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经济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行业高校 特色发展 区域经济
一、行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行业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校特色定位、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经验表明,行业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能否立足本地,做出正确的前瞻分析和把握,开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因此,行业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优势,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促提高”,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服务和文化引领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参与到区域经济社会活动中,并成为其中的活跃因素和中坚力量,在服务中改善发展环境,在贡献中提高自身实力,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这是行业高校自身发展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二)行业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必然需要适宜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量专业人才,行业高校的发展目标,就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并促进行业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在人才资源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拥有过硬的技术和产品,这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行业及企业对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相应要求,使行业及企业关注应用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必然。因此,校地、校企合作既有利于行业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三)行业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实现互动双赢的需要。
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是我国的石化大省,具备完整的炼油、乙烯、三大合成材料等主导产业链条,既拥有油气开采、页岩油化工、基础化学原料等传统产业,又开拓包括化工新材料、新兴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在内的产业领域。但是,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短、研究开发能力差、产品档次低等问题。而相应的工艺研究、工程开发、装备研究及“三废”处理技术研究较少,应用和市场开发研究更显薄弱,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要将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有力可靠的科技、人才和智力保障。地处辽宁省内的相关行业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业缘便利,而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比较优势,只有把这些优势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才能为学校赢得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行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一)行业高校应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
虽然行业高校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都把服务地方确定为自己的服务方向,但是在如何服务和怎样做好服务方面还需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更强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一是站在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树立忧患意识。地方高校能否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二是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用并服务于区域社会,彻底改变过去“自我封闭”的局面,密切关注和掌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区域发展提供及时、充分的人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度。
在学科专业建设中,高等学校必须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所处区域位置,找准专业服务定位,加强人才市场需求和设置专业就业情况的分析和预测,加强对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认识其内在规律,以此指导专业结构调整,增加招生数量。优先发展与省内主要产业相关的应用学科专业,紧紧围绕经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调整。依托自我的专业优势,在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中,重点培育一批特色专业,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增强自身办学竞争力,从而体现出比较优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组建校企人力资源及科研技术合作联盟。
通过组建校企人力资源合作联盟和校企科研的长效机制,行业高校可按照双赢原则与区域内企业展开合作;通过专利转让、成果展示等形式,将学校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一线转移;通过学校和企业组成重大项目研究基地,组建开放式科技新平台,学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稳固的校企互动战略联盟。同时,学校与企业搭建的人才供需平台,可以合作开办订单班,解决学校招生与就业定岗实习问题;面对学校实训基地不足,企业可整合资源与学校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
(四)与政府对接,构建政、产、学、研的联动机制。
行业高校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专业特色,争取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逐步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同时,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与大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或合作研究机构,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办学实体,搭建政府、学校多方沟通的桥梁,构建政、产、学、研的联动机制,在为地方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同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发挥学校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航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J].新经济,2014.7.
[2]李文秀,刘桂萍,茹阳.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辽宁产业需求对接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区域主导产业是近年来在讨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时所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该区域产业体系中先导地位的产业,代表着该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因此,科学确定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对于一个区域实现其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工业行业作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其产业布局和科学化发展更是引起了业界的高度重视,本研究试做初探。
一、工业行业主导发展方向选择的外部识别因素
从外部来看,工业行业主导发展方向选择离不开三大因素:一是资源禀赋差异;二是区域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三是规模经济的要求。因此,从外部表现来识别工业行业主导发展方向选择主要也应该看这三方面的现状。
从资源禀赋差异来看,工业行业主导发展的产业一般表现为明显的相对优势,如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等。
从区域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程度看,工业行业主导发展的产业一般表现为在区域内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分工明显,产业链健全,配套设施较好,产业关联效应强等。
从规模经济的要求来看,工业行业主导发展的产业一般表现为产出规模大,产值比重大,该产业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重大的贡献作用,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工业行业主导发展方向选择的内在识别因素
从内在识别因素来看,工业行业主导发展的产业往往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工业行业主导发展的产业一般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或者是对新技术吸收速度较快。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工业行业主导发展的产业一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工业行业主导发展的产业一般具有带动功能,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良好的带动作用。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工业行业主导发展的产业因为是代表区域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因而,往往潜力较大,可以有较大的成长的空间。
三、科学识别工业行业主导发展方向的因素及其方法
一是通过市场份额来判定。区域主导产业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同行业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对于市场份额的计算比较简单,但是缺点在于难以准确及时地掌握行业的整个市场情况。
