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范文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第1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范文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2年5月22日通过,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开放签字,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这是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框架下的三个称为“里约公约”的重要多边环境协议之一,目前有194个缔约方,秘书处设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管理。

《公约》主要内容

《公约》的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持久使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实现手段包括遗传资源的适当取得及有关技术的适当转让,但需顾及对这些资源和技术的一切权利,以及提供适当资金。

《公约》重申各国对于自然资源主权的原则,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权利。《公约》规定缔约国有责任保护他们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国家管辖范围外的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缔约方采取合作行动,保护国家行政范围以外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也规定了缔约方有下列责任:

制订和实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战略、计划或规划;

监测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确定保护每一类物种的紧迫程度,根据他们所具有的风险,对他们采样、分析;

在查明、保护和可持续使用生物多样性方面,开展研究和培训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在计划的国家项目有可能对其他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具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与他国交换信息和开展磋商。

《公约》在国际法中首次明确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公约》包括了所有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它将传统的保护措施同可持续地使用生物资源的经济目标相联系。同时还确立了公平合理地分享使用遗传资源产生的惠益以及商业使用资源所产生效益的原则,也包括了正在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领域,涉及技术发展和转让、惠益分享和生物安全的问题。重要的是,该公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缔约国有责任实施其各项条款。

《公约》提醒决策者,自然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它建立了一个可持续使用的哲学思想。过去的保护工作目的是保护特定的物种和生境,而《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必须为人类的利益而使用,但这种使用必须以不造成生物多样性长期的减少的方式和速度进行。

《公约》也给决策者就预防的原则

提供了指导。就是说,在生物多样性有明显减少和丧失危险的情况下,充分的科学肯定性的缺乏不能作为推迟采取措施防止和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威胁的借口。《公约》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要有充足的投资,作为回报,保护将给人类带来重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公约》涉及许多问题,下面是其中的几个:

保护和可持续使用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刺激手段;

依法获取遗传资源,包括提供资源方必须遵循“事先知情同意程序”;

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的获取和转让;

科学技术合作;

环境影响评价;

教育和公众意识;

财政资源的提供;

实现《公约》承诺的国家报告。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为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立法的第一个国际协议,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附属协议。该议定书于2000年1月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特别缔约方大会上通过,2000年5月在内罗毕开放签字,并于2003年9月生效。《生物安全议定书》现在有194个缔约方。

《生物安全议定书》对那些对生物多样性有负面影响的转基因生物(LMOs)的安全转移、处置和使用作出了规定,其中包括了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越境转移。它包括管理转基因生物的进口的“事先知情同意程序”,也包括预防的措施以及危险评估和管理的机制。

《生物安全议定书》建立了一个“生物安全交换所”,以促进信息交流,还包括了能力建设和财政资源方面的条款,特别重视发展中国家和那些没有国内立法制度的国家。

从本质上来说,《生物安全议定书》旨在规范所有对保护和可持续使用生物多样性可能有负面影响的转基因生物的国际贸易、处置和使用,同时也考虑了到对人体健康的危险。

《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步骤。它特别强调对于转基因生物向环境转移要采取预防的措施。预防的原则是本协议的核心。它意味着缔约国在对于某些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缺乏科学认识和一致性的情况下,有权禁止和限制这些转基因生物的进口和使用。

《生物安全议定书》要求缔约国在进口转基因作物的时候,事先要得到通知,并且要同意,这叫做“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缔约国必须首先得到进口国的明确同意,才能出口要转移到环境当中的转基因生物。

《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在国际法中首次明确地要求缔约国要采取预防的措施来预防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为了能够达成协议,许多重要的生物安全的措施没有列入,但是《生物安全议定书》还是迈出了正确的一步。现在的议定书制定了必须执行的最低标准。

名古屋议定书

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平和公正分享其利用产生的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以下简称《名古屋议定书》)。《名古屋议定书》的目的是通过以适当的方式对遗传资源的获取、相关技术的转让以及资金的提供,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因使用遗传资源所获得的利益,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地利用其组成部分。《名古屋议定书》于2014年10月12日生效,目前有57个缔约方。

《名古屋议定书》还规定了以下具体目标:在2020年底前,扩大保护世界上的森林、珊瑚礁与其他受威胁的生态体系,达成保护17%的陆地及10%的海洋的目标;控制或消灭外来物种入侵;使珊瑚礁等生态系统所受的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等压力降至最低;防止已知濒危物种灭绝,并致力改善或维持其保护状况;农业、水产养殖业和林业的作业,要接受可持续性管理;环境污染控制在某个水平,以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

关于资金,《名古屋议定书》规定,《公约》财务机制,即全球环境基金是《议定书》的财务机制,还规定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以及经济转型国家依照《公约》相关规定所产生的资金需求。

关于生物遗传资源利用及其利益分配规则,《名古屋议定书》规定,利益分配的对象仅限于该议定书生效之后利用的生物遗传资源。

《名古屋议定书》还规定,2015年前,所有缔约国要制订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为加强监管,防止不正当对遗传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资源利用国须设立至少一个以上的监管机构。

补充议定书

于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关于赔偿责任和补救的名古屋——吉隆坡补充议定书》(简称《补充议定书》)。《补充议定书》通过了一些行政性办法,以解决一旦源于越境转移的转基因生物体给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造成损害时采取的补救规则和应对措施。

缔约方大会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是《公约》的决策机构。到2014年底,《生物多样性公约》共召开了12次缔约方大会,《卡塔赫纳议定书》和《名古屋议定书》分别召开了七次和一次缔约方会议。下面对其中比较重要的会议作些介绍。

