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稳健到从紧的变化,也使得我国的股票和基金市场做出了相应的回应。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政策工具,从资金可得性和相对收益率这两大渠道对我国的证券市场产生影响。本文以此来浅窥国家对证券市场的控制和影响及其决策制定。
一 、简述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1.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节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这种政策取向的调整,最终反应在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供应的手段有:①小度调高存款准备金率;②公开市场操作;③日益重要的利率手段运用;④票据再贴现政策、窗口指导以及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调控。
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热等因素影响而采取的由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货币的过快流动,从而抑制经济过热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得以应用。①是当前宏观经济过热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②是必须切实加强金融资源配置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2008年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必然的。2007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过热现象及股票市场投机过热现象在中央九次提高准备金率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减落的迹象;2007年来自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较大,从而为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带来不利。而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的上升。根据通货膨胀的两个根源情况,需求拉动型和供给推动型。目前在需求的角度看,货币供给较多。从供给方面看则是由于猪肉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周边物价上涨;而相应的措施——降低粮价、增加粮食进口,又会冲击农民的收入和他们的积极性。2008年不论是从抑制过热经济或是抑制我国的通货膨胀的目的出发;也为保证社会和证券市场的稳定;应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2.2000年以来的货币政策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
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体制。
(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
为了规范储蓄行为,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5年4月1日起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
2005年2月14日,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文,公布《证券公司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以股票质押取得贷款。
(4)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
2005年4月,人民银行发文,允许除邮政储汇局以外的金融机构开办“教育储蓄存款”,免交利息所得税;同年8月, 公布《助学贷款实施办法》;同年6月,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 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扶优限劣,对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业、产品和重复建设项目限制或禁止贷款,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9月,针对封闭贷款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出《关于坚持封闭贷款贷款条件、从严控制封闭贷款发放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封闭贷款的发放条件,防范风险。
(5)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批准第二批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融资业务。2005年6月,为发展货币市场,拓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渠道, 允许财务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2005年11月9日,允许全国首家专业化票据经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开业,这有利于促进票据业务发展,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票据市场,也为央行再贴现操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间信用
2005年7月,决定将县及县以下的邮政储蓄资金以再贷款形式反还农村信用社使用,集中用于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农村、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并重点用于发放农户贷款、及时满足农民从事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等合理资金需求。
二 、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1.货币政策工具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加。这就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产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资金存量和流量的调控作用
近年来,货币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存量流量及其结构均起到很强的调控作用。其中,利率政策在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既决定着社会资金增量的流动性大小,又影响着社会资金在各领域的分布和变现能力的大小决定其持有资金转化为证券投资资金的难易程度和迅速程度,又通过利率调整后金融工具预期收益率的再调整决定资金在证券市场和其他领域之间流向和流量的变动。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资金存量和流量的调控力度将逐步加大
这具体体现在:①随着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方式从以信贷规模为主的直接调控方式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利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为特征的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资金流出、流入量的影响将会不断加大;②货币政策与证券监管政策的协同力度加大;③从对社会资金流量和信用总量的调节方面,人民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流入股市资金量的“微调”。
4.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趋向间接化、市场化和杠杆化
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体现为:①人民银行逐步放弃对贷款规模的管理;②改进基础货币管理。以m1和m2为中介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③改革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④加强包括增发短期国债、完善国债结算和托管体系等在内的基础建设,大力开展以国库券、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为载体的公开市场业务;⑤通过适当简化利率种类,调整利率结构、合理确定各利率水平俩今年一步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三 、货币政策实施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具体分析与对策
1.货币政策走势对证券市场资金可得性的影响
①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将促使证券市场可吸纳的资金量稳定适度减少;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将使证券市场的资金面更加严紧。由此会给商业银行系统带来不可利用资金的增加,从而通过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和同业拆借等渠道进入证券市场。另外,中央银行年内的多次加息,也不利于预期引导增量介入证券市场。
2.货币政策走势对证券市场相对收益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过利率这一杠杆来影响证券投资的相对收益率,而相对收益率的预期和现实,有决定着资金在储蓄存款和政券市场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向和数量。降息通过储蓄存款收益的减少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价格的提高而提高了证券投资的相对收益率,从而引导储蓄存款投入证券市场。反之,则减少了证券市场的资金投入。而在证券市场资金量既定的情况下,现有的利率结构又决定着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收益率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引发资金在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再分配。
3.我国具体货币政策分析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调高了27个基点。这次央行年内的第六次加息的突然而至令人大感意外。
从时间点看,2007年的此次加息的确有些意外。之前11月份cpi数据出台,因其创出11年来新高,市场曾广泛预期加息举动将随之而至。但是,面对市场惯性化的思维模式,央行却选择了“按兵不动”。也正是因此,有关汇率政策将成为主要选择工具、12月份cpi涨幅数据将会回落等说法开始盛行,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央行的静默举动。然而,偏偏在市场对年底再次加息逐步“放松警惕”之时,却最终成为政策预期兑现之刻。
对于此次加息出台时间的意外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利率政策作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尽管长期看有逐步被汇率政策替代的可能性,但是总归难以被彻底摒弃。毕竟加息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存款的流出成本,发挥抑制投资过热的作用;②加息的政策效果一直备受争议。由于此次物价上涨主要源自于农产品成本的推动,单纯加息动作不仅无助于增加农产品供给,反而可能增加其生产成本,成为推高价格上行的因素。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对此表示出一定认同,他表示“由于cpi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较大,加息对这种情形是否有效正在研究之中”。
一、利率市场化和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
对于利率市场化和证券市场之间,其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利率市场化,我国的证券市场无论是在投资方式还是还是运营结构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对于利率市场化和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下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一)利率市场化能够优化证券市场结构
对于利率市场化对证券结构的优化作用,其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证券市场主要在两个方面实现了优化,一方面是行业的分项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另一个则是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被选择性得到了提高,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证券企业进行支持,从而促进了上市公司的优化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
