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母婴护理的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先天性唇腭裂新生儿,共计17例。单纯唇裂4例;单纯腭裂10例,其中Ⅲ度腭裂4例;唇腭合并裂3例。经健康教育和细致入微的护理,住院期间17例新生儿无一例发生新生儿肺炎、窒息、上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2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先天性唇腭裂新生儿的降生,给初为人父母带来震惊、悲伤和内疚,随后会出现焦虑、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担心自己的宝宝还有没有别的先天缺陷,还会顾虑宝宝能不能正常地吃奶、对治疗方法和发病原因的不清楚、旁人的目光、家里其他人的指责,进一步加重了患儿父母的心理压力。要向患儿家长讲解相关知识,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认识到对新生儿关爱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和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唇腭裂修补术技术已非常成熟,能有效解决美观问题。及时向患儿家长说明,经医学检查除此之外患儿身体非常健康,详细介绍此时的护理注意事项,使其在思想上接纳孩子,进而感受到孩子降生带来的快乐,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1]。
作者:卢佩玲 陈红梅
2.2喂养指导
2.2.1告知家长唇腭裂的生理结构唇腭裂,口、鼻腔相通,无法形成一个密闭的完整结构,影响正常吮吸。唇裂就是通常所说的“兔唇”,这是程度较轻的一种先天性生理缺陷。唇裂宝宝的上唇口轮匝肌发育畸形、不连续,宝宝的吸吮能力相对会差一点,吃奶时容易疲劳。但由于他们的口鼻腔不相通,这样吸吮时口腔内仍然能够保持正常的负压,不影响吃奶。
2.2.2喂养方法及护理
2.2.2.1患儿由于生理缺陷,吸吮母乳有一定的困难,而母乳中营养成分可以增强新生儿抵抗力,应尽量动员母乳喂养;但在哺乳初期,护士应在旁边指导和帮助,并教会产妇在哺乳期间应如何观察新生儿,喂奶后如何处理可以防窒息和利于胃内气体的排出。对于唇裂宝宝,母乳或人工喂养都没有问题。要注意的是,由于唇裂宝宝吸吮能力差,所以每次喂奶时间不要过长,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喂养[2]。
2.2.2.2因口腔生理条件的变化,宝宝不能正常完成吸吮动作,常有奶液积存在口腔中,极易误吸至呼吸道,引起感染或呛咳。可使用小汤匙喂食,将汤匙放在患儿嘴上,稍停留片刻,使其利用唇部移动获得汤匙中食物,这是唇裂修复术后提高唇运动的有效锻炼。喂奶时将患儿抱起,用大拇指及食指固定汤匙,将奶汁从口角缓慢倒入口中,用无名指轻轻上举患儿下唇,协助其完成吞咽,喂奶结束后轻拍患儿背部,尽量避免溢奶。喂奶结束后患儿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应及时清理口腔中的残奶。
2.2.2.3奶瓶喂养与正常新生儿比较,此种患儿因口唇直接相通,影响了对的封闭,吸吮时在口腔内无法形成所需的负压,限制了硬腭与舌之间挤压作用,虽吸吮时患儿更用力,轻者延长了喂奶时间,严重者无法进行吸奶。另外因口鼻腔直接相通,奶液易从鼻腔溢出,引起咳嗽,严重者甚至吸入性肺炎、中耳炎等。(1)选择合适的奶瓶及奶嘴,选择可以挤压的、塑料的奶瓶,选较软、较大的奶嘴,十字型的开口较好,因在受到挤压时十字型开口才会打开,不易呛到患儿;(2)采取适宜的喂养方式:尽量取90°或45°坐姿,奶嘴朝向正常腭部,从而避免返流。吸食时,将有很多空气进入胃内,要经常轻拍其背部;(3)喂奶时间:应在15~20min完成,避免患儿疲劳。
[关键词]目标激励;心理健康;项目目标;相互影响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一定的比例,而且这个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当然,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恰当运用目标激励策略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下面就教学中目标激励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略述己见。
一、单一选择的项目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
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导向功能。因此,选择什么项目作为努力的目标,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但一些教师在为学生选择项目目标时,眼睛仅盯着智育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变成单纯对文化课考试或学习成绩的追求。为了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暂停了体育、美术、音乐、品德与社会、劳动等课程教学。对项目目标的这种单一选择,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导致学生体质下降。身心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身心健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些学校停上体育课,取消课外活动和“两操”,加之一些教师采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大量课外作业,挤占学生的娱乐和休息时间,导致学生睡眠不足,身心得不到调节。选择单一的教育目标已经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二,造成学生情绪紧张、烦恼、苦闷,并由此引发一系列身心疾病。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考试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意义, “初考”常常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二、目标水平过高与学生心理健康
个人设置的目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身成就动机的水平。成就动机水平高,目标水平就高;成就动机水平低,目标水平也低。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水平与学生的成绩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比例关系,即成就动机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期待值就越大,越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水平,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知识结构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以适合于他们各自起点的目标水平。目前,应试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的主流,教师把升学的压力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急于求成,常常为了追求高水平的目标而置大多数中、低水平学生于不顾,为学生设置高水平的目标要求他们达到。目标过高,连续失败会引起学生的挫败感,导致学生的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降低,重复失败也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能作出恰当的评估。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训很多。很多教师眼里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对中等生和后进生身上的点滴进步视而不见。给他们设置高水平的目标,这种高期望一旦落空,学生就会认为自己脑子笨,学不会,从而自暴自弃,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三、目标指向与学生心理健康
