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外包的特性分析
服务外包产业在过去20年中获得的全新发展,得益于全球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IT技术在企业各部门中的密集应用,使IT硬件、软件及相关服务的需求获得了空前的增长。同时,航空运输和信息技术革命所推动的“距离死亡”局面的出现以及多边贸易体制和政府行业扶持等方面的制度性突破也大大降低了跨国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而推动服务外包发展的最大动力,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外包企业收益与成本的力量比较所带来的经济分工深化。正如德勤欧洲部主任所说,“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像花旗银行那样,通过把业务向印度外包,使其收入增长速度比成本增长速度高出三倍时,你实在没有选择的余地。”对于外包企业来说,把相关的流程或工序外包所能获得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降低生产过程中内部服务投入所需的成本,其二则是在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之后,企业组织结构的“瘦身”使之能够在核心资产基础上更快地调整产出组合以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
但是,将企业内部工序或流程外包,也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即交易成本。在服务外包中,交易成本主要是信息交流成本和潜在风险成本。信息交流成本的产生是由于拆分企业内部生产流程或工序必定会产生更多对外沟通的需要,而潜在风险则主要是外包服务供应的稳定性、信息和知识产权的泄漏和流失等因素所带来的困扰――要知道,尽管外包出去的都是辅工序或流程,但对发包企业来说却也常常是“生死攸关”的。除此以外,谈判、签约、签证申请、跨国旅行、汇率、关税等等都构成离岸外包的成本。当然,所有这些成本都应该是在保证服务提供质量的前提下来说的。
那么,接包方就只有最大化发包方的外包收益,并最小化其外包后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才能获得业务的增长。发包方收益的增加实际上应该说是成本的降低,即从外部采购的价格低于企业内部完成这些流程或工序所需成本的。接包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拥有因劳动力成本较低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运作所带来的经验积累和技能提升――即学习效应。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则一方面要求接包企业能够确保供应质量和时间的稳定性,提高自身的信誉度,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并能够保持与客户的合作关系(通过长期的合作不仅可以降低信息交流成本,还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服务该客户的经验和能力),另一方面又需要政府能够在跨国商务往来上提供便利,并提供有利于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政策。
服务外包行业存在的问题
服务外包行业虽然正在被各地政府在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中寄予厚望,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显然正制约着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人才优势未能发挥作用。目前,服务外包行业中除了中高级人才的缺乏以外,也缺乏适当的中低端人才调配和流动机制。服务外包项目具有很强的资源密集、人员密集和时间密集的特征,往往一个大型项目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汇集200-300人。但在项目结束之后,一般不可能有项目能够及时对接,这是服务外包项目的特点决定的。在这个空档期内,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急剧上升,这对本来就利润率较低的外包企业来说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对有些企业来说甚至是致命的。正如服务外包巨头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所说,“中国做软件外包最大的优势是人才,最大的瓶颈也是人才”。
其次,企业规模太小,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发包方在发单时,通常会对接包方的服务人数提出明确的要求,企业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才能拥有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规模上不去根本接不到大单;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大,说明其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和交付能力都很强,这样才能让用户放心,才能给发包商以信任感和安全感。规模不够的企业只能争取较小的项目,并且无法形成纵向分工的产业特质,自身水平低下,产品线单一,质量也不能保障。更为可怕的是,由于接单能力较弱,小企业往往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由此规模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国际上大型服务外包接包商都有几万人的规模,我国企业的差距还很大。
第三,发包商信任难以建立。在接包过程中,特别是承接海外项目时,发包商看重价格,更看重信誉。当发包商把一个项目交给你的时候,他是把他们公司的一部分交给了你。一个项目的损失,对接包方来说可能只是损失了一些利润或者少量的赔偿,但对发包方来说则可能是生死攸关的。刘积仁就说到:“你的潜在客户和你谈判的时候,你会发现,他70%的时间都是在考虑如何回避风险。”也正是基于此,发包方会对接包方提出企业资质证明、注册资金、规模、成功案例等要求,就是为了降低风险。并且,业内经验表明,较大服务外包关系的形成和稳定,通常需要1-3年磨合期。但国内服务外包发展时间较短,企业规模较小,服务经验尚浅,再加上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长期为人所诟病,要获得发包商(尤其是海外发包商)的信任并非易事。
事实上,这三大问题的存在几乎已经遏制住了服务外包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更难说发展了。对于服务外包企业来说,人才是基础,规模是核心,信任是关键。
如何运用政策破解困境
尽管我们找出了问题所在,但要解决这些问题却并不容易。
在人才方面,对单个企业来说,人才的流动性导致员工培训的成本非常高,从而降低企业培训人才的意愿,而行业内的人才调配又缺乏质量保证和人才衡量标准的支持。
在企业规模方面,本来服务外包企业的利润就主要来自于成本控制,利润微薄,导致任何一家企业依靠自身利润滚动发展想达到一定的规模都非常困难,再加上企业迅速膨胀会带来很多隐患,并购运作的难度较大。
在信任的建立方面,一方面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能力,再就是需要长期的时间,尤其是需要行业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但国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缺乏真正工业化实践,还不具备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手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有的放矢,一方面要确保政策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度运用行政权力,过多地干涉市场的运行。在此原则下,笔者建议:
第一,把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整体规划,鼓励服务外包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制定全国服务外包职业评价标准体系,促进人才流动。
2006年,商务部就了《关于做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并建立了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资金,各地也相应地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来鼓励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和就业。但是这些政策还是缺乏行业的针对性。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加以解决:
一是改扶持毕业生和新入职员工为扶持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这主要在于,在扶持资金的激励下,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商业动机将推动人才培训工作的发展,而对毕业生的培养却并不一定能获得预想的效果;
二是除了对毕业生和新入职员工培训的扶持,也应该增加对行业中高端精英人才的培训。国内除了服务外包人才基础不够深厚以外,事实上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中层人才的缺乏;
三是建立全国性的职业评价标准体系,这将有利于人才在行业内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
第二,打造全国统一的服务外包行业组织和企业联盟,对外树立“中国服务外包”的品牌和声誉,组织企业联合起来开拓市场,克服规模小的弱势。
目前,与服务外包行业相关的全国性行业性组织有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下属的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工作委员会,以及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下属的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全国许多园区也已经成立了服务外包行业协会,这些协会基本上也都吸纳了园区内各家企业的负责人加入,但实际上,这些企业负责人往往因为公司业务繁忙而难以抽出时间关心协会事务,更何况,也根本不能指望他们能够把整个园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视为己任,行业协会也就成为了每年召集两次聚会的虚设机构,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力不足,不能发挥有效推动产业发展的功能。同时,全国各地方多点发力,分别树立名号相互之间竞争颇为激烈。
而在行业尚处于起步期的时候,建立一个类似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的统一的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和企业联盟当属必需。值得注意的是,事实上业内也都一直在呼吁建立“中国NASSCOM”,但却一直未有进展,恐怕还需政府着力推行。
第三,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人本服务模式;
2003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大力改善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设施和手段,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再就业服务的运行机制,实现再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新三化”要求。就业服务制度化,就是要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重点完善“四项基本制度”,即失业人员登记和免费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制度、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制度化主要是解决公共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问题,这是开展人本服务的基础和保证。就业服务专业化,就是要围绕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内部专业化建设,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专业化主要是解决服务水平的问题。开展人本服务,要凭服务热情,更要有专业化的技能。就业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推动就业服务工作在全社会普及提高,建设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的劳动力市场。社会化主要是解决整合服务资源,形成开放市场的问题。
