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范文

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

第1篇: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范文

论文关键词:行业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面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已势在必行。通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农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队伍的调整与完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长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学团队于2003年起,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河南科技大学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建设点建设为契机,系统地开展了“农业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

教学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日本筑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类高校。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种典型模式,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新观念。走访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坤达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强豫农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洛阳卓格哈斯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份,对毕业生的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树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教育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确定了“一条主线、两个突出、一个强化、一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突出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凸显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工学、农学、管理学齐备的多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开设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结合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全程互动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实施方式有:(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共计入校经费1000余万元,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样机如切割器实验台、风扇实验台、犁体外载测定装置等12台,价值60余万元。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夹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38周的实践环节,强化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若干个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习训练。(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对玉米收获机械、玉米秸秆处理、玉米根茬处理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功耗,解决了双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套主机宽度较大,田间作业开道困难等问题,正是生产实践对科研的反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到研究项目中来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校基金与校实验技术开发基金的研究中要有本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

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3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转贴于

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

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

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企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优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李玉柱,姬江涛.工科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171-173.

[2]易国顺,许绮川.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1,(7):59-62.

[3]林小峰,等.实行责任教授制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7(11):86-88.

第2篇: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维修服务;自动控制;农业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0-1

1 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农业自动化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的高速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越发的不可替代。近年来,国外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迅速,很多先进的科技都用于农业机械自动化中。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直到近些年来才有所发展,我国吸取了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自动化的发展,总结了适合我国农业的自动化体系。

1.2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

我国在温室自动化控制、排灌机械自动化、部分农业机械装置自动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发展, 而且越来越重视精准农业的发展。人工智能将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 农机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高速发展,同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也促进了农机市场的发展。各种农业机械走进农户家里,其中不乏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设备,为农业作业的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机械的增加,问题也随之而来,农业机械需要保养和维修,农机维修的业务量随之上涨。但目前农机维修的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要求。农机维修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够正确的维修保养农机产品。此外,一些农机产品经营商只看到利益,缺乏服务意识,这也是农机市场面临的一道难题。

3 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总体来说农业机械发展参差不齐,随着农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我国农村的分布比较广,不像城市那样集中,所以购买力也比较分散,对农机的需求有分散性的特点。

(3)农村农机市场最突出的特点是差异性,各个地区的购买力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

(4)我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农村市场的层次性。

(5)农村居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所以农机市场具有示范性。

(6)农村市场对农机产品的要求主要是质优价廉,对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要求高。

4 农机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机市场管理权限不明确,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市场规范建设认识不够,缺乏同有关部门的协调监管力度。

(2)农机维修、农机经销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部分有经验的技术骨干年龄老化或改行从事其它行业。大部分修理网点修理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对农机维修工艺了解甚少且修理水平低,高水平的修理工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疑难修理项目无法解决。各别农机配件经销商对机械性能及维护保养缺乏必要的知识。

(3)维修点条件简陋缺少应有的维修仪器和设备。维修项目范围狭窄,修理经营额偏低影响自身的发展。

(4)维修网点及农机经销业主扶持力度小,对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方面即没有政策扶持,又没有全投入,使大量的维修点和配件商店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很难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

5 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1 农机维修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

农机产品必定需要定期的维修,如果出现问题就会耽误农业生产,造成农民的损失,这样会降低农民购买农机产品的积极性。有了农机维修业,农民能够放心的购买农机产品,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5.2 农机维修为农机手服务

现在农村的农机手大多没有参加培训,而是直接购买农业机械,成了农机手,他们根本不懂农机知识,更不会修理农机产品,需要农机维修为其服务。

6 加快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措施

6.1 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以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制订农机化发展规划的时候,应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规划。

6.2 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

县级农机主管单位应该重视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把培训做到实处,首先像国家有关部门争取经费,减轻地方农机部门和农机维修人员的经济负担。在学习中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全能的维修技术人员。

6.3 农机维修网点应合理布局

农机维修点的分布应该根据居民的居住地等情况选好地点,在农民能够方便修理的条件下,减少农民的花销。同时,还要根据分布情况考虑维修点的经济效益,做到双赢。

6.4 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为农机维修制定质量标准

好的政策需要有强有力的支撑,农机维修也需要有一定之规。

6.5 对农机维修也要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一,县级农机管理部门首先要对农机维修点进行监督管理,定期检查,保证维修点的维修质量。第二,要为农机维修点做好服务,传递新技术新信息。第三,要推行科学合理的农机维修制度,在农忙前对农机进行检修。第四,建议农机生产厂家在村级农机维修点设立“三包”服务点,这样,把农机维修服务工作前移到村级,方便农民。

参考文献

[1] 贾静静.健全农机服务组织的目标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5,(09).

