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范文

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环境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环境建设

第1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煤化工;创新思维;循环经济 ; 产业延伸;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 Q53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前言:

2012年3月随着河北峰煤焦化甲醇二期的顺利投产,河北峰煤焦化公司成为年产300万吨/年焦炭、30万吨/年甲醇的大型焦化企业。2013年9月11日~12日,第十一届炼焦技术及焦炭市场国际会议于南宁落幕,会上关于焦炭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钢铁和焦化行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其中,节能环保将成为钢铁、焦化行业最重大的战略性挑战,在环保形势严峻,焦炭产能过剩的今天,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煤化工是企业的发展方向。然而煤化工下游产品繁杂,河北峰煤焦化公司下游产业链怎样延续,后续如何发展,本文就此问题阐述了一些观点,从而探讨煤化工后续发展的方向。

正文:

一、 企业状况

企业产品简述:

峰峰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河北峰煤焦化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一期建设规模为年产100万吨捣固焦(2*72孔、4.3m单热式侧装煤捣固焦炉),10万吨/年焦炉气制甲醇,一期工程配套建设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相关辅助工程。

二期建设规模为年产200万吨/年顶装焦(4*42孔7m单热式顶装焦炉)、2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甲醇。二期工程还配套建设干熄焦,脱硫制酸,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相关辅助工程。

一、二期工程已全部投产,生产300万吨/年焦炭、甲醇30万吨/年、煤焦油13.5万吨/年、粗苯3.9万吨/年、硫胺3.9万吨/年。

二、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

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也不容易忽视,循环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我国煤化行业于它的重视仅起于21世纪初。循环经济是以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要求在经济生产以新知识、新技术尽可能实现自然资源循环。在生产流程中形成资源利用的循环除在企业内部建立循环外,还应该在产业内部以至产业之间建立资源利用的循环体系。把经济体系由生产粗放的开链变为集约的闭环。

传统经济: 开发资源――制造产品――排放废物(开放链资源消耗)

循环经济: 开发资源――制造产品――排放废物――资源再生――开发资源(闭环循环 资源节约)

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它是在上世纪的1972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做出的承诺,也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焦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传统焦化行业的发展模式与局限

焦化产物分为三大类 即固态的焦炭、液态的煤焦油和气态的焦炉气。传统的焦化发展思路主要以获得固态的焦炭产品为主,而对焦油及焦炉煤气大多弃之不用。甚至部分焦化厂没有化产回收工段,白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可见,传统的焦化行业模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物, 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其特征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排放。

纵观2013年煤焦市场,煤炭政策不断推出,稀缺煤种开采保护,焦煤期货推出,使得炼焦煤市场要好于动力煤市场,稀缺煤种的保护性开采和钢铁价格的上扬,也提升了近期的炼焦煤市场。而同时,钢铁行业今年以来产能释放较快,但受基础设施投资尚未全面启动和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下游需求偏弱,产品库存增加,钢材价格持续震荡下滑,企业效益状况不好。仅一季度河北省钢铁行业完成增加值867.4亿元,同比增长12.4%,较去年同期和全年下降2.6和4.2个百分点。再加之国家“十二五”计划推行的发展绿色环保经济政策,矛头直指化工行业。由此,传统煤焦化企业,尤其是小中型焦化企业受到成本和下游供应渠道以及国策大环境的三重挤压,行业规模、利润大幅缩水,传统的煤焦化模式已走入了死胡同。

要突破发展瓶颈,就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管理上力求创新,战略上保持目光思维的前瞻性,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产业链向深化、优化延伸,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炼焦企业要向煤――焦――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焦炉气、煤焦油、粗苯、焦炭资源延伸产业链,由只焦不化向以化促焦的模式推进,形成多元化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发展循环经济是焦化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焦化行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其发展模式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对于像河北峰煤焦化有限公司这样的焦化企业的巨头,建设焦炉气综合利用(如焦炉气制甲醇及下游产品),煤焦油与粗苯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延伸产品链,提高炼焦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层次与水平是焦化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煤化工公司是峰煤焦化公司的必经之路。

