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化育种的方向和策略范文

商业化育种的方向和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化育种的方向和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化育种的方向和策略

第1篇:商业化育种的方向和策略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生育育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28-03

一、校企合作的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近年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很多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表现在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缓解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成为学得好、社会用得上的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生物育种产业目前已被纳入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商业化育种成为国家主导方向。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教育背景下,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物育种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在育种实践中的独特优势,发挥其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与高校合作共同为社会及种业提供高质量的育种人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长江大学首届“生物育种”湖北省重点新兴(支柱)产业计划班(下称“生物育种”产业计划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生物育种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及成效。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生物育种专业人才的运行模式

(一)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育种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能够在现代种子行业(企业)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与开发、种子加工与质量检测、种子生产、种子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实校企联合培养的责任,高校和企业首先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显著的特点是必须反应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及培养途径,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实质性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校企双方研究拟定新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落实教学环节,甚至部分课程的教学计划、讲义编写、授课时间的安排、授课内容、形式与方法都要在方案中体现出来。

(二)共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

生物育种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教学在生物育种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独特而且不可替代。育种学实践环节多、周期长、跨度大,并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需要规范的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还需要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可供教学实验、实习的生物育种材料,以及懂技术、会管理的实习基地田间技术工人。其中,专业实验室至少需要设置农作物种子品质分析实验室、种子检验实验室、分子标记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和考种实验室等专门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的专用性强,但教学使用频率不高。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相比各单位单独建立和使用方式还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大型种业企业有比较完善的育种及产业相关基地和各类育种创新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现场实习的材料。而当前育种行业普遍用工紧缺,企业往往缺乏劳动力。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提供基地和实习的材料供学生实习。另一方面,参与实习的学生可以部分解决企业劳动力短缺的现实问题,这样可优势互补,高校可以节约办学成本,企业可以节约运行成本,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三)共同承担理论和实践教学

在生物育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有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聘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如《种子营销学》这门课程,企业的专家授课可以结合自身的营销网点、营销策略和营销技巧,在教学中列举大量的案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再如《种子生产与种子检验技术》这门课,虽然是理论课,但实践性非常强,如果完全由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往往理解不透、认识不深,也感觉乏味,效果不好。比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部分内容,聘请长期在水稻杂交制种一线工作的专家来讲解,对杂交水稻生产中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等内容进行讲解,专家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并辅助以丰富的现场图片或影像资料进行讲授(这部份由高校教师提出要求),课堂教学就可能更加形象生动,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对生物育种专业的学生来讲,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能力提升性的学习必须通过实践。育种实践环节多、周期长、跨度大,以往学生实验实践活动往往只能涉及其中的一小部分,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育种全过程。比如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的杂交,通常是学生完成杂交的操作过程,最好的结果是收到杂交的种子,而对杂种的真伪及后代的表型,学生一般难以观测到。再如学生到田间进行单株选择,往往只能观察到选择时的表型,没有机会了解选择后的效果。由于这些后续实验要跨年度,往往只能由教师进行讲解。在育种学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很少能完成育种材料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学生通常只参加其中的1~2个环节。通过校企合作,生物育种产业班的学生可以参加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人才培养计划,产业班的学生大约有两年的时间在大型的种业企业进行学习,通过校内外教师的合理安排与组织,借助育种单位完善的育种设施及技术专家的力量,可以完成长周期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为了更好地落实校企合作、双向参与、共同育人的原则,长江大学农学院自2011年起针对“生物育种”产业计划班,制定了《农学院本科生校外导师工作条例》,在2~3年级本科生中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制,安排每一名校外导师指导3~4位学生,同时配备1名校内指导教师,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的实践、科研与毕业论文。有校外导师的指导,学生在企业能接受来自社会的教育,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生产实践问题,还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比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四)通过合作研究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是目的,但双方共同的研发是基础,也是校企合作可持续进行的保障。当前高校的育种科研项目申报压力较大,国家多数育种项目要以企业牵头申报,很多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难以直接申报育种的课题。但从育种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高校必须要从事育种研究,与企业合作就成了必然的趋势。通过联合攻关,企业提供课题和一定的经费支持,校内外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课题研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一种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方法,起初学生感觉要求比较高,压力比较大,但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意识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后,学习兴趣会被调动起来,潜力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查阅资料、向老师请教、开展科学研究。通过联合科技攻关,学生接触到了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与指导教师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努力创新、不畏艰难的科学素养,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作用,同时为毕业后适应企业和社会打下了基础。

