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

第1篇: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校园文化;心理健康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思想对于营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有一定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兴起于20世纪末的心理学研究新思潮,它消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治疗心理疾病、从负面来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的片面性,提倡积极的人性论,认为预防心理问题的最好工具是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提升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积极情感体验,主要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机制;积极人格,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在这其中又主要以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为研究重点;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积极心理学的三方面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积极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个体体验到更多的积极体验的发展,并形成积极的人格。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区域内,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等活动过程中,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为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师生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下面说一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不合理的认识。例如,第一,长久以来,公众甚至专业人士都习惯于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等同于办学条件,认为建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设施就是物质文化建设,其实真正意义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除了外显的办学条件外,还应包括内隐的师资力量、学科结构等;第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很多高校片面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好的校园文化,用学习氛围代替校园文化,或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娱乐活动,通过开展学生活动来代替校园文化,忽视了学生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一,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明建设,把精力放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忽视了学生精神风貌的改善;第二,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大学精神。如功利意识浓厚,学生的学习和校园活动都以是否有直接利益为标准,学校教育也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因素。“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出了一个积极的方向,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这些研究内容对于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强积极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主要途径。1.指导学生规划未来,树立切合自身的目标。目标能增强人们对未来价值的感知,如果人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望,并感知到未来价值与目前状况越相关,就越能建立健康的习惯,且在目标的实现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然而,过高的目标会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给自己带来压力;过低的目标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可以实现,则难以形成动力。因此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自身的条件,要适宜。高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人生的长期目标细化为具体的短期目标,并在目标的实现上获得积极体验。2.建立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通过激励也提高了学生对未来的预期。因此,在文化制度建设中,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鼓励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民主的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3.丰富课外活动,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课外活动能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转移内心的紧张,提高自我满意度。因此,高校要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的社团建设,不仅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也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缓和不良情绪。大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形成积极的情绪特质,也在无形与有形中塑造了积极的人格。

(二)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1.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将难以找到心理的认同对象,会因此而缺乏心理归属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搞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1)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师生观是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伴成长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展现自身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其次要用爱心和诚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2)和谐的同学关系。高校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为大学生创设人际交往情境。开设相应的课程,如沟通技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品质,如真诚、可靠、信任、宽容等。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通过开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进行调节,用积极的心理去替换不良心理,化解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采用幸福感问卷、情绪问卷、生活投入问卷、生活意义问卷、生命满足问卷等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客观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刻反映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综合状态。(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让学生学会区分自己的正面和负面心理状态,客观地看待自身及冲突对象的品质,改变以往的认知评价模式,消除自身视野的狭隘性。

(三)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1.形成积极的校风。积极向上的校风对于鞭策大学生勤奋学习、塑造积极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主体方面,要不断强化学校领导的团结协作意识,强化广大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其“榜样作用”感化学生;学风方面,要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内在的学习自信,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建设积极的班风。首先,班主任要平等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往,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身心健康状况、行为习惯、日常表现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学生成长。其次,要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提高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如通过参加班级或者学校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集体情绪,并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作者:钟真群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Sheldon,K.M.&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03):216.

[2]SeligmanEP.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PrevehtionandPositiveTherapy[M/OL].Http://G.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psychologychapter.Htm.

[3]王福建.积极心理学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42-46.

第2篇: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形态,它凝聚着学校的学风、作风、校风精髓,是一所学府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无论是省城高校还是省会外的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地方高校,通过多年的自主探索和历史积淀,形式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彰显独特的办学特色。但是,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相对不长,受各方面资源限制较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一、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个人价值,开发自身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所组成。其中,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载体,但内在的核心标志还是精神文化。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上进行了多角度、多形式、多方位的投入,使得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但这往往与学校的文化积淀和个性魅力相脱节,导致高校隐性的精神文化缺失。精神文化建设发展水平一旦跟不上,学校软实力竞争就会落后。

2.校园文化受多元文化影响加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都变得多样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地方高校,由于一些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还有待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消减,教师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的情绪,很容易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受到严重影响。

3.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视野还趋于狭隘。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当前,很多地方高校依然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工部门、党群部门的任务。

4.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参与性意识不强。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意识的积累与积淀,这需要全校师生为之共同努力。目前在地方高校中,教师层面统一思想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学生而言,多数人在做好学习的同时未能被校园文化活动所触动或吸引,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也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大打折扣。

二、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它可以使大学生在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长。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宏观入手,并作出整体的思考与探讨,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以大学生为主要参与群体、生机勃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形象。