“新三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是人本服务。从就业服务上讲,人本服务,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我们整个就业服务的宗旨,这个“人”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具体说,人本服务就是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把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作为就业服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承担着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就业群体的职前教育和指导工作,对这个相对于其他再就业的人员来说,缺少实践经验、只有理论筹备、刚刚步入职场的新生群体来说,更应该加强人本服务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高校针对本身理论资源丰厚、实践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人本主义的职业指导模式研究和促进工作。
一、对高校职业指导服务人员的要求
1.为大学生主动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要主动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多方与企业和用人单位交流,想方设法促成职业供求的匹配,并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教学理念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教学理念上,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符合市场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掌握知识为主转向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增加实践课,加强应用性学科知识的学习,结合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技能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团队精神。
2.加强个和专门指导。由于实际发展的需要,可能有大部分学生会遇到自己不喜欢或和自己专业不符合的工作。针对实际问题,职业指导人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开展“一对一”的量体裁衣式的职业指导,为学生就业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从他们的兴趣、价值观、能力特长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可采取“三化五层职业指导法”(三化是指:职业指导操作系统标准化、指导过程人性化、指导方法科学化。五层是指职业指导流程分为:入门指导、一般指导、专门指导、重点指导和会诊指导五个层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动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
3.换位思考和与学生“共情”,体会学生的真实需要和感受。职业指导人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需要,要投入真情,从细节做起,把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尊重学生人格、情感体验和个人选择,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在学生碰到困难时,要与学生“共情”,为其分忧。简单来说要做到“五心”,即对求职者的热心,对遇困者的同情心,对受助者的诚心,对解决困难的决心和跟踪服务的恒心。同时还要培养“四力”,即良好的语言表达力、拉近与就业人员的亲和力、良好的分析问题的判断力、驾驭复杂情况的协调力。
4.重视求职学生利益,信守服务承诺。职业指导是一项政策性和市场化较强的教育引导工作,关系到学校发展战略中“出口畅通”决策的执行和落实,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家庭对学校的可信度和支持度问题。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诚心诚意为学生服务,信息传递要准确可靠,待人处事要讲究信誉,服务承诺要保证兑现。
5.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就业与职业需求的距离。办事程序要做到简便快捷,环境设施要做到处处方便,服务时效要不断提高。例如,有的职业指导者本身水平不高,讲话罗嗦,办事优柔寡断,很难做到高效服务。要做到业务熟悉,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全国正大力推进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无障碍就业”,建立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这也是高效服务的体现。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即时援助、专项服务和专业培训等,归结为一条,那就是满意服务,这是实现职业指导人本服务的根本途径。
二、对高校职业指导领导机构的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加强对职业指导的领导,做到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典型引路、试点推进,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要使职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一年级应该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二年级应该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应该着重职业模拟与实践体验,四年级应该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
2.加快信息化建设。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就业信息的传播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建立就业信息查询室和就业信息网站,不断进行网站的维护和内容更新,实现集学生自我推荐、用人单位查询、注册、网上招聘、网上应聘和网上信息传输为一体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
3.做好跟踪调查与服务。在就业过程中,学生被用人单位聘用上岗,还不能看成职业指导工作圆满完成,还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及时了解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素质要求,帮助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排忧解难,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维护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
4.构建“五全”教育模式。要在终身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理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系统论等理论指导下,构建“五全”职业指导教育模式,即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关爱、全面开放、全面发展,使职业指导教育成为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使各种教育目标、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得以充分整合,真正做到“谋个性之发展”,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大学生职业辅导[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章成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
[3] 纪春礼.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环境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人才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又创造了更大的人才需求,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使得广西的人才战略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8年2月23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并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到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需求达9.58万人。其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法、外语等专业的外向型人才;港口规划建设与管理、仓储管理、货物运输与、物流配送等专业的技术人才;熟悉进出口加工贸易、报关通关的专业人才;展示、展览、交易以及相关资讯、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等专业人才。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特点可见,高技能型、外向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将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二、目前职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难以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提供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难以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理论水平较低等问题,只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从事一些入门门槛不高的实务类工作。而国际商务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致使如:国际政治、外语、法律、金融、贸易、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而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在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上没有太大的优势,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关于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对中职毕业生需求量极少佐证了这个观点。
(二)技能培养匮乏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由于外贸企业竞争压力大,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而降低人力资本的成本就是其中主要一个环节。企业希望聘用的人才能立即上岗并可以独当一面,而毕业生最大的劣势在于工作经验不足,上岗前需进行岗前培训,因此,不少企业为节约成本和急功近利不愿招聘欠缺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三)强调职业资格证的获取但技能培训不足
近年来,为了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多数职业院校都实施了双证毕业制度,即学生必须取得与专业相关的某一职业证才能获得毕业证。但即便考取了职业资格证并不意味着真正掌握了上岗资格与能力,学生在就业岗位上依然表现欠佳。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并未解决培养真正具备高技能人才的问题。
(四)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条件存在问题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职业院校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导致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不能满足进出口的人才要求。
在教学条件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问题比较突出,实训条件跟不上理论更新的速度,如:一些新的外贸业务岗位急需的有关保险实务、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实务、报关报检实务、国际货运等专业课程只有理论上的讲解,却严重缺乏实际操作或者模拟实训,因此学生在业务操作上仍处于盲区,对理论学习无法检验,对工作过程也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体会。
