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

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

第1篇: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舞蹈作品 舞蹈演员 心理素质

在舞蹈表演中,我们能够总结出的一个共性就是:往往自信的演员能够表演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她们在表演过程中,透露的全都是对自己的肯定和信任,从而能够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因此,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她的表演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鉴定的意志力,才能将平时训练的舞蹈动作和技巧与音乐场景融合起来,组成自然的舞蹈语言,呈献给观众。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简单的阐述心理素质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

一、心理素质对于准确的完成舞蹈动作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对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舞蹈表演上也不例外。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观众来说,我们欣赏一部舞蹈,首先要看的就是这部舞蹈当中舞蹈演员的动作是不是连贯、协调、优美,这是大多数观众判断一部舞蹈好与坏的最基本的标准,舞蹈动作完成的好坏,就直接形成了观众心中此舞蹈作品的好与坏。舞蹈演员的动作完成到位、舒展,观众也会有美的享受,而如果演员的动作出现什么纰漏,也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当然对于每一个能够登上一定规模的舞台的舞蹈演员来说,她们必定是有很强的舞蹈功底以及舞蹈技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她们发挥失常呢?那就是心理素质。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演员上台后保持从容,不仅能够按部就班的完成舞蹈动作,还能在表演的时候,根据舞台和观众的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脑海中构思整个舞蹈的全过程,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把自己的舞台表现力表演到最大,把舞蹈作品最佳的状态展现给观众。这就是心理素质对于准确的完成舞蹈动作的重要性。

二、自信心对于出色地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一名出色的舞者要具备强大的自信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是什么事情,自信心是最基本的素质。在平时的训练当中,我们会充分的感受到,自信是平时一次又一次练习产生的,当我们一次次失败后,我们不断的总结自己,一次次的突破自己。我们要相信自己展示给观众的是我们最好的一面,最美丽的一面。当舞台的音乐响起时,流动的音符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把我们的感情和力量融入到肢体的每一个动作当中,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出色的塑造出人物形象。因此,作为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有自信心,能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肯定的回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舞台上表现的更动人。

三、心理素质对于集中注意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舞蹈演员发挥出自身真正的水平。通常心理素质强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能够把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在舞蹈上,尽量的使自己不分心,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全身心的投入到舞台表演上,注意每一个动作的连接,把每一个动作都标准地做到位,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舞蹈动作。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表演才能够达到观众的审美要求,只有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位才能充分体现出美的享受。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舞蹈演员舞台的掌控能力。在舞台上,形势是瞬息万变的,作为一个演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舞台掌控能力,以便于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在一场关键的舞蹈表演时,即使一个小小的失误也有可能使整场舞蹈表演失败,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要学会应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要能控制住舞台,在遇到事情时,要保持冷静,不能显得不知所措,应该灵活的结合自身的专业性化解这些突发事件。例如:在出现失误后,舞蹈演员可以适当的脱离常规动作,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动作,尽量的扭转形式,把由于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四、如何培养舞蹈演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的教学,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影响演员心理因素的原因才是提高演员演出技巧的核心。舞蹈基本功的练习,是使演员的身体素质更好的符合舞蹈的要求,为后期学习高难度动作做准备,同时也是为扮演各种角色做准备,对训练演员的体力也有好处。在训练基础动作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的感觉无聊和枯燥,当碰到一些挫折时,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这样心理因素长期的积累,就会形成心理障碍,为了避免这样事情的发生,我们要在训练中找回自信心,我们要相信自己,我们要热爱舞蹈。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要有精湛的舞蹈教学技巧。在多年的舞蹈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舞蹈的原因是舞蹈教学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因此,笔者认为,老师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对舞蹈产生期待和好奇。通过舞蹈的学习,实现个人修养和身心的发展,这对舞蹈演员一生都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研究表明,身体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心理发展程度,同时心理发展程度也会影响身体的发展程度,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因此,我们学习舞蹈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体力和智力双重发展,通过不断的调整两者的关系,实现全面的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舞蹈演员,我们所追求的境界永无止境,舞蹈艺术的高深,靠我们现有的经验和领悟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舞蹈者,在夜以继日的锻炼我们的基本功、培养我们的音乐素养、提高我们舞台表现力的同时,一定要善于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它是让一个舞蹈者成为舞台最闪耀的明星的最根本的推动力。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训练和表演中,学会释放自己的压力,在不断的奋斗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

参考文献:

[1]孟中华.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2,(19).

[2]王华茹.浅析心理素质与舞蹈表演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3,(14).

[3]王嘉艺.心理素质对于舞蹈演员的重要性[J].青春岁月,2013,(11).

第2篇: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

摘 要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对大学体育教学而言,如果能够以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引入拓展游戏训练,对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以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内涵为主要切入点,深入分析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 拓展 体育教学 游戏

一、关于拓展训练

一般而言,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集体协作的方式来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较为特殊的运动形式,使参与其中的成员们能够重新诠释群体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目前,拓展训练的主要形式有:武装泅渡、啤酒游戏、风中劲草、风雨人生路、鳄鱼潭、悬崖速降、迷失丛林、齐心桥、法柜奇兵、定向寻宝、缅甸桥、动感颠球和合力过桥等。其实,纯粹从这些项目的名称我们也不难发现,仅靠一己之力恐怕是很难完成这些项目的。因此,通过参与拓展类的运动项目,不但可以实现自我的突破,也可以有效促进集体意识的增强。

