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增加创新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增加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f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理应开放共享,交流互鉴,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为新形势下探索创新增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带来了新的“生长点”,提供了根本遵循方向。我国大学生群体已经步入了以90后为主体的新阶段,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其自身成长成人成才关乎国家兴旺、社会发展和家庭幸福。因此,凝练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生活空间中诗意地栖息,增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既是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新使命,也是培养美丽中国建设者的新诉求。

一、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论析

美丽中国不仅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诗意描绘,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其实质是一种天蓝、地绿、水清,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文明发展新境界,其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美丽价值意蕴,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美丽社会、美丽公民心灵的美好愿景和期盼。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其包含了三重美丽价值意蕴和三个层次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美。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维度共同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

(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

美丽公民心灵既是美丽中国的源泉,又是美丽社会的基础。“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重任,其自身成长成才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谓人生的步子,要从一开始就迈好。90后大学生正处于身体成熟、心理成长、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和全球化语境下,易受思想文化多元、社会思潮多样的影响,亟需倍加关注,加强引导,帮助成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其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构建起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既有利于美丽公民心灵的培育,也有助于美丽社会、美丽中国的涵育,从而在凝聚改革共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全面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主流引导和整合集成作用。

二、创新新方法和培育路径

价值属性问题是区分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可靠信度。因而,只有提升教育的价值性,厘清价值主客体关系,才能增加其有效性,进而增强其实效性。以价值理念为引领,将教育理念、方法与大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到实践、从体系到路径等多个维度,从而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发展。

(一)理论层面:抓好主渠道教育,增强系统性

人才培养是高校功能定位的重要使命。高校不仅要注意培养“才”,更要注重培养“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如课程学分、活动参与、竞赛创新、毕业设计等,以贴近学生、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大学校园、进教材课本、进学生头脑,注重增强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旗帜鲜明地指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为美丽公民心灵、美丽社会、美丽中国涵育和导引提供新的“成长点”和“适宜气候”。另一方面,增强系统性,发挥1+1>2效应。首先,教育引导要正确、深刻,明确目标靶子;其次,舆论宣传要完整、准确,把握教育内容;再次,文化熏陶要多方、全面,形成常态化;最后,实践养成要积极、主动,融入人民群众,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实践层面:注重实践,深度人本化

除了抓好主渠道教育,如何增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创新方法路径?这又是目前我们必须探讨的现实课题。大学生心态是时代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群体心态变化与个体心理困扰亟待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与行动。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90后大学生群体成长成人成才,就必须用好“隐形的手”,融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基于客观事实和根据科学规律,增加认知、增强情感、锻炼意志、磨砺信念、自觉行为。当然,这既需要各种时机和场合,也需要一定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更需要投入社会实践,以实践活动育人,在实践中提升教育实效。因此,不论是部属重点高校还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都应为大学生寒暑假实践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计划”、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实践,服务社会,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和情感体验,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工转化“为大学生教育的“训练场域”和“实验基地”,在实践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情感体验中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等,从而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下精神成人。

第2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一、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分析

从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培养是为了以后能够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普遍化、科学化。从人的思想发展上来讲,创新意识是其他一切意识养成的基础和推动力量,也是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体育教学,并创新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提炼自己的体育潜能。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思维变革、思想变革的导火索,学生才能够点燃创新与变革的火箭。

二、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

创新意识培养需要一个更为开放的教学制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验证。高中体育教学属于户外教学活动,实践机会也更多,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相应的条件,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

1.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教学核心

传统的高中教学理论主要针对体育发展史和体育技能进行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档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文化学习课程的压力,一切活动的开展也都是按照教育部关于高中体育教学课程要求开展的,对体育教学还不够重视,教学核心的制定更是偏离了教学本质,因此,必须树立以创新意识体育教学核心,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该围绕创新意识培养而开展。高中学习生涯中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在体育课中放松身心是一方面,但是,更应该抓紧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推动作用。

2.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开展体育创新课堂的基础,也给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起到了标榜作用。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意识,然后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课程安排进行培训和优化,以创新教学为主要参考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注意是规范,而与约束无关,积极支持教师在教学中标新立异,创新教学方法。

