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第1篇: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1.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

1.1审计内容广泛、审计对象复杂

审计内容广泛、审计对象复杂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根据《审计法》,审计对象及内容有:国有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有企业的损益、负债、资产;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的贷款、援助的财务收支;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决算和执行情况;政府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及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各级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受政府委托的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管理的社会捐赠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以及其他有关资金、基金的财务收支;其他法律法规授权审计机关审计对象及内容[1]。

1.2审计对象有意遮掩

部分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的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理财不遵守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法律,不能有效遏制胡支乱花、铺张浪费的现象,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贪污公款,为了避免在审计时被发现,这些审计对象有意遮掩重要的信息和资料,向审计人员提供不全、不真实、不重要的数据和资料,企图蒙混过关。审计对象是形成审计风险最主要的原因。审计对象有意遮掩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难度和风险,需要审计人员进行大量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才能给出与事实相符的审计结论,而单纯地依靠审计人员提供的治疗和数据做出的审计结论必然与事实不符,不仅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还会给单位甚至是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也让犯罪份子有可乘之机。

1.3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涉及财务、财政、计算机、会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必要了解并掌握所涉及的知识,所以说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2]。此外,审计也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更需要其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而专业的判断是常年累月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如果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不高,审计工作极容易出现失误,继而形成审计风险。受教育制度的影响,我国审计人员的培养体系并不完善,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部分审计人员既不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具体表现为不能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自行其是,也不具备敬业的工作态度,具体变现为工作马马虎虎、粗心大意,责任心不强,使得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不了。

1.4审计方法有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越来越庞大、复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取证的难度,现代审计多采用抽样方法。然而抽样审计的劣势也是相当明显的,随机性较强,审查结果不能全面真实地反应实际情况,容易出现审计风险。

1.5审计环境复杂

不完善的审计法律和不合理的审计管理制度是造成审计环境恶劣、复杂的主要原因。以审计管理体制为例,我国审计管理实行上级审计机关和政府的双重领导机制,上级审计机关是业务领导,政府是行政领导,审计需向政府首长负责,使得审计工作极容易被行政干预,让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在业务上丧失权威性和自主性,在组织上的丧失独立性,使得审计不能有效规避风险。具体表现为政府过多地干预审计工作,让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甚至直接更改、变动审计结论,使审计结论失实、失真。

2.审计风险的防控

2.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旨在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使其能更好地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建立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具有合格的业务能力和政治思想。其次实行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认识。根据具体的实际工作,对审计人员进行系统、有计划的专业技术、法律知识、思想政治的培训,让其理论、技术、思想更上工作需要[3]。最后引导审计人员及时更新会计法律法规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的财务制度,让其通过学法、熟悉法、懂法来更好地行使经济监督任务,让其在实际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用法、执法,提高其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此外,还应定期举办认识交流会,让先进的个人分享自己工作的经验,让审计人员彼此学习,实现全体知识的共享和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引导审计人员建立正确的荣辱观,把握好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政治底线,不受不良因素的感染,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和制度,确保给出的审计结果尽可能反应事实,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2.2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想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应加强审计程序和步骤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具体步骤如下:①加强审计风险的管理,审计单位应从上之下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危害,并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风险宣讲,使之形成思想共识。为了确保能及时准确预测审计风险,还应在具体的工作中加强审计风险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举措。对审计方案进行评估,在满足审计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风险最小的审计方案,并采取配套的风险防控措施。②在开展具体的审计工作前,审计人员要全面、准确地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以及财务状况,必要情况下还应了解人员配备、人员配备情况,若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会计核算不确定因素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审计环境不具备时,可拒绝发表审计意见或不进行审计[4]。③在发现审计结论之前,应详细、清楚地介绍审计事项和范围,然后再用谨慎的态度给出审计结论。

2.3规范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

具体的审计工作需要执行审计程序,也需要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支撑,所以我们要规范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只要这样才能做好审计工作,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首先,审计程序要科学、合理,应联合应用详细审计程序和抽样审计程序,明确审计的重点,并尽可能提高审计程序的科学性。其次,应加强审计前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并据此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再次,在审计过程中应加强重点、难点信息的控制,让项目从计划编制到最后实施有一个全过程的管理,并实现项目主审负责制,提高主审人员的责任感和权利意识。又次,要加强审计报告的撰写,让审计报告能准确无误地体现审计结果。最后要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加强审计方法的创新,建立审计作业平台,引入先进的审计软件,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通过提高审计方法和手段来减低审计风险。

2.4采用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人员可通过专业的判断和能力来解决审计中不确定因素,甚至还能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抽样方案,但抽样结果数目和质量的评价较为困难,对于具体的审计人员仅依靠个人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5]。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其在充分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执行分析性审计程序,运用审计风险模型,遵守审计策略而开展具体的审计工作,这种审计模式不仅能降低审计成本,还能有效防控审计风险。此外,这种审计模式还实现了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平衡,其通过分析性程序来分析和评价审计风险,不仅能评价审计风险,还能分析出产生风险的各主客观因素,甚至能对审计风险是否可控进行评估,这使得审计过程与审计风险的控制能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更加的清晰明确,对审计风险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第2篇: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审计风险 成因 防范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信息可能发表不恰当意见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会侵犯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或是给其造成损失,是审计人员应承担的一种风险和责任。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审计风险日趋增大,成为从业人员无法规避的现实问题。审计风险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客观性。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事实,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因个人的意志而消失或转移。审计从业人员只有严格遵循审计程序,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等,才能降低审计风险。二是不确定性。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体现为一种潜在风险,形式上则表现在:审计后果发生的不确定性;给被审计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是否严重的不确定性;审计人员需承担责任大小的不确定性。三是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严重性。一旦出现审计风险,就会给相关利益者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会在不客观的审计报告下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进而使其经济利益受损。对于审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会降低其可信度,影响其社会形象,甚至引来官司。对于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同样会影响其企业形象,降低企业价值。四是可控制性。鉴于审计要为其出具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因而审计人员通常会主动采用各种方法来控制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现实社会中,会计师事务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其从业的独立性,也影响到从业人员的公信力。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就是企业,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与行政主管部门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会加大审计风险。对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者而言,其既是委托人,又是企业的实际经营者,这一现实必然会削弱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从实际情况看,企业的经营者集管理权、决策权、监督权于一身,进而会降低审计的独立性,加大审计风险。例如:个别兼具高成长与高风险的创业板公司,其在上市前可能存在自身经营不规范、财务制度缺陷、为上市而具有造假动机等,必然会加大审计风险。

