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

第1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验课;教学理念;改革思路

随着生产和生活消费行为的进一步社会化,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为了能降低死亡病因的发生,提高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不仅要求医院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还需了解各种疾病预防的知识。因此,在生活中要从自身做起,充分做好疾病的预防,以免发生各类病症而影响身体健康,降低生活水平。下面笔者就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预防医学实验课中的教学理念

预防医学实验的教学理念主要传承了我国刻苦、创新、奋斗等优良传统,并发扬艰苦创业等精神,形成了适合我国教育的教学理念。该理念主要以学生为核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为主要目标,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还需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医学人才。

二、预防医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思路

1.完善管理体制

当前高校主要实施的是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以此来对所有相关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在校级对其进行管理时,能够确保该实验教学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确保实验建设能够满足实际教学需求。而院(系)级在对其进行管理期间,能够全面优化和整合各项实验教学资源,统一管理学校相关实验教学活动,使实验教学不仅稳定进行下去,还能提高试验教学的质量。在实验室中,还应建立较为完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并且能根据实际实施效果进行修改,确保学校对实验室的管理更具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成为适应时展的教学方式。

2.改善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鼓励实验教师在工作中收集各类典型的案例,如,环境污染、流行病、职业卫生及一些社会突发事件,然后在实验教学中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筛选和设计,使案例能够满足实验课上教学的需求。教师对案例的使用,应以案例本身为主要线索,使学生围绕着案例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与归纳,探索出该案例中所包含的相关知识点和内容,了解其发生的规律。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在事件分析、总结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发现问题的本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同时,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学校通常都会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如互联网、多媒体设备等。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能帮助教师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当中的兴趣,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个人技能。

3.构建优秀的教学队伍

社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而这些人才都是由各类教师培养出来的,由此看出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对我国人才的培养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聘请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之上建设一支热爱医学实验教学的队伍,要求其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应当对现有的相关技术有所了解。在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国高校应当加强医学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在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同时,使学校实验技术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总之,医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医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医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加强此方面的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医学教学总体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医学实验教学的相关教育理念和改革思路进行探讨,希望改善以往在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之处,构建一个运行机制完善、教学方法新颖、师资队伍强大的实验教学基地,从而为我国医学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我国医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志辉,耿玮峥,许宗革,等.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1(2):190-192.

[2]陈国元,杨克敌,刘烈刚,等.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改革效果评价[J].医学与社会,2011,3(7):96-99.

第2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

[关键词]康复医学;医学教育;人才培养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促进,其中医疗事业发展的非常突出。各种先进的医疗理念、医疗设备、医疗方法出现在市场中,近些年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非常突出,这是最新兴起的一门学科。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康复的相关书籍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其主要目的就是康复,进而应用一些关于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医学学科。现今已经是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实际上康复医学是在二战后被提出的,初时主要以残疾人作为服务的主体。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康复医学不断的完善起来,现阶段更是被广泛的应用到医疗事业中,但是在康复医学不断的发展中,逐渐的发现相关的技术人才非常的缺少,主要的原因就是培养的模式不完善,大大制约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因此对于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1]。笔者将进行以下主要论述。

1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1.1明确培养的目标

虽然康复医学起源很早,但是在我国发展的却比较晚,在很多方面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尤其在康复医学的教育方面,更是刚刚起步。很多学校在创办初期并不是为了康复医学的教育,多是在临床医学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很多学校名义上是进行康复医学教育,实际上就是照搬临床医学的内容,只是加了一些康复医学的基础知识,就称为是康复医学教育。很多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职业,有些是康复医师,有些是康复治疗师,一些就是临床医师了。虽然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提供了康复人才,短暂的满足了要求,但由于其在学习时,目标不明确,教育定位也不清晰,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自然教学质量就不高。所以在进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时,就必须要明确培养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定位[2]。在实际的教育中,康复医学教育主要有康复医学专业教育以及康复技术专业教育等两方面。①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康复医师的专业,主要的教育内容要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等两大方面,此外还有康复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即康复评定、物理疗法以及临床康复等几个方面。其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式,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的全能型康复医师,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康复技术专业教育:通常情况下康复技术专业教育主要概括为,进行康复治疗的医师(比如PT师)培养教育在专业。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常规的临床医学知识,但还是以康复技术的主业知识教育为主。其也是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德智体美劳”的全能型康复治疗师。

