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

第1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基础技术;检验技术;提高策略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医学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与我国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逐渐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随着人们对医学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界对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如何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进行研究,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1]。

1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概念

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标本收集、标本检测、生成检测报告、结果反馈、提供指导。①标本收集。主要是指通过正确的方法收集标本,如:临床上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并将肿瘤作为病理标本进行保存,除此之外,标本还包括血清、抗体、微生物等;②标本检测。主要是指通过正确的方法对病理标本进行检测;③生成检测报告。主要是指根据对病理标本研究的结果书写检测报告,检测报告要注重考实及正确性;④结果反馈。是指将生成的检测报告反馈给患者或医生,医生再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判断;⑤提供指导。将此次检测结果作为将来临床医学研究及诊断的指导及参考[2]。

2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2.1检验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等各方面的加速发展,并且随着一些较差生活习惯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深入,近年来我国的患病人数有了明显的上升,而导致疾病的因素以及疾病的类型也有了明显的上升,这给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增加了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项目,而且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这就对参与检验的工作人员的技术以及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临床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参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工作人员存在综合素养较低的问题,一方面其检验技术不符合检验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其对于检验工作存在仔细度不足的问题,这都对我国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障碍。2.2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应用的不成熟。众所周知,全球的医学水平的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在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方面的技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随着该项技术的逐渐提高,若我国应用得当,不仅可促进我国医学技术的综合发展,也可使我国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存在较明显的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应用不成熟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医学技术的进步,而且对我国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完善及提高也会产生不利影响。2.3基础问题处理不到位。该问题主要体现在采集标本方法的不正确,以及送检不及时,这与参与此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分不开,这不仅导致检验工作进展的不顺利,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亦有所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是衡量我国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重要指标,因此,此类基础问题处理的不到位,会影响我国对自身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评价,进而影响其有效提高。

3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

3.1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养。此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选择检验技术、工作认真度符合要求的人员参与检验工作。在选择检验人员时,除了要考核其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还应让其进行现场模拟工作,判断其工作状态是否符合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要求;二是提高在职检验人员的综合水平,全球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日新月异,为保证在职检验人员技术的进步,也为了提高我国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应安排在职检验人员对新兴的检验技术不定期进行学习,并定期考核其综合素养,从理论知识、临床检验操作、检验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检验人员,应安排其暂时停止检验工作并进行培训指导,若培训指导后考核仍不符合临床检验的要求,则不应再让其参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综合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养,而且可以达到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最终目的。3.2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正如前文所述,由于临床疾病类型的增多,使得临床医学基础检验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于日益增多且有着病理多变性质的疾病,原有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难免会存在一些错漏之处,因此,必须提高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创新研究力度,对此,可以通过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来达到此目的。创新研究小组人员的选择尤其重要,需选择有丰富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经验的人员,且其必须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发展以及病理判断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其次,创新研究小组主要负责在原有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新出现的疾病类型对技术进行创新,并通过临床试验确定技术的可用性。3.3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应用效果。众所周知,近年来不仅是我国,全球的医学技术均有所进步,临床检验技术更是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不仅检验技术的项目得到了拓展,检验技术的高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进而对我国临床医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必须要合理应用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首先,在进行临床医学基础检验之时,除了本有的检验技术之外,还要综合应用各项技术,例如:免疫学、微生物学、血液学等方面的技术,进而达到有效提高检验技术的目的。3.4规范标本采集及送检管理。标本采集及送检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基础所在,因此采集和送检技术也关系到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是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个行业均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了工作中,对自身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医院也可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对标本的采集及送检进行信息化管理。例如:首先利用电子信息系统,通过患者住院号查找到患者相关信息,确定标本类型,填写相关信息并保存;护士在确定病理标本及患者相关信息无误后,打印病理标本标签并贴于标本袋上,医生与护士进行信息核对后,再将病理标本对应的放入标本袋;再通过气动传输系统将标本传至临床检验科室;临床检验科室通过扫描标本标签,对电子信息系统内的标本的状态信息进行更新;最后,应注意一般应在工作日下午4点之前将标本传至临床检验科室,若超过下午4点,则应对标本进行妥善的保存,在第二日再送检[3],例如:病理标本等应使用4%的甲醛溶液浸泡标本,浸泡液的体积一般约为标本的5-10倍,并且应注意好与夜班护士的交接签字工作。3.5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监督及反馈小组。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监督小组,除了不定时考察检验人员的工作情况外,还要不定时抽查检验人员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随机抽查一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中关于检验方法、技术、结果等的叙述是否存在错误的地方,通过监督小组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工作的效率,而且对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进步及完善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反馈小组,主要是通过收集检验人员对检验的心得以及对检验技术的意见,来寻找出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将其反馈给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以便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对检验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研究,进而达到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目的。

