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竞赛规则;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81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078-04
Abstract:The rules of sports competition is that people in sports competitions in the decision to sport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in acts of a normative cultural phenomenon, it contains a response to the proc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values required.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examine the rules of sports competition, thus revealing its rich cultural purport, to establish "fair competi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to generate a harmonious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sports; competition rules; culture value
1 前 言
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是衡量社会理性化、文明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人类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不是一开始就突变到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尽管现代文明也还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版本。我们经常会看到隐退在人类文明化行为背后的动物性“野火”还时不时地迸发,在人类文明的原野上疯狂蔓延。人们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像动物一样展开没有规则的原始竞赛,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因此,有必要制定共同遵守的活动规则来约束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以求获得社会活动的稳定秩序。奥地利法学家尤根•埃利希认为,规则可以分为法律规则与社会规则。法律规则是指“法院对人们的争执做出裁决的依据”;社会规则是指“法律规范以外的其他规范,如道德、宗教、伦理等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所有这些法律、道德、伦理等制度规范都是日常生活中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
在竞技场上,要判定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与竞技行为是否合理,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从广义的或更原始的范畴看,这个标准就是“游戏规则”。没有规则,游戏无法进行、也就玩不下去。随着游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推进了规则的文明化,并催生了现代体育运动。体育竞赛规则是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体育竞赛规则的出现是符合竞技运动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体育竞赛以激烈对抗的游戏方式,承载着人们在体育中的竞争冲动和需求,集中展示和生动演绎人类的竞争文化。这种竞争文化极大地激发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创造的聪明才智,并使竞争者为“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竞赛规则就是体育竞争文化的逻辑规则,是体育竞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竞赛规则的运行机制是不允许被忽视的,作为一种通约性的社会示范,无疑是人类其他行为的活动典范。体育竞赛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文化价值得以显现的基础就是其竞赛规则――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竞赛规则作为体育文化的内在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正是从文化的独特视角来审视体育竞赛规则,从而揭示其内在的人文旨趣。
2 体育竞赛规则的文化解读
规则是由一定的行为主体制定的要求或者准许某一类人或者社会团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指令性原则[1]。更简单一点,规则就是用来评价行为主体的行动是否正当的规范性命题。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普遍的社会规范,那么他/她才能获得社会或其他成员的认可。同理,体育竞赛规则是评价运动竞赛行为是否正当的标准,是一种针对参与者而制定的行为规范。这些参与者主要是指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比赛的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无疑,竞赛规则的完善是衡量体育竞赛发展程度与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认为,体育竞赛规则包括构成性规则和规范性规则两大类。构成性规则,规定着比赛的具体目标及达成目标时所允许使用的手段,是比赛顺利进行的保证。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如何通过突破、运球、传球等方式将篮球投入对方篮筐的方式。而规范性规则规定着器械、场地的轻重、大小等方面,它可被看成是构成性规则的延伸,与构成性规则相辅相成,保证着比赛的顺利实施[2]。例如,足球场地的大小、球的物理形状、运动员触球使用的动作等。构成性规则规范着主体的行为,规范性规则规范着运动技术的标准。简而言之,竞赛规则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规范,是一种设计的游戏规则,它以技术规则为基础,以道德规则为指引,共同维持着运动竞赛中的秩序,保证着运动竞赛的顺利进行[3]。总而言之,竞赛规则是对体育竞赛规律的应用。竞赛规则应是体育竞赛活动顺利进行的逻辑规则,反映了体育竞赛的本身特征,因而,竞赛规则运行机制是不容忽视的。
体育竞赛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人类学对普遍文化系统的划分通常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李亦园教授根据这三层关系把文化界定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体育竞赛背后存在着的那种人文理念和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体的支配和约束来看,体育竞赛是一种制度文明。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知道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产生是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后社会制度文明化而产生的。所以,西方的一些制度文明与社会价值观也无不反映在这种竞争性的游戏活动之中。竞赛规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产生的特定的文化活动方式。作为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约束参与主体行为的竞赛规则必然要产生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竞赛规则,是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文明,必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支撑体系[4]。因此,竞赛规则文化的内容,应该包括竞赛理念、竞赛价值规则、竞赛的伦理道德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具体表现为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等等。
竞赛规则素来被称为竞赛场上的“法律”。它通过指引运动参与者的行为来维持竞赛秩序。在竞赛活动中,什么样的技术方法和行为方式是符合运动项目规律的应都以竞赛规则来判断。它为运动参与者提供了一定的模式、标准或方向,使运动员或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有法可依”,并按照规范性法规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在难美性的运动项目中尤为突出,这些项目都注重发展难度动作和连接动作,并重视动作的艺术性,提倡创新。以竞技健美操为例,每四年进行修改的竞赛规则使得评分判断越来越精细化、具体化,评分也就日益客观、准确,运动员的技术和整个比赛的发展都会随之发生质的飞跃,更符合现代体育文明的要求。一方面,项目的发展促使竞赛规则随之进行修改,技术发展又会促进规则的更新;另一方面,规则的发展对技术的发展有指导作用,规则的修改进一步推动项目的发展。竞赛规则总是和体育竞赛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任何体育竞赛的背后,总是存在着竞赛规则的制约。竞赛规则是体育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的社会制度文明。
3 体育竞赛规则的文化意蕴
体育竞赛是人们理想中公平竞争的典范,体育竞赛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公开、公正”等社会诚信基准。这些原则体现在有一套完善的、不同于法律规则和社会规则的竞赛制度与规则。在体育竞赛相关的制度安排中,最为基础的是由各种竞赛规程和规则构成的规则制度系统,在基本的自然与技术活动层面维系着体育竞赛活动的运行[5]。普遍认为,体育竞赛中的竞争行为是各相关主体在参与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遵守规则和执行规则的行为。完善的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是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本保证。很显然,对体育竞赛规则的理解大都是发生在对各相关主体行为规范的约束之上,并不能体现体育竞赛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要求。因为,体育竞赛本身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运动竞技活动。而作为保证体育竞赛正常运行并展示体育文化与伦理思想的竞赛规则,是与体育竞赛的本性相一致的,它从制度层面更具体地反映了体育文化本身固有的、极其重要的文化旨趣。
3.1 竞赛规则映射着理性的社会价值理念
在体育文化发展的文明化过程中,体育竞赛规则的精细化、明晰化,对不同的比赛更有针对性,对比赛规则执行遵守的监控更为有效。并且,在这同一过程中,随着在比赛中高度的激烈对抗性与理性保护以避免两者之间平衡的建立,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不仅仅体现了一种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而是一种鲜明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展现,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发展必然规律的价值认识,对社会发展的高度自觉意识。事实上,竞赛规则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认识的延伸。依照人的天性,任何人都想无拘无束地行事,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约束和限制。而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其社会性,现实的社会生活使人们不能按照一己之私为所欲为而不顾其后果,否则势必导致人类社会变成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人类历史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战争以血的教训向我们揭示人性野蛮的魔咒是如何纠缠人类的理性精神。体育人类学家所认定的体育起源于战争的观点,也是从很多项目与军事斗争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只有通过理性协商,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和章程,人人遵守按之办事,最终才能保障社会的有序化和文明化,实现每个人的利益和目的。从古希腊竞技比赛中,男性之间的赤身的竞争形式就可以看出一种裸的“平等、公开的元规则”。近代体育竞赛规则的完善已经内化在各个竞赛项目中,成为运动员自觉的自我约束,使他们的行为和感情都变得文明化了。竞赛规则的确立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社会发展的途径、方向和结果的理性追求,是对人的存在与发展意义的理解,包含了对人的社会存在意义和发展的价值认识。
3.2 竞赛规则内蕴人的现代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化即“西方化”。它形成于18世纪启蒙运动,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现代化”是文明一元论或中心论,工业革命以后演变成西欧中心论。在社会学家看来,“现代化即理性化”。 马克斯•韦伯把现代化定义为理性化,其意思是:现代社会,是合乎科学地、合乎进化规律地、合乎逻辑地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即在没有更好的理论出现前,‘现代化即理性化’这个看法是可以接受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的现代化也即是人的理性化。在终极意义上,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与完善。竞赛规则作为人类文明创造的一种理性选择,在本质上内蕴人的现代化。
体育竞赛的竞技性自然包括了对身体暴力的容忍,这尤其表现在那些直接的身体对抗性项目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体育竞赛对身体暴力使用和允许的习惯程度是不同的。以今天和古代的摔跤比赛为例。根据国际摔跤联合会规则的规定,在自由式摔跤中,勒颈、半勒、用力向双肩下握颈、动腿等都是犯规动作,另外还禁止拳打、脚踢或用头顶撞等动作。一场比赛不超过9分钟,分三个阶段,每阶段3分钟,中间分别有两次1分钟的休息时间,比赛有一个主裁判、三个裁判和一个计时员。即使有这些很严格的规则,许多人仍然认为自由式摔跤是不很文明、比较粗野的体育项目。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也有这项在场地内进行的摔跤项目(角力),当时十分普及。这种比赛有一个裁判,但是没有计时员和时间的限制,比赛直到一方放弃才告结束。竞技者可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进行角斗,他们手、脚、肘、膝、颈、头并用,斯巴达人甚至用脚进行角斗。摔跤选手可以允许彼此挖出对方的眼珠。不用说,在这种残忍的竞赛中,竞技者经常会受到骇人的伤害,丢掉性命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古代竞技运动的身体暴力程度较高,这绝非孤证,在拳击和其他同场对抗运动中还有遗留。现代体育竞赛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制定相关竞赛规则来形成对暴力冲动和手段的控制,我们自动地根据这些标准来衡量犯禁行为。这些标准在内化以后能够以多种方式形成抵御功能并强化我们抵御偏离理性的能力。当今世界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兴奋剂、运动员资格、球场暴力、假球黑哨以及科技异化等困难和矛盾最终导致了双重的道德和良知的分裂[6]。在现代体育竞赛规则的调控、约束下,比赛既充满着激烈的对抗但又极力避免出现过激、伤害行为。对竞赛规则不断地进行部分修改和增加补充说明,目的就是鼓励进攻,激励进球,坚决制止暴力行为和非体育道德行为,使体育比赛更富有创造性并更加精彩、激烈。比赛规则的强制逐渐变成内在自觉的自我约束,他们自己、他们的行为和感情都慢慢变得更理性。这种由外在监控逐步走向内心自觉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心理的理性净化[7]。
