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范文

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

第1篇: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应用;机械;高职;创新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31

1 引言

随着现代国内经济的发展,高端机械设备进入工厂企业之后,需要有专业人才进行加工工艺、生产方式的设计,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培养企业一线生产人才的平台。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当前这一人才市场进行合理分配,进一步提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基础打牢、应用能力强等基本特征。

2 应用型机械高职人才的基本特征

2.1 基础知识储备

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需要首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构建他们的机械制造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机械制图、工艺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液压技术、数控技术等。这些都是具备应用能力的机械专业高职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机械知识网络。学生只有打牢这些知识储备之后,他们才能在真正的生产过程中,设计好产品生产的工艺[1]。

2.2 综合运用能力

具备了专业知识之后,学生还需要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组织生产的能力,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述那些专业知识需要相互配合,实现一种综合性的应用。因为一项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工序,不同工种之间相互配合,工设计人员还需要思考产品尺寸,形状公差的测定等,这些都是他们可以综合运用上述的专业知识。

2.3 创新意识

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工艺设计师需要进一步具备首创精神,在一项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我们没有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需要工艺人员针对产品的尺寸、形状、材质等要求进行创新设计生产流程。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这一岗位的需要,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怎样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一方面需要考虑生产成本的降低,一方面还需要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

3 高职机制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改革建议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是机制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大纲,要想实现应用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首先对高职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针对方案中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进行调整,主要原则就是提升学生对机制专业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知识覆盖、综合运用、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培养出知识网络扎实,综合运用能力较强,创新意识超前的机械制造人才。

3.2 教师队伍的调整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即教师还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在教师队伍方面,学院需要及时调整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向,将更多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才引入到学校,让他们将自己在生产一线积累的经验教授给学生,实现学生的一种有效提升。同时现有的教师也需要积极的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节假日深入工厂企业进行学习,学习一线生产的基本经验。教师之间还需要构建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师之间知识能力的整体提升。另外,学校需要配套更多的科研资金,帮助教师进行相关实践项目的推动,一个科研项目将带动一个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水平的提升。

3.3 理论课程的调整

在应用人才培养的条件下,教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因此需要在尽可能多的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加上一些课程设计等,让学生运用学完的这些知识进行实践运用,不断提升他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的机械原理、工艺学等课程之后,就有课程设计,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坚持的。同时还需要在更多的课程之后加上这类课程设计内容,例如:数控技术、液压技术等,都是需要进行有效拓展其课程设计范围。另外,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引入一些与生产实际有关的课程设计课题,这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题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的能力[2]。

3.4 实践教学的调整

在应用人才培养的环境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拓展机制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建立自己的生产实习车间,车、刨、铣、焊、钳等一系列工种都是设计工艺的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只有他们自己操作过,他们才能对这些工种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力学、液压、机械原理等课程都需要有自己的实验作为理论支撑,教师需要重点开展这些课程实验环节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更加先进的实验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校外实习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不断联系生产企业,让学生进入工厂的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学习,拓展学生的眼界。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下开放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计算,最终形成学习小组的设计方案,学生的创新意识被进一步体现。

4 结语

高职机制专业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3]。教师需要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机制专业教学进行有效调整和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加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蔺增,陈培媛,于天彪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机械专业自评与思考-以东北大学为案例[C].Proceedings of 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EEM 2013) Volume 29,2013(11):154-155.

[2]张建成,孙秀芳,唐武,刘欢等.与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C].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ICET 2013) Volume 23,2013(03):56-57.

第2篇: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多感官性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具有四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其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如果教师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发散思维的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现从发散思维的特征出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特点谈谈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任何课堂,没有良好的氛围是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的,数学课堂尤其如此。“数学乃思维的体操”,一套没有节奏感、没有艺术性、没有气氛的体操,谁都不会有激情做,只会懒洋洋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数学课,学生连想问题的兴趣都没有,更不用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了。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一是它的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点的自由发挥。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

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要搞一言堂。要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要在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时给以支持和鼓励,在学生发表错误意见时不要打击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认真聆听、不要嘲笑讽刺他人的错误。同时,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等教学习惯,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想、敢于想、有时间想;才能使学生愿意发表意见、敢于发表意见、有时间发表意见,从而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尽可能地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或建议,提出一些新颖的甚至别出心裁的、完全出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二是它的变通性。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固有的僵化的思维模式,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特征。