职业教育没能像本科教育一样重视英语课程,导致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此外,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开设的小语种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区域经济发展及某些外贸企业的需要,但学生对这些小语种的学习由于缺乏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并且学习时间较短,致使学生同样缺乏应用能力,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岗位锻炼,所学的一点语言基础也无实际意义。
三、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本土化对策
广西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本土化,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密切不分的。首先,国际商务活动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广西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本土化为出发点,从教育硬件和教育软件建设为切入点,增强广西本土本区本地的人才培养能力。
(一)不断学习发达地区学校的成功经验
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之外,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发达地区院校在国际商务专业的成功教学经验,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特点,研究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本土化策略,以确保我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获得有利地位,在师源、生源等资源上争取形成优势,以期能够使得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本土化、规模扩大化、层次高端化,能够服务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
(二)加强校企合作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没有行业企业的需求,职业院校就不能生存;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职业院校就无对象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实行校企合作,就必须与企业建立亲密的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使学校实行与行业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实践证明,职业院校的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是保证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师资尚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之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建设中,应采取多样性、多渠道培养或培训符合高职教育要求需要的师资队伍。
(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是为服务区域经济而存在的。在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软环境建设中,政府应加大力度提供更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投资政策,提高自身知名度,大力改善交通物流条件,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企业参与人才本土化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共同出谋献策,实现校、政、企共赢。
参考文献:
[1] 杜远阳・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策略[J]・《中国商贸》,2011.9
[2] 林震,袁维新・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商务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J] ・《吉林教育》,2007.6
现将《武汉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区县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认真组织实施上述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我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1998年7月1日起与国务院决定建立的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
武汉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城镇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以下简称统帐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指经法定程序确立,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企业和在职职工共同承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义务,退休人员按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情况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社会保险制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区的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及其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个体工商户(包括其它个体劳动者,下同)业主、帮工和退休人员。
外商投资企业的外籍人员以及国家另有规定的企业和人员,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帐结合的制度,贯彻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开、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第五条 企业和职工必须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履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义务。职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 逐步建立多层次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除本办法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外,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开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提倡和鼓励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
第七条 企业以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口径,下同)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数(以下简称缴费工资基数),职工个人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基数。企业缴费工资基数不得低于职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
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以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工资基数;超过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
第八条 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每月按缴费工资基数的25%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个人每月按缴费工资基数的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每月按参保人员缴费工资基数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私营企业业主和职工个人,每月按缴费工资基数的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个体工商户业主本人每月按缴费工资基数的2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帮工每月按缴费工资基数的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另由业主为其按缴费工资基数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本办法实施后,随着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逐步提高到其缴费工资基数的8%,相应降低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
第九条 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在税前列支。
第十条 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所在企业按月从其工资中代扣。对职工工资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十一条 企业应到所在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地方税务机构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登记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登记手续;新开办的企业应在开办之日起1个月内办理。
第十二条 企业应按规定时间到所在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本企业和职工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数额,并如数将基本养老保险费缴交地方税务机构代收。地方税务机构应于每月15日前将所收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
第十三条 个体工商户业主、帮工向所在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十四条 企业分立、兼并、合并、破产、撤销以及与职工建立或解除劳动关系,应在1个月内到所在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 对企业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予减免;确实无力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经市社会保险委员会批准,可适当延期缴纳,但延期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第十六条 企业破产、撤销、解散,应首先从土地使用权出让所得或其他财产中划出基本养老保险费,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十七条 职工退休,企业不再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也停止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三章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管理
第十八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登记手续时,应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设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核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手册》,并以职工本人的身份证号作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号。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手册》用于记载职工在职期间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及从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中相应划入的部分,作为职工退休后计发养老金的依据。