对于利率市场化对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回归理性发展方面,通过对市盈率急性考核,证券公司的经营情况能够更加便于进行计算,而传统的证券市场对证券公司的衡量标准包括其债权和股票等多种内容,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其以市盈率作为浮动基准,这使得证券市场的投资产品逐渐趋向于合理性,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并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有效调控。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中,对于传统的股票市场,利率的高低对股票行业内的竞争具有较大的影响,而股票为了保证自身的影响力,往往会通过提高竞争力来保证自身的地位,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其能够对企业的行为方式等进行规范,使我国的股票市场逐渐趋向于稳定健康发展。
二、证券市场发展完善能够为利率市场化提供重要基础
对于一个健全的市场运行体系来说,其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内容,分别是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等,而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体系,其主要是宏观经济调控,而在宏观经济均衡中,其具有以下关系:
在产品市场均衡时:
Y=C(Y-T(Y))+I(R)+G+X(P,E)-M(Y,P,E)
而在货币市场均衡时,其符合以下公式:
M0/P=L1(Y,R)+L2(R)
国际收支平衡时表现为以下公式:
X(P,E)-M(Y,P,E)=F(R)
对于上述公式,其中的Y值得是国内总产出,C代表的是消费总值,I代表的是投资总值,G代表的是政府支出数值,T代表的是税收数值,X代表的是出口数值,M代表的是进口数值,F代表的是资本净流出数值等。
通过对上市进行分析,似乎并没发现证券市场存在有什么意义,但在西方的市场研究中,货币市场均衡即意味着证券市场均衡,这是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隐含条件,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对这一隐含条件进行了简单的证明,其是一个正确的条件。因此,对于市场均衡来说,证券市场的均衡隐含在其中,而想要这一结论成立,必要条件是证券市场完善,且能够对各个金融子市场进行收益率的协调工作,像在证券市场中债权不足时,利率市场化之后,若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人的需求数量,那么利率将会下降,而对应的资金则会向着股票市场流入,这时的股票价格将会上涨,从而使得整个市场的资金流动平衡。在证券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若利率的变动幅度过大,其会导致证券市场出现严重的波动,而为了保证利率的稳定性,央行需要对其进行强制性管制,而在股票市场不完善时,利率市场化是无法正常进行的。
三、利率变动情况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对策分析
对于利率市场化,其使得证券市场的融资方法增多,这使得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同时也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利率的变化,其会导致证券市场受到较大的影响,为此,如何应对利率变化带来的证券市场波动,避免利率风险的出现,这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利率型风险规避工具
对于证券市场,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是对实体经济的资金进行配置,而银行的运行也需要大量的闲散资金进行支持,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利率在变动的情况下,对于资金充足的人们,其担心会因通货膨胀的出现而造成拥有的资金贬值,因此继续寻找资金增值对策。而在利率变动幅度加大时,投资人需要根据证券市场和银行的对比寻找更加合适的投资方式。对于证券市场,其在吸引投资人时需要重点注意利率变动造成的资金损失,降低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而对于利率风险型的金融产品,其主要是通过对利率进行调整,消除因利率变动造成的证券市场波动情况。
随着通货膨胀问题的逐渐严重,证券持有人手中的证券承担了主要的利率风险,假如没有一个有效的风险规避工具,证券人将很难抵抗利率变动带来的资金缩水等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其风险规避工具主要有期货和远期利率等,这些利率风险规避工具能够大幅度降低利率浮动造成的影响,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应的产品出现。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对应的利率风险规避产品也将会逐渐出现,保证社会正常的投资和融资发展。
(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利率水平以及其组成结构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对应的利率风险也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商业性质的银行。对于利率市场化,其对投资市场的影响较大,对应的证券市场为了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行,必须制定对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保证良好的投资和融资环境。对于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建立利率?L险管理小组,该小组对利率进行独立管理,且其主要工作时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同时根据证券市场的产品特点研究对应的风险规避工具,保证证券市场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然后是建立对应的利率风险控制系统,该系统的建设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像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其根据证券市场的变化情况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对策。利率风险控制系统对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完善利率风险控制的重要方法。
1.1国内经济仍将持续增长.目前看来,短期内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受着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影响比较明显;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国内众多的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进行的设备升级,这对于拉动内需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储蓄率也表明拉动内需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说我国国内的经济仍将持续增长.
1.2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仍旧不变.2011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些许的曲折,甚至导致基础设施生产企业和钢铁企业出现几乎停产的现象,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不充足,特别是沿海地区部分与国际市场有联系的外贸型企业的停滞,使得我国部分地区的失业率开始上升.2013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根据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因此不会有较为显著的变化,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3随着我国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动力.第二产的发展和城镇化程度的加深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1.4经济格局的调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低迷状态是我国不得不把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从“扩大出口”转到“拉动内需”上来.2013年,我国必将利用这一契机调整经济结构和格局,实行新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尽快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5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大.我国经济发展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等方面拥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并且差距较为显著,所以我国内陆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的开拓,经济发展的空间较为广泛.
1.6内需拉动空间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目前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我国政府部门及机构也正在根据现实需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尽可能的减小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采取有效的政策举措解决制约拉动内需的结症,国内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2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
2.1国际方面
2.1.1欧洲的债务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欧洲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世界金融市场更加不稳定、监督管理的难度更大和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能力也在逐渐的减弱;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目前多数都处于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怪圈,而新添加的债务只能由少数的储蓄剩余国家来填补,如果出现某一国家新添加的债务不能找到买主的现象,该国家便不得不进行破产,这也就会出现新的债务危机和信任危机,后果对于全球来讲都是相当恶性的.
2.1.2欧美等国经济发展堪忧.目前,美国经济虽然在缓慢的恢复,但收到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减慢;不少投资者在全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的背景下持观望态度,顾虑重重.欧洲经济发展的风险较大.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经济发展的低迷状态,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之间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欧洲普通人民群众的就业形势依然严重,欧洲经济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出现负增长.
2.1.3日本的通货紧缩.日本在最近一段时期持续的遭受着自然灾害的困扰,这给本来脆弱的经济体系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日本的出口额下降明显,以往的贸易顺差大幅下降,经济发展的通货紧缩状态对于日本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2.2国内方面
2.2.1经济发证的整体趋势缓慢,投资单一.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产的开发上,因此投资比较单一,这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2.2.2经济结构部科学.长期以来,我国的内需拉动力度不足,人民群众的消费率不高,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这也就导致了消费率持续的下降,而生产力和资源却闲置.出口的过分依赖,很可能导致国际贸易结构的失衡,导致了贸易的风险也加剧了贸易摩擦的可能.