学习动机可以根据目标指向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动机是被外部条件激发而来的学习动机。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有的学生之所以认真学习或表现好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是实现家长的愿望,或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大红花(或小红旗)等等。内部动机的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外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且强制性过于激烈时可能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内部动机是由学生的需要、兴趣、愿望等因素引起的,如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往往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重要学习动机。小学低年级学生渴望上学,是因为他们向往身背书包、胸前系着红领巾、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课后有许多小朋友一起玩的生活。总之,当学生学习活动的目标指向外部,容易引起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上的被动依赖和功利主义倾向,自卑、胆怯及师生对立(人际障碍)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掌握学生外部动机的适当强度,而且要尽量创造条件,使外部动机逐渐转化为内部动机,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目标竞争与学生心理健康
竞争情境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影响很大。由于竞争突出了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因而获胜者容易由于成功而夸大自己的能力,形成一种不切合实际的高估自己的观念;而竞争失败者则相反,降低自我评价,产生一种潜在的习得性无助感。这种不合实际的夸大的自我评价和否定的自我评价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时,在竞争的情况下,同学之间容易形成一种对抗的消极关系,每个人都唯恐其他同学超过自己,因而导致同学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怀疑,有时甚至互相欺骗。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人际交往困难,个体社会化过程受阻,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我国的中小学校普遍设置了竞争目标结构:按成绩排名次,按能力分班分组,进行各类考试和竞赛,尤其是高考,更具竞争性,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从一踏进学校大门开始就被紧张的竞争气氛压得喘不过气来。教育上的这种竞争已经对我国儿童产生了影响。有研究指出,我国6~9岁儿童竞争策略的发展早于且优于合作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合作行为提高的速度很慢,而竞争行为提高的趋势却十分明显。
五、目标激励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如果教师不能恰当运用目标激励策略,就会引起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仅仅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有长远的眼光,用积极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问题。
第一,改变评价体系,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很多教师评价小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学习成绩的好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高,会使学生骄傲自满;评价过低,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确立多方面的项目目标,扩大对学生的评价范围,从单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追求扩展到自身特长、集体义务、人际交往等多方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第二,充分了解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充分赏识学生。例如,班上有个男生,语文成绩不好,但他爱好体育、画画,而且画得很好,在参加区级画画比赛时获得了第一名。我常与他促膝谈心,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点,鼓励他发奋学习,提高语文成绩。期末考试他的语文成绩从原来的45分提高到75分,其他学科的成绩也进步了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逻辑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的作业设置,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第四,优化合作目标结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尽管竞争是人的自然本性之一,并且竞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但频繁的竞赛、考试、排名次容易造成学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学习气氛过分紧张以及出现不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优化合作目标结构,引导学生养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预防HBV的传播应从妊娠前着手,对所有孕妇筛查夫妇双方的HBsAg,进一步检查无症状携带者的血清标志物。HBsAg及HBeAg阳性孕妇分娩时因注意隔离,防止产程延长、胎儿窘迫、羊水吸入、软产道损伤。剖宫产可使胎儿接触大量母血,对预防胎儿感染的作用不大,
