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母婴分离护理措施范文

母婴分离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母婴分离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母婴分离护理措施

第1篇:母婴分离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扩展服务; 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104-03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母乳喂养对母婴健康均有益[1]。众所周知,母乳喂养具有对婴儿提供营养、促进发育,提高免疫功能、抵御疾病,利于牙齿发育和保护,促进母婴感情建立;对产妇可有助于预防产后出血、哺乳期闭经、降低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险性;且温度适宜,方便经济等优点。

我国母乳喂养率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已经由1998年76%下降至2004年的64%,母乳喂养关系到母亲和婴儿的健康[2]。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对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产一科住院的4323例产妇(3975例母婴同室,348例母婴分离),采取产前孕期宣教,产房护理、爱婴区护理、针对母婴同室及母婴分离的产妇采取不同的保持与促进泌乳的措施,出院前指导、出院随访、产后康复、信息平台的建立与指导、母乳库的宣传等扩充常规服务、延展系统服务的“扩展服务”措施,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率,降低产后乳腺炎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深化了护理服务内涵,提升病区管理效能及社会认可度。现将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2012年7月,产一科收治产妇3657例,共对3380例母婴同室,277例母婴分离的产妇实施传统母乳喂养宣教和指导。2012年8月-2013年7月,产一科收治产妇4323例,共对3975例母婴同室,348例母婴分离的产妇采取“扩展服务”促进母乳喂养。

1.2 “扩展服务”全面促进母乳喂养的实施举措

1.2.1 产前孕期宣教 (1)产科门诊护士站发放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资料。产检处陈列母乳喂养相关宣教资料和挂图,介绍母乳的营养成分、母乳喂养的优点、喂养方法及注意事项、乳腺炎的预防等。(2)孕妇学校宣教。每周六、周日上午常规在门诊开展免费的孕妇学校课程,每月3次母乳喂养相关知识讲座。其中一堂“母乳喂养”专题讲座,另在“产褥期保健”及“新生儿护理”的课程中讲述母乳喂养的好处,正确的喂养方法等。设立有奖问答、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使产妇及家属认可并坚定母乳喂养,消除其不正确观念(如:前几天母乳不够,母乳影响产妇体型等),并指导护理(如过大或过小、凹陷或平坦的处理,产前清洗、哺乳期护理及断奶后康复等)。

1.2.2 产房护理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30 min内,由助产士将母婴进行早接触早吸吮30 min以上。促进母婴亲子感情的建立,增强新生儿吸吮反射,诱发产妇泌乳反射,促进乳汁的分泌,从而达到促进母乳喂养的目的。

1.3 爱婴区护理

1.3.1 母婴同室 产妇回房后,责任护士或组长现场协助并指导母乳喂养,鼓励产妇进食,坚持纯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一昼夜喂奶约6~8次。鼓励并指导夜间坚持母乳喂养,告知产妇夜间挤奶或哺乳1~3次更有利于乳汁分泌。次日晨进行病房网络电视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知识视频宣教。责任护士或组长查房,检查产妇母乳喂养方法的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给予协助和指导。再次进行宣教,告知采取舒适姿势(本院剖宫产产妇常规采取侧卧位哺乳的卧式姿势,预防腹部伤口受压疼痛而致产妇不愿哺乳;顺产产妇可卧式、坐式或怀抱式)。告知纯母乳喂养4~6个月,4~6个月后辅食的正确添加。向产妇及家属介绍催乳膳食和科学的烹调方法,鼓励按本院制作的“月子食谱”订餐或自行制作,根据产妇饮食习惯,选择营养丰富,有助于乳汁分泌的食物。次日上午起采用产后康复仪的乳腺疏通和促乳模式进行护理,每日1~2次,视产妇乳汁分泌情况决定使用时日,已完全达到纯母乳喂养标准(两次喂哺间新生儿产生满足感且排尿>6次/d,排便每天若干次,婴儿生理性体质量丢失情况减少。)即暂停康复仪促乳[4]。每周二、周五病房开展“亲子课堂”,产妇及家属现场操作母乳喂养及挤奶等手法,发放母乳喂养相关宣教资料(包括母乳喂养的好处,如何防止皲裂,怎样促进纯母乳喂养等)。对个别少乳的产妇还可采取手法及促乳精油按摩,按摩的穴位有:膻中穴、乳根、天池、膺窗、神封等。本科室有3名护士参加产后康复按摩的专业培训,具体按摩穴位与手法可参考张玉宇《穴位按摩治疗初产妇肝气郁滞型缺乳的效果观察》[5])。个别奶水较多可能引起乳涨的产妇,使用电动吸乳器,每日4~8次吸乳,坚持母乳喂养,防止产妇胀痛引起不良情绪而动摇母乳喂养的信心。

1.3.2 母婴分离 母婴分离是导致Ⅱ期泌乳延迟的主要原因,主要因为母婴分离时产妇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吸吮,胀痛发生率较高,泌乳时间后延[6]。产妇回房后,由责任护士或组长行入科宣教,指导护理及母乳喂养的方法。产后6 h后视产妇情况行电动吸乳器吸乳,罩杯罩住双侧乳晕先自动按摩2~3 min,快速吸吮7~8 min然后缓慢均匀吸吮。每次吸吮时间15 min最佳,间隔3 h吸吮1次,每天吸乳8次左右,保障足够的吸奶次数,从而促进乳汁的分泌。电动吸乳可有效防止乳腺管阻塞、乳汁瘀滞、硬结的发生,预防Ⅱ期泌乳延迟、促进乳汁分泌,树立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为母婴同室后的母乳喂养奠定基础[7]。如新生儿因早产或其他原因转NICU治疗,责任护士或组长主动与NICU医生沟通,可视情况将母乳送至NICU供新生儿进行喂养。产妇需将专用奶瓶开水消毒,单次吸吮,首选电动吸乳器,每次单独收集乳汁,半小时内送往NICU。资料表明,母乳喂养是早产儿的最佳喂养方式[8]。对于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感染及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改善远期预后均有重要意义[9-10]。同时可以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和护理的依从性。产后次日,母婴分离产妇与母婴同室产妇一同观看病房网络电视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视频,责任护士或组长查房指导,参加病房组织的“亲子课堂”,领取母乳喂养相关宣教资料等。