2.2.3通货膨胀的风险较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都采用了较为宽松的经济策略,这也就导致了我国通胀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税的改革,使得土地和资源等的要素成本提高.
3宏观经济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3.1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利率的波动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稳定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利率和股票成反比例关系,利率低,股市则会出现上涨;利率高,股市相应的下降.
3.2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改革开放一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不断的形成和完善,证券市场也随之变的国际化程度较高,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显得愈加的重要.
3.3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及时的采取了有效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
3.4经济运行周期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在我国股市的发展过程中,熊市和牛市的形式不断交替出现,从中便不难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规律,而证券市场的周期与经济运行的周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果经济发展进入低迷时期,CPI,PPI指数便会下滑,便会出现企业利润减少、倒闭、失业率上升等这样的恶行循环,导致公司的股息,红利分配随之不断下降,持股的股东也因收益下降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证券市场也随即陷入衰退期.反之亦然.这是经济周期对证券市场影响之一.
关键词:证券;投资;风险规避
一、证券投资风险
证券投资是一种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就是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对股票、债券、基金以及相关衍生品等进行购买和出售,从中获取利息、差价的一种投资方式和行为。证券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经济和心理风险。对于证券投资所而言,经济风险是需要研究注意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发行证券主体的变现、违约风险,证券市场中的通货膨胀以及利率等风险。如果投资,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在我国这个正在发展却不太成熟的新兴市场,投资者更需掌握投资经验,学会规避风险。
二、证券投资风险的种类划分分
根据证券投资风险的性质,可以划分为系统以及非系统性两种风险。
(一)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指的是由于一些全局性的因素,使得投资的收益出现变化,这种因素会通过相同的方式影响全部的证券收益。这些影响因素不是公司内部的,因此是不能有效控制和回避的,这种系统风险也被称作不可回避风险。由于共同的因素对公司产生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多样化的投资也无法将风险分散开来,所以也将这种风险成为不可分散风险。结合当前证券市场发展实际,系统风险可以划分为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
1.市场风险,是由于证券市场长期趋势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证券市场行情变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周期的变动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出现阶段性的波动以及循环,一般分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等阶段。看涨行情中,基本上所有的股票都是价格上涨的,在看跌行情中,股票的价格就呈现下跌趋势。投资者应对市场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势操作,投资于绩优股票。
2.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导致附息资产(如贷款或债券)承担价值波动的风险。证券价格会受到利率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的,首先是资金流向的转变,市场利率变高,一些资金会被吸引到银行票据以及储蓄等金融资产中,债券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其次是公司成本的影响,利率增多,公司的融资成本就会增多,若其他条件不变,利润会减少,股息也会减少,使得股价降低。
3.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同时可能造成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水平有下降的风险。通货膨胀使投资的名义收益率不变,而实际收益和价值却在下降。
(二)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说的是个别公司或行业证券产生的影响风险,个性影响因素是主要特征。由于这种风险若要抵消,可以将投资分散得以实现,又可以被称为可分散和可回避风险。非系统风险主要有信用以及经营风险之分。
1.信用风险,是指企业或公司违背信用而不能按照约定让投资者进行还本付息,进而受到的风险,证券发行人无法按期对本金以及利息进行支付,这将会使投资者失去再投资和获利的机会。它是债券的主要风险,投资公司债券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信用方面的风险,要对这种风险进行有效的回避,就需要评级信用,对证券评级的结果进行参考。
2.经营风险,说的是公司经营管理失误而因其盈利水平的变化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它来自于企业内部。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融资不当引起财务风险:二是公司缺乏创新性,只满足于当前的经济以及利润水平;三就是销售决策上产生问题,不科学、合理,没有注重开辟新的市场。
三、证券投资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投资组合分散风险
通过分散组合来规避非系统风险,从而在面临非系统风险时不至于“满盘皆输”。分散不仅体现在资金分配上,还体现在资本选择上,在投资时,应尽量了解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投资。
(二)健全监管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证券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健全完善的法规来保证健康运行与发展,由于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相关部门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手法和违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灰色区域。政府应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控,严格监督管理中介机构以及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需要将信息纰漏义务落实到实处,进一步优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对于募集到的资金能够实现高效利用。
(三)降低利率风险
利率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对宏观经济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金融资产的价格以及利率会对利率产生极为敏感的反应,因此不能有效的回避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固定收益证券的主要风险,也是政府债券的主要风险,它对长期债券的影响大于短期债券。投资者在预见利率要提高时可以减少长期债券和固定利率债券的持有。
(四)采用灵活的投资策略
在投资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了解投资信息,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在心中权衡比较并且进行相应的风险论证。熟悉债券市场的交易规则、市场规模、投资者的组成。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制定好能够规避风险的投资策略,运用各种有效的投资方法和技巧,例如将证券投资的期限阶梯化、短期化,种类分散化。
(五)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树立正确投资心态
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下,政府相关部门应把风险教育和证券投资市场的稳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类金融部门要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通过自身丰富的知识以及广泛的资源优势,能够将金融知识等积极的宣传给公众,并保证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公众的实际需要,强化社会公众的金融风险识别以及防范能力,这与长期发展的利益需要是相满足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证券投资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在承认风险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有效的方法风险。虽然投资是的不确定性比较强,但是依旧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方法,总结以往经验,科学的测度风险,扎实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收集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寻找规律为投资作借鉴,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尽可能避免或减小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危害。人们应该具有风险意识,认清自己的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审时度势,做出谨慎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俊清,张凯.我国权证市场投资风险分析[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03).