第2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范文

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要求临床检验师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检验工作,以满足急慢性疾病诊疗需求。而临床检验师的临床医学检验水平会直接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准确率造成影响,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满足急慢性疾病诊疗需求,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结果,检验师必须不断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下面结合实际简要分析临床医学检验的现状,总结出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方法,以供参考。

1临床医学检验的现状分析

(1)不少检验师忽视正确、合理放置标本,导致标本因长时间放置,使得标本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2)部分检验师不能熟练掌握新技术和新仪器,不能科学、合理使用检验方法和检测试剂,这些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导致误差的产生;

(3)检验师缺乏参与临床诊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够及时、充分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很多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未得到充分利用或被错误理解,对检验技术的提高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检验科室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科室仅给予仪器和试剂的选用高度重视,而未给予科室人员、仪器保养、操作流程等管理以重视,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降低检验质量。

2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2.1做好标本采集工作

2.1.1做好标本采集前的工作采集检验标本前,认真核对受检者的基本情况,如受检者需要检验的项目、受检者的姓名和性别等。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受检者解释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果受检者需要检验肝功能,则提醒受检者要保持空腹状态。如果受检者需要检验血脂,则需要提醒受检者在检验前三天不要食用胆固醇丰富和高脂的食物,检验前一天不要饮酒。如果受检者需要检验痰液,则需要在咳痰之前嘱咐受检者采用清水漱口,然后取深部痰液,并在采集两小时内检验。如果受检者需要检验尿液,则需要提醒受检者在检验前不要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等药物。

2.1.2做好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采集血液标本时,要确保受检者情绪稳定,确保标本、注射器的清洁和干燥,不在受检者血肿部位采集血液标本。如果受检者属于输液患者,则需要取输液对侧肘部静脉血,以免液体对血液造成稀释。采用酒精擦拭采血部位,待酒精完全干后再采集血液标本。完成血液标本采集工作之后,将抗凝剂加进标本中,及时将血液标本送检。

2.1.3做好尿液标本的采集工作采集尿液标本时,要确保受检者在检验前没有服用过禁忌药物。如果受检者服用过抗菌药物,则需要在受检者服用药物后5天采集尿液标本。采集尿液标本时,要确保尿液标本的新鲜性。进行碱性尿蛋白试验时,要对尿液pH值加以注意,以预防碱性尿造成蛋白试纸假阳性。

2.1.4做好粪便标本的采集工作一般情况下,标本的采集量为黄豆粒大小,或者采用多点法进行样本采集,以便对粪便的颜色、量、性质等进行严密的观察。

2.2做好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2.2.1做好检验前质量控制工作进行临床医学检验前,要仔细检查所使用的检验仪器,确保将要使用的检验仪器可以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2.2.2做好检验时质量控制工作按照仪器的相关操作规程进行严格的操作,避免因操作原因造成的标本误差。如果试剂长时间没用,则在使用前,需要对试剂进行仔细的检查,确定试剂质量合格之后才可以使用试剂。此外,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书配制和使用检验试剂。使用完试剂后,将试剂放置到冰箱内加以保存。

2.2.3做好检验后质量控制完成检验工作后,要做好检验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如果发现磨损部件及老化部件,要及时将其更换,以延长检验仪器的使用寿命,减少因仪器原因造成的标本误差。同时,要将检验仪器的使用时间、使用者姓名等情况详细记录在案,还要详细记录维修情况和故障处理情况,以便提高检验仪器设备的管理质量。

2.3加强检验师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与交流

检验师要及时将最新的检验仪器、最新的检验项目等向临床医生介绍清楚,通过和临床医生的沟通与交流,让临床医生了解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检验方法等。一旦出现异常的检验结果,要及时将情况告知临床医生,与临床医生共同就产生异常检验结果的原因加以分析。同时,还要善于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检验工作加以完善和改进,掌握与疾病诊断的相关知识,以不断提高临床检验技术水平。

3小结

第3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范文

关键词:检验医学;健康体检;作用

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医学过程。健康体检都会有许多的化验检查包含在健康体检项目之中,可以说健康体检离不开化验检查的支持。实验室原来技术比较简单,仪器设备主要是显微镜,所以医师一直掌握和从事实验室操作。随着工作量增加,也是指导助手完成实验,对结果的解释和如何将结果应用到临床,用于诊断,治疗观察疗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是医师负责。80年代实验室检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成为医学检验(Medical Technology)。21世纪,随着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医学检验有了深刻和广泛的发展,不是由一般的医师能领导。逐渐发展具有扎实实验室技术工作理论基础和高超技术,又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从事的独立学科,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此时的临床医师已经不能充分了解具体的实验技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新技术。所以检验医师有义务对各种检验结果做出解释,向临床提供咨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如何发挥检验医学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

