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想象力概念范文

想象力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想象力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想象力概念

第1篇:想象力概念范文

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工具之一,它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形式的“双重性”,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有关平面向量的概念与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的试题是高考的“常青树”,它以题目形式类型灵活多样、解法精妙在向量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许多同学由于对这类题“不懂章法”,陷入思维混乱的状态,兜了一大圈子仍空手而归. 本文通过对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线性运算、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认识和理解,把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希望同学们面对向量问题能做到有的放矢,化解自如. 

 

重点难点

重点:①平面向量的概念;②平面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运算律及其性质;③向量数乘的定义及其运算律;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难点:①用平面向量共线定理来解决三点共线和两直线平行的问题;②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对一个向量的分解及其表示.

方法突破

1. 饮水思源——运算律法

向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在形式上与实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法则相同. 因此,实数运算中的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的变形手段在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中仍然有效.

2. 借石攻玉——几何意义法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在求解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向量几何意义”这一利器,注意平面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适用的条件: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时两个向量的起点必须重合;运用三角形法则时两个向量必须首尾相接,否则就要把向量进行平移,使之符合条件.

 

3. 中间桥梁——待定系数法

有关向量共线或三点共线的问题,常利用向量共线定理(向量b与非零向量a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b=λa”)得到关于相关参数的方程组,通过待定系数这一桥梁,使得这类难题变得平凡. 注意:向量共线也称向量平行,它与直线平行有区别. 直线平行不包括共线(即重合)的情况,而向量平行则包括共线(重合)的情况.

 

4. 移花接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实际上是向量的分解定理,并且是平面向量正交分解的理论依据,也是向量坐标表示的基础. 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选择一组基底,并运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将条件和结论表示成基底的线性组合,再通过向量的运算来证明. 在基底未给出的情况下,合理地选取基底会给解题带来方便.

 

备考建议

1. 明“概念”:平面向量的概念要理解透彻. 如:

(1)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一种量,对任意两个向量只能判断它们是否相等,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2)共线向量就是平行向量,这里“共线”不同于平面几何中的“共线”.正确理解共线向量的定义就领会了共线向量与相等向量的关系,即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

 

(3)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这点在解题中要注意. 长度为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2. 思“图形”: 要从几何上理解向量的运算,特别是向量的减法运算,其实质上是加法的逆运算,结果仍为一个向量. 用三角形法则做向量的加法运算时,记住“共起点,连两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的终点”.

 

3. 懂“区别”:要把握好向量的运算法则,如线性运算法则等,搞清楚这些运算法则和实数运算法则的区别. 两个向量的线性运算的结果仍为一个向量,而向量的数量积的结果为一个数.

 

第2篇:想象力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Gilles 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框架理论,90年代中期,心理空间理论在语言学家们不断的探索研究中得以继续发展,形成概念整合理论。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重点分析以成语或固定短语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新词

所谓概念整合,即将认知模式融进心理空间的一套操作,也就是划分说话人的指示陈述。在Fauconnier的模式中,心理空间是说话人观测到、想象出以及所记住的一个特定情节的实体与联系的部分表现。它包括指示谈话中各个实体的成分和指示成分间联系的框架。说话人构建各个空间,将由谈话激发的信息划分开来,变为一系列的简单认知模式。与此同时,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各成分间的联系并映射出它们在其他空间中的对应部分。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情节就被一系列的心理空间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了。认知语义学将语言看作是识解概念内容的工具,语言符号帮助说话人把语言信息、背景知识和上下文结合起来,明确地表达出全部的话语意义。

1旧词重组现象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成语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在使用成语时无须考虑它的出处及由来。与此同时,汉语中还有许多固定短语,它们的历史虽不长,但因言简意赅,结构紧凑而被广泛地使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人民公仆”,“繁荣昌盛”,“久经考验”,“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等。在成语和固定短语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旧词重组:其一,众多成语纷纷被商家利用成为新的促销手段。于是“刻不容缓”成了“咳不容缓”,“有志之士”成了“有痔之士”,“默默无闻”成了“默默无蚊”。由于这种广告唤起了我们对于成语的背景知识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二,以成语或固定短语为基础做修改,形成的新词语往往带有讽刺的效果。例如:将“人民公仆”改为“人民供仆”,将“白手起家”改为“白收起家”。这种修改变动不大,通常又以同音词作为替换的部分,往往是结合上下文和说话人的意图才能理解。其三,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非本土的词汇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过去我们把饮酒聊天品小菜的地方称为“酒店””或“酒馆”。现在时髦的词是“酒吧”。以这种方式,“网吧”,“茶吧”和“氧吧”的说法也流行起来。目前这一系列词语已被正式命名为“吧文化”。

2概念整合理论在分析词语意义中的应用

概念整合空间的原型包括四个空间:来源空间,目标空间,通有空间和整合空间。

输入空间之间的局部配对联系有许多种:框架中结构与角色的联系;身份,转变或表现的联系;隐喻联系等等。所谓跨空间的映射,就是来自两个或多个输入心理空间的结构被投射到一个新的空间上去,这也就是空间的整合。了表述得更加清楚,试以汉语中固定短语“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为例阐述整个映射过程。来源空间包括“天下”、“寸步”两个较为具体的基本成分。更加抽象的通有空间包括两幅场景:一幅是一个人可以走遍天下,另一幅是一个人寸步难行。通有空间又映射出一系列的特定的目的空间;在这个具体例子所设定的特殊环境下,我们将重新审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结果我们发现两个人境遇不同的原因在于目的空间中一方有“理”,另一方没“理”。最后整合空间依照通有空间的框架结构,从来源空间及目的空间中汲取更多有用信息。整合空间的构建要经历三个过程。在整合空间里,我们发现这一成语并不是在描述两个面对境遇不同的人,而是在劝导我们遵从道理。如果我们讲理,我们就能走遍天下;如果我们不按理行事就会变得寸步难行了。这时,成语的当事人变为面对两种选择的一个人了。这种整合空间内输入成分的熔合称之为“合成”。在接下来的“完善”过程中,我们又分析出它的对仗结构和对比关系。最后,在“扩展”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力将帮助我们就这一成语得出更精确。“走遍天下”不需要按字面理解为“走遍世界的各个地方”,理解为“无论做什么事都顺利”会更为恰当。同样的,“寸步难行”也不需要理解为“在原始位置上不能做任何移动”,理解为“做什么事都四处碰壁”反而更有利于我们的理解。以上的分析看上去已经精确完备,但我们又应怎样解释由“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重组而成的新名词“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呢?我们在分析“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时,只需反复思量考虑词语本身。但在识解“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组成和结构时,则需要我们弄清前因后果,作出更为细致准确的分析。首先,当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一新名词时,头脑中立刻闪现“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它们无论是在发音、结构还是在修辞上,继而整个映射过程也如出一辙。在整合空间中,我们已经得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理解。

