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旅游的文化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的文化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的文化价值

第1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民间文艺;旅游文化价值;双赢开发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许多地方将民间文艺作为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和培育,策划出许多以当地文学或文化为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不仅使通过参与的游客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当地的旅游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淡季”市场需求不足和旅游市场相对缺乏的弊端,获得可观的效益。但是,如何发展好民间文艺,成为当今探讨的热点之一。

一、民间文艺发展的背景

从我国文化背景看,我国是多民族,地大物博的国度,在各个民族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资源,有着传承民间文艺的人如恒河沙数,这些文化资源为旅游的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我国在拥有其特色的东方文化上,旅游产业也随之迅速成长着。伴随着各地对本地区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业也成为了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也逐渐成为世界的旅游强国,而民间文艺以其独特的文化性质,满足了许多旅游爱好者或游客的旅游兴趣和好奇,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探知欲望也不断地激发他们前去游览的动机,对当地旅游活动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全球文化背景来看,在全球商品经济的时代,对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民间文艺的拯救、保护、研究和开发已显得十分重要。在欧洲的许多国家,人们不但重视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更把艺术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还不断流行着许多民间的艺术气息。许多民间文艺的爱好者还游走在世界各地来传播自己的文化。在日本,他们本国的文化单位和政府积极重视民间文化的开发,也不断的进行民间文艺的发掘,进而对其开发和保护。只有积极的弘扬才是对民间文化的真正保护,日本这个充满现达的科技的国度在这项保护工作上成为了其他国家效仿的模板,也增强了日本旅游的名牌效应。综观日本的文化总体,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特征:一种是比较民族化的、传统的、温煦的;另一种则是现代的、发展的、国际的。世界上很少国家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的保持甚至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得两者并存并同时得到发扬光大的。日本“二战”后开展现代文化以来,传统文化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而破坏。其传统的服饰、传统工艺美术品、传统建筑、陶瓷等都是令世界瞩目的。

德克霍夫在研究了日本文化之后,提出了“文化蜕皮”的观点,文化蜕皮是指,你可以改变文化外观,而不会伤及其内容。这正是日本在这项工作上的成功基石。

二、如何“文化蜕皮”,发挥旅游文化价值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属于文化活动的范畴,文化活动又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实质是通过对自然、人文景观的游历,欣赏大自然的风光,领略民族风情,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一种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活动。而民间艺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因此,开发和利用民间文艺对我国各地历史品位的提高,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双赢开发”

(1)对“地方名牌”的开发和利用

“名牌”不仅是作为形容时尚品牌的一种象征词,也是深入旅游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效应。

对于开发和利用“名人”方面来说,历史悠久的我国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如唐代诗人李白,宋代王安石、陆游,明代徐霞客,清代梁启超等,这些历史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同当地旅游自然资源相结合,作为旅游图鉴或手册提供给游客,很好的激发游客的旅游活动。大部分诗词的爱好者会前来进行游览与参观当年各位历史名家在文章游览或赞誉过的地方,会促使旅游文化的良好的传播。因此,不断的加强地方的“名人”效应,能够增强旅游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对于开发和利用“名事”方面来说,运用“三国周郎赤壁“的典故来宣传地方旅游景观,游客能够亲身面对真实的残留的山川遗迹,与此同时。脑海也自然会浮现当年三国时期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这种场面不仅是电影里表现得画面感,而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而对山川遗迹“再次塑园”,加强山川遗迹的画面感,在山川遗迹中建筑休息游览区或安全的移动游览车等设备,让游客亲历战争,重示当年战争场面。在游客游览的过程中,综合采用社戏、雕塑、武术、杂技、戏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观光游览品种,让游客亲身游览,乐在其中。

(2)在“地方名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民间说唱、小戏、歌谣等开发利用

民间说唱、小戏、歌谣是最贴近民众生活、源于民众创作的精神产品。这些灵活多变的艺术形式不仅风趣幽默、通俗易懂,而且能打动激发游客的参与度,使其“名牌”效应在民众的传播下发挥出更明显的文化价值作用。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如果在结合当地的土特产的由来等典故,在“眼福”与“口服”的双重结合下,让游客享受民间文艺的欢乐氛围。例如,杜川村神农峡客栈也主张先忠,十分喜爱野人谷民歌的挖掘和整理,自费购置了电脑、摄影机等设备,走村串户,发掘和整理民歌和民间故事,将其制作成光盘,在专家的指导下,把客栈打造成了独具民间文艺的旅游客栈,成为游客前来野人洞、野人谷旅游和观光的热点景区。

综合以上两种不同的开发利用民间文艺的形式,从“名牌”效应到以此为基础的“歌谣传颂”利用,再到创新改革下的特色音乐的发掘,使当地的旅游文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但提供了当地的客源量,更使旅游文化价值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再次给旅游文化内涵上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种双赢的开发利用模式,推动了旅游文化价值的体现与发展。

三、民间文艺开发旅游文化价值的意义

民间文艺植根于民间,是源于民间的创作,融聚了许多艺术形式于一体,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民间文艺源远流长,无处不在,以其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应着民间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

民间文艺隶属于文化范畴,极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极富原始和自然意味的艺术功能,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跨时间和跨文化的。探索其本源并在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的进程中体验“本源”的意义,而创造出来的旅游价值作用将是民间文艺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世界性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的潮流下,我们国家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应该不断加强对本国民间文艺的保护与重视。运用持续创新的开发利用方式来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旅游文化。这在凸显了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同时,更强调了对我们所置身的地域文化与价值的国际性的转呈,这才更具有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潘鲁生.中国民艺采风录.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第2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钦州坭兴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四大陶瓷之一。是古老百越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结合的产物,在中华民族陶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坭兴陶古香古色、色泽光润、耐酸耐碱、并且有神奇的“窑变”之美饮誉中外,品位之高是其他陶器难以企及的。它依附于淳朴自然的民风,凝练于本土的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成为最具有特色的开发资源。

一、坭兴陶的实用价值

中国历史上以农耕为主的传统形式、生活方式为艺术创作的文化背景和基础。日常生活当中实际应用的工艺品,首先考虑的是物品功能的发挥,正所谓“物尽其用”、“物以致用”。

坭兴陶的产品繁多,主要有茶具、文具、食具、咖啡具、花瓶、花盆、熏鼎及仿古制品等类,以及电热炊具等系列产品,花色品种达六百余种。坭兴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的紫红陶土为原料。东西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照软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因其深藏于山腹地层,天然洁净、泥质细腻。绿色环保,且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它耐酸耐碱,无毒性。具有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气孔结构,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世世代代的提炼和完善,使坭兴陶有比较优美的形式,每个形象都有其深刻的内涵,体现着人类自身生生不息的历史痕迹,形成一定的程式固定下来。从事坭兴陶的艺人们无时无刻不考虑保证或提高他们的实用价值。但这同时,他们又同样重视坭兴陶的外观,因为这民众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和谐统一的体现。

二、坭兴陶的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体现在于交流与传承,而交流的基点在于艺术价值和艺术品品质。坭兴陶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她凝结着历代坭兴陶艺人的才艺和智慧,在当今社会焕发着独有的色彩,这种珍贵的艺术创造对于旅游产品开发来说是值得研讨和继承的。执着的坭兴陶艺人们不受环境的制约,不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不受任何理性的制约,他们以自然万物为母体,无拘无束,兴到意至,创造出一批批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是人类本性、智力和艺术才能的真正流露。