1 帮助医师合理选择化验项目

体检化验具体项目基本分为常规项目和可选的差别项目。常规项目应该尽量满足,而可选项目应根据每个体检者的不同、根据身体情况、经济条件等进行选择。21世纪以来,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使生化,临床检验,免疫,微生物的部分项目实现了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化学发光,放射免疫,微生物全自动鉴定技术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得到快速发展[1]。检验医学的现代化使检验项目越来越多,检测准确度和精确度也不断提高。由于检验技术和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加,医生对各检验项目原理和应用的不熟悉,使其选择难度增加。检验医师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和临床医师沟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选择。比如,根据患者年龄,20岁体检者可以注意黑色素瘤方面的检查, 50岁可以做结肠癌的筛查。根据患者病史,如果有糖尿病:增加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有乙肝可以查病毒定量。根据检查目的,如高血压患者可以查胆固醇和半光氨酸进行功能性检测。半光氨酸升高可以通过补充B族维生素和叶酸即可,胆固醇通过饮食方可调理,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2 提醒患者做好体检前的准备工作,正确采集运送标本

患者的准备是保证送检样本质量的内在条件及前提要求。由于检验结果是大多通过采集血液标本通过检测其各项指标来分析患者健康状况。由于很多体检项目的参考值根据健康人群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空腹标本制定的。所以体检患者最好上午7~9点情绪安静状态下空腹采血。避免一切影响血液成分变化和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如患者情绪,饮食,剧烈运动,服药情况,静脉输液,采血时间,,生理节律等。一般是抽血前3d内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品,不要饮酒,晚上应早休息,避免疲劳。药物对检验影响非常复杂,对血细胞和生化检测过程都会有较大影响。像大剂量服用VC可以使酶法测定胆固醇,甘油三酯假性降低[2]。所以前3d不要服用药物。对于心脏病患者不能停药的,注意仔细阅读药品说明查阅文献,分析了解对实验的影响。有的急诊项目有一定的检出时限,应及时采血,像急性胰腺炎血淀粉酶8h后升高,心梗三项胸痛4~6h检出率最高。采血人员注意采血时真空管种类的选择及采血顺序病及时运送检。先采抗凝管,然后再采其他管,如果顺序颠倒可因血液在针管中停留时间较长,影响凝血实验的准确性[3]。根据具体检验目的做好样本的运送,如血气标本必须严密封闭,隔绝空气。

3 检验人员做好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任何一个检测结果都是通过一定检测系统得来的,实验室检验人员应当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一般的说,检测系统由检测方法、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等构成,还包括操作规程、操作人员、环境等。因此在质量管理中必须强化检测系统的概念,加强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强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主动开展室间比对活动等,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力争达到不同医疗机构实验室之间结果的可比,互认。对临床医师而言,使不同医疗机构实验室间检验结果有效、可靠,可信。实际操作中,检验人员必须及时和临床医生沟通,信息交流。及时发现不合格样本及正确分析处理与临床不符情况的原因。

4 做好化验结果得解释工作,正确理解化验单

对于超出参考范围的一定正确理解。但目前参考值范围是参考个体测定值以95%正常人群分布区间来确定的,还有5%的正常人不在此范围之内,所以,出现偏低或偏高的现象,应持慎重态度,可定期观察。同时也要结合每个指标具体的医学决定水平和患者的体征及其他结果综合判断,就拿甲胎蛋白(AFP)来说,此项目是最常规的肿瘤筛查项目。AFP明显增高则可能是原发性肝癌,但肝炎,肝硬化活动灶,和卵巢胚胎瘤及少数胃癌,胰腺癌也会出现AFP假性增高[4]。再比如,高原地区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普遍高于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属正常范围而在高原地区出现同样的结果可则能是贫血患者。因此,当发现检验报告某些指标出现异常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帮临床医生正确解读实验结果,对患者的情况做客观的判断。

5 健康体检后指导临床医生做好复查工作

体检者拿到体检报告后,应遵循医嘱,对有些项目定期复查。如首次检测出高血脂的时候,临床医生会建议再次复查禁食12~14h的血脂水平。根据至少两次标本的结果判断是否存在高血脂或采取预防治疗措施。对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根据是否有其他危险因素和血脂分层水平进行分级预防,决定何时用药治疗[5]。患者如果忽视复查而不作处理,血脂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的发生。所以要定期进行化验,监测是否复发、是否继续用药,一切医疗活动,离不开检验的协助。

综上所述,检验医学在整个健康体检过程中对于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检验实验涉及学科领域较宽,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对检验医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检验医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熟练掌握医学理论和实验室专业知识。除了常规体检中做好项目的选择,标本的正确留取检测,检验结果的处理,还应该把先进的检测项目,检测意义通过制作宣传册或学习课件等方式对医生护士等进行培训,尽量避免影响实验结果的一切因素,提高检验质量。做好临床的咨询工作,与临床医生沟通,根据病情正确理解检验结果,有效发挥检验新技术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红.浅谈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2,4(2):110.

