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第1篇: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培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Fostering Innovative Thinking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ZHANG Wenxin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is people's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key of human qualities and ability is to innovate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s the backbon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ilding the country's future, and how their own innovative qualities, will directly determin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use creative thinking activities, presented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hinking ways.

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 foster; practice

1 大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描述

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原有的、固定的逻辑通道,以灵活、新颖的方式和多维的角度探求事物运动内部机理的思维活动。

1.1 创新思维活动的特征

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求新、求异、求发现、求突破。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一,独立性。创新思维是一种求新、求异思维,人云亦云,步人后尘,不可能创新,只有敢于在认识过程中着力发掘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发掘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问题,力破陈规,勇于创新。其二,联想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举一反三的思维,通常表现为 “纵向连动”或“逆向连动”。“纵向连动”,即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向纵深挖掘,探究其内在机理;“逆向连动”,即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联想其反面。其三,发散性。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的发散思维、置换思维和迂回思维。具有创新思维素质的人不受传统的思想、观念、习惯的束缚,敢于从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其四,综合性。创新思维形成于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的综合,形成于多种思维形式和方法的交替、融合。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既有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又有短时间的突破和一时的顿悟;既有正向、逆向的线性思维和纵向、横向的平面思维,也有多维开阔的立体、空间思维和交叉、整体思维。

1.2 创新思维活动的阶段

任何活动都是具有目的的,活动即可表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创新思维,作为人类的活动形式,也具有目的性这一共同的关键表达。

一般而言,创新思维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主题分析阶段、发散信息阶段、收敛选择阶段、实现转换阶段。

2 制约大学生思维创新的障碍

培育创新思维的关键是塑造受教育主体的创新品质,而这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弱势和缺陷。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主要受限于以下几种思维障碍。

从众思维。“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家,随大流。当代大学生“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不光生活态度上“从众”,连考试作弊都“从众”,而且这种“从众思维”在大学校园中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如果一味地“从众”,人云亦云,不愿开动脑筋,也就不可能进行创造,阻碍了创新思维。

权威思维。权威型思维一旦在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中确立之后,就很难改变,并且会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得到强化和泛化。大学生思维中的权威定势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专业权威”。

经验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往往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去判断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育创新思维就要求大学生摆脱经验定势,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自我中心型思维。在日常思维活动中,学生们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无意识地按照自己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认识去思考问题,由此产生了自我中心型的思维定势。

(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75页)

3 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

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以深厚的知识为基础,每一种新知和新能的产生都是多方面信息整合后的创造结果。国外许多大学把是否具有创造和探究神秘事物的精神,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据统计,当前美国的知识创新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进步约占生产力提高因素的80%。新知识的社会引导功能要求人才培养目标要在传递、应用人类已有知识基础上侧重于知识超越。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的创新思维。高等教育的本质不是对知识的传递,而应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已有的知识的吸纳和积累,作为自己进一步创新的阶梯,作为知识更新的平台。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不能“引进”的,只能靠引导和培育。

3.1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整个创新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发散思维要求主体思维在空间的观念下向四周无拘无束地扩散,甚至可以是海阔天空地联系和天马行空似的想象、幻想等,目的是寻找或捕获更多的信息和可能的答案。思维发散过程是在观念、视角、知识资源、心理因素和相关技法等作用下完成的。

发散思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知识,创新需要运用知识。知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当代大学生发散思维的源泉。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良好的知识素养不仅包括知识的量,更要求对知识的良好的掌握。因此,大学生们要善于对知识进行组合、抽象、概括、归类。当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其提取检索率就大大提高。

3.2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活动都有接受和认同既有知识、既有认识的顺向习惯,而逆向思维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既有的接受和认同,而是勇于寻找与既有不同的新东西。逆向思维是指就某一对象同时积极地构想出方向上相反的两个或更多同时并存的词语、概念、图形和思想等,并且将对立的思维对象独立地放在同一的空间中。其关键的核心是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同时去认识、思考和定格。