[2] 陈仁栋.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管理和发展趋势的探讨[J].福建农机,2004,(01).

[3] 龚明川,周昭程,季宜龙.浅谈农业精确灌溉技术与设施[J].广东农机,2001,(01).

第3篇: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教育;创新改革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机购置补贴等[1]。在这一大好政策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企业纷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创新研发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产品。然而,农业机械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制约了农业机械的研发、使用培训和售后技术服务,培养具有农业机械化专业知识,能从事农业机械化方向研发、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已是迫在眉睫,这也促使高校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建设,培养新形势下的农机专业人才,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2]。

1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办学现状

中国农业机械化专业的设置可追溯到1948年,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也由简单的机械化产品发展成为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门专业领域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农机产品,而原本成熟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建设思路也已经不再适用[3],目前该专业办学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招生难。近年来农业机械化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业机械化专业社会认知普遍存在偏见,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时代,认为农业生产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酬劳低,不愿意学习农机专业和从事农业生产工作[4],这使得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农业机械化专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招生形势。据资料[5]显示,目前中国仅有42所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校学生仅5000人左右。

(2)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滞后。目前很多高校农机专业并未及时对农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特色,教学设备陈旧[6]。

(3)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农机专业真正从事农机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年龄较大,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现代自动化、智能化农业设备还不够熟悉,一是学校缺乏现代农机教学设备,二是其精力也有限,不再愿意研究新型农机设备;而年轻教师大多数是机械、车辆等相关专业毕业,缺乏农机方面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指导学生进行农用机械的操作技能培训[7]。

2农机专业建设创新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深入调研、创新培养目标

2009年起,中国开始推行中职院校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以浙江、安徽、北京、湖南等省市为代表,相继出台了高职高专院校本省市户籍生源涉农专业免收学费的政策,并加大各奖助学金的投入[8]。同时,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出台,农机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传统机械类企业将目光投向农业机械领域,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农机产品。调研结果显示从事农机生产工作的大多数是30~50岁的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不到一半的人通过短期培训,且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有意愿回农村从事农机和农业工作,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营创业意识。因此,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培养;二是面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或同等学历,35周岁以下,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经验的农民,或是愿意回农村从事农机工作的农民、退伍军人等的培养。因此,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维修、研发等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留在农村生产一线,并能发挥骨干作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2.2成立农机专业指导委员会、创新办学模式

以服务“三农”为立足点,紧紧围绕农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一方面成立由来自农机企业、高校教师等的专家组成的农机专业指导委员会,合作教学、共同研发、推广技术;另一方面在各级农机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深入各个县、乡镇、村,设立教学点,开设培训班,实行农学结合,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能手。(1)成立由农机企业的专家和高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顶岗实习机制。以农机企业新型农机产品的科研项目为基础,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农机科研”小组,协助项目开展研发工作,提升农用机械科研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2)以学校为办学主体,加强与农机局等相关部门交流,深入各个县、乡镇、村设立教学点,开设培训班,以从事或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学员为培养对象,采用农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不耽误农业生产又能进行专业学习,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在各个教学点的教学过程中,无形之中深入各个县、乡、村对学校起了非常有力的宣传作用,可提升学校知名度,有利于扩大招生渠道,而且还可以作为在校生校外实践生产教学的重要场所。

2.3因材施教、改革教学体系

以因材施教为根本,以岗位职能为技能要求,创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改革实习实训项目。以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校生为对象,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9]。通过调研分析农机专业岗位群的职业素养和要求,以“三阶式能力提升”(一阶为农机维护能力,二阶为农机检修能力,三阶为农机研发能力)为出发点,重新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并以“集中实训、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实践锻炼。以从事或愿意从事农机工作的学员为对象,针对学员的学历、工作任务等特点,开发相对应的培训教材,分层次、分批次开设培训班,在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提升生产管理、销售经营等职业拓展技能及职业人文素养。