同时,它又是激发出第二轮的概念整合的来源空间,也就是来源空间2。现在,社会上请客送礼之风日盛,于是新词语也在新的社会现象的刺激下应运而生。这就是“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产生的社会原因。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整合空间与来源空间2之间有一个重合区域,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两者在发音、结构和修辞上的共通之处。除去重合区域,来源空间2中还存在由新的社会现象所刺激产生的新区域,在这里“理”变成了“礼”。接下来,抽象的通有空间2与通有空间一样,映射出类似的两个场景:一幅是一个人可以走遍天下,另一幅是一个人寸步难行。然后,通有空间2又映射出一系列的特定的目标空间2,例如:“如果一个人带上礼物,他就可以走遍天下;没有礼物,他就只能寸步难行了”;又或者“如果一个人彬彬有礼,就能走遍天下;如果他粗鲁无礼,就只能寸步难行了”。但在此具体环境下,当我们把“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字面意思与今天的歪风邪气一结合,理解这一新词语就非常简单了。它无非就是影射当前一些人靠请客送礼、贿赂上级而使自己获益。在整合空间内,“合成”、“完善”、“扩展”等一系列的程序又将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在“合成”中,我们将再次把面对不同境遇的两个人融合成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作出的不同选择。面对这种不良的社会习气,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远离社会的黑暗面呢?在“完善”步骤中,我们又分析出它与“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结构一样,存在对仗结构和对比关系。虽然二者结构相似,但后者却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在于它不仅从传统成语中汲取精华,还与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密切相关。最后的“扩展”过程帮助我们得出更精确的阐述。透过其字面意思,我们将它理解为:如果你有力所不能及的事要做,同上级或有关部门的人拉关系是条时下流行的“有效”途径,如果你的“真诚”与“慷慨”得到肯定,那么他们必定会助你一臂之力;但如果你鄙视这种肮脏行为,“冥顽不灵”的话,想要达成所愿就难了。在这一概念整合的例子中,出现了更多的输入空间和多个整合空间。在概念整合的多空间映射后,我们终于抓住这一旧词重组后的确切意义。语言这种人造的符号是个动态的系统,而非静止的、无生气的。以汉语为例,她的组词、搭配不断地变化着,重组着。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新的词语也应运而生。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重点分析以成语或固定短语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新词。

3参考文献

1吴礼权.妙语生花———语言策略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第3篇:想象力概念范文

所谓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从股东(Stockholder)—词套用而来的概念。股东作为企业股份的持有者(Shareholder)对企业具有所有者权益,因而企业的每一项活动都与股东利害相关。由此扩而大之,凡是与企业产生利益关系,从而与企业发生双向影响的个人和团体,便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简单说,利益相关者就是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零售商、社区及政府等个人和团体。在传统企业管理理论中,这些个人或团体都是从企业环境或外生变量的角度被定义的,因而多被排除在企业管理的视野之外。然而,在现代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这些个人和团体则被视为企业的构成要素或内生变量,被纳入企业管理的范围。

现代西方管理学界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大体有两种:一种认为“利益攸关者是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此定义强调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单向影响,另一种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决策和行为影响的个人与团体。〔^1*1^或者说,利益相关者就是“所有受企业决策、政策和行动影响,并可以影响企业的团体。”此定义强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影响。在当代西方企业管理学的着作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后一种定义,即要求把企业与股东、顾客、社区和政府等关系,作为相互内在、双向互动的关系,纳入广义的企业管理范围。

基于上述定义,依与企业的不同关系性质,现代西方管理学家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第一级利益相关者”和“第二级利益相关者'初级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具有正式契约关系的个人和团体,二级利益相关者是指除上而外企业对之负有责任的所有的个人和团体。

1.第一级利益相关者

所谓第一级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执行其经济职能,在向社会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与发生最直接利益关系的个人和团体。这部分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股东、信用机构、供应商、顾客、批发商和竞争者。其中,股东和信用机构向企业提供金融资本,雇员提供劳动技能和智力,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动力和其他供应,批发商、零售商帮助企业将产品从工厂送到消费者手中,而所有的企业都要有顾客自愿购买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并在市场中与其他提供相同或相类似的产品与服务的企业竞争。可以看出,企业与第一级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特点在于:以正式契约的形式发生于市场的买卖过程中,约束着企业的战略和管理者的政策决定。

2.第二级利益相关者

第二级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在第一级利益相关者之后。在现代西方管理学家看来,称这些团体被称为第二利益相关者,并不意味着它们与企业的关系较之第一级利益相关者不那么重要,而是指它们与企业的关系是作为指导企业正式行动的结果而发生的。另外,第一级和第二级利益相关者领域界限并不是很分明的,而是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例如,一种产品(比如汽车)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对一个消费者来说是第一级的利害关系,而该产品在使用中产生的影响,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第二级的安全和环境问题(如汽车尾气)尽管如此,第一级利益相关者与第二级利益相关者仍有原则上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企业与第一级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市场发生的,而与第二级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则是非市场的。