3.3 竞赛规则蕴含人的现实超越本性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它目的直指人类能力的终极极限。2009年8月博尔特在德国柏林田径世锦赛中打破了100米(9秒58)和200米(19秒19)世界记录,也就在同一个月的国际田联黄金联赛苏黎世站上,俄罗斯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又一次把自己的记录提高了1厘米(5米06),这不禁使我们再一次地思考人类的极限在哪里?作为地球上唯一的实践主体,人在自己的主体性活动中不断改造自己所面临的客观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身,从而使自己的本质不断地超越。体育竞赛是人类挑战自己,全面发展自己的一种感性的文化活动。随着参与主体的自主性逐渐增大,以及其适应的社会文明化程度的要求,就迫切需要一种与现实竞赛运动相适应的精神力量以使其能够自律。体育竞赛的实现就是要求有一套客观公正的、制度性的行为准则来作为评判标准。因为竞赛规则往往禁止参与主体使用一些高效的手段达到预定的目的。因此竞赛规则在制度上保证了人们对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超越,并对未来可能达到的境界的一种积极追求。这样,竞赛规则意味着通过实践活动对现实存在的否定与批判,是对社会改造和人类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深刻实践,它将把生活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与人类本质的实现与完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竞赛规则是在促进体育竞赛发展的主体性活动中所确立的一个明确的选择,而不是毫无目的的纯粹自然或抽象的逻辑概念。体育竞赛允许兴奋和冲动,但同时又必须克制和收敛这种冲动,对这种冲动的克制和收敛就需要体育规则有张有弛、有利有节地进行调节。竞赛规则展现了现代体育竞赛对自身文明程度的不断超越,对比古希腊竞技运动和现代体育比赛中的体现的暴力程度,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非常具体的文明进程。
事实上,竞赛规则的制定和修改都始终“以人为本”的,它要尽可能地满足作为主体的人对体育竞赛的需求,参照运动竞赛中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定具有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竞赛规范。人是不断追求进步和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动性的行为主体。人对自身的需求也反映在对竞赛的需求上面,在不断挑战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满足是在不断地从低级的需要向高级需要实现的,首先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再次是社交和尊重的需要,其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竞赛规则的产生和修改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和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求。可见,从人的需要层次来说,制定和修改出相对合理性和目的性的竞赛规则就是行为主体对竞赛需求的满足,其实质就是人超越梦想、不满足现实的价值追求。
4 竞赛规则的文化拓展
4.1 公平竞争与创造的共生
现实的社会交往得以完成和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的共同实践理性。首先这种理性具有社会性,它是为各相关主体所认同,符合大多数主体利益、需要的理性;其次就是实践性,它以主体的需要为基础,以主体间性为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共同实践理性体现在一个具体的共同标准,也即是建立在特定社会价值观、文化观社会观为基础的规则文明。规则文明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创造及成果结晶,其公共性的具体内容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建构、改善。现代竞赛规则就是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规则来规范体育竞赛活动正常运行的文明形态[8]。确定性的竞赛规则,保障参与主体及其所属团体的行为活动有确定性的预期,最大程度地避免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竞赛规则的主体性原则、利益原则、竞争原则等规则体现了丰富的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与体育竞赛的内在要求相适应,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建构竞赛规则过程中,应注重竞赛规则与文化内涵的互相契合,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鼓励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文化。
体育的最终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如果把人的需要置之不理,一味地追求商业价值,为了胜利而不惜一切,滥用和兴奋剂,最终将是对人性的抹杀[9]。在竞赛规则的制约下,不断实现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合理化、组织化、有序化。在古希腊甚至是中世纪以来的西方竞技体育的竞赛规则的产生、发展带有更多的自发性,但随着时间推移,自觉建构、完善各个项目的竞赛规则,成为体育竞赛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重要内容。体育竞赛与社会发展一样是以规则建构、规则转换为核心的利益交往、意义交往与规则交往的良性互动。社会越发展,规则的重要性越突出,是否具有规则意识,能否自觉推动社会规则的完善与转换是衡量社会发展自觉程度的重要标准;自觉推动规则转换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社会发展自觉性的重要体现。
4.2 尊重共同的规范标准
体育竞赛规则促进和提高了竞技运动的发展水平,“公平竞争、公正竞赛”已成为当今世界竞技比赛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古老的拳击、转瞬间决出胜负的“飞人大战”,还是优雅的艺术体操,规则程序都非常完备和精细;从竞赛参与者来看,无论是运动员、裁判员,还是官员、志愿者,都有严格明确的规范要求,甚至现场观众也有必须遵守的“观众规则”;竞赛规则的有它明确的约束力,竞赛场上,没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要说有,那就是竞赛规则,裁判只是竞赛规则的化身,受托临场执行规则,而裁判员的执法也绝非随心所欲,更不允许亵渎规则,违背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同时,他们既要接受来自组委会、现场观众、新闻媒体等诸多方面的监督,也要接受裁判委员会本身的制约,一旦出现偏袒或不公,还要被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处罚。而对运动员来说,不管你是无名小卒,还是耀眼的明星,都必须严守规则,如果违反则要毫无例外地受到处罚。以上种种,都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规则的无上权威和力量。
运动竞赛规则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规范。竞赛规则是现代体育的有机部分,是体育文明的制度化产物。它与其他的社会规范和群体规范相比,其特殊之处在于,它适合的人群主要是指文明所说的参与者,竞赛规则是针对这些参与运动比赛的特殊人群而制定的规范标准。从竞赛规则的适用性来看,竞赛规则往往对运动竞赛的参与者行为进行规范性约束,在执行过程中,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具体性。那就是,它们一经制订出来,在类似的运动竞赛中,就有类似的竞赛规则。然而,根据比赛情况和参与者水平层次的差异,执行的标准也有可能会有所不同。
事实上,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主体是人,不管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裁判员或者管理者都各有其权利和义务。他们参与竞赛活动的前提是平等的。作为主体的人参与竞赛活动必然有其身心的需要和对一定利益的追求,参与主体也希望通过竞赛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在交往、竞争与合作中发生的。竞赛规则在起源上是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产物,同时竞赛规则又是主体间相互竞争、合作的交往前提。当行为主体参与现实的体育竞赛时,首要的行动就是适应已有的竞赛规则,或者不参与竞赛,想参与必须遵守规则。从价值论上来看,竞赛规则为社会群体规范树立了典范的作用。社会良性、有效地运作必须要社会成员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标准。
4.3 和谐文化环境的生成
体育竞赛源于人类对和谐的追求。古希腊时代在“圣神休战月”举行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最好的例证,它通过和平来实现城邦之间的和谐。现代竞技运动,尤其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体育竞赛的方式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先生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目的是希望借助古希腊的文明来教育和培养青年,传播真诚、友谊、和平,建立理性和谐的社会。《奥林匹克》明确地将公平竞争列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立的“以弘扬体育道德价值与功能,捍卫体育精神――公平竞争原则”为宗旨的公平竞争国际委员会,旨在抵制体育竞赛中泛滥的混乱和保留、强化公平竞争意识。现代奥林匹克会通过费厄泼赖(Fair Play)来教育青年,运动场上,人人平等,自由竞争,公平获胜。不允许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不允许投机取巧,只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比赛结果,努力在新的竞赛中赶超。体育带来的竞争不是破坏性的竞争,而是友好的、和平的、团结的竞争。国际体育赛场成为一个国家升起国旗而不会招致其他国家反感的场所,也成为倡导人类心灵健康的精神祭坛。倡导公平竞争、遵纪守法,这是体育竞赛对促进社会和谐所做的贡献。
竞赛规则是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基础。规则成为公平竞争精神的体现,规则也为裁判员进行裁决提供依据。规则的合理性、科学性、恒常性使规则具有了权威性,同时也使竞赛规则成为体育竞赛中“公平、公开、公正”的标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比赛始终离不开“公开、公平、公正”这一刚性的游戏原则。“公平竞争”的体育原则所倡导的正是建立和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体育竞赛规则。竞赛规则如同法律一样调整着参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也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人们的规则意识。“公平竞争”作为体育竞赛的理想追求,只有通过规则的权威才能使所有参与主体达到本质意义上的公正,从而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体育在实现培养人的规则、规范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0]。体育竞赛所倡导的广泛参与、交流、积极合作的大众精神和集体归宿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一致。通过交流洽作,取长补短,寻求共同发展,弥补由于差异等原因造成的失衡,逐步达到共同参与、均衡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目标。
5 结 论
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基础。规则成为公平竞争精神的体现,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中“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的标志。竞赛规则建构所应生成的以人为本文化环境,只有通过规则的权威才能使所有参与主体达到本质意义上的公正,从而维护参与主体间关系的和谐。这不仅是文化本质的必然追求与具体体现,而且对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德.规则及其哲学意义[J].江海学刊,2006(5):18-22.
[2] 刘淑英,王建平.哲学视野中的体育规则[J].体育文化导刊,2005(4):21.
[3] 张厚福.体育法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 于善旭,李先燕.中国体育竞赛赛风赛纪的法律规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3):258.
[6] 程静静,钟明宝,张春燕.体育竞赛不公平竞争行为透视[J].东岳论丛,2009.30(6):165-169.
[7] 沙红兵.文明化、体育化、净化[J].读书,2008(8):114-123.
[8] 贾文彤.体育的规则之治:一个法律社会学视角[J].体育学刊,2007.14(1):20-22.
关键词:竞争意识 团队精神 素质教育
【分类号】G807.04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团队精神,而学校体育则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
1.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深刻内涵
竞争是人或群体为某种利益或目标,克服各种内外障碍,去战胜对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竞争意识是学生认识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竞争中有成功的喜悦、兴奋,也有挫折、失败的痛苦、失落,而学生只有慢慢学会承受痛苦失落,学会享受成功胜利的喜悦兴奋,才可以说学会了竞争。
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成员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团体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团队精神是竞争的特殊表现形态。
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并逐渐形成特殊的人格品质。
2.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对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竞争与团队精神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也是学校教育的条件,只有具备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学生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并充分地发展自己。竞争与团队精神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立世之本。
3.学校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
3.1学校体育活动中包含了大量的竞争因素。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远……学生们在体育课上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比较,而竞争的意识则在潜移默化中产生。
3.2学校体育活动中包含了大量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成份,特别是在许多集体项目中,学生们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团队意识才可能取胜。
3.3学校体育活动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为多数学生所喜爱,而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则容易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
3.4学校体育活动中有较严格的竞赛规则,学生们在公平的条件下去竞争,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
3.5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能够有较强烈的情感体验、意志体验,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这些体验有助于促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日趋成熟。
3.6学校体育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持续到大学二年级(共14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这有利于开展持续的心理教育。
4.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途径及方法
4.1在学校体育课上引导学生学会竞争
