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

第1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关键词】芭蕾舞;损伤;病因分析;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R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93-02

芭蕾舞以“开、绷、直、立”为基本技术要求和审美取向,舞者反复的专业练习会导致不同损伤,直接影响训练质量和演出水平。而目前业界主要关注运动技能的发展,对于芭蕾舞损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报道有限,且缺少舞蹈损伤的干预性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团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芭蕾舞损伤的具体问题,并力求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运用到损伤防治中去,以期丰富舞蹈损伤的治疗途径。

1 损伤原因

深入了解损伤病因,明确损伤性质和程度,对损伤防治有重要意义。舞蹈损伤多由长期的基本功动作练习及日常排练等造成,也可因错误的训练方式、方法,及外界或自身心理因素导致,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原因:

1.1 动作要求超出正常结构活动范围。舞蹈表演的工具是形体,某些舞蹈动作并不按自然形体功能运动,会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体生理角度,导致关节组织受到特殊压力甚或损伤。芭蕾表演的动作结构往往与正常身体活动形式相矛盾,易造成足、膝、髋、腰等诸多损伤,如髋关节承重量大,稳定性好,但灵活性较差,芭蕾动作离不开髋的大范围活动,其旋外对于形体优美起着重要作用,髋关节的尽量外开,可能超出正常生理状态。若活动不充分或用力过猛,在做搬腿、压胯、旁腿转等大范围腿部练习时易造成韧带或周围肌肉、肌腱附着点拉伤或劳损,若不顾解剖特点而强迫增加“软开度”,则更易造成损伤。

1.2 技术动作错误与失误。技术动作错误是损伤的主要原因,若拉伸软组织幅度过大、过猛,违反人体结构功能及力学原理,或对于舞蹈动作缺乏理解,技术走样、角度及姿势错误等均可导致损伤。如芭蕾表演中跳跃是经常出现的,无论是小跳、中跳、还是大跳,正确的方式是足尖、足掌、足跟顺序落地,要由点到面,并有缓冲过程,若错误的全足落地,甚至足跟着地,会受到多方面作用力的冲击而发生损伤。

1.3 训练安排不当,局部负担过重。教师排练者不能合理的安排日常训练任务,或没有科学分配各部位的训练强度,造成局部肌肉运动负荷过重,引起肌肉及肌腱损伤。如芭蕾基训中有大量搬腿、向后踢腿、下大腰等动作,若后续技巧课中仍频繁安排下腰和后桥等腰部后伸动作,会使脊椎相邻的棘突遭受反复撞击,出现腰部棘突骨膜炎。

1.4 准备、整理活动不合理。课前准备活动不足,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及功能活动规律,导致全身肌肉的力量、弹性、伸展性和协调性较差,或准备活动过多,未正式上课前机体已处于疲劳状态,均易发生损伤。准备活动是为了避免损伤,而整理活动可间接预防损伤。有学者认为[1]大运动量后,机体堆积的代谢产物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导致恢复运动过程中内环境暂时失衡,出现一定程度的迟缓性机能衰退,且带有精神紧张与疲劳症状,多表现为运动能力降低、技巧变形和情绪不稳定,在日后训练中将增加受伤几率。

1.5 温度、场地条件、营养供给、舞鞋质量等外界环境因素。温度过低,活动不充分,会造成肌肉僵硬,大幅度运动时容易造成拉伤;温度过高,容易导致舞者出汗过多、反应机能下降,疲劳致伤;场地不平或地面湿滑都有可能造成舞者跌倒损伤;舞者身体疲劳后缺少充分休息,或摄入营养不足,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容易发生损伤。

1.6 心理、情绪因素。短期内集中训练或排练,舞者疲劳难以消除,身体机能下降,或伤病初愈,身体机能未恢复,力量、精确度、协调性普遍下滑,均易造成损伤。如我团演员伤病多发于年底的演出季前后,大量的演出排练难以保证演员们正常休息,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规范,易造成意外受伤,或已伤的关节稳定性及肌肉力量难以恢复,大强度运动后,出现旧伤复发。

2 损伤特点

有学者[2]认为和其他创伤相比,舞蹈损伤主要发生在运动系统,以足踝、膝、脊柱、肩等为高发部位,并有自身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有研究[3]通过对北京舞蹈学院芭蕾专业大学和附中的62名13~21岁舞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损伤发病率为85.5%,多为关节损伤和韧带肌腱损伤,高发部位依次是足部、腰部、膝部、踝部、髋部、颈部、肩部。从目前文献资料及我团具体情况来看,国内芭蕾舞损伤大致存在以下特点:

2.1 以慢性损伤为主,与专业特点密切相关,多因急性损伤没有及时恢复或某些动作持续造成的慢性疲劳损伤,常反复发作,与急性损伤相比,其疼痛和功能障碍均有所减轻。有资料[4]指出青少年舞蹈演员及学员跳跃动作过多,尤其是单腿支撑落地,缓冲要领掌握不好,使小腿屈、伸肌群和胫骨前后肌不断收缩,反复牵拉和刺激其骨骼的附着部分,导致胫骨骨膜发炎、红肿热痛。或由于训练场地较硬,跳落姿势不正确,落地缺少缓冲,地面支撑面的反作用力会反复挫伤胫骨,可能改变或破坏胫骨骨组织内部产生的应力,进而形成胫骨疲劳性骨膜炎。

2.2 软组织损伤多,尤以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损伤为最,可出现多个部位同时损伤。芭蕾动作的技术性要求严格,对运动器官的活动精确度要求很高,各部位均有受伤可能性。如双人舞表演中,男舞伴经常做托举动作,若上举过程中腕关节、肘关节及肩关节缺少相互配合,双臂未向上伸开伸直,导致人体重量集中于某个关节,超出其承重负荷,造成周围软组织损伤。

2.3 芭蕾舞者有严重的足部变形。有学者[5]通过对193名17~37岁芭蕾舞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足横弓塌陷在前足部损伤中发病率最高。足横弓在跳跃中有很好的缓冲作用,如芭蕾舞立半足尖时,人体重量会集中在足横弓上,继而力量分散到跖趾关节,周边韧带绷紧以维持稳定。长期的跳跃和训练会造成韧带松弛,对关节的固定能力减弱,横弓塌陷,形成平足,引发足部软弱无力,立足尖乏力,进一步影响弹跳起落与跳转质量。

3 防治策略

3.1 治疗策略

与普通人群相比,当现代医学不能解决肌肉骨骼症状时,舞者会更多的求助于祖国传统医学,如何从舞蹈损伤特点、规律及专业需要实际角度出发,汲取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发挥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及动静结合等优势,综合运用多种疗法,更好的解决舞者损伤困扰,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例如,芭蕾舞演员髋关节周围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损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痉挛、粘连、血肿,中医学认为此多属血虚寒凝,筋脉瘀阻,当以活血化瘀,温通经脉立法立方,按摩宜拨筋通络,并可配合针灸治疗及功能锻炼。