[2]臧桂运.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保健,2008,16(27):1439-1440 .

[3]王雪峰,王鸿利.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与应用[M].第1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29.

第4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范文

目前的教学中均以检验项目的参考值、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为重点,但许多疾病的某一检测项目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变化,而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某一检测项目也可能呈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应加强检验项目与疾病关系的综合分析。比如肝功能检测一章,课本上往往对肝功能检测3大方面(蛋白质功能检测、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血清酶类检测)进行重点讲解。在蛋白质功能检测一节,又分为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以及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等。那么,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按照内科学中肝脏常见疾病依次讲解,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过程中,应选择哪些监测指标;在肝性昏迷的患者中需要监测哪些指标。根据疾病的需要详细地进行讲解,使临床医学生更能明白针对这些患者应该开什么样的化验单,如何使用这些检测项目排除某些疾病等,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疾病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学内容脱离临床

在临床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应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兼顾检验医学”。

2.1应向学生介绍实验方法学,了解每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不同需要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梅毒的血清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3种方法: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非特异性快速梅毒过筛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那么,哪种试验适合作为初筛,哪种试验适合作为确诊,哪种试验适合判断疗程等,应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目前临床实验室已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以前的检测方法高,且方便快捷,可更好地服务临床,尤其是急诊患者,但临床医生对此还不太了解。另外,梗阻性黄疸时,理论上尿胆红素检测为强阳性,尿胆原检测为阴性。但因为尿胆原检测过程中,当尿胆红素水平较高时,会干扰尿胆原的检测,所以会导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尿胆原假性轻度增高的现象。

2.2应重视新技术、新项目的介绍。实验诊断学教学严重滞后于检验医学的发展。虽然新版教材已更新了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临床的新技术和新项目,但是目前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仍偏重“四大常规”和血液骨髓学检验等手工操作项目,远不能概括如流式细胞技术、基因芯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诊断、药物浓度监测等许多已在临床应用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教学中甚至还包括已经淘汰的检测项目,如出血时间的测定、血块收缩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而一些临床上常用的新检测方法却未提及。另外,实验诊断学的设施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而临床上检验项目基本上由自动化的仪器完成,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应加强新项目、新技术的介绍,这不仅为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打好思想基础,也有助于临床医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比如卵巢癌诊断过程中新的检测项目人附睾蛋白4检测,是最新发现的卵巢癌诊断标志物,特异性和灵敏度均高,与现有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25结合更具有临床价值。

第5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范文

【关键词】 医学检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技术与方法;教学方法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蓬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1],也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这种以核酸生化为基础的新技术自发现以来,已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不可缺的最有价值的诊疗手段之一[2],作为医学检验的最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检验学科的各领域之中;如PCR技术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测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开设《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有促进作用[3],因此与时俱进地在检验医学专业开设该课程显得紧迫和必要。

分子生物学技术种类繁多,发展迅速,对于医学本科生阶段来说不可能全部实际操作,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我们要以传授分子生物学中和临床检验诊断关系密切的技术为主,改善检验医学专业知识结构,适应新世纪临床检验诊断的需要,同时启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及疾病诊断研究的热爱[4]。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与其他实验课有相同之处,又有其明显的特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与结果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既体会到生命微观世界之奇妙,又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医学检验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实验技能的全面训练,是我们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的动力和方向。

1 完善实验课整体设计

根据医学检验本科生教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合适的实验指导书;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的整体设计,以完整、系统、实用为原则,经典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从整体上设计为一个完整的大实验,实验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连贯,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下一个实验的材料;同时开设与临床应用较密切的实验项目。如我们在设计遗传多肽性诊断实验时就包括DNA的提取、PCR扩增、限制性酶切、凝胶电泳、结果统计分析等方块。不仅如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还强调一种总体的设计理念,系统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去做实验,更要学会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筹备实验,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医学检验诊断研究人员而非简单的操作人员。对任何一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认真分析、领会,掌握其原理,尤其是实验的整体设计思想,逐渐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中吸取其精华,学为己用。而且,通过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们接触更多的、课堂上又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技术,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为真正走进实验室做好技术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2 实验项目及内容的选择

