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重要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95-01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内科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同时也是造成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类型[1]。从患者出现心血管的病因和种类出发,心血管疾病在发病率上呈现着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研究表明,护理工作的实施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实施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医院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64例心血管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龄为40-85岁,患病的时间在3个月-15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心肌炎、心律失常、早搏、心率衰竭、心绞痛等。这64例患者在确诊为心血管疾病后,给予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并继续住院进行观察和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的实施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来进行的,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保证患者病房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和室内环境的整洁;加强对患者皮肤法护理,做好清洁工作;做好患者的口腔处理;密切关注患者的膳食情况,促使患者多使用一些高钠和高脂的食物;做好患者病房的夜间巡视工作,以便出现问题时可得到及时的处理。
1.2.2 药物护理 心血管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服用一定的药物,但这些药物的用药情况却比较复杂,此时医护人员需要对各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都熟练的掌握,以此来减少护理工作所潜在的危害。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来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护理,特别是疾病的高发期,择时给予患者药物的服用[2]。
1.2.3 心理护理 患者在入院后,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恐惧、焦虑和紧张心理。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在态度上要和蔼,语气要温柔,避免语言上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在护理的过程中,多和患者进行沟通,而且需要在一个尊重和同情的态度下进行。通过交流将患者的恐惧和抑郁原因表达出来,然后帮助患者对其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增强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感,而患者在心理上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对其治疗的有效性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1.3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对计数资料通过采用X2来进行检验,用t来对计量的资料检验,发现其P
2 结 果(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心血管内科患者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其中有60例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治愈和缓解,总有效率达到了93.75%。从这一结果中发现,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的措施,具有重要的价值。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也成为循环系统疾病,其发病的原因一般都和人体中的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系[3]。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临床护理措施的应用是否科学与合理,对患者的治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本文的研究中发现,心血管患者在治疗后,通过有效的常规护理、用药护理和心理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对患者的身体康复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素质有着很大的联系[4]。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只有不断的加强对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护理实践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自身的护理水平才可得到不断的提高,护理的效果才可得到更好的实现。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康复程度和健康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少玲,洪蝶玟.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10):161.
[2] 吴淑英,何宁.心内科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2):56-57.
关键词:沟通技巧 培训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48-02
为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实施护患沟通的现状,探讨培训对提高临床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作用,对参加《护理人员沟通技巧培训班》的32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医院开展人文主义护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护理人员共32名。年龄19~37岁,平均年龄(26±27)岁,学历:本科3名占9%;大专25名占78%;中专4名占13%。职称:护士16名占50%;护师14名占44%;主管护师2名占6%。
1.2 方法
1.2.1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在培训前后发放沟通知识调查表。发放问卷32份,有效率100%。1.2.2统计学方法。采用百分比x2检验分析受训者培训前后的相关知识、态度和需求变化。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沟通技巧培训前后对沟通的认知情况见表1~4 。
3 讨论
3.1 沟通知识的认知水平及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对沟通的概念模糊,对沟通的方法、程序、评估方法知之甚少,更无法按照人文主义护理的要求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护生在校仅侧重于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导致沟通知识的欠缺,沟通能力的缺乏。(2)护士参加工作的时间短,临床经验积累的不够丰富,工作中表现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信心不足。(3)受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在家里娇生惯养,涉足社会后难改脾气性格,工作中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4)受医院用人制度的影响。目前医院招收护理人员,对沟通的能力无具体的要求,且科室培训侧重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急救知识,护士无时间和精力与患者及家属做全面细致的沟通。
3.2 培训对提高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重要作用
患者住院期间希望获知自身的疾病资料,了解与病情、治疗相关的问题,获取有关心理卫生与心理治疗的知识,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尽可能地发挥自身潜能,早日得到康复。目前有研究[1]表明:护理人员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是看书自学、短期学习班、脱产学习班、脱产进修、院内讲课等,但由于看书自学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前沿性欠缺,护理人员更能够接受短期学习班、脱产学习班等形式的培训。本次调查显示,加强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对沟通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