二、对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教学作用的分析

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生能否成功实现自我突破、能否拥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能否尽快实现自我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关系其步入社会后能否尽快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关键所在。拓展训练的特殊功效恰恰很好地契合了以上目标,因此,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教学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

(一)拓展训练走进大学体育教学的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向学生传统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快学生的社会适应。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如何正确看待这些压力进而做出相应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形式,对于大学生各种社会心理能力的提高都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开展拓展类运动项目,可以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拓展训练理应走进大学体育教学,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拓展训练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走进大学体育教学呢?拓展训练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与项目,有户外类的,如定向越野、丛林穿越等;也有高空类的,如攀岩、合力过桥等。但是对于学校而言,学校的场地、器材以及经费等都是较为有限的。学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挖掘拓展训练的本质与内涵,进而创编出一些适合自己所在学校开展的项目。

(二)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迅速更新、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这样的一个时代对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关系到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关键。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仅仅依靠一般的理论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体育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充实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拓展训练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实现

快乐体育是一种源于德国和日本的新型教育方法,主要是针对深层的心理和成功感而言的,其本质在于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通过一定的努力后而获取的成功体验。换言之,“快乐体育”并非简单的“我游戏、我快乐”,它强调的是一种过程中的努力与成功后的体验。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为如何真正实现“快乐体育”教学模式而苦苦探索,拓展训练的引入恰恰符合快乐体育的基本理念。

2.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放羊式”教学已经逐步淡出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很难吸引大学生广泛地参与进来。基于这样的一种现实背景,如何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成为摆在人们的焦点问题。拓展训练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加以适当改动,就可以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3.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大学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场所,其体育教学也理应有着更高层次的目标与追求。也就是说,大学的体育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而是应该尽最大努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人们心理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却相对滞后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而言,独生子女是其构成主体,优越的生活和家人的精心呵护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竟然是如此地脆弱。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应该努力担负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任。

拓展训练有很多的具体运动形式,要想成功完成这些项目,必须要经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开展拓展训练形式的运动项目,如拓展游戏等,不仅对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显著的作用,也有助于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实现参与者自我的突破、心理素质的增强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进而实现参与者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上述这些恰恰都是大学体育教学所应该实现的目标。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实现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但我们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拓展类运动项目都可以进入到大学体育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第3篇: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素质拓展;非专业素质;成功素质;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58-02

引言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把人的成功素质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主要指专业知识的积累,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非专业素质主要指人的价值观、人格品质、敬业勤奋、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思维方法、心理承受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特定的环境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非专业素质的高低,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等非专业素质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据悉,武昌理工学院等高校率先在大一新生军训过程中进行系列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同时针对高年级的学生也开展形式多样的提升性训练,其目的在于切实提升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以便培养专业素质过硬、非专业素质扎实的成功人才。

一、素质拓展训练与非专业素质

1.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又叫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其寓意为“一艘孤独小船,离开平静的港湾,去迎接暴风骤雨的考验”。外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盟军大西洋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大部分水手在运输船被击沉后葬身鱼腹,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调查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和顽强的意志。德国教育学家库尔特・汉恩博士经过分析研究后发现:海难中的生还者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团队精神、丰富的海上求生技能等素质。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体验式培训和锻炼,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炼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通过拓展训练,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融炼团队”的目标。

2.非专业素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将成功素质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人们实现成功目标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点的素质,如专业技术素质、专业能力素质等;非专业素质则是指不具有专业特点但同样是人们实现成功目标必备的素质,如一定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人仅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世界观、价值观、敬业精神、创新能力、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思想道德等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日显重要。

3.拓展训练与非专业素质。素质拓展训练的流程为:队员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有了体验以后,队员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之后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再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最后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到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去。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在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队员可以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超越,不断提升学习、沟通、创新、团队、领导、信任等能力,最终达到整个团队的成长与突破的目的。

二、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人的身心能力中最卓越的、最出色的部分升华到可能达到的顶点,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生涯目标、敢于挑战自我极限、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热爱自然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下面就重点阐述素质拓展训练在哪些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1.培养团队精神。面对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技术及管理的日益复杂,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显得苍白无力,即便是天才,也需要他人的帮助,惟其如此,才能创造事业的辉煌。因而让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是他们走向社会前的必修课。素质拓展训练要求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心,既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更需要团队间和团队内部的精细分工。素质拓展训练对团体来说,总目标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使个体目标得以实现;对团体成员来说,各个个体的目标又与整体目标趋于一致。当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发生冲突时,个体必须以整体利益为重,修正自己的目标,同时,学生个人的意志只有在符合集体的需要和需求的约束下,个人的行为才能得到认可和发展。拓展训练过程中面对高难度的项目时,个人是无法仅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团队成员的支持与帮助成为个人完成自我挑战的重要因素。当参训人员成功完成训练科目时,一种自我成功的满足感和团队共同努力的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在这种情绪下非常有利于团队感情的形成。

在大一新生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出现感人的一幕,某校艺术学院的大一新生杨某晕倒抢救醒来后的第一句就急切问:“我的团队在哪里?我的队友在哪里?”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教练和素质导师潸然泪下。在他的心目中,团队精神是神圣至上的,队友是形影不离的。比如,“海难求生”项目,要求规定时间内团队所有成员必须翻过4米高的光滑墙面,队友可以借助的只有整个团队。“穿越电网”强调整体协作与配合、资源的重要性,好胜与莽撞都将遭淘汰,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2.提高沟通能力。据了解,那些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除了知识以外,还具备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善于讲话,善于沟通,善于影响和改善他人的思想、推销和出售自己观点。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更加有效地推销自己,从而为就业成功准备一项重要的技能。