鉴于以上的设计理念,在实验项目及内容上进行了精心选择和合理安排,既注重系统性,又强调实用性,将教学实验、临床检验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实验内容更加贴近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生物技术在医学研究及检验中的应用;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以一个临床检验诊断或科研项目的分子生物学实验部分为基础。如:PCR-RFLP 检测基因长度多态性分析实验,就含有基因组DNA的提取、核酸琼脂糖凝胶电泳、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等几个实验内容。基因的克隆表达实验就包括:质粒DNA的提取、限制性酶切、目的片断连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以及表达产物的鉴定等内容。而最后的实验设计更是要求学生对整套实验技术及原理的全局把握,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划分小实验课的实验分组人数,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注意实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3 规范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包括备课、预实验、实验讲课、指导、总结、批改实验报告等环节,把培养目标严格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规范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积累教学管理经验,逐步将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以提高教学效果。采取的措施是:①新开课之前首先试讲,听课对象是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和技术人员,对内容安排、授课重点等进行把关。同时,必须做预实验,熟悉掌握整个实验流程。第一次带实验的年轻教师必须先听课,并与高年资教师一起带教,以后再单独带教。②坚持集体备课。在开课之前,组织全体教师和技术人员集体备课,理顺前后课之间的关系,分清各课内容的主次。实验技术人员介绍实验总体安排,强调操作注意事项,教师相互协调实验的具体步骤,保证在共用仪器时步调一致。③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组织部分学生座谈,面对面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④改善实验条件。联合临床检验科配备了荧光定量PCR仪、冷冻离心机、低温冰箱、各种电泳仪、恒温振荡培养箱、紫外暗箱凝胶分析仪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必备的仪器和设备,从而保证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得以完成。

4 实验教学效果及体会

学生在开始接触分子生物学的时候总觉得很深奥,在理论讲解时总感觉很难理解;特别对于以前没接触过分子生物学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经过整个实验教学完成后,很多同学都觉得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以及许多看似复杂的原理突然显得前所未有的清晰、有条理。这其中包括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整体流程的全局把握,也包括对有关实验原理、分子生物学理论及临床诊断应用有了直观、全面、现实但又体系的认识。学生感到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仅涵盖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重要内容,而且前后贯通,学到的不仅是几个实验的具体操作,而是掌握了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当中常用的一整套技术,这是一般零散实验难以达到的一种效果。

从这几年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中体会到,首先教师要做到经验丰富,实验准备工作充分,教给学生规范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仔细分析实验步骤以及每步的条件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探讨其优缺点,如何改进,还有无其他方法,让学生了解与实验相关的一系列同类技术,使学生的思路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方法,而是扩展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途径。尽管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将这些方法一一实践,但开阔了思路,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灵活自如地选择应用,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当面对新的相关实验技术时也不会束手无策。

5 结束语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解决,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新观点、介绍新技术、实验教学的考核、实验成本昂贵与实验经费紧张的矛盾,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知识结构的更新等,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每一位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和完善, 使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侯天文,尹晓琳,陈兴,等.绿脓假单胞菌超广谱B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9):546-548.

[2] 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137-139.

第6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范文

1对检验前各项基本信息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

对于受检标本来说,其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都要求十分准确,并且受检的标本在被送至检验科室之前就已经将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与检验的时间、采集方式及检测项目都附加上了,同时也附加了所用防腐剂、抗凝剂以及电子医嘱等各方面的医疗信息。从检验科的角度来说,其工作人员在接收检验标本的同时也接收了各项基本的信息,此时工作人员所需要做的就是对各方面的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的核实与确认,确保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是具有实用性、无错误的,同时其还应当对基本信息缺失的受检标本进行拒收或补充,从而使每一份受检的标本都配有属于自身的完整信息链,最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所有的检验前基本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中以作备用。要坚决杜绝受检标本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失真,从最初的采集标本到核收标本都应当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操作下进行,从而确保所采集标本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应当对采集标本在检验之前的环节中做好质量控制,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妥善处理好,就可能造成标本在送至实验室之前基本信息就被改变,从而对检验的结果产生影响。为此,在这方面医护人员应当坚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求空腹抽血检验的项目必须空腹抽血,在进行肌酐清除率、血脂及血糖等检测时应当限制患者饮食,采集标本前医疗人员应当对其提出严格医嘱;②由于选择的不同,得到的最终检验结果也可能不一样,因而要选择规定的进行标本采集;③输液前后采集到的标本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对造成变异的标本进行分析;④运动前后采集到的血液标本也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应当在患者静止状态下进行标本的采集;⑤转送标本如果不够及时的话同样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受检标本的时效性要去十分严格。因此,要严格控制好标本送检的时间。

2对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1实验试剂质量管控

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检测试剂进行管理。检验科室每个月都会消耗很多的检测试剂,通过计算机系统对试剂进行管理,从而可以充分保障其使用质量,可以将有效期内的试剂及时投入使用。通过计算机管理,还能够查明试剂的具体库存数量,并且可以提醒部分即将过期的试剂,以及查询试剂的经办人与领取人,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发生率,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检验人员应当依据仪器的性能选择有关配套的试剂,例如进口仪器应当选择进口的试剂,复溶的试剂应当现配现用,对于暂时不用的试剂则可以将其放进冰箱中冷冻保存起来。