1、 煤化工发展现状

峰煤焦化公司2007年建成投产一期工程,2012年二期工程建成投产,目前拥有一、二期300万吨焦炭、13.5万吨煤焦油、30万吨甲醇、3.9万吨粗苯、3.9万吨硫铵的生产能力,在发展循环经济、煤气综合利用方面,除了30万吨焦炉气制甲醇装置是对焦炉气的综合利用外,其它化产品如煤焦油、粗苯、甲醇等均无下游产品,其产业链相对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抗风险能力以及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开发煤化工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企业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2、 煤化工后续发展探讨

目前国内的能源结构,适时的提出了“煤-炼-化”产业链的概念。即,以煤炭一次转化为基础,对其副产品采用炼油行业的成熟技术进行深度加工,二次产品再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真正成为石油替代品。发展能源化工,煤焦油加氢以及甲醇制燃料油是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它的提出,正切合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导向:

焦化粗苯精制得到的产品有纯苯、甲苯、二甲苯、非芳烃、重苯及残油等,其中最主要的产品是三苯(纯苯、甲苯、二甲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苯及其下游产品(如己二酸、聚苯硫醚、MDI、TDI)进口量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品的市场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某些重要的新材料品种市场增长率甚至超过20%。2009年,我国化工新材料市场销售额约为1060亿元,其中国内化工新材料工业产值约为600亿元,仅占市场销售额的56.60%。可见,我国化工新材料(如聚苯硫醚、聚甲醛、酚醛树脂、PETG树脂)发展潜力巨大。

河北峰煤焦化公司除主要产品焦炭外,拥有大量的化产副产品如:煤焦油、粗苯、甲醇等,特别是在甲醇生产过程中释放大量富含氢气的弛放气,这是开发焦油、粗苯下游产品极有利的资源。如焦油加氢、粗苯加氢等。而在石油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如何开发石油替代产品,发展煤化工下游化工产品是焦化企业发展的方向。而目前传统的煤焦油加工方法,主要是以物理分离、提取单组分或窄组分产品为目的,从煤焦油中提炼洗油、轻油、蒽油、工业萘、粗酚及劣质沥青。由于煤焦油组分复杂,高附加值组分含量低,而大部分的低附加值组分却难以利用。故而常规深加工工艺摆脱不掉流程复杂、设备多、能耗高、投资大、二次污染严重、总体经济效益差等缺陷。 因此开发煤焦油及粗苯、甲醇等下游产品,如焦油加氢项目,利用煤焦油生产汽、柴油,不仅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良好的环保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由传统的焦化向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延伸,走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第2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范文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要使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由自然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的转变、由线性增长模式向循环模式的转变,就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及相关支撑平台的建设。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为适应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使命和责任。将科技创新作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推动力量,并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产业部门的共识。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体制障碍及原因

近年来,国内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已初具规模,为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总的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程度还相对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科技创新服务市场不健全。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主要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开发转让项目较少,同时,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意识还不够浓厚,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也相对偏低。二是科技创新服务链条不完整。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服务链条不完整、不衔接、能量不强、质量不高,能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的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流通不畅,网络不健全,在数量和水平上都满足不了科学发展的巨大需求。三是科技创新服务的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备。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现有法规政策体系的不健全增加了创新主体的风险,导致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运行不规范,无法保障市场有序竞争,也影响到科技服务机构的公信力。四是科技创新服务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创新服务是新兴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市场、懂法律,而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中这类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匮乏,制约着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保障

1、扶持引导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或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机构的法律地位,深入研究非营利科技服务机构的政策与法律问题,通过法律法规给予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以广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科技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和新兴科技企业孵化。要认清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加大财政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突出重点、增加投入,力争在一些战略产业和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促进各类产业共性技术中心的建设,使其成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2、整合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政府应发挥整合资源的功能,做好规划,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的衔接。加强服务功能的整合与集成,重点建设技术交易、信息咨询、公共技术、创业孵化等服务平台,向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造就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创新服务队伍。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咨询、仲裁、人才与信息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加强和完善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需求服务。积极构建技术项目、专家与技术人才、科技成果等大型数据库,构建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构建服务于全社会科技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