笔者认为,在加强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要鼓励受教育者有大胆质疑、偏爱求异的精神。其实,求新、求异是思维活动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培育逆向思维的重要内容是爱护和鼓励受教育者发展优良个性,高扬创新的独立人格和主体优势。独特个性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它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是引发、促使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最基础因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思维方式创新和科学创新的原动力是个性、兴趣和好奇心。因此,教育应该启发和提升个性展现的自觉性,使每个个体及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外发达国家在个性化教育评估体系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参考。比如,北欧的“学生基础能力国际比较计划”和“国际文凭标准”,都以强调评价学生的能力为主,注重考核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发挥,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余地。

3.3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第2篇: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物理教学的改革,物理习题教学就是一个带有实践性的探索.它是在教师讲解基础课程,让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定理进行把握之后,对学生进行习题式检验的教学设计.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同时也是深化学生理解、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定律的理解考查、原理的综合运用以及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等.这样,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一、物理习题教学的特征

设计一堂别出心裁而具有意义的教学课程,需要了解具体科目的基本特点,将这些特点与创新思维的思想进行结合.下面我们来了解物理习题课程具备的基本特征.

1.物理习题教学要建立在知识运用的基础上

物理课程是讲授基本原理和知识为主,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和属性.习题课程是灵活运用这些原理的.前者的课堂以教师为主,后者以学生为主.这是一个基本的区别特征.

2.物理习题教学不是对于教授课堂的补充,而是一种知识消化吸收后的创新

学生对于课堂的知识进行自我的理解,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授,而是协助,由主要角色转变为辅助角色.教师注意在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物理习题教学需要与物理的基本实验性特征相联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以讲授前人的实验成果为主.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动手实验的能力,让他们善于用自己的具体实验来解决问题,具有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打破旧思维的积极性.

物理习题教学是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通过教、学、练把学生推向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物理习题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

二、激发创新思维的课堂设计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始终贯穿教学.但是最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就是习题教学.因为习题教学的主角是学生,教师的辅助可以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发挥这种自主性和灵活性,是物理习题教学的主要内容.

1.设计合理的教学习题

习题的作用不仅仅是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对于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检验,通过习题的正确率来衡量自己是否掌握基本原理.还有一个作用是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他们深入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在设计习题时,物理教师应注意出题的模式.

一般需要基础题,也就是对课堂基本知识的一个考验;需要一些提高题,就是对于知识的进一步运用;需要一些综合运用题,就是将物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出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意识到这是一门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科目,在学科交叉的边缘有助于学生认识物理的属性和物理学科的外延;还有就是出一些发散思维与实践运用的试题.这样,让学生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让物理回到社会生活中,学生会深入思考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原理,以及在物理学习中注重联系实际.

2.对于讲解模式的设计

在学生做特意设计的试题后,教师要进行讲解.当然,针对不同的试题,教师要分清主次.

对于基础的试题,教师要点到为止.有的学生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课后对他们进行特别的讲解和帮助.

第3篇: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

1.批判思维释义

美国批判性思维教学协会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收集和产生的信息,经过积极地分析、综合、评价和应用的智力活动。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看是指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它要求对所看到的事物从现象到本质,能做出个人的判断,并提出独立、综合、有建设意义的见解。并不仅对错误的观点、行为等作简单的否定,对事物作一般性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它是对“旧”的扬弃,对“新”的重建。怀疑、否定、反思、创新、超越是它的基本特征。

2.批判思维是语文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关键组成部分

语文教育要求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是独创性。它要求创新者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否定过去、突破以往、追求超越的过程。而这些正是批判思维在创新意义上的体现。

二、批判思维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缺失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无论从职业学校的生源还是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中职生文化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于课程的始终,实际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更谈不上批判思维的培养了。

当今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成为一种学习的机器,对机械记忆认同,影响了批判思维的培养。教材、教参成为衡量正确与否的唯一的准绳。一方面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实践的联系,使中职生无法将现实与理论相联系,也影响了中职生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由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一种表象,它体现的是思维的单一性、狭隘性,而信息社会中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使中职生的批判思维无法得到锻炼。