1994年11月到12月,在巴哈马拿骚召开了《公约》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这次大会建立了实施《公约》的总体框架,包括决定建立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机制和科学技术咨询附属委员会,并决定全球环境基金作为《公约》的资金机制。

2008年5月在德国波恩召开的《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关于下列问题的决议:2010年前完成一项关于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利益分享国际协议的谈判的路线图;集资战略;需要保护的海洋区域科学标准和指南;以及建立一个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特别技术专家组。

《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于2004年2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下列决议:信息交流和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能力建设;决策程序;处置、运输、包装和标识(HTPI);议定书的执行;责任和危害纠正;监测和报告;秘书处;资金机制指南;中期工作方案。会议还决定建立执行委员会和责任和危害纠正工作组。工作组的任务是根据《议定书》的规定,研究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造成的危害的责任和纠正方案。

《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会议通过了《补充议定书》,还通过了其他16项决定,包括:执行委员会;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能力建设;生物安全专家名录;处置、运输、包装和标识标准;转基因生物过境方的责任和/或义务;监测和报告;评估和审核;战略计划和多年工作方案;与其他组织、公约和项目的合作;危险评估和管理;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财务机制和资金;预算等。

《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于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经过激烈的讨论、谈判和多个深夜的会议,特别是在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分享、战略计划和集资战略等问题上,大会通过了一揽子协议,使这次大会成为《公约》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会议。会议最大成果是通过了《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平和公正分享其利用产生的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

会议还通过了下列决议:《2011年-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战略计划》;实施第九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集资战略的行动和指标;事实上暂停转基因工程;在合成生物学问题上的立场,敦促政府对合成生命释放到环境中采取预防的措施;《公约》在“减少发展中国家森林砍伐和退化,包括保护造成的排放”(REDD+)中的作用;特加里瓦伊埃里道德行为守则。会议还确定了加强里约公约之间合作,为里约+20峰会准备的步骤。

《公约》第1 1 次缔约方大会于2012年10月8日到19日在印度的海得拉巴举行。第11次缔约方大会讨论了遗传资源获取和分享的《名古屋议定书》的现状、《2011-2020战略计划》的实施和实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进展以及集资战略的实施情况等问题。

在第10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名古屋议定书》以后,第11次缔约方大会标志着从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的转变。大会共通过了33个决定,从生态恢复、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到《名古屋议定书》的实施,从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的可持续利用到为在国家和地方一级实施《议定书》而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这次会议在资金问题上,包括实施集资战略的目标和预算这些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在2012年10月20日清晨达成了一个妥协性的协议。会议决定到201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国际财政资金的流动要翻一番,而且要将这个水平至少维持到2020年。会议还达成了改善基础信息的收集和分享的目标,以及为了监测集资情况的一个初步报告框架。

《公约》第12次缔约方大会于2014年10月6日至17 日在韩国的平昌举行。在第12次缔约方大会的第二周,即10月13至17日举行了《名古屋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

大会对《2011-2020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实施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中期审议,还审议通过了能力建设、科技合作和其他手段对《公约》实施提供支持的进展情况。大会还讨论了下列重要问题:集资和其他与资金有关的问题;提高《公约》的效率;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与其他组织的合作;海洋和海岸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生物燃料;传统知识;可持续的野生动植物管理;入侵外来物种;合成生物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第12次缔约方大会围绕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共通过了33项决定。

2014年10月12日《名古屋议定书》正式生效。《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10项决定,其中包括: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信息交换所以及信息交流;监测和报告;《议定书》的执行;能力建设;意识提高;全球惠益分享机制的必要性和模式;组织、财务和预算等问题。

《公约》第12次缔约方大会在多个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开始了关于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配的《名古屋议定书》的实施进程。

履约状况

20多年来,由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公约》的履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约》本身是一个框架性的多边环境法律协议,缺乏实施的具体机制。后来通过的《生物安全议定书》、《名古屋议定书》和《补充议定书》提供了这种机制,并扩大了《公约》的范围,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就;许多缔约国建立了履行《公约》的国家机构,制订了有关法律法规;170多个国家按照《公约》的要求制订了《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采取了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许多行动;各国能按要求递交国家报告;在全球和地区范围内举行了许多的讨论会和经验交流会,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活动。这一切都推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国已经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和《生物安全议定书》,是这两个多边环境法律协议的缔约国,并在履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履约行动主要包括:(一)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由25个部门组成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二)了50多部相关法规和规划计划,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三)生物多样性就地和迁地保护成绩显著。截至2014年底,建立自然保护区272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14.84%,超过世界12.7%的平均水平;(四)重视生态系统建设、保护和修复工作,组织开展了多项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物种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和教育活动,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参与意识得到提高;(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履行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美国对《公约》一直持消极态度,它于1993年签署了《公约》,但迄今没有批准,因此还不是缔约国。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生产了全世界90%的转基因作物,但他们现在还没有批准《生物安全议定书》。这些国家和其他一些支持转基因生物的国家,统称为迈阿密集团。《名古屋议定书》虽然已经生效,但至今只有57个缔约国,另有91个国家虽然签署了该议定书,但尚未批准,美国等国家至今没有签署该议定书。

资金的问题。按照《公约》的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向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以使发展中国家完成《公约》所规定的义务,而且还规定,全球环境基金是《公约》的基金机制。但是,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没有真正兑现他们的承诺,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一直短缺。在2010年召开的第10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再次呼吁发达国家兑现他们的承诺,并说明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他们难以实施《2011-2020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但发达国家对此持消极态度。

