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第1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理论,体育锻炼促进

 

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当它停留在技术层面时,它是低级的不成熟的。当进入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人的行为时,它才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授促进学生健康的终身身体活动,培养学生对身体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行为是一种健康行为,体育习惯是一种健康行为习惯,因而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遵循健康教育规律并符合相关理论。在体育教育中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是一种健康的体育教育形式,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所需,更是一种对健康体育教育的探索、尝试和创新,也以期对实现体育学科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所裨益。

1.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及体育活动行为阶段划分

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是于1982年由Prochaska和Diclinente在其开展的戒烟项目中提出来的,该模式理论依据是: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作出行为改变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其理论基本点为:1. 人们以不同的速度在行为改变的五个阶段之间变动。2. 在改变的过程中,人们在这五个阶段之间反复往返;3. 对不同的个体,要使其发生行为的改变,应该对其采用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每一种行为变化都可以被人为地划分为五个阶段:1无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为阶段;5维持阶段。针对成瘾性行为如吸毒和酗酒,行为的改变还包括第六个阶段:彻底戒除阶段。

如果将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看作是行为改变的目标,规律运动的定义按照公共卫生领域推荐的合理运动量:每周大多数天数中,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根据阶段改变理论的行为改变五个阶段的划分,那么在体育活动促进的范畴中这五个阶段相应地分别可以指:1无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并且没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2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3准备阶段:每周中至少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活动不规律,没有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4行动阶段:体育活动水平达到推荐的合理活动量,但是尚未坚持到6个月。5维持阶段: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并已经坚持6个月以上。

2. 对不同阶段个体进行体育锻炼的促进与干预

针对处于上述不同阶段的个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1 无打算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可能尚未意识到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或是因为以前增加体育或的的尝试失败而充满挫折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不能认为处于无打算阶段者已经作好参加一项锻炼项目的准备,而应该把干预的重点放在向其宣传锻炼的益处,帮助其识别阻碍其进行锻炼的障碍上,鼓励其与坚持锻炼的人交谈以获得激励。另外,即使其暂时不可能有锻炼的行动,也可以鼓励其记录每天有过多少次锻炼的念头来自我激励,帮助处于无打算阶段者从无打算阶段向打算阶段迈进。

2.2 打算阶段:处于打算阶段者,已经有打算锻炼的念头,但还没锻炼。这时需要鼓励其开始尝试锻炼,帮助其分析:为了开始锻炼,存在哪些阻碍因素和有利条件,锻炼场所,锻炼应采取的形式,锻炼的时间如何安排。锻炼目标的设立应该从简单易行的短期目标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向干预对象传授一些自我激励和从外界环境和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的技能。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3 准备阶段:处于准备阶段者,已经不规律地进行一些锻炼,但尚未养成规律习惯,尚未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论文写作,健康教育。他们已经切身开始体会到锻炼带来的益处,但不知道怎样能够做到坚持锻炼。这时进一步帮助其识别影响锻炼的有利因素和障碍,继续从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并坚持记录锻炼的情况,这些都有助于其进一步规律地锻炼。

2.4 行动阶段:处于行动阶段者,每周大部分天数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锻炼,而且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但还少于6个月。对于处于行动阶段者的干预重点是设法使其将这一习惯继续坚持下去,帮助其识别影响其坚持锻炼的因素,寻求支持,让家里人和朋友对其进行监督,防止锻炼终止。在这个阶段,需要向干预对象着重强调的是,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中断锻炼几天或一两周,也不意味着规律锻炼计划的失败,不要因此而气馁甚至放弃自己的锻炼。

2.5 维持阶段:处于维持阶段者,已经成功地坚持规律锻炼6个月以上,将锻炼视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真正体会到锻炼的益处及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套适合其自身状况和时间安排的运动方案。在这个阶段,应鼓励其继续记录锻炼情况,尝试一些新的锻炼项目来防止同一项目所带来的枯燥感,并继续进行自我激励。

3. 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在体育锻炼促进中应用

根据阶段改变理论,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促进时,可以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来对处于静坐生活方式的干预对象进行干预,这些策略在上述的各阶段的干预中已有所论及,概括起来讲,针对体育活动促进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各包括5个方面:

3.1 认知策略

1) 增加知识:进行各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如活动和锻炼益处的教育,什么是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怎样合理安排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