1.2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不管是任何知识的教学,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首要考虑的内容就是学生的发展情况、专业以及我国市场行情,不要一味地学习、照搬一些国内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案,更不能照搬国外关于康复教育的教学方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整体考虑我国实际的发展状况,然后再与传统的康复医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具有我国独特特点的康复医学教学计划,为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对于不同的专业要设计不用的教学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康复医学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医生,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以及安排教学方案时,有围绕临床医学的知识来进行,其次才是学习关于康复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当然这里所说的康复医学不是较为系统的康复治疗知识,而是针对康复评定、临床康复、康复治疗等几方面来进行学习的。②康复技术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康复治疗的技术,以及一些医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以便为康复治疗技术打下学习的基础。相比于康复医学专业来说,康复技术专业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为临床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案要围绕着康复治疗技术以及康复训练来展开。

1.3选择或者制定合适的教材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材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或者编写教材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个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实际的情况,再进行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除此之外,所使用的教材还需要具有科学性、有效性、适用性、思想性、整体性以及教材内容的稳定性。

1.4注重实践练习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由此可见,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际上康复医学本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学生光掌握了基础知识,不会实际的应用,那么在社会上如何发展。因此,在教育时,要突出康复医学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多安排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能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才能切实地解决实际的问题,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3]。

2提高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实用性的方式

2.1要提高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度

现今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发展已有10余年,但是教育的规模一直没有发展,学生的数量也非常少,对于人才的培养更是供不应求。归根究底的原因还是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度不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大对康复医学教育的宣传力度,可利用电视新闻,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和报道,还可在各个医学单位的招生简章上,添加康复医学教育这一项,点明教育的目标、模式以及发展的前景,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此外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提高重视力度,建立健全康复医学专业教学体制,促进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②扩大招生的规模。为解决康复人才紧缺的问题,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一些高等学校也设置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专业,还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③要提高质量意识,提高康复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现有的教育院校要强化教学的管理,提高康复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践等方面考核的标准。此外还要建设质量的考核评估体系,强化检查功能,确保人才的质量。

2.2要加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有非常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方面任教的一些教师,大多是学的其他专业,之后出国进修了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然后在回国之后,从事康复治疗方面的工作,另外还要一部分教师是经历过中专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经过一定的实际锻炼,但是只有专科的毕业证书,并没有拿到大专的学历。而我国教育部门有明确的规定,从事康复医学教育的教师学历不能低于学生的同等学历,只能更高。该次可以看出,现有的师资队伍完全不能符合要求。要想解决师资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将其送至国外或者香港地区进行研读深造,拿到本科学历,这是现阶段壮大师资队伍的一个方面[4]。

2.3强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文化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共同的发展。我们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康复教育的全过程。在康复教育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临床医学基础以及康复专业基础的教育,还要加大对学生人文科学的基础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既要教会学生们知识,也要教会学生们做人,处理好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5]。

2.4强化实践教学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康复医学主要的教育环节,其教学的管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环境都会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实践的教学,在康复临床教学的基地,要多建设实践的设备,比如多媒体、实验室、实际实习室等,为学生的实践练习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结语

通过文章以上的论述,可知康复医学在我国发展的很晚,在很多方面的建设还不完善,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现今,我国相关部门对于康复医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康复医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康复医学的人才匮乏,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康复医学的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康复医学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纪树荣,刘建军,常冬梅,等.中国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意义[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7(3):104-107.

[2]胡永善.华盛顿大学培养康复医学住院医师的启迪[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3):121-122.

[3]徐水凌,严蕊琳.康复医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18):1124-1125.

[4]买晓琴,罗跃嘉.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学位培养计划[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1):31-32.