首先,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具有一定竞争性的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其次,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或体育动作掌握情况,适当地安排一些小型分组比赛或个人间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竞争的欲望。第三,可以通过组织学校运动会,让学生直接参与体育竞赛,利用体育竞赛本身特有的竞争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第四,使学生学会竞争的策略。“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要使学生学会根据对手的情况和自身情况,灵活机智地制订并实施竞争策略,才有可能战胜对手。第五,要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第六,要使学生学会战胜自我。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战胜自我的懦弱、恐惧,培养自信心,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能够承受各种竞争。
4.2在学校体育课上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首先,学校体育中许多团体项目可以充分培养团队精神。如@球、足球、排球,田径中的接力跑等。这些项目均能锻炼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能力,磨练学生把个人目标融合于团体目标,从而创造出最佳合力的能力与意识。其次,体育教师应在体育课上多安排一些小团队之间的竞赛,在比赛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共创最佳团队成绩。第三,可以通过学校运动会培养团队精神。
4.3学校体育课上的认知引导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逐渐明白竞争的目的与意义,逐渐理解团队精神对于其自身发展的价值;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并实践一些竞争的策略和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技巧方法;体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使学生时刻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不断进取的自信心。
4.4学校体育课上的情感引导
体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成功时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冷静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断进取;体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遭受挫折失败时,不要丧失信心,要善于看清自己的差距,找到克服不足的办法,通过不懈的努力提高自我的实力,去迎接新的竞争。
4.5学校体育课上的意志引导
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竞争与合作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逐渐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战胜自我。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制定体育活动竞争的策略和自我锻炼的计划,并能以顽强的毅力去执行计划,实现预定目标。
4.6学校体育课上的动机引导
体育教师要善于用一定的方法(如鼓励、表扬、奖励等)激发引导学生的外部动机,也应善于通过体育理论课和课上课下的语言沟通引导启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使学生明白参与体育活动,并从中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他们自身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4.7学校体育课上的人格引导
体育课上使学生学会竞争并培养团队精神会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小学生的人格处于萌芽期,而中学生则处于人格的迅速形成期。在这两个时期,体育教师应使在体育课上培养出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这才是体育“育心”之根本。当学生人格结构中具备了这两个优秀品质后,将使其享用一生。
5.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教育部已于今年将“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并颁布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大纲”,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健康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因此,在学校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体育课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当今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体育课面临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活动;竞争意识;团队合作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45-01体育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而学校中的体育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是当代社会必要能力。在以往的体育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将这两项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来进行考虑。在现代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与校领导应该加强学生体育精神教育方面的考虑,构建培养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目标。
1.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内涵
1.1竞争意识的内涵。竞争是个人或群体为了某种利益或目的,克服外部或内部因素去打败对手的心理状态或行为活动。竞争意识是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学生意识到某一事物或某一目标对其自我发展能够产生重大意义的时候,其内心就会出现一种意识要得到这一事物或达到这一目标。但是如果有众多人都意识到某一事物或某一目标的意义时,其内心都会出现该种意识,竞争随之产生。竞争是个人意志的直接表现,其主要体现在选择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过程中,也会在决策、行动以及战胜对手的具体行为中体现[1]。当学生出现竞争意识时就说明其情绪开始发展并且日渐成熟。在竞争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挫折,但是只有学生学会承受失落与痛苦,学会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才是学会了真正的竞争。
1.2团队精神的内涵。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的成员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共同奋斗努力,相互配合与协作进而实现团体目标的心理状态以及新打工。团队精神是竞争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其一般都是表现在各个团体之间的竞争中。例如在一只篮球队,每个篮球运动员之间肯定是存在相互竞争的,每个人都想做最佳球员,但是想要打败对方球队又要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只有在精诚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够把个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并且发挥到最大的程度。而这种合作必然会出现未来同伴的入球而创造时机,而自己仅仅是起到帮助进攻的作用。这就是团队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要求运动员忘记个人之间的竞争。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并且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构成影响,使得学生形成积极与合作的性格与品质。
2.体育活动与学生竞争意识以及团队精神的关系
2.1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竞争。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竞争活动,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但是良好的竞争意识仍然需要由体育教师进行引导首先,体育教师可以进行具有竞争性的体育游戏来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这是由于学生具有天生活泼好动的本质,并且具有一种好胜好强的心理,所以在进行具有竞争性质的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就能够使得学生全身心投入。其次,在体育活动中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适当安排小组比赛或个人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相互竞争的欲望。再次,学习可以组织运动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竞技比赛中,利用体育竞赛的特点来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第四,让学生感受并且学会竞争的策略[2]。体育竞争并不是单纯的体力活动,而是体力与智慧相结合的综合比拼。要让学生了解对手与滋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并且实施相关策略。最后,要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心态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在体育的竞争中是一定存在成功与失败者的,在获得成功时不应该骄傲,在失败时不能气馁。
2.2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体育活动中的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例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这些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不单单能够培养学生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将个人目标融入于集体目标,从而获得团队竞赛与合作意识。再次,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活动中设置一些小团队之间的小组竞赛,在比赛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相互鼓励,互相扶持,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
2.3体育活动中的认知引导。在体育活动中充满了竞争与合作,学生投入也十分顺利。但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不代表其已经了解竞争与合作的本质。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认知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有进行针对性处理,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来对学生作出引导,让学生理解竞争的目的以及团队竞赛的意义,充分体会到竞争意识与团队竞赛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另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传授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与方式,帮助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平衡个人名利与团队荣誉。只有学生将正确的观念通过认知转化为自身意识,并且自觉指导行为时才能够证明其已经具备了正确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3]。
2.4体育活动中的情感引导。只要存在竞争就会有成功、失败。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瞬间的情感体验是十分强烈的。体育教师应该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时刻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态度。成功时要保持清醒,失败时要冷静分析,不断进取学习。引导学生在遭遇失败时保持信息,找到克服缺陷的方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从而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竞争。在合作时,同伴之间应该相互信任、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个人的力量融合为强大的团队力量,从而获得团队的胜利。
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是一种必备的思想特质。而体育活动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培养竞争与团队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不单单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为的重要的是其能够帮助学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优势。参考文献:
[1]裴浩淋、孙健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缺失;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校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身体与心理素质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问题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人文主义精神有所缺失,在教学中教师对体育技能的传授过分重视,而没有关注到德育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待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1.当代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目标
一直以来,文化教学是人文教育灌输的主要阵地,以教育为主流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尤为突出,为此,体育教育一直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大学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作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更是体现现代教育的价值的重要部分。人文教育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需要他们全方位得到发展与成长,为此,在人文教育中,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生的体制与身体健康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培养也非常关键,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充分发展有着很积极的影响,对于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而言意义非凡。关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对人文教育的要求,具体阐述如下:首先是终身体育观。对于个人而言,体育锻炼终身有益,尤其是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非常大的,为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树立终身锻炼的关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推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一个基本要求。其次是学生个性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人们的个性得到了全方面的释放。因此,我国社会经济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社会发展也以对人个性的尊重为主要需求,因此,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的自身生活与发展相辅相成,学生在强化体育锻炼的同时,必须具有自主选择权,他们应实现自我发展,在学习与发展方式的选择上应被予以足够的重视,教师也要对学生自主选择予以足够的尊重。