二是产品输出率方法。产品输出率代表了主导产业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力,主导产业的产品输出率越高,其影响市场的主导功能越强。主导产业产品输出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为p区域产品i的输出率;为p区域产品i的输出产值;位p区域产品i的全部产值。
三是区位商方法。某产业的区位商越高,其主导性也就越强。区位商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区位商>1,则说明是专门化分工产业,主导性越强,其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潜力越大。
四是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也是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一个时间段内两个不同的时间点内产业发展的变化情况,运用偏离份额法获取相关的数据,来判断产业变化情况和应该重点发展的产业,其包括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来分析区域内某一产业总值增长相对于其所在更大区域的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四、工业行业主导发展方向定位应考虑的因素与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所决定的,区域主导产业的识别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个产业在区际比较中具有优势,已经成为主导产业。而区域主导产业的定位要解决的问题是,区域众多产业中哪个产业具有成为区域内去培育的重点产业,适合作为区域产业品牌来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法,特别是定量的选择方法。对此,进行工业行业主导发展方向定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工业行业主导发展方向的定位应遵循国家产业发展导向、依托区域现有产业基础、利用区位优势条件、抓住产业发展的机遇、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并本着关联强度原则(带动支撑作用)、发展潜力原则(市场需求量大)、技术进步原则(技术进步潜力)、动态优势原则(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升级原则(带动引领作用)、环境保护原则(可持续发展)等对区域主导产业进行定位。
二是要兼顾资源、发展潜力以及竞争优势。工业行业主导发展方向定位还应兼顾具有比较的资源配置效率优势、发展竞争优势,还应有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资源配置总体效率优势。
三是要考虑产业的关联度。工业行业主导发展方向定位由特定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产业之间相互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使某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相联系,构成产业关联。初级产品的前向联系大,制成品的后向联系大;中间投入型产品的前向联系大,最终产品的后向联系大。关联度高、区域优势明显,则可以定位为区域主导产业。但如关联度与区域优势不一致,应该首先考虑区域优势。原因是高关联度往往是趋同的,各地容易重复建设;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体现在技术的扩散,而不是物质产品的相互利用;关联度的计算可能不科学,在小区域内关联度小的,可能在较大区域内的关联度高。
四是明确主导产业定位的依据。如较高劳动力专门化率,即区位商大于二;产业规模足够大,区域内增加值比重较大;较高产业关联度,能够强力带动区域内部其他产业的发展;市场潜力较大,具有实际和潜在巨大需求和高收入弹性;比较优势、劳动生产率较高,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费宇.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4):109-115
关键词:物流;区域经济;内在联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深,现代物流业也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现代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以及工业化发展中最为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了很多新的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有非常明显的优化作用。
一、现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物流业的主体一般来说是很多节点以及线路构成的一种网络系统。以点状的形式存在的各个要素构成了完整的物流网络,过去的点与点之间的随机关系逐渐发展成为物流网络内部相互联系的稳定的关系。一个稳定、高效运行的物流网络,不但能够降低其中各要素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成本,同时还能够将物流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功能进行放大,进一步的提升整个物流网络的收益。从生产过程而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环节的成本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降低,但是流通过程的成本却依旧走高。所以物流业也被叫做为经济发展的“黑暗大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企业增强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第三利润来源。
(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来说,区域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是更加合理化与高度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的判定标准通常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的是第一产业朝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朝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现代物流是现代经济分工以及专业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属于一项科技密集型的产业,它拥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以及劳动结构高度化的特点。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进一步的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推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发展
城市属于区域经济的核心,城市中的物流设施建设相对齐全,其交通和信息都非常发达。城市和附近的地区保持着一种不对称性,而在这样的不对称结构中城市往往处于“中心地”的位置,扮演着“增长极”的角色。增长极通常是经济聚集和扩散相互协同而产生的一种地域经济形态,这样的增长极核系统应该以优越的内外物流联系作为条件,这主要是因为物流系统能够帮助其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提供条件,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附近地区的资源,确保自身具备良好的外部联系环境,从而让其和市场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现代物流推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产生,同时也让区域经济结构变得更加协调与合理。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发展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下,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开始优化与高度化的发展过程。资源的局限性、经济竞争力以及区域各个产业之间收益的差异化,投资者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直接相关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规模以及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情况。
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还能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就代表了区域经济活动的增多,必然就会造成原材料、产品以及人员流动的增多。随着这些物资与人员位移的增多,必然会提高区域的交通运输需求。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交通运输需求的提升是推动区域运输发展的一个直接信号;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恰好证实了区域硬实力的增长,必然就会有更多的资本进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来,同时加大对区域运输的投资,也是区域投资的重要方向。
我们结合区域经济理论来进行分析,某一区域只要拥有了一定的可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那么这一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的差异就可能会产生一种优势和引力,就非常有可能将一些企业或者生产力要素吸引到本地区来。在利益原则的驱使之下构成了一种相对聚集的产业布局,从而让地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另外,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协调理论来看,在产业结构内部,其基本发展趋势是从第一产业占优逐渐朝着二三产业占优的趋势前进。区域中心城市物流产业恰恰是在符合上述两种理论的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物流行业和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物流行业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关键组成因素,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现代物流对于生产流通领域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增长、对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增长以及生产企业布局和生产模式的优化调整都能够起到非常有利的作用。另外,区域经济也会反作用于物流行业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园区附近的资金聚集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区域经济发展也让区域内交通运输行业得到了发展,进而让区域之间的资源沟通逐渐频繁,也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我们知道,区域经济和现代物流产业的其中任何一方出现变化都会对另一方造成影响。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区域间的联系,而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也能够加快物流系统的完善。其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区域经济和现代物流能够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馈环,从而让两者都能够相互促进演化。