第3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实践;科研;健康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22-02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简介:胡言会(1979―),男,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王小娟(1981―),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

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

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

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 1 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 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 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

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

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

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

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

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

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

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第4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

摘 要:本文就针对二十一世纪是预防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的时代,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将成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把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及一些心理的各种的形态,情绪倾向等等,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当然,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01948)所定义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 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

3.2当今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智力问题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3.2.2情绪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通过问卷发现:对分数的错误看法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2.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3.2.4人格问题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

3.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3.1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3.3.2逆反心理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3.3.3不合群现象

主要原因是父母和祖辈的溺爱缺少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第5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

【关键词】病例设计;PBL教学;生理学

一、 建立生理学PBL教学目标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于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神经科教授H. Barrows首先提出,并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运用于教学中。这种教学法的组织形式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教师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案例及相关问题引导,我们针对中医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生理学PBL教学,有助于提高生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进行PBL教学尝式

1.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课程,学生对学习生理学这门课程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主讲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PBL教学的方法与形式,并在2008护理专业和2008级卫生监督等专业开展PBL高血压教学案例的尝试,深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在生理学在2008年级临床医学专业、08针推全科、08骨伤、08针推生物合班在课堂尝式、开展了课堂PBL教学,继续进行PBL教学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在原有一个病例的基础上,开展3个PBL的教学案例:(1)高血压病例,文字材料;(2)糖尿病例,文字材料;(3)内分泌病例,是发图片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查资料,找答案,小组分二次讨论,同学讨论发言,相互补充,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

(二)PBL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学习途径收集和处理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源,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促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PBL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加强。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生理学PBL教学进行设计

PBL教学法优点在于创造了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将零散、不易理解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实施方法分为提出学习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建立假设、论证假设、比较、归纳总结几个步骤。将病例材料与问题及时发给学生,指明讨论的主要方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做好充分准备。整个讨论过程以学生讨论为中心,教师引导讨论的方向和难度、协调小组活动,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做适当引导。最后指导教师做出简明扼要的点评,认真解释同学们有分歧和疑难的问题。

1.PBL问题(案例)的设计;是完成教学的主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成败的根本。

2.编写教师指南与学生手册;让学生和教师明确每一次讨论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3.学生分组;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选好组长和记录员是完成讨论的保障。

4.把问题介绍给学生,分好阶段;让学生找到自已的学习目标。

5.辅导教师培训;让每一位教师在PBL教学中都能成功充当导师的角色。

6.制定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通过PBL教学,学生达到的知识点应多于一般的理论课堂讲授内容。

三、组织生理学PBL教学

1.组织教学梯队,培训PBL教学方法;带教的老师要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对于病例设计要形成制度,每个带教老师都要进行病例设计,并进行优秀病例设计选评,将选评出来的优秀病例装订成册。选评优秀病例设计的作用有:(1)供其他教师参考学习,共同提高。(2)督促教师认真完成病例设计的工作,避免流于形式。(3)相似或相同的病例不用重复设计,节省人力。

2.教学准备(案例、导学)组织学生分组布置新问题师、生共同查资料主、辅讲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活动汇报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四、实施生理学PBL教学方法

(一)基本步骤

1.提前1周发给学生3个临床病例及相关问题,请同学们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作好准备(制做出PPT以及质疑问题)。

2.分别由每组同学分析讨论病例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交叉提问辩论。一组主讲、其他组同学作为辩方,对主讲病例组的观点提问或质疑或辩论。这样的病例讨论方法,使我们每组同学都有确定的任务要完成,每个同学都要分析思考,我们的讨论课才会活跃、有生气。

3.讨论后,由老师小结这个病例,供同学们参考对照。同学们写出分析病例报告。

(二)病例准备及相关问题基本思路和讨论方向

教师备课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源,因为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生理学,没有触临床知识,但对临床病例特别感兴趣,我们又要满足不完整病例的基本条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克服种种困难,组织教师团队编写了三类病例,第一例是高血压病;第二例是糖尿病;均为文字形式,第三类是图片形式的内分泌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离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 生理学PBL教学评价

通过PBL教学,让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和修正假设归纳总结,我们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制定个体评价、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达式。

六、体会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帮助者和向导;以自主、合作学习为知识获得途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学习形式;以现实问题为组织学习的纲领;激发兴趣的刺激物;培养能力的载体;以培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

我们通过尝试生理学PBL课程设计及试点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将推动生理学PBL教学法及教学改革,让学生能真正学会思考,有创新意识,能更好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跟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终身学习,为提高生理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步怀恩,王泓午,赵铁牛,李戈,衡明莉.PBL教学模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119.