变通性需要借助类比、转化、迁移,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因此,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 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改变习惯了的思维定势,学会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帮助他们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开阔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初中数学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和训练,以达到此目的。

比如“一题多变”,对某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等作各种变化,可以使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多角度考察、认识所要探讨的题目、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习惯;比如“一题多解”,在条件、问题都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力求不同的解题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又诸如空间图形中的“从不同角度看”,代数中的“变式训练”,还有“逆向思维”等都是能够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多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的有效途径。这些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特有的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利条件。

三、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独创欲望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三是它的独特性。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是指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特征。

要培养学生“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产生依赖于问题“意识”,依赖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独特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深入研究课题,认真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比如:教科书中的有些问题适合城里的学生但不适合农村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取舍,不能都照本宣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思维内驱力,解决好学生“产生新念头”的动机。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一个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积极评价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活动,巩固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愿望。其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在质疑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长期坚持和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的,切不可急于求成,半途而废。

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全方位”专注课堂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四是它的多感官性。其不仅运用视觉和听觉,也充分利用其它感官接收并加工信息。另外,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教师的课堂艺术造诣高,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赋予信息以感彩,使学生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则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殷智新主编.初中教学研究[M].2005年3月版

[2]黎大致主编.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3篇: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使得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顺应这一形势,针对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系列基本特征,本文提出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以及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急需大批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如何将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呈现出以高度综合为主的特征,人才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竞争焦点。谁拥有人才,谁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具有快速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顺应这一形势,高等院校应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富于创新精神人才的基本特征可概述为以下几点:(1)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善于应变,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愿意接受和善于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主动地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4)尊重知识,注重实践,不断探索未知领域;(5)重视专门技术,善于实践应用,敢于向传统理论、方法、技术质疑并挑战;(6)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1]就化学实验教学而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去发现未知的东西或运用它去设计新实验、解决工程新问题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尝试

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独到见地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创造性思维除了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大体上经过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等四个阶段。其中,全面掌握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扎实的试验研究技能是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准备和酝酿的先决条件;而深入思考、质疑以至于瞬间产生新知识火花则属于顿悟的阶段。如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是在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而在休息时受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的启发而顿悟的。验证(试验)则是对假设通过实验或理论推证来使假设得以证明或作必要的修改完善,从而完成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全过程,使认识又深化了一步。化学实验是学生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试验研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过程。要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学习,教师必须改进方法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可从改革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入手,进行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在实验绪言课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大都理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有理想抱负,期望将来能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同时,也应该注意部分学生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验教学则不以为然,甚至个别学生认为既然结论和现象都已经知道,做不做实验无关紧要。对此,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绪言课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实验意义和作用及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努力将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