在现代物流网络中,很多物流基地以及基础设备都扮演了中心城市“增长中心”的角色,利用这一“增长中心”的自身极化以及新的增长极产生的过程,通过生长轴对区域内资源的集散作用,现代物流行业和区域经济之间也时刻在发生着相互反馈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平衡理论之下,其两者是相互促进循环发展的。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一般来说是通过区域内交通运输环境的改变来推动聚集与扩散作用;而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之后再通过某种手段提高对区域交通运输的投入,从而让区域经济和物流产业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模式。在这样一个馈环系统之内,其中各个环节的作用的增强都会对下一环节产生影响,同时这一积极作用会逐渐的传递下去,构成一个良性的关系网络。
四、结语
随着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更加深入的分析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具体路径,同时制定有针对的策略,从而让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完全的发挥出来。现阶段,怎样充分发挥出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提升的实际效果,如何紧紧抓住全球经济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时期之下,我们还必须要深入研究区域经济与物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让物流行业也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湖南省经济结构调整 高职专业设置 专业调整思维
一、高职专业调整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逻辑
(一)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立足服务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的第一要素是职业性要素。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区域经济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后,需要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规模、需求层次和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对高职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经济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高等职业院校是面向地方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只有紧密依托区域经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脱离区域经济需求发展,高职教育就很难找准服务目标产业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教育的教育性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全面依托区域经济。
从行政管理关系看,高职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教育部门和行业部门主管,专业建设所依赖的要素投入主要源自于区域经济,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渠道获得。从教育资源投入渠道看,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市场调研、学生招生和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双师型”队伍企业顶岗培养等高职教育投入要素方面,区域经济所提供的便利性、可行性和现实性都要远高于区域外经济,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速度,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层次和手段。
正因为受到经济与教育两大规律制约,高职教育必须协调好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找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适合教育规律和的发展平台,才能在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依托区域经济,找准发展定位,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二、湖南省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特征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明确,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实,近年来,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湖南省在新型工业化建设、城市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及时分析湖南省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特征,协调引导高职教育对接适应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为湖南省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是实现高职教育与湖南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两个角度,分析湖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产生的需求特征。
(一)湖南省经济增长特征。
1.第二产业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由表1可知,2006―2009年,第二产业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对湖南省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第二产业在湖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路径。
2.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由表2可知,2006―2008年,湖南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百亿以上产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表明在“两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高加工度产业逐渐成为湖南省制造业内部最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未来方向和支柱。
3.服务业发展空间广阔。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实体经济衰退,湖南省工业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与之相反,服务业表现出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和抗跌性,全年实现增加值5278.83亿元。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业等湖南省服务业“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几大特色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我省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不足,比重只有25%左右,与发达省份40%以上的比重相比偏低。随着湖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程度的推进,这些现代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湖南省就业增长特征。
就业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市场需求来源和发展基石。高职就业受到总就业情况、产业人才需求层次、技术结构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从湖南省主要产业总就业情况、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就业情况和各行业职工就业情况三个角度分析湖南省就业增长特征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1.第二、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就业部门。
由表3可知,随着湖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2006―2008年,对就业增长平均贡献率最高的前五个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6%),建筑业(36%),采矿业(25%)及住宿和餐饮业(17%),制造业对就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有6%,由此可见,2006―2008年湖南省就业增长主要是依靠第三产业的贡献。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制造业就业总人数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性,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就业增长缓慢和下降情况。
2.新型制造业产业就业增长凸显.
随着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制造业内部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对劳动了的技术结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选取2006―2008年湖南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就业数据作为分析对象,统计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平均就业人数、平均就业增长人数、就业增速三项数据,以此分析湖南省制造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和就业增长结构。
由表4可知,2006―2008年,第二产业内部,平均年就业人数最高的前十个行业依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表明这些行业是湖南省主要的第二产业就业行业。
按平均年增长人数最高的前十个行业依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表明这些行业是湖南省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贡献产业。
按就业增速排名的前十个工业产业依次是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废旧材料回收加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表明这些产业是湖南省第二产业就业增长潜力较大的产业。
综合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湖南省第二产业就业和就业增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就业增长潜力的角度看,农副产品加工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轻工业行业和高技术行业有着较大的就业增长空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湖南省高职就业主要面向产业.