2.4以项目为依托,兴建校内外农机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多形式多途径兴建农机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获得科研经费,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力度,与一线品牌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另外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比如:实训课程的开设与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节对应,实训项目以具体的农业生产作业为任务,实训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共同评定;充分发挥农机科研小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一般的科研子项目则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学生为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10]。

2.5理论实践并重、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人才的高质量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团队。农业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农机新知识,新技术,因此学校应多方式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学校可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访问学习,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或是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农业生产作业,提升农业机械的检修实践能力,尤其是新型农机产品的维护检修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聘请农机局、农机企业等专家作为外聘教师,以教学公开课、技术培训的形式,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通过各种方式,打造由专家引领,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的师资团队,才能保障教学顺利开展。

2.6注重实效、创新评价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学术活动、科研项目、竞赛项目。因此制定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的加分制度、参与科研项目的奖励制度、参加各类专业技能比赛的奖励制度等,以提升学生参与学术活动、比赛的积极性及创新意识和能力。上述评价激励机制显然不适用于教学点培训班的学员,新形势下对于现代新型农民的要求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即农民通过专业技术学习后是否能提高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产量、农机作业质量是否满足农艺要求、生产经营规模是否扩大、收益是否增加。因此,对于这部分学员,主要考核学员掌握技术的情况,制定这些机制:取得职业资格证的奖励制度、获得政府表彰奖励等奖励制度,激发学员扎实学习,钻研技术,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

3思考与建议

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农村社会空心化等阻碍了现代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教育为“三农”服务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人才保障。农业教育应及时把握机遇,紧贴生产一线、大胆创新,积极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蕾,史振良.新形势下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农机,2013(1):41~71.

2吕小荣,马荣朝,张黎骅.对农业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2(6):200~202.

3王海燕,邵喜武.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5(2):72~76.

4崔勇,翟旭军,金濯,等.高职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5):134~136.

5左萃,杨彪.职业院校农机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农机,2014(9):128~130.

6李云伍,冯熙.提高农机化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2(3):177~184.

7张旭红.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举措[J].农业机械,2015(5):114~115.

8张珠让.基于服务“三农”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3(2):55~57.

9黄晓鹏,万芳新,孙伟,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5):31~34.

第4篇: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方向

0 引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是一种融入了多种因素(如传染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的新型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借助自动化系统进行机械生产控制,继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机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从现状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日趋成熟,本文将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简介

1.1 机械设计制造的基本定义

机械设计制造是近年来比较新兴的学科,该学科的发展以多种先进机械技术为基础,学科中涉及了机械、计算机、软件编程等多种技术,能够借助自动化实现高效生产。简而言之,机械设计制造是一门综合技术学科,它能够帮助企业研究各种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和生产过程,对企业管理意义重大。

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基本特征

首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具有高质高效的特点。机械制造自动化产品不但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具备较佳的自动控制能力。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产品生产,能够实现连续作业,与传统机械设备相比,机械化自动设备出现失误的风险相对较低,收获的产品产出效率相对较高。其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用传统的机械设备进行工作,错误和故障时有发生,因此不得不对其进行人工修理。运用自动化技术及自动化产品进行工作,能够实现故障自检,发生故障时,能够自我诊断、自我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机械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再次,机械设备制造及其自动自动化具有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它涉及了众多学科,且具备多种复合功能,能够真正实现自动化控制补偿、调节及保护,满足各类用户的各种需求。

1.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工作原则

首先,在进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工作时应遵循信息交互转换的原则,这样做有诸多益处,生产出来的自动化产品能够同时满足公众的应用需求和信息需求。只有遵循信息交互转换的原则,才能实现自动化产品和技术一体化,继而形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其次,在进行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工作时应遵循创新原则。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使生产出来的机械产品具有独特性,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继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总而言之,机械设备接受的科技资金投入越高,创新思想应用的越多,其具备的功能便越多、越完善、越发达。