2.为阻断母婴传播,首先可以经行孕妇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主要针对乙肝病毒阳性的孕妇,于妊娠28周起每四周进行一次HBIG(200IU)肌内注射,直到分娩,可起到较好的宫内阻断作用,但有关宫内阻断的价值目前尚有争议,有学者提出及时不经过宫内阻断治疗,对新生儿出生后严格进行联合免疫也可以起到同样效果。
3.新生儿免疫
3.1.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30μg,出生后1个月、6个月再分别注射10μ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好,体内产生抗-HBs,可有效保护肝脏不受HBV的感染免疫率达75%。
3.2.被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HBIG0.5ml,出生后1个月、3个月再各注射0.16ml/kg。特别对乙型肝炎母亲所分娩婴儿,可以减少HBV进入肝脏,免疫率达71%。
3.3.联合免疫: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和1个月各肌注1mlHBIG,乙肝疫苗仍按上述方法进行,免疫率达95%。
3.4.一般认为母血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及后两项阳性孕妇均不宜哺乳;乳汁HBV-DNA阳性者不宜哺乳;目前主张只要新生儿接受免疫,仅HBsAg阳性母亲可为婴儿哺乳。
4.病毒性肝炎对孕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4.1.妊娠合并症发生率高早起发生早孕反应,妊娠晚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高这可能与醛固酮的灭活能力有关分娩时因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容易发生产后出血,若为重症肝炎,常发生DIC,出现全身出血倾向,直接威胁母婴安全。
4.2.重症肝炎发生率及孕产妇死亡率高尤其妊娠晚期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重症率及死亡率较非孕妇女高,有资料报道,重症肝炎发生率为非孕妇女的66倍。在肝功能衰竭的基础上,以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大出血、消化道出血、感染等为诱因,最终导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症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3.围生儿患病率、死亡率高流产、早产、死胎和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有资料报道,肝功能异常的孕产妇,其围生儿死亡率高达46%,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畸形发病率高2倍近年连续研究指出,病毒性肝炎与唐氏综合症(Down’ssyndrome)的发病密切相关,妊娠期病毒性肝炎,胎儿可通过垂直传播而感染,尤其是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率较高,婴儿T细胞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对HBsAg有免疫耐受,容易成为慢性携带状态,围生期感染的婴儿有相当一部分将转为慢性病毒携带状态,以后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5体会
5.1.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防治知识,重视高位人群,婴幼儿疫苗接种,开展以切断以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5.2.妊娠期注意加强,
参考文献
[1]妇产科学第六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P153-158
新生儿娩出后,因产妇或婴儿自身原因被转至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使母婴分离,给产妇生理心理都造成一定影响。严重的还会延缓产后康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增加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有些产妇和家属对婴儿转至NICU不理解,还可能引起医患矛盾。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笔者在产后护理中主动实施护理干预,不但有效化解了医患矛盾,而且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5月~2011年5月因产妇或婴儿自身原因而导致母婴分离的产妇120列,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0例产妇给予早期干预(包括心理支持、负面情绪疏导、乳房护理、健康宣教等),年龄28~37岁,平均(32.58±6.87)岁,孕次2~5次,平均(2.6±0.4)次,文化程度小学9例,初中17例,高中27例,大学或大学以上7例;对照组60例产妇仅给予产后常规护理,年龄27~39岁,平均(33.88±6.98)岁,孕次1~4次,平均(2.7±0.7)次,文化程度小学11例,初中15例,高中25例,大学或大学以上9例。两组患者年龄、孕次、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观察组给予早期干预,包括心理支持、负面情绪疏导、乳房护理、健康宣教等。
1.2.1.1 心理支持:分娩后,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病房,护理人员应与产妇及时沟通,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对相应的焦虑、紧张、担忧、恐惧等情绪进行疏导,使产妇心情处于良好状态;提供机会与产妇讨论其面临的问题,鼓励其说出内心的压力和感受,协助消除错误的观念。同时,及时向产妇反馈新生儿的治疗情况、治疗效果等,让其及时了解新生儿信息,让产妇体会到做母亲的感受,增强自信心,有利于母亲角色的转变[1]。如行动不便,可采用视频探视的方式让产妇观察婴儿在治疗过程中的情况,从而减轻其焦虑紧张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解决问题。
1.2.1.2 合理安排床位:母婴分离后,将产妇转入单人病房或非母婴同室病房,以免同室新生儿的哭声或哺乳的声音刺激产妇,减少不良刺激。
1.2.1.3 乳房护理:母婴分离后,由于产后乳房未得到及时有效地吸吮,乳房肿胀的发生率较高,而且泌乳延后,严重的还可引起乳腺炎,导致母乳喂养失败。产后第1天开始采取热敷、按摩等方法挤压乳汁,每天2次,每次20~30 min。将挤出的乳汁收集到消毒容器内,放置冰箱内冷藏,达到一定量时,及时送往NICU病室。同时教会产妇乳房护理和按摩的方法,每次哺乳前将洗净并柔和地按摩乳房,刺激泌乳反射[2-3]。注意切记用酒精之类擦洗,以免引起局部皮肤干燥、皲裂。处如有痂垢,应先用油脂浸软后再用温水洗净,哺乳期使用棉质乳罩,大小适中,避免过松过紧。
1.2.1.4 健康教育:由于母婴分离后,产妇在住院期间缺少对新生儿的护理经验,因此,本文以个体指导为主,实施面对面的宣教,辅以画报或录像等手段,使产妇易于理解和掌握;采用模型加以演示,并让产妇在模型上练习,以加深印象。指导产妇关注自身健康,进行产后康复训练,运动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地练习。良好的体形恢复不但能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和至尊感,还能促进其接纳孩子,接纳自己,而平稳地应对压抑状态[4]。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
1.4 观察指标