(二)审计人员能力差异导致了审计风险

随着现代化企业的迅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会计核算与报告方式越来越先进,这在客观上要求审计从业人员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法律法规、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审计人员的从业经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对复杂业务的审计又不能生搬硬套,因而对企业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无法发现,就算有所察觉也没有能力完全核查清楚,客观上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得审计结果难以与社会的全部期望相符,加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对审计的内容和需求不完全一致,这就加大了审计诉讼纠纷的发生率。

(三)审计程序与方法存在缺陷,手段相对陈旧

现代审计方法强调的是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的均衡,实践中采用的审计程序也是以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为前提,这主要体现在审计抽样方法的选择及分析性复核方法的采用上。其中,审计抽样方法的选择使得抽样结果与以此为基础推断总体结果之间产生误差,而这一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必然会形成抽样风险。分析性复核方法的采用则会造成相应的分析风险,导致审计风险的构成更加复杂。此外,多数审计机构及人员仍沿用多年来的审计手段,而未能及时引入国外先进做法,无形中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增加审计风险。

(四)审计环境的变化影响审计质量

审计环境的变化会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首先,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中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少企业有对内对外两套,甚至多套账薄,这必然会加大审计的取证难度,影响审计结果。其次,现行的法律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使得审计结论有时无据可依。对于一些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的评价依据模糊不清,有的甚至缺乏评价依据,这会导致审计评价、结论的提出,以及审计处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最后,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内容更加广泛,这为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企业审计范围已经远超传统意义上的财会审计,审计对象与内容已深入到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非上市企业并购审计业务中,审计风险主要源于自身审计质量不高和并购失败两方面,包括评估风险、信息不对称、定价风险、法律风险等。

三、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审计独立性,健全三级复核制度

鉴于国内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要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社会要还予审计事务所应有的独立性。尤其是社会审计组织,要脱钩改制,独立于原挂靠的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对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确保审计组织内部的独立性,保证审计从业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可能影响审计公正立场的特殊关系,以及其他可能降低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影响因素。此外,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机构三级复核制度,来提高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防控审计风险。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防控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审计业务的复杂性以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判断,因此,要建立健全三级复核制度,在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和侧重点上,严格把控审计风险,发挥三级复核的积极作用,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以降低审计风险

尽管我们清楚审计结果受到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也明白审计结果因人而异的客观事实,但为了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从业人员还是需要把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作为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保障。首先,审计是一项兼具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是一种独立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较强的责任心。其次,审计人员应通过主动学习,掌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的最新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的熟练运用,做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在实践中要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做到触类旁通,提高处理新业务、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最后,审计事务所等审计机构应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此强化其对审计等知识的学习,提高其执业能力。通过培训新业务的审计案例,从全方位把握审计要点,规范审计人员审计行为,增强审计人员在复杂环境中协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规范审计程序,优化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程序,依据原定的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活动。一方面,要规范审计程序,明确哪些流程是必须要执行的,并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绝不能因为其他原因而人为地减少审计环节,做到严格执行。另一方面,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及审计重点来设计审计方案,方案一经确定则不能随意修改。同时,要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提高审计质量奠定基础。此外,要优化审计方法,以降低审计风险。要在充分熟悉被审计单位情况的基础上,正确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与内控风险,并进行符合性测试,从而判断审计风险,明确审计切入点,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以及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要积极运用风险导向型审计,并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作为重点,从而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及程度。要努力创新审计技术,运用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等新手段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四)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引入风险管理模式

鉴于大量审计诉讼案例,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等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受理审计业务前要保持适度谨慎的态度,全面收集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内控制度、业务种类、管理人员素质等信息,充分考虑客户信誉,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对于经营状况恶化的企业要尤其加以注意。此外,要引入风险管理模式,以此降低审计风险。一是要对审计风险进行事前评估。要对被审计单位面临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审计方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二是要对审计风险进行事中控制,通过选择减轻审计风险的方法和手段,创建降低审计风险的程序,以降低或转移审计风险。事中控制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对受理业务的风险控制、对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等。三是对审计风险的事后总结。这主要包括对客户和客户管理方面的总结,以及对整体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分析、评估和修正,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小林.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2010(05)

第3篇: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我国审计准则规定,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可能性,但不包括独立审计错误地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大错报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要素群的归集。(1)重大错报风险要素群。 在中国审计文化背景下,重大错报风险不宜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来抽象概括和笼统表达。它是由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技术风险、个人责任风险、执业道德风险和领导授意风险等多要素共同构成的风险集群。 1)内部控制制度风险。企业经济运行中,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结构复杂,落实工作量大,执行中频繁出现认识不统一、政策不配套、越权管理和以权代制等现象。无制度管理和制度“不作为”现象极为普遍,内部控制失灵,其会计政策落实、会计岗位分工负责及会计人员职业操守必然大打折扣,报表重大错报在所难免。2)技术风险。不论老会计和新会计,都会存在因工作疏忽和技术差错造成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老会计岗位经验丰富,实操熟练,但往往工作拖拉,职业态度消极,缺乏知识更新,执行会计准则及税收法规政策能力欠缺;新会计理论基础扎实,工作学习热情高,愿意接受新挑战,但经验成熟度低。可见,会计人员核算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疏忽和遗漏,一旦成为操作习惯性,问题就会集腋成裘,反映在会计报表上就是重大错报。3)个人责任风险。国内企业会计岗都实行固定职务工薪,不予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即工作好坏和承担业务多寡都不会影响工资水平。