2012年召开的第11次缔约方大会在资金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会议决定到201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国际财政资金的流动要翻一番。

但在2014年召开的第12次缔约方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企图从11次大会作出的承诺上后退。他们要求将上次作出的目标推迟5年,即至2020年实现,但发展中国家坚持原来2015年实现的目标。最后大会通过的决定是到201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要翻一番。发展中国家要求在决定中写上这是“最终目标”,但遭发达国家反对而用了“目标”两字。这给以后在此问题上重新谈判留下了余地。资金的缺乏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不能完成公约所规定的义务的一个重要原因。

技术转让也是履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联合国环发大会作出决定,发达国家应以优惠和减让性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保护全球环境需要的技术。《公约》规定,为支持履约,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转让和科学和技术合作的方案。但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发达国家强调技术转让应当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且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因此对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技术一直持消极态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的转让问题上,各国也存在着分歧,有的国家担心这不能保证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还有一个分歧是谁来主导技术转让。第10次缔约方大会讨论了建立生物多样性技术方案的问题。

关于该方案的秘书处,非洲集团主张设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而欧盟主张设在联合国环境署。由于有这些分歧和争论,《公约》所确定的技术转让的目标一直没有真正的实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缺乏相关的技术而不能完成《公约》和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

关于国家层面的履约问题,《公约》本身存在着问题。它没有很明确的国家层面应当采取哪些行动的条款,譬如没有明确要求制定国家法律的条款。

第2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保护生物学;课程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18-03

《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保护的科学,也是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大背景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逐渐觉醒后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和道德素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很多高校已将该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尤其强调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元素[3]。本文浅析该学科的课程特点,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教学渗透策略,以期为《保护生物学》的教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一、保护生物学的课程特点

1.学科形成的背景。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及对自然界的过度利用索取,使得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4]。《保护生物学》是专门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学科,从其孕育到现在不过几十年的历史。1937年,埃林顿和哈默斯特罗姆最早提出了“保护生物学”的名词,但是并没有引起公众的重视和后续的发展。直至20世纪70年代,生物多样性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环境污染和野生物种的生存危机将成为限制今后人类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许多环保人士自发形成绿色和平组织,最终发展为“绿党”,其最根本的政治学原则是实现生态平衡。但是,有关物种生存条件、灭绝机制以及环境保护的研究多分散于各个基础生物学科中,在解决问题时苦于没有专门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学科,亟需学科形成和深入的专业研究。1978年,首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的举行推进了专业深入的学术研究,随着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保护生物学》这门学科的诞生[5]。

2.学科特征。保护生物学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会而成。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保护生物学不仅研究物种和生境所面临的威胁,而且还包括采取保护行动,因此被赋予独特的特征,表现在它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也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1)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Soule将保护生物学称之为危机学科[6],将利用直觉和创造力加上现有的信息来比较相似的事例,再参照理论模式进行决断。这显然不符合常规的科学演绎和推理,但是为了处理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只能先制定一定的保护决策。而检验决策的标准是野生状态下的珍稀物种是否持续发展和存在,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否保存完整等,因而具有一定的未知性。(2)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生态系统作为复杂的多因素系统是难以预测和模拟的,因此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答案只能在一定概率水平上进行统计和推测。作为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学科,保护生物学家常常不能对一个环境问题提供简单的答案,这是因为不确定性是生态与自然保护问题的固有特征,只有得到全面深入的数据,才可尽可能地解决相关科学问题。(3)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具有价值取向的科学。科学应当是无价值取向的完全客观的东西,不涉及人的观点与愿望,但在这一点上,保护生物学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学科特点,这是因为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十分明确,其意义就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而这样的价值取向使得该学科与人类的愿望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二、情感教育的教学策略

我国的教育家们自古以来就已经把情感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时期,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如果能在教学内容中适时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在保护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应在教学中将情感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坚决拥护者和执行者。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1.渗透生态优先的理念。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人类不合理的改造后而导致整个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发生失衡,而深层意蕴表达的则是人在自然界面前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为此,要在保护生物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形成一种人类和自然界相互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优先的理念,向学生强调社会要想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如果我们人类以自然界主人的身份自居,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追求目标而自鸣得意,不断地向自然进行索取,这是非常有害的。

2.精选教学内容,贯穿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应着重介绍国际自然保护、野生生物保护潮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与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以举出某一典型受损物种(如藏羚羊等)为载体,能快速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从中讲解保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还可以灌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在列举国际著名保护生物学实例的同时,也要注重介绍本区生物多样性的受损情况、保护现状与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融入角色和学以致用。

3.利用多媒体手段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感同身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底。教师应根据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背景,利用多媒体手段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将美好的生物多样性和遭受损害的恶果展现在学生面前,经常搜集播放一些视频,如关于藏羚羊的《可可西里》和美国前总统戈尔的环保讲座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建立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讨论和辩论,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讨论、答辩和分析等主体活动,不但感同身受快速融会贯通了新的知识点,还有助于同化和调整建构新的知识平台,也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时代性和整体性。

4.以作业形式促进学生点击自然保护组织的网页。关于保护生物学的链接网页有很多,要求学生浏览并以作业形式汇报的网页主要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CBIS)等,要求学生了解最新信息,从中找到研究热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然保护意识,并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促进学生的知识延伸。

5.鼓励学生参加绿色环保组织。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活动,鼓励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身体力行地传播绿色文明。通过树立绿色观念,普及绿色文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展示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采。总之,《保护生物学》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绿色环保意识的重要教学平台,应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情感教育作用,改变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摆正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真实位置和作用,树立人与自然相互平等、相互依赖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符合生态法则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也是我们现代大学教育应该贯彻坚守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Soule M E.Conservation Biology:The science of scarcity and diversity[J].Sunderl and Mass:Sinauer Associates INC,1986.