第十九条 从1998年1月1日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按职工本人缴费工资基数11%的比例记载。
本办法实施前后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合并计算。
第二十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每年分户打印一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对帐单,交职工所在企业与职工本人核对,并由职工保存。
第二十一条 企业和职工不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其补缴后再在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补记。
第二十二条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积累储存额参考银行1年期居民定期存款利率计息。当年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零存整取利率计息,每年计息1次,息金转为积累额。具体利率,由市社保局每年公布1次。
第二十三条 职工在市内变更工作单位,不变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由于与所在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等原因停止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保留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重新工作后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前后储存额累计计算。
第二十四条 职工调出本市,1998年1月1日以后记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本息全部随同转移,1997年12月31日以前的储存额只转移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二十五条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用于职工养老,有下列情况之一,方可提前支取:
(一)职工未到法定退休年龄死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中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息,可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二)职工未到法定退休年龄去境外定居,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中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息,由职工本人一次性领取,同时终止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第二十六条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手册》由职工保存,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随同转移,职工退休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回,同时发给退休证。
第四章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享受
第二十七条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个体工商户业主及其帮工应达到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
(二)达到规定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包括视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的连续工龄在内),即在实施统帐结合办法前参加工作,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累计满10年,或在实施统帐结合办法后参加工作,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累计满15年。
第二十八条 职工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从办理退休手续的次月起,分别按下列规定逐月领取养老金:
(一)实施统帐结合办法前参加工作,1997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按有关规定计发养老金,再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增发养老金;
(二)实施统帐结合办法后参加工作的,月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之和。其中,基础养老金为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下同);个人帐户养老金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下同)。
(三)实施统帐结合办法前参加工作,1998年1月1日后退休的,月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之和。其中,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工资平均指数×1.3%×职工应建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前的工龄上列计算公式中的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工资平均指数为:职工当年本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工资除以对应年份的社会平均工资,得出当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工资指数,再将退休前历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工资指数相加,除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计算公式为:
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工资平均指数=
X1 X2 Xn
〔--+--+……+--〕÷n
C1 C2 Cn
其中:X——代表本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工资;
C——代表社会平均工资;
n——代表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
第二十九条 由老办法规定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过渡到本办法规定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过渡期为3年(1998年1月1日到2000年12月31日)。职工在过渡期内退休,按本办法的规定计发的养老金低于老办法的规定的,可按老办法的规定补齐;高于老办法规定的,最高不得超过按老办法的规定计发的养老金的20%。
第三十条 退休人员的月养老金达不到本市退休人员月养老金最低标准,可按最低标准发放。退休人员月养老金最低标准,由市社保局按略高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水平提出,市社会保险委员会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一条 未达到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职工退休后不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可一次性领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本息,有视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限的,还可每满一年领取相当一个半月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养老金,同时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第三十二条 职工退休未领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本息死亡,储存额中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息余额,可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工(公)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经市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有关规定给予养老保险待遇。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按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的复核手续;由于退休人员去境外定居或其他原因不能办理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证明;无故不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停拨养老金。
第三十五条 养老金按全市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增长额的一定比例定期调整。调整时间和水平,由市社保局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章 基本养老保险的组织与管理
第三十六条 市社会保险委员会为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导机构,负责审议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发展规划和法规规章草案,研究、协调有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重大问题。
市社保局是市人民政府管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职能部门,负责贯彻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法律、法规、政策和检查监督有关执行情况,拟订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法规规章草案及有关政策,管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业务和基金。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市社保局领导下,按分工经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业务,主要职责是:负责核定企业和职工个人应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数额和支付养老金;管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为企业和职工提供有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查询等服务;受市社保局委托,依法查处企业和职工违反有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办理市社保局委托或者授权办理的其他事务。
第三十七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收支两条线办法管理。具体办法,由市社保、财政局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项用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敷使用时,由地方财政补贴。
第三十九条 市社保局应定期或根据市社会保险委员会的要求,汇总、核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使用管理情况,并向市社会保险委员会汇报。
第四十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运营,接受市社会保险基金监事会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水平,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减轻企业的社会事务负担。
第四十二条 企业或在职职工、退休人员可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支付养老金的情况,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积极提供服务。
第四十三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根据工作需要核查企业职工人数、名单、工资发放等情况,企业必须如实提供资料。