坭兴陶的制作工艺是世代相传的,艺人们利用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泥质,在器皿体上雕刻诗文和绘画,诗文内容高雅,绘画主要以山水花鸟为题材,富有中国画白描风格。要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要通过工艺设计造型,画面雕刻装饰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使坭兴陶在单纯古朴中透露出一种又醇又浓的文人气息。近年以来,更有坭兴陶艺人充分利用浮雕工艺,在坭兴陶上加以精致的浮雕及书法刻字,全凭雕刻家手工直接在坭坯上雕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艺艺术。此外,坭兴陶形状比较端正,整体协调悦目,肌理自然,字画镌刻与陶的器型相配、艺文呼应。使得钦州坭兴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坭兴陶的“窑变”艺术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艺术品位极高,故有中国一绝”之称。在烧制过程产生的胎体窑变是无釉坭兴陶最大的艺术特点,烧制出来的坭兴陶作品是无一相同的。钦州特有的陶土,无需添加任何陶瓷颜料。当炉盘上升到1200度的临界点时,由胎坯发生窑变,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并自然形成天蓝、古铜、虎纹、墨绿等多种色泽纹理。偶有发现其极少部份胎体发生窜变现象,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质地细腻光润,可谓火与土结合之极至。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陶牛角》是李人1989年的作品。该作品巧妙地以牛角为主题造型,以小见大,以局部喻整体,构思别具匠心。牛是广西最常见的动物,也是广西各少数民族崇拜的吉祥动物之一。牛的善良、憨厚、勤劳、朴实,是广西劳动人民精神的象征。李人大师取牛的局部牛角进行装饰,立意深远,富有新意。作品窑变神奇、肌理自然,充分展示了坭兴陶的材质美感:光滑、莹润、颜色丰富。上饰篆书“志在千里”等文字,更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凸显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现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广西著名画家帅立功设计的作品《象山水月壶》以广西著名旅游景点桂林象鼻山为设计元素创作的系列旅游纪念品的代表作。茶壶造型外观就像一个缩小的象鼻山,作者巧妙地把象鼻设计成茶壶的把手,把象鼻山上的宝塔设计成壶盖上的提手;功道杯和茶杯就像一个个的“小象鼻山”,把蓟北处士“象山水月”五言绝句诗中的“不、去、还、流、水、月”六个象形篆体字以标志图形手法巧妙地融入其中,涵盖五言绝句内容,加深了茶具历史文化的内涵.使茶具设计更具文化品位。其社会价值成功地使当时极不景气的钦州坭兴陶艺公司焕发出蓬勃生机,如今该公司已成为钦州坭兴陶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瓶》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刻字大师帅立志在1999年为纪念设计制作的,龙窑烧制。他吸收民间剪纸图案造型特点,主要图案部分由四个相等的菱形组成,8个带有拙趣的兔子为边饰,中间为行书“”四字组合而成,寓意在1999年,中国农历兔年。镌刻约一千余行小楷字,按上下间隔排列。该作品窑变可谓巧夺天工,从"澳"字开始,由茶黑色和深黑色转变到“门”字,再转为棕红色,到“回”便是一片橙红,象征祖国前程似锦,光辉灿烂。主题表达了为迎接,一片欢喜和谐之意,表达了四海归一,万民欢腾的喜悦心情。

正因为坭兴陶有足够的代表性,能够阐述这方水土的人文历史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各方交流。所以作为旅游特色纪念品非常适合。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有必要开发出更具有艺术性、地域性、纪念性的坭兴陶作品来充盈市场,一方面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挖掘出更加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本土文化艺术的复兴与弘扬以及加强地域文化的交流。

三、坭兴陶的纪念价值

艺术与文化水融、关系至密。艺术的发生演变以及在未来时代的演化,都是以文化为依托,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艺术的品格、性质和成就。艺术品起到拉进或改善人际关系、编织人际网络的公关价值。上至国家元首之间馈赠艺术品,下至平民百姓相互馈赠。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钦州坭兴陶和广西“壮族织锦”一起列入被保护的民族特色工艺品。钦州坭兴陶当属广西两件宝之一。1915年参加美国巴拿马旧金山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名列中国四大名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饮誉中外。近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得大奖40多项,坭兴陶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坭兴陶是最生动、最丰富、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它让我们了解到本土的创造才能,有助于尊重民族的智慧。注重民族文化的主体化。在固有的根本上发展,更有效的吸取和消化外来文化。坭兴陶的传承受相关部门的重视,努力地打造中国钦州坭兴陶旅游工艺品品牌。充分的继承和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其各项发展的优势,挖掘其蕴含着的深厚艺术文化内涵,通过开发推广,创造出不可估量的文化品牌价值,将坭兴陶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孟前莉.浅谈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品[J]. 时代文学,2009(4)

【2】邓敦伟.坭兴陶的装饰法.中国陶瓷,1982(04)

第3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餐饮文化是人类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具体体现。如果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餐饮居于六大旅游要素之首,其经营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经济的深度发展。就现代酒店的经营发展而言,如果能够做好旅游餐饮文化这一块,对于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旅游餐饮文化对提升酒店服务的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餐饮业也迎来快速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消费群体文化素质和消费品味大幅度提升,消费观念由之前追求“质量”转变为追求餐厅文化和餐厅产品文化之间有机融合。为此,餐饮业应采取以企业文化为依托基础,特色与传统并行的管理和服务手段。不同于以往的饮食消费习惯,现代人在讲究菜品的色香味俱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舒适个性的就餐环境,同时享受饮食典故等餐饮旅游资源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充分调动“视、听、嗅、触、味”多种感官,达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享受。现代酒店经营如果能够把握住旅游消费者在餐饮方面的需求,必定会赢得广大顾客的满意吗,这对于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酒店利用旅游餐饮文化提升自身服务的策略

(一)挖掘传统饮食习惯和特色民俗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深入分析当地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习俗的基础上,结合风土人情和名人轶事等当地特色文化,对菜品进行改良创新,力求实现从形式到内涵的全方位提升。与此同时,在就餐环境的装修设计、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等方面加强管理,运用全方位多层次的营销手段,为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在对菜品的开发过程中,餐饮人员应注意当地独特的烹饪方式和饮食文化,发挥餐饮文化的特点,将餐饮与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利用多元经营方式吸引消费者眼球。现代餐厅多采用与餐饮有关的诗词文赋、茶诗茶联等个性卖点吸引顾客进店消费,也会在消费过程中向消费者介绍“医食同源”等典故的来源。通过丰富多样的经营手段,为餐饮食品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餐饮消费者的消费品味和审美情趣。餐饮消费者的品德性情在消费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陶冶和培养,有利于提升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

(二)科学合理增添时尚因素

餐厅经营人员创造性地将音乐、装修风格、各式主题等因素添加到餐饮产品之中,通过这些时尚的文化因素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理和个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因此,为迎合都市群体的消费心理,满足新型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各具特色的餐饮消费场所运营而生。其中不乏以文化娱乐元素为主题,具有独特装修风格的餐饮场所。独具特色的文化营销方式为传统餐饮行业注入新鲜血液,餐饮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三)加强企业文化培养,实施全员文化营销

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所以,企业在常规培训活动中应树立建设并培养企业文化的意识,促使企业员工牢记优秀的企业文化,并用企业文化指导日常工作和行为习惯。通过员工树立并传播优秀的企业品牌形象,可以引导客人对企业文化做出良性评价和客观定位。

(四)传承并发扬菜品文化

任何经典菜品的背后都离不开餐饮知识、烹调技艺和丰富想象力的共同配合。消费者希望在品尝到美味佳肴的同时可以观看厨师精湛的烹饪技巧,并感受到菜品文化。因此,在提升菜肴口感的同时,为产品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顾客印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餐厅必须塑造独特的餐厅文化,开发个性化的菜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提高顾客满意度。作为顾客点餐时的主要点菜资料,多样化菜单在整个用餐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可以从菜单上获取菜品酒水的品种和价格等基本信息,帮助顾客合理快捷的完成消费活动。另一方面,菜单的设计风格和印制质量也侧面反映了企业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气息。正因如此,餐厅菜单上的菜品应该不断优化创新。

三、结语

第4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毕摩文化;旅游价值;彝族;美姑县

中图分类号:G122:F5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5-0065-05

The Tourism Value and Development of Bi Mo Culture in Yi Nationality

LU Tian-ling WANG Ting-zhi

(School of Tour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Abstract:Bi mo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and it is the core of Yi traditions. Today ethnic tourism has been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also attra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Bi mo culture.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tourism value of Bi mo culture, holding that Bi mo culture has great tourism attraction and marketing potential. Taking Meigu county of Sichuan's Liangsh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t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 mo culture tourism.