拓展训练的多数项目都必须由团队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成员间能否顺利沟通就成为训练项目能否完成的决定因素。因此,拓展训练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并在训练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比如“驿站传书”可以使学生在非正常的沟通环境里寻找沟通的渠道,从而领悟沟通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地使学生充分学习换位思考的交流方法,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沟通意识。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队员们必须突破定式、创新思维,寻求最简单有效的传递办法,同时,更应明确策略,沟通一直引起各方的共鸣,达成默契。“驿站传书”活动之后,同学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一个有效的沟通模型:信息发出者编码通道解码信息接收者反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解码、编码、反馈”等综合沟通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沟通建立一种双赢的理念。“盲人方阵”活动中全体队员同时将眼睛蒙上,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能否还像平时那样冷静的工作?为此,在障碍下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如何让别人信服,直观的反映出团队中各角色的重要性,和非常状态下团队中正确的沟通及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3.增进相互信任。“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信用的重要性,而对于想成就一番事业的热血青年之间的相互信任也是尤为重要的。“信任背摔”主要是通过团队的相互鼓励,相互保护,体验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负责的团队精神。其真正用意在于:你给队友的信任度越高,你越能勇敢地摔下,身体就越平稳,队友就越容易接住你;相反,你越是战战兢兢,生理对恐惧和危险的本能反应会使你蜷缩一团,摔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背摔成功的关键在于相信队友,战胜自己的心理恐惧,也正是在团队中营造的信任氛围,才能够战胜自我,全面提升自己。

4.锤炼健康心态。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生成败在心态。由此可见,心态决定命运。大学新生入学后非常大的一个区别在于由集体管理的方式转变为自主管理,因此,学校教育应由主导变为引导。这样的变化使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甚至部分学生变得迷茫、无助,在这个特殊时期,开展拓展训练以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就尤为必要。拓展训练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没有成功与失败,只有坚持与放弃。”在素质拓展的训练过程中成功的鼓舞和失败的磨砺,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了解和正确把握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组织的环境适应与发展能力,从而形成坚毅的心理素质。“勇攀天梯”将你送上事业的顶端。在这里,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没有与人互助的真诚,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宁静平和的心态,没有完善的人格力量,就不可能在事业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跨越断桥”突破个人心理障碍,超越自我。每个人都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和丰富的资源,不试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勇敢的跃出第一步,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结束语

高校不但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场所,也是大学生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舞台。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在高校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必要推广“素质拓展训练”这种全新的训练方式。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可以磨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合作的团队意识,使学生由内到外的强大起来,从而使学生实现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也在尝试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有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2] 阚雅玲,等.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番禺专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3] 陈思维,等.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第4篇: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1、初中语文实现多元化教学的现实基础

如今,初中学生的思想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成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原有的观念,而是需要借助多元化教学理念,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从多角度去考虑语文教学效果,从而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

1.1、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力的敲门砖。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培养和巩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就会增加,并会以自身的积极行动来完成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顺畅实现,老师的语文教学目标也就随之实现。可见,良好的学习兴趣,是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的重要条件,兴趣在,快乐氛围就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就会好。

1.2、学生学习语文的坚定信念

很多学生即便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但是一旦真正进入学习过程,就会发现语文学习并非那么容易,反而有些枯燥,尤其表现在语法、阅读分析、修辞知识等方面。因此,他们往往产生了恐惧心理,思想上有了很重的负担。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语文学习,打消疑虑,树立学好语文的坚定信念,必然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3、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坚韧性格

很多学生往往喜欢避重就轻,遇到容易学习的章节就显得很轻松,遇到比较困难的内容就显得低沉,丧失了学习兴趣。可见,学生应当拥有坚韧的性格,面对困难时,要学习坚强地面对,而不是退缩。学生一旦拥有了坚韧的性格,语文学习过程中,便再也不会被语文学习的难度所吓倒,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老师一起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1.4、良好的心理素质

光学习还不行,还要进行必要的效果检测。对于学生而言,考试是最为普便的一种检测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能够帮助学生查找不足。然而,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表现却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同。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破除考场中的紧张气氛,能够很好地开导自己,给自己增加信心。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则乱了阵脚,在考场上产生焦虑情绪,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2、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积极意义

初中语文是非常关键的突破口,其对于积累学生的词汇、语法、修辞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因此,如何实现多元化教学,促使学生提升语文知识水平,确保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字、词、句为基础进行深入学习。因此,将字、词、句由静止状态转换成动态,就需要我们进行文章段落的理解,通过这个途径赋予字、词、句更多的灵性。否则,语文基础能力无从培养。比如我们经常说“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说成“巨大的生命力”,必然让我们觉得不舒服。可见,“强大”与“巨大”虽是一对近义词,但意思仍有不同,用法更是有差别。我们可以感悟出“生命力强大”的状态,却无法体会到“生命力巨大”的味道。

2.2、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热爱阅读,热爱安静阅读的氛围,以此达到修心养性的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词语、句子的应用问题进行考虑评价,还要对词语、句子所传达出的意境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进一步实现安心阅读的目标。

2.3、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笔书写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通过口头进行表现,还要通过文字书写的形式进行表现。这样,初中生的文笔会更加流畅,形成的文章会更加丰满。因此,读、写、说都是互相衔接互相发挥作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学生才能具备掌握更多知识的极大可能性,才能更加符合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才能使语文教学目标尽早实现。