首先,应明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许多理论需要通过实验得以证明,工程设计和生产应用实际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也要通过实验来解决。其次,简述化学实验是人们揭示自然规律,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法国化学家维勒1828年在实验室里将无机物氰酸铵溶液蒸发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是靠神秘的生命力在活体内才能创造”的谬论。[2]这一事实表明,一位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否则难以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真理。第三,强调要破除创新的神秘感,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如日本学者白川教授通过实验开发出导电塑料而荣获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又一次说明了“人人能创造、事事能创造、时时能创造”的深刻哲理。这样,在第一堂化学实验课中,就逐步渗透“积极主动,大胆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不断创造的思想和意识”,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完成实验到主动参与实验,在活跃实验课的创造气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实验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实验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并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工程师必备实验技能的教学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由于种种原因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实验规范及操作训练,实验技能很差;相当数量的同学满足于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要求;很少有人对实验及产生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或质疑。对此,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机会去激发学的求知欲望,引发其积极思考是每个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首先,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发掘素材,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介绍比色分析概念时,可提出无色溶液是否可以进行比色分析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同时,将知识拓宽拓深,也为后续课程的系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拓展思维的空间。其次,有意识地改动部分实验内容,促使学生们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如在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有色溶液浓度时,可有意识地增加对比实验,用厚度比相同和厚度比不同的比色皿测定同一浓度的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测出的吸光度不同,使学生对朗柏比尔定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对比实验中提示学生思考采用厚度比相同和不同比色皿测定法哪种方法使浓度计算更加简便的问题。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不断产生获得思维成果的乐趣,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强化。第三,在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中适当增加专业背景(工程实际)相关的内容,不断强化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对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设立金属银回收的综合性实验。安排学生将金相分析实验中冲洗金相照片的废定影液收集起来,要求他们自主设计金属银回收综合实验的回收路线,确定相应的实验条件,并规定每个实验应提取2克银以上。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了载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成绩评定中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创意)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成绩评定中体现创新(创意)的价值是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尚待解决和研讨的问题之一。按照传统的做法,实验成绩评定主要考虑学生出勤率、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三个方面。显然,仅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情况尚不能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可做如下改进:首先,在成绩评定中增加创新精神及表现方面考核内容,使其占实验教学成绩的1/4,为进行创新教学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在课程开始时就将成绩评定方法向学生公开,努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其次,细化创新精神及表现考核的具体内容,将其具体转化为辨别能力、质疑能力和钻研能力。所谓辨别能力是指学生明辨是非的程度和水平,如教师有意识地将试剂的浓度提高或降低时学生的反映及表现;质疑能力是体现学生有否冲破常规意识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意识和表现,特别是在实验现象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学生的态度及言行作为;而专研能力则是反映学生“刨底问根”和“执着”的精神,如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未能成功时,学生是否有意识地深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验的全貌,是否从实验失败中系统全面地找出了根本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3]第三,强化创新精神在实验成绩评定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两种措施以突出创新精神的权重。其一是假如创新精神方面得分达不到良好以上,不管其他三个方面如何优秀总成绩也不能给优秀;其二是创新精神方面得了优秀时,即使另三个方面成绩一般化其总成绩也打到良好以上。通过改进成绩评定办法,学生们大都能正确对待,积极主动地作好每个实验,认真细致地分析每个实验现象,对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尚待深入研讨的几个问题

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经过循循善诱、不断深化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教育的工作者们的协调、统一配合和默契才能够完成。而其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我们尚需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进一步作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要同步,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知识面、知识域”,减少重叠和交叉,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第二,进一步优选实验教学项目,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精简传统实验项目,增加现代实验项目,引进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项目,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逐渐增大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使更多的学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尤其是工程背景明确的项目及富有前沿性的项目,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4篇: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范文

1.数学教育的特征

(1)抽象性: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抽象性,数学中的所有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2)简约性:数学的简单性主要体现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这是数学的抽象形式。(3)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学中所应用到的形式符号体系,一般在数学中,都是采用形式语言,对数学思维过程中所有能表述出来的事物都用符号表示,包括一系列的推理、公理和定理等。(4)逻辑性:这是数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内涵及特征

思维创新的主体是人,而除去创新主体之外的其他事物就构成了创新客体,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的认知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创新思维的几点特征:(1)主动性:思维主体的主动性对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主动性缺乏,那么就难以保证良好创新性效果的形成。(2)独创性:创新思维的独创性也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3)求异性:求异性是创新思维最为本质的特征,它需要以创造性思维的主题与现有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4)发散性:主要是指在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充分联系思维客体的一些相关因素。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积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那么就无法保证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问题意识

(1)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直接照搬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需要灵活地将教材上的一些知识点,如公式、定理等,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此种形式,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得问题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扎根,这对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2)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创新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保证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要以问题再创造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探究精神和质疑意识,学生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才能逐渐形成。

3.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兴趣是思维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驱动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需要将这些数学知识以趣味性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4.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5篇: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字 动物科学 创新型 培养

一切创新归根结底无不源于人才创新,而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又源于教育。因此,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动物科学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遗传繁殖、生长发育、消化代谢等动物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与管理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推广、开发和贸易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动物科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富挑战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因此,动物科学专业在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时,应重点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只注重知识传授继承的单一人才培养,转变到继承与创新、素质为本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动物科学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开阔的知识视野,具备较强的实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素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尽快适应社会,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一、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运用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从而开创个人和集体事业的新局面、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一)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泛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可分为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三大类。创新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能教导学生将其综合运用,最终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智能结构。智能结构是指创造主体为某种既定目标的需要,将不同的相关知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以及由从事某种活动的潜在和实际的客观力量构成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知识体系。当前,动物科学专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在交叉领域和边缘领域之间产生,这就要求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应用知识。同时,作为实践基础的能力也非常霞要,如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也就是说,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还应有实践能力。

