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1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这些不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冲突,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对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2高校人才结构多样化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手段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出现了人才质量滑坡、管理松懈等问题,同时人才的骤增也使大学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困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波动。
3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改变甚至迷惑了大学生视野,部分大学生判断是非的鉴别能力和从善弃恶的选择能力较弱,他们极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丧失目标、动摇信念、迷失方向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的甚至酿成悲剧。
二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各有千秋,有的是考试焦虑,有的是人际关系困惑,有的是有不良情绪。因此,进行心理教育切记“一刀切”。要想通过思想教育使一个学生真正转变,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个体的特殊性,既不能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又不能因只注意特殊而忽略了全体。如:刚步入大学校门,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障碍多了,面对未来,学生有较多的困惑,对于这些大众化的问题,不能单靠个别咨询解决,有必要综合各种教育资源、手段,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预防为主原则
心理干预教育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想政治素质下降、道德缺失等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及时疏导,防微杜渐。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心理问题。达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如:当前大学生情感荒漠化乃普遍现象,大学校园暴力,自杀事件时常发生,为此,学校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悦纳自我,善待他人。
3疏导性原则
心理干预教育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助”才是目的。教育辅导者是助人者,他们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者、知心人。因此,教育辅导者要做好学生的参谋,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交给他们打开心结的钥匙,使学生真正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从而让学生自立自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便是心里干预的真谛。
4平等性原则
学生渴望得到尊重与理解。这种尊重与理解即关怀、关注。也就是说,对有问题心理的学生不是指责、嘲讽,而是呵护、善待。不是把教育者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通过心理干预使他们真正转变。因此,只有坚持平等的原则,师生间才能用真诚、信任架起一座相互合作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师生才能敞开心扉解决问题。而良好的辅导关系则是心理干预教育获得成效的前提。
5活动性原则
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干涩的说教往往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把心理干预策略有意识地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各项活动中,结合活动过程,切中肯綮进行教育,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选取,在干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身心投入,经历心理历炼,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如: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长跑、大学生手拉手社团活动,使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从中得到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如在音乐课,教师要用美的图片、美的旋律、美的作品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师范院校已经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目前,为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政治觉悟。如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身心从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座谈,跟踪辅导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给予肯定或矫正。活动结束,鼓励学生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的教育抒于笔端,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思想道德。它也是一个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集中体现。师范院校通过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干预。如开办校报、校刊,利用校内广播电视、学校宣传栏等舆论阵地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作用。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4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进校园网络工作
随着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普及,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加强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学习、沟通,摆脱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心里。另外可以通过校园网开展一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活动,尤其是网站或网页的设置,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旋律,让学生时刻受到熏陶、感染,逐渐把校园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教师可开通心里问答专栏,可通过在线聊天等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弘扬正义,修正缺陷。
5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心理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成长心理问题。二是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甚至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此,学校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认真做好有心理障碍大学生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建立以学生骨干、辅导员、咨询教师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避免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而激发或加重学生的困扰,带来被动局面。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6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实行全程关爱,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做好特困大学生的解困工作,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政府和学校的关怀。学校为解决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应该努力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多方筹集资金,帮助他们办理入学贷款。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勤工俭学,变压力为动力,对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提供奖励资助。减轻学生因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负担、压力,资助、鼓励特困生勤奋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7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切实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建立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班主任为骨干,以优秀学生会干部为助手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及时教育、有效干预。并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疏导方法,不断提高他们接受他助和学会自助的能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要从关心学生的生活点滴入手,帮助师范院校大学生树立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始终,将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本着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才能走出一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旨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夏翠翠.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G].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200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学籍管理制度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分属教育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素质的培养,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二者缺乏科学、深入的融合,因此教育工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思想道德素质备受关注的今天,如何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关注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籍管理制度体系融合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中并没有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二者本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由于缺少融合,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为学籍管理制度的严格性,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正确的处理,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过大。这种压力很容易演变成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不良的影响,致使学生的行为发展出现偏差。从推进学生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共同成长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籍管理制度的融合很有必要。从某种角度来说,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利开展学籍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要坚持在教育中做到以人为本,把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在进行学籍管理、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指导他们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建立新型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一)人文化管理