(2)检查风险要素群。 上述重大错报风险的诸多要素同样适用于检查风险,只不过要素的存在对象从企业转换到了独立审计行业上。 1)签约风险。是审计的基础风险,是指事务所及授权CPA在签订业务约定书过程中,因关键要约含混不清或有疏漏而履行后产生责任危害的可能性。2)个人修养风险。独立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修养参差不齐,学历、专业知识方面差距巨大。而且个人修养与审计报告的撰写密切相关,个人修养不高很可能导致撰写审计报告中因用词不当和语法修辞错误,使委托人曲解、误解而影响了审计报告应用效果。3)审计报告风险。由于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所以审计报告的撰写尤为重要。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直接反应审计程序、手段、取证事实等的过程及查验结果。因此,独立审计的执业风险,都集中体现在审计报告撰写及应用上。

二、独立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充分关注被审单位经营状况。独立审计在签订业务约定书之前,要对被审单位的组织结构、中高层领导的品行和能力,员工的个人素养,等多项公司的性质充分了解,并加以识别和评估,以确定是否能够具备签约的条件

(二)认真制定审计方案,实施严格的审计程序。高质量的审计计划是防控审计风险的基础,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是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审计项目作充分了解,从审计的角度,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认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审计方案。

第4篇: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

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发生的主要风险之一的审计风险,不同学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虽然我们无法得出一个较为统一的系统性解释,但究其不同解释中的共同特征,不难发现,审计风险的发生多数是由于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注册会计师可能对报表内容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造成。

审计风险多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呈现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并不能公允的反应其财务状况但注册会计师却得出该报表已经公允反应财务状况的审计意见;另一方面,其呈现形式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真实客观的反应出公司财务状况,但注册会计师却得出其未能公允反应的非标审计意见。故一旦注册会计师违背自身的职业操守或因业务不精等了不合适的审计意见,造成投资者的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也就是审计失败。上述两种均为可能造成审计风险的形态,也是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所采取的抽样检查而非全面具体检查的模式决定了未检查部分存在虚假信息的情况在所难免;同时审计方式受限于工作人员的操作方式和专业素养,无法统一行业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方式,基于该行业的现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均决定了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

2.潜在性

审计风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潜在性,是指审计失败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往往是在造成较为明显的不利后果时才采取对策加以制止,风险处理时才逐渐意识到早在一定时间段之前已存在,但因其风险发生需要一段时间,致使审计风险的初期往往蛰伏而难以发现。

3.可控性

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则决定风险虽然不能被完全消除,但通过注册会计师自身专业技能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磨练,通过会计事务所内部对于审计决策的重视,可以将此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和范围之内。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重大错报风险成因分析

1.行业的特殊性

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职能就是从事审计相关业务,主要的服务客户对象就是各类企业,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其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和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然后出具审计报告,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因为该行业谨慎性要求比较高,一旦稍有失误就会在最终的报告当中进行体现,最终造成重大错报问题的发生。

2.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仍然只是注重会计服务能力的提升。或者是某些会计师事务所设置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合伙人并没有重视,甚至为了谋求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还会主动地违反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摆设,根本无法引起会计师事务所全体职工的注意。再加上事务所的经营业务广,从业人员执业能力有限,容易造成质量控制管理方面的混乱。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

3.内部管理比较混乱

尽管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审计,时常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提出意见与建议,但是并不代表事务所自身的内部管理质量就高。尤其是某些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会计人员变动频繁,对项目质量控制不严格,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会计事务所内部管理不严造成一些项目没有复核程序或复核程序形同虚设。而某些新成立的事务所由于管理经验不足,人才缺失,重利益轻质量,也会为会计事务所带来不少审计风险。

4.外部监管力度不足

会计师事务所尽管具有行业规范,但是在外部监督机制上仍然存在欠缺;或者是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某些环节没有进行深入的监管,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对监管失去敬畏心,最终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埋下隐患。

(二)检查风险成因分析

1.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熟练掌握传统的财务审计,还要求审计人员了解新兴行业的产业链和行业特征,并掌握一定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在了解到被审计单位的行业背景后,会计师事务所应派遣熟悉该行业的专业人才去进行现场审计工作,这样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但现实中某些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中小会计事务所往往缺乏对被审计单位行业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员,造成了派遣的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对行业不熟悉的情况,加大了审计风险。现在社会上具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意识的审计人才缺乏,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因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2.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竞争激烈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官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3月31日,中注协共有单位会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所)9478家,注册会计师(执业会员)108449人,非执业会员164152人,个人会员272601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和从业人员的加入,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新形势下,会计师事务所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会运用多种手段来吸引顾客,这势必会让会计师事务所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挽留客户,往往会在利益上让步,这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减少。在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未能得到较高的报酬时,就会通过一些手段来降低审计成本,如通过简化审计程序或者是减少审计人员的委派,造成审计工作人员不足,审计程序缺失,质量控制形同虚设,这样会降低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增加审计风险。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一)审计业务方面的防范措施

1.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

为有效防控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充分适当的审计程序,如在实施函证程序时,对其中函证程序的收发函过程要严格控制,回函中遇到的异常事项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同时审计人员应采取高效的审计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保证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公允性,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加强独立性管理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要求会计师事务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收费、企业聘用年限、委托关系上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保持独立性有助于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提出准确的审计意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管理,需遵守以下措施:承接业务时,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重视其独立性原则,规范审计收费标准,对聘用年限较长的老客户要提高警惕性,对无法保持独立性的业务果断拒绝承接;建立必要的反馈制度,促使审计人员能够直接向事务所管理层反馈发现存在的独立性问题。