3.2 治疗方法

祖国传统医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特色疗法,有些在舞蹈损伤防治中具备一定优势,但所有疗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且各有适应症及使用前提,实际操作中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避免相互排斥或片面依赖。

3.2.1 药物疗法

3.2.1.1 内服药

内服中药多用于较严重损伤的早期和后期治疗。根据演学员体质特点,以中医辨证论治及三因制宜理论为指导,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组方思路,气血同治,筋骨并重,加以养血柔肝,温经散寒之药,可达治表固本,祛痛强筋之效。如新发损伤肿痛为甚,关节活动障碍,或伴有皮肤青紫,辨证多为气滞血瘀,以实证为主,治疗当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以泻实邪。而损伤后期辨证多为筋脉失养,寒凝阻络,以虚证为主,治疗应当温经止痛,养筋通脉以补其虚。

3.2.1.2 外用药

伤由外受,治宜外取,伤处局部外敷较内服药针对性强,药效持续时间久,不良反应少,且简捷方便,对急性损伤的中后期及慢性劳损疗效满意。临床多以活血化瘀类药酒、药膏为主外敷外擦伤处。此外,中药熏洗集物理、药物和经络效应为一体,具备了热疗及药物透皮吸收的双重作用,可保证药效在一定温度下很好的进入受伤组织。

3.2.2 非药物疗法

3.2.2.1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可放松肌肉,松解粘连,促进血肿、水肿吸收,增强损伤部位血液供应及修复能力,是伤科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之一,对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显著。有学者[6]主张骨科疾病以“外治为主,内治为辅,骨伤手法治疗在先,骨病药物治疗为主”。实践中应结合芭蕾舞损伤的部位及性质,科学、合理的运用适宜手法,选择适当穴位,并与针灸等其他中医疗法配合使用。如急性损伤宜选择推、按、摩、叩等法,手法由轻入重,重后变轻,其动向是离心性的由内而外,以期达到祛瘀散结的效果。而陈旧性损伤宜选择点、揉、捏等法,手法轻柔缓和,其动向是向心性的由外而内,以期达到兴奋、补助和营养的作用。

3.2.2.2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对于疼痛性、功能失调性及某些急性病症可视为首选疗法。随着时代进步及学术发展,针灸治疗已从常见病、多发病逐渐拓展到舞蹈损伤领域。有报道[7]认为损伤早期运用有消肿止痛之效,且在急性损伤中晚期或慢性损伤期运用,更具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对骨折、脱位、神经损伤的恢复亦疗效显著。

3.3 功能锻炼

现代研究表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损伤恢复,对于损伤期间造成的能力下降也有一定补偿作用。本着伤病从运动中来从运动中走的原则,指导并监督伤患坚持功能锻炼,对于保持肌肉弹性和力量,以及缩短疗程是很有意义的。

4 损伤预防

对于芭蕾舞演学员来说,损伤几乎在所难免。工作重点应最大限度的降低损伤概率,避免出现继发伤病,这要求我们在日常训练及治疗中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注重选材,排除自身条件不足的学员,避免日后训练中受到伤病威胁。

2)正确的技术动作是减少损伤的基础,日常排教过程中要保证正确的动作要求,避免损伤发生。

3)合理安排教学,严格控制训练量极限,加强医学监督。

4)准备活动要充分,同时做好整理运动。

5)提倡合理的生活制度,起居规律,劳逸结合,还要合理搭配饮食,注重营养的均衡摄入。

6)调整生理、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投入训练当中。

参考文献:

[1]冯爱云. 舞蹈训练的运动生理学和训练学探讨[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21~22.

[2]兰燕. 舞蹈损伤初探[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8(18):36.

[3]刘厦静. 关于芭蕾舞训练创伤的研究报告[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8(18):76~81.

[4]何天祥. 中国艺术形体损伤诊治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9.

[5]王维刚. 论舞蹈演员的足横弓塌陷[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2,1(2):38~41.

第2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关键词】体操;机制;运动损伤;伤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49-2

急性和慢性损伤或劳损已成为体操运动员普遍遭遇的问题。这些损伤中大约有2/3是暂时、单发的,急性创伤可能还伴有慢性损伤或劳损。劳损常难以诊断,因为这些损伤通常不会使运动员停训,但是会迫使他们不能从事某些活动。然而,这些反复微细创伤引起的损伤是很严重的,因为这些损伤有复发或进一步损伤的可能,所以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就体操运动损伤机制与伤病预防进行一下分析与研究。

1体操运动损伤的部位分类

1.1体操运动中的损伤被归类为骨折、扭伤、劳损和挫伤以扭伤和劳损最为常见,其次腕部、手指和脚趾的骨折也是常见的损伤。25%~30%的损伤发生在上肢,15%~20%的损伤发生在躯干脊柱,50%~65%的损伤发生在下肢。这些损伤的分布依据类型和解剖学部位而各有不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赛的水平,动作的难易程度和运动员从事训练时间的多少。

1.2在不同的报道中最常发生损伤的解剖学部位也有所不同下肢损伤明显较上肢损伤常见,踝关节是最常发生损伤的部位。膝关节是最常发生严重损伤的关节。在上肢、肩、肘和腕的损伤是常见的,而在中轴骨,腰部损伤也是常见的。

2体操运动的损伤机制及因素

2.1体操中的危险因素包括训练持续时间和重复负荷使用的训练频率反复碰撞负荷经常导致发生急、慢性损伤。这些因素包括地面练习、平衡木、各种杠上运动、吊环和鞍马跳下或落地动作以及支撑跳跃动作。持续时间和训练频率与损伤的发生率,特别是劳损类型有关。在体操比赛中的技术水平也是一个因素。当体操比赛的难度增加,以及比赛从业余水平向专业运动员水平逐级提高时,损伤的发生率增加。随着体操运动水平的提高与训练时间的延长,损伤发生的机率也在增加,并且95%的损伤发生在训练过程中。

2.2对于具体项目来说,包括大量翻筋斗的地面项目是比较危险的地面练习中的转身动作是导致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对膝关节和踝关节。另一个损伤的常见机制是从平衡木、单双杠和吊环上落地的动作。而跳马一直被报道是受伤较少的一个项目,这可能是因为这个项目持续的时间较短的缘故。在女子体操的地面项目中,平衡木和高低杠依次是最容易发生损伤的两个项目。

2.3另一个危险因素是快速生长期,此期会改变肌肉功能,而且没有足够的条件在力量类型训练上去补偿体操运动员在他们青春期达到杰出运动员水平,特别是女子运动员,当她们在比赛中达到最高水平时会受到快速生长期的影响。

2.4在过去的训练中,难度增加了,这样导致了更大的危险和更频繁的损伤训练技术也和损伤的发病率有关,特别是长时间训练而很少休息,这样使得运动员注意力不集中和不专心。