1.提升办学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蕴含着它的人文、艺术与科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学理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思路。地方高校应在整体办学理念的具体指导下,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科优势、教育教学改革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加大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动手能力的锻炼、人文精神素质的提升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点建设内容,逐步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学校发展要求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2.走出建设误区,纠正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本”的工作。但某些地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把二者当成一回事而混淆。我们认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一方面,校园文化侧重以学校自身未来的良性发展作为凝聚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以培养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凝聚目标。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侧重于思想、意识、观念、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升与进步,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方面考虑学生的思想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日益成为地方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正确区分两者的概念,走出误区,更好地进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3.强化主体意识,调动师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当前,如何激发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手段,是新时期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树立意识、建立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员工以身作则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二是注意寻求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点,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班级、社团等组织的建设力度;三是让各级学生组织活跃于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他们对文化活动的定位、策划、评估、总结、宣传等工作来以进一步提升自我人文思想境界、完善知识结构与技能、加强思想道德水平。强化师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调动其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底蕴。

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凸显、校园文化气质的展现,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并合理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一隅的名人塑像、主过道的成荫绿树、主楼的名人题字、校园草地上立起的名言警句牌……都将校园物质环境设计与大学自身所提倡的校风学风、大学精神有机结合,使身在校园的师生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感召力。

5.健全管理制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化。

学校作为一个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人才的场所,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和条例约束全体师生的行为,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制度的力量来发展、繁荣校园文化。制定较完善、规范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让校园文化活动有章可循,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种功能。当然,制度建设时应与转变办学观念、推进学校发展规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同时,制定的制度要规范执行、常抓不懈,这才能保证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取得实效。

相比大城市,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确实存在着一定“先天”劣势,但是,地方高校自发而有计划地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愿望会更强烈,创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也会做得更加扎实。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高校要统筹兼顾,常抓不懈,正确制定对策并有序付诸实施,努力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岳恒.和谐校园及其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选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李富明.当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J].惠州学院学工部,2004,6.

[3]郑文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泉州师院后勤管理处,2004,6.

[4]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育龙网,2009,5.

第3篇: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校园文化 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所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提炼,而对于大多高职院校来说,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不利于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内涵,影响文化的延续性。二是盲目模仿和复制,名牌高校模仿和复制西方,一般院校模仿和复制名牌高校。严重破坏文化传统,没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三是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大学文化建设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没有长远规划。

随着社会文化大环境的要求提高及高职院校本身所具有的职业性特点日益彰显,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重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涵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不要一味地追求口号的响亮、目标的远大和语言的华丽,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教育性――以人为本,重在塑造;二是职业性――立足现实,着眼特色;三是开拓性――勇于创新,鼓舞人心;四是质朴性――朴实无华,朗朗上口。

二、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起点较低,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更为必要。

针对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问题,应重点强化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1.对高职学生必须进行严格管理。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是“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员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所以,高职院校更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其别是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2.加强高职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

3.规范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参与式的教学。同时,学院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 (技能)节、读书节,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讲座、论坛和报告会,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珍视荣誉。

4.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首先,要规范学校对外宣传的口径、内容、数据,对外树立统一的学校整体形象。其次,学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组织策划对外宣传课题,努力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再次,要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文化交流,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

5.构筑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不同的院系文化集成促进了学院的文化建设,构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各院系要在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院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各自的院系文化,并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加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活动,以及其他方面重大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

第4篇: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成效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当前库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遇到的瓶颈,并进一步从制度建设、主体认识、学

生自身和学生培养四个方面分析了瓶颈存在的原因,以期在认识上为库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突出高职办学特色。

[关键词]三峡库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陈章(1963-),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研究;童洪志(1978-),

男,江西九江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科研处,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研究;张凤龙(1965-),女,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

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与管理研究。(重庆404155)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峡库区高职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

号:11SKU2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41-02

一、三峡库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瓶颈

(一)建设过程存在定位、路径、操作困境

1.定位上未合理把握企业化程度。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

培养模式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高端技能

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社会效益。高职教育特有的办学定

位和办学方向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

内涵和精神实质,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

为核心活动去塑造教书育人文化,提高技能型人才人文素养,以

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然而,企业文化是在内部分工协作基础上

形成的一种经营文化、投资文化、务实文化,更是企业在长期生

产经营中倡导和积累,为保障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而构筑的文

化。其根本性质在于以创造财富为有效保障机制,以追求利益

最大化为目标,它的文化主要是一种体现追求利益或功利性的

价值取向。引申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出部分高职院校

为实现产业与专业、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

的无缝对接,在物质文化环境设施上,耗费了大量资金投入,进

行硬件翻修或改造,然而却并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结果造成

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2.路径选择上重校企合作,轻师生主导。高职校园文化建

设过程从实践中可以总结出四个重要的路径,即领导重视、校企

合作、校友支持和师生主导。根据库区职教发展情况,多数院校

在领导重视、校企合作及校友支持等方面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并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师生主导上面仍然有所欠缺。

