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范文

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

第1篇: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范文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和融合。多媒体教室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学科整合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对于经济紧张的农村小学来讲,配置一个多媒体教室是非常困难的。虽然近几年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了大量资金补助,在农村小学新建计算机教室,但仍然是杯水车薪。计算机拥有量偏少、乡村不平衡的现状仍然明显。资金不足是制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资金问题,除了学校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一点,用于机房的建设和教师的培训外,必须“向政府要支持,向社会要赞助”。

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关键。教师需熟练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然而,目前农村小学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偏低,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还不够熟练,甚至有些教师对计算机有畏惧感。尽管这几年教育部门花大力气开展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多数教师没有计算机应用的理论和操作基础,个人自学有较大难度,学校供给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教师上机实践操作也受时间限制;另一方面,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师培训没有强制性进行,所以教师可学可不学,没有足够的学习激情;再者,由于水平层次不一,培训内容周期较长,加上一部分教师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学习意识缺乏等方面的关系,只是忙于应付考核,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即使是掌握了计算机的入门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但对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以及多媒体知识也是知之甚少。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应该纳入学校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学校每学期应该制定详细的教师计算机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教师提供计算机,并安排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辅导;大力提倡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课堂教学,通过赛教、示范课等进行激励。此外,借助一些大公司的培训项目,提高受训教师的技能。学校领导应该创造有利环境,改变传统观念,并借助受过培训的教师的示范力量,带动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第2篇: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和等级;考证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32-01

中等职业教育是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承担着中职生的信息化素质的培养任务。近十几年,中职院校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中职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提高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进一步改革,使中职生一毕业就能就业。作为粤北偏远山区中职学校的一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也深入思考中职计算机专业将走向何处。

一、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中职生现状

在河源偏远山区的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这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掌握的知识仅仅限于网络方面的入门知识。比如网络聊天,在线游戏,上网看视频等,有些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这与用人单位和企业的要求还比较远,需要对计算机知识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2、专业教师现状

河源地区几乎每个中职学校都开设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热门专业之一。正因为是热门专业,教师的需求量比较大,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加上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快速发展,教师的知识老化速度很快,刚毕业没几年,很多大学时期学习的知识需要更新和升级。

3、计算机专业教学情况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使用的专业教材陈旧。因为现在使用的教材很重视基础性,对学生没有太多的实用性,学生一方面缺乏对计算机行业规则的了解,一方面动手能力相对弱一些,就是进入了职业岗位,也要岗前培训。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学生毕业后状况比较担忧。

4、培养目标

河源偏远山区中职学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定位不是很明确,学生毕业之后并没有非常突出的能力,仅仅在学校学习计算机的入门类知识,没有形成一定的优势能力。比如说,编程能力、平面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未符合独立工作的要求。

中小型企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选人模式一般是:“学历+经验+证书”。那么怎样体现出学生的突出的能力呢?如果在应聘的时候,亮出很多的技能证。学生在和其他大专本科生竞争的时候,在某些方面优势比较大。

二、以考证为核心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

1、证书的实用性

如何证明学生的计算机真实水平呢?目前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用人单位普遍不认同。有含金量的非学历证书是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敲门砖。

计算机行业比较有用的证书有两类。

第一类:计算机职称考试。人事部和工信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俗称“软考”。职称制度在中国的很多单位,比如国家企业单位,对专业技术资格比较重视。另外,在私人企业公司,这一类证书,用人单位认为是权威证书。不过。这个资格证的高级资格,考试难度较大,中职生一般考到初级或中级水平就足够了。

第二类:外国厂商的权威认证。像微软认证、思科认证,华为认证,oracle认证。这些证书从专业领域上认证考生的水平。这些证书较难考,考试费用不低,有一定权威性,学生可考一考增加就业砝码。

2、考证为主的教学课程

考证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由于考证课的特点决定了考证课应以教会学生操作为主,在教学上一定要体现学生实践性的特点。适度削减非考证必修课,逐步增加考证选修课、实验课比重。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选择引人入胜、内容灵活多样,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上,要处理好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内容可讲可不讲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每一学期可试验考一个证书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三、计算机考证专业教学中的实施和现实意义

1、推动教学改革

鼓励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行选择用职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企业认证等证书,置换相应学分或减免部分学费。

2、教师队伍长远发展

考证并不仅仅考学生,其实也在考教师。结合专业特点,鼓励现有专职教师拓展知识结构。首先,一个学校申请了某个认证考试考点,必定要组织老师培训学习,这样可以加强老师的业务水平。有了考试,老师也会自觉地了解考试信息,了解考试大纲,考试题型,进而教学生如何复习,给学生辅导,这个过程可以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职业学校来说重点就是要教授他们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快速发展,河源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这将不断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位计算机专业有识之士应积极应对,如何让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以证促考”不失为河源偏远山区职校一个可选的策略。

参考文献:

第3篇: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人工智能;智慧课堂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兴领域的崛起,推动信息技术全面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信息技术的核心在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然而,虽然目前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其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该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育部在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指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2]。因此,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深入阐述了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在当前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的具体方案。该方案以创建网络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主体,辅以教学观念、知识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期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所裨益。