第四十四条 审计部门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及其专户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和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十五条 地方税务机构应积极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代收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工作,保证基本养老保险费及时足额入帐。
第四十六条 企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受同级工会监督。企业应及时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手册》及其对帐单发给职工,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发放养老金。
第六章 争议处理与处罚
第四十七条 职工与企业发生基本养老保险争议,可向市社会保险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四十八条 企业不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出通知书限期参加。企业必须在接到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按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登记手续,逾期仍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可处以罚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九条 企业不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收费机构发出催缴通知书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费的,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自逾期之日起,每日按所欠基本养老保险费的2‰加收滞纳金。
所收滞纳金应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第五十条 企业应按时足额将养老金发放给退休人员;不按时足额发放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出通知书限期发放;逾期仍不发放的,可处以罚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一条 退休人员死亡,其直系亲属或有关单位应及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注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手续;以伪造证件或其他手段多领、冒领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追回多领、冒领的养老金;情节严重的,可处以罚款。
第五十二条 社会保险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由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将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的;
(二)贪污挪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养老金的;
(三)违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规定,造成损失的;
(四)擅自放宽领取养老金条件的。
第五十三条 不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理决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五十四条 扰乱社会保险机构正常工作秩序,由公安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合同制工人和退休人员,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在职和退休人员,按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 蔡甸、江夏、东西湖、汉南区和黄陂、新洲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方案,由各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并参照本办法拟订,报市社会保险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主体部分,一般是以体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功能为资源,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为主的各类服务部门的集合。
体育服务业一般由健身休闲体育服务业、竞赛表演体育服务业、职业体育服务业、社会体育服务业、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经纪服务业、体育广告服务业、体育旅游服务业等构成。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服务业关系营销;顾客价值资产;品牌服务;服务补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2001~2005)计划期间,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40%,其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已达到31.3%。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期间,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比重和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将分别达到43.3%和35.3%。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服务社会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超过60%,部分国家已达到70%或80%,其受雇于服务业的员工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率达70%。我国服务业与西方发展国家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服务业是满足他人需要的活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服务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资金积累,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民族,以至和谐国家,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为应对21世纪面临的挑战,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服务业健康向前发展,除了深化我国服务行业体制改革以外,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要从服务业的角度深刻理解其关系营销的内涵、作用,并在搞好关系营销方面采取有效对策。服务是一种本质上无形的活动或利益,它在服务提供者与顾客的互动过程中同步生产和消费。服务营销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优质服务使组织和顾客保持良好的长期关系,而以发现、建立、保持和强化与顾客的良好关系为目的营销就是关系营销。为此,本文试就服务业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重要作用,以及搞好关系营销的对策加以论述。
一、服务业关系营销的特征
由于服务本身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具有无形性,即买者无法在购买前试用,如尝试、感觉、试听等;二是具有不可分割性,即服务本身无法和服务提供者分割开来,很多的服务、创造、传递和消费是同时进行;三是具有异质性,指企业很难用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四是具有易逝性,即服务无法储存。因此服务业的关系营销既具有其他产业的关系营销的共性,又具有本身的个性,即具有双赢性、稳定性、过程性、无形性、公平性。
(一)双赢性
获得双赢是服务业关系营销的基础,双方在进行交易时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将对方利益摆在优先的位置上,让对方利益得到满足,如银行对企业提供贷款时,考虑的是资信较好的企业,反过来资信较好的企业又为银行带来较好的贷款利息收益。因此关系营销的关键也就是双方找到利益的共同点,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稳定性
由于关系营销注重与顾客的合作,注重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注重保持和顾客改善关系,因此自交易开始建立的这种关系会更加稳定,顾客需要提供服务时会产生一种惯性,而这种惯性正是关系营销稳定的基础。如虽然顾客得到另外一家证券公司更优惠的交易佣金的许诺,但该顾客可能选择继续留在现有的证券公司,这是因为该顾客与公司有着长期的信任利益,这种长期的信任利益很难改变该顾客产生的惯性心理。
(三)过程性
这是服务业营销最重要的特点,这一过程是由一系列活动所组成,这些活动消耗各种资源,包括了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通过服务型企业与顾客的互动,寻求找到顾客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服务过程中,顾客亲自参与,顾客的这种参与构成了服务过程重要组成部分。如医生对病人进行手术时,在手术过程中,都要询问病人的感觉情况。因此服务业的关系营销应更加关注其过程性。
(四)无形性
因服务是一种活动或利益,而不是实物,所以服务业的关系营销不像其他营销一样,有产品去看,有感觉去触摸,通常是以主观的方式来感知服务,如坐火车旅行时,乘客只拥有一份将被安全送达目的地的承诺。
(五)公平性
为了与顾客建立更为密切的互信关系,取得最大的顾客价值让渡,服务业的关系营销还具有公平性的特点。首先是结果的公平,指顾客抱怨的结果,能够与其不满意的水平相匹配。其次是过程公平,即顾客在投诉后,马上会有人在规定时间里进行处理。最后是对待公平,即顾客在投诉过程中会被诚实礼貌地对待。
二、服务业关系营销的作用
(一)降低服务业的成本,增加服务业的利润
通常讲“不要回头货,只要回头客。”由于关系营销带来的是忠诚的顾客,从而为降低服务业的成本,增加服务业的利润创造了条件。首先节约了成本,据调查获取新顾客的成本是保留一位顾客成本的5倍。由于与老顾客沟通起来容易,服务业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促销,从而减少了运营成本。其次顾客的忠诚不仅可以拒绝同行服务业促销的诱惑,而且还会主动向亲朋好友和周围的人推荐该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成为不花钱而最具有价值的广告,从而为稳定现实顾客,增加潜在顾客打下基础。据有关资料表明,顾客保留率提高5%,其利润就能增加25%~85%,良好的关系下,顾客对服务业感情越深,他们投入这家企业的货币、时间和精力也就越多,这家服务业的收入就越稳定,利润也就越多。最后是关系营销可以克服服务易逝性所导致的供需矛盾,减少了因服务能力过剩或短缺造成大量利润损失的机会,增加利润,减少成本。如海南的旅游公司正是通过与全国旅游公司建立这种关系营销来平衡因季节不同造成的需求矛盾的。
(二)减少顾客非货币成本支出
一是时间成本,大多数服务要求顾客亲自参与,因顾客要花费时间,这主要表现在往返路途、等待等接受服务过程花费的时间,建立这种关系营销可以减少这种时间成本支出。二是搜寻成本,即指顾客为确定和选择所要接受的服务以及估计服务的价格而付出的脑力劳动,关系营销可以减少服务的无形性和服务价格不可见性的搜寻成本。三是便利成本,指顾客为前往服务场接受服务所付的各种代价,包括了时间、体力和金钱等。四是精神成本,这主要是对顾客购买和消费一些服务时所付出的精神成本,如担心被骗、担心被拒绝、担心被敷衍等,关系营销减少由于顾客关系不熟悉所带来的精神成本支出。
(三)提高顾客满意率,为顾客获得更为优质服务创造条件
由于服务本身的过程性、无形性和易逝性,顾客在服务过程中,心理愉悦感是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关系营销可以满足顾客受尊重、社交及消费心理的需求,从而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超值享受创造条件。如一个旅游者和导游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旅游者获得旅游方面的心理需求,就会大有益处。
三、搞好服务业关系营销的对策
(一)提升顾客价值资产
服务业的盈利能力不但取决于服务本身,更重要的取决于长期顾客关系的维系,而要取得更加忠诚的顾客,关键是要给顾客更多所得,减少顾客付出,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提升顾客价值资产。价值资产由服务的质量、价格和服务便利性三个要素构成。提升价值资产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使顾客更便利,这也是搞服务业关系营销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提高服务质量,服务的质量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有形产品成分、无形服务成分、服务提供过程和服务环境。在这四个部分中,有形产品成分和无形服务成分的质量控制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服务提供过程则非常难以保持稳定,成为最重要的竞争砝码,服务的环境,在零售业中尤为重要。如走进美容院