3、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策略

初中生具备较高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一件好事,也是语文教学必须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彻底领会语文综合素养的现实意义,采取可行的手段方法,全面培养并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1、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夯实能力培养的基础

默读是阅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朗读同样也是阅读训练的一种方式。在初中学习阶段,初中生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因为,默读往往是对文章的快速阅读,而朗读能发出声音,促使学生在声音中体会每个字词句的用法、特定意义,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2加强背诵练习,为能力培养搭建平台

很多时候,如果将所学的经典文章进行流畅的背诵,就会为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便捷的梯台。因为,学生往往在阅读过程中无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以致影响阅读效果。背诵,毕竟是从脑海中将无形的内容通过口述传达出来。因此,学生有更多机会一边领会文章的主旨基调,一边进行陈述,这样不仅能够为背诵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也给学生思考回忆的时间。

3.3合理融入视频资料,深刻体会语言的意境

我们可以借助高效的阅读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阅读鉴赏能力得以尽快培养及巩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视频资料成为初中教学中较为可行的教学手段。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借鉴这个方法途径,通过视频资料来向学生传递相关方法和知识,使学生在视频等有形有声资料下,进行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

3.4、加强作文写作能力,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很多时候,对于学生们都经常犯的错误,老师可以一并进行指出,并给予指正,督促大家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有时,有个别学生犯的错误是其他学生从未犯过的,但这个错误又非常明显,老师就要将这个错误单独提出来,让学生们引以为戒,这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照顾个体差异的表现。

4、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手段来切实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要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1]宋新玉.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摭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第5篇: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学;学生;身心素质

舞蹈是一门集心理、身体与艺术于一体的课程。注重研究舞蹈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的相关性,一方面有利于给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其增强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对学习以及生活的积极性,提升待人接物过程中的自信心。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舞蹈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相关性的研究,毕竟舞蹈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较为有限的。

1舞蹈教学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首先,舞蹈作为一种具有多元意义的运动,能够促使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其次,舞蹈有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姿态和行为动作。通过翻腾、旋转以及跳跃等动作的练习,也为学生学习其他运动技巧打下了良好基础。最后,舞蹈能够培养学生肢体动作的灵活性,锻炼其反应能力。舞蹈教学对学生的生理影响主要体现在民间舞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舞蹈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礼仪以及社交、祭祀等仪式的过程。通过学习民间舞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有助于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舞蹈除了能陶冶情操,还有利于人类肌肉、骨骼以及大脑、心理的发育,并有利于各项生理功能走向成熟化。舞蹈对人心理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舞蹈贯穿人的情绪、意志以及心理素质,因此学习舞蹈能够丰富人类的内心世界,并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舞蹈的完成多以群体为主,所以舞蹈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人交往的空间和机会,增添了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在一定程度上,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能够起到调控和训练学生心理的作用,帮助他们学会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困难和压力。

2舞蹈教学为学生身心带来的困难和思考

对于每一个学习舞蹈的人来说,日常的舞蹈训练都会对学习者的身心造成困扰,这些困扰会影响正常训练,长时间累积也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舞蹈的教学极为注重学习者的形体。因为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以及肢体节奏的变化来进行美学表达,并对欣赏者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舞蹈训练之初多以形体训练为主,如常见的压腿、劈叉、翻跟头等,训练自身的柔韧性以及协调性。对于每一个舞蹈学习者来说,虽然这些舞蹈基本功的训练都是必经之路,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也是考验身体与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对于一些身体骨骼已经定型的学习者而言,若要展现曼妙的舞姿,需要坚持不懈的基本功训练,这是最为困难的。在这种枯燥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们很容易因短期内看不到训练成果而产生放弃的心理,但任何一项艺术或是体育运动都有其规律,各科的教学也有其不同的技巧。因此,只要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进行有规律的基本功训练,便可减轻枯燥的训练为身心带来的痛苦,学生的舞蹈学习也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这对形体训练也同样重要。舞蹈是一门对学习者心理素质要求极高的学科,舞蹈的艺术性呈现要求学习者展现形体美和动作的规范性,这也最容易给学习者的心理健康带来伤害,因为动作难度的不断增大,会使学生难以忍受枯燥训练所带来的折磨。此外,授课教师对表演神态的要求也常常让学生倍感压力,时常觉得望尘莫及。因此,想要通过舞蹈教学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极其难以实现的。同时,舞蹈又是一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艺术,当一个人在舞蹈领域达到一定境界,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其心理素质也会实现一个质的飞跃。因此,虽然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看似很难实现的目标,但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培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指日可待的。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基本功训练课程中多采用鼓励的措施,提升教学方式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比赛或是演出活动,以此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并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完成挑战,培养强大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将学习的压力转化为孜孜不倦的动力,并不断指引自己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3相关性结论

舞蹈教学不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舞蹈是一门心灵与肢体融合而成的艺术。因此,训练学生拥有牢固的舞蹈功底对于锻炼其思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的心理状态受环境因素、身体状态以及性格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对于一个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舞蹈能够影响其身心健康,但绝不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舞蹈教学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对于学生来说,舞蹈的学习同样能结合外部因素实现对身心状态的调整。例如,学生在感到疲惫的时候,可以通过练习舞蹈放松身心,缓解疲惫。同时,坚持不懈地练习舞蹈,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舞蹈教学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我们在看待消极影响时,也应该主动采取措施消除负面影响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伤害。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看事物的角度和对舞蹈的态度也会产生差异。面对学生复杂的心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适当地采取应对方式,那么舞蹈教学必将对一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从舞蹈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需要增强自身的舞蹈功底,为学生树立不断学习、勇于攀登的榜样,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个人舞蹈功底。而学生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将学习舞蹈作为毕生的追求。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家长不要刻意为孩子增加思想负担,毕竟学习舞蹈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孩子的未来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应该让孩子选择未来的道路。

4结语

舞蹈教学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积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对舞蹈艺术的认同感。当然,舞蹈艺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上述的这些内容,因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毕竟受诸多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李鑫.从舞蹈艺术的特性谈舞蹈教学[J].艺术评论,2009(3):104.