3、统筹规划区域生产力促进联盟。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形成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联合其他中介机构及产学研组织共同参与的生产力促进联盟。努力形成服务规范、特色鲜明、开放协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和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逐步使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建设成全市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骨干力量。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跨区域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统筹规划,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集成多种科技服务功能,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满足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4、加紧培育高新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完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延长服务链条,对亟待孵化的中小科技企业进行投融资、企业包装、人力资源培训等全方位创业服务,加快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成长。继续鼓励和支持投资创办的社会公益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鼓励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投资机构多元化投资的方向发展。孵化器的建设要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注意挖掘和盘活社会存量资产,特别是要积极利用企业闲置厂房和其他已有建筑物建立孵化设施,提高孵化效果。

5、切实改善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要积极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充分吸收大企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基金以及个人的投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

第3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范文

一、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政府的制度保障概况

为了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发达国家为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措施、政策、法规和办法。首先,强化政府在科技平台建设中的决策能力和调控能力,是各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美国的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英国的科学技术委员会,都体现了科技进步在国家最高决策层上的重要地位。其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官产学结合的措施,美国政府为加强对高风险技术的研究开发而实施的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的“先进技术规划”ATP,日本各省厅设有负责本部门有关产业技术的研究,支援民间企业研究开发的中介机构。欧盟集成了欧洲所有的科技资源,形成了欧盟科研创新合力。欧盟针对欧洲各国金融、经济和法律法规体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技术平台内部专门成立了自主创新专家组,负责识别和分析现有的或潜在的行政法规方面的障碍,部门间的合作机会,潜在的市场结构等,以提高欧洲科研创新成果的商品化能力。欧盟科技创新平台采用了互动网络合作科研模式,集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公私合作伙伴等进行科研创新,集所有某项领域之长,整合该领域科技资源,大大提高了创新速度。

二、我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目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面缺乏统一部署,没有建立起打破省际、市际间壁垒的有效组织协作机制,科技平台的建设仍处于条块分割、部门封闭、单位所有的状态,难以按统一目标凝聚和集成。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低,共享机制缺乏,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环境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律保障,长期以来,国家科技政策林林总总,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则不多见,目前,各地区现行的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和规定多局限于科技管理部门,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的政策不多,且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相关法律规定更是缺乏,由于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等诸多领域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3.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创新平台的供给与需求对接不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依托力量,但是这些部门的科技活动多以成果为导向,以争取政府奖励,、著作为目标,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距离。以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创新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错位。

三、政府为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应提供制度保障

1.建立多元化科研投入体系,积极培育风险投资新机制。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际出发,尽快改变科研投入单一的现状,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探索以政府引导性风险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新途径,鼓励企业通过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证券市场等形式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融资,努力建立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及外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新机制。

2.建立共享制度体系,实现资源整合。政府要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引导现有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类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科研、教育、与企业的科技条件紧密结合的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双边、多边科技条件使用的协作机制。支持高等院校围绕市场需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调整学科结构,合理设置专业,培养急需的后备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生,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计划”密切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信息、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鼓励科技人员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流动,形成一支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真正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各种创新要素的互动。另外,要通过地方立法,把分散的科技资源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起共享制度体系,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快速发展。

3.积极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创建友好性市场。在科技创新平台的组织结构中,政府、企业等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参与者,也要成为技术平台科技创新的资助者,和科技创新产品的主要购买者。要积极吸引企业、公共机构、消费者等主体参与到科研活动来,采纳这些潜在用户的需求和建议,在研究出科研成果并进行商品化后,产业链中的下游企业直接购买使用创新产品,而政府采购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仍主要以节约资金为目的,对促进自主创新的作用不甚明显的现状,要率先使用科技创新产品,把保护和鼓励自主创新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目的。这样就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将知识转化为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良性循环。

第4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范文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创新工作。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同志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会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傅厅长的到来表示欢迎!参加会议的有:**同志。

今天的会议共有五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第一项:书面传达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材料已经印发给大家,由于时间关系,会上不再宣读,请大家会后认真学习贯彻。

第二项:请**通报**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第三项:进行大会交流发言,发言单位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第四项:请省科技厅**讲话,大家欢迎!