大厅给人以美的享受,顾客就会对服务质量产生较好的感觉。其次是降低价格,对争取很多顾客,维系关系营销也非常重要。最后是使顾客更便利,包括了地理位置、方便使用和可获得性三个要素,地理位置对服务业非常重要,如麦当劳开设了为过往开车顾客服务的便利窗口,使得司机不用下车就可以购买食品,成功地吸引了大量顾客。
(二)开辟多种渠道,维系顾客关系
在服务业竞争越演越烈的今天,提高顾客的价值资产来进行关系营销,远远不够,还必需开辟多种渠道维系顾客关系,进一步提高顾客保留率。首先是常客回报活动,常客回报是综合性关系营销和顾客保留中一种最基本的层次。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绩,更重要的可以提高商誉,如航空公司和酒店采用免费机票、免费住宿、价格优惠,对奖励忠诚的顾客有较大作用。其次是特殊赞赏和特殊对待。最后是进行联谊和感情交流活动,将顾客的兴趣、财务刺激和情感交流相结合的联谊活动,可以建立顾客对服务组织及其供应品的依恋之情,并加强顾客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三)为顾客提供品牌服务和特色服务
在追求生活同质化的今天,要满足顾客的消费期望,消除服务中异质性所带来的差异,关键是要为顾客提供品牌服务,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之所以能成为快递市场的领导,其重要原因是隔夜包裹快运品牌服务得到顾客的认同。此外为满足丰富多彩的消费需求,为顾客提供特色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美国的著名丽嘉酒店,增设“技术”岗位,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全天候命,帮助客户解决各种电脑软硬件问题,商务旅客认为这是一项价值很高的服务。
(四)进行服务补救
一方面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使得服务很难标准化,顾客缺乏有形的标准作为参照,对服务的感知总是比较主观,难于把握。另一方面由于服务的异质性,因而其产生的问题不能确定质量的一致,顾客没有一定的评定标准。此外由于服务不可分割性,要求顾客和服务人员都必须了解整个服务传递过程,才能实现顾客的真正满意,但是在服务中很难实现两者之间的全过程的不可分割。基于上述原因,服务中产生差错是不可避免的,但重要的是对产生差错进行服务补救。首先重视顾客问题,承认问题的存在,分析失误的原因,对服务失误进行评估,并能在恰当的时候对顾客道歉。其次是建立一个服务补救预警系统,在问题出现前预见到问题并予以避免。再次有效处理顾客抱怨和投诉,顾客投诉是发现服务失误的一个重要来源,须设计方便顾客投诉的程序,引导顾客投诉。最后尽快解决问题,一旦发现服务失误,服务员必须在失误发生的同时迅速解决失误,防止失误升级。
(五)建立服务业关系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已成为服务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是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改进服务质量、搞好客户关系、进行服务补救的前提和基础。组建关系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质,就是采用数据库和交互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广泛收集和积累各类公开发表的数据和消费者数据,然后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从而为深入了解每一位客户的需要、爱好及质量服务要求打下基础,达到改进服务体系,进行服务创新,并提升服务业关系营销层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M.J.埃策尔.B.J.沃克.W.J斯坦顿著.新时代的市场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2]梁颜明.服务营销管理[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服务创新;服务创新过程;制造业服务创新
1.服务创新
全球经济正逐步从商品或者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转移到以服务为基础的服务经济,并且在通讯技术的推动下,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人口就业的主要推动力,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服务业都引导着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宏观数据显示,美国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8.6%、日本为727%、中国为43.8%、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比重均超过了60%,中国2013年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亚洲以及拉美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均值为64.92%和64%,并且从2000到2011年,各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步上升的态势。
从微观层面来看,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产品竞争逐渐转移到服务竞争(许庆瑞,2003),很多制造业企业也正是通过把产品和服务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绩效的,而对于大多数服务型企业而言,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供新的服务项目,就好比产品制造企业要不断推陈出新一样(Sawhney et al., 2004)。因而,随着服务业的地位日益上升,服务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理论延伸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以及理论界的关注。
服务活动能够补充销售,能拉动有形产品的需求,对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以及竞争能力提高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些服务能提高现有产品的可接受性、实用性、灵活性以及销售绩效),是形成产品差异的方式,也有利于提高顾客忠诚度,有学者还指出,这种产品-服务的结合能够在价格竞争中减少敏感性.,在市场扩展以及技术更新相对缓慢的行业,与产品有关的服务在成熟的制造业行业来说也可以获取持续的利润增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服务都会有利于产品的使用和销售,在制造企业的服务缺乏系统性,服务战略的复杂性使得制造业企业难以实施
Chae(2012)认为,所谓服务创新就是把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元素进行组合和再组合的动态演化过程。Teece(2007)指出以制造业企业为对象的技术创新包含着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方面,然而这两个方面无法有效地解释服务业领域内的创新,许多研究表明,服务创新具有多维度性,有的研究强调了供应商方面的重要性,有的研究也表明了消费者方面的重要性,而Chae(2012)进一步认为地域或者制度方面的因素也对服务创新带来的影响。因而这种多维度的创新以及所面临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研究方法不完全适用于服务创新,它无法完全揭示服务创新的本质,因而针对服务创新需要采取新的研究方法(蔺雷,2004)。
2.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模式
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服务创新:人力资源及员工培训;高端技术;与顾客的合作。
2.1人力资源及员工培训
Johnson指出,在服务业领域,知识本身就是产品,人力资本是其主要的资本形式。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是创新的最本质来源,对服务创新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企业应该投资于人力资本建设,并在服务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还有研究表明,缺乏一定的人力资源,对创新来说会形成一道障碍,尤其对于高素质员工或者高知识密集度的服务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而,人力资本在服务产生以及执行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和持续地人力资源投资相联系起来。
而员工培训是员工更新知识的关键步骤,进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以及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通过员工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本很有可能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不同国家、产业的制造业数据统计资料更进一步指出了人力资本在创新成功方面存在的关键性作用.。Walsworth (2007)指出,员工培训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方面都存在积极影响,Beugelsdijk (2008)暗示了员工培训在产生渐进性创新方面的重要性。Amara发现,通过不同的培训学习方式,对创新新颖的有关。
人力资本和员工培训在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创新都有着重要影响。Raja(2010)强调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因为员工的新技能是支持服务化过程的关键。然后,我们希望在员工培训和服务创新之间找到积极的相关关系。
2.2 高技术的获取
服务由于其不可接触的本质以及以信息为基础的内容,使信息技术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因为它能够更好的收集和分享来自竞争对手、市场以及顾客需求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系统化,因而与初始服务创新密切相关。高端的信息技术还能使企业在劳动力、设备、原材料以及财务管理上发挥优势,此外,这些技术能使企业更加灵活,从而应对环境变化以及不确定性,对战略计划来说更加重要。技术的采纳还能激发企业的学习动机。因而高科技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都增强了创新性。这样,我们就期望找到使用高科技对服务创新之间存在积极影响。
2.3 与顾客的交流
与顾客的交流是与众不同的,对某些服务过程来说甚至是基础元素。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不仅要注重其服务本身,而且要注重传递给消费者的行为举止的准确性。服务提供者与顾客交流的结果就是,使得一些创新活动能够符合顾客的特定需求,并且,这个过程也可能被视为创新的一种形式。欧洲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性越强,顾客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就越大。