Key words:Bi mo culture;tourism value;Yi nationality;Meigu county

毕摩文化,有人甚至直接将其认为是狭义的彝族文化,它是指彝族的古代文化,是以毕摩为主体的文化习俗活动,它涵盖政治、经济、历史、考古、教育、哲学、道德、伦理、宗教、法律、语言文字、天文、体育、音乐、舞蹈、戏剧、服饰、口承文学等等方面。目前对彝族毕摩文化的论文和著作主要是从民族学、民俗学、文艺学等学科角度来进行的。但是将彝族毕摩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来分析其旅游价值的文章还基本没有,本文拟在此前众多学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谈谈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并以四川凉山美姑县为例,对毕摩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

当前彝族文化旅游正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被很多彝区视为带动地方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毕摩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核心,在旅游方面却开发甚少。实际上,毕摩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主要包括:

(一)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认识和了解彝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毕摩文化是彝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它是彝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史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涉及彝族人类社会学、人类历史学、哲学、科技、宗教、医学、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历法等,包罗万象,十分丰富。毕摩文化作为开启彝族传统文化的“金钥匙”, 是彝族原始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专家学者们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彝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宝库”,是“史前文化活基因库”,时刻贯穿着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始终。

毕摩对彝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1](P84-87)。毕摩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另一重要贡献便是各类毕摩经书,这些经书吸收了彝族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许多实践经验,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以及彝族历史上形成的光辉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如果剔除彝经中的原始宗教迷信糟粕成分,我们可以看到彝经在宗教学、哲学、史学、文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中所蕴涵的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毕摩文化在普及彝族文字和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在对待毕摩文化的问题上,不能简单的将其等同于封建迷信,而应该看到毕摩及毕摩文化对彝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于毕摩文化涉及到彝族文化的许多领域和深层次内涵,所以毕摩文化也应该被视作为认识毕摩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

(二)毕摩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独特性和神秘性,旅游吸引力突出

特色是旅游吸引力之源,这一点已成为共识。毕摩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独特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彝族信仰以毕摩为信仰核心的多神教[2](P26-36)。这种信仰已经深深渗入到彝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在婚丧、人生礼仪、生病天灾、动土兴建、民族节日等各个方面。尽管自唐末以来,佛教渗入彝区,人们的信仰有所变化,但崇拜以毕摩为轴心的多神教,仍占主导地位。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毕摩的宗教仪式、法器、说唱艺术、绘画、舞蹈等都表现出与其它民族相异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作为与神灵和祖先的沟通者,毕摩文化中充满了“万物有灵”的意识和祖先崇拜特征,又具有很多朴素唯物主义和原始科学成分[3](P25),是一种古老文化在现代的遗存,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因此,无论从文化的内容还是形式上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具有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三)毕摩文化中可供旅游开发的内容十分丰富

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使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放松。宗教旅游则是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活动。宗教旅游的“天人合一”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对恬淡生活方式和优美自然环境的需要,可以使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宗教旅游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热潮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毕摩文化作为彝族的宗教文化,内容庞博。其中可供旅游开发的内容十分丰富。毕摩的宗教仪式包括有祈愿丰收,希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自然生产祭仪,也有涉及到婚嫁、生育、丧葬中的宗教仪式,更有祈福问吉、攘除病灾、诅咒立誓的仪式[4](P71,78,84)。这些仪式很多十分壮观,富有独特而神秘的气息。除了这些仪式本身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外,蕴涵在这些仪式当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也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如毕摩文化中的舞蹈艺术,其随意性和原始气息使观者莫不震撼;毕摩文化说唱艺术,可谓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唱腔或高亢豪放,或悲凉婉转,或纤巧玲珑,如泣如诉,如歌如颂,可谓是逸响伟辞卓绝一方浩歌曼月的说唱音乐;而毕摩文化的美术艺术,也以其绚丽多彩的造型艺术而独具特色,妙趣横生的想象素描,栩栩如生的草扎泥塑和吞口面具,形象简朴的绘画木刻,以及送灵的神座图,都具有很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毕摩文化的经典文学作品,除占卜预测类外,其他经书,如祭祀经、百解经、祈福经、指路经,一般都为诗体,是经过长期熔炼陶冶出来的韵文,在表现手法上,时而轻描淡写,时而精雕细琢,文辞优美清晰流畅,更具感染力;尤其值得一提的苏尼(另一类彝族宗教职业者,一般不念经,专门从事各种巫术活动)的绝技表演,如开水洗澡、舌舔烧红的铁犁等,明知其为假,却不知其中奥妙,平添许多神秘色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二、毕摩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彝族文化因其独有的民族特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彝族文化旅游到目前已有了一定基础。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2004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71.8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2亿元。近年来,凉山州旅游稳步发展,仅 200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州共接待游客20.08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8.38%。旅游收入达到1712.82万元。但总体来说,凉山州的国内旅游市场还不成熟,在全省所占份额较低。

凉山州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品牌,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邛海、泸沽湖和彝族火把节等。但其中以彝族文化为主导的品牌却很少,除了火把节外,外部游客对彝族文化了解很少。彝族聚居的大、小凉山地区因历史条件、旅游交通等种种原因的限制,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甚少,旅游经济潜力远未得到发挥。

彝族文化的旅游开发需要先导产品和品牌型的旅游目的地。而凉山彝区具有丰富的可以成为重要旅游品牌的资源和旅游地。其中,除州府西昌外,尤以昭觉(彝族服饰)、美姑(毕摩文化、大裤脚彝族风情)和普格(火把节)等地优势最为明显。可惜的是,这些旅游目的地的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旅游品牌还未树立。以毕摩文化为例,除了近两年在火把节、西部博览会和美姑县的“毕摩文化节”上进行过舞台表演外,基本没有得到开发。但从这些数量极少的表演来看,当时均引起了轰动,可见其开发潜力是非常大的。

三、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开发措施――以凉山州美姑县为例

下面本文就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为例,来谈谈如何对彝族毕摩文化进行旅游开发。

(一)大力塑造美姑“毕摩文化之乡”的旅游品牌,将其作为凉山彝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美姑县为例是凉山州乃至全国毕摩最多、最集中,毕摩的知识水平最高,法器最完备,经书最为丰富的地方,因此被中外史学者称为“毕摩文化之乡”。据1996年统计,全县彝族宗教职业者毕摩(仅限男性担任)68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占全县男性总人口的8%,仪式活动频繁多样,约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宗教仪式200余种,宗教仪式经书115千卷[4](P1-10)。据美姑县旅游局资料介绍,当前美姑毕摩人数已超过8000余人。因此,美姑县可以看作是毕摩文化的核心区域。尽管美姑县还有其它类型的旅游资源,如大熊猫栖息地、彝族风情以及凉山州授予的“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等称号,但无论从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上,还是从美姑县所处的区域背景来看,毕摩文化都是美姑县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美姑县的旅游开发应围绕毕摩文化这一核心下足功夫,大力塑造美姑“毕摩文化之乡”的旅游品牌,营造鲜明的旅游地形象。

同时,由于毕摩文化是彝族宗教文化的代表,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姑又是毕摩文化的核心地区,所以,无论是凉山州的旅游开发还是美姑县的旅游开发,都应明确美姑毕摩文化在凉山彝族文化旅游中的地位,将美姑打造成为凉山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将美姑毕摩文化体验打造成为凉山彝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姑毕摩文化旅游应强调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舞台化表演和民间真实性体验相结合的产品开发形式

旅游品牌及旅游地形象需要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来予以支撑。毕摩文化是开发潜力非常大的旅游资源,需要开发适宜的产品才能将其市场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笔者认为,就美姑县毕摩文化的旅游产品来说,其开发应强调文化的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相结合,以及舞台化表演和真实性体验相结合。

作为旅游吸引物来说,毕摩文化可以向游客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毕摩、苏尼的服饰、法器、经书、绘画、雕刻、剪纸等。非物质层面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对一般游客的吸引力也更大,主要包括毕摩和苏尼的作法仪式、绝技表演、历史上著名毕摩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语言文化传承。因此,毕摩文化也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展示。

静态展示部分最合宜的形式便是修建毕摩文化博物馆,它应该是游客了解和认识毕摩文化的橱窗和前瞻。目前美姑县正在修建的毕摩文化园便应当具有这个功能。要求通过图片、实物、雕刻及多媒体等手段集中展示毕摩文化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彝族历史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影响。展示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文物、毕摩传说、民间经书、毕摩说唱词、法器、绘画、草扎艺术、神枝、木刻、竹编、泥塑、剪纸等。除了毕摩文化博物馆外,还应注重毕摩文化氛围的塑造,例如在毕摩文化园内可以利用自然散落大石块锲刻毕摩经书,使游人置身于隆重的毕摩文化氛围,修建毕摩名人堂,堂内设历史上的著名毕摩塑像和历史传说壁画;县城内的主要旅游者活动区域设置毕摩文化雕塑和小品,可以以著名毕摩雕像、大型草扎、神枝、神签、泥塑等雕塑、经文牌匾等为素材;同时注意毕摩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将其作为毕摩文化旅游展示的一个重要内容来予以关注。