现行的语文教育方法呈现出多样性,但应该看到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育仍然大有市场。虽然大力宣扬应发挥中职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运用中,教师的导向作用远远大于中职生的主体精神。作为一个支配者,知识能力思维都是支配的对象,无形之中使怀疑、探究、判断意识和能力得到减弱,而这恰恰是批判思维所必须的方面。

三、批判思维的培养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1.批判思维体现于语文教育改革中

究其语文教育本身而言,也经历了变革的过程。由以前传统的私塾教育转为课堂教育,由阶级性的语文教育转变为人文教育,由目标教学层面推进到素质教学层面,由素质教育到人格教育层面,每一个教育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既有对过去的肯定,也有对过去的批判。可见批判思维对语文教育的改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由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过去的深刻的反思、积极的探索、认真的批判,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说语文教育的改革就是批判思维的体现。

2.批判思维是中职生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

随着学生进入中职阶段的学习,其身心发展步入成熟期,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其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他们更多地要求不受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尝试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认知去评判周围的世界。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是非、善恶,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等。特别是随着中职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他们能理解和论证事物或现象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在确定因果关系时,思维的独立性发展起来。随之思维的批判性也发展起来。

3.批判思维有助于语文教育中人格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指出成功的教育就在于中职生学会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人格的教育。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往往取决于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而在语文教学中,中职生是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成为主置,而中职生处于附庸地位,使得中职生处在压抑、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其求知性、独立性、挑战性的人格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造就了顺从、服从、盲从的心理,对中职生人格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四、如何培养批判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批判思维的形成必然有一定的条件,一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二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三要有适宜的环境。因此,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培养中职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1.努力冲破观念障碍

2000多年前的《学记》就强调“师严乃道尊”,而这种定位强调了教师的正确性、支配性,强化了中职生的接受性与服从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评判者,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代表着一种绝对的权威。师生不可能在平等的层面上交流,中职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无法提高。因此,教师树立充分尊重中职生的意志、情感和行为等方式。允许他们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中职生的批判思维才可能得到发展。

随着观念的更新,教师向复合型、创造型、专家型等角度开始转变,教师本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理念,有独立的见解,有独特的追求。唯有如此,才能主动地培养中职生的批判意识。

第4篇: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鼓励质疑,引导发现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需的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提出新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

其次,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

在教学《童第周》一文时,有学生问:“老师,课文中童第周17岁才上中学,这里为什么要用‘才’而不用‘就’呢?”对这一问,我当时没有作正面解答,而是顺势一引:“课文里还有一句‘期末考试,他的平均成绩才45分’。这两个‘才’字有何不同?”学生们通过联系上下文,把两个“才”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强调他上学上得晚,后者表示他的学习基础差。学生们通过动脑思考,明白了这两个“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它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而且这里如果把前一个“才”字换成“就”字,则强调的是他上学上得早,这就违背了文本的意思。

在教学中,通过开展质疑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幻想

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其特点在于摆脱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来。科学发展的历史表现、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幻想。幻想是人类活动的巨大动力。它不仅能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而且还能激励人们做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教完童话和寓言之类的文章后,我就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仿写或编写童话和科幻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作文训练模式,从虚入手,虚实结合,让学生大胆写,海阔天空,自由思索、想象。对那些大胆新奇且又合乎情理的幻想,我及时给予表扬,哪怕是异想天开,我也要引导学生剖璞见玉,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创新作文旨在一个“新”字,不应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式。每个学生可以而且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积累的材料,进行各种大胆的设想,在创新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训练创新思维的技能和技巧中提高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在已知事物和观念的基础上,努力去探索新事物和新观念,这种借助对已知信息的加工、整理与推测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创造性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知道群鸟向凤凰学本领时,有虚心的,有骄傲的。由于态度不一样,其结果大不相同。我根据课文内容,以《×××,我赞美你》为题,鼓励学生不受原文约束,标新立异,说出自己的话。在说话练习中,学生充分想象,结果可谓五彩缤纷、百花齐放,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参与表演,尝试创新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表演,这是他们的共性。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种因素,能促进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意识。”表演是很好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感受、理解,把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内化、发展、丰富,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第5篇: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规模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着力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必须为适应新形势而进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不仅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应特别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习惯的养成。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主要原因是大学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较为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还需要掌握基本技能,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自学、应变、交流、创新能力等[1]。而高校传统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以及构建科学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需要,更是高校推进自主创新,谋求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自我超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因此,培养大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1.1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大众化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不同于精英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也有别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是两者都要有所兼顾的科技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必须在掌握现代技能的基础上,具有实际操作和灵活创新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和勇于担当的魄力。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为了适应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通过在大学深造,获取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引领社会、服务社会,能够通过生产技术与新工艺等手段进行产品创新,从而在提高科学管理与创新产品科技含量方面创造价值。(3)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强,因其创新素质、知识、能力结构是在应用和创新的基础上搭建的[3]。