[2]…谷利成.论舞蹈教学中的美感培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03.

[3]…陈黎黎,薛林峰.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艺术百家,2005(3).

[4]…喻松.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1).

第6篇: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

摘 要 射击运动是我国体育竞技中摘金夺银的主要运动项目之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射击运动特点基础上,对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水的平射击运动员进行探析,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四点培养优秀射击运动员的关键方面。

关键词 射击 运动员 人才 体育

一、前言

作为我国体育竞技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射击运动,其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至关重要。正确的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成为当前重要课题,不少大专院校的教练、教授都在努力研究,如:上海体育学院的高卓君通过对不同年龄运动员分组训练,探讨了不同始训年龄的射击运动员的发展规律[1]。福建省南平市少体校的李华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少体校手枪训练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培训效果[2]。漯河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牛丹,结合自身实践,总结了射击运动员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如何训练优秀射击运动员的诸多方法[3]。河北省秦皇岛市体校的李冰峰,结合自身经验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初级训练及恢复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射击训练提供了有效地参考[4]。

二、射击运动特点

射击运动属于体育赛事中的准静态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动静协调、稳定精准等能力。在训练或赛场上,运动员的身体状态与精神状态需要紧密配合,身体姿态要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不仅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需要运动员具有充足的射击检验。

射击也是一门深厚理论学科,不仅涉及数学、物理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化学、机械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涉及人体的生理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而言不仅要求具备完美的射击技能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还要充分理解枪支的构造原理以及子弹的运动特性等知识。

三、培养优秀的射击运动员方法探析

由于运动员需要同时具备较高的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等在内的综合能力,必须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知识水平的高低对自身训练效果的好坏有直接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导致接受程度不同,因此,要培养和造就高水平高素质的射击运动员,必须从提高运动员认知水平入手,加强对其理论知识的培养,拓宽其知识面,使运动员具备在了解枪械构造原理、规范动作原理、弹道原理等基础理论上,掌握射击技术。

(一)加强对射击运动员进行认知能力训练

对运动员进行认知能力训练就是对射击理论进行培训,这项科目对于运动员或教练来说都是充满极大的挑战。学习内容繁多,具体包括枪支原理、弹道原理、弹药击发原理、光学瞄准原理、命中计算、子弹能量估计、地形分析、气象分析等,要求运动员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充分理解和掌握射击技术,使运动员具备适应各种条件和环境的能力。

(二)加强射击技术训练

射击技术训练是运动员最基本的技能训练。由于射击运动项目繁多,包括:步枪、手枪、飞碟、移动靶等,各科目技术要求不同,因此要求运动员具备根据科目要求掌握对应的射击要领、姿势动作。在训练中,教练应清楚的解析每个规范动作要领,让运动员知道为什么练、怎么练、练多少,让运动员具备扎实的射击技能。

(三)加强运动员注意力训练

在赛场上,运动员会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内心的紧张或外界的嘈杂,这些都将严重干扰运动员分析环境、调整姿态以及对射击时机的把握。因此,加强对射击运动员注意力训练也是日常训练中的关键科目。实践中,常用的提高注意力的训练方法有:

1.表现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将平时训练的操作技能、姿势等有意识的进行回顾、检验,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射击上来。这是射击训练中最为行之有效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2.集中精力训练法。是指通过外界手段,让运动员长时间全神贯注的观察某目标,让运动员具备长时间集中精力于目标的能力,做到心无杂念。

3.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是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技能和经验,还能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通过无数次的模拟训练,让运动员达到身经百战,见怪不怪,从而提高其刚干扰能力。

(四)改善教学方法

射击是门专业性、技术性以及理论性很强的运动。要想彻底掌握射击技术很难,加之部分动作和技能无法用言语清楚表达,是教练或运动员射击经验的总结和体会。因此,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培养和造就优秀射击运动员的关键。实践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借助科学技术。就是通过科技手段和工具将实践中的抽象的复杂的理论、方法、经验等变得简单明了易于接受,使运动员能迅速理解和掌握。

2.做到科学训练。射击运动技能复杂,运动员学习和接受需要循序渐进,教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突击,掌握训练规律,合理安排运动员消化、模仿、巩固等时间阶段。

3.明确训练目标。就是在对运动员进行射击训练时,让其充分理解和明白本次训练的目的、要求及意义,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目标性。

四、总结

本文主要对业余训练培养优秀的射击后备人才方法进行探索分析,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了训练中常用的四种提高射击运动员技能的方法,分别为:第一,加强对射击运动员进行认知能力训练;第二,加强射击技术训练;第三,加强运动员注意力训练;第四,改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卓君.射击运动训练应从小抓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2.18.

[2] 李华.浅谈少体校手枪射击训练[J].体育科技.2012.9.