2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2.1 智能化

在机械化产品中,有着一个重要标志――智能化,智能化水平越高,机械化产品的自动化程度也越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机械化产品有必要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技术是一项高科技技术,它涉及了多种学科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学科、运筹学科、人工智能学科等,它能够让机械化产品产生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机械化产品中融入智能化技术,能够促使产品替代施工者从事一些危险系数高的施工任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总而言之,让机械化产品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替代人工劳动,实现安全施工,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

2.2 数字化

在现代工业当中,数字化技术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它能够统计复杂信息(图形、声音、技能等),将复杂信息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及时分析、处理,全真模拟产品的功能和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实现原型产品的模拟制造,最终在减少设计错误和生产错误的基础上收获较高的生产效率。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能够进一步提升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促使机械设备更快、更好地工作。

2.3 微型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机械设备开始向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机械设备微型化能够提高运营灵活度,减少能耗,降低机械企业生产成本。除此之外,机械设备微型化还能增强产品综合竞争能力。从现状看,微型机械在诸多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比如说军事领域、信息领域、生物医疗领域。由此可知,机械设备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需注意的是,机械设备的微型化程度越高,加工难度也越大,如何更好地实现机械设备微型化还需众多学者进一步研究。

2.4 网络化

网络化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从现状看,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虽然应用了网络化技术,但生产控制的网络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举例而言,在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时,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系统一旦发生问题,便不能继续正常生产产品,若是生产现场缺乏专业设计者或技术者,就得暂停产品生产工作。等专业技术人员解决系统问题之后才能继续进行产品生产工作,这在无形当中降低了产品生产效率。由此可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必然会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当出现产品生产问题时,便可利用网络中的信息技术、传感技术以及远程监控技术向不在生产现场的专业人员求助,产品生产问题便能得到解决,产品生产效率便能得到保证。

2.5 绿色化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公众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制约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内容,机械设备制造及其自动化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融入绿色理念。不论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还是在产品的应用阶段,机械设备制造及其自动化都需要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收益。

2.6 人性化

人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品的服务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若想实现健康发展,就得在未来发展中处理好产品与人的关系,促使机械化产品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作为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应尽量生产出富有人的情感、富有人性以及人的生理机能的机械化产品。

3 结语

本文结合机械制造的概念、特点以及设计原则,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朝着智能化、数字化、微型化、网络化、绿色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希望能为机械制造行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相信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还会朝着更多的方向发展,机械自动化产品的社会应用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李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投资,2013,11:106-106.

[2]梁韶祥.探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科技展望,2014,11:85-85.

[3]王琪,胡海燕.基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究与思考[J].电子世界,2014,16:93-93.

[4]程海洲,苏张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河南农业,2015,08:26-27.

[5]鞠红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5,05:261-262.

第5篇: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范文

教师在开发数字样机的过程要注意开发出来的实物务必要与现实中的实物一致,包括参数与运动方式、状态等,以免对学生未来工作中造成误导;开放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通过网络共享给每一位使用者(教师、学生等)提供提交建议、上传作品的许可认证接口,尤其是对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审核认定,及时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通用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层次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实行模块化管理,使学习者通过对不同层次资源的使用和重组,方便进行课程或知识体系的筛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个性化定制潜能。

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

1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数字样机改造是把现行教学中使用的载体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数字化模型资源。现有教学资源包括两大类:(1)教研室和实验室原有成熟的实物教具、机构模型、零部件结构挂图等;(2)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师生创作的机械机构作品,包括展示型作品、师生交流作品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作品等。可以筛选一批典型资源设立学生设计研究计划项目,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兼顾提升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提前熟悉一些主流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2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让学生对专业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和定位。如今农业机械产品开发已经采用了数字样机开发技术,许多产品生产之前需要借助产品数字样机进行功能和行为的仿真模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对研究对象反复仿真分析和评价。开发完成的产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典型科研产品设计和仿真过程进行录制、编辑等,形成用于课程教学的素材。这要求任课教师在参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捕捉可用于教学的信息,及时收集科研工作中的教学素材,这也有助于科研工作本身的总结和提高。