1.3.3 出院前指导。出院前一日进行集中式出院宣教,发放出院宣教资料,鼓励纯母乳喂养,科普产后康复措施(如下垂的预防、盆底康复等),告知产后母乳喂养24 h咨询电话。

1.4 出院随访

出院后1周及1个月,由责任护士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喂养情况并记录,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导。尤其对新生儿或产妇住院等原因致母婴分离的产妇,指导并鼓励其按住院期间的电动吸乳频率吸乳或手法挤奶,强调母乳喂养的作用和意义,鼓励其有任何疑问或困难可随时拨打产后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增强其母乳喂养的决心和信心。

1.5 产后康复解决后顾之忧

对个别胀痛有硬块或自行挤奶困难者,让其回院行电动吸乳或手法精油按摩,根据产妇目前在家采取的吸乳方式给予建议、示范和指导,至其完全掌握并熟练运用。产妇断奶后可回院行产后康复,防止并改善下垂,促进身体康复。

1.6 多种信息平台的建立和指导

建立孕产妇QQ群,产妇有任何母婴相关疑问可在QQ上留言,由高年资产科医护人员定期答疑,专业指导。医院外网设产科专科咨询平台,解答产妇相关问题等。

1.7 母乳库的加入及宣传

2013年5月,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启动国内首个母乳库,此举对母乳喂养的推动和实行意义重大,值得临床各医院积极参加及大力推广宣传。本院将该消息告知孕产妇,普及母乳喂养知识,增强其对母乳喂养的认可和支持。

2 结果

2.1 母乳喂养率大大提高

本科室2011年8月-2012年7月护理产妇总数3657例,母婴分离277例,母婴同室3380例,采用常规的母乳喂养宣教方法。产后一月电话随访结果:3657例中536例无法联系,随访的3121例中:人工喂养共472例(其中母亲患传染病21例,母婴分离人工喂养135人,因生病服药、回老家等其他原因导致人工喂养316例),母乳喂养2649例,母乳喂养率84.88%;其中母婴分离277例中,坚持母乳喂养142例,母婴分离的母乳喂养率51.26%。2012年8月起病区实施“扩展服务”全面促进母乳喂养的措施,至2013年7月共护理产妇总数4323例,随访中841例无法联系,随访的3482例中:人工喂养231例(其中母亲患传染病16例,母婴分离人工喂养39例,因生病服药、回老家等其他原因导致人工喂养176例),母乳喂养3251例,母乳喂养率93.37%;母婴分离348例中,坚持母乳喂养309例,母婴分离的母乳喂养率88.79%。

2.2 产后乳腺炎发生率下降

2011年8月-2012年7月,产后住院期间发生红肿、胀痛及乳腺炎共8例,出院1月后随访发生乳腺炎共2例,乳腺炎发生率为2.734‰。2012年8月-2013年7月,产后住院期间发生红肿、胀痛及乳腺炎的共0例,出院1月后随访发生乳腺炎的产妇1例,乳腺炎发生率为0.231‰。

2.3 病区管理效能及社会认可度得到提升

护士采取持续的、有计划的、产前产后无间隙的系统宣教,对产妇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通过仪器、理疗、人工按摩等措施实施现场帮助和解决,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立竿见影。护士长的管理效能也明显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护士的态度和服务非常满意,2011年8月-2012年7月满意度调查月平均93.26%,2012年8月-2013年7月月平均满意度上升到99.17%,满意度大大提升。同时,由于新服务项目的开展,护理内涵得到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加,社会认可度得到提升。

3 讨论

“扩展服务”采用扩充常规服务、延展系统服务,将宣教与具体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从产前到产后以及出院后,对孕产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无间隙、形式多样的系统宣教,对存在问题进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实际帮助(如康复仪促乳和电动吸乳器吸乳),解决其下垂等顾虑及担忧,使孕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和方法掌握更全面、具体、有效,树立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提高母乳喂养率,尤其提高了母婴分离的母乳喂养率,降低了乳腺炎的发生,促进母婴身心健康,是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服务模式[11]。同时,由于护士更多时间与产妇接触和沟通,主动给予实际帮助,使产妇及家属对医护人员及医院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有效的沟通及解决措施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提升了专科护理服务质量,深化了护理服务内涵。

相关服务措施的开展,如手法按摩、产后康复仪(促乳及乳腺疏通)、电动吸乳器的使用以及产后康复(预防下垂、盆底康复等)项目的开展,增加了医院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增加了社会效益,提升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5.

[2]杨富霞.母乳哺养知识评估表在母婴同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学,2010,2(5):24-25.

[3]辛晓春,高清源.全程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3,5(3):170.

[4]蒋青.对剖宫产后纯母乳喂养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华西医学,2010,25(4):722-723.

[5]张玉宇.穴位按摩治疗初产妇肝气郁滞型缺乳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1B):61-63.

[6]谷梅梅.母婴分离时母乳喂养的指导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3):1169-1170.

[7]周燕莉,欧有良,肖春芳,等.电动吸乳器用于预防母婴分离产妇Ⅱ期泌乳延迟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8A):48-50.

[8]张铮毅.浅析不同分娩方式婴儿喂养情况[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130-131.

[9]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World Group on Breastfeeding. 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J].Pediatric, 1997, 100(5): 1035-1039.

[10] Meinze D J, Poindexter B, Wrage L A. Role of human milk in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risk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r death[J].J Perinatol, 2009, 29(5): 57-62.