第五项:请**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今天会上,书面传达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负责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对今后**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殷切期望,为我州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会后,**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传达学习讲话精神,抓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学习贯彻落实,尽快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和措施,并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会议精神的落实体现到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下面,我就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再讲几点具体意见。

第一,突出科技创新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绿色产业培育,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攻关。立足我州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平台,依托州内科研推广机构,协调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力度,形成对森林、湿地、草原、土壤、水源等进行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成套技术,通过推广应用,切实遏制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留住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加强退化草地治理、荒漠化治理、病虫鼠害防治及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江河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修复等技术研究示范,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促进草地、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二要构建高原绿色新型产业支撑体系。加大新能源产业技术应用,开发推广光能储备、新能源并网等技术,以示范园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农业设施等为重点,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低能耗建筑能源系统等新型清洁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加强清洁能源在农牧区的集成示范及推广应用,优化城镇和农牧区用能体系。三要探索美丽城乡建设的科技路径。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契机,从营造宜居环境入手,通过科技创新推进美丽城乡建设,不断提高县市和重点城镇大气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餐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在农牧村推动牲畜废弃物、秸秆、废旧农膜等种养殖废弃物的再利用。探索低碳城镇技术集成示范,开展城镇区域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以及绿色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研究,推广节能、节材、智能、绿色建筑规划与标准、绿色建造与施工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建设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态**。

第二,突出科技创新对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提升作用。当前,我州农牧业发展受到低价格和高成本的双重挤压、补贴“黄线”和资源环境“红线”的双重约束,要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进一步拓展农牧业发展空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一要加大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立足各县市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具体讲,就是以合作、**、**、**为农畜产业核心区,开发牦牛、藏羊特色畜产品,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以**、**为农作物核心区,推进青稞、油菜等主粮化战略,打造藏中药材种植、山野珍品、珍稀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以**、**为特色农产品核心区,开发天然特色农产品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合地域条件的林下产品等特色产业。二要加大现代生物产业技术开发。突破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开展冬虫夏草、手掌参、红景天、等高原特色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驯化选育;开展沙棘、蕨麻、野生菌等野生植物高效活性成分分离提取和牦牛藏羊等动物脏器、骨血为原料的生物制品精深加工研究,推动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三要加大藏医药研发。积极建设藏药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藏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联盟等创新平台,培养藏医药科研团队,开展藏医药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诊疗技术标准制定,继续做好传统藏药制剂的传承保护及二次开发研究,强化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为藏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第三,突出科技创新对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度挖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做好科技创新和文化旅游业结合这篇大文章。一方面,要促进旅游科技融合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大高科技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创建便捷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旅游与经信、公安、交通、统计、气象、工商、质监等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完善信息查询、电子商务、微博微信、电子导航、虚拟旅游等功能,依托旅游大数据平台,开发电子政务、游客流量监测、旅游安全监管、导游服务等系统,即时信息、完成数据分析。建立以手机查找、预订和支付为重点的“一键知**、一机游**”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推广旅游在线购物、租车、订餐、订票、订房等服务模式,做到旅游信息、资讯与游客的“零距离”互动,通过科技创新,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提升服务满意度。另一方面,要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传统文化、工艺美术的科技支撑力度。开展基于大数据架构的藏族建筑、服饰、饮食、佛教、民俗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开发以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库。依托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体制创新,推进科技成果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加快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链,促进一批新兴业态的文化科技企业集聚发展。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还原和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体验馆等高端科技文旅融合点,丰富文化旅游产业业态。

