物流体系

苏州市为解决工业园区没有出口机场、影响企业快速通关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靠近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地理特点,将苏州工业园纳入到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物流体系中,利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以及完善的投资环境,通过浦东国际机场的快速保税物流通道,实现了更高端的物流相关产业的集聚,增强了对空港物流相关产业的强大吸引力。

(四)引进先进企业管理空港物流园区,促进相关物流产业区建设水平的提高

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具有全球“物流仓储第一”之称的美国普洛斯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设立了物流园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了普洛斯集团先进的物流不动产开发管理经验、国际客户群优势和全球网络布点,吸引了近二十家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进驻中心。目前利用中心运作的企业有近四百家。北京空港物流体系(大通关基地)则采用了由机场所在地政府、机场管理部门和第三方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成立物流管理企业来经营管理的做法。

三、对策建议

(一)提升空港物流产业战略地位

1.提升空港物流产业在全局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全市各级要形成共识,努力把空港物流产业打造为哈尔滨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要积极统筹市、区两级政府以及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海关、机场、安全、出入境检验检疫及财税等部门形成合力,高起点确立空港物流产业的发展定位,促进哈尔滨市空港物流产业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2.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对哈尔滨空港物流产业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明确哈尔滨空港物流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将哈尔滨空港物流产业纳入相关合作的机制中去,使空港物流产业成为哈尔滨发挥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实现与其他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城市互动发展,辐射东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门户”,并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类资源,成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最快速度地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3.统一领导空港物流产业的发展。成立全市空港物流及相关产业发展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以联席会议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通报信息、进展情况和布置工作,统一领导协调空港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空港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1.尽快出台空港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哈尔滨空港物流产业的发展,急需规划来引导、强化重点产业,整合机场周边空间资源。应尽快出台空港物流产业规划,将空港物流产业区空间规划与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建设“太平空港物流产业园区”。

2.精心组织和做好太平机场保税物流区发展规划。积极提请国务院尽快审批同意哈尔滨设立空港综合保税区,参照苏州、北京等地做法,结合哈尔滨产业布局特点,精心组织和做好机场保税物流区发展规划,并根据规划范围划定相关用地。规划应从国际物流、进口保税、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检测维修、区内转口贸易、出口退税等功能进行设计,以较好地满足各类企业的需求。从而形成高效、快速的空港保税物流体系,提高对空港物流相关产业的吸引力。

3.积极协同太平机场完善场内规划,在货站、海关监管仓和物流园区的建设、规划和相关设施上,形成统一规划格局。扩大海关监管区域,加快货站的建设,以满足各项业务发展的需要,为各航空公司(含空港物流主体)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加快相关政策区域的申请,并按照功能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将周边的土地规划和项目布局规划做好,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三)选择高端战略合作伙伴,增强空港物流产业优势

1.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和开发园区。寻找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关系,按照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经营、共享收益的原则组建物流发展实体,统一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机场货运设施和空港物流园区。

2.发展国际国内物流行业公平竞争。通过发展航空物流龙头、巨头之间的竞争吸引更多的客户在机场周边布点,促进航空物流进一步做大做强,树立和提升太平机场作为区域航空物流枢纽的地位,使哈尔滨真正成为中国东北北部区域性物流中心。

(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积极推动航权开放,完善空域交通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民航总局研究解决太平国际机场航权开放等问题,增加哈尔滨与国外城市之间的业务权,扩大哈尔滨航空运输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继续帮助太平国际机场积极拓展国际航线,扩大国际航班中转率,真正提高国际机场的门户功能。大力建设国际、国内航线均衡发展的干、支线航线体系,形成以太平机场为核心的“枢纽+干线+支线”的中枢航线结构和机场网络。

2.整合交通资源,构建立体化地面交通体系。以太平国际机场为中心,构建一个集中空运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一体的综合换交通枢纽和区域性换乘中心,实现机场与地面交通的立体化无缝对接。加快推进哈尔滨对外的公路快速辐射体系建设,强化太平国际机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制定发展空港物流产业扶持政策

1.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一是加大省、市、区财政的支持力度。以省市财政投入为主,设立空港物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空港物流产业区投资备选项目库和项目入区审批制。同时将空港物流产业区纳入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重点支持方向。二是加大税收优惠范围。制定市一级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的企业或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三是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对哈尔滨白云机场扩建等空港物流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2.加大用地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政府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哈尔滨空港物流产业一定的支持和倾斜,对空港物流产业建设用地实行计划单列,优先安排重点项目用地。加强对机场及周边地区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等低效用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在建设用地内部进行结构转换,将零散的用地置换集中到工业园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空港物流产业区腾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3.加大人才扶持力度。加强人事部门、高校、航空相关企业的对接,积极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和紧缺型急需人才;制定完善空港高级人才子女教育服务、对短期滞留的外国专家实行免签证等空港人才服务政策。依托哈尔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科研合作、职业培训、专业研讨、信息交流等方面活动,做好空港产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4.提高空港通关效率。优化口岸通关流程,简化通关手续,完善“大通关”信息化平台,实现口岸信息资源共享,推进电子通关和分类通关。推广跨境快速通关系统,积极推进实现跨关区通关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减少通关环节,降低企业成本。加强与其他国际枢纽监管服务标准接轨,实现海陆空货流转关联动发展。争取在太平国际机场口岸实行对特定国家旅客提供落地签证、中转行李同城联运后台查验直挂,对过境旅客实施48小时落地免签证。

参考文献:

[1] 张学志,陈功玉.亚洲机场物流运作模式分析及启示[J].物流科技,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