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武术教学的要求范文

武术教学的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武术教学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武术教学的要求

第1篇:武术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教学服务型大学 基本属性 发展要求 发展方向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36-03

[作者简介]陈明,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广东梅州514015)

依据我国大学分类的一种观点,教学服务型大学是指位于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之的一种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对该类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制度和办学行为提出了特定的要求,规定了其办学方向。只有深刻把握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的丰富内涵和客观要求,才能够实现教育“收益”的最大化。

一、基于地域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教学服务型大学地域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立足方位看,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往往在其所在地方大学身上烙下某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标签和印记。区域社会的经济、地理、历史等因子相应地也对所在大学的发展环境和财政实力、区位特点和交通状况、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等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地域历史文化传统,整合了地域的经济、政治、地理等多元因素,传承着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和生成密码,成为所在大学独具的学术资源和独享的精神传统,使其饱含浓郁、深厚的地域文化特征。二是就服务面向而言,大学的两种主要产品就是学生和学术成果。从其来源看,学生和科研课题主要来自地方。从其去向看,学生和科研项目主要服务地方。

相应地,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地域性基本属性的两个内涵对其发展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从立足方位的内涵看,要求建设具有浓郁地域文化风格的特色大学,这就要求处理好文化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教学服务型大学应以科技发展为实力,以文化创新为特色。这种特色不只是地域的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特色,还应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不只是凝练了地域历史优秀传统,还浓缩了地域经济等社会要素精华,是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旗帜。大学既要发展科技,更要传承和创新文化。应植根乡土,传承、创新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地方文化软实力,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加强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

二是从服务面向的内涵看,要求成为地域的大学而非“在地域”的大学,这就要求处理好自主发展与融入地方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有两个基点,一是独立自主,即大学独立于政府及政治;二是学术自由,即大学内部行政权力服从、服务于学术权力。学术至上,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学习自由自主。然而,独立自主是指与政府处于平等地位,不当政府的附庸和奴仆,但并非不能开展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合作。相反,密切有效的合作会使大学赢得发展所需的资源、卓越的声誉和应有的尊敬。学术自由也并不排斥学术的转化和应用,相反,学术服务会给学术发展带来动力和空。因此大学应以自主发展为精神,以融入地方为宗旨,既要在学术上自由发展,又要在服务上融入社会,成为地方引以为傲的“我们的大学”,而非仅仅是存在于地方的大学。

二、基于跨越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跨越性属性的基本内涵,一是从发展阶段看,“抢抓历史机遇,顺应时代趋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已成为诸多教学服务型大学居安思危、面向未来的发展共识。教学服务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社会责任,肩负着知识经济转型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历史使命,实现办学规模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跨越责无旁贷。二是从发展层次看,教学和研究职能属于两个基本层次,服务创新等其他职能应该属于他类范畴。显而易见,不论教学型抑或研究型大学都具备服务创新等功能,只不过存在服务创新类型、领域、能力和水平的差别。

从发展阶段看,教学服务型大学要求校园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处理好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背景下,教学服务型大学,尤其是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十分薄弱,与一个本科大学的要求很不相称,名不副实。所谓大学建设,其中校园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教学和本科内涵建设是根本和关键,前者可称之为硬件,后者则为软件。地域性大学唯有制定立意高远,科学筹划、分步实施的战略规划,以校园建设为基础,以结构优化为关键。以内涵建设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生命,尽快从“硬件不硬,软件太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困局中突围,才能化解危机,赢得生机和先机。如果错失良机,亦步亦趋,苟且偷安,将不免陷入重重危机。

从发展层次看,教学服务型大学应该处理好教学、研究与服务三者之的关系。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地位明显,“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校的基本任务”,开展创新研究、取得高新成果成为展示高校学术水平和实力的关键,以创新型人才和高新成果服务社会成为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导向和需求。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创新研究,开展创新服务,培育创新文化,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创新的要求就是推进高校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时代潮流和不竭动力。高校唯有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和谋求生存发展。

三、基于依存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依存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是,地方大学与地方有着地缘、血缘、人缘、财缘、情缘五种缘分,相应的关系就是鱼水关系、兄弟关系、伙伴关系、同盟关系、亲情关系五种关系。因此,校地双方具有生存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荣辱与共、相濡以沫和生死相依的依存性。

从校地关系看,要求校地构建和维护兄弟式的亲情关系,这就要求处理好人缘与情缘的关系。从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来看,校地之具有血浓于水的血缘、一衣带水的人缘和唇齿相依的情缘关系。校地双方都应该十分珍惜和尊重这份天然的宝贵联系。任何政策、关系和行为的主体都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要以人为本,以情为系,充分发掘利用好共同而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以文载情,以情动人,珍惜维护好人缘、情缘。

从生存发展看,要求校地双方优势互补,互动发展。这就要求处理好地缘与财缘的关系。大学应树立“财地相依,借地生财”的经营之道;地方应有“科技强市,人才兴地”的发展理念;大学应以“立足地方,依托地方,为了地方,服务地方,引领地方”为宗旨和使命,地方应以“规划大学,建设大学,支持大学,保护大学,美化大学”为责任和担当。校地双方可以通过校地联席决策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等制度设计,将校地双方互动发展的理念转化为现实行为。