3将调研产品数据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调研数据主要包括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等。这些农具或农机产品是目前教材中没有的产品类型,但它们对了解农业机械发展历史和目前农村使用农机的现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用

1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教学应用。农业机械学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2003年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我们建立的各种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在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课件中采用的数字样机模型包括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等。

2“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应用。“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该教学网于2009年5月开通试运行,其内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和业务素质课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主体内容,以省级精品课农业机械学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核心,兼顾农学、园艺、畜牧、植保等非机化专业的农机化概论、草业机械化、植保机械等选修课程实验教学。

第6篇: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范文

关键词:轮式农业机械;自动转向;控制系统;研究

1 前言

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模式,简化了工作人员的操作步骤,尤其是对农业生产来讲,由于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极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变了农民以往的生产生活状态。

2 轮式农业机械自动转向控制系统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农业机械自动转向控制系统的结构农业机械自动转向控制系统由方向盘总成、转向执行总成和主控制器(ECU)以及自动防故障系统、电源等辅助系统组成,方向盘总成包括方向盘、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力矩传感器、方向盘回正力矩电机。方向盘总成的主要功能是将驾驶员的转向意图(通过测量方向盘转角)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传递给主控制器:同时接受主控制器送来的力矩信号,产生方向盘回正力矩,以提供给驾驶员相应的路感信息。转向执行总成包括前轮转角传感器、转向执行电机、转向电机控制器和前轮转向组件等组成。转向执行总成的功能是接受主控制器的命令,通过转向电机控制器控制转向车轮转动,实现驾驶员的转向意图。

主控制器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判别机械的运动状态,向方向盘回正力电机和转向电机发送指令,控制两个电机的工作,保证各种工况下都具有理想的车辆响应,以减少驾驶员对机械转向特性随车速变化的补偿任务,减轻驾驶员负担。同时控制器还可以对驾驶员的操作指令进行识别,判定在当前状态下驾驶员的转向操作是否合理。当机械处于非稳定状态或驾驶员发出错误指令时,农业机械自动转向控制系统会将驾驶员错误的转向操作屏蔽,而自动进行稳定控制,使机械尽快地恢复到稳定状态。自动防故障系统是线控转向系的重要模块,它包括一系列的监控和实施算法,针对不同的故障形式和故障等级做出相应的处理,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持机械的正常行驶。故障的自动检测和自动处理是农业机械自动转向控制系统最重要的组成系统之一,采用严密的故障检测和处理逻辑,以更大地提高机械安全性能。电源系统承担着控制器、两个执行马达以及其它车用电器的供电任务,其中仅前轮转角执行马达的最大功率就有500--800W,加上机械上的其它电子设备,电源的负担已经相当沉重。所以要保证电网在大负荷下稳定工作,农业机械自动转向控制系统广泛采用了42V电源。

自动转向控制系统的结构。拖拉机的自动转向的控制系统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液压部分,包括比例电控阀、改装油路组成;第二部分,控制单元部分,由MCU以及周围的电路、具备ARM9嵌入式系统的上位机、角度传感器组成。输入输出的控制量是帮助上机起决策作用,车轮目前位于的位置作为角度传感器的测量的反馈量。

3 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建议

3.1 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要实施自动化选择

想要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必须要根据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现实条件以及实际情况,以便能够提升农业作业精度以及农业作业的效率,节约生产能源和资源,提升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将其作为标准,对不同类型的自动化模式在这些方面效果进行公正和公平的评价,接着按照一定的顺序来选定一个自动化的模式,呈现阶段式的农业机械自动化进程。

3.2 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要实施开发控制系统

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还要将农业生产高效率以及高精度作为目标,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进而节约农业生产的资源,实现安全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以便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自身农产品消费以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需求。如果人们片面追求高度的自动化,并且过于追求高端和尖端的技术,进而研制以及开发那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价格昂贵自动化的设备以及技术,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方法。农业机械自动化一直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担任着主角,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对机械化农业的生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也就是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在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缺少能够准确、迅速以及非破坏性对农产品以及农作物活动、生物学性状的一种传感器,因此,必须要对自然环境下研究以及开发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处理装置,特别是那些能够从培养液以及田间检测出发育、生长的一种传感器,这一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的开发对于作物生产设施化以及工厂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和必须。除此之外,还要开发一个相应参数的控制装置,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须和必要。

4 结束语

综上研究所述,我国的农业机械在近些年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轮式农业机械自动化转向控制系统的应用,为我国的农民带来了很大的福利,因此,我们应该给予最大的支持,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 吴晓鹏,赵祚喜,黄健,等.CRS10陀螺仪及其在角速率与转角测量中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0(08):12-16.