1传统教学的缺陷

⑴课程的教学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分配较少的学时(少于48学时),甚至有的专业将此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这种设置降低了该课程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导致了对该课程的忽视。同时,不少老师因为学时不够,时间紧迫,仅仅讲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不考的一概不讲。这导致学生的眼界受限,知识和能力受限,无法培养其全面综合的计算机素质。还有的专业没有将这门课给专业的计算机学院的老师讲授,而是随意安排授课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很难讲好这一门看似简单的课程。⑵课程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当今时代对于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脱节一些高校的现状是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材知识陈旧[3]、质量堪忧,教材总是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例如都2019年了还在讲Office2010。有的高校由于缺乏对课程的重视,没有对教材优中选优,而是基于利益的考虑,优先选择自己院系编写的教材。其教材内容是七拼八凑,没有整体性、逻辑性和连贯性,更不用说前瞻性。这样的教材,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设置了巨大的屏障。除此以外,一些院校的课程教学知识体系不够明确和完善,教学大纲的制定不够科学。从教学大纲中制定的学时分配来说,常常偏重实用性[4],常用计算机软件操作占据了大部分的课时。这会让教师在授课时轻理论而重操作,如此培养学生,非常不利于其计算思维的形成,对后续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也是很大的伤害。⑶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信息化水平较低从教学方式上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中心,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5]。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仍然主要以填鸭式教学为主[6],无法通过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都配备了实验课时,但是实验课常常是采用教师布置上机任务、学生做完抽样检查的模式。这对于大课堂来说,教师的任务繁重,无法搜集到每一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无法清晰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薄弱环节。而且,该课程缺乏相应的研讨课时,很难让学生对其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以增强思辨能力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⑷课程考核方式不够公平合理从考核方式上来说,该课程普遍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加权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多由考勤分所得,期末考试多采用机考模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化、机械化,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很多学生来到教室打考勤,但可能根本没听讲,而是在睡觉或者玩手机。期末机考的公平合理性也是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例如机考的试题库可以十年不变,分值的分配和难度的掌握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考量。甚至有的考试系统不够稳定和安全,频频爆出Bug,严重影响了考试结果的真实性。

2新人工智能环境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

2012年开始,在随着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在视觉处理方面的应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人工智能到达了有史以来的第三个爆发期。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在AlphaGo、无人驾驶汽车、机器翻译、智能助理、机器人、推荐系统等领域的发展如火如荼。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方面的应用已经兴起。人工智能的教学产品也已有先例,例如基于MOOC平台研发的教学机器人MOOCBuddy等等。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是融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VR、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2].在当前人工智能的大时代背景下,针对传统计算机基础的种种弊端,我们提出了如下教学改革方案。⑴改变教学理念,确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课,实则应当作为各个专业的学生后续的学习、科研的必修之课程。因此,高等学校应从源头上确立该课程的重要地位,将该课程纳入必修课范畴,并给与更充分合理的课时分配。除教学课时、实验课时之外,需要为该课程增加一定的研讨课时。任课老师必须是来自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同时,定时举办关于该课程的教学培训、教学研讨会和教学比赛,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从源头上给予该课程足够的重视。⑵优化教学内容,重新制定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材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的选取需要优中择优,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院校的情况自己编写,力求使用好的教材使教学事半功倍。在选定优质教材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大纲,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突出计算机学科入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地位。对现有的过时内容进行更新,例如操作系统以Windows10的操作取代Windows7,Office这部分使用Office2019版本取代2010的版本,同时增加关于算法入门知识、程序设计入门知识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知识单元的介绍。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我们在图1中给出了该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结构图。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应当转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和蓬勃发展的情形下,应当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智慧课堂。融合课堂教学身临其境的效果与网络课堂自主性强且方便师生交流的特点,通过师生之间多层次、立体化的互动,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建立功能强大、完善的学生实验平台,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作业设置。针对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和学生的完成情况,结合在线网络教学系统,通过传感器及网络数据,搜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并且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智能分析,使教师对当前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并能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巩固和掌握。研讨课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所选课题进行分组调研、分组讨论,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辨能力。研讨内容最终可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上交至课程共享平台,由教师和同学共同给出评分。这里,仍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我们将在线教学系统、实验课平台、研讨课共享平台等集成为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网络智慧教学综合平台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在线教学、课堂互动、作业管理、考试管理、BBS系统、智能分析和平台管理8个模块,其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该系统采用C/S模式,系统的服务器选用Linux服务器,同时开发基于PC机的和手机端的客户端系统,方便学生和教师随时选用、更加灵活。在线教学模块中的智能学习助理功能,能够根据历史用户的学习行为和当前用户的学习行为,自动地识别学习内容中的难点以及当前学生的难点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强化。课堂互动模块中,通过可穿戴式传感器搜集学生的学习行为,用于后续智能分析模块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在线作业评价模块包括机器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功能。机器评价是系统为学生作业(客观题、主观题)自动评分,其中主观题的评分也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教师评分时可以参考机器评分,减少教师工作量。同时,教师评分为机器评分提供机器学习的经验数据,促进机器评分更加智能。智能分析模块能够依据学生的在线课程学习模块、课堂学习模块、作业管理模块等搜集到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促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化特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并且有助于后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成绩评定。所有系统模块中使用到的智能分析技术包括基本的统计分析、以及各类机器学习算法(k-means,NaveBayes,SupportVectorMachine,DeepLearning等等)。⑷改变传统成绩考核的方式在“教学”+“实验”+“研讨课”课程结构以及网络智慧教学综合平台的辅助之下,学生的成绩评定更加全面化、多元化、公平化、自动化[7]。平时成绩中,除了教学综合平台的“课堂签到”次数之外,还增加更多丰富多元化的考察信息,如:学生的课堂讨论、在线课程学习和考核结果、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智能分析模块中辅助分析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平时成绩预测。期末上机考试系统也是智慧课堂综合平台的一个子模块,是精心设计的稳定、安全、功能强大的子系统,方便教师每一年更新试题库,修改bug。试题库中的每一套试卷都应当经过科学的考卷质量分析,使其难度、覆盖范围在一个均衡、合理的范围。最后,教师通过对各类平时成绩指标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加权,给出最终的学习成绩。通过规范、合理、公平、全面的考核体系,获得对学生公平、完善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并刺激教学良性运转。