2) 理解益处:鼓励干预对象思考采取和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对其个人会有怎样的益处。

3) 警告危害:讨论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4) 考虑对他人的影响:鼓励干预对象思考其静坐生活方式对其家人和朋友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5) 增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多动员干预对象积极调查其周围有哪些可利用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资源和机会,如住所和工作单位附近的公园、体育馆、小区内的健身园和拳操队伍等。

3.2 行为策略

1) 做出承诺:鼓励干预对象设定特定的短期目标。如开始锻炼的第一周,可以设定每周中的3天健步走1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锻炼的时间和频度,并最终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

2) 获取社会支持:鼓励干预对象从其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中寻找愿与其一起锻炼者。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3) 寻找替代:帮助干预对象根据其日常生活安排,在平时采取静坐生活方式的时段进行锻炼,如在看电视广告的时间散步,或在午休时间进行散步。

4) 自我奖励:鼓励干预对象在自己达到设定的短期或长期目标时,对自己进行奖励,以增强进一步坚持锻炼的信心和动力。

5)自我提醒:教给干预对象一些自我提醒锻炼的技能,如计步数、记录锻炼日记等。

4.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与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教育

健康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改变过程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息认同——态度改变——采纳健康行为”。从知到行要经过的四个层次,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过程,特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行为转变,其过程就更为复杂和困难。从图1中可见健康教育的知、信、行三者的关系,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为了达到行为的目标,就要从这个目标出发使受传者知和信。另外,从知到信到行只存在因果关系,不存在必然性。论文写作,健康教育。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信息知 信 行 增进健康

图1 健康教育模式图

健康行为学认为影响锻炼行为的认知中,知识态度自我效能行为间呈逐步递减的轨迹。

因此,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的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安排活动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动作做得很熟练,并不一定意味着课外学生也会积极参加锻炼。特别是当今,有许多因素阻碍人们经常参加锻炼,如电视和电子游戏机的诱惑,不安全的环境、缺少适宜的场地…因此,系统地学习安排体育活动的技能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尤其应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信念、态度及情感的培养。而上述的认知、行为策略就是一种很好培养与教育方法。

5.小结

由上述可见,在实践中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技能与策略培训,如通过家庭作业与家长交流,校外区域体育活动的集团学习等,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目标设定、运动问题解决等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公共卫生意识,融合公共卫生的要求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自我负责的意识和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尝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的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监控体制和资源互助机制等措施,使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健康体质教育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

2.尚大光,姜文生.学校健康经验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

3.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5.sz.gov.cn/tyj/szsport2008/llyj/3/200806/t20080630_901104.htm

第2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促进

前言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转贴于

(二) 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 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 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 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 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 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 体育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 姐刚彦. 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 体育科学, 2000,(1).

[3] 江宇. 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9).

[4] 李京诚. 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3).

[5] 汪继兵.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 黄山学院学报, 2006, (10).

[6] 张力为, 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刘协和. 心理卫生大全[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第3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心理健康 中职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康。(4)行为协调。(5)人际关系和协。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平阳职业教育中心07级、08级各四个班,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61人,对照组162人。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具体为:两个实验班每周安排三次课外体育锻炼,派教师进行辅导。另两个对照班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不做具体要求。实验时间:2008年9月到2009年6月。实验前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和问卷诊断。调查采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测试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含9个因子90个项目,问卷的每个题目均以五级评分制计分,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越高。量表经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使用,被公认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全面,且较准确,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各症状因子均数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实验分组是合理的。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心理状况比对照组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恐怖五项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2.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课外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和力量、灵敏性练习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放松练习均可降低压力较大的学生的焦虑水平,并提高他们的自定效能。在对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有氧练习时实验组的心境状态改善的程度比对照组大,特别是那些练习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其心境状态改善的程度最为明显,这说明课外体育锻炼可能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效果。

(2)课外体育活动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作用。焦虑和抑郁是学生遇到的最常见的情绪困扰。如果长期不能降低和控制抑郁、焦虑,就会对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而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这些不良因素对身心的影响。在实验中,实验班经过三周课外体育锻炼后,焦虑、抑郁程度有所下降。

(3)课外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外体育活动可使学生冲破隔阂和孤独,相聚在运动场,相互交流、互助互学,与他人容易形成平等、亲密、和谐的关系。所有人为了一目标而奔跑,为了一场比赛而欢呼、兴奋。这种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