2.5体操中的重复训练是必须的,容易使注意力分散而导致损伤发生当体操运动员在延期使用的器材上训练或比赛时,受伤的危险也会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是损伤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预防损伤的关键可能是改组训练计划。损伤发病率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原有损伤完全康复之前又发生新的损伤。体操运动中的重复损伤率是较高的。尤其是女子体操运动员和被教练员强迫训练者。由于教练员要求的水平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这就给恢复训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特殊损伤部位的防治与方法

3.1脊柱损伤大多是挫伤或周围肌肉的拉伤,这类损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员参加运动,但通常能够较快的恢复而且无明显后遗症。很少出现骨折,这类损伤的机理是人从空中落下时以头顶部着地,落地时的力量通过颈椎,导致了众多的四肢麻痹或四肢瘫痪。多数颈部损伤不是骨折,而是软组织损伤。这类损伤可以通过使用颈托、限制活动、冷疗之后的热疗以及脊柱两旁肌肉组织的力量加以治疗。对骨折的治疗可以视骨折发生的部位和骨折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尤其是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做好保护措施是预防伤病的关键。

3.2肩部损伤,在体操运动员中,肩关节松弛导致急慢性肩部不稳定是很常见的。慢性反复性肩关节半脱位也很常见,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这项运动和局部的解剖学特点都有关系,因为这项运动要求增加肩关节的灵活性,所以常出现此类损伤,针对这些问题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通过加强肩关节的内旋和外旋练习来增加肩胛带的力量,从而起到伤病预防的作用。

3.3腕关节的损伤以劳损伤居多,包括桡骨远端和尺骨应激反应、舟状骨和尺骨的撞击综合症、舟状骨的压缩性骨折、头状骨的缺血性坏死、桡骨远端生长停止和继发性尺骨阳性变异、获得性madelung´s畸形和腕骨软骨软化症。另外还有慢性软组织炎症问题,包括腱鞘囊肿、三角骨纤维软骨盘撕裂以及慢性腕骨失稳定性都有可能发生。对于上述慢性问题,停止运动的刺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此外,运动完后的局部按摩放松和局部冷疗也很重要,保护支持带的运用有助于缓解或限制这些损伤背屈时引起的异常表现,通过使用保护支持带,可以允许适当的活动但禁止最大程度的活动,这样可以使症状减轻。

3.4膝关节是最常发生损伤的部位之一,主要的功能性损伤包括扭伤、骺板骨折、髌骨脱位或半脱位、软骨骨折、急性或慢性肌腱炎、以及肌肉韧带的撕裂等。对于急性损伤早期进行RICE处理是最好的办法,在恢复期可以通过支持带保护、制定康复练习计划、服用抗炎药物和关节肌肉的牵拉治疗,能较快的恢复。劳损伤主要有股四头肌肌腱炎、髌腱炎和髂胫束肌腱炎及髌骨劳损等。可以通过服用抗炎药物、局部冷疗和其他理疗、抗阻练习以及适当的牵拉等方法治疗,可得到有效的恢复。

3.5踝关节损伤在体操运动中相对他部位发生率低,其主要以关节扭伤和关节软骨撞击伤多见,常规的治疗包括坚持休息、冰疗、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可控制早期的肿胀和疼痛。较早地恢复运动,尤其是在队医的监督下进行是特别有益的。包扎和支撑对改善本体感觉,同时恢复完整的运动范围,力量和平衡比较有用。在预防方面,可加强踝关节的力量练习,增强关节稳定性,在运动训练中铺好落地垫等保护措施,可有效的减少踝关节损伤的发生。

4小结

在体操运动中可能发生多种急性损伤和劳损问题,这些损伤的发生频率随着运动水平,运动频率,持续时间,技术难度和运动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做好医务监督工作,及时发现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了解运动员的体能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可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预防损伤的发生应将重点放在训练计划上,短时间的训练时间和短时间的训练间歇的安排上。在每一种器械上练习的时间应该短一些,训练环境要经常变换,以使运动员保持注意力。对年轻运动员来说,重要的是要坚持对那些在多种比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肌肉群进行力量训练。特别是股四头肌、绳肌、小腿肌群和躯干肌群。预防损伤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是促使成年运动员参与到年轻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去,特别是教练员要考虑到运动员的训练间歇,以避免一些危险因素。对于一些有伤的运动员,教练员应及时调节训练量,调整训练计划,让运动员早期治疗,消除潜在的引起长期功能低下或伤残的危险。如果运动员伤病长期存在而坚持训练,将导致运动员长期处于病态中,最终可能会导致运动员退役。

参考文献

[1] snook,1979;mcauley etal,1987;pettrone & ricciardelli,1987;weiker,1989.

[2] snook,1979;garrick & requa,1980;sands,1981;mcauley,etal,1987;pettrone & ricciardelli,1987.

[3] Steele & white,1986;lindner et ai,1991.

第3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关键词: 少年运动员 田径运动 闭合软组织损伤 防治

在竞技体育运动中,运动员损伤是十分常见的,田径也不例外。闭合软组织损伤是田径运动中的多发现象,如肌肉、肌腱、腱鞘、筋膜、皮肤韧带、筋膜滑囊等的拉伤、扭伤、挫伤这类损伤,尽管不会立即危及生命,但却叫人痛苦难耐,使人烦躁不安,活动受限,处理不当常转为慢性病变,不仅影响少年运动员的学习,而且会对少年运动员继续参加体育运动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动作的难度越来越高,训练的时间越来越长,机体的负荷越来越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特别是对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不仅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而且一旦发生常不易恢复,为此,防治运动员损伤对保证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运动成绩,并为国家输送优秀后备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损伤的原因探讨

1.不同的训练内容对损伤的影响

少年运动员从事不同内容的训练时,运动损伤所发生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少年运动员的损伤大多发生在速度练习和技术练习中。这一方面是因为少年运动员在速度练习时的强度过大。教练员在速度训练量方面一般都采用计时的方法,要求运动员用尽可能大的强度来练习,超出了运动员的负荷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少年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中,对基本技术重视不够,往往只重视专项的技术特点,由于基本技术基础不扎实经常产生错误的动作。以上原因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2.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对损伤的影响

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时不同的身体感觉与运动损伤也有关系。运动员在疲劳和兴奋时都容易发生运动损伤。运动员在疲劳时身体机能下降,如果运动量过大,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少年运动员在过度兴奋时,往往其动作幅度和用力程度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和运动承受能力,从而引起运动损伤。

3.负荷与损伤的关系

专项技术和专项身体训练所占的比例过大,全面身体训练所占的比例过小。因此,从少年运动员总的运动负荷来看是过大的。过大的运动负荷超出了少年运动员的负担能力,必然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预防

防伤主要对象是短跑类和跳跃类少年运动员,下肢肌肉创伤和急性损伤是预防的重点。

1.加强教练员、运动员的防伤意识,学习运动保健知识。

据调查中发现,有40%的患者训练时很少受到防伤教育,一些教练员淡薄的防伤意识造成了运动员淡薄的安全防伤观念;调查中还反映出少年运动员的运动保健知识、防伤手段相当欠缺,加之少年运动员易兴奋、好冲动的心理特点,导致他们在运动时很容易受伤。所以应从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入手,以便指导运动员科学训练。