3.建设过程流于形式,投入不足。在库区高职校园文化建

设中,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学

校领导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在

遇到上级布置任务检查时也只是表面上举办一些活动,拉一些

横幅进行简单应付,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无实质性进展,流于形

式。部分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看做“课外活动”,认为表面

上开展了形式多样,声势浩大的文化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内

容,结果只能造成学生疲于奔波,使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时间和

精力因频繁的文化活动而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还有部分高职院

校将物质文化建设理解为广建名人雕像或前卫设计物,让全校

师生很难感觉校园应有的学习氛围。还有部分职业院校将校园

文化建设理解为“书面文化制度建设”,名义上都展现出了明确

的目标、详细的规划、严格的制度、丰硕的成果等,实质上在师生

中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

(二)建设主体在思想上缺乏全员参与意识,行动上后劲不足

在库区高职院校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

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思想上认识不到位,缺乏全员参与意识;在

行动上又缺乏有效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明显突出后劲不足态

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部分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脱离学院整体办学方向和

人才培养目标。与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人才

培养方案等相分离,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

治教育上,缺乏全员参与意识,进而导致在主体的选择上仅限于

依靠学生处(或学工部)、团委、专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管

理部门或老师来抓,其在表面上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管理

部门负责的工作,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成员关系不太大,这种认识

明显表现出校园文化建设与全员参与意识严重脱节。

2.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认识浅薄。将校园文化

建设等同于学生的课外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均以学生为主要

力量,缺乏全员参与意识。专职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管理

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作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被忽略。

3.师资力量不足。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

工程,需要大批道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甘于奉献的管理者和

引领者。据了解,目前库区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中专学校合并

升格或成人大专转制而成,基础比较薄弱,各类人才比较缺乏,

教师的教学、科研责任大、任务重,平时很难分身从事校园文化

建设的指导与研究,这严重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建设内容简单化,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过于单薄,简单化。三峡库区部分

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挫本伤源”

的简单做法。一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行业(企业)文化

进行简单的移植、拼接,依样画葫芦、照搬照抄形成本校的校园

文化核心;二是部分高职院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几次

与众不同的大型讲座或文化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

或认识的偏差。

2.部分高职院校过于注重物质文化,对校园制度文化、精神

文化的建设显得薄弱。有的高职院校过度集中于校园文化的外

在标志或校园环境,在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的提炼

与重塑上显得不足,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难以上台阶,始

终不见起色,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

(四)建设成效缺乏特色,无法抵御网络文化冲击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一词决定了高职院

“高职”

校的校园文化既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同

时也具有其特殊的鲜明的特色。就当前库区部分高职院校校园

文化建设来看,主要流于两种形式:一是普通高等教育(普高或

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复制版”或“缩小版”;二是原中专

院校或成人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升级版”或“衍生版”。这两

种形式都表现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行业、企业文化的脱节,使

得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背离,最终导致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

偏离。

2.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校园文化作用表现捉襟见肘。网

络文化的蔓延使得高职校园主体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

网络文化以其广阔的开放的虚拟空间给人以无限的自由度,这

让学生很容易失去自我约束,沉迷于网络;另一方面作为高职学

生其正确选择信息,驾驭信息的能力尚有所欠缺,在面对纷繁复

杂的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失察接受一些垃圾信息,如不能

及时提高自身获取信息的素质,将成为信息的奴隶。

二、三峡库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困境归因分析

在库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

诸多因素,高职院校起步晚,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单薄,而且

文化功能也无法有效发挥,导致种种问题和因素层出不穷,其原

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

当前库区高职院校有的学院所采用的制度很大一部分都已

经滞后,这给学院的发展和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的不

利因素,同样也给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种种困难。目前,库区部

分高职院校制度的缺陷主要在于:

第一,制度的制定是全面、系统、科学的工程。因库区部分

学校成立不久,百业待兴,很难抽调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进

行制度的设计和编制,导致部分学校在制度上面仍然沿用的是

过去中专或成人大专时的制度,这使其具有明显的落后性,不能

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甚至是阻碍学校的发展。第二,学校制度

的制定者大多是行政人员。而行政人员对于学校的教学环节和

学生管理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教师及学生缺乏客观的评价。第

三,有的高职学校的制度建设表现出来的只是学院的管理规范,

只重视管理性,忽视了文化性。第四,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提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努力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水平”,具体来