二、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和创新业绩的优秀人才,应具备三种基本素质。首先,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基本素质。动物科学专业特点及就业形势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水平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尽可能成为技术、管理与经营三者兼善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合性,强调对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可以说,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将备受欢迎。其次,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各种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现代畜牧业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努力把知识转化为财富,把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发展问题和实现经济创新上。最后,完善的人格修养是必备素质。只有坚忍不拔、刻苦拼搏、坚持不懈的完善人格修养,才能不断开辟科学研究的新境界。

三、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受院校实践基地、硬件条件、招生规模及教师能力水平、实践经验的局限,动物科学专业教学偏重于知识传授继承的单一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教育观念落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正确性、标准性,重视知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科学知识内在的方式、态度和精神。教学中,师生间信息单向传输,缺乏交流,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加之某些教材内容老化,教师照本宣科,使不少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失去兴趣。教师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学生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得不到重视,创造性受到压抑,造成学习上的依赖性及心智发展的荒芜。

四、结束语

当前,中国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畜牧业的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技装备畜牧业,以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畜牧业,通过生产过程的集约化、畜产品市场化、行业监管有序化等方面的建设,实现畜牧行业的高产、优质、低耗、高

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与繁荣,现代畜牧业的内涵不再单纯意味着养殖过程的现代化,已经演变为基础设施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生活消费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多个方面。而无论哪个角度要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科技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畜牧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依托动物科学专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全面推进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和内容、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育才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水平,王文娟,左福元.改革动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西部,2009,(2):202—204.

第6篇: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范文

“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既是《课标》倡导的课程理念之一,也是数学学科的自身诉求.本文将从揭示数学本质、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创新意识三个角度对今年福建高考数学试题如何凸显适度形式化作简单评析.

1 在揭示数学本质中体现适度形式化

“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这一理念已成为选拔性考试所追求的重要考查目标之一,也是命题者遵循的重要命题原则.适度形式化的命题可以避免数学的本质被过度形式化的符号语言掩盖.

+ + + ≤ + + + .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评析 本题的背景是函数凹凸性,要得出正确答案,需要抓住“凹凸性”的本质特征.对于试题所描述的“性质”的形式化语言,若没有深入挖掘,领悟其本质特征,不易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考生推理论证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在形式化与非形式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较好地考查考生对形式化语言的本质理解.

2 在发展应用意识中凸显适度形式化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课标课程的一个亮点,《课标》提倡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能力.

例2 (理1 6 )受轿车在保修期内维修费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产生每辆轿车的利润与该轿车首次出现故障的时间有关,某轿车制造厂生产甲、乙两种品牌轿车,保修期均为2年,现从该厂已售出的两种品牌轿车中各随机抽取5 0辆,统计数据如下:种品牌的轿车,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应生产哪种品牌的轿车?说明理由.

评析 本题考查概率相关基础知识;突出对统计图表的认识、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与运用的考查;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较好地考查考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应用意识;体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较好地体现适度形式化的考查.

例3 (文1 6 )某地区规划道路建设,考虑道路铺设方案.方案设计图中,点表示城市,两点之间连线表示两城市间可铺设道路,连线上数据表示两城市间铺设道路的费用,要求从任一城市都能到达其余各城市,并且铺设道路的总费用最小.例如:在三个城市道路设计中,若城市间可铺设道路的线路图如图1 ,则最优设计方案如图2 ,此时铺设道路的最小总费用为1 0 .

现给出该地区可铺设道路的线路图如图3 ,则铺设道路的最小总费用为____________.

评析 本题以道路铺设问题为背景,考查“推理与证明”相关知识.本题方法上没有形式化的套路可循.但是,只要能从文字和图形中提取正确的信息,寻找问题的实质,探求解题的方案,就可得以解决.本题考查“数学阅读”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分类与整合思想.通过适度形式化的方式呈现新情境问题,考查考生的应用意识.