四、基于服务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服务性属性的基本内涵,一是从职能结构看,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四大职能中,教学型层次的大学因其研究和创新的实力和水平有限,自然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为主,以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新职能为辅;二是从价值取向看,地方对大学不断增长“人才支持,智力支撑,科技驱动,文化引领”的服务性需求,以及大学自身“以服务换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内在动机,这种内在动机与外在需要的碰撞与交汇,使得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价值取向聚焦于服务性导向。

从职能结构看,要求处理好教学、科研、服务三项职能之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服务为桥梁和纽带,促进教学、研究和创新的科学发展。从价值取向看,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处理好服务与需求的关系。大学的服务不只是与地方开展订单培养和无缝对接,适应和满足地域经济的现实需求,更要发挥其先进思想文化的灯塔和高新科学技术的研发中心作用,来引领地域思想文化潮流,移风易俗,以及引领地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并预见和满足地域的科技需求。为达成服务型大学的价值目标,需树立全方位服务、全员服务、全过程服务的三全服务理念,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发展规划等智力支撑,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学术及技术支持,为地方各业、各界提供人才培养和终身教育服务,为地方文化品位提升提供学术引领等。

五、基于综合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综合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是,由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求与压力,以及内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使得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学科结构上具有综合性发展特征,在类型结构上具有综合性大学特征。

综合性属性要求处理好综合发展、凸显特色与专业导向的关系。以学科综合为基础,以学科特色为龙头,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建制,大学的学术活动围绕学科而展开。综合发展是学科内在生长的要求,符合学科融合生长,交叉互补的发展规律。因此,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要综合协调,按照地域需求的轻重缓急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以建成综合大学为目标。办学特色的核心是学科特色,通过做强和凸显特色学科领域,以激发和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专业以学科为基础、为主干、为源泉,学科以专业为导向、为应用、为动力。专业需要学科的支撑,学科需求专业的驱动。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大学所在地域当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和引领地域需求。同时,专业的需求和发展也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六、基于开放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开放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是大学应实行多元化开放办学以整合区域社会系统资源。教学服务型大学应该遵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要求,同国内外各级高教机构及学术组织开展交流学习和合作共享,以达到提高学术水平、提升办学层次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

从办学模式看,教学服务型大学要求多元化办学,这就要求处理好经营与共享的关系。所谓经营就是盘活资产、整合资源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有着设施、人才、科技、文化等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要采取激励和保障措施,以适宜和有效的方式为区域社会服务,以创造价值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大学是一项神圣的公益事业,应该广为宣传,广开渠道,整合政府、校友、侨胞、乡贤、名流、家长、公益社团等社会各界的资源,共同促进其发展;大学也是一项公共产品,要以共享的精神来倡导和推动校地共建大学的各项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2篇:武术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 武术 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应该在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注重依据本地区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增强体质。笔者根据本地的群众体育活动,选用了武术教学模式来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能。在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技能”这根主线,以套路规范训练为本,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来予以灵活练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理解能力。可以这么说,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学习的潜能,还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容忍心态,从而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1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1.1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好奇心理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能训练是较为重要的一种内容。学生对于武术的了解较少,仅是从影视资料中获取,倘若在课程教学中穿插武术教学定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1.2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一致性。学生的动作协调一致不仅使他们未来身体发展的一种必备技能,也是提高他们身体素养的重要措施。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强身健体的方法,更能够使得动作协调一致。

1.3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意志。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坚强意志和宽容待人的精神,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身心修养,满足他们未来发展需要。

1.4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现行的教材要求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能够多运动,以增强体质。而武术教学则为学生特别是女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自我保护,减少受伤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方法

2.1完整示范,帮助学生熟悉武术过程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武术时往往因为了解不够深入而难以真正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武术,需要借助一定的引导示范来予以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注重引导示范,通过运用整体示范的方法来向学生传授整个动作要领。

对此,笔者以为,这种整体示范就是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动作要领中不断地让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这种整体示中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应该在认真专研武术动作要领的基础上,仔细分解其中的难度较大的动作。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各个动作的用力、运行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有机的联系中更好学习和运用。这种完整示范应该做到反复,规范。在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定型基础上反复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熟悉武术练习的过程。

2.2分解示范,提高学生练习武术质量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较有难度的动作,我们不妨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在分解示范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身体体能的实际情况考虑出发,注重武术动作彼此之间的连贯性,做到“刚柔并进,运用自如”。这样的分解教学,更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笔者以为,在教授分解动作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理解感悟能力出发,注重做到“层层分解、步步到位”,以便让学生能够予以接受和掌握。如教“歇步盖打”动作时,我们可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来进行操练,可以通过“撤步盖掌”来规范学生的上肢练习动作,通过“歇步冲拳”来规范下肢练习动作,以此来做到动作彼此一致。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动作结构,并掌握动作技术。这样的分解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2.3长期训练,达到强身健体学习要求

在武术教学中,切不可做到花拳绣腿。这样,不仅不利于课程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整地掌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按照教学要求认真教学;另一方面,做到长期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当学生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学习武术自然就有了兴趣,就应有更高的目标与要求,那就是武术完整套路练习,就是将学习的单个动作串联成连贯动作了。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更利于学生强身健体。

3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思考

3.1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理念。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运用多元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为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2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做到“科学而规范”要求。我们知道,武术教学是一种讲究非常严格的课程。正是这样的规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遵循规律,规范教学。

3.3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树立“安全是第一”思想。任何武术训练都是为了增强体质,而非争强好斗。在教学中,应该时刻从学生的安全着想,做好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综上所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注重武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方面,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需要,能够促进学生体能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注重武术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成为该项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徐敏.对高中武术选项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体育教学,2010,10.