讲如何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如何将学生的知识转化成内化的文

化涵养,缺乏一个有力的桥梁,这也导致了课堂上老师采取

“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知识转化成文化,提升文化修养成为一

句空话。

(二)学院领导、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部分学院领导和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

不到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是可有可无

的。因此,他们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其放任自流、漠然处

之。另一方面,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需要一定的过程,高职院

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因中国国情背景下高职院校起步

晚,大多数高职院校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们对校园文化的概念、

内涵、特征、功能、建设内容等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对有关校园文

化建设的理论还不十分了解,他们仅从教学质量、学生行为规

范、教风、学风、班风、校风、课外活动等单维的角度去抓校园文

化建设或只片面地从精神文明建设去抓,在长期工作中惯于就

事论事,并未从全局上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计划、有步骤

地从多维的角度去营造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

(三)学生自身特点影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一方面,当前高职学生从高级中学跨进大学,都是带着几分

稚气,其思考问题的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最后定

型,可塑性非常大。他们正处在青年时期,做事既热血沸腾又有

点冲动,也敏感好胜,富有优越感、成就感的同时又相对有一定

的挫折感和自卑感,渴望成功但又不充分自信。因此,年轻稚

气、好胜好强使他们缺少丰富的阅历,处理问题能力不成熟,缺

乏果断,面对挫折、失败、困难等缺少意志和耐心,也缺乏应有的

承受力和坚韧性。由此导致他们易于情绪波动、兴趣转移、人格

扭曲、思想消沉等,其自身特点就决定了他们难免接受各种外加

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又普遍表现出思维

敏捷、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等特征因素,因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的

广泛运用,导致高职学生易于经受网络媒体的诱惑和消极影响,

使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会发生扭曲或变化,从而间接

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四)学生培养上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知识的教化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为国家

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正因为这样,也导致了我们大多数高

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重专业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教

育。在课程设置上除少数专业因专业要求开设了“大学语文、国

学、文学艺术鉴赏”之外,便很少有人文类课程。在人文素养教

育上显得单薄,难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文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效

结合,因而专业知识也很难转化为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夏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学报,2009(9).

[2]戴兰平.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职业性特点的体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08(8).

[3]徐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第5篇: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关键词:学生社团;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创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05-02

高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决定高校竞争力和兴衰的根本所在,是一种看不见但又感受得到的氛围,包含一所学校多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由学生自主创立的伯牙艺术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脱颖而出,成为校园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领头军,是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伯牙艺术团开辟了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新基地,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与提升的重要平台。

一、伯牙艺术团的基本定位与特色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伯牙艺术团是由学生自筹资金运作的校园组织团体,成立于2007年。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7年来,伯牙艺术团在学院党团组织的引导下,紧扣学院“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自主创新、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开拓新的领域,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伯牙艺术团把发展思路定位为: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从艺术、文化、创新、实践等各领域全面开拓,通过校园精品活动开展、校外特色社会实践拓展、模拟公司化运营的校园文化传媒创业基地建设等,积极打造好校园文化平台,以大学生综合发展为己任,塑造高品质校园文化氛围。

二、伯牙艺术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他们在这个组织里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如人际交往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共青团育人的有效载体,对于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起到重要作用。

1.伯牙艺术团的起步是加强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基地。学生社团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社团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社团成立的初期总是会经历一些困难,如经验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等,这就对我们社团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伯牙艺术团在成立初期并没有齐全的硬件设施,没有大的规模。成立后,团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团内基金怎么筹集?众所周知,没有钱怎么办事?骨干成员不知道该如何去运作,究竟是要向现实环境低头,还是继续埋首持续梦想?于是成立初期在几名团内骨干成员带动下通过回收可利用垃圾,变卖换钱。这些举动感染了团内其他成员,后来纷纷捐钱,充当团费,解决了团内的基本基金。

2.伯牙艺术团的发展是加强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育教学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当前我国诸多高校的学生社团在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必须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等途径加强社团的发展,促进学生社团发挥自身应有功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2009年日照市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由伯牙艺术团组建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创业团队所申请的“伯牙校园文化传媒”创业项目荣获唯一一项一等奖,自此伯牙校园文化传媒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拉开序幕。本创业项目主要以校园为阵地、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搭建校企合作的文化艺术平台,进行传媒推广、演出策划、品牌推介及各类庆典活动,租赁音响设备、服装等。

创办伯牙校园文化传媒的重点在于业务、经营场所、经营手法的创新,这也是伯牙校园文化传媒的与众不同之处。伯牙人不但向市场推出各项传媒服务,而且也为那些对文化传媒行业有兴趣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驻日高校乃至周边地区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实践和可操作的文化传媒平台。