作为动态展示部分,则要求舞台化表演和民间真实体验相结合。其舞台化表演的内容主要包括毕摩作毕与巫舞,毕摩说唱及绘画、草扎、泥塑、书写艺术,毕摩、苏尼绝技表演等等。这就要求在县城等主要的游客集散地设置相应的表演场所,它所面对的市场群体主要是大众游客及滞留时间比较短的旅游者,这些舞台化的表演形式,可以使游客在短时间内比较概括地浏览毕摩文化的动态部分,但舞台化表演经过了艺术处理,不能使游客对这些活动产生真实而深刻的感受。

对于真正的文化旅游者或时间相对充裕的游客,在舞台化表演之外,还需要结合民间真实的毕摩活动,使游客在完全真实的场景和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通过共同参与原生态的毕摩文化活动,体验毕摩文化的独特与神秘。而在美姑县,民间真实的毕摩活动比较普遍,各个重要的彝族宗教节日祭祀、重大事件祭祀、以及日常生活中婚嫁、生育、丧葬中的宗教仪式,都会邀请毕摩、苏尼来作毕。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彝族村寨让游客深入体验毕摩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加强区域协同和产品组合,共同打造彝族文化旅游核心区

彝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作为彝族文化的核心区,凉山地区可以进行彝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十分丰富。西昌、美姑、昭觉、普格、喜德、冕宁等地或以服饰见长,或以火把闻名,或以舞蹈根据特色,各有各的优势。这些地方共同构成了彝族文化的核心展示区,相互之间可以开发的产品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而从区位和线路上来看,各地之间目前的联系也相对比较紧密,可以构成多条旅游线路和环线,因此在以后的旅游发展中,应该将这些地区纳入凉山彝族文化旅游的区域整体开发中,建立协作伙伴关系,共同提供服务和分享客源,通过区域协同和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来提高整体竞争力,从而共同打造彝族文化旅游核心区。美姑毕摩文化旅游也将从这种区域协同和产品组合中获益良多。

除了县域间的合作外,毕摩文化与县域内其它优势旅游资源(如大裤脚彝族风情、大风顶熊猫栖息地、彝族美女资源等)的组合开发也十分重要。它们之间相互补充,丰富了美姑县的旅游产品种类,可以构建多种产品组合,增加了美姑旅游的吸引点,对美姑旅游的整体发展和旅游经济的扩大是非常有利的。

(四)充分利用民族节庆和宗教节日,大力加强旅游宣传和促销工作,提高美姑毕摩文化的知名度

美姑县每年都有各种宗教节庆、民族节庆及政府主办的一些大型节庆活动,如年节、火把节、跳宫节、密枝节、美姑彝族风情节、美女文化节等。美姑县的节庆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毕摩文化品牌具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作为节庆旅游,一方面可以深层次挖掘美姑毕摩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对于旅游宣传促销和树立美姑毕摩文化旅游的市场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美姑应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以扩大美姑毕摩文化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在节事举办过程中,应采取“市场运作、政府指导”的方针。同时,美姑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凉山州及四川省的相关旅游节庆活动中,要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美姑县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如举办美姑国际毕摩文化节,参与凉山火把节和西部博览会,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总体来说,目前工作有限,影响范围不大,毕摩文化尚未被游客广泛知晓,仍需加大工作力度。

(五)明确毕摩文化旅游开发与研究保护之间的关系

发展与保护,是彝族文化旅游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美姑毕摩文化旅游的开发同样面临这一问题。随着现代文明的逐渐深入,毕摩文化的生存环境也将变得越来越严酷,如果不加以保护,将面临消亡的危机。而许多旅游开发经验表明,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益于文化保护。对于美姑毕摩文化的研究保护而言,除了开发毕摩文化旅游以外,还应多进行一些有关毕摩文化的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如前所述,美姑县已于1996年成立了全球第一个“毕摩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在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对彝族毕摩文化作了展现,并正在加紧为毕摩文化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而努力。这些都有既有益于毕摩文化的保护,也促进了美姑毕摩文化旅游的发展。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彝族毕摩文化国际研讨会、凉山(美姑)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不定期举办美姑国际毕摩文化研讨会。

四、结 语

毕摩文化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是彝族历代相延续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也仍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随着当前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和壮大,它的旅游价值也不断显现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在更广阔的民俗视野与文化中审视这一文化现象,充分发挥它在旅游经济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德元.论彝族毕摩的性质及历史贡献[J].贵州民族研究,2002,(4).

[2]陶学良.彝族文化研究鸟瞰――兼谈彝族毕摩文化[J].民族艺术研究.1994,(1).

[3]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第5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这意味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高职的发展行列,旅游类高职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专业发展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除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硬实力以外,专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专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软实力。以“先做人、后做事”的价值导向,营造高职旅游类专业文化氛围不仅结合了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关键词】

高职;旅游类专业;文化氛围

1 专业建设中渗入“先做人、后做事”文化氛围的意义

旅游黄金周、自驾游、出国热等的日益兴起,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影响世界的旅游大国,中国的旅游人才也在逐渐遍布国内外各类旅游行业,在《2014年旅游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中,来至企业的专家纷纷表示在用工选择中,相比职业技能而言,企业更加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和职业情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发展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生素质和专业建设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旅游类高职各专业发展迅猛,招生人数日益增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将专业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即专业建设中融入素质教育,学生管理中结合专业发展、行业要求共同提高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瓶颈。专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也是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是两者相互融合的纽带。而就专业建设而言,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发展的软实力,更应成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专业建设应注重专业文化的创建与培植,注重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文化的积淀。因此,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将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先做人、后做事”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学生在旅游行业中取得长足发展,传承专业建设中作出的成就。

2 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中营造“先做人、后做事”文化氛围的途径

2.1 环境育人,营造文化氛围

学院环境是大学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发展精髓的提炼。通过对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内外环境的建设,线上、线下媒体相结合进行宣传教育,研究和提炼旅游专业文化建设的经验,通过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去感染、陶冶师生,使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能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并内化成风格、习惯,从而打上专业文化的烙印。

2.2 制度育人,完善文化体系

通过对校企文化、专业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以各种形式,建立和完善旅游专业相关制度文件,使制度文化真正成为指导、规范师生的行为指南和动力源泉。这一文化体系从内容上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实习实训质量控制、学生素质标准等;从方式上,体现为过程监控与评价考核相结合,将制度融合到校企文化中去,落脚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去,将制度的制定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上。结合企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与专业人才素质培育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在学生校内学习、实训,校外实习、就业面试等各个层面都应设计相应的过程监控和评价考核指标,建立校企共育、教师教书育人的跟踪制度、学生自我评价制度、用人单位回访制度,保证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素质教育,道德考核不断档。

2.3 人文素质教育,丰富文化课堂

人文素质包括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诸方面教育的整合体。对于高职而言,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入”是课程教育贯彻和落实“先做人,后做事”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和“办什么样的专业”和“怎样办专业”这一战略性问题。因此,在高校的课程建设中应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会贯通,以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的形式实施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课堂理论方面:开设职业道德必修课程,给予相应的学分。在实践实训方面:通过专项实训与课堂实操,帮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校外实习实训和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二课堂方面:基于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等方面,将道德观、价值观渗透到专业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将科学性和人本性统一起来,为学院顺利进行道德育人活动构筑一种高品位的和谐校园文化课堂。

3 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中营造“先做人、后做事”文化氛围的实践载体

3.1 综合各类文化元素,优化人文环境

旅游人员的职业态度、意识和精神的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不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培育而成。通过对与旅游专业相关的各类文化元素的整合,优化教学区和办公区的人文环境。

一是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的建设应围绕“先做人、后做事”的教育思想,将职业道德、态度和职业精神融入到环境建设中。如设计文明提示标识、标语,分别安装在教室、实训室、楼梯间、走道、办公室等师生随处可见的地方,随时提醒师生“友善待人,节俭待物”。在教室或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的不应仅仅是旅游业的文化、行业的发展信息,还应有市场对人才职业价值观要求等与职业道德、态度等息息相关的信息;通过网页、微博、宣传栏、文化墙等载体,对优秀校友、榜样人物、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形成《旅游专业文化建设案例集》等具有指导性、传承性的物化成果,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环境知晓“以德为首”、“做人为先”的道理。