相比于传统的管理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的学籍管理制度更注重对人文的关怀,简单来说就是学校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即使是行为管理制度也要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对个人潜力的发掘。学籍管理制度的管理对象是学生,因此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制定,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维护学生的合法化、合理化的权益。规则的制定要站在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自由平等的校园环境。人文化的管理,易于学生接受,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校、建校的情怀,让学生与学校在发展中实现双赢。
(二)民主化管理
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体现民主性。通常学籍管理制度被用来约束和规范学生在校的行为,实际上,这套管理制度也应该起到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双向管理、双向监督,使学籍管理工作趋向规范化、合理化。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让学生参与到规定的制定与讨论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像小学与初中,学生判断力还较弱的阶段,在细则的制定过程中可以找一些家长代表参与讨论;而高中、大学等学生素质相对较高、判断力较强,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规则的制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与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籍管理制度与切身利益相关,这样讨论后的形成的学籍管理管理制度,更易让学生们接受,也便于以后的管理。
(三)导向型管理
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籍管理制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就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引导作用,创建导向型的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籍的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与其他行为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完全置之不理,学校通过制定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估,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采取不同的辅助与引导措施。当学生的学习生活遇到阻碍时,教师将给予指导,舒缓学生的身心压力,找到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节奏。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压力大而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在行为上产生偏差的现象。导向型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整个导向型的管理包括观察、反馈、疏导、调整等多个程序,实现了学籍制度的动态化管理。
(四)互动型管理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新型学籍管理制度的改变中要凸显教师的作用。师生之间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用制度规范,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落到实处。从另一角度来说,这种互动是在体制上加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推动学籍管理制度的正常、稳定的进行。
师生的互动方式可能有很多种。例如,挑选有责任意识的学生,负责班级内部的工作协调,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与老师沟通,避免事态扩大化发展。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保证学籍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五)实践型管理
要想使学生真正在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学校就要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组织特色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管理、规范行为。在活动中,学生们无意识的自我行为,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状况,学校可以更好的开展学籍管理工作。学生还可以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将抽象的学籍管理制度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这将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对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籍管理制度的融合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发展中,二者一直缺乏有效的融合,这种情况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学籍管理制度要做出改变,形成新型的管理模式。学籍管理制度要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向着人文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在实践中努力成为具有导向功能与互动功能的全新管理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舒.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10.
关键词 认识导向 情感激发 行为规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取得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在高校中,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在实现这样的目标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功效和能量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为提升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其认识导向、情感激发以及行为规约三个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始终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才能最终实现提高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目的。
1以教育的认识导向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社会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式,使其具有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客观、理性认识的功能属性上,这既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承载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逻辑基础。因此,要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导向和认识的理性导向两种基本形式的认识导向功能。
2以教育的情感激发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情感认同
在全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不仅要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从而形成认知认同,同时也要实现对其的情感认同。因此,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增进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的实现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激发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各内在要素潜在的情感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调节、评价、强化三方面的现实功能。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各情感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来实现情感激发的调节、评价和强化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要通过构架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沟通桥梁,激发和捕捉受教育者的情感兴奋点、调动受教育者的情绪,发挥各情感要素的作用,达到引导其情感因素向道德体验转化的目的;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用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育者,实现最大限度地情感共鸣,使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不仅要立场坚定地弘扬正气,营造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还要引导全社会形成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帮助社会成员形成“求真趋善”的社会品德。
3以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认同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实现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外,同样要实现其行为认同。这种行为认同是社会成员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所确立的主导价值原则、价值选择标准和行为道德规范的直接体现。实现社会成员的行为认同,要在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明确认同主体自身的目的性,认识到这是一种于主体目的地主动过程。从这个角度分析,也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认同规约的指向性是一致的。
当前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对民族自豪感、时代价值观以及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取向彻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标一致起来,最终达到增强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性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教育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牢牢把握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深刻理解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要引导他们明确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立项课题,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课题批准号:201501433。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党建,2014-02-01.