3.教学准备工作

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同样具备层次性、递进性。在向创新意识培养的体育教学课程过渡之前,要给予学生一个缓冲期、适应期,之前学生的体育课一直都比较自由涣散,如果突然将学生召集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一定要事先进行规划,例如,第一次的课程可以给学生预留25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第二次预留20分钟,第三次预留15分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适应慢慢被统一管理的体育教学课。在学过程中,要注意迎合学生的兴趣,实施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更有创新的体育活动,注意增加竞争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对学生提问,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提问的类型要有创新性,例如:羽毛球还可以有哪些发球和对打方式,然后邀请回答者进行演示。

4.方式创新与实践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的思想向创新的方向上引导,注意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某些问题的答案评价方面、学生练习方式上面不能过于刻板。在竞技技能学习与运用中,可以提出要求与规范,但是,并不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达到标准效果即可。可以较多地利用现在的网络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生动的多媒体画面演示、精彩赛事播放与讲解等,都是非常优秀先进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将举出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1)制订任务与角色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是学者角色,也可以是教师角色,可以让学生进行教学讲解,以角色转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学者的时候,学生的想法是学生要如何躲避老师的监督,当他成为老师以后很清楚地知道学生会做些什么,也就能够意识到制止曾经自己有过的、不恰当的行为。

第3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174-02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显然,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物理学的起始――初中物理,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应试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观念要领,掌握规律,但它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倍受束缚。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或知识库,学生几乎不需要创新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才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全面认识创新的含义

中学生的创新与专家的创新是有很大差异的,专家的创新有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而中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显著的创新。因此,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使学生扬起创新理想的风帆。

2.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创新意识。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发明创造的过程,激发其对物理学的感情,确立顽强学习、刻苦钻研物理知识的决心。激发创新意识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使学生对物理学史有所了解,对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在人类认识史上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冲击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引起的重大技术变革有所了解,激发其创新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

物理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人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用等都离不开物理。因此,物理教学只有密切与现实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改造世界的主要力量,它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点。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能力上来是值得研究的。

1.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升华,其灵魂是想象力,其表象特征是独创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要杜绝人云亦云、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差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等现象。

2.留机会给学生,显现创新能力。

中学时期是理性思维和身体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学生们敏感好学,朝气蓬勃,憧憬成功的美丽。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让学生显现初步的创新能力。

首先,利用习题激发创新能力。选择一些已知条件不确定或答案不唯一的习题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经验选择适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其次,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要形成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多渠道地参与创新性活动。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与开发,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交流;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并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形成良性循环。

3.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大部分学生是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的,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要在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创新能力。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想象力丰富,易于接受新信息,其新思路、新想法缺乏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索的机会,导致其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加以正确引导,增设一些由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外实验,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其次,要增加探索性实验教学,活跃创新思维。探索性实验是一种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规律性和说明自然现象的方法。因此,可把课本中某些验证性实验改编为探索性实验,增强研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课外合理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物理课外活动要以活动来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学校要在物质上组织上为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注意扩大课外活动的影响,给学生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此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课堂教学有机联系,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挥学生的潜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在学习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只要教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俞学明.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第4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创新意识 培养

一、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创新知识的培养,多给学生营造优质的课堂氛围

创新是当今时展的主题之一,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是传授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拥有这种思考能力,对小学生创新意识有很大帮助。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提高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师是向学生传授创新知识的导航,教师自身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为此,在学校组织老师的学习培训中,教师要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先让自己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后才能有效的将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广大农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授课中,不断培养学生对问题独立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想成功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给学生创设足够的空间,并给与相关指导,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比如根据主题,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团队,以队为单位对问题互相讨论,然后提出各自的见解。每个人对问题的见解不尽相同,只有各抒己见,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的本质,最后,老师在其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学到相应的知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在每一学年的教学中,老师要指定教学计划,在每期计划中,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日积月累,使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而使教学计划更好的实施。