3.3 提高护理人员沟通认知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知、信、行模式认为[2]: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因此应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是提高沟通水平、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护理人员工作性质以及作息时间的特殊性,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技巧学习的方法、途径及锻炼显得至关重要。但目前的各种方法均存在弊端,护理人员缺乏自学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培训的机会又很少,而且有的医院对护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护理人员对护患沟通的认知水平无法提高,因而无法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模式,无法符合患者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安全意识的需要。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还要不断思考,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3.4 重视沟通的效果
医院应该把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提上日程,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相关的知识、培训及时间保证,避免无效沟通带来的护患纠纷,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和医院的整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认知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3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50-02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差,免疫能力较弱,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老年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知识缺乏、护理不当所导致的并发症时有发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社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对老年人卫生保健和老年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进行了相关思考。
1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高龄老人对护理有更为迫切的需求,老年护理工作应运而生,其具体内容如下:
1.1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人口老龄化推动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老年护理工作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无关系,就目前而言,不同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和比重不一。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老龄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转移,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老龄化程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村老龄化变得比城市严重,迫使我国老年护理工作提上日程。
1.2高龄老人对护理的需要高龄老人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表现在经济困难与、人交往减少、身体功能逐渐下降、老年慢性疾病多。高龄老人护理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其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精神安慰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同时高龄老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高。要求提供各种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等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
2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身心脆弱以及老年护理教育缺口两个方面,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老年人的身心脆弱老年人的身心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各种器官的储备功能明显减退,免疫力也降低,常常患有老年疾病,如脑血管病、高血压、肿瘤、冠心病、痴呆等,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感到孤僻、焦虑、多疑、恐惧、情绪不稳定等。
2.2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较大也使得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陷入困境。目前我国老年健康和护理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将规范的老年护理课程列为一门必修课的院校还较少,目前绝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老年护理知识。最近几年,虽然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由于此门课程内容多,而学校安排的课时少,也导致许多临床护士不能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老年护理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势在必行。
3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水平,在深入了解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如下:
3.1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是优化临床护士对老年护理的关键。对临床护士而言,临床护士应意识到老年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老年护理知识,进而提高临床护士的老年护理技能。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全院护士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全体护士工作者在对老年患者的服务中提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培养社区护士,以便于从医院到社区以至家庭在护理方面的衔接。
3.2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加强老年心理辅导也是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重要环节。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必须加强护士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心理知识和素养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临床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作用,加强临床护士对老年人心理沟通。如有计划地请心理护理专家到院举办老年人心理护理讲座,进而达到加强老年人心理辅导的目的。
3.3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临床护士而言,老年护理工作临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应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护理骨干。具体说来,培养老年护理人才,要鼓励临床护士开展老年护理科研工作,并结合专科护理特色进一步完善老年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加强对老年专科护士的继续教育,提高老年护理质量。
4结语
总之,人口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时,应更新老年护理观念、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不断探索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水平,促进老年护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安花,席淑华.临床专科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02.
[2]石瑞君,孙丽娜.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J].护理学报,2009(19.
[3]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04.
[4]刘晓梅,曹煜玲.中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3.