[2] 管廷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认同的实现逻辑[J].求索,2011(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整个价值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与特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当今社会以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践行精神的实践活动,更是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使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仰、践行社会,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大再次重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主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利益和价值相一致,使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能够自觉地转化为公民个体价值观,在规范国家权力动作和社会制度建设的同时,规范公民的社会不断促成国家良好精神、社会良好氛围和公民良好素质的形成,应当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
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大学生群体肩负着我国富国的伟大使命,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价值选择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坚持在高校大学生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其提供人生导向,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繁荣富强具有深远影响及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思想渊源,更以为指导,捍卫国民的思想文化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及研究不断深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成为热点。高校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与教育的共同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在价值观、思想道德及行为取向上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各界学者各认同有异。王华斌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模糊化、混沌化的倾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明确化、国家级化等值得关注的价值认同危机问题。赵忠璇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各级、科学的核心价值观。黄莹莹认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随变性,因此,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教育,为当代大学生输送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核心价值观。
综合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其方向确立的依据,在内容上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激励他们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奋勇搏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建功立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切实加强与改进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途径是重点。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深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必修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在教材及教学方法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突出其引领作用。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探索实际案例,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活跃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与实效性,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大学生中,扩大其感召力与说服力,进而增加大学生的认同感。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展开。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开展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活动、加强先进案例学习、推广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传统美德的习惯及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将思想政治系统与专业知识理论相结合,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
三是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在学生教学管理中实行。学生教学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管理,还包括学生管理、服务管理等多方面。教师应以自身为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管理者应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前提下设立有效管理制度,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各系统中的感染力。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责任的肩负者,将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优秀文化为基础,增添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创新思路,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可靠的接班人,为祖国的宏伟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Path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Leading Independen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N Cao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With the spread of the debt crisis, the world situation unrest, social mutual agitation of variou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ideals and beliefs on people and everyday lif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role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new force, played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at people train, how to train people,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ew education system must be solved good fundamental problems facing independent colleges also must addres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iorit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o build spiritual power and ideological basis for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ollowing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 to search path of building the core value system.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0 引言
“核心价值体系”一词为我国的首创,首次提出始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为战略任务。紧接着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分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重要理论指导。我党在“十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应将切实贯彻。独立学院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结合践行“文化强国”战略这一“宏伟蓝图”的大背景下我国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培育合格人才的重大使命。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1 从理论层面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指的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化最新成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用贴近老百姓的精炼语言,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从实践层面看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反映一个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并且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关键,是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保证正确的方向。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的一个支系,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有责任与义务在引领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更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重大理论问题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也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了核心价值、贯彻树立和实践、取得丰硕的建设业绩,才能影响社会、引领社会,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学生大多来源于城市,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多数备受宠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三观”需要正确引导。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如何确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教育、树立、践行工作。
2 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
当今时代,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时代,在这一新的条件下,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等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当前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特别是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一项极为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
3 独立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
(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深刻理解并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首先坚持教育为主导思想。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其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一是融入课堂教学,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力,引领独立学院的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发挥其政策性强、现实性强的优势,通过分析,引导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实践锻炼,思想与行为相结合,引领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的锻造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弘扬主流文化,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坚持把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以人为本,独立院校作为新兴群体,当前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着文化积淀不深,学院领导重视不足,面临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挑战等问题,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地位进行历史积累,首先引导学生应该懂得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弘扬什么,摒弃什么,吸收什么、抵制什么等等,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主动建设出特色校园文化,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优势,把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成精品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再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新兴媒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力,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
(3)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准则,从观念上、方法上、手段上进行创新。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去感受,引导大学生培养荣辱观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分清教育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第二课堂、实践学习、科技竞赛、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锻造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素质、增长他们的才干、发挥他们的才能,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将理论付诸现实,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成一种意识,一种自觉遵守。
(4)打造一支道德高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组建一支既能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导员队伍。联系平时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各方面的表现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职业核心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针,组织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进行教学,让政治理论课、实践课、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业指导的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培养辅导员专业化。为此,辅导员要努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出一流班风,用自己的科研精神带出一流学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出一流学子。
高校作为争取社会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是重中之重。独立学院多年来已经获得了中国社会的认可,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持续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很好地补充了中国青年培养覆盖面问题。从另一层面看,独立学院的学生综合知识水平要略低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学生,他们的奋斗起点较低,困难更大,思想变化也更加复杂,及时引导、正确的教育既可以有效地帮扶他们成功、成才,更培养了他们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党的十报告解读之十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兵团建设,2012(22).