如上所述,利益相关者概念提出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使企业重新认识与之有各种关系的团体和个人,重新认识这些关系的性质,并据以做出回应。例如,企业与第一级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一般说来是经济关系,股东对企业具有所有者权益,他们的个人财富与公司的经济绩效直接相关,但现代社会的股东也开始关心诸如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行为的环境影响等非经济的问题。另外,像顾客、供应商和零售商等,除与企业在经济上有直接的经济利害关系,对商品和货币交换的公平性感兴趣外,也十分关心企业的经营伦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

与上述利益相关者相比,政府、公众利益集团和地方社区与企业更发生另外一种类型的关系。一般说来,它们与企业的利害关系,比向企业购买商品与服务的人的金钱利害关系要更加广泛。他们更希望保护环境、保护人权,或要求增进其他更为广泛的社会利益。

显然,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关于企业性质和使命的传统观念,使企业必须正视有关个人、社会团体对企业决策和行动的影响,充分考虑到制约企业的多重复杂因素,自觉地实现从传统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向利益相关者管理转变承担起超越经济目标的更广泛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力量

利益相关者之所以对企业拥有不可忽视的各种影响,是因为其对企业具有种种法定的利益或权利要求。因此对企业来说,要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关系,就必须正确认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不同的权利。所谓“利益相关者权利”意味着利益相关者有运用其资源使一种事情发生或获得所期望的一种结果的能力。现代西方管理学家将利益相关者权利分为三种类型,这就是投票权利、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

所谓投票权利不是指政治选举中的投票权,而是指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某些决策方面有左右的能力,有法定的投票权。其中典型的是股东对企业政策选择的决定权。详言之,每个股东都有投出一票的权利去改变他或她所拥有的企业股票的比例。这一权利显然会影响企业的政策决定。

所谓经济权利,是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行为有经济方面的约束能力。例如,顾客,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意愿和要求对企业就具有直接的经济影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履约,供应商会拒绝履行合同;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质次价高,没有安全性,顾客会联合抵制其产品或整个企业。

所谓政治权利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行政规章和立法对企业进行规制。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运用其资源向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制定新的规章和法律去限制企业。

关于上述权利的性质与影响,波斯特列表如下:

利益相关者的上述权利具有复合性质,即每一类利益相关者都拥有大于一种类型的权利。同时,利益相关者的每一种权利对企业的决策和行动,都有可能产生支持或抵制、积极或消极的不同影响。这一切,都向当代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管理者必须有回应这些不同权利和要求的能力与技巧。

三、利益相关者管理

首先,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利益相关者概念所隐含的意义。如前所述,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对企业的性质和使命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在此之前,最早人们只是将企业看作单纯的经济组织,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惟一目标被视为理所当然。因之,企业也只对投资者承担责任。后来,伴随着劳动者、消费者权利意识的逐渐觉醒和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企业开始意识到满意的工作条件和工作保障、

公平的价格、高质量和安全的产品以及良好的供应商关系等,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是,企业开始重视对雇员和顾客责任的问题,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满足雇员和顾客的各种需要,借以履行对股东的责任。今天,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之下,人们已视企业为公共财产,期望企业对社会整体负责,对提高公众利益负责。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再一次调整自己的角色,在管理目标中更多地增加超越经济的内容,积极促进社会公正,自觉保护环境,支持社会文化活动。这正如凡尼尔?贝尔所说:作为一个企业机构,'公司’就是管理部门和董事会,它们作为受托人为整个企业成员工作,——不仅仅有股东,也为工人和顾客——并要适当考虑社会的利益。“企业要想在明天获得生存,今天就必须考虑非企业问题。

其次,企业应明确认定属于自己的利益相关者,认定它们特有的利益和权利的性质。不同企业,因其性质类型和经营范围的差异,其利益相关者也不尽相同。如一家儿童食品公司,除股东和雇员外,直接利益相关者就是供应商、零售商和作为消费者的婴幼儿,此外还有政府食品卫生机构、消费者组织、各种妇女儿童组织等。

再如一家化学工厂,其利益相关者除了与其有各种经济关系的个人和团体,还广泛包括化学废物排放影响所及的地区和居民、环境保护组织、政府环境保护机构等等。上述两类企业的一些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和居民,都有使用安全产品和享受良好生存环境的权利,而政府的卫生和环保机构也有权利对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做出裁决。

第4篇:想象力概念范文

“简”并不是简单的繁琐复杂的设计直接简化如此简单,而是精简,在精简的同时又有其复杂的深度。亦如史蒂夫•乔布斯说过“简约比复杂更难”并解释说,“简洁并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也不仅仅是把杂乱无章的东西变少或抹掉,而是要挖掘复杂性的深度”。那么,如何做好“至繁归于至简”?在设计领域中,这是设计师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设计者要有对设计全面的洞察力,并对作品内涵本质的独特认识,其这种独特的认识不仅是强调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要符合其功能的需求,不仅是强调色彩美,而且还要强调其产品的形态美,如不能其全面,就会造成简而不简,即繁琐复杂之样。

例如苹果产品为何如此受消费者的青睐,原因不仅有产品的个性化,而且还有“简”的形态美;“简”的功能美;“简”的色彩美;其次,设计师要有创造性思维,其这种创造性思维就是其换位思考,要抓住设计作品最关键的因素,例如设计一个杯子(物),那么设计者就会固着于这个物,杯子是名词,如若换位思考,如果设计一种喝的容器,那么思维就打开了,从而找出最精确的设计方法,并抓住设计作品的关键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简”即简约、简洁、明快、大方,也能更好的做到至繁归于至简,体现其设计理念。最后,要有符合人的审美趣味,具体到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民族风格,有自己的审美趣味。

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你无法选择,当你有能力来判断时,你已经接受的传统的知识。也就是说,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的已经接受的传统知识,那么,审美趣味也是,因此,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中不能一味的简化,不仅注意上述两点外,还要注意其审美趣味。