第6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范文

法国Biometrics and Epidemiology Department CE.中心的Guinot C., Malvy D.和Mauger E.三位博士对18,780名(男:n=10,462;女:n=8,318)消费者进行了一项“自我报告皮肤敏感度”的调查,调查人们在过去一年间的过敏经历。结果表明, 61%女性和32%男性自我报告有敏感性面部皮肤。按照发病症状的多少,研究人员将皮肤敏感分为三种主要模式:模式Ⅰ(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与血管反应相关的颜面潮红)、模式Ⅱ(对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的皮肤反应,如光敏感)、模式Ⅲ(接触性皮炎,接触某种物质后出现皮肤反应)。在同年龄组中,女性发生模式Ⅰ、Ⅱ、Ⅲ的几率(分别为78%,72%和58%)明显高于男性(分别为56%,48%和28%)。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光敏感、化妆品接触性皮炎被认为是皮肤敏感症状的三种主要表征,是敏感人群关注的主要诉求点。

1.三种敏感肌肤问题的发病机理介绍

1.1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俗称面部红血丝,是由毛细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强,导致血管持续性不均匀的扩张甚至破裂,面部皮肤泛红,肉眼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常伴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线状或星状损害的现象。

1.1.1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

形成面部红血丝的原因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常有家族史,属遗传所致。敏感肌肤常遇到的是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种:

①化学因素刺激性扩张:在化学、过敏等病理因素损伤组织细胞时,溶酶体膜易破裂,释放出多种水解酶和致炎因子,引起一系列炎性病理变化。水解酶释放可产生细胞自溶,并可损伤其他组织细胞;组织蛋白酶释放能造成炎症组织损伤,分解破坏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肽酶的释放可促进缓激肽的生成,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引起疼痛;通透因子的释放可直接迅速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肥大细胞溶解因子(又称组织胺释放因子)的释放能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并通过组织胺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趋化因子的释放能吸引单核细胞向炎症区域移动,造成白细胞聚集浸润。

②物理因素刺激性扩张:长期在野外工作,遭风吹,紫外线照射、高温、冻疮的刺激使毛细血管的耐受性超过正常范围,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破裂,造成面色红或紫红色。当外界温度明显变化时,通过收缩和扩张毛细血管,以控制血流量来调节体温。当温度骤变,超出了它的耐受范围,也会引起了毛细血管扩张。

③高原性气候性扩张:当机体由于高原缺氧引起血液粘度增高,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聚集加强,红细胞硬度增加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加强使血小板聚集及pH值变化,影响血液粘度和临界毛细血管半径。其中血小板的聚集体的形成可明显增加微血流阻力,甚至可造成微血管堵塞。血液粘度增加,临界微血管半径增多,使微血流阻力增加,微血流淤滞,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此外激素依赖性、局部或全身疾病的并发均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但两者为医学上常见,在化妆品领域防治的难度较大。

1.2紫外线诱导皮肤过敏

对人类皮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UVA和UVB的综合作用。大剂量接受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晒伤、晒黑、皮肤光敏反应甚至皮肤癌等皮肤过敏损伤。