另外,要强化内部控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的分离,保证质量控制人员的独立性。要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得到降低,就要加强事务所内部控制,将一些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避免出现职能交叉的问题,避免各自都没有负担起各自的职责,遇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直接影响到整个内部风险控制和相关的审计风险防范。从提高管理者对于审计风险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入手,对每一个岗位进行岗位评价,了解每一个岗位所具体担任的职责,出现职责交叉,可进行进一步的审核,明确权责分布,树立宏观层面上的控制机制。此外,对整个事务所内部控制工作进行一个整体的研究和考评,让每一个岗位能够发挥自己实际的作用,这对于该事务所的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有一定的帮助。

(二)审计主体方面的防范措施

1.提高审计人员质量控制风险的力度

审计风险有效的管理和防范能够促使审计行业健康长远发展,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及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应提高审计人员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应避免审计人员工资待遇的不稳定加之工作繁忙,使审计人员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以降低人员流动性。

2.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能力

在目前的审计业务中,由于缺少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虽然很多领域都有涉及,但因一些新兴行业或高科技行业中有着多样的经营模式和复杂经营活动,导致审计内容不断增多,从而增加审计难度。由此,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降低审计风险刻不容缓,会计师事务所应在一项审计项目工作完成后,对该审计项目进行经验总结,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学习,提高审计人员审计经验水平。鼓励审计人员考取CPA证书,增强审计团队的专业实力。

(三)审计客体方面的防范措施

1.强化客户管理层风险意识

客户管理层只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却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加以掩盖,忽略了得到相关利益时所伴随的经营风险。审计人员应引导客户管理层组织学习防范相关管理风险的知识,提高管理层对财务数据客观的判断能力,提高对存在财务指标异常变动的警惕性,提前作出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对企业员工进行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当风险发生时,客户管理层根据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以弥补损失,根据此次风险建立风险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帮助客户完善内部控制

在进行审计时,必须对客户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必要时对客户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评估,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如审计人员对某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后发现,企业内部存在一股势力独大,所有权结构规划不合理的情况,这就需要引起审计人员的足够重视。帮助客户完善内部控制,就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所有权结构进行合理规划,防止存在相关利害关系,损害企业合理结构的构建,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内部控制风险,帮助企业合理、高效地实现快速发展。

第5篇: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运营稳定性,在当前市场环境风险性因素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制定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方法策略,是很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中存在的审计风险

(一)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健全。从现有的一些中小企业审计工作运行的情况来看,其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尚不成熟,导致企业产权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配缺乏足够的合理性,导致经营者所受的约束存在不足。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管理性质工作方案的有效关注,常规管理工作的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重视,最终导致中小企业无法有效的凭借资产规模优势,成熟的实现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良。一些中小企业的出资人较少,导致独资经营模式的占比始终较高,人为因素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力偏大,无法为审计工作的有效构建提供有利保障。(二)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对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现有的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对内部控制工作行为的有效关注,没能结合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团队成员主体素质的有效培育,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健全性,无法在临时决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理想的进展。一些财务管理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对决策制定程序的重视,存在少数人影响决策的问题,最终导致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缺乏足够的规范性,无法为财务审计工作的推进提供理想的基础条件。部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工作对于财务工作的混乱性特征总结不够全面,尤其对于财务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混乱现象缺乏足够的关注,最终导致财务工作的核算缺乏足够的精准性,难以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维护方面取得理想成效,无法为审计风险的规避提供有利支持。(三)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并没有结合审计工作的创新开展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工作改进策略,尤其对于中小的企业的规模特征认知存在不足,无法在企业的规模局限性得到充分显现的情况下,实现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有效创新。一些审计专业人士对于审计监督机构的建设情况缺乏有效的关注,简单的将监督部门与财务部门进行一体化处理,无法保证监督职权具备足够的独立性,最终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无法得到充分的维护。(四)企业聘请社会审计可能存在利益需求。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在进行社会审计工作体系创建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经营者群体和所有者群体的状态认知存在不足,导致很多审计工作无法具备足够的独立性。此外,现有的很多社会审计机构工作人员拥有较为明显的利益目的,在利益倾向的影响下,无法保证审计工作具备足够的客观性。虽然国内现有的审计工作法规相对健全,但依然无法全面的实现对审计工作细节的有效督导,不利于审计风险的全面有效规避。

二、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保证社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中小企业需要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工作内容进行完整的研究,尤其要对注册会计师及相关独立审计工作的运行模式进行分析,使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建设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进。要加强法律因素应用价值的关注,尤其要对会计师独立行使审计职权过程中所需的法律支持予以明确,切实保证法律资源的保障性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显现,为审计机构作用的更好发挥提供完整的支持。(二)提高风险意识,提升人员素质水平。要加强对审计机构重要运行价值的关注,以此为基础制定审计团队成员的素质培训策略,尤其要对审计机构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使利益关联因素的各方面影响可以借此得到明确,以便审计机构重要运作价值的开发,并且保证审计团队成员的素质可以在审计意见得到明确的情况下,有效的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改进。(三)制定审计程序。审计程序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舞弊情况的重视,凭借审计程序的调节实现对各类审计风险的有效核实,保证审计风险评估方案的构建可以在防控舞弊问题方面取得进展。(四)简化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的设置要对舞弊现象多发项目加以总结,并结合诚信机制的建设强化审计程序调节合理性。注册会计师群体需要进行诚信工作体系创新方案的设计,尤其要对审计机构建设过程中的各类基础性原则进行分析,使审计机构的具体建设工作可以在业务运行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理想的进展,更好的实现对审计机构重要价值的开发,并为审计程序的进一步简化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风险构成情况十分复杂,加强对审计工作现有问题的研究,并从多个方面制定提升中小企业审计工作运行质量的具体策略,对提高中小企业审计性质工作的综合性运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祁增文.浅谈企业审计效果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财会学习,2019(31).