[2]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曹丽敏,司马永康,曹利民,等.保护生物学概述[J].云南大学学报,2001,23:65-70.

[4]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1(1):20-22.

[5]Primack R B,季维智.保护生物学基础.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Soule M E.What is conservation biology[J].BioScience,1985,35:727-734.

第3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范文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永年县教育局全面推行尝试教学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方面,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少同学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是学习习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好奇心有余而自觉性不足,学习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内容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三章。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关于第五单元的内容我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1)、关于动物部分

教材先探讨生物圈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哪些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再探讨它们的运动、行为以及在生物路边中的作用,其知识结构简图如下:

这样的安排改变了长期以来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讲述各类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做法,强化了动物与环境紧密联系的认识,其中“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陆地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蚯蚓和家兔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空中飞行的动物”重点探究鸟和昆虫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这样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关于动物的类群重点阐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要求。而关于其他动物的类群则在相应的节中简单介绍。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难点。

(2)、关于细菌、真菌部分

其内容包括“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两大部分。本单元的第四章标题为“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作为第一节,还安排了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尽管与具体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却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在说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时,必然要说到发酵食品的制作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物技术,因此,将课程标准中这两项内容合在一起。

2、关于第六单元的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包括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现状及保护对策等。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课标要求达到层次是学生能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是个热点问题,所以教材从生物各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方面来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以便让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对策有更深入的认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三、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价值。

6、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7、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进行生物学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二)过程与方法:

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

(1)尝试教学法。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以上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科学的方法流程。

(2)问题导向法。指导学生按照“生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如何适应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基本问题自主学习、自主解答、自主测试、自主反馈,辅以同伴互助和教师点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做到知识源于生活,学以致用。 (4)识图学习法。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可读性强。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读图,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把握和理解记忆。

(5)尝试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尝试学习,让学生得到尝试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尝试学习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热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3、了解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善用可以为人类造福,滥用则会贻害无穷,确立全面的、辩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四、主要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习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

第4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工具主义;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传统文艺表达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上至政府层面,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元首会晤中,知识产权保护总是备受关注的议题。下至企业层面,以3c和6c专利联盟向dvd生产商征收专利使用费为代表,我国企业在国际知识产权竞争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应对后trips时代的知识产权格局,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订工作。本文就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提出几点意见,供政府和学界参考。

一、以工具主义的知识产权观为指导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首先应对知识产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有自然法权和工具主义两种不同的哲学观。自然法权的法哲学模式,承袭法哲学家关于一般财产权的论述,从劳动或人格的角度立论,论证知识产权伦理上的正当理据。其要旨在于确立知识产权的自然权利地位,认为知识产权合乎自然理性,具有不可剥夺的属性。依照这种观点,知识产权即是一种伦理上的善,其正当性具有先验的品格,具有某种天赋人权的特征。而工具主义的知识产权观,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国家政策工具,其价值视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或阶层利益而定。如果知识产权制度能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特定的功利目标,则为善的法律制度,具有正当性;否则,就是“恶法”。换言之,制定知识产权政策,应完全以自己的国家利益或阶层利益为导向。

在国际知识产权谈判中,西方发达国家总是强调知识产权的劳动价值属性或人格关联性,有意无意地推广自然法权的知识产权观念。如微软,为保障自己的知识产权利益,以“知识产权海盗”比喻一些侵权行为,在伦理上丑化发展中国家形象。这就迫使发展中国家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护其既有优势的知识产权,维护其国家或产业集团的经济利益。

我们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时,应坚持工具主义的知识产权哲学观念,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实现民族复兴、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种系统化的政策手段。要对知识产权有个“去魅”的过程,注意西方国家在知识产权上的双重标准,警惕西方国家采用外交、法律等手段把不合理的义务加诸于我。同时我们要采取“适度保护”的原则,在切实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的前提下,摈弃那种知识产权保护越高越好的看法。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有利于维护本国产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有利于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为依归,制订能平衡各关联方权益的均衡的知识产权法律。

二、坚持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主导地位

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最终的动力来源于企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需求。政府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包办一切。

笔者认为,应坚持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主导地位。怎样激发我国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乃至个人等知识生产主体在发明创造、作品创作、品牌培育上的积极性,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目标。如果不能保护知识产权,防止侵权行为,必然损伤知识生产的积极性。为此应对具体的司法制度、行政执法制度进行调整,使之能更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也避免给外国以批评的口实。政府的作用,不是越俎代庖,替代企业去做知识产权工作,而是引导和服务。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制订和修改法律,提供制度供给,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法律保障;二是采取措施切实保证法律的实施;三是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四是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升民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五是通过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知识产权战略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的层面。宏观层面有中央政府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微观层面各企业可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在中观层面各地方区域,一省或者一市,可以制订各自的区域知识产权战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各司其职,三个层面的战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才能使我国的知识产权建设得到切实推进。

三、注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第5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网络学习;教学设计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课的教学,在网上有较丰富的教学资源,适于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本课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贯穿开放式教学理念,在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基本观念三个层面上进行发散性教学,并以“三基”为内核,通过高度交互的教学过程向外拓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迁移、学会评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网络课教学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件首页设置了清晰的学习导航,学习时,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在学习时间、过程和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支配权。而且利用本课件能方便地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测试(在线练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改进,使学生体验全新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内化情感。