[2] 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3] 刘明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7):45-4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合力 提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教育、人文关怀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内容。社会合力理论对我们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生活系统当中,存在着诸多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社会力量。在我国,由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支教育力量共同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些力量相互交织,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是由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决定的。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密切协作与配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及作用
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某个单独的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一员,一方面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一方面接受所属团体(包括就读的学校、交往的朋友圈等)的教育与约束,同时还接受社会大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家庭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主要是父母及亲友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们在思想道德和行为表现方面对孩子的教育与要求,奠定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重要基础;父母及亲友的处世态度、言行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家长在家教过程中是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还是重智轻德,是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还是包揽子女的一切事务,是重视与孩子的交流还是与孩子之间甚少沟通,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态度。相比较而言,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思想、道德、行为、心理、婚恋等方面要比正常家庭环境里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比例高。在家庭环境中,兄弟姐妹在青少年成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之间年龄差距小,心理距离近,这种影响更直接、更明显。
2.学校教育力量。学校教育力量主要是教师、干部和职工等运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和自身综合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教育力量。学校是学生的求学场所,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平台。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它们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向上、催人上进的优良风气能激发人的斗志,提升人的思想水平。相反,低迷消极的不良风气会让人沉沦,不思进取。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首先,应该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要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关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时事政治、道德品行养成、规章制度、主题教育、文化素质培养、社会活动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不足,开展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个人情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尽力做到因材施教。最后,高校应该根据大部分学生今后的生活就业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总的来说,学校里教师的教育行为、干部的管理行为和职工的服务行为都会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
3.社会教育力量。社会教育力量主要是相关社会主体运用社会教育、社会管理等有形因素以及社会风气、公平环境、价值取向等无形因素形成的教育力量。如党的宣传部门、政府文化部门、司法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共青团、工会、街道社区管理部门等,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社会教育。青年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获悉时事、经济行情、重要赛事、社会舆论、法制知识、社会事件报导、慈善捐助活动、青年励志文化节目等,社会主体教育依托的这些传媒正深深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此外,社会的司法公正、治安稳定、劳动保障、人文环境、廉政风气、公正公平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青少年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事件的正面内容中摄取前进努力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信念,同时也可能从一些负面内容的影响中丧失对社会的信心和人生的信念。
4.其他教育力量。其他教育力量是除以上三类教育力量之外,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的教育力量。如身边的同学、朋友、学生本人等。对于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和社交中结识的朋友是他们生活中新奇而特殊的群体,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交流沟通和相互熟识。家庭之外会有傲慢暴躁或亲近和睦的群体,有自私自利或乐于助人的群体,有慵懒无律或自立勤奋的群体,有一无是处或全面发展的群体……同学和朋友的言行举止时常能够改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学习生活群体的习惯和风气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年学生长期处于和谐、互助、向上的朋辈群体中,自身会变得积极主动、勤奋上进;相反,如果长期处于冲突、伤害、低迷的朋辈群体中,自身会变得消极低沉,具有攻击性。此外,学生本人对自己也能够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一般情况,具有是非分辨能力,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且坚定不移,积极乐观,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生群体有良好的自我思想教育能力。相对前面的三类教育力量,其他教育力量更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中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提升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全社会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结果。这种综合结果,并不是单方面力量、单个要素、单项教育活动的教育效果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有别于这些孤立教育因素的新的教育力量。一般情况下,它应该优于这些孤立力量之和,形成大于孤立力量之和的有效教育力。由于这些不同力量、不同因素、不同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指向、力量大小等存在差异,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有可能出现零效果、零合力,甚至负效果、负合力的情况。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协调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教育力量之间的交流互通等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年来我们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组织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环境中存在不良思潮,如享乐主义、诚信危机、奢靡腐化之风等正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群体。西方敌对势力极力鼓吹西方民主制度与政党制度、标榜资产主义的民主与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美国通过他们的文化产品输出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人生哲学。因此,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要有内容、分层次地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力地把握青少年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主义性。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整合。合理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将相关要素进行整合,科学配置资源并有序开展活动,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最大化。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教育目标、管理制度、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整合。教育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灵魂与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有指导和制约作用。管理制度整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制定相关政策、行政管理制度、工作纪律与工作规程等。教育人才整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各支力量中科学配置教育人才,培养和建设专门的队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完成。第二,每支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内部的整合。比如社会教育力量内部,组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社区等教育主体,划分和整合各分支力量的教育责任内容;学校教育力量内部,要合理整合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分支力量,以提成教育合力。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协调。家庭教育建立于血缘关系和亲子之情上,每个家庭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差异较大,它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直起着关键作用的教育力量。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而言,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教育内容更加全面和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德育基地、提供实践场所、开展对青少年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他教育力量更多的具有随意性和偶发性,是在没有指导的状态下发挥作用。虽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教育重点与实施具体方式上各有不同,但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增强各种力量的有效协调。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要推进各支力量相互配合,努力形成环环衔接、环环相补的“教育闭环”。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应该始终保持指导目标的一致,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序协调,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