三、校企合作对生物育种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

(一)锻炼教师,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长江大学农学院每年派遣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积累经验,丰富背景知识,使得教学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高校教师通过与企业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为充实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同时吸纳企业优秀的人才参与到教学中,大大充实了教学队伍。目前生物育种专业的所有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实践课、毕业论文指导和第二课堂活动都配有相应特长的校内外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得到了优化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大大提高。学院聘请企业家介绍“种业发展动态”等专题讲座,课后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认为通过聘请企业家授课,可以开拓视野,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增强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二)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当前,高校育种专业部分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的问题。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的原则,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整个教学全过程。种业企业的营销专家在讲授《种子营销》课程的过程中,为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该门课程的考试采用种子营销技能大赛的方式进行,每个学生结合老师讲的理论知识,结合市场调查和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营销策略,然后通过公开答辩给予评分,结果一些同学的营销策略很有创意和价值,超出了老师的预期。生物育种专业的学生有大约两年的时间在大型的种业企业进行学习与实践,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通过校内外教师的共同教育活动,让学生一方面接受来自高校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接受来自社会的实践教育,可很好地弥补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种子企业进行技术推广和种子营销实践活动,很受企业欢迎。

(三)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企业,懂得企业的运行管理方法,接触到了企业文化,通过企业了解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兴趣与爱好。按照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与工作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经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渐进式人才培养过程,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种业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接触校内外不同背景的教师,学生也逐步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与兴趣爱好。通过企业家的感化与鼓舞,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潜力被发掘出来,毕业后立志成为企业家,这部分学生在首届育种产业班中大约占20%。通过科学研究发现,部分同学的科研兴趣和科研特长被发挥出来,立志通过考研后从事科学研究,该班考研上线率达到50%。还有部分学生通社会实习与实践,培养了技术应用与推广和种子营销的兴趣,这部分学生约占30%。值得一提的是,长江大学农学院首届“生物育种”产业计划班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已经达100%,学生对就业的满意度达到95%。

四、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运行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沟通和交流。一直以来,高校对合作教育的热情与主动性比较高,企业往往显得比较消极、被动,缺乏主动关注人才培养的热情。即便企业常常抱怨当前的大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很少见到它们真正参与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因此,如何让高校和企业通过合作教育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方面形成共识,使双方在价值目标上实现最大统一,形成“双赢”的局面,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来鼓励校企合作,但没有真正的法律及政策保障措施。从发达国家的合作教育成功的经验来看,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在我国,政府更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积极鼓励校企合作教育,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协调好双方利益关系。政府应以政策为导向,以经济为杠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合作教育中来,最终使高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推动合作教育健康快速发展。高校在合作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好其主观能动性,协调好各方的关系,使企业能积极参与到合作教育中来。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对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与联合攻关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保证企业对人才资源的优先使用权和获得权等措施提高他们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另外,还要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多种形式,开辟更多的合作渠道,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拓宽视野,了解自身的不足,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合作经验,进一步完善与企业的人才合作培养的制度与机制。

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的生物育种产业,是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生育育种专业人才必将成为一种趋势。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种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样也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这种“双赢”模式必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孙芳城,张晓洪.产学研结合教育改革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J].中国高教研究,2000,(4).

[2]刘群志.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观念与优化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3]邱秀荣,王国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0,(4).

[4]袁占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J].成功(教育版),2007,(1).

[5]孙东发.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