(4)课外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疏导作用。由于体育锻炼需要肌肉参加和神经系统积极的兴奋,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即使是抑郁者,也会不由自主地变抑制为兴奋、变抑制为开朗;另外,体育活动时左右大脑交替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使紧张的课堂学习和沉重的思想负担变得轻松起来;体育锻炼加快了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有毒废物的排出,内啡吠的释放,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和舒适、欢快的情绪感觉;使由疲劳、悲哀、愤怒、恐惧等消极状态积聚的不良感觉得到积极的宣泄、调控、升华。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在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康,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只顾抓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和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学生的课外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议。(1)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习惯和运动能力。培养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运动能力,是提高心理健康的关键。(2)体育教学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健心的关系,在体育课程设计上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完成健康第一的教学任务。(3)集体活动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集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治疗心理障碍的作用。通过集体比赛,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能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助于发散学生过剩精力。这点在精力旺盛、活拨好动的青少年学生的身上尤为突出,校园里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常常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通过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学生过剩的精力引导到体育锻炼上来,让他们有事做、有乐趣,使他们保持充实、愉快的心情,从而避免因空虚无聊而想人非非所导致的心理问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方法。(4)加强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课外体育辅导。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学生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避免产生压抑心理。由此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良好的个人修养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少娜.体育与心理健康[R].

[2]晏宁,毛荣建.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第4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学生 体育教育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1.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以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的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3.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最主要的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2.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言语、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

三、结语

无论是从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还是从国外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心理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现代生理科学研究提出: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有机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个有机体中,有物质的同化与异化、神经的兴奋与散发、细胞的形成与死亡等。人的生命必须依赖蛋白质而存在,并与其周围的自然界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由于新陈代谢的同化和异化作用,使体内不断累积生活物质和能量,同时消耗体内的生活物质和能量。这种同化和异化作用是相互依存不断进行的,而体育锻炼则有利于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人身体发展的作用

人的身体发展要经历从儿童到老年的五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特征。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发展,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1.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思维敏捷

人的大脑的重要生理活动,主要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而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大类。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属于本能性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是反射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技能动作和多变莫测的技战术配合,是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型的强化刺激而产生应激效应,从而使大脑皮质的兴奋不断集中加深。

例如,打排球接发球时,一瞬间大脑皮层所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球员发球的姿势,球的飞行方向、飞行高度和弧度,球的旋转速度和落点的选择等,在相应的感受器接收后传入大脑皮层,引起皮层不同的细胞活动,依靠暂时的神经联系把所有的这些活动联成一个整体,使得接球者能进行综合和分析,最后确定接球战术。

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可以使机体与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结合起来,建立其相应的条件反射,进而达到使人的大脑发达、思维敏捷的作用。

2.体育锻炼能使人的身体各部分功能都得到最佳发挥

在体育锻炼时,由于身体能量物质消耗的加大和代谢物的增多,身体就必须加快血液的流通,及时满足机体各部位能源的供应和代谢物的排泄。激烈运动时,运动员脉搏输出量能从安静时的100mL激增到180mL,向全身输送的血液每分钟可高达3 500mL。由于血液需求量的激增、血液循环的加快,促使心脏机能提高,进而对身体的形态、机能和功能上产生良好的效果。

体育锻炼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影响最大,体内的一切活动均需要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来源于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通过体育锻炼能不断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最终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体育锻炼还能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使骨密质加厚,骨壁增厚,骨管增粗。而附着的肌肉也会随着运动的加强变得更加结实有力,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3.体育锻炼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生命力,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绪、心理状态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强健体质、延年益寿,而且还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还具有磨炼意志、调理情感之功效。而体育锻炼多数在室外进行,这能把人们带到大自然之中,在灿烂阳光、清新空气、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环境下进行锻炼,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无穷乐趣,更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二、体育锻炼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项以人体自身运动为媒介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既受社会规律影响,也受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制约,与人的心理的直接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双向影响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条件。所以,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功能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1.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心理功能

(1)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它需要参加者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的感觉器官来建立完整而又正确的运动感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运动能力等均得到发展与提高,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利于挖掘人的思维潜能。

(2)体育锻炼有益于人的情感控制和调节。体育活动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能激发人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又能不断改善、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使之服从活动的需要,进而培养情感的目的性和深刻性。