当创新成本高昂时,成本分摊是一个符合逻辑的选择。考虑到实施服务战略的成本所具有的层次性以及具体性,合作将会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择(Mathieu, 2001),与顾客之间的合作将会特别有效,因为强烈地顾客为中心的方式会是服务化的关键特征,顾客不仅仅提供有关产品的建议,还提供更加宽泛的定制化方案,尤其在商品和服务的混合中。这样,与顾客的交流将会是创意的源泉。我们就期望找到顾客交流对服务创新之间的积极影响。我们分析了顾客对服务、产品以及工艺创新的不同影响。(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Llu??s Santamar??a a,n, Mar??a Jesu? s Nieto b, IanMiles c. Service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Evidence from Spain,[J]. Technovation, 32 (2012) 144C155.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s an emerging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form, which shows strong vitality with the continuous refinement of division of industry and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not only plays a supporting and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but also has promoted the industry structural adjustment, changed the wa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it has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national economy. It is an era of global innov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when the glob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ers from "industrial economy" dominated to "service economy" dominated,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ecome the main pow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occupies a much less proportion of GDP.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industries in service industry.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业;内涵;发展模式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connotation;develop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246-02
1 科技创新服务业内涵
科技服务业主要运用新兴技术与专业知识为科学技术的产生、应用与扩散提供智力服务,社会各行业都是其服务对象,技术和知识是其服务手段,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评估及科技鉴定、技术开发与转移、科技风险投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推广与转让、科技交流与培训等。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特征主要是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性,对声誉、契约和法律的强依赖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效益的高外部性等。
2 科技服务业的特征
相对于农业、工业和其他服务行业来说,科技服务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自身行业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独特行业特征。科技服务业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六点,即科技服务性、服务综合性、服务杜会性、服务延续性、知识密集性和效益优化性。
2.1 科技服务性
科技服务业是生产业的组成部分,服务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科技服务性特征包括两层含义:一它是一种服务活动,其劳动对象是作为服务活动表现出来的;二它是一种以科技产物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活动。
在科技服务业的主体和内容上,同样体现着服务性的特点。科技服务的主体广泛,比如大学、科技型企业、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等,科技服务在这些主体之间架设起了一道桥梁,为它们提供科技中介服务。服务的内容具有系统和专业的性质,其服务性在技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全方位科技服务中都能体现。
2.2 服务综合性
从技术的开发、传播及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来考虑,科技服务业提供包括技术开发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市场开拓、创新培训、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管理及法律等服务,是全方位、多角度覆盖,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集系统化与专业化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发展科技服务已成为世界各地实施城市化战略、加速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性能的重要内容。
科技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提供市场、技术、投融资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组织和整合各种资源,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实现产品的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全方位的企业孵化服务,其帮助不仅体现在提供办公场地等共享设施,也体现在为其提供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软实力服务;科技服务还体现在技术交易过程中,在该过程中科技服务可提供各项技术交易服务;另外,为企业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培训的创新培训服务也是科技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功能体现。
2.3 服务社会性
科技服务机构是面向全社会的社会化组织,它主要是为各类高等院校、企业、政府部门等提供包括科技评估、信息咨询、企业孵化、技术贸易、技术转移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所以,其服务的主要功能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社会化还表现在特定的服务对象上,它可以依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相对应的科技服务,其服务能够充分反映社会要求。
2.4 服务延续性
从事科技服务工作的既有专业机构(如专利委托转让事务所等),也有非专门机构(如大型科技企业中的科技服务部门),但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服务延续性特征。科技服务工作是一个在科技成果应用中,解决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不断完善技术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作为促成科学技术成果转让的“居间人”,科技服务机构需在整个转让过程中提供持续的科技服务。
2.5 知识密集性
科技服务业具有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的特征,将从业人员的智力当作其获取收益的出发点。科技服务机构所服务的主体与其行业的专业化特点决定了其提供的服务具有高知识程度水平的特点,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知识要素。科技创新可以创造新的知识,科技服务可以造成知识流动,科技服务业的目标是引入外部资源补短,形成科研与产业间的强强联合。科技服务机构目前已经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整个过程都对该服务有需求,因此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人际及产业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能胜任。通常情况下,从事科技服务业的人员主要由高学历或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组成,他们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充当知识交换的界面,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技服务能力的高低。
2.6 效益优化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服务业可以促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提高生产力水平。科技服务业不仅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具有独立的产业特性,并且它往往能给科技企业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科技服务活动与一般的服务活动的本质区别,一般发达国家的科技服务业的经济贡献值约占其 GDP的5%-10%或更高。
3 宁波市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探析
目前,宁波市根据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建设的要求,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先导,以强化技术转移为重点,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借鉴和总结经验,走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创新区域经济特色科技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3.1 市场导向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因此市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资源配置情况。科技服务机构通过分析市场的变化规律,掌握市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服务内容进行修正,使其更加的符合时展的特点和市场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科技服务机构市场导向模式还能够通过更新科技服务模式,不断优化服务链,向企业以及社会提供更为优质、有效的科技服务。
3.2 创新平台模式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将创新资源与要素进行汇聚与整合,推动某个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并产生应用成果。根据科技服务内容的不同,可将创新平台分成六个子模块:基础设施子模块、资源服务子模块、技术服务子模块、研发服务子模块、检测服务子模块和成果交易子模块。该平台的核心是企业,通过为企业提供各类设施租赁、信息咨询、技术开发和产权保护等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平台模式实质上是科技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服务体系与工具方法论体系的实现模式,以平台的方式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受到自身创新能力低下的阻碍,科技服务机构的出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转机,而创新平台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并且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
3.3 生态系统模式
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或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的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统一体。科技服务业的生态模式则是构建一个小范围的生态系统,系统内的各个主体通过资金循环、技术或专利流动以及优势互补的方式相互依存,共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服务业的生态模式本质在于合作,以共同体的方式协同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基本生态模式,是技术或专利、企业与风险投资构成一个小生态系统。
由于我国的科技服务机构起步较晚,目前各服务机构的创新资源还比较缺乏,面对这种形势,各科技服务机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应积极借助外部的力量共同对抗市场竞争。IBM生态系统在科技服务创新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生态系统就是科技服务基本生态系统的实例验证,它利用IBM的各类专利与中小企业相结合,共同寻找风险投资,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具有很高的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每个主体来说,都应该恪守自身的职责,完成自身的使命,只有每个主体各司其职,良好运行,才能保证生态模式可以实现多赢。
参考文献:
[1]臧晓娟.国外科技服务业先进经验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4,06:4-5,12.