3结束语

第4篇: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范文

面向学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比较成熟。在国际上,ACM/IEEE-CS经常公布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最新方案。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已有近50年的历史,许多高校形成了比较成熟而完整的体系。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国外的情况相比,我们有着明显的特色,即我国有教育部的计算机教指委和“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以及各地的分会,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如何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育模式需要根据不同院校的特点进行分类、分层次指导。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快,实践性强,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模式上要避免应试教育的不足,强化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模式的不足

在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仅仅要掌握本学科的技能,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及教育模式却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系统高深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科课程长期拥有主导地位,致使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从而导致课程模式结构的失衡;长期以来,知识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过分强调知识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失衡;在课程设置中,由于所谓的主要课程和次要课程之间的鸿沟长期难以填平,从而引起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在课程的评估方面,长期以来是以既定课程为评估依据的,因此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围绕着某些既定的课程而显得被动化,这一切,都明显地显示出应试教育的格局。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等级考试,就是明显带有应试教育的烙印。等级考试大纲更新慢,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为了考试,学生不得不去考那些学完可能用不着的内容,甚至有的考试,要求学生熟记操作步骤,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也要求应聘者有实际工作经验,这也显示了社会对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我国的高考模式,也明显存在应试的弊端,但目前还比较难改变。前几年,在社会上曾引发关于“高分低能”问题的讨论,实际上,这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今天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一问题,显然这些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单一的课程模式和失衡的课程结构与素质教育的理论是相背离的,无助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

立足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自始至终强调着培养创造性以适应生存需要的主题,该报告认为:“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有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天才能力和个人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个人的积极性和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这里提出了多种素质潜能应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其别强调了创造性的重要作用。

美国在1989年发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提出教育改革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日本政府在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迈向21世纪的保证。

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由此可见,国际社会,尤其是技术先进的国家,早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把素质教育作为国家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

国际社会意识到人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只有进行素质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的挑战,决不是原有教育方式的改良和修改,它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重新确立教育目标、构建新型的课堂教育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更新建立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大力调整教育结构。

高等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一流人才的培养,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需要的不仅是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的基础,更需要他们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工具,这是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但创造性人才并不意味着要开发出什么产品或是发明创造。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认为是一种能力和素质,它表现在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就人才培养来说,就要处理好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关系。

考察计算机技术应用成果发展的历程,大量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创新来自于非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工作,单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某些工作,相反,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在学习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并打下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后,就可以把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相关的领域,从而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和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及学习方面的引导上,就必须根据计算机发展的特点,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不断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以推进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属于共性要求的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有效地处理本专业的任务的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因此,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针对人才的不同培养方向,并结合个人兴趣,学校在计算机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方面必须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及时作动态调整。

下面讨论部分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模式的不足。

1.大学入门信息基础教育

由于近几年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开始普及,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于是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大学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考试分类,开展分类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入门信息基础教育(这门课程名称不统一,有的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有的称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际上就是一个入门信息基础课程),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入门教育,对这一层次课程的定位在于让学生能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图形编辑与处理、互联网的基本知识、网页制作及其应用等。通过第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从教学情况来看,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普及情况不完全同步,在入学之前,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有的还缺少对计算机的基本认识,这就对教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对于已经对计算机有所了解,并学有余力的学生,如何在现有规划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层次的授课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论何专业的学生,这些内容都是必须掌握的,因此,对不同的系和专业,借鉴国外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可以把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制作成基于Web的网上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或在教师/助教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实践。考试以实践制作成果进行考核。但在这一门课程的考试上,部分地方存在着让学生死记硬背操作步骤这种纸介质考试,这是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理念的。在这个方面,英国剑桥大学的经验值得 借鉴。

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将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编程开发和应用能力,计算机编码能力、程序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学科问题或创新性解决本学科问题的能力。