(2)践行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发挥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策略。本课件创设了许多学习环境,如网校论坛各种问题的讨论、虚拟社区的角色扮演等,都可在教师的共同参与和指导下,由合作小组分工协作,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探讨,甚至竞争、辩论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以及探索、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面向全体学生,实践个性化教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经验、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影响其网络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成绩。据此,笔者在课件设计中,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在线练习。在资料库中(自留地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放置与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内容,供学生反复点击、学习。鼓励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知识,补充自己的不足,锻炼和提高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教学互动功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4)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本课件中,学生可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虚拟网络小品,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在科普园地保存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和丰富的视频片段等,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感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任务驱动的良性竞争中,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水平。

二、网络课教学特点

(1)突出主题。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相对独立的主题,借助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和同学互助下解决某一问题的探索活动。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资源归类、整理成一个主题或若干个小主题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有的放矢地查阅相关资料。

(2)针对性强。网络可谓是一座资源的大仓库,在给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自控能力、鉴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在制作课件和内置的资源库时就要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筛选,紧扣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筛选贮存优质教学资源,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发挥管理员的监督保障作用。

(3)开放性大。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来源于教材内容或现实生活,是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转化、提炼而成。如果一个班有50名同学就会产生很多个不同的小主题,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所有小主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资源。这就要让所有参与探究活动的对象都成为资源的建设者和利用者,所以笔者在论坛中专门辟出一块区域给自由发表观点、解决问题的同学使用(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自由讨论区),也可在资源库中自由发表文章或信息,但一定要经管理员审核。

三、网络课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件分为前、后台两个板块,前台供学生浏览学习,后台供管理员管理。前台使用htm格式(资源库的前台是自动生成的),使得浏览简便、快速。后台使用.net语言编写,管理即时方便快捷。课件安装也很简单,只要把所有文件copy到服务器(支持.net)上即可使用。

本课件的前台使用方法(教学方法推荐):

1.创设情景

先通过网上浏览自创的一个Flash短片,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已刻不容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由此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和自由讨论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三个层次则让学生自己浏览指定的网页,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或在网校的BBS中回复。这既能培养学生网上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让学生自己察看相关的网页,最后总结出直接、间接和潜在的使用价值。在这期间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跟帖的方式选择性回答,即上网在BBS的相应栏目中讨论下列三个问题:①你知道哪些野生动植物具有药用价值?②哪些生物可作为工业原料?③举出仿生学实例。

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主要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①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物种丰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生态系统多样。②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③面临威胁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除要求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外,还要思考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我们应怎样行动。这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阐明自己的观点。

3.网络模拟小品

假设你是下列角色中的一员,在既要预防和控制禽流感又要保护鸟类的多样性行动中,请就你的角色理应承担的义务、职责和面临的实际困难、应采取的措施(行动)进行讨论。

要求:每人选择一种角色,相同角色组成合作小组。个人参与网上讨论,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人发言限三分钟,内容不少于三个要点。

角色选择:①行政官员:县市长等领导;②职业人员:家禽养殖户;③专业人员:科学家、技术员;④经营者:商家、企业主;⑤执法者:司法、护卫人员;⑥保护主义者:保护协会成员;⑦疫区普通百姓;⑧教育工作者:教师及其他教育机构人员;⑨大、中小学生。

4.在线练习反馈

自主完成练习,在线提交。

四、教学反思

该课运用“抛锚式”教学方式,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快、更新、更多地掌握知识的学习平台,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网络教学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在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下,民主协商、平等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这种教学方式消除了高中生不愿开口的障碍,使学生心理得到解放,特别是最后的网络模拟小品,学生通过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提高了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6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25号)精神,全面加强我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物物种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维护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管理起步较晚,工作基础较差,当前破坏和走私生物物种资源的问题比较严重,生物物种资源面临着丧失和流失的危险。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出发,高度重视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力度,努力遏制本地区特有生物物种资源的丧失和流失。

二、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工作

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涉及部门多、领域广,为加强协调配合,省政府决定建立由省环保局负责组织协调,发展改革、经贸、监察、财政、水利、农业、林业、海洋渔业、科技、教育、卫生、质量技监、建设、工商、海关和检验检疫等部门参加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联席会议。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研究落实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和对策措施,加强生物物种资源对外输出审批和出入境生物物种资源查验管理,加快建立防控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共同做好我省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三、加快开展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在完成动物、植物、森林、湿地、海洋生物等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全省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外来物种入侵情况普查和生物物种资源编目工作,把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切实组织实施。要积极探索符合科学规律和本地实际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和方法。针对我省生物物种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建设,规范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采集、收集、研究、开发、买卖、交换、出口、出境等活动。要充分发挥有关专家的作用,在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评审委员会中增设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组。

四、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基础能力建设

针对我省不同物种的特有、濒危、珍稀度水平,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在主要原产地建立栽培植物野生亲缘种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家养动物和亲缘种保护区或保护场。根据实际需要,建设一批离体保护设施和生物物种资源基因核心库,加强动物基因、细胞、组织及器官的保存和特异优质基因的保护,逐步形成合理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体系。

五、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资金投入

各地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科研、监测,加快有关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所需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安排解决,省财政给予适当支持。要努力拓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支持,大力扶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