二是校企融合的环境文化建设。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形式进行。因此,除了要在学校营造出“做人为先”的人文环境外,企业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文化通过岗位标准、工作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兑现等方面,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养成,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理念和行为中,使学生真正由学生角色转变到员工角色,实现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真正融合。借鉴企业的竞争文化,建设与之对口的校园竞赛文化;同时,校园的公益文化、服务文化又可以合作为推手,对企业文化起到辐射、渗透作用,增强企业服务社会的非经济价值意识。

3.2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文化体系

一是学校制度建设。在强调学生职业道德的同时,教师做为施教者更应处处做为榜样影响。完善教师、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准则,完善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制度,完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顶岗实习、生涯规划为链条的企业文化体验制度,完善综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制定《教师礼仪行为规范》《教师育人工作考核办法》等对教师教书育人提出指导性的要求;规范教师职业化着装、教风等行为,对学生产生榜样教育。此外,在学生教育方面:建设一至两门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等必修课程,给予相应的学分,使其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完善课程体系;开展职业素质养成实训周,通过实训专周,帮助学生增强服务意识,端正仪容仪表,习练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校外实习实训和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旅游类专业学生实习指导手册》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完善学生素质培养制度体系。

二是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校企合作文化融合的顺利进行还需要一整套制度体系来保证。从实现校企融合的制度化、系统化和实效化上下功夫。要建立校企文化融合的共建、共用、共享制度。包括高职院校对外办学方面的各种机制和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高职院校建立的产学一体化、校企业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以及订单培养、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机制体现校企融合的文化建设制度化。与学院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也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如接受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制度、接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与高职院校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制度、订单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制度、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制度等,保证企业文化通过各种制度化的约束,不断渗透和影响专业文化的建设。

3.3 利用第二课堂,创建行为文化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将“以德为先”的做人理念体现在学职业价值观中,形成一种从业态度,直接影响到服务行为。引导学生学会为他人服务,对他人关爱,久而久之,这一切会内化成学生的意识和习惯。通过校内职业技能大赛、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活动、公益活动、礼仪讲坛、书香讲座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4 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在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校园文化的渗透同样重要,无论是对一所院校或是一个专业而言,都极具传承性,意义深远。专业的文化建设理论核心的制定应该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遵循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不能一撮而就,以偏概全。专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也应该因旅游类各专业的个体特点利用多样的实施载体而设计形式多样的文化氛围,形成具有专业内涵的物化成果。

【参考文献】

第6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一、何为西夏档案

西夏自称大夏国,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封建国家,“其制多与宋同”。即西夏国模仿宋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档案管理机构,使西夏档案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弥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由于西夏国信奉佛教,因此,西夏档案充满佛教色彩。

西夏档案是指党项族、西夏国以及西夏灭亡之后西夏遗民所形成的文字资料的整体,它是党项族、西夏国以及西夏遗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各方面活动的真实记录、原始凭据和具体反映。西夏时期由于档案资料的遗失,给这段历史披上神秘的面纱,充分利用西夏档案神秘性和垄断性的特点,发展民族旅游业,将推动宁夏旅游业的发展。

二、西夏档案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

西夏档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在文化旅游中具有巨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塑旅游景观,丰富宁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宁夏是西夏王朝的腹地,更是西夏帝王的安葬地。这里文化多元,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档案特色鲜明。如西夏风情园是以西夏档案史料记载为依托,以西夏文化的全景展示为主线,将西夏文化与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重塑西夏部落,作为西夏风情园寨堡。通过五大版块:梦回西夏、经纶西夏、逐鹿西夏、摩登西夏及品鉴西夏,将西夏时期农耕、印刷、陶艺、游牧、军事、酒酿等古代西夏文化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配套。西夏风情园的建筑充分利用西夏建筑的精髓,集雕刻、绘画、篆刻技术于建筑物上,有大气磅礴的皇家建筑风格,游客到此,就能感受到西夏建筑艺术的精美绝伦,是旅游观光的绝佳胜境。即传播了西夏文化,也丰富了宁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二)传播西夏历史文化,探索中华文明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旅游的目的不在是观光旅游,更多游客是为了探索科学,了解历史而来。西夏档案史料因记载缺乏而神秘莫测,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如西夏木活字印刷,打破了北宋毕N的泥活字印刷,不仅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一手资料,而且为了解古代木活字印刷史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西夏时期《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被誉为“文明之母”,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而西夏文字被称为西夏王朝的一朵奇葩,据《宋史.夏国志》载:“元昊自制番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纪事用番文,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番语”。史料记载中“番书”,即为后世所称的“西夏文字”。西夏文字的创制,为西夏国同周边各民族政权的交流和交融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易于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促使西夏文化的对外传播。而西夏印刷技术档案内容非常丰富,从西夏印刷技术看,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从雕刻的文字看,有西夏文刻写的、也有汉文和藏文刻写的。从刻写的机构来看,有官刻的、有寺院刻的、有私人刻的;从刻工的身份来看,有党项人刻的、有汉人刻的;从印刷品的内容来看,有佛教金典、也有世俗文献;从印刷品的装帧来看,有卷轴装的、也有采用蝴蝶装的。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即陶冶了情操也了解了西夏文化历史。

(三)追求精神愉悦,探索艺术之美

契科夫说:“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矗立于西方圾及的金字塔一直被看作人类古文明之谜。而近年来在世界的东方也发现了一处神秘的古代辉煌建筑与之对应,它就是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筑群。这一建筑群的出现,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成为游客追求精神愉悦的圣境,为那些不能远去埃及一睹西方金字塔的游客提供了一个视觉盛宴,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而西夏档案凝聚了西夏人民的智慧,处处体现出西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当游客在游览西夏王陵及西夏古佛塔时,就会被西夏建筑饰件所吸引,这些饰件不仅雕刻精细、造型奇特,而且色彩鲜艳,充满迷人的艺术特质。西夏档案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西夏建筑、雕塑、绘画和篆刻艺术等方面:

1.建筑艺术。西夏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西夏王陵、西夏古佛塔的饰件上。西夏陵园建筑吸收了我国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陵园的特点,同时又受佛教建筑的巨大影响,使汉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充分显示了党项民族的崇拜观念和生活习俗,在中国陵寝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夏时期在建筑饰件上,给神兽插上翅膀,是西夏建筑艺术的创造和亮点。如伽陵频伽是佛教里能唱最动听音乐的神鸟,呈人首鸟身状,双手合十于胸前呈祈祷状,翅膀展开,尾巴高翘,艺术美感强烈。把佛教中崇尚的西方极乐世界神灵与皇陵的建筑装饰结合起来,既表明了西夏王朝推崇佛教,继承发展佛教文化,又体现了皇陵的神圣崇高,构成了西夏王陵建筑的突出特点;摩羯由于造型怪异,颜色鲜艳,西夏时期多用作殿宇屋脊上的装饰物,佛家认为只要多做好事,就会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游客在观赏建筑艺术美的同时,又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

2.雕塑艺术。西夏时期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最有特色的是力士支座(又称人像石碑座)。力士支座的大力士双目圆睁向外突出,两颗獠牙外露,有拔山举鼎之威,以十分夸张的雕刻手法再现了大力士生动而逼真的神态。2008年宁夏新修建好的宁夏博物馆就采用这一艺术构思作为建筑装饰,成为宁夏博物馆建筑外观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成为宁夏游客的又一个旅游景观。

3.绘画艺术。西夏绘画艺术有木版画、版画、壁画、还有绘制在纸、帛、布上的各种卷轴画(包括唐卡)等。由于受传统佛画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较高水平影响和显著特色,在民族文化旅游中,满足人们追求感官的享受。

4.篆刻艺术。主要用于西夏文字雕刻,西夏文字由于结合了汉字的造字结构,笔画繁复,撇、捺较多,体现出来的篆刻艺术结构工整,遒劲有力,挺拔而美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为了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西夏文字,西夏博物馆特开设“探寻逝去的天书”西夏文字图片展。游客对西夏国度“奇怪”的文字表现出极大兴趣,感叹道:“真不愧是天书啊!”世界上能够认识西夏文字的人并不多,西夏文字展为游客解开神秘的面纱,让这横空出世的西夏文被更多的游客了解和认识。