1.2.1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

皮肤日晒红斑是日光引起皮肤光生物学损害的常见表现,主要由UVB 所致。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紫外线红斑的本质是一种急性光毒性炎症反应,其中真皮内血管反应是产生红斑的基础。实验观察表明,紫外线照射后出现红斑的早期,真皮层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内细胞成分增加,内皮间隙增宽,结果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游出,液体渗出。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周围出现淋巴细胞及多形核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同时表皮基底层可出现液化变性,棘细胞层部分细胞可表现为胞质均匀一致,嗜酸性染色、核皱缩、深染,即所谓“晒伤细胞”。 这种变性细胞周围可有海绵样水肿,空泡形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皮肤日晒红斑的影响因素主要与患者的皮肤类型、照射的部位和肤色、生理和病理因素有关,此外与紫外线照射的强度或剂量、紫外线的波长等外在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①皮肤类型:按照皮肤对紫外线照射的反应性,将人类皮肤分为6型:Ⅰ型皮肤日晒后极易出现红斑而不出现黑化;随着皮肤类型的增加皮肤发生红斑反应的能力逐渐减弱,黑化能力则逐渐增强;至Ⅵ型皮肤时皮肤的红斑反应消失,即日晒后不发生红斑而仅表现为重度黑化。 皮肤的上述不同反应说明了人类皮肤在发生日晒红斑方面的能力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②照射部位和肤色: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日晒红斑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一般而言,躯干部皮肤敏感性高于四肢,上肢皮肤敏感性高于下肢,肢体屈侧皮肤敏感性高于伸侧,头、面、颈部及手、足部位对紫外线最不敏感。如以躯干部皮肤敏感性为100%作标准,人体其他部位皮肤对照射的敏感性为:胸背部100%,上肢50%-75%,下肢25%-50%,面、颈部25%-50%,手、足背部25%。

肤色深浅对皮肤的日晒红斑反应性也有一定影响。皮肤的颜色主要由表皮中黑素小体的含量及色泽所决定,黑素小体可吸收紫外线以减轻其对深层组织的辐射损伤,从而影响日晒红斑的形成。经常日晒不仅可使肤色变黑,也可以形成对紫外线的耐受性,使皮肤对日晒红斑的反应性降低。

③生理及病理因素:老年人对紫外线的红斑反应降低,老化皮肤的血管及细胞成分均减少,从而红斑反应减弱;女性在月经期和妊娠期对紫外线敏感性升高,产后则明显降低;多种系统性疾病和皮肤病及接触外源性光感性物质可明显影响皮肤对紫外线照射的敏感性。

④外在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人体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后出现肉眼可辨的最弱红斑需要一定的照射剂量,即皮肤红斑阈值,通常称之为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依照射剂量的大小,皮肤可出现从微弱潮红到红斑、水肿,甚至出现水疱等不同反应。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效应。UVC引起的皮肤红斑呈粉红色,红斑反应强度并不随照射剂量增加而明显增大;UVB引起的红斑呈鲜红色,随照射剂量增加其红斑反应迅速加剧,其中在波长289nm处皮肤红斑和紫外线剂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UVA引起的红斑呈深红色,其情况类似UVC,即照射剂量与红斑反应呈非线性关系。

1.3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是皮肤与化妆品接触后诱发的急慢性皮肤炎症反应。我国卫生部确定的五家皮肤病诊断机构2003和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接触性皮炎在六大类化妆品皮肤病中最为常见,两年的发病率分别占化妆品皮肤病总发病率的82.6%和93.3%。

1.3.1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通常将其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是由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原特异性皮肤过敏反应,以抗原刺激后局部皮肤出现一系列的皮肤炎症细胞浸润、炎症介质释放为特征,属于迟发IV型变态反应。其本质是抗原在已致敏个体身上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其发生机制如图1所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可分为致敏(诱导)期和激发期两个时期。

②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指正常皮肤接触刺激而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ICD形态变化广泛,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水肿、脱屑和角质形成细胞囊泡化样变;在慢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裂隙、苔藓化和角质化过度。通常认为,只要接触物的刺激强度超过皮肤耐受阈值,任何人均可发病。

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相比,ICD缺乏半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刺激物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角质层的屏障功能。角质层类脂物屏障的损伤与角质细胞黏合力丧失以及因表皮水分缺失引起的脱屑有关。ICD发生时经常伴有皮肤基础生物物理指标的改变,包括电容值的降低,经皮失水率(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的增加,pH值增高并伴有皮质水平下降。