2.加强教练员、运动员的防伤意识,学习运动保健知识。

如负重提踵和脚用力背屈、用脚跟着地行走等练习手段,既是防伤练习,也是踝关节扭伤后康复训练的有效措施;再如加强股后肌离心和收缩力量,协调股后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采用静力牵拉练习发展股后肌群的伸展性,都有利于减少股后肌损伤。

3.热身活动和整理活动。

对少年运动员来说,抓好赛(训)前热身活动这个环节,可避免许多急性创伤。一套比较规范的热身活动应做到: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加强肌肉伸展运动,负荷因人因项目因气候而异。训练后整理活动能缓解肌肉僵硬,减少慢性劳损,避免疲劳积累,加速受累部位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常见的方法有静力牵拉肌肉、全身拍打放松、互相踩腿牵背以及徒手操、慢跑等。

4.科学训练。

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等原则,以减少急、慢性损伤,要加强伤后医务监督和训练指导,对伤后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加强基本技术练习,促进动力定型,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失误的致伤率。

三、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及方法

1.诊断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并不困难,根据特征一般都能作出明确的诊断。第一、有明显的受伤史,一般与受伤时的动作有关;第二、局部疼痛,有具体的压痛点;第三、立即或数小时后局部出现肿胀;第四、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第五、出现相应体症。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急性闭合软组织损伤发生后,首先要检查有无合并伤,如腹部挫伤后是否合并有内脏破裂;肌肉挫伤后有无断裂、有无明显血肿;头部挫伤后有无脑震荡;关节扭伤后有无韧带的完全断裂或撕拖性骨折(必要时可借助X光片帮助诊断)。如有较严重的合并损伤,如内脏破裂、脑震荡、骨折等,应先处理严重的合并伤,然后再处理软组织损伤。

2.治疗

(1)止疼、止血、防肿:运动性软组织损伤,在急性期,首先要利用可能条件防止和减少损伤软组织内出血、渗水、水肿。用乙醚擦损伤部位,或者就地取材,利用冰快敷压、冷水浸泡,有时可用袋装冷饮冷敷等,以起到止疼并使局部血管收缩的作用。

(2)理筋、归位:经过上述步骤处理的同时,根据伤的具体情况作初步的检查,如属关节脱位,则应先使其关节复位。同时利用按摩手法进行关节周围的理筋归位,并进行固定。如怀疑有合并骨折或较严重的断裂伤应保持原来的立即送往医院作进一步的诊断处理。有时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为避免漏诊,也应嘱其拍摄X光片检查。

(3)用药、包扎、抬高患肢:经过冷敷、理筋、归位及排除其他合并损伤后应及时用药、包扎,使其损伤部位制动并使受伤部位置较高(相对伤者心脏)位置。加压包扎时要注意,一般要由损伤部位的远端向近端缠包。如扭伤,绷带的缠绕方向应该与致伤的力量的方向相反,否则会起不到制动的作用。局部包扎时,为了达到增加压力和制动受伤组织这两个目的以及为以后的治疗作好准备,如果需要在受伤局部加垫,加的垫最好是有可塑性且能与损伤处解剖形态相吻合的材料,如棉花、纱布或加石膏糊、外敷药等。这能使施加的压力均匀地散布在整个受伤的组织上,增加加压包扎的效果,不可用过硬或者有棱角的垫子,否则会造成损伤。在包扎带的松紧程度掌握上,一般贴在中立位上时以限制病损组织不再牵拉为宜,不宜过松或过紧。过松起不到支持作用,失去制动意义;过紧,患者会感到不舒服,或造成贴膏部位的皮肤发生损伤(多见为起水泡)。损伤急性期制动的时间,可因病情而长短不一,轻微伤一般制动1~3天,严重损伤则需要1~2周,但软组织在制动期间可以随时拆开制动而进行各种治疗。如用推拿按摩、换药、理疗等,然后再给予制动。急性损伤,不论轻重,在制动的24小时内(严重损伤在48小时内)禁止热敷和推拿等手法治疗(上述理筋归位手法除外)。

(4)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一般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经过急性期处理,经过24~48小时后,可以拆除包扎、进行热敷、推拿按摩、理疗等,以促进伤部的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加速血肿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肿胀,以达到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目的。

(5)功能锻炼:功能锻炼一般在1~2周内开始。功能锻炼可以促使受伤部位较快地康复,它可以改善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对预防损伤组织的粘连与萎缩,加速愈合,起到必要的积极作用。进行功能锻炼时,其活动幅度、强度和数量应逐渐增加,以不产生疼痛或新的损伤为宜,忌用暴力,以免再次损伤。

四、结论

在径运动中引起肌肉损伤的原因众多,不同项目各有其特点,田径项目中运动损伤的防治要有针对性,保证田径运动员不受伤痛的影响,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最有效保证;在运动性软组织损伤急性期冷敷的同时运用理筋、顺压、切指等推拿按摩手法,再进行敷药,使其在近乎正常形态的位置上发生愈合,可以缩短疗程一半以上,而且还不留后遗症。在训练中,应始终将预防运动员损伤放在首位,研究其发生的原因,教会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的方法,注重理论指导锻炼实践。

参考文献:

[1]方敏.少年创伤与项群特征[J].医生的话,1991,2.

第4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关键词】网球运动;损伤;防治

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网球在国内发展的越来越快,网球爱好者激增,专业球员也越来越多。但由于人们对与新兴事物的了解相对较少,在运动中难免出现损伤。为了能够了解并解决与预防这些伤病,通过查找相关资料,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找寻损伤多发的部位,了解损伤发病的机理,总结伤病发生的外因,为今后的运动提供良好的保障。

本文重点讨论国内网球运动在业余和专业运动员之间存在的各类伤病,找寻其发病的内、外因。总结问题,讨论如何去预防此类损伤的发生或减少发病几率。对于已经发生的损伤我们要如何去鉴别,是按急性损伤处理还是慢性损伤处理。通过本文的总结与讨论,期望能为网球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更好的进行网球运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良好的运动能力。

1 国内网球现状

网球运动在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各地市的发展并不均衡,所以有待我们后来者去推广。近几年网球发展如此之快大部分功劳要数李娜所有,因为她为中国人拿下了女子的网球大满贯,让中国人都了解到了网球,其中一部分人爱上了网球,所以才会使中国网球人口在近几年暴增。网球运动起点相对较高,在缺乏专业教练指导与教授的情况下,伤病的发生概率也会随之加大,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国民体质的提升,因此,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去正视。

2 网球运动带来的问题分析

不论是什么运动,伤病总会伴随其左右,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有的人也许因为一场比赛的输赢而自弃很久,无法从低谷走出来而放弃了一项运动,也放弃了很多机会;也有的因长时间的运动,对运动知识的缺乏或意外的发生,导致了伤病的发生。本文主要讨论后者,为业余和职业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