2.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然而受限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很多大学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叛逆、厌学、自卑等等,有的学生甚至有抑郁或者自杀倾向,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体育方面更是重要内容。关于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具体阐述如下:首先,作为具有很强对抗性的项目,体育竞赛对于学生竞争意识与求生欲望的激发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参与到体育项目当中,学生的心态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对于他们适应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激烈的职场竞争而言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体育项目多以团队形式进行,这些体育活动需要学生在相互配合与协作之下才能够顺利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围绕着一个目标共同奋斗与努力,团结一致,努力拼搏,能够使他们的优秀品质得到培养,从中他们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能够得到强化,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再者,体育竞赛的原则在于公平、公正、公开,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能够得到塑造,通过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得到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再次,在体育比赛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与集体主义能够得到增强,他们对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对于集体凝聚力的提升有着关键作用。此外,如上文所述,体育运动的对抗性非常强,参与到体育竞赛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身体是一种挑战,从中能够锻炼到他们良好的体魄,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反复的运动,学生的生理机能发生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例如血流加剧、呼吸急促以及肌肉酸痛等等,这些变化会给身体带来不适感,而为了克服这些不适,就需要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并且体育比赛本身就复杂多变,很多情况都是难以预料的,例如气氛不利、比分落后、裁判不公等等,这些显然会影响到参与到其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时甚至会对他们体育竞技水平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体育活动对参与到其中的学生的意志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从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形成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促使他们在外界干扰情况下保持清醒头脑,为着目标不断努力奋斗,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言显然有着关键作用;最后,体育活动有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人的参与,在活动中他们之间会展开协作或者交流,这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认识与了解,为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机会,并且对于部分性格内向,甚至孤僻的学生而言,在体育活动中大家会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如此有利于他们放下心理包袱,使他们的性格逐渐开朗,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也能够得到强化。总而言之,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非常重要,他们使民族中兴的希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与他们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对他们的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予以高度重视。为此,除了对锻炼良好体格,保持身体健康而外,大学体育教育更需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予以强调。只有未来人才具有良好品格与强烈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社会才能够得到进步与发展。
3.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缺失问题分析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体育的认识方面也发生了改变,然而,目前很多人对高校体育的认识依然存在一定误区,他们认为体育的主要作用在于锻炼身体,尽管他们也了解到体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缺乏明晰、具体的认识,目前大学体育人文精神依然存在缺失问题,对于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关于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缺失问题,具体如下文所述。3.1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过于片面就本质而言,教育的主旨就是对受教育者主体的自我构建进行推进与改善,教育必须以人为中才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在认知方面依然存在误区。不管是教材还是实际授课,重体轻育现象一直存在于大学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一味的培养他们的体育技能,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成绩往往是教师的关注点,而在个体培养上却没有得到发展,换言之,很多教师并没有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加以充分利用,以此来实现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推动,如此一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难以得到提升。作为国家与民族中兴的希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大学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予以倡导于坚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得以实现。3.2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除了能够锻炼身体,打造良好体格外,体育活动更多的是需要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培养,使学生健全的人格得以形成,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却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存在消极、抵触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与教师对此不够重视。而为了通过体育课程来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必须从学生兴趣的培养入手,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去。3.3人文精神的缺失目前,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缺失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就师生关系而言,目前有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缺乏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较少,通常没有只有1~2课时,这显然会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较少,再加上精力有限,教师往往难以对每个学生予以足够的人文关怀,如此就会造成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消极影响,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目前很多大学体育教学并没有将人文精神体现出来。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接受与学习知识内容,这就导致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整个教学枯燥无味,没有将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平等的地位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难以得到提升,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与欲望,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了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没有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人文精神存在严重的缺失。
4.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缺失的具体策略
4.1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大学体育教学传统模式显然已经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当代高校教育对人文精神愈发重视,尤其是大学体育教学,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推动教学发展,解决大学教学人文缺失问题,首先就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加以改进。除了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予以重视,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在教学中扮演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如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使教师对人文教育有一个明晰、正确的认识,如此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4.2明确教学目标大学体育教学中,为了充分贯彻落实人文主义精神,就必须对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予以明确。学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规定,督促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大学生在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在制定目标时,除了要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予以重视,同时人文素养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必须坚持这两个目标,才能够使大学体育教学得到真正的发展。相比较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大学体育教学的宗旨就在于锻炼学生健康体格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促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4.3人文主义精神与大学体育教学的相互渗透高校体育教学人员与德育工作者为了实现人文精神与体育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支持体育教学的开展,在校园打造浓厚的体育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就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水平,除了体育专业的学生外,学校还应想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运动场地与设备,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活动,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提出有效措施,积极开展相关体育活动,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目前,我国高校很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为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予以强化,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予以关心与爱护,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沟通,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当学生面临挫折与困难,教师应予以鼓励与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感受到快乐。此外,人文主义精神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还体现在评价机制的改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应完全参考期末考试的成绩,应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有进步的学生予以鼓励与肯定,如此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够得到培养,并在学习中不断激发潜能,发挥自身才能,为自身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依然存在人文缺失问题,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重视,并展开研究与探讨,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与改进措施,促使人文精神渗透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去,为推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罗清杨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刘健,李勇.高校体育教学融入人文精神的思考与探索[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2-94.