【关键词】经济指标分析;政策分析;证券市场
一、引言
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融资和资源配置的资本媒介的职能,而且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发挥着经济预测等功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非常多,其中,宏观经济因素是股价波动的大环境,只有从分析宏观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着手,才能把握住股票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二、需要分析外部环境的原因
例如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由天赋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经济以及家庭环境同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为一个公司的成长也是如此,不管公司的管理质量、经营能力如何,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经济环境都会对公司的成功及其证券收益率产生重大的影响。
证券市场的波动总是与整个经济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股票市场,有宏观经济晴雨表之称。甚至可以说,证券市场长期趋势是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其他因素可以暂时改变证券市场的中期和短期走势,但改变不了其长期走势。所谓这种长期走势,就是指股票价格受政治,经济形势,股份公司的经营能力,盈利状况,产业结构变化等稳定的、渐变的因素的决定而形成的发展趋势,这是一种相对长期的变化趋势,如果大势是趋于上升的股票价格,虽然遇到临时不利因素也会下降一点,但不久就又会回复上升,保持其总体的上升态势。
而证券市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非常敏感。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等工具调控经济,或挤出泡沫,或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政策会对经济增长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证券市场上人们的预期和交易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证券市场时必须了解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和影响方向,所以对股票市场所处大环境的分析、认识成为了了解影响股票走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各种宏观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按照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形式不同,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宏观经济指标影响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本文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宏观因素进行分析,以得出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下面列举几个比较常用的宏观经济分析指标,如利率,通货膨胀的高低,和汇率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
1.利率水平
2007年全年自3月18日开始到12月21日,央行先后加息六次。这对我国处于发展初期的股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今,我国的股票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增加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进行有效调控的难度,最终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看研究利率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在当前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很多的学者专家在这个领域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结果。
一般而言,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跌。在绝对价值理论中,证券市场的证券价格主要由证券未来现金流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公式中,分子为未来现金流,分母为利率,股票价格与利率成反比。这说明利率对股票价格是存在影响的,我们利用利率来对股市的波动作研究也是可行的。
在宏观经济因素中,利率对证券市场的作用最为直接,影响也最大。当利率升高时,使储蓄获利增加,因此吸引部分资金由股票市场流向银行储蓄,导致股票需求量下降,自然使股票价格下降。其中,金融服务业对利率水平是最敏感的,因为这直接影响着行业的收支状况。一般来说,当利率变化比较频繁时,银行业的获利水平会相对提高,对大多数行业来说,较高的利率水平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欲望,与之相关的钢铁,机械制造,房地产等行业就会变的萧条。
2.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提高整个市场的名义利率水平,并令未来价格水平和成本状况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也就加强了企业的决策难度,特别是一些对下家议价能力不强的企业,他们既要承受成本上涨的痛苦,又不能通过涨价将这些成本转嫁给下家,行业利润自然就会下降。虽然通货膨胀对大多数行业来说都有消极的影响,但是一些行业却能从中获益,例如煤炭,石化等自然资源开采行业,他们的成本不会随着通货膨胀提高,但是产品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特别当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时,通货膨胀将带来很大的收益。
3.汇率水平
汇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例。绝大部分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都会通过汇率水映出来。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增强,包括证券市场在内各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相互加深,一国汇率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证券市场价格。一般来说,如果一国的货币升值,会吸引外资流入,经济形势稳步发展,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但若汇率盲目上涨也会对股票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汇率太高会影响贸易出口,出口受阻,不利于经济发展,进而证券市场受影响。
近年来尤其是近年,人民币升值以及汇率的变动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话题,对我国经济的走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汇率和证券市场的股票等虚拟资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人民币升值和汇率调整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汇率水平的走势及其变动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国币的实际购买力,进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影响着该国进出口贸易数量以及额度的变化,进而通过影响相关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造成相关股票价格的变动。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的贬值会增加出口企业的利润,引起股价上升;相反,进口企业因成本增加而业绩受损,将导致其股票价格下跌。同时,汇率的变动也可能通过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从而引起股票市场价格变化。
汇率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也不一样,从而股票市场表现的价格走势也就不一样了。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国内对外依存度很大的出口型和外贸型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长远利空消息,对于国内进口比较多的上市公司来说,由于进口成本降低,长期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人民币升值对于沪深两市的各个板块而言,其中受益最大的板块集中在地产、航空、石油加工、造纸行业里面进口高档纸的上市公司、资源类上市公司等。
此外,财政政策也能对股票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宽松的财政政策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方式。例如,减税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供需提高使企业的股票价格的上扬。反之,紧缩的财政会使股票价格下跌。
四、结论
关键字:证券投资风险股票心理素质
在证券投资中,个人的心理因素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以股票市场为例,股票的买入,卖出,甚至股价的上涨,下跌,都是所有参与的股票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这其中包括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后面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个人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
具体来说,股市上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上较低的位置,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是合理的,低廉的,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此时投资者在上一个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分析,因此在股票市场上,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不会上涨太快,多以小的震荡上扬为主,这就是受个人的心理因素影响尤其是投资者对上一个周期中的惨跌的恐惧的影响所造成的。
实际操作中还有一种羊群效应,这是群体心理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羊群行为”即群体行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拟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靠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
市场并不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市场。每一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投资理念,有人注重短期,有人注重长期,市场是完全竞争,单个人在大趋势中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创造者。因此群体心理的作用是可观的,甚至是可怕的,在股票市场上,“集体决策机制”就是一种群体心理行为。“集体决策”中的“集体”不一定就是心理群体,但是集体比个人更容易转变成心理群体。有研究表明,在股市中,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集体决断非常容易导致更高的差错率。对于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集体决策”的典型表现就是“讨论行情”。无论是在交易场所还是在证券论坛,由于心理因素使然,讨论行情的现象屡见不鲜。讨论行情的过程不但是一种群体心理决策行为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绪相互传染的过程。