第2篇:母婴分离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母婴分离;产后护理;产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15-01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看,产妇产后应该是与婴儿同室并进行母乳喂养的,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医院的早产儿数量不断增加,产后母婴分离的产妇也越来越多,通过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来消除产妇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有效的干预方法也能够确保母乳的正常分泌,并使产妇掌握有关知识,增强她们照顾婴儿的信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对象为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住院分娩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母婴分离的230例产妇,年龄为22~35周岁,平均年龄(25.5±2.8)周岁。230例产妇均为剖宫产,无精神性疾病和其他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年龄、术中术后出血量、产次等因素将其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具备可比性。

1.2方法:2组产妇均接受常规的护理,而干预组产妇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还接受了心理干预等护理措施,现介绍如下:

1.2.1心理干预:母婴分离大多会使产妇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产妇的正常休息,还会使一些产妇出现拒绝接受治疗的情况,严重影响产妇的身体机能恢复。为此,护理人员加强了与产妇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她们理解和支持,用心理疏导的方式来消除她们的负面情绪,并与监护病房积极联系,及时将婴儿的有关情况告知产妇,并适当安排其探视婴儿,从最大程度降低产妇的焦虑水平。

1.2.2护理:干预组产妇从产后30min开始进行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按摩,在根部沿着乳腺管的方向进行按摩,每次按摩5min,每隔2~3h按摩1次。(2)热敷,使用温度为40~50℃的毛巾对双侧进行热敷,每次3~5min。(3)挤奶,每隔3h挤奶1次,一般在热敷及按摩后进行。这样能够促进缩宫素和催乳素的分泌,有利于子宫收缩和乳汁分泌。

1.2.3健康教育: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关婴儿护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主要包括如何判断和处理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的哺乳、抚触、沐浴和看护等内容。同时,还使产妇明确有关自我护理、人工挤奶以及产褥期的有关知识和做好产后护理的重要性等。

1.2.4生活基础:根据医院的实际条件,尽可能为产妇提供一个单独的、安静的休息空间,同时做好基础护理工作,每天对恶露排出及宫缩情况进行观察,并指导产妇清洁外阴,避免产后感染。

2结果

2.1产妇满意度对比:2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的对比,可以看出,2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产妇泌乳及硬度比较:2组产妇的泌乳情况与产后第4日硬度比较情况,可以看出,干预组产妇产后的泌乳时间和泌乳量充足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产妇,产后第4日硬度情况也要优于对照组产妇。

3讨论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医院的早产儿数量逐渐上升,早产儿大多在出生后被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由此造成的母婴分离给产妇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母乳是婴儿最为理想的食品,除了营养丰富以外,还含有多种抗体,有助于提高婴儿的免疫能力。而母婴分离则使产妇的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吸吮,使泌乳时间推迟。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改善了产妇的心理情况,加快了产后恢复的速度,不仅提高了护理满意率,也使产妇的乳汁分泌时间、分泌量、肿胀程度得到了有效改善,确保了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本次研究表明,在产后母婴分离期间开展针对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护理干预活动,能够使产妇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和指导,不仅能够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还能让她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的完成对婴儿的照顾。同时,护理干预也能够帮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并且使护理工作注入了人文关怀的情感,提高了产后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静.产科母婴分离产妇的护理体会[J].医疗装备,2010(9):90~91

第3篇:母婴分离护理措施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4年8月产科母婴同室病房收治的6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入研究对象的均为产后患者,且新生儿均在母亲身边,产妇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30岁,均为愿意配合治疗护理工作、思维正常的患者。

1.2方法:

将我院产科母婴同室病房2014年6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针对性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针对性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母婴安全的专项护理措施,包括控制医院感染、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等等。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出院满意度,验证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提高母婴同室安全管理的效果。

1.3效果评价:

对出院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统计,针对性护理组:非常满意280例,满意17例,不满意3例,患者满意度为99%;常规护理组:非常满意240例,满意39例,不满意21例,患者满意度为93%。针对性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母婴同室虽然能够增强产妇与新生儿的情感交流,方便产妇及时按需哺乳,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促进产妇和新生儿健康,但由于母婴同室病房的特殊性,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针对母婴同室病房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医院安全管理制度、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医院感染防范等几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母婴同室病房的安全性,减少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对医院及临床工作的满意度。

3讨论

3.1查找、分析母婴同室病房存在的安全隐患:

①医院感染的安全隐患:产妇及新生儿抵抗力低,医源性因素及母婴同室病房探视家属较多均容易导致医院感染发生。②母婴同室病房安全设施的隐患:病房布局不合理,护士站、抢救室及医师办公室距离较远,不便于处理紧急情况;安全通道不畅通;病房走廊无监控或监控探头少,有监控死角等。③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医护人员缺少工作经验,患者及家属喂养知识缺乏,宣教不到位等。④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病房环境比较复杂,不断产生新的安全隐患;现有的规章制度有待更新。

3.2针对母婴同室病房存在的安全问题,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3-5]。

①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a.手卫生的管理:医务人员是控制感染的重要人选,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医务人员按照六部洗手法进行手的清洁和消毒,中断交叉感染。b.安全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产生。b.强化病房管理,做好消毒隔离:保持病房整洁,定时通风换气;患者被服每周更换,如有污染随时更换;出院、转院进行终末消毒。②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病区安全:a.加强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管理工作,降低临床使用风险。b.确保病房的用电安全,禁止在病房内使用电器。c.确保安全通道通畅,禁止堆放各种物品,每天按要求检查。d.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及患者进行消防演练,告知消火栓及灭火器的位置及使用方法。e.护士站设在靠近科室大门主要出入口并与抢救室及医师办公室相邻处。便于紧急情况下疏散患者及开展抢救工作。f.病房走廊安装监控,避免有监控死角,便于对病区情况观察,防止偷抱新生儿及偷窃物品的行为。g.护士站与病房装有传呼系统,方便产妇紧急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避免意外发生。h.病房门口安装门禁系统,限制探视人员的数量及探视时间,做好相关登记,确保病区环境安全有序。③强化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a.定期组织开展例如消防安全、交接安全、用药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讲座。不断强化安全意识。b.对刚入科的实习生、进修生、低年资医护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告知安全隐患防范措施。c.产科涉及母婴双方的安全,科室要时刻提高警惕,尽量减少意外发生。d.加强护士责任心,加大宣教力度,按时巡视,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e.认真使用各种宣教卡、展板、视频资料等,落实健康宣教制度,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④建立健全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a.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产妇及陪护人员不得将新生儿转交医护人员以外的其他任何人。未经医护人员允许,家属及陪护人员不得将新生儿抱离母婴同室。b.新生儿交接制度:新生儿由产房入母婴同室时,交接双方应该认真核对新生儿的相关信息,双方无异议后,方可签名确认。c.新生儿查对制度:对新生儿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及办理出院时,应该认真核对新生儿腕带上的母亲姓名、住院号、性别等信息。d.母婴同室探视制度:加强陪护管理,严格落实母婴同室管理制度,尽量减少陪护。限制探视人员及人数。⑤加强健康宣教,落实告知义务,提高安全意识:a.教会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及新生儿护理常识。b.主动告知产妇和家属医院有关母婴安全的规章制度及措施。

作者:陈丽 单位:大连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邱敏芬.产科病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J].护理杂志,2006,23(9):79-80.