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
工作环境不良:在县级医院,周岁内的住院患儿往往有3~5个人陪护,使得工作场所拥挤、混乱、噪音增大。国际噪声委员会规定,噪声水平白天≤45dB,夜间≤30dB,增大的噪声会导致护士紧张、疲劳,而混乱的环境也会带给护士不良刺激[1]。
工作量大、特护多: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抢救病人多,特护多,使得护士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风险高、纠纷多:儿科床位周转快,加床多,需随时调整床位。临床上时常可以遇到患儿重名、重姓的情况,差错事故隐患多。儿科用药按体重计算,要求高度准确,护士必须时刻提高警惕,坚持三查七对,病人身份准确识别。使护士心理高度紧张,身体极度疲乏,导致心理压力大。
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将护士置于组织的底层,忽视了护士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而医院的领导对护理工作重视不够,认为护理工作举足轻重,无非是打针送药,照顾患者。在绩效分配上偏重医疗,同样会使护士内心产生压力[2]。
各种检查多:儿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往往需要应对来自院外及院内等诸多方面的检查。儿科护士接受被查的几率远远高于一般的临床科室,这也是儿科护士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对 策
科学的人员配置:儿科床位与护士之比为1∶0.7。2005年10月至今,我院护理部每年在新聘用的护理人员中挑选素质高、身体好,大专以上学历护士1~2名充实儿科工作。床位之比由原来的1∶0.27~0.30提高到1∶0.4。在床位使用率超过100%情况下,护理部及时抽调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去儿科帮忙,使整体护理真正落实到位,护患纠纷减少。
培养儿科专业护士,提高技术水平: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科室,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扎实而丰富的专科技能,才能保证抢救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除了科室每月积极组织护士的专科培训及岗位练兵外,作为护理管理者,需要给护士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使她们不断更新理念,努力学习新业务,从而增加职业的信心度。卫生部2005年颁布《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2010年)》中提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当前,有关专业护士培训模式的研究已成为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加强沟通,实施关怀: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及时与院领导沟通,针对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在绩效分配上向她们倾斜。积极为她们创造晋升、深造的机会。提高高年资护士的护理科研、临床带教及护理管理能力,让富有经验的老护士有用武之地,年轻护士看到发展的前途和希望,改善工作心态。改善聘用护士待遇,使她们在福利、提拔、晋升、进修学习等各方面享有与正式护士同等权利。应用激励机制。增强儿科护士的自我价值和工作自信心。利用媒体、医患沟通会,工休会向社会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护理发展的新观念,唤起家长的理解。科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为住院患儿发放医患沟通联系卡,主动与患儿家长交朋友,教会她们育儿的知识。
提供心理咨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继续教育,使护士能普遍接受心理学知识,研修沟通技巧。管理者需要重视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关注护士的心理状况。在科室经常开展医护人员会餐、唱歌、徒步等活动,释放护理人员压力,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也使团队中人与人的隔阂、误会、矛盾逐步化解,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魏继承.手术室及ICU环境的噪声污染.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5):311-312.
1护理伦理学的概念及护理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1.1护理伦理的慨念是研究护理道德的科学,是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护理科学发展的实际,研究与探讨当代护理道德的科学。它是护理学与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社会学科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护理伦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与护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作专业性、职责特殊性、工作重要性和学术科学性有关,它是对护理道德实践慨括和总结,它受护理道德原则和规范制约,同时又是它们必要补充。
1.2护理伦理的作护理伦理学可以提高护士道德水平及使之成为德才兼备护理人才,有利于护士解决护理道德难题,促进护理科学发展,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护理伦理学可以使护理人员建立起一种合于理性的内心信念。也就是日常所说的“良心”来发挥作用,所谓“良心”就是“内心”,是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是个人内心深处情感。它能自动地倜整护理人员的思想和行为。
2临床护理对伦理道德的要求
2.1临床护理工作特点与道德要求护护理道德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生命,也与护理质量优劣有着极其密切关系,护士道德要求护士独立当班时要有嗔独精神“。举例:护士独自上晚班加药时无人十核对,抽取药液时精确性就要靠自己,如果浪费药液不仅给患者造成经济上损失甚至影响疗效。护理作是一个特殊岗位,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个人修养及是否能建立一个高质量病区人文环境等,对于患者康复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护十与患者的关系要比医生与患者的系密切,护十能了解患者意愿和利益所在。在临床工作中,能够真诚为患者服务,用真心去感化每一位患者。天怀照顾患者被视为工作中心。
2.2临床护理r作体会要想成为一好的护理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操作水平和坚的医学理论知识,更重要是还要具有良好医学道德水半,否则只会增加患者痛苦。比如,临床上发错药、输错液,轻者增加患者精神L、经济上负担,重者危及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1次,人死不能复生,而我们作为护t,尊重、关心、爱护患者是我们职责医学人道主义思想基础是“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心生命、保护生命”。我要全心全崽为患者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道德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不能片面看成护一f是低人一等,只会简单打针发药。经过伦理学的学习,转变认识。所谓“二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说明了护理的重要性。
[摘要]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于该院治疗的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及残疾程度。 结果 干预前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bA1c、FP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脑梗死;血糖水平;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a)-0139-02