本文选取2006―2008湖南省职工就业数据作为分析对象,以分析促进高职就业的主要产业,选择该项数据的原因是主要行业职工就业情况虽然只能反映国有经济部门的就业增长情况,但因剔除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国有经济部门对城镇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情况。由表5可知,从各行业职工就业平均增长数情况看,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采矿业、房地产业、卫生、保险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在岗职工增长数靠前,能够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产业部门对高职毕业生的结构性需求差异。
结合前述的全部就业人数分析、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就业情况分析,本文认为,湖南省当前对高职学生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较大的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建筑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批发和零售业、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应优先针对上述产业展开。
三、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
本文从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比例结构的角度,结合前文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综述分析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湖南省近年来高职专业设置结构变化见表6:
由表6可知,2008―2010年,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比例与湖南省经济发展结构基本相符。2009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5.2∶43.9∶40.9,第二产业占比上升,第三产业占比下降,而高职按三次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为3:52:45,相比2008年,第二产业专业占比上升,其中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如土建大类和制造大类在专业总数中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第三产业专业占比下降,其中财经、公共事业等大类出现了明显的降幅。高职教育与湖南省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一致。
但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是农林牧渔大类占专业总数的百分比和专业覆盖率都有所下降,虽然与湖南省农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比下降相符,但比例明显偏低,主要是与我省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对高职就业需求低有关。
二是专业开发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相关专业专业覆盖率较低,限制了人才输送的结构和数量,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湖南省城市化发展和基础建设的加快,与之相关的土建、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专业覆盖率水平仍然较低,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水平较低,例如:公路运输二级专业里有10个子专业,只有湖南交通职业学院开设了6个子专业;铁道运输二级专业里,只有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铁道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子专业开设率较高;水上运输、港口运输和管道运输二级专业占有率为零。又如:与采矿业相关的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专业覆盖率仅为24.44%,与能源产业相关的材料与能源专业,专业覆盖率为61.9%,专业设置都严重之后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反映了我省部分专业未能跟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变化,专业开发和专业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是少数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与经济结构不协调,比较典型的是电子信息、财经和文化教育大类。由于这些专业开设起点低、职业针对性性不强、对实习实训要求低,成为高职学校低成本做“规模效益”的重要工具,例如:全省有50所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45所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30所高职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44所开设电子商务专业,36所开始物流管理专业,34所开设市场营销专业,47所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这些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很多专业没有经过科学的市场调研,没有明确的职业岗位目标,专业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条件参差不齐,学生就业率低,专业建设水平难以提高,专业特色无法提炼,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
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专业调整思路
(一)依据经济结构调整特征,重点发展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双促进型”专业。
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原则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主动跟踪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专业建设重心放在能够促进湖南省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双促进性”的开发和建设上,实现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只有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高职高专院校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真正办出特色。
(二)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整合高职学校专业建设资源。
高职院校应主动提高专业占有率和竞争力,立足区域经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通过人才引进、培养、招聘、企业兼师、校际交流等形式,重点扶持建设与本地区产业对接紧密,与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良性互动的核心专业和专业,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平台,促进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构建产业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提升高职教育的区域特色。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中,经济的决定作用是主导性的,它要求我们在发展高职教育时,必须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适时适度地超前发展,过度的超前和滞后都是不可取的。而高职教育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整个规划之中。
地方政府应建立起产业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沟通桥梁,主动为高职院校提供准确、完整、及时的产业结构数据、就业统计数据,地方教育部门可通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重点项目建设、专项经费拨放等行政管理渠道,设置区域产业合作度、毕业生区域就业率等评价考核指标,引导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地方政府应协调产业管理、财政金融等部门,通过税收、利率、土地政策、市场准入等价格杠杆和行政杠杆,引导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加强和落实校企合作,使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反馈高职教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沈卫.解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J].职教论坛,2006,(7).
[2]李哲柿.浅议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职教性和地方性[J].成人教育,2006,(6).
[3]张纯记.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论坛,2009,(22).
[4]罗海丰,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8,(5).
[5]梁爱文,刘先长.区域经济视阈下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9,(12).
[6]欧小炼,张新民,凌云.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教论坛,2009,(4).