第四,突出科技创新对提升公共服务的优化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更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我州当前科技创新工作需要聚焦攻坚的重点方向之一。一要着眼于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着力打造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集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效能监察于一体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行网上行权,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和部门数据共享,优化政务服务,实现利企便民,通过科技手段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要着眼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覆盖人口基础信息、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交通治安信息和城市信息的城市公共数据库,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城市交通管理、市容市貌管理和城市文明程度,通过集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三要着眼于提高社会治安管控能力,创新管理方式,加大新型科技成果应用,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面防控、犯罪预防、案件侦破、网络舆情监控、电信诈骗拦截等重点领域管控,推动“平安**”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要着眼于社会公平,大力推广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手段,让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方便、快捷地向基层和农牧村延伸。重点开展重大多发病的预防控制、临床综合诊断和治疗康复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对高原常见病、慢性病的专项防治研究,研发新型藏药制剂产品,力争取得重要科技成果。五要着眼于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助推解决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加强监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推动物联网、计算机技术等科技手段在监管工作中的应用,开展溯源预警、产品评估、安全检测等全过程电子化监管,形成质量安全追溯链条,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第五,突出企业平台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技创新成果从创意、研发到孵化,最后实现产业化,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需要各类创新要素的协同集聚,这就需要有平台、有载体、有示范。一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激励,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自觉加大研发投入,到202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达到75%。支持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或共性技术科研平台,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家,科技型企业达到15家,规模以上企业有稳定研发活动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促进企业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专业技术协会和行业协会,努力将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行业技术标准,掌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二要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农牧业平台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建设完善以**为核心,集科技创新孵化、畜产品加工、藏中药加工、农林产品加工、绿色物流为一体的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引入新企业、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各县市要围绕各自主导产业,积极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研发平台要争取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示范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0年,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重点实验室5个、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战略联盟10家以上。众创平台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创新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众创空间发展,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创业孵化体系。三要畅通成果转化通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类科研人员和团队在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中的利益分享比例,让他们通过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得到应有的劳动报酬。探索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交易形式,形成有形与无形、线上与线下、网上与网下互联、互动、互补的技术市场体系,保障科研成果顺利进入市场,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到2020年,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6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50项以上,促进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品优先在我州落地转化、形成产业。

第六,突出政策资金的科技创新保障作用。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和稳定增加投入,助推科技创新。一要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和税收优惠。州县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先保证科技投入到位,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监督力度,从今年开始,用于科技产品研发、新技术引进推广、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金要纳入年度预算,并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通过提高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和劳务费比例、赋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的预算调整权等办法,鼓励、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到科研推广第一线,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各级财税部门要严格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更多运用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方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二要完善投融资机制。金融部门要加大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优先安排对科技项目的贷款,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推动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实施投贷联动,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要建立创业投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专业部门或分支机构,开展互联网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服务能力。三要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带动学科和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和研究团队,培养一批熟悉市场、具有较好专业基础的产业领军人才,到2020年,**科技人员总量达到2.2万人以上,企业科研人员占全社会科研人员总量的比重提高到50%,培育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重视工程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在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业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切实扭转我州科技人才不足的局面。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支持科研人员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服务机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第5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定制的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到,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便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拟定了路线。马克思也认为,把握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随着快速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总量发展到了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生产水平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见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直接证明了科技创新对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有促进作用。浅谈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具有实效性的帮助。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指的是运用创新方式创造新的知识、技术,改革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产品。当前人们所接受的科技创新指的是熊彼特的科技创新理论,包括:使用新产品或者新的产品特性,推动科技创新;运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还有推动新的经济发展市场的开发,引导新的原材料来源和新的材料供应方式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的是国家为解决社会矛盾而进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可以是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也可以是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在“以人为本”基本理念之上,坚持以民优先的民主发展方式。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与我国当前的政治、文化、生态等相结合。

(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1、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建设理念。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出现了先进行经济建设而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建设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是不可逆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科学发展道路,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落实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支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经济发展问题,逐渐解决我国基本社会矛盾。但是经济建设出现了自然资源和资本建设过于急躁的现象,而科技创新便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转变为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低开发、再利用以及再循环。

3、落实科技创新是经济建设的动力

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键工作,当前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特别是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后,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可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