2. 抗敏抗刺激的市场现状

2.1中国化妆品的销售现状

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8》显示,中国的化妆品类销售总额从2006年的558.8亿元上升到2007年 的710.9亿元,增长幅度高达到27.3%,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其中,植物类药妆的销售额从2006年的41.9亿元猛增到85.3亿元,增幅高103.6%。同比化妆品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上年=100)从99.8增至100.2,同期国内总指数分别为101.0和103.8,均高于化妆品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这一数据表明在化妆品总销售额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化妆品的零售价并没有明显增长,说明国内购买人群的在快速增加。

2.2 抗敏化妆品的市场现状

2008年9月到11月期间,北京工商大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对目前中国抗敏抗刺激化妆品的市场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抗敏抗刺激化妆品的市场调查共调查化妆品集团公司27家,一线护肤品牌77个,其集团公司分布情况见列表所示。

此次调查发现,除个别彩妆品牌外,所有护肤品牌均推出针对敏感肌肤的产品,并且数量和类型均在增加,表明敏感肌肤市场正受到厂商的普遍重视。

国外品牌,如雅漾、理肤泉、薇姿等专业品牌产品线相对成熟,产品数量较多;国内的佰草集凭借其“中草药个人护理专家”的差异化品牌形象,在洋品牌充斥的高端化妆品市场,逐渐成为一朵奇葩。但其余品牌针对敏感类皮肤的抗敏抗刺激产品相对数量不多。

笔者认为主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

其一、易敏人群的相对数量较少,真正有迫切抗敏需求的人群相对数量依然较少。但化妆品的安全性在国内外逐渐受到消费者的严重关切,随着环境的恶化以及消费者对其自身安全性的重视,抗敏抗刺激化妆品的需求在近一两年必将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

其二、真正有效果的添加剂较少。功效添加剂是化妆品功能的基础,此次调查发现市场上主流抗敏产品添加剂主要集中在洋甘菊、甘草、Ve、红花油、马齿苋、芦荟、红景天提取物等及少数添加剂上,其他添加剂更多集中在皮肤修复保养方面。功效性添加剂的缺少严重制约了产品的开发。

2.3 植物抗敏添加剂的市场现状

植物资源(包括中草药)是我国的传统药品原料来源,符合未来市场对化妆品天然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中国中医药对植物的开发和利用世界领先,深层挖掘利用这一宝藏,开发研制出符合现代生活理念的系列化妆品,具有极大的市场。据统计,“植物(包括中草药)配方系类产品”已成为化妆品市场的主流,其市场份额超过400亿元。

以欧莱雅和资生堂为首的国际品牌也纷纷在国内寻求合作,希望在中国能找到针对敏感人群合适的植物和添加剂。开发含有独特功效的植物资源活性物质添加到化妆品中,研制天然抗敏化妆品已成为化妆品行业发展最活跃的主题之一。

目前在化妆品中应用的具有抗敏功效的植物添加剂,包括马齿苋、洋甘菊、黄芩苷、蓝蓟油等在内,市场上约有20余种。

2.3.1 马齿苋

马齿苋中含有丰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氨基酸,对血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并且此种收缩作用兼有中枢性及末梢性,可以起舒缓皮肤和抑制因干燥引起的皮肤搔痒的作用。还具有防止皮肤干燥、老化,增加皮肤的舒适度以及清除自由基等性能。

马齿苋提取物在化妆品中具有抗敏、抗炎消炎和抗外界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作用,还有祛痘功能。特别对长期使用激素类化妆品产生的皮肤过敏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马齿苋提取液适用于各种化妆品中,可添加到洗面奶、沐浴露、膏霜、乳液和喱中,也可添加到各种护发品中(在护发品中有抗头皮屑功能)。

韩国的新生活推出了添加马齿苋为主要功效成分的美之娇系列化妆品,其中美之娇倍护防晒喷雾是一种以喷雾形式赋予皮肤防晒的产品,其中含有的Ve成分、茶叶、桑根皮、马齿苋等植物提取物可保护敏感肌肤,对皮肤的刺激小、使用感舒适、同时赋予皮肤出色的保湿和舒缓效果。国内的北京同仁堂和佰草集均有为马齿苋为功效原料的敏感肌肤护理品。