糖尿病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受社会人口老龄现象日益加剧的影响,发病率及致残率逐渐升高[1]。其中脑梗死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受到糖尿病患病率日益增多的影响,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占比日益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影响[2]。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尚无特效疗法,且长期治疗中极易出现抵触治疗现象,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为此,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手段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具有积极影响[3]。鉴于此,该研究将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于该院治疗的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8.58±6.01)岁。对照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59.03±6.46)岁。两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FPG≥7.0 mmol/L,HbA1c≥6.5%;②均经MRI及CT诊断确诊。
1.2.2 排除标准 ①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②伴有免疫性、血液性疾病者;③伴有精神异常者。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护理,如:血压监测、健康教育及日常行为干预等。观察组则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①心理干预:结合考虑患者长期受到病痛折磨,其心理普遍存在抑郁、紧张及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友好、及时沟通,有效舒缓患者内心压抑情绪,向其讲述院内治疗成功病例,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可组织患者间有效交流、沟通,相互探讨治疗及护理经验,同时强化亲情感染力量,引导患者家属多陪伴、关爱患者,提升患者的治愈决心,利于患者全身心融入治疗及护理中;②健康宣教:向患者普及疾病发生特点、注意事项及护理意义,讲述早期康复训练以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协助患者正确的认知自身病症,并指Щ颊呷绾巫晕壹嗖庋糖,提高其自我疾病管理能力,同时向患者家属疾病治疗与护理相关知识,提高对患者的日常照顾效率;③治疗及康复干预:向患者讲述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科学、合理使用胰岛素对血糖、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患者病情稳定后,有效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主动与被动锻炼,评估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增加锻炼量;④饮食护理:对患者饮食习惯进行有效干预,嘱咐其进食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多食高纤维、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合理控制蛋白的摄入量,通过调节饮食习惯促进血糖的控制效果增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4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及残疾程度。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HbA1c、FPG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所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量表(NIHSS)评估患者残疾程度,总分42分。正常: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正常,NIHSS评分0分;轻度残疾:伴有轻度的语言功能、认知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NIHSS评分≤4分;中度残疾:伴有明显语言功能、认知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活动困难,NIHSS评分5~20分;重度残疾:伴有严重语言功能、认知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照顾,NIHSS评分21~42分[4]。
1.5 统计方法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干预前两组HbA1c、FPG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bA1c、FP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残疾程度
干预后观察组残疾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受到生活多元化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临床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现上升态势。由于2型糖尿病为引发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近年来临床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多,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命安全[5]。临床治疗发现,多数患者身心理负担较大,且对健康知识了解甚少,对临床治疗效果影响较大[6]。因此,给予患者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手段,有效调整患者身心状态,提高其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促进改善血糖控制效果、临床疗效及预后[7]。
该院在有效结合院内护理现状及评估患者实际护理需求,秉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为患者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手段,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及科学的临床护理服务,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水平改善,提升院内综合服务水平及医院口碑影响力。综合护理干预通过采取心理干预、健康宣教、饮食干预及治疗与护理干预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入院心理评估,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可通过强化社会、家庭及病友间的关心及鼓励,缓解患者内心的忧虑与紧张情绪,促进患者治疗积极性与治愈信心提升。同时结合健康宣教活动提升患者对病症及自身身体状况的认知,可通过视频、宣传图册及一对一讲解等方式向患者普及自我疾病管理的意义,提升其自我保o意识。此外对患者日常生活行为及饮食进行干预,保障其作息规律、饮食合理,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抵御能力,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几率。干预中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观念及康复理念进行干预,护理人员详细普及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讲述遵医嘱服药对疾病治疗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有效增强患者用药依从性,无形中纠正患者主观不良观念,为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有利条件。该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HbA1c、FPG检测水平优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利于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增强患者自我血糖管理意识,促进病情稳定。该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残疾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降低致残率。谢倩等[8]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预后,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进一步证实综合护理干预临床实施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实施利于提高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改善临床疗效及预后,临床普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黄传英.护理干预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8):2510-2512.