[2]田芳兵.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刘晋元,冯敏,桑全喜.竞技武术创新系统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3,4.

[4]颜世亮.论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方式[D].山东师范大学,2004.

第3篇:武术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理念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被广泛的推崇,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也日益深化。但在体育教学方面,素质教育的改革相对缓慢,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弊端,下面重点介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1、受应试教育思想的不良影响较大

目前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学仍然遵循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仅仅强调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缺乏对学生武德及武术思维的培养。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样的“实用主义”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武术能力培养,也使得学生的武术学习与终身体育的精神相背离。2、武术教学的课程内容陈旧当前多数高校的武术教学,仅是学习武术其型,教学内容传统老套,武术学习也枯燥无味。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依然按照“老套路”进行学习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样缺乏针对性的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3、武术教学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学,往往完全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使整个武术教学变得乏味。同时,程式化的教学也阻碍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利于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且也容易将武术技能、武术知识及武术精神这几个方面割裂开来,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武术技术及精神的融会贯通,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素质教育与现代武术教学的关系探讨

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全方面素质及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从整体和长远出发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素质教育是我国经历长期应试教育实践而得出的一种教育改革目标,其并非否定考试及升学率等指标,而是主张对人才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并通过这种评价模式反向推动人才培训模式的变革。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讲求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要求学生体育文化素质方面的提升。而体育教学中的武术课程,不仅有武术技巧能锻炼人的体魄,也融合了哲学、美学、易学、医学方面的多种思想文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武术教学的改革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武术学习及武术修养的培育,也能将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这是很多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拥有的优势。同时强调素质化的教学,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营造轻松的氛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武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中融入策略

1、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

日常教学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相应的教学人员改变了传统观念,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变革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种种问题,否则,素质教育提倡的再多也不过是流于形式。高校及教师要充分观察素质教育理念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教学,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质。针对武术教学来说,要更加主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实现趣味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让武术学习的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2、改善武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要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武术教学中的融入,就要针对性的做好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还要注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上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的选择,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武术的学习。另外,还要针对武术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如武术基本功难练和动作套路复杂,则可针对性的运用多种方法,将相关的知识加以分解,并通过组合性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武术要领的理解和学习。针对理论知识空洞的问题,教师可进行试验性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判断其中的意义。

3、完善目前的武术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活动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要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武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就是因为“唯考为大”,只重视考试不重视其他。而素质教育理念则要求教学活动应该寻求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并深入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评价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武术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化的评价,具体可应用平时表现加考试成绩、教师评价加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学生的武术教学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好武术体育教学,就应该积极转变观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及课程特点的优秀教学方法。同时,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以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化的测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适应这一要求,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宁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参考资料:

[1]单锡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培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2:83-85

[2]胡玉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1:122-123.

第4篇:武术教学的要求范文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对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通过总结笔者发现,在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武术课程设置比例、师资队伍建设、武术教学内容等因素是阻碍武术在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研究方案,以期为武术在学校的发展与传承顺利进行。

关键词 武术教学 现状 探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掀起了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浪潮,因此武术学科、武术项目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是武术在学校能否生存、能否得到应有地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想使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有立身之地,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为基准,坚决深入的贯彻执行。同时加大武术教师的师资队伍,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重新进行定位思考,这样武术才能在中学这片肥厚的沃土上真正发展壮大,成为增强学生体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的实践重地。

一、目前学校武术教学开展现状

(一)武术占体育课的比例严重失衡

自1993年《中学体育教育大纲》颁布实施以来,先后修订过几次,但对于武术教学的课时要求从来没有减少过,而在中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武术课所占的比例却是严重失衡。王静等在对聊城市中学开设的体育课程调查中发现:在田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身操、体育游戏等课程中,课程比例排在前三位的是田径、篮球、健身操,而武术课程所占的比例仅有8.73%[1]。由此看出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仍处于劣势地位,并没有真正受到教育部门、学校领导的重视。

(二)武术专业师资匮乏,武术教学堪忧

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师中,田径和球类项目的师资所占比重是最大的,武术师资就相对不足。李小果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洛阳市15所中学的88名体育教师中,武术专业的教师仅有6人,占6.8%,远远低于田径专业的39%、篮球专业的26%和足球专业的13%[2]。武术作为一项技术性强,且对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的运动,对教师的水平就要求更高,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没有受过专业学习或培训的情况下是无法直接进行武术教学的。学校武术专业教师的匮乏,也就进一步导致了学生上课缺少兴趣,无法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武术运动,使武术在中学教育中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三)武术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化太强