(四)追求巨大的经济价值,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西夏档案因为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资源。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合拍摄的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历史档案记载和考古取证为依据,通过对世界唯一性的西夏文明的探索,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党项族的源起,全面展示了西夏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和西夏研究的最新成果。《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热播以来,西夏王陵景区游客量较往年大幅上涨,极大的推动宁夏旅游业的发展。西夏文化遗产在经济价值方面另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持续增长性。西夏王陵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座西夏时期的帝王陵,又是国家公布的100项大遗址中宁夏仅有的两处大遗址之一,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目前正处于申遗阶段,如果申遗成功,将直接推动宁夏旅游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它的价值和挖掘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三、结语

第7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推进自治区经济转型升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重要引擎;是实现草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建设美丽内蒙古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区旅游业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3〕10号)等,不仅明确了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目标,而且也制定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年初,自治区党委确定了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战略定位,这一发展定位,准确地把握了自治区旅游业发展优势,突出了自治区旅游特色,明确了未来5-10年我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目标。这是既是自治区旅游业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方向,更是全区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历史使命和发展任务。

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内蒙古今后一个时期内推进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规划设计、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多方位的对外宣传以及综合性的服务提升。

一、倾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中,明确提出要体现草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挥自治区草原、森林、沙漠的独特自然风光,倾力打造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精品,提升我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一是重点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的旅游没有生命力,缺乏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应深入挖掘和提炼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文化视角审视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以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以推进内蒙古四大旅游区域、十二个核心旅游圈、若干精品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凸显成吉思汗陵、世界文化遗产地—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鲜卑文化遗址—嘎仙洞、王昭君博物馆、居延文化遗址以及众多的喇嘛教寺庙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品牌优势,建成一批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景区。

二是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注将文化灵魂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让游客在内蒙古旅游全程感受到内蒙古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主题酒店、文化购物餐饮街区,扶持和培育特色民族旅游商品、民族演艺活动、民族节庆活动等能够深度体现内蒙古独特草原文化的旅游产品,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催生出内蒙古旅游新亮点。

三是推动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生态建设方面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美丽内蒙古”的驱动作用。重点在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林区、贺兰山林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等重点生态区域推进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充分利用自治区独特的森林、草原、沙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民俗旅游村、农村牧区林区家庭旅游)。在切实保护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湖泊和温泉资源的前提下,打造阿尔山—柴河,大兴安岭莫尔道嘎白鹿岛、牙克石凤凰山,库布其沙漠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凉城岱海温泉,克什克腾旗黄岗梁、达里诺尔、热水温泉,喀喇沁美林谷,敕勒川哈素海和黄河老牛湾大峡谷等休闲度假项目,培育自治区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二、积极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建设精品旅游项目是提升我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基础。我区要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坚持市场导向,发挥自治区旅游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市场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

一是创新旅游开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十二五”时期,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十二个核心旅游圈”,要坚持走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开发建设路子。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旅游文化产业招商,优选有信誉、有实力、有责任感、有积极性的企业作为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主体,推动项目建设。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做好规划工作;创新体制机制,把旅游产业、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用市场化方式,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拓宽开发途径。

二是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按照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筛选一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大型旅游项目,作为自治区重点推进的旅游重大项目,在政策、规划、资金和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强化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调度和督查,确保项目的有序建设,形成旅游发展新引擎,带动自治区旅游业的稳步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重点旅游区提档升级。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重点推进阿尔山—柴河旅游区、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库布齐沙漠公园七星湖、万通生态旅游区、康巴什旅游区、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敕勒川哈素海旅游区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引领自治区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三、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旅游业是窗口产业和形象产业,市场营销是架起旅游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要根据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科学调整市场结构,继续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不动摇。发挥多种营销主体的作用,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营销策略,形成营销合力。

一是建设旅游形象品牌体系。深入挖掘和提练自治区、各盟市和各旅游区的旅游产品特色,构建自治区、盟市和旅游区的品牌形象,形成自治区的三级旅游品牌形象体系。通过社会征集、媒体公示、专家评议等形式,设计和整理自治区、各盟市和重点旅游区的旅游形象品牌的主题词、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等,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地进行宣传,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影响力和感染力。以培育内蒙古“休闲度假、生态美景、风情体验、康体养生”四大品牌形象为支撑的、统一的内蒙古旅游目的地形象体系。

二是加强网络旅游营销,发展智慧旅游。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旅游信息网络功能,不断完善内蒙古旅游电子政务、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网络化的旅游形象宣传、旅游线路推广、旅游费用支付,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便简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加强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合作,启动和推广手机客户端旅游信息工程,选择在呼包鄂地区、呼伦贝尔启动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试点。

三是加强自治区整体旅游营销。打破地区、部门和企业的界限,整合自治区各地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把自治区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推广,提升内蒙古旅游的整体形象。积极加强与国内外重要旅行商、主流新闻媒体和知名旅游会展节庆组织机构的合作,实施“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战略,形成行业、媒体、会展等多种媒介为一体的立体营销网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营销,扩大宣传营销的覆盖面。

四、着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抓管理优化环境,抓管理产生效益,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如果缺乏科学的管理,市场秩序混乱,不仅危害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影响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更影响自治区旅游业的形象。

一是以贯彻实施《旅游法》为契机,转变旅游管理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精简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企业、市场和中介组织能够自主的事项,行政管理部门坚决不参与、不干扰、不越位,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支持旅游行业组织发展,促进行业自律和转型升级。

二是加大贯彻落实《旅游法》。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努力构建安全、便捷、规范的旅游市场环境。要认真组织《旅游法》配套制度的细化、深化和落地,推进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旅游安全综合管理机制。提高旅游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能,创新旅游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三是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加大已制定出台标准的贯彻力度,细化和推广各门类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根据我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认真组织好温泉度假、滑雪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汽车、社会餐馆、旅游商品购物等旅游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通过推行旅游标准化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要研究出台和推广违反标准的投诉与处理办法,规范旅游经营行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五、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制度是根本,关系到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长期以来,我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旅游管理分散而难以整合,基层旅游管理比较强调政府的力量,存在“管办不分”的问题,市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要深化旅游业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旅游业。有序组建内蒙古旅游发展委员会,加快旅游工作由单一部门推动向综合联动转变。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是建立健全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安全综合管理机制,确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高风险旅游保障制度、景区价格和流量管理制度、城乡居民经营旅游业务管理制度、“一日游”管理制度等,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体制机制体系。

三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内蒙古与周边省市、东部省市的合作,与多省市建立“共塑市场、互送客源、共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使内蒙古深度融入中国旅游经济联合体的销售网络。

四是建立和完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继续推进中蒙、中俄区域旅游合作,推进建设跨境旅游协作区,形成中蒙、中俄跨境无障碍旅游。引进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投资企业和开发商,开发适应国际客源市场需要的产品,尤其是要实现旅游产品在创意、内容、功能、业态、文化品位和管理上的国际化,明显提升内蒙古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强化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要求,以打造高标准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旅游散客中心、特色街区、自驾车租赁体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重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景区、道路、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加快饭店、餐厅、商场等旅游重点场所按照国际标准提升服务的能力。

二是推进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区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业。对现有重点旅游景区和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包装,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或旅游投资公司。要搭建引进外资、社会融资的平台,实现重点旅游资源与市场的良好对接,不断提高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是完善旅游投融资体系。内蒙古不管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还是预算内统筹资金较其他旅游大省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当前应重点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打破条块分割体制,培育和壮大旅游业发展的企业主体,加快组建内蒙古旅游集团,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七、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基。旅游业主要是通过人来提供服务形成的产业,因此人的素质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区旅游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缺乏造成的。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状况,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是深入推进科教兴旅战略,发展旅游院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包括旅游开发、营销、策划、管理、导游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和实用人才。适应国际化的需要,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国际化人才。

二是要抓好旅游人才的引进。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的激励机制,加强旅游职业资格考核、管理和奖励表彰制度,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的良好氛围。对旅游业发展急需、但短时间内难以培养的紧缺专业人才,建立激励政策,引进一批策划创意、规划设计、项目运作、科技信息、国际营销、高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

第8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

本研究受吉林省旅游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2013]L201307)资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30日

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旅游活动进入大众化阶段,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创汇来源。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精髓的世界遗产地,自然在这种旅游发展大潮之中成为各国发展旅游的“金字招牌”,也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的首选目标,遗产与旅游就此结下不解之缘。