关键词: 家庭 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问题分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终生的家庭思想政治教师。父母的教育与影响对孩子一生的社会化过程起奠基作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想到学校或社会,往往忽视家庭的作用,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重视并充分发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于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政治社会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父母一生的责任与使命。它是学校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化,同时也是其他家庭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但是在现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对目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阐释,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能够引起各界的重视,从而改变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最终促进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它并没有引起人们(尤其是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在当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诸如内容失衡、方法错位、环境“失职”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失衡。
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功利性。作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者——父母,其教育内容与教育观念也出现了明显的重智轻德的倾向。他们过度地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诚然,在信息化时代,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行与健康的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很显然也是难以立足于当今社会的。无数杰出人物的成功事例与无数失足人员的惨痛教训,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德与智的辩证统一关系,更使我们懂得在个人成长成才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智力教育的单一化与片面化而培养出智力超前、道德滞后的“畸形人”,无论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融洽,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不利的。
(二)方法错位。
在当今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许多教育方法不仅是不理智的,而且违背了子女的成长规律。比如,专制式的方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父母始终把自己摆在权威者的位置上,用命令的口吻、统治者的权威,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在无形之中采用了抹杀孩子的主体性、能动性与选择性、放任式的方法。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实行“放羊式”的管理与教育,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无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溺爱式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理智与分寸,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一味地纵容迁就。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活动,父母作为家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遵循客观规律,真正地做到情感与心灵的对话。
(三)环境“失职”。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在家庭中进行思想熏陶、道德传递、知识教育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的各个要素都来源于家庭,决定于家庭,又反过来对家庭产生深刻的影响”①。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思想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把握好对待子女的经济尺度,既要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消费条件,又要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②。现今,一些家庭缺失良好的精神环境。如单亲家庭的不断涌现,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隔代的不理智疼爱,父母双方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一致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素养、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的有限,对孩子并没有产生一定的教育说服力,而且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教育榜样。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的沟通方式,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优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加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是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如何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一)更新观念,注重学习。
要解决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更新观念,特别是父母的错误观念。只有观念正确,才能实施正确的教育。要大力开展宣传与教育,使父母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的地位,肩负着同等重要的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要成才就必须先成人,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成人的基础性教育。与此同时,学校与社会也要重新定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结成统一战线,而且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注重学习。家长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与借鉴一些成功的中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与成功经验,并对自身的教育思想与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借助现代传媒工具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育体系,使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符合时代特点,符合子女的发展需求与成长规律。
(二)优化内容,创新方法。
在内容方面,要根据子女的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选择合适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孩子的全面均衡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吸收与借鉴,积极汲取其他国家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家庭、中国教育与中国子女的特点与需要,对中国式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符合教育规律的改革。在方法方面,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时代需求,在适用的原则上创新方法。由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渗透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互动关系。父母用自身的言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思想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硬性灌输就能形成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的特点,恰好符合思想与行为形成的客观规律。比如:充分利用家庭聚餐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这种交流不拘泥于刻板的说教形式,又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借助社会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现代传媒工具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巧妙地了解、理解与尊重孩子,等等。
(三)改善环境,言传身教。
从宏观上讲,这里的环境是指社会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所创造的“大环境”;从微观上讲,主要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婚姻关系、父母自身的素养。一方面,社会应该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家长开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大力援助(如出版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刊物,创办家长培训机构),以及精神上的支撑(如加强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社会传播物进行管理,优化社会精神环境等)。另一方面,家庭要为孩子塑造良好的家庭内部环境。家长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保持婚姻完整与家庭和睦,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知行统一,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而且要遵循孩子成长与教育的客观规律,按规律施教。
(四)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就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体是父母;但就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位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单一的过程,也不是任何单一的力量所能独立完成的,它是诸教育通力协作的结果。因此,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主要有内外两方面。一方面,在家庭内部,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对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要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家庭外部,家庭、学校、社会要保持目标的一致性,保持教育的连贯性,保持教育内容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三方教育力量各具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各具缺点。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最大合力,是研究的重点与关键。比如,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情感性、渗透性的特点,但缺乏理论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教育中易出现情绪化,即感情用事。而这些不足正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的完整性、教育经验的丰富性、管理的严格性等优点。因此家长应与学校教师加强联系,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同时,家长可能对一些不良社会影响无所适从。这时候社会各界就应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大力配合家长开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家长减少一些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使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
注释:
①②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参考文献:
[1]祁海芹,于杨.现代家庭教育十大弊端诊断[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2]刘社欣,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庞军朋.当代家庭德育教育应借鉴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王良,郝晓燕.家庭教育特点与家庭德育优势[J].青年探索,2004(5).