1.1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身体练习、健康知识学习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锻炼身体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及各单项选修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由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以学生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课余体育锻炼、训练、竞赛等多种组织形式。
1.2“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三生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建构个体成长的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三生教育”体系有机地整合了现有教育资源,全方位地推动了传统教育理念变革,使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学校体育在“三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2.1学校体育能很好的融入生命教育
2.1.1生命在于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提出的著名论断。生命运动是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在于运动的内涵是:生命的产生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诞生的前提条件,没有物质运动就不会有生命的产生;运动是生命存在的基础,要维持生命体存在,离不开物质运动;生命的发展在于运动,运动又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外延是:生命运动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运动,更包括人类生命体运动;对人体生命来说,不仅包括宏观的躯体运动,还包括微观的细胞运动、分子运动等诸多运动形式;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正如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2.1.2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佳途径
体质是人体的综合质量,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1952年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高度概括了体育与体质的关系。影响体质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环境、营养、教育、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在这些因素中学校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促进了血液循环,加强了新陈代谢,增强了骨骼的坚固性,同时还能促进骨骼的生长;肌肉血液供应充足,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储备能力增强,可使肌肉强健;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各种复杂多变的动作可提高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的伸展性能,扩大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体育锻炼使心脏重量增加、容积增大、心脏变得更有力,血管弹性、心输出量增加,可有效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冠心病。
2.1.3体育锻炼能促进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证明:有氧代谢运动可奇迹般地扭转神经紧张,让抑郁症等恶性症状得以治疗好转;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持续一年以上的锻炼能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锻炼,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明显。全面的身体锻炼和适宜的运动竞赛,能显著地松弛人们紧张的精神,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友谊的需要,消除沮丧和失望情绪;这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
2.2学校体育能很好的融入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有关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健康地发展。体育来自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为了获得生存条件,学会了跑、跳、追逐、角力、投掷,或模仿鸟飞、兽走、鱼游等技能,学校体育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预防并降低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意外事故的发生,让学生体验生命之美和人生之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生存质量。
2.2.1学校体育能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使学生展现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体育教学的环境是开放的,但又是有规则的,学生在活动中必须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教师在规范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教育学生掌握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事故引起的极端情况下应有的行为准则,从而学到一些必要的生存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以后的社会生活,提高生存质量。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2.2学校体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教育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顺应自然规律,使人类更好的生存。生存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健康体质,需要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坚定信念,需要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需要在灾难来临时保全生命的技能和智慧在生存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俱佳的前提下,“体能”是“生存”的基础,“技能”是“生存”的保障。学校体育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练就良好的身体、稳定的心理、过硬的技术,不断提高生存技能。
2.2.3体育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学校体育重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与能力,养成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为了检验学习锻炼的效果,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举办体育竞赛是非常普遍和必要的。在体育竞赛中要充分发挥个人、集体的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才能取得最佳成绩。参加体育竞赛,可以使压抑已久的表现欲充分释放,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协调人际关系,发泄和转移不良情绪,摆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团结协作、奋勇拼搏、勇敢坚毅、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可以体验在竞争中的胜败得失,乃是人生的平常事,不必大喜大悲而伤心劳神;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经得起各种逆境的考验,顺利完成学业,远离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提高将来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
2.3学校体育能使学生弘扬体育精神热爱生活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在去年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委员就呼吁加强学校体育推进素质教育,国家需要体魄强健的青年一代。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说:“我今年71岁了,精力还很好,我在小学、中学的时候就很注意锻炼。体育锻炼教给我不服输、力争上游的精神,就像跑一百米,你是12秒,我就要跑到11秒8,在我的工作中,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支撑着我。”除了是著名的“抗非英雄”,还是一位体育健将。
据说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学院)至今还有他创下的几项运动纪录无人能破。广州亚残运会和北京残奥会所有的运动员都用不屈服命运的奋斗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运动员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体育改变了我的人生。”残疾人在运动场上的一举一动,都是对旁观者心灵的一次次强烈震撼,激励着健全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断奋进。在朝气蓬勃的运动场上,良好的群体氛围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情绪。在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过程中,同学、老师的互动可促使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带给学生生活的幸福感。现代人除了要学会生存以外,还要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终身体育已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高校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47-4.5
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结合是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基本立足点之一。人们对“文化”有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大都承认它是包括人们的活动方式以及由此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复合体,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文化。体育运动也是这个文化复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运动是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塑造,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奥林匹克运动将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基本活动内容,因此它也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二、高校体育文化
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对此研究可以归结为三点:(1)认为是一种亚文化;(2)有广义和狭义之分;(3)认为其结构是多层次的。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概念主要注重精神文化的研究,广义的概念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视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所运用的概念主要是广义上的,这样更有利于全面阐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的融合。高校体育文化是大学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体育理念、精神风貌、学术氛围、规章制度、价值标准、学生风格、体育环境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
三、高校体育师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认识现状
(一)高校师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了解
表1教师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情况
表2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情况
从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传统的一般了解,教师为75.6%,学生69.6%,可见师生对此知识的了解程度相似,但教师能比学生稍稍优势一些。
(二)高校教师对举办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的体育活动的态度
表3教师对举办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的体育活动的态度
从表中可以看到,教师对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的体育活动持“重要”态度达到90%,可见教师对通过特色的体育活动去贯彻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还是很重视的。
(三)高校教师对组织体育竞赛目的的认识
表4组织体育竞赛的目的
从表中可以看到对体育竞赛目的进行排序,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重心还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主,在调查中居第一位,同时从数据比例我们可以得知,排前三位的调查项目的数据超过50%,说明当代是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而以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打造高校各自体育品牌占的比例小于50%。
(四)大学生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认识
表5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认识
从上表可以看到,想当志愿者的大学生达87.5%,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对奥运志愿者是非常向往的。而对于个性培养,有助于学习和思考,以及使身体更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是”的比例相近,但问题在于回答“不清楚”的学生,尤其是能否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占的比例较高,说明学生对奥林匹克教育只是知其表层,对其发展历程以及其教育精髓都不是很清楚。
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在高校传播的现状
(一)高校奥林匹克教育形式
表6奥林匹克教育形式
对于高校涉及的主要的传播阵地与途径调查得出,高校传播信息的主要阵地还是宣传栏这一传统的方式,所占比例居首位,公共选修课是高校的必要设置,也占到传播途径的重要位置,但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未能实际操作,宣传栏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宣传情况不容乐观,如下表。
表7宣传栏的主要内容排序
宣传栏的主要内容还是主要以高校体育教学为主占到了一半以上,奥林匹克运动知识只占不到30%。而形同虚设的现象也应得到高校有关领导的重视,没有任何体育内容的宣传栏占到9.3%,广播途径在调查中占33.9%,而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传播也是较少,如下表:
表8广播站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宣传调查
从表8中可以看到对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宣传所占的比例集中在偶尔有上,说明对此宣传是在其表层上。再看表6,竞赛和校园网对奥林匹克教育贡献率是相同的,举办各种各样的竞赛是高校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例如,知识竞赛,体育竞赛等,这些都可以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同学参与广泛,学校对其活动也比较重视,相信能够得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校园网是高校的网络平台,承载着较大的信息量,从表9中可以看到体育网站作为校园网的一个板块还有待于建设及完善。
表9网站的相关体育信息建设
对于体育网站的信息调查中可以看表10,体育常规通知占第一位,宣传体育比赛所占比例和第一位的百分比相似,说明高校的体育网站主要以各种体育“红头文件”充斥着其板块。
表10网站信息的主要内容
(二)高校体育雕塑现状
体育雕塑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代表着高校各自的高校文化特色,尤其是体育雕塑催人奋进,体育运动标牌也是高校校园重要的传播途径,但是调查中发现应用不多,从表12可以看到调查体育雕塑作用,位居首位和次位的是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及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体育精神,大学生对标识的作用是敏感的,而且效果不错,我们应该借用标识去传播奥林匹克文化。
表11高校体育雕塑及标牌
五、高校体育文化自身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主体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管体育的领导和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的学历等科研教学能力都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领导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具体营造。
表13学校领导对体育认识程度
综合三个表,由于学校有关领导对体育认识一般,所以对其投入人力物力十分有限,那么高校体育文化的组织上的保障就比较薄弱。
从饼形图1看到高校教师的职称主要以讲师为主,教授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副教授和助教的比例相当,图2示学历主要是以本科为主,和高校的评估教师学历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高校物质条件现状
表16学校的物质环境