第7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资产 资产评估 评估方法

一、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背景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食物、纤维、木材、药物、工业原料和服务。与此同时,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生物资产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且,由于生物资产本身的一些特性,其在人的劳动与自然力的共同作用下生长的,受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另外每种生物资产的生长、发育、成熟、结果都不同,因此,对生物资产的研究不管是从会计角度还是评估角度都是比较重要的。从会计角度看,全球范围内不管是组织、协会还是个人已经认识到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在这方面研究最早的是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ustr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AASB)于1998年颁布的1037号(AAS35)会计准则,即自生和再生资产(self-Generating and Regener-atingAssets简称SGARAs)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以下简称IAS41)对生物资产的研究从概念的界定、初始确认到后续计量作了详细具体的介绍。我国在借鉴国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但从资产评估的行业讲,对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的研究很少。目前具体的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准则,这给从事生物资产的企业的经济活动带来了不便,制约了其快速发展。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向信息使用者传递一些有用可靠的信息,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为了保证会计与评估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进一步体现评估对会计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大潮中,生物资产的租赁、重组、典当、保险、交换等经济行为的不断增多,不能仅依据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来反映,还要借助于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资产评估结果重新确定其价值。

二、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及生物资产的企业与日俱增,探讨生物资产价值的评估问题,对评估行业和企业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首先,为生物资产价值评估做出理论贡献。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对其他行业,尤其是农业资产评估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价值评估理论,可以得出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目的、依据和方法。在评估范围越来越细、越来越广的情况下,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资产评估理论体系和评估方法、模型提供参考,对于推动资产评估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次,可以推动会计学相关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从实践上讲,有利于建立全行业统一的评估准则,使评估机构能够很好的按照规范行事,使生物资产的评估更加明朗化;有利于持有生物资产的企业更好地掌握本企业的资产价值情况,促进企业加快生产,提高企业资产价值;有利于不同地区企业持有的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比性;有利于生物资产的信息使用者获得全面、详实、可靠的评估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和完善评估准则,加快我国评估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发展;有利于协调有关评估各方的经济利益。

三、西方国家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现状分析

英国《评估指南》(红皮书)1996版指南12――森林与林地资源评估,提到了关于资源类植物价值评估的一些方法。《欧洲资产评估准则》(EVS)2000版指南5

贷款为目的的农业资产评估中将农业资产划分三个大部分来说明:第一部分介绍农业资产包含的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评估方法以及市场价值的确定;第二部分介绍了多年生植物的存在形式――正在生长着的、培育中的、收获的和其他形式的,还介绍了一些牲畜;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在评价这些动植物时影响因素和多年生植物的评估方法。《IVS指南10――业资产评估》2005版该指南中指出了生物资产是活的动物和植物,评估中将其划分为附着地的生物资产和非附着地的生物资产,将其区别于农业资产和个人财产进行评估,要求根据农业生物资产的类型和周期性按照市场法对农业资产进行评估。《澳大利亚评估准则与实践》对乡村资产评估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对生物资产相关不动产的阐述,如果园的建设投资、养殖设备、设施等评估。国外学者进行很多有关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从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类型、评估方法和案例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国外比较流行的是条件价值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福利经济学对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非市场化商品与环境等公共产品价值的思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评估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方法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将评估方法分为三类,即实际市场价格法(市场分析)、模拟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

从上述国外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国际评估准则和发达国家的评估准则中对农业资产评估的研究有许多可取之处,但相对于其他资产评估研究来讲,起步较晚,而且也不成熟。各评估准则中只是粗略介绍影响生物资产的自然因素,都没有详细说明生物资产具体的评估依据、评估原则和不同生长阶段下的评估方法及一些参数的选取,未将其作为重点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及评估的范围的不断扩大,现有的国外的理论与方法不能满足生物资产发展的需要。

四、我国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是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属于新兴行业。1989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国有资产产权变动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的若干规定》,这是我国首次提及资产评估问题的政府文件。1993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涉及行业越来越广,技术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1996年颁布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规范(试行)》,2001年又颁布《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具体准则。但目前关于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文献很少,而且部分都是从森林资源或者森林生物多样性角度进行的,尚未对生物资产有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本文从生物资产概念、森林资源价值评估、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作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和果园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生物资产的概念2006年以前,一些专家学者们借鉴IAS、《澳大利亚自生和再生资产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给出了生物资产的定义:生物资产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并将其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为了研究方便可将生物资产划分不同种类:按其生物学特性分为动物和植物;按其生长周期长短分为一年生生物和多年生生物;按价值转移方式的小同,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

性生物资产;还可划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何梦圆、马慧,2006)。

另外,我国学者在会计核算基础上总结出生物资产和其他资产相比,具有下列基本特性:一是生物资产形成的特殊性。一般资产完全是依靠人们的生产劳动取得的,而生物资产是通过人的劳动和生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相互作用形成的。生物资产的价值形成除凝结有人类劳动以外,自然力作用的生长、发育会形成其增值;生物资产的经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遵循自然规律,生物资产就会顺利地生长、发育,不断再生,反之则会消亡,失去其价值。二是生物资产的多样性。生物资产的种类繁多,这使其各自的生长、发育特点差异很大,增加了计价难度。三是生物资产经营周期的既定性。生物资产的投人、生产、经营、回收的周期完全决定于生物的生命周期,不同于工业生产周期以及资产价值转化的周期可人为控制。生物资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二)资源类价值评估资源类的价值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森林资源价值评估。我国资产评估协会尚未制定有关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相关规定,1996由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林业部制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以适应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事业的发展,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保护森林资源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林业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局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制定的,具体规定了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程序和基本方法,对林木资产评估、林地资产评估、森林景观资产评估及整体林业企事业资产评估作了详细规定,规范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按照大范围森林资源包含的经济林也属于生物资产的范畴,此《规范》中指出了森林资源中林木、林地、森林景观及整体林业企事业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