二、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利用好每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生活及教学相对落后的农村,传统教学的大致思路是:“老师课上教,学生跟着学,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及讲解让学生听懂,学生则只会按部就班的通过听、记笔记、做作业来掌握课堂上讲的知识。随着小学生教学体制的改革,显然传统式教育已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这更要求广大教师要有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来学习新的知识,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接受更好的教育。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为此,作为老师则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插上翅膀,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作为授课的引导和策划者,在教学课堂中,要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在脑海中应运而生。

三、结合学生农村的生活环境,利用身边的事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农村小学生生活虽然条件相对落后,但有着丰富的背景环境,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后,能将其与生活中的事联系在一起,巩固所学的知识,进而增加自己的创新意识。比如,在《球形》的课堂中引入,老师首先拿出一个乒乓球,问学生:“这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球形。紧接着,老师会提出:“同学们还见过哪些球形物体?”这时学生会说出好多东西,比如篮球、足球、西瓜、铅球、玻璃珠、鸡蛋、枣、苹果等等。这时作为老师的可以告诉同学,刚才你们所说的物体有的是球形,有的不是真正的球形。同学们,那么,我们就从乒乓球说起,看看它有什么秘密?简单的谈话,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的欲望,创新的意识也随之产生。让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利用课堂中的中心话题联想身边的事物,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好奇心中不断学会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结合中国现有的国情,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生在全国小学生占得比例是不容忽视的,占得比例很重,有一半以上。在生活及教学条件落后的农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尽快缩小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农村教育者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培养和指导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广大教师要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事物,有力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要充分利用外界环境的事物特征,使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总之,教师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新课改教育的发展,逐步跟上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为此,广大农村教师更应该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他们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作者简介

苏炳林(XX- ),男,山东无棣,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李王小学。

[参考文献]

[1]吴常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北京教育。1999

第5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策略

数学属于一种将抽象符号当作运算材料的数形结合的知识体系,逻辑性强.学生要学好数学需要在创新意识下,不断提高抽象、空间等思维能力.而课程教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的中心环节,同样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还有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的主要渠道[1].本文主要就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的方法及策略进行阐述.

一、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创新意识强,数学学习中就能够通过多样化解题方法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而学生创新意识强,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更好训练,能够让学生眼界更为开拓.如果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陷入固定模式,那么学生做题只会墨守成规,没有自主创新、自主探索能力,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成绩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拥有创新意识,要敢于冲破传统,利用创新教学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眼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数学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建数学综合知识体系

数学解题方法多样,解题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但是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告知学生几种枯燥的解题方法,不会联系实际问题分析的话,学生只是单纯记忆,不会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问题,并从实际问题出发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构建出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的话,学生会对学过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做题会更加得心应手.比如说,在学习简单分数运算的时候,我给学生列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辆车经过了特殊改装,每行驶200 km,所能节省的油量为18 kg,那么此辆车如果行驶了2 000 km的话,节省的油量是多少呢?因为刚刚学习完分数运算,学生多会采用比例关系来解答,18×2 000200=….计算后我让学生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了列方程解题方法.这样对列方程解题方法也是一个系统复习.由此证明,学生在拥有一定知识储备之后,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多构建综合知识体系,通过这种综合体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教材在改版变动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也高度重视,特别强调在解题中要重视用多样化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多,解题思路也更为宽广.例如,新课标教材,不仅增加了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增加了先通分再加减这种分数加减方法,同样也增加了估算、心算的计算方法.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这些方法,在做题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提出了估算这种方法,我会让学生多想不同方法,如22+49,在计算中既可以(20+50)+2-1=…,也可以(49+1)+22-1=…,两种计算尽管方法不同,但是都是利用了估算凑整这个整体的运算技巧及策略.在解题中主要让学生将解题的整体思维充分把握,便会拥有很多衍生方法,而多样性解题思路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得以创新的重要彰显.