如何进行这门课程的建设,大家也在进行着不同的思考。这门课程对理工科学生有较高要求,而对文史哲农医类学生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要求。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兴趣及社会的需求有机地集合起来,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驱动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驱动,另一种是应用案例驱动。语法驱动,实际上是定位在产品培训上。而不是定为在程序设计的体系与方法上。实践表明,实施语法驱动教学法后,学生仍然掌握不好语法,对于较大的应用,设计不出较好的软件构架。但由于存在的某些考试方式,又使得语法教学能满足考试的需求,虽然考试成绩与实际能力相差甚远,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使得部分地方的程序设计课程带上了应试教育的色彩。

深入分析培养目标,我们认为,这门课程应该用案例驱动进行教学,语法内容知识作为入门阶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在案例教学中去体会语法结构的应用,这样更能深入掌握程序设计与实现的内涵。而考试方式,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项目训练来完成,不一定要用纸介质的试卷,或者可以用30%的纸介质试卷成绩+70%的项目训练作为总成绩,这样更能体现能力的培养。

此外,应用环境的落后,也是这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院校由于受等级考试的影响,教学使用的编译环境不得不使用10年前16位的TC编译环境,这与时代的发展极不相衬。

为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外的辅导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开发能力、系统化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3.公共选修课的建设

为了体现个性化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在后续课程中,可以建立公共选修课课程群。比如开设数据库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原理、V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基础等课程。

我们调查了部分学校,认为清华大学等兄弟院校在这个方面可作为很好的示范。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修课也应注重提炼基础性的内容,使学生对基础性的内容学得比较扎实。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课堂用例及作业大都以综合应用型的题目为主,这类的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构建选修课构架,目标定位于培养多种模式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开设不同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样可以避免同一模式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造性。

结语

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普遍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及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超课程要求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实施分类分层次教育,从而达到多模式个性化培养、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第5篇: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范文

关键词:三类人员;微机应用;操作技能;职业培训;岗前培训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微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及微机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普及教育使社会各阶层人士熟练掌握微机应用,将会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并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十分深刻的变革。

“三类人员”是指原国营企业下岗及失业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这“三类人员”中有许多人自愿报名参加微机培训,以为日后找工作打好基础。这“三类人员”中的大多数人存在“两高一低”现象,即学习热情高、求职愿望高、文化程度低。但微机应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其变化和发展较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这类学员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微机课教师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努力上好这门课,使他们能在短期内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适当加一些引导教育,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对于“三类人员”的微机短期培训应采用在机房“教与学”结合的一体化灵活培训模式。把理论教学搬进实训室,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微机应用短训课程》如何“教”

具体教学时间安排考虑到下岗失业职工及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微机应用短训课程》培训分为上午班、下午班与晚上班。学习期限均为3个月左右,每班每天上4个学时,课间休息15分钟;长年招生办班。在教学进度相同的情况下,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选班并可换班。一期过后未学会者,下期可免费再学。

课堂教学管理首先,上课时应严格考勤。很多学生都有惰性和侥幸心理,每节课,教师都应记考勤,多次旷课和多次迟到的学员,要找他们单独谈心,问原因,做思想工作,说清问题的后果。通过和他们谈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其次,对于上课睡觉的学员应及时叫醒他。再次,对于上课聊天的学员,应及时制止。最后,对于上课抽烟、打电话、吃零食的学员应制止或劝其到教室外进行。

课程内容计算机入门;中文WindowsXP的操作;五笔字型输入法;中文Word2003的操作;中文Excel2003的操作;中文PowerPoint2003的操作;Internet的操作;电脑维护维修及防病毒;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课程安排 《微机应用短训课程》要求掌握的绝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结合短训班的特点,我们将整个微机应用教学都在实训教室进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教师的现场指导下,反复练习,掌握所学技能。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员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同时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教学过程安排 对于计算机入门、五笔输入法这部分内容,教师应以黑板授课或使用教学课件授课为主。对于中文WindowsXP的操作、中文Word2003的操作、中文Excel2003的操作、中文PowerPoint2003的操作、Internet操作等内容,则应以在微机房授课为主。学生每人一台机器,教师使用如方正电子教室系统等教学软件在教师机上现场操作授课,学生则在学生机上边听、边看、边练习,从而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

教学互动首先,教师应多与学员谈心,让学员感受到教师就像朋友一样,真正关心他,为他着想,消除学员的逆反心理,让学员对这门课更感兴趣。其次,应更多地进行课堂互动,加强教师与学员以及学员之间的知识与技能交流,使课堂互动与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员技能水平的目的。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管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应本着学海无边、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去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不断地学习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说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年轻教师还应该经常参加培训班学习,或进行其他形式深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更好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与技能。

《微机应用短训课程》如何“学”

此课程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如何来学。

做好上机练习每节课教师讲授完后,应安排好学生练习的内容,并现场指导学生训练。对于一些内容较长且较难的操作课程,教师应分段讲解,每讲一段后,安排学员上机练习,教师现场指导,学员掌握所学内容后,教师再讲下一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学员的反馈,教学速度不能太慢,否则会使很多基础好的学员感到疲塌;也不能太快,否则会使一些基础差的学员丧失信心。教师应该通过学员的及时反馈,随时调整教学速度,使所有学员都受益。