[2]郭素婷,王颖.母婴同室管理中存在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571.

[3]蔡英如.产科病房的新生儿安全管理[J].护理杂志,2008,25(2A):65.

第4篇:母婴分离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临床护理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模式逐渐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逐渐成为各大妇产医院所追求的目标。母婴同室主要是将新生儿与母亲放在一个房间进行护理,并且产后的所有时间都是母婴一起生活,由母亲按照要求进行喂养、洗澡、穿衣和睡觉。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新生儿的成长,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用了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接收的186例分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93例分娩孕妇,其中对照组中93例产妇,年龄在23~42岁,平均年龄为27.8岁,剖宫产孕妇50例,阴道分娩孕妇43例,新生儿的体重为3.2~4.1kg,平均为3.75kg。实验组中的93例母婴,年龄在22~40岁,平均年龄为26.2岁,剖宫产孕妇50例,阴道分娩孕妇43例,新生儿的体重为3.1~4.3kg,平均为3.85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母婴采用的是传统母婴分离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的所有护理工作都是由母亲一个人来完成。实验组中母婴采用了新的护理理念,即母婴同室护理模式,护理人员要耐心的教授分娩孕妇对于新生儿的喂养技巧,指导她们如何采用正确的喂养姿势对新生儿进行哺乳,从而避免出现皲裂现象。同时还要求孕妇对新生儿的呼吸、脸色、啼哭以及大小便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且要做好相应症状的预防措施。由于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这时就要求保持室内温度均衡,不要过热或者过冷。在新生儿休息的时候保持其侧卧姿势,从而避免奶水溢出发生窒息现象。而且在每次喂奶的时候,要求孕妇对自己的双手和进行清洁,避免新生儿出现感染现象,并且将哺乳的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为宜。每次新生儿哺乳的量也要因人而异,通常需要喂养到新生儿停止哭啼为止。由于新生儿的皮肤比较细嫩,极易导致受伤和感染,所以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定期对新生儿的肤色进行观察,如果新生儿出现感染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在孕妇出院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生儿的护理技能、产妇护理满意程度以及对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了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许和处理,其中的数据使用了x±s的方式来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实验组母婴在分娩1w之内的喂养及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她们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如今,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内容主要包括脐带护理、沐浴护理等,并且所有护理操作均由专门的护理人员来完成,而且新生儿的父母及家属几乎是看不到护理过程的,这难免会使其产生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增大了对新生儿护理模式的挑战,逐渐发展起来的母婴同室护理模式深受孕妇及家属的青睐。

对于刚做父母的家长而言,面对新生儿的时候通常会束手无策,对于相关的护理措施一窍不通,更不用说是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皮肤护理、脐带护理了。自从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出现,将对新生儿每天的护理工作都放在孕妇及家属的身边来进行,这时孕妇及家属可以亲身了解和掌握个各项护理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边操作边给父母进行示范和讲解,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孕妇及家属更好的掌握护理要点,而且孕妇还可以亲身体验护理的乐趣,从而为出院后的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中的孕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以及相关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分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加强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推广,可以有效的提高孕妇及家属对相关护理知识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为孕妇的产后恢复及新生儿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娩孕妇由于产后会存在宫缩痛、疼痛、缺乏对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导致她们很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心理情绪。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孕妇在产褥期是抑郁症的高发期,所以,医护人员要想办法帮助分娩孕妇进行相关角色的转变,带着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眼前的所有事情。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开展,增加了护理人员与分娩孕妇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孕妇所不理解的地方,护理人员要耐心的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帮助孕妇很好的进入母亲的角色,而且还能够准确的帮助宝宝做各项护理操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以及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本次研究中93例母婴同室护理均取得明显的效果,喂养及新生儿的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几率差异教大。新生儿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群体,而且父母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母婴同室护理可以让产妇及家属亲自感受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所进行的耐心护理,从而提高了产妇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足度和信任度。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的所有产妇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都非常满意,而且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足度有所下降,为91.40%,两组产妇的满意度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产妇的康复和满意度产生影响,而且护理人员在与产妇及家属进行交流时,也可能涉及到其它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沟通技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1~3]。

综上所述,实施母婴同室护理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孕妇转变角色,消除内心的恐惧、焦急心理,而且还能更好的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进一步督促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技巧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以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詹园园.母婴同室新生儿听力筛查769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8(33):94-95.

第5篇:母婴分离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孕妇学校;孕期营养;拉玛泽;家庭化分娩;母婴床旁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a)-116-02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family-centered maternity care,FCMC)是为妇女及其家庭提供监护的一种方法[1]。本院妇产科在90年代初实行母婴同室,2000年初实行家化分娩(丈夫陪伴)等家庭化护理措施,但母婴同室、家化分娩只解决了产时、产后的问题。FCMC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家庭过程,包括妊娠、分娩、产后和婴儿的监护。本院妇产科2009~2011年1 270例孕产妇实施FCMC,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和社会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有家庭陪伴、家庭支持、家庭参与需求的孕产妇1 270名,建立产科监护档案。其中,20~30岁848例,31~40岁415例,41~45岁为7例;城镇1 123例,农村147;初产妇1 231例,经产妇39例。

1.2 方法

1.2.1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前监护鼓励孕妇在家人陪伴下参加本院孕妇学校。将孕期营养、妊娠保健、新生儿护理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互动的形式让准父母们了解孕期、产时、产后的各种生理变化和可能出现的病理改变,提高孕妇自我监护能力。建立产科监护档案,根据孕妇自身条件,由孕妇、家属和医务人员共同制定分娩计划,并组织参观母婴病房,让产妇有充足的心理准备[2]。