1.2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一切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技术革新都是在原有科学基础上开拓和创造出来的,都和以往的学术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也都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学生占有的知识量越大,知识积累越丰富,思路就越开阔,就越能激发其创新思维,释放创新潜能。应用创新型人才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然而,科学技术越是向前发展,各学科间知识越是相互渗透和综合。若应用创新型人才没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就很难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边缘学科的兴起,很多高端技术的发展常常需要许多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因此,应用创新型人才要有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新颖的前沿知识,这是应用创新型人才事业发展所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其进行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及产品创新。

(2)拥有独立的人格。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人,一般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独立的观念,敢于标新立异,具有独到的见解[4]。看待问题能够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有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勇于向世俗挑战,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独创性,这是应用创新型人才所必需具有的人格特征。

(3)浓厚而广泛的兴趣。兴趣是创新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使人沉醉研修,废寝忘食,使人超越自我,提升素质[5]。其对创新活动的意义在于当遭遇挫折时能使人继续前行。创新之路可谓充满了艰难险阻,焦虑、失败接踵而至,挫折如影随形,当初的想法可能经不起别人的挑剔,创意独到的发明可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但对于一个兴趣广泛而持久的人,面对困难具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和毅力,这些失败仅仅意味着再一次努力的开始,使飞翔的翅膀更加坚强有力。

(4)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人们探究未知,实现创新的前提,是推动创新的源动力。求知欲促使人去探索科学、探索真理。因此,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判断力和灵活的应变力是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6]。

(5)积极的创新思维观念。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如果没有创新思维,拥有再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人类的创新活动也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创新活动的领域最多只是知识的一般性迁移。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关键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能使人们走出思维定势,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解放思想,不拘一格,不落俗套,敢于挑战旧理念,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的行动方式。

(6)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个人能力开发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更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绝大多数创新活动是建立在多学科融合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所以,团队合作精神是应用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2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改革创新模式和体系,以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为特征的基础研究培养模式已不适用。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模式,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确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充分显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色。

2.1 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学校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新的驱动力。要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对现有制度进行补充修正,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相互协调的大学制度体系,形成更加有利于产出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制度环境;更加注重以目标为导向的体制改革,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完善,着力构建学校、院系和基层学术组织顺畅高效的三级管理体系,形成各层次主体责权利关系更加明确清晰的管理体制;着力推进激励与约束、竞争与合作、考核与评价等机制的不断完善创新,形成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加有利于学术成长和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

2.2 教育理念创新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宗旨是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综合素质为培养重心。首先要构建科学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重新修订,及时把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融入教材,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夯实理论基础。其次要建立新型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7]。研究型教学是相对讲授式教学而提出的,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为目的,将研究与学习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中的研究及在研究中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师生间、生生间的研讨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创新能力、训练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应用创新的能力。

2.3 培养模式创新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要遵循“强化基础、注重创新、突出特色、以人为本”的方针,从培养模式入手,实现向更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注重满足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转变。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需要有适宜的阳光、土壤和水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满足不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还需要为其成长搭建平台。因此,通过加大开放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双导师”制。对毕业设计的方式、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模式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多种新型实习模式,如假期实习、顶岗实习及半工半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其中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素质全面,既有理论又有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高等学校为中心,将教学、科研、生产融为一体的科技工业园区,则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缩短了理论成果的转化周期,从而极大地激发教师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像美国的硅谷、我国的中关村等就是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促使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不是外部因素,而是企业和高校各自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离不开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同样,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也离不开企业这个绝佳的第二课堂。最终,形成企业与学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4 教师队伍创新