证券投资的风险是指证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动幅度。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分别或共同导致了证券价值的波动,投资于证券就会产生本金的损失。
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可能变动,这种因素一同样的方式对所有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企业都受全局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由于这些因素来自企业外部,是单一证券无法抗拒和回避的,因此又叫不可回避风险。这些共同的因素对所有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能通过多样化投资而分散,因此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系统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等。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证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又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政府对本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通常有一定的规划和政策,籍以指导市场的发展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证券市场政策应当是在尊重证券市场发展水平及政治形势、证券市场发展现状等多方面因素后制定的。政府关于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电引导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政府也可能会改变发展证券市场的战略部署,出台一些扶持或抑制市场发展的初期,对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充分,特别是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对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充分,更容易较多地使用政策手电来干预市场。由于证券市场政策是枕骨指导、管理整个证券市场的手段,一旦出现政策风险,几乎所有的证券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属于系统风险。
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证券市场行情周期性变动而引起的风险。这种行情变动不是指证券价格的日常波动和中级波动,而是指证券行情长期趋势的改变。周期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表现为经济周而复始地由扩张到紧缩的不断循环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增长在年度间的波动仍然比较频繁和剧烈,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在年度间的频繁波动是一种随机波动,还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周期波动的形态又是怎样的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以便为国家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参考。
利率风险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银行经营收益,稳定银行市场价值的主要工具。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率预测和利率风险衡量的基础上,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表内管理方法,通过增加(或减少)资产或负债的头寸,或者改变资产或负债的内部结构(例如构造免疫资产组合),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另一类则是表外管理方法,主要是为现有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以及针对个别风险较大,或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的某一项(类)资产或负债业务,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来对其进行"套期保值"。
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是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给投资者带来实际收益水平下降的风险。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物价普遍上涨,证券价格也会上升,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一般可通过计算实际收益率来分析购买力风险。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
非系统风险又称非市场风险或可分散风险。它是与整个股票市场或者整个期货市场或外汇市场等相关金融投机市场波动无关的风险,是指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单个股票价格或者单个期货、外汇品种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种下跌,从而给有价证券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1.它是由特殊因素引起的,如企业的管理问题、上市公司的劳资问题等。
2.它只影响某些股票的收益。它是某一企业或行业特有的那部分风险。如房地产业投票,遇到房地产业不景气时就会出现景跌。
3.它可通过分散投资来加以消除。由于非系统风险属于个别风险,是由个别人、个别企业或个别行业等可控因素带来的,因此,股民可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非系统风险。
财务风险是与公司筹集资金的方式有关的。我们通常通过观察一个公司的资本结构来估量该公司的股票的财务风险。资本结构中贷款和债券比重小的公司,其股票的财务风险低;贷款和债券比重大的公司,其股票的财务风险高。股份公司只有在支付了所有债务利息以及到期的本金之后,才能对股东支付股息。公司的销售产品和劳务所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工资、折旧、材料等所有营业开支之后所剩余的部分,是公司的营业收入。从营业收入中再减去税款和必要的财务支出,例如支付给银行或其他债权人的利息,剩余部分才是可用于股息支付的收入。由于这一收入被用于股息支付,并且对于投资者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判断影响很大,因此它的大小和易变程度在决定股东的收益率方面很重要。如果一个公司的全部资本都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的,则它没有利息支出。而对于任何采用举债方式筹措部分资金的公司,由于必须支付利息,因此其营业收入的变动将引起股东净收入的更大变动。
经营风险指的是由于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和条件以及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造成公司收入的变动而引起的股票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经营风险的程度因公司而异,取决于公司的经营活动,某些行业的收入很容易变动,因而很难准确预测。由于公司的收益和现金流量是紧紧依赖于其收入,因此易变的收入将导致收益和现金流量的不确定。当公司收入突然下降时,由于普通股持有者在进行现金分配时排在最后,他们会遭受重大损失。与公司的债券持有者相比,普通股票持有者处于一个风险大得多的地位。当公司经营情况不妙,收入迅速下滑时,公司在支付债务利息和到期本金后,可用于支付股息的收益已所剩无几,从而导致股东们所得股息的减少或根本没有股息,与此同时,股票的市场价格一般也会随之降低,使股东们蒙受双重损失。
流动性风险指的是由于将资产变成现金方面的潜在困难而造成的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一种股票在不作出大的价格让步的情况下卖出的困难越大,则拥有该种股票的流动性风险程度越大。在流通市场上交易的各种股票当中,流动性风险差异很大,有些股票极易脱手,市场可在与前一交易相同的价格水平上吸收大批量的该种股票交易。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股票,每天成交成千上万手,表现出极大的流动性,这类股票,投资者可轻而易举地卖出,在价格上不引起任何波动。而另一些股票在投资者急着要将它们变现时,很难脱手,除非忍痛贱卖,在价格上作出很大牺牲。当投资者打算在一个没有什么买主的市场上将一种股票变现时,就会掉进流动性陷阱。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证券投资 风险 应对策略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券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是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证券投资是对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包含投资和投机两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证券投资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证券投资有助于调节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及实现优化配置;证券投资是重要的融资渠道,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会起到推动作用;证券投资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再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促进企业行为合理化;证券投资为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手段,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容易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主要的特点就是中小投资者偏多、波动大。如何稳定市场,学术界和金融界人士都有各自的观点,其中引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是不错的选择。证券投资基金在捍卫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方面有其明显的特征,证券投资基金以其专业化管理、长期投资的眼光,成为稳定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市场是在不断发展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样也经历十几年的历程。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证券市场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同样完善的证券市场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吸引外资、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证券市场与西方发展已有百多年历史的证券市场相比还不成熟,也不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并不是偶然,它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证券市场始终受着政策的影响,无论从企业上市融资到二级市场的监管还是股指的涨跌等,都会受到政策调控的影响。随着全球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也逐步完善,证券市场也在慢慢市场化。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形势会怎么样,有金融学者预料“其基本态势必将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为主线,加快证券市场深化的进程,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所以,如何正确对我国证券投资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是非常重要的。