2.2实验设备质量管控

当前,由于检验科室应用的仪器设备品种多样,所以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以提高医学检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检验科室使用的实验设备应当更新升级,全部实现网络化、现代化管理,对于仪器设备的相关数据信息也同样应当录入到网络系统中实现数字化管理。第二,维持仪器设备日常运行的良好的状态,对其进行定期的功能测试及保养维修,对其每日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且详细记录仪器设备的每一次使用情况。依据国家计量法的相关要求与规定,医疗设备仪器应当接受定期的校验,同时还要保留检验证书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检测时制度环节的管理与控制

第一,强化制度管理强度是对检验工作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为此,医院应当完善与建立出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工作制度、质量标准、岗位职责以及操作考核制度,同时还应当制定出科学的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以及检验标本送检核对制度等,以保障检验科室内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且也能在日常工作中对检验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赏罚分明,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而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第二,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检测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测,一旦在某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应当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及调整对策,从而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第三,加强检验技术人员在基本技术、基本知识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同时还需要围绕新测定办法、新知识以及新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展开相应的技术学习与培训工作。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其介绍国内、国际上医学检验工作的发展状况,从而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4对检验报告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临床上检验报告复杂而繁多,并且检验的时间也不一致,一旦没有对其进行妥善的管理就可能导致检验数据丢失,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较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将检验出来的结果录入到服务器之中,对于具备访问权的科室医师可以通过服务器直接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从而更好地开展治疗工作。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但方便对检验结果的管理,还为患者与医护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①通过计算机查询系统能够实现对检验结果的实时分析,对患者在同一检测项目多次检验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能够帮助医疗人员对病情与检验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检验技术人员在检验结果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工作十有利。②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当前检验科工作中,如果对于一些检验项目的参考值不够清楚,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查询功能从而与检验项目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于患者来说,其在家中同样可以通过网络登录医院官网中的检验科网页,随时随地查询有关检验的各方面信息资料。③部分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可能会受到患者服用药物的影响,为此检验科室可以将患者病历资料相关的记录连接到医院网络之中,从而对其检验结果更好地解释,最终为临床医疗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

5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5.1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实现自动化管理

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临床检验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其自动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检验工作中计算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十分广泛,计算机技术能够应用在采集标本、核收标本、分析标本、实验质检、发放检验报告、查询检验结果以及分析检验结果等多个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进一步拓展了检验工作的范围,使其结果变得更加准确与科学,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将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疗工作者。

5.2循证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

循证检验医学主要是借助大量的临床总结与复习,对本专业所有实验项目开展经济学、临床价值及方法学等评估活动,其能够准确、有效而及时地对实验项目进行组合,从而将其更好地应用到临床诊治工作中。循证检验医学主要强调的是依据当前学科证据作为基本原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对检验医学的文献评价与研究设计进行规范,并通过当前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与先进的医学检测技术对检测的最终结果开展全面科学的质控及评价活动,最终为临床医疗人员提供最能反映出患者真实病情的相关信息数据。

6结语

第7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范文

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不同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不断形成崭新的混合型技术,如化学与电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化学传感器检验技术.光学与电磁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流式分析技术,等等。为了便于介绍和了解,应将医学实验诊断技术进行合理的分类。但是,混合型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众多实验诊断技术难以按某种单技术原理进行分类。由于同一原理可建立多种不同技术。而不同的原理又可建立类似的技术,用于解决相同的问题,因此,目前实验诊断技术分类比较困难。

2实验诊断具体方法

2.1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验诊断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钻研专业技能,经常去医院了解医学发展动态,以便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其次,上课前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试剂配制、用具的准备、提前预示,以掌握实验诊断的全过程和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微生物基础实验课中如果标本制作的结构不清楚、不典型、染色模糊、有人工假象,那么学生观察起来则很吃力,不能独立找到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结构内容。还有在进行细菌生化鉴定方面实验时,如果没有进行预示,不知道细菌培养生长的情况如何,实验诊断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给学生解释,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实验情绪,影响实验诊断结果。因此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2.2运用实验诊断教学方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了,从而使整个实验课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诊断教学,即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一次实验,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试剂,提出实验诊断技术要求和操作事项。

2.3做好实验诊断的考核方法

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过分依赖报告的优劣,导致学生不注重实验过程,片面追求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实验报告的篇幅与整洁程度,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不当回事。近几年我们将实验课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课后,学生普遍重视起来,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

3展望

发展基于需求。随着人们对疾病防治及保健概念的转变,医学实验诊断技术也必然向着相应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必然促使医学实验诊断技术的加速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医学实验诊断技术将会达到:①个性化和自主化为主的家庭或个人健康侦监。为达到此目的,将促使两类产品的出现:家用简便型检验仪器和即用型检测试剂材料。前者的形式可能是多探头、多功能衣帽、床、柜,甚至镜子、拐杖、手表等,后者的形式则可能是笔、纸、滴瓶、塑料卡片等。此类产品使人们可以自主检查、了解自身的某些生理或生化指标;②医院以综合生理功能监测室和组合指标化学分析室的模式服务患者。只要人进入综合功能监测室,受检后即可得出形态学检查结果。再由化学组合指标检测进行印证,最终得到确诊,即医院的实验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完成疾病的明确诊断。家庭或个人所需的实验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完成对健康指标、疾病状况的跟踪和疗效评价。