教师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材的引路人,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8]。目前我国高校师资管理体制有一定的缺陷,师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存在着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而这些有悖于大学学术融合与交流。因此,要培养真正有思想、有创新性的学生,首先必须从教师聘任进行改革,实行开放办学,从国内外引进有研究能力和学术精神的人才,遵循“积极引进,优化结构,严格要求,精心培养”的原则,采取内培外引的措施,真正把“人才强校”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加强优秀拔尖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广大教师学术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全员教师职务聘任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强化队伍建设,加快各类人才培养。其次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使教师从原来的经验型变成科研型和创新型。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既可以实现科研过程教学化,也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此外,要善于营造丰富多彩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

3 结束语

应用创新型人才是融合了较高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经验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传统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环节,而且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因此,必须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构建科学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胡新谱.试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96-198.

[2] 王蕾,王秀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47-649.

[3] 石金峰.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7):29-31.

[4] 赵国忱,米志强,纪学忠.测绘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及特征[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16-17.

[5] 王晓钧.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第6篇: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做引导参与。

“认识角”的教学,导入新课感知角形后,问:“你们看清楚角的样子了吗?”学生自学教材,明确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的特点是“直直的”。并且能找到生活中物体上的角,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观察各种各样角的形状,进一步理解、体会角的特征。在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应用角的基本特征知识,对五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辨别,判断哪个图形是角,以什么条件证明?哪个图形不是角,为什么不是角?能否将它变成角?怎样变化?

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深刻领会角的知识,准确把握角的基本特征,由角的视觉感受,升华为理性的数学形状,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树立起“角”的形象。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做到不现自我。

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本特征后,教材“试一试”安排了一个数学实践活动,即“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这一实践活动内容单一,简单易做。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选择了“两根小棒、一根线绳、钉子板和橡皮筋等操作材料,四人一个学习小组,每人选一种材料,动手(可以和同学合作)制作出一个角,并把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指给小组同学观赏。活动内容的调整,给学生提高了操作的要求,增加了实践的难度。

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为高质量地完成好本组的学习任务,开动脑筋,齐心合力,细心探究,认真比对角的基本特征,制作出了形式多样的角,并能准确指出所作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三、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教师敢于静待花开。

第7篇: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图案创意 兴趣 形象思维 创新思维

达?芬奇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母亲。”图案也不例外,图案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一切自然形类、几何形类的物象都是图案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我们要善于不断收集和积累素材,并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图案不仅可以通过视觉语言传递信息,而且能将这种语言上升到艺术与审美的高度。图案的创意设计训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掌握图案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图案符号相对语言文字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更能加深人们的印象,在公共场所,如果离开了各种图形图案的提示,将不可想象,只有各种生动的图形、图案来传递信息,才能够给人留下轻松愉快的感觉,体现了情趣感。

图案作为先于文字产生的视觉符号,给人的直观的认知能力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传达信息,而且在传达信息时不会给人复杂的深奥感,教师从事图案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图案的直观性,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图案的乐趣。

二、加强图案语言的积累,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

装饰图案的创作源于生活,“道法自然”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植物、动物、人物、风景以及所有自然中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应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感悟生活,在平常地教学过程中应利用一切机会,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物象充分积累,以“形似”与“意联”的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同在学“造句”之前积累“词汇”一样。

以“点、线、面”为基点展开联想,让这些原本抽象的特定元素具有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具体生活发生联系,以黑白的形式徒手绘画,训练思维、想象速度与创意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以及对物体进行系统、连贯思维的能力。