[5]刘妍熙,罗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6]周艳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家庭教育的优化与完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9.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耻教育;荣辱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与载体有所不同,这是历史与时展的需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当包含哪些内容、提供哪些平台与载体?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特征,其基点便是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在充分尊重与保障其主体性意识与地位的基础上,强调其个性发展、兴趣培养,进行创新性地学习与实践,并由此引导和教育学生以逐渐提升其为人修养、道德品质与政治素养。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中,笔者认为其核心内容就是具体的、科学的、自觉的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书记提倡全社会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提炼与对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总体把握,实际上是在确立社会主义新的价值观,是新时代全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风向标与社会公民公德修养的行为准则。
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党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青年基础的核心部分,也是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军。在此意义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为核心具体落实在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过程之中,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落实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善知耻,正已修德;就是要培养广大青年学生蓬勃朝气、昂扬锐气与浩然正气。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涵养,以知耻教育为切入点,应当是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从传统文化上讲,知耻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德目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重耻,孔子讲“行已有耻”。孟子讲“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在先秦时代,最重耻的当属齐国宰相管仲,他在《管子》里将耻、礼、义、廉看作“国之四维”。宋明以来,朱熹、陆九渊、顾炎武、龚自珍、章太炎等都大力提倡知耻。朱子讲“人有耻则有所不为。”顾炎武特别看重管子“四者之中,耻为尤要”。
先哲们都重视羞耻心的培养,那么人如何培养羞耻心呢?其起点应该是独立人格的自觉性。古人所说的“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培养自尊心是十分重要的,进一步说,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和荣辱观念,才有可能向善羞耻。再次,从羞耻心的强弱程度上来看,一个人只有对自身严格要求,才能锐意进取。此即古人所说的“德比于上,故知耻。”最后,是否有改正自我的勇气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古人说的很透彻,“知耻近乎勇。”
这些文化思想精华应该贯穿在培养青年大学生知荣知耻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工作当中,结合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落实与完善。
第一,真正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发扬个性,进而引导其培养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与担承社会责任的意识。
21世纪的音符变奏出的时代强音于青年个体而言,是个体生命力的激越,它赋予个体个性的自在与飞扬,突出个体学有所好,激发个体无限角色的生命力。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高校教育所给予的亦应当是多样的个体关注自己生命与贡献社会的思维与行动。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所强调的个体生命力的展现,绝不是为人的自私与自利搭建平台,而是抒发个体为学为人的修养,它宣泄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即自觉地融入与他人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的行动中,表明的是个体参与意识和文明行为。个性教育需要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从而更好地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所讲:“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雷文也十分自豪于耶鲁的学生为超越自我的公共利益的奉献,他在评价这种双重性的教育时指出,作为一种志愿服务,它“从来都具有双重性:完善自我并培养承担公共利益重任的公民。”
应该说,鼓励青年参与志愿活动,从而拥有志愿者的经历是一种良好而有效的教育形式与实践平台。在刚刚结束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志愿者的表现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这些志愿者们以他们热情的服务使北京的天空更加绚烂,他们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愉悦了自己,亦激发了自豪感与奉献意识。在笔者看来,于个体而言,无论生活的所在给予你何种条件,皆须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角色尽可能做你可以做的,在学会感恩的同时学会努力去回报,改善社会状况。
当然青年志愿者活动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与平台。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可以提供更多的方式与平台。最为关键的是任何一种方式与平台的提供要真正契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真正需求,一方面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另一方面引导其增长担承社会责任的公民意识、中坚意识。
第二,积极倡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与学术气氛,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创新应当成为学生培养的核心概念,也应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体现了对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活动的项目运作打通了各学科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在兴趣基础上对专业与其他学科文化知识的严格训练的科学精神。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创新活动的积极开展具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高校鼓励学生开展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创新活动并将其作为教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并制度化具有民族国家振兴和创新的全局意义。一个缺乏创新激情和创新能量的大学无法能培养出具社会竞争力的学生。大学创新依赖于学术创新团队,依赖于一个具有创新思想并付诸行动的教育团队,更依赖于大学的学生。学生创新不仅表现在学习和专业上,也表现在大学生活里、社会参与中和社会实践上。
一、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二十岁到四十岁年龄段的青年在中国网民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5%左右。大学生是面向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综合性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各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而主要组织实施部门有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部门和学校团委等。在新媒体的视野下,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影响,而且各组织部门工作的开展也悄然无声地正发生变化。[1]
1、传统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点