应用媒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员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的学习内容,并加强互动性,从而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的功能对个别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因材施教。集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一般取决于学员的平均学习进度;个别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学员的程度准确地做出学习计划,完成个别化学习所需的大量工作,大大减少教师工作时间。而对学员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保持好的学习规律在学习计算机应用这门课时,学员应尽量做到课前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上机练习,课后再复习并做习题。按照这样一个教学循环学习,学习效果才会更好,教师应将这个学习规律告诉学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安排学习内容及习题,要求学员按这个规律去做,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消化教学内容学员在学习这门课期间应克服困难,坚持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在学习过程中应认真听讲、反复练习,有问题多问教师,力争所学内容当堂消化。也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教师提供的相应多媒体教学课件反复观看并练习,以求掌握。反之,学员存在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影响学习效果,最后自暴自弃,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有针对性地学习学员应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讲出来,通过上机训练并向教师请教来解决问题。这样有针对性地学习,会提高学员的操作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员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员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使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重点掌握Office办公软件学员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联系工作实际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常用软件,还要着重强调熟练操作,自主学习。因为这是对之前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学习微机应用软件的一个提前认知。学精这些软件的使用技巧,学员可为自己学习结业后的生活乃至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教师要因教施教学员因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同。这时,教师应掌握好教学进度,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员学习。对教学内容理解较好的学员可以多安排一些上机习题,让他们练习、融会贯通;而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不太好的学员,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并要耐心细致,不要使学员有负担,要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充满乐趣,最终赶上进度。

以上所述,就是我对《微机应用短训课程》这门课的一些教学实践探讨。几年来,我在“三类人员”的计算机培训中应用上述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与完善,以实现让学员较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他们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以学员为中心、以学员的技能提升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思想。我想这些方法不但适应教这门课的教师,也可供其他课程的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薛登文.微机培训中上机教学的基本程序[J].职业,2000,(6).

第6篇: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范文

关键词:医护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学习态度和目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4-0000-01

Discussion on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of Vocational School Health care Major

Liu Xiaozhi

(Medical School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100,China)

Abstract:The comput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tool for medic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n this paper,the students start learning attitude and purpose,and as a means to foster interest in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innovative capacity of the computer for a discussion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 with their own a number of practices to fully mobiliz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Keywords:Healthy care major’s students;Computer education;Learning attitude and purpose;Learning Interest;Independent study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包括医学在内各行业发展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技术。我校是以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将来大部份都将走向医学岗位的未来医学工作者,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是他(她)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我校的医护专业中计算机教育被定义为公共课,基础课。网络的普及化,很多学生早就对计算机有很多的认识,特别是网络交流方面,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态度目的没有认清,不知道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他们不知道计算机在医学、护理方面的基础作用及其重要性。为了让学生端正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兴趣,进而能自主学习。

一、端正学习态度和目的

我校医学护理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教程》,这也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是针对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和学习所进行的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同时也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教程》主要是让中专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方法,对于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计算机不只是为学生能进行的网络聊天,游戏方面和随之带来方便和快乐,而是为今后的工作岗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教师应该讲清楚本课程的重要性。

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不应以计算机有其娱乐性而荒废对计算机这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考虑到中专学生在学校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程度还有一定的限度,为了能更深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技能,可以让他们更广泛地阅读一些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但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和专长,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知识去学。比如,助产、中西结合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电脑的熟练操作,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还应学习计算机网络等等,而不是去学一些软件设计语言类的东西,要结合所学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去学精、学透专业知识,使所学的知识能学有所用,才能使个人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开发自主学习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会学习的前提。为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求知欲。计算机科学是一门自身发展更新速度很快的科学,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完全不过为,刚刚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和应用软件只能是一时的成绩,很快就会有更新的技术代替。因此只有打好了专业理论基础,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会更轻松自如适应专业升级和更新。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需要重点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也是学生能否学好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关键因素。通过作者学习和掌握的教学理论以及总结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更新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一)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CAE辅助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点,借助文字、图片、声音的合成,多将学生感兴趣的医学专业前沿科技动态做到自己的课件里,做到图文并茂、动画显示,使生动活泼的计算机动画界面学习与专业知识了解相伴随。而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组成的时候,可以找一台外挂手持扫描仪的计算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见到计算机主机各部件,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看到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与专业操作是多么紧密相联,互为一体了。

(二)多种鼓励机制结合,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计算机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多多的鼓励学生。例如:POWERPOINT的制作。前面学习了WORD,EXCEL,有了基础学习POWERPOINT则会更快。给学生一个演示文稿,告之什么是POWERPOINT,POWERPOINT的作用,简单的说明在例子演示文稿中的特点。制作一个至少三页的自己喜欢的主题演示文稿,有一定的要求文字、图片、特效都有才算及格。通过特色给以相应的本节实践分数。并将优秀作品给以演示。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嘉奖,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合工作需求,生活需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为打破课堂的教学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适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展他们的视野。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学校附属医院,重点参观附属医院的网络中心。通过对附属医院网络中心的参观,让学生们亲眼见识到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来实现为病人服务的各项功能:病人从踏入医院挂号开始、医学检查、开处方、缴费、住院、出院全过程都有计算机全程参与管理和处理。临床专业的学生将会体会到计算机在工作中的六大功能:住院管理、医疗管理、医嘱处理、费用查询、报表打印、系统维护。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医嘱处理、住院管理、报表打印、费用查询等与计算机相关的功能。通过这些观摩学习,让学生在现实的医学工作环境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了解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强大而全面的辅助功能,可以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更主动的学习愿望。