(三)设置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在考试中能够获得一个满意分数,更是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通过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能够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2].而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及了解.例如,在教授学生“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以几名学生为例,让学生将他们从家到学校的具体线路实际画出来,通过学生上学的多种不同路径,让学生证明哪种更短,哪种到学校最近.并教导学生今后在遇到类似的找最近路径、最短路程的题的时候,需要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规律来解决.而学生通过自己画图,自己比较也会很容易就发现这个规律.小学生年龄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学中多设置情境,能够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学生学习充满兴趣,思维会更为敏捷,更为发散,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然,小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当作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多应用创新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综合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设置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学生自学能力才会得到长足提高,才会帮助学生创建创新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经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比较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现象尤为明显。调查采用样本选取、小组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以及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在校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区分性别、专业及生源地。受调查者共1000人,有效问卷976份。男生612人,占调查人数62.75%,女生364人,占总调查人数37.25%。其中文科类10.08%、理科类61%、医学类18.09%、艺术类1.175、经管类9%、农学类0.25%。城市学生占25.83%,农村学生占74.17%。

(一)对创新意识的调查

通过16道题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进行调查。调查显示,61.5%的学生认为创新意识和能力很重要。但是在被问到:对你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方面这个问题时,回答很不确定。其中认为家庭教育占18.92%、学校活动占18.67%、课堂教学占14.17%、个人因素占28.33%、就业影响占11.25%、其它占1.42%。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确定何种因素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占据重要作用。虽然这些高校学生可能意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普遍意识到创新对于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意味着什么,但是在如何建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上,无所适从。

(二)对创新能力的调查

通过18道题对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调查显示,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参加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占被调查人数36.75%)。虽然他们知道参加创新活动对自己最大的益处是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占被调查人数52.25%),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学生生活过于安逸,而使他们缺乏创新激情(占被调查人数34.9%)。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这种差距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能付诸行动,这也是大学生目前的通病,也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实际体现。当代大学生虽然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缺乏实际行动、缺乏贯彻和实施的能力。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通过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这种差异呢?

(一)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1.拥有创新意识,却不付诸行动。当被问到如果你的创新灵感不被大家认可,您还会继续吗?36.59%的学生选择相信自己的想法,但不会再付诸行动。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学校等客观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擅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把创新意识的消失归咎于外部氛围,所以当被问到你认为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认为氛围的影响占34.92%。30%的学生认为培养创新意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57.17%的学生支持偶尔从多方面多途径探讨解决问题,50.17%的学生坦言影响自己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身不够重视和自身综合素质较差。

2.创新性思维的缺乏。随着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可是,由于固有的定式思维的影响和知识面的限制而导致他们缺乏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33.5%的学生认为长期的学校应试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定势思维。

3.创新技能的缺失。31%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会产生新颖的创造意识。但是缺乏创新技能,其中包括缺乏新信息的加工能力、手动操作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等。上面谈到过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校园的文化生活的影响。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44.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学术论坛或者学术科技成果展,丰富了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40.67%的学生对学校及学院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满意。这个数据说明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动力。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生命力所在。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是为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从以上调查分析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

树立创新理念需要持之以恒,这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终身培养的过程,进入大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阶段。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创新理念和能力要从过去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教师也应当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寻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契机,使学生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转变为创新理念下的实际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思考过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的魅力,使他们今后持续地创新和实践。大学教育应当更加注重个性的培养,对于有个性的学生,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并且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其个性,并能带动其他的同学开发和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习惯形成以后的实践向导。

(二)教学内容、方法与结构的调整

使用了多年的高校教材,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进入社会后不能学以致用,新的知识和理念不能及时从书本上获得,行动也相应滞后,教学内容和教材亟待改革。课程的设置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引进新知识,增设新课程,优化教学设置、更新教学方法,专业课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可供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设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沿的选修课程。专业设置应遵循“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思路、使学生在广泛学习基础、扎实基础的同时,能够在创新意识引领下扩大专业领域,并且扩展到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知识的学习。50.17%的学生支持多途径探讨和解决问题,支持开放的教学模式和更新教材,说明这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三)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化

教师一直是教育的主导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先驱和实践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念,只有教师的理念先进和创新,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跟进和学习。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调整新结构,扩大知识范围,提高知识层次。教师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前瞻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大学的创新意识培养要从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入手,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带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树立多元的学生创新观