二、证券投资的风险分析
证券投资风险是影响证券市场的重要因素,也是证券投资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避免其带来的危害。从风险成因角度来看,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等。从风险的性质和范围角度来看,证券投资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大类。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变化等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化的不确定性,会影响绝大多数证券价值,靠证券多样化并不能消除此类风险,因此又称之为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由局部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化的不 确定性,对个别证券的状况产生影响,当投资者持有多种证券时,不同证券受局部事件,如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及市场销售等的变化影响,而产生的价值增加和减少会相互抵消,因此非系统性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购买力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退市风险、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
三、证券投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1.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和出台密切关注
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和出台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很大。因为政策风险是系统风险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作为证券投资者应当密切关注国家政策、法规,关心时事政治,根据其变化调整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有效的去规避政策上的风险,以达到预期投资的目的。
2.对证券发行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并考察
想做到理性的投资必须要先了解清楚证券发行企业的具体情况,盲目投资是不可取的。证券投资还要进行信用评级,要对所发行证券的质量和证券发行者的信誉做理性的分析。现在很多投资者都是盲目的投资,很少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并考察,这也是投资失利的原因之一。投资者应参考专业评级机构对各证券的评级状,优先选择信用等级较高的证券进行投资。避免投资风险较大的证券需要注意分析证券发行企业的财务状况等综合情况。
3.采取组合证券投资
通过组合证券投资可以分散证券投资的非系统风险。马科维茨指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将风险证券按一定方式进行组合,能实现组合证券风险低于单独投资其中任何一种证券的风险。”
4.减少投机性投资
过度的投机行为会给证券市场造成巨大风险,投资者应尽量减少市场投机行为,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时机,不可盲目跟庄投资,才能保证投资收益,有效规避证券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唐莹莹.证券投资风险[J].企业导报,2009(11)
[2]张旭磊,张正华.证券投资风险成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3)
[3]傅仙发.组合证券的投资风险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8)
[4]林莉,田苗.证券投资与风险[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4)
一、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农业上市公司为例
(一)不同经济基础和会计准则模式产生的经济效果由于经济基础和会计准则制定的差异,会计准则在变革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效果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自由市场多为发达市场,且多以第三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在竞争中资本供应者以私人投资为主,资源配置则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实现,其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公司法为依据,因而准则的制定多以保护股票持有人或公司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环境下的市场以欠发达市场居多,以我国为例,竞争中资本供应者以国家为主,而我国作为农业和人口大国,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自然更偏向于农业发展。这就决定了国家对市场经济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且经济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则更有利于农业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会计准则的制定也以政府的利益为第一导向。而作为第一经济支柱的农业企业必将得到最优待遇,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也将更符合农业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会计准则变革对农业税收产生的经济效果会计准则的变革会对税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农企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损益的确定和变更上都有所体现:首先,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与会计和应税收益具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公司选择以历史成本原则作为资产计价的方式,那么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计价结果对税收的影响程度就会增强。例如,目前我国的农业企业在会计实务中的特定资产在初始计价时多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而期末计价却以公允价值为依据,因此期末在核算净收益时会扣除坏账费用、投资跌价、减值损失等项目,这必然导致净收益减少,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其收益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政府的税收。其次,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损益确定或会计政策变更对公司损益造成影响的,需采用“追溯调整法”。也就是以调整后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为准,对本年度内的损益额进行重新核算,这就对期初留存收益和纳税额做出适当的调整。
(三)会计准则变革对农业上市公司产生的经济效果会计准则的执行会对农业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规范、信息披露和公平竞争都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我国农业企业在管理和会计制度的推行方面都比较滞后,尽管许多农业企业已经上市但是其陈旧的观念仍有待改善。会计准则明确了会计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行为规范,因此其会计行为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能够通过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分析进行判断。农业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得到了很好的制约。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农业企业制度的先进化和现代化,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监督力度。其次,农业企业在发展中受到市场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较高,所需的信息量也更大,这都决定了农业企业在运营中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会计准则能够督促交易双方将自身的财务、业绩和经营等信息公开,继而有效地防范证券交易中的欺诈行为,确保交易双方不会因被错误的信息引导而做出对自身发展不利的决策,这就从稳定市场的角度促进了农业企业的发展。最后,近年来上市公司中操控利润、做数字游戏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的案例中甚至有些只是单纯的进行了报表重组。如上所述,基于此类事件会计准则做出了相应规定和防范措施,新准则将报表作为监督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这不仅对农业企业的经济增长有利,同时也保证了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会计准则变革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经济效果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变革对经济增长能够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必然会首先受益。新会计准则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所作出的调整能够确保市场经济更加稳健的发展,内容上也增设了许多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相关条款。但是从现实的研究来看,在会计准则实施前期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了暂时的经济发展速度回落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会计准则中的规定有助于抑制泡沫经济的增长,继而提高支柱产业的经济影响力。所以从长远角度来看,会计准则的变革对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在长期影响和引导下我国的农业企业将得到快速的崛起。
二、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经济效果影响的检验