第7篇: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范文

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机械自动化;应用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TU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1-0216-0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进步,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广泛的采用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机械制造发生了极大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方式,对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起到了积极关键的作用。

1 机械自动化技术简介

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对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化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原料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节约人力资源。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和进步的主要手段,是未来机械制造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并且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

2 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国民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

机械制造行业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一种表现。欧美国家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较早,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在科研领域不断创造神话。我们要突破技术瓶颈,紧追猛赶,缩短差距,大力发展机械设备的机械化,可以明显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资源和成本,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收益。

3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3.1 机械自动化生产脱离实际

在购买机械自动化设备时,应时刻保持清醒,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购买然后进行实际应用。机械自动化设备主要分为农业方面、工业方面、运输业、工程方面等几部分,不能盲目效仿、盲目消费,切忌在脱离实际的基础上,盲目引用机械自动化的设备。时刻谨记,我们最终追求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增长速度,也要保证产品的高品质,这两者对于企业的信誉、形象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3.2 机械自动化生产依赖人力,理念落后

设备机械化融入自动化技术,投入高,收益较慢,短时间内难以看到它的巨大优势。所以,很多企业认为多雇一些员工可以替代机械自动化设备的投入,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首先,雇佣员工会产生人力费用,工作损耗大大增加;其次,机械自动化设备可以解放劳动力,降低能耗,即使现在用一个人也比原来用十个人的效率要高。

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已成为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需要大量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产品的辅助设计,又能应用数控技术进行制造的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3.3 机械自动化技术基础薄弱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以来,伴随科学技术不断变革,得到了长足的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的高度集成化,开始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有11.4万个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存在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准的产业,手工劳动比重相对很大,能独立开发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寥寥无几;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中自动化装备少、水准低,不仅在数量上同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品种上、质量上、使用上,同世界先进水准也存在阶段性差距。

4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注重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实用性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应以企业生产与技术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基础。只有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自动化生产模式,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价值。因此,在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用,即,改变过去盲目自动化的生产理念,追求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否则,如果机械自动化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则应放慢脚步,完成高品质、高水准的产品生产,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规模虽然较大,但是缺乏扎实的生产技术,并在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要循序渐进,戒骄戒躁,问答问答,铺垫好基础,突破技术难关,逐步迈入自动化的高台阶。

4.2 机械自动化技术要与国情相符

总结欧美国家大量的工业发展经验可知,当真正应用自动控制器实现机器操作后,生产方式已经由机械化过渡到机械控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以及数字控制自动化。只有成立自动化工厂生产,才能真正应用自动化,全面提高生效率。机械自动化技术应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状况,围绕计算机技术开展技术改进,尽量在不改变机械制造系统的情况下,实现机器设备或者其生产管理过程的自动化处理信息、自动化检测以及自动化分析判断等,并可以自动由制造一种零件转换为制造另一种零件。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要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以机械制造业的试发发展为出发点,改革创新,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自动化技术发展道路。

4.3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基础薄弱,全自动生产设备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应该注重引进自动化技术人才,吸取国内外生产经验,大力发展适合我国生产实践的自动化技术手段。另外,需要综合考虑资源消耗以及环境问题,提出可持续的制造模式。在产品的生产开发、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中,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与堆积,使得工业垃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因此,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重要考虑的方面。

5 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但只要我们保持高起点,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各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灵活的提成本、见效快的技术,坚持提高与结合与推广相结合的原则,就一定会为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开辟一条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收益的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索春英,冯哲.浅析如何提高机械设计的自动化程度[J].价值工程,2011,6.

[2]李金枫.机械自动化工程的发展研究[J].民营科技,2008,3.

[3]乔固.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浅谈[J].科技风,2010,7.