学校体育教材无论是何种版本,都有适量的武术内容,而且遵循由易到难,由基本功到基本动作再到基础套路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是科学合理的。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五步拳、少年拳、初级三路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长拳类器械套路等内容。长期以来武术教学内容单一老套,且形式化太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单一,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直接进入套路教学,武术教学的形式化太强,过分强调共性,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学生跟随老师依葫芦画瓢、老师教完学生忘光的窘境,武术教学质量难于保证。

二、学校武术教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学校领导对武术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要求领导思想解放,必须抛弃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消极观念,自身也应了解武术有关知识,关心武术大事,充分认识到进行武术教学不仅是很好的身体练习,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在行动上应为体育教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碰到的困难。另外也应对武术教学进行检查,督促他们保质保量完成武术教学。

(二)改革学校武术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针对中学生这个教育群体,武术教学应当从生理和心理双重层次进行思考来进行教学。在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形态及结构不稳定,所以严格的、正规的武术教学模式对大多数学生不适用,同时受教学学时的制约,短期内使学生掌握一、二套武术套路近乎不可能。因此,可以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3],抛弃一些华而不实的套路,加强各种较为适用又受中学生喜欢的攻防动作组合,让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的主动来学习。从心理角度来看,中学生处于求知欲强、心理变化波动大等特点,填鸭式、理论式的课堂灌输则会导致学生对武术运动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抵制情绪。因此可采用形式多样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固定或拘泥于“口传身授”的传统方法,充分利用趣味、情感、互动、模仿等适合中学生年龄段的组织教学来进行动作传授,使学生在“快乐武术”中接受各种技能的学习。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武术教学水平

武术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比例是相对较少的,因此,加强武术师资力量,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素养是迫在眉睫的,提高教师素养途径有:1.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训练、裁判和科研培训班,建立师资培训与考核制度,使其成为体育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2.配备更多的武术专业教师,让他们发挥武术专业的优势,使之成为推动学校武术发展的生力军[4]。

第5篇:武术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 武术教学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17-02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运动,它是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中产生的,并伴随着中国的历史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当前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沉淀,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习练方法和理论体系,受到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武术注重精、气、神、心、身的协调,讲究天人合一,是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因此,武术成为培养体育人才中的重要课程。但是,当前武术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养成,不符合素质教育下的人才培养要求,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本文分析了当前武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基于人才培养的武术教学改革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 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全国大部分学校选用的武术教材主要包括初级三路拳、简化太极拳、初级剑和少量的攻防技术等内容,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不符合现代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需求。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想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学习一些散打、攻防格斗和防身术,不仅可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还能用来防身,保护自己。教材内容与学生需求不一致,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武术课程学习失去兴趣,平时只是简单应付,偏离了武术人才培养的目标。

2.武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当前的武术教学以套路学习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加上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是很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只能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要求,导致武术课程枯燥无味,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

3.武术教学的评价模式过于单一

武术教学的评价与其他体育课程的评价大致相同,未能体现该课程的特色。武术教学内容以初级长拳、刀术、棍术和简化太极拳等为主,在对学生武术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时,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演练套路的熟练和规范程度的考核,忽略了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自身道德修养和武德的养成,也没有具体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某项技术的防攻用法。武术教学的单一评价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存在畏惧心理,喜欢武术课,又害怕上武术课,担心期末考试无法通过,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

二 基于人才培养的武术教学改革路径

1.创新武术教学内容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就必须打破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的条条框框,敢于创新教学内容,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设符合学生需求的武术内容,增加对抗性项目,类似防身术、擒拿等,通过双手对抗练习、人―物对抗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第二,结合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创编符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新教材的编制要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武术套路,缩短套路长度,做到难易适中;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性格和道德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坚忍顽强、奋发向上的性格和人生态度。

2.丰富武术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武术的教学要求,只有不断丰富并创新武术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展要求的人才。教师要对武术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武术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训练,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水平;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武术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一些武术教学视频供学生欣赏学习,多媒体视频可以准确地示范各种组合动作以及套路的动作难点,学生反复观看,反复练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武术课程的学习效果;可以同时采用表象训练教学、先集中后分散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避免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而打击了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

3.成立武术协会,保证课内外武术活动的开展

武术协会是武术教学的课外延伸,对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院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和教师组建武术协会,并将其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将武术协会的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武术教练身上,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武术协会的创办中,积极创办武术协会、武术俱乐部等课外武术团体。

武术协会、武术俱乐部成立后,要选择武术技能较强、具备管理能力的优秀学生作为团体骨干,并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使学生了解到武术的由来,武术传达出的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并向同学介绍武术的防身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武术训练中,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此外,还要定期在社团内部举办武术知识讲座、武术技术切磋交流会,并定期组织教师到其他院校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从而开阔视野,提高对武术的认知。

总之,武术协会、武术俱乐部的创办不仅能使爱好武术的学生在课下也能进行武术训练,保证课内外武术活动的开展,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武术学习氛围,使我国优秀的武术文化绽放光彩。