“至繁归于至简”设计理念的作用——“以人为本”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种更为合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繁忙的社会生活中,大工业生产,符号信息化的压力使人性断裂到了非常严峻的态势,此时人们更需要一种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人性关怀。只有感性的、从生理到心理关心人的需求的设计,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正如马斯洛所说的,人的需求是一个从生理需求不断上升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求的过程,满足功能的需求是最基本的。

“简”的设计亦是如此,首先要满足人的需求,做到以人为本;其次,按照人的审美需求设计,“简”的形态美、简”的功能美、“简”的色彩美,有这也是以人为本。为人的设计,创造一种简约、简洁、明快、大方的设计美感,并且给人一种合理、舒适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从而是繁琐复杂变为精简,这也证实了“至繁归于至简”设计理念。

结语

第5篇:想象力概念范文

现将陈亦群同志来信中所反映的几个主要问题列出,供大家参考。

1.青年人应该根据什么确立自己的理想?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算不算有理想、有抱负?是不是“丢金子下海”“大炮打麻雀”?

2.怎样看待一个人的贡献大小?怎样理解螺丝钉和栋梁的关系?应该怎样评价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战线所作的贡献?

3.知识青年在农村如何实现远大理想、做出重大贡献?怎样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如何在改造“一穷二白”的农村面貌的斗争中,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请大家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发表意见。每篇来稿最好能给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谈一个问题,不要全面泛论。参加讨论的来稿一般不退,请自留底稿,并请在信封上注明“问题讨论”。

我是一九六二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高中毕业生。在学校读书时,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我喜欢数理化,对文学也有兴趣,我很想将来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文学家,为祖国和人民做出重大的贡献。但是,我没有考上大学。好在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农村还是有感情的。我想,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我是一个读了十二年书的知识青年,纵然不能实现做一个科学家或文学家的理想,总可以把文化科学知识献给农村,在农村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我还想到将来经过实际斗争的锻炼,也可以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农业专家。于是,我抱着改变家乡“一穷二白”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愿,回到了农村。

可是,回乡后,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却感到现实生活和自己原来的理想不完全一致。一年多以来,我每天上工下工,干普通农活,和一般社员没有两样。在队里,我没有担任什么职务,也没有

人找我商量工作大事。而农业劳动主要是凭体力,那些犁呀,耙呀,担担挑挑,挖河种树的简单重复劳动,只要你肯干,一学就会,没有多少深奥的道理值得你去钻研。当然,也不能说这些农活对我没有锻炼的作用,实际上,我这一年多来也学了一些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而且我的体质也大大增强了。可是,我想,光学些普通的生产知识,光是这样的锻炼,怎能成为什么专家呢?再说,要实现“四化”,那是比较强远的事,我现在能够为实现“四化”干些什么呢?我的文化科学知识又用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有许多队干部和乡亲们说我回来的好,干活肯下力,有改变咱这穷山沟的志气,他们还希望我在将来大搞“四化”时,大显读书人的身手哩。我回乡后参加了俱乐部的文化宣传工作,给乡亲们读读报,讲讲时事,乡亲们对我也有一些好评。当我听到这些热情的鼓励和希望时,心里也热呼呼的,也真想高兴地干下去。可是,当我在实际生活中,一天又一天,仍然是一锄一锄地干活时,特别是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说读书人回来干农业是“丢金子下海”“大炮打麻雀”时,我的情绪就又低下来了,就觉得那些鼓励话和自己的理想都有点空洞,不大实际。因此,我在农村干一辈子的决心,就又动摇起来了。

我这些思想问题,很想找领导上谈谈。一天晚上,我到大队部去,没有找到队长,却碰到了团支部书记。他没有和我谈多少话,就把他手里的一本《中国青年》交给我,说:“亦群,看看这个吧,对你会有帮助的。”我接过杂志翻开一看,“新式农民董加耕”几个大字把我吸引住了。看了他的事迹介绍,又看了他的日记,越看我的心越跳得急,一会儿脸发烧,一会儿觉得惭愧。直到最后.当我看到他写的“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这十六个字时,我再也坐不住了。我好像看到了董加耕就站在我面前。他的思想品质感动了我,他的雄心壮志激励了我。我不禁站立起来,大声喊道:“董加耕大哥,我要向你学习!”第二天晚上,我就连写了几封信,把我的心情告诉我过去同班的同学。他们现在有在大学学习的,有在城市工作的,也有和我一样在农村劳动的。半个月后,同学们给我来了回信。不少同学热情地鼓励我。要我学董加耕的榜样,在农业战线上干出成绩来,并提出要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为着共同的目标,开展革命竞赛。但是,也有几个同认为为像董加耕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升大学,而去务农,实在太可惜了。有的说:“董加耕明明是块栋梁之材,却甘愿作个螺丝钉,理想实在太小了,贡献实在太少了。”有的同学还劝我重视自己十二年的文化知识,另想其他出路,不要长期埋没在农村。这些话,我也觉着不对头,可是又说不清错在哪里。于是我的思想又翻腾起来了……

编辑同志,我这一年多来的思想变化复杂极了,真可说是三起三落啊!引起我思想变化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两个问题和我纠缠得最多。一个是理想问题,一个是贡献问题。究竟怎样才算是有理想?像我这高中学生决心在在农村干一辈子,算不算理想远大?怎样评价贡献大小?在农村究竟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如果我也像董加耕那样,好好干下去,将来当个劳动模范,算不算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我和全村社员一起,把我们这里的荒山秃岭改变为花果山,米粮川,算不算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什么人们对我到农村的理想和贡献问题,有那么多不同的看法?我应该怎样对待这些议论?到将来,我在农业上做出了成绩,能不能和其他战线上做出成绩的同学一样,怀着自豪的心情向祖国汇报?类似这样的问题,我想过很多很多。因为我是个刚满二十岁的青年,今后我还要战斗几十年,所以就不能不想这些问题,不能不解决这些问题。我是热烈追求远大理想,切望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但是对这些现实的情况,我却总没有得出明确肯定的答案。因此很希望你们告诉我,我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在农村究竟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