2.1 网球运动伴随的伤病统计

通过对210名业余网球爱好者的调查得知,受伤者19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4.3%;未受伤的网球爱好者仅有12人,占总数的5.7%;损伤共计987人次,平均每人4.7次。结果表明在我国业余网球爱好者当中,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严重,应该受到广大爱好者和业余教练员的重视。

运动损伤部位的分布在对210名网球业余爱好者的调查后发现,987人次的损伤中,上肢损伤422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42.8%,位居第一;下肢损伤349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35.6%,位居第二;躯干损伤187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18.9%,位居第三;头面部损伤29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2.9%,位居最后。网球运动常被人形容为“挥拍上阵”,一场比赛总的挥拍次数不少于1000次,大力发球的速度可达150―200 km/h,加上高压、截击,对运动员的手臂及肩、肘关节的负担都是极大的。虽然是职业选手的比赛数据,但是由此可见一斑,业余网球爱好者的强度也不会低。

其中上肢又分为手、腕、肘、肩,损伤次数分别占总损伤人次的3.6%、14.8%、18.1%和6.2%;躯干分为背、腰和腹,损伤次数分别占总损伤人次的8.4%、9.9%和0.6%;下肢又分为髋、大腿、膝盖、小腿、踝和脚,各占总损伤人次的5.1%、3.7%、13.5%、2.2%、9.2%和1.6%,如表1。可以看出上肢损伤次数最多,其次是下肢,这主要与网球运动项目特点有关。一是,网球运动动作的重复性较强,负担比较集中,局部承受的负荷比较大;二是,网球特定的技术动作要求,比如说要长时间地保持半蹲姿势,不问断地奔跑等,使下肢的负荷量过大,容易劳损[1]。

表1 各部位损伤统计

3 运动伤病的治疗

3.1 急性损伤的处理

急性损伤一般都遵循“RICE”原则,即制动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7]。制动休息:急性损伤发生时需马上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以免继续刺激患部韧带、肌肉、组织而造成持续大量出血。

冰敷:用低温固体或液体敷在患部,既可以减轻疼痛和痉挛,减少酶的活性因子,同时又可以减少机体组织坏疽的产生,在受伤后4-6小时内所产生的肿胀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冷敷还可以使血液的黏度增加,毛细血管的侵透性变低,减少限制流向患部的血流量。

加压包扎:在几乎所有的急性损伤中都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加压包扎可使患部内出血及淤血现象减轻,还可以防止侵出的体液渗入到组织内部,并能促进其吸收。加压包扎有很多方法,可以把侵水的弹力绷带放进冷冻室,这样可同时起到冷敷和加压的作用。还可以使用毛巾及海绵橡胶做的垫子来进行加压包扎。例如,踝关节扭伤时,可以用"U"字形的海绵橡胶垫子套在踝关节上,然后用胶布或弹力绷带固定。采用以上的加压包扎可以防止和减轻踝关节周围的浮肿。冷敷是间断性的,而加压则在一天中都可以连续使用。有事加压包扎比冰敷还要重要且及时。

抬高患肢:将患部抬高到至少与心脏等高的位置,这样可以减少向损伤部位的血液及来自体液的压力以促进静脉的回流,患部的肿胀及淤血也会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减轻。

切记!急性损伤不要过早的开始训练,以免刺激患部,造成二次损伤而转变成慢性损伤。

3.2 慢性损伤的康复

慢性损伤的康复也是一个较为通用的方法。慢性损伤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患部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因为慢性损伤时间长,患部的肌肉因疼痛而主动减少发力,其他辅助肌肉就会分出一部分力来维持平衡。长时间如此,患部肌肉就会出现萎缩或肌力下降。因此,慢性病的康复不但要对患部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外,还要增强其肌肉力量。当肌力提高后,其性能也会提高,受伤的概率就会相应减少。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是,要在正确的诊断基础上。只有确诊了损伤的发病原因,才能只能相应的康复方案。

二是,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年龄、病情、机能状态选择运动手段、预备姿势及运动量以发展和改善肌肉的功能(力量、速度、耐力)及关节活动度。

三是,康复训练需科学。训练计划遵循全面训练、循序渐进、适宜大运动量的原则。在损伤愈合过程中,康复动作的幅度、频率、持续时间、负荷量的大小等都应逐渐增加。否则,会加重损伤或影响损伤的愈合,甚至会使损伤久治不愈而成陈旧性损伤。康复训练应注意局部专门练习与全面身体活动相结合。

4 总结与建议

运动损伤时有发生,可以说伴随人的一生。过去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术,我们无法很好的预防与治疗。但现在对于人体和运动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我国体育指导员稀缺,锻炼的人很多,但有人指导的却没有几个,大多需要花钱去学习。但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以自学为主。网球运动的起点相对较高,运动技术动作较难掌握。一旦动作的掌握不到位,又缺乏专项力量的练习,很容易发生意外损伤。因此我们需将此类信息尽量多的告知广大网球爱好者,为其提供更好的运动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奇,仲崇霞.玩球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2]任玉衡.各省市网球运动员损伤调查与统计[J].球网天地,2009,5.

[3]运动解剖学[Z].

第5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关键词:羊脑包虫;预防;治疗

1 病因

羊脑包虫病的病因是羊多头囊尾蚴寄生在羊脑所发生的,本病主要侵害2岁以内的青年羊。羊只是此虫体的中间宿主,终末宿主是犬、狼等吃掉患病羊的脑子脊髓等的肉食动物。多头囊尾蚴在肉食动物肠道内发育到多节绦虫,之后在其体内产卵,卵子随着肉食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而污染牧草。卵子随着羊采食的受污染牧草进入羊体,并随着血液到达脑及脊髓,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囊尾蚴而致羊患病。

2 临床症状

经过6年的临床观察总结,笔者发现患此病羊的共同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和“疯”,“疯”即喜卧转圈、失明、共济失调、头向后仰、站立不稳等。根据侵袭包虫的数量和对脑部的损伤程度及死亡情况,可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急性型病羊表现为病羊间断性癫痫发作、一日数次、每次持续5-10 分钟、表现多种神经症状、很快消瘦,1个半月左右死亡;慢性型表现为病羊癫痫发作次数一般一日或隔日一次,病羊向寄生侧做转圈运动,逐渐消瘦,3个月后死亡。虫体在脑中的寄生部位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如下:

(1)若患病羊表现为转圈运动,则虫体寄生在羊脑大脑半球上,具体部位根据羊转圈的方向而定,即羊向左转就寄生在大脑左侧。

(2)若羊失明,并向患侧做强迫欲动,则可初步断定虫体寄生在羊脑的颞叶部位。

(3)若羊共济失调,则可初步判断寄生部位为小脑。

(4)若羊低头前奔,遇到障碍物顶住不动,则可初步判断寄生部位为大脑额叶

3 剖检

笔者对病死羊进行了剖检,发现羊多头囊尾蚴周围为豌豆大小到鸡蛋大小的囊泡,泡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囊壁薄,囊内膜有50―200个头节,呈白色米粒大小结节状,可以在羊脑的各个部位寄生。囊泡膜很薄,容易破裂而流出液体。囊泡寄生在脑膜的外侧,在脑中的数量由一个到多个不等,笔者发现的寄生最多囊泡的数量是7个,数量越多,囊泡越小。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预防措施