[2] 陆少欢,章静,程万春,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7,16(1):27-31.
[3] 张建荣,呼焕珠,李小妹.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48例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7):931-932.
[4] 方敏,刘忠梅,陈庆.综合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4):469-471.
[5] 马燕,吴南楠,张宁,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刊,2016,51(8):102-105.
[6] 彭丹,李伟,周冬梅,等.2型糖尿病伴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5):3711-3712.
[7] 周文锐,李琛,朱敏洁.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关联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04):350-352.
[关键词] 护生; 生活护理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05-01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和期望值日益增高。目前临床护理中所存在的护理从属于医疗、被动执行医嘱、机械完成治疗性护理、淡漠基础护理等观念,已违背了现代医学护理学整体护理的理念,严重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卫生部门在认真审视和思考医疗护理工作真正内涵的基础上,2010年初适时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活动,主题为“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明确医院要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扎实做好对病人的基础护理,改善服务,努力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1]。基础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的根基和源泉,直接反映护理专业价值,重新关注和重视基础护理成为护理行业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着力点。
现代护理理念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康复环境是护理工作最基本要求,最能体现护理的人文关怀精神。根据美国心理学家Maslow的需要层次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5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感、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首先需要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而基础护理正是从病人的最低层需要出发,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命质量、疾病救治和康复以及病人和家属对医院满意度。
目前各大医院基础护理是较薄弱环节,尤其基础生活护理的质量严重滑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来自于管理层、社会、医院、护士、病人及家属等。根据知-信-行模式分析,一种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关键是在知、信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念和态度,也就是说,人们普遍对生活护理的偏见和淡漠是导致今天局面的最主要根源。而改变观念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要靠全社会长期共同努力。对于生活护理直接执行者护士来说,生活护理意识至关重要,而这种意识的培育最好是在刚接触护理专业时,即在护理教育的早期阶段,学校在传授护理技能的同时,注重加强生活护理意识和护理专业素质的养成。这是基础生活护理在临床得以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如何在学校期间加强和有效培养护生基础生活护理意识值得广大护理教育者深思。作为一名护理教师,我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教师应从我做起,自身必须改变和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学中如果只重视专科护理理论和治疗性护理操作,而轻视生活护理,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对生活护理的认知和态度。目前基础护理课程中,生活护理相关内容讲述很少,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缺乏对其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因此适时增加此部分的课时,将其内容纳入学生操作考核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洗头、剪指甲、梳头洗脸等生活护理练习,不仅可提高动手能力,还可加深了同学之间彼此关心、友爱的情感。某位同学的服务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赞扬,无形中可体会到护理价值感。而对于教内、外、妇、儿等临床护理课程的老师,在讲授专科疾病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穿插生活护理,强调生活护理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在临床集中见习时,也应将生活护理纳入见习内容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临床带教老师如何为病人进行生活护理。
其次,如今90后的护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过分溺爱中长大,比较自私、怕吃苦,缺少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她们可能会从心理上排斥生活护理,认为这与心目中白衣天使形象相差甚远,甚至厌学。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听有关优质护理的真人讲座;鼓励学生针对生活护理的主题进行讲演、编排微型舞台剧;到当地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参观;和病人交谈,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声;并组织学生到老年院做义工,为老年人进行生活护理,充分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系列活动中,并给以一定的奖励,只有当学生真正了解了生活护理的意义和重要性,才会从心理接受生活护理。