第6篇:想象力概念范文

关键词:前概念;认识;影响;策略

人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从出生的那天起便感受着各种物理现象的刺激。随着年龄增长,大脑便逐渐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因此,在学习物理之前,对许多物理现象已有了自己的认识,这就是前概念。

一、对前概念的认识

前概念的产生是正常的、必然的,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建构主义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先前的经验有关。由于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已有十多年的不同生活经验,接触了形形的物理现象,因而他们的前概念各不相同,范围相当广泛。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起源于他们长期、大量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知,在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人教他们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还是那样,完全是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构建。前概念还具有隐蔽性,平时并不表现出来。而在学习有关的物理概念时,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相关的前概念。用物理概念去解释问题时,相关的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

二、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是巨大的。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头脑中存在着许多与物理概念不一致的看法和观点,由于前概念是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的东西,长期的生活经验又强化了这些概念,使其根深蒂固、难以纠正,当学习相关概念时,它极大地抗拒新概念的同化吸收,学生在学过新概念和规律后,虽然能记住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仍会不自觉地用头脑中的原有概念和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导致错误的结果。

三、针对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前概念可分成两类,一类可以同化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从物质轻重的概念转换成密度的概念。这类概念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过程。而另一类前概念则不同,这类前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观点。当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时,许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解体和新认知结构的建立,以实现认知上的顺化。个体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顺化)。学生先前的经验、知识及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经验状况及思维习惯,特别要了解学生有哪些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前概念,采取什么方法帮助学生把前概念转变为科学的物理概念。为此,教师在开始讲有关的内容之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提问、问卷调查、访谈、测试等,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某一新概念之前存在的前概念的情况。

那么,如何使这些前概念转换成科学的概念呢?

第7篇:想象力概念范文

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先要明白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2)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3)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

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学目标已经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方向转变了。

因此,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和方法上去进行概念原理的教学。

一、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分为验证式实验探究和探究式实验探究两种形式。它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搜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环境意识和实践能力。

方法举例:

情景1: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活动性

教学安排:首先引导学生思考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哪些途径,如与相同浓度的酸反应,比较三种金属产生氢气的快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等。由于学生已经对钠、镁、铝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么,我们可直接采用探究式的实验探究,通过比较钠、镁、铝三种金属与水的反应剧烈程度来验证钠、镁、铝三种活泼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情景2: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安排:首先准备一组实验药品:1 mol/L的盐酸、3 mol/L的盐酸、1 mol/L的FeCl3溶液、3 mol/L的FeCl3溶液、Fe粉、Fe片、Al片、M、3%的H2O2溶液、MnO2粉末。

然后由教师设定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反应速率,经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物质本身的性质、温度、浓度、接触面积、催化剂等条件可能对反应有一定的影响。最后运用验证式实验探究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去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二、利用数据分析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提供大量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数据来引发学生的讨论,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探究逐步掌握概念原理的实质。其实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向学生灌输一种渴望学习、学会学习的思想,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方法举例:

情景1: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

教学安排:我们可以利用学习小组这种新课改中提倡的学习模式来进行分析讨论,当然这种学习小组应该是把不同成绩段的同学混合编组,从而体现个性化的合作学习方式。

然后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数据引用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给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甚至在更深层次的教学中,教师面向选修较高难度化学模块的学生,还可提供给他们阿伏伽德罗公式,引导这些学生利用公式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

情景2:烷烃的沸点、相对密度的变化原理

教学安排:教师给出图表,引导学生比较烷烃的沸点和相对密度随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发生的变化。利用图表的直观性,学生很容易观察出烷烃的沸点和相对密度随着烷烃碳原子数的递增,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从而对该原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三、创设情境

这一策略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社会相互联系的最有效的途径了。我们可通过大量的图片、故事、视频材料和化学史实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概念原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方法举例:

情景1:氧化还原原理的学习

教学安排: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前人对氧化还原理论的认识过程,帮助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由于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曾经以得氧失氧理论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还可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情景2:原子结构的学习

教学安排:教师可向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道尔顿模型的建立到汤姆森模型的提出,再到卢瑟夫模型、波尔模型,最后到电子云模型,通过这样一个科学史实过程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原子结构模型由初步提出到初步完善这样一个过程,同时,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第8篇:想象力概念范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 概念; 特征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032-02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概念

1. 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这一名词对大家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来完成诸如计算、整理、核对、分类、登记、制表等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电算化侧重于用计算机辅助财会工作,没有强调辅助财务预测和决策。

2. 会计信息化

有的学者提出会计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促进企业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并向社会各方面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的过程。会计信息化侧重于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未对财务管理给予重视。

3. 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近年的一个新提法,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形成现代财务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并进而建立开放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起到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所有信息,提供经营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手段,实现企业内外部财务管理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它比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有更广阔的范围,将会计和财务工作均统一规划,管理上升到决策支持的层次,强调与企业其它系统的整合,为实现企业信息化服务。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它具有自己的特点。

1. 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化

信息化财务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采取经济业务事件驱动会计模式,由生产经营活动直接产生财务数据,保证生产经营活动与财务数据相一致,财务部门从系统中及时取得资金信息,通过资金流动状况反映物料流动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实时分析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产生。

2. 财务管理集成化

财务管理集成化是指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采取科学、及时决策和最优控制的原则作为战略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根据战略的需要把诸多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有机的集成,实现企业内财务人员、资金、信息等的综合优化管理。

3. 财务组织弹性化

财务管理组织不再是以前传统的垂直式组织结构,而是根据实际管理的需求,管理中心下移,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建立扁平化、网络化的财务组织,加强组织横向联系,使企业不仅上下流通无阻,横向交流也顺畅,从而达到及时反馈财务信息,有利于企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及财务控制。