二、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

(一)重视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科技进步作为国家战略来实现的。这要求把国家战略目标保持在科学技术进步上,提出科学促进经济发展观,高效落实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牢牢把握住科学技术的投入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保持科研经费在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以上。提高国家的自主科研能力,提出二次创新模式,即以自主科研能力为主要的创新模式,又要发展政产学研究的多元模式。加大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的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落实素质教育,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只有普及了素质教育,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把握好了人才竞争,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浪中稳步前行。人口素质建设是人才竞争的核心,人口素质建设包括体力、智力、文化以及科学、政治素质教育。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加大素质教育投入能够直接提升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发展的效益远远大于增加劳动力数量带来的效益。可见,要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落实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前提。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人口结构

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率的高效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人口结构是走新型城市化到道路,创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这要求我们完善城市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就业几率,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实现城市的结构优化。

(四)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把握住人民生活就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能够反馈于人民生活。可见两者相互协调,引导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它是我国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这要求我们明确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理念,把握两者的重要关系,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国人的基本素质;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第6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中原经济区;区域比较

作者简介:谢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127;F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04-03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创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有效支撑,要构建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理清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优势与差距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综合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特点

科技部每年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该报告设计了一整套评价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的指标体系。综合科技统计指标体系总计有五个一级指标。其中,科技创新环境指标包括科技进步环境;投入指标包括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指标包括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表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在一定环境下投入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要素间的优化配置。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投入决定了一个地区科技产出和科技创新能力。制度因素贯穿在科技创新的环境、投入、产出等环节中。

二、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与中部六省的比较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报告的数据,将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指标全国排名情况汇总(表2)。

从表3可以看到,2010年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河南省在中部六个省份中,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一)优势

河南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排第3,但与排第1、2的湖南、湖北相比落差较大。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看,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标,河南在6个省中排第2。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看,环境改善河南在中部排第2,社会生活信息化指标排第4。

(二)差距

从整体上看,2010年河南省科技创新水平整体排名后退。在中部六省中处于倒数第二的位置。2010年,湖北排第10,湖南排第15,山西排第19,河南省排名第25,江西排第26;从科技进步环境看,河南省各项指标均比较靠后,山西、湖北比较靠前;从科技活动投入看,河南省科技活动财力投入倒数第1,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排第3;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看,河南在6个省份中排倒数第1;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河南排倒数第2。

三、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与全国的比较

(一)优势

科技活动投入明显改善。2010年与2009年相比,河南省科技活动投入排名前进1名,科技活动人力投入由16名前进到第8名;科技活动产出指标中,技术成果市场化2010年前进2名,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排名前移2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标排名进步2名,排22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前进1名,排第20名。

(二)差距

科技进步环境指标排名持平,排第26位。科技进步环境现状改善非常有限。2010年与2009年相比,科技人力资源(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后退1名。科研物质条件(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排名后退2名。科技意识(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万人吸纳技术成果金额)后退2名。

科技活动投入中,科技活动财力投入后退2名。科技活动财力投入后退2名,降到第23位。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均后退2名。

从投入角度看,经费投入偏低。R&D经费投入强度排全国第21位。2010年河南省R&D经费总量和R&D经费投入强度均处于全国中国下游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广东、山东、江苏名列前茅。

科技活动产出整体后退1名。从产出角度看,科技进步速度偏慢。根据科技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将2010年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五类。河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1.42,排在第25位,属于第三类;2009年水平指数为38.20,排在第26位。按照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高百分点排序,河南省排在第16位。

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后退2名,主要是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数指标倒退。

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标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等指标后退。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与2009年持平。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排第20名,后退1名。主要是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后退,综合能耗产出率持平排第13位。环境改善指标后退2位,排第16位。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均下降。

四、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改进科技创新环境,培育全民科技创新精神

进一步改进河南省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进步提供优越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改善科研的物质条件,提高河南省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通过科普宣传培养全民科技创新精神,营造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激发全民科技创新动力

河南省科技投入力度偏低。2010年,河南省GDP总量排全国5位,R&D经费总量排第12位,R&D投入强度排全国21位。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是提高河南省科技创新动力的重要支撑。

(三)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树立科技创新标兵

对获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机构和个人,要进行重奖,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其成为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榜样和标兵,调动全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勇于科技创新的热情。