拉玛泽分娩法,也被称为心理预防式分娩准备法[3]。对要求自然分娩的932例,从怀孕28周开始夫妻一同训练。

1.2.2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时监护病房布局温馨合理,每间病房配备功能床、席梦思床、婴儿床各1张,设立独立的卫生间,方便产妇及家属的休息,保证了家庭的私密性。在以家庭为中心的产时监护中,灵活的探视制度鼓励妇女在待产和分娩时与支持人员不分开[4]。在孕产妇住院期间,允许家人24 h陪伴。孕妇进入产程后,可由丈夫或产妇的母亲全程陪伴,给予心理支持,根据孕妇及家属的需要讨论并告知产程进展的状况。对需要剖宫产的产妇,责任护士及时向产妇及家属介绍剖宫产手术方式及麻醉的过程,使家属和产妇消除顾虑和担忧。不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手术后出生的婴儿都在妈妈身边处置,做到母婴不分离。

1.2.3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后监护

产后期对于产妇、新生儿和家庭是一个关键的转变时期。医务人员在帮助产妇及家庭其他成员转变角色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院改变以往封闭式护理模式,开展全程母婴床旁关爱护理服务。

本院将新生儿接种、筛查加入母婴床旁护理中,此项操作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概率,降低了产科出错率,规范了病区护理管理,赢得了产妇及家属好评。本院针对产妇、家庭、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社会需要为孕妇及家属提供一对一的床边宣教,保障母乳喂养实施,与产妇及家属在信任的基础上构建了更加和谐的关系。

2 结果

纳入的1 270例孕产妇中,阴道分娩692例(54.4%),剖宫产分娩578例(45.5%)。全部产妇均掌握产前注意事项、婴儿抚触技术和产后注意事项,其中,1 263例(99.4%)掌握婴儿沐浴技术,1 251例(98.5%)掌握了母乳喂养(19名产妇因自身疾病实行人工喂养)。1 257例(99.0%)产后情绪良好,心理健康,有13例(1.02%)发生产后抑郁。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98.1%的产妇满意度达98%以上。

3 讨论

本院通过对1 270例孕产妇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模式,明显改善了产科服务,产妇及其家庭对其分娩经历的满意度提高。对孕妇及家庭而言,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有利于帮助产妇及家属完成称职父母角色的转变[5],大大促进了母婴健康。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医院的市场地位也相应提高,成为本地分娩首选医院。但是,真正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模式的路是漫长的,正像FCMC所提出的那样:创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医院所需要的根本改变,是医务人员必须有新的态度[1]。孕产妇档案分析也显示,参与者均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心理需求也相应提高。如何让所有医务人员都能将分娩视为生理过程,而不是疾病,在分娩过程中如何满足每个产妇及其家庭在社会心理、教育、身体、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如何跨学科协作为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更有意义的信息是在今后工作实践中还需探索的问题[6]。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斯著.俞康民,冯晓(译).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S].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1.

[2]郑修霞.产科护理发展趋势[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3):17.

[3]陈京立,辛超英.在实施病人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79.

[4]刘敏,周洁.家庭产科监护模式下母婴床旁护理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0(23):87.

[5]王艳.家庭化产科护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24):70.

第6篇:母婴分离护理措施范文

一、加强组织管理,巩固爱婴医院成果

1、成立爱婴医院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母乳喂养)质量检查组,人员组织符合要求,职责分工明确。每年召开1-2次爱婴医院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和研究我院爱婴工作的开展,把爱婴医院的管理工作列为全院工作的管理目标,加强督导与考核,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使爱婴医院工作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2、制订我院母乳喂养、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及保护婴儿健康和安全的有关规定,并及时传达到全体医护人员。

3、制订爱婴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总结,每月由(母乳喂养)质量检查组督导检查,有记录和改进措施,并把检查情况向爱婴医院领导小组汇报。

4、根据WHO《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十项措施》、《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制定我院《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十项规定》,并组织实施。

5、在产科、儿科的门诊、病房、候诊区和公共区域展示、张贴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有关规定和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

6、严禁医务人员推销、宣传母乳代用品。

7、将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和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纳入产、儿科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纳入产、儿科医护人员岗位责任目标体系,每月检查一次,作为绩效工资发放参考之一。

二、加强爱婴医院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

1、组织对全体医护人员开展形式不同的母乳喂养政策和知识的培训,并进行书面理论考试。对新分配、新调入人员、实习生进行母乳喂养政策和知识、技术岗前培训18小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加强重点科室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每年对产科、儿科、行政、后勤等职能科室人员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复训,时间不少于3小时。每月对妇产科、内儿科人员进行母乳喂养知识考试考核,妇产科每月组织母乳喂养技巧考核一次,理论知识书面考试一次。

3、选派人员参加爱婴医院相关学术活动及培训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确保专业技术水平与时俱进。

三、加大宣传力度,使所有孕妇及母亲知道母乳喂养的好处。

1、通过产科门诊、孕妇学校、产科病房对孕产妇等途径,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教育。

2、住院后由责任护士进行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能宣教。

3、继续办好孕妇学校,孕妇学校按要求布置,环境温馨舒适,完善宣教设备和模具,每月开课一次,由接受省级师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老师讲授孕期保健、优生优育、母乳喂养、产后保健、新生儿护理等知识,并努力拓宽授课内容,要求涵盖孕前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褥期及新生儿的特点与保健等健康教育知识,滚动循环。要求授课形式以互动式为主,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有角色扮演、操作演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活泼、生动,让孕妇轻松掌握母乳喂养知识。

4、妇产科、内儿科定期出母乳喂养宣传版报,产前门诊、产科病房通过讲课、播放录像及VCD、发放宣传小册子等方式向孕妇、母亲及亲属介绍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通过以上宣传教育,使100%的孕产妇接受过母乳喂养的宣教。

四、帮助产妇在产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1、产科工作人员帮助正常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和早吸吮,时间不少于30分钟。在皮肤接触时,按要求使母婴目光交流,并注意新生儿保暖。

2、制订降低剖宫产制度和措施,产科医生、助产士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助产技术,医护人员共同做好孕妇宣教工作,促进自然分娩。