4.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武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要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采用武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武术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攻防意识,并加强对学生具体动作技术的指导,教授学生一些防身术,提高武术的实用性。武术课程的考核要根据内容的调整进行不断的完善,在考核过程中要模拟一些危险场景,考核学生的攻防意识、功防能力以及武术运用的灵活性,并注重对学生武术道德的考核。

5.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武术教师担任着教学中教的任务,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要加强武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学历层次、具备较高道德修养的武术教师队伍。教师要能够时刻关注武术学界的前沿动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1)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讲座,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武术教师到校进行经验的交流使教师在交流沟通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技巧;(2)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3)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的考核机制,将教学质量与教师的评奖评优相结合,促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武术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武术教学质量;(4)教师要紧随时代的脚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武术学术层面的前沿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三 结论

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锻炼学生体质、增强学生意志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才能切实培养出具备高超武术技能和高尚武术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视角下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

[2]张伟明、巩志囡.论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2)

[3]崔白帆.中国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应对[J].学术探索,2015(11)

第6篇:武术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传统武术 高校 体育教学

1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1.1文化价值。在传统武术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和健身效果的认同感,能够传弘扬传统武术民族特征,增加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体悟,增强广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通过各种方式的传统武术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和健身效果。另外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要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造,编排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的套路,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健身需求。

1.2德育价值。武德主要是指在武术学习、演练和体悟过程中所形成的品德、风尚及理念、意识等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武德的形成需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改造,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在道德上达到较高水平和境界。在传统武术教学中可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在传统武术教学中,不仅能教给学生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能把礼仪贯穿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武德培养。

1.3健身价值。传统武术运动具有健身强体的作用,它不仅是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使人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府、通经脉、调精神,尤其是传统武术的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和增强体质是十分有益的。

2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中的困境

2.1教学内陈旧,缺乏科学手段与创新。目前高校传统武术课教学基本还是以初级长拳、初级刀和太极拳为主。套路教学是传统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比较单调,己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传统武术套路动作千变万化,对于人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要求较高,学习起来繁冗复杂、枯燥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2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少科学手段。目前高校传统武术课教学大多数采用的是指导法、练习法和评价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传统教学方法在传统武术教学中仍然发挥着很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多媒体以其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综合性和趣味性以及能够资源共享等特点给整个学校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传统武术教学同样也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给传统武术教学带来高效率,同时也能满足现代学生对新事物产生的极强求知欲。

2.3场地、器械不能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场地、器械的缺乏也是影响传统武术教学的一大因素。在目前大学扩招的情况下,传统武术授课班级的人数不同程度的增加,场地、器械设施影响传统武术教学的问题更加突出。在有限的场地上进行武术器械教学就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而且也限制了长器械的开展,没有良好的护具作安全保障,教学就无法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缺乏应有的武术环境。我国普通高校的武术氛围严重匾乏,传统武术比赛、传统武术交流活动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全国高校的传统武术竞赛也很少,这也是武术之花在大学校园不能夺目开放的原因之一。

2.5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在高校里,武术教师师资水平不高,武术专业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零星点缀。武术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是影响武术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培养一支造诣深、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正、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武术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3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中的教学思路

3.1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内涵魅力。传统武术教学要想吸引学生,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增强传统武术教学的内涵,提高有效知识的数量,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所获,有所进步。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就要进行较大的调整,改变现在武术教学只传授套路的状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攻防技术内容或女生喜欢的防身术的练习,尽量选择能适应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动作简练易被学生在课内掌握和平时健身锻炼中较实用的短打套路与健身强身功法,也完全可以选择对抗性传统武术内容进行教学。

3.2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在传统武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兴趣,增强传统武术教学的过程魅力,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获得传统武术知识、技术技能。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竞赛、相互观摩、欣赏教学竞赛录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及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新。在传统武术教学的考核中,采用富有弹性的多次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以增强传统武术评价魅力,增强学生学习武术的信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3加强武术教师的师资水平。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的主力军,武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武术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武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身体力行地参加武术锻炼对学生起到楷模作用;另一方面,武术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格素质、品行作用对学生武术知识的接受、乃至整个武术兴趣的培养、及能否使校园武术文化具有高层次特征和创造性起着重要作用。

第7篇:武术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对于身体的锻炼功效还是文化属性的承载都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作用。如何将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符合时代要求,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索与深思。

1高校武术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武术教学与其他体育教学的基础功能一样,承载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除此以外,武术教学还有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就体育教学层面来讲,武术教学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而内容丰富多样。因此,武术教学不仅成为高校中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对于学生选择武术作为终身体育的锻炼方式也有着天然优势,也利于全民健身的推广与普及。为此,全面提升高校武术教学水平,将武术的兴趣教学落到实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已成为目前武术教学的当务之急。

2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存在偏差,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得不到认同

目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体育课的武术内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套路教学难度较高,反复习练枯燥乏味,虽然众多高校已经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但效果仍不显著。很多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增加攻防含义的教学内容,但实际情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这些都和学生对于武术思想的认识、对武术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偏差有着重要的关系。