从表17可以看到学生对学校物质环境总体上是很满意的,表18看到体育场馆和器材不能满足或紧张的问题比较严重,可以看到场馆器材和图书资料作为物质基础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高校文化环境现状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体育的内容、功能、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运用现代体育生活方式满足对体育的种种需求。
表1生对体育教学的文化环境印象调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对体育文化环境是比较满意的,总数占到62.8%,高校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去建设高校文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六、高校教师传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现状
表20教师传授得知识与学生希望获得知识的对比调查
从中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对时尚的休闲体育比较热衷,希望体育课能够寓教于乐,在娱乐中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而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知之甚少,需求要大于教师所传授的。从表23中可以看到教师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教学安排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对其不了解,当然也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奥林匹克文化的积极教育意义。
表21在教学计划中是否安排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内容
七、结论分析
(一)这些数据告诉我们,高校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教育已经进行中,学生已经对此文化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离扎实的掌握和运用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师,更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并理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抓住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精髓,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深刻的学习。
(二)除了教师向学生传授奥林匹克知识这个途径外,通过媒体接受信息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但是明显可以看到,是和否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那么有两种情况,一是学校对于媒体教学以及支持媒体的硬件不十分完善,另一方面,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不感兴趣。当然不感兴趣的原因也有很多,调查中发现其主要原因为学校对其重视不够,导致传播途径受阻,学生较少接受有关的信息,自然兴趣降低。
(三)雕塑可以起到美化校园环境,但关键是能够作为一种体育标识,去展现并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鼓舞人心,起到教育的功能。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标识包括视觉上的旗帜、徽章、标准色、吉祥物等,还有听觉上的昵称等,例如Bulldog是美国耶鲁大学的体育昵称。
从物质环境调查分析得出,第一,近年来,高校扩招为了在教育市场占有利位置,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了体育场馆、器材、满足不了学生需求。第二,由于个别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上级领导对高校体育地位、目的、任务、意义认识不全面,重视不够,对体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问题出现。第三,即使部分高校的场馆、器材比较齐全,但碍于场地、器材新,怕损坏,维修和管理的费用过高,很少向学生开放。
(四)高校体育文化需要创新,更需要不断向前发展,这就需要更先进的体育文化借鉴,互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代表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主体,从这个文化透视镜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状况,高校体育文化内容、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及特色之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八、建议
(一)充分利用高校的物质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进而从精神层面渗透到物质层面的融合,使两种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二)制约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制度方面的,但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文化主体的观念方面。重要的是文化主体的观念更新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校领导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因此,学校有关领导应采用经常和体育教研组成员开研讨会,身体力行的参加体育活动。
(三)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教育精髓为精神文化建设和核心,打造高品位的高校体育文化,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其精神成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核心,如可以有计划的开办体育版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体育网站,建立良好的高校体育校风,使得这种体育精神充满校园,教育着青年大学生,形成具有各自高校特色的体育文化
(四)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体育教研部应积极主动协助学校主管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长远规划,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融入高校纳入日程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档案,学生的自然情况和考核资料也需要归档立案。让学校体育的管理方式、教学活动、竞技比赛、运动场馆、运动器材管理都制度化,并保证严格实施。
(五)重视体育建筑、场地、设施等的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各种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施本身就代表学校的形象也是一种文化想象,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意志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吸收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中的建筑理念,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六)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调高业务素质和体育观念,体育教师的素质和体育观念对学生的体育观和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培养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体育观念,及时“充电”。
(七)建设具有高校自身优势的体育特长赛队,吸收优秀的学生参加,为高校做好宣传工作,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理念充分的展现出来,寓教于乐,展现各校风采,同时也能鼓舞学生,真正领会体育精神,提高参与运动的兴趣,为将来的终身体育的形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史华南等.校园文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83.
[4]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孔繁敏.奥林匹克教育读本-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教育本来就是以学习者作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因此,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围绕不同学生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围绕学生的个性进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而这两方面都是需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实现。所以,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而言,人文教育的内涵需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通过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不断发现自我以及进行选择,调动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当中的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并不是一种理论知识的学科,因此,不能够生硬地将人文主义精神灌输给学生,而是作为一种学习风格或者氛围,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对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学,这样才有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有序发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人文教育渗透思考
(一)围绕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体育人文教育渗透
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以高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然后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之中。高职的体育教师,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状况,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充分衡量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高职体育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高职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之后,大部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的思考以及选择等,实际上也是要求了高职体育教学应该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学习风格展现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之中。学习风格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学生通过感受体育课程里的人文精神,包括团队合作、坚持拼搏的精神等,以此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应该制定核实的制度,以及提供配套的硬件设施,为体育教育在人文教育渗透方面提供足够的基础。
(二)根据人文教育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升高职体育课程当中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在设置相关体育课程的时候,应该要实现课程内容的人文化,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能力起点,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高职学生群体,形成不同的体育人文教学策略。体育教学要和健康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身体以及心理的素质,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个人的成长的重要人文价值。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从教育学当中学习主体需求出发,构建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
(三)尊重高职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进行人文教育渗透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要实现人文价值的渗透,需要尊重高职学生在体育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在培养高职学生提升体育能力的基础上,应该注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突破,提升并且拓展自己的体育能力。高职的教师要对于体育能力上不够优越与对体育锻炼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高职体育教师要给予他鼓励,并且从体育训练技巧上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人文教育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文关怀,通过人文关怀,能够更好的提升高职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心,从而实现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也是渗透式体育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多种不同形式共同促进高职体育的人文渗透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举行一些竞赛或者知识文化的宣讲等。过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理论教学上相对处在于比较落后的状况,这样是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配合健康教育,重点突破心理上的困境,帮助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在人文精神的教学渗透上,应该注重对于高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的培育,通过有效的宣导和讲学,让高职学生认识到体育本身的历史、人文特征,从另外一个新颖的角度去理解体育。运用多种教学设备和硬件等配合体育文化的宣传和讲授,学生通过观摩体育竞赛的视频,能够更好地对体育的人文精神有具体的认知,从而感受到体育课程本身的人文精神。竞赛等体育活动,则可以培养学生团结的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协调沟通等能力,学生对于传统体育竞赛中的人文精神,能够以切身体悟的方式进行感受,更有助于人文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渗透。
三、结束语
奥林匹克思想的一大创举就是将体育运动的作用提高到不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促进社会发展的认识高度,明确地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体育运动与教育、文化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建立一个公平的、互相尊重的社会,进而维护世界的美好与和平。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改造社会、建立和平安定的世界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和美好夙愿。
体育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竞技体育的功利主义原则渗透进教育体系,使得学校体育教育有些异化现象,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主旨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在身体、心理、智力、才能等方面得到高度和谐统一的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必将受到强烈撞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所取代。
奥林匹克教育最主要的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教育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本文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和校园体育精神的诠释及价值向度,指出校园体育精神应重点在进取精神、公平原则、和谐发展原则、道德规范原则等方面,同时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中学生品质体育文化教育
【Abstract】TheOlympicmovementisanoutcomeofcombiningsportswithcultureandeducation.Itseducationvalueliesinthreeaspects.Itcanpromotepeople’sspiritualandmentaldevelopment,boostthe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ofthesocietyandmaintaina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ItisnecessarytopopularizetheeducationoftheOlympicideologyandcultureamongtheChinesestudentstohelpthemtodevelopthecorrectvaluesorientation,i.e.overalldevelopment,collectivismandfaircom2petition.TheOlympichumanisticeducationalconcepthasofferedanewapproachtothephysicaleducationandreform.TheOlympiceducationisinagreementwithth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ItisofgreathelpfortheimprovingthecomprehensivequalitystandardamongstudentsandalltheChinesepeople.Theideaofgreen,humanisticandscientificOlympicsisofgreatvalueforstudentstocultivatetheir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advocatehumanismanddevotetosc
ienceandtechnology.