第8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范文

【关键词】 临床检验基础;二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临床检验的基础知识并综合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检验操作。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二段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已经滞后于前沿知识和技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不适合高素质检验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从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将《临床检验基础》二段式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主张以引导式教学(PBL)结合病案分析教学(CBL)为主的讲课方式,辅以多种趣味性教学形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应用、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联系临床医学和实验室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临床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改革教学大纲,使之与教学目标适应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修订:①选定新版的教科书,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及检验基础学习图谱;②合理安排课时(两阶段课时的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交叉同时进行,有利于学生牢记知识点,熟练运用知识。另外,在临床检验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见习项目,有助于学生了解临床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③实验教学中引进新技术,新仪器的教学,增设临床标本与案例分析、国内外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学习;④改革考核制度,以理论加实践考核为主体,结合课堂小考核,注重实验考核。内容方面改革之前以记忆性质的客观题为主的形式,应多考核运用知识点解决临床病例的主观题。

二、实行引导式教学,活跃理论教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实行引导式教学(PBL):即教师以问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内容繁多,相对比较枯燥,通过PBL的教学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做以下改进:

1、更新及改进多媒体教学课件

由于二段式教学中第一阶段采用的就是理论教学,学习的内容相对抽象、枯燥,为了让同学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掌握临床检验基础的理论,为第二阶段的紧密联系临床,培养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我们采用PBL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件制作中突出重点,将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选用适宜课堂教学的问题和典型病案让同学们思考,利用动画模拟使枯燥的形态学变得直观生动,同时不断改进我们现有的网络资源,在课外加强与师生的沟通和交流。

2、多样性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实行PBL教学模式就意味着课堂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轴来开展。期间,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相互讨论、最后答疑并归纳总结。另外,为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开展知识抢答或技能比赛,最后进行纠错、点评。这种互动式、竞争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摄取知识, 强化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授课质量与效果。

3、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设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为重点,同时,通过综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促进各学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交流。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收集整理教学课件、考试试题、图谱等资料,进一步丰富了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而这些资源将有助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及复习。同时我们可以设立网络答疑栏目,既弥补了课堂时间限制的不足又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通过实行引导式教学,建立了一种新型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钻研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研究的热情。学生既可在课堂内外和教师互相讨论问题,又能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验前准备,紧密衔接理论与实验教学

传统的二段式教学习惯于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独立开来,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临床检验基础》这门综合性学科,也不利于该学科的发展。在此我们提议通过加强实验前准备将理论与实验的教学紧密衔接起来。我们通过以下流程实施:①依据新教学大纲,理论课与实验课交叉安排,教师在理论课之后、实验课之前将教学安排,目的要求及实验设计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自学;②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整理汇总资料,进行实验思路方案设计并发至教师信箱,师生充分讨论修改;③让学生参与实验前期准备,并进行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④开始实验课。如此,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加深知识点印象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为接下来的操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模拟临床检验,“活”化实验教学

二段式教学的第二阶段是临床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二段式实验教学是以固定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操作模式开展。现在我们提倡实验教学以模拟临床检验为中心,以问题引导式教学(PBL)结合病案分析教学(CBL)的讲课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让实验教学课堂尽量接近临床检验的工作环境,从而学生更好地了解临床检验工作。

1、问题引导式教学(PBL)结合病案分析教学(CBL)

以PBL-CBL模式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和病例, 使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改变为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模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应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形式多样化

为活跃课堂氛围,实验课上可以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成立的兴趣学习小组可以进行课堂讨论:课堂上每组派代表演讲,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临床意义,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同组同学也可补充发言。老师中途可提问或提示启发同学思考,并在课堂总结时对每组同学发言进行点评,并补充归纳总结。另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技能比赛,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导向作用,推动检验技能的教学质量。

3、实验课开设:保留重要基础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

实验课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临床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我们的实验应保留重要基础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以病例讨论为主展开实验课教学)实验课前将病例资料发给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方案实施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认真观察学生操作及时纠正错误。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对未预期出现的结果要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并加以分析,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增加设计性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更是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而学习和钻研科研的氛围更加浓厚。

4、介绍临床新仪器,新技术,分享临床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电子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技和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医院检验科不断引进新仪器、新技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检验科的新仪器、新技术,以便学生与时俱进地学习。另外,为更好地适应熟悉医院检验科工作,教师们应以临床病案为例多讲授平时工作经验,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传递,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5、注重操作考核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操作考核所占比例。把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核优化为多次小考核加最终考核。考核以检验准确,操作熟练为基本目的,做到一个专业技能一小考,一个阶段一小考,严抓操作的过关率。