传统视域下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一般是高校教师将课本中的专业知识进行解读,然后将自身吸收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并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来验证教学效果,这其实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师生的关系被局限在教学课堂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主动参与性。[2]此外,高等院校党委相关部门、团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会不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或主题会等,但这也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没有办法准确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真实情况,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难度。对于教育本身,新媒体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以及快速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繁杂的信息,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r,网络上也存在很多不健康的内容会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如果不及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改变,那么教育效果将会大大减半。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给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新手段,这也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急需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和重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也体现在学生心理特征的明显变化和思维方式的明显改变。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本身就塑造了他们特殊的心理价值取向。他们习惯于网络社会中全新的人际结构博弈模式,在网络中追求平等和自由,在生活中表现为追求自我、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传统的观念表现出一种逆反倾向。[3]在网络上,高校学生可以自由的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取怎样的信息,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3、新媒体视角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促进了师生交流;有利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网络新媒体的相继出现给师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教育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可以及时反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淡化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感,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另外在传统教育中,以面对面、点对点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效率较低。新媒体的出现揭示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和尴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通过使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也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4]
二、新媒体背景下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新策略
1、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希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提出了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新平台的要求。新媒体环境下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空间等新媒体工具广泛运用,这些具有新属性、新特征、新机理的交流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直接、广泛、深刻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新观念、新思路,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营造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在平台上通过与学生聊天、留言互动等方式实时准确地对学生思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引导。由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言论自由等优势,当前大学生会选择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到空间或者朋友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平时也要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存在潜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做好疏通工作。主动研究与应用新媒体技术,立足于高校人才情况、技术实力和受众需求,搭建交流新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到达、全面覆盖,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实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内容
当代青年大学生都很熟悉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文化,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但是也要仔细甄别,立足于网络流行趋势实时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和思想高度。[5]同时,各高校的党委也要主动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把握导向传播以中国梦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建设”和“基础建设”。抓住大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和需求点,以学习阵地、生活娱乐阵地和舆论阵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网络为平台,以制度为保障,积极建设网络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辟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选择的新渠道。
3、提高网络媒体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转换角色观念,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还需要他们自己也能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高校相关部门应该提供新媒体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让教育工作者能够全面了解新媒体政治德育工作的特点,熟练的掌握各种应用软件和传播技术,更重要的是具备掌握网络新媒体实时动态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新媒体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才更为便捷,也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是为了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6]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理性上网、安全上网、绿色上网,以个人的良好形象引导校园网上文明新风尚。另外,高校有关部门也应该注重对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微博、QQ、微信等网络信息进行定期排查,及时掌握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4、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管机制和反馈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专业人才队伍、专业工作平台和专业工作内容作为支撑。但是缺乏健全的新媒体监管机制和反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会被“大打折扣”。因此,要想真正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就必须要完善网络媒体监管制度,保障网络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与其他专业单位或企业合作,通过专业管理人员实时对网络安全进行维护,及时排查个?e散布假消息、错消息、攻击他人信息的IP地址,避免网络不良事件的发生;[7]二是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形成合力,对身边同学转发的信息、更新的动态、的留言等及时进行关注和筛选,重点关注偏激的、受蛊惑的、受诱骗的信息,力争第一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对待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