4.1.1 加强对牧羊犬的管理、控制牧犬数量、消灭野犬、捕灭狼、狐,防止草场被严重污染。

4.1.2 每季度给牧犬投驱绦虫药一次,驱虫后排出粪便要深埋或焚烧。

4.2 治疗措施

4.2.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刚刚表现出症状,如果错过最佳时间则治疗效果不佳,且浪费药品同时对羊体有很大伤害 。

药物疗法可用吡喹酮,病羊按50mg/kg体重连用5d或按70mg/ kg体重连用3d,可取得80%左右的疗效。

4.2.2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有两种:穿刺术和圆锯术。笔者采用的是圆锯术,故重点介绍圆锯术的操作方法及步骤。

(1)详细了解羊脑的构造,重点是静脉窦的位置,避免损伤。大静脉窦有两条:矢状窦位于大脑纵轴上,横窦位于大小脑之间,手术时应特别注意。

(2)根据本文临床症状中所描述判断出虫体大概的寄生部位,如果确实无法判断出部位,则在在角基和角中心的内缘后部约1cm处施行。

(3)手术部位剪毛,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消毒,在骨质变软的部位作U字形切口,切透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皮瓣将它翻过用线加以固定,但不切破骨膜。

(4)切口长宽均为2厘米,用圆锯在骨质上开一小孔,用力均匀,使脑膜暴露,不可损伤硬脑膜。

(5)如果打开骨盖后看到虫体包囊,可在羊吸气以后,用手堵住羊口及鼻孔,不让呼气,使脑内压力增大,等下再让羊吸入第二口气,再堵一次羊口及鼻孔,含虫体囊泡会随着脑内压的增大逐步被挤出来。

(6)取出包囊后,用止血纱布擦试手术部,给寄生部位喷洒3~5ml含有青霉素的生理盐水,盖上硬脑膜及骨膜,然后用结节缝合法缝合皮肤,缝完以后涂磺胺软膏,用碘酒消毒,并以火棉胶或绷带保护术区。

第6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关键词:运动损伤;恢复训练;运动员;停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99-02

运动损伤不仅损伤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同时还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等心理伤痛。目前国内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水平专业运动员。但有一部分基层运动员其运动损伤一般得不到及时治疗,尤其是曾有身体损伤的学生运动员群体,面对运动成绩不突出的升学压力和身体损伤的痛苦,只能放弃体育专业而改行。可见在投入少、缺乏先进康复训练设施等情况下,研究这些停训时间长、运动成绩不突出、身体某个部位有损伤的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方法,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训练对象

以参加山东省第二十三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为切入点,对我院4600名学生,采取自愿报名,参加测试的方法,选出4名学生为跳远组运动员进行集训,这4名学生中有3人在中学时期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专项性损伤,常常不能完成正常的训练计划。因此这些学生已经长久停止了训练,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参加比赛等已失去自信。这4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见表1。

二、训练方法

1.身体综合素质训练方法。针对这些带伤的运动员,训练关键点在于避免二次受伤,训练的重点要放在身体综合素质上,实施身体综合素质训练方法,即以提高身体综合素质的非专门性训练为主,而完整动作技术训练、专项技术练习为辅。采用这种训练方法,可减少运动员陈旧创伤部位的刺激和痛疼,又可提升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水平和专项运动成绩。在专项的训练上要根据学生的即时情况及时调整变化。身体综合素质训练方法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训练身体综合素质作为训练重点,其训练时间占总训练时间的70%,其训练项目主要有30米加速跑练习速度(计时);100米加速跑练习速度、耐力(计时);跨步跑练习弹跳力;侧身跑、小步跑、高抬腿练习身体的协调性;踢腿、压腿练习柔韧性;负重练习腰腹肌、腿部力量和脚弓部位的力量等。第二部分,高效利用专项技术训练,其时间占15%,主要进行的训练项目有:助跑的节奏性练习、起跳的踏跳练习、空中动作和落地动作等练习。第三部分,完整动作技术训练,训练时间占15%,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恢复专项的整体感觉,找到早前的竞技感觉,不看重成绩,不以提高和进步作为评价标准,更看重完成动作的流畅性和伤痛情况。

2.心理暗示法。高职学生缺乏优越感,若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则不能消除对伤痛部位的顾虑,将影响训练。训练中实施心理暗示法即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使运动员在训练中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及时肯定、表扬运动员平时的成绩和训练表现,乐观预估运动员成绩,制定预期目标,促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运动动机,创造活泼的运动训练气氛,激发其参赛获胜的斗志和激情,消除运动创伤的心理阴影,减轻身心伤痛。

三、训练计划

各阶段训练计划见表2。每次训练1~1.5小时,每周训练5次。共训练11周时间。一般正常情况下按照计划进行,同时必须结合运动员当天的实际情况而及时调整。即在每天训练中要及时掌握运动员的运动伤痛情况,及时测量、评估训练成绩;跟踪训练成绩,及时进行纵向比较、分析等。如发现学生训练当天出现伤痛、训练的实际成绩不佳等,就及时调整训练项目、时间、运动量、运动强度和动作技术等。

四、结果与分析

1.运动损伤情况。对参训运动员训练,其中兰东训练要点为避免专项训练的足踝受力过重,其余三名运动员训练要点为避免专项训练的脚弓受力过重后身体运动损伤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训练不仅没有对运动员造成运动损伤,而且训练前有运动损伤的3人,经过训练后伤痛明显改善、减轻。

2.运动成绩。选用三级跳远、跳远、100米三项运动项目,比较参训运动员训练前后的成绩。首先调查了运动员的高中成绩,并在训练前后不同时间进行成绩测试,参训运动员训练前后这三项运动成绩比较见表3。

测试运动员30米加速跑、100米加速跑的成绩,采用对比法,对训练开始和比赛前的成绩进行对比。运动员训练开始和比赛前的加速跑成绩,见表4。

按照该训练方法和计划,训练11周后,4名运动员顺利参加了山东省第23届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乙组),参赛成绩见表5。

由表3~5可知,与训练前成绩比较,4名运动员训练后5周、10周的三级跳远、跳远、100米三项成绩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着训练时间的逐渐增加,运动员的旧伤情况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逐渐减轻。与运动员高中时成绩比较,训练5周、10周时的成绩在逐渐恢复,10周时4名运动员有4项运动成绩有不同程度提高;以参加山东省第23届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乙组)成绩看,多数运动员比赛成绩有较大幅度提高,并获得较理想名次。

五、总结

如果对运动员的陈旧性创伤只是局部康复练习,就会刺激其伤痛,加剧运动员的挫折感、失落感,而通过系统性、专门性训练的手段,即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综合素质,加强了专项用力部位肌肉、韧带的力量,同时结合外用药物按摩、心理疏导等方法,可减轻运动的伤痛或心理障碍,恢复、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兰东、池文荟、张艺丛等在两个月训练后,伤痛明显减轻,并取得参赛的理想成绩。这对提升学生自身价值,增强今后学习、工作的自信等具有积极意义。该训练方法时间短、见效快、经费低、简单易行。

参考文献:

[1]张宏,许小冬,方华.受伤运动员在治疗和恢复期心理反应的调查[J].四川体育科学,2001,94(2):33-36.