伯牙人将伯牙校园文化传媒投入商业运作,但并不以盈利的多少作为唯一目的。伯牙人与对文化传媒行业有兴趣的投资人签订合同,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受益。伯牙校园文化传媒的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提高收益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可以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经验,它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努力进取,伯牙人把伯牙校园文化传媒创办成一个展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精神的窗口,为其他的大学生创业引领导航。

3.伯牙艺术团更是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作为当今大学校园里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社团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从开始,大学社团在我国初步成型。经过后期的不断发展,才有了现在大学校园里“百花齐放”的场景。对于文化的传播,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以外,社团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引导着广大的知识青年更好地学习、娱乐、发展。伯牙艺术团创业团队成员认为,校园文化传媒不仅仅包括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的展现,还应该包括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身文化修养的塑造,建立一个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阵地的文化书院的想法在伯牙艺术团成员中开始诞生。随后伯牙艺术团自筹资金万余元建立了属于学生自己的校园文化阵地。

大学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大学的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师生共同的文化语言,塑造一所高校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突破其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专业屏障,使大学拥有自己的灵魂和特色。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在校大学生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知之甚乏,缺少足够的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伯牙人做校园文化传媒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展示在当代大学生面前。伯牙书院的建立也正是在校园创建这样的一个文化阵地,把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伯牙书院得到展现,让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其中得到文化熏陶和内涵提升。伯牙书院是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阵地,旨在通过大学生在此的学习充电,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充实大学文化生活。

4.伯牙艺术团亦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社团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它还指引着广大的青年学生走出校门,去提前适应社会。伯牙艺术团大胆走出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伯牙艺术团走出校园与日照市人民医院、山东锦华建设集团、中国人民71977部队、中铁二十五局大西高铁项目部、大学城兄弟高校曲艺文化组织、日照海曲文化传播公司、日照海元素化妆培训机构等单位及组织团体进行联谊、合作、交流,将校园文化走出校园、推向社会,提升艺术团的社会效应,并得到了相应的社会资金支持。伯牙艺术团搭建起校企合作的文化艺术育人平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养,为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随后发展的过程中成立了市场顾问团,负责收集市场动态和趋势信息,进一步了解熟悉市场规则;聘请了一些顾问,给予专业指导;成立了策划部、演出部为合作商量身打造中小型演出。同时还与大学城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了伯牙艺术团在日照大学城乃至日照市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行外延扩伸,闯出了一条市场化运营之路。

三、以学生社团建设为基础,开拓校园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新载体、新途径

将课堂知识与课余文化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延伸了学习领域,更是为校园生活注入了文化的内涵,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随着社团的发展,各社团举办的比赛构成了校园文化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在自己的组织、自己的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与此同时,大家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提高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1.伯牙艺术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在伯牙人的不懈努力下,伯牙艺术团打造出了众多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诸如校园相声小品大赛、“蓝天下碧海边”大学生原创文学征集、书画作品交流展览、走进革命老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文明修身读书会、“捐一份爱心,留一片书香”大型捐书活动、“回眸经典,百年流行音乐演唱会”、打造校园歌王演唱会、“纪念一二・九运动大型歌会”等。活动的开展不仅给同学们搭建了文化艺术平台,为同学们的素质提升提供动力,2011年底,伯牙艺术团荣获了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

2.伯牙艺术团开辟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伯牙艺术团聘英请贤,先后聘请了高校专家、心理学家、书画家、形象设计顾问、舞美专家、创业导师、音乐艺术专业教师等作为伯牙艺术团的指导团队,为其发展奉献力量。所聘请的专家积极投入艺术团发展建设中来,积极探索创业发展模式,为大学生做人文素质报告,诠释人文内涵,通过文化熏陶、艺术塑造、创新提领、实践指导等方式,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并为大学生人生规划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第6篇: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民办高校

我国民办高校从20世80年代诞生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走上了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道路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欣喜地看到民办高校在各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但在实际的运作和建设中或多或少仍存在问题,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青岛滨海学院作为中国民办教育最早的院校之一,在建校20周年之际,它的特色育人模式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得以广泛报道,并且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一、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遵循的,独特的价值标准、心理特点、审美情趣、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以及与此有关的优良的学风、校风等,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是校园内一切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其表现形态有三种:一是表层的物质文化,二是中层的制度文化,三是深层的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这一有机的统一整体。