随着医学专业领域对医学护理专业人才操作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效、严谨、科学,计算机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只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实现计算机专业课的优质教学,才能培养出合格甚至优秀的综合型医学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杨明均.试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

第7篇: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教学;创新人才;计算机网络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技术进步正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与创造力是解决经济、环境和社会危机的核心驱动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提升高校教育具有关键作用。目前,高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未来学生进入企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的高等院校目前分为3类,即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一般来说,985院校和多数211院校属于研究型大学,除此之外的本科院校一般被认为是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一些近十年开办本科教育的大学则属于教学型大学。在这类高校中,有些以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主,也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需要体现“应用”本质,不仅强调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处理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中革故鼎新的独创性活动。从内容上说,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而实现这些创新的主体就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并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创新型人才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征:(1)知识结构的特征,创新型人才不但善于从教师那里和书本上获取间接知识,而且注重培养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知识和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2)思维能力的特征,创新型人才不仅注重培养正向思维,还注重培养逆向思维;(3)能力的结构特征,创新型人才不仅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4)培养过程的特征,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强调个性,要求个性教育化。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二本院校,学生入学成绩不高,与一本院校学生有差距,但更强调实践与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现场设备和操作平台,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教学的探讨

创新教学即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育和教学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它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创新教学活动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展开。

2.1 课程设置

研究表明,术语“创意”与“创新”及相关同义词是在教学课程设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一些国家的教师和教育专家认为本国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并把主要原因归结为不能正确地将创新思想融入这些课程。实际上,课程包含较多的内容反而会降低学生在学习中创新的程度。好的课程设置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能,帮助教师理解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材选择、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是信息、电子和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可选教材很多,其中国内的经典教材是谢希仁主编的《计算机网络》,这是国内影响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入门教材之一,被很多大学采用。另外,由IEEE高级会员坦尼鲍姆编写的英文版《计算机网络》,则被国外大学和国内一些院校广泛采用。在教材的选择上,后者更适用于双语教学和基于问题驱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最终目标。另外,该教材的每个章节开头都以提问方式引入,非常有利于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预设一些英文题目,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在教材中查找答案。通过这类教学,一方面,学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自学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也得到锻炼。在这门课程大纲的制订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核心技术内容作为讲解的重点,并要求学生用软硬件模拟实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2 课程教学与评估

课程教学与评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创新性,评估方法好可以激励创新,若不好也可能阻碍创新。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教学评估通常采用等级评分法和总结性评分法。除此之外,评估的方式还有陈述报告、小组总结、同行反馈与评价等。评估的主体除了教师与学生,还可以包括学生父母和除此之外的第三者。良好的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教师和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创新。

课程教学也对教学创新性具有一定影响。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教师在开始教学前,可以采用一些激励课堂创新的方法。例如,在课程表的设置上,教师可以通过延长两次课程的间隔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创新周期。另外,还可以采用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创新。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教学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实验诱导与准备、实验探究和归纳研究。实验诱导与准备通常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实验和创新、开放性实验。基本实验由教师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课前印成讲义,发给学生预习准备。例如,计算机网络常用命令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常用网络命令PING、IPCONFIG等,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需要把这些命令使用的详细步骤发给学生并让其熟悉。创新、开放性实验则是由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启发学生在课前自己设计实验,如在JSP网页编程实验中,教师事先准备几个较为复杂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并分组完成。

在实验探究阶段,学生要亲自动手做实验,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细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学生不会观察,就不会思考,不会有明确的学科基本概念。在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抽出时间检验每组学生的实验结果,并询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DNS服务器的设置实验中,教师需要查看每名学生的实验日志,帮助他们分析可能出现的域名解析失败现象,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原因。

归纳研究阶段是实验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观测是先导,是基础。为了避免学生简单地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及时将学生观测到的实验现象或记录的一系列数据作为入门向导,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总结性问题。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增加实验心得与总结内容,写出新发现和新想法并将其作为实验的重要考核点。

2.3 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对于课程的创新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培训可以帮助新教师反思如何通过实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研究表明,受过培训的教师具有更积极的教育创新理念。另外,受过培训的教师掌握了更多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前沿知识,而这些新知识、新技术能够成为激励个体创新的正能量。该项研究还表明,连续几年一直接受教学培训的教师是最有兴趣对该课程进行创新教学的群体。这说明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对课程的深入钻研。教师培训计划必须经过审查和修订,以确保能够促进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培训中要提供先进的数字多媒体平台,此外互联网作为同行之间交流互动的培训平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参加一些颇具名气的网络培训如CCNA、CCIE等。CCNA包括EIGRP、串行线路接口、帧中继、RIPv2、VLAN、以太网和访问控制列表等协议的使用。CCIE则是美国Cisco公司于1993年推出的专家级认证考试。通过这类培训,教师对网络软硬件知识和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网络前沿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培训的另一种方式是有固定时问或地点的培训,一般由学校聘请公司有实践经验的员工进行授课,或者由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产学研实践,让师生在现场进行实地教学。