一、遗产旅游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不断成熟,人们对旅游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文物古迹资源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遗产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遗产旅游不断升温,并在整个旅游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美国旅游协会的市场营销调研显示,在美国6,500多万成年人于1996年游览了艺术与历史景点或参加了艺术及历史有关的活动,总计高达8,600万人次;英国国家旅游局1995年调研报告称,每年游览英国旅游景区景点的游客中有20%是去参观历史景点的,大约为6,700万人次。又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该州的旅游大约有20%为遗产旅游,据估计,遗产旅游这在1997年为该州的经济贡献了将近55亿美元,其中包括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13.4亿美元、大约7万份工作以及6.17亿美元的税收。

文化遗产地与旅游的结缘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综观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无一例外地发展着旅游业。世界遗产,如美国《地理杂志》所描述,是“全球最珍贵的地方”和“最好中的最好”。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及文化遗存中的佼佼者,在旅游业大发展的今天,发挥着其时代的使命,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欣赏它、了解它、传承它。

二、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及文化遗存中有突出价值的代表,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评定标准分析其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价值。世界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它们具有记录历史、展现历史风貌的价值。如山西平遥古城,历经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形,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于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对了解明清时期该地区历史风貌及经济、社会、文化状况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庙内保存大量历代塑像、绘画和石刻,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

(二)科研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与自然的一种伟大创造,这些宝贵的遗产资源不仅为人们研究人文科学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而且为人们研究自然历史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演化规律提供珍贵的资料。例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力实证。又如,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其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年代最久、唯一保存并仍在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今天仍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这一工程对于研究古代科技发展状况有重大科研价值。

(三)教育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骄傲,它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及文化,并对增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自信心、凝聚力具有极其突出的作用,同时其普遍价值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世界文化遗产也因此可成为人们进行科普宣传、提高人文精神的教育基地。如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世界文化遗产,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典范――儒家思想,它使中华儿女产生认同感,同时也会使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四)艺术价值。《世界遗产公约》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反复强调的价值之一便是艺术价值。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类物质需求满足后对美的追求,代表着人类的一种进步。世界文化遗产中众多项目都是人类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敦煌莫高窟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的开平雕楼则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正是具备了以上这些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才成为了被世界所珍视的项目,一项文化遗产一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价值不仅仅属于当地社区,属于国家,还属于全世界全人类,作为不可再生的社会公共资源,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些都决定了自始至终我们都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三、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一直被称作“无烟产业”,“非耗竭性消费”,“投资少、见效快、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旅游业发展至今,随着旅游者的需求不断提升,旅游开发的范围、尺度不断拓宽,在人们享受旅游所带来的丰厚经济利润的同时,不当的以及过度的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商业化严重。目前,我国遗产旅游的开发过多地和经济价值联系在一起,而文化遗产本身多具有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往往被边缘化,这便造成了遗产严重商业化的不良发展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00年认为丽江古城“商业氛围和旅行氛围过于强烈,侵蚀了传统文化,随着旅游和现代文化的出现,传统建筑的形式、节庆、礼仪、语言、服饰、信仰、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艺术正在消亡和改变,导致古城面临文化危机。2002年丽江古城有69.66%的门面目标顾客是旅游者,19.92%的门面面向游客和居民,仅有10.42%面向当地居民,比例近7∶2∶1。2000年周庄古镇内66.17%的门面顾客群体是旅游者,17.99%的门面顾客群体为旅游者和居民,而面向当地居民的门面仅占7.28%,三者比例为9.2∶2.5∶1。又如,我国境内唯一遗存的母系氏族社会泸沽湖,曾有一时,因旅游业的发展,湖畔建造过录像厅、歌舞厅等现代化实足的设施,结果并未叫好,后又被拆除,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事实上,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它的广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在旅游开发中应兼顾文化遗产的多种价值。

(二)文化遗产景观破坏。景观破坏主要是破坏性建筑造成的,包括在景区内及景区周围建设大量的人造景观以及与景区环境氛围不协调的建筑,如在景区建设大量的宾馆、餐厅、商店等,以及在景区周围建一些高大的现代化商业建筑。文化遗产往往体现着一定时期的历史风貌,而现代化建筑过多地包围着文化遗产景观,或多或少地会影响景观的完整性,破坏景观的历史风貌。

旅游业是一个集合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在内的综合性产业,发展旅游业必然要建宾馆、饭店等辅设施,然而在一些文化遗产旅游景点,为了单纯经济上的创收,在被开发的文化遗产周边建造许多与遗产所代表和蕴含的文化不想匹配的建筑,严重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实际价值,给景区带来了视觉污染、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大大降低了文化遗产的文化品位。例如,陕西省的临潼旅游区,聚集着秦始皇陵、秦陵兵马俑以及唐华清池等著名景点,与此同时,旺盛的人气也带动了周边许多人造景点不断出现,人造景点良莠不齐,成为临潼景区的一块赘疣。在这一点上,苏州市的做法广为称赞,苏州市政府采取强制性手段限制老城区内新建筑的高度,从而保持了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三)文化品位挖掘不深。这一问题的存在衍生于遗产旅游的过度商业化,也根源于人们旅游开发意识的偏差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过度重视,人们往往忽略对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挖掘,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趋于庸俗化,而文化遗产之所以被世人重视,其形固然重要,其神才是其存在至今及继续存在下去的根本。如一些文化遗产地将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以粗俗的商业性表演展示给旅游者,原有的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取代,旅游者面对这样的旅游产品感受不到有益的教育和熏陶。由于游客缺少评价和判断地方文化遗产价值的能力,并不重视真实性,一些新的文化景点如丽江的东巴文化村,黟县的赛金花故居等都搭遗产地的“便车”,获得游客市场。

四、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在不少人眼里,文化遗产就是一般的公园、游乐场、旅游区、度假地等,就应该想方设法让游客进行形形的旅游消费。然而,文化遗产是根本区别于如主题公园等现代人工兴建的旅游点的,遗产是历史保存下来的,原本不是为旅游者而建的,遗产旅游仅仅是实现遗产价值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遗产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回归历史和自然的旅游。因此,文化遗产资源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发展也应更加慎重。

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使其不受损坏或延长其寿命,使之长久地发挥作用,其中就包括长久地发挥其旅游功能,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能够在满足当代人对文化遗产的旅游需求的同时不破坏遗产,不影响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使其继续传承下去,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持续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应符合以下要求:

1、充分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明确遗产保护的意义,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2、政府部分应发挥其职能,制定具体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及法规,以法律的力量约束及制约破坏性旅游开发和过度开发,并起到协调各方的作用。

3、深度发掘文化遗产的内涵,注重其历史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的体现。

4、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其依存的自然环境,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相得益彰,做到自然与人文的协调统一。

5、文化遗产属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文化遗产旅游应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坚持社区参与。

6、充分发挥旅游发展对遗产保护的积极促进作用。

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源自人类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意识。作为旅游业重要内容之一的文化遗产旅游更应引入可持续发展观,实现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戴伦・J・蒂莫西等.遗产旅游.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3]顾军.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9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关键词:文化营销;旅游企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51-03

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新世纪的商界风起云涌,竞争模式的演变日益加剧。要在这样一个时代潮流中站稳脚跟,达成目标,势必要有一个先进的营销理念来导航。人是在文化中生活的,不可否认,消费者也是在企业建立的文化中消费的,只有当消费者在消费文化时产生共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企业在营销技术上很难保持差异化,新的营销技术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文化营销给旅游企业提供了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差异化营销平台,利用这种文化力进行营销必然能给旅游企业带来勃勃生机。

一、旅游企业核心能力分析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为现代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该企业是否有能力发掘自身核心专长,并在动态的竞争中强化这种专长,通过将这些核心专长运用于各种不同的业务之间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占领有利的战略地位。核心能力是指本企业所持有的,而其他企业不具备的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企业有号召力的品牌、强大的R&D梯队、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以及内部激发团体精神的管理模式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的核心能力。

旅游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核心能力侧重点有所不同,工业企业核心能力主要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旅游企业更强调对顾客的优质服务。旅游业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具有高关联性的产业,它通过旅游企业员工将服务传递给顾客,使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企业核心能力是旅游企业投入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通过重新整合转化为旅游企业的经营能力,使旅游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合作无间的能力。