最后,学生生活护理的态度和技术应与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后就业相联系。目前护士就业形式仍比较严峻,各大医院挑选护士时,不仅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和治疗性操作技术,更加应注重护生的护理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素质,尤其是基础生活护理的意识。从今后护理事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前景考虑,学校和学生都应重视生活护理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蒙医学;失眠;心理护理;重要性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并且和很多疾病紧密相连,甚至加重原发病而威胁生命。由于失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日常的护理当中掌握患者的心理尤为重要。并通过加强心理护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等保证充足的睡眠。失眠是由于赫依、希拉、八达干三体素紊乱而赫依偏盛长期不能正常入眠的一系列疾病。蒙医学认为引起失眠的主要因素为思虑过度(如过度喜,怒,哀,乐),患慢性疾病,大出血,年老体弱等导致赫依偏盛并积聚于心脏,情绪波动太大而赫依和希拉紊乱并积聚于白脉,或患慢性疾病,身心疲惫而导致肾虚并赫依偏盛等[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长期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由此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心理问题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类健康发展的关键。心理因素不仅能致病,也能治病。现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工作和学习压力更加加重,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影响人们的心理而导致各种身心疾病。蒙医学认为治疗疾病时《七份靠心理,三分靠药》。心理护理是饮食、起居、气候变化、突发因素等蒙医致病4因素中起居因素的内容之一。传统的躯体护理早已满足不了患者的要求和医学发展的需求,而心理护理正是医学发展的趋势。心理护理的核心是要掌握患者的心理[2]。
由于失眠患者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疗效和治愈程度,因此,对失眠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做好患者的睡眠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蒙医内科学》失眠的护理中所述“在安静环境放松心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劳逸结合等非常利于疾病的治疗。并更重要的是多做思想工 作”[3]。在实际临床中应用蒙医药治疗失眠的同时,结合辨证施护,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所以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掌握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并实施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才能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思想顾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保证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策·苏荣扎布.蒙医内科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49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127-02
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也是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WHO)长期合作重点控制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早期正规的抗结核治疗与合理有效的护理是肺结核病人早期康复的关键。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肺结核患者80例,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10~78岁,平均年龄27.6岁;伴低热45例,伴不规则高热、畏寒37例。伴咳嗽、咳痰40例,伴胸痛28例,伴不同程度咯血25例。
1.2 临床表现
近年来,肺结核病人很少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常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结核中毒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为咳嗽,多为干咳或有少量白色黏液痰,合继发感染时痰呈黏液脓性且量增多;约1/3~1/2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女性患者有月经失调、闭经等功能混乱症状,体征可无阳性体征或仅在肩胛间区可闻及湿音。病变范围大而浅表者可有实变体征。
2、护理措施
2.1 消毒隔离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原则,避免交叉感染,防止肺结核播散。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肺结核预防及隔离措施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咳嗽、打喷嚏和讲话时不要面对旁人,更不要随地吐痰,并做好痰液的消毒处理。患者所用食具应餐后煮沸消毒,有条件者对室内空气每天消毒1~2次,将患者所用被褥、书籍等每天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以便杀死结核杆菌。
发热护理肺结核患者多为低热,随着休息和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毒血症状控制后即恢复正常,一般不予处理。但对于高热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小剂量解热镇痛药,并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告诉发热者应多饮水,给予卧床休息,同时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
2.2 咯血护理
当患者疾病处于进展期和高度活动状态时,要保证充足睡眠,告诉患者咯血时不能屏气,应轻轻将气道内的积血咯出,保持呼吸道畅通。小量咯血经休息后能自行停止,无需特殊治疗;而咯血较多时,应取患侧卧位,采取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注射凝血酶或行气囊压迫止血等措施,必要时给予吸痰或气管插管,并酌情适量输血。对极度紧张、剧烈咳嗽者,可遵医嘱给予小剂量镇静剂或止咳药,密切观察有无窒息的先兆,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道切开的准备。如在咯血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胸闷、烦躁、呼吸困难或咯血不畅,应立即抱起患者双脚,呈倒立位,轻拍背部,以利血块排出,尽快挖出或吸出口鼻、咽喉部血块。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和记录咯血量,以了解病情变化。