2.4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使用

信息通讯技术的优势在于强化了校园的创新和创意环境。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创新教学的基础。据调查,大部分教师都能利用互联网检索信息和下载资源,但其中仅有一半的人会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协作和网络社交,更不用说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意识和进行教学创新。虽然目前校园内计算机的数量剧增,但是调查显示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学习的能力仍然不强。学生使用现代化的数字工具可以帮助提高思考、理解和创新学习的能力。现代化技术一方面使学生成为掌握这类技能的数字专家,另一方面则加强了师学问的互动。一些最佳实践的案例表明,师生之间的互动配以外部专家的指导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创新教育模式。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我们在授课中提倡学生采用便携、具有个性化的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辅助学习。移动技术与设备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方面,我们采用基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教育游戏培训学习方式。游戏可以成为相当好的教育与培训载体,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计算机网络教学与游戏结合,选择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术语以及与动手实践相关的内容,编写游戏脚本,再由教育技术人员负责把脚本转化成游戏软件,通过校园网或校园FTP向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外体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5 校园文化

教育文化对创新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非常关键。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等过程。其中,教育文化或多或少会对个人的培养产生影响。对于高校来说,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关键作用。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学院积极发扬办学传统,走特色办学之路,提出“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确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通过产学研深层次、制度化合作,建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满足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及现代生产业发展需要的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摇篮。

笔者在对计算机网络专业2009级本科生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基于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经验,培养积极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创新思维模式的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了师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全班80%以上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能,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教师也通过以上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第8篇: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双语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153-02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Carrying out Bilingual Teaching in Computer Science

WANG Yu-juan, WANG Xiang-qian

(Pingdingshan University,Pingdingshan 46700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bilingual teaching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h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in teaching practice. It also conducts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cultivation objective, curriculum,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ests.

Key words: computer;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ology

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育部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目前,我校部分有条件的院系的部分专业课开设了双语教学。

1 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 计算机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各类企业和公司的对外交往将会更加频繁,同外国企业和公司的商业洽谈、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也会不断增加。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而那些外语能力较强且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必是被聘用的首选。在这种背景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加强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高校有关方面的极大重视。

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就是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外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正如许多其他工具一样,长时间不用就会对其生疏甚至不再会用。在大学前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完成了公共外语的学习,计算机专业课双语教学是公共外语学习的延续和升华,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加上毕业设计中外文资料的运用则为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打造一个不间断的外语学习链,这必将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受益良多。[1]

1.2 计算机专业课需要进行双语教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目前在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又是基于英语这个国际性通用语言开发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英语词汇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英语成为其传播的主要语言。特别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美国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遥遥领先,我国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和软件产品大多来自美国,其资料与说明书都是用英文编写的,通过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运用外语查询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样学生无论是从事软件设计,还是程序开发,不再借助中文的“拐杖”,可以脱离“中文版本”的限制,在今后的工作中无疑将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和较高的就业优势。

1.3 计算机学科的优势适合双语教学

计算机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国际通用性,其表述、词义、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解释一致使用英语,并且有相当多的中文表达方式是直接从英文音译或意译过来的。如计算机高级语言和操作命令本身就是在英语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计算机所有原版软件几乎都是英文版的,第一手的科技资料也是英文版的,国际学术会议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这样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为学生以后查询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误区

2.1 将专业课程上成“专业英语”课

有别于“专业英语”,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教学主要还是讲授专业知识,不必受拘泥于英文语法、词法的讨论,是英语教育在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与提高,进而过渡到使用英文进行逻辑思维,因此硬性规定课堂使用英文的比例是不妥的。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这里有两个误区,一种误区是:有些人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说了英语就是双语教学了。这种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说几句课堂用语,其余大部分知识都在用汉语讲,其实这不叫双语教学。另一种误区是:将学科课上成了英语课,只将教学内容译成了英语,不时地带领学生读单词,将专业课上成“专业英语”课。

2.2 “学科损伤问题”

由于采用“双语教学”,受限于教师、学生的英文水平,教与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学计划完成不了,知识点交待不清,师生沟通不畅等“学科损伤”问题,因此如何把握英文使用的尺度,也是师生需要共同关注探讨的问题。

2.3 “双语教学”课程规模问题

目前许多院校存在过度强调“双语课程”的开出率的问题,实践表明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进行双语教学,而教学成果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表现出来。我们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通过5~10 年的实践探索,使“双语教学”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色教育模式。

3 实施双语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树立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与理念

进行双语教学首先要明确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是双重性的,其一是通过教材获取专业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单单是只能考外国语专业的英语尖子。因此,在对学生实施双语教学伊始,就应当将这一目标明确,让学生了解双语教学的目的,摆正学习态度,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前提。