旅游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价值创造性。旅游企业核心能力必须有游客看重的价值,能够使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根本性好处。二是不可模仿性。旅游企业核心能力应该具有独特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它对企业的特质性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贡献。三是延展性。旅游企业的核心能力应具有打开多种产品的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作用,它为旅游企业通向各种市场提供潜在通道,对最终产品所体现的消费者利益有显著贡献。

但是,核心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应有的价值。要保持和扩大核心能力的领先地位和优势,就必须对核心能力给予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创新。文化营销为旅游企业构筑自身的核心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文化营销概念及理念基础

西方一位哲人说得好:“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的背后是文化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久不衰的背后必是其适应企业现状的文化营销在作支撑。”只有把文化融入企业,塑造企业形象,企业才能与时代接轨,与社会贴近,与市场融合。

文化营销是市场营销理论不断发展中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文化营销观点出现,被认为是市场营销学的一次变革。所谓文化营销,就是利用企业文化力进行营销,内塑文化营销理念,外塑文化营销形象,两者在具体的市场运作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营销模式。文化营销的核心概念是借助于塑造一种全体企业人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或价值观念群来推动企业营销的成功。价值观影响对消费者需求的判断,并进而决定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开展和灌输这些价值观念来使消费者先接受企业本身,然后再接受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因此,价值观在文化营销中处于中心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优秀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它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专长所在。

从现代企业竞争的本质来说,要发掘产品的差异化,只有在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上下工夫。正如莱维特所说:新竞争并不在于各家公司在其工厂中生产什么,而在于在工厂以外它们增加的形式,诸如包装、服务、广告、客户咨询、融资、送货安排、仓储以及人们所重视的其他价值。从消费角度看,20世纪末,旅游消费行为不断趋向于个性化、情感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再只是追求基本物质的满足,更注重于购买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体验,消费行为已演绎成一种文化,消费者总是选择购买给他们带来较高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在总顾客成本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产品总顾客价值中的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从而提高顾客的让渡价值,来增加顾客的满意度。而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就是营销中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使文化营销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文化营销对构筑旅游企业核心能力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知识经济这个时代,人们在消费物质形态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文化形态的产品,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最大的效益是由文化创造的,利用文化力营销,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文化营销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目前,有的旅游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拼命扩展市场,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这是极其危险的。没有文化底蕴和根基的旅游企业是不会有核心能力的。

1.文化营销有助于旅游企业核心价值观提炼。企业经营是需要价值观的,任何称得上价值观的东西应该是符合价值要求的,价值观在具体的经营系统中有一种核心的协调作用,是属于战略层面的东西。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影响它对顾客需要的判断,这些判断又限定企业将发展哪些具体的核心能力或核心能力的组合,最终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手段在市场上表现出来。旅游企业进行文化营销必须挖掘和创造产品的文化价值,从而促使旅游企业提炼其企业价值观。旅游产品的无形性和生产消费的同一性使得旅游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旅游企业核心能力有赖于建立起具有生命力、竞争力、震撼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塑造旅游企业的价值观。

2.文化营销通过特定的文化传递赋予旅游产品更多的价值。文化的渗透在深深地影响着顾客的消费行为,文化力已成为购买牵引力。旅游活动发生于旅游消费者产生的审美和愉悦的需求。从旅游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来看,旅游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在实现旅游者注重的关键价值上作出贡献。旅游企业的关键流程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产品销售过程。这两种能力是旅游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要素,其重要体现是旅游产品创新能力,即能够及时抓住大众旅游审美和愉悦价值的变化,并通过沟通和销售传递给旅游者。文化营销使企业形成的能力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并且有助于消除文化障碍,企业针对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来制定自己的营销思维、手段、策略,自觉协调沟通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文化,从心灵上打动消费者。文化营销强调营销过程的文化传递,通过传递特定的文化赋予产品更多充满人性化的文化形态的价值。

3.文化营销提升旅游者对异地旅游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营销直接以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对象开展营销活动。顾客购买一件商品时希望得到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判断实质上决定于顾客对商品效用的判断,而这种效用往往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包括其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而精神内涵的消费本质是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企业正确确立企业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并把这一套价值体系与企业各项市场营销工作相组合,可有效地传播企业价值观,获得游客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4.文化营销有利于旅游企业树立清晰的市场形象。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属性,旅游企业进行文化影响就是通过对文化需求的把握和顺应来实现旅游者最高层次的文化满足;通过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包装,实现旅游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其核心理念在于促进和谐的、独特的文化体验,以实现旅游者对旅游企业形象形成明确的识别,用文化来提高和升华企业的社会形象,把企业整体销售给社会,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良好的形象之后,对其产品和服务产生信赖和依恋。

5.文化营销使旅游企业形成的能力不易被对手模仿。企业对于产品文化价值的发掘与创造所花费的成本远远低于技术创新与改造的成本,并且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也很难为竞争对手所模仿。旅游企业产品均质化、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绝大多数旅游企业绩效低的原因在于未能有效的创造和扩大产品差异化。要把一个有别于其他企业、其他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顾客群,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之所在。当物质要素的差别日愈趋小时,一种非物质的因素就引入了市场竞争――文化可为差别化战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文化的各种内容如知识、情感、习俗、道德甚至感觉体验都能为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惊人的差异。

四、以文化营销构筑旅游企业核心能力的实施

1.培育和强化文化营销观念。一个强大的企业不一定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是企业的伴生物,只有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内心,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一种企业内部大多数成员所共识的理念,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旅游企业要把企业文化渗透到营销及营销相关人员的意识中,与其营销专业知识相结合,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只有文化营销观念的深入人心,营销理念的日趋成熟,营销形象的成功塑造,这些和谐的音符必能谱写出美妙的乐章――外能迅速应变、内能鼓舞士气的文化营销模式就诞生了。

2.发掘企业产品与企业形象的文化内涵。每个企业产品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的文化信息,企业及其产品具有多种文化,要仔细地研究、发掘企业与企业产品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关联,例如企业的历史文化内涵、产品的品牌文化内涵、产地文化内涵等等。通过提供具体而专业的服务,创造个性化的服务和建议,努力发展深切、持久的顾客关系的企业文化,然后从企业的形象及企业产品的各个层次赋予企业产品消费者认同的文化价值,这样产品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所接受。

3.依据实施文化营销的目标市场进行企业文化定位。文化营销中的文化是目标市场消费者与产品文化的契合,实施文化营销首先要调查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文化,主要包括目标市场的风俗习惯、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目标市场的人口特征(包括民族、学历、人口比例等)。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定位。每个企业的基本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也就各具特色。要求企业在进行文化定位时,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因为文化营销的实质是文化适应,而不是文化硬套。通过对比鉴别,找出企业产品文化内涵与目标市场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共鸣点。这个共鸣点就是文化营销中的文化定位,文化定位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的差异化,即与其他产品文化的差异,只有独树一帜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4.对文化营销内涵进行传播。首先要寻找文化营销的切入点,包括新闻热点和大众关注的事件等。 要通过各种渠道对文化营销进行宣传,让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知道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的文化差异。广告成长历程实际上是一个由实到虚、由功能诉求到形象诉求的过程。通过广告这种传播媒介,不断给观众以视觉刺激过渡到意识的渗透,升华为对产品进而对企业的好感,甚至形成对这一品牌的依赖。在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全力宣扬和有效传播企业文化,以凸显品牌形象,已经成为许多国际一流旅游企业的共识。将企业文化凝聚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中,可以使企业文化传播和品牌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流的品牌形象。

5.对文化营销效果实施及时评估。做好文化营销的评估是实施文化营销的重要环节。在营销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调查评估,看文化营销中的文化是否被消费者所接受,是否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如果出现问题,则要根据文化营销的步骤找到问题的出处,及时解决问题。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企业只有长期保持营销的差异化,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利益,而文化营销的应用就是企业长期保持营销差异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6.以文化特性塑造良好的企业营销形象。营销形象的塑造是文化营销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关键要素。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产品质量和技术的普遍提高以及商品种类的日益繁多,只靠质量和技术很难具有市场优势。在众多企业和商品形成大海之时,只有那些营销形象好的企业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会受到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青睐。正如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山田理英所说“共鸣”正是运用一串相关,甚至不相关的事物,比如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色彩,但是却能使你产生一个完整、统一的营销形象。这样有特性的联系,可令大多数在毫无抵抗的状态下,接受企业强力的形象攻势。形象是效益之源,良好的营销形象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它能直接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史兴全.经营韬略――企业发展的超常智慧[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