[2]颜军.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与康复[J].体育与科学,1996,(2):95.

[3]宋世萍,朱凯,李老民,等.关于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踩关节损伤的预防和损伤后的恢复训练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3):67-72.

第7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肩部问题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1-3个月,有70%左右发生肩痛及其相关功能障碍,限制了患侧上肢功能活动和功能的改善,常见的有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和肩部软组织损失(如肩袖损失、滑囊炎、腱鞘炎)等。这会影响患者的主动康复训练,疼痛抑制了肌肉活动,阻碍了偏瘫侧肩功能的恢复。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痛、手水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伸直挛缩,可能是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不恰当的牵拉有关。

防治对策 避免上肢外伤(即使是小损伤)、疼痛、过度牵拉、长时间悬垂,已有水肿者应避免输液。冷疗具有止痛、解痉、消肿效果,用9-11℃的冷水浸泡患手30分钟,1次/日。主动、被动活动应首先进行肩胛骨活动,在上肢上举的情况下进行三围的肩关节活动,避免上肢伸展的持重活动。星状交感神经节阻滞也有一定的疗效。口服或鞘内注射类固醇制剂对肩痛较好,可减轻局部炎症。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是指肱骨头从关节盂下滑,关节盂处空虚,肩峰与关节盂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1横指。主要是由于冈上肌、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功能下降。早期可无任何不适,日久可出现剧烈肩痛,可合并肩关节活动受限。

防治对策 脑卒中患者应做好早期预防工作,坐位时患肢可放在轮椅的扶手或支撑台上,或采取其他良好的肢位;站立时可用肩托防止重力作用对肩部的不利影响。

治疗目的在于纠正肩胛骨位置,进而纠正关节盂位置。手法纠正肩胛骨位置,使肩胛骨充分前伸;刺激肩胛骨周围起稳定作业的肌肉活动或增加其肌张力;用冰块或电疗法,可刺激肌肉活动;针灸也有一定的作用。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下,维持全关节无痛性被动活动,应避免牵拉患肢。

重点提示 脑卒中后肩部问题应以早期预防为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特别是发病3个月内是治疗的最佳时间,可阻止损害的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

脑卒中患者由于患侧下肢主动运动差,长期卧床或下肢下垂时间过长,肢体肌肉对静脉泵的作用降低,使得下肢血流速度减、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内皮的破坏,血小板沉积形成血栓。,临床表现为患侧下肢肿胀、局部温度稍高,受累关节被动活动受限,严重的可出现发绀、肢体远端坏死。如果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胸闷、急性心衰,危及生命。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防治对策 早期预防可以避免血栓的形成,常用的方法有下肢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抬高下肢(卧床时)和穿压力长筒袜;下肢外部气压循环治疗;下肢肌肉功能性电刺激。对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应避免局部的被动治疗,可采用肝素抗凝治疗、尿激酶溶栓治疗、血管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有高度深静脉血栓危险的特定患者(如深静脉血栓病史、病态肥胖或具有已知的血栓形成倾向者)以下干预方法可权衡利弊后谨慎应用:使用预防剂量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和使用长及大腿的弹力袜。建议所有患者一旦可能即可开始活动(包括使患者在床上移动、坐起、站立,甚至行走)。

重点提示 早期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一旦发生,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免带来更严重的并发症。

压疮

压疮高危患者可能具有以下情况:①自主活动能力受损;②糖尿病;③外周血管疾病;④尿便失禁;⑤体重指标过高或过低;⑥感觉障碍;⑦并发其他恶性疾病。

防治措施 应用可靠有效的压疮危险性评估工具,如Braden量表,有助于预测压疮的产生。压疮的干预措施包括适当的、定时翻身,正确的移动技术,应用气垫床和海绵垫,酌情使用预防压疮的辅料,及时清理大小便,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对已出现的压疮应及时解除压迫,进行创面处理,必要时考虑外科治疗。

重点提示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压疮危险性评估,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

脑卒中偏瘫后长期卧床,负重减少会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可引起一系列症状,易导致骨折,且预后较差。骨折通常发生在偏瘫侧,这主要是因为患者更易向偏瘫侧跌倒且偏瘫侧骨质疏松更为严重的缘故。脑卒中后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早期康复训练和必要的药物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手段。

重点提示 对脑卒中患者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减少卧床时间,早期进行康复干预,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后骨质疏松。

关节挛缩

挛缩是由于脑卒中患者长时间骨骼肌肌张力增高,受累关节不活动或活动范围小,使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短缩、弹性降低造成,表现为关节僵硬,以肩关节外旋、前臂旋后、腕和指的伸展、踝背屈、髋内旋方向的运动受损最常见。支具能够持续牵拉痉挛肌肉,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

重点提示 控制肌张力预防挛缩的发生和发展,做持续牵拉,必要时手术治疗。

卒中后疼痛

脑卒中患者出现疼痛可能是原有疼痛症状恶化,也可能是脑卒中的直接后果,表现为浅的、烧灼样、撕裂般或针刺样的感觉,通常因触摸、接触水或运动而加重。脑卒中后疼痛包括由于痉挛、肌肉无力造成的关节痛、头痛、中枢性疼痛及肩痛。

卒中后疼痛的原因有血液循环障碍、运动不足引起的关节囊、韧带、肌肉和肌腱等的挛缩,对瘫痪肌的过度牵拉,不正确的处理引起的创伤、扭伤、关节脱位、肩-手综合征、异位骨化、骨折,末梢神经麻痹和丘脑性疼痛等。卒中后疼痛是由脑卒中引起的对侧偏身的自发痛或继发性剧痛,患侧半身感觉过敏,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对通常的镇痛剂和治疗反应不好。

第8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运动损伤;原因;预防措施

1.前言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但中学体育运动中学生伤害事故屡见不鲜,这些损伤很大程度上干扰着中学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健康发展,严重影响到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学业的顺利进行,增加了中学生的心理压力。研究体育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搞好中学体育工作,本研究对娄底部分中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探索其发生规律,为中学体育工作顺利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查阅中学生运动损伤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选取娄底市部分中学14-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共200名,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份,有效问卷196份。