[7]李禄华,周洪波.湖南省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与适应[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本文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资助,课题号(DJA100318)。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1区域经济及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1.1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指在相应的区域内,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下所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其中,一定的区域范围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作为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区域经济能够充分反映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尤其表现在能否恰当地对土地以及矿物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地区之间的生产力布局是否能够将科学性与经济效益融为一体是区域经济的主要表现。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仅仅从单一的经济指标上来表现,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量,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进行结合。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五点。1)分析地区经济在国家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2)其发展速度、规模是否与当地的发展现状一致。3)其方案是否能够对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挥作用或者是能否发挥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4)能否正常发挥其协调作用,对于提高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5)适应于基础设施。
1.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人类生活和获得生产资料的活动中,运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也在渐渐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要打破各个传统的行业界限,根据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可以将区域内整体的交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地进行组织与协调工作,从而保证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能够健康运转,并且为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创造十分便利的条件。此外,能够充分满通运输需求的各类条件,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的提高。从整体上来看,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其制定的发展方向、总体规划都必须符合区域一体化发展所制定的要求标准。2)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并非是将各类运输方式进行叠加汇总,而是将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有效组合。作为交通运输综合体,其具有全局性、创新性和整体性的特点。3)顾名思义,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体化,主要包含市场、政策以及规划建设等各项要素的一体化。4)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能够将区域间经济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也成为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健康发展。
2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2.1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可以说就是能够将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并且能够将各个地区之间的布局以及产业结构进行资源整合,有效处理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区域经济的内容包含社会生产的多个方面,比如区域之间的生产和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等。较之于其他系统来说,一致性、层次性和关联性是区域经济所特有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区域经济系统进行划分,可以将之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区域生活以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此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联性,二者缺一不可。1)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交通运输业成为构成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能有一个的话,那么这个因素不是制度,也不是文化,而是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业是链接各部门的桥梁,能够充分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由此可见,一旦交通运输系统出现功能提高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区域内的主要经济收入,同时,交通运输系统功能一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保证区域经济系统开放程度的提高。同时,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合理利用与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间的关系,保证其和谐发展,便能够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2)区域经济能够拉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使交通运输业产生高标准的运输需求,并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对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规划目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进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也能够影响运输结构和运输布局的调整。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之间的均衡状态需要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地进行发展。我国经济建设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所产生的,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不断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业要在均衡的状态下保持不断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对区位条件进行改善。区域可达性通常是指从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其存在的便利程度便可称之为区域可达性。区域可达性的提高,将直接促进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加强区域和外界的沟通联系,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通过减少运输成本和缩短运输距离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区域的区位条件,为其带来区域的竞争优势。第二,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增加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保证联系不间断。交通运输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运输业成为区域间的人、物等要素之间的重要载体,在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要对各个地区的资源进行合理地优化配置,并且充分展示区域优势,整合资源,从而实现市场一体化的规划目标。
2.2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重视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对区域交通运输业的运输结构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地配置,并且同步建设多极化、网络化的运输系统。打破行业界限,积极发展各类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2)加快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必须打破,在多样运输方式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并强化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保证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作用,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促进区域内合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3)加快区域交通运输制度规范一体化。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健全和发展区域内的协调机制,减少多头管理,从制度上来保障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打破行业垄断,形成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定,推动区域统一的市场发展。
3结语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公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公路的承载和运输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如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显得日益重要,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其建设质量必须同经济发展的需求目标相适应,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以保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作者:蒋海峰 单位:鹤壁市交通运输执法局