1.4.1两组产妇产后情况,分娩后,采用HAMD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HAMA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分值越高、负面情绪越强烈;观察产后出血、分娩后卧床时间。
1.4.2 两组产妇乳汁量及乳房肿胀发生例数,母乳喂养成功例数。分娩后,观察产妇24、48、72 h时的累积乳汁量、乳房肿胀发生例数及母乳喂养成功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抑郁、焦虑情绪比较
观察组分娩后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2.2产后出血量、分娩后卧床时间比较
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分娩后卧床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产妇乳汁量及乳房肿胀发生例数、母乳喂养成功例数比较
观察组产后24、48、72 h乳汁量、母乳喂养成功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乳房肿胀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产妇由于母亲角色缺失,加之对新生儿病情的担心,会加重产后的紧张焦虑情绪,导致母乳分泌减少。再加上母婴分离产妇,乳房不能得到吸吮刺激,进而会导致乳汁淤积、引起乳腺肿胀和炎症的发生,降低母乳喂养成功率。因此,对母婴分离的产妇实施早期干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笔者给予产妇心理支持,沟通交流、乳房护理、健康宣教等综合干预措施,来保证产妇在产后维持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有效缓解了产妇的紧张、焦虑情绪,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5-6]。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分娩后HAMD、HAMA评分、产后出血量、卧床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产后乳汁量及乳房肿胀发生例数和母乳喂养成功例数可知,观察组乳房肿胀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产后24 h、48 h、72 h乳汁量,母乳喂养成功例数明显高与对照组。
综上所述,及时地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早期干预,不但能够有效缓解产妇的紧张焦虑情绪、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还能促进乳汁分泌、减少乳房肿胀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护理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它更能充分体现整体护理的思想内涵,促进护理文化建设,为母婴分离产妇提供新的护理模式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婉明,关渐明. 母婴分离对产妇影响的临床研究[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293-2295.
[2] 罗琳雪,韦桂源,黄凤形. 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 (3):497-498.
[3] 张剑萍. 整体护理在改善母婴分离产妇综合状态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30):59-60.
[4] 张金玲. 母婴分离产妇需求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136-137.
关键词:新生期母婴分离;C-Jun蛋白氨基末端激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Protective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SP600125 on the Behavior Change in Adult Rats after 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
DANG Jia-wen, DONG Wen-bin, GUO Lin, KANG Lan
(Luzhou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Hospital Neonatology Department, Luzhou Sichuan 646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SP600125 on the behavior change inrats after 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 Methods Neonatal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control group,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 group,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 group+SP600125 group. On the two months old,by "three links exchange apparatus of brain function" the changes ofrat behavior were tested; the expression of caspase-3 in hippocampu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Results Compared with 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 group,both the total distance and average speed of locomotor activity were increased in SP600125 group,but not to the same as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hippocampus caspase-3 in 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 group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Neonatal mother separation; JNK; Caspase-3
新生儿期母婴分离是人类生命早期最为常见的应激事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新生期母婴分离后可引起成年大鼠自发活动减少,导致新生鼠成年后认知障碍,学习记忆能力减退[1]。而海马组织是学习和记忆的关键部位。为此,本研究在前期建立新生期母婴分离模型基础上[1],观察C-Jun蛋白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抑制剂SP600125干预下海马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JNK信号转导通路在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认知能力下降中的调控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同窝新生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对照组,母婴分离组(NMS组),母婴分离+SP600125干预组(SP600125组),每组12只。NMS组、SP600125组建立母婴分离模型,即于出生后第2~21 d,同时间分离3 h/d。SP600125组于造模第1 d一次性腹腔注射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15 mg/Kg),对照组、NMS组给予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饲养至大鼠2个月龄。