2.2教师与学生存在教与学的认知偏差,无法达到和谐统一

从教师角度来讲,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是教师应遵守的基本教学规范。然而从学生角度来讲,其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较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与教师不同,对于因循守旧的套路教学表现出厌倦的情绪,但却喜爱一些动作精炼,攻防含义明显的散打以及拳击内容。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执着”于自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种种原因导致教师与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与配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3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改革成果得不到巩固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学校档次,增加招生数量,体育系部在原有师资配备的前提下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骤然增多。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对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抽出时间与精力来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以提高自身职称和待遇等。这些都为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埋下了伏笔,以致于之前的武术教学改革成果得不到保证。

3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方法探析

3.1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对于武术课的喜爱程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当学生对于武术教学缺乏学习兴趣时,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学生被动的配合过程,学生无法投入其中,锻炼效果、武术内涵的传递就无从谈起。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通过武术学习养成身体锻炼习惯从而保持身心健康;通过武术学习去了解民族文化内涵,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通过武术学习培育正直果敢、坚韧不拔、奋斗拼搏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学习树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齐心协力、合舟共济的精神风范;通过武术学习体会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理解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并融入到自身的言行之中;通过武术学习掌握武术基本技术,掌握运用武术的技术技能,发挥锻炼身体的效果和防身的基本功能。

3.2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

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体育教师也不例外。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武术的基本知识,使其了解所学知识的渊源与背景,再来进行专业技能的传授。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套路示范的技击性与表演性结合起来,进一步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整理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架构、优化技术体系,在总结中成长,在整理中创新。

3.3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在辅导学生学习武术基本技术的过程中,从侧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从而得知学生所关注的事物,创造共同语言、培养互动关系。当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时,教师就能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其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

3.4从学生兴趣入手,优化教学方法

武术作为集强身健体、攻守兼备、道德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民族传统文化载体,本身就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基本属性。而兴趣是决定学生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课堂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兴趣培养为抓手,借鉴原有武术教学方法,吸收新兴知识,以学生为本,提高武术教学体验。

3.5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课堂区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武术教学可以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而武术教学的过程就是成为平台上的人际互动过程。这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场景,以便于建立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两个学生分在一组,一人练习动作,另一人观察学习,互为师徒。当发现问题时应互相探讨问题所在,如遇到拿不准的应及时向教师提问;或者分为多个小组进行教学比赛,教师与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评分,最终公布分数时,教师可以给出评分依据,这样学生便会将自身评分角度与其对照,学生对成绩有深层次的理解后将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

4结语

高校武术发展的需要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学生兴趣入手,优化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作为理论教学纳入到武术课堂之中,以兴趣为抓手改变学生以往对武术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使武术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开展,武术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武术在华夏大地上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郝心莲.中国武术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2]钟瑞秋.论我国民族体育的交融和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

[3]高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现状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1(4).

[4]朱永新.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J].新华文摘,2008(9):15.

[5]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2-103.

[6]韩桂凤.现代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

[7]章荣庆,吕福松.教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62.

[8]华傅.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32.

[9]张雪蓉,马渭源.中国教育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97.

[10]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2.

[11]梁启超,.大学的精神[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8:12.

[12]武术分会.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C].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316.

[13]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2):82-84.

[1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8.

[15]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9-181.

[16]张孔昭.少林正宗拳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7]张志坤.从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说起[N].光明日报,2008-9-24(1).

[18]纪秋云.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1(4).

[19]谢静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J].体育学刊,2002.

[20]王秉彝,李志方.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2.

第8篇:武术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武术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科技成果直接引入学校教学领域,多媒体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技术以其自身所拥有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高效性、以及对消息容纳的兼容性和全面性特征,为教学提供了直观、高效的辅助手段,应用多媒体技术对武术教学的提高意义重大。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与武术教学的特殊性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的显著标志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进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使教学内容、教学形态、教学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网络计算机的交互式学习系统就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生的“学”,由教师控制的同步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的双向交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完全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准确分析动作,纠正学生武术运动的癖习,能突破动作的难点,使武术课堂尽善尽美。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形、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综合处理,完成一系列随机互操作。

(二)武术教学的特殊性

1.武术套路的特征。武术运动的技术动作没有周期性的特点,每个武术动作都有方向、路线、功架、劲力特点、停歇顿挫、心志意向等许多要求。而且各动作之间又有着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等变化,从而使得各动作之间的衔接变化比较复杂多变,那么,对武术教学而言,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只能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水平上,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武术术必须在教学上有质的提高,才能和世界接轨。