参考文献: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2]徐阳,郗恩崇,苏兵.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与改革,2013(2).
[3]谭建新,杨晋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区域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时受到内部与外部因素影响所形成的经济综合体。而由于受到区域和范围的限制与影响,区域经济往往要同时考虑到自然条件(如水分、光照、土地、地质、灾害、热量等)、社会条件(战争、政策等)、人文条件(宗教、习俗、传统节日等)、技术与人力条件(人力资源、高新技术发展)等的影响。当然,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往往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等的影响。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并不如它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简单易懂。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由于其变化多样且变化快速,企业的经营者常常需要花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及时的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向,而且,想要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无论是国外的企业想要进军国内的市场,还是中国本土企业想要在国外占有一席之地,最基本的区域经济调查是不可省略的。再次以潞安矿业集团公司为例,在该集团建立之初,集团只是一个以煤矿为主要发展项目的企业。然而在近几年的发展之下,其受到当地的区域经济和我国“对环境一再重视”政策的影响下,企业及时的改变了自身的经营方针,把单纯以煤矿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格局,转变成了以重点发展煤、油、硅、化、电等五大主导产业,同时进军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煤层气、物流贸易、金融服务五大辅助产业的多样化产业格局。与此同时,为了响应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号召,潞安矿业集团投巨资引进国外既环保又高效的设备,力图成为一个绿色环保企业。假如企业并没有及时的发现煤矿行业的经济走向,也没有重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策,那么潞安矿业集团的发展势必不会如现如今般这么让所有煤矿行业所倾羡。
二、区域经济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通过上文对区域经济和企业战略的分别分析,可以明显发现区域经济和企业战略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相辅相成、共生相生的关系。在一本经济学书上曾经指出,区域经济是企业进行个性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想要走区域战略发展的道路,“企业个性发展”是必然的选择。而不注重区域经济,也不根据区域经济调整企业经济战略,不走“企业个性发展”道路的企业必定会被淘汰在经济发展进步的洪流之中。山西的煤矿行业就是这个事情最好的证明例子。在我国经济制度尚未健全的时期,山西的煤矿行业曾经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由于山西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矿资源,所以在我国初期,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纷纷加入“采煤大队”的行列之中。一时间,山西的煤矿行业的发展大跨步的前进,与此同时,山西煤矿行业的秩序也发生了混乱,但耐人寻味的是,在如此混乱的秩序下,许多人在这混乱的环境中大赚了一笔。然而,这样的“好情形”并没有持续多久,制度的混乱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许多人在不规范的煤矿企业中丢去了性命,没有再次加工与清洁的煤矿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山西民众由于煤矿的过量开采与燃烧,纷纷得上了难以医治的病痛。于是,国家开始改革,山西甚至全国的煤矿行业管理办法纷纷出台,煤矿行业的区域经济战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有全局意识的人察觉到了这类变化,纷纷加大资金的投入,进行企业的改革升级,希望更上国家煤矿行业的发展。部分心存侥幸的人不愿意花费资金在这看似“没有利益”的改革上面,所以在不久之后,这类企业便被无情的淘汰。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对企业战略的制定的影响是巨大的。企业应该及时察觉到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化,在区域经济变化之前,就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资,科学的预测将未来可能存在的情况,尽企业最大的可能性,使企业走在经济政策变化之前。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比竞争者更有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的较量中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企业战略的制定
战略制定需要具有前瞻性。俗话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企业想要有更好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势必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因为经济的发展同样也遵循“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旁人还未发现商机之时,明智的预测并判断市场未来而发展,在做出决定之时,果断的加大投资,努力拓宽企业的发展道路,在企业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企业做到全方位发展,开创多条企业收入项目渠道。而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不断的壮大。这里同样在列举潞安矿业集团的例子。在这个煤矿方面发展势头良好时,企业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在其他行业,如物流贸易、金融服务、建筑建材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同时在煤矿这个老本行上,潞安矿业集团企业一边努力的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一边提高企业自身的科创水平。而也正是这一系列的举动,潞安矿业集团企业的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十二五”末,企业的资产总额一度达到了25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000亿元,建成“双两千亿企业”。企业也从传统的煤矿企业,发展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能源企业,该企业更是成为中国一个有实力进入全球500强企业的一员。
四、结束语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07-03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进入快速、稳定发展的轨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区域经济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两者相互影响、互为依托、互相制约。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性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契合性分析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1.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人们的经济实力、家庭教育的投资水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高职教育的发展。经济越是发达,教育投入力度越大,技术要求就越高,对高职教育的支撑力度和促进作用也就越明显,故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当地高职教育的规模、质量和发展速度。
第二,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汽车技术工人为多。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区域技术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层次。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岗位技术层次要求较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也就相应较高。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够精细,高职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必然受到相应影响。
第四,区域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形式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现状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办学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和促进高职教育向前发展。
2.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社会服务型等各层次实用型人才,研究解决当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其办学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明显影响。
第一,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级应用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高新技术带来了新兴行业,传统产业也要走现代化的路子,这些中高级人才、高素质人力资源,需要高职教育来提供。
第二,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职教育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研究成果既可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又可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还培养了相应技术人才,全方位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尽管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具有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占主导地位,高职教育在寻求加快发展速度、
――――――――――――――――――――――――
*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湖南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枢纽工程’服务‘四化两型’研究”(编号:2015BZZ226)