五、指导产妇如何哺乳,以及保持良好泌乳。

1、将母乳喂养指导纳入常规护理工作程序,对产妇进行规范的母乳喂养指导。

2、医护人员通过示范和指导,教会产妇哺乳、新生儿含接姿势、挤奶/吸奶方法、泌乳方法。

3、指导母婴分离的产妇,分娩6小时后开始挤奶,每3小时挤一次奶,每次挤奶持续20-30分钟,每天不少于8次,注意夜间挤奶。

六、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儿吃任何食物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

1、产科门诊、病房将母乳喂养指导列为工作常规,为产妇提供个性化的母乳喂养咨询指导。

2、有医学指征的新生儿需要添加配方奶时必需遵循医嘱,并在医疗文书中记录医学指征,以及使用配方奶的数量和次数。

3、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可用乳旁加奶或使用小勺、奶杯加奶。

4、制订母乳代用品配置和使用管理制度,设置配奶区、配备必备的设备和材料,配制配方奶在配奶区完成,做到现配现用,清洁配制。

5、配奶用具符合清洗、消毒要求,奶粉三证齐全,由专人从零售渠道购买,有购物小票和发票,不接受母乳代用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馈赠和赞助,严格执行管理和使用流程。

七、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

1、现有的婴儿床不能满足一床一张的需要,本年度补充购置婴儿床6张,减少母婴分离时间。

2、除有医学指征的母婴分离外,产妇和新生儿24小时在一起,每天给新生儿洗澡及治疗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

3、加强产科医护人员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培训,使其具备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

八、鼓励按需哺乳。

1、产科、儿科医护人员了解按需喂养的意义,新生儿喂奶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没有限制,每天有效吸吮次数应不少于8次(包括夜间哺乳),使产妇了解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和方法。

2、加强对剖宫产母亲的护理和母乳喂养的指导。

九、加强宣教,让产妇了解使用奶瓶、奶嘴和安慰奶嘴的危害,不给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吸人工奶嘴、奶嘴或安慰奶嘴。鼓励条件不好的产妇建立信心并帮助其解决困难。

十、促进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建立,将出院的产妇转给这些组织,并提供后续服务。

1、妇科门诊认真填写《孕产妇保健手册》、孕检资料录入《广西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按时将出院产妇的信息转给妇幼保健院,再转基层医疗单位进行产后访视,继续指导母乳喂养。

2、在产科门诊设母乳喂养咨询处,解决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7篇:母婴分离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提高;母乳喂养率;影响

对于新生儿来讲母乳最好的营养食物,母乳能为新生儿提高合理的免疫物质和营养物质,防止新生儿在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受到病毒、细菌等感染,能有效促进新生儿的身心发育,增加母婴感情等,因此临床中常常推荐母乳喂养方式[1,2]。在产后的实际护理工作中,多数产妇因为分娩时存在剧烈疼痛和疲乏、产后延迟泌乳或者母乳喂养知识缺乏等因素对正常母乳喂养造成了严重影响[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6月收治的产妇100例,全部产妇均为足月健康妊娠产妇。产妇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8.2±1.7)岁;阴道分娩62例,剖宫产38例。将全部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给予产后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产后产妇返回病房后应加强母乳喂养的口头宣教,指导产妇进行早吸吮,对产妇进行指导,让其掌握正确的哺乳和含接姿势。

实验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对于正常阴道分娩的产妇来讲,在完成分娩后,应及时进行母婴皮肤接触,时间为半小时,如果产妇选择剖宫产,则应在麻醉清醒后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对婴儿进行吸吮锻炼,正常情况下白天应每隔1h进行一次吸吮,夜间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吸吮频率进行调整,直到婴儿能正常吸吮,尽可能不应用奶瓶。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产妇的进食情况和哺乳姿势。告知产妇家属应根据产妇的爱好来对食物进行准备,告知产妇应充分休息,让乳汁分泌能有效增强。②对于产后需要母婴分离的产妇来讲,因为产后婴儿不能及时吸吮产妇,影响乳腺管通畅性,发生肿胀的几率较高,延后泌乳时间,最终对母乳喂养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影响产妇的舒适感。护理人员应按摩产妇的,从边缘向方向用手指轻轻按摩,2次/d。并对乳汁进行及时采集,利用小勺对婴儿进行喂养。③如果产妇凹陷、粗大、平滑,婴儿不能有效含住,就会增加婴儿吸吮的难度,进而对母乳喂养造成影响。如果产妇粗大,则应有效协助婴儿含接;如果凹陷、平滑则应先进行10min热敷,然后向外进行牵拉,让的软度和长度增加,让婴儿能更好含接。④对于低体重儿和早产儿来讲,常常出现吸吮无力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利用非营养性吸吮训练,让低体重儿和早产儿能慢慢建立有效的吸吮吞咽模式,母乳喂养应该尽可能在低体重儿和早产儿觉醒的状态下进行,让其能有意识的进行吸吮。

1.3临床观察指标 母乳分泌量的判断标准如下:母乳充足:产妇能连续喂养婴儿2次,婴儿能获得充足的母乳量和满足感,的小便次数超过6次/d;母乳不充足:产妇连续喂养婴儿2次,婴儿不能获得充足的母乳量,饱胀,喂养婴儿后,婴儿存在哭闹,的小便次数不超过6次/d。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3d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产后3d,实验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妇产后3d的母乳充足情况比较 产后3d,实验组产妇中母乳充足的例数为46例,对照组产妇中母乳充足的例数为32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新生儿来讲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容易吸收和消化,而且营养比较均衡,母乳中的分泌型IgA还能让婴儿的自身免疫力提高,通过母乳喂养还能让母婴之间的感情增加,对于产后恢复和子宫收缩也非常有利[4-6]。临床研究发现,对母乳喂养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产妇因素:初产妇因为不了解相关的母乳喂养知识,另外部分女性对形体美比较重视,因此不选择母乳喂养;社会家庭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以及奶粉市场的快速发展,年轻女性的母乳喂养意识也开始不断减弱;医院因素:临床医护人员没有充分宣传母乳喂养知识[7]。

本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产妇第3d的母乳充足例数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产后有效的护理干预能让产妇产后的母乳分泌量有效提高,从而让母乳喂养率提高。

参考文献:

[1]解丽丽.护理干预对提高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33-34.