(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学校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精神的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也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提高民办高校的良好声誉和整体形象,就需要重视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其文化和人文底蕴是不可或缺的。现在,教育市场上的竞争,也和其他市场一样进入品牌的竞争时代。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将是民办高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步骤。“大学是人文精神最合适的去处”,面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取向的民办高校,营造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同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大学之大,并不在于其面积,而在于其内涵,正所谓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民办高校要建成一流的名校,除了增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外,更要重视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目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民办高校的发展只有短短的20年时间,且是在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办学过程、具体管理、发展方向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并凸现了地区的不平衡性,从而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认识不明确,随着社会大环境对民办教育期望值的普遍提高,民办高校对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显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而往往导致了对隐性的校园文化的忽视,造成了校园文化的规划不足,出现 “校园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校园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也就不能按照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二)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民办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三)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是校园文化中最广泛、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受益者。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较公办高校略低,而且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目前仍存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现实差距,造成了民办高校不少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强、主动性相对欠缺、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等许多问题。

三、青岛滨海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民办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切实提高认识,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按照“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师生共建”的原则,把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做好、做实。青岛滨海学院建校20年来,学校始终倾力打造德育这块“金牌”,坚持育人先育“德”,树立“要学做事,先要做人”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完善的德育工作立体网络体系。

(一)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当前,民办高校要形成自己特色与传统,形成自己的品牌与优势。应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因为,虽然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民办高校无法与公办高校相媲美,但是它已经基本上改变了初期的“扩地盘、改名字、盖大楼”的状况,慢慢步出讲求规模效益、追求经济效益、实行粗放型管理的第一发展阶段,而进入了讲求教学质量、注重社会效益、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第二发展阶段。青岛滨海学院建校开始就构建了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下设两条主要渠道:一是二级学院德育工作渠道(包括院长、专职学生干事、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和各班团支部);二是公寓德育工作渠道(包括服务管理处处长、学生公寓科长、公寓专职辅导员、管理员和各楼层团支部),保证了组织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和德育实效。随着形势的发展,青岛滨海学院实施了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法的“双转”工程。近年来,学校校积极在校园内传播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文艺社团和相关专业中,引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京剧、太极拳等。学校聘请多位艺术名家作为大学生艺术团艺术顾问,并聘请多位京剧名家、书法、茶艺界人士为兼职教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学校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评选工程,通过认真总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经验,积极培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用丰富载体支撑文化建设。学校既要关注硬件建设,着力打造与教学科研相配套的文化设施,更要关注软件建设,营造人文浓郁、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高度重视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品格,包括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学风等。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和个性特征,加强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建设。坚持有形载体与制度建设结合,使学校文化建设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坚持办大学就是办文化理念,全面实践“泡菜水理论”,以学校全部资源调制高品位文化“泡菜水”:建设了以“两院院士风采”、“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校园先进典范”等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学校在所有自然环境中都精心塑造人文景观,广场上、甬道边、楼道里、洗手间,处处都是名人名言、温馨提示;建设了伫立着59座古今中外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艺术名人雕像和刻有名人警世格言的名人广场;学校投巨资建设了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

(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校风作为校园精神塑造的重要内容,是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 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青岛滨海学院注重学生优秀习惯养成,认为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影响一生。学校给每名学生建立了诚信档案。无论谁发现好人好事、违纪和不文明行为,都根据当事人校徽或学生证的编号及时反馈,并记录在诚信档案。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表现”成绩、操行评语和各类先进评选,都以诚信档案学生操行记录为主要依据。学校环境、室内、包括卫生间等卫生,都是学生自己打扫和维护。建校20年来学校坚持“职场成功从普通话训练开始”的理念,每天晚上利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在全校各班级进行普通话训练,七点钟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情。坚持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一次思想品德课;持续开展“弯腰工程”、“点头、微笑、问好”等德育实践活动,弯腰捡起垃圾,处处播撒文明。全校涌现出了152个学雷锋小组,精神文明蔚然成风。

(四)尊重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地位。教师的行为与道德、教师的教学与服务、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所形成的教师个人魅力往往是影响学生行为及其价值取向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 青岛滨海学院切实加强具有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每年新引进的教师都要进行教师宣誓,建立了教师榜样库,用身边先进典型人物的真实感人事例育人。学校开展了师德建设大讨论,通过学习孟二冬,方永刚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提高教师品格。另外,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从学生需要出发, 倡导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组织, 把兴趣转化为动力, 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建校20年来青岛滨海学院组建了涵盖政史、文艺、科教、普法、体育等类型的160个学生社团和公益性社团。获得各级组织的科技文化活动奖项114项。科技创新协会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团”称号。与校外建立45个志愿服务基地,每年志愿服务140余次, 学校红十字协会先后组织无偿献血活动57次,其中3次创造了青岛市单天献血量最高纪录,并创下了山东省高校单天献血人数的最高纪录,献血总量3526000ml。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系统工程,必须从思想上 机制上 内容和形式上开拓进取 改革创新,民办高校只有以特色为依托,以文化品牌建设为目标,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保持旺盛的校园文化生命力,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克斯建设校园文化与塑造大学精神[ 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李望国, 吴开珊民办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探讨[ J] 高教探索, 2003,(2)。