第7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赵斌(1968-),男,吉林公主岭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教授;钟晓晖(1977-),男,河北邢台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副教授。(河北 唐山 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编号:K11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08-02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各高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任务。研究生是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来源。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教育教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因此,除了运用已有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入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创新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一、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世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因此,研究生应该如何培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业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现阶段,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招生计划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扩招给培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部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缺乏等。[2-3]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研究生的能力才能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另外,社会实践还能增强研究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研究生只有把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让理论指导实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社会实践是提高研究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创新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一定目标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开拓新道路,解决新矛盾,并产生新的思想成果或者物质成果,以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过程和行为。[4-6]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必经之路。一个国家想要生存和发展需靠创新来支撑,需靠创新型人才来引领。创新型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二、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培养现状

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积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全国工科领域内最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它把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学习作为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转变为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是实现创新的手段,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与实践平台,竞赛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扩大了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在教务处主办、冶金学院承办下,河北联合大学首次参加了第三届节能减排竞赛,研究生团队的科技创新作品“转炉煤气显热回收与变工况发电工艺设计”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第四届节能减排竞赛中,河北联合大学社会实践作品“唐山市工业锅炉利用现状调研及节能减排对策分析”再次荣获全国三等奖。通过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学生们逐渐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学会了从多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2)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河北联合大学在唐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设有硕士站,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唐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主要从事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性能监督检验,同时开展安全阀校验、锅炉水质检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金属材料理化试验等技术服务。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在该所实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去现场进行检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与专业人员对问题进行探讨,拓展了研究生想问题的思路,开阔了视野;通过现场的实践和锻炼为研究生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

2.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比例失衡。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队伍不断扩大,形成了生多师少的“放羊”局面,研究生和导师比例失调的问题随之出现。导师数量较少,形成了一个导师多个学生的培养模式。在一些热门专业中,研究生人数往往是导师人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那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导师往往是本学科的骨干力量,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实际用来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研究生精心培养的问题上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2)研究生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研究生生源的总体水平有所下降。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学生都倾向于就业形势良好的理工科专业,而忽略了对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和心理卫生的学习,致使综合素质偏低。[7]近几年,部分用人单位指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创新、独立完成任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处于一般水平。此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如下:学校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使研究生参与度不够;研究生自身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3)教学资源匮乏。自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以来,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学习环境。目前,部分院校仍存在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用品缺乏等问题,[8-11]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不得不有所取舍,降低实验标准。在研究生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固然重要,若没有实验平台作为依托,创新活动就如纸上谈兵。在教学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某些院校的非热门专业中对研究生的培养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授予,没有相关的实验室,缺乏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方法及对策

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研究生单方面的事情,还必须有社会、学校和导师的积极协助和配合。针对现阶段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方法和对策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增加导师数量,提高导师质量

对于导师数量不足的专业,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制订相应奖励制度,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企业导师充实专业导师队伍,确保导师有更高的热情和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导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参加创新活动,获取创新经验,以便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行正副“双导师”制度,研究生副导师可聘用企业专家等,拓宽导师的选择范围。

2.建立健全研究生知识体系结构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该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兴趣等制订研究生学习计划。以往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没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在教学上,学校要不断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另外,学校还可以制订创新奖励制度,把物质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

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课堂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创新和实践当中去。学校应加强与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和努力寻求新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实践平台。学校还要合理分配资金,加大对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不断引进新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4.组织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必须给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学术活动。研究生只有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上才能很好地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才能不断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为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导师还应监督研究生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并激励学生在重要期刊上,紧跟学术发展的步伐。

5.严格规范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和撰写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完成和撰写是否顺利,选题也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生课题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选择,以便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通过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研究生要明确论文的预期创新点,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和具体实践环节中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将实践和创新统一起来。

6.发挥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动性

研究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逐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时刻关注现阶段的学术动态。另外,还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遇到问题能够正确地面对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善于总结和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使命。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研究生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使自己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萍.我国高校研究生素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5-47.

[2]薛惠锋.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四大共性问题[J].中国研究生,2010,(8):53-55.

[3]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赵珂,贾杰,方芳.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58(2):201-203.

[5]彭春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6]颜海涛,马跃进,赵建国,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7(3):14-17.

[7]孙兴民.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56-58.

[8]安利民.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世纪桥,2011,(7):156.