1.2观察指标
1.2.1新生期母婴分离大鼠成年后行为的变化 采用三桶互通脑功能仪测定大鼠的行为变化,并由红外线摄像系统和视频合成器记录大鼠自发活动,计算机分析系统分析大鼠在脑功能仪运动轨迹、行走速度、距离等。每只大鼠记录3 min。
1.2.2海马caspase-3蛋白的表达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蛋白在成年大鼠脑组织海马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Image-pro6.0图象分析软件对图象进行分析,测定其光密度值(IOD),取平均值作为该切片的光密度值,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所有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行为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母婴分离组成年后大鼠在三桶互通脑功能仪自发活动的总路程显著减少(10.52±3.83 vs 21.41±5.56),平均速度减慢(0.06±0.03 vs 0.12±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 与对照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5.51±42.82 vs 112.01±63.74,P
3讨论
新生儿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未发育成熟, 易发生各种危重症, 特别是多数早产儿出生后需立即住进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并放入暖箱, 但在生命得到救治同时, 这些新生儿持续处于母婴分离状态,处于缺乏母子交流环境中。已证实: 新生儿期MS很可能使该婴儿神经系统的成熟被阻断,导致觉醒调节、应激反应、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终生损害,对心理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因此,探讨新生期MS对发育期幼鼠远期影响及其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早期负性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JNK是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家族成员,被细胞应激、炎性因子信号激活后,其底物ATF-2、c-Jun磷酸化,活化的ATF-2结合到c-Jun启动子,进而提高c-Jun的转录活性,大量活化的c-Jun进一步调节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进而启动细胞凋亡程序,产生损伤效应。JNK信号通路在脑内有丰富的表达,研究证明JNK信号通路在大脑神经元迁移生长、发育、树突的构建以及损伤后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 用[3]。在动物模型中β淀粉样蛋白可明显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同时磷酸化JNK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表明JN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β淀粉样蛋白的神经毒性损伤作用,而且与海马神经元凋亡关系密切[4] 。Jiang等[5]在对新生大鼠海马和皮质缺血/缺氧的研究中发现,二氮嗪预处理能抑制细胞核JNK的底物c-Jun蛋白的表达增加而减低缺氧复氧后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以上说明JNK信号转导通路与神经退行性病变或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有着密切联系。但JNK转导通路是否作用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从而调控新生期母婴分离后成年大鼠认知能力的改变,目前尚不清楚。
SP600125是JNK特异性抑制剂,通过抑制JNK激活,降低p-c-Jun的表达水平,并阻止其进入核内,进一步抑制bcl-2的激活,从而抑制凋亡程序的启动,使神经元免于损伤。
本实验发现,与对照组成鼠相比,母婴分离组成年后大鼠活动的路程明显减少、活动速度也减慢,而预先给予SP600125,成年后大鼠活动的路程、速度均较母婴分离组有所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损害明显减轻, 说明SP600125可减轻早期母婴分离对远期行为发育的损伤,提示JN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认知能力下降中具有调控作用。
Caspases家族是哺乳动物细胞凋亡中的重要分子,其中,caspase-3的激活是凋亡信号的共同途径和最终执行者,在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途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aspase-3一旦被激活,即发生下游的级联反应,使凋亡不可避免,因而caspase-3被称为"死亡蛋白酶"。Caspase基因促细胞凋亡的级联激活途径有:①内源性途径,cyt-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浆后与dATP、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Apaf-1)结合成复合物,激活Caspase-9,Caspase-9切割后激活Caspase-3;②外源性途径,Fas膜受体系统激活Caspase-8,Caspase-8直接激活Caspase-3。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成年大鼠脑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量母婴分离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SP600125组较母婴分离组明显减少。上述实验结果提示SP600125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3的表达从而改善新生期母婴分离后成年大鼠的认知障碍。
综上所述,新生期母婴分离后成年大鼠的认知能力明显下降,应用SP600125 能够减轻对大鼠的这种损害作用,其机制可能与SP600125抑制JNK信号通路,降低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参考文献:
[1]孙鸿燕,朱小霞,等.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行为的影响及机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6(19):2984-2986.