第7篇: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

【文章摘要】

警务化管理制度是警察类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鲜有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和探索。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协调发展,需要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警务化管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里素质教育;协调发展

1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新时期,随着大学生思想层面、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从举国震惊的马加爵案到轰动全国的药家鑫案,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相关课程,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日渐受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同时实践成果也越来越丰富。

1.1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

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

1.2 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在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开始受到关注。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工作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如今,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而作为内涵建设重要方面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亦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警察类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中的特殊群体,它既肩负着普通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同时又要确保其培养的具备特殊技能即警察素质的专门人才思想素质过硬,又红又专。因此,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就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学界对高职类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够,远不及普通本科院校。对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1.3 警务化管理制度研究

2003年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公安院校比照军队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公安部制定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对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具体目标要求等则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在学生管理中推行警务化管理最初是因为公安院校学历教育起步较晚,学生管理工作无现成模式可循,“我国的警察和军队同宗同源,公安院校的不少领导和教职员工最早的职业都是军人,在学生管理甚至教育训练中,采用军事化方式是最顺手自然的。同时,警察和军队又都是武装性质的纪律部队,这种性质认同心理又大大强化了在公安院校的学生工作中实行军事化管理的信念。”与军事化管理一样,警务化管理试图通过三种主要的方式即《内务条令》管生活、《纪律条令》管行为、《队列条令》管训练,最终实现学生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作风。警务化管理制度是警察类院校的立校之本,目前我国警察类院校均实行警务化管理制度。

警务化管理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学院在育人过程中,要将“德”和“才”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德”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体现了个体的价值取向和服务社会的方向;“才” 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个体的技能高低和服务社会的本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同时应该明确的是,“德”和“才”并不是并列的、等同的,在教育上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其才反济其奸”。“德”一方面决定着个体对社会的作用,缺少这一基石,人才就会成为“次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另一方面,“德”也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的人,才会孜孜不倦于求学、求知,最终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人才。

警务化管理,将学生个体与群体相统一,将学生的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相统一,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这为“德”与“才”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有力的保障,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

警务化管理使我院育人思想得到了高度统一,全体教职工都能自觉结合自身的岗位职责,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警务化管理使各系之间在学生管理上有了统一的依据、统一的标准,在各显特色的同时又不失内在的一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警务化管理将学生的个性发展纳入到共性要求之中,有利于学生克服以自我为发展中心的错误认识,引导其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2 课题对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应用前景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随着经济社会飞跃式的发展,大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逐渐增多,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及心态危机。在这方面,高职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承受了更多方面的压力,由于本身学历较低,竞争优势不强,生活、就业等多重压力经常会严重影响其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调适的能力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就显得极为必要和重要。尤其对警察类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对象特殊,学生又掌握一定的刑事、司法等特殊技能,如果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其特殊技能可能会被滥用,甚至成为反侦查力量。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合格警察和执法者,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警务化管理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课题组通过掌握大量材料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警务化管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分门别类研究上,也就是把二者当作不相干地两个独立个体进行研究,绝少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考虑,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甚至是更需要关注,而要研究这一问题,作为警察院校立校之本的警务化管理制度就是无法绕开的话题,因此,势必需要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警察类院校来说,警务化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一种方式,是该类院校管理育人的一种手段,其重点在于教育,本质是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警务化管理目的在于“以警察的严明纪律培养学生的自觉行为,以警察的严正纲纪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以警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以警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具备未来可能从事警察工作的良好品质、素质和适应性。”既然警务化管理的目的是作风、素质的养成,那么它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本质就是一样的,他们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个性与共性、特别与普通的关系,警务化管理需要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作指导、作后盾、作保障,大学生生理素质研究需要警务化管理作补充、作手段。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得以发展。

4 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4.1 在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警察类高职院校培养的不仅仅是未来的人民警察,还要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因此,警务化管理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纪律保障。最终“形成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化、生活制度化、内务标准化、保证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因此,学校在强化学生日常警务化管理制度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4.2 警务化管理体制下,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自我完善

警务化管理只有在学生的配合下,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它不仅要求学生主动接受管理,还要求学生在被管理的同时,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警务化管理的全过程。因为学生干部和党员与其他同学之间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他们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容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工作。在自我教育的情况,有关学生的事,要同学生商量去办,学生能够做到的事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管理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增长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改变被动地位。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警务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扩大学生民主参与警务化管理的范围,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内在心理约束意识,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和自我服务,使他们广泛地融入到管理中去,变被动服从为自觉遵守,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自我完善。

4.3 高职警察类院校警体教育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能训练,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学校院加大体能训练力度,把好警务化管理育人的第一关。对体能训练实施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全员管理,确保不断提高体能训练质量,着重锻炼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意志品质,突出思想教育功能,突出人民警察职业意识培养功能,突出能力锻炼功能,充分发挥出体能训练的教育作用,培养强烈的警察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能训练及强化,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4.4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素质:警务化管理体制下严明的纪律性与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

警务化管理制度强调纪律性和共性,但并不意味为它就抹杀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培养的是个性鲜明、立场坚定、思维活跃、纪律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的警察后备力量,而不是没有思想的机器。因此,警务化管理制度同样要求在坚持共性地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的环境和条件。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增强发展的后劲,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在警务化管理中,不仅要对学生健康的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还要对有潜在优势和特长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支持。

4.5 “警察素质的养成”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

前文已经提及,警察类高职院校具体到我们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不仅仅培养人民警察的后备力量,同时还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胜任其他各种相关工作的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课题组通过对我院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的100份问卷调查发现,80%的学生将来都有意愿从事警察职业。现实问题是只有部分学生能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真正的人民警察,大部分学生还是要从事其他的相关工作。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和警务化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导学生要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既要做好当一名警察为为民服务的心理准备,同时也做好从事其他职业的规划。警务化管理促成警察素质养成的同时,对我们其他优良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协调警务化管理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毕业以后奔赴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警务化管理制度都对他们今后从事的职业有帮助。