[9]邓建国,阎鸿森,张鹏辉,等.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20):23-25.

第8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同时还要从主体性学习、课堂内的在文化拓展以及学生想象力等方面,来培养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吸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获,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人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三、文言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莫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该下之围、乌江自列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问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四、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

第9篇: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创新意识,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它以追求新颖、独特、富于开拓性为基本要求,集各种思维方式于一体。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想前人之未想,创前人不曾创。学校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那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是学生创新行为的主要动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的动力之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敢怀疑、勇于创新。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效果要比“教师单纯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方法好得多。例如,对于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究竟如何开展这个问题,我曾经征求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主安排。结果,学生的创意让我出乎意料,创意百出:一位同学把课的准备部分将以往的慢跑热身部分,换成了打“橄榄球”(把篮球当作橄榄球),男生、女生分组进行,这样无论男生、女生的篮球技能如何,都很好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学生们玩得很起劲,甚至有同学建议整节课都上“橄榄球”,学生真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另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不拘一格,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到具有创造性的情境中去。例如,在篮球分组教学比赛中,男女混合分组(如4对4半场比赛,其中一边各有一名或者两名女生),女生控球时只允许对方女生防守,男生控球时男女都可以防守,既增加了新鲜感又加强男、女生之间的互动。再如,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耐力长跑。为了不让学生产生厌跑心理、抗拒心理,通过观察发现,男生普遍喜爱打篮球,女生喜爱可以瘦身的跳绳。打篮球和跳绳恰恰是可以锻炼学生耐力的活动。因此,可以将打球,跳绳和耐力长跑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做自己喜爱的运动,又可以起到锻炼耐力的目的。当耐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让学生进行长跑。显而易见,学生长跑已经不再是一项艰难的事情,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创造技能

不论学生学习何种知识或是技能,最终的目的仍然在于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将学校体育中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生活分裂开来,那么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迁移也会受到限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对体育与生活相关之处的联系,举一反三地学习知识。由于学生年纪和社会经历的限制,有时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关联,并尽量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以便知识能够更好的迁移转化。例如,花样跳绳运动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项体育运动。另外,花样跳绳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运动这些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例如,进行花样跳绳推广教学时,在学生练习掌握基本的花样技巧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散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尝试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还能进行何种变化。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的方式,最后还可以进行创造的成果展示。不断的开拓创新花样动作,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是花样跳绳的生命力得以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师不但要积极进行花样跳绳运动的研发与动作编排,在教学中还应当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跳绳拓展创新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们开拓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能让花样跳绳这项运动能够有活力地持续开展下去。

三、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鼓励学生自编自创

并不是只有科技发明创造以及艺术创作才被称作为创新,创造活动发生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品质来源于生活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论多么微不足道的创新都会对个体创造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培养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氛围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创新的实践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就有很多可供学生创新的机会。教师可以结合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自创游戏、锻炼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创编舞蹈、健美操等。例如,在推铅球教学中,我们分小组给学生提供铅球、实心球等器材,让学生创编各种手臂力量练习的方法,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演示,学生为了使本小组表现得更好,大家都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创编出各种练习方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这种创编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正确引导督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思想阶段,还应该积极动手实践操作。任何创新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创造成果,否则仍然只是一纸空谈。比如,将搏击的步伐及击拳动作技术与健美操的节奏和韵律组合,就派生出了搏击健美操;将登山的健身功能与健美操的运动技术组合,就产生了踏板操;将传统拉丁舞的动作和健美操的动作相结合,配以热情奔放、动感十足的拉丁音乐又产生了拉丁健美操,等等。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和督促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避免学生只是观望和空想。操作能力不仅是创造力中的优良品质,还是生活、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品质,更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勤劳诚恳这种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体育教师应该从体育教学环节入手,鼓励学生参与运动,培养学生凡事亲力亲为的习惯。对于学生懒惰、拖沓、只说不练的习惯要督促教育,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结语

现有的学校体育功能尤其是其教育功能,十分重视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功能、德育以及美育功能。而对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功能,则充其量属于培养智力发展的一个子功能,并未单独进行阐述。因此,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起来,不断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贵奇.浅谈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华章,2007,(1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