[2]杨燕珍,吴斌.新生鼠母婴分离对心理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479-481.
[3]Li-cai Yang, Quan -Guang Zhang, et al. Extranuclear Estrogen Receptors Mediat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Estrogen in the Rat Hippocampus[J].PLoS One,2010,5(5):9851.
关键词:子痫;护理;抢救;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12-03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是在妊娠期发生的的疾病,常发生在妊娠的晚期、产前和产后;临床表现有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甚至头晕头痛、抽搐昏迷,围产儿和孕产妇死亡率较高[1]。我国发病率为10%左右,是孕产妇死亡的第2位原因。妊高压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轻度、重度)、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子痫则是妊娠期特发而且危害母婴健康的严重并发症,治疗的关键在预防,一旦发生子痫, 及时、有效、正确的抢救和护理对于子痫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对我院收治的40例子痫患者的抢救和护理心得如下,以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水平。
1 资料
在本院产科收集40例2009年2月~2010年2月期间住院的妊娠期子痫患者40例,产前子痫18例,产时子痫16例,产后子痫6例。8例为第2胎,其余32例均为第1胎。妊娠期均≥32周。行剖腹产28例,正常分娩12例,经过及时抢救和护理40例产妇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8.6天。
2 抢救方法
2.1对症处理:
马上将患者取头低侧卧位,以便于口鼻分泌物流出,防止分泌物进入气管引起窒息发生。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对于呼吸道分泌物,可进行预防性引流,可以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吸引,但是不宜过深,以免引起较大刺激,而诱发子痫发作,而发生再次抽搐。并给予面罩吸氧或者鼻导管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予20%甘露醇250 ml静脉点滴,以降低颅内压[2]。
2.2控制抽搐:
立即予25%硫酸镁10 ml稀释于50%葡萄糖液20 ml中缓慢静脉推注,继续给予25%硫酸镁40 ml溶于5%葡萄糖500 ml中静脉滴注。对于躁动不安、烦躁者,可给安定10 mg肌肉注射[3]。
2.3适时终止妊娠:
在患者意识清醒后6-12 h应终止妊娠。对于产前或产时发生子痫的患者,必要时可以行阴道助产或行剖宫产术,以尽快结束分娩,防止用力后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故需要严密观察一般情况、生命体征、自觉症状,瞳孔、胎心、胎动、产程进展及阴道出血,防止胎盘早剥等并发症出现。
3 护理关键
3.1 保持适宜环境:
应将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室内避光、声等的刺激,光线暗淡,可以挂遮光窗帘,一切室内活动包括治疗活动和护理操作应该轻柔,空气流通,要保持绝对安静。
3.2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出患者口腔内的痰液和呕吐物;如有义齿,取下义齿;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于上下磨齿之间,以防止唇舌咬伤。
3.3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专人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的变化;留置导尿管,观察和记录尿量、颜色、出入量,及时留尿标本作常规检查。特别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的变化,及早发现颅内出血、急性肺水肿、急性肾衰竭及早期胎盘剥离等。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向管床医生报告。
3.4 禁食:
患者未完全清醒时,禁止给予一切饮食和口服药,给与静脉营养,防治吸入性肺炎。如患者能饮食,应该以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同时要限制水的摄入量,防止发生高血压或者水肿的加重。
3.5 防治感染: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病床的整洁,保持患者外阴的清洁,防止上行感染;定时协助病人翻身,防止压疮发生。
3.6 做好接生准备:
若昏迷病人若躁动不安的反应,可能有宫缩时,要注意严密观察胎心音变化及胎动情况。
3.7 防治镁中毒:
硫酸镁的量过大或者静脉点滴速度过快都可以引起镁中毒,要及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检测血浆镁的浓度,随时检查膝跳反射等深反射,保证呼吸不少于16次每分钟,尿量全天不少于600ml。中毒者轻者表现为膝反射消失、肌无力,重者会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最终死亡。如有中毒, 立即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 如有需要每小时重复1次,直至呼吸、排尿和神经抑制恢复正常,但24 h内不应该超过8次。同时静脉滴注甘露醇时速度应快,防治颅内压过高。同时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氧饱和度的变化,防止出现心力衰竭[4]。检测的关键步骤还有必须准确、按时测量每小时尿量,不但可以有利于尿量的统计,以便预防低血容量的发生,同时可以指导输液的量和树叶的速度,而且又可预防因尿量排出过少,由此镁离子在体内蓄积而造成镁中毒。利用每小时尿量统计,结合呼吸、膝反射检查和血镁浓度动态监测是防止镁中毒发生的有效方法。
3.8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待患者的意识清醒以后,应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知晓自己的病情,了解子痫的诱发因素、病情表现、预后等相关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并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争取早日康复。
3.9 做好母乳喂养宣教:
告知患者母乳喂养的优点,可以促进母婴之间感情的交流,利于子宫出血后的愈合,同时可以使患者的情绪平静下来,利于病情的好转。
关键词: 母婴,抚触,音乐疗法
1 音乐配合抚触对婴儿的影响
1.1 音乐配合抚触可以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加快,增加免疫力,增进食物的吸收和利用 接受抚触的婴儿体重增长快,而配合音乐抚触能加速胎便排出,使胎便转黄时间提前,减少肠肝循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减轻婴儿生理性黄疸程度。同时抚触可以降低婴儿血糖,增加婴儿食量,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加快新生儿体格发育。