以点的线化、线的面化,几种元素相互交叉,在形式上灵活处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黑、白、灰层次感。使画面效果引人入胜,使图案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三角形、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展开联想,学会用几何化的眼光来看待客观世界,充分捕捉生活中的相似视觉形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用简化概括和提炼夸张的手法加以创作。通过超现实地手法改变材质原有的面貌,创造新奇的图案。

三、大胆对图案展开幻想,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在“词汇”积累足够之后,就开始“造句”了,在前面形象联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图案幻想练习,这一练习在强调自由幻想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造力。

1.分解组合造型,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对图案组成结构的研究,将写生物象做结构分解,使之成为一些简单的元素,然后将分解开的元素有目的的选择,并根据形式美法则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形成略带原物象特征或完全没有原物象特征的新图案。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打破了自然物象的局限,为图案设计方法在新时代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思路,同时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异形同构,创造新的视觉形象。将两种不同的物象综合于一体,创造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会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自然、生动而且富有幽默感和内涵。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形象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能力和联想能力,以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创造有新意的图案。

3.异变图案,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在两种形体之间,设计一组符合逻辑且非常自然的中间形,这样可以对客观事物的正常现象进行非正常的演变推导,提高图案语言的说服力,从而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寻找关联的理性分析能力。

4.放弃写实性阴影的概念。在创作时,必须提醒学生要放弃写实性阴影的概念,寻求新的创意,不能墨守成规,换汤不换药,要寻找好的创意,在视觉上又不破坏整体关系。这就要求学生用专业的眼光看待真实生活中富有可塑性美的元素的存在。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图案设计理论的内涵也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我们要在掌握图案要素的前提下,在形式上重视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出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图案,同时拥有真正的时代性和国际性。

总之,开放、多变是图案艺术的基本特征,我们应利用有限的课程,创设出无限奇妙的新图案,依托一些切入点进行创造的延伸,创造出奇妙的图案艺术,使图案艺术那充满民主与自由精神的智慧和观念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并最大限度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其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时燕.装饰图案的创意与表现[J].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薛慧志.图案设计步骤[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第8篇: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职工培训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特征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求生存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求知与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培训工作必须切实转变培训观念,创新培训思维模式, 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一、树立新的培训理念,把创新能力培养纳入职工培训体系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创新培训的必要性

更新观念是培训创新的前提,我们已处于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明显不同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它一方面以人文素养为基础,一方面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这两方面的统一使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之上。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应用知识创新的水平和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有创造能力的全面性人才,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的核心。这点决定了投资于人,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能力的现实紧迫性和客观必然性。要使职工培训在知识经济中顺应趋势,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整个培训体系中。

德兴铜矿是亚洲第一大铜矿,有13000多名职工,矿山的技术水平、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在国内都走在前列,但主要生产设备及工艺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顺应这一要求,2005年,德兴铜矿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德铜”的口号,要求培训中心开拓思路、转变思维、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矿山建设。

2.把创新培训纳入职工培训体系

职工培训既要向职工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也要重视职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培训的整体功能是难以实现的。 为了利于开展创新培训,应构建集科研、培训、生产为一体的培训体系,由科研部门收集国内外最新技术信息及其发展方向和单位技术应用状况,培训中心设计培训方案并组织培训,生产部门及时反馈生产动态。形成了一个“培训―提高―创新―再培训―再提高―再创新”的良好态势。

在培训过程中,要把创新培训贯穿到每个环节,从培训模式、过程、方法等进行创新。过去德兴铜矿在培训中只注重技术理论培训,忽略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训方式大多局限在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束缚了学员的创新思维,也脱离生产实际,使得培训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经过反复探讨研究,创新培训方法,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一是阐明技术创新的目的、意义,使学员树立创新意识,掌握技术创新的方法;二是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调整和改革培训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突出能力的培养。开发和编写体现主要工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材,使学员了解矿山最新技术动态;三是改变以往纯课堂理论灌输有培训方式,采取启发式、案例和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立培训技能操作基地,采用模块、模拟操作训练,强化学员操作技能;四是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这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源,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创新。

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创新依赖于人的素质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要培养职工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