[2]李克洋.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与控制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3(12).

[3]韩敏安.中小企业的审计及其风险分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第6篇: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采用会计电算化来进行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也给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

一、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审计对象和内部控制方法的变化

1、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纸质材料记录,都有经办人签字和负责人签章,审计线索清楚。审计人员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2、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对象与程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手工会计系统中的许多原有的控制措施都已不适合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功能是否恰当有效直接影响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内控环境的复杂性使舞弊行为有机可乘,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会计核算软件接口不统一。目前,大部分会计软件没有统一的标准数据接口,虽然《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已于2004年9月20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是目前各审计单位所采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大多基于不同的数据库平台和数据库结构,生成的数据结构也不尽相同,使得财务数据较难整理和分析,必然会带来审计风险。

(三)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因为即使系统的全部账表都要硬盘拷贝,利用计算机还是比手工更迅速、更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工作。但审计人员如果不懂得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就可能会带来审计风险。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实施计算机审计,以防范检查风险。在对证、账、表进行审计时,除了结合通常手工对系统进行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外,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信息失真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需要在测试系统程序控制的基础上,每次审计时都利用实际数据或模拟数据测试被审单位的系统程序,将测试的结果数据与正确的或应当出现的结果进行核对,进一步检验被审单位电算化会计系统程序的可靠性,检查各项公式的设置是否正确。

进行实质性测试要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尽可能使用审计专用软件实现会计数据从会计核算软件到审计软件的转换,由审计软件来完成大量的复核和核对工作,审计人员应着重对审计项目的有关数据重新组合,运用有效的审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不断地修改、充实和完善审计计划,执行切实可行的审计程序,深层次地审核审计单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识别虚假或失真的电算化会计信息,控制误差风险以全面实现审计目标。

(二)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控制风险。在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审计时首先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和评价应从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方面的测试与评价进行。程序控制的责任者是软件开发部门。对本单位自行设计开发的电算化系统,应结合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资料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准、系统设计资料,审核系统的开发计划是否经过严格审核,仔细研究调查后方可实施,在开发过程中是否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工;对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则应重点审查该系统是否通过评审或鉴定,为适应被审单位特殊业务所做的调试是否经有关部门的确认。

首次审计时不论软件是自行开发还是外购,都要根据系统的流程图、源程序、编程说明、用户使用手册等资料依次检查系统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与输出,系统的初始化、维护与安全等各项操作所设置的关键控制点是否合法、合规、合理。

制度控制的责任是会计软件的使用单位,是由人工实施的控制,独立于系统软件对制度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应注意:审核被审单位是否根据本单位实施电算化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组织机构模式,在电算化系统内部合理设置岗位,进行不相容职责分工控制。注意被审单位的机构模式是否根据本单位的规模、管理方式及发展方向恰当地选用了集中管理模式,或分散管理模式,或集中管理下的分散模式。

电算化部门内是否遵循内部牵制原则相对独立,根据需要进行了合理的职责分工,如系统员、系统维护员、程序员、操作员、数据控制员、数据管理员之类的职责分工;各岗位人员的素质是否确实能够满足开展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审查系统工作环境的控制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和健全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和执行操作规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和评价系统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的薄弱环节,确定内部控制制度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帮助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决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范围,减少和防止电算化系统的审计风险。

(三)制定和完善新的审计准则。我国在审计方面制定了许多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准则中的某些已不适应实际情况,一些新增审计内容在审计准则中又缺乏相应的条款,如电算化系统开发审计准则,新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软件功能规范和开发准则等。在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在以下方面进行规范:①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②审计证据的收集;③计算机审计过程及相关的审计技术;④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等。制定有关电算化审计准则和制度,是目前审计工作的迫切需要。

(四)开展审计技术和方法研究。由于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有很多不同点,从而产生了许多独特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和工具。计算机审计注重对业务事项和处理过程进行证据收集,如要收集符合性测试的证据,一般是通过模拟数据进行测试形成要收集的证据。因此,要大力开展对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如审计管理计算机技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测试技术、数据库或数据文件的审计技术、应用软件的审计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评价技术等,特别是内部控制的测评技术,以尽快实现利用计算机审计。

(五)加快审计软件开发。审计软件是计算机审计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没有良好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是很难开展实际的自动化审计工作的。审计软件的功能应具有针对会计程序本身合法性、正确性的审查功能;具有对机内会计数据文件的一致性、正确性的检查功能;具有验证会计报告的可信程度及会计软件内部控制措施的可靠;具有审查审计报告、审计文书自动编制整理功能等。进而解决审计电算化滞后的实际问题,做到审计技术与会计电算化同步。利用计算机快速分类、检索功能、存储能力编制审计程序,可以进行大量的审计比较、抽样及核对工作,收集审计证据,减轻审计人员工作强度;事先用计算机设计测试案例,后用于测试被审单位的会计程序和数据文件,能够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员利用计算机存储有关法规条例、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等,随时调用,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利用计算机对审计资料进行统计汇总,编制打印各种统计表、审计文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软件既可以加快审计工作的效率,又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规范化工作。但我国审计行业的审计软件很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应加大对审计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同时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开发或独立开发审计软件。另外,要加强国际交流,引进计算机软件技术,缩短计算时间。

(六)加快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1、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审计工作;2、购买必要的审计软件,对复杂的财务软件的审计聘请计算机专家进行辅导;开展审计的正规课程,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3、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审计配套课程的教育;4、同时适当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西方审计理论和方法,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总之,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要求。开展计算机审计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新课题和新任务。一方面逐渐实现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即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所办理业务的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档案、报表、信息处理、预测、决策等工作也逐渐地实现了计算机化。运用计算机审计能够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时效;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项目质量;突出审计工作重点,丰富审计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相新江.论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15.