(一)数据来源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沪深两市A股的上市公司报表,为了保证研究的普遍效益,笔者在信息的初选中随机抽取了1000家上市公司,之后又做了有针对性的筛选。此次会计准则在调整后定于2013年1月开始正式施行,因此为了对会计准则变革前后的市场和企业状况作出更好的对比和分析,选择了2012—201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依据。而为了明确研究的方向性,因此本文最终从样本中抽取了包括莫高科技、新五丰、丰原生化等286家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本文之后的研究中所涉及资料以及数据均以农业企业为例。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会计准则的变革对证券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从财务报表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中以农业股受到的影响最大。将准则变化对证券市场尤其是农业股的影响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会计准则在变革后会计处理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对企业财务报表的披露信息也做了全新的规定,这是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经济造成影响的前提;第二阶段,会计准则变革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投资者普遍开始关注变革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问题,因此这一阶段能够更清晰的看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变化和会计准则带来的影响;第三阶段,2013年1月1日后变革正式生效,企业的相关信息开始得到披露。将会计准则的变革分为3个阶段,有利于研究中更全面和透彻的分析准则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效果,并可以看到证券市场最真实的反应。因此本文根据以上3个阶段,结合农业企业财务报表提出了以下3个假设:假设一,由于会计准则变更造成的股票净资产变化能够反映证券市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假设二,由于于会计准则变更造成的股票净利润变化能够反映证券市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假设三,股票净资产的变化比净利润的变化更能反映证券市场的显著性。
(三)研究设计1.研究模型的确立根据前文提出的3点假设,本文在研究中将建立以下模型:2.模型当中各项指标的计算(1)关于非正常报酬率累计的计算目前对非正常报酬率累计的算法有市场指数法和市场模型法两种:运用市场指数法进行计算是将市场的平均报酬率作为企业内部的实际报酬率的调整依据,并由此得出非正常报酬率。市场模型法则是通过建立市场模型来预测未来市场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从而计算非正常报酬率。周轶强(2004)对以往案例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在研究后指出市场指数法和市场模型法在进行非正常报酬率计算后得到的数值都能够与回归分析的结果吻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都有较高的准确性。在本文的研究中,选择了以市场指数法对上市公司的非正常报酬率进行计算。第一,确定时窗长度。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可知本次会计准则的变革颁布日期为2012年12月6日设定为第一阶段的基准日,而2013年1月1日为会计准则变革的实施起始日设为第二阶段的基准日,之后将2012年各农业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日定为第三阶段的基准日。之后以基准日为起点选取15个工作日作为研究周期,即本次研究的时窗长度为(-15,15)。第二,计算各农业样本企业的Rjt(实际报酬率)。实际报酬率的计算公式为该公式是以股票价格的变化记录为依据,Rit为第j家企业所属股票第t天的报酬率;Pit为第j家企业所属股票第t天的收盘价格,Pit-1是第j家企业所属股票第t-1天的收盘价格。公式在计算中之所以会选择复权后的收盘价主要是为了消除企业在配股和送股过程中对股价的影响。第三,计算Rmt(市场平均报酬率)。市场平均报酬率的计算公式为:券市场第t-1天的市场指数。在计算中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分别在沪深两市中随机选择了农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因此在计算时深市样本应选择深证成分指数,而沪市样本则应选择上证综合指数。
(四)实证分析1.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环节针对会计准则变更的3个阶段进行了分别研究,目的是检验投资者对准则变更的知晓情况是否会对企业当期的收益情况造成影响。表1为286个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情况。表1中CAR1j、CAR2j和CAR3j分别代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非正常报酬率。从数据中可以看到,2012年12月6日即会计准则尚未发生变化前,累计报酬率为负数。这说明市场投资者由于对会计准则变革的认识不足而对投资抱着观望的态度。到第二阶段,超额累计报酬率转为正值,这是投资者对会计准则变革内容进行透彻了解后信心增强的有利表现,也突出反映了投资者认为会计准则变革会促进农业企业盈利的思想倾向。其后的第三阶段,即2013年1月1日,会计准则变更正式实施,超额累计率持续上升,其原因与年报的披露信息量增多以及投资者的投资意向变化有直接的关系。以上几点可以在下图中有更直观的体现,图1、图2、图3为各阶段非正常报酬率的趋势图。2.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T检验原假设H0:CAR=0进行检验市场反应并不突出。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3个阶段中会计准则的变更都对证券市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影响。从准则颁布时起直到准则实施前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均为负数,在经过T检验后能够清楚的看到前两个阶段对市场经济已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股票价格受到冲击。而在第三阶段,也就是会计准则变革后的年报告日其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已经转为正值,并通过了T检验,这说明会计准则的变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当会计准则变革的系数为正时,其变化时有助于宏观经济增长,这就意味会计准则的变革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将使政府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经济收入都出现一个客观的增收现象。除此之外,更具检验的结果显示,不仅国内的基本经济会随着准则的变化而出现浮动,在外汇储备方面也将有所体现。由此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的增长而言,会计准则的变革确实能够带来潜力巨大的财政收益。但是,由于本次研究针对的是证券市场中的农业企业部分,因此无法将政府对会计准则变革的情况考虑在内,但是根据一系列的正面推测,仍然可以认定会计准则变革的净收益为正,政府会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其改革进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特殊国情出发而实施的会计准则变革,能够使会计准则在经济发展中呈现更强的激励作用,这不仅体现在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对政府收益的正面影响。再者,由于农业企业的增收直接影响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促进宏观经济发展、支持农业企业的进一步增收是对我国会计准则实施改革的主要动力和原因。3.回归分析根据上文构建的模型CARjt=a0+a1nacjt+a2npcjt+a3UEjt+ejt(t=1、2、3),可以将农业样本企业的非正常报酬率对股票净资产变化、股票利润变化以及未预期盈余进行线性回归。表3和表4为线性回归实证结果,对会计准则变化对市场和企业的影响作出了描述性统计。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第一阶段,即2012年12月6日,也就是会计准则变革颁布时a1在显著性检验中水平已经达到了5%以上,a2在显著性检验中水平也超过了10%,且a1和a2均为正数,a1>a2。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变更要求颁布时各个样本企业通过股票净利润和净资产价值的变化对市场做出了较大的正面影响———对市场而言,股票净资产的变化明显比股票净利润更具影响力和显著性。因此,假设一、假设二及假设三都得到了验证,并通过了事实检验。在2012年12月31日会计准则变更实施前,也就是第二阶段,a1在显著性检验中水平达到了10%以上,但a2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结果来看,a1与a2均为负值,并且a1<a2。这说明在会计准则变更实施前股票的净资产变化数以及股票净利润的变化数对经济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股票净资产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力明显比股票净利润的影响力大,股票净资产变化更具显著性。所以,假设一和假设二在这阶段得到了验证并通过了检验,但是假设三不成立。第三阶段,也就是2013年1月1日后,会计准则变更条款得以顺利推行。可以看出,这之后的股票净资产变化以及股票的净利率变化在显著性检验中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而未预期盈余的显著性也超过了5%,a1和a2均为负数,而且a1<a2。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在变革后通过股票的净资产变化数和净利润变化数从负面对经济市场造成影响,且与股票的净利率变化相比,股票的净资产变化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影响更显著。因而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得到了验证和检验。
三、结论
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不仅会影响利率、精算现值,还会大大的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与市场的预期,从而对保险公司证券基金和债券投资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意在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对保险业精算现值的影响做分析,并对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证券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两个方面的影响做一定程度的浅析。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保险业;影响研究
一、引言
2002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往往伴随着存贷款利率的上调。利率对于保险业而言,直接关系到保险合同精算现值,并对保险合同的精算现值产生不合乎略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不仅会影响利率,精算现值,还会大大的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与市场的预期,从而对保险公司证券基金和债券投资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意在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对保险业精算现值的影响做分析,并对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证券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两个方面的影响做一定程度的浅析。