侯元兆等(2005)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评估了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出了生态服务价值,即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净化大气的经济价值三项生态服务价值,首次得出了森林的这三项环境价值远大于立木价值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王强(2006)按照森林资源资产的特殊性,以及影响森林资源资产价值因素的复杂性,详尽的介绍了各类森林资源资产的具体评估方法,包括市场成交价比较法、市场价倒算法、年净收益现值法、年金资本化法、收获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序列工数法、历史成本调整法,重点介绍了运用收益现值法时应考虑的折现率问题和质量调整系数。该项研究中还按照不同种类介绍了各评估方法的应用,其中林木资产评估中从用材林、经济林、竹林、防护林和特护林方面,详细介绍了评估方法的应用及评估时涉及的影响因素。何梦圆、马慧(2006)研究指出,按照生物资产的特征,消耗性生物资产采用重置成本法和市场倒摊法进行评估,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生长阶段确定评估方法。邹继昌(2006)采用收益现值法对用材林林木资产进行评估,给出了评估参数及评估公式,说明了采用收益现值法的理论依据。谢德新(2006)提出了经济林按照生长阶段产前期、始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进行评估,指出成本法主要适合于产前期,市场法理论上适合于任何长阶段,但现阶段因前提条件不具备限制了这一方法在经济林资产评估实践中的实际应用。经济林的收益年限在整个经济林寿命中所占比重最大,故经济林的资产评估主要以收益法为主。

(2)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北京大学教授张颖开创性地利用市场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支付意愿法,对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进行核算,得出了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成果。吴火和(2006)研究认为,针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不同价值需要采用不同的计量评估方法,主要采用市场价格法、替代市场法和模拟市场法(假想市场法)。为提高评估的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在综述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进展的基础上,尝试设计了基于专家知识的智能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专家辅助系统(ESEFBA)。而且文献还列举了龙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生物资产类价值评估,从木材生产价值评估和林副产品生产价值评估角度对直接实物资源资产进行评估,其中林副产品采用的是市场价值法。李银霞(2002)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从直接使用价值评估方法和间接使用经济价值评估方法两方面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进行论述。

(3)作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作物种质资源又称作物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彩梅(2006)在对作物种质资源的价值概念、价值属性、价值特点、价值分类、价值内涵以及价值评估方法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作物种质资源的价值构成分类及其评价方法,提出了作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的原则和依据。其中涉及资产评估基本方法――市场法的应用。

(4)果园资产评估。应容枢(1998)在对果园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果园的特征、经营果园面临的行业风险和涉及到的果园时间价值补偿因素,得出果园应采用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

从以上对国内的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对于生物资产的概念界定问题从会计上已基本达成共识。由于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对生物资产的分类还是还存在争论。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农业资产评估准则,就生物资产的角度,对植物经济价值的评估的文献还是较多的,具体有经济林及林副产品,但没有涉及到其它植物,如蔬菜、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并且对动物的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较少。

第8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范文

初中生物课新课程最本质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生物科学素养。课堂教学应是生机勃勃的学生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第三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才是一节好生物课的标准。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一节初中生物课,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明确教学目标

课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做好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清楚自己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即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预习课文、布置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部分。这三部分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中,其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一节,知识目标是重点,居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鼠妇)”能力目标居第一位,情感目标次之,知识目标居第三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感目标又上升为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在这三个目标的侧重点的区分上,教师必须认真解读生物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内涵精神要做到心领神会,再结合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把握。

2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要掌控好学生,让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有着饱满的精神等待上课。并且还要努力做到: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打开学生的戒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非常巧妙的引入。

引入可以利用实验,或精美的视频、优美的音乐,或简洁、幽默的话语或者生动的故事或生物魔术等方式引入新课,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三节《真菌》时,本节课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引入: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某山区的农民干一天活只挣几角钱。一个头脑灵活的老乡到山里采了点蘑菇拿到城里去卖,赚了点儿钱,结果被发现了。在当时,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就被当成 “资本主义尾巴”给 “割”了,在全国曝光并拍成电影。历史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采蘑菇卖点儿钱是正大光明的事情。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 《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美丽的歌曲 (大屏幕播放)走进蘑菇世界。

3 设疑引趣,自主探究,让快乐合作走进课堂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掘,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需要,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在沟通与合作中进行知识共享、心灵碰撞,形成学习共同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在讲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时:“请看视频《我是黄河》。你知道黄河的变化吗?”一学生一跃而起:“我认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过去山清水秀,由于过去人们的乱砍滥伐,导致黄河成为世界上的一大悬河。”他说得非常激动,“看看这些珍稀动物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另一学生说:“这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使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遭到破坏所致。”“有关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事例,你们通过收集资料还了解到哪些?请拿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这下可沸腾了,学生们纷纷拿出按事先布置收集到的资料,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又一学生:“我从网上下载的资料里得知……”(关于水污染)还有一学生:“我在电视《人与自然》里看到……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渔业损失惨重。……”再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场2008年的5.12地震吧,不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结果吗?”(课件展现天昏地暗、地动山摇、楼房坍塌、断壁残垣等场面,加之伴着恐怖的音乐,学生受到强烈震撼。)“同学们,太可怕了,触目惊心啊,自然灾害是不留情的!”接下来屏幕展示白色污染、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捕猎的枪声,云南滇池水葫芦疯长……随着屏幕转换,学生们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老师用沉重而激昂的语气说:“同学们,你们的发言是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血泪控诉,是对他们的宣战。目前大自然已从方方面面向我们亮出了黄牌。(屏幕以 “地球在哭泣”为题,显示各种污染,各种人为破坏生态,配有画面,字迹醒目,触目惊心。)警钟为谁而鸣?为你,为我,为他,为我们大家而鸣!不要凡事随心所欲。世界上所有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你不但要了解,还要尊重所有的生物,这对大家都好。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又一学生:“我同意”。只有每个人都关爱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才能活得更好。通过以上的教学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非常自然的过度下一个内容,起到承上取下的效果。