NotonlyOlympicstobethinkingasthebigpioneeringwork,inordertoenhancethesportsfunctionandpromotehuman''''sfullscaledevelopment,moreoverthepromotionsocialdevelopmentunderstandingaltitude,takesexplicitlythesportsasonekindoftransformationsociety’sstrength.
【keyword】Olympicsspirit;Middle-schoolstudent;Quality;Sports;Culture;education
前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奥林匹克教育息息相关。奥林匹克运动始终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把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1]
在2000年9月11日生效的《奥林匹克》中,对奥林匹克精神内容的最原典、明确的概述是:“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的是社会和平,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它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最珍贵的精神核心。[2]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和延绵不断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复兴的历史因由。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一种向善、向美、向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类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精神旨归。《奥林匹克》明确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在公平竞争的体育竞赛中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它的本质内容包括:参与、竞争、公正、友谊与奋斗,这些精神内涵的实质在奥林匹克发展的著名格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
随着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奥林匹克》和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等人的言论,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格言、宗旨、主义、会旗以及理想等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的某一角度和某种程度的说明。
在我国,青少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为止,每周要上两到三次体育课,接受体育教育。除了体育课以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训练以及模拟奥运会竞赛形式的学校运动会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我们提倡奥林匹克精神是在新时期下,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持,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的时候,国人更应该在和谐、人文、团结上下功夫,我们推崇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只在赛场上存在,它同样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本文的核心点在于如何在推崇奥林匹克精神,怎样通过奥林匹克精神影响和陶冶中学生的品质,以及经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推广影响后,使广大中学更重视体育,并同时把奥林匹克精神与道德品质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广大中学懂得体育与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一、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学的传播与发展
(一)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
(1)互相理解的态度
长期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欧美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使其表现了更多的欧美价值取向,这在一定阶段制约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是导致不同、政治态度的国家之间相互导致奥运会的原因。为改变这种不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状况,国际奥委会在最新版的《奥林匹克》中明确提出了“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创新,指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间应互相理解,不能因种族、信仰、政治态度的不同而放弃友谊、团结和和平,也为全人类本着互相理解的态度对待彼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2)进取精神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鼓励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奋进。这句格言本质上是弘扬一种崇高的体育精神,树立人类永无止境的进取目标,推动体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快速发展。
(3)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体育运动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基本规则。在《奥林匹克》中被多次明确提出,奥林匹克要求各类竞赛活动强调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的原则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并成为社会法则中的基本规则。
(4)和谐发展的原则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与艺术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杀萨马兰奇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结合。”这都反映奥林匹克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即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体育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它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价值,也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基本表现就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一再强调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的紧密结合。[4]
(5)道德规范原则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活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的活动将无法开展,而且《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规范手册,其中就多次提及并要求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所有成员不得违背有关基本公德和体育运动道德。[5]
通过一百多年的奥林匹克实践活动,奥林匹克逐渐形成了涵盖行为规范、道德观念、良心、义务及自豪感等方面的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在奥林匹克优胜者的“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下,全世界的青少年都接受了道德规范的教育,尊重基本公德原则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基本素养之一。
(二)中学体育文化建设与推崇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意义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6]这种素质的提高不但包括身体素质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应包括体育文化素质的丰富、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中学担负着培养体育专业初级人才的使命,其体育的目标指向,理应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正是满足中学生对体育的各种需要、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1)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身心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和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体育心理素质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意志品质、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我意识。它是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2)培养中学生坚强意志的体育精神
第一,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特别是公正的、平等的竞争,必然促使社会个体超越进取、奋力向前、谋求优胜,追求完美的生命,从而最终融汇成社会进步的巨大洪流,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善于竞争是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向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对于培养其公平竞争的精神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第二,积极进取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向世人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7]曾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著名作家黑塞也认为:“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8]这些至理名言都指出了人应当具有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气质。
第三,尊重与合作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认为:“竞赛作风、态度和精神,指的就是英文中的sportsman-ship和teamwork。”前者是竞赛道德,“是从球员怎样对待对手来说的,要能主动地严守球规,己所不欲勿施于对方,不搞小动作,尊重裁判,不计较胜负,始终全力以赴。”而后者则是“从球队内部队员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各个队员要能各守岗位,各尽全力,密切配合,不存个人突出之心,步步从全队整体出发,顾全大局。”他所阐明的便是体育精神中的尊重与合作精神。同时他进一步指出:“这两条其实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体育运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这种基本精神。受过良好运动训练的人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得以健全和发展。”[9]
(3)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体育能力及审美素质的影响
奥运会体现出的教育正是体现了体育思想的核心。通过体育了解各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奥林匹克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寓教于乐的,通过体育活动促使中学生获得体育能力及提高审美素质。
(4)开发中学生的人性美追求
我们的高等教育在适应论和工具论理念的支配下,一向注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教育,似乎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开发人的思维潜能,这种流布甚广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片面的。的确,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理性能力,但是,人是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的发展应该以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为目标,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能力时不应忽视或抛弃感性能力的培养。“本真的人”应当是“完全的人”或“完整的人”,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体,应当是既有血有肉又有头脑有思维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0]
顾拜旦在其《体育颂》中就高度颂扬了体育的作用,,鼓励人们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其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高尚、公正、自由、坚强、聪明、健美的人,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清晰的生命,又具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成为具体的、完善发展的人。
二、分析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的品质影响
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核是体育运动。但它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是它不只限于运动和体能活动,而同时着重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青年。[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讲过:“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在着危险的道德败坏。奥林匹克运动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奥林匹克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可以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
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处于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客观因素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且他们的价值观正好处于从易变到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充分发掘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12]
(一)精神品质方面
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团结、友谊、和平、进步”,实际上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学生公平竞争、进取拼搏与团结协作等精神。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
(1)集体主义观念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自我意识很强,心中缺少关心他人、集体的思想意识。而奥林匹克运动所蕴涵的“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正好可以帮助青少年化解“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体育运动不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付出,任何单独的个人也不可能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同时,运动员在与对手较量的过程中,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友谊.奥林匹克运动主要依靠人们共同遵守规则、共同切磋技艺、共同交流感情、共同探索人生来达到团结的目的。如果没有团结,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奥林匹克运动就不会产生,也不会有现在的辉煌。在奥运会激烈的竞争较量背后,显现的却是人类理性的神圣光辉和共同价值的永恒追求。当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观赏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拼搏进取精神
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是从小在幸福中成长,他们缺少生活的磨练,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更不知道创造的艰难辛苦。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往往会产生灰心丧气的念头。奥运奖牌获得者在获得荣誉的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泪水,甚至血水。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模仿力,奥林匹克主义抓住了这一特点,将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力图给青少年提供奥林匹克选手———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的英雄,让他们去模仿,去学习。抓住奥林匹克的这一教育功能,挖掘运动员的成功背景和艰难历程,并以此来激励青少年的壮志豪情,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奋勇拼搏、不断进取。
(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方面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所以对当代中学生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正是健儿们所代表的国家荣誉、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13]
现代奥运会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开放,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国际性是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的根本区别,它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感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使现代奥运会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方面能够进一步影响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三)人生理想方面
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颓废思想,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理想,无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同样,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这种理想主义精神,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那么,这个社会就可能倒退甚至崩溃。中学生在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接受其熏陶和影响。
中学生的理想是一个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认真地接受先进的精神熏陶,其价值观、世界观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四)价值观方面