2.3 药物护理抗结核药物的合理运用对结核病的控制起决定性作用,是治愈结核病的主要方法,必须坚持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五项原则,其中以联合、规律用药最为重要。患者往往治疗半年以上,就难以坚持,因此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抗结核药物的有关知识,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指出按医嘱合理用药和坚持全程用药的重要性。对出院后的患者应加强访视,随时与患者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病情及遵医服药情况。嘱患者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不能自行停药,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后按医嘱进行调整。
2.4 心理护理针对肺结核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掌握其心理动态,及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向他们宣传保持良好心态对肺结核病恢复的重要性,告诉患者及家属治疗虽然时间较长,但是可完全治愈的。要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加强护患沟通,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除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外,对其他患者可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和孤独感,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心理特征,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健康教育,一般在入院后3~4d给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卡,此时病人病情基本上得到缓解,同时也希望对自己患的疾病有所了解,对医护人员的叮嘱和要求也特别重视。责任护士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去分析和观察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并及时了解病人的心态,根据病情不同有针对性地发放“健康教育卡”。健康宣教即用简练、形象、生动、易懂的语言,将有关知识告诉患者,内容包括:肺结核的相关知识,发病原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在服药、治疗、检查、饮食等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使病人在住院期间能真正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2.6 休息
肺结核病人症状明显,有咯血、高热等毒性症状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待中毒症状消失、咯血停止、病灶活动性减退后可根据情况循序渐进适当进行活动及体质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
2.7 饮食
大量咯血者应禁食,小量咯血者进偏温凉流质饮食。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常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为增强抗病能力,合理调配饮食,加强饮食营养十分重要。提供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补充机体消耗及增强修复能力,应有鱼、肉、蛋、牛奶、豆制品等动植物蛋白,每天摄入一定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若病人有大量盗汗应保证机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机体代谢的需要和体内毒素的排泄,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
2.8 出院指导
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肺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和呼吸道隔离技术;加强营养,戒烟酒;避免劳累、情绪波动及呼吸道感染;向患者说明结核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及持续用药时间,说明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药物毒副作用,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反复强调抗结核化学治疗原则的重要性;定期复查肝肾功和x胸片,以了解药物疗效和身体恢复情况;门诊随访。
3、讨论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患,严重者会出现咯血、窒息等严重表现。目前控制肺结核的传染源是预防结核传播最主要的措施,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消毒隔离,切断其传播途径,控制疾病的播散,在规定时间内有规律地合理应用抗结核药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肺结核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染,其次是通过被结核菌污染的食物或食具而引起肠道感染。由于肺结核患者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加之病程长、恢复慢,常造成患者焦虑不安和心理压抑,使患者不能坚持按时规律用药,从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为此及时加强对患者的用
药指导和卫生宣教,以提高患者对肺结核病因、传播途径、治疗和预防的认识。护理人员对患者不但要有同情心和精湛的护理技术,而且还要根据患者需求,进行跟踪健康教育指导,尽量减少人员探视,对未受结核菌感染的儿童要进行预防接种。告诉出院后的患者,根据个人情况定期复查胸部x线片、痰细菌学及肝肾功能,并对来就诊或复查的肺结核患者,配发肺结核宣传手册,让患者掌握治疗与护理的有关事项,注意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由于治疗肺结核的药物会造成周围神经炎、听力损害、胃肠反应及不同程度的肝肾损害,因此在治疗期间应定时复查肝功能,以及时调整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淑珍,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7(6):109-110
[2]高彩霞,冯菊梅,陈大平,肺结核大咳血病人心理反应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138
[3]夏泉源,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53
[4]张审恭,内科护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