1.培训要创新,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培训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实践,它既是一种全新的培训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要开展创新培训,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主动去探索新知识,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途径,并在实施创新培训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容易束缚学员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下,着力激发学员创造兴趣和创造动机,培养学员的创造新兴趣和创造意识,促进学员创造性人格形成。近年来,德兴铜矿每年都要送职教老师到其它院校、培训机构学习,一方面提高老师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让老师开拓眼界,树立新的培训理念,以满足创新培训的师资要求。

2.善于营造多维互动的氛围,提高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员创新想象力,营造创新多维互动的氛围,要靠创新培训,而创新培训取决于创新型的教学管理和环境,培训工作者作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应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环境及互动式的多边性教学方法,职工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员创新思维的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员思维的积极性,挖掘其思维潜能,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员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要勇于提倡学员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

3.培训要创新,必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应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精选、补充,适时加进与生产有关的实例进行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掌握课件制作方法,以虚拟、仿真手段创新展示教学内容。

德兴铜矿的技术装备先进,尤其是采矿和选矿技术装备水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更好地驾驭现代化矿山,把德兴铜矿建成世界一流的铜矿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岗位培训,全面提高职工技术业务素质,长期以来,选矿专业工人培训缺少联系本单位实践的培训教材,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因此,在2003年元月我矿组织了教师及选矿工程技术人员编写选矿培训教材,历时一年多于2004年10月正式出版,整套选矿培训教材分为《选矿工艺》、《选矿机械》、《选矿电气》三分册,涵盖了矿山选矿所有工种、岗位的工艺、电气、机械知识,既结合了矿山选矿生产实际,又具有理论指导性,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它为矿山岗位培训提供主要依据,为选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广大操作工、维修工提供了有益帮助,对于提高选矿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教材沿用至今,培训效果显著,选矿浮选指标明显提高,在集团公司举办的选矿工技术比武竞赛活动中,德兴铜矿选手包揽了前五名,取得优异成绩。

三、课堂教学与技能操作培训重在创新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不仅要在教学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掌握必要理论知识,而且要在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必要基本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新思维的灵感往往是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弛状态下才能会出现,相反,人在压抑、紧张、恐惧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摒弃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设置一定的情景,确定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由学员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则启发学员求异思维,鼓励学员思维的多样性、新颖性、独创性,从而培养学员创新思维的能力。

2.技能培训要着力培养职工的创新能力

第9篇: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批判能力。在前述四个方面,当代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创新认识能力较弱是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当代大学生,因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容易忽视自身创新认知能力的培养,不善于对科学知识进行局部或全面的整理归纳,不能形成网状知识脉络体系,学习知识往往靠死记硬背,理解知识往往是一知半解,运用知识往往生搬硬套,因而大大增加了知识的遗忘率。

2.创新思维能力欠缺是大学生群体的显著特征。许多大学生因缺乏经常性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平时没有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只善于进行单向单一性、顺向纵向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这样即使头脑中有创新思维“火花”闪现,也会稍纵即逝,不利于在创新实践中“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创新实践能力缺乏是大学生群体的突出特征。长期以来,由于认知任务的繁重性和实践机会的有限性,加上习惯于对老师讲授的实习、实验方法按部就班地模仿,对公理、公式的运用照搬照套,造成大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总是缺乏预见性,常表现出对外界的依赖性和不自觉性,对实践结论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确定性。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的普遍存在,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4.创新批判能力匮乏是大学生群体的根本特征。在我国盲目崇拜“学术权威”思想的影响下,广大学生在创新认知、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普遍缺乏应有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实践,不善于对权威或老师提出“挑战性”的批判或建议,生怕遭受指责或失败;也有学生误认为那是一种对前人、对知识的叛逆行为,是不道德的,会遭到新的批判,他们不敢质疑,更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批判精神和批判实践亟须培养和提高。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因素分析

从学习论的视角看待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我们认为主要是大学生学习目标片面、学习动机外在化和功利化、学习内容窄化、学习方式单一等原因造成的。