(四)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

从2010年河南省的R&D资源清查公报看,有R&D活动的企业数内资企业占的比重仅为6.7%,低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22.1%,也低于外商投资企业的19.3%。这说明河南省本土企业研发积极性不够高。从企业角度看,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帮助企业规避技术创新风险。

(五)加强科技创新的区域合作与分工

河南省重要科技项目立项要考虑到与中部地区、全国各省市之间的分工、协调,避免科技资源的低效率重复建设。在河南省各地市之间,也有科技创新项目方面的分工合作,发挥各地区优势和特色,避免重复建设。

此外,还要使科技创新与市场双向结合,促进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的动因要从市场中来,科技创新的成果回到市场中去。加强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合作,使科技创新在研发阶段都有清晰的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委会.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解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2] 刘怀廉、欧继中.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第7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测评;新乡

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21世纪国际竞争的性质,知识生产、科学技术的拥有已经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最关键因素。对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得到更深入彻底的了解,有利于本地区提出和实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更好的发展本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前进。

一、科技创新能力测评

二、对提高新乡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乡市公共创新平台、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人才和机构比较缺乏,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仪器设备共享、工业设计平台等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直接面向科技创业型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检索和科技查新服务、科技项目申报服务、风险投资机构服务、资金担保服务等一整套的服务机制有待建立健全。(2)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新乡市的科技人才队伍,一是人才总量偏小;二是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偏少;三是人才政策环境缺乏明显优势。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流失比较严重。新乡专业技术人才无论是总量还是占总人口比例,都比郑州、洛阳要低,总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完善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奖励力度,促进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建立收人分配激励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增强人才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3)促进区域之间科技创新全面发展。新乡市各地区中,长垣、卫辉两地的企业创新创业意识整体较强,对科技创新工作比较重视,舍得投入,产学研合作较多,工作开展较好,新产品开发和科技项目较多,争取各级科技项目立项和科技拨款也较多。而其他地区的企业,相对来说创新投入的资金不多,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够强,新产品开发和高水平科技项目不多,争取科技项目立项和科技拨款支持也较少。新乡高新开发区科技工作基础不强,不少指标位次还比较靠后。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不够突出,对全市科技创新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有待提升,与周边城市高新区相比差距明显。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重视高新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大力发展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要加快构筑多元化科技投人体系,提升地区科技投入总量,还需要加大政府科技投人,以带动引导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更加积极地进入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投资领域。

参考文献

第8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范文

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

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

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

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

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二)今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

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第9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 我国 农业科技 创新水平

1.前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坚持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已被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以及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所证实,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以及农业科技新革命的浪潮的国际背景与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的国情,更突出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探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对农业科技供给的数量较少。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出于宏观上的安全需要,确实有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产品产出最大化的意愿。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在对农业投入比对非农投入获利机会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又使政府的偏好处于管理者的中立,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意愿不高,甚至也出现“寻租”现象。

第二,农业科技机构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机构本来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的“龙头”,但是在政府对农业科技经费供给不足的硬约束下,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及农业教育部门面临生存危机,从而对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意愿低落。

第三,农业科技供求的成果不能相互吻合。我国农业在科技供给与农业需求方面“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科研机构所提供的科技成果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成果又是“望断秋水”,而且这种科技供求的成果错位也缺乏有效的“止损机制”。

第四,农业科技推广效果不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要运用“科技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

3.如何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1)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争取移动公司、电信公司等的支持,加快县(市、区)、乡(镇)信息化体验中心(站)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服务“三农”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继续推进我市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农民结合自身优势科学生产经营。抓好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专业镇的技术创新能力。

(2)加强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要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结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通过现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台站建设等专项经费渠道,配套部门实验室、农作物改良中心、质检中心建设等经费投入,建设必须的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网络科技环境等,以增量激活存量,整合各区域及全国农业科技资源,建设能满足各区域及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专门制定“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专项资金,对口扶持国家创新中心、各区域创新中心和试验站的建设。

(3)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要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多渠道地开展培训。对于农业科技培训要充分发挥农业学校和各类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同时,要整合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合力,促进培训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地传授和推广农民所需的农业适用新技术,提高适用技术的普及率,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