[2]王富贵,曾凯华.国内外科技服务业促进政策制定的若干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7:45-47.
[3]祁明,赵雪兰.中国科技服务业新型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2:118-121,125.
[4]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EB/OL].(2012-02-22)[2014-10-29].http:///.
[5]秦君,刘.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M]//2014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89-90.
[6]深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报告[R].深圳:深圳市科技服务业协会,2014:27-32.
[7]贺志姣.产业生态理论视角下湖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0-27.
[8]王吉发,敖海燕,陈航.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5-05-20.
[9]陈春明,薛富宏.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4(4):112-114.
[关键词]服务业 现状 经济价值 经营战略
我国三大国民产业构成中,处于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经营者对服务业的掌控能力不足,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没有完全被打开,经营者、消费者对此种新型产业未能完全接受。鉴于服务行业潜在的经济价值,政府及经营者必须制定科学的市场经营战略,积极推动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服务行业的界定
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对于服务业的划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农业、工业已经形成了两大国民经济构成。因此,专家们将服务业界定为“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本质上是除了农、工、建筑等三个之外的产业部门。当前,将服务业界定到具体行业则包括:物流、旅游、交通、金融、教育等。
二、服务行业潜在的经济价值
从行业历程来看,服务业在我国国民产业里属于起步较晚的行业,其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被农业、工业所“掩盖”。这直接导致国家长期注重于农、工两大产业的经营规划,对服务业缺少了足够的宏观管理措施,约束了服务行业经济收益水平的增长。新时期经济思想得到了积极转变,传统经济理论逐渐被先进的理论模式取代,服务行业本身具有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综合分析,服务行业潜在的经济价值表现:
1.创造财富。一项新兴产业的出现,必然促进了国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扩大了国家创造经济财富的渠道。服务行业是针对中高收入群体提供的服务,添加了更多服务模式以创造较大的收益。目前,服务行业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较小,若其经营范围与市场空间被完全打开,必将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财富。如:伴随着服务业的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流通的服务产品日趋增多,其结果必然会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同时,服务业在创造国民财富的过程中也提供了更多的服务项目,从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行业创新。创新是社会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本土产业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发展需要,必须改变早期坚持的国民经济模式。服务业犹如市场上的“潜力股”,国家重视服务业发展等同于实现了市场行业的创新。以生产效率为例,过去农业生产的效率偏低、生产投入的时间较长,阻碍了国民产业的创新经营。而由于服务业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实际地为社会节约了劳动时间,这是创新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3.扩大消费。刺激消费是行业创造经济收益的最有效方法,扩大消费群体是增加企业经济收益的重要举措。服务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于消费的新兴产业,带动了一个新消费群体的形成。服务业在刺激新型消费方面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如:服务业既能加强生产与消费的联系,使产品顺利地经过流通到达消费领域;又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利用产品,指导和扩大消费,加速社会的再生产过程;还能传递信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了解,因此,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起连结作用和协调作用。
4.带动就业。“就业难”已经成为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显现。服务业经营范围广,业务门路多,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时期,我国金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仓储等主要服务业行业和旅游、文化、家政、动漫、环境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产业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加就业579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4.6%,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
三、宏观调控下的服务业经营
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国家应深刻认识到服务业潜在的经济价值,并根据国民产业运营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调控措施,推动服务行业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服务行业制定经营战略,必须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及指导,才能保障服务业长久地经营下去。
1.指导经营。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扩大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是推动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经济全球化刺激了中国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调整不仅为国家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服务业经营带来了许多的调整。考虑到抵制国内外市场潜在的风险,国家需全面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引导服务行业的科学化经营,综合防范国内外市场面临的风险隐患。如:服务企业经营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政府应加强新产业的管理指导,规范服务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2.协调经营。服务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客观反映,通过服务行业报告指数可以分析出某个时期的经济水平。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使得经济事业依旧处于改革摸索时期。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也决定着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时代变革的新经济环境,应深入分析服务行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协调服务业与其它两大产业的营运,避免了服务业经营期间产生的经济冲突,使企业经营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3.风险防范。企业是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其内部经营状况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的走向。表面上服务业具备了潜在的经济价值,许多有价值资源还没有被完全开发,为国民经济积累了丰厚的收益来源。同时,服务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隐患,如: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国内服务行业遭受外国企业的竞争,最终服务客户群体大量地流失。制定经营战略初期,必须详细地分析服务业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提前编制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减小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坚决抵制外来风险的破坏。
4.宏观调控。每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均有相应的经济决策,特别是在本国产业经济调整方面常会发生变动。面对经济改革背景,国家应通过经济决策以协调国家产业的稳定发展,及时地解决产业运营时出现的不正当竞争与市场风险。就中国而言,各地政府部门应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发挥出宏观调控职能,以国家经济决策为指导,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创新经营,协调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益。此外,政府要指导经营者及时调整市场决策,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营运要求。
结论
以服务行业为首的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新形式,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精神上的消费服务。深刻认识到服务业潜在的经济价值,国家要全面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用的经营战略,维持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红.中国近代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经济周刊,2010,20(12):22-23.
[2]沈斌.谈以服务业为首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J].商业文化·财金视点,2011,20(10):45-57.
[3]彭龙江.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行业风险防范的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0(20):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