[4]申林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3)。

第7篇: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文化 现状 内涵

文化是“虚”的,教学科研是“实”的,天是“虚”的,地是“实”的,虚实结合,顶天立地。文化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是有很深底蕴的,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综合性的范畴。高校文化的特点是使师生在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和整体的理论水平,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

一、高校文化与高校发展战略

(一)优秀的高校文化是高校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高校文化能够突出高校的特色,形成高校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高校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高校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二)高校文化是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高校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高校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员工的热情,统一了高校员工的意志及欲望,为实现高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 高校文化与高校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当高校战略制订之后,高校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高校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而且它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会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强化的趋势。高校文化要为实施高校战略服务,又会制约高校战略的实施。

二、高校文化的功能

(一)高校文化的振兴功能,在于文化对于具体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反作用于具体工作,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具体工作的先导。在高校文化系统和其他系统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共同显示出良好效果。

(二)高校文化的协调功能,高校文化能够协调高校和社会关系,能使社会和高校和谐一致。具体地说,通过高校文化建设,高校尽可能调整自己,以便适应公众的教育需求倾向,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跟上政府新法规的实施,避免高校和社会之间出现裂痕,即使出现了也能很快弥合。

(三)高校文化的融合功能,高校利用其强大的环境氛围和自我调节机制把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具有不同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的成员有机地统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相互合作、共同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奋斗。

(四)高校文化的激励功能,在一种“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敬”的高校文化气氛下,教师的贡献就会及时得到肯定、赞赏和奖励,教师受到鼓励,就会有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自觉地向更高的目标努力。高校文化所倡导的观念和宗旨,正是为教师提供了良好激励的标尺。高校文化着眼于整体的文化建设和人的不断完善,在建立一种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的良性循环机制中发挥其巨大的激励功能。

三、唐山学院的文化建设

(一)唐山学院的用人文化

经过50年的发展,唐山学院已成为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优秀高等学校,在唐山学院的教学文化中,用人文化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它对学院发展的推动力是不可估量的。

高校是一种群体组织,群体是人的聚集。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在实践中已经形成识才、聚才、育才、用才和爱才的一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文化氛围。2006年唐山学院拟招聘30名教师,应聘者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就超过500名,这无不是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高校文化在发挥作用,因才施用,使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相辅相成。

(二)创造领导与教师一起成功的文化

只有领导与教师一起成功才能创造出学院的成功。如果没有教师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那么,学院也就不会有上佳的表现。学院的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教师工作中的点滴成功积累起来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成功,而是教师长期的工作的成功,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念,同心协力下的团队成功。凝聚团队的是学院的教学文化。

(三)确定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

唐山学院发展战略的制定,主要依据学院在市场中的准确定位,依赖于学院领导的指导思想,为学院的战略目标制定确立坚实的基本架构。通常采用SWOT来分析学院的机遇与风险、学院的优势和劣势,综合评定学院的发展现状和将来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一定要根据学院的资金、人员、技术等各个方面来确立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的目标。

(四)各级领导身先士卒

第8篇: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室内陈设、整体布局、生活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1]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良好,也就可以引导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较高的道德水平,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校园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现在还有不少高校错误的认为,学生宿舍仅仅是学生睡觉休息的场所,只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不出意外状况就是很好了。并没有认识到高校宿舍是校园文化的前沿阵地以及建设宿舍文化的重要性。由于学校对于新时期的宿舍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使宿舍文化脱离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总方向。他们运用强制性手段使大学生被动接受管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因此阻碍了宿舍文化的建设。大部分学校为了使学校“高端、大气、上档次”,将重点放在加强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以及科研平台建设上,对宿舍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使大学生宿舍文化“低端、俗气、非主流”。

2、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管理欠缺

如今,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逐渐提升,大学生们对学校宿舍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如今的他们更加注重维护自身的权利。由于学校缺乏对宿舍管理的认识,他们聘用的宿舍管理员大多是年龄比较大,文化程度比较低的离职人员,这些人员能完成的只是一些表面工作, 管理分工不明确,无法对学生内在需求进行合理解决,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服务感到失望不满,从而影响了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

3、社会思潮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冲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现在不仅有解决食品和服装问题的需求,更有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同时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增多,西方的许多思想观念已传入我国。这些观念在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些许隐患,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部分偏激的观念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到了高校宿舍,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等等,都给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带来了影响。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校园宿舍文化建设是对课堂教育进一步的完善