2.武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武术源于技击、博斗,故而武术动作又都具有攻防技击的含义,无论何种套路的武术都是踢、打、摔、拿、击、刺。因此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动作达到规范的要求,就必须要强调攻防方法的分析,如果在分析时只是嘴上谈兵,就不能达到教学应有的效果,如果进行实际的攻防,没有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和技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武术动作又包含着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跌扑流翻等跳跃性和旋转性的动作,这对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学习都增加了难度。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武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教师自身存在着个体差异,如身体素质、年龄、运动能力等,且武术技术复杂,所以一名教师很难把武术各种难度技术动作都能做出准确的示范讲解。在实际工作中,难免有错误、畏难的时候,甚至对教材因主观原因自作主张予以取舍或敷衍了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避免这些问题。例如在某些动作上,通过多媒体可以把动作局部放大、慢速播放,可以免去教师大量讲解示范,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弥补教师自身能力上的缺陷,呈现给学生的都是现代、先进、准确的技术动作示范,简练而重点突出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加速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提倡少讲多练,但是往往因为示范的位置,动作技术的复杂程度,需要多次变换示范的角度和位置,并配上大量的语言讲述,结果上课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且动作较快的动作,由于学生观察角度和反映快慢的差异,对教师的技术示范和讲解不是很全面、清晰,结果导致学生掌握复杂技术的难度加大。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增加了向学生输出的信息量,对学生视、听、触、本体感觉等器官全方位进行刺激,便于学生多感观接受知识,加深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结构及动作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加速了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同时,由于学生对正确动作技术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在进行武术技术动作学习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高水平的竞技、优美的技术示范、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慢动作展示、图文并茂的技术分析使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学习看得见,看得懂,易理解,记得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相同的条件下,因技术动作掌握得较好,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喜爱。(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不够明确,重点和难点不突出,不能提供生动、直观、丰富的表象资料。学生在学习动作时没有主动选择的余地,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从武术技术特点看,一个完整技术基本上几秒就完成了,有的甚至更短。因此,在学生学习武术初始阶段,在学生对完整技术缺乏感性认识的情况下,教师的示范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模糊的表象,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和技术动作联系起来,效果可想而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把技术动作的视听资料反复播放、慢放、定格,摆脱时空因素的控制,使短暂的技术动作在时间上展开,在空间上定位,其间穿插对技术的分析讲解,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便于学生深刻感知动作结构、部位细节,形成过程和方法,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的直观性。

三、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武术理论教学中应用

教师可以在进行武术理论教学时通过3D、POWER-POINT、FLASH、PHOTSHOP、等软件来制作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再加上人机交互的友好界面,将教师所要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配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将教师的教学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方面通过直观、生动、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的鲜明特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方便学生进行自学或复习,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教学的特殊性。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强调直观,以演示领做为主。而且在武术教学中一些难度动作,不仅结构复杂且需在瞬间完成,在空中不能停留或放慢速度。如腾空飞脚、旋风腿等动作,教师很难在示范中讲解,而在示范后讲解学生又很难听明白。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示范与讲解的时间,使教师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纠错等工作;另一方面当进行一些示范不能充分显示动作结构、过程、关键与细节的难度动作的教学时,可以通过镜头的调度,采用远景、全景、近景、特写或利用镜头的推、拉、摇、移、跟等方法,有效地从各个角度、侧面来表现动作的方位、距离、相对位置、运动轨迹等空间特征;也可通过高速摄像技术,将瞬间的动作缓缓地表现出来,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三)多媒体技术在提高武术训练技术水平上的应用

在武术训练中,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要经过泛化、分化、巩固直至动作的自动化阶段。学生学习新动作往往是从模仿技术动作开始的。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动作的时间和空间感往往是泛化的,自己究竟是怎样做的很难全面了解,本体感觉较差,错误动作较多。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先把学生练习的全过程通过高速摄像技术拍摄下来,然后再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他完成动作的情况进行演示,并和别人正确的动作进行对比分析,再指出他错误的关键,让学生自己清楚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就有助于学生尽快纠正错误动作,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缩短进入分化阶段的时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多媒体教学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对时间的要求。课件教学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高效率而自豪,然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在武术教学中,由于武术器械和技术众多,不能完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要从学生角度考虑,让他们主动的去思考、模仿、研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课件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2)多媒体教学对思维空间的抑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要注意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武术教学的特点,比如编排新动作,多媒体课件着眼点应该是给出编排原则,而具体的编排动作和顺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而不应该因为多媒体的便捷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3)多媒体教学要真实感于课堂。要尽可能使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富有真实感,不能过分地夸大或缩小,学生与机器交流本身就缺乏一种真实性。比如九节鞭教学,主要以扫、缠、挂及各种舞花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鞭走顺劲,纶舞如轮,横飞竖打,势势相连,如果多媒体的画面过于夸张、虚拟,那无疑是一种“雪上加霜”,学生无法体会到九节鞭“抡起似车轮,舞起似钢棍”的运动风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武术失去信心。(4)多媒体教学的灵活交互作用。多媒体最大的不足就是多媒体的信息传播几乎是单向的,它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程序向学生传送各种丰富的信息,但却不能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在武术教学中,动作风格繁多,学生的个人条件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大,而多媒体不具备自主调节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对各种情况下的教学条件都充分考虑,使多媒体课件具备更强的交互功能,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程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5)多媒体教学的个性化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信息最大限度地传播,而且保证所有学生接受的信息一致,正因如此,多媒体教学对于非常看重因材施教的武术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足,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编写过程中要符合个性化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有弹性,这种弹性是根据教师的经验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做出的,教学的各种指标都是区间性的,可以适合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学生,个性化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 考 文 献

[1]马红伟.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2]师德明.武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3)