PBL-CBL模式将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强调教师的指导归纳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互结合,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形成了适应现代化医学和社会需求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

五、教学效果评价

优化的《临床检验基础》二段式教学模式实行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91.3%的学生喜欢优化的二段式教学,94.2%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知识更易理解掌握,记忆更牢。92.1%的教师认为这加强了师生的交流,提升了该课的教学质量,而学生考核成绩的提高也证实了二段式教学模式优化的明显效果。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单向的讲解,而是让同学们利用课堂外的一些时间思考准备,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共同的探讨和辩论,不同学生的思维角度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另外,优化的二段式教学还渗透了启发式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以往学到的综合学科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本项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进行了大量大胆改革尝试 ,具有鲜明特色。其特点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重点施教,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中探学、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优化的二段式改变了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法,更新了教学内容,以临床实践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及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临床检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基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如何提高《临床检验基础》的教学是一个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适时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医学检验的教学水平,不断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婉宜,李明远,杨远,李虹,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2.91-92.

[2] 黄海辉.构建解剖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44-46+61.

[3] 黄光生,,张品俊,钟志宏.临床技能竞赛背景下医学生临床教学检视与反思[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05.700-701+703.

[4] 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2.1071-1074.

【作者简介】

第9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介绍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

近年来,生物信息学在各医药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所院校相继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1]。而对于医学本科层次是否需要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这一问题,虽然目前各方面的观点不一,但是已经有一些院校开始进行尝试。目前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已调整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逐步被某些院校选择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一、开设课程的必要性

空前繁荣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产出,及其蕴含的重大生命奥秘的揭示,将决定现代生命科技和医药产业研发的高度,决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控能力,也将对主导生物医学大数据存储、管理、注释、分析全过程,解决生命密码的关键手段———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学习生物信息学,从而掌握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来检索和获取生物信息数据,并选择和使用各种生物信息学软件来分析数据。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医学生今后从事医学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非常必要。我校从2010年开始将生物信息学设置为研究生教学的必修课;从2013年开始在医学检验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选修课,自2015年开始转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能够为该专业学生的临床和科研方面的素质积累提供必要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在医学和信息科学交叉领域解决问题的技能,其意义几乎等同于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设课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几乎将原来医学检验专业前八个学期(最后两个学期为实习阶段)课程压缩到六个学期来完成,学生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我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各课程的课时数都比医学检验专业有所减少。但生物信息学并未改变,仍然为16学时。为了在较短的学时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们结合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授课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实践课不占学时。理论课主要介绍基本的生物信息学理论、资源和数据的获取、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实践课则通过布置作业,课后上机操作来解决问题。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导论、DNA测序技术、序列的获取、双序列比对、多序列比对、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共计六个专题。实践课主要内容包括:cDNA及基因组参考序列的获取;常见序列格式的释义与转换;双序列比对(局部比对);多序列比对(全局比对);蛋白质综合信息查询;蛋白质基本性质、疏水区、亚细胞定位、信号肽、跨膜区、模体及结构域分析与二级结构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在理论课实施过程中,注重将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前沿的一些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引入理论知识讲授中,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能够进一步认识生物信息学的内涵和课程的价值,追踪前沿学科的动态,开拓视野。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生物信息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交叉性强,在较短的学时内学好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和手段关系密切,除了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外,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多需要革新乃至创新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学经验,由授课教师独创的授课———实践———演示(Teaching-Practicing-Showing,TPS)教学模式已应用于教学。TPS教学模式着力于以实际问题为引线,将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步介绍生物数据分析的各项技能,并指导学生将其融会贯通以真正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与常用工具。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具体实例来进行教学,比如讲解生物信息数据库(Gene、Nucleotide、UniProt、PDB等)时,通过给出检索某个人类疾病基因数据的例子来学习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课堂上教学实例的设计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投入大量精力来完成,还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教学实践表明,与医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该课程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课堂教学手段也应该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充分使用图片、动画等元素。其次,举例分析时可以进行一定的现场演示,比如讲解检索Unigene数据库时可以一边上网演示一边解释说明。

四、考核方式的变革

生物信息学作为选修课,既要遵循学校相关的考试制度,也要通过对考试方式的变革来提高考试效果。我们将理论考核与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联系起来,结合学生课外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开卷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在课程中安排一次课外实践任务,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分析并提交书面分析报告,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20%。具体内容为自行选择一个人类细胞外功能蛋白:1.利用ClustalX对各物种参考蛋白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输出PS格式结果);2.分析分子量、等电点、分子式、稳定性、亲疏水性及亚细胞定位;3.预测二级结构并模拟三维结构。课程结束后进行开卷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尽量采取灵活的出题方式,并控制题量,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80%。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评定的方式能够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体现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展望

实践表明,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使用和教学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和精髓,做到严谨和切合实际,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医学特色,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本课程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作者:伦永志 单位:大连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