4. 财务资源供应链化

在信息时代,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的竞争。这些供应链企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该考虑到这个因素,财务管理的资源不能仅限于本企业,而应该站在供应链的角度进行财务决策。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思路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开放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最终融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和社会大系统中。因此,本文认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思路如下:

1. 采取协同集中管理的管理思路,建立网络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就是协同集中管理。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核心企业设置一个中心数据库。在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联。当采购系统、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有物资流发生时,中心数据库通过内联网自动收集并传递给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核算,然后把处理过的会计信息传输回中心数据库,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随时调用中心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这样,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之中,各部门之间协作监督,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在企业外部,通过外联网或互联网,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企业组织建立起密切联系,可以及时了解资本市场、采购市场、销售市场的动态,做出及时的反映。这种协同集中的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使管理者能对动态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分析,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实时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应对网络环境下多变的市场环境。

2. 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重构(BPR)的思想构建网络财务管理系统

基于BPR思想构建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从市场竞争的全局出发,通过对产业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以提高竞争优势、满足顾客需要、实现工作流程的快速响应和敏捷畅通的目的,重构企业的流程运营模式和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路程运营中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流动,构建支持流程运营的网络财务管理系统。

对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是站在整个产业角度来分析产业价值链,以实现产业工作流程敏捷畅通和整个产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寻找自己理想的合作伙伴。同时通过分析产业价值链,还可以明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企业是如何实现价值增值的,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

内部价值链分析是通过分析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流程,确定能直接为企业产生价值或能为其提供必要支持的核心流程。分析流程现状的成本、费用和收益的发生,找出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运用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中的流程优化原则,重构敏捷有效的业务流程。分析重构后核心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流动,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合理划分各个分系统,如研究开发系统、生产计划系统、销售计划系统、成本库存系统、销后服务系统等。

运用BPR思想构建的网络财务系统打破了职能部门的界限,优化了运营过程和业务处理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经营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全面预算管理及资金的动态控制。

3.实现财务信息的市场化

财务信息市场化是指通过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企业同外部之间的财务信息实时交换与共享,真正达到开放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财务信息市场化步骤如下:

首先,在互联网上设计一个兼容性极强的专业网站或财务信息交换中心。因为不同的财务软件要做到相互完全统一,标准完全一致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专业网站或财务信息交换中心的设计必须具备较强的兼容性,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司财务数据库,要能够接受、传递甚至处理来源于不同财务软件所产生的财务资料信息。

第9篇:想象力概念范文

[关键词]市场导向;营销观念;演进

市场导向概念被认为是营销管理进程的里程碑,而营销观念的执行即为市场导向。因此,市场导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营销观念,营销观念认为组织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满足顾客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美国学者king(1965)把营销观念定义为“一种管理哲学,目的是增加企业利润,调动、利用和控制企业全部努力以帮助顾客解决困难”,而管理大师德鲁克则早在1954年提出类似思想,指出“创造满意顾客是企业惟一目标”。

我国大陆地区的学者们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将源自西方的市场导向理论引入国内,至20世纪末主要处于学习、借鉴与吸收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学习与借鉴逐步深入,表现为市场导向理论研究视角的扩展和实证研究的跟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论文。具体说来,当前研究内容包括市场导向前因变量、市场导向测量量表、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以及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之间中间变量和调节变量的研究。在这种研究背景下,阐述市场导向理论基础,厘清市场导向概念演进尤为必要。

一、市场导向理论基础———营销观念

市场导向理论是营销哲学由传统观念向营销观念转变过程中形成的,是营销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结果。Levitt(1960)曾经对推销观念和营销观念作过深刻比较,指出推销观念注重卖方需要而营销观念注重买方需要。从本质上说,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论在企业运营中的体现,也是市场导向概念及其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近40年来,营销观念一直是学术界和实业界

共同感兴趣的话题。GE公司通常被认为是最早根据营销观念系统重构业务流程的公司。1950年,GE公司执行经理为了开发和分销产品、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对公司的所有职能部门进行了重新

规划。由于顾客需求是市场导向公司的基本问题,所以公司要求各部门都要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这些需求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GE公司在当时备受关注的原因是对营销观念要素的理解和应用,譬如对当前及潜在需求的辨识。这是营销观念第一次得到清晰的诠释。不仅如此,营销观念还被应用于产品设生产计划的早期阶段,而不是生产周期的末端。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顾客需求满足,营销决策逐步转变为所有重大决策的一部分。

Keith(1960)[1]年撰写的关于营销观念的论文,是最早而且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Keith认为,组织机构的演进要经历三个不同的管理阶段:产品阶段、销售阶段和市场导向阶段。对于任何期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的营利性组织而言,这一演进程序都是适用的。然而,关于企业是否已经采纳营销观念的判断标准并不清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营销观念予以定义。尽管学者们难以就营销观念达成一致意见,但诸多定义都包括辨识目标客户、通过营销组合满足目标客户需求,强调顾客当前及潜在需求及其满意度,认为这是组织赢得竞争优势所不可或缺的。概括而言,20世纪70年代左右,学者们对营销观念有如下描述:是公司坚持各部门功能的整合与协调,以实现公司长期利润最大化这一基本目标;通过交换实现个体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程序,包括制定计划、执行定价、促销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分销;营销观念是指外部顾客导向,而不是内部产品导向,是以利润为目标而非销售为目标,是组织层面努力与运营层面努力的彻底整合。当时,营销观念聚焦于顾客,似乎同于“顾客导向和顾

客满意”。满意的顾客是组织利润的源泉,当一些组织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相似的产品和服务时,顾客满意就成为组织制胜的关键。这种情况下,顾客导向成为执行营销观念的决定性因素,

有利益地满足目标客户需求就成为组织最为重要的任务。事实上,营销观念就是努力发现市场顾客当前和潜在的需求,通过创造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他们的欲望。