3 在考查创新意识中强调适度形式化

适度形式化的命题,也就是把一些尚未形式化或者尚未完全形式化的内容呈现给考生,需要考生将其进一步数学化后用常规方法加以解决,或者直接根据基本原理加以解答.这些问题常常没有既定的解题模式,有助于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

例4 (文1 2 )已知3 2

( ) 6 9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评析 本题考查函数相关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求解时,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可套用,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提供的备选项进行探究、分析,本题渗透形式化的考查,但又不完全形式化,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对形式化语言的准确理解,形式基于本质达到“适度”.

例5 (理1 5 )对于实数和,定义运算“*”:设

,且关于

第7篇: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范文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练习,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意愿和主动性。其实,学生更愿意教师将课堂留给他们,自己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既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为此引入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内心的意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围绕着某个问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获取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体性。在整个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只扮演着指导和参谋的角色,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2)主动性。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地分析和探究未知的内容,而不是消极地等待。(3)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不要求唯一的答案,更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的策略或者是答案的多样性。因此其结论是开放性的,是不断发展的。(4)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模式需要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由于学生之间各方面存在着差异,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观点得到丰富,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5)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验性,通过直接的体验获取最为直接的学习经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然后才能进行创造性实践,实现学习的目标。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1.开放性练习促进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型的学习,分析和探究问题敢于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变形题目考查学生的思考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另外,这一类型的题目能够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拓展。数学知识其实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只要掌握其中的核心理论方法,写生可以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进行解答。

2.猜测激发学生探究猜测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实践操作最终发现数学规律。比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时,单纯依靠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不足以使学生完全认识和理解。但是通过实践操作就会变得很形象生动了。教师组织学生拿一个胡萝卜,将其削成圆锥形状,学生一起动手测量胡萝卜的质量以及高和圆的半径等,最终得出圆锥的体积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了圆锥体积的验证方法,并且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一个授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中一定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假如只知道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不仅学生听起来会感觉很枯燥、很抽象,而且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只有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学习项目,才能将当天的课堂知识巩固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合理规划教材内容教育改革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不是一气呵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为探究性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实践,促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5.激励评价,延伸探究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而在于唤醒和鼓舞。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探究性学习不仅要进行表面的探究,而且要向更深层次的探究延伸,从课堂走向课外,能够使学生体验到一些课堂中无法体验的快乐。为了实现探究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即既要注重学习的结果,也要看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也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四、总结

第8篇: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范文

1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对现代化体育人才的需求

深化体育事业改革既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同时又是社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力克斯·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所言:“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他们并不是现代化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全面小康社会”是确定新世纪我国体育发展水平、速度、规模以及改革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的基本点和出发点。这一时期,体育事业面临着各种新形势和新任务。

体育事业建设必须对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目标、总进程的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健康体魄的人才资源。一方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体育健身、体育保健、体育休闲行业的现代化体育人才是满足居民对体育生活需求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体育事业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大量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现代化体育人才去参与、引导城镇化过程中的体育文化建设。

人才资源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最可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第一资源。大胆与以往时期不同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能力结构、素质和类型层次都提出了新的多样化的需求。

(2)现代化体育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要求的重要人才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十提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指导方针。体育产业作为一种阳光产业和新兴产业,是集体育产品生产制造业、体育用品销售业、体育设施业和体育服务业为一体的综合业域。具有“核心产品的非实物性、消费的普遍性、较强的行业整合性和广泛的社会效益等基本特征”。

多年来我国体育发展以政府集管理、投人、运作于一身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与现代体育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相背离。体育事业改革面临着思想保守、政策落后、制度缺失、利权纷争等多方面的阻碍。

(3)现代化体育人才是适应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要求的重要依托。

全球化是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而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趋势。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现实,而不是一种选择,任何国家、行业和领域都难以置身全球化视野之外。

全球化给一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使人民充分享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全球化也会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乃至社会文化发展带来强烈的冲击,使该区域成为先进文化的附庸。全球化的形成与资本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扩张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

2现代化体育人才的意识构建

人的现代性就是指个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一套基本素质,体现着人的现代化水平其特征包括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效益意识等,而这些特征也正是每一个身处现代化国家中的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1)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体育事业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改革创新体育事业发展方式”,从而达到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发展的目的。