1.2 抚触可减少婴儿哭闹,改善睡眠,调节良好的睡眠、觉醒节律 婴儿接受了音乐配合抚触能够减轻陌生环境带来的紧张、恐惧心理,因此,婴儿睡眠质量都较好,哭闹少,从而使睡眠时间增加,有助于建立规律良好的睡眠,减少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音乐还能使婴儿身心舒服,精神放松,情绪稳定。
1.3 抚触可促进婴儿神经发育 配合音乐的抚触有利于促进婴儿脑神经细胞的发育,使脑细胞被利用的更多,婴儿更聪明。音乐配合抚触还对于婴儿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血压都有重要的影响,能放松婴儿的面部表情和肌肉紧张度。
1.4 对婴儿心理的影响 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胎儿都接受了产道的抚触作用。当婴儿出生后,母亲给婴儿的按摩不但使婴儿感受到无比的幸福和安全,而且接受音乐抚触能够促进婴儿的身心健康,更能增加母亲和家人与宝宝亲情交流,使婴儿觉得舒适,精神放松,身心得到抚慰。消除新生儿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呈现满足感。
2 对母亲的影响
2.1 抚触配合音乐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 在给婴儿做抚触同时,不但满足母子间肌肤接触的渴望,而且这种双向的刺激能够使母子感情升华,有助于母爱的唤起,加速母亲其角色的转化。从而使产妇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体会做母亲的幸福感和责任感,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2.2 音乐配合抚触对产后的泌乳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减少产后焦虑症的机会 产妇通过抚触婴儿,放轻柔的音乐,同时自己的心情得到了放松舒畅,有利于乳汁的分泌。
2.3 音乐配合抚触有利于母婴间的感情交流 在对婴儿实施音乐配合抚触时,母亲的手也同时受到婴儿身体的强烈刺激,加上母亲的亲切语言,愉快的情绪,能让双方都得到感触上的满足,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给婴儿安全感和自信感,令婴儿更加珍惜自己,珍惜母亲,有助于稳定情绪,幸福永远。音乐配合抚触不仅使婴儿生长发育加快,更重要的是婴儿肌肤饥饿感得到满足,心理上得到安慰,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免疫功能增强,为美好的人生创造了坚定的第一步,也让母亲得到了无限的宽慰,是一项成本底,效益好,易掌握的实用护理技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孕产好; 心理紧张
[中图分类号] R248.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77-01
生活中的育龄妇女,怀孕后,妊娠反映等等不适,身体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分娩后角色变化会导致心理发生微妙复杂变化,优势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因素。护理干预会去到较好的作用。临产妇虽不是病人,但是作为医院殊的“患者”, 在分娩过程中,顺利与否, 除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外,,心理因素对临产妇的影响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普通护理是尽可能的排除外界干扰,为产妇创造良好的分娩条件。而心理护理是建立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临产妇的心理状态, 适当加以干预以便得到最佳的护理, 对保障母婴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孕产妇心理紧张因素有:
1.1 孕产妇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早期妊娠反映的恶心呕吐等不适,担心是否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全家人的“核心人物”增加心理压力。若有患者发热,不敢服药,怕影响胎儿,是一个多虑多疑的心理。中期,是一个逐步适应怀孕这个过程。晚期,由于胎儿生长迅速,孕妇各脏器负担加重,人也越来越难受,心理越来越紧张焦虑,担心分娩是否顺产。许多实例证明,精神过度紧张影响正常分娩导致剖宫产率上升
1.2 来自家庭的因素 生男生女是妊娠妇女及家庭极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丈夫为独生子或重男轻女现象较严重的地方。孕妇要承受家庭的压力。生男生女将决定自己在家庭里的地位。以上心理状态容易并发妊娠合并症,难产,产后出血等。
1.3 来自工作方面 因为怀孕很多用人单位会解聘准妈妈。孕妇也在有些方面的工作不能胜任,不得不放弃工作,内心不悦,也无计可施,担心体形变化,分娩后重新找工作困难等等。
2 护理干预
2.1 产前干预:
2.1.1 怀孕后,家人应多鼓励孕妇参加适当的活动,多看一些活泼可爱的婴儿画像,给予足够的亲情关怀,营造一个安静的休养环境,保证充分的睡眠。孕晚期睡眠取左侧卧位有利于胎儿供血。孕妇应按时孕检,积极参加保健机构和医院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了解妊娠分娩优生优育、母乳喂养的好处等知识,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1.2 医护人员应加强宣传教育,向孕妇宣传优生优育、有关妊娠、分娩及产前定期检查等各种知识,使她们对妊娠的过程有所了解,认识到孕期的具体特点和可能出现的现象,学会自我保健和监护胎儿情况。同时要指导其丈夫关心体贴孕妇,稳定情绪,树立信心,从而解除孕妇的恐惧焦躁心理。
2.1.3 孕妇入院时,医护人员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做好入院护理, 热情接待,亲切介绍病区环境、助产士、主管护士,创造安静温馨的待产环境, 避免患者因环境的陌生而加重紧张、忧虑的情绪,增强分娩自信心。应向其说明妊娠早孕反应的有关知识,保持心情舒畅,加强营养,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少量多餐,顺利渡过早孕时期。
2.1.4 护理人员要主动多与产妇接触,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思想以及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 通俗易懂地向她们讲述妊娠、分娩等知识,及时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要,使产妇感到亲切信赖, 消除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使其情绪稳定,以造成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吵闹不安者, 要更加热情、细心、耐心的照护与安慰, 指导作深呼吸, 并帮助按摩下腹部及腰腹部, 以减轻症状,避免过多地消耗体力,鼓励产妇离床下地活动, 以分散注意力,促进产程。有些产妇担心不能承受宫缩痛,怕剖宫产,而产生紧张心理,医护人员要告诉她们正常情况下分娩的时间,消除其对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宫缩不强应留在病房,避免待产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恶性刺激,并鼓励产妇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使机体有足够能量,缩短产程,减轻痛苦,对宫口开大小于3 厘米的产妇,夜间宫缩不强,应尽力劝其入睡,使之在分娩时保持旺盛的体力,减少出血。