[2]沈国英,华骅.健康教育干预中家庭支持对提高母乳喂养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63-64.

[3]许庆.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59-60.

[4]李秋花,郭云芳.全方位护理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6):54-55.

[5]戴红霞.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改善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效果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8):830-833,834.

第8篇:母婴分离护理措施范文

【摘要】对于妊娠合并乙肝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妊娠时机,加强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产科治疗保健和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携带几率。

【关键词】妊娠;乙型肝炎;产科治疗

乙型肝炎(HBV)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它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区,将近有15%的是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有接近0.03%~1.5%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容易出现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能引起母婴传播、新生儿死亡、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DIC、产后出血等,而隐性的异型肝炎携带者可能引起子代和母亲的慢性疾病。为此,有必要加强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1 合理选择妊娠期

若夫妻双方有一方为乙型肝炎携带者,在进行性生活时应使用,以防止HBV通过传递给胎儿,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在HBV-DNA水平较低、肝功正常、病情趋于稳定时方可进行妊娠,尽量避免在乙型肝炎较活跃时期进行妊娠。若夫妻双方中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则应当在肝功检查正常半年之后在进行妊娠,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肝功正常2年后为最佳妊娠时期。

2 妊娠期的护理与治疗

由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会导致患者出现较重的如呕吐、恶心等妊娠反应,情况严重时会使患者无法进食,此时应当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在患者病情趋于好转之后在进行人工流产。在妊娠中晚期,尽量使用高维生素、高蛋白、含脂量低的事物,不可以喝咖啡、浓茶,严禁饮酒和吸烟,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尽可能不要进行体力拉动;注重怀孕期间的保健和检查,以便能够确认有无并发症、产科异常、胎儿异常情况出现;定期进行DN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性抗体检查、肝功能检查,严密观察产妇是否有乙型肝炎加重的情况出现,若出现并且持续恶化,此时孕妇应当考虑放弃妊娠。

乙肝病毒会导致乙型肝炎的出现而且可以通过母婴进行传播,10%左右的孕妇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者。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有70%的可能其所生婴儿为慢性HBsAg的携带者,若孕妇为大三阳患者并且HBsAg呈阳性,则其所生婴儿有90%的可能感染乙型肝炎。因而可以说,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是导致人群中大量HBV慢性携带者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不但可以在人群中进行传播,严重时会导致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的出现。母婴之间会通过产后传播、产时传播、宫内感染三种方式传播HBV,而后两种可以通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来阻断传播,其有效率能够达到95%以上,但现有的预防措施还不能保证阻断宫内感染。孕妇在妊娠晚期容易出现HBV宫内感染,为此可以对HBsAg呈阳性的孕妇在生产前三个月,每个月注射一次乙肝病毒高价免疫球蛋白。在妊娠晚期容易出现重症肝炎,而且这段时期死亡率比较高,危害产妇和胎儿的健康,为此应当加强此时孕妇病情的观察,在合适的时期进行分娩,尽可能的降低胎儿和孕妇死亡的几率。

3 分娩期的护理与治疗

患有乙型肝炎的孕妇,其凝血因子无法正常合成,在分娩期间会有大于10%的几率出现产后出血。为此,在分娩过程中应当预防产后出血的情况发生。我院对于此类患者在产前连续两天、每天一次肌肉注射20mg维生素K,正式分娩前做好孕妇血型比对,注重患者分娩时的监护,及时给予患者能量补充。对于剖腹产的指征可以适当方面,以避免出现产后损伤,防止胎盘残留的情况出现,避免在分离胎盘时产妇出现大出血,适时输血、补液、运用宫缩剂。对于新生儿,应当做好进行窒息和休克抢救的准备,留下适量新生儿的脐带血,以便进行胎儿抗原以及肝功能检测。对于HBsAg呈阳性的孕妇,在新生儿成功分娩以后应当及时进行乙型肝炎疫苗以及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的注射,以便能够有效的阻断母婴之间传播乙型肝炎。在新生儿分娩后的24小时内,应当及时进行HBIG的肌肉注射,其可以保持大约5周的免疫时间,单次注射剂量应控制在0.06Ml/kg,分娩两周以后再进行一次肌肉注射,以便能够有效中和残留在血液中的HBV,进而有效降低和预防出现HBV慢性携带者。对于新生儿应当采取必要的主动免疫措施,为此应给予注射乙肝疫苗以便其体内产生HBs,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分娩成功后母婴之间传播HBV。在新生儿成功分娩24h内,应当及时接种10μg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采用3次疫苗注射的办法可以保证85%以上的保护率,免疫能力能够对达到5年以上。对于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进行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的注射,能够有效阻断95%以上的母婴传播。对于新生儿应加强日常护理,无论其是否已经感染了HBV,都应当予以进行隔离和预防。

4 产褥期的护理与治疗

若新生儿分娩后注射了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和乙型疫苗以后,仍然未能避免母婴之间HBV的传播,这主要是宫内传染导致的,因而通过母乳喂养新生儿并不会加大其出现HBV感染的几率。如果母亲为慢性HBV携带者,此时则应当尽可能对婴儿采取母乳喂养的方式;如果母亲的HBeAg呈阳性,则应尽量避免采取母乳喂养的方式而应当回乳,但回乳时应当注意不要采用易对脏器出现损害的雌激素,可以考虑使用中药芒硝外敷或者产妇口服生麦芽等。

5 结语

对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产妇,应当合理选择妊娠时期,注重对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治疗保健及护理,进而有效隔断母婴之间HBV的传播,降低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数量,使人类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丹.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护理干预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11,(02):178-179

[2] 杨鹏雅,林琪,林志鹏,黄倩.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39例临床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10,(06) :45-47

[3] 何丽春.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在妇产科中的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 2010,(02) :132-133

第9篇:母婴分离护理措施范文

母婴同室是婴儿产出后将母亲和新生婴儿24小时安置在一个房间里。由母亲自己照顾婴儿的保暖、喂养、换尿布等。在产院期间母子一直生活在一起,医疗和其他的操作每天分离不超过1小时。这种措施一般适用于正常足月儿及1500g以上的早产儿。为了有效防止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我院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严格进行细菌学监测, 不断总结并持续改进,控制效果满意。