(2)科学意识。体育事业改革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原则,“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在改革实践当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从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出发,坚决禁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侈浪费现象。“务实致用”是当今社会所追求的文化品格,也是现代人才应该具备的高尚品格。

(3)效益意识。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许多领域将逐步形成更加开放、自主的工作环境。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使原来的许多组织和团体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级别,失去了“皇粮”供养的优越性,而且自由竞争的工作方式砸烂了原来的铁饭碗、铁交椅,使人们丧失了固定的收人、级别和前程。一切均取决于个人和团体适应社会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程度,取决于效益。

第9篇: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新基地 创新人才 特征 培养内容

一、创新基地的建构

(一)创新基地的软硬件设备

创新基地位于学院科研楼,共占地1000多平方米。基地现有现代企业提供各种型号的PLC,Xilinx公司产FPGA,变频器,DSP,以及示波器等各种固定资产设备,价值90余万元。

另外,创新基地还有学生图书资料室和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学生图书资料室现有藏书8000多册,涉及数学、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英语以及与电气信息类相关的各门专业课程。文体活动中心主要有歌舞排练厅、卡拉OK厅、乒乓球室等。

(二)创新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创新基地成员为大学本科学生,基地以俱乐部形式管理,下设PLC俱乐部、智能小车俱乐部、机器人俱乐部等学生科技俱乐部。各俱乐部有学生担任负责人,成员进行自我管理。基地成员完成学校学院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同时,按照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指导教师或企业提供的学习内容、讨论、项目课题。同时参加全国电子电路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

二、创新基地成员特征要求

第一,智商在一般以上。根据智力域限理论,智力( IQ) 与创造成就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联系,智力在120以内“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IQ 分数从120开始逐渐变小成为零相关”。同时心理科学的长期研究也表明,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第二,灵活的思维。创新性人才应能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适应性较强。

第三,高度的敏感性。创新性人才能很快地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

第四,认识具有新颖性。经常能够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根据学生做出类似反映的频率,可以检验出新颖性的程度和水平。

第五,观念高度流畅。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创新性人才应能够在同样时间内形成较多观念或较多想法。

第六,人格特征显明。创新性人才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人格的独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创新的一种反映,因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缺乏个性就缺乏创新。

第七,豁达的态度。创新性人才能容忍出现错误,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容忍不明晰的问题或模糊的事物存在。他们应一般对细节和事实不太感兴趣,但对于抽象性的事物和概括化的认识兴趣浓郁。

第八,较强的团队精神。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态度与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在1901 年到1972 年期间286 位获奖者中,近1/3 的人是因为与他人合作进行工作而获奖。因此,任何创新性人才必须懂得与他人合作,善于求得他人的理解与帮助。

三、创新基地的培训内容

(一)专业素质能力

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课堂教学之外延伸实践的能力,是对原有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创新基地成员通过在创新基地参加各类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培养自己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提升实践能力,这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逐步获得。

(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其次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最后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即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

(三)心理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可对创新基地成员应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知识竞赛等,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心理引导,帮助创新基地成员释疑生活与学习中的困惑。

(四)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培养应使团队成员对团队有强烈的归属感与一体感;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共为一体,团队成员彼此视对方为“一家人”,互敬互重、相互宽容,容纳各自的差异性、独特性;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表现为尽心尽力全方位的投入。如果团队成员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作,团队便能够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成员相加之和的效果;反之,若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磨擦掣肘,能量相互抵消,团队则会一事无成。因此,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培养既有渊博知识,又有超强的动手能力;既有独立工作能力,又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创新性人才,已经成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的标准之一。

四、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本科阶段,需要经历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等教育过程来完成,但本科教育是重要的阶段。建立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基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达到学院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在以创新基地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应充分依靠领导的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责任心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建立激发教师热情和树立责任心的奖励机制。同时注重学校创新活动和假期创新研究、本科生创新和研究生创新、本学院学生创新和其它学院学生创新、学校的创新基地与校外基地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朝辉.解放亚洲学生的创造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张俊,唐健禾,梁洁.论国家创新体系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49-52.

[3]陈晓华,周军红,陈奎庆.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4 (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