(3)体育锻炼能强化人的意志,促进个性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人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必然充满着失败、胜利与挫折的经历;体育锻炼不但能强化人的意志,而且也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体育锻炼能增进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体育锻炼能使人不断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体育锻炼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意想不到的奇特作用,它表现为群体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人与人交往最密切、最广泛的交际活动之一。因而,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人与人交往的和谐协调关系的建立,都大有益处。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是鼓励参加的运动员要继续不断地参加活动,努力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突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结合而成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最辉煌的体育盛会。

3.体育锻炼对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球类运动员需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控制球的协调能力;体操运动员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感、速度感、力量感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等。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于活动的组织、活动中所发生问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解决、活动的改进措施等这些问题的处理,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能应付自如。有计划地从事体育锻炼,对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锻炼能培养人的自制力、果断、顽强、纪律性,使人的性格达到“自我完善”的新境界。体育锻炼能丰富人的生活,改变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培养人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但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体育锻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铸造人生的快乐,人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杨灼芳,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

第6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心理健康及标准的理性认识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首先应正确认识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可归纳成以下几点:①正常的认识能力。

②健康的情绪和情感。③健康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④没有异常心理。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学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在高中生中,这种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

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际间的交往,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一些团体项目,学生们大都是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其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在其过程中,同学间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高级情感亦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高中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者要全面认识体育在当代社会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体育不仅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培养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功能。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第7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健身锻炼;健康认识;锻炼方式;场地时间

健康长寿、幸福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人人都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魂,这是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共同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健康的价值,健身锻炼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体育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很多人通过步行、慢跑、健美操、打球、游泳、自行车等项目来进行身体锻炼,这些都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但通过对群众性健身锻炼的调查了解发现,健身活动中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有的人现在没病就不注重身体锻炼;有的由于锻炼项目的选择、时间安排、锻炼方法不合理,锻炼效果不佳;有的参加锻炼一头热,坚持不下来。针对出现的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实地的调查了解、分析,得出影响身体锻炼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和建议。下面就对健身锻炼中的这些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并为健身活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健身者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参加锻炼的积极性

一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往往取决于他对“身体健康”的理解和认识,如果认识到健康的意义和重要,以及体育锻炼的益处,他就会积极要求参加锻炼,自觉锻炼。只有理解和认识到位,才会发自内心的去进行健身活动,激发参与体育健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将体育锻炼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了解、理解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一般来讲,老年人比青年人、病人比健康者、知识面广的人比知识面窄的人更能体会到健康的价值和对健康有着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追求健康的意识更强烈,更能看到健康的可贵。这些思想认识必须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人在无病无疼时,就很少会感受得到身体健康是多么的幸福。20岁左右的一些年轻人,由于年轻,身体状况还处于旺盛阶段,即使几年不参加身体锻炼,他也可能不会生病,也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所以往往感受不到健康的重要。但他就可能理解不到,他不像中年人、老年人一样的多病,是因为他还年轻,身体抵抗力还很强。随着年龄的增大,内脏器官机能逐渐衰退下降,才会表现出一些问题。因此年轻时的锻炼并不是没有必要,健康时通过锻炼则可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机体的机能,为老年后的身体奠定好更坚实的基础,老年生病的机率就会降低。同时,通过锻炼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总之必须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增强身体素质、改变精神状态的作用。有健康才会有长寿,有健康才会有幸福,有健康才会有效的工作,才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福,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2.锻炼方式、运动项目的选择

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很多人通过步行、慢跑、健美操、打球、游泳、自行车等项目来进行身体锻炼。投入了不少的时间、精力、财力来进行体育活动,这固然很好。但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不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场地设备条件、可利用的业余时间来选择项目的现象,结果就是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跟什么,流行打网球就去打网球;流行骑自行车就骑自行车;流行健美操就跳健美操等。这些都是一种不科学、不理智的选择。必须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要综合的考虑场地条件、爱好、身体条件、项目特点等因素来选择,不要随大流,跟着社会流行走。现代体育、民族体育、体育游戏、生活方式锻炼等项目和方式都可考虑,都可取得好的锻炼效果。如:有球场就参加一些游泳、篮球、足球、软式排球、气排球、沙滩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门球等运动;无场地就参加一些快走、武术、室外的健美训练、健美操、跳绳、踢毽子等活动。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一些非体育运动项目,也就是适当的生产、生活劳动也是一种身体活动,运用得合理,同样也可以锻炼身体,起到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而且即锻炼了身体,又有劳动的收获,对身心都有益处,简便易行,不需要去找专门的锻炼场地和时间。如:买菜做饭、上班多步行和骑自行车,少座车和开车;上楼少乘电梯,多步行上下楼梯;多参与一些劈柴、担水的搬运工作;适当的做一些洗衣、拖地,养花浇水的家务劳动;或做一些带体力的手工劳动;等等。只是要注意单一姿势的工作时间不要过长,应多变换身体姿势和动作,量力而行,注意休息,轻松劳动,防止局部肌肉负担过重和疲劳。