二、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存款准备金上调对保险业影响的大量研究表明,存款准备金上调将引起利率的调整,利率调整将严重影响保险合同精算现值,并对保险合同的精算现值产生不合乎略的影响。准备金率的上调不仅会影响利率,精算现值,还会大大的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与市场的预期,从而对保险公司证券基金和债券投资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国内众多学者对存款准备金上调对保险业的影响的特征及原因进行了研究,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将影响保险公司的收益。王颖,徐淼(2003)表明存款准备金调整将影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高占军,刘菲(2003)表明存款准备金的上调不仅会影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还会引起保险公司本身合同价值的改变。卢小平(2010)研究表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保险业投资收益受双重影响。
三、存款准备金上调的基本影响分析
(一)什么是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Deposit Reserve),就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比例,就是准备金率。
(二)浅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为了打压房地产过度发展所引发的楼市泡沫,国家发改委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抑制房地产市场热钱的流通,其中一条就是提高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代表着商业银行需要将更大比重的存款存入中央银行的账户,从而商业银行吸钠的存款可用于投资和放贷的资金大大减少,是国家紧缩银根的手段之一,以此限制商业银行用于放贷和投资的资金,从而大大降低货币的流通性,使得投资减少,迫使商业银行为了得到更多的资金,上调存款利率,从而存款上升,同时迫使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使得投资收益增加,使得企业借贷减少,从而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有效抑制通货膨胀。
有利方面,存款准备金作为调节经济的工具,起到了弥补市场经济自身调解能力不足的作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通过降低货币流通性的手段,抑制了通货膨胀,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以及稳健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的过速发展起到抑制作用,有效地防范以及对抗市场泡沫的形成,从而防范金融风险,打击发展过热的市场。
再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能力比较强,可以弥补公开市场业务的不足,且与利率相比不会引起汇率的变化,通过降低市场货币流通性,有助于银行加强存款工作,增强企业实力,促进商业银行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不良贷款。
弊端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因为商业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资金比率增加,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的减少,令其发放贷款的比例以及能力减少,从而减少了企业获贷的数量,提高了企业贷款的门槛,降低了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由于银行紧缩银根,使得贷款门槛提高,会对于一些新型产业以及中小型企业在起步阶段和经营阶段变得困难重重。
(三)存款准备金上调一般伴随利率上升
20072011年间,国家频繁调整金融政策,平均每三个月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次,2007年1月15日至2011年6月20日,国家共上调31次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21.5%,创历史最高点,每次约调整0.5个百分点,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近3600亿元。且每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会伴随利率的上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都会伴随着利率的改变,存款准备金上调总体使得利率呈增长趋势,利率下降期为国家政策调整。其次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对保险业的精算现值,趸缴净保费,均衡净保费,生存年金,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在没有政策调整利率的情况下,收益随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呈上升趋势,这种上升使得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减少。
四、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保险业投资的影响
(一)存款准备金上调对保险公司债券投资的影响
债券市场是一个对利率极其敏感的市场,中国人民银行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相当于间接的利率提升,紧缩银根的政策,无异于对债券市场的利润空间进行很大的打击。伴随着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债券市场将根据以往经验采取利率上调措施,资金紧张的局面也导致债券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一般而言,存款准备金的上调无异于缩紧信贷,而银行为了补充准备金,不得不抛售部分其持有的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等投资品种,而对于部分资金短缺严重的中小银行甚至不得不出售其持有的优质债券。这使得银行间债券市场波动强烈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上调使得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一路攀升,期国债大面积流拍,国债销售量急剧减少,对于其他的债券发行者而言,上升的市场各项市场基础利率导致他们不得不提高债券的利率,融资成本急剧增加。
不仅如此,由于07年11年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直线上升,导致投资者的预期倾向于其继续上升趋势。这样的预期导致经济局部过热,基础利率上调预期强烈,使得中长期债券投资的风险剧增。然而整个保险业有将近30%的资金投向了债券市场,进行短期债券回购和中长期债券投资业务。债券市场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如此之大的反应,导致保险公司的债券投资损失惨重。就算是对于经济形势的把握比较准确的中国保险公司,早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做出反应之前,就开始调整其债券投资。尽管如此,其新增国债投资额也已经连续呈现下降的趋势。鉴于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已经被放大,未来利率上升的可能性相当大,即使
新发行的国债和其他债券的票面利率有所上升,保险公司也应适当地控制在债券市场的投资额度,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暴露;而且新发行的国债的利率依然低于市场利率,大量的持有会导致巨额的机会成本。
(二)存款准备金上调对保险公司证券基金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相当于间接的利率提升,紧缩银根的政策,对证券基金市场而言也是利空的消息。中国由于证券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本身信心不足,资金匮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信贷的货币政策一经出台,使得市场的资金流更加枯竭。直接受到政策影响的银行业的股票都将单边下跌,间接受到影响的行业的股价也应声下降;两市的指数一直呈现下跌趋势,上证综合指数更是严重下降,每次上调准备金率,伴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者的都会对市场持悲观态度。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由于股权市场限制,其购买形式为购买证券投资基金。自2002年开始,保险公司投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然而,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一次次上调,保险业在2007年2011年间持续减持手中的证券投资基金,以避免过多的损失。不仅如此,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多的是影响的是货币市场,多次上调准备金率严重影响了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心理。在市场投资者普遍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也将继续适当减少其持有的证券基金。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将严重影响资金的流通。使得保险业的保费上升,从而影人们购买保险的需求,保单销售量下降。不仅如此,保险公司在证券基金市场的投资和债券市场的投资收益率也将大打折扣,从而严重影响保险业的收益。
存款准备金上调有利方面,存款准备金作为调节经济的工具,起到了弥补市场经济自身调解能力不足的作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通过降低货币流通性的手段,抑制了通货膨胀,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以及稳健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的过速发展起到抑制作用,有效地防范以及对抗市场泡沫的形成,从而防范金融风险,打击发展过热的市场。
再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能力比较强,可以弥补公开市场业务的不足,且与利率相比不会引起汇率的变化,通过降低市场货币流通性,有助于银行加强存款工作,增强企业实力,促进商业银行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不良贷款。
弊端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因为商业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资金比率增加,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的减少,令其发放贷款的比例以及能力减少,从而减少了企业获贷的数量,提高了企业贷款的门槛,降低了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由于银行紧缩银根,使得贷款门槛提高,会对于一些新型产业以及中小型企业在起步阶段和经营阶段变得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王亚M.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沪市银行板块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任曙明,李鹿鹿,史晓芳.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银行股价的影响研究――基于投资者行为[J].软科学,2013,02:6266
[3]刘洋.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8,0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