3.2 选择课程与教材

双语课程应先易后难,选择专业基础入门课程或反映专业前沿的选修课程。在目前阶段,开展双语教学应该选择那些相对容易的课程作为切入点,因为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或一定的基础,所以容易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基础入门课程可以选择《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随着学生在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已经是非零起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有的课程内容已经在初中和高中得到了学习,所以学生具有一定基础,这样采用双语教学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相对容易进入角色。

英文教材是双语教学的载体,因此教材的选择也需要很慎重。教材的难度、内容都要适合国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的双语教学采用的都是国外经典著名教材的影印版。一方面这些教材已经经过国内众多专家的挑选,另一方面这些教材也是国内许多中文教材的参考,所以采用这些教材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和降低双语教学的风险。[2]

3.3 加强师资力量

我们可以利用高校培养双语学科教师、在职培训双语学科教师、转岗培训双语教师(例如外语教师转岗为学科教师)、聘请外籍教师等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到国外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以及进修或考察,合理分配教学任务,让教师能够有时间和机会提高英语和专业水平。专业教师要在学校的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为双语教学打下一定的师资基础。

3.4 改革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3]

1)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现在的计算机教学大多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采用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系统,教师进行中英文讲授时,学生可以同时操作计算机或观察程序运行结果,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同时这种交互式中英文教学模式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 采用“三・五”教学法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导式教学,主要抓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启发讲授、课后多看多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以下五个环节:预习准备、讲解分析、实验操作、分析讨论、讲评总结。

3) 网络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进行辅助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5 明确双语课程的考核标准

双语教学考核的两个目标,一个是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一个是在本专业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根据目标,我们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考核学生,一是期末考试,试卷题目使用英文,要求学生使用英文作答。当然,由于英文水平毕竟与母语有较大差距,所以考题难度会比同一课程的中文试卷简单;二是英文专业文献翻译,授课教师选取与课程相关的最新的英文技术资料,根据学生人数划分为不同的内容分配给学生翻译每个学生翻译的内容不同,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三是实验操作,教师给出英文实验指导, 由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中的步骤操作,授课老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给实验考核分;四是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题目从教材的课后问题中精选,并要求学生以英文作答。每个学生这门课程最终成绩由授课教师根据上述四部分内容的成绩综合评价,当然,四个部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根据其重要性和客观程度,可以采取的比例分别是50%,20%,20%,10%。

4 结束语

在普通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当中进行双语教学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外语专业能力,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快与国际接轨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双语教学是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今后的双语教学改革工作中,我们会继续积极开展探讨和实践,继续提高和推广双语教学,培养出真正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郝继升.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4):130-131.

第9篇:学习计算机入门培训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

一、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及应用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正在步入信息时代,各个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如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更加有效适应当前形势下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课程理解有偏差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甚至小学就开始了解计算机,有的同学片面的认为学习计算机就是上网、聊天、打游戏,缺乏对计算机真正职能的认识。有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只是讲键盘操作,讲OFFICE的应用,等等,而在中学阶段这些都学过了,所以不愿再进行系统的学习。即使学过了,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软件工具的升级所带来的新的信息,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2、学生实践不足,动手能力差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技术型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应占很重要的位置,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都是先学理论,再进行实践,有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统一的实践环节安排,先理论再实践导致学生学习理论时没有直观的概念,只能囫囵吞枣,实践操作时对所遇到的问题也就缺乏理论指导,这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是很不利的。

3、考试方式需要改变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在掌握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会写,但是上机却不会操作,这样,传统的考试方式就检验不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思路设想

在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后,针对我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认清《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开辟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路子。

(一)明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

高校教育中,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项应用技术,应该是大学生深层次理解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入门教育,同时也是大学生增强学习技能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强化教育,可以说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涯、打开信息社会的一把钥匙,为大学生能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们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使用方法,具备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组织和信息和在线学习、交流、办公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道德和行为习惯,建立电子信息安全意识。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应用决不仅是指简单的操作,决不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高等学校的课程应当有别于职业技术培训。

(二)引进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基础课应用性很强,采用案例式教学易于突出计算机的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是指根据课程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的完成,获得知识,这是种易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首先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用的和兼顾趣味性的案例。通过案例制作,将枯燥的知识融入到案例讲解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技能,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Word2003和Excel2003部分可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如在学习Word2003表格时可设计这样的案例:制作个人简历,要求图文并茂,对案例制作设置详细要求。通过案例制作,学生系统化掌握了相关技能,也对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强调实践环节

上机实践环节的目的首先是印证对理论的理解,然后熟悉、掌握所学技能,最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实践环节的安排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同学间水平差异设置综合性(应用型)实验项目,指导学生针对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规则,详细设计实习步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学习的程序、工具及方法进行有效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这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实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促使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的转换。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将全部教学环节安排在机房,使得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实时的认知,并鼓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操作。

    (四)考核方式改革

对于计算机基础来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用考卷的方式来考察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已经不合适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很多考试软件能记录学生在计算机中的操作并给与评分,这些软件的应用对正确评定计算机应用水平有重要帮助。

四 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运用的将更为普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育质量,还需我们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秀玲  谈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北方经贸 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