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时,必须坚持服务社会的理念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为当地经济的振兴服务,力求与区域经济协调、联动,实现持续发展。
二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机制存在的问题
1.发展定位相对模糊,区域服务意识不强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度熟练的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它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并且具有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职业性四大典型特征,故高职教育必须依据地方经济特色,根据行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找准发展定位。目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之一就是发展定位不准确,没有很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习惯于被动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安排,没有主动根据区域经济的需求调整目标定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
2.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的主动适应性不强
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没有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存在跟风而上的情况,不管自己是否有师资和实训设备,只要听说招生好,就一拥而上,结果,要么毕业生质量不高,要么就业形势已发生转变。调查发现,现行高职教育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具体来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偏少,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的数量过于庞大,由于就业形势的变化,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已经超过容纳范围,而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却不足,这已经影响到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亟待解决。
3.经费相对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经费总额增幅较大,办学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仪器设备、馆藏书籍等也有所增加。但是相较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政府、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偏小,高职教育自筹经费难度大,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契合发展的建议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人才培养水平,构建职教集团间的校际联合办学机制
在职教集团间建立校际联合办学协调组织,以实现以下五个目标。一是硬件资源的共享。对校际间的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降低办学成本。二是定期召开研讨会。分析集团内各院校最佳发展方向,调整专业设置。三是深入开展集团内校际间教研教改活动。通过活动,交流教学方法,提高各课程的教学质量。四是建立集团内统一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名师库,成立集团内督导和质量评估组,实现师资互聘、学分互认。五是建立职教集团内“立交桥”。加强集团内职业院校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纵向联系,通过学历教育对接区域优势。
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育人体制
一是在职教集团的合作企业中,建立互惠互利的职教实验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家担任专业课教师,建立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和体制。二是为集团内合作企业承担职工培训任务,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三是构建国际合作办学体制。主动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拓展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空间,培养适应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构建多元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改善高职办学条件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的投资办学体制。高职学院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多元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一是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二是广泛吸收民间资本。积极鼓励和倡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发展高职教育捐资助学、兴资办学,实现企业参与办学的长效机制。三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技术升级,有利于争取这些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四是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提高高职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物流业;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检验
区域物流指的是区域之间或区域以内的物资流动,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系统的将制造业、销售业与运输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战略措施,是由新兴的一种消费观念衍生出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不仅可以推动区域以内的城市化进程,更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升级、优化了本行业的产业结构,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我国各区域间的经济与产业的发展不均衡,更是创造了较大的物流需求,使得物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侧面给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一、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对比
区域物流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息息相关,且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当经济的长足发展促进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得不到较好的满足时,物流的出现与发展便显得理所当然了。而物流业的发展也长足的促进了生产业、销售业、仓储业、运输业、邮电通讯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优化改革。下面笔者便根据所查阅到的一些数据对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作一下对比,数据中将我国按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依次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7)
通过对图一和图二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三个区域的货物周转量与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同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两者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
二、实证分析
2.1 数据平稳性检测
鉴于上述关系,我们对其进行求证,对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传统回归分析一般都隐含在假设所参考的时间时平稳的,如果所参考时间序列非平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回归分析容易造成“伪回归”现象的出现。
由表2我们可以推出,GCQ与GDP存在单方面的因果关系,并且,只有东部区域显示为GDP是货物周转量的Granger原因,中西部区域仅显示出货物周转量是GDP的Granger原因,由此我们知道,只有我国东部区域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水平互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东部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物流发展是相互依存,共同增长的,而中西部区域只表现出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协整方程,我们可以推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物流依赖度最小,而中部地区依赖度最高。
三、结论
本文以货物周转量为物流业发展的参考标准,以GDP的代表经济增长,深刻分析了我国三个区域的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物流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保持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通过因果关系检验,我们知道,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经济的增长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只在我国中部地区表现较为突出,而东西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受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这也表明,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物流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鉴于此种情况,中西部地区应大力提高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物流业的服务速度,或让政府部门干预进来,制定统一的行业政策及发展纲要,对物流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加快物流业信息化进程,对物流业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提高物流业的服务质量,深度优化产业结构,使物流中所发生的交易费用降低,从而提高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使其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琼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蓉.洪铃.广西区域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08(12):94——95.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校自考 专业设置