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同时也是高校育人的主要方式。第二课堂常被看成是在第一课堂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同样,美国大学强调要把公民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课外实践活动中,重视环境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2]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延展,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课堂。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真正表现自己,提升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实现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改进的能力。

2、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宿舍和谐则学校和谐,学校和谐则社会和谐。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宿舍和谐具有决定性作用。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同时也生活在社会里。他们的和谐,能带动高校所在地的和谐发展。他们充分运用课外时间消费、兼职、做志愿者带动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在锻炼自己同时也给社会带去和谐。如果不好好建设高校宿舍文化,那么大学生就会在宿舍与舍友发生矛盾冲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生活态度极具悲观,那么当某一天他们步入社会的时候,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会报复社会。

3、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有力保障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高校宿舍是课堂教育的补充,而且宿舍还配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所以大学生宿舍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第一,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可以看出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有效果,那么在宿舍文化建设上也就会比较顺利;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或者阻碍重重,那么在宿舍文化建设上会很困难。第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巩固或者补充课堂教育的漏洞。宿舍文化的生活化、具体化相对于课堂教育来说要丰富很多,所以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自然也会好很多。

四、高校校园宿舍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以和谐的管理理念,追求宿舍文化建设之文明

和谐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追求的。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宿舍文化建设系统中,包括有大学生个人、宿舍管理员、宿舍环境三个主要因素,要想宿舍和谐,必须将这三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形成高校校园学生宿舍的和谐。此外,学校各个部门应该重视宿舍的基本管理水平和硬件建设。必须使宿舍的基本管理和服务水平达到一定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才能使宿舍文化建设更加文明和谐。

2、以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运行宿舍文化建设之机制

俗话说: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要想宿舍文化能够健康的发展,那么就应该在宿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监督大学生在宿舍中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在宿舍建立宿舍文明公约,或者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管理宿舍文化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管理宿舍,自主发现问题并且自主解决问题。

第9篇: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一)班级文化缺失。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大部分建校历史短、扩张速度快、发展粗放。班级文化建设在公立高校中尚且存在问题,民办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很多都是空白,部分高校虽然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但事实上基本是学校或学院文化的复制版,没有自己班级的特色,因此称不上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空洞。不少民办高校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物质、轻精神,重行政、轻教育等问题,导致学生对班级文化缺乏认同感,对相关活动有一种空洞无物感。具体表现在注意教室干净度、桌椅摆放整齐度、教室美化度、文化活动开展次数、学生参与人数、违规学生处理等问题,忽视活动开展的过程和效果、学生对活动的满意度、学生参与深度(如班级LOGO的全体参与、教室美化是否学生亲手绘制)与受益度、违纪学生的班级文化融入度等。

(三)班级文化建设固化与断裂并存。当前,民办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存在大学四年都不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低年级学生重视,高年级学生忽视或无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四年的教室设计、活动开展一成不变;低年级学生有积极性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高年级学生忙于考级考证、兼职、实习、找工作而没有班级文化的概念;低年级的班级文化和高年级的班级文化缺乏连贯性和延续性,有时甚至是脱节。

二、我国民办高校班级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办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民办高校自身及外部各种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综合相关专家学者和个人几年来工作的思考,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对班级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学校及学院因为其既掌握了主导性的资金分配权,又有相对优秀的教师资源,校院文化建设可以正常开展;而班级,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其辅导员普遍年轻化且缺乏所需技能,班主任大多是专业课教师兼任,班委也大多是被校院团委选拔后剩余的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担任(或者各级学生干部兼任班委,但在班级工作上的投入很少),班级文化建设资金也基本来自班级学生自筹,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双重短缺。究其原因,就是各个层面(特别是学校及学院)对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把优秀的资源放在班级这个更基层、对学生影响更直接层面的文化建设上。

(二)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学校和学院经常强调的是校院文化,认为班级应全面学习领悟校院两级文化,班级文化应深深地打上学校和学院文化的烙印,因此班级文化表现出来的就是校院文化;还有的校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及班委,把班级文化仅仅理解为物质文化(教室桌椅摆放、卫生打扫、美化设计等)、制度文化(班规、班级公约)、精神文化(班徽、行为规范)的综合,把其静态化,同时把其当做一种管理方式。事实上,班级文化虽应该有校院文化的烙印,但每一个班级的班级文化应区别于其他班级;班级文化也应随着班级学生年级的增高而有动态的变化。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乏积极主动性。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出生并成长在深化改革开放历史大背景下的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因为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深入人心、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社会可接受的文化的多样化而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匮乏、轻视生命、急功近利、诚信缺乏、职业价值观缺失等问题。而这一代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价值取向扭曲、急功近利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