(1)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按照《奥林匹克》的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青少年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奥运会采用的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奏国歌、升国旗等,能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意识。目前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凝聚国民的粘合剂,自获准申办奥运会以来,举国上下都是齐心协力为举办奥运献计献策,这种影响力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巨大的。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三大理念,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事业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青少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感召能力,在他们中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可以让他们充分地认识、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很好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从而促进“三大奥运理念”的落实。
(2)坚强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昭示的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揭示的是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校园精神文明教育中灌输这种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在枯燥的实验和学习中,在对目标不畏艰险的探索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克服生活和工作的一切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3)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它要求人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法则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法制社会中,法律、法规所保障的第一要务就是公平。但是,反观现代社会,失范和越轨行为层出不穷,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强调精神文明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公平原则精神的教育,能培养他们尽快适应法制社会的素质,在社会竞争中减少失范和越轨行为,把提高竞争力的方法用在挖掘自身潜力上,公平参与社会竞争实践。
伴随北京奥运会的积极筹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学校体育又将迎来全民健身工作的新热潮。我们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在校园普及健康意识、奥运意识,改善学校健康环境,兴建体育场所,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在奥运的召唤下,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批日渐淡化的奥运项目又将焕发生机,并与一些非奥运项目在学校体育教育层面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
三、探讨提高中学生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师资队伍
大力开展体育教师奥林匹克培训,有计划地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办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学习,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奥林匹克知识的传播问题。它将导致一代人真正了解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从而自觉地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贡献。为了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培养奥林匹克教学人才、广泛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目前在校体育专业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力度,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奥林匹克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向全国各地体育教师传授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激发他们向学生讲授奥林匹克知识的热情,同时要有计划地对全国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培训,使他们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二)普及奥林匹克教育读物
为使中小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奥林匹克知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与出版社联合,做好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划拨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出版和发行。学校和教师也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订购,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学习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意义。
(三)体育教学的完善
为使中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奥林匹克教育,一方面,应当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充实到学校体育的理论教材体系中去,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更多地接触到与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授、讨论以及组织观看录像等形式展开教学,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各种课外读物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对奥林匹克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运动竞赛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在各种竞技运动的组织和实践中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和熏陶。[14]
(四开展社会体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对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除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社会上开展体育运功来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因为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教育。[15]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奥林匹克的关注与参与也将深深影响孩子们的奥运意识和行为。社会及家庭仍不失为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加强社会媒体宣传
除学校教育因素外,为宣传奥林匹克理想、扩大奥运会影响,社会大众传媒也应为奥林匹克传播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的传播优势,开设奥运专栏或奥运频道,办好体育广播。拍摄、播放反映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进展情况和市民热情参与、喜盼奥运的专题节目;创办直接为奥运服务的报刊等。建立奥运网站,调动广大青少年网民参与奥运的积极性,形成国内外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宣传模式。由于奥运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和平聚会,也由于奥运会与传媒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强烈的互动效应,这种效应的能量释放出来,对拥有最多观众群的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推进学校奥林匹克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我国青少年接受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大多在学校接受教育,易于组织;他们心理上具有可塑性,易于接受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因此,通过学校教育普及奥林匹克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展奥林匹克课程和讲座,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相结合,使青年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学校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应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奥林匹克史及北京奥运理念的教育。此外,校园广播、墙报、报纸、杂志、书籍以及迅速崛起的校园网络、音像制品应充分发挥作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来促进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四、小结
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在学校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必须突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思想,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体育环保、体育人文和体育科技意识。
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中学生要学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投入到环保宣传、人文培训以及科技攻关的奥运事业中来,让高科技带给2008年奥运会全新的感受。总之,深化奥运理念的教育,会给中国社会和青少年学生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葆丽教育,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线[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O00
[3]崔乐泉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彭永婕张志伟韩东晖人文奥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5]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体育文史,2000,(5)
[6]张洪潭辨识素质教育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致力点[J]体育与科学2001(1):57–60
[7]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8]大学活页文库合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清华人的一代[J]读书,1991,(11):3–6
[10]威廉•巴雷特.段德智译非理性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1]闵健论校园体育精神的特质与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12]马岳良试论北京奥运会前我国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3,(2)
[13]陶于论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价值[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摘 要 青少年校园足球在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中有重要作用,要注意发挥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新时期校园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分析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目标与原则,探讨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策略,希望能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少年 校园足球 体育改革
自从国内教育部出台了要求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意见之后,以校园足球为核心、加快深化校园体育改革成为了当前重要目标,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开展有助于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培养高素质的运动青年,焕发校园体育活力,以专项体育为切入点做好校园体育教育,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支持。下面就青少年校园足球在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校园足球在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中的作用与发展思路
(一)作用
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目标是培养积极参与专项运动训练的运动人才、提升国内校园体育教学水平、焕发校园体育教学机制活力,进一步提供发展特色体育的有力基础保障,在国内形成蓬勃向上的青少年运动文化氛围,从而为优秀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终身体育理念的普及奠定良好基础。
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将会极大的促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通过普遍开展体育运动可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教师职业水平,让学生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和意志品质明显提高,形成有利于大批品学兼优的青少年足球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这对于国内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形成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因材施教、特色与平衡兼顾的全新教学体系,在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资源、改革教材教法等基础上让体育教学衔接更加配套,从而全面提升学校体育质量。足球运动本身的竞赛精神也能够使得校园体育竞赛体系更加完善,形成赛事丰富、赛制稳定、赛纪严明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稳步提升校园足球运动水平的同时促进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二)发展思路
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有重要意义,要围绕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将素质教育、人才教育、改革创新作为体育综合改革突破口,挖掘体育育人的精神与力量,配合管理理念与体制的创新改革,创造优良的学校体育发展发展,将阳光向上的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中,践行新时期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目标。
青少年校园足球在发展中,要注意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等原则,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从制度、设计、政策、标准与项目建设等方面入手,确保专项体育在关键领域与环节获得突破,焕发学校体育改革活力。要以创新理念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应战发展难题,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走因地制宜改革与发展路线,探索适合学校体育发展的多样化道路与模式。要注意紧跟国家体育政策潮流,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发展路线,积极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为青少年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持。
二、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策略
(一)推动普及
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要重点做好普及工作,就城乡、各级学校与区域社会资源做好配置,以足球专项运动为特色打造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在国家加强建设政策扶持下深化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发展特色,以校园体育的发展带动田径、篮球、排球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要在发展校园足球的同时积极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培育文化,巩固普及,将足球运动融入学生生活,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深化改革
要将青少年校园足球纳入学校体育重点发展、改革领域,创新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打造精品体育课程,在提升足球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科学统筹好该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安排,为后续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评价等提供有力支持。要积极完善现有足球体育竞赛体系,探索多样化足球竞赛机制的建立,形成学校与青少年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规范管理做好足球体育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推动校园体育的积极开展,为学校综合体育改革更进一步提供支持。
(三)加强建设
要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积极选拔专业能力出众、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进入队伍中,配合完善的用人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为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支持,将优秀的运动员资源朝学校倾斜,并建立起相应的长期鼓励机制让教师与学生受益。要就足球教学近期、远期目标加强专业建设与学生引导,全面提升教学创新活力,开展多样化的学校体育交流活动,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与训练。要加强国内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的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逐步改善这一原则,提升各地足球设施场地建设水准,在共建共享机制作用下形成开放的足球体育风气,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教学与体育资源,为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及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提供助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校园足球在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立足于校园足球发展需求促进校园体育的发展、创新与改革,要在探索校园体育发展的道路上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良性互动营造优良的学校体育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鸿江.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带动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与发展[J].体育教学.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