[作者简介]郑文秀(1983-),女,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保险。(浙江 温州 325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考试“十一五”科研规划2009年度重点课题“教自考改革与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JKS1040)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65-03
一、引言
传统的高教自考专业在专业设置上,照搬本科教育专业设置,在软硬件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使高教自考专业设置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缺乏内涵、教学内容缺乏特色、教学质量不高,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最终导致高教自考不能更有效地发展。有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日本、英国、美国、德国、韩国五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经济的适应性都有一个共性:高等教育与产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根据产业界的需求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和培养人才;二是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文章以温州区域经济为背景,分析高校自考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如何设置专业。
二、温州地区高校自考专业设置缺陷分析
(一)公共课、理论基础课比重过大,专业培养模式没有突出应用性
现行的专业考试计划在参照普通高校专业课程计划标准制订时过多考虑自学考试考试方式的特点,设置的各专业中,公共课、理论基础课比重过大,具有岗位专业知识的课程偏少。大规模笔试省时省力。可以保证大多数考生的水平,但这种方式局限性很大。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有相当部分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岗位知识而选择参与自学考试的,如果这种教育形式偏离了这和目标,偏重与实际岗位知识不相连的理论基础课,考生即使拿到文凭也只能停留在书面,不能变能力、变生产力、变财富。
(二)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重点专业不明显
目前温州地区自考专业很多,但是具有温州特色的高校自考专业布点十分有限。温州地区高校自考专业设置、建设存在趋同现象,培养的模式、专业教学设计也是大同小异。强势专业、品牌专业、优势专业在全省地方高校自考古的比较很少。高校自考专业人才培养在如何体现温州区域经济产业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等方面,没有足够的显示。
(三)高校自考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
目前,温州地区高校自考还没有适合自我发展的专业调节机制,主动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温州地区高校自考专业设置跟风现象比较严重,被动地适应社会就业热点、考生志愿热点调整专业。温州地区高校自考一般参照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没有认真分析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趋势、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
(四)专业设置太笼统,专业方向不明确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所有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报名参加考试,其教育对象在年龄、原有学业水平和入学前学习与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程度比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的学生更大,所以自学考试培养目标的定向较为宽泛,往往需要根据应考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订。自学考试是应考者以自学为主的国家考试,缺少教学环节,培养目标实际上成了选拔专门人才的标准。但是目前温州地区高校自考专业设置参考本科院校专业的设置,这种设置对高校自考来说就过于笼统、专业方向不明确,与高校自考本身培养专门人才本意相悖。我们接下来在温州区域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分析温州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给温州地区高校自考专业设置提一点建议。
三、温州高校自考专业设置调查分析
(一)温州高校自考专业设置的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拥有发达的轻工业、繁荣的房地产业、活跃的商贸经济,建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和中国泵阀之乡等31个“国字号”生产基地(如表l所示)。而据温州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预测,“十二五”期间温州每年需要高技能人才十万名左右,这样区域经济倒逼高校自考专业设置改革。
(二)温州区域经济背景下针对温州企业的调查结果
笔者对温州282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涉及的企业有温州11个行业30多个具体企业,调查结果见167页表2。
1 市场营销需求量最大也最普及。调查显示,温州区域经济对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最大。随着市场的成熟,服装、皮革、眼镜、低压电器等行业现有的营销人员由于文化水平总体偏低、专业不对口、知识面狭窄,对市场拓展、推销与谈判、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等营销技能比较缺乏,从而越来越不适应新市场的发展。通过本次调查,温州企业普通反映聘用营销人员的具体意向是:一是大专学历。企业普遍认为这一类型的学生肯吃苦耐劳,动手能力更强。二是熟悉行业市场与产品。企业认为营销人员不仅要具备必要的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还要掌握行业知识。三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善于沟通协调,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 行业差异化需要设计专业。调查发现行业要求人才的应用性强、专业性强,特别在设计专业方面。比如说服装业、眼镜业、鞋业等分别需要服装设计、眼镜设计、鞋设计等专业人才。以鞋业为例,温州“中国鞋都”现有从业人员50万人,全行业需要设计开发人员3万人。而实际情况是,温州制鞋企业从事设计开发的人员仅1.2万人左右,缺口近2万人,而且大部分只有初中学历,综合素质较差。因此,全行业设计开发人才缺口较大,急需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3 机械、模具专业需求大众化。数据显示:低压电器、汽车摩托车配件、泵阀产品、各类书写笔、打火机、锁具、眼镜等行业均需要模具相关专业人才,这是因为:(1)这些行业生产的产品有60%以上的零件需要通过模具加工,且主要为金属接插件精密冲压成型、精细塑料件注塑成型和铝合金、锌合金热压铸成型。(2)温州制造企业面临着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业产品越来越向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为了保持和加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产品的开发周期、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于是对制造各种产品的关键工艺装备――模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为此,模具制造企业对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加工、装配及试模,并能熟练利用数控加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新技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四、结合温州区域经济,高教自考专业设置方向
高校自考应立足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借助企业机制灵活、相关支柱产业都建有行业协会(商会)的优势,不
断完善专业设置。
(一)依托温州区域经济,改革高教自考专业设置
高教自考专业在温州地区专业改革中,必须依托温州轻工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主动适应温州民营经济陕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借助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相关支柱产业都建有行业协会(商会)的优势,主动服务区域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打造直接对接、产学互动良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专业,不断增强对温州区域先进制造业、轻工业与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和引领、辐射作用。
(二)加大专业改造和建设力度,打造高教自考“品牌”专业
“品牌”专业的建设需要加强专业内容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衔接,同时还要以地方经济为依托,重视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专业,创造具有较高竞争力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以区域经济为风向标指导专业设置,可以考虑停招、新增、调整一些专业
如2010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停招缺乏区域产业支撑的专业,如社区管理与服务、工程监理、人物形象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旅游管理等6个专业;而针对内容广而泛的大专业调整为深而精的小专业,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建筑经济管理调整为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按照市场需求,2011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新增开设汽摩零部件制造、温州大学增设汽车服务等近十个专业。
(四)开设高教自考专业群
根据前面的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查,我们针对温州区域经济,可以开设以下特色高教自考专业群:(1)针对现代制造的专业设置包括电机与电器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印刷制版技术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电子电器方向、阀门方向;(2)针对轻工业的专业设置包括鞋类设计与制作方向、服装设计与制作方向、平面设计及工业设计方向、眼镜设计与制作方向;(3)针对配套服务的专业设置包括金融专业方向、国际贸易专业方向、文秘方向、营销方向、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