3.锻炼地点的选择

在锻炼场地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各种场地、器材进行锻炼。因为各地区、各单位之间,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备等条件都会有所差异。因此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宜的运动场地。运动场、公园、社区空地、道路、室内、楼梯、阳台,都可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处处都可锻炼。要充分利用生活和工作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锻炼,有运动场地的就利用体育场地,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的就利用公园、社区空地、道路、树林开展活动。甚至办公室、教室、宿舍、走道、阳台都可进行一些徒手操、力量练习、柔韧练习等。总之只要有健身锻炼的意识,处处都可锻炼,运动场就在你身边。

4.锻炼时间的安排

锻炼要本着灵活多样的原则,时时都可锻炼的态度来参与体育活动。2个小时的时间可以锻炼,3分钟的时间也可以进行锻炼,锻炼的时间可根据学习和工作特点来安排。有些人总认为,只有用整段的时间,和到专门的运动场上才能进行身体锻炼,结果就以没时间等理由不能参加锻炼。其实不然,只要有锻炼的愿望,再短的时间都可以进行身体活动和锻炼。如:课间休息的5~10分钟就可以在教室、台阶上、走道上、空地上进行一些手扶高物的俯卧撑、踢腿、转肩转腰、原地跳跃、踝关节和小腿的蹬伸等活动。5~10分钟在办公室、家里、等车、等人、看电视等场所的沙发上、凳子上、桌子边做一些仰卧起座、跳台阶、徒手操等活动。当然最好每周锻炼不少于3次以上,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锻炼更好。整段的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因为下班后时间也充足,下午环境温度和人体温度较高,锻炼后也不影响工作。

5.运动强度、运动量的控制

健身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量与运动训练不同,竞技运动追求的是最好的运动效果和成绩,目的是不断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而健身锻炼目的只是健身,主要是追求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所以在运动量上要根据个人的年龄、身体素质状况、工作特点来安排。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一工种的健身者运动量都不一定相同。运动量过小,对机体的影响不大,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不明显,锻炼效果不好。运动量过大,身体又会有不适、不良反应,甚至损害健康,引起运动性疾病,因此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要与自身条件相适应。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段运动量也不一样,一般早上宜小些,以身体稍热不出汗为宜,过大的运动量会影响上午的工作和学习,下午的运动量可大些,下班后也可有充分的休息。

运动负荷一般可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来判断:

⑴客观评价:采用运动后立即测每分钟心跳次数(心率)的方法,适宜的心率一般采用心率百分数来确定,即有氧锻炼,以本人最高心率的70-80%的强度为宜;无氧锻炼以本人最高心率的90%的强度为宜进行锻炼。老年人、体弱者略减。

最高心率一般为:(220―年龄)次/每分钟

⑵主观评价:根据运动时或运动后自身的轻松程度、气喘程度、出汗多少、运动时说话的轻松程度、运动后的疲痨感来判断。反应越大、越明显,说明运动量越大。运动时和运动后不宜有胸闷、恶心、头晕、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等症状和表现。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编委会.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

第8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进入青春期阶段,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却不完善。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比成年人弱。因此,学生对失败挫折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的承受力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时要区别对待。1.自主合作并从,确定授课目标内容。通过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练习、合作学习、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欣赏能力、判断能力,来品尝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要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并且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生理和体质状况。如跳多高、跑多快、完成多少次练习以及选择同伴对抗练习等,必须要区别对待。2.面向全体学生,启发诱导并进。健康的心理素质涵盖的内容很多,有自信、坚强、勇敢、爱心等。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强、任性、骄气、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3.组织形式多样比赛,培养奋发向上精神。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最吸引人的组织手段之一。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集体观念。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类比赛项目,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与人竞争、与己竞争的乐趣。比如广播操表演赛,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接力赛跑等。在短跑或者中长跑教学中,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先和自己比,让相当水平的学生一起比赛,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应该表扬,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