2.2 产时干预:
2.2.1 有些产妇由于没有做好产前检查,一有产兆就惊慌失措地到医院待产,加之对医院环境生疏,看到医务人员陌生的面孔,心情难免紧张,这时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耐心听取她们的主诉,认真做好入院检查,使其对医务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
2.2.2 初产妇对宫缩引起的阵痛耐受力差,常由恐惧发展为焦虑,随着产程的进展和宫缩加剧,她们希望医生、护士能帮其减轻疼痛,尽快结束分娩。根据这种情况,护士要耐心解释,劝其保存体力,减少躁动,安慰产妇;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多陪伴产妇,当不能留在患者身边时应向患者说明去向,离开时间不要太长;帮助产妇按摩腹部和腰部,尽心安慰,使其感觉到工作人员对她的关注,身心得到安全感,尽可能减少不良心理反应和抵触情绪,最大限度降低其心理负担,以达到镇痛效果。
2.2.3 对一些高龄初产妇,临产前出现的不规则宫缩感到难以忍受,不能进食,睡眠差,导致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而使产妇疲劳,易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等,对这类产妇应特别给予精神安慰,细心讲解分娩过程,达到顺利生产的效果。
2.3 产后干预
2.3.1 胎儿娩出如果新生儿的性别不合产妇愿望时,会产生沮丧情绪,这是护理人员处理完脐带后,应立即行母婴皮肤接触、早吸吮,增加母子感情,让母亲历经阵缩痛苦后体会到初为人母的喜悦。宣教母乳喂养好处,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坚持纯母乳4~6个月,同时注意观察产妇的宫缩、阴道出血量、血压等,鼓励产妇及早进食,及时排空膀胱,宣教产后卫生、休息、饮食等相关知识,给产妇关心、爱护、照顾,尽量满足产妇的要求,使她们感受舒适、开心,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并与家属沟通,以取得配合,稳定产妇情绪,防止产后抑郁。
【关键词】孕妇 心理状态 护理 评估
对于怀孕期妇女来说,长期保持平稳乐观健康的心理,对胎儿的发育和孕妇自身的健康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可以保证胎儿顺利分娩,对于优生优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对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对不同类型的孕妇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及体会进行总结,为今后可以对孕妇进行效果更加理想的保健服务,使孕妇的心理在孕期内能够保证平稳健康发展,保证胎儿顺利分娩,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94例在我所就诊的孕妇病例资料,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将孕妇的心理状态分为几个类型,并根据各类型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这三年时间里,抽取94例在我所就诊的孕妇病例资料,孕妇年龄在19至44岁之间,平均年龄27.6岁;孕周在24至37周之间,平均孕周31.2周;其中包括初产妇62例,经产妇32例;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抽样中的94例在我所就诊的孕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将孕妇的心理状态分为几个类型,并根据各类型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 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孕妇的心理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焦虑型、抑郁型、疑心重型。经过我们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所有孕妇的不良心理状况均得到显著缓解,并顺利分娩。
表1 不同类型患者比例
3 心理特征
3.1 抑郁
孕妇家庭不和,经济条件差,病情几度反复,容易出现该症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兴趣,极度自我克制,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愿意表达。
3.2 焦虑
孕妇由于对生产的方法和过程不是十分了解,对预后十分担心,因而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表现为紧张、焦虑、害怕等,常伴有头晕、心悸、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该症状在年轻初产妇中比较常见。
3.3 疑心重
孕妇对身体状况的诊断和相关检查结果产生怀疑,对顺利分娩的信心不足,多以文化层次较高的孕妇居多,该类孕妇通常比较敏感,甚至会出现神经质的症状,担心自己不能够顺利分娩,该类孕妇以高龄产妇居多[1]。
4 护理
4.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多的对孕妇进行巡查,与孕妇主动热情地谈心,对她们的心理状态与思想负担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其心理调查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尽快取得孕妇信任,这样能够获得一些孕妇过去从未透露过的心理资料信息[2]。
4.2 保持患者情绪良好
以诚恳和关切的态度与孕妇进行接触,对精神因素在成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向其讲解,说明情绪对生产的影响,情绪不好会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障碍,从而影响胎儿和孕妇自身健康,鼓励孕妇自主调整情绪,以便顺利生产。
4.3 给予必要心理支持
应使孕妇知道,无论怀孕期间的一些不良症状是如何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对目前该症状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与综合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并举症状相同或相似的孕妇治愈康复的案例,使有不良症状的患者顺利生产的信心得到增强。
4.4 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保持病房及周围环境的整洁、安静、舒适,如为孕妇开放专门的娱乐室,准备多种娱乐报刊供患者阅读,并有专人负责更换。鼓励孕妇尽可能多的进行听音乐、聊天、练气功等娱乐活动,使孕妇的注意力转移,以达到最终的调节心理的目的[3]。
5 体会
对孕妇的心理状态特点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孕妇克服不良心理,顺利生产,从而保证母婴平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孕妇保健工作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 考 文 献
[1]石智勇.心理健康教育对孕妇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