第7篇: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工程结算审计;关口前移;防控结合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115

1 案例背景

某石化改造项目,工程计划投资总额8700万元,主要工作内容为:设备制作安装、防腐、附属消防喷淋管线及自控系统安装。

审计组开展审前调查,并根据审前调查确立了审计目标:一是工程造价的事前控制,重点关注招标文件的计价依据、计价条款、工程量清单编制等工程造价控制关键点;二是工程造价的结算审计,通过审核、比对、查证,对不符合施工合同计价取费标准及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差错予以纠正,合理确定、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三是工程管理方面,运用工程造价审计成果,对具有典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由点到面的分析,推动体制、机制及制度完善,进一步推动工程项目管理提升。

2 审计过程及方法

按照“关口前移,防控结合”的工作思路,采用全面审核法和重点审核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审计,重点抓住结算审核的“四个重点”,实行现场“一线工作法”,严格实施“五查”。

2.1 关口前移,防控结合

(1)前移审计关口,参与工程招投标。按照确定的工作思路,审计组重点对涉及工程造价的条款进行审核。该工程招标文件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审计组采用重点审核法,先从工程量较大的进行复核。通过审核,发现该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部分存在重大偏差。审计组将复核情况及时反馈,招标人对此进行修改后招标文件,有效规避了这一风险。

(2)持续跟踪,参与工程合同审核会签。招标完成后,审计组根据工作计划继续对该工程进行跟踪,参与工程施工合同的审核会签,重点关注与工程造价有关的点:工程承包范围与招投标文件是否一致,组成合同文件的顺序,工程师权限的设置,对安全文明施工的约定,对工期顺延的约定,合同价款的确定方式,对工程变更的约定,竣工验收及结算的约定等。

2.2 抓住“四重点”,把好工程造价“结算关”

(1)结算审核重点之一,复核工程量。根据图纸和结算书逐一审核,逐项核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符合清单计价规范,变更增加的项目是否已包括在原有项目的工作内容中,防止重复计算,复核过程要有记录,做好工作底稿。

(2)结算审核重点之二,针对实际剖析综合单价。首先对综合单价进行分析,看其组价与实际施工内容是否相符;然后根据已核对的工程量,按照合同约定的结算办法进行综合单价确定。

(3)结算审核重点之三,审查工程变更。变更签证的审核重点是其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变更签证和工程索赔是工程造价领域问题的高发区,也是虚增造价的集中点,更是造价审计的重点。

(4)结算审核重点之四,审核工程材料价格。工程材料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在工程造价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工程审计的重点环节。尤其是投标报价以外变更工程材料价格的认定,更是工程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审计组对于签认价格高于《市建设工程价格信息》的材料价格,按照信息价予以核减,对于信息价里没有的材料,通过向材料市场询价予以确认。对于按照建设单位要求特别定制的材料,市场无法询价的材料(如:油罐加热盘管为定制加厚无缝钢管),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有效证明凭据,以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进行审计认定,以规避审计风险。

2.3 实行现场“一线工作法”,严格实施“五查”

熟悉施工合同、施工图及竣工图等有关资料后,对需要到现场核对的项目事先做好计划,带着问题去现场进行实地勘察测量,实行现场“一线工作法”,做到五查:一查竣工项目是否按设计图纸施工,有无未施工项目、未完成工程量;二查实际变更是否与变更签证相符、签证是否合理;三查实际施工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有无偷工减料、低档替代现象;四查变更工程量增减情况,看有无虚报、多报情况;五查实际使用工程材料规格、品牌、等级情况,作为定价依据。

3 审计结果及成效

(1)关口前移成效。审计组通过审核发现招标文件存在重大偏差,并针对问题提出审计建议,该项审计建议降低工程造价212万元。

(2)结算审计成效。通过结合前期审计成果,经审计工程送审造价为3669万元,审定造价为3271万元,核减398万元,核减率10.84%,有效控制了工程造价。

4 思考和启示

(1)审计关口前移、把好“入口关”是工程审计的突破点。工程施工计价始于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合同一旦签订,其计价条款、合同漏洞往往是“木已成舟”,易发生争议甚至诉讼,事后审计很难进行弥补。工程审计关口前移,从工程项目计价的“入口”招投标开始参与,对工程计价控制及计价风险控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本工程审计为例,通过事前参与、事前发现、事前整改,避免了“亡羊补牢”,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益。但笔者认为,仅凭内部审计部门一己之力,不能解决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必须依靠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才能防范风险,使管理效益最大化。

(2)以工程审计成果促进管理提升是工程审计的创新点。转变审计思路,将工程审计发现的问题上升到管理高度进行综合分析,提升审计层次,由工程造价审计一个重心转变为工程造价审计+工程管理审计两个重心,以工程造价审计促进工程管理提升。本工程审计完成后,审计组对造价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由点及面进行总结提升,从而有效对今后的工程审计进行借鉴,其意义和价值远大于项目审计本身。

(3)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是实现工程审计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实现由传统的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结算的转变,有利于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本工程项目重点实施了事前审计及结算审计,把好工程审计事中控制环节,抓住工程实施阶段的合同管理、工程变更、工程款支付三个关键点进行跟踪审计,有效实现了工程审计的闭环控制,向实现工程审计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建设项目审计[S].2008(01).