1.学习目标的片面性。在学习的定位上,多数学生一般都是将知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其实,知识既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是促进生命完满和谐、发展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人的情感、陶冶品性、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格,才能使大学生获得人生所具有的全部意义,健康、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2.学习动机的外在化和功利化。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动机是:为得到一个好职位、出人头地、报答父母、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树等,多涉及自我及个人利益方面。[1]学习动机的外在化和功利性,造成大学生学习目标价值追求的近视或短浅、学习心态的浮躁、学习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妨碍了需要以长期、稳定的学习作支撑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3.学习内容的窄化。大学阶段,主要是专业教育阶段,目的是为大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这种专业教育使得大学教育分科过细,知识成点、线结构。大学阶段这种分科过细、专业性太强的学习内容,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狭窄,限制了大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大学生成才。正如怀海特所指出的那样:“最糟糕的那种教育一定是以一种或两种特定科学为基础……往往只向学生灌输这些特定学科的狭隘的成果……一个人如果只了解自己所学的学科,把它作为这种学科特有的一套固定程序,那么,他实际上并不懂那门学科。他缺乏丰富的思维,不能很快领悟完全不同的思想概念的含义。他将无所发现,在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时也将反应迟钝。”[2]

4.学习方式的单一。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且以课堂学习为主,个人自学为辅。通过这种学习,大学生可以学习和继承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获得个体经验,但其创新能力却难以形成与发展。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化,它妨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阻隔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转变学习理念,培养创新能力

1.合理定位,树立“知识―能力―人格―创新”四位一体的学习目标体系。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是创新。整个人类的文化史、文明史,以本质而言,就是一部创新史和创造史。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并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结果,它是学习活动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动力,它推动和激励大学生学习的进行。然而,大学生要创新,必须将其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能力与创新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知识既是学习的目的,更是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价值取向问题,是人格问题;自信、勇敢、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坚强的毅力、敢于质疑、专注、好奇等等人格因素,是创新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发挥能力、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大学生应把知识、能力、人格、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学习的目标,使学习成为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

2.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3]。大学生要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发挥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多样性。没有一种学习方式是完美无缺的,学习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时,大学生应当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使其能相得益彰,取长补短。

第二,反思性。大学生的学习要提倡反思性学习。好问、喜思是反思性学习的表现,探究是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而好问、喜思和探究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习中,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教师和书本、凡事问个究竟、善于思考,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

第三,个性化。一方面,创新性人才是有个性的人,只有把人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弘扬,才会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和潜能,体现人的最高本质――创造性。另一方面,每个大学生都存在感知、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不能让大学生去适应某种学习方式,而应让大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学习方式,扬长避短,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为大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变革高校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拓宽知识面,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知识面广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当今世界,创新点往往出现在学科与学科交界处,谁拥有的知识越丰富,谁发现新知识的机会就越多,谁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大。高校由于分科过细,专业化太强,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窄小,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改革高校的课程设置,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文理渗透,帮助大学生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以拓展思路,寻求新的支撑点。综合性课程,既能使大学生整体地对待世界,又能让大学生多角度地认识世界,获得对世界全面的、统一的感知,扩大大学生的信息知识范围。质量高的知识越多,迁移越快,越能进行创新。因为“只有质量高的知识才是有利于创造潜能的知识,在知识的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知识的量与创造性成正比关系”。[4]据我国学者张庆林等的研究,具有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的知识才是质量高的知识。大学生学习,必须注意把学习内容整合,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高质量的知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

4.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提升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品质。学习是提升个人内在精神品质、丰富人性的重要手段,是激发个人潜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主要途径,是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学习不纯粹是个体为了获得一些外在的东西,更是为了促使个人实现理想、追逐生命意义、展示个人才智、彰显人的最高本质――创新的基本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应注重个人内在品质的提炼,把内在与外在结合起来,从而想学、肯学、乐学,品味学习知识的意蕴,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萌发出创新的欲望和冲动,在强烈的创新欲望驱使下,不受约束、不受羁绊、自由选择、大胆思索、去尝试、去实践、去做一做、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启先,易法建,范晓玲.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155.

[2]怀海特.教育目的[M].上海:三联书店,200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