二、加强体育锻炼,挖掘中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有效策略

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来自主观方面,主要是自身的生理、心理障碍;有的来自客观方面。平时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心理脆弱、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孩子。对于这类中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开展体育活动及体育课上进行强化练习。1.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可以帮助其慢慢地改变孤僻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克服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2.对于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同学,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慢跑、长距离步行等缓慢而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学生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以改善。3.对于不够果敢,处事犹豫不决的同学,要多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都将延误良机,长期锻炼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特征。4.注重女生,安排克服害羞的心理练习。例如跑步时不愿意脱外衣、跑快跑慢了怕同学笑、体操动作不敢做等,强化融洽男女生关系。5.对于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过度紧张而导致失常的人,就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因为赛场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带来益处。当然,对极个别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心理医生的治疗,学校毕竟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健康成长的地方。

三、加强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第9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学生体质状况;影响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及其对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根据国家规定的50米、立定跳远、800米(女)或1000米(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或引体向上(男)、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视力等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将结果进行体质测试专业软件计算,得到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分数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质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对参加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得到有效问卷424份,有效率90.8%。自评及专家评价信度、效度较高。

1.2.3比较分析法

依据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测的综合评分,将学生定为体质好类(评分85分以上)、体质中类(评分70至84分),体质差类(70分以下)。将测试者的问卷调查答案与其体质分类相对比,得出体育锻炼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

2.研究结果

2.1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质现状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对综合成绩进行分析,并与全国大学生体质数据进对照比较,反映出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通过测试数据与全国大学生数据相比,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不及格率高于全国大学不及格率(男生高5.1%、女生高3.6%),前者良好和优秀率低于后者(男生低9.5%,女生低12.6%),所以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质水平明显差与全国大学生水平,平均成绩偏低。

2.2课外体育锻炼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每周锻炼次数与锻炼强度对直接影响锻炼效果。

《运动生理学》指出,每周超过3次合理强度的锻炼对提高人体体质健康才能发挥较大益处。

根据调查,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中,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的学生只占40.6%,每周锻炼1~2次的学生只占42.1%,另外17.3%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这其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这反映出,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度较低,锻炼的积极较差。

通过对不同体质状况的学生进行对比,体质好类学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人数比远远高于体质差类学生,可知,每周锻炼次数是对学生体质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课外体育活动后的疲劳程度标志着运动强度的高低及锻炼的效果好坏,通过调查问卷对体质好和体质差的学生进行平行对比,发现体质差类学生锻炼后的疲劳程度远远小于体质好类学生的疲劳程度。可见,体育锻炼后的疲劳程度(运动强度)对是影响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质状况起重要因素。

另外,男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项目多是足球、篮球等对抗强、消耗大的运动项目,与女生相比疲劳感更强。

2.3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与锻炼习惯的反差分析

通过对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明白锻炼的重要性,对体育健康理论理解充分,有较高体育参与意识。但是,积极参与锻炼的学生缺不到20%,体育参与意识与锻炼习惯的反差很大,应得到重视。

究竟有什么造成了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与锻炼习惯,我们在问卷中得到了答案:

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场地设施条件较差影响了锻炼积极性,另有部分同学认为,课外锻炼中缺乏指导师他们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

由于,山东省各高职院校建设资金缺乏,各院校场地器材的条件改善的紧迫性很大。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中教师进行业余指导,无疑也是必要的。

2.4结论与建议

每周保持至少3次课外体育锻炼,每次锻炼强度合理一些,疲劳感强一些,对提高山东省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体质状况有积极作用。

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参加课外锻炼有较强的期待,对多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其体质状况深信不疑,这说明近几年素质教育对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起了极大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每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甚至达不到1平方米,人均体育器材达不到0.1球,这种现实条件对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积极性,参与程度严重制约影响,我们应该增加体育经费,改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让每个学生自觉锻炼的机会。

体育教师应继续加强体育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并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课外锻炼进行指导,各院校可根据课时给予指导补助。

开展各类的体育竞赛、讲座、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段黔冰,王涛.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现状、成因及健康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