1 完善管理与监督体系

1.1环境管理

1.1.1母婴同室 室内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 配置婴儿床,

感染性母婴隔离分住。设有冷暖装置, 室温保持在20~22℃ , 湿度>50%,物流通道安装防盗门, 重要区域装有监视器。

1.1.2 􀀂治疗室及换药室􀀂 室内整洁无积灰, 空气清新, 清洁区、污染区标志清楚, 物品归类定位放置, 污物入袋而不直接放地面, 垃圾桶及时加盖。

1.1.3 􀀂产房􀀂 相对独立、安静, 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 区域严格划分, 标志明显, 各区之间有门相隔,配置感应式水龙头及干手物品, 温度、湿度分别保持为24~26℃ 、50%~ 60% 。设有隔离待产与隔离分娩室, 感染性孕妇隔离待产与分娩, 产妇、工作人员、污物各有通道, 清洁与污物分流处理。

1.2人员管理

1.2.1 􀀂医护人员管理􀀂身体健康, 定期体检,无传染性疾病, 否则予以调离。树立无菌操作和标准预防、双向防护观念,培养严谨、自律的工作作风, 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着装规范, 正确戴口帽、手套、护目镜、穿隔离衣、胶鞋、防渗围裙等防护用具, 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

1.2.2卫生员管理􀀂 实行专职、固定卫生员负责制,上岗前由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进入科室后由护士长或监控护士负责科内培训并跟班1d,上岗后,科室监控组每月检查卫生员感染控制工作2次。

1.2.3参观、实习、陪护及探视人员管理

1.2.3.1孕妇学校普及感染控制知识􀀂将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内容纳入宣教课程, 讲解医院感染防治知识,提高孕妇的感染控制意识, 正确引导住院分娩的陪护与探视。

1.2.3.2严格控制人数􀀂参观、实习≤5人/次,陪护或探视限1人/(次•床) 。

1.2.3.3严格执行陪探制度􀀂陪护、探视者身体健康,上呼吸道感染或传染病患者及

1.2.4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管理􀀂产后应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衣着、被褥与新生儿用品整洁及口腔、皮肤、会阴清洁,喂奶前洗手并清洁, 护理新生儿前后洗手。新生儿每日沐浴1次,严密观察皮肤有无破损与感染、脐部有无红肿渗出及大便排泄情况,监测体温3次/d,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凡患有或可疑有传染性疾病的孕妇, 须隔离待产与分娩, 不同病种分开收住感染性病房。

1.3物品管理

1.3.1无菌物品􀀂专柜存放,标签清晰,物品清洁、干燥, 外包装无破损, 按有效期依次排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班检查失效日期有记录。

1.3.2 􀀂一次性医疗用品􀀂与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储存柜保持关闭、干燥与清洁, 定期擦拭。

1.3.3医疗器械处理􀀂取消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法, 所有器械经高压蒸汽或环氧乙烷灭菌, 用后的助产器械经初步处理交供应室清洗与灭菌。

1.3.4 􀀂垃圾管理􀀂垃圾分类收集,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垃圾袋,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双层并密封包装。计失血巾、产褥垫或卫生纸巾的存放、包装均防止渗漏,针头、安瓿等装入利器盒。盛装的垃圾达到包装袋的3/4时即进行有效封口, 包装袋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 须增加一层包装。

2 􀀂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2.1地面消毒􀀂

没有明显污染湿式清扫,2次/d,清水拖擦。如受到血液、体液或肝炎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污染时,须用1000~200mg/L 有效氯消毒液拖擦或喷洒。

2.2墙面消毒􀀂

若受到污染,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雾。

2.3空气消毒􀀂

(1)产房、治疗室、母婴室打开门窗斜角通风,3次/d,15~30min/次,以降低空气中细菌密度。母婴室通风注意保暖,避免母婴着凉。(2)母婴室、待产室移动式空气消毒净化机消毒,1次/d。(3)产房固定式自动空气消毒净化机消毒,2次/d,60min/次。(4) 婴儿抚触室臭氧机夜间自动消毒,1次/d,60min/次。(5)隔离产房、婴儿沐浴室、治疗室、换药室移动式紫外线灯消毒,按每立方空间配备紫外线灯瓦数≥1.5W,夜间消毒,1次/d,40min/次,若室内温度 40℃,相对湿度>60%, 须延长消毒时间。

2.4床单位的处理

2.4.1􀀂日常保洁􀀂每日晨间护理湿扫床,一床一套一用,床头柜、婴儿床、电视柜湿式擦抹,一桌一床一柜一抹布。

2.4.2感染性母婴出院或转科后床单位的终末处理(1)室内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喷洒,喷洒后关闭门窗>30~60min。(2)床单、被套、枕套防渗漏的黄色塑料袋包装套扎,注明感染性物品,交洗衣房处理。(3)枕芯、棉胎、褥垫塑料袋包装后臭氧消毒。(4)窗帘用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清洗晾干。(5) 卫生员清洁门窗、门把手、墙壁及床单位,拖地。(6)夜间紫外线灯消毒40min,通风后正常使用。

2.5 婴儿用品的规定􀀂(1)尿布、护臀巾选用一次性用品。(2)棉制品用后清洁处理,并高压灭菌,睡袋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并独立包装。(3)新生儿脐部消毒: 出生时2% 碘酊涂擦2 次,日常护理用2% 过氧化氢及75%乙醇先后涂擦, 次数视脐部情况。(4)喂奶喂药用的小杯小勺一人一用, 清洁后高压灭菌。(5)长期人工喂养新生儿的奶瓶固定配用,煮沸消毒1次/d。

2.6严格执行手卫生􀀂 进行各项操作及接触1例产妇或新生儿前后均洗手,一次性纸巾干手,或速干手消毒液喷洒消毒。

3 实施标准预防

医护人员严格无菌观念,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标准,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 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 都应充分使用相应防护设备及预防措施,减少职业暴露,双向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2-5]。

参考文献

[1] 李健,高雅莉,魏彦,等.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55-557.

[2] 缪素萍.产房的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 438-439.

[3] 蒿菡. 产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与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9,,1(15):2001-200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