2.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损伤情况

在全部接受调查的196名学生中,有98人曾先后发生过运动损伤,损伤率为48.9%,98名运动损伤学生损伤部位及构成见表1。

表1 学生运动损伤部位、构成比及运动类型情况

.2 损伤好发时间

在课外活动及各种体育竞赛中发生损伤相对较多,其原因是缺乏组织领导,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及设施,监督指导不够,超负荷练习;在体育课及早操进行锻炼时发生损伤相对较少,这与老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有直接关系。

表2 学生损伤好发时间构成情况

3.3 造成中学生运动损伤原因

研究表明,中学生运动损伤主要与思想麻痹大意,缺少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不科学、场地器材限制、运动情绪不稳定、饮食营养不良、身体疲劳,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组织纪律涣散以及人体某些生理解剖结构薄弱等因素有关。

3.3.1 思想麻痹大意

中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常常与师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认识、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调查结果显示,87.4%的学生没有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随心而欲,学校也缺少必要的预防、检查措施,忽视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以致发生损伤情况。

3.3.2 准备活动不充分、不科学

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与运动内容不符、过早开始准备活动等,都易造成运动损伤。数据显示,尽管所有学校上体育课时都有做准备活动,但90.3%的学生觉得准备活动不充分,所采用的方式基本是徒手操和慢跑,少有专门性准备活动,在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方面存在欠缺。

3.3.3 缺乏场地、器材

良好的场地器材设备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条件。调查的七所学校中,都存在运动场地环境较差,器材缺乏等情况。如场地高低不平,有杂物未清除(石头,硬性物体),器材安装不坚固,不符合规格及卫生要求等,都与学生发生损伤有直接关系。

3.3.4 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

调查显示,17.8%的学生由于技术动作不到位而受过不同程度的损伤,主要表现在篮球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挫伤;学习跨栏时,由于起跨腿过低与栏相碰而发生伤害;学习跳高时由于起跨点太远而摔到垫外发生损伤等。

3.4 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3.4.1 消除大意思想,加强安全卫生教育,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思想认识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非一朝之事,广大中学体育工作者和中学生,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意义,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教学方针,有目的、有计划的定期举行安全防范教育。

3.4.2 注重区别对待原则,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在中学体育教学训练中,体育工作者应注意区别对待原则,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训练程度及精神心理状态等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科学有序编排教学训练活动,合理安排内容。

3.4.3 加强场地器材的安全性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检查场地器材的情况,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如在上跳跃课时要挖松沙坑、清理异物,起跳板、跳高架安放要平稳等。其次,体育场地不足,锻炼人数众多,易发生相冲撞而造成损伤,所以应增辟体育场地,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应定期及时检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消除潜在隐患,避免发生损伤事故。

3.4.4 技术动作要正确、规范,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逐步提高过程,前面学过的内容往往是后继学习内容的基础。一旦这种连续性遭到破坏和中断,继续学习将会遇到较大的困难,甚至发生受伤事故。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循循善诱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和技术方法。同时,体育老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解示范和指导学生练习中动作要规范正确。

3.4.4加强安全意识及保护措施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尤其是在进行有一定危险性的练习前,应讲解清楚动作概念,分步骤做好动作示范,使学生充分理解动作要领,并教会同学们在动作失败后如何保护帮助及自我保护。同时,应广泛地宣传体育卫生知识,宣传体育教学中安全保护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和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变化情况,实行老师、校医、学生及学生家长四结合的管理办法,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措施,防止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在损伤发生时,体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处理,同时加强中学生体育运动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另外,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认识,严格执行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切实作好预防措施,使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降到最底。(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

参考文献:

[1] 张永科.我校大学生田径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D].湖北体育科技,2002,21(2)

[2] 易学,马国义.运动损伤的心理学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3] 赫光安,武援朝.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创伤调查[J].北京: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4)

[4] 王乃光.导致发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J].体育学刊,1997,(2)

第9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关键词】运动损伤;原因;对策

1. 常见的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据目前国内外有关运动损伤原因的综合研究材料,可将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归纳为以下方面。

1.1 对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

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对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预防知识有关。不重视预防运动损伤的人,常有一些错误思想,如“运动损伤难免”、“运动损伤不过是一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等,或者由于缺乏基本知识,不善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懂得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发生损伤后不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致使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1.2 准备活动问题。

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是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在准备活动中,一般存在下列问题:

(1)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肌肉的温度没有提高,力量和伸展性都不够,因而容易受伤。

(2)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得不好,或者缺乏专项准备活动,运动中负担较重的部位的机能没有改善,也容易受伤。

(3)准备活动的量过大。准备活动的量过大,是身体已经疲惫,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不是处于良好状态,而是有所下降,这样也容易受伤。

(4)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在进行正式运动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经消失,所以也等于缺乏准备活动。

1.3 运动技能滞后。

(1)技术动作上的缺点和错误,违反了身体结构机能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所以容易受伤。

(2)训练水平不够。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以及心理品质培训不够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身体素质不良时,肌肉力量和弹性就较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也较弱,因而容易受伤。

1.4 运动参加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不良。

(1)生理状态不良:睡眠或休息不好,带伤、带病或伤病初愈,以及身体疲劳时,生理机能都相对较低,肌肉力量较弱,动作协调性下降,引起损伤。此外,随着生理机能目的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机体的反应迟钝,也是造成损伤的因素。

(2)心理状态不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损伤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如运动员心情不好,情绪不高,对训练和比赛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思想就不集中,也兴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必然容易受伤。或急躁情绪,急于求成,信心不足,缺乏勇气,胆怯犹豫,自控能力差,赛前过于紧张,场上心慌意乱等,也容易导致损伤。

2. 学校体育活动中可行的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通过上面的调查研究和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运动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损伤后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锻炼者的活动功能,如果处理不当,还会给运动者带来终生的痛苦。

2.1 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首先在体育课与健康课上加强体育运动的安全性教育,使教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有个正确认识。在教学训练中必须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体育教师要明确,学校教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教育,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爱护同学的良好道德品质。

2.2 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教学训练内容中哪些技术动作不易掌握,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准备。要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训练,使学生确实掌握正确技术动作。

2.3 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应依训练内容、比赛情况、个人机体状况、气象条件等而定,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正式运动。

2.4 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机能,是预防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要注意发展肌肉的伸展性,这样可以防止肌肉拉伤。为了预防关节扭伤,就要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2.5 加强运动中的保护。

在运动中应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运动中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可以加强运动员信心,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保护在体操运动中更为重要。此外,练习者也应该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从高处落地时,必须是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双腿屈膝并拢,以增加缓冲作用。当重心不稳摔倒时,应立刻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滚翻,而不要直臂撑地。

总之,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在预防。只要体育组织者在思想上重视锻炼者的运动损伤,采用合理的锻炼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环节中的各项人为因素或非人为因素,教学中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管理上严格要求,尽职尽责,关心爱护锻炼者,就可能减少或避免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体育锻炼的正常进行。使锻炼者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积极地投身进去。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审《运动医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1

[2] 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