第8篇: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县级基层供电公司上划到国家电网后,国网公司对基层单位的管理力度加大,各方面要求也愈发规范、严格,因此,开展内部审计以防范各类风险显得尤为迫切。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资产整合,为地方电力发展搭建了平台,以提高县域内的供、配电可靠性、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为目标,以促进地方电力事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问题也相继浮现出来,体现在供电公司财务审计的风险上,主要是以下几点。

1.传统财务审计方式落后

供电企业财务审计的意义在于防止和规避差错,而目前应用较多的审计方式是就账查账的逐笔审查法,手工收集资料,工作效率偏低,而且审计中无法将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地结合。近几年来,财务方面的管控配套系统逐渐被企业应用,但是,相关系统数据平台的标准不统一,这就限制了审计手段及技术的推广实施。同时,对固定资产审计偏重也不合理。供电企业开展固定资产审计,如竣工工程财务决算审计、工程造价审计等,审计中对于工程建设阶段的关注度,明显高于资产运行阶段;对财务风险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对资产管理风险的关注度;而审计工作揭示出的问题,大多在资产管理的合法性上,而不在资产运营机制等深层范畴之上。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供电企业的财务审计模式转型。

2.审计部门欠缺独立性

供电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往往受到本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与单位利益牵扯较多,审计工作的开展无疑与有关部门和个人的利益紧密相关,欠缺公正性。不先进、不客观的审计管理模式,必然难以保持财务审计部门的自身独立性,它只能服务企业大局,而不能在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3.审计人力资源结构欠缺合理性

当前,供电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实际中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极其缺少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术熟练的审计人才。同时,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专业结构单一,员工无法适应复杂的审计任务。虽然供电企业内部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为目的,对审计人员开展训练、培训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强,但是审计部门中仍然普遍缺少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二、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1.财务审计工作不断拓展

当前,供电企业的财务审计业务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审计业务项目也突破了对收支、经济责任的审计,而是向招投标、电费、合同、安全等多方面的管理领域延伸,并且各个项目相互交错。这也要求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必须加强协作。这种复杂的情况使得审计人员承担了更多责任,财务审计风险由此增加。此外,工程项目审计的复杂性也值得关注。供电企业下设的基层网点分散,各种工程项目数量繁多,这对项目审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性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要全面,还要充分了解施工方案及工程具体情况,工作难度较大。

2.经济责任审计范畴广

供电企业面对的基层单位,干部流动上具有频繁性,加上供电企业上划,经济责任审计一直是题中应有之意,而界定个人经济责任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实反映出以下几类问题:行政主要领导在任期间,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出问题,其责任的界定存在难点;基层单位同时存在个人与集体违纪行为时,互相推卸责任而加大责任界定的难度;对离任领导的经济责任欠缺约束性等等,这些均会增加财务审计的风险。

3.财务审计能力偏低

现阶段供电企业的财务审计,在方法和技术上都有滞后性。例如,审计中,统计抽样技术未能得到很好的运用,抽样结果存在漏洞,其与总体判断之间的误差较大。又如,审计证据不全面,质量误差凸显。总的来说,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缺少事前计划、报告、复核等一系列程序,并且审计录入信息不完整,取证难度的增加可导致审计质量误差的出现,风险也由此增加。还有一点是,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过大,欠缺职业道德及风险防范意识,其职业行为必然会受到多方干扰,给企业财务审计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强化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企业财务审计部门的发展壮大,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领导支持,以提升财务审计的权威性。而基础供电公司上划的现实情况,更要求审计部门保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从机构设置、业务开展、经费、人员管辖等多方面体现独立,使本部门不与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有所牵涉。与此同时,要注意审计人员的身份,避免工作人员与被审计的业务、单位、部门等有瓜葛,并有能力合理分析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各类问题,严格审计程序,从而以强大的组织保障机制来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

2.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谨性

经济责任审计仅针对经济活动,并仅对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进行结果评价,而基层单位的任职领导在审计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所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更需严谨。审计时要保证客观、力求公正,尤其是在审计评级环节要注意:评级仅限于规定范围之内的审计事项;评价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可靠;用词妥当、涵盖事实,保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另一方面,建议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到供电企业的干部管理制度之中,以加强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责任感,避免连续的企业经济活动与领导任期期满而遗留问题之间的矛盾。

3.改进财务审计方法及技术

鉴于供电企业财务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加之审计业务仍在不断延伸,所以,抽取样本以判断总体的审计方式仍然应当占有一席之地。而实践表明,采用统计抽样技术比判断抽样技术更为合理。因为统计抽样法要求事先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设定置信区间,进而确定抽取样本的范围,由工作人员熟练运用抽样技术可以降低风险。与此同时,要实施财务审计质量控制,围绕事前计划来开展工作,充分分析基层单位的相关资料,保证证据准确,并且做到责任到人。此外,引入会计电算化审计软件,统一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规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审计风险。

4.建设高素质的财务审计人才队伍

财务审计工作要求较高的技术性与专业性,审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相关的知识技能。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对审计工作者开展后续教育培训,以提高人员的素质水平,防控审计风险。同时,积极建立审计人员职业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以及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以取代手工审计方式,这都有利于规范财务审计行为,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进而化解员工的职业风险。

四、结语

第9篇: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摘要:我国正处在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经济下,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财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依赖于审计质量,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外部审计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对推动或促进公司治理也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公司持续发展 审计责任意识 独立董事选聘机制 独立董事责任意识

新常态经济是经济模式的转变,是以新常态经济学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是民间市场的基础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的统一,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加强公司治理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的情况又对外部审计质量产生影响,以此为基础,外部审计还可能在维护公司各种委托关系的正常秩序与利益公平、保障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公司治理审计的目的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特定关系相比于股东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更加突出。一方面,控股股东相比于管理层有更大的利益冲动;另一方面,控股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多数表决权地位,导致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的表决基本无效,参与公司治理行使股东权力的动力更小,多数情况下通过消极退出方式表达意愿。但在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传导机制不畅的情况下,消极表决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治理作用。因此,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冲突中,相比于没有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中可能存在的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冲突,中小股东在有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公司治理审计的目的是帮助组织提高公司治理能力,改善公司治理状况,合理地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组织价值的增加。

二、上市公司的治理目标

只有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各方股东的共同利益,而实现公司的健康发展,保持和谐进取的公司治理机制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公司才有可能制定恰当的战略、按既定战略发展、持续盈利、获取稳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朝着股东财富最大化发展,实现企业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持续帕累托改进。