营销观念本质上是一种经营哲学或者经营策略。为保持传统、与营销观念定义相一致,营销学者们使用了“市场导向”这一术语表示营销观念的贯彻执行。

二、市场导向概念的演化

在解释市场导向的含义时,除了MarketOrientation,我们从有迹可考的文献资料中还找到了以下相关词汇:OrientationtoMarketing、MarketingOrientation、OrientationtotheClients以及CustomerOrientation。虽然有学者仅用“顾客导向”来代表营销观念的执行,然而研究中主要的分歧在于“营销导向”和“市场导向”。Shapiro(1988)认为,“营销导向”的的说法过于狭隘,容易产生误导作用,使人误以为处理市场活动是营销部门所应独立负担的责任,不能体现组织所有部门均要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经营理念。

Kohli和Jaworski(1990)认为,相比“营销导向”一词,“市场导向”更能够反映营销观念的真谛,理由如下:

1.营销观念是一种贯穿于企业所有部门、成员的经营哲学和理念,它所涉及的绝不仅是营销部门的功能,还应包含其他部门的功能,倘若表述为“营销导向”,则既有局限性,又容易起到误导作用;

2.“市场导向”可以避免过度膨胀营销部门的重要性,将此概念脱离了营销部门的范围,使之成为一个组织内所有部门的责任。因此,这一导向更易被非营销部门所接受,便于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及共同分担责任;

3.市场导向意味着企业更加关注市场状况,包括顾客当前及潜在需求、竞争者行为及战略以及调整顾客需求和竞争者行为的各种影响力量,而不仅限于顾客需求。Shapiro(1988)提出,为实现市场导向就需要消除部门隔阂,进行部门间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并强调市场导向组织具有如下特性:

1.充分了解购买者特征,知晓这些特征将如何地影响每一部门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职能;

2.制定战略决策,统筹考虑所有职能部门,为购买者提供解决方案

3.拥有协作良好的事业部,认真负责地制定决策Webster(1988)认为,企业要发展市场导向必须要具备下列五项特点:

1.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支持顾客导向的价值观和信念;

2.将重视顾客、竞争者和市场的态度融入策略规划的过程;

3.提高营销主管的能力,以增强营销计划的设计与发展;

4.建立以市场表现为基础的绩效衡量指标;

5.公司全体对顾客一致的承诺。

Kohli和Jaworski(1990)进一步指出,市场导向为组织成员提供了一致的关注和承诺,从而有利于组织实现优越绩效。事实上,任何组织的生存和成长都与市场导向哲学观念相关联,因为即使最不注重市场导向的企业也会或多或少的搜集和利用市场或环境信息,所以市场导向应被定义为一种程度,而不是有或没有。通常地,大型组织中市场导向理念和操作层面的差距较中小型组织中的差距更大,这是因为顾客需求和组织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被一些中间管理层所阻碍。

对一个具有较强市场导向的组织而言,在关注竞争者行为和战略的同时,必须时时关注顾客期望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组织资源配置。组织必须留神任何可能决定性地改变其未来的机遇。为创造优越价值,组织不仅要理解顾客的当前需求,更重要的是理解其潜在需求以及调节顾客需求、偏好,甚至购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导向组织内的成员必须花费更多时间在顾客身上。还有学者认为,市场导向的管理乃是以了解顾客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进而发挥本身的能力,致力于降低成本,并整合跨部门的努力来达成企业目标。

三、市场导向概念的分类

尽管市场导向作为营销理论中一个广受关注的焦点已经持续几十年了,但至今并无关于市场导向概念的公认定义,不同学者从各自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界定方式。当前营销学界的共识是,市场导向定义基本可分为行为观和文化关两大类,其代表人物分别是Jaworski和Kohli(1990),Narver和Slater(1990)。市场导向行为观侧重于同市场导向相联系的特定行为的研究,市场导向文化观则将市场导向看作是一种组织文化。

1.市场导向行为观

Kohli和Jaworski(1990)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以顾客为焦点”是市场导向的中心环节;被采访者们都强调组织内各种部门采取一致行为的重要性;获利能力是市场导向的结果,而不是市场导向的一部分。这一发现和Levitt(1960)的观点一致,他强烈反对把获利能力视为市场导向的一个组成部分,声称如果这样看的话,就如同说“人生的目的是吃饭”。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Kohli和Jaworski(1990)将市场导向定义为三种活动的集合:市场信息产生、信息传播以及组织范围内对信息的反应。市场信息产生指搜集消费者当前和潜在的需求和偏好,也包括搜集分析影响顾客的需求和偏好的外部因素,譬如政府规制、技术发展、竞争对手以及其他一些环境因素。因此,环境扫描行为属于市场信息产生范畴。信息传播指情报信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将信息传递给组织内的所有相关部门和成员的过程。组织响应是指对产生和传播的信息所采取的行动。对市场情报的响应存在两个维度:响应设计和响应执行。除非组织对信息产生响应,否则信息产生、信息传播行为都将失去意义(见图1)。图1表现了Kohli和Jaworski(1990)有关市场导向的概念及研究框架。

该定义侧重于企业特定的营销活动而非组织哲学,因此接纳这一定义使得营销观念更富操作性,也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较为权威的定义。Kohli和Jaworski以此为基础,开发了MARKOR量表,内容涉及与市场信息有关的信息生成、信息传播和信息反应三个方面的企业实践活动。量表的信度通过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但缺乏检验其效度的证明。

图1、市场导向行为观理论框架

资料来源:根据kohli和Jaworski(1990)整理。除了Kohli和Jaworski提出的市场导向定义外,Shapiro(1988)、Ruekert(1992)和Day1994)所提出的有关市场导向的定义也可归于行为观范畴。