4.6 警务化管理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管理,应在相对封闭的管理空间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警务化管理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管理制度,但并不意味着警察类院校就是封闭办学。我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同外界沟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走出去”主要是顶岗实习、实践锻炼:将学生分派到公安、政法等对口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与专业人士沟通交流的机会。“请进来”是聘请行家里手、专业精英来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授课,开展讲座。另外,我院还开展了“警院文化月”、“大学生心理咨询周”等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沟通交往能力。

5 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警务化管理是警察类院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方式,是该类院校管理育人的一种手段,其重点在于教育,本质是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如何立足于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际,融心理素质教育于警务化管理之中,既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又兼顾警察类高职院校的个性?下面 将以警务化管理体制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5.1 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和教育,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诸方面的心理问题,保持其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在全面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泰勒认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它是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以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做出行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大多以学校心理咨询为载体。我们学院也不例外,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具体的做法是用倾听、疏导、激励等方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缓解其心理压力,解除其心理危机,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当然,除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以外,我们的心理咨询还包括下面几种形式:团体咨询,即通过做报告、座谈、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书信咨询,通过书信交流,解答询问;电话咨询,通过电话联系,解答询问;现场咨询,咨询人员主动深入学生教师及宿舍,为学生排忧解难;宣传咨询,即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小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咨询。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心理素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心理咨询这种新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因其不记名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真正平等地、无顾虑地提出问题,有利于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因而,在今后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心理咨询有助于消除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5.2 心理危机干预法

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我们提供专门的危机干预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主要步骤有:1、确定问题 即从来访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来访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围绕所确定的问题来把握倾听和应用有关技术。为了帮助确定危机问题,推荐在干预开始时,使用核心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2、保证来访者安全 简单地来说,就是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低到最小可能性。3、给予支持 危机干预的第三步是强调与来访者沟通与交流,使来访者知道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工作人员不要去评价来访者的经历与感受是否值得称赞,或是否是心甘情愿的,而是应该提供这样一种机会,让来访者相信“这里有一个人确实很关心我!”。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在这一步中,工作者有效的工作能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其中有些选择别的选择更为适宜。5、制订计划 危机干预的第五步是制订计划,这是从第四步逻辑地、直接地发展而来的。危机干预工作者要与来访者共同制订行动步骤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6、得到承诺 在第六步中,危机干预工作者不要忘记其他帮助的步骤和诸如评估、保证安全和给予支持的技术。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工作者应该从来访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然后,在检查、核实来访者的过程中用理解、同情和支持的方式来进行询问。也就是说,核心的倾听技术在这一步中也很重要,与在确定问题或其他步骤中一样。

5.3 阅读疗法

由于警务化管理的相对封闭性,阅读疗法就成为警察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王波在其著作《阅读疗法》中,给出了阅读疗法的定义: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其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名言,说明读书对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除了“成性格”和“医愚”外,读书还的确具有治病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慌、烦恼等。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样的例子。三国时期曹操读陈琳檄文而治愈头疼。明代戏曲作家和养生学家高濂在专著《遵生八笺》中明确指出:读书得法,能收到祛疾养生的奇效。现代作家秦瘦欧曾说:“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服药打针,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着《西游记》、《封神演义》、《江湖奇侠传》、《福尔摩斯大探案》等书,获得充分休息并恢复健康。近年则把金庸、梁羽生、琼瑶三位先生的巨作作为药物,以对抗伤风流感乃至心脏早搏等,几乎百试百验。”

大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调解自己不良的情绪,增强意志品质,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而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疗效也很显著。大学生因心理困扰得不到宣泄和疏导而造成的抑郁、焦虑、孤独、自卑等情绪,往往很难去除,在阅读相关读物的过程中,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与作品的内容发生不同程度的共鸣,或产生美的享受,或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或改变处世态度。通过阅读,读者会逐渐建立起健康平和的心态,松弛情绪,排除烦恼,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心。

5.4 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心理学的解释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即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事实上挫折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使学生猛醒,汲取教训,改变目标或策略,从逆境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挫折也可使学生处于不良的心态中,出现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反应,如不安、焦虑、愤怒、攻击、幻想、偏执等。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和解决挫折的能力,即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保持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不失常的能力,并且能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

大学生挫折的产生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上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家庭环境因素等影响,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家庭不和睦等。大学生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自我认识偏差、独立精神不够、期望值过高、人际交往不适等。通过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使其具有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的能力、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学会宣泄内心的挫折感、增强挫折认知水平,最终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5.5 心理素质训练法

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定具体训练内容,用演讲、模拟实训、角色扮演、情景演练、接龙游戏等多种方法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实现针对性的素质教育。例如在课堂上模拟求职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面试者和求职者,训练学生自信心和现场掌控能力;设置复杂的人际关系,训练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采用压力管理训练、创造力训练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通过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合作,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等。通过心理素质训练法,寓教于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邓明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96.

[2]邓耀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1999(4):77.

[3]伊淑霞.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0(13):101.

[4]韦志兆.论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6.

[5]吴志刚.《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亟待修改与完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2):123.

[6]阎继忠.关于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9.

[7]王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11.