4 及时地讲解和辅导学生复习

讲解完新课不代表学生就掌握了知识点,还要及时做练习,趁热打铁。很多学生都排斥练习,觉得练习非常枯燥无味,其实生物的练习题都会和一些科研事实相关,可以通过给学生讲科研实例引入练习,让他们参与其中去思考。课后可以用晚自习时间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让他们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5 结语

第9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范文

唐古拉山镇是长江源核心区的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行政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平均海拔4700米,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和流经该镇,因而也被称为“长江第一镇”。

可是近年来唐古拉山镇被媒体冠以“长江第一污染源”的名号,高原的蓝天、白云、阳光、雪山和随处可见的垃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除了日益泛滥的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之外,长江源区还面临着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一、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增多、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叠加,唐古拉山镇的草场退化现象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

二、唐古拉山地区偷猎野生动物的情况没有完全杜绝,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加强。

三、唐古拉山镇目前还没有进行过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保护工作缺少科学数据的支持,也难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四、传统的单一畜牧业,缺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生态环境的持久性保护难以延续。

五、唐古拉山镇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艰难抉择,潜在的开矿和无序水电开发跃跃欲试,形成对长江源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

水电开发在中国已经如火如荼,长江源的通天河、沱沱河峡谷也被水电规划,同时,矿产开发在长江源也蠢蠢欲动,非法开挖情况十分严重。长江源是长江干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大型兽类种群数量最多的区域。保护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水源地的生态安全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情况和理念,绿色江河在长江源持续开展了八年的“垃圾分布及污染调查”、“长江源冰川及气候变化监测”、“长江源生态人类学研究”的项目基础上,2011年开始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建设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2012年,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经过两年的努力,绿色江河完成了中国民间第二座自然保护站的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转。保护站成为长江源生态拯救行动的实施平台,同时绿色江河还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长江源水环境长期监测体系,是科学家及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基地,当地社区、居民的环保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上万游客的参观,成为长江源生态保护大本营。

绿色江河的长江源生态拯救行动项目包含了“垃圾换食品”、“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清洁青藏线”、“斑头雁守护与调查”、“GEF/SGP/UNDP减少长江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发展可替代生计实现可持续的草场管理”,“通天河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多个子项目。

绿色江河也希望通过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查清长江源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本底,协助当地社区发展可替代生计,为当地探索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借助政府及社会资源给予扶持,在促进长江水源地生态环境持久性保护的同时,使当地的生态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垃圾换食品项目:2012年9月起,志愿者深入牧区,开展垃圾危害的宣传与培训,普及垃圾分类回收的基本环保知识,鼓励牧民收集散落在草原上的垃圾,特别是不可降解和有毒有害垃圾,带到保护站交换相应数量的食品和日用品,实现垃圾的分散收集。

成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绿色江河以垃圾换食品的方式从牧民手中置换出塑料瓶、金属罐和废旧电池等85626个,其他电子垃圾近2000公斤;游客自驾车带走垃圾4800袋,超过500人参与。

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项目:回收到保护站的垃圾由志愿者分类打包,动员途经保护站的自驾车和空返车带至420公里外的格尔木指定回收点进行后续处置,实现垃圾的长途运输与集中处置。

成果:在2013年7月~8月一个月的时间内,已有54辆私家车带走124包垃圾。如今一袋垃圾的高原旅行还在继续。

清洁青藏线项目:2013年10月,召集大学生志愿者,以及沿线政府和部队的人力,沿青藏公路长江源区徒步接力400公里,调查、捡拾公路两侧垃圾,呼吁全社会正视长江源垃圾污染的严峻形势。

成果:“清洁青藏线”项目动员了40名大学生和沿线军队官兵、政府部门200人参与,调查、捡拾垃圾159187件,呼吁全社会正视长江源垃圾污染的严峻形势。

通过垃圾类系列项目的实施,“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垃圾收运模式基本形成,这个模式被政府和公众广泛认可,促进了当地政府清理长江源垃圾,促进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申报青藏线240公里的垃圾回收项目。

斑头雁守护与调查项目:长江源为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斑头雁的重要繁殖地。之前,在长江源每年有超过2000枚鸟蛋被盗捡。孵化期间,项目志愿者在斑头雁繁殖地接力驻守,阻止盗捡鸟蛋行为,开展斑头雁种群数量调查。2012年至2014年,长江源斑头雁数量增加一倍。

成果:2012年到2014年连续三年的“斑头雁守护和调查”项目,阻止了长江源区斑头雁繁殖地的盗捡鸟蛋行为,开展了斑头雁种群数量调查;促进当地政府出台《关于禁止捕猎的通知》;帮助当地牧民建立了长江第一野生动物巡护队;三年间,班德湖斑头雁数量从2012年的1117只到2013年的2000只,再到2014年的2523只,守护效果明显。现在,当地牧民和居民捡拾到受伤野生动物都会主动送至保护站救治,保护野生动物成为当地居民的自觉行为。

通天河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2014年4月,在长江源第一峡谷―烟瘴挂峡谷建立两个野外营地,开展野生动物、植物及牧业生产、牧民生活的基础调查,发现潜在的可利用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他生态产品,为当地探索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替代规划中的水电建设和矿产开发,为长江留下最后一个自然的峡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