Shapiro(1988)将市场导向定义为组织的决策过程,决策过程的核心就是在部门间分享信息,并认为市场导向型组织具有如下三项特征:①重要的市场信息能够被组织所有部门共享;②跨职能部门人员共同制定战略和战术;③各部门能够相互协调统一决策,并努力、认真执行决策。Ruekert(1992)将市场导向定义为组织获取和应用顾客信息的程度以及组织根据顾客需求和欲望制定发展战略并执行这一战略的程度,认为组织的市场导向程度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度量:①组织成员能够从顾客那里获取和使用多少信息;②组织如何制定战略来满足顾客的需求;③组织如何有效地执行战略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该定义将市场导向视为对顾客的需求、需要进行有效反应的战略实施活动,是组织不断学习的过程。Day(1994)所提出的市场驱动理论也是从信息处理角度来定义市场导向的。他认为,为实现向顾客提供优越价值让渡,组织应当培养市场感应(Marketsensing)的特殊能力,此种能力体现在组织内部的每个作业程序中,包括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对信息进行协同性分配以及对信息予以解释并形成组织记忆。他还指出,市场导向是一个多阶段的学习过程,包括程序性学习和经验学习两种类型。在学习过程中,组织不断调整其流程、结构等以为顾客创造优越价值。

2.市场导向文化观

Narver和Slater(1990)实地调查了美国一家大型木材制品公司中140位战略业务单位经理人[2]。在调研及文献回顾的基础上,Narve和Slater(1990)将市场导向定义为一种组织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最有效地诱发创造优越顾客价值所必需的行动,以此保证经营活动的良好绩效。具体而言,市场导向由三个行为要素构成———顾客导向,竞争导向和部门间协调。顾客导向是指,组织能充分地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和偏好,并能预测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竞争者导向指组织对竞争者短期内的优缺点及长期能力与战略的了解;部门间协调指整合组织资源的使用以创造优越的顾客价值。由于公司中的任何个体都潜在地为创造优越顾客价值作出了贡献,所以每个公司都具备通向市场导向的路径。在Narver和Slater(1990)提出的市场导向结构中[3],除上述三个行为要素外,还有如下两个决策准则:长期观点和利润关注。长期观点是指组织对投资的回收与企业的营运采取长远观点。利润导向指对各部门的绩效评估以利润为导向。在MTKOR量表的信度检验过程中,因克隆巴哈α系数不支持两个决策要素的信度而在量表测项中予以删除(见图2)。图2表现了Narver和Slater(1990)的概念研究框架。Narver和Slater(1998)认为,市场导向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它同企业价值体系有密切的关系。正如他们所言,“如果市场导向仅仅是一组行为,与更深层次的组织信念系统完全没有什么关系,则不论组织的文化是什么,市场导向都能够被任何组织在任何时候移植,而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图2、市场导向文化观理论框架

资料来源:Naver和Slater(1990)。Naver和Slater提出的市场导向定义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被视为文化观定义的典型代表。不过,Deshpandeetal.(1993)、Deng和Dart(1994)、Homburg(2000)所提出的有关市场导向的定义也可归于文化观范畴。

Deshpandeetal.(1993)将市场导向描述为一组信念,这种信念将顾客利益放在首位,并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譬如股东、经理人员、员工等的利弊得失,讲究利益分配的协调与平衡,强调企业的长期利润。与Naver和Slater不同,Deshpande认为市场导向就是顾客导向,市场导向无需强调竞争者导向,因为竞争者导向可能与顾客需求并不一致,甚至有所冲突。Deng和Dart(1994)赞同Narver和Slater(1990)有关市场导向的定义,但在其定义基础上增加了“利润导向”这一维度的内容,以补充市场导向在市场表现上的说服力,期望从动机与结果两个角度更加全面地测定市场导向的内涵[4]。

他们于1994年开发了一个市场导向测量量表,该量表与Narver和Slater(1993)提出的MKTOR量表相似,只是增加了一个维度———利润导向,认为这是企业存在的主要目的。Deng和Dart

(1999)还曾利用他们开发的量表对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的市场导向进行过研究。Homburg(200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市场导向文化观,认为市场导向文化由四个部分组成:支持市场导向的共同价值观;市场导向准则;市场导向规章制度以及市场导向行为,化观是研究者们开展市场导向研究的两种不同视角,虽然学者们围绕这两种视角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但这些定义之间的区别

界线并不截然分明,彼此之间甚至有相当多的重叠部分。它们好比是同一建筑上几扇位于相同朝向而方位各异的窗口,每一扇窗口展现的一些景色也可以从邻近窗口看到,但是从每个窗口中心看到的景观却是互不相同的。Jaworski和Kohli

(1996)也认为,行为观和文化观这两个流派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6]。我们赞成这种观点,认为文化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而行为的深层动因又在于文化的影响,二者交织在一起难以割裂,

所以市场导向不仅是一种组织行为或仅是一种组织文化,而应当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可以将市场导向定义为以提供优越顾客让渡价值、实现顾客满意为目的价值观及建立其上的一系列组

织内相互协调的行为,是价值观与执行力的统一。

[参考文献]

[1]Kohli,A.K.,Jaworski,B.J.MarketOrientation:TheConstruct,ResearchPropositionsandManagerialImplications[J].JournalofMarketing,1990,54(April),1-18.

[2]Narver,J.C.,Slater,S.E.TheEffectofaMarketOrientationonBusinessPhilosophy[J].JournalofMarketing,Vol.54,Oct,1990,20-35.

[3]Narver,J.C.,Slater,S.F.Additionalthoughtsonmeasurementofmarketorientation:AcommentonDeshpandeandFarley[J].JournalofMarketFocusedManagement,1998,(2):233-236.

[4]Deng,S.,Dart,J.Measuringmarketorientation:amulti-factor,multi-itemapproach[J].JournalofMarketingManagement,Vol.10,1994,725-742.

[5]周亚庆,罗青军,项保华.市场导向理论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4,(3):117.

[6]Jaworski,B.J.,Kohli,A.K.Marketorientation:Review,Refinement,andRoadmap[J].JournalofMarketFocusedManagement,1996,Vol.33,119-135.Market-orientedTheory’sBasis

andConcepts’EvolutionChenKai1,LiuYanhong2

(1.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2.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Beijing100081,China)Abstract:Althoughmarket-orientedtheoryoccupiesanimportantand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