2.3.2 洋甘菊

洋甘菊抗敏成分主要为蓝香烟油,其具有非常好的抗过敏作用,可以改善血管破裂现象,有效修复血管,恢复与增强血管弹性,改善肌肤对冷热刺激的敏感度,舒缓肌肤过敏度,为肌肤提供天然的保护屏障,有效修护皮肤受阻角质层,帮助角质层增长。

日本的资生堂推出洋甘菊•安妮抗敏修复系列产品,产品宣称含有茶树精华和洋甘菊精华等,对敏感肌肤具有极好的防护效果;碧柔公司推出BR专业护理6件套。该套产品富含洋甘菊提取液、丝氨酸、亚麻油酸、修护因子等主要成分,适合敏感及换肤后脆弱、受损性肌肤。柔和舒缓,补水保湿,激发细胞蛋白质升生化合成,能重建皮肤免疫系统,改善肌肤红肿、敏感症状,令肌肤恢复健康。此外兰蔻、欧莱雅、BE等国际品牌均有以洋甘菊为主要功效成分的产品面市。

2.3.3 黄芩苷

在研究小鼠同种皮肤瘙痒反应实验中,黄芩苷对Ⅰ、Ⅱ和Ⅳ型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对小鼠瘙痒反应亦有明显抑制作用,表明黄芩苷对瘙痒症状有抑制作用。实验还证明黄芩可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豚鼠离体回肠收缩,表明该药具有拮抗组织胺的作用,有明显的抗过敏效果。此外黄芩还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反应,表明该药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黄芩苷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局限在国内以中药配方为指导的化妆品上,多数都为本土品牌,国际大公司中只有极少数推出过黄芩化妆品,国内也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2.3.4 蓝蓟油

蓝蓟油,富含Omega3及Omega6油脂酸,促进细胞再生,作用于炎症,可恢复细胞膜的流动性,使得细胞间交换更加通畅,使皮肤保持弹性与紧致。蓝蓟油是目前已知的唯一适用于敏感肌肤的抗衰老成分。

蓝蓟油是非常优秀的植物性化妆品原料,在欧洲已经有比较成功的相关产品,在国内目前本土产品刚起步。欧瑞莲化妆品公司推出了以蓝蓟油为主要成分的舒缓系列,能舒缓肌肤敏感症状,用后感觉清爽舒适。并含天然保湿因子透明质酸钠,在补水的同时,强化肌肤自身锁水能力。不含香料和酒精。经皮肤学测试,适用于敏感性肌肤。

3. 中医思想在抗敏抗刺激中的应用

3.1 抗敏抗刺激添加剂和化妆品开发中的问题

目前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在世界药品市场上,植物药市场份额高达270亿美元,其中接近10%的植物药应用于化妆品。近几年欧盟植物药妆市场发展快于化学药品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利用天然药物来预防疾病,植物药妆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药用植物11146种(含亚种、变种),分属385科、2312属。如此多的植物如何筛选出具有化妆品功效的活性成分成为添加剂开发技术上的难点。活性成分的大通量筛选已经成为学术的热点,在活性提取过程中,利于生物转化技术剔除和转化植物中自身含有的有害成分也受到各大公司和学术团体的重视。

针对敏感类皮肤的护肤品开发,如何真正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化妆品开发中如何做到和谐配伍?如何最大化的发挥植物药妆针对问题肌肤的疗效功能都成为抗敏抗刺激化妆品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君臣佐使”思想的应用

“君臣佐使”是中医药处方原则,是对处方用药规律的高度概括。《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该思想在抗刺激添加剂和化妆品开发中具有指导意义。在添加剂开发方面,充分利用“君臣佐使”思想,达到各功效成分的和谐配伍,从而发挥其整体优势。在抗敏化妆品开发方面,“君臣佐使、和谐配伍”的思想尤为重要。现在的化妆品早已不是过去的单纯乳化那么简单,消费者更加重视其内涵的思想和理念,将中医的“君臣佐使”思想融合到抗敏抗刺激的化妆品中,不仅从机理解释上具有突破意义,对消费者,也更容易接受。

3.3 “治未病”思想的应用

“不治已病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