【作者简介】

侯静(1980-),女,陕西乾县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

第8篇: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

1.产生跨栏跑畏惧心理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一方面由于跨栏跑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动作要点不容易掌握,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这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开始阶段容易认为自己不能够完成动作,对跨过栏架没有信心,进而导致对跨栏跑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的一些失败的经验导致学生对跨栏跑产生畏惧心理。

(2)客观因素。跨栏跑畏惧心理的产生与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条件也有着重要关系。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同学的身体素质能够很容易地接受、掌握并完成跨栏跑的技术,轻而易举地就学会了;可一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身体素质不好的同学在过栏时就会因为自身的某项身体素质指标比较弱而不能完成动作,有了心理障碍,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畏惧心理。此外,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的栏架高度以及场地和器材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还有就是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也会使学生产生跨栏跑畏惧心理。

2.如何消除跨栏跑技术中的畏惧心理

(1)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正面面对跨栏跑的畏惧心理,并且能够逐渐地树立起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动作。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尽早地发现学生的畏惧心理,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去克服,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和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用准确、精彩的示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快速地掌握技术动作,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亲切和友好以及对学生的信任,提高学生完成跨栏跑的信心。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练习过程,尽早地发现受到挫折、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及时地给予帮助,让他们重拾信心。在失败时帮助学生找到失败的原因,到底问题出在哪,转移学生对失败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原因,帮助学生在失败的时候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否合适,应不应该进行调整,在帮助和引导的过程中多采用激励法,对学生以多表扬少批评为原则,在保证学生不出现畏惧心理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地进行调整。例如,在练习中可以降低跨栏的高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完成动作的快乐,增强学生的信心,或者在练习中将栏板换成软皮筋来代替,等学生对动作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并且能够完成动作后,逐渐地升高栏架。

(4)加强心理训练。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强大而稳定的心理素质能够提高应变能力,减少对动作的干扰和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和掌握技术动作。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将有关的心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克服畏惧心理。

(5)提高运动素质,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等各项身体素质的练习,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就相当于降低了动作的难度,学生完成动作的效率提高了,有了成功跨栏的体验,也就不存在对跨栏有畏惧心理了。

3.结论

在跨栏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运动能力设定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要多关注,对于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要及时地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学生的信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置有效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最终消除畏惧感,提高跨栏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 林.学生跨栏跑过栏恐惧心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甘肃科技, 2008(16).

第9篇:如何训练强大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态,犹如一条线,而人身上的优点,就像一颗颗珍珠。良好的心态会将珍珠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而一条脆弱的线,会使珍珠散落在地,失去价值,”的确,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在大学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应势在必行。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更好地适应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形势,成长为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直接的作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同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德育理论教育和高校德育实践教育得以整合与实现的基础与桥梁,只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了高校德育内容的完整性,才能进一步实现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效果的有效性。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是特殊的一个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当前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问题:

(1)大学生生活适应性差。我们强调大学生生活要“自觉、自律和自省”,“自己事情自己做”等,往往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在学习方面,存在被动学习现象,无法较快的拜托中学“逼学”、“填鸭式”学习思维,形成主动学习习惯;在生活方面,衣服裤子、床单被罩请人洗。且现在多学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父母怕孩子受苦事事包办,学校老师“宠着”,一旦在学习、生活和感情上遇到一点波澜,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怀疑自己。

(2)追求怪异,讲求独特。“90 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并没有能够供其进行参考和一起成长的伙伴,所以通常喜欢跟着时代潮流,现在的“哈韩”,“哈日”现象使“90 后”盲目跟风及模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因为这一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是父母来包办他们的一切事情,自己洗衣服和做家务的次数很少,经济以及日常事务方面都过分的依赖父母。

(3)社会交际能力薄弱。当前进入大学的都是 90 后学生,面对的是新的室友、同学和老师等,由此形成的同学、师生和异性关系让很多学生极不适应,有的学生一直在父母呵护下长大,从未离开过,不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帮助人,生活在自我闭锁的世界中,没有倾心交流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时无人可诉。

(4)承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使他们成长的道路变得更加顺利,他们的成长被赞扬和呵护不断的围绕着,优越感太强,在他们的世界里充满着阳光和笑脸。但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使这些“90 后”大学生们的心理太过脆弱,不够坚强,一不小心就会丧失信心,严重的情况会导致他们形成厌世的情绪。笔者在本院校系对于“对待挫折态度”的调查,经过调查的 100名“90 后”新生,在遇到挫折后希望“总结经验,重新来过”的人占 73%,大部分“90 后”大学生心理素质过差,没有足够强的抗挫折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

开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正确对待“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具备自己独有的特点,社会、家庭、个人以及学校的共同作用促使着这些特点的形成。在对待“90 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时,应该持有一颗平常心,对他们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利用,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育形式。首先应该对他们身上存在的共同特点予以承认,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对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加以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按照贴近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的原则,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和多元化的相关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分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例如,一年级主要是适应、自我和学习心理辅导,二年级是交往、情感和恋爱心理辅导,四年级侧重于就业和成才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不能再是一般的心理学理论传授,要有活动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还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3)开展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工作。高校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校学生,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按照相关编制规定合理确定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人数,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教师和学生心理辅导员多方面联合组成的工作队伍。在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队伍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与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争取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支持与指导,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专业发展背景互补、多学科人才融合、专业综合素质较高、人员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专业学习培训,把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培训计划,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资质,同时尽快解决从事此项工作教师的工作量与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使大学生感到轻松、民主、和谐,保持良好的心态,还可以使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心理上有所依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还要动静结合,并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形成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促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

(6)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对一些不良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