[4]张伟.浅析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原则[J].魅力中国,2011,8.

第8篇: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9-1

1 推进农机化的重大意义

1.1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如何。首先,现代农业发展程度要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来衡量。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就是大力推广和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机械作业代替了传统的人畜作业,实现了人力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田间作业强度,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再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机械化根本谈不上工业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让农民尽快富起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尽快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同时要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机械化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出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农民致富增收。

2 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 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繁荣农村经济,可以逐渐改变“农村、农业、农民”在各个方面的落后面貌。所以,农业机械化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又减轻了农民田间作业的劳动强度。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构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2 农机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差别在于大量应用各种农业新技术,而新农村建设中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同样,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然形式,更应该把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发展作为重要手段,而这些新技术的实施大多都是以农业机械为载体进行的。自动化育苗、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农业技术以及其他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都离不开农业机械。

2.3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

农业机械化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一是农业的生产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工作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因此,农业机械化不可或缺。二是农村的村容村貌的规范、整洁也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通过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与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分不开。要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首先要让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步伐,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更广的经济收入途径。四是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和发展也促进了乡风文明。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1 加大农机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

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农机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全面配合实施好各类农业项目,调动农户和社会各界投资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加速农机化发展。

3.2 加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特色农机化

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老百姓喜欢的宣传方式,及时准确地为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生产、销售和政策、技术等信息。引导农民购置先进、经济、环保、安全、使用的农机具。二是要加强农机和农艺的融合。加强机具的选型与改进,不断完善机具性能,充分实现农机农艺相融合。首先,要加快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解决传统的粮食生产中的效率低问题;其次,要发展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第三,要引进适应生态的有观赏功能的作物及其机械设施。

第9篇:农业自动化及其机械化范文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工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生产也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要想满足现代化生产需求,就必须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在工业生产中可以大量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以此促进工业走上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工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所以,现代工业发展要想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就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改革,从而真正让工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工业生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很多工业生产已经开始应用自动化技术,这促进工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简单化、自动化,大大促进了工业生产效率,还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了人力资源。但是,正是由于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也导致我国有些工业生产过分依赖自动化技术,加上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此外,很多工业生产由于对自动化技术不热衷,生产中的机动化技术应用也较少,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应用也受到限制。所以,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及其发展动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工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促进工业生产真正实现自动化。当然,自动化技术并非完善,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还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生产,所以,在关注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时候,也需要关注人工生产的发展,将人工生产和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促进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不仅简化了生产的过程,加快了生产投入的变换及流动速度,同时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的工艺和设备在工业生产中不断产生,促进工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而自动化技术如果能够与新的设备和工艺有机结合,也就说明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二、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工业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不管是哪种工业生产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轻工业和重工业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简单化生产,以此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这也是工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自动化技术在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轻工业生产涉及到的自动化技术相对于重工业来说比较简单,因而, 在轻工业生产中融入自动化技术也相对容易,所以,轻工业生产中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广泛。轻工业生产主要包括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消费品和手工制品。简单来讲,轻工业可以分担农业副产品和化工副产品生产。主要包括农业副产品深加工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

2.自动化技术在重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重工业生产主要为人们提供物质基础,国家重工业生产规模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相对于轻工业生产来说,张工业设计到的生产技术更加复杂,生产内容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消费品和高档的物质生活环境。重工业生产主要应用于社会生产,用于日常生活的部分很少。重工业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大大降低人工生产的错误。

三、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我国工业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分析能够得知,以往的工业生产发展主要以纯手工制品为主,而现代社会的工业生产发展再加入科学技术以后主要以机械化生产制品为主,相较于传统的工业生产发展,现代机械运作的工业生产发展,不仅生产效率更好,所获取的经济效益也更好,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生产中也融入了这项技术,从而促使工业生产实现了生产,控制,管理相结合,智能化、自动化、简单化。随着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其所具有的重要性也越发突显,对于工业生产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自动化技术在应用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仍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研究和改良,最终实现自动化技术全面取代手工生产。

总结

工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节约人力物力,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同时,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全球经济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虽然现阶段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在工业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一定会取得进步,带领中国工业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唐华国. 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 才智. 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