(一)和谐要求公司各利益相关方协调一致,不能总是以自己的一己私利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中小股东和资金借贷者作为被方需要以公司发展为重,在公司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利益。公司发展依托控股股东,中小股东需要支持控股股东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不宜时时处处掣肘。控股股东须知“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诚信履行受托责任,切实以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为重,主动防范道德风险,从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中获取利益。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是猎鹿博弈,不是零和游戏。双方完全可以共同理解与支持,实现双赢目标。

(二)进取要求科学治理。控股股东通常都是创业者,创业难、守成更难,成功的创业者未必守业成功。在成为公众公司之后,控股股东的责任已不仅限于自身,还需要对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负责,应深知责任、谨慎从事,不固执创业的风格,忠实代表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从市场上选择恰当的职业经理,科学治理、稳健进取,将更多精力投放到代表全体股东批准公司战略、督导公司战略实施和监控不当管理的模式上。

三、外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与审计质量的相关关系分析

外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与审计质量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一是外部审计治理作用的发挥和审计质量依赖于共同的基础,二者均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健全的资本市场机制等方面。二是审计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与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与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等密切相关,而这些都是注册会计师保持诚信执业、保障执业质量极为重要的条件,因此,外部审计发挥公司治理作用本身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一种手段和途径。三是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具备发挥公司治理作用的条件,公司治理作用发挥得越好,审计质量保障程度越高,二者呈现完全的良性互动。四是外部审计合理保证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质量这一基本功能,本身也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在通过鉴证工作直接影响和促进公司治理不断健全并有效运行的同时,还可作为连接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的桥梁,或者说相互沟通和有效传导的渠道。因此,外部审计形式上是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本质上是公司治理,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所以做好一方面,也必然做好了另一方面。五是促进被审计公司持续发展,提升被审计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才是“本”,财务信息和审计报告只是“标”,注册会计师若只是盯着财务信息本身作审计,或者为控制审计风险而作审计,终究只是对标不对本。只有标本兼治,以本为重,才能最终解决问题,防控审计风险。

四、提高外部审计公司治理功能的措施分析

公司治理影响外部审计及审计质量,外部审计又反作用于公司治理机制,为使其良性循环、共同提升,可基于外部审计发挥公司治理功能的机制和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考虑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但社会诚信环境、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风险意识等方面需要依赖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及其他外部因素,除了假以时日,无法采取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推进和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意识,提升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

1.审计责任的深入理解及引导方式。会计师事务所是营利组织,但又区别于一般的营利组织,其提供的鉴证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完全的信任服务,这种服务既依赖公认的行业规则体系,又服务于这一规则体系;既依赖于诚信环境,又为诚信交易提供基础服务;于被鉴证对象是纯粹的交易费用,于真正的委托者是一种增值服务。基于这样一些特点,注册会计师行业及行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社会基于什么需求需要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其服务如何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若不能很好的满足,将会面临何种后果、承担何种责任。只有认识到其服务的特点,分析清楚需要思考的问题,才有可能诠释诚信执行、勤勉尽责的真正涵义,才有可能面临资本市场形成如履薄冰的风险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对资本市场的强烈责任感。基于这样的理解和分析,为提高外部审计的公司治理功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正面引导注册会计师正确认识其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社会责任,培育其职业责任感,包括制定政策、宣传教育、案例分析等方面;二是加强惩罚,强化其不履行应有职责或不恰当履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

2.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内涵及提升途径。提高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对外部审计公司治理作用的发挥,不仅是必要的、可行的措施,而且也是一项长效机制。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升不能仅局限于对执业准则和相关业务规则的掌握,宏观与微观经济、企业运营和管理、资本市场、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当前注册会计师急需提升的领域。结合当前注册会计师的实际情况,基于行业监管的整体层面,首要的是两方面:一是引导市场选择注册会计师时切实做到以专业为导向,防止注册会计师重市场、轻专业;二是通过监管导向,使注册会计师充分认识到促进被审计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被审计公司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水平才是本,为此,注册会计师应自主全面提升自身相应的专业能力,既从根本上防控审计风险,又实际促进被审计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探索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独立董事以其独立的地位和董事的身份参与公司治理,既置身于其中,有机会深入了解公司的各种治理决策所需信息;又不会身陷其中、受制于控股股东及各相关方在公司的各种利益纠葛,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确实是一种良好的机制设计。正是这样一种机制,能够更有效地保障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的独立性,使得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能够顺利地传达到公司治理层面,并影响公司治理。为使这种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产生真正能够实现机制设计使命的独立董事,证监会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机制建设,包括独立董事的职责、会计师事务所的选聘、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保障等方面,但基于目前的状况,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

1.探索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独立董事的关键是独立性,能公平地代表全体股东的义务,而不是其中的特定群体。现行的选聘机制依赖于董事会、1%以上股东的提名,并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果客观形成了独立董事由控股股东选聘的局面,导致独立董事从根基上难以真正代表全体股东。因此,独立董事的选聘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其中两个关键点就是提名和最终的选举,可以将选举权授予股东大会,但提名权就不能交给在股东大会上有相对多数投票权的控股股东,相反,若机制上允许控股股东提名,在选举中则应予以回避,通过这些选聘机制安排,保障选聘的独立董事,既有胜任独立董事的能力,又不受控于控股股东。

2.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在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方面,中国证监会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出台了相关规定,取得的效果也较为明显,但在独立董事的责任方面,仍然需要持续推进,不断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强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从公司管理层角度,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需要独立董事参与决策的事项,明确各自的责任,如公司管理层未将应交独立董事发表意见或参与决策的事项提交独立董事,未按治理规则或相关内部文件的规定向独立董事提交发表意见或决策所需要的资料,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从独立董事的角度,进一步细化其责任,明确其未恰当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进一步要求独立董事确保外部审计保质保量完成,强化双方沟通,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就审计中注意到的公司治理相关问题书面报告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应对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发表独立意见,并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S

参考文献:

1.韩东京.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监督[J].审计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