第9篇:武术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武术选修 课教学现状 对策研究 公体学生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56-03

引言

武术不仅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娱乐观赏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习练武术还可以培养人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已经走出国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已进入亚运会,成为亚运会唯一一项非奥运会项目。要弘扬中华武术,就要提高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和普及程度。随着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学校已成为武术传播的一种重要场所和途径。尽管近几年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武术选修课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主要存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陈旧及对老化、学生武术基础较差、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专业武术教师和武术场地、器械的缺乏等不足。本文通过对影响山西省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教学现状的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山西省部分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2009级、2010级部分公体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查阅期刊和阅读武术选修课教学方面的相关书籍和文章,并认真研读了中国期刊网上关于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的研究文献和科研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向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四所普通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的公体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0份,回收率为95%,作废问卷15份,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96%。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利用Spss11.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相关数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武术在山西省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中的开展情况

2.1.1武术选修课的普及程度

四所高校中都开展公共武术选修课,且都在大一、大二学年进行。学生通过一学年的武术选修课学习可以学会一至两个基础套路,但动作规格和演练水平只能勉强达到教学要求。

2.1.2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依次是器械、防身术、跆拳道、徒手套路、散打和对练套路。而从表2中可以看出,武术选修课所教授的内容基本是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第三路等基础套路。与同学们经常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精彩花哨的武术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同学们感兴趣的器械套路、散打、防身术等教授地则很少。再加上太极拳的习练对头部、上下肢、躯干的要求特别严格,在很短的时间里很难收到成效,以及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要求心平气和、神凝意专,与学生好动的心理形成极大的反差,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劳,对武术选修课的学习失去兴趣,也能使学生对武术课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1.3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情况

对于武术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认为武术就是打打杀杀。他们只认识到了武术攻防技击性的特点,而没有认识到武术是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理解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播是十分不利的。武术选修课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武术的基本技术动作,而是要通过武术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和继承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

2.1.4学生的武术基础

基本功是练好武术的基础,要上好武术课,扎实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少数(11.78%)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武术外,有88.22%的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武术,对武术最基本的手形、步形、手法和步法等最基本的都知之甚少,因此,给教师上课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2学生对武术选修课的兴趣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人们一旦对某种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项体育运动中来。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95.07%的学生对武术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并且愿意进行武术选修课的学习,有4.93%的学生对武术不感兴趣。

2.3理论课的教学时数

理论是学习技术的前提,从表5中可以看出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在1到2学时的占大多数,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上过武术理论课。

2.4教学场地与时间安排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武术场馆,武术教学在能在学校空地进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上课场地。学生的专业课一般安排在早晨8点到10点、下午5点到7点或晚上。武术选修课只能安排在上午10点到12点或下午3点到5点进行。2.5武术选修课术课的教学情况

武术选修课的教学一般是进行术课的教学,只有在刮风下雨下雪等天气的时候进行理论课的学习。通过术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武术套路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 结论

山西省地处中部地区,教学设施相对于发达地区较落后。高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理论课教学时数较少,缺乏武术场地和设施,缺乏武术氛围等。

3.1学生的武术基础薄弱

无论是武术教学还是训练,都必须将基本功放在首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基本功对学习武术套路的关系,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由于学生在柔韧性和力量方面都较差,致使在上课过程中极易疲劳,例如在学习虚步亮掌时,由于学生的柔韧性和力量差,在做虚步时很难做到大腿面与地面平行,老师在纠正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保持一个虚步的动作不变,很容易产生疲劳影响教学质量。在学习基本动作和套路的过程中也很难达到动作技术的要求和教学要求。

3.2理论课教学时数普遍较少

在调查中发现,四所高校普遍存在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的问题。理论课教学时数普遍较少致使学生通过一个学期武术选修课的学习,虽然学会了一两个武术套路,但很难更深层次地理解武术中的尚武崇德,以及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等的重要内涵,甚至连所学套路最基本的技法要点都一知半解。

3.3武术教学场地不足

通过调查得知四所高校的公共武术选修课都在室外进行。因为学校体育场馆等设施有限,部分教师只能在学校篮球场或空旷的平地等进行武术教学,如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武术课的教学不得不终止,成为制约武术选修课教学的瓶颈。

3.4时间安排不合理

大多数学校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实间安排在上午10点到下午4半之间,如果在夏天由于天气较热,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或因出汗等产生中暑,是制约武术选修课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 建议 4.1加强武术基本功的教学

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武术高难动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动作和基本姿势,才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武术套路的效率和武术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大教授基本功的课时数,并在教套路的过程中经常强调基本功的规范。

4.2增加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

武术与中国哲学、兵家、传统美学、传统医学、宗教、艺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武术不仅是要学习武术的动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武术理论知识是武术选修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作风、意志品质、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3运用多种形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用于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武术比赛、武术教学录像或视频,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与自己的动作进行比较,自己发现问题,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树立清晰的动作表象。此外,在教学中结合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教学,还能加深学生对武术动作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武术动作。

4.4合理安排武术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和教学方式的安排应该尽量新颖多样,不仅要达到武术选修课的要求,而且